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美國政治民意和民調測試專業人士,都應該選擇去面壁一段時間。
特朗普在大選當晚超常發揮,幾乎給了全美各類專業頂尖的民意和民調專家當頭一棒,幾乎等於大聲告訴他們:你們的數學模式、科學論斷和問卷方式毫無價值!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根據這些機構公布的民調結果,希拉里在多個重要的搖擺州都有明顯優勢,在全國民調的支持率上更是一直超過特朗普5%,甚至一度達到將近10%。
然而,以往被稱為美國大選晴雨表的民調,在特朗普面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到了當晚選情焦灼的階段,更是基本失去任何參考價值!
在10月份以來公布的67項全國民調中,只有4項民調給予特朗普領先優勢。
8日當晚多州公布的結果顯示,此前的民調廣泛低估了特朗普的那些“隱藏的沈默的”支持者們,這些人在投票的最後一刻,默默走進投票站,為特朗普投下一票,然而,在此前的各項民調中,卻沒有這些人的身影,讓特朗普的民調一直被低估。
“我從事政治數據研究30年的時間,今晚數據死了。對於這屆大選我錯的不能再錯。”美國知名政治民調調查人士墨菲(Mike Murphy)指出。
在眾多的民意調查機構中,只有《洛杉磯時報》和南加州大學經濟和社會研究中心一直在最後的幾個月中對特朗普的領先地位保持樂觀。
該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表示,他們的數據的根據在於,很多支持特朗普的人都不願意在接受人為調查的時候承認自己支持特朗普,因此,他們考慮到了這個隱性的因素。“有一種說法就是,希拉里的支持者通常都會說他們支持希拉里,但特朗普的支持者卻通常不會公開表示他們支持特朗普。”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很多民調機構都犯的一個錯誤是,他們錯誤地將2012年沒有投票的人都自動認可為2016年也不會投票的人群,但其實那些2012年沒有投票的人,很有可能今年卻是特朗普的支持者。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FBI局長科米在競選關鍵時刻公布重啟希拉里郵件的調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趕走”了本來可能支持希拉里的選票,而這些選票之前已經被這些民調數據專家們記錄為希拉里可以拿到的比例。
美國大選雖然已落幕近一周,但民眾陷入了罕見而痛苦的“路線之爭”。
那些貼在新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身上的火爆 “標簽”,依然帶來了包括舊金山、波特蘭、西雅圖等在內的美國多地大遊行,周一一早,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教育組開始向留學生等群體發出安全提示。
一個問題不可回避,特朗普曾經發表的那些打破“政治正確”的言論,到底幾分可信,進而從美國國內輻射到萬里之外的中國?
這一周,馬里蘭州知名中學任教中文課的克萊拉·馬(Clara Ma)已經開始感受到焦灼氣氛的逼近。課堂上,一個白人小男孩,帶著青春期叛逆的飛揚神采跟她講,“特朗普當選了,以後不跟中國來往了,我們學中文幹嘛,以後學好英文就行了。”
“現在美國成千上萬教中文的老師都快沒工作了。”她半開玩笑又略顯憂慮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已經歷數十年中美經貿關系的起伏。他告訴本報記者,當選總統和團隊很快就會意識到,由於中美兩國經濟越來越互相依存,和中國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選舉觀點並不是政府政策。如果他真的照著那些針對中國的言論去做,什麽也做不成。”
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習近平祝賀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感謝,並稱中國是偉大和重要的國家,中國發展的良好前景令世人矚目。美中兩國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特朗普未來政策存變數
大選結束,希拉里支持者錯愕哭泣的表情,傳遍了世界。
在美國聯邦政府旗下機構工作的項目官員吉娜•林是一位短發幹練的亞裔姑娘。在聽到大選結果後,困惑到難以置信。“說真的,我現在說自己是個美國人,都感覺有點丟臉。”
而已經退休的白人邦妮,則是希拉里的堅定支持者。在大選後,她響應網友的號召,安靜地把自己的頭像換成了希拉里的助選照片。她曾在大選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如果特朗普當選,自己可能會離開美國。
而那些支持特朗普的沈默的大多數,很多出於壓力,依然繼續選擇沈默。
一位華裔特朗普鐵桿粉這樣對本報記者描述,自家孩子9歲,也不敢和同學討論大選這個話題。“因為(孩子)班里沒有一個是傾向特朗普的,說出來會尷尬。”
讓克萊拉•馬心酸的是,學校兩個穆斯林學生和老師已經不敢戴頭巾來上學了。“這都是在家里老人的叮囑下這麽做的。”
大選前,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彼得·斯考特曾依據民調認為特朗普必輸,現在也開始變得謹慎。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可能需要等待一些時日看看走向,以確定最終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斯坦福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中國項目部主任尼克·霍普(Nicholas Hope AM)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如果特朗普真的執行那些選舉中宣稱的貿易、環境、醫療和移民政策,那對所有人都將可能是一場災難。
對於很多業內人士而言,直到大選結束,才意識到,需要回頭認真對待特朗普曾經公布的“百日新政”。幡然醒悟的人群,既包括了全球各國的政策專家,也包括了美國本土的工作人員。
喬治梅森大學政府學院教授馬克·羅澤爾(Mark Rozell)便是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眾多人士之一。大選後,他第一時間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特朗普的未來政策存在很大變數,因為他從未有過連續的政策主張。
他舉例稱,特朗普曾經是支持克林頓並對墮胎持有肯定意見的民主黨人,現在卻改變了主張。又比如,如果要在美國和墨西哥之間修“長城”,不僅耗資巨大也會很難實現。“我懷疑國會是否會批準。”
美國邊境巡邏隊員在西南部聖叠戈附近的美國與墨西哥邊境地區值勤。(資料圖)
果然,特朗普當地時間13日在CBS“60分鐘”節目上闡述了其移民政策。當談及美墨邊境高墻時,他改口稱,在部分區域,高墻可用柵欄代替。
TPP與BIT前途堪憂,企業喜憂參半
然而,在羅澤爾看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可能是特朗普唯一的前後統一政策領域。“TPP已經死了。” 他說。
此後的11月11日,美國白宮也正式宣布放棄在奧巴馬剩余任期尋求國會批準此協定。
