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一晚民調已死!特朗普一直被低估的真相是什麽

2016年的美國政治民意和民調測試專業人士,都應該選擇去面壁一段時間。

特朗普在大選當晚超常發揮,幾乎給了全美各類專業頂尖的民意和民調專家當頭一棒,幾乎等於大聲告訴他們:你們的數學模式、科學論斷和問卷方式毫無價值!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根據這些機構公布的民調結果,希拉里在多個重要的搖擺州都有明顯優勢,在全國民調的支持率上更是一直超過特朗普5%,甚至一度達到將近10%。

然而,以往被稱為美國大選晴雨表的民調,在特朗普面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到了當晚選情焦灼的階段,更是基本失去任何參考價值!

在10月份以來公布的67項全國民調中,只有4項民調給予特朗普領先優勢。

8日當晚多州公布的結果顯示,此前的民調廣泛低估了特朗普的那些“隱藏的沈默的”支持者們,這些人在投票的最後一刻,默默走進投票站,為特朗普投下一票,然而,在此前的各項民調中,卻沒有這些人的身影,讓特朗普的民調一直被低估。

“我從事政治數據研究30年的時間,今晚數據死了。對於這屆大選我錯的不能再錯。”美國知名政治民調調查人士墨菲(Mike Murphy)指出。

在眾多的民意調查機構中,只有《洛杉磯時報》和南加州大學經濟和社會研究中心一直在最後的幾個月中對特朗普的領先地位保持樂觀。

該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表示,他們的數據的根據在於,很多支持特朗普的人都不願意在接受人為調查的時候承認自己支持特朗普,因此,他們考慮到了這個隱性的因素。“有一種說法就是,希拉里的支持者通常都會說他們支持希拉里,但特朗普的支持者卻通常不會公開表示他們支持特朗普。”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很多民調機構都犯的一個錯誤是,他們錯誤地將2012年沒有投票的人都自動認可為2016年也不會投票的人群,但其實那些2012年沒有投票的人,很有可能今年卻是特朗普的支持者。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FBI局長科米在競選關鍵時刻公布重啟希拉里郵件的調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趕走”了本來可能支持希拉里的選票,而這些選票之前已經被這些民調數據專家們記錄為希拉里可以拿到的比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65

“TPP已死”,特朗普改口稱中國偉大重要

美國大選雖然已落幕近一周,但民眾陷入了罕見而痛苦的“路線之爭”。

那些貼在新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身上的火爆 “標簽”,依然帶來了包括舊金山、波特蘭、西雅圖等在內的美國多地大遊行,周一一早,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教育組開始向留學生等群體發出安全提示。

一個問題不可回避,特朗普曾經發表的那些打破“政治正確”的言論,到底幾分可信,進而從美國國內輻射到萬里之外的中國?

這一周,馬里蘭州知名中學任教中文課的克萊拉·馬(Clara Ma)已經開始感受到焦灼氣氛的逼近。課堂上,一個白人小男孩,帶著青春期叛逆的飛揚神采跟她講,“特朗普當選了,以後不跟中國來往了,我們學中文幹嘛,以後學好英文就行了。”

“現在美國成千上萬教中文的老師都快沒工作了。”她半開玩笑又略顯憂慮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已經歷數十年中美經貿關系的起伏。他告訴本報記者,當選總統和團隊很快就會意識到,由於中美兩國經濟越來越互相依存,和中國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選舉觀點並不是政府政策。如果他真的照著那些針對中國的言論去做,什麽也做不成。”

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習近平祝賀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感謝,並稱中國是偉大和重要的國家,中國發展的良好前景令世人矚目。美中兩國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特朗普未來政策存變數

大選結束,希拉里支持者錯愕哭泣的表情,傳遍了世界。

在美國聯邦政府旗下機構工作的項目官員吉娜•林是一位短發幹練的亞裔姑娘。在聽到大選結果後,困惑到難以置信。“說真的,我現在說自己是個美國人,都感覺有點丟臉。”

而已經退休的白人邦妮,則是希拉里的堅定支持者。在大選後,她響應網友的號召,安靜地把自己的頭像換成了希拉里的助選照片。她曾在大選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如果特朗普當選,自己可能會離開美國。

而那些支持特朗普的沈默的大多數,很多出於壓力,依然繼續選擇沈默。

一位華裔特朗普鐵桿粉這樣對本報記者描述,自家孩子9歲,也不敢和同學討論大選這個話題。“因為(孩子)班里沒有一個是傾向特朗普的,說出來會尷尬。”

讓克萊拉•馬心酸的是,學校兩個穆斯林學生和老師已經不敢戴頭巾來上學了。“這都是在家里老人的叮囑下這麽做的。”

大選前,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彼得·斯考特曾依據民調認為特朗普必輸,現在也開始變得謹慎。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可能需要等待一些時日看看走向,以確定最終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斯坦福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項目部主任尼克·霍普(Nicholas Hope AM)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如果特朗普真的執行那些選舉中宣稱的貿易、環境、醫療和移民政策,那對所有人都將可能是一場災難。

對於很多業內人士而言,直到大選結束,才意識到,需要回頭認真對待特朗普曾經公布的“百日新政”。幡然醒悟的人群,既包括了全球各國的政策專家,也包括了美國本土的工作人員。

喬治梅森大學政府學院教授馬克·羅澤爾(Mark Rozell)便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眾多人士之一。大選後,他第一時間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特朗普的未來政策存在很大變數,因為他從未有過連續的政策主張。

他舉例稱,特朗普曾經是支持克林頓並對墮胎持有肯定意見的民主黨人,現在卻改變了主張。又比如,如果要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修“長城”,不僅耗資巨大也會很難實現。“我懷疑國會是否會批準。”

美國邊境巡邏隊員在西南部聖叠戈附近的美國與墨西哥邊境地區值勤。(資料圖)

果然,特朗普當地時間13日在CBS“60分鐘”節目上闡述了其移民政策。當談及美墨邊境高墻時,他改口稱,在部分區域,高墻可用柵欄代替。

TPP與BIT前途堪憂,企業喜憂參半

然而,在羅澤爾看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可能是特朗普唯一的前後統一政策領域。“TPP已經死了。” 他說。

此後的11月11日,美國白宮也正式宣布放棄在奧巴馬剩余任期尋求國會批準此協定。

與此同時,中美一直在談的雙邊投資協定(BIT)也同樣陷入尷尬的處境。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消息,10月31日到11月6日,第31輪談判在華盛頓舉行,雙方繼續就文本和負面清單進行深入磋商。

選舉過後,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難!年底前達成協議,需要雙方更強的政治意願。即便達成,國會通過更難,將曠日持久,變數很大。”

但對於已經深植全球價值鏈的中國外貿企業來說,這兩個消息則喜憂參半。

它們在過去幾年,已經歷制造業外流的壓力考驗。在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過程中,美國政府一直倡導“制造業回歸”。奧巴馬在其競選綱領中提出,通過制造業回歸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2009年至今,奧巴馬政府先後推出了“購買美國貨”法案、制造業促進法案,以及稅收優惠政策等多項措施,來提振美國制造業。

去年,山東泉林紙業在美國的生產基地奠基

創維集團旗下的創維空調總裁肖友元一直密切關註國際市場。對他來說,美國大選帶來的這些消息,喜憂參半。喜的是,如果TPP被終止,對國內企業有好處;但同時,特朗普有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部分行業會受到影響。“比如輪胎、銅管這些美國也會制造的行業,中國企業可能會遭遇貿易保護主義大棒。”

他對記者表示,由於全球主要空調制造企業都在中國,美國企業制造業競爭力不太強,所以對中國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冰箱、洗衣機這類產品,惠普和通用電氣(GE)在美國本土都有工廠,與中日韓的企業有競爭關系。

最近兩個月,美國對三星、LG的洗衣機進行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未來中國企業可能也會面對這些情況。

在他的觀察中,東南亞國家是在美國的極力邀請下才加入TPP的,因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本已可滿足這些國家的貿易便利需求。為了吸引前者參與,在TPP框架內,美國給予東南亞地區參加TPP的國家比WTO更優惠的進入美國市場的條件。

“在目前的情況下,即便TPP流產,對這些東南亞企業其實區別不大。”肖友元說。

在制造業密集的廣東順德,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廚房小家電出口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現在特朗普上臺,其實是墨西哥會首先受到沖擊。

他的美國客戶主要在順德地區的家電代工廠下訂單。過去幾年,已經有不少美國客人把產品挪回墨西哥生產。他認為,以後這些產品會不會回流美國,就要看美國本土競爭力的問題了。而在墨西哥生產的,多數都是美國大品牌有壟斷優勢的產品、墨西哥相對中國企業有技術優勢的產品,或是體積比較大、運輸成本較高的產品。

中國該如何應對

最先透露政策風向的,將是特朗普在接下來六周確定的內閣。

吉莫曼強調,當選總統會聘用合格的專家,在國際貿易和經濟議題,以及戰略安全事務上,能夠向政府提供多元化洞見和系統性思考的建議。通過將這些聰明能幹的人納入他的經濟和貿易團隊,當選總統會確保用思考和深謀遠慮來引領美國商界,從而獲得良好發展。

曾被特朗普在競選中視為“災難”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拋去了橄欖枝。巴西籍WTO總幹事阿澤維多,在看過大選中所有反對國際貿易言論之後,9日在個人社交賬號上發文恭喜特朗普取得勝利,並稱已經準備好和下任政府合作。“美國在全球經濟和多邊貿易體系中的領導角色依然至關重要。”他說。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美本土建廠。圖為金龍精密銅管集團在阿拉巴馬州的工廠。

霍普則建議說,為了維護中國的利益,已經在杭州G20峰會期間達成的《巴黎協定》批準文書是否執行,還需要觀察中美兩國接下來的合作關系而定。對這個全球關註的大事件,大選中的特朗普曾放言稱,考慮到美國礦業利益,要推翻氣候協定。“這是不明智的承諾”他曾說。

其次,要讓特朗普知道如果發動貿易保護主義,違反WTO規則來制裁中國的出口,就會遭到報複——比如,不再購買波音飛機、美國農產品,以及相應的服務。而且,既然TPP即將被放棄,中國就可以更積極地推動其他的貿易談判,比如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如果美國留下了真空,中國就可以在亞太地區制定貿易和投資的新興規則。

此外,中國還可以要求購買的美國國債保值,並讓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體系和支付安排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追溯既往,一直被商業官司糾纏的前地產商人特朗普,曾經在中國起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最終於去年敗訴,繳納受理費共二百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65

"達沃斯人"已死,保護主義當立?

