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史為鑑,亞太邁入習時代 分析師徐彪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32891026

最近一段時間,APEC會議成為毫無爭議的關註焦點,會議主題定為“亞太新願景:創新、互聯、融合、繁榮”。會議開幕後,大家對區域合作的討論逐漸升溫,甚至一度聽到“馬歇爾計劃”這種極富煽動性的描述。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腦子里一定充滿了疑問:互聯互通究竟是怎麽回事?一帶一路意味著什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和一帶一路啥關系?從中國夢到亞太夢,咱們究竟想做什麽?

足夠了解情況的人,看習大大講話就好,答案都在系列講話里擺著呢。

11月8日,習近平主席發表《聯通引領發展 夥伴聚焦合作》主題演講,一天後,習近平主席發表《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系統闡述了亞太一體化和互聯互通這兩大命題。

對情況及來龍去脈了解不夠的,咱們就繞個大圈,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資本主義發展史開始聊起,喝一杯清茶,聽俺慢慢道來。

資本主義從它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貼著善於創造經濟奇跡的標簽。馬克思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句話,可以改頭換面套用到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不到35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每個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在成長和變化,資本主義也不例外。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一方面它的發展導致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改造了現存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這種由不斷創新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結果,卻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沒落[1];事實上,資本主義在它過往兩百多年生命里,歷經無數次內戰外亂,不斷以版本升級的方式在成長和蛻變。

美國,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對此,王健曾經有段很經典的論述:“一般而言,本國儲蓄不足會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資流入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告罄就必須限制進口,強制實行貿易平衡。但對於擁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來說卻並非如此,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世界各國接受本國貨幣作為交換和儲備貨幣,即便是本國的凈儲蓄為負值,只要在全球範圍內儲蓄是穩定和增長的,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滿足進口需求,而不會由於本國過度發行貨幣而引發本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實際是利用本國硬通貨的國際地位,向接受這些貨幣的國家征收“鑄幣稅”。在此條件下,必然是利用國際收支經常項下的逆差向世界輸出貨幣,購買本國所需要的商品。在美國,雖然90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達10年的高增長,但國民總儲蓄率卻從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從居民儲蓄率看,1990年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間,貿易逆差也從1990年1200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500億美元。在這一期間,由於美元的強勢沈重打擊了本國的制造業,進口消費品幾乎占到本國居民全部消費的40%,而自1995年以來,美國每年所吸納的世界凈儲蓄份額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達72%!”[2]

你看,以動蕩的70年代為分水嶺(親,還記得第四次中東戰爭麽?),最初以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盈利模式,發展到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的盈利模式。其最主要表征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變更,在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時代里,國際匯率制度只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附著品,需要一個穩定的匯率環境,所以才會有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安排(布雷頓森林體制是集大成者)。在以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利益的時代里,實物商品制造國需要盯住式的匯率制度安排(這也是過去三十年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根本原因),但對於主導全球金融秩序的核心國家而言,固定匯率制度和官定利率制度無疑是不利於大規模國際資本流動及擇機獲利的,所以呢,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在歐美的聯手推動下,逐漸成為主流模式。

從商品制造階段到儲備貨幣階段,我們看到一條清晰的升級路徑。好了,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轉變呢?或者說,人家為啥要你把你家央行印出來的鈔票當成儲備貨幣呢?

答案就在你能影響和控制多大規模的經濟區域。

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戰後大規模重建計劃(包括馬歇爾計劃)的基礎上,歐洲和日本經濟區成為美元的最堅定支持者;

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歐洲一體化的基礎上,整個歐洲區都是歐元的最大支持者,法國和德國傳統的從屬國們也鼎力支持;

日元成為全球前四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70-80年代“亞洲經濟圈”的基礎上。甚至可以設想,倘若“雁行模式”的“亞洲經濟圈”順利誕生並成為全球第三大一體化區域的話,日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占比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僅為區區個位數;

為何各國都在不約而同地采取區域一體化作為增加影響力和控制力的路徑呢?

答案可以套用克強總理喜歡說的那句話:這是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一方面,這是老路走下去的辦法,區域一體化有利於拓展出口市場和原材料來源;另一方面,這是新路走起來的措施,區域一體化到最後,一定是貨幣和金融一體化。

回顧歷史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確切的說,是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國當前所處的位置:對於尚處於初級階段,以實物商品制造和銷售為主要盈利模式的中國經濟體而言,市場才是生命線,當然,如果可以向上攀登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話,我們也舉雙手歡迎。

從走老路的角度(獲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看,過去幾年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外部市場環境,不容樂觀。

以歐美為例,主要發達國家過去兩年經濟明顯複蘇:



但是,看起來,中國的出口一直沒有起色,考慮到出口數據可能存在水分,比如出口騙退稅的啊,比如各地為完成GDP目標註水出口的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廣交會的數據可能更加真實一些。而廣交會成交金額告訴我們,2011年以來,出口增速就陷入負增長的泥潭。

所以呢,從走老路的角度看(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如何開拓外部的基礎資源及市場,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應該就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走新路的角度來看(謀求獲取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人民幣國際支付全球貨幣排名最能說明問題。算起來,我們已經連續9個月止步於第七名。更悲催的是,中間某個月一度回落至第八位。要知道,從2011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推進,最長一次裹足不前,也不過4-5個月而已。



所以呢,從走新路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謀求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對外推進速度,如何開拓自己的經濟後花園,獲取一個穩定的後方,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依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是古人說的那句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到蘋果園里摘蘋果的時候,第一輪摘掉的必然是低垂且成熟的果實。等到容易采摘的果實被摘完,輪到那些長的高你手夠不到的果實,這時候,就需要梯子。幾乎所有國家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從輕輕松松就把出口的錢給賺了,到費心費力到出口的錢給賺了。以日本為例,經歷了高速增長的60年代(年均GDP增速高達10.55%),進入70年代,初步完成工業化之後,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區間(年均GDP增速5.2%)。內需減弱的時候,日本朦朦朧朧地意識到,必須開拓外需和原材料市場,於是大規模的經濟援助應運而生:

1970年,年度對外“經濟援助”11.52億美元;

1973年,三年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20億美元;

1978年,五年再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40億美元;[3]

這些錢被拿來幹嘛了呢?開路,確切的說是打開亞洲國家大門的買路錢。舉例而言,1970年,日本政府的雙邊“發展援助”近98.3%集中在亞洲。到1979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發展援助”國,僅次於美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那時候柏林墻還沒倒下咧)。

你必須承認,通過國家經濟援助打開大門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國家隊的作用在於攻堅克難,潮水般的私人資本才是開疆拓土的主力軍。70年代末,一個關鍵性標誌出現:私人資本長期輸出從1978年開始第一次超過了國家資本,占比跨越50%紅線。短短八年後,當1986年來臨的時候,日本私人資本輸出占比已然高達97.6%。

私人資本為啥這麽積極呢?還是為了市場。日本刊物《東洋經濟》1987年7月1日刊文統計:日本國外當地法人的調查顯示,投資的目的是擴大第三國市場銷路的動機占比最高,達48%。

從打開銷路這個初衷開始,幹著幹著,日本政府忽然發現,從經濟上統治亞洲已經逐漸成為可能。尤其是經歷了80年代大規模私人資本輸出之後,日系產業資本已經深深地滲入到亞洲各國的經濟血脈中去。於是,“雁行模式”被提出來,日本人開始憧憬“東亞經濟圈”的美好藍圖。

所謂雁行模式,說白了,就是把日本出面整合亞洲各國的產業分工,已經成為落後過剩產能(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等四小龍成熟後,再轉移至東盟諸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亞洲國家被人為分成等級鮮明的三類國家:

雁頭,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日本

雁身,資本密集產業:四小龍

雁尾,勞動密集產業:東盟諸國

當我深更半夜碼字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禁產生出一種對宿命的敬畏感。或許,真有所謂國運的東西。倘若沒有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本就不會選擇飲鴆止渴式地吹起房地產泡沫;倘若沒有1992年地產泡沫破滅,日本倡導的“東亞經濟圈”或許早已成為現實,而在東亞經濟圈的框架里,中國永遠不可能獲得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機會,進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感謝美國。因為,沒有美國,不會有92日本泡沫破滅和97金融風暴,也就不會有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更不會有今天的盛世。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警惕美國。因為,今天的中國,正在重蹈30年前日本的覆轍。30年前,當日本人經過十年準備,決心出手整合亞洲經濟版圖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它會成為被打壓的對象。因為,全球儲備貨幣王座上的那位,不會認為你僅僅想把老路(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利潤)走好,而是認為你在奔走相告積極走新路(謀求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而我們都知道,全球儲備貨幣份額,從來都是零和博弈。你每多拿走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有人要讓出百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無論“一路一帶”還是“亞太經濟一體化”都很重要。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宏偉的藍圖,我們設想從亞洲出發打造一條橫跨亞歐的經濟新版圖。但是,古人教導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小的時候母親也告訴我們飯要一口一口吃,才不會噎著。

而這個“足下”和“第一口”,恰好對應著三個區域一體化:

東北角:中日韓朝俄對應的東北亞一體化,從中韓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突破。事實上,今年7月份,習大大打破外交慣例出訪韓國,其中很重要一個任務就是為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APEC會議期間,中韓官員沒日沒夜商討相關細節,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和韓國總統樸謹惠舉行首腦會談,如果順利的話,雙方有望宣布談判成功。中韓自貿協定只是一個支點,從這個支點出發,我們可以撬開東北亞一體化的大局面(提示一下,以運貨的港口和運人的油輪線路為代表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受益類公司或有機會)。

南邊: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中巴走廊、孟中印走廊、中新走廊。

西邊:重點落在在中國-中亞區域一體化上,涉及國家主要包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爾吉斯斯坦。打好基礎後,再徐圖新歐亞大陸橋和中伊土走廊。

