|
||||||
最晚年底前,打開電視,就可看到黎智英製作的節目。繼十年前壹傳媒引發的台灣平面媒體革命之後,一場台灣電視史上最大的顛覆與風暴,恐怕也將來臨。 撰文‧劉俞青 今 年六月,香港壹傳媒(○二八二;HK)去年度財報一公布,因為大舉投資台灣壹電視,導致去年由盈轉虧,全年度小虧二千萬港幣,當時壹傳媒主席黎智英就宣 布,不僅今年不發股利,同時,由於壹傳媒還會持續擴大對壹電視的投資,未來幾年,很可能也不會發股利。黎智英這席發言,等於正式對外宣告,無論還要投注多 少成本,他對這張台灣電視執照,是要定了! 果不其然,七月二十日,黎智英赴國家通訊委員會(NCC)親自報告,企盼四年之久的新聞台執照,終於到手;算算從壹電視成立到拿下執照,黎智英狠虧超過十七億元,才取得這張「鑲金框銀」的執照,這可能是台灣電視史上最貴的一張。 黎智英的拚勁,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國內長期研習新媒體時代的博理基金會架構長賴麒宇直言:「我想不出他(指黎智英的壹電視)有什麼理由不會成功!」 提高戲劇製作費 自認新聞台才可快速有成績繼二○○一年台灣《壹週刊》創刊、○三年《蘋果日報》也跟著來台,如今,壹傳媒登台整整十年之後,這位台灣沒有人不認識的「狗仔大亨」,終於正式宣告:壹電視要來了! 黎 智英想從平面媒體跨行做電視,已經很久了,他在壹傳媒的年報上,「主席報告」一欄親筆寫下,「我們現在將目光轉向台灣的電視產業。寶島電視產業的情況,與 壹傳媒登陸當地前的印刷(即平面)媒體產業相似。明顯地,當地的電視產業素質欠佳、技術落後、缺乏優質頻道提供觀眾挑選。換言之,時機已到,壹傳媒繼改革 報章及雜誌行業的生態後,現要一舉革新電視產業……。」黎智英的主席報告絕非僅止於報告,事實上,早在去年十一月,《今周刊》專訪黎智英時,他首度對外大 談他對壹電視的想法,當時開出的理想、擘畫,都一一實現,包括從去年底開始大送機上盒、他的電影台播的影片要比HBO頻道更快更新,而且壹電視不怕別人抄 襲,黎智英打開壹電視大門,歡迎參觀,一組三百多人的動畫團隊,品質絕對不輸好萊塢電影製作,其中光是一個用三千顆LED燈描繪真人臉部動態的設備,要價 七十五萬美元,他甚至揚言要把戲劇節目每集製作費提高到新台幣五百萬元(目前台灣高成本的偶像劇,一集不超過三百萬元)。 事實證明,他已經在做了,目前還在線上播出的「拜金女王」,每集製作成本新台幣四百六十萬元,但這些,都還不是黎智英最想要的,他說:「新聞台才是最快會交出成績單的頻道。」如今,千呼萬喚,新聞台頻道終於到手,外界都等著看,肥佬黎要如何出手。 搶時間也要搶位置 未登場 枱下交易已熱呼呼台灣電視產業生態特殊,有線電視長期被系統商連手把持的惡質產業環境,就像一條馬其諾防線,整個電視產業因此停滯多年,一動也不動。如今,黎智英來了,他要來突破這道固若金湯的防線,能不能做到? 截 至目前為止,壹電視已經送出四十萬個機上盒,根據壹傳媒表示,平均開機率大約三成,換言之,如今壹電視的新聞台已經在全台約十二萬個家庭播放。接下來,拿 到執照之後,很快地,根據壹傳媒內部評估,最快在八月底、九月初,壹電視就可以登上中華電信的MOD(Multimedia on Demand,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按照目前MOD約裝設八十幾萬台,開機率二五%計算,約有二十萬個家庭可以收看,這個收視人口換算下來,大 約有○.一的收視。 但肥佬黎的算盤當然不僅於此,畢竟登上有線電視系統,讓民眾打開電視就可以收看,才是壹電視眼前最重要的事。 壹 電視總經理王子云直言,「接下來這個禮拜(指七月下旬),有好幾場硬仗要打。」目前已經有幾家系統商主動上門來探詢合作意願,而和凱擘、中嘉等大型系統商 的談判,也將在近期內登場,壹傳媒的談判有兩大方向「是要搶時間,還是搶好位置?」王子云的答案是:「兩者都要。」所謂搶時間,是指不管頻道位置,能上就 先上,目前有線電視新聞台的區段是從五十台到五十八台,但壹傳媒一時半刻要介入的難度恐怕相當高,因此眼前即使是後面七、八十台的冷門位置,在搶時效的前 提下,無論是購買或租用頻道的方式,能上就先上了。 但明年一月,國內所有頻道將有一次換約潮,屆時壹傳媒無論如何,要卡進這個「黃金區段」,要怎麼卡位?要付出多少代價?誰會被擠出去?將高度考驗各系統商如何看待壹電視帶進的收視率價值。 