與此同時,中美一直在談的雙邊投資協定(BIT)也同樣陷入尷尬的處境。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消息,10月31日到11月6日,第31輪談判在華盛頓舉行,雙方繼續就文本和負面清單進行深入磋商。
選舉過後,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難!年底前達成協議,需要雙方更強的政治意願。即便達成,國會通過更難,將曠日持久,變數很大。”
但對於已經深植全球價值鏈的中國外貿企業來說,這兩個消息則喜憂參半。
它們在過去幾年,已經歷制造業外流的壓力考驗。在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過程中,美國政府一直倡導“制造業回歸”。奧巴馬在其競選綱領中提出,通過制造業回歸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2009年至今,奧巴馬政府先後推出了“購買美國貨”法案、制造業促進法案,以及稅收優惠政策等多項措施,來提振美國制造業。
去年,山東泉林紙業在美國的生產基地奠基
創維集團旗下的創維空調總裁肖友元一直密切關註國際市場。對他來說,美國大選帶來的這些消息,喜憂參半。喜的是,如果TPP被終止,對國內企業有好處;但同時,特朗普有貿易保護主義傾向,部分行業會受到影響。“比如輪胎、銅管這些美國也會制造的行業,中國企業可能會遭遇貿易保護主義大棒。”
他對記者表示,由於全球主要空調制造企業都在中國,美國企業制造業競爭力不太強,所以對中國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冰箱、洗衣機這類產品,惠普和通用電氣(GE)在美國本土都有工廠,與中日韓的企業有競爭關系。
最近兩個月,美國對三星、LG的洗衣機進行了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未來中國企業可能也會面對這些情況。
在他的觀察中,東南亞國家是在美國的極力邀請下才加入TPP的,因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本已可滿足這些國家的貿易便利需求。為了吸引前者參與,在TPP框架內,美國給予東南亞地區參加TPP的國家比WTO更優惠的進入美國市場的條件。
“在目前的情況下,即便TPP流產,對這些東南亞企業其實區別不大。”肖友元說。
在制造業密集的廣東順德,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廚房小家電出口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現在特朗普上臺,其實是墨西哥會首先受到沖擊。
他的美國客戶主要在順德地區的家電代工廠下訂單。過去幾年,已經有不少美國客人把產品挪回墨西哥生產。他認為,以後這些產品會不會回流美國,就要看美國本土競爭力的問題了。而在墨西哥生產的,多數都是美國大品牌有壟斷優勢的產品、墨西哥相對中國企業有技術優勢的產品,或是體積比較大、運輸成本較高的產品。
中國該如何應對
最先透露政策風向的,將是特朗普在接下來六周確定的內閣。
吉莫曼強調,當選總統會聘用合格的專家,在國際貿易和經濟議題,以及戰略安全事務上,能夠向政府提供多元化洞見和系統性思考的建議。通過將這些聰明能幹的人納入他的經濟和貿易團隊,當選總統會確保用思考和深謀遠慮來引領美國商界,從而獲得良好發展。
曾被特朗普在競選中視為“災難”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拋去了橄欖枝。巴西籍WTO總幹事阿澤維多,在看過大選中所有反對國際貿易言論之後,9日在個人社交賬號上發文恭喜特朗普取得勝利,並稱已經準備好和下任政府合作。“美國在全球經濟和多邊貿易體系中的領導角色依然至關重要。”他說。
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美本土建廠。圖為金龍精密銅管集團在阿拉巴馬州的工廠。
霍普則建議說,為了維護中國的利益,已經在杭州G20峰會期間達成的《巴黎協定》批準文書是否執行,還需要觀察中美兩國接下來的合作關系而定。對這個全球關註的大事件,大選中的特朗普曾放言稱,考慮到美國礦業利益,要推翻氣候協定。“這是不明智的承諾”他曾說。
其次,要讓特朗普知道如果發動貿易保護主義,違反WTO規則來制裁中國的出口,就會遭到報複——比如,不再購買波音飛機、美國農產品,以及相應的服務。而且,既然TPP即將被放棄,中國就可以更積極地推動其他的貿易談判,比如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如果美國留下了真空,中國就可以在亞太地區制定貿易和投資的新興規則。
此外,中國還可以要求購買的美國國債保值,並讓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體系和支付安排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追溯既往,一直被商業官司糾纏的前地產商人特朗普,曾經在中國起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最終於去年敗訴,繳納受理費共二百元。
第47屆冬季達沃斯於20日落下帷幕,但 “達沃斯人是否已死,保護主義是否當立”的爭論卻剛剛開始。
在瑞士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這個小鎮,因每年一次的世界經濟論壇而聞名於世。出席於這里的全球3000多政界、商界和學界精英,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達沃斯人。
這個名稱來源於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十幾年前,他創造“達沃斯人”這個名詞,來指代那些主張全球化、信奉“跨國主義”的世界主義精英們,但當時帶有很大的嘲諷意味。
“達沃斯人”的核心信念是全球合作與經濟全球化,但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這一信念在很多人心目中發生了動搖。特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出現,貿易保護不僅提上臺面,還被一些人信奉為拯救國家經濟的一種主義。
這一次,達沃斯人不僅要為世界經濟問題把脈,還要為全球化而辯護。
“作為一國領袖,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大家——別擔心,生活的確不容易,但我會做一切來為你們創造機會,加大教育投入,但你們自身也需要努力;不幸的是,當下全球民粹主義擡頭,政府更容易說的是——我會逆轉全球貿易、向富人征稅、幫助窮人,然而到頭來無所作為。”瑞銀投行部總裁奧賽爾在達沃斯期間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
大多數人的共識是,逆全球化、發動貿易戰、對其他國家征收報複性關稅,解決不了部分發達國家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加大教育培訓,應對新技術革命浪潮的到來,已經刻不容緩。
馬雲之問
在這次達沃斯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與CNBC記者、《大而不倒》作者安德魯•羅斯•索爾金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馬雲有個疑問,也是全球很多國家的疑問,美國從始至終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並從全球化產業鏈中賺了很多錢,但這些錢到哪里去了呢?