有了目標區域,如何發力呢?很簡單,三步走:

第一步,要想富,先修路。“路”泛指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電力和通信)先行,沒錢怎麽辦?亞投行給你貸款(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中國擬出資一半),考慮到亞投行畢竟是多邊機構,人多嘴雜意見紛繁難免怎麽辦?咱們再拿出400億美元來,搞一個絲綢之路基金。外匯儲備放在手里只能買美國國債,還不如拿出一小部分來紮紮實實推動區域一體化,認為這種做法是敗家子的,請自覺參閱前文日本當年做法。

受益標的:港口類上市公司、建築工程類上市公司、電力建設類上市公司、鐵路設備生產商、電力設備生產商、電信設備生產商、電信設施工程企業。

第二步,修好路,開工廠。大規模產能轉移的過程中,優先受益的一定是過剩產能產能行業,其次受益的是已經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未來不斷收緊環保標準和執法力度,汙染密集型企業也會加入產業轉移的大軍。

受益標的: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光伏、紡織服裝等輕工業、部分化工;

第三步,金融企業大規模對外擴張,中資銀行、券商、信托和保險的旗幟飄揚在幾大區域。

受益標的:券商、銀行、保險、信托;

[1]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概覽》

[2] 《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與貨幣制度危機》

[3] 《論日本資本輸出結構的變化與特點》






分析師徐彪所有成熟或者不成熟思想的統一發布平臺:公眾微信!(微信號:fenxishixubiao)

所謂思考,更多是把個人怎麽想的過程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邏輯推演、數據支持不嚴密之處,見諒之余歡迎來信探討。謝謝!

政策分析第一家,別無分號。本號兩大特點:1、幹貨紮堆;2、更新頻繁。
註1:查看幹貨紀要請回複“幹貨”,查看得意之作請回複“佳作”,查看思考系列請回複“思考”,查看歷史隨筆請回複“隨筆”,查看歷史隨筆精粹請回複“隨筆精選集”,查看軍工類文章請回複“軍工”,查看股市規律研究請回複“股市規律”。此外,回複以下編碼可得對應文章:
--0022--《以史為鑒,亞太邁入習時代》;

--0021--《十八屆四中全會解讀》;

--0020--《十月,邁入多事之秋》;

--0019--《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評析》;

--0018--《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 ,賣方研究入行三年感悟》;

--0017--《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解讀》;

--0016--《一輪行情,兩類投資者,兩個世界?》;
--0015--《新三板,下一個資本盛宴的誕生地》;
--0014--《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年中盤點與展望》;
--0013--《“新常態”到“金十條”,開工已無回頭箭》;
--0012--《股市走勢與經濟數據,你信哪個?》;
--0011--《下半年政策風口在哪里?新型城鎮化!》;
--0010--《新常態=進入7.5%增速通道!》;
--0009--《看央行貨幣執行報告做投資,靠譜麽?》;
--0008--《目標,上證2450!--基於企業盈利》;
--0007--《幹貨分享之地產調控政策7月閉門研討會紀要》;
--0006--《打完老虎幹什麽?搞經濟!兼評政治局年中經濟工作會議》;
--0005--《市場派、價值派以及主題派眼中的行情》;
--0004--《“淘汰”過剩變“化解”,技改機會漸行漸近》;
--0003--《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重磅炸彈!》;

--0002--《外來的和尚不會念經?》;
--0001--《反腐新動向,股市新階段!》 ;



特別聲明

本報告僅代表分析師個人觀點,與所在機構無關。

本報告基於我們認為可靠且已公開的信息,我們力求但不保證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證文中觀點或陳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我們會適時更新我們的研究,但可能會因某些規定而無法做到。

本報告所載信息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所涉及證券的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投資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投資者應考慮本報告中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自身特定狀況。所在機構對任何投資者使用本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作出的任何投資決策而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後果均不承擔任何責任。需要進一步提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投資價格和價值以及這些投資帶來的收入可能會波動。某些交易,包括牽涉期貨、期權及其它衍生工具的交易,有很大的風險,可能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37

【華泰策略】事件: 分析師徐彪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33157935

【華泰策略】事件:
繼第五次深改組會議通過《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近日正式印發了該指導意見。
華泰策略點評:
這是關於土地改革系列政策的第一個:農地流轉。一句話概括就是低於市場預期(前天就提示大家了),但是,這並不代表土地改革整體低於預期。很快,超預期的兩個東西會陸續出爐。第一個是近期即將面世的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政策,鄉鎮企業手中的土地同價同權,直接入市。從幾萬塊一畝增值到十幾二十萬一畝(上市鄉鎮企業的母公司,手上有地的發達了)。第二個是北上廣深“盤活存量”,城市規模不再增大,建設用地從工業用地轉換,從幾十萬一畝增值為幾百上千萬每畝(推薦曜皮玻璃、電子城,金禹股份)。好了,回到文件上來,《意見》主要涉及農地流轉和農業規模化兩方面內容,具體來看:
1.《意見》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而土地確權關系到今後土地經營權的抵押擔保問題,很難想象商業銀行會大量對權屬尚不明確的抵押品進行放貸。因此我們預計農地經營權抵押擔保的大規模放開仍需要時間。
2.《意見》明確要求嚴格規範土地流轉行為,同時要求農業規模化經營需依據自然經濟條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素,遵循實際、公平、適度等原則。總體來看土地經營權流轉需有序、農業規模經營需適度,政策風向整體相對保守。
3.《意見》還指出扶持糧食規模化生產,並對糧食、種子、農機等農資采取補貼等方式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對農業現代化的扶持力度。據此,我們建議關註以輝隆股份、隆平高科為代表的農資龍頭和以一拖股份、江淮動力為代表的農機龍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85

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環保領域的幾個新提法 分析師徐彪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34191409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我們第一時間提示了節能環保領域的投資機會,相關標的表現搶眼。接下來,最關鍵的任務是落實,需要政策跟蹤。

按照慣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需要落實會議精神,相關部委至少需要召開黨委會議來布置和落實。環保部的會議,尤其密集。短短兩天,召開了三次會議。

1、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這就要求我們要切實增強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在路徑上,積極探索環境保護新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發展階段上,從過去單純控制汙染因子為主轉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導向;在工作重點上,以向汙染宣戰為重點,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在工作方法上,要從行政審批、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更好地發揮規劃、環境標準的作用,把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在實際工作中,要強化環保硬約束,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從嚴從緊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完善汙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快培育和發展環保市場,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作出貢獻。

點評:結合上文標黑部分的論述,大概率來說,一,明年在環保領域會有標桿工程出現,按照優先性分別是大氣、水和土壤;二,環保硬約束,做到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執法力度會大幅上升。

2、環境保護部常務會議

聽取《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編制基本思路》、2015年部門預算有關情況、2015年四項主要汙染物減排目標設定情況的匯報,審議並原則通過部分建設項目環評審查意見。

會議聽取了《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編制基本思路》匯報。會議認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邁向和進入新常態,環境保護面臨重大轉型,也是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機遇期。

點評:環境保護面臨重大轉型,如何理解?一個是執法標準,史上最嚴環保法即將實施,毋庸置疑。一個是執法力度,既然要做到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就必須進一步提高執法力度。如何才能大幅提高力度?很簡單,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在認定落後的過程中,給予環保部門越來越重話語權。

過去,環保產業持續發展,但各地政府GDP考核為先,環保產業與地方政府訴求天然沖突。經濟新常態下,習總書記提出要主動適應,意味著進一步弱化GDP考核力度。環保執法標準和力度提高不再是掛在嘴上的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3、排汙權交易和總量減排工作會議

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研究安排2015年減排工作和“十三五”減排規劃思路,部署了進一步推進排汙權交易試點和總量減排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具體安排。

會議對下一步排汙權交易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細化完善初始排汙權核定,公平合理確定排汙權。試點地區要於2015年底前保質保量完成現有排汙單位排汙權的初次核定,環境保護部爭取結合“十三五”減排規劃的編制,制定電力、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造紙、印染等重點行業排汙權初始核定技術指南。

    會議指出了下一步總量減排工作的重點。爭取年底出臺《排汙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開展排汙許可條例研究起草工作,爭取在條件成熟時盡快提交國務院法制辦。出臺建設項目總量指標管理辦法。管理辦法已經比較成熟,爭取今年內印發。

    繼續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實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大氣汙染限期治理。落實環保電價要求。推進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環境保護部正在制定示範項目驗收方案,各地要配合好價格部門,爭取電價補貼政策來推進這項工作,目前江蘇省已經實施了每度電1分錢的超低排放電價補貼,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點評: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是個極其彪悍的項目,今年剛開始在浙江和神華集團啟動“近零排放改造”試點。所謂近零排放,就是燃煤機組需要達到或者燃氣機組的排放水平。印象中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要推進此類改造,假設正常排放達標需要投入5億的話,近零排放則需要15億。投入巨大而且昂貴,假設僅僅是最富庶的三大城市圈推行超低排放改造,總投資額將達到1500億左右,分成3-5年實現的話,每年約300-500億!到目前為止,全國只有三家上市公司具備“近零排放改造”中最關鍵的濕法除塵技術:龍凈環保(14年試點企業)、菲達環保(14年試點企業)、國電清新。

今年APEC會議上,習總書記親自宣布了中美碳排放新協定。此次會議明確提出推進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恰好契合總書記關心的排放問題,也契合環保部黨委會議提出的工作重點順序:首先是大氣治理,然後到水,最後是土壤。


結論:環保產業,有望迎來春天!主動適應新常態,各地政府對經濟增速的關心下臺階,阻力變小。執法標準和執法力度雙提高,中央政府推動力提高。未來幾年,如果“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的話,修橋鋪路基礎設施建設只是第一步,隨後的產業轉移才是最關鍵步驟。產業外遷需要動力,一方面比較優勢喪失倒逼企業外遷至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另一方面,環保標準提高會倒逼重汙染企業離開大陸。環保產業大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放在一路一帶的大格局下考慮問題,放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格局下考慮問題,就能明白:地方保護主義的小算盤,只是小逆流而已。在大戰略的沖擊下,必將丟盔棄甲!