「放 心,系統商不會對壹電視築起馬其諾防線。」一位系統商大老斬釘截鐵地說。在「利」字當前下,儘管壹電視絕對是所有頻道商可敬可畏的對手,但只要壹電視能夠 帶進亮眼的收視率,「誰會和銀子過不去?」壹電視重金製作的「拜金女王」,已經賣到其他頻道上映,而目前許多三立電視台的節目,也都已經賣給壹電視播出。 此外,中天、緯來都已經和壹電視有業務往來,壹電視還沒正式熱身登場,但枱面下的交易已經熱呼呼。 預計今年年底前,打開電視,觀眾就會看到黎智英精心製作的新聞台、電影台。肥佬黎的媒體就要直接從平面,躍上電視頻道,更直接走進每個台灣人家庭,這一次,黎智英會怎樣顛覆台灣電視產業,值得觀察。 壹 傳媒登台10年,從平面轉戰電視2001年 台灣《壹週刊》創刊2003年 台灣《蘋果日報》創報2007年7月 壹電視成立2009年 壹電視正式向NCC申請成立綜合台、娛樂台、電影台、體育台2010年3月 NCC發給電影台、體育台執照2010年7月 壹電視新聞台網路開播2010年12月 機上盒開播2011年7月 NCC發給新聞台執照 製表:劉俞青 |
|
||||||
面對亞視近來的風風雨雨,投資者 王征在週日出席電視台活動時力撐:「亞視嘅管理層係得嘅,亞視嘅新聞部仲係得嘅。」他指改革總會有人不高興,但揚言「任何力量都擋不住亞視改革」。「手頭 緊」的亞視,原來於八月中已悄悄起革命,管理層有口諭,指令公司上下員工,包括藝員,都要搵生意。 這道「拉廣告人人有責」的命令,叫部分亞視員工有微言,但向來積極上位的主播殷莉,就自告奮勇搶閘拉客,把新聞部積存的不滿即時引爆。 有亞視僱員透露,亞視管理層於八月中發出口諭,指全台員工包括藝員都要幫公司找生意。指引一出,《走進上市公司》主持人殷莉就向管理層表示,該節目十集便 可以賺到三百萬元收入,即時獲得高層賞識。 《走進》於今年五月開始,逢週日晚上十一時播出,專訪上市公司負責人講解旗下業務,分析該公司是否值得投資。該節目向上市公司收取每十分鐘近三十萬元的廣 告費,訪問背後實為廣告特輯,由高級副總裁鄺凱迎負責,與新聞部「河水不犯井水」。 不過,身為記者又兼做廣告特輯主持的殷莉,早已分不清自己的角色。她於七月擅自將《走進》的訪問片段,放入她主持的另一節目《理財博客》中播放。《理財》 由主持人與股評人分析股市走勢,於早上及中午大市時段播放,由新聞部前高級副總裁梁家榮管理。殷莉將廣告訪問放入新聞節目內,事前並沒有知會新聞部高層, 令他們大為憤怒。「她加插雷士照明董事吳長江的訪問片段,有同事覺得唔妥當,向財經部主管李永發反映。後來驚動榮總(梁家榮)及副總裁譚衞兒,兩人立即發 電郵提醒她不可這樣做。」 加插有償訪問 訪問雷士照明的一輯《走進上市公司》在五月廿九日出街,殷莉其後在七月廿一日,將訪問剪輯成片段在《理財》播放,並特別請來股評人郭思治分析。有知情人士 報料,原來早於七月十九日,殷莉也另外安排兩位分析員,包括歐業亨和陳偉聰,在《理財》節目中講解的發展前景,每次片長均約兩至三分鐘。「如此洗 腦式密集討論雷士照明,篇幅不合比例地多。」有新聞部員工批評。 雖遭上司「點醒」,殷莉仍當「耳邊風」,加上八月中的公司口諭,令殷莉更加有的放矢。本刊記者翻看節目,發現殷莉最近在《理財》中,會有意無意提及《走 進》訪問過的公司。例如在八月十九日的《理財》,她提到製造鉛酸電池的天能動力及超威動力的業務發展,並請高信證券副總裁林偉亮分析。亞視新聞部員工稱: 「天能動力炒賣較少,我們很少會特別分析。但殷莉負責理財博客的節目編排,上司事前不會知道她安插什麼內容。」 開會發炮 由於殷莉角色混淆,邊做新聞邊拉廣告,最終令新聞部震怒,「八月二十二日榮總、譚衞兒、李永發特別早返工。衝入直播室指殷莉身份不清不楚,着她由當日起暫 停主持《理財》,直至公司弄清楚再作安排。」當新聞部主管們依然一肚火之際,當日下午亞視召開員工大會,講解最新的拉廣告策略,召集所有部門員工出席。在 台上主持大會的包括執行董事盛品儒、鄺凱迎、副總裁劉瀾昌,投資者王征則坐在台下。「管理層介紹項目總監制度,任何員工如想到好橋,可以承包節目,自行找 廣告商。如果廣告收益好,員工可以分紅。後來譚衞兒問新聞節目是否應該加入一些廣告訪問,明顯衝着殷莉而來。榮總也按捺不住:『今日做記者,明日就去做 Sales(推銷員),不知所謂。』而一直沉默的王征,在會議結束前說:『你哋拗來拗去,又話有咩原則,我哋呢啲投資者入嚟做乜?』」一名亞視員工說。 