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果籽】鬼魂媽媽又來了
1 :
GS(14)@2017-06-25 09:32:27【文化籽】日本繪本作家信實的作品《媽媽變成鬼了》出版後成為話題性作品,也成為日本、台灣暢銷繪本,大人一直認為死亡這些沉重的主題,不適合同孩子談論,但實際上孩子亦有可能會經歷至親離世,逃避其實不是辦法。《媽媽變成鬼了》用輕鬆的手法,說出冒冒失失的媽媽因車禍過世了,她變成了鬼魂回家看望故事的主角小康。晚上小康真的見到了鬼魂媽媽,兩人抱頭痛哭,第二天起來,媽媽已經不在了,小康大聲的喊:「我會努力自己一個人做好喔!」由於《媽媽變成鬼了》大受歡迎,作者推出了下集《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甫面世已突破50萬本銷量。死了的媽媽心想:「親愛的孩子,就算分開,我也會一直守護你。」變成鬼的媽媽回來參加自己的告別式,典禮過程當然發生有趣爆笑的事。在告別會上媽媽看到自己:「咦,這是我?臉是方形的,好像便當盒!」而小康和奶奶看了媽媽的臉之後……「真的就是媽媽的臉吔!」「對呀!」「臉太方了吧!」小康又問:「奶奶,為了不讓媽媽太寂寞……我可以把今天死掉的甲蟲大雄放進去嗎?」「媽媽一定會很開心。」
繪本以輕鬆手法談死亡議題。
輕鬆手法 談死亡議題
繪本秉承上冊的輕鬆風格,兩本作品構成續集系列,作者信實的創作意念來自生活,當初聽到妻子面對俏皮的孩子憂心不已:「這孩子,如果我不在的話沒問題吧?」由此引發了他的創作動機,故事直接進入死亡課題,他帶給讀者一種嶄新觀點:「認為會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的人,都不是真正面臨過這種問題的人。失去母親的人反而覺得,媽媽就是一直在身邊,也有很多人相信媽媽就在家裏,若聽到一些聲響,還會覺得『啊,是媽媽』,我想所有思念媽媽的人都是一樣的心情。」很多人害怕看到有關死亡的象徵,例如怕到醫院、怕進殯儀館、怕參加告別式、怕經過墓園,或是忌諱談到死亡的話題。事實上,當一個人越恐懼、抗拒、採取避之則吉的做法,越不去碰觸死亡的議題,由此產生恐懼與負面想像就更加難消除。這心結有可能變成一道緊箍咒,影響我們的生活。既然這是人生的必然結果,何不循序漸進和孩子交流,建立識別和面對的意識,讓他們的心理逐漸成長。我曾經見過身邊的朋友在孩子面前做「最好的假設」隱瞞實際情況,對孩子說:「外婆在醫院得到最好的治療,相信醫生、相信科學,說不定外婆會很快好起來的。」這做法無形地給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現實出現落差,對孩子的打擊不是更大嗎?繪本中媽媽告訴小康自己面對死亡時也和他一樣害怕,不知所措。其實我們都是人,都會對死亡存在恐懼或者害怕面對親人永遠離開,作為父母,不妨在孩子面前勇敢承認自己的恐懼,讓孩子知道某些情況下,結局是無法避免,也無解決的辦法,最後只能交給時間。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馮秀珍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4/20066400
【小企鵝】公主幼稚園
1 :
GS(14)@2017-07-01 10:50:55「公主病」是這個物質化社會下的產物,人類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金融社會,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年輕一代無可避免被灌輸公主王子意識。過去公主病只發生在貴族或富商大賈家庭中的子女,但這個「病症」已因社會對物質需求增加而擴大至不同族群、階層。公主病也並不限於年輕女孩,也會同樣在男生身上出現。今天介紹日本人氣繪本師信實的作品,書名叫《公主幼稚園》。話說故事主人翁小安家旁蓋了一棟豪華建築,到底是甚麼?原來是全新開張的「公主幼稚園」!小安在圍欄外見到園內每個人都打扮成公主的樣子在玩耍。在好奇心驅使下,小女孩跑進校園探個究竟,學校裏的人見她出現,毫不吝嗇邀請她挑選自己心儀的公主服飾,甚至提議她揀選喜愛的藍寶石作配襯,還有專責化妝和服裝的工作人員,把小安打扮得漂漂亮亮。校園裏面有金色的旋轉木馬,蝴蝶結造型的鞦韆,上課時候,有專人為她念巨型故事書內容,還可以隨便使用鑽石蠟筆作畫,一切猶如夢幻仙境。小安十分希望能夠成為這幼稚園的一分子,但要在這裏念書,並不如想像中簡單,入讀的學生必須經歷一連串的考驗,看看她有沒有成為小公主的潛質。