“30年前,當我剛剛大學畢業時,我們就聽說美國有個偉大戰略,將制造就業外包給墨西哥、中國,把服務業外包給印度。美國說只想控制知識產權、科技、品牌,而將較低層次的工作交給世界其他地方。”馬雲說,這確實是一種偉大的戰略。有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作者是托馬斯•弗里德曼,就對這種全球化大加贊美。
馬雲稱,美國也確實因為全球化以及全球價值鏈而收益頗豐。“美國的國際公司通過全球化賺了數以百萬計美元,美國100強企業令人驚嘆。我剛剛大學畢業時,當時想買摩托羅拉的BB機,售價是250美元,我的工資只有每月10美元,而制造BB機的成本僅僅8美元。過去30年,微軟、思科、IBM這些公司賺的錢數以億萬美元計,比中國四大行賺的錢加起來都多,比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加起來都多,他們的市值在過去30年增長了超過100%。”
那麽賺來的錢都去哪了呢?“作為商人我很關心資產負債表,關心錢由何而來、去往何處。”馬雲的言下之意似乎是,美國的問題似乎不能全都怪罪全球化,而應該自我反思。
馬雲稱, “過去30年,美國在13場戰爭中花費了14.2萬億美元,如果這些資金有一部分用於投資基建、幫助白領和藍領呢?無論你們的戰略有多好,你們應該為民眾而投資。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上哈佛,像我就不行,我們應該為那些無力上學的人們投入資金。”
此外,馬雲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令我好奇的是,我年輕時聽說的是,美國有福特、波音等大型制造企業,而過去20年聽到的都是矽谷和華爾街,資金流向了華爾街。然後,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了,損失了19.2萬億美元,這是一筆巨資,洗劫了白領、毀滅了全球3400萬個就業。”
在馬雲看來,如果這些錢不是流向華爾街,而是投資了中西部、開發那里的產業,則會帶來很大的改變。不是其他國家偷了美國的就業機會,這是你們的戰略,是你們沒有合理思考、分配資金。
馬雲也對索爾金表示,“全球化是很好的東西,美國是教育我們如何進行全球化的發達國家。”但他也承認,全球化需要優化,“這是侯任總統特朗普希望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全球化應該是普惠的全球化。”
美國實為全球化受益者
特朗普於1月20日入主白宮,這也是達沃斯論壇的最後一天。對於特朗普的“貿易戰”主張——征收高關稅,很多人認為,這將打擊美國自身利益。
國際貨幣近基金(IMF)前副總裁朱民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蘋果手機,另一個則是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某輪胎。
中國是對美國最大的蘋果手機出口國,但這種出口純屬中間產品。假設美國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蘋果手機征收45%的稅,“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其實有很多進口再出口,出口再進口,中國只是產業鏈重要一環。”朱民對記者表示。
輪胎的案例則是真實發生的。當年奧巴馬對出口到美國的中國某高檔輪胎征收了45%的稅,結果第二年這個輪胎的進口量從1400萬驟降到560萬,這挽救了1200個美國的就業,但因為價格提高,美國消費者為此多付了120億美元。
“這一驚人的數字當時美國並沒有算明白,如今真相大白後,美國需要認清的是,如果要收45%的稅,你願不願意付高價?美國消費者是不是應該為此承受損失?征收高關稅在當前尤其需要謹慎。”朱民表示。
除了上述事實,特朗普在就職演講中還強調,希望把制造業帶回美國,這也存在誤解。
2013年,中國制造業總增加值首次超過了美國,“中國的制造業是非常強,但我們仔細來看,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美國制造業規模雖沒中國大,但其更多關註的是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像飛機制造和高科技領域,而中國的制造業還是更多關註低端。”朱民稱。
此外,從公司的盈利角度來看,美國制造業的盈利能力高很多。“中國制造業的規模雖然大,但是盈利能力遠不如美國的制造業,所以不能說美國的制造業衰退,它只是朝著價值鏈更高的方向去發展。”
此外,特朗普還遺漏了一個現象——如今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界限已經逐步模糊。
例如,汽車行業除了提供汽車硬件,還有相關的一些維護服務等。今天更多看到的是制造和服務的整合。
朱民還舉例稱,“GE賣一臺醫療設備給中國醫院,更多的利潤可能不是來自硬件的一次性銷售,而是後期的一些服務和解決方案的提供,所以GE從原來的制造業變成了一個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
由此可見,當服務和制造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美國等也應該對制造業萎縮的說法重新界定。
技術革命是失業關鍵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近年來達沃斯論壇熱議的話題,相比起貿易保護主義,如何應對這一技術革命更受人關註。
前幾次工業革命醞釀了幾十年之久,如今這場革命如海嘯一般迅速席卷了我們的生活。無論是移動網絡和傳感器,還是納米技術、大腦研究、3D打印技術、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處理、網絡,甚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輔助效用,均是此次工業革命涉足的領域,而這樣的組合勢必產生強大的力量。
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政府、商業和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
此外,它是整個系統的創新。以個人交通共享平臺“優步”為例,它並沒有創造出新的汽車,而是創造了全新的移動系統以及共享型經濟模式。