亞視新聞部兵變事件簿 架空升職 亞視員工大會雖是閉門進行,翌日有傳媒報導火併事件。殷莉於八月二十三日單人匹馬召開記者會反駁,並公布九月一日起,自己會擔任《走進》及《理財》的項目 總監,並稱:「我會繼續主持節目,並以監製同項目總監身份,睇住呢兩個產品。」最叫新聞部同事驚訝的,是殷莉突然「升呢」。「殷莉在八月二十三日的記者會 上公布自己是首席記者,但公司沒有出通告,榮總、譚衞兒都唔知。」梁家榮的頂頭上司是鄺凱迎,員工估計只有更高層才能架空安排殷莉升職。糾紛浮面後,新聞 部正式分家。以往由梁家榮負責所有新聞及資訊節目,九月一日起,新聞部分兩組,一組專注日常新聞,例如:《時事追擊》。另一組「搵錢」資訊節目由劉瀾昌負 責,《理財》也脫離新聞部,連同《走進》交由殷莉任項目總監,策劃節目兼搵廣告。同一日,亞視管理層更與梁家榮商討離職安排。梁於四天後對外公布已辭職, 並首度開腔爆大鑊,指曾力阻江澤民死訊不果。他的副手譚衞兒同日請辭,亞視於九月八日着令譚即時放假兩個月,事件引發新聞部全體員工發聲明抗議。新聞部的 管理落入劉瀾昌手上,但新聞部員工指:「劉瀾昌經常說自己不熟新聞,開會也很少提出意見。」 港姐變主播 一下子令亞視新聞部天翻地覆的殷莉,現年三十五歲,於九八年參選香港小姐,挾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畢業的名牌,獲得國際親善小姐獎,同屆冠軍為向海嵐。殷 莉主修大眾傳播,卸任後退出幕前,曾在新世界集團旗下的會展一號車場出任營運總監,又在外匯公司主持財經節目。她早年在《文匯報》寫專欄,個人介紹稱曾為 立法會議員劉健儀擔任公共關係主任及CNN助理記者。○七年八月她加入亞視擔任財經記者,並常掛在口邊稱喜歡做記者,但亞視員工指她很少出外採訪新聞,主 要做主持,所以對一些新聞部基本原則也不熟悉。「她試過以個人名義找企業贊助服裝及化妝,並要求榮總簽字確認,榮總拒絕。我們不是收費電視台,免費電視台 的新聞節目很少找贊助商,以免影響中立性。」員工又指財經記者要幫殷莉「執手尾」。「八月中旬,她突然表示有兩日不能做節目,我們臨時臨急接手。差點趕不 及約嘉賓做訪問。及後她又突然現身,要求自己做番。」本刊聯絡殷莉回應指控,她短訊回覆稱「我並不在適當職位回應事件。」雖然與同事關係麻麻,但殷莉向來 懂得泊上司碼頭。一手提拔殷莉入亞視新聞部的前高級副總裁關偉,對愛將讚不絕口:「我跟她在○四、○五年合作過,她替《慧珊時尚坊》做嘢。○七年我要找節 目主持時,啱啱佢做財經相關工作,我哋咪搵佢做《理財博客》。她俾我感覺係一個肯學嘅後生女,雖然對財經方面唔係好全面了解,但係佢肯學,同掌握得好 快。」就殷莉產生的風波,他稱不了解詳情。 亞視內外受壓 月燒三千多萬的亞視,自王征去年三月入主後,仍然入不敷支,估計全年蝕約兩億。經營困難,亞視唯有推全公司員工去拉廣告。但有亞視員工私下將新推出的項目 總監制度有微言,並諷之為「小老闆」制。「如果廣告收益與節目製作成本達到收支平衡,小老闆可以分到廣告費百分之五,例如:製作費一百萬元,廣告收入一百 萬元,他可分到五萬元。如果廣告收入達到一百二十萬元,那額外二十萬元再有分紅。」該亞視員工對新制度並不樂觀,「如果我是行政部人員,參與這個計劃後, 在工作時間要約見廣告客戶,誰來接手我的工作?各個員工向同一商戶爭取廣告,也會令廣告商感到混亂。」 亞視風波如雪球般滾大,內外受壓,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於九月十九日召開會議,邀請亞視管理層及投資者王征,就亞視連串事件解畫。截至本週一, 廣管局就《理財》含廣告素材收到三宗投訴,江澤民誤報死訊收到四十二宗投訴,並正在調查王征角色等。內部軍心也未能一致,新聞部兩位主管梁家榮、譚衞兒相 繼請辭,百多名編輯部員工罕有聯署,一直以投資者及義工自居的王征,上週日揚言要在亞視取得一職位,王征能否平息風波,還是會火上加油,且要拭目以待。 |
|
||||||