第47屆冬季達沃斯於20日落下帷幕,但 “達沃斯人是否已死,保護主義是否當立”的爭論卻剛剛開始。

在瑞士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這個小鎮,因每年一次的世界經濟論壇而聞名於世。出席於這里的全球3000多政界、商界和學界精英,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達沃斯人。

這個名稱來源於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十幾年前,他創造“達沃斯人”這個名詞,來指代那些主張全球化、信奉“跨國主義”的世界主義精英們,但當時帶有很大的嘲諷意味。

“達沃斯人”的核心信念是全球合作與經濟全球化,但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這一信念在很多人心目中發生了動搖。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出現,貿易保護不僅提上臺面,還被一些人信奉為拯救國家經濟的一種主義。

這一次,達沃斯人不僅要為世界經濟問題把脈,還要為全球化而辯護。

“作為一國領袖,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大家——別擔心,生活的確不容易,但我會做一切來為你們創造機會,加大教育投入,但你們自身也需要努力;不幸的是,當下全球民粹主義擡頭,政府更容易說的是——我會逆轉全球貿易、向富人征稅、幫助窮人,然而到頭來無所作為。”瑞銀投行部總裁奧賽爾在達沃斯期間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

大多數人的共識是,逆全球化、發動貿易戰、對其他國家征收報複性關稅,解決不了部分發達國家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加大教育培訓,應對新技術革命浪潮的到來,已經刻不容緩。

馬雲之問

在這次達沃斯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與CNBC記者、《大而不倒》作者安德魯•羅斯•索爾金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馬雲有個疑問,也是全球很多國家的疑問,美國從始至終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並從全球化產業鏈中賺了很多錢,但這些錢到哪里去了呢?

“30年前,當我剛剛大學畢業時,我們就聽說美國有個偉大戰略,將制造就業外包給墨西哥、中國,把服務業外包給印度。美國說只想控制知識產權、科技、品牌,而將較低層次的工作交給世界其他地方。”馬雲說,這確實是一種偉大的戰略。有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作者是托馬斯•弗里德曼,就對這種全球化大加贊美。

馬雲稱,美國也確實因為全球化以及全球價值鏈而收益頗豐。“美國的國際公司通過全球化賺了數以百萬計美元,美國100強企業令人驚嘆。我剛剛大學畢業時,當時想買摩托羅拉的BB機,售價是250美元,我的工資只有每月10美元,而制造BB機的成本僅僅8美元。過去30年,微軟、思科、IBM這些公司賺的錢數以億萬美元計,比中國四大行賺的錢加起來都多,比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加起來都多,他們的市值在過去30年增長了超過100%。”

那麽賺來的錢都去哪了呢?“作為商人我很關心資產負債表,關心錢由何而來、去往何處。”馬雲的言下之意似乎是,美國的問題似乎不能全都怪罪全球化,而應該自我反思。

馬雲稱, “過去30年,美國在13場戰爭中花費了14.2萬億美元,如果這些資金有一部分用於投資基建、幫助白領和藍領呢?無論你們的戰略有多好,你們應該為民眾而投資。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上哈佛,像我就不行,我們應該為那些無力上學的人們投入資金。”

此外,馬雲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令我好奇的是,我年輕時聽說的是,美國有福特、波音等大型制造企業,而過去20年聽到的都是矽谷和華爾街,資金流向了華爾街。然後,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了,損失了19.2萬億美元,這是一筆巨資,洗劫了白領、毀滅了全球3400萬個就業。”

在馬雲看來,如果這些錢不是流向華爾街,而是投資了中西部、開發那里的產業,則會帶來很大的改變。不是其他國家偷了美國的就業機會,這是你們的戰略,是你們沒有合理思考、分配資金。

馬雲也對索爾金表示,“全球化是很好的東西,美國是教育我們如何進行全球化的發達國家。”但他也承認,全球化需要優化,“這是侯任總統特朗普希望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全球化應該是普惠的全球化。”

美國實為全球化受益者

特朗普於1月20日入主白宮,這也是達沃斯論壇的最後一天。對於特朗普的“貿易戰”主張——征收高關稅,很多人認為,這將打擊美國自身利益。

國際貨幣近基金(IMF)前副總裁朱民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蘋果手機,另一個則是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某輪胎。

中國是對美國最大的蘋果手機出口國,但這種出口純屬中間產品。假設美國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蘋果手機征收45%的稅,“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其實有很多進口再出口,出口再進口,中國只是產業鏈重要一環。”朱民對記者表示。

輪胎的案例則是真實發生的。當年奧巴馬對出口到美國的中國某高檔輪胎征收了45%的稅,結果第二年這個輪胎的進口量從1400萬驟降到560萬,這挽救了1200個美國的就業,但因為價格提高,美國消費者為此多付了120億美元。

“這一驚人的數字當時美國並沒有算明白,如今真相大白後,美國需要認清的是,如果要收45%的稅,你願不願意付高價?美國消費者是不是應該為此承受損失?征收高關稅在當前尤其需要謹慎。”朱民表示。

除了上述事實,特朗普在就職演講中還強調,希望把制造業帶回美國,這也存在誤解。

2013年,中國制造業總增加值首次超過了美國,“中國的制造業是非常強,但我們仔細來看,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美國制造業規模雖沒中國大,但其更多關註的是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像飛機制造和高科技領域,而中國的制造業還是更多關註低端。”朱民稱。

此外,從公司的盈利角度來看,美國制造業的盈利能力高很多。“中國制造業的規模雖然大,但是盈利能力遠不如美國的制造業,所以不能說美國的制造業衰退,它只是朝著價值鏈更高的方向去發展。”

此外,特朗普還遺漏了一個現象——如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界限已經逐步模糊。

例如,汽車行業除了提供汽車硬件,還有相關的一些維護服務等。今天更多看到的是制造和服務的整合。

朱民還舉例稱,“GE賣一臺醫療設備給中國醫院,更多的利潤可能不是來自硬件的一次性銷售,而是後期的一些服務和解決方案的提供,所以GE從原來的制造業變成了一個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

由此可見,當服務和制造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美國等也應該對制造業萎縮的說法重新界定。

技術革命是失業關鍵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近年來達沃斯論壇熱議的話題,相比起貿易保護主義,如何應對這一技術革命更受人關註。

前幾次工業革命醞釀了幾十年之久,如今這場革命如海嘯一般迅速席卷了我們的生活。無論是移動網絡和傳感器,還是納米技術、大腦研究、3D打印技術、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處理、網絡,甚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輔助效用,均是此次工業革命涉足的領域,而這樣的組合勢必產生強大的力量。

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政府、商業和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

此外,它是整個系統的創新。以個人交通共享平臺“優步”為例,它並沒有創造出新的汽車,而是創造了全新的移動系統以及共享型經濟模式。

對於就業的影響在於,技術將會取代許多勞動力技能,只有意識到這點並通過再培訓來提升和轉變勞動力技能的國家,才能在這場工業革命中獲得勝利。

其實,這一問題在美國已經凸顯,美國的勞動參與率逐年下降,這意味著更多人離開了就職大軍,部分低技能崗位的喪失是永久性的,因為機器可以將其取代,或者生產率的提升減少了對類似人員的需求,這似乎是靠貿易戰無法挽回的。

“我覺得美國碰到的一個問題是,美國政府不太情願投入資源來幫助被裁員的制造業工人進行再培訓,以便其能夠再就業,政府的現有投入顯然不夠。” 前印度央行行長拉格拉邁•拉詹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拉詹看來,特朗普所說的通過擡高關稅、打貿易戰,即使把部分職位留在美國,也無法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61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三星們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泥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3/161820.shtml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三星們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泥潭?
曾響鈴 曾響鈴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三星們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泥潭?

消費者正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將告一段落。

近日,作為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舉行,電視自然成為主角之一,三星、LG、海信、海爾等悉數登場,甚至極米等無屏電視廠商也過來湊熱鬧。

但最近面對電視面板上漲、互聯網內容同質化和版權付費等問題,“互聯網電視”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顯然“互聯網電視”的麻煩還不止這些,電視業馬上將經歷一場血雨腥風,接下來,電視業將往哪走?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電視業集體進入同質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響鈴表達的是“互聯網電視”這個概念已死,從此,世上再不應該出現打著“互聯網電視“旗號的電視廠商。

1、低價、網絡、智能、內容……所有“互聯網電視”標榜的優勢正成為空談

首先,關於低價,據不完全統計,原來標榜自己為“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國內有近20家,但這些品牌普遍采用產品靠代工、銷售靠線上的運營模式,其無制造供應鏈的低價輕資產模式存在多種弊端。當面板等上遊原材料發生價格變動後,其下遊成本隨之增加,再加上補貼投入有限,他們就不得不漲價,最近微鯨、小米等連續發布漲價公告就是例證,而且他們也連番推出售價過萬的產品,原來的“低價”模式漸漸被摒棄。

其次,關於內容和版權,現在幾乎所有的新電視都可以滿足消費者觀看各種VOD視頻、教育、音樂等優質內容的需求。而那些被視為傳統電視廠商的電視品牌也都基本補齊了內容短板。比如三星電子目前已和芒果TV、NEWTV、PPTV、CIBN等展開合作,其中三星QLED電視還同時搭載芒果TV和銀河互聯網電視兩大牌照方平臺。

再次,關於網絡或者智能化,就更加扯淡。首先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是:並不是能上網的電視叫互聯網電視,也不是把遙控器換成手機的就是互聯網電視。而且現在,智能已經成為了現用電視的標配,此前中怡康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預計智能電視零售額占比將達到75.3%,同比增長12.4%。(實際數據可能還不止)。

所以撇開營銷的意義,“互聯網電視”這一概念已經失去支撐。而當這種叫法慢慢被消費視為噱頭、吹噓。“互聯網電視”就成了毒藥。

2、消費者只管體驗,哪管你是互聯網電視還是傳統電視

正如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彩電營銷副總裁劉峻光前不久在三星中國論壇上說的:從行業角度來看,彩電業分為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等。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顯示屏是2K、4K還是8K的;產品形態是平面的還是曲面的;顯示技術是QLED還是OLED。因為現在電視都是可以上網的,都有VOD牌照方。所以,從消費者視角,電視機本身比較同質化。

事實上,就連一些電視行業的“新人”也都在朝著用戶體驗上努力,比如,為提升電視音質音效,樂視拉來了哈曼和杜比,極米的多款無屏電視使用的也都是哈曼音響系統。

3、 互聯網電視”概念失去意義,行業進入“同質化”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原來說的“互聯網電視”、傳統電視在產品形態、價格、內容、智能化,甚至主要元器件、合作夥伴等方面都陷入相似相近的境地,電視業又回到原點,進入到同臺對壘的同質化時期。

 拒絕同質化,或有這三條路走

據統計機構WitsView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為2.19億臺,年成長1.6%。從品牌出貨量來看,三星、LG、海信、TCL、索尼依次位列前五。其中三星電子出貨4790萬臺,與2015年持平,這應該是其連續十一年奪得全球銷量第一,與第二名2820萬臺的LG電子差距正在拉大,(相比2015,2016年LG電子電視出貨則是衰退4.1%)。

圖片2

而在中國大陸品牌中,海信、TCL領隊,分別排名第三、四名,自有品牌出貨各為1330萬臺與1320萬臺,年成長達3.9%和0.8%,看來海外市場的出貨作出了不少貢獻。

按照WitView預估,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達2.25億臺,年成長2.6%,這是個好消息。另外,業內專家的觀點,彩電正呈現出這六個趨勢:供應鏈成熟、超薄+大尺寸、回歸畫質、泛娛樂教育、環保健康,以及品質消費。那在趨勢明顯的當下,如何走出同質化,響鈴設想三條建議,僅供行業人士參考。