首先是舞蹈測驗,小公主們必須懂得跳華爾滋舞,這舞蹈是表現人體的線條美,故保持身體姿勢,以展示線條美,尤其重要。可惜小安只善長於她那左扭右扭的章魚舞。跟着就是考驗公主們的餐桌禮儀,作為合資格的小公主基本條件就是可以展現出儀態優雅的一面,老師向大家講解由右邊的叉子用起,但當小安見到自己喜愛的食物,就急不可待徒手拿起食物大口大口的吃起來。終於,來到最後一關叫「被怪獸抓走等候王子拯救測驗」,同學們都安坐靜待別人施予援手,小安呢?她就是唯一沒有乖乖守候王子來拯救自己,反之,單憑一人之力「三扒兩撥」就制服了怪獸。這表現出位的小女孩,大家自然對她另眼看待,跟小安在一起的女生們都變得十分雀躍,只有幼稚園園主感到很煩惱,因為他從未遇過這種另類小公主,卻又同時受到眾人歡迎。
故事中公主們接受餐桌禮儀考驗,作為合資格的小公主基本條件就是可以展現出儀態優雅的一面。
就在這時小安身上配戴的藍寶石突然發出閃耀光芒,原來寶石會因主人一顆熱情的心而發光。園主終於看到小女孩的真善美,決定破格取錄。這故事非常簡潔利落,作者希望成年人明白,比起能夠自如表演精湛社交舞藝,或是展現優雅用餐禮儀的,那個能夠表現真我個性的孩子,擁有一顆純真、自由的心,會更有能力適應今天不斷改變的社會。人生路上,總不會一帆風順,生活途中,亦不能一蹴而就。風雨霜雪,挫折失敗,在所難免,艱難險阻,總會不期而至,要能夠挺起胸膛走過艱難日子,最好還是早有準備,自小訓練有素,否則,你最好就是確保下一代可以永久活在公主王子的美好國度。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1/20074358
【小企鵝×果籽】約束惡念
1 :
GS(14)@2017-08-19 19:09:55【文化籽:小企鵝×果籽】這星期的新聞實在令人透不過氣,政治氣氛就像持續酷熱的天氣,令人有窒息的感覺。惟有拿本童書開解自己,同孩子一起共讀,可以選擇Jon Klassen的作品:帽子三部曲。這是由三本童書組成的一個系列,包括《找回我的帽子》、《這不是我的帽子》及《發現一頂帽子》。故事全部以「帽子」為主角,第一集是大熊帽子不見了,他耐心且禮貌的詢問動物朋友狐狸、青蛙、兔子、烏龜、蛇,是否有看到他的帽子,但每個朋友動物都搖頭表示沒有看見。當大熊陷入萬分沮喪時,剛好遇見了角鹿,角鹿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發了大熊的記憶,忽然想起兔子曾經戴着跟自己掉失一式一樣的帽子,結果大熊取回帽子並吃掉了兔子。第二集是小魚乘大魚睡着了,靜靜拿走了他的帽子,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還不斷自我解說,帽子太小根本不適合大魚,旨在合理化自己不問自取的所作所為,最後大魚醒來,追蹤失物去向,發現原來是小魚傑作,一口把他解決掉取回帽子。作者的繪本風格充滿童趣,從不同角色臉上的表情、眼神就可以推斷出劇情發展。帽子代表我們的惡念,如慾望、貪婪,利用故事人物道出惡有惡報的道理,告訴孩子不要以為做了壞事,只要無人目睹事情經過就可以瞞天過海,甚至僥倖過關,毋須付出任何代價。「報應」二字,上一代人經常掛在口邊,但由於被視為迷信,今天的父母都可免則免,但如果沒有了「惡有惡報」的恐懼,人在作惡之餘,不斷用堂皇的理由自我解說,合理化自己的惡行,膽子將越來越大。小孩如是,大人亦然,事情可以發生在家庭成員身上,再放大檢視,不難發現情況早已蔓延至整個社會,甚至政府。
帽子三部曲是由三本童書組成的一個系列。
憑信念驅走貪婪
去年作者出版了第三部曲:《發現一頂帽子》,走出了關於「報應」的教訓,從根本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自己的貪婪、慾望,學會衡量物質慾望與友情、承諾如何取捨。故事說沙漠中一對烏龜在路上發現了一頂帽子,他們輪流試戴,大家都覺得造型非常合適,但帽子只有一頂,避免爭拗,雙方同意放棄帽子,就當作從未發現過。夜裏,當其中一隻烏龜確定對方進入夢鄉後,緩緩地朝帽子的方向移動身體,想將帽子據為己有,這時睡夢中的烏龜說起夢話,細細碎碎說着大家頭上都有漂亮的帽子,還一臉笑意。烏龜聽罷,決定爬回朋友身邊,睡覺去了。故事呈現了「當誘惑當前,你會向誘惑低頭?還是能夠戰勝內心的貪婪,信守承諾?」作者高明之處在於沒有從道德說教,而是將寓意暗藏畫面,讓讀者自行領略箇中涵意。三部曲說出了一般人心底裏對報應的恐懼,報應的勸善作用並不可靠,以惡有惡報來勸說勿做壞事,靠威嚇代替自律,無疑某程度上具約束惡念功能,但價值信念可以發揮更大正面作用,憑藉信念,明白社會公義、尊重生命的重要、以誠實和正直為個人核心價值,自然可以驅走惡念。回望我們的社會,當權者若缺乏價值理念,有的只是不受約束的權力慾望,結局足以摧毀一整個社會!