台灣第一個非營利調查報導平台 —— weReport即將正式上線,這個平台的創立,長期關心台灣媒體發展的資深媒體人林照真發揮「臨門一腳」的關鍵力量。weReport要延續的,不僅是 調查報導強調「公眾良心」的精神,更是一位母親對於女兒無盡的愛與思念。 撰文‧張瀞文 一九七○年代初期,美國 《華盛頓郵報》兩位記者,揭發當年總統尼克森在競選時派人非法潛入水門大廈的竊聽行徑,在美國引起政治大風暴,最後並導致尼克森黯然下台。這是當年轟動一 時的水門事件,也是至今最膾炙人口的調查報導。 近幾年,傳統媒體在營運上均面臨極大衝擊,多數媒體均削減調查報導的人力與經費,這樣的情形 在台灣尤其嚴重。為了重新建構台灣調查報導風氣,成立﹁優質新聞調查報導媒合網站﹂這樣的概念平台,在資深媒體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心中構思 已久。 構思重建調查報導風氣 由於這個網站平台開設初期,需要一筆經費支付網站建置費用及前半年的贊助費用,金 額約一八○萬元,胡元輝為了落實這個想法,帶頭先捐出十萬元,並從去年開始逐一拜訪可能的贊助對象。 不過,整個募資過程並沒有想像中容易, 很多原本表達高度參與意願的對象,都在最後關頭縮手,也讓原本以為可以順利推動的平台計畫,陷入停擺。 一直到今年六月,在一次媒體公民會議 上,胡元輝於會中說明這個平台的構想,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照真突然說:「現在有了十萬元,還缺一七○萬元,我捐那其餘的一七○萬元,這樣平 台就可以啟動了!」林照真過去曾在電視及平面媒體擔任資深記者,在媒體界素有「調查報導先鋒」之稱,並曾撰有《記者你為什麼不反叛》一書,力倡調查報導的 重要性。雖然大家都知道她對於調查報導相當關心,但這突如其來的提議,仍讓在場人士嚇了一大跳,因為認識林照真的人都知道,她並不是一個隨便說說的人。 一 七○萬元對於大戶來說僅是零頭小錢,但是對於一位記者出身的大學助理教授來說,這一七○萬元並不是小數目。且在這之前,林照真對於整個平台的細節運作並不 清楚,胡元輝趕緊在會後要林照真好好地再想一想,等想清楚了解之後,再來談也不遲。 一七○萬元背後的感人故事但是林照真對於這個決定毫不遲 疑,很快地就把這筆錢匯進去,「我們約了一個時間深談,她說她把原先要給女兒的東西,拿出來支持這一件事情,唯一的要求就是捐款人要寫上女兒的名字|| 賴亦恩。」胡元輝說。 賴亦恩是林照真的心肝寶貝,兩年前即將升高二的她,正興高采烈地準備一場辯論會,不幸在返校途中遭遇車禍,才剛要奏起 的青春樂章,頓時畫下了句點。 林照真的女兒出事,朋友們並不知情,一直到胡元輝打電話與她聯繫才獲悉。第一次,林照真微弱地說「我沒辦法與 人講電話」;第二次再打,電話那頭的林照真,內心再也無法承受悲痛而放聲痛哭。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林照真逐漸走出悲傷陰霾,而調查報導公眾 委製平台||weReport就在她「臨門一腳」的贊助後,開始動了起來。 weReport雛形越來越清楚後,胡元輝多次邀請林照真出任平 台委員,但是她都不肯接受。林照真說,她自己是捐款人,如果擔任委員,擔心大家會有壓力,所以並不適合這個職位。 其實林照真長期關心台灣媒 體環境發展,她自己心中很清楚,這個案子要進行並不是那麼簡單,平台接下來要走的路也不會太平順。不過她仍告訴胡元輝,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是相當值得做 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成功或是失敗,放心去做就對了! 「我要把思念女兒的心變成正向力量,不要再用悲傷來懷念她。」林照真曾經這樣說過。對 於一個母親來說,林照真將她對女兒畢生的關愛,轉化為關心台灣媒體發展環境的大愛,朋友們對於她化小愛為大愛的作法都感到相當心疼與不捨。 現 在「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將在十二月三日正式上線,身兼weReport建置小組召集人的胡元輝說,weReport平台將透過公眾集 資方式,以鼓勵獨立媒體人、公民記者和學生投入調查報導的行列,進一步帶動台灣調查報導風氣。 胡元輝不諱言,這樣的作法在國外已經行之有 年,但在台灣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建立這個平台的構想,是來自於美國的﹁Spot.us﹂網站。 ﹁Spot.us﹂網站的經營模式,主要 是記者在網站上提出自己的採訪企畫書,再由閱聽人指定捐款給任何一個他想支持的報導,只要捐款額度達到記者列出的採訪所需金額,﹁Spot.us﹂就會將 那筆金額匯給記者,讓記者去執行他的採訪計畫。 