1、 市場差異化,往高端大屏走

也就是可以往高端產品線傾斜,關於這個,響鈴發表的《彩電業拐點已至, 高端大屏會是各路廠商的“救命符”?》一文,就有解釋:從產業鏈來說,大屏背後代表著技術領先的行業話語權;從用戶端看,大屏代表著更好的視覺體驗;而且大屏背後是智能家居+客廳經濟主導的消費,如今大屏已成為客廳經濟中家庭智能生活的最大入口,也已成為了娛樂和互聯網入口。同樣,在WitView的預估中,大尺寸電視(50寸含以上)的出貨比重將接近三成,UHD電視的滲透率達31.5%。在高端機種部分,三星電子新推出的量子點電視(QLED TV)與LG電子的OLED電視競爭將持續延燒。

其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彩電廠商在40寸級別的電視機都是虧損的,這對於廠商來說,要麽向還能盈利的高端轉型;要麽漲價。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廠商在產品線上已經在向大屏高端傾斜。

比如一向主打高端的三星旗艦款更是覆蓋了大屏電視的主要尺寸且型號豐富,全球首款無邊框曲面電視KS9800推出55、65、78寸全尺寸,KS8800和KS7300均是55寸以上大屏款,更有售價176999元的88寸超大尺寸的4K量子點高端智能曲面電視三星KS9900。

比如海信在2016年上半年就推出了多款55英寸及以上ULED電視新品,並發布了大屏高端互聯網電視子品牌“VIDAA”,在85英寸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海信持續發力激光電視,並將激光影院的產品線擴充到85吋,100吋以及120吋三個規格。可以預見,大尺寸電視將成為終端賣場的絕對主角,小尺寸低端電視將加速退出舞臺。

2、 技術差異化,讓技術優勢更核心

技術的壁壘優勢在電視業毋庸置疑,一臺電視的優勢往往由某些特定技術或部分零部件決定,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甚至可能主導產業,影響行業發展進程。

現在來說,電視行業的技術概念,除了量子點,激光電視,就是各類XLED,比如OLED、QLED、ULED、GLED等。

關於OLED,幾年前,三星和LG就在爭相加大OLED投資,LG為此還建設了大尺寸面板工廠,2012年,三星和LG都曾推出過55吋OLED電視,並在2013年試圖商業化,但三星而後就轉向了量子點,並在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LG則繼續堅守在OLED陣營,在OLED材料研究方面,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展開合作。如今,OLED產業鏈趨於成熟,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商都在大量投資OLED產線,加大OLED面板投入,創維也是快馬加鞭,在去年11月聯手京東方等推出了中國首款自主OLED電視。不過,OLED技術的短板比如壽命比不過各種液晶電視,燒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些廠商。

量子點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目前行業內也是激戰正酣,各大廠商在量子點技術上頻頻出手,比如三星在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也有所成長的背景下,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國內的海信、海爾也都連續推出多款擁有該技術的電視。

QLED是2017年正在興起的一項技術,據悉QLED電視的色域甚至可以超過100% NTSC色域,不僅將傳統LED電視72% NTSC與專業廣色域LED顯示器92% NTSC的色域覆蓋遠遠拋開,還能與OLED一較高下。在行業內,越來越形成的共識是:QLED是最適合用於大屏電視的顯示技術,是目前全球整個產業中解決大屏顯示的最領先方案。從今年AWE的展會上看,QLED電視無疑將成為三星頂級產品系列之一,現場展示了多款QLED電視新品。三星相關人士表示,QLED電視是比三星既有的量子點電視更高階的品牌。對於QLED TV,除了三星,目前TCL、海信等彩電企業也已開始加速跟進。

看來接下來,QLED電視與OLED電視將繼續激戰,搶占市場。而且這兩者之間的較量,還不只是三星和LG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技術背後的研究、產品、營銷集團之間的較量。

ULED是海信電視上搭載的一種顯示技術,目前ULED正成為海信高端電視的標誌,在這次AWE上,海信發布了發布了自主研發的75英寸天璣系列ULED超畫質電視。

此外還有創維主打的GLED一種概念。不過這更多是還是個概念性的定義。

由此看,在核心技術方面,幾大電視廠商還將苦戰,未來是量子點、QLED、激光電視、HDR、8K或者10K的天下,現在還說不準。

3、 用戶體驗差異化,不求內容的量而求質,以及安全性

上面說了內容已經越來越同質化,你買我也買,而且太多例子證明這類瘋狂燒錢買內容的方式不可持續。那如何在用戶最直接的體驗上實現差異化?

在這次AWE展會的“三星家電讓科技美學Reaching Higher”媒體沙龍上,作為分享嘉賓的國家註冊高級室內設計師潘悅給出了他的答案:家電應該通過簡潔、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給家帶來溫暖。

事實上,除了溫暖之外,安全問題也愈發重要,這包括網絡安全、硬件設備安全等。尤其是電視接入網絡後,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被爆出,有人曾經總結出當下智能電視存在包括病毒感染、系統或應用漏洞等數十種安全隱患。關於安全問題,盡管有部分廠家開始提及,比如三星之前表示,2016年推出的新款智能電視在出貨時將會使用物理加密芯片,但更多的廠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對外公開關於安全方面的內容。

總之,消費者會逐漸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該告一段落,我們作為消費者仍然期待電視業湧現新的故事。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三星 互聯網電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18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三星們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泥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3/161820.shtml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三星們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泥潭?
曾響鈴 曾響鈴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三星們如何避免陷入同質化泥潭?

消費者正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將告一段落。

近日,作為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舉行,電視自然成為主角之一,三星、LG、海信、海爾等悉數登場,甚至極米等無屏電視廠商也過來湊熱鬧。

但最近面對電視面板上漲、互聯網內容同質化和版權付費等問題,“互聯網電視”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顯然“互聯網電視”的麻煩還不止這些,電視業馬上將經歷一場血雨腥風,接下來,電視業將往哪走?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電視業集體進入同質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響鈴表達的是“互聯網電視”這個概念已死,從此,世上再不應該出現打著“互聯網電視“旗號的電視廠商。

1、低價、網絡、智能、內容……所有“互聯網電視”標榜的優勢正成為空談

首先,關於低價,據不完全統計,原來標榜自己為“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國內有近20家,但這些品牌普遍采用產品靠代工、銷售靠線上的運營模式,其無制造供應鏈的低價輕資產模式存在多種弊端。當面板等上遊原材料發生價格變動後,其下遊成本隨之增加,再加上補貼投入有限,他們就不得不漲價,最近微鯨、小米等連續發布漲價公告就是例證,而且他們也連番推出售價過萬的產品,原來的“低價”模式漸漸被摒棄。

其次,關於內容和版權,現在幾乎所有的新電視都可以滿足消費者觀看各種VOD視頻、教育、音樂等優質內容的需求。而那些被視為傳統電視廠商的電視品牌也都基本補齊了內容短板。比如三星電子目前已和芒果TV、NEWTV、PPTV、CIBN等展開合作,其中三星QLED電視還同時搭載芒果TV和銀河互聯網電視兩大牌照方平臺。

再次,關於網絡或者智能化,就更加扯淡。首先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是:並不是能上網的電視叫互聯網電視,也不是把遙控器換成手機的就是互聯網電視。而且現在,智能已經成為了現用電視的標配,此前中怡康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預計智能電視零售額占比將達到75.3%,同比增長12.4%。(實際數據可能還不止)。

所以撇開營銷的意義,“互聯網電視”這一概念已經失去支撐。而當這種叫法慢慢被消費視為噱頭、吹噓。“互聯網電視”就成了毒藥。

2、消費者只管體驗,哪管你是互聯網電視還是傳統電視

正如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彩電營銷副總裁劉峻光前不久在三星中國論壇上說的:從行業角度來看,彩電業分為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等。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顯示屏是2K、4K還是8K的;產品形態是平面的還是曲面的;顯示技術是QLED還是OLED。因為現在電視都是可以上網的,都有VOD牌照方。所以,從消費者視角,電視機本身比較同質化。

事實上,就連一些電視行業的“新人”也都在朝著用戶體驗上努力,比如,為提升電視音質音效,樂視拉來了哈曼和杜比,極米的多款無屏電視使用的也都是哈曼音響系統。

3、 互聯網電視”概念失去意義,行業進入“同質化”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原來說的“互聯網電視”、傳統電視在產品形態、價格、內容、智能化,甚至主要元器件、合作夥伴等方面都陷入相似相近的境地,電視業又回到原點,進入到同臺對壘的同質化時期。

 拒絕同質化,或有這三條路走

據統計機構WitsView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為2.19億臺,年成長1.6%。從品牌出貨量來看,三星、LG、海信、TCL、索尼依次位列前五。其中三星電子出貨4790萬臺,與2015年持平,這應該是其連續十一年奪得全球銷量第一,與第二名2820萬臺的LG電子差距正在拉大,(相比2015,2016年LG電子電視出貨則是衰退4.1%)。

圖片2

而在中國大陸品牌中,海信、TCL領隊,分別排名第三、四名,自有品牌出貨各為1330萬臺與1320萬臺,年成長達3.9%和0.8%,看來海外市場的出貨作出了不少貢獻。

按照WitView預估,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達2.25億臺,年成長2.6%,這是個好消息。另外,業內專家的觀點,彩電正呈現出這六個趨勢:供應鏈成熟、超薄+大尺寸、回歸畫質、泛娛樂教育、環保健康,以及品質消費。那在趨勢明顯的當下,如何走出同質化,響鈴設想三條建議,僅供行業人士參考。

1、 市場差異化,往高端大屏走

也就是可以往高端產品線傾斜,關於這個,響鈴發表的《彩電業拐點已至, 高端大屏會是各路廠商的“救命符”?》一文,就有解釋:從產業鏈來說,大屏背後代表著技術領先的行業話語權;從用戶端看,大屏代表著更好的視覺體驗;而且大屏背後是智能家居+客廳經濟主導的消費,如今大屏已成為客廳經濟中家庭智能生活的最大入口,也已成為了娛樂和互聯網入口。同樣,在WitView的預估中,大尺寸電視(50寸含以上)的出貨比重將接近三成,UHD電視的滲透率達31.5%。在高端機種部分,三星電子新推出的量子點電視(QLED TV)與LG電子的OLED電視競爭將持續延燒。

其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彩電廠商在40寸級別的電視機都是虧損的,這對於廠商來說,要麽向還能盈利的高端轉型;要麽漲價。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廠商在產品線上已經在向大屏高端傾斜。

比如一向主打高端的三星旗艦款更是覆蓋了大屏電視的主要尺寸且型號豐富,全球首款無邊框曲面電視KS9800推出55、65、78寸全尺寸,KS8800和KS7300均是55寸以上大屏款,更有售價176999元的88寸超大尺寸的4K量子點高端智能曲面電視三星KS9900。

比如海信在2016年上半年就推出了多款55英寸及以上ULED電視新品,並發布了大屏高端互聯網電視子品牌“VIDAA”,在85英寸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海信持續發力激光電視,並將激光影院的產品線擴充到85吋,100吋以及120吋三個規格。可以預見,大尺寸電視將成為終端賣場的絕對主角,小尺寸低端電視將加速退出舞臺。

2、 技術差異化,讓技術優勢更核心

技術的壁壘優勢在電視業毋庸置疑,一臺電視的優勢往往由某些特定技術或部分零部件決定,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甚至可能主導產業,影響行業發展進程。