資本市場上,環保作為一級行業而言,經過長達四年的盤整後,必將迎來新的輝煌。因為,行業大邏輯拐點,就在眼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19

跨越二次元:牛市狂想曲--寫在沖關3478的前夜-- 分析師徐彪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35314426

 
跨越二次元:牛市狂想曲
--寫在沖關3478的前夜--
華泰策略徐彪、劉名斌、姚衛巍、劉晨明
不知不覺,2014已經過去,這一年的所有回憶包括股市的故事都已成為相冊里的黑白照片。詩人或許會多愁善感地撰文留念。作為分析師,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回頭望,然後向前看。尤其是經歷了近期的過山車後,剛到3400點就迎來大幅調整,市場普遍迷茫。50ETF傳聞如期兌現,但大家對未來的看法卻史無前例地分歧巨大。與其遊移在短期預測中,不如拿出點時間,考慮清楚這輪行情的本質。
要看清楚歷史行情背後的邏輯,回顧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1季度,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影響下,經濟快速下滑。2季度,保增長壓力逐漸增加,股市持續下行,政策也開始轉向。5月下旬,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雙重刺激下,股市見底,春天漸行漸近。6月份,申萬A股指數上漲2.34%;7月,申萬A股指數上漲7.42%。應該說,5月、6月和7月的行情恰好就是我們的菜,因為政策跟的緊嘛,很容易猜對。
從8月份開始,行情從大家能明白的狀態,忽然切換到絕大多數人瞧不明白的二次元狀態。( PS : 老牛出來裝嫩,我們寫這個咚咚,希望提出一套全新而且系統性的解釋,投資者看後能豎起大拇指誇獎說:哇塞,腦洞大開!)
導火索源於經濟數據超預期下行。8月份,工業增速猛跌至6.9%,要知道,7月還在9%左右。更重要的是,按照歷史經驗,6.9%的工業增速,GDP增速已經跌破7%,遠低於7.5%左右的目標區間。面對糟糕的經濟數據,我們連續撰寫《目標,上證2450!》和《一輪行情,兩個世界》等多篇文章,從產業資本以及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對企業盈利的正面作用兩個視角切入,來解釋這輪行情。
四個月後,回顧這段歷史時。我們沒有找到應有的榮光,反而一臉尷尬。即便再不情願,也必須面對現實:我們只是猜對了結果,沒有猜對原因,最多只是部分猜對原因(企業盈利複蘇的判斷錯誤,產業資本尤其是國家資本的判斷或許比較接近真相)。更離譜的是,幾乎所有猜對結果的人,論據都是錯的。無論持“企業盈利上行說”,還是持“無風險利率下行”說,都是瞎說。
這種事情,狡辯沒有意義,直接上數據:
企業盈利數據持續下行,股市漲了幾個月,同比增速就跌了幾個月。

流動性寬松遠不像大家說的那麽誇張,預期中的全面寬松始終只存在於YY世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也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整個三季度,表征企業部門融資成本的加權平均貸款利率不僅沒有下來,反而持續上行。

尤其是十月份以來,票據貼現利率和銀行對結構化理財產品進行優先資金配資的利率水平同步上行,而且上升曲線極其陡峭。

你看,這就是我們面對的現實:老中醫遇到了新問題。過去十年,有商業化賣方分析以來,基本上對市場的整個研究框架都建立在基本面的基礎上,後來高博橫空出世,創造性地引入資金面分析。不管哪個咚咚,都默認股市只是晴雨表。它永遠不會成為自變量,只能以應變量的身份出現在舞臺上。但是,看起來,過去半年,股市這只小狗距離主人越來越遠,甚至你會想到底是主人牽著狗狗走還是狗狗領著主人跑呢?更虐心的是,在對2015年經濟下行判斷趨於一致的前提下,在預期中無風險利率下行遲遲未能兌現的現實面前,你到底看多2015年還是看空?看多意味著背叛已有框架和價值觀,看空意味著你至少需要階段性地和走勢對著幹。
交易型選手可以不用知其然,知所以然足矣。我們這些分析師就不同,必須想明白一套邏輯來,而且這套邏輯能言之成理,否則安生立命的東西就不存在咧。
搞出一套邏輯之前,首先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一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極度重要的問題:中國股市,到底誰話事?
股票是一個很大的類別,到2014年底為止,股票總市值37萬億,流通市值32萬億。這麽龐大的市場,無論上漲還是下跌,都對應著天量資金的進出。能夠坐上桌參與牌局的,也就三位選手:企業部門、住戶部門和政府部門。看起來,絕大多數時間里,政府部門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從口袋里拿出真金白銀持續買賣造就牛市熊市的,是住戶部門和企業部門。企業部門相比住戶部門而言,風險偏好更高,所以,它才是股票資產配置的主力機構。過去十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企業部門對股票的資產配置行為,在絕大多數時間里,引領著股市的漲跌。
2008年以後,產業資本話事的特征尤其顯著(下面這段話摘選自《一輪行情,兩個世界》)。
股權分置改革以後, 產業資本急行軍跑步進入流通市場。2010年是第一個里程碑,A股流通比例第一次系統性提升至70%以上,這意味著產業資本第一次成為A股流通池子中的大鱷。2013年後,流通比例進一步提升至80%以上,成為當之無愧的食物鏈頂端式存在。

全流通後,產業資本對股市的影響日漸顯著,有沒有證據呢?有的,就是下面這張圖:

你看,2010年以來,產業資本增減持已經成為一個奇準無比的領先指標,沒有之一。他的準確度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100%!每一次該數據大幅飆升後,都能看到資本市場出現一輪上級別的反彈(至少15%)。這一次,也不例外。2014年5月,產業資本增減持數據飆升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位!
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地浮出了水面:為啥產業資本意願能夠影響資本市場的走勢呢?
在回答問題之前,讓俺給大家講個去年講過的小故事。 
14年3季度,一個大型集團的朋友問我:出5-10個億想買個殼,問有沒有介紹。聽完後,筆者一肚子疑問:要殼幹嘛?眼瞅著明年500家公司等著上市,後年註冊制放開。花這麽多錢買公司控制權,是錢多給燒的麽?疑問歸疑問,本著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原則,俺顛顛地跑投行問一圈,聽到答案的那一刻,俺眼鏡碎了一地啊。這年頭,5-10個億的凈殼,已經很難找到了!
資本市場的錢,一點不傻,也從來沒有傻過。筆者發蒙的一刻,說明筆者OUT了。
咱們可以打個比方,有個公司叫土鱉公司,話說這公司是真土啊,主營業務爛的掉渣,搞不好明後年ST光榮退市也未可知。你說,這麽一個破公司,在註冊制前夜,憑啥值錢呢?
答案就在四個字:市值管理。
憑借絕對的信息優勢(沒有誰比大股東更清楚未來的業績)、資金引導優勢(如果你是基金經理,肯定也願意相信上市公司董事長講的故事吧)、籌碼優勢(這個不用解釋吧,人家是第一大股東),如果說你買股票只有百分之50%的勝率,人家至少也會有70%。逐利是資本的天性之一,獲勝概率優勢導致的一個顯然性結果便是,資本被吸引進來,從而演化出可盈利的行為模式:
第一步,先知先覺的資本進入,與產業資本相結合;
第二步,資本與產業未來進行市值管理,尋找符合趨勢的投資方向,進入,企業經營被激活;
第三步,企業經營被激活引發資本市場關註,股價被激活;
第四步,被激活的股價帶來羊群效應,資本獲利,可盈利的行為模式形成;
第五步,市場自我學習、複制、演進,上述行為模式在資本市場中擴散;
第六步,社會流動性沒有出現普遍性寬松,資本市場所能獲得的流動性不足於同時擡升所有股票價格,上述行為模式不能同時擴散至市場的所有角落,一個時間段里只能在某些市場結構里發生。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2012年年底至今的市場運行過程中的投資者行為模式。
大家還記得去年的創業板麽?創業板指數從40倍PE才真正開啟上漲之旅,2013年前,中小板塊的定增項目占比連續三年維持在20-30%之間,2013年猛增至近40%,2014年至今占比已經近50%。擁有如此彪悍的發動機,你說,創業板能不漲麽?還記得去年年中,無數策略分析師(也包括我們哈)基於創業板整體業績增速的判斷,認為創業板已見頂。現在回頭看看,大家都錯了,而錯的離譜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外延式擴張對創業板業績的影響(尤其是創業板指數只涵蓋前100家公司,外延式並購式擴張對這100家公司的業績影響巨大)。
如果說,市值管理的第一個受益者是創業板的話。向後看,未來幾年,市值管理模式可能擴散至全市場麽?
答案很確定,會的!
因為,未來幾年,國企改革必將拉開大幕。
我給大家算筆帳,三級國資凈資產不到50萬億,假設其中20%通過資本市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那就是9-10萬億!10萬億是什麽概念呢?截至2014年8月底,資本市場總市值26.8萬億,流通市值22.4萬億。如果主要以定增的方式完成,就意味著創業板的故事將擴展至主板,你可以想象一下,股市要上漲多少?
你看,定增或者市值管理只是一個縮影,這背後隱現出一個完整的鏈條:通過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條、編織扣人心弦的資本故事,產業資本已經具備了將意願轉換成市場影響的能力。
請註意,在以往很長很長的時間里,大家眼里的產業資本只是狹義概念。但事實上,產業資本至少包括民間資本和國家資本兩大陣營。以往,大家都在關註民間資本的訴求,因為他們的訴求造就了一輪創業板牛市。從2014年開始,誰也無法忽視國家資本的訴求。前面所說的國企改革只是一個方面,融資結構調整才是更急迫更核心的訴求。
從1949年以來,到2012年為止,中國經濟始終維持很好的彈性。只要貨幣當局肯松貨幣閘門,經濟增速就一定會起來。直到2013年上半年,M2系統性上行,社會融資總量同比增速近50%,但經濟增速始終沒有大起色。

經濟學家就很奇怪,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麽。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維持債務滾動所需的資金,已經大到可以影響全社會融資總量的程度。這可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啊。搞研究的都感覺頭皮發麻後背發涼,從來沒有一刻,債務危機距離我們如此之近。所以呢,從2014年開始,化解債務風險成為國策寫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決議里。
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依然想維持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7%左右,這是十八大交給本屆董事會的歷史任務),就必須體現在某幾個部門可持續加杠桿上,因為固定資產投資需要維持在大約15%左右。但是看起來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地方政府債務泡沫、房地產泡沫以及部分制造業行業產能過剩泡沫共同構成了“債務三劍客”,金融部門杠桿率看起來已經到了很難承受新一輪大幅上行的地步:180%!