胡元輝說,「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秉持的就是這種﹁You support, we report﹂︵您支持、我們報導︶,屬於公眾,服務公眾,但也需要公眾參與及支持的概念。 目前包括因苗栗大埔農 地事件而暴紅的公民記者大暴龍,及因廈門反PS廠、重慶釘子戶事件而聲名鵲起的中國第一位公民記者周曙光,以及專門報導農業相關題材的「上下游市集」等, 都已準備好向平台提案。 因為一個母親對於女兒的思念,促成weReport的成立,接下來,一種「公眾集資、公眾參與」的全新媒體概念也即 將在台灣應運而生。雖然創新、改革甚至調查報導這條路真的不好走,但就如林照真所說「不用擔心成功或是失敗,放心去做就對了!」weReport是這樣,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
眾所周知,常士杉的兩個基金產品已經被迫清倉,並處於清盤過程中。現在坐在電腦前寫下這個標題,肯定會被一些人罵為落井下石。
我 一直有個觀點: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陽光私募冠軍沒一個值得投資的。原因很簡單,幾百家基金爭得頭破血流,能拿冠軍的一定是高貝塔策略,並且是足夠高的貝塔, 貝塔足夠高,意味著風險足夠大,這要求足夠的收益,但在A股市場,高貝塔並不必然對應足夠高的成長,這個大家可以看創業板、中小板,年增長30%的公司給 50倍PE的並不少見,但即便如此也沒見幾個能真正長成巨擘的公司。
在過去的幾年,從新價值的羅偉廣、世通的常士杉,到去年的冠軍呈瑞的芮昆,我都不看好,當然前兩個已經驗證。關於呈瑞,我已經寫過《陽光私募冠軍呈瑞投資的輝煌能夠持續嗎?》 http://xueqiu.com/7466783427/20515133 ,大家可以看看。
我今天想說的是,建議世通的持有人立即贖回。正如同我在2011年2月所建議的那樣。
不妨看看常士杉其執掌的世通1期是如何在2010年創造的96%投資回報率,成為當年的私募冠軍的?(以下內容來自一篇對世通的深度報導,當時世通獲得私募冠軍,常很興奮地接受了採訪,我就不說是哪兒的報導了)
1,選股四大原則
原則一:財務指標
財 會專業出身的常士杉,對個股挑選的第一道門檻是財務指標。淨資產收益率15%以上、毛利率25%以上、行業前景有成長性,只有滿足這三條標準的公司,才能 進入他觀察的範圍。常士杉強調,行業前景很重要,一定要選擇核心產業,國家重點扶持的行業,如新能源、低碳、物聯網、節能環保等。
原則二:中小盤
常士杉只喜歡中小盤個股。金融、地產等市值超過10億元的股票,他連看都不看。其股票池中,股票市值沒有一個超過10億元的股票,基本都在1.5億元到5億元之間。
原則三:聚焦江浙
公司管理層一定要在江浙一帶,譬如江蘇、浙江、重慶、武漢、上海。在常士杉看來,這些地區經濟高速發展,企業成長性更高。同時,這些城市離南京比較近,方便其就近調研,摸清公司的經營情況。
原則四:三低買入法
按 照前三條標準,常士杉從2000家上市公司中篩選出50家進入股票池。然後,他依據「三低買入法」挑出15只個股作為交易對象。所謂的「三低買入法」,是 指低價、低成交量和低關注度。「挑選的個股都是3至15元,3元是絕對的低價,15元是中性低價。10元至15元之間最容易出黑馬。」常士杉戲謔地說,股 價從3元漲到20元很簡單,但從40元漲到100元,也許就要等到猴年馬月。
2,2010年操作記錄
2010年,常士杉主要操作了27只股票,抓住的牛股有16只,如恆寶股份、銀江股份、中色股份、西藏天路、包鋼稀土,其中包鋼稀土是2010年的大牛股,全年上漲160%。
他的股票池有50只股票,但會經常更換。「每天都會更換,其中20%的品種優勝劣汰。」常士杉強調,「投資為了賺錢,會漲的才是好股票。」
「我是一個交易型選手。我每天都在看盤,看各種數據,看黃金,看股指期貨,以及內外價格之間的差距,還有企業價值。」常士杉直言不諱地稱,他的交易頻率很高,是市場平均水平的5~10倍。
3,操作和規則完全自相矛盾
關於第一部分,選股原則,相信大家看完常的描述就已經非常清晰,不用我評論。關於第二部分,我對這些股票也不做任何評論。但是非常明顯的是,常在2010年投資成功的牛股幾乎沒有一個符合他的選股原則的。