對於就業的影響在於,技術將會取代許多勞動力技能,只有意識到這點並通過再培訓來提升和轉變勞動力技能的國家,才能在這場工業革命中獲得勝利。
其實,這一問題在美國已經凸顯,美國的勞動參與率逐年下降,這意味著更多人離開了就職大軍,部分低技能崗位的喪失是永久性的,因為機器可以將其取代,或者生產率的提升減少了對類似人員的需求,這似乎是靠貿易戰無法挽回的。
“我覺得美國碰到的一個問題是,美國政府不太情願投入資源來幫助被裁員的制造業工人進行再培訓,以便其能夠再就業,政府的現有投入顯然不夠。” 前印度央行行長拉格拉邁•拉詹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拉詹看來,特朗普所說的通過擡高關稅、打貿易戰,即使把部分職位留在美國,也無法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失業問題。
消費者正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將告一段落。
近日,作為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舉行,電視自然成為主角之一,三星、LG、海信、海爾等悉數登場,甚至極米等無屏電視廠商也過來湊熱鬧。
但最近面對電視面板上漲、互聯網內容同質化和版權付費等問題,“互聯網電視”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顯然“互聯網電視”的麻煩還不止這些,電視業馬上將經歷一場血雨腥風,接下來,電視業將往哪走?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電視業集體進入同質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響鈴表達的是“互聯網電視”這個概念已死,從此,世上再不應該出現打著“互聯網電視“旗號的電視廠商。
1、低價、網絡、智能、內容……所有“互聯網電視”標榜的優勢正成為空談
首先,關於低價,據不完全統計,原來標榜自己為“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國內有近20家,但這些品牌普遍采用產品靠代工、銷售靠線上的運營模式,其無制造供應鏈的低價輕資產模式存在多種弊端。當面板等上遊原材料發生價格變動後,其下遊成本隨之增加,再加上補貼投入有限,他們就不得不漲價,最近微鯨、小米等連續發布漲價公告就是例證,而且他們也連番推出售價過萬的產品,原來的“低價”模式漸漸被摒棄。
其次,關於內容和版權,現在幾乎所有的新電視都可以滿足消費者觀看各種VOD視頻、教育、音樂等優質內容的需求。而那些被視為傳統電視廠商的電視品牌也都基本補齊了內容短板。比如三星電子目前已和芒果TV、NEWTV、PPTV、CIBN等展開合作,其中三星QLED電視還同時搭載芒果TV和銀河互聯網電視兩大牌照方平臺。
再次,關於網絡或者智能化,就更加扯淡。首先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是:並不是能上網的電視叫互聯網電視,也不是把遙控器換成手機的就是互聯網電視。而且現在,智能已經成為了現用電視的標配,此前中怡康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預計智能電視零售額占比將達到75.3%,同比增長12.4%。(實際數據可能還不止)。
所以撇開營銷的意義,“互聯網電視”這一概念已經失去支撐。而當這種叫法慢慢被消費視為噱頭、吹噓。“互聯網電視”就成了毒藥。
2、消費者只管體驗,哪管你是互聯網電視還是傳統電視
正如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彩電營銷副總裁劉峻光前不久在三星中國論壇上說的:從行業角度來看,彩電業分為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等。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顯示屏是2K、4K還是8K的;產品形態是平面的還是曲面的;顯示技術是QLED還是OLED。因為現在電視都是可以上網的,都有VOD牌照方。所以,從消費者視角,電視機本身比較同質化。
事實上,就連一些電視行業的“新人”也都在朝著用戶體驗上努力,比如,為提升電視音質音效,樂視拉來了哈曼和杜比,極米的多款無屏電視使用的也都是哈曼音響系統。
3、 互聯網電視”概念失去意義,行業進入“同質化”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原來說的“互聯網電視”、傳統電視在產品形態、價格、內容、智能化,甚至主要元器件、合作夥伴等方面都陷入相似相近的境地,電視業又回到原點,進入到同臺對壘的同質化時期。
拒絕同質化,或有這三條路走
據統計機構WitsView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為2.19億臺,年成長1.6%。從品牌出貨量來看,三星、LG、海信、TCL、索尼依次位列前五。其中三星電子出貨4790萬臺,與2015年持平,這應該是其連續十一年奪得全球銷量第一,與第二名2820萬臺的LG電子差距正在拉大,(相比2015,2016年LG電子電視出貨則是衰退4.1%)。
而在中國大陸品牌中,海信、TCL領隊,分別排名第三、四名,自有品牌出貨各為1330萬臺與1320萬臺,年成長達3.9%和0.8%,看來海外市場的出貨作出了不少貢獻。
按照WitView預估,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達2.25億臺,年成長2.6%,這是個好消息。另外,業內專家的觀點,彩電正呈現出這六個趨勢:供應鏈成熟、超薄+大尺寸、回歸畫質、泛娛樂教育、環保健康,以及品質消費。那在趨勢明顯的當下,如何走出同質化,響鈴設想三條建議,僅供行業人士參考。
1、 市場差異化,往高端大屏走
也就是可以往高端產品線傾斜,關於這個,響鈴發表的《彩電業拐點已至, 高端大屏會是各路廠商的“救命符”?》一文,就有解釋:從產業鏈來說,大屏背後代表著技術領先的行業話語權;從用戶端看,大屏代表著更好的視覺體驗;而且大屏背後是智能家居+客廳經濟主導的消費,如今大屏已成為客廳經濟中家庭智能生活的最大入口,也已成為了娛樂和互聯網入口。同樣,在WitView的預估中,大尺寸電視(50寸含以上)的出貨比重將接近三成,UHD電視的滲透率達31.5%。在高端機種部分,三星電子新推出的量子點電視(QLED TV)與LG電子的OLED電視競爭將持續延燒。