金融體系杠桿率



資料來源:Wind, 華泰證券研究所



怎麽辦?既然債權融資看起來路正越走越窄,至少在完成地方債務風險治理(大規模的債務置換,就是用長久期低利率地方債置換現在3-5年的短久期高利率債務)前,必須大幅拓展股權融資。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債券融資必須還本還息,而股權融資則不必。不僅不用還,股權融資還在於能夠通過保持分子不變的情況下,做大分母來達到降杠桿的目的。在全社會債務問題凸顯的時候,你又想維持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唯一出路就是大規模增加股權融資的比例。但是,這件事可不容易。以2013年為例,股權融資募集總資金僅為4016億元,債券融資90274億元,貸款融資126292億元,股權融資占比僅為1.8%。說句不好聽的話,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哪天資本市場完全喪失融資功能,至少大家日子照過不誤。
你看,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大幅提高股權融資比例,而股權融資大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本市場繁榮的基礎上!第一次,資本市場開始具備全局重要性。換言之,國家資本擁有足夠的市值管理動力。
估計很多人會問,既然政府部門不是運動員,只能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國家意誌如何能夠轉變為資本市場的上漲動力呢?或者說,我們如何去理解過去半年的上漲呢?
讓我們回顧下已經走過的兩個階段上漲:
第一階段:產業資本主導的階段,2014年5月到9月,產業資本增減持比例數據大幅異動。次月開始,在政策寬松預期的引導下,股市開始上行,一直持續到大約九月份。這輪行情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藍籌點火,小票唱戲。中證500指數的表現顯著優於中證100,市場還在講述各種外延式擴張的故事。九月發生了一件標誌性的事情,消滅20億以下市值的公司。
第二階段:住戶部門間接入市階段,2014年8月份開始一直到現在,住戶部門資金通過杠桿工具(比如配資市場,比如兩融市場)大規模進入市場。(註:細心的投資者會發現,兩個階段有重合,八月和九月是轉換和孕育的月份,這很正常,任何新事物的孕育,都發生在舊事物的晚期。)配資市場的總量數據暫時沒找到,但是兩融業務的規模變化很清楚:8月份以後,進入兩位數快速增長期。到2014年末,融資余額接近一萬億,其中大約4000億資金來自銀行。

好端端的,為何住戶部門開始各種渠道跑進各種配資市場呢?原因很簡單,就是43號文。最近幾個月,跑了至少四五家銀行,講課的時候我都會問一下他們的零售銀行部員工。調研後發現中國的高凈值客戶很可愛,他們就喜歡追求穩定回報。反正不管你什麽市況,我就要大概8%左右的回報率。過去幾年,這個心願分分鐘就心想事成咧。因為有非標資產,尤其是基於地方政府債務的非標資產。但是呢,43號文開始醞釀後,基於地方政府債務的新增非標資產大幅減少。由奢入儉難,尋找新的穩定回報資產的述求史無前例般迫切。一不小心,配資市場成為尋求穩定回報的首選。這波資金進入配資市場後,進一步推升了資本市場,於是,正循環出現。一輪加杠桿的牛市,正式成型。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做個初步總結:
第一階段為啥漲?因為政府5月份開始政策放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夫妻雙雙把水放。
第二階段為啥漲?因為政府治理非標資產,清理地方政府債務。導致存量金融資產從非標資產遷移到配資領域。
過去屬於死神,解釋過去再如何頭頭是道,無法預測未來都只是扯淡。向前看,我們可以做一個非常大膽的預測。
清理地方政府債務的進程剛剛開始,非標資產供給持續萎縮,住戶部門資金間接入市一如既往,融資融券余額持續上升,推動指數接近4000點附近(底部起來漲幅一倍),或者上漲狀態持續近一年。
為何要強調一年或者一倍呢?這是一個經驗數據,很靈。
2000年和2007年,在經歷了大幅度(至少一倍)和長時間(至少一年)的上漲之後,住戶部門認為股市成了“提款機”,類似“搶劫不如炒股”的橫幅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大街旁,這種認知上的180°變化導致住戶部門對股票這類資產的風險屬性認知發生巨大漂移,居民儲蓄存款大規模流入股市,接棒企業部門資金推動市場繼續上漲。

一旦達到1倍或者1年的極限,住戶部門的熱情將被徹底點燃,牛市下半場將旋即開啟。
這是一場有別於以往所有經驗的牛市,屬於徹頭徹尾的人民戰爭。歷史上每一場牛市都可以分為點火吹哨、上半場以及下半場。以往,幾乎每一場牛市的上半場都是企業部門在流動性或者企業盈利的推動下持續配置股票資產所引發的,只有下半場跟住戶部門資金大規模入市有關。而這一次,上半場和下半場的主力都是住戶部門,只不過上半場以間接入市提供配資為主,下半場以直接入市卷袖子親自上場為主。
一定有人會很關心:有沒有可能,我們只看到上半場,而看不到下半場呢?
客觀地講,完全有可能。如果從明天開始,政府清理整頓配資市場,或者設置某些門檻,導致住戶部門間接入市的道路不再通暢。那麽,市場將迅速進入持續下跌期,說好的下半場,也會離我們而去。沒有什麽會比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更加令人扼腕痛惜,數據顯示,我們已經接近住戶部門存款搬家的臨界點:

一旦進入下半場,市場運行的邏輯將會變得簡單而且明了:住戶部門資金入市帶來市場上漲,上漲造就財富效應,財富效應引發住戶部門資金進一步滾雪球式入場。於是,自我循環和加強式的上行就此拉開序幕。
財富效應只是短期的催化劑,當我們把視野拉長拉高後,你會發現,我們正身處在一個偉大的創業創富時代,周邊環境不遺余力地鼓勵國民通過創新創業來實現致富夢想。創新創業的最大特點是需要承擔風險,這個特點決定了過去以銀行為絕對核心的金融體系走向終結,因為銀行資金本質上不能承擔風險,真正能夠承擔創新創業風險的資本只能來自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當前的時代潮流已經讓國民看到了太多的創業創富,還有什麽比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創造出來的一大批千萬富翁更加有說服力?這是一場全民教育,無論老一輩財富創造者如何想,至少年輕人的心靈已經真正記住了財富如何被創造。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經歷過那段貧窮不堪的日子的那幾代國民構成來改革開放後三十年左右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經濟的弄潮主力已經開始逐漸轉移到了對改革開放之前動蕩年代無甚記憶的新一代國民手里。年代記憶的斷裂帶來的一個顯著性影響是,老弄潮者與新弄潮者對財富積累的理解很可能出現本質性差異,老弄潮者對風險敬而遠之,他們寧可把錢放在銀行做理財產品;新弄潮者相對而言,可能會更願意去承擔風險,博取高回報,他們相比老弄潮者,會更少把錢存在銀行,而更加關註創新創業、股權投資等財富實現和管理方式。
一個偉大的時代,“住戶部門資金自銀行搬離向資本市場”本身就是這個時代的趨勢性特征之一!
住戶部門資金入市會有極限,住戶部門資產類別重新配置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呢?讓我們看一組數據,各國住戶部門資產負債表中股票資產的占比:

無論是跟自己過去比,還是跟別人現在比,中國居民股票資產的配比都屬於低位。樂觀點看,從3%出頭提升到5%甚至10%的過程,將帶來數萬億甚至十多萬億的資金流入市場(能否實現姑且不論,取決於我們設想的下半場能否開啟)。資金流入規模和市場上漲規模之間並不是簡單的加法關系,而是乘法倍數關系。以2014年以來的行情為例,市場從底部起來最大漲幅近70%,市值增加近13萬億。但融資業務余額增加僅僅6000億,保證金余額增加7000億左右,加起來也不過區區1.3萬億。再流入幾萬億,股市會漲到多少點?
畫面太美,我不敢想象。
謹以此文,獻給3478攻堅戰前夜,所有曾經迷茫的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63

徐彪:红筹回归,蓝筹崛起?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72


【2015年安信中期策略会——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演讲摘要】


一、大牛市下半场住户部门资金直接入市的三个无视:


1、无视政府(530后继续创新高)态度


2、无视基本面


3、无视流动性


二、牛市的三个阶段:


1、点火阶段需要产业资本进入


2、上半场需要企业部门持续参与


3、下半场需要住户部门直接入市


这 一轮牛市有个奇怪现象:点火依然是企业部门,但持续发力主要依靠住户部门的资金间接入市(通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调整)。2013年开始非标资产的供给大 幅增长,导致理财产品总规模膨胀至约16万亿,而2014年下半年43号文开始,非标资产的供给突然锐减,银行被迫开始转型,部分股份制银行重新回归资本 市场。我们发现了本次支撑牛市的基础是商业银行购买两融受益权,开展伞形配资、单一配资。


数据显示,住户部门间接入市步入中期,而直接入市才初现端倪。按照全口径资金净流入的测算,下半年能够流入的资金近五万亿,带来约十五万亿自由流通市值的增长,指数有望突破6000。


三、我们下半年要选择什么?中证100还是中证1000?