撰文:鄺穎萱編輯:馮秀珍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19/20125569
【小企鵝】你我有禮貌嗎?
1 :
GS(14)@2017-10-09 02:48:26今天介紹美國希臘裔繪本作家阿麗奇一系列作品,主題多是圍繞孩子的品格、道德、情緒控制等問題。《禮貌》是其中一本受家長及小朋友歡迎的繪本。甚麼是禮貌?作者阿麗奇認為就是懂得替別人着想,讓別人知道你在關心他。這些主題很容易變成說教,但作者成功之處是用漫畫式插圖,幽默地畫出數十種孩子生活上經常遇上的情境,讓孩子看得哈哈大笑之餘,也明白禮貌行為的標準所在。繪本裏面有一則故事是關於孩子砌出了非常壯麗的積木,作者問你覺得很驚奇?覺得很崇拜?覺得很羨慕?你想要跟別人分享這曠世巨作?你會思考這偉大成品的堆叠過程嗎?你會不吝嗇給作者一個真心的稱讚和肯定嗎?還是你覺得很不以為然?很嫉妒?所以你恨不得它從不存在過!阿麗奇說出孩子也有壞心情、壞情緒,因此很容易由此帶來壞念頭,一手將積木推倒。如果我們後退幾步,重新檢視今天年輕人對所謂「港獨」問題的看法,何嘗不就是由壞心情而產生的念頭!《禮貌》一書告訴我們,發自內心替別人着想就是禮貌,成年人要求孩子有禮,同樣成年人應該讓孩子感受到成年人發自內心的關懷。
禮貌不是表面工夫
禮貌是一種教養,更是一種習慣。對於禮貌這回事,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禮貌就是禮節嗎?有些人儘管嘴裏客氣、行為優雅,但卻讓自己感覺非常不舒服呢,是甚麼行為才會讓自己感到被冒犯,而認為對方「沒有禮貌」呢?一個不曾對你說早安的人,卻願意坐下來認真傾聽你遇到的困難,你接收到的尊重和禮貌,會比早晚都打招呼而未曾想停留交談半句的人,那個令你感到窩心?與其陷入孩子禮貌與否的二元爭辯裏,不如花點時間把「禮貌」這件事的內涵梳理清楚,禮貌究竟是要孩子百分百順從,還是你願意花時間聆聽對方?如果連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恐怕大家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在說甚麼。大家一定要特地跟孩子說「禮貌」二字,因為禮貌不是「特意做出來」的行為,這種互動方式的形成應該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樣板式的行為。要求孩子有禮貌,是品格上的修煉,讓孩子學習隨時覺察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別人產生的關聯影響,學懂同理心硂注意力及觀察力,才是禮貌的基本元素。禮貌是我們能夠掌控的少數事情之一,不需要口號、也不需要誇張的目標、更毋須不切實際的雄心壯志。禮貌這個生活領域,只要施點小惠,就能讓事情變得不一樣,事實上,禮貌比法律有效。禮貌本身並非絕對的美德,卻可反映出其在社會的價值觀。希望別人有禮貌的時候,首先要問問自己,到底要跟人家傳達甚麼內容,我們一直以來是否縮窄了禮貌的意涵,並忽略了背後的文化價值?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8/20154122
【小企鵝×果籽】心內的行李箱
1 :
GS(14)@2017-10-22 16:24:21繪本創作可以是很嚴肅的一件事,跟文學、哲學、政治及藝術相交,不一定隨便胡謅一個卡通主角去歷險方可成書。今天我介紹一本由台灣繪本家張蓓瑜創作,德文繪本《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的中文版。書中主角班雅明是德國文化評論人Walter Benjamin,這樣嚴肅的知識分子流亡故事,怎麼跟小朋友介紹呢?我們又怎樣從黑暗故事素材轉化成為正面思考呢?作者張蓓瑜在德國從事繪本創作,曾在德國出版插圖食譜《糖醋狗排》而受到關注,她喜歡閱讀班雅明的著作,由此逐漸認識他的生平。