其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彩電廠商在40寸級別的電視機都是虧損的,這對於廠商來說,要麽向還能盈利的高端轉型;要麽漲價。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廠商在產品線上已經在向大屏高端傾斜。
比如一向主打高端的三星旗艦款更是覆蓋了大屏電視的主要尺寸且型號豐富,全球首款無邊框曲面電視KS9800推出55、65、78寸全尺寸,KS8800和KS7300均是55寸以上大屏款,更有售價176999元的88寸超大尺寸的4K量子點高端智能曲面電視三星KS9900。
比如海信在2016年上半年就推出了多款55英寸及以上ULED電視新品,並發布了大屏高端互聯網電視子品牌“VIDAA”,在85英寸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海信持續發力激光電視,並將激光影院的產品線擴充到85吋,100吋以及120吋三個規格。可以預見,大尺寸電視將成為終端賣場的絕對主角,小尺寸低端電視將加速退出舞臺。
2、 技術差異化,讓技術優勢更核心
技術的壁壘優勢在電視業毋庸置疑,一臺電視的優勢往往由某些特定技術或部分零部件決定,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甚至可能主導產業,影響行業發展進程。
現在來說,電視行業的技術概念,除了量子點,激光電視,就是各類XLED,比如OLED、QLED、ULED、GLED等。
關於OLED,幾年前,三星和LG就在爭相加大OLED投資,LG為此還建設了大尺寸面板工廠,2012年,三星和LG都曾推出過55吋OLED電視,並在2013年試圖商業化,但三星而後就轉向了量子點,並在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LG則繼續堅守在OLED陣營,在OLED材料研究方面,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展開合作。如今,OLED產業鏈趨於成熟,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商都在大量投資OLED產線,加大OLED面板投入,創維也是快馬加鞭,在去年11月聯手京東方等推出了中國首款自主OLED電視。不過,OLED技術的短板比如壽命比不過各種液晶電視,燒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些廠商。
量子點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目前行業內也是激戰正酣,各大廠商在量子點技術上頻頻出手,比如三星在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也有所成長的背景下,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國內的海信、海爾也都連續推出多款擁有該技術的電視。
QLED是2017年正在興起的一項技術,據悉QLED電視的色域甚至可以超過100% NTSC色域,不僅將傳統LED電視72% NTSC與專業廣色域LED顯示器92% NTSC的色域覆蓋遠遠拋開,還能與OLED一較高下。在行業內,越來越形成的共識是:QLED是最適合用於大屏電視的顯示技術,是目前全球整個產業中解決大屏顯示的最領先方案。從今年AWE的展會上看,QLED電視無疑將成為三星頂級產品系列之一,現場展示了多款QLED電視新品。三星相關人士表示,QLED電視是比三星既有的量子點電視更高階的品牌。對於QLED TV,除了三星,目前TCL、海信等彩電企業也已開始加速跟進。
看來接下來,QLED電視與OLED電視將繼續激戰,搶占市場。而且這兩者之間的較量,還不只是三星和LG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技術背後的研究、產品、營銷集團之間的較量。
ULED是海信電視上搭載的一種顯示技術,目前ULED正成為海信高端電視的標誌,在這次AWE上,海信發布了發布了自主研發的75英寸天璣系列ULED超畫質電視。
此外還有創維主打的GLED一種概念。不過這更多是還是個概念性的定義。
由此看,在核心技術方面,幾大電視廠商還將苦戰,未來是量子點、QLED、激光電視、HDR、8K或者10K的天下,現在還說不準。
3、 用戶體驗差異化,不求內容的量而求質,以及安全性
上面說了內容已經越來越同質化,你買我也買,而且太多例子證明這類瘋狂燒錢買內容的方式不可持續。那如何在用戶最直接的體驗上實現差異化?
在這次AWE展會的“三星家電讓科技美學Reaching Higher”媒體沙龍上,作為分享嘉賓的國家註冊高級室內設計師潘悅給出了他的答案:家電應該通過簡潔、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給家帶來溫暖。
事實上,除了溫暖之外,安全問題也愈發重要,這包括網絡安全、硬件設備安全等。尤其是電視接入網絡後,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被爆出,有人曾經總結出當下智能電視存在包括病毒感染、系統或應用漏洞等數十種安全隱患。關於安全問題,盡管有部分廠家開始提及,比如三星之前表示,2016年推出的新款智能電視在出貨時將會使用物理加密芯片,但更多的廠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對外公開關於安全方面的內容。
總之,消費者會逐漸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該告一段落,我們作為消費者仍然期待電視業湧現新的故事。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消費者正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將告一段落。
近日,作為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舉行,電視自然成為主角之一,三星、LG、海信、海爾等悉數登場,甚至極米等無屏電視廠商也過來湊熱鬧。
但最近面對電視面板上漲、互聯網內容同質化和版權付費等問題,“互聯網電視”的日子並不好過,但顯然“互聯網電視”的麻煩還不止這些,電視業馬上將經歷一場血雨腥風,接下來,電視業將往哪走?