从实战角度,中证400,先均衡再观察。但是从分析师角度,来看,我们要选中证100。具体来说,包括:


1、主题投资:国企改革


经过近半年的酝酿,国企改革有望重新提速。


2、主题投资:稀土产业


我国的稀土储备和产量是全世界第一,而目前由于导致我们各种原因白菜价出售稀土。国家一次再次的进行改革,希望整合稀土资源,后期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稀土商业吸储中心的成立,和进一步的整合,使得我国拥有稀土价格的一定范围的定价权。


3、产业选择:电力设备


包括配网改造,特高压加码,以及新能源汽车重大基础设施。


4、产业选择:大金融


包括券商、银行、地产以及保险的大金融板块。


【2015年安信中期策略会——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演讲全文】


今 天站在这里,诚惶诚恐,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够站在高博曾经站过的位置,给大家分享个人对于市场的看法和理解,所以我就在想,今天我在这里要给大家分享的 东西,我们要保证几点:第一,大家以前没有听过,市场上大家所熟知的对市场理解的所有那一套东西,我今天在这里作一个保证,一句话都不会再提;第二个,我 给大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第三,如果讲得不好,希望大家掌声鼓励我,好不好?今天所有的东西分成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解释历史,第一阶段是正常的 历史,什么叫正常的历史?1996年以来到2009年为止,市场一共出现过四次涨幅超过1倍的,我们称为牛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立在经济景气的基础 上,所以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面,大家都会提一个词是什么?晴雨表,资本市场就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此之前,所有人,如果有人敢站出来说牛市一定是建立在 我们高博说企业盈利起来了,景气周期起来的基础之上,一定是这样的。


但是这一次很例外,到目前为止我们 没有观察到一轮像样的景气周期,也没有观察到一轮像样的企业盈利的周期,所以为何这一轮牛市没有经济基础?到目前为止所有对这两段历史的解释,我个人认为 是用割裂的方式来解释的,什么叫割裂的方式来解释的?就是你解释前四次牛市用一套逻辑,解释这一次牛市用另外一套逻辑。这个没有问题,为什么?我们首先得 认为金融市场它是建立在行为金融的基础之上的,人性是多变的,所以你很难用一套完整的不漂移的,不变的东西去解释它,但是我们试图做这样一件事情,做一件 什么事情?如果我们相信资本市场的规律是科学的话,那么这个科学要符合几个条件:


第一,科学是可以重复的,你里面讲的所有真理都是可以用实验不断重复的,所以它的边界是不漂移的。


第二,如果你没有找到一个边界不漂移的东西来解释它,很有可能你还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本质性的、框架性的东西。


这 是我们的两个猜测,所以我们今天之所以想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相对比较独特的视角,给出一个解释,就是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样的方案和方式,可以用不漂 移的东西来解释过去这么多年,一直到现在这个牛市。到目前为止依然处于广告时段,广告做完了我们接下来要做一个相对比较靠谱的东西。


我 们说我们的理解方式比较特殊,最特殊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我们对整个资本市场牛市的最直接的理解上,不管这一轮股市的上涨和下跌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之 上,还是流动性基础之上,还是任何的条件之上的宏观因素之上,最终都需要一个执行的部门,这个执行的部门很简单,A股是一个很庞大的部门,当我们判断一个 如此巨大的资本类别要出现一个牛市的话,可以什么条件都不具备,唯独有一个条件要具备,就是要找到一个买单的人,要源源不断地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买股票, 必须找到宏观上某一个部门起到了主力性的作用,在源源不断地配置股票这类资产,当我们谈及这个道理的话,一定不会有人说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不管什么样的原 因,到最后要有人来买单,谁来买单?我们认为对于A股市场来说,到目前为止由于我们的整个外汇环境还是处于一个相对管制的条件下,也就是我们的资本不是充 分流动的,所以对于这个大类资产来说,能够决定它的应该来说只有三个人,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哪三个人:第一是政府部门,第二是企业部门,第三是住户部 门,这种分析的方法很有可能是比较模糊的,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如何区分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资金?假设说我就是一个小企业主,所谓小企业主就是我 给我们公司跑账的时候,用的账户其实就是我个人的钱,用的是我个人在工商银行开的个人账户,你如何去区分?所以在细分上是有一定问题的,但是在宏观上没有 大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如果你这个钱主要是由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你很可能是受到企业部门经营的环境,你所面临的流动性环境,你所面临的这种资金约束以及 企业盈利的状况,包括你风险偏好的变化


所以从宏观上解释得通,但是微观上落实有些问题,但是这个分析方 法基本上是比较可行的,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变量,一共是两句话,奠定了我们后面所有分析框架里面最坚实的两个基础,第一句话: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由于企 业部门所面临的这种生产环境是剧烈波动的,所以企业部门的风险偏好要显著地高于住户部门,这是我们提出的第一句话。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两个人都刚毕业,我 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刚毕业,一个哥们进了公务员的队伍,一个月拿5000块钱,如果不黑不贪,不违法乱纪的话,大概率一年就是6万块钱,稳稳当当的,明年 加500块钱,后年加500块钱,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可以看到的收入曲线变化,也就是我们右上角图所显示的,城镇居民收入是非常稳定的。还有一个哥们 毕业之后进入了房地产,调控期来的时候,很惨的时候,一年可以亏5000万,第二年行情很好的时候,很可能一年赚两亿,打这个比方你会看到,全国规模以上 企业利润环比,我们拿它来表现收入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经过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之后,可以想象一下,同样是两个人,一个学校毕业的,住上下铺,再见 面的时候一定是非常大的差别,比如说我一定是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为什么?我习惯了每一年我就增加500块钱的收入,但是他是习惯了每一天都愿意把所有的 钱投进去搏,所以大家的风险偏好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个风险偏好就决定了如果我们两个在银行,两个人同时进银行,做风险偏好测试的话,大概率说住户部门这个 哥们的代表风险偏好等级比较低的人,企业部门风险偏好比较高的人,这个是猜测,所有的猜测后面是需要找到证据的。


我 们接下来再看后面的证据,这个证据在哪里?这是第一个证据,这幅图是非常神奇的一幅图,之所以称为神奇,是自从有这个数据以来,你会发现A股市场出现了一 个神迹般的先导指标,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你从哪一个市场,从我们进资本市场以来,从我们看西方的教科书以来,到今天有没有哪一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可以找 到一个指标首先是稳定的,其次是领先A股市场的,并且它的准确度达到了将近100%,提前一个月很稳定,2008年以来,每一次A股市场出现15%以上涨 幅之前,无一例外我们都会看到这个指标叫增持/减持的异动,没有一次例外,后面都出现了资本市场的反弹或者上涨。这个事情说明什么?我们至少可以说明企业 部门对股票这类资产配置的行为,对A股市场的涨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甚至高度密切的这样一个关系,这是我们的一个猜测。


接 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数据,第二个数据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从1996年到现在,这两幅图所有画红圈的位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点,牛市是伴随企业盈利的持续 上行,但是中间有一个歧义点,2002年到2003年,如果我们用工业企业利润作表征的话,出现了一年零一个季度的上行,但是A股市场上行的过程只走了一 个季度就停下来了。当我们再回顾和解释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仅仅用一个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所有的P就是价格,是等于未来所有的盈利通过折 现折过来,你会发现2002年到2003年这段历史是解释不了的。那么从我们前面的猜测,很有可能在大部分的时候,企业部门对股票这类资产配置的行为,决 定了A股市场的牛熊,如果从这句话着手,你可能找到非常简单的解释,把2002年、2003年的歧义点解释过去,可以用M1和M2的指标,还可以换成另外 一个指标,就是企业活期存款占比的指标,这是什么意思?这两幅图相叠加可以告诉我们,如果在一轮企业盈利上行周期里面,可以导致企业部门口袋里的活钱变得 越来越多的话,那么大概率的结果就是在它风险偏好持续上行的过程中,它会增加股票这类高风险资产的配比,从而引发资本市场出现一轮像样的上行。


如 果从企业部门配置的角度出发,我们很轻易地可以出现这个,并且是一致的,但是很快我们会发现,2001年和2007年的时候,我们碰到的是牛市下半场是一 个大牛市的状态,大牛市的状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我们可以给大家讲一个很小的,我印象中,我估计等到我退休之前还会一直想起这件事 情,2007年的时候,有一次到广州分行讲课的时候,分行的行长跟着我们一起坐在车里,突然看见有一个横幅挂在前面"抢劫不如炒股",很多人不记得 2007年的状况,最有江湖地位的人是谁?是各个银行下面的理财经理,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客户都会求着他,只求他一件事情,如果什么时候发基金了,你要提 前一个星期或者三天告诉我,我要去筹钱,你要买100万的基金,要准备300万的现金,哪怕这样很多人还是挤破头,那时候所有人都认同一个事情,买基金买 到就是赚到,资本市场就是提款机,这个故事包括2007年的回忆给我们最大的提示是:住户部门是一个善变的部门,当右上角这幅图告诉我们,住户部门是一个 风险偏好较低的部门时,它最大的变化不是出现在风险偏好的变化上,最大的变化出现在它的风险认知变化上,如果有一个市场,它能够持续上涨一年,如果它能上 涨的幅度超过一倍,那么很大的概率,你身边认识的所有人,不管是炒股票的还是不炒股票的,知道你炒股票以后,都会隔三岔五问你,他会认为买股票买到就是赚 到,不会认为资本市场是会咬人的,他会觉得这是一个无风险但是高收益的资产来源。