班雅明的人生是個悲劇,他因其言論及猶太人身份遭受納粹迫害,1933年離開德國流亡至法國巴黎;到了1940年,巴黎也陷入納粹魔掌,他被迫逃往法國南部,在費特克太太的協助下,翻山越嶺,抵達西班牙邊境,以為脫險之際,竟被當地邊境官員拒絕入境。後來他成功進入西班牙,但已身心俱疲,納粹追殺使他時刻都處身恐懼中,班雅明在邊境戲劇性死亡至今仍眾說紛紜,有說他是注射嗎啡自殺,終年四十八歲。如此沉重的故事,要吸引孩子閱讀,便要靠創意。作者利用「行李箱」做焦點,避開了「納粹迫害猶太人」這主調,改用孩子易懂的說故事方式:「班雅明先生是個腦子裏充滿各式各樣超棒想法的哲學家,但有一天,他所生活的國家突然決定與眾不同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並開始逮捕不同想法的人,於是他只得逃離這個地方。」環顧四周,政權迫害不同想法者多的是,改編後的繪本故事可以令讀者脫離真實歷史背景,代入到身處的時空裏面。故事發展下去,事前已被叮囑隨身只能帶輕便行李,但班雅明先生卻拖着件沉甸甸的行李箱上路,引起同行者的奇異目光和猜疑。路途遙遠奔波,他仍堅持帶着的皮箱,究竟裏面藏着甚麼非帶不可的東西?一行人好不容易終於抵達邊境,一個接一個排隊候檢,其他人都順利通關,但偏偏班雅明卻被拒絕入境。故事裏的班雅明跟真實版本的主人翁,分別在於結局,作者淡化了班雅明自我結束生命的部份。人們看到繪本主角的身影最後出現於一所山中旅館,之後他和他的行李箱便消失於最後書頁。直到故事結束,作者也沒有交代班雅明誓死保護硂那沉重的箱子內究竟藏了甚麼,這留白部份變成了讀者想像力所有的可能性,由不同人為皮箱注入重量。
故事中的行李箱帶有保護價值信念的隱喻。
行李箱其實是一個隱喻,說出在每個人心裏頭,在追求自由的烏托邦路上,可能會出現了你和我都願意用生命去捍衞的東西甚或人物!把鏡頭稍微拉遠,大家目睹在不同地域四處流徙的難民,拖男帶女,縱使不知道大包小包裏面是甚麼東西,但卻不難嗅出行李箱入面帶着一股揮之不散的苦澀、劫後餘生的氣味。今天,任何人都可能身陷暴政而失去言論、思想及表達自由,以至人身安全,生命跟自由同樣重要,是因為在自由背後,也必然存在我們誓死保護的價值信念,這就是行李箱的隱喻。孩子的歷史教育毋須罩上瑰麗童話濾鏡,反之,讓他們知道獨裁政權的殘暴,學習追求自由的勇氣,《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語氣溫婉,插圖輕鬆,沒有八股大道理,讚!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撰文︰鄺穎萱編輯︰黃世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6/20182132
【小企鵝×果籽】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1 :
GS(14)@2017-12-05 00:47:46稱為「拳擊手」Boxer的馬,最後被送往屠宰場。
【文化籽:小企鵝×果籽】這兩天看罷「低端人口」的新聞,我拿起George Orwell的經典小說《動物農莊》重讀了一遍,表面上這是一則童話故事,但骨子裏是另一回事。故事開始由住在農莊裏德高望重的公豬「老少校」帶出,已年屆十二歲的老少校追求自由平等,眼見活在農莊裏的動物,備受奴役,他認為種種問題源自人類,他說:「人是我們唯一真正的仇敵。趕走人,飢餓與過度辛勞的禍根就會永遠除掉。」他認為「所有動物一律平等」才是王道,這個想法很快得到其他動物和應。老少校過世之後沒多久,動物們竟真的找到一個出手的機會,趕走了農埸主人瓊斯,由動物當家作主,更易名為「動物農莊」。由於動物中以豬最聰明,於是他們決定讓豬來當領導,當中又以兩頭種豬「拿破崙」和「雪球」為首。由豬的委員會策劃所有事情,其他動物則付出他們的勞力。牠們又定下了七誡作為農莊的法律,其精神可歸納為「四足善、兩足惡」。自「拿破崙」和「雪球」掌權後,為農莊的未來發展方向爭論不休,結果「拿破崙」動用輿論宣佈「雪球」是叛徒、內奸,更倚仗自己私下飼養的惡狗將「雪球」逐出了農莊。之後農莊的豬,特權越來越多,數年後寫着七誡的看板竟然看不見七誡,換上斗大的一句,「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更可怕的是豬領袖竟學會兩腿走路,原來的精神「四足善、兩足惡」也被改成「四足善、兩足更善」。