現在來說,電視行業的技術概念,除了量子點,激光電視,就是各類XLED,比如OLED、QLED、ULED、GLED等。

關於OLED,幾年前,三星和LG就在爭相加大OLED投資,LG為此還建設了大尺寸面板工廠,2012年,三星和LG都曾推出過55吋OLED電視,並在2013年試圖商業化,但三星而後就轉向了量子點,並在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LG則繼續堅守在OLED陣營,在OLED材料研究方面,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展開合作。如今,OLED產業鏈趨於成熟,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商都在大量投資OLED產線,加大OLED面板投入,創維也是快馬加鞭,在去年11月聯手京東方等推出了中國首款自主OLED電視。不過,OLED技術的短板比如壽命比不過各種液晶電視,燒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些廠商。

量子點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目前行業內也是激戰正酣,各大廠商在量子點技術上頻頻出手,比如三星在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也有所成長的背景下,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國內的海信、海爾也都連續推出多款擁有該技術的電視。

QLED是2017年正在興起的一項技術,據悉QLED電視的色域甚至可以超過100% NTSC色域,不僅將傳統LED電視72% NTSC與專業廣色域LED顯示器92% NTSC的色域覆蓋遠遠拋開,還能與OLED一較高下。在行業內,越來越形成的共識是:QLED是最適合用於大屏電視的顯示技術,是目前全球整個產業中解決大屏顯示的最領先方案。從今年AWE的展會上看,QLED電視無疑將成為三星頂級產品系列之一,現場展示了多款QLED電視新品。三星相關人士表示,QLED電視是比三星既有的量子點電視更高階的品牌。對於QLED TV,除了三星,目前TCL、海信等彩電企業也已開始加速跟進。

看來接下來,QLED電視與OLED電視將繼續激戰,搶占市場。而且這兩者之間的較量,還不只是三星和LG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技術背後的研究、產品、營銷集團之間的較量。

ULED是海信電視上搭載的一種顯示技術,目前ULED正成為海信高端電視的標誌,在這次AWE上,海信發布了發布了自主研發的75英寸天璣系列ULED超畫質電視。

此外還有創維主打的GLED一種概念。不過這更多是還是個概念性的定義。

由此看,在核心技術方面,幾大電視廠商還將苦戰,未來是量子點、QLED、激光電視、HDR、8K或者10K的天下,現在還說不準。

3、 用戶體驗差異化,不求內容的量而求質,以及安全性

上面說了內容已經越來越同質化,你買我也買,而且太多例子證明這類瘋狂燒錢買內容的方式不可持續。那如何在用戶最直接的體驗上實現差異化?

在這次AWE展會的“三星家電讓科技美學Reaching Higher”媒體沙龍上,作為分享嘉賓的國家註冊高級室內設計師潘悅給出了他的答案:家電應該通過簡潔、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給家帶來溫暖。

事實上,除了溫暖之外,安全問題也愈發重要,這包括網絡安全、硬件設備安全等。尤其是電視接入網絡後,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被爆出,有人曾經總結出當下智能電視存在包括病毒感染、系統或應用漏洞等數十種安全隱患。關於安全問題,盡管有部分廠家開始提及,比如三星之前表示,2016年推出的新款智能電視在出貨時將會使用物理加密芯片,但更多的廠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對外公開關於安全方面的內容。

總之,消費者會逐漸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該告一段落,我們作為消費者仍然期待電視業湧現新的故事。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三星 互聯網電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19

大V心已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9/165196.shtml

大V心已死
接招 接招

大V心已死

缺了誰都能賺錢,這是當下微博的心態。

來源 | 接招(ID:itakethat)

文  | 方浩

姚晨快3個月沒更新微博了,李銀河是2個月,卓偉幹脆徹底消失了。娶了奶茶妹妹的劉強東,現在每個月發一次微博就不錯了,他在今日頭條的出鏡率倒是出奇地高。只有薛蠻子老師還在勤勤懇懇地給微博打工,但轉發量、評論量與他上CCTV之前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作業本被封的時候,大家覺得任誌強不過是個發發牢騷的中年大叔;任誌強離開的時候,大家覺得姚晨還是應該去北大報個總裁班啥的;姚晨不說話了之後,大家覺得卓偉首先應該給買部「拍人更美」的小米手機;卓偉、李銀河停更之後,大家擔心微博市值的下半身可能會被華爾街攔腰砍斷……

前任說不折騰,現任說都給我老實點。然後微博拿起了剃須刀,哪里有毛刮哪里。這不又開始刮了。

根據微博更新的《微博服務使用協議》:用戶在微博上發布的信息,將不可撤銷地授權微博平臺作為微博內容的獨家發布平臺,用戶所發表的微博內容僅在微博平臺上予以獨家展示;未經微博平臺事先書面許可,用戶不得自行或授權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間接使用微博內容。引來各路媒體一片錯愕。

先講兩個故事。2012年,微博最火的時候,有創業者發明了一門生意:用戶可以把自己每年發布的內容交給這種創業公司,由後者編輯、設計,最終集結成書,既可以作為留念收藏起來,也可以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這是當年微博的周邊之一。

2013年,安徽人民出本社根據潘石屹和任誌強的微博內容,出版了一本叫《潘石屹VS任誌強:微博二人轉》的書,這是大V把自己微博內容授權給第三方的著名案例。在被關小黑屋之前還賺了一筆版稅,任大炮命好。

把微博的最新規定翻譯成人話就是:以後用戶要把自己發布的微博內容集結成書,首先需要向微博遞交申請;如果是大V出書,不僅要征得新浪的同意,可能還要把版稅分成給微博。你跟對象走在大街上打情罵俏,然而聊騷的最終解釋權歸街道辦大媽,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微博這次舉起屠刀,重點不是限制用戶出書。這兩年微博市值猛漲,與微博上大V的消失數量成反比。換句話說,隨著越來越多「不懂事」的大V被封號、關小黑屋、禁言等,微博的商業化備受華爾街認可。過去兩年,用戶量相繼突破100億美金和200億美金。缺了誰都能賺錢,這是當下微博的心態。

所以,一方面號召大V繼續給微博貢獻流量,另一方面不允許大V「在外面沾花惹草」,存在感只能在微博上刷。這是市值230億美金的微博的底線。

微博當年就是靠大V特別是娛樂明星起家的。還記得2009年的時候,新浪由陳彤帶隊、加上一班小編,到處拉媒體人入駐、加V,這是微博最早的一批大V用戶。媒體人自帶流量,很快就把互聯網圈、創業圈的大小咖們聚攏過來了。接著是一批草根大號的崛起,作業本、冷笑話精選、留幾手等都是過客。最終入場的,也是分量最重的,就是娛樂明星,他們把大V的粉絲低配由百萬整體提升至千萬。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表達平臺」就是這麽來的。

去年8月14日,王寶強的家事在微博上曝光,三天後微博市值突破百億美金,王寶強以犧牲小我、成就你我的舍身精神,完成了微博百億市值的臨門一腳。後來寶強低調了很多,刷微博的頻率明顯降低,當他把前妻送到所里的時候,微博的市值已經突破了200億美金。

原來大V也就那麽回事兒,有沒有都無所謂。微博擔心的不是大V,而是新的友商平臺。過去五年,中國真正的社交平臺其實就兩個:微信和微博。微信走封閉的熟人路線,可以看成是中國的Facebook,微博走開放的陌生人路線,被認為是中國的Twitter。

有意思的是,同是熟人社交,美國的Facebook和中國的騰訊,一個市值接近5000一億美金,一個4000億美金上下,都在不斷猛漲。而同樣走開放的陌生人路線的Twitter和微博,卻是極為不對稱:前者市值始終低位徘徊,而後者卻是不斷攀升,並且反超前者。

這不符合套路。眾所周知,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特別是社交產品,一直都是Copy to China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國先出一個平臺,然後中國模仿。反映在市值上,就是全球化的美帝產品要高於局域網的中國產品。看看蘋果、亞馬遜、Facebook及其對應的中國的跟隨者,都是如此。

為什麽微博的市值卻超了老師Twitter呢?答案是缺少競爭。最近幾年,中國基於陌生人的社交媒體,除了微博,幾乎沒有。陌陌也好,探探也罷,都是社交網絡屬性強於社交媒體屬性,與微博根本不是一路人。Twitter身處什麽環境呢?不僅前有Facebook,後有Instagram,還總是是不是冒出一兩個挑戰者。要不是川普,Twitter的市值可能會更低。

說白了,微博有點像2010年之後的百度,當谷歌走了之後,突然一家獨大了,不是自己做得有多好,而是天上掉了一個大餡餅,一下子吃了好幾年。但為什麽現在的微博開始急了呢?

因為新的平臺不斷湧現。從知乎到今日頭條,從快手到各大直播平臺,無論是新的內容生產平臺,還是短視頻、直播平臺,截取的都是微博大V的流量。表面上看是微博針對大V,實質是瞄準友商。只不過這次大V成了待宰羔羊。

接下來,最有可能的一幕是:景甜在頭條發了一組左手刷牙的美照,再去微博發一組右手刷牙的美照。很是心疼微博的審核人員,每天工作內容就是找不同。當然,運營商有可能成為最大贏家,畢竟明星的手機流量費也是要花錢買充值的。

這不是微博第一次遇到正面挑戰。當年騰訊微博PK新浪微博,也是到處拉大V入駐,但當時騰訊微博有個問題,雖然依托整個騰訊流量生態用戶總數不少,但用戶月活、日活以及每天停留時間都很少,最終在與新浪的對決中敗下陣來。

但現在不同了,一大批新平臺無論用戶總數、月活、日活以及用戶每天停留時間長,這些最能反映普通用戶活躍度的數據都要好於當時的騰訊微博,而且增長勢頭依然很猛。230億美金是優勢,也是壓力。

靠大V起家,發家之後又給大V帶上緊箍咒,背後的驅動力歸根到底還是股價。只不過,大V應該會比較受傷:我辛辛苦給你打工,最後兌現工分都要早請示、晚匯報,還給人留條活路麽?

毫不誇張地說,微博這次得罪的不是大V,而是大V背後的粉絲。如果大V紛紛用腳投票,一塊揭竿而起的就是數量龐大的粉絲,這個情況已在各大直播平臺之間上演無數。

要知道,現在新平臺正在不惜重金到處挖大V,給錢又給流量,餡餅無處不在,大V也是人,不是勞工。對大V動粗,華爾街可能就會對股價動粗。套用謝廣坤經常對他姑爺說的那句話:長山啊,你最近是不是又驕傲了啊?