所以历史上每一次的大牛市都有下半场,下半场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三个无视:第一,无视企业盈利的一切变化,比如说我没记错的话,2007年的一季度是整个全年企业盈利的增速高点,二三四季度逐季回落,这是第一个。


第 二个,它会无视一切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记得一季度、二季度,2007年所有变化的话,你一定会记得一个事:530,530半夜鸡叫是政府提 示风险的集大成者,你手上的公司如果只有三个跌停板的话,那么你一定是要弹冠相庆的,有用吗?530之后,一个月创了新高,这是第二个无视。第三个无视是 无视一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层面的利空,你会发现所有的大牛市的下半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散户开始嗷嗷叫地冲进了资本市场,他开始认为我只要买到股票我就 一定赚钱了,而对散户的这种风险认知属性的变化,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经过足够长时间的上涨和足够大幅度的上涨就可以了,这是我们对资本市场的一个理解, 这个理解需要一系列的证据,而我们做这个证据的时候可以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如果在历史上面,当我们解释所有牛市的时候,我们坚持这么几步法,三步 法。


第一步,牛市的孕育是需要资金来点火的,这个资金的点火我们主要通过产业资本的增持来实现,这是第 一句话,第二句话,牛市的上半场是需要人们持续源源不断掏出钱的话,这个人恰好就是企业部门,第三句话,当进入牛市下半场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定是进入群众 运动式的资本市场疯狂期的时候。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一个证据,这个证据你会发现,如果沿着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把牛市的下半场剔除,只看牛市最主要的上半场,为什么?中间历史上的四次牛市一共有两次有下半场,但是四次都有上半场,我们只是观察上半场的话,我们 发现从企业部门的周期轮动出发,我们会观察一个现象,这个周期轮动跟股市的周期轮动达到了100%的吻合度,就是下面的这幅图,我们把企业部门所处的状况 分成主动去库存期、企业盈利上升期或企业盈利上行期,在这之间就把它称之为政府政策的扶持期和宏观调控期,这里面的划分是由非常客观的两个指标,企业盈利 的上升期我们主要看盈利的同比增速,剩下的时期都纳入到政策的扶持和宏观的调控,你会发现我们突然间似乎找到了一个比美林时钟更有用的给历史所有周期划分 的方法,这个划分方法,它对历史的解释程度是百分之一百,在所有的调控期都是先涨后跌的,在宏观调控期里面,资本市场都是先涨后跌的,主动去库存期都是单 边下跌的,无一例外,这个过程从2003年到2013年整整十年时间,再往前延伸一直覆盖到1996年都是一样的,当我们解释历史的时候及沿用刚才的三阶 段的解释似乎是比较准确的,可以理解历史上的四次牛市。牛市孕育、牛市上半场和牛市下半场,企业部门点的火,上半场是企业部门出的钱,下半场是住户部门出 的钱。


我们现在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当我们来解释这一轮牛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首先观察到企业部 门点火的迹象,这个是2014年5月份的数据,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增持比例大幅上行的情况,也就是说有点火没问题,但是点完火之后,牛市上半场的动力来自哪 里?你没有观察到任何的迹象告诉我们,这一轮牛市的上半场具有企业盈利的推升,也就是具有企业部门源源不断地掏出钱来,配置股票这一高风险资产的迹象?我 们看工业企业的利润数据,在A股上行的过程中它是往下走的,而且突破了过去三年的最低位,或者如果我们不用工业企业的数据,M1的数据来看,同样观察不到 任何的企业盈利起来,包括企业部门的活期存款起来的迹象都没有。那么我们想问自己一句话,从三部门,就是最前面的三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的 行为来看,首先我们排除政府部门,为什么?因为政府部门只可能在拐点附近的时候出一个增持,只剩下企业部门和住户,现在我们把企业部门上半场发挥主要作用 的可能性排除了,那么住户部门呢?福尔摩斯说过一句话,在我们作分析的时候,我最喜欢就是这句话:"当我把似乎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了之后,剩下的那个可能 性就一定是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这一轮发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上半场涨完一倍多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部门既然不是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它是住户 部门,但是住户部门怎么可能在牛市的上半场发挥作用呢?怎么可能有一个胆子很小的人冲进藏獒的房间里面还逮住了一个藏獒,唯一有一种可能,就是"改革 牛",目前大家对它的理解都是停留在心理和预期的层面,这句话有可能是对的,但是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改革牛是通过一个文件来实现的--43号 文。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43号文出来了之后,你很快会发现非标资产的供给大幅缩减了,那么这件事情跟住 户部门资金的入市有关系吗?其实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包括不久前我们请教了几个专门管指数基金的领导,问他一个事,今年3月份的时候问他,到今年3月份为 止问他,指数基金到目前为止申购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他说主要体现在散户的净卖出和机构的净买入上,今年3月份为止依然看不到显著的数据表明老百姓从口袋里 拿出了钱进入资本市场买股票,但是你又要得出这个结论,是住户部门资产配置的行为导致了这个牛市的上半场,那么这个解释在哪儿?解释在于下面的这幅图。


大 家应该可以看到,理财产品的余额在过去的三到五年时间里面出现了一轮爆发式的增长,这个爆发式的增长大概可以从三五万亿增长到现在的十六万亿左右,回过头 来想一想,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定是住户部门,这是第一句话,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认可的。住户部门把他的财产源源不断转换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是什么 东西支撑起了这么高的回报率?是商业银行把自己的利润从口袋里面拿出来做了补贴吗?压根不是,主要靠的是两类资产,这两类资产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非标资产, 在过去几年庞大的快速扩张过程中,支撑起了巨大的,庞大的,甚至说是让管理层害怕的资产池,资产池的规模如果用理财产品的规模来看,接近16万亿,这16 万亿后面最主要的工程是什么?是基于房地产以及基于地方政府债务所提供的高收益资产,各家商业银行包括金融机构在配置这部分资产的时候,它们胆子是很大 的,它们的想法是很简单的,只要中国政府能够持续下去,那么地方政府的债务最后是一定不会倒下的,这个认知很朴素,就跟我们相信党相信了几十年一样,最后 证明它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当我们提这个改革牛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感谢43号文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2013 年年底的时候,第一次我们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里面写进了这么一句话,就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这个防范债务风险从2014年底你就会发现非标资产的供给 突然间没有了,这个没有会倒逼整个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做一个变化,这个变化迅速地去寻找到可以替代非标资产的高收益资产的来源,它们找到了吗?以招 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为代表的那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的脑子是最好用的,它们的反应是最快的,它们作了同样一个选择,就是全面回归资本市场,简 单来说它们就做一件事情,如果我找不到自己可信的高收益资产的来源,那么我可以做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借钱给别人去炒股。应该来说,整个牛市的上半场,从 2000点上涨到大概4000多点的过程中起到最关键性作用的,取代了我们前面说的本来应该由企业部门所扮演的角色的人,我们已经把它找到了,这个部门既 不是企业部门,也不是住户部门,但是它是什么呢?它是嫁接在住户部门身上的商业银行体系和金融体系,由于它们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引发了住户部门资金间接入 市的浪潮,我给大家大致算一笔账,这笔账大概是什么样一个情况。


到目前为止两融的余额是大概2.6万亿 左右,可能会少一点点,从我们草根调研的情况看,至少中间的一半资金来自于商业银行,请注意商业银行,它在调整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在借钱给人炒股的过程 中,购买两融的受益权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环节,还有一个伞形信托,更多的是单一的配置。如果我们到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调研的话,商业银行给大客户做配资已经 彻底流程化了,一个星期,不管你进几个亿,马上能给你配起来,已经彻底流程化了,它背后的资金是什么?背后的资金对应的是庞大的住户部门的资金,包括资产 池的资金,我们甚至可以猜测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什么样的数据呢?我们刚才算的大概1.2到1.3万亿,加上配资和伞形信托的钱,引发的进入A股市场的钱 大概两到三万亿,这两到三万亿是杠杆的钱,意味着并不是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的全部,这个进两到三万亿,带上杠杆以后,四万亿有没有?如果有四万亿的话,接 下来我给大家看一个我们计算的数据,这个数据最核心的就是:平均每单位资金净流入推动自由流通市值上涨2.9单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卡大数,就是刚才讲 的,我们不是说猜测有一个人,他推动了领导了这一轮牛市的上半场,就是金融机构悄悄带来了4万亿左右的增量资金,那么4乘以3,就是他会带来自由流通市值 的增加接近12万亿,这种算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相当于我们脑袋里面有一个设想,整个牛市的上半场就是这一个人,他从头到尾牛拉车把它拉出来了,这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资本市场是一个庞大的财务制造的工具和池子,在它源源不断制造财富效应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全社会所有部门和阶层的参与, 所以我们应该回到一个更全口径的测算上,这个全口径的测算就是我们根据GDP和存款的相关性反推住户和企业存款之间的差额,由此我们计算大致有多少资金流 入了资本市场,用这个方法来计算我们无论是零几年的时候,跟我们最后得出来的数据偏差是不大的,所以这个指标拿来衡量进入了多少资金,你发现这个数据跟我 们此前测算的刚才的企业部门、住户部门拆分出来的,由金融机构导致和转换的这部分资金,几乎是有一定匹配度的。