以往每周的工作會議,變成了鼓掌及聽取領導人指示的時間。豬領袖認為農莊內需加建風車,指示體魄健壯被稱為「拳擊手」Boxer的馬去負責。個性堅韌不拔、戇直老實的「拳擊手」做事幹勁十足,一直贏得大夥兒的尊敬,牠經常說:「我會更努力地幹活!(I will work harder!)」、「拿破崙永遠正確!(Napoleon is always right!)」。為了將塌下的風車重建起來,顧不了蹄子的傷患,幾經波折,最後讓風車成功豎立起來。但「拳擊手」傷處遲遲無法復原。「拿破崙」表示安排了獸醫為他治理,說獸醫派來的專車會載他到醫院,醫護車最終到達,讓大家看傻了眼的,是車身上的告示竟然寫着「阿爾弗雷德·西蒙斯:馬匹屠宰和膠鍋爐」,Boxer最後被送往屠宰場。多年以來,一般讀者視《動物農莊》為影射當年蘇共政權,公豬「拿破崙」代表斯大林,「雪球」就是失勢後流亡的托洛茨基。以武力把「雪球」趕走的狗群則代表秘密警察,故事裏的雞、鼠、牛、鴨,就是被諷刺的東正教徒、知識分子、愚昧無知的人民、被出賣的工人,以及逃亡國外的資產階級。大家隨着故事發展陸續出場,這本書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二十世紀具價值的讀物之一。《動物農莊》大部份角色都是由動物擔當,亦歸納為童書類別,但能否成為孩子睡前講的故事,就看大人們的技巧了!George Orwell筆下刻劃的豬領袖「拿破崙」道盡了權力如何令人腐化,以虛構小說影射極權主義的狂熱、荒謬和殺戮。在作者眼中,極權統治者運用語言偽術,掩蓋現實,蠱惑民心。他說:「政治語言的目的就是使謊言聽起來像真理,謀殺聽起來值得尊敬,同時給完全虛無縹緲的事物以實在的質感。」只要將書中情節和今日中共相比,你會發現現實比小說更荒謬。正在北京上演清除「低端人口」,共產黨稱此舉「民意獲重視,趨勢令人鼓舞」,這跟手握鞭子監視其他動物工作、喝着葡萄酒的「拿破崙」又有甚麼分別?「低端人口」跟「拳擊手」Boxer又何其相似!
撰文:鄺穎萱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04/20231794
【小企鵝×果籽】鴨子也明白的道理
1 :
GS(14)@2018-01-07 16:11:28踏入2018年的第一日,跟大家介紹一本應節童書,此書被《紐約時報》選為2017年度十佳童書之一,是Mac Barnett和Jon Klassen的作品《The Wolf, The Duck and The Mouse》。故事始於一天清晨,倒楣的老鼠在路上遇見飢腸轆轆的野狼,老鼠還未來得及反應,已一口被野狼吞掉。正當小老鼠哀嘆自己命運不濟時,耳邊卻傳來一把聲音嚷安靜點!之前被嚇得剩下半條命,現在再下一城,實在不是開玩笑!燈忽然亮起來,老鼠看見有隻鴨子安然躺在床上,怎麼大野狼的肚子裏竟然還有一隻鴨子住客,而牠竟然絲毫沒有逃命的想法。鴨子被吞以後,就將人家的肚子視為安樂窩,把地方佈置得舒舒服服,活得非常自在!見有新朋友加入,還視對方跟牠是個不錯的組合呢!鴨子邀請老鼠一起進餐,令老鼠驚訝不已,牠不單發現野狼肚子裏的生活非常舒適,更意外的是,裏頭竟然有齊各式各樣的設備;由果醬、麵包、餐桌椅甚至桌巾甚麼都一應俱全。正因為野狼來者不拒,每天都有進賬,累積下來的物資自然取之不絕。鴨子認為自己被吞掉而不是被吃掉,就是幾生修來的福氣,老鼠聽罷也覺得鴨子有道理,決定留下來,放下心中糾結,開懷與鴨子盡興跳舞慶祝,大家才不要小覷牠們的慶祝活動,竟讓野狼肚子出現翻天覆地絞痛情況,辛苦得向着月亮嚎叫。此刻鴨子向野狼提出一個保證見效的古老療法,「吞一大塊上好芝士,一瓶葡萄酒,和幾根蜂蠟蠟燭,肚痛自會立時好起來。」野狼腹痛難耐,也顧不得細想就照着鴨子的建議,至於老鼠與鴨子,只見牠倆穿着整齊,頭載小禮帽從容自在地吃起燭光晚餐來了,二人還不忘碰杯呢。直到有一天,獵人出現了,目標就是野狼,就在獵人躡手躡腳走近野狼身邊時,兩人通知野狼速逃,野狼這時卻偏偏被樹枝卡着,動彈不得,情況非常危急,牠們決定衝出野狼肚子,扮成鬼怪引開獵人視線,讓野狼逃脫追捕。拾回小命的野狼感激牠倆捨身相救,問牠們有甚麼要求,自此之後……大家就不時聽到野狼抬頭向着月亮發出長長的嚎叫。