“互聯網電視”概念已死,電視業集體進入同質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響鈴表達的是“互聯網電視”這個概念已死,從此,世上再不應該出現打著“互聯網電視“旗號的電視廠商。
1、低價、網絡、智能、內容……所有“互聯網電視”標榜的優勢正成為空談
首先,關於低價,據不完全統計,原來標榜自己為“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國內有近20家,但這些品牌普遍采用產品靠代工、銷售靠線上的運營模式,其無制造供應鏈的低價輕資產模式存在多種弊端。當面板等上遊原材料發生價格變動後,其下遊成本隨之增加,再加上補貼投入有限,他們就不得不漲價,最近微鯨、小米等連續發布漲價公告就是例證,而且他們也連番推出售價過萬的產品,原來的“低價”模式漸漸被摒棄。
其次,關於內容和版權,現在幾乎所有的新電視都可以滿足消費者觀看各種VOD視頻、教育、音樂等優質內容的需求。而那些被視為傳統電視廠商的電視品牌也都基本補齊了內容短板。比如三星電子目前已和芒果TV、NEWTV、PPTV、CIBN等展開合作,其中三星QLED電視還同時搭載芒果TV和銀河互聯網電視兩大牌照方平臺。
再次,關於網絡或者智能化,就更加扯淡。首先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是:並不是能上網的電視叫互聯網電視,也不是把遙控器換成手機的就是互聯網電視。而且現在,智能已經成為了現用電視的標配,此前中怡康調查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預計智能電視零售額占比將達到75.3%,同比增長12.4%。(實際數據可能還不止)。
所以撇開營銷的意義,“互聯網電視”這一概念已經失去支撐。而當這種叫法慢慢被消費視為噱頭、吹噓。“互聯網電視”就成了毒藥。
2、消費者只管體驗,哪管你是互聯網電視還是傳統電視
正如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彩電營銷副總裁劉峻光前不久在三星中國論壇上說的:從行業角度來看,彩電業分為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等。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顯示屏是2K、4K還是8K的;產品形態是平面的還是曲面的;顯示技術是QLED還是OLED。因為現在電視都是可以上網的,都有VOD牌照方。所以,從消費者視角,電視機本身比較同質化。
事實上,就連一些電視行業的“新人”也都在朝著用戶體驗上努力,比如,為提升電視音質音效,樂視拉來了哈曼和杜比,極米的多款無屏電視使用的也都是哈曼音響系統。
3、 互聯網電視”概念失去意義,行業進入“同質化”時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原來說的“互聯網電視”、傳統電視在產品形態、價格、內容、智能化,甚至主要元器件、合作夥伴等方面都陷入相似相近的境地,電視業又回到原點,進入到同臺對壘的同質化時期。
拒絕同質化,或有這三條路走
據統計機構WitsView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為2.19億臺,年成長1.6%。從品牌出貨量來看,三星、LG、海信、TCL、索尼依次位列前五。其中三星電子出貨4790萬臺,與2015年持平,這應該是其連續十一年奪得全球銷量第一,與第二名2820萬臺的LG電子差距正在拉大,(相比2015,2016年LG電子電視出貨則是衰退4.1%)。
而在中國大陸品牌中,海信、TCL領隊,分別排名第三、四名,自有品牌出貨各為1330萬臺與1320萬臺,年成長達3.9%和0.8%,看來海外市場的出貨作出了不少貢獻。
按照WitView預估,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達2.25億臺,年成長2.6%,這是個好消息。另外,業內專家的觀點,彩電正呈現出這六個趨勢:供應鏈成熟、超薄+大尺寸、回歸畫質、泛娛樂教育、環保健康,以及品質消費。那在趨勢明顯的當下,如何走出同質化,響鈴設想三條建議,僅供行業人士參考。
1、 市場差異化,往高端大屏走
也就是可以往高端產品線傾斜,關於這個,響鈴發表的《彩電業拐點已至, 高端大屏會是各路廠商的“救命符”?》一文,就有解釋:從產業鏈來說,大屏背後代表著技術領先的行業話語權;從用戶端看,大屏代表著更好的視覺體驗;而且大屏背後是智能家居+客廳經濟主導的消費,如今大屏已成為客廳經濟中家庭智能生活的最大入口,也已成為了娛樂和互聯網入口。同樣,在WitView的預估中,大尺寸電視(50寸含以上)的出貨比重將接近三成,UHD電視的滲透率達31.5%。在高端機種部分,三星電子新推出的量子點電視(QLED TV)與LG電子的OLED電視競爭將持續延燒。
其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彩電廠商在40寸級別的電視機都是虧損的,這對於廠商來說,要麽向還能盈利的高端轉型;要麽漲價。
當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廠商在產品線上已經在向大屏高端傾斜。
比如一向主打高端的三星旗艦款更是覆蓋了大屏電視的主要尺寸且型號豐富,全球首款無邊框曲面電視KS9800推出55、65、78寸全尺寸,KS8800和KS7300均是55寸以上大屏款,更有售價176999元的88寸超大尺寸的4K量子點高端智能曲面電視三星KS9900。
比如海信在2016年上半年就推出了多款55英寸及以上ULED電視新品,並發布了大屏高端互聯網電視子品牌“VIDAA”,在85英寸以上超大屏電視市場,海信持續發力激光電視,並將激光影院的產品線擴充到85吋,100吋以及120吋三個規格。可以預見,大尺寸電視將成為終端賣場的絕對主角,小尺寸低端電視將加速退出舞臺。