换 句话说,如果我们相信这一轮牛市,其实就是高博士前面给我们所引导出来的一样,最近一段时间资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的话,那么这个资金规模是可以测算出来 的,并且我们可以找得到在一轮资金推动的过程中谁是领跑的那个人,领跑的那个人就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背后背靠的是谁?是住户部门,换句话说,整个牛市到 目前为止经过一倍的解释是非常明确而且清晰的,住户部门的资金间接入市是史无前例的,改革所带来的住户部门资金间接入市是史无前例的,在可见的未来里不会 有第二次。由于它的奔跑入场,引发了大概6.23万亿的资金进入A股市场,所以导致资本市场的涨幅出现了一倍以上的上涨。


但 是接下来更为重要的是接下来会怎么样,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一个指标,就是这组指标。这个数据是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面,它的新发 基金的数据,到今年的3月份之前,也就是到今年的2月份为止,整个牛市的过程是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平稳特征的,这个平稳特征就是股市一直在涨,老百姓一直在 跑,你看到没?无论是混合型基金还是股票型基金,新发型的数据都是非常稳定的,大概一个月两者加总起来300到500亿左右,非常稳定,或者说500亿以 下,直到3月份突然出现变化,这两个数据加总起来达到了1500亿左右。5月份的时候,两者相叠加达到了大概多少?达到2500亿左右,到了5月份的时 候,这个数据进一步飙升到了3500亿左右,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三个月的时间里面,我们关注到的最显著的数据是,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对资本市场三个阶段的理 解吗?孕育期、点火期靠的是产业资本,我们能够观察到明显的100%准确率的证据,上半场主要是依靠企业盈利上升所引发的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调整,下半 场主要是通过什么,住户部门的存款搬家,而我们现在似乎已经看到了存款搬家的迹象,之所以我们说似乎和迹象,是因为我们从全局上还找不到一个证据说明这个 位置,存款搬家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呢?我们衡量存款搬家最好的指标应该是上面的这个数据,储蓄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历史上来看,储蓄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 在2007年的那一轮牛市里面都达到了它的最低位,那么现在是多少呢?现在是到5月份为止,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大致维持在12%到13%左右的状况,这是 一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数据了。


我们甚至发现如果从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速的数据来看,它甚至有所上行而 不是有所下行,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理财产品的余额阶段性的不再增长了。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观察到住户部门存款搬家的可能性,我们还远远没有 到达真正住户部门跑步入场、存款搬家的这个阶段,远远没有到达。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下半年有可能会进入的这种端倪和迹象,最近我们跟一家商业银行交流, 这家商业银行管零售的人很郁闷,为啥呢?因为他说股市太火了,已经涨了一倍多了,我们想建议客户获利回吐一下,他的做法非常正确,正好是新一轮的530下 跌之前的半个月时间,然后我就问他结果怎么样,他说:"结果很糟糕,所有对客户的劝说都失败了,这一家商业银行是全市场对零售客户的把控度最高的一家商业 银行,没有之一,说明整个住户部门的资金入市的热情刚刚被点燃,而且这个趋势已经出来了,那么我们可以算一下账,就是说如果假设这个趋势后面可以延续的 话,大概后面由这一项会带来资金可以入市呢?我们就假设上面的深色这根线,储蓄存款的同比增速回到2007年的低点,2007年的低点是大概3%左右,那 么就意味着接下来还有大概9%的增速回落,在现在52万亿余额的基础之上,未来如果看一年时间有多少钱可以进来?5万亿。


请 注意,这个5万亿只不过是可以流入资本市场的钱一部分,或者说领军的一部分,敢死队的一部分,先锋军的一部分,它会带来多少钱?如果乘以3的话,15万亿 左右,有人说15万亿不高,但是这个是针对自由流通市值,到目前为止自由流通才多少25万亿,增加15万亿,你再算上其他的增长,很有可能它会达到多少? 很有可能在这个位置上走到的高度比我们此前最乐观的想像还要更高,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部队的人,有部队的人肯定会相信一件事情,在一场打仗的过程中,最 牛的不是你有多少人,最牛的是在最关键的岗位,在最关键的地点上,打这个硬仗,你能不能守得住阵脚,能够攻得下城的先锋军,一样的,历史上前四次牛市这个 先锋军主要由谁来承担?由企业部门来承担,这一次先锋军转换成了住户部门,只要住户部门我们刚才说的,最关键新基金发行的数据为代表的存款搬家的可能性在 变得越来越大,那么先锋军它的阵营,它的队伍只会越来越庞大,在越来越庞大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我们测算的下半年的数据,这是我们对下半年的测算,只要这个 趋势不发生大的变化,那么这个下半年很有可能,我们的数据既考虑了流入的资金,也考虑了所有的企业融资,企业净减持,融资的利息以及交易的费用,大概可以 进来多少钱?还可以进来接近5万亿左右,请注意,这个5万亿是考虑了全口径可以进入和流出的资金,很有可能我们计算是有偏差的,可以给大家看一下前面的这 幅图,可入市资金的测算,左上角的图和右上角的图告诉我们,真实和我们模拟的是有一定的小幅偏差的,甚至不排除会出现几千亿级别的偏差,但是相对于我们这 边测算的大概5万亿左右,我相信我们可以得出这句话,这句话就是,我们今年下半年对整个A股点位的一个判断,我们想喊出来的这个口号是下半年很有可能会是 一个创A股市场全历史新高的过程(鼓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我们对住户部门信任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这是一轮群众运动式的2007年的这样一轮大 牛市的基础之上,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判断,但是这个判断很有可能仅仅只具有什么呢?舆论传播的效果,对大家真实的投资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小,甚至是相当有限 的,整个今年上半年,你猜对了指数,如果你买的是什么?如果你买的是中证100的话,你的收益率只有23%。


大 家可以看一下,这是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今年年初以来,如果你选错了方向,你选的是真正的那堆蓝筹股,中证100的话,年初以来是百分之二十三点几,但是如 果你选的中证1000,中证1000就是把历史上一堆你看不清,不知道干什么的公司,也不知道主业是什么,今年干这个,明天可能就转行了,这些算上去是 121%。当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对下半年,对未来的投资作出一个有效的指示的时候,我们对指数的判断,其实它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真正有用的是 什么?是要告诉大家,下半年我们应该选择中证1000还是中证100,如果你什么都看不清楚,那你选中证500,它站在中间,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当我无法 去判断下半年的风格在蓝筹一端还是在成长一端的时候,他做的选择都是一致的,我选中证400,均衡配置,从实战的阶段,我举双手赞成,但是从分析师的角 度,必须给大家忽悠一个方向,如果错了,希望大家谅解,但是我们一定建立在我们自己自认为最充分的信息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个在哪里?就在于接下来我 们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其实高博前面已经给大家系统性地讲出了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昨天我们也专门跟高博作 了一个请教,我想基本上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是比较有把握的,叫经济企稳,经济企稳这个领域,应该来说我作为一个新兵,包括我入行的时候一直看的高博的文章, 所以我在这里肯定没有这个能力来班门弄斧的,但是有几点共识的,第一是货币政策的宽松,至少半年以上了。第二点,财政政策的发力和进一步的加码,我们是可 以预期的,这是第二条线,这两点是共识性的东西。第三点,房地产阶段性的中短期的回升,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企稳,应该来说也是可以预期的,当这三点相 叠加的话,经济企稳这句话的判断是不离谱的,经济企稳的意义在于哪里?意义在于它未必能够导致企业盈利出现一个V型的反转,未必能够导致整个企业盈利背后 最大的这个部门,也就是蓝筹的这些公司,它的利润有一个V型的反转,都很有可能不会出现,但是它至少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希望,这个希望就是你看到这一批以蓝 筹为代表的企业,它的利润不再下滑了,这个利润不再下滑的情况一旦出现了之后,大家会不会有人开始预期某一天它的利润有可能回升呢?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 们相信经济企稳带来的是对企业盈利的,尤其是最受益的企业盈利的方面是什么?是蓝筹,它的企业盈利企稳,甚至未来可能反弹的一个预期一定会诞生,但是这个 很有可能有预期,并不一定就能够改变资本市场大家远远喜欢和偏好成长股的风格,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中长期的主命题,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用三到五年的视 角来看,A股市场只有一个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产业的升级以及成长的兴起,这是很确定的。


但是我们半年的策略,要考虑半年的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未来半年出现的新鲜的变量,以及这些新鲜的变量给A股带来新的风,就是企业盈利企稳甚至可能反弹的预期,这个预期主要受益的公司一定是跟当前的实体经济关联度最高的企业,也就是蓝筹身上,这是第一点。


第 二点,国企改革,应该来说,国企改革我们无论是从最近这两周市场下跌期,所有都暴跌20%左右的情况之下,国企改革的公司到昨天已经创了历史新高了,而且 拉开暴跌期至少10%到20%,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可以对很多东西我听完之后就忘掉,但是它对整个国企改革的关注度是远超我们预期的。为什 么?因为国企改革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两个层面的变化:第一个层面是制度层面,所有的国有企业以后有没有可能给你讲出一个外延式扩张,以及治理提升带来 的盈利提升的可能性,无论这种预期是高还是低,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第二点,就是外延式扩张的故事,它的诱惑是不可抵挡的。


不 久前,国资委有一个相关的新闻出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明确提到了有7万亿左右的国有企业净资产要证券化,这个证券化主要通过两类公司来实现,就是 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当我们讲到这两类公司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想起了创业板,我们回过头来看创业板的上涨源于2013年的 年初,2013年的年初从20倍的估值涨到40倍的时候,很多人不明就里,包括我们在内,A股市场的供给,尤其是创业板的供给,随着解禁潮的到来一定是大 幅增加的,正常来说创业板应该要暴跌,为什么从20倍涨到40倍,我们压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接下来是40倍到70倍、80倍的涨幅,大家突然间开始给你 讲一个故事,就是外延式扩张的故事,你看到现在40倍,很贵吗?的确很贵,但是不好意思,我做完资产注入之后马上回到30倍,你还觉得贵吗?我还继续做资 产注入,还贵不贵?大家都觉得不贵的情况下就开始买,买完之后回到70倍、80倍,等到今天大家都在说外延式扩张的故事时,它稳定地站到了120倍,再也 不下来了。所以我们从未来预期的角度,创业板给我们讲的故事就是从筹码的角度来理解,你可以有一个让大家放心大胆敢于买入的理由就是外延式扩张。