「心隨境轉,境由心生」
今天是2018年的第一天,不妨想一下,在剛剛過去的三百多日,你是否每事盡如人意?還是一路走來跌跌碰碰?生活裏頭,當遇上不幸,你有沒有長嗟短嘆、苦上心頭?作者巧妙地利用一個悲劇作故事開頭,老鼠被野狼一口吃掉,大家都認為,噢!故事這麼快就完了。原來,這刻才是故事的序幕,同時被吞進肚子裏的鴨子令老鼠重新出發,學懂隨遇而安。我們可以快樂,因為眼裏看到的都是快樂的事;反之也可以常在煩惱,因為放眼望去總有值得煩惱的問題。這個道理,肯定你懂喔!向人家說大道理,侃侃而談很容易,但當事情臨到自己頭上,又總會是另一個境況,我猜這經驗大家都試過吧!很多時外在的環境是無法改變,但我們內心的環境可以改變一切,熱鬧和嘈吵、寧靜和死寂,都是同一個情境,但不同的內心會有不同的解讀。我既然來了,而且我也無法擺脫它,為甚麼我不能轉個心境去看它呢?心隨境轉,境由心生,快樂、幸福就在一念間。2018與各位讀者共勉。
2017年度十佳童書之一《The Wolf, The Duck and The Mouse》。
老鼠放下心中糾結,開懷與鴨子盡興跳舞慶祝。
撰文:鄺穎萱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1/20259162
【小企鵝×果籽】無所事事的幸福
1 :
GS(14)@2018-01-15 03:28:49【文化籽:小企鵝】聖誕新年假期,大家都忙於安排活動、外遊或出席聚會派對,比上班日子還忙碌!很多人認為放假若無所事事是一種浪費,甚至因為在假期中「無事可做」而生出罪咎感,我們養成繁忙的生活習慣,總想在最短時間內做最多事,有計劃、有目標當然好,但凡假期都要「早機去晚機返,玩足全程」,實在累人嘛!
今天同大家分享一本關於無所事事的繪本《On a Magical Do-Nothing Day》,中文譯本《無所事事的美好一天》,此書剛成為去年度美國的暢銷作品。故事始於一個下雨天,雨下個不停,灰濛濛的畫面,身上穿着醒目橙色雨衣的男孩跟媽媽在度假小屋,媽媽忙着寫作,男孩窩在沙發獨自玩遊戲機,這個畫面大家都會覺得毫不陌生吧。媽媽轉頭看見男孩全副精神玩遊戲機,便把它沒收起來,他只好到屋外轉一圈,回來後,他瞥見媽媽隨手掉在角落的遊戲機,心中暗自得意,不動聲色拿回它,計劃躲到屋後繼續他的玩意,卻忽然腳步一陣踉蹌,狠狠跌了一跤,緊握的遊戲機就這樣掉入了池塘,天啊!池塘的漣渏很快回復平靜,但手上唯一的玩具已經掉進水裏,實在叫人氣餒!他覺得「好像全世界的無聊都聚集到這個院子裏來了」。男孩沮喪極了,嘩啦嘩啦的大雨,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雨水令人心情越來越煩躁,想着想着不禁大哭起來。忽然,他被不遠處的一頭生物吸住了目光,原來是蝸牛,雨後,列隊而行的蝸牛陣跑出來了,他大着膽子伸手摸摸蝸牛的觸角,天啊,它們就像箒喱一樣柔軟,男孩隨着蝸牛隊伍進發,走過小徑旁長滿紅色飽滿的蘑菇叢,男孩將手伸入土壤,「種子、結晶、果核、土塊、樹根、漿果……有一個我看不見的迷你世界……但是我可以摸得到!」畫師筆下的地底世界,生命蓬勃,用不同色彩帶出的笑臉,泥土裏的種子還長着迷你小腳,竭力伸長手腳等待發芽,頂着向上竄生的頭髮,待着要衝出泥土。雨停了,小男孩抬頭望向陽光穿過雲層,感受到自己像鼓聲一般的心跳聲,內心又注滿力量,他細心觀察吊掛在樹枝上昆蟲,用舌頭接雨水,跳進水窪裏,盡情體察大自然所有動靜,再躺在山坡看雨後彩虹,眼前一切脫離了日常生活,充滿奇趣。他從日常生活框框中,走出一條讓他探索生命的軌道,身邊的事物顯露全新面貌。故事結尾小男孩全身濕淋淋的回到屋裏,他原本迫不及待想告訴媽媽外邊的經歷和感受,但最後甚麼也沒說,只和媽媽默默對望,嗅着手上那熱朱古力發出的香氣,讓自己沉浸在奇妙的氛圍裏。今天,我們生活在手機主宰的時代,你是否早已忘了體察空氣中的脈動?走在雨中,你可有感受雨點滴落在身上的氣息,而不是正急急忙忙趕往腳下另一個目的地?還記得上次細聽雨聲是多久以前的事嗎?嘗試端一杯茶坐於窗前,品嚐一下茶葉的味道。不要說沒時間啊!你只需放棄不斷查看手機的衝動,讓自己回到當下,自然可以得到生活的觸感。為生活留白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種態度,留白不是有沒有空閒,而是一種不被外在要求、訊息佔據的狀態,由自己掌控時間。這則小故事喚醒了我們心底沉睡的某個部份。