比如說財務指標,淨資產收益率15%以上、毛利率25%以上,但重倉股西藏天路2009年淨資產收益率不到8%。
比如說「其股票池中,股票市值沒有一個超過10億元的股票,基本都在1.5億元到5億元之間」,事實是這幾個重倉股市場都不小,市值最低的銀江股份當時市值最低的時候也有30個億。
所謂「聚焦江浙」「三低買入法」更是說辭。
坦率說,我認為任何一個資產管理團隊都必須要有邏輯,從常這我沒看到。如果還有疑慮,讀讀這篇報導吧 http://news.simuwang.com/roll/06/20120419/94076.html 講述常清盤的過程
關於世通資產,還有必要再做深入研究嗎?
--二元寫於2012年5月29日21:26
經濟觀察網 綜合報導 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像雜誌一樣的傳統媒體該如何應對傳媒生態的改變呢?順應潮流發展電子閱讀、創新商業模式轉型成為營銷服務公司,或繼續堅守迎合小眾讀者,都不失為合理的應變方式。
《經濟學人》雜誌刊文詳解雜誌業的生存現狀和發展趨勢。
「紙媒已死」在幾年前是很常見的說法。雜誌和報紙賴以生存的高額廣告費用正在向網站轉移,但收入不算多。對於出版商來說,這好像暴風驟雨衝擊他們的生意。
風暴過後,新的出版前景出現了。曾經如此統一的行業——通過共同特點和情感凝聚讀者,為他們寫作,同時銷售廣告——已經分裂成了許多不同種類。
硬新聞可能是最難盈利的。它變得越來越迅速、持續和商品化(就想食用油和大米一樣,消費者並不關心它們的出處)。除極個別情況之外,通過新聞賺錢意 味著向大眾兜售廉價的消息,通過廣告盈利;或者向小眾出售昂貴的但是重要的新聞,通過訂閱盈利。這兩種模式的競爭都很激烈;在富裕國家,很多報紙都關閉 了。
但是在雜誌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樂觀情緒。受經濟衰退影響最深的北美地區,從2011年開始連續兩年,新成立的雜誌多於倒閉的雜誌。美國雜誌出版商協會(MPA)報告,雜誌受眾的增長速度快於電視觀眾和報紙讀者,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見下表)
與報紙不同,大多數雜誌的分類廣告並沒有流失到網絡,而且雜誌內容擁有更長的閱讀壽命。美國赫斯特雜誌集團(Hearst Magazines)總裁大衛·凱里說,最重要的一點,雜誌象徵願景:「它們很好的啟發了你的夢想」。人們對自己閱讀的雜誌認同度很高,所以廣告商喜歡雜 誌:德國印刷媒體出版商布爾達傳媒集團(Hubert Burda Media)的主席約翰-伯恩哈德·卡倫表示,雜誌依舊是品牌建立的核心。
奢侈品雜誌出現在新興市場,那裡迅速崛起的中產階級走入了廣告商的視野,這就是這類雜誌格外成功的原因。例如,在巴西,愛伯利爾集團創辦了家居雜誌《 Minha Casa》,在兩年內成為這個行業的領頭羊,這多虧關注了新近購房者。
回看美國。根據美國出版商信息管理局(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簡稱PIB)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雜誌廣告頁面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降。美國雜誌出版商協會的負責人尼娜·林克表示,在一定程度上,這是週期 性的,並不是數字形式廣告數量的增長的原因。
數字廣告曾經處境尷尬。在網絡上,數字廣告的價值通常只是印刷媒體上的一小部分。但是平板電腦,比如蘋果的iPad,改變了這一情況。
iPad僅僅問世兩年,大多數雜誌的ipad版本訂閱也還不足一年;美國雜誌出版商協會4月份提出平板電腦廣告的測量標準。已有一些跡象表明,廣告 商能夠接受平板電腦廣告價格高於網站價格,因為平板電腦上的雜誌與印刷版的雜誌更相似:引人入勝、設計精美,代替了網站上密集的文字和鏈接。
出版商依舊在形式方面進行嘗試:一些雜誌的印刷版和數字版基本差不多,還有一些出版商則更多嘗試互動形式。赫斯特集團的 《Cosmopolitan》雜誌發行了數字版本的《Cosmo for Guys》,為身處困擾的男士闡釋女性心裡;早期的雜誌包括3D形式的可旋轉觀看的圖片。誰說亮閃閃的雜誌沒有教育意義的?