微博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46

站长已死

1 : GS(14)@2011-02-20 15:52:00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1524

2005 年4月7日,厦门,首届中国个人网站站长大会,在会后游览大小金门的游船上,一位站长自豪地说:“如果这条船沉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就会瘫痪。” 这并不完全是夸张,这100多名站长所做的网站,几乎全部在Alexa全球排名2000以内,而当时所有中国个人站长手中的流量加起来,按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整个中国互联网流量的1/3。

站长——中国互联网业最草根的一群人,当时俨然已是一股让人无法忽视的商业力量。2004年,蔡文胜成为第一个以站长身份获得风险投资的人,而在此前后,更多站长正脱颖而出,hao123的李兴平,51.com的庞升东,58.com的姚劲波,以及康盛创想的戴志康,等等,以这些人为代表,一个互联网个人站长的族群似乎突然之间就浮出水面,他们拥有的流量成为了淘宝、百度、Google们争相抢夺的对象,他们似乎一下子成为了某种稀缺资源,变得无比重要起来。

很遗憾,这只是一个错觉。

2009 年7月20日,当年首倡此事的“站长之王”蔡文胜对《创业家》说:“个人站长的时代,在我第一次搞站长大会的时候就结束了。这不是说中国以后就没有站长了,而是说今天个人再重头做一个网站并做到全国出名,有几千万用户已经不太可能了。” 这个判断无疑很残酷,回头看却是事实。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海洋,那么站长就是一群浮萍,他们虽然拥有不小的流量,但大多凭一己之力,兴趣而为。他们没有独特的技术、创新的模式和强悍的资源,这让他们缺乏独立生长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商业上必须依赖一个外在的平台,才能将流量转化为收入,从中移动,到淘宝,百度、Google,莫不如此。但是,对于高度商业化的大平台而言, 流量只是原始积累时期的必要过程,当平台自成气候,站长们手中的流量就将无可避免地走向贬值。而在竞争日益惨烈、管制日趋严格的中文网络世界中,站长这个族群的大部分完全不适应。

7 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网站数量下降到279万(2010年1月的数字为323万)。换言之,短短半年时间,中国网站总数已经“蒸发”了44万。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个人站长所开。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优胜劣汰已经开始。

某种意义上,站长既有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精华,也充分体现了它的劣根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百万站长的推动力至关重要。正如美国的数字革命,是由一代代Geek(极客)所推动的一样。

美国有Geek(极客),中国有站长,这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对于塑造各自互联网商业文化却影响巨大。极客都是热爱自由的嬉皮士,智力超群的精英分子,愤世嫉俗、想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电脑英雄;而站长则是中国中小城市的百万草根,精明活跃敏锐,渴望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他们不反抗不创造不安分,会翻墙打洞贴地赚钱。而相同的是,他们骨子里的个人英雄主义情怀和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

迄今为止,美国的极客文化已经发展了差不多50年,从最早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Apple II电脑开发者史蒂夫·沃兹尼克,Viaweb 创始人、 Y Combinator投资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汉姆到后来的马克·安德森、埃文·威廉姆斯、杨致远,再到今天的扎克伯格,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给 “Geek”这个新词赋予新的内涵。

而在中国,站长文化兴起至今不过十来年,受制于环境和自身条件,上一代站长群已走到衰落尽头。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遍地都是机会,甚至会比10年前的桌面互联网更让年轻人兴奋。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创业家》采访了康盛创想创始人戴志康,CNZZ创始人蔡文胜,58.com创始人姚劲波,一听音乐网创始人杜雪骞,深圳博雅创始人张伟,落伍者社区站长董勤峰,蓝色理想社区站长曾沐阳,江苏暨阳社区站长许政,杭州19楼社区总经理林煜,k666.com、快典网站长郭吉军,天津百丽吧女性网站长崔怡,重庆购物狂网站站长高樱等超过10位互联网站长或曾经的站长。我们还见到了美国最顶尖的极客代表Paypal的技术创始人马克斯·莱文奇恩,以及谢文等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

我们相信,一个草根站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但会不会如1951年“二战”名将麦克阿瑟告别演说时所言:“老兵永远不死,他只会悄然隐退......”

新时代的站长精神又将如何孕育而出?

第三类人

第一拨儿做站的人为什么愿意在互联网上做,他往往是在线下放不开的人,他可能沟通有问题,如果要组建一个团队,这种性格也会成为一种短板。——姚劲波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站长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群?

“站长”一词源于英文“Webmaster”,原意是“网络管理员”,是谁将这个偏技术的词翻译成站长已经无法考证,据戴志康回忆,1996年他上惠多网络时就有这个称呼,并且其中不少的站长日后都成为互联网领域的风云人物,比如当时马化腾是深圳Pony-soft站站长,求伯君是珠海西点站站长,王峻涛(老榕)则是福州站站长,在当时,“站长”更多的仿佛是一个技术高超的网络侠客,虚拟世界在现实中的联络人,而今天,我们再谈论站长时,更多的则是从商业的视角。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大潮席卷中国,以张朝阳为代表的留洋“海龟”成为这股浪潮中最耀眼的数字英雄。新世纪以来,马化腾、马云、陈天桥等本土精英稳定而持续地崛起,成为更强大的弄潮儿,“海龟”与“土鳖”们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流面孔,他们定义了中国互联网的格局与走向,但是除了这两类人之外,中国互联网的商业世界中还有第三类人,他们就是个人站长。

无论“海龟”,还是“土鳖”,他们在创业之前,都已经在社会上证明了自己,甚至可以说是属于精英阶层,丁磊出身于电信系统,张朝阳、李彦宏是美国“海龟”,陈天桥则曾是国资企业的年轻高层,马化腾在高科技公司做到技术主管,马云则是大学老师。而个人站长则不同,他们在开始上网冲浪的时候,远不是社会精英。比如李兴平只有初中文化,在做hao123之前的工作是装电脑,管网吧;戴志康大学有15门功课不及格,蔑视大学教育;蔡文胜高中毕业就退学做生意;杜雪骞大二就被学校开除;郭吉军初中毕业,做过钳工,摆过地摊;董勤峰职高毕业,打一份普通的工。简单来说,很多站长开始做互联网之时,并没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成功,或者站长们本身就并不喜欢、也不适应那个价值观。

2000年以前,是互联网萌芽期。个人站长纯粹以兴趣为出发点,制作简单的网页,只为同好交流和展示,没有收入也充满激情。

戴志康做Discuz!只是觉得BBS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交流,做这种社区软件很有成就感;董勤峰将70多篇找国外免费空间的攻略贴出来,只是希望给新手一些帮助;曾沐阳做蓝色理想是希望给网页设计人员一个交流的空间;许政在现实中衣食无忧,做暨阳社区不过是满足自己驰骋网络的爱好;郭吉军更简单,只是觉得网络很自由,就申请了一个免费空间做了起来,喜欢而已,没有什么其他理由。

2000年~2005年,草莽英雄出头的年代,站长们单枪匹马,凭借着对草根用户需求的把握,生猛地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比如李兴平的hao123网址导航站、华军的软件下载站等,一些拥有流量的个人站长们开始获得不菲收入。

2005年至今,这是一个全面商业化的时代。站长群落开始走向分野,少数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站长开始获得风险投资,组建团队,寻找赢利模式。

2010年5月29日,第五届互联网站长大会,超过2500位站长涌向北京东三环边上的长城饭店,远远超过了会场的容纳能力,连饭店大堂和门外都挤满了翘首以盼的人群。当演讲嘉宾唐骏、李开复到场的时候,都获得了偶像明星式的待遇,掌声雷动。

这让互联网资深观察者谢文有些生气。“很多参会的站长根本不是什么创业者,我是觉得他们在现实社会当中都没有什么立足之地,却整天在互联网上做梦,像狂欢一般在创业,不是很奇怪吗?创业应该是很寂寞的,也是很大的付出,不是现在动不动就说我怎么不赚钱啊,你凭什么赚钱啊?硅谷有无数的人根本没有赚到钱,但他仍然是非常好的创业者,这种意识差太多了。”

“变现”是一颗毒药?

2005年以后,个人站越来越不好做了。个人站虽然做了几万个,但最终能够成为商业站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会拿到风险投资,做强做大,其他的就只能淹没掉了。——蔡文胜

王小波说,生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互联网又何尝不是,站长们以兴趣为原点的单纯心态,很快就被商业化的大潮所变异。

2000 年11月,中移动发布“移动梦网创业计划”,以开放的姿态迎接SP(Service Provider,增值服务提供商),这既让新浪、搜狐、网易等长期亏损的门户网站一举扭亏为盈,又直接催生了数千家大小不一的SP公司,其中还诞生了空中、华友世纪、掌上灵通、TOM在线等数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同时,也让站长们也获得了第一桶金。

移动梦网同时开放了信息通道和话费支付通道,对于SP来说,更有价值的当然是后者,开放支付通道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称,就是代收费。显然,SP们需要的是海量的用户,此时拥有流量的站长们很快成了SP的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很简单,个人网站作为前端,将SP的代码和指令嵌入网页,当用户浏览其网站内容时,被 SP的短信、彩信、彩铃、图片、交友等服务吸引并注册,完成代收费的行为后,双方对此进行分成,分成比例从20%到最高60%不等。

从 2001年开始,TOM在线等大SP建立起了自己的短信联盟,这些联盟的网站数量从几百到上万,其中最好的个人网站可能月收入达到10万以上。杜雪骞说,当时月入数万的个人站长有很多,他2004年的个人收入就已经有数十万了。很多人也因此认为,2003到2006年,是个人网站的黄金时代。姚劲波说: “如果要评选一个对个人站长贡献最大的奖,那非中移动莫属。”

但是,中移动将计费和采购的权力都交给SP,捆绑和诱骗成为了SP的常规手段,很多服务不经用户确认就被直接扣费,涸泽而渔,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随着中移动2006年开始的整顿,整个SP行业迅速衰落,对于以SP分成为主收入的站长来说,好时光也随之结束了,一大批站长从此消失。

除了短信联盟,站长们的另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百度联盟、淘宝联盟等广告联盟,但本质上,这与短信联盟并无太大的差别,都是在贩卖流量。百度、淘宝等平台型的网站在初期都需要积累用户,百度需要抵抗Google,淘宝需要抵抗易趣,他们愿意掏出真金白银去购买站长们手中的流量,但是当他们击败主要的竞争对手、本身就拥有了巨大的流量之后,站长们又重新沦为一个弱势群体,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一个典型例子是,2009年,当Google宣布退出中国之后,百度联盟给站长的广告分成比例立即就被下调。

但站长们又离不开这样的联盟,因为他们单一网站的流量毕竟有限,没有规模优势,无法获得广告主,只能通过这样的联盟聚拢起来,才有广告价值,这就是为什么站长们对百度总是又爱又恨。DCCI与康盛创想的调查数据戏剧性地说明了这种矛盾心理:未来一年,34.9%的个人站长打算加入百度联盟,同时34.6%的站长认为百度是对中小网站未来发展构成威胁的互联网公敌。

先天的缺陷

很多人做的东西既不独特,又没有竞争门槛,打擦边球、起哄、违规,就像城市里的违章建筑。违章建筑也有权利生存,但是整体上来说它是不合规律的,没听说一个违章建筑后来变成一个摩天大楼的。——谢文

站长们的命运实际上在2005年后就已决定。

自那时起,世界已经完全不同,腾讯、百度已经上市,巨头开始在市场上攻城略地,更多有商业模式有资本支持的商业网站开始崛起。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趋主流化,政府对于互联网的监管也逐步加强,行业的门槛在不断提高。

单打独斗的站长们虽然有着诸多的优点,但越往大走,这个群体暴露的缺陷就越大于其优点:

1. 视野狭窄,目光短浅

“中国站长都是草根,很多都是高中没毕业,在一个小地方,做了一个网站,但有很多用户,李兴平是代表。”姚劲波说。确实,如果非要评选一位中国站长的标本式人物,李兴平比“站长之王”蔡文胜以及“社区盟主”戴志康更为适合。

李兴平几乎是凭着直觉做了一个hao123,但长久来看,网址导航站并没有持续的价值,这是一个典型例子,站长们可以做出符合草根用户的需求,简单而直接,但这个应用通常没有太大的成长空间。李兴平在卖掉hao123时就曾坦言,他“看不到hao123的未来”,杜雪骞说,“站长对行业的观察是站在一个很小角度”,或者更尖锐地说,站长们的视野普遍比较狭窄。