2、 技術差異化,讓技術優勢更核心
技術的壁壘優勢在電視業毋庸置疑,一臺電視的優勢往往由某些特定技術或部分零部件決定,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甚至可能主導產業,影響行業發展進程。
現在來說,電視行業的技術概念,除了量子點,激光電視,就是各類XLED,比如OLED、QLED、ULED、GLED等。
關於OLED,幾年前,三星和LG就在爭相加大OLED投資,LG為此還建設了大尺寸面板工廠,2012年,三星和LG都曾推出過55吋OLED電視,並在2013年試圖商業化,但三星而後就轉向了量子點,並在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LG則繼續堅守在OLED陣營,在OLED材料研究方面,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展開合作。如今,OLED產業鏈趨於成熟,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等面板廠商都在大量投資OLED產線,加大OLED面板投入,創維也是快馬加鞭,在去年11月聯手京東方等推出了中國首款自主OLED電視。不過,OLED技術的短板比如壽命比不過各種液晶電視,燒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些廠商。
量子點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目前行業內也是激戰正酣,各大廠商在量子點技術上頻頻出手,比如三星在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也有所成長的背景下,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QD Vision。國內的海信、海爾也都連續推出多款擁有該技術的電視。
QLED是2017年正在興起的一項技術,據悉QLED電視的色域甚至可以超過100% NTSC色域,不僅將傳統LED電視72% NTSC與專業廣色域LED顯示器92% NTSC的色域覆蓋遠遠拋開,還能與OLED一較高下。在行業內,越來越形成的共識是:QLED是最適合用於大屏電視的顯示技術,是目前全球整個產業中解決大屏顯示的最領先方案。從今年AWE的展會上看,QLED電視無疑將成為三星頂級產品系列之一,現場展示了多款QLED電視新品。三星相關人士表示,QLED電視是比三星既有的量子點電視更高階的品牌。對於QLED TV,除了三星,目前TCL、海信等彩電企業也已開始加速跟進。
看來接下來,QLED電視與OLED電視將繼續激戰,搶占市場。而且這兩者之間的較量,還不只是三星和LG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技術背後的研究、產品、營銷集團之間的較量。
ULED是海信電視上搭載的一種顯示技術,目前ULED正成為海信高端電視的標誌,在這次AWE上,海信發布了發布了自主研發的75英寸天璣系列ULED超畫質電視。
此外還有創維主打的GLED一種概念。不過這更多是還是個概念性的定義。
由此看,在核心技術方面,幾大電視廠商還將苦戰,未來是量子點、QLED、激光電視、HDR、8K或者10K的天下,現在還說不準。
3、 用戶體驗差異化,不求內容的量而求質,以及安全性
上面說了內容已經越來越同質化,你買我也買,而且太多例子證明這類瘋狂燒錢買內容的方式不可持續。那如何在用戶最直接的體驗上實現差異化?
在這次AWE展會的“三星家電讓科技美學Reaching Higher”媒體沙龍上,作為分享嘉賓的國家註冊高級室內設計師潘悅給出了他的答案:家電應該通過簡潔、智能、人性化的設計,給家帶來溫暖。
事實上,除了溫暖之外,安全問題也愈發重要,這包括網絡安全、硬件設備安全等。尤其是電視接入網絡後,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被爆出,有人曾經總結出當下智能電視存在包括病毒感染、系統或應用漏洞等數十種安全隱患。關於安全問題,盡管有部分廠家開始提及,比如三星之前表示,2016年推出的新款智能電視在出貨時將會使用物理加密芯片,但更多的廠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沒有對外公開關於安全方面的內容。
總之,消費者會逐漸對“互聯網電視”失去興趣,這種無厘頭的同質化競爭也該告一段落,我們作為消費者仍然期待電視業湧現新的故事。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缺了誰都能賺錢,這是當下微博的心態。
來源 | 接招(ID:itakethat)
文 | 方浩
姚晨快3個月沒更新微博了,李銀河是2個月,卓偉幹脆徹底消失了。娶了奶茶妹妹的劉強東,現在每個月發一次微博就不錯了,他在今日頭條的出鏡率倒是出奇地高。只有薛蠻子老師還在勤勤懇懇地給微博打工,但轉發量、評論量與他上CCTV之前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作業本被封的時候,大家覺得任誌強不過是個發發牢騷的中年大叔;任誌強離開的時候,大家覺得姚晨還是應該去北大報個總裁班啥的;姚晨不說話了之後,大家覺得卓偉首先應該給買部「拍人更美」的小米手機;卓偉、李銀河停更之後,大家擔心微博市值的下半身可能會被華爾街攔腰砍斷……
前任說不折騰,現任說都給我老實點。然後微博拿起了剃須刀,哪里有毛刮哪里。這不又開始刮了。
根據微博更新的《微博服務使用協議》:用戶在微博上發布的信息,將不可撤銷地授權微博平臺作為微博內容的獨家發布平臺,用戶所發表的微博內容僅在微博平臺上予以獨家展示;未經微博平臺事先書面許可,用戶不得自行或授權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間接使用微博內容。引來各路媒體一片錯愕。