但是,明智的出版商正在尋找更少依賴廣告商的辦法。他們寄希望與不止通過訂閱盈利,還通過其他資源盈利。如今,「你需要5到6種收入來源依保證各項業務順利進行,」 凱里先生說。由需求激發,由技術實現,雜誌「開啟了一條在幾年前根本無法想像的新道路,」林克女士說。
除了依賴讀者和選題保證發行量外,雜誌還能做什麼呢?很多雜誌正在轉型,從廣告載體變成營銷服務公司,提供給廣告客戶無限接近讀者的新方法。旅行雜 誌的網站能夠實現跟蹤,確定讀者最終是否購買了他們推銷的旅行套餐,並從中分成。卡倫先生說,「我把這個當做廣告,人們稱之為廣告的東西確實在衰落,但是 更廣泛意義上的廣告卻沒有。」
其他商業形式陸續出現,包括不斷增加的會議或者慶典活動,把雜誌名稱的使用權出售給產品,比如化妝品,與購物網站和優惠券網站的合作,比如 Groupon。一些成功的新雜誌源自電視節目,比如赫斯特集團的Food Network、HGTV(一檔家居裝飾類節目)和BBC的Top Gear(汽車節目)。很多國家的中產階級群體都在擴大,國際間的特許經營項目運行得很好;赫斯特集團的《Cosmopolitan》雜誌目前已在66個 國家發行不同版本。
還有更多玄妙的商業模式。全球性的前衛雜誌《Monocle》聲稱,其去年秋天開辦的一檔在線廣播頻道一開播就盈利了,因為傳統的商業廣播電台從未 向其聽眾傳達高端廣告客戶的訴求。《Atavist》是一本在ipad上發行的月刊雜誌,內容為非文學性深度報導。該雜誌通過授權其他人使用其ipad上 的排版軟件賺錢。
忠誠度意味著盈利
雜誌凝聚讀者的能力造就了一些小規模的、奇特的成功案例。XXI,一本法國新聞季刊,沒有廣告,沒有網絡版,只在書店銷售;看起來好像利用了法式的 文化傳統和聚集在巴黎求知慾旺盛的讀者。德國的Landlust雜誌,推崇接近自然的慢生活方式,只發行印刷版,在正式運營7年後,發行量穩定在大約 100萬本。只要有咖啡桌,人們就想在上面放點什麼。
從澳大利亞阿德萊德一張報紙起家的傳媒大亨默多克—沒能保住他的傳媒帝國。
6月28日,新聞集團董事會批准了該集團有關分拆旗下兩大業務板塊的計劃。
新聞集團預計耗時一年,將旗下的出版業務和娛樂業務分拆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並繼續運作。分拆完成後,默多克將繼續出任這兩家公司的主席,並擔任娛樂業務公司的CEO。
新聞集團旗下的出版業務包括《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等170多家報刊、圖書出版公司及教育業務;娛樂業務則包括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福克斯廣播公司等。
早在多年前,新聞集團內部多位高管就開始向默多克建議實施拆分計劃,但默多克始終持否定態度。默多克多年來一直在堅守他的傳媒王國的完整性。
但近來英國的《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令默多克在英國的報紙業務受到重創,並繼而影響到了整個新聞集團的聲譽。這一事件也徹底打破了其鼓吹的「報紙業務與娛樂業務互相強化與協助」的平衡。
這麼多年娛樂業務在不斷強勁增長,而出版業務卻好像什麼也做不了。
從2008年到2011年,集團娛樂業務利潤增長13%,而出版業務在此期間利潤下降了26%。2012財年前三季度,娛樂業務更是貢獻了近75%的營收和90%左右的運營利潤。根據美國報業協會預計,在過去5年,全行業的報紙廣告下降了50%左右。
新聞集團此舉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摩托羅拉的分拆行動,這一分拆同樣將公司曾經較為強勢但後來卻陷入泥潭的業務剝離出來。摩托羅拉經歷過尋找買家到自己經營的過程,但最終,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也是摩托羅拉得以起家的業務—還是被谷歌收購。