早期的个人网站无外乎小说、音乐、图片、下载等几个简单的应用,没有人考虑过版权问题,只是将这些几乎不需要成本的内容简单堆砌,并以此获得用户,流量来得容易,贩卖流量来钱也容易,大多数站长们不会考虑将来的发展之路,这就注定了多数站长并无进化的动能。

2. 习惯于单打独斗,没有团队

很多站长都没有被管理过,也不会管理别人,只能管理自己,不习惯团队作战,更多的是单打独斗。在互联网发展的野蛮时期,商业网站还不强大,个人站长们可以凭借一时之勇而获得很多的用户,但大多无法长久,当商业网站开始发展,竞争加剧,站长们就像散兵游勇遇上了正规军,没有什么抵抗力。

3. 技术含量低,模式无创新

多数站长拥有基本的技术,但往往只限于制作网页和管理服务器,且缺乏资源和资金去寻找更好的技术人员,这就使得很多站长只能使用通用程序架设网站,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开发。

而且,站长在商业上往往缺乏敏感,什么流行、什么热就做什么,在hao123流行之后,出现无数网址导航站,并且不断细分,但其价值极小。简单来说,站长们有很好的模仿能力,但没有在学习中创新的能力,事实上,这也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普遍问题。

4. 操作不规范,心态浮躁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作弊几乎是所有站长的必修课,站长们都对流量有着天生的敏感,比如在3721刚出现时,他们会购买热门的通用网址关键字引导到自己的网站,而网站其实和关键字没有丝毫关系。专业的作弊程序也并不鲜见,通过虚假点击骗取广告费只是寻常事,显然,这是一种杀鸡取卵式的方式。

中国最老的老站长高春辉认为参加第一届站长大会的站长99%以上是赚钱的,但如果不作弊,那么参会的站长可能会少 50%到70%。其间的一个小细节是,一位新站长问老站长,怎么才能更好的作弊?在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后,这位新站长几乎是扭头就走,招呼都懒得打一个,老站长感叹道:“在这里,我看到的更多是浮躁,都是梦想要一步登天。”

谢文尖锐地说,个人站长对中国互联网的作用有两个方面:“正的一面是聚沙成塔,把零散的流量变成一种可见的商业操作基础,普及互联网的基础运营知识;但另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灰色产业链,流氓流量、擦边球等不规范的商业操作盛行,走火入魔。这正负两者和为零。”

名片换了又如何

九几年做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摸黑,做什么都是第一,那时候更多的是勇气、敏锐起作用,现在好做的差不多被人占了,更多需要的是智慧,需要深度、综合的技术创新。——谢文

作为中国最大的社区平台软件提供商的负责人,戴志康可谓是一个超级站长,他每天都在与大大小小的站长打交道。他发现前几年很多站长在开会时都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名字、电话,但是现在和大家换名片的时候,发现每个人都已经是公司的CEO了。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事实上,除了在站长这个圈子里,所有的站长几乎都不再称自己为站长了。

二十年前,人们把那些脱离机关单位,去做点小生意的人叫做下海,戴志康还记得小时候做大学老师的父亲就用这个词介绍以前的同事,从此他印象中“那个人的脑袋上仿佛就刻着‘下海’两个字”。这分明是传统的价值体系给异类打上的烙印,而今天,在圈子之外,“站长”这个词也像一个让人不快的标签,让站长们难以接受。

崔怡拥有站长中少有的高学历,她是南开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父母希望她能出国留学,2006年暑假,她却自己做了一个女性社区,当上了站长,并放弃了做学问的道路。崔的名片上写着“天津百丽吧女性网CEO”,如果出去见广告客户,她会奉上另外一张名片,上面的头衔是“运营总监”,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名片?“我虽然是网站的老板、站长、CEO,但是我在名片上印中档的职位,这样会提升整个团队网站品牌的形象。”她说。与那些老站长相比,崔怡在创业之初就有着清晰的商业计划。

“在我们圈内你介绍我是一个站长,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是你们的一员,在同类之间用这种称呼我觉得是尊称,但外人在说站长时常常有一种调侃的味道,我不愿意跟人家解释什么是站长。”许政说。

许政虽然是暨阳社区网的负责人,但他的名片上写的也是“运营总监”,他多少还有点文艺青年的痕迹,实际上他走上商业化之路完全是迫不得已。按照他的个性,他宁愿在网上做一个潇洒的版主,就像他的id号“游牧”一样。

暨阳社区网并不是一个太知名的网站,但是却拥有注册会员30万多,总帖量逾5000万条,日新发帖量达5万,日PV值超过100万次,显然这样的网站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商业价值,但许政和他的合作伙伴明镜却从来没有通过网站赚钱的计划,因为他们两人都有很好的工作,衣食无忧。

2006 年,他们两人的一位朋友成立了一家广告公司,但业务不多,许政就在网站上开了几个广告位,交由这位朋友代理,广告收入各拿一半,出于信任,双方甚至都没有签署合同。到2007年,这位朋友提出希望以每年10万的代价包下网站的广告代理权,许政和明镜本来就没希望赚钱,觉得这样每年有一笔稳定的收入也不错,就同意了,并且签署了一份正式的合同。

不过,许政从来不知道网站广告销售额到底有多少,那位朋友后来又提出,希望拥有网站的股份,由他负责经营,许政和明镜再次表示同意,但是他们希望那位朋友投入一些资金,毕竟他们两人做这个网站已经将近10年,但那位朋友不同意,结果闹得不欢而散,许政只好自己出来做经营了。

“像我们这些个人站长转向商业的时候,其实很不适应,以前在网上是大家很敬仰的人,或者是很纯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食人间烟火那种感觉;以前在网上人人追捧你,现在却要去亲自跑业务,这对我很难,甚至我有一种畏惧心理。”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半年的适应;许政发现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有将近五六十万,“我发现商业化其实并不就一定会破坏自己的原则,用户、商家和自己可以皆大欢喜,我觉得这个成就感甚至更大。”接下来,许政计划把暨阳社区网进行彻底的商业化。

和崔怡、许政一样,很多的站长开始组建团队,他们刻意在商业世界中淡化自己的站长身份,摒弃单打独斗,开始尝试正规化运营一家公司。

站长2.0

现在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就是移动互联网,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站长出现。移动互联网会出现的三个机会,第一是组件,现在其实最优秀的个人站长都在做组件;第二是直接在手机上面做应用;还有一个是微博。——蔡文胜

郭吉军是一个站长大会狂人,喜欢参加各种站长大会。2010年6月,在湖南互联网站长大会上,他发现,曾参加2005年第一届站长大会的站长已经不足10%,“大部分站长消失了”。但新的站长时代会来临。

谢文将新一代的站长分为三类:

第一类可能就是用康盛等提供的通用建站软件,用独立域名,依靠流量或与电子商务结合,赚取一些收入,这可能占70%左右。

第二类是为Facebook、苹果等大平台做第三方应用的,他们不想独立打天下,只是一个更大产业链中的一环,占20%左右。

第三类是创业者,这一类有独立的公司、摸索商业模式、寻找风险投资、争取做大,这部分可能占不足10%。

一个在业界言之凿凿的传闻是,戴志康的康盛创想将被腾讯收购。这意味着中国最大的社区软件架设平台将被中国互联网最强大的公司所掌控,尽管很多的站长哀叹康盛创想被招安,但抛开感情因素,从理性的商业逻辑上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三强鼎立,搜索百度一家独大,电子商务阿里淘宝一家独大,而腾讯综合实力最强,但相对封闭,其搜搜和拍拍也较弱,倘若将康盛收入囊中,则可获得7成的社区平台,其流量和用户对于搜搜和拍拍显然有着极大的价值。而对以广告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站长来说,搜搜和拍拍做强,也意味着市场上有了制衡百度和淘宝的力量,或者说,腾讯可以比康盛更有效地兑现站长的价值,当然前提是,腾讯必须走向开放。

再没有把腾讯收购康盛作为个人站长时代终结更为合适的标志了,如果这个为个人站长服务的平台投靠了一个更大的平台,那么,这种大平台将是未来的站长——或者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体创业者们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

本质上,中小网站与大型平台型网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小网站为大网站提供价值,大网站通过开放接口为小网站提供变现手段——搜索框,甚至超级链接何尝不是一种开放接口的初级形态呢?

最初小网站提供的价值只是无序的流量,而现在则变成了可以精确转化的电子商务用户、黏住用户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显然其技术含量正在变高,而对于站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互联网创业者——的要求也正在变高,站长时代贩卖的是流量,新的时代比拼的是技术、运营、创意,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草根站长们进化的路径。

李兴平仍然是最好的标本,2004年,他将月入百万的hao123以1200万元的价格卖给百度,之后与蔡文胜开始合作小游戏网站4399,两人都认为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机会。李兴平本人比较内向,一度也喜欢独来独往,但他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与蔡文胜组成最佳拍档,一人负责产品、运营,一人负责战略、融资、对外合作,并组建团队,脱离早期的单兵作战方式。如今4399已经是中国最大的网页游戏平台。显然,如果李兴平坚持做网址站,肯定不会有在4399上的再次成功。



站长故事一:
“落伍者”董勤峰

做了10年的站长,就是因为理想而坚持

本文来源|《创业家》

现在还在说理想的站长已经不多了,董勤峰也不怎么说,但和9年前刚开始做“落伍者”的时候一样,赚钱仍然不是他的主要兴趣。

董勤峰1996开始上网,1998年就在万网申请空间做个人网站了,当时没有什么应用,就是网页聊天,网站取名为“落伍的现代人”,非常火爆,当时聊天程序是基于CGI的,最多也就支持两三百人同时聊天,聊天内容生成的是TXT小文件,文件一多,服务器极易宕机,不久万网就强制停掉了董勤峰的网站。

董勤峰只能去所有的国内外网站上寻找免费空间,采用开多个聊天室的方法继续做站。当时还没有搜索引擎,只有雅虎这样的目录型网站,所以想要找一个可用的免费空间非常麻烦,只能一个一个去试,不过董勤峰却乐此不疲。依靠这种原始的方法,董勤峰从美国、法国、俄罗斯各地找到了很多好用的免费空间,到2000年的时候,“落伍的现代人”网站的首页IP已经达到13000,而当时的门户网站也不过是几十万的IP。

在站长交流网站k666上,董勤峰发现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还是找免费空间,因为租空间实在太贵了,100兆的空间每月的费用可能就要2000元。

董勤峰于是就将自己找到的免费空间写成攻略贴在k666,哪个输入框里填名字,哪个输入框里填邮箱,怎么激活,去哪下载FTP软件,怎么上传文件、设置目录权限等等。“2000年我就专门写攻略,我桌面上全是空间攻略,有人问哪个空间怎么申请,我就贴出来给他看。我大概写了七八十篇,基本上垄断。”

有一次董勤峰找到一个国外网站,进去注册申请之后,只得到一段代码,他英文不太好,虽然估计是广告,但也没太在意,不过还是把过程贴到了网上。2年之后,一位上海的站长找到董勤峰,对他说很感谢他。那段代码是国外一个广告联盟的代码,1000个PV就会得到8美元,那位上海站长将这段代码放到自己的网站上,买了10台电脑,不停地按F5刷新,就赚到了大钱。