先講兩個故事。2012年,微博最火的時候,有創業者發明了一門生意:用戶可以把自己每年發布的內容交給這種創業公司,由後者編輯、設計,最終集結成書,既可以作為留念收藏起來,也可以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這是當年微博的周邊之一。
2013年,安徽人民出本社根據潘石屹和任誌強的微博內容,出版了一本叫《潘石屹VS任誌強:微博二人轉》的書,這是大V把自己微博內容授權給第三方的著名案例。在被關小黑屋之前還賺了一筆版稅,任大炮命好。
把微博的最新規定翻譯成人話就是:以後用戶要把自己發布的微博內容集結成書,首先需要向微博遞交申請;如果是大V出書,不僅要征得新浪的同意,可能還要把版稅分成給微博。你跟對象走在大街上打情罵俏,然而聊騷的最終解釋權歸街道辦大媽,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微博這次舉起屠刀,重點不是限制用戶出書。這兩年微博市值猛漲,與微博上大V的消失數量成反比。換句話說,隨著越來越多「不懂事」的大V被封號、關小黑屋、禁言等,微博的商業化備受華爾街認可。過去兩年,用戶量相繼突破100億美金和200億美金。缺了誰都能賺錢,這是當下微博的心態。
所以,一方面號召大V繼續給微博貢獻流量,另一方面不允許大V「在外面沾花惹草」,存在感只能在微博上刷。這是市值230億美金的微博的底線。
微博當年就是靠大V特別是娛樂明星起家的。還記得2009年的時候,新浪由陳彤帶隊、加上一班小編,到處拉媒體人入駐、加V,這是微博最早的一批大V用戶。媒體人自帶流量,很快就把互聯網圈、創業圈的大小咖們聚攏過來了。接著是一批草根大號的崛起,作業本、冷笑話精選、留幾手等都是過客。最終入場的,也是分量最重的,就是娛樂明星,他們把大V的粉絲低配由百萬整體提升至千萬。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表達平臺」就是這麽來的。
去年8月14日,王寶強的家事在微博上曝光,三天後微博市值突破百億美金,王寶強以犧牲小我、成就你我的舍身精神,完成了微博百億市值的臨門一腳。後來寶強低調了很多,刷微博的頻率明顯降低,當他把前妻送到所里的時候,微博的市值已經突破了200億美金。
原來大V也就那麽回事兒,有沒有都無所謂。微博擔心的不是大V,而是新的友商平臺。過去五年,中國真正的社交平臺其實就兩個:微信和微博。微信走封閉的熟人路線,可以看成是中國的Facebook,微博走開放的陌生人路線,被認為是中國的Twitter。
有意思的是,同是熟人社交,美國的Facebook和中國的騰訊,一個市值接近5000一億美金,一個4000億美金上下,都在不斷猛漲。而同樣走開放的陌生人路線的Twitter和微博,卻是極為不對稱:前者市值始終低位徘徊,而後者卻是不斷攀升,並且反超前者。
這不符合套路。眾所周知,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特別是社交產品,一直都是Copy to China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國先出一個平臺,然後中國模仿。反映在市值上,就是全球化的美帝產品要高於局域網的中國產品。看看蘋果、亞馬遜、Facebook及其對應的中國的跟隨者,都是如此。
為什麽微博的市值卻超了老師Twitter呢?答案是缺少競爭。最近幾年,中國基於陌生人的社交媒體,除了微博,幾乎沒有。陌陌也好,探探也罷,都是社交網絡屬性強於社交媒體屬性,與微博根本不是一路人。Twitter身處什麽環境呢?不僅前有Facebook,後有Instagram,還總是是不是冒出一兩個挑戰者。要不是川普,Twitter的市值可能會更低。
說白了,微博有點像2010年之後的百度,當谷歌走了之後,突然一家獨大了,不是自己做得有多好,而是天上掉了一個大餡餅,一下子吃了好幾年。但為什麽現在的微博開始急了呢?
因為新的平臺不斷湧現。從知乎到今日頭條,從快手到各大直播平臺,無論是新的內容生產平臺,還是短視頻、直播平臺,截取的都是微博大V的流量。表面上看是微博針對大V,實質是瞄準友商。只不過這次大V成了待宰羔羊。
接下來,最有可能的一幕是:景甜在頭條發了一組左手刷牙的美照,再去微博發一組右手刷牙的美照。很是心疼微博的審核人員,每天工作內容就是找不同。當然,運營商有可能成為最大贏家,畢竟明星的手機流量費也是要花錢買充值的。
這不是微博第一次遇到正面挑戰。當年騰訊微博PK新浪微博,也是到處拉大V入駐,但當時騰訊微博有個問題,雖然依托整個騰訊流量生態用戶總數不少,但用戶月活、日活以及每天停留時間都很少,最終在與新浪的對決中敗下陣來。
但現在不同了,一大批新平臺無論用戶總數、月活、日活以及用戶每天停留時間長,這些最能反映普通用戶活躍度的數據都要好於當時的騰訊微博,而且增長勢頭依然很猛。230億美金是優勢,也是壓力。
靠大V起家,發家之後又給大V帶上緊箍咒,背後的驅動力歸根到底還是股價。只不過,大V應該會比較受傷:我辛辛苦給你打工,最後兌現工分都要早請示、晚匯報,還給人留條活路麽?
毫不誇張地說,微博這次得罪的不是大V,而是大V背後的粉絲。如果大V紛紛用腳投票,一塊揭竿而起的就是數量龐大的粉絲,這個情況已在各大直播平臺之間上演無數。
要知道,現在新平臺正在不惜重金到處挖大V,給錢又給流量,餡餅無處不在,大V也是人,不是勞工。對大V動粗,華爾街可能就會對股價動粗。套用謝廣坤經常對他姑爺說的那句話:長山啊,你最近是不是又驕傲了啊?
4樓提及
港交所基本上無監管上市公司,就連投訴專用e-mail也不肯開一個
8樓提及
版主我專等這些股http://m.discuss.com.hk/index.ph ... tid=18490871&page=3
10樓提及
你有你鬧佢有佢巨花袋袋
13樓提及
好似間間都係德勤, 最近德勤好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