默多克否認了將出售分拆後的出版公司。他正著手為新的出版公司組建管理團隊。《華爾街日報》的主編羅伯特·湯普可能會是首席執行官的最佳人選,他是默多克的心腹之一。而《華爾街日報》近年來在新媒體上亦表現不?俗。
為了留住出版業務的投資人,新聞集團管理層決定給分拆後的出版公司一張為零的資產負債表—摩托羅拉也曾這麼剝離過移動業務的負債。
默多克給投資者的承諾是,他將通過數字化方面的投資來重振出版業務,並發起新的收購。但在此之前默多克的數字化嘗試《The Daily》也未獲得市場青睞。
儘管默多克本人信心十足,但股東們可現實得多。出版業務現在等於失去了保護傘。默多克不再兼任出版業務的CEO了。
「為了使出版業務在接下來兩至三年內穩固,他們將不得不縮減開支,不管是裁員或是可能剝離一些報紙比如倫敦的《泰晤士報》。」美國市場調研公司Outsell新聞業分析師多克特說。
要想保全整個出版業務集團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些施行分拆計劃的傳媒大佬們
麥格勞-希爾(McGraw-Hill)公司
2011年9月,標準普爾的母公司麥格勞-希爾(McGraw-Hill)分拆為金融和教育公司。前者保有標準普爾的評級和指數業務;後者經營教科書出版業務。當年,教育公司就展開了大規模裁員和縮減開支計劃。
維亞康姆
2006年初,媒體巨頭維亞康姆集團一分為二,分成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維亞康姆兩家上市公司。其中CBS負責廣播電視業務;而新的維亞康姆公司則專注有線娛樂業務,包括MTV網絡、BET、派拉蒙電影及家庭娛樂等。
分拆未立即給上述兩家公司帶來更好看的財務報告。
|
||||||
最近有媒體編改新聞事件,引發輿論自律的呼聲,這讓我想起仍是記者時,經手過的一則新聞。 當時我跑到一則對某企業不利的獨家新聞,準備在商周以封面故事規格處理,基於平衡報導,我們必須向當事人求證。就在求證後,進入最後截稿階段,接到該企業 的關說,希望撤銷報導。如獲同意,報導所騰空出的十幾頁版面,該企業願全數吃下,以刊登廣告費撤換報導。這項交換,無比誘人。因為商周從創刊後就持續虧損 多年,困於摸索不出華人第一本財經週刊的技術,老闆幾乎每天跑三點半軋頭寸,員工被迫減薪。這項提議無異是旱漠甘霖。我望著老闆,理解他的兩難,也諒解他 可能的決定。然而,那個截稿晚上,我的老闆在不知糧草能持續到何日下,斷然拒絕,他囑咐我如期完成該做的事,便轉身。我忘不了這瀟灑的身影。 我不知道,有多少總編輯會無懼於公司的無以為繼,勇敢的做該做的事?或,不被銷售數字綁架,自律的不變成隨意編剪新聞的小說家。 那晚,我理解到新聞獨立的真諦,這是不受金錢、利誘、武力撼動的堅持。我相信:只要專心跑新聞,言所當言,毋須理會孰是當權者或有錢人。該期雜誌一如往常 如期出刊,沒有任何讀者知道背後的這段天人交戰。近年,媒體同業邀我去演講時,最常提問的是,如何處理置入性行銷?我總一笑置之。我們在公司連續虧損七年 時,都不改其志,更何況今日。外部不知,商周有一項全台灣最嚴格的內規辦法,規範業務同仁,所有報導式的廣告必須被清楚標示,必須負責任的讓讀者分辨哪些 是付費廣告、哪些是報導內容,沒有灰色的線,不能逾越。每一期會有專人監督其執行與落實。這些年,時有廣告客戶因為我們的「配合度」不高,而將預算轉到他 處,但我們不改初衷。 今年商周推出的alive品味四書,客座總編輯甚至審查每一張廣告,我們篩選、確保每一張廣告的質感能與內容一致。這構想初提出,同業不敢思議,簡直是瘋 子在辦雜誌!縱然,經濟成長率不到二%,我們還是想走一條不同的路。有趣的是,逆勢操作雖然失去一些廣告,但吸引更多優質廣告的登門。我們意外發現,廣告 主期盼一個清爽的刊登環境已久,但沒有媒體敢於改變。 多年來,我們始終這樣處理新聞與利益。過去沒特別說,是因為我們雖有理想但做得還不夠,沒什麼好自吹自擂。然若能拋磚引玉,提供一路的摸索,或許仍有一書之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