到了2001年初,QQ开始起来了,网页聊天逐渐衰落。2001年3月,董勤峰将“落伍的现代人”改为“落伍者”论坛,之前一年多积累下的朋友就都来了,董勤峰开始自己租服务器,一年一万块的工资,有八千交给了服务器,网站却没有任何的收入。

就像网名“拒绝游泳的鱼”一样,董勤峰从来没有主动想过通过网站赚钱的事。到2004年底,有人非要给落伍者赞助,董勤峰才从落伍者上获得第一笔收入,当时连广告代码都没有,董勤峰就用手工做了一个广告,后来就变成了标准程序。直到现在,落伍者没有做过任何一个其他形式的广告,Google AdSense、点击广告都没做过,这么多年就一直是包月广告。董勤峰也不懂SEO,没有任何优化措施,广告都是靠用户相互介绍来的。 “落伍者的用户赚到钱了,才来给我们投广告,这是一个反哺的过程,之前我自己没有意识到可以放广告,根本没想法。”

现在落伍者每年的收入大概有几十万,“如果在一个会经营的人手里,每年收入可以做到几百万”,不过董勤峰并不在乎,他觉得这样就挺好。“我原来在乡下,现在在一个小城市,做了个网站,大家都来,我已经觉得很幸福了。我不是一定要赚多少钱,其实有好多东西都可以赚钱,同行们在做的方式我都可以做,但是我从来没有去做过,因为我比较怕麻烦。我做落伍者已经9年了,从小到大,我坚持这么长时间做的事不多,支撑我的是幸福感。”



站长故事二:
张伟的进化



多数站长并无进化成“站长2.0”的基因,他是个难得的例外

  

本文来源|《创业家》

2000年底,张伟开发了一套网页聊天程序,当时腾讯QQ还没开始流行,很多地方门户、信息港需要这样的聊天程序,张伟的程序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一个月可以赚到几万块钱。2001年,张伟曾经有机会去腾讯工作,但是他没有去,当时腾讯才三十几个人,张伟自称“错过一次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聊天室的生意一直不错,2004年12月,张伟成立了深圳博雅互动公司,当时团队已经有近二十个人了,这年公司的收入也达到了500万,但之后两年的收入就开始往下走了,因为用户都用腾讯QQ了,而且QQ推出群功能之后,传统的网页聊天室更是彻底失去了吸引力。2006年Web2.0概念流行,张伟也试图做一个聊天门户,但很快发现“Web2.0是个泡沫”,不挣钱,到2007年年底,公司从写字楼搬到一个民宅里,人也只剩五个了,尝试各种方向,在线客服、聊天工具条,几乎每个月都在尝试新的方向,但未来仍然晦暗不明。

2008年5月,Facebook已经开始在国外流行,其一年前开始的开放平台已经逐渐显示效果,张伟注意到了Zynga的游戏在Facebook平台上的火爆,7月,国内主要的SNS社区校内网也宣布开放平台,张伟认为,这是一个大趋势,决定转型做网页游戏。博雅互动在2005年时曾给深圳电信做过简单的网页游戏外包业务,有Flash游戏开发的经验,第一款游戏《德克萨斯扑克》开发了3个月时间。

当时国内只有康盛创想和校内两家开放平台,都还很缺乏应用,因此都在极力拉拢博雅互动这样的第三方开发商,《德克萨斯扑克》10月进康盛平台,张伟记得上线第一天收入就达到2700元,这让他很兴奋,11月进校内平台后,同样非常火爆。

当时最火的SNS游戏是偷菜,几乎没有其他游戏,因此虽然国内用户并不了解《德克萨斯扑克》的玩法,但还是很快流行开来。之后51.com、开心网等都开始开放平台,“国内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七个开放平台,”张伟说,“我们这么好的游戏到处都是可以赚钱的地方。”张伟还将自己的游戏制作了繁体中文、英文、俄文、葡萄牙文版本,放在Facebook平台上。

平台与开发商采取分成的收入方式,以康盛为例,每100元游戏的收入,博雅互动可以分到40~50元。整个2009年,博雅互动的收入超过1000万元,而其中Facebook的收入约占一半。现在博雅互动每个月的收入在三四百万,张伟预计2010年的总收入可能会达到3000万。

从网络聊天到SNS游戏,作为一个曾经的个人站长,张伟的转型可谓十分漂亮,虽然他说这是一种偶然,但是似乎也不尽然。“我经历过互联网泡沫,那些所谓的机会到你眼前又如何地流失,这样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所以我们对机会的把握比较好,我们会把一个芝麻大小的机会看得像西瓜一样大,而80后往往会把西瓜一样大的机会看得像芝麻那么小,这是一个区别。”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初坚持下来的5个人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有人负责技术,有人负责策划,而张伟则负责对外合作,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团队,即便张伟看到了SNS游戏的机会,也不可能抓住。



极客与站长:
一日为极客,永远是极客

硅谷神童、连续创业家Max对极客的定义,相信对所有人,特别是创业者们都会是一种启发和激励

文 / 卢刚

本文来源|《创业家》

一件印有Slide公司Logo的T-Shirt,鸭嘴帽,再加上蓝色牛仔裤,35岁的Max Levchin一身标准的(Geek)极客穿着。

出生于乌克兰的他在 23 岁时乘车来到帕洛阿尔托,向投资人推销他关于首个网上支付系统 Paypal.com 的主意。在eBay 于 2007 年以 15 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这个网站后,这个技术天才很快又创立了新公司 Slide.com 。现在,Max是硅谷著名的思想家,他早期在 Yelp.com 等热门公司的投资也受到同行关注。

在硅谷早期,极客特指那些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虚拟世界无比痴迷的天才或鬼才,而如今,像Max这样的新一代极客不再自我封闭、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而是努力用技术手段、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想象力不断地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

Max似乎相当内向,除了演讲和接受采访,他更喜欢独自坐着。而当他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又变得非常健谈,你感觉不到他作为一名成功创业家常有的咄咄逼人的气势,更多是一种极客独有的气质。

在国内,除了在自己的圈子里,所有的站长几乎都不再称自己为站长了。但从Max身上,我看到是一名极客的骄傲,因为他说“Once a geek, forever a geek”;还看到一种精神,“保持一颗好奇心,不要害怕去尝试各种事情”。

1.你的事业应该说已经非常成功了,现在你认为自己还是极客么?

Max:是的。 曾经是极客,永远都会是极客。

2. 你认为极客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Max:好奇心。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唯一目的在于赚钱,那么我相信最终你会觉得无聊而丧失热情的。因为一旦你变得非常富有,你所感兴趣的东西就只有一样,就是继续赚钱;但是如果你做事的目的在于不断学习,那么你会不断发现很多引起你兴趣的东西,因为总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学习无止境。所以,我想好奇心对于极客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这也是我创业,并且不断创业的原因,我一直对很多东西感到好奇。我对金钱很好奇,所以我创立了Paypal;我对虚拟世界好奇,所以创立了Slide.com.

3. 美国的极客文化为什么对IT 业影响如此之大?

Max:首先我觉得极客文化并不是美国独有的,中国我相信也会有很多极客。很多人觉得很多美国的公司都是极客创立的原因,也许仅仅是因为美国的极客总是起步很早。美国的极客觉得自己很聪明,对很多事情好奇,觉得他们可以去做任何事情,所以无所顾忌地不断去尝试,因此人们更容易看到一些美国极客成功的例子。

4. 看看现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很难找到由真正极客创立的大公司,中国是不是缺少一种极客文化?

Max: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极客文化我想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极客比如程序员开始创立他们的公司,而其中一些也会非常成功。我个人认为,马云也算是非常极客了,虽然他是一个英语老师出身。

10年之内,中国会出现很多由极客而不是商务人士创立的公司。这一定是一种趋势。

5. 人们常常认为极客往往缺乏商业头脑而不适合创业,那么你对极客创业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

Max: 首先我想再次强调不断对很多事情好奇对于极客来说非常重要。当我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对商业没有任何概念,我只知道如何写代码。那时候,我只想编一些程序供其他人使用。最开始我们做了好些产品,但是大多数都最终失败了。

许多次失败让我开始反省失败的原因。我终于意识到我一直都只是在为我自己编写程序,而我是个极客,我的需求全然不是大众的需求。所以有一天,我对我自己说,我应该为普通用户开发产品而不是只为所谓的极客们。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路,最终成功了。

我想,要获得这些经验其实并不难,在经历几次失败以后你就应该体会得到了。从你第一天创业开始,这些经验你都会自然而然的逐渐领会到。

极客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公司,这已经不容置疑了。虽然我知道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6. 中国的创业环境能培育出美国式的极客吗?

Max: 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硅谷这边,对中国的整体创业环境并不非常了解。但我了解到中国的创业环境并不十分好,因为有许多来自各方面的政策和条款,这些对于创业者来说并不有利。

但是我想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最开始的环境总归是不好的,但是只要这个市场在发展,很快你就会发现整个环境也会随之改善,比如说更多资金的进入,更多创业孵化器的出现,更多天使投资人的关注等等,整个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会逐渐变好。

当然,(我持这种看法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我这个人对任何事情都很乐观。

7. 是极客改变了美国?

Max:可能这样说更准确一些:是创业家改变了美国。任何一个社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创业家,因为他们在一直不断推动变革。

对任何一个国家,创业家精神都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在不断创造价值,所以我认为美国的变化正是这些美国创业家的功劳。20世纪当世界重心从欧洲向美洲迁移的时候,所有最好的发明创造和伟大的想法都来自美国,而大部分这些伟大的想法都是由创业家建立起来的,或者由他们最终商业化的。

8. 你对中国个人站长的建议是什么?

Max:跟随你的好奇心。不断尝试许多事情,千万不要害怕这些尝试带来的失败。对于创业者,记住一点,做任何事,了解清楚这件事的运作方式至关重要。

(卢刚博士系国际知名中英文独立科技博客Mobinode和视频博客Mobinode.tv联合创始人, TechCrunch、ReadWriteWeb特邀作者,KUUKIE趣奇网联合创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86

周日趣 BLOG BLOG: 李小加,民企已死,你玩夠未?

1 : GS(14)@2012-04-01 09:53:0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210231

博士蛙爆完,輪到大慶乳業( 1007),然後民企股一隻接住一隻停牌,又或者跌到阿媽都唔記得。請問李小加,這是否仍然是個別情況?是否要等到民企股全部停晒牌,你先肯出手?
綜合過去半個月幾隻民企股出事,我發覺原來一直自誇與全球股市接軌,跟足國際監管模式的港交所,其實虛有其表。只是單單停牌機制,已經令萬千股民中伏。單睇博士蛙上月 15號開市前發通告,指核數師劈炮而毋須停賽,已經荒謬絕倫,更離譜係,午後到 12點半,先再補充資料話四億數有問題,中午又毋須停牌,等午後開市 38分鐘先落閘。
一個上午加午後 38分鐘,基金走得到,散仔以為執到寶,點知一個個變晒儍仔。我相信當日低撈博士蛙的散仔都係衰貪心,但時到如今,大部份恐怕輸得唔甘心。點解?同屬德勤核數的大慶,上月 22號開市前指核數師跳船,開市前已宣佈停牌。李小加,請你解釋點解同樣係核數師辭任,一個要停牌,另一個毋須停,究竟你搞邊科?
...