我 们大概算一个账,假设国企改革带来的是7万亿净资产注入的话,作价要到10万亿,给A股带来的总市值增加至少要达到20万亿,这20万亿对A股市场现在的 降估值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基于国企改革的这个资产价格的泡沫来说是决定性的支撑,你敢于往上炒,为什么?炒的过程中估值又会下来, 这是第二个风,就是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最主要受益的,我相信依然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蓝筹类的公司,


那么还 有什么?还有第三股风,就是红筹的回归,这几天对于红筹的回归,市场关注度是非常非常高的,我们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个数据,香港的红筹股平均的估值只有 13倍,纳斯达克现在的红筹股估值平均大概22倍,正常来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要回来的公司现在已经有媒体报道的,超过11家、 134亿美元,按照我们前面说的正常的3倍的这种涨幅,从分众的情况看,还有暴风科技的情况来看,我们正常估3倍涨幅的话,它会带来的是3000多亿人民 币的供给,3000多亿人民币的供给算不算很大?不算。但是放在成长股里面3000多亿算不算很大?它就已经很大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只是第一梯队,这是先 锋军的前11家,这11家的背后很可能站着110家,我们没有知道确切的哪家公司,我们只能去猜测,这11家一旦回过来之后,一定大家都会想念暴风科技和 分众传媒所带来的财富神话,没有人能够抵挡这个财富神话能够带来的诱惑的,几乎所有的一线的投行现在要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事情,我到外头拆风投回来,这 11家够拆吗?11家很可能被某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行部拿走了,大家都要找新的,这11家回来很有可能后面潜在的是110家,我想问一下,从去年到今年,我 们对成长股炒作的过程中带来最大的逻辑是什么?我听到最多的两个字是"卡位",为什么要卡位?因为我看好这个细分子行业,但是我找不到这个细分子行业龙头 标的,我找不到的时候怎么办?我只能相信昨天某一家公司是卖电缆的,今天不卖电缆了,我要做最先进的O2O了。你找不到其他标的,又看好这个子行业怎么 办?我只好默认姑且相信它会成为这个行业最牛的公司,我就买,但是这个标的是稀缺的,你买我买,大家都买,一下子把它估值搞得很大。


但 是接下来当各个细分子行业真正的龙头开始回归了之后,我想问的是我们以后还能够讲一个卡位的故事吗?某一个子行业很有可能依然没有这个公司的,没问题,我 是一个收垃圾的公司,我告诉你我明天要转行了,资本市场还会给它这个估值吗?不会了,资本市场会想,这个细分子行业有一家上市公司,它在哪里?它在美国, 在美国有关系吗?没关系,我们可以很快把它搞回来,变成A股的公司,我愿意花钱出去把它搞回来,还是愿意等一家收垃圾转过来的公司,寄予它厚望呢?一定是 前者,而不是后者。


所以从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联动的角度,我们想提出来的一件事情,成长股前面这一段泥 沙俱下,讲一个故事就能给你五到十个涨停板,你50亿的市值讲一个故事,说你随便进一个行业就能做到200亿的市值,这个时代过去了,终结它的不是市场本 身,而是制度创新。红筹拆回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今天一定会出现,这个点已经出现了,三个原因相叠加,我们想提出来的,今年下半年所有配置的方向,我们可以 忘掉行业,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是风格,这个风格经过了530暴跌之后,经过了这次彻底完整的风险洗礼之后,从我们公司的草根数据来看,至少从上周五到本 周二,出现了由小到多连锁爆仓的,我相信这一次风险洗礼已经足够了。那么下一次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大家寻找标的的时候一定会做一件事情,就是我首先需 要的是安全边际,但是这个安全边际并不代表,也并不意味着下半年大家就会找你便宜的东西,不是的。我在有安全边际的基础之上,我需要寻找的是有故事,有一 股新的风能够吹过来,那么哪些方向符合这些条件呢?


我们对整个下半年,我们认为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很有 可能成为下半年贯穿全年的,甚至相关公司的涨幅能够逼近上半年成长股的是什么?是国企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里面,一共是三条线,我们毫无疑问地,非常明确 地在这里,跟大家推荐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两类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


前段时间有人开玩 笑,说中车的合并拉开了中石油、中石化攻城略地的局面。它打开了央企领域偏向于各占一块的局面,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可能跨行业企业集团 资产的整合、打包和上市成为了可能。这种可能性在今年下半年有可能会给我们缔造出某一个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巨无霸式的公司,有可能它原来的估值只有几百亿或 者一千亿不到,但是这个过程完成了之后,它的估值是两万甚至三万亿,由此带来的机遇一定要高度重视,我们甚至可以提出一个口号,两类公司,只要你确定这个 公司以后会成为两类公司的试点,你要做的事情是不用考虑,直接买入,先配5个点再说,前提是你能确认。


这 是我们整理的各个省市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可能的方案,以及对口的相关标的,我们只能从研究的角度提出的有可能,不敢确定。大家都知道,两类公司到最后 一定是信息不对称的方向,而信息不对称就意味着谁具有最强大的甄别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最大的超额收益,我们这些都是从研究的角度猜测的。


第 二个方向是很细分的方向,是什么呢?稀土。当我们提到稀土的时候,我看到下面很多领导都笑了,为什么?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面,所有冲进稀土板块的人,到 现在为止都铩羽而归了,换句话说,从2011年那一次对整个稀土价格的管控和调控成功地导致一年上涨10倍之后,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希望调控稀土市场的尝试 都没有体现在稀土价格成功顺利的上涨上面。所以导致到目前为止所有过来投资稀土这个板块的公司全都失败了。


我 们大概可以回过头来梳理一下都发生了哪些事情,2011年的时候我们通过出口的配额成功让稀土的价格一年上涨了10倍,但是紧接着WTO我们败诉了,紧接 着稀土价格开始暴跌,跌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接下来我们做了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成立六大稀土集团,六大稀土集团的本质是把每一个省以区域的形式划归给一 个集团,你就看好自己的地盘,对每一个集团进行配额制,本质是我不管唯一的出口了,我就管每一个出口,六大集团。但是很快发现低估了农民的力量,我是江西 人,大家知道江西有个地方叫赣州,赣州是国内出产中重稀土最关键的几个地方之一,我去过一次,见过一个村长,那个村长跟我说了一个事,他说:"我们原来都 不知道,我们下面的这个泥会这么值钱。"他们是怎么采稀土的?打一个洞进去,浓硫酸注进来,这个污染要持续一千年,但是再多的污染都阻挡不了中国的农民对 财富的渴望,村长带着村民深更半夜的时候就开干了,如果你要制止它当地的稀土开采,你要公安进去,进一辆车掀翻一辆,必须要武警进去,所以这个方案没有起 到关键性的作用。


那怎么办?接下来继续改,六大稀土集团不够用了,是不是?那么我们国家出面来收储,一 年拿出十来个亿收储,有没有用?后来发现十来个亿杯水车薪,一年正常市场生产的份额是两三百亿,但是加上私采的那部分,很快发现失控了,一年拿十来个亿收 储,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连续收储了两年,今年是第三年,依然没有发现大的起色,最后我们采取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去年年底开始的专项行动 和整治计划,以江西和广东为代表的地方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私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今年稀土价格已经企稳甚至小幅回升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相信 这些作用都是有限的。


如果这些作用都是有限的情况之下,有没有可能后面下半年稀土价格能起来呢?我们建 议大家高度重视稀土的商业收储,很有可能会彻底地改变整个稀土市场的供求格局,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国家对于稀土这种真正祖宗留给我们最核心的资产,它一定不 希望用白菜的价格一直卖下去,我想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信心,这是对于第二个方向。


前两个方向无论是稀土 还是国企改革,事实上都是属于什么呢?主题投资的层面。那么接下来我们给大家再推荐几个行业的层面,第一个行业的层面是大金融,为什么大金融?大金融的原 因不是在于类似于最近发生的一些短期的利好,而是在于一个最大最大的利好,国企改革。后面的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及员工持股,包括两类公司,所以大的金融 领域我建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个金融领域也包括了由于房地产的销售数据的回暖,可能会带来的地产银行这条线一定的投资机会,这是第一大,大的金融,包括 中间的券商。


第二大,其实是电力设备。为什么我们推荐电力设备?因为我们前面一个非常大的逻辑主线是下 半年经济有可能会企稳,经济企稳中间你离不开财政政策的发力,而财政政策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目前的环境下,所有希望和需要通过地方 政府才能够达到杠杆效应的政策,最小都是要打折扣的,PSL的资金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去年PSL一共10万亿,但是到年底一看真正用出去4万亿,我们不用 去追究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现在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地知道接下来财政政策的发力过程中一定是要中央财政包括央企发力能够够得上的方向,这些所有的方 向里面排在第一条的我们的猜测是电力领域,包括特高压的建设,电网的改造,新能源的汽车所涉及到的基础设施的领域改造和建设的投入,这一块带来的投资我们 可以拍着脑袋想,它应该是接近万亿级别的投资,在这个领域带来的所有投资机会在下半年的时候一定都会逐渐地明朗化。所以一共这几条线。


我们会发现,到最后我们所有推荐的方向事实上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第一你要有一定的安全边际,第二你要能够讲出一个新的故事来,其实只要沿着这条线,我们相信今年下半年大家一定能够寻找到,能够给我们带来显著超额收益的方向,谢谢大家!(徐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