故事結尾是小男孩嗅着手上那熱朱古力發出的香氣,讓自己沉浸在奇妙的氛圍裏。
畫師筆下的地底世界,生命蓬勃。
撰文:鄺穎萱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08/20265964
【小企鵝×果籽】袖手旁觀的遺憾
1 :
GS(14)@2018-02-13 01:51:09【文化籽:小企鵝】今次介紹的童書年代久遠,是1945年的美國得獎童書作品《一百件洋裝》(The Hundred Dresses),故事源於作者艾蓮諾.艾斯提斯的童年往事,此事令她深感後悔,決定記下作為自己年輕時愚行的懺悔。
汪妲生於一個貧苦的波蘭單親家庭,她擁有一個奇怪的波蘭姓氏,生活環境欠佳,長年累月穿着一件褪色的藍色連身裙,跟班上其他衣着光鮮的同學相形見絀,當中尤以佩琪和她的好友瑪蒂戲弄她最為嚴重。有次女孩圍在一起七嘴八舌討論彼此的服飾打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嬉嬉鬧鬧,汪妲突然說上一句:「我擁有一百件洋裝,它們都整齊排列在衣櫥裏。」她突如其來的一句,換來女孩們竊竊私語,誰也不相信,恥笑她每天穿着相同殘舊衣服的人,怎麼可能擁有一百件衣服?自此,批評變得更嚴厲更不客氣。汪妲的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服裝繪圖比賽,在汪妲沒來之前,這個獎項必然是佩琪的囊中物,今年呢?得獎的竟然由汪妲奪得,大家對賽果都十分驚訝,她完成了一百件設計,款式新穎獨特,明顯花了不少心思,讓各人合不攏嘴!她所說的一百件洋裝原來就是參展的作品。就在這時,汪妲靜靜的退了學,一家人更搬走了。不久之後學校收到汪妲父親寄來的信,信中提到汪妲在校內受盡白眼,不單是女孩對她評頭品足,還取笑她的波蘭姓氏,認為她屬於貧窮寄人籬下的一群,所以一家上下最終決定離開搬到大城市去。佩琪和瑪蒂獲悉後,都變得沉默寡言,一改以往囂張跋扈,一直被汪妲視為好友的瑪蒂更覺得無地自容,非常懊悔,她後悔自己當目睹同學欺凌汪妲時選擇袖手旁觀,只會躲到一角任由事情發生。當佩琪公然取笑汪妲的時候,她默不作聲,她的冷漠成為了大夥兒欺凌行為的沉默幫兇。瑪蒂視而不見,原因是擔心如果沒有汪妲當成眾人欺凌的焦點,自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針對的目標。這些人性的表現,曾幾何時,在我們孩童時代可能亦出現過,那些偏肥偏瘦,高度不及格的不是被小鬼拿來作笑柄嗎?這些你我都不會陌生吧!作者最後讓故事得到一個圓滿結局,大家集體寫了一封道歉信給汪妲,也收到汪妲的回信,更送上為各人設計的洋裝,畢竟童話世界是比現實美好,大家又回復好朋友關係。《一百件洋裝》表面看當然是一通孩子世界吵吵鬧鬧的小事一樁,其實是借波蘭女孩受欺凌帶出當年德國人對猶太人大屠殺袖手旁觀的悲劇,但童書總要避開血淋淋的真實。我們只要將鏡頭拉遠,逐一思考每個人或每件事代表的意義,會得到另一層次的解讀。大家不妨檢視身旁,總不難發現,永遠有置身事外、凡事不沾鍋的一群,他們不願成為爭端中的一方,甘願放棄是非對錯的判斷,說穿了就是選擇明哲保身。實際上這樣的旁觀者佔據着整個社會的大多數,選擇漠視社會各種不公義,既拒絕與上層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也不願與下層共同對抗崩壞的制度,日復一日地如常生活,不動如山,偶爾流露出無關痛癢的憐憫、流一點毫無幫助的眼淚,這些大概你我都遇過。
汪妲完成了一百件服裝設計,款式新穎獨特,明顯花了不少心思。