問過核數師,除非是公司未能提供資料,否則一定能在死線前一星期,大致完成核數工作,因此部份公司如寶姿( 589)、澳優( 1717)臨放榜前一日先話核數師要更多時間,完全難以令人信服。更可怕是貨源歸邊的喜尚( 8179),五日跌八成,居然唔知原因毋須停牌。
民企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港股加時無啖好食,我可以忍;偏幫烏輪輸打贏要,最多唔買輪唔買動物,但現時連遊戲規則都左搖右擺,停牌機制名存實亡,股榮真的忍受不了。李小加,今日係愚人節,但以上的說話卻很認真,我相信普羅投資者要的,是公平的制度,並非甚麼新股集資王、衍生工具王等,請認真好好由基本步出發。
2 : GS(14)@2012-04-01 09:57:5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21766_C.pdf
81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1506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15224_C.PDF
169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0901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1233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2182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2945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203305973_C.pdf
31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2207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203293519_C.pdf
100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203291738_C.PDF
11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2825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N201203281383_C.pdf
58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329259_C.PDF
1717
3 : GS(14)@2012-04-01 10:01:14

817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2032804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LN20120330059_C.pdf

http://webb-site.com/ccass/chldc ... t=chngdn&issue=7013
其實大股東D或者相關人士的貨都拋了億幾股,拿番千幾萬...所以唔算乾,股榮打patpat
4 : 鱷不群(1248)@2012-04-01 16:28:16

港交所基本上無監管上市公司,就連投訴專用e-mail也不肯開一個
5 : GS(14)@2012-04-01 16:41:09

4樓提及
港交所基本上無監管上市公司,就連投訴專用e-mail也不肯開一個


我都好想port D公司
6 : Wilbur(1931)@2012-04-01 17:02:37

小仆加理得你,年尾蟬聯IPO no.1,千萬花紅又袋袋平安...
7 : GS(14)@2012-04-01 17:04:33

他做呢幾年都幾千啦,他是咪想買LME?
8 : 容易受傷的男人(17333)@2012-04-01 17:52:07

版主我專等這些股http://m.discuss.com.hk/index.ph ... tid=18490871&page=3
9 : GS(14)@2012-04-01 18:00:29

8樓提及
版主我專等這些股http://m.discuss.com.hk/index.ph ... tid=18490871&page=3


睇唔到wor,咁祝你好運
10 : keten(25652)@2012-04-01 22:11:45

你有你鬧佢有佢巨花袋袋
11 : GS(14)@2012-04-01 22:19:07

10樓提及
你有你鬧佢有佢巨花袋袋


他喜歡啦
12 : mr_dlm(19486)@2012-04-02 11:15:42

港膠所上市本身根本就係一個錯誤, 監管機構上市.....
13 : 草帽(1253)@2012-04-02 13:31:11

好似間間都係德勤, 最近德勤好窮? smiley
14 : GS(14)@2012-04-02 21:48:25

13樓提及
好似間間都係德勤, 最近德勤好窮? smiley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2087
幫他講兩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563

外滙炒房英雄已死

1 : GS(14)@2012-11-20 00:56:38

幾好睇篇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9/18071963
位處中環機利文街一隅的源興燒臘茶餐廳乃五十年代老字號,曾是銀行外滙夜枱交易員的通宵食堂。源興外貌與普通茶餐廳無異,卻見證着本港外滙市場的變遷。這日,兩位「炒房」出身的主管級賓架──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及星展銀行(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投資顧問主管王良享,相約在以前經常駐足的源興聚舊。
他們說昔日市場資訊不及現在流通,源興吃一頓消夜,席間交換人脈訊息或耳語金融界種種傳聞,「睇」錯盤遇交易損手時,與同儕「呻兩句」平衡身心,贏了錢又可興奮「攞個彩」……人去人來,共同締造了外滙市場黃金歲月;直至電子化交易年代普及,坐盤及客盤萎縮,傳統外滙業才步向夕陽。
對着面前一碟源興例牌燒鵝、一小碟燒腩仔及肥叉撈丁,馮孝忠及王良享齊齊緬懷昔日的吉光片語及風雲人物,本地第一代財資巨擘如梁錦松、黃逸思(花旗前高層)、黃鋼城(退休前為星展集團副主席)等威水史,兩人越說越稀虛。
深夜茶記內六成為行家
馮孝忠謂:「八、九十年代係本地外滙市場嘅巔峯時期,估計呢度通宵市,譬如凌晨四、五點鐘計,六至七成食客都可能係銀行嘅外滙夜枱從業員……」惜時移勢易,「今日已經冇咗齋炒外滙,可以上到位做大老闆嘅日子」。
說到底,王良享認為,癥結是很多同業已不再維持本港夜市交易,區域分工下,集中在新加坡操盤,或直接在倫敦、紐約對盤,「交易量減少,唔需要support夜枱交易,競爭大,唔似十幾年前咁風光……」
電子化交易冒起,亦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網絡,王良享說,「無咗人嘅溝通」,以往投資產品有限,金股滙稱霸,「口口價都要實」,現在財資業務多元化及程式化,利率債券衍生工具交易,「唔使分分秒秒望住個價」。歐元一體化開始,G7貨幣瘦身為G3品種,亦是外滙市場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馮孝忠同意,市場模式改變生態亦變,「以前交易講心水講觸角,講到心水梗係要有個地盤吹水」。現在一切皆屬數學計算,轉速高但無驚喜,正因以前資訊不夠流通,英雄造時勢,成就了幾許市場傳奇,「譬如聽到花旗做咗個大盤,交易員會交頭接耳,爭相探聽,揣摩背後有乜動作。」
新一代番書仔只蒲老蘭

已晉身主管的王良享,毋須再當夜更,但偶爾代同事值班,或工作至夜深,仍會在源興「叫外賣」。他指新一代交易員很多是「番書仔」,或只懂外語的「海歸派」,彼此飲食文化不同,午餐「啃」份三文治裹腹,收工「蒲」蘇豪區蘭桂坊,又怎會在地道的「老餅」茶餐廳「打躉收料」?
隨着時代轉變,兩人皆感嘆外滙市場已「冇咗英雄」,「靈魂人物不再」,但基於商業客盤及對冲需要,他們相信,傳統滙市不會消失,仍會維持,但已是美人遲暮,英雄氣短。

2 : GS(14)@2012-11-20 00:57: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9/18071964


【通宵交易】
昔日銀行「炒房」以傳統外滙交易業務為核心,不像現時有利率工具及衍生交易平分春色。市場人士指出,外滙業全盛時期,客盤及外滙孖展量多而頻繁,銀行自身坐盤亦活躍,故滙商需要追蹤滙市秒秒變化,直至紐約市收市後(本港約4時),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
所謂銀行外滙夜枱交易,是指通宵市,因不同時區關係,本港交易員在亞洲市收市後,繼續在倫敦及紐約等外圍市參與買賣。
夜市交易轉星倫處理

夜枱交易隊伍,一般規模約三、四人,普遍分兩隊值班,較多人的一班,從晚上六、七時起「踩」至翌日清晨三、四點,收工後到源興夜宵,裹腹兼「吹水」。另一班多數只預留一人,晚上11時至翌日六、七時,下班後由負責亞洲早市的同事接力,中間饑腸碌碌時,便叫送外賣「填肚」或輪流外出,中場小休。
不過,隨着市場變化及銀行區域化分工,踏入21世紀,銀行已陸續結束或刪減本港外滙夜枱,有夜市交易需要時,可能集中新加坡處理,或客戶直接「call去」倫敦、紐約部門進行對盤。

3 : GS(14)@2012-11-20 00:57: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9/18071966


【搵食秘訣】
賓架通宵食堂源興燒臘茶餐廳,最受外滙夜枱交易員喜愛的餐單,馮孝忠及王良享皆首推「丁麪(出前一丁)加碟例牌燒鵝」,亦有散叫炒粉麪,總之,吃消夜秘訣是不能太慢耗時太久,馮孝忠指食粥太燙口,「夜麻麻有排食」,首選丁麪配燒臘,「方便快趣又飽肚」,吃完可盡速回家倒頭大睡。
燒臘是源興的賣點,除燒鵝叉燒外,細細件皮脆肉香的燒腩仔,亦十分有名。門口擺放的玻璃櫃,放置份量十足大大個菠蘿包,新鮮出爐的蛋撻,以及店內供應的佐酒小炒王,均是食家如蔡瀾,時裝界達人鄧達智等心水推介。
由早餐午飯,下午茶晚餐至宵夜,源興全日不停站廿四小時營業,一周七日無休,茶餐廳的餐牌,惟恐年輕食客「唔識貨」,寫明該店是五十年代已開業的老字號;外賣餐單更壯觀,多達百多樣食物選項,亦有非繁忙時段的「抵食餐」供應,毗鄰相連的源興茶餐廳,也有外賣王美譽。
源興由家族式經營

源興門口,貼上一些重點推介的食品或套餐卡通插畫,據聞是老闆小女兒作品,令小店洋溢着家庭式經營的溫情。
記者相約兩位炒房專家在源興訪問當天,甫進茶餐廳,即碰上一間大行主管,趁午餐時段前人流未至,與同業在店內小歇,飲杯咖啡「吹吓水」。上一輩財資賓架愛在源興「打躉收風」,確實不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81

樓市風雲:高價豪宅已死 何熊輝

1 : GS(14)@2013-10-13 11:14: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3/18461398

                  踏入第四季,樓市交投持續停滯不前,高價豪宅更進入停頓狀態,過去一個月山頂及南區僅錄得兩宗成交,市況比沙士時更差。樓市辣招減辣無期,故高價豪宅已無市場可言。
高價豪宅已死,中價豪宅天璽在發展商大幅減價開售後,即吸引大批買家入票,證明高價豪宅只要發展商肯減價,仍不乏買家入市。至於一般中下價樓,最近政府公佈的樓價指數顯示,整體仍呈輕微上升現象。
近年高價豪宅供應較少,樓價越升越有,加上內地富豪瘋狂追捧,令天價豪宅不斷出現,但辣招已趕絕外來買家,在塘水滾塘魚下,高價豪宅已乏人問津,而持貨用家又不急於出貨,變成今日有價無市的乾跌,樓價在季尾前累跌成半,實屬正常。

中價豪宅減價難免

                中價豪宅減價後仍錄不俗成交,但隨着天璽帶頭減價,同類物業亦無可避免要減價一成以搶買家。比較幸運的中下價屋苑,因租盤仍然搶手,在租金支持下樓價跌幅約在半成之內。當有朝一日,倘中價豪宅大幅削價後仍乏人問津,屆時中下價樓亦會受牽連而崩盤,此情況一現,不少業主就會感受到當年八萬五政策帶來負資產之苦,有產儼然無產,無產變成赤貧,連劏房都負擔不起﹔這情況會不會出現呢?那要看香港的造化了。

                  何熊輝
2 : Sunny^_^(11601)@2013-10-13 14:21:39

點會...中價樓既demand大過豪宅咁多,點會咁易下跌呀
3 : Louis(1212)@2013-10-13 17:24:00

千人搶天璽 首批60伙沽清 新地即時提價一成 加推20伙
2013年10月13日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013/News/ea_eaa1.htm

謝偉俊捧場 批人手抽籤原始
2013年10月13日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013/News/ea_eaa2.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