這些冷眼旁觀的中間分子,卻是任何一場運動的成功關鍵,原因是他們代表了大多數。無論天晴陰雨,日子還是要過,我總認為悲觀及憤怒不會帶來改變,始終相信生命改變生命的道理,以身作則讓自己走出comfort zone,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一人多走一步,以身教作示範,總有一天可以改變,不信?看看你身邊的人同事,你自會明白!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撰文:鄺穎萱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5/20293574
【小企鵝×果籽】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1 :
GS(14)@2018-03-19 04:30:16【文化籽:小企鵝】自上星期補選之後社交網絡引來的一片喧鬧,令我想起了台灣著名作家、電影《戀戀風塵》、《悲情城市》、《多桑》編劇吳念真,他的童年往事《八歲,一個人去旅行》。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爸爸十五歲的時候就離家,從嘉義故鄉跑到九份的礦區謀生。那年頭從嘉義到九份光是火車就要坐一天,下火車還要走半天。或許一直覺得自己很神勇,所以爸爸認為所有的男孩子都應該這樣勇敢和獨立,何況是他自己的孩子,特別是長子。我就是他的兒子,長子,我八歲那年,他似乎覺得時候到了。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我剛起床刷牙,爸爸叫我等一下坐火車去宜蘭,到姨婆家把祖母上次忘在那裏的雨傘拿回來。」八歲的小孩,就這樣坐着開往宜蘭的普通火車,開始他人生第一次的獨自上路。車窗外流動的風景,景色不斷變化,期待中的大海、龜山島一一掠過眼瞼;車廂裏面的陌生人給他行注目禮,令他感到害怕。旅途上他遇上了一個老嬤嬤,「她好像比我祖母還老,身形又瘦又乾;最引人注意的是她那雙從七分褲底下露出來的腳,小腿瘦得似乎只剩下骨頭,腳掌又黑又大,像一把扇子,腳上穿着一雙好像是用輪胎剪成的涼鞋,鞋帶是用麻繩綁的。她一直看着我,凹癟的嘴一直不停的嚼着甚麼,讓我有點不自在跟害怕起來。於是我只好轉身跪到椅子上,面對車窗假裝看風景。可是火車一下開進三貂嶺和牡丹之間的超長隧道,風景不見了,車窗上又映出老婆婆的身影,也許是車內的燈光,讓她的臉顯得有點嚇人。在轟隆的車聲中,我聽見她說:「囝仔!」故事發展到這裏,開始有點少年歷險的味道,八歲的小孩,心裏懷着無比恐懼,但筆鋒一轉,老嬤嬤竟然中暑昏倒在他身上,結局如何,讓大家自行去發掘。一次火車旅行,收穫的不僅是故事主角完成了一次個人歷險,達成了父親的期望,更重要是在小小心靈裏面,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希望。很多時候我們同樣在探索不可預知的未來,猶如八歲小孩獨乘火車,心裏充滿憂慮、疑惑,既因為窗外多變的風景而雀躍,但同時又對陌生環境感到不安。事實上,人的生涯中,起起落落,挫折在所難免,受到打擊而心灰意冷乃人之常情,用信念改變命運,把每一刻當成最後一分鐘,把埋怨的力氣化為動力,勇於接受未知的挑戰,是令自己能夠快速成長的方法,別害怕未知的東西,當你最後弄懂回頭再看,你會發現已經成長了。 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個說法,「工作最大的痛苦,不在於賺的錢多一點、少一點,最大的痛苦,來自沒有累積、沒有成長,當意識到自己為了金錢正在浪費生命,無法為自己的生命加分,那才是最叫人難過。」這些老生常談,你我都懂,實行起來,好像又是另一回事,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在於自己選擇,我們可以在困難重重的環境中找尋機會,同樣,在充滿機會的環境裏看見重重困難。
電郵:mailto:
[email protected]撰文:鄺穎萱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8/2033395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