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主編死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103.html

我最喜歡的村上春樹小說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今天在鈦媒體開始的這個系列是「世界盡頭」。第一篇——

2008年春,洪浩從紐約回來,加盟NEWSWEEK中文刊。我們在上海中環廣場的星巴克見面,周爾方也在。交流了「出則無敵國外患」的那個主義和「有特色的」這個主義之後,話題回到本業——一個在國去國者都不能自拔的行業。

我們共同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新聞產品可以活下去,深度調查?觀點?之後的一年,討論成了爭論,茶歇飯後成了工作和職業思考的一部分,參與的同事、朋友擴展到北京、香港、紐約、東京、首爾,擴展到所有我認識的同行。我很快發現,這不是一個好問題,而更像是許多相關而因果未明的問題的混合體。於是,問題衍生為什麼樣的新聞產品會先死?哪種媒體盈利模式會崩潰?誰是替代者?未來的媒體是什麼樣子?……

正確的答案取決於正確的問題。轉型與變革時代的人不容易提出正確問題,是因為要自相矛盾,要用幾十年裡學到的一切來解構、否定這幾十年以及之前的一百多年。過程中,AP的修辭訓練、WSJ的敘事方法、NYTimes的版式風格、NEWSWEEK的編輯流程都是羈絆而非助力。直到四年後NEWSWEEK停出印刷版,我才找到第一個問題:未來媒體中最不需要的工種是什麼?

如果你是媒體人,屬於一個編輯部,正在一棟辦公樓某層一個鬧哄哄的大辦公室裡寫稿,打電話,在線搜索,看CCTV和CNN,用一個手機聽微信、另一個手機看微博,喝咖啡,發呆……,不妨閉上眼,想像經過10年、20年、30年,然後睜開眼看看周圍,記者、編輯、秘書、專欄作者、清潔工、送盒飯的,誰不在了?(不是不在這個辦公室了,而是不在媒體世界了。)

我的答案:活不到那天的,是那個被玻璃、鋁製百頁簾、硬木貼面中密度板材隔在一間獨立辦公室裡的人,門上嵌著他(她)的職位牌。

不錯,主編死了。

所以,如果你是主編(或總編輯),很遺憾,你是一個悲劇人物。你能夠為這個行業作的最大貢獻,就是儘可能放棄自己的權力,削減自己的職能,鼓勵每一個下屬嘗試沒有主編的媒體形態,配合技術部門創造不需要主編的生產流程,直到讓自己這個職位的市場價值歸零。有些相對容易的貢獻,你的理性已經在做了。比如絕不花錢買任何一份報紙,比如把同樣一篇個人寫作發給雜誌和社交媒體而只向雜誌收費,比如用多年在編輯體制中努力進步收穫的積蓄餘額,投資那些雖仍有主編職位而實權每下愈況的所謂新媒體上市公司(更好的策略應該是投資一個基本面近似卻沒有主編職位的媒體公司)。還好,至少你學會了對衝風險。

當然,這並不僅僅關乎你一個人。主編死去意味著各式各樣的編輯中心體制被連根拔起。執行主編、副主編、助理主編、部主任、副部主任、助理部主任,都不得不離開他們單獨或合用的辦公室,或比別人長半尺的桌子和高幾寸的椅子,以及照得到陽光的由專業園藝公司負責養護的室內盆栽。

主編在死去。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近年來和我喝咖啡的同行,在編輯體制裡位置越高越焦慮,越看不清出路,越睡不著;級別越低越平和,越看到機會,越樂觀。開始我以為是年齡影響了心態,但其實那些身居高位的朋友實不乏勇氣與智慧。現在我才明白,當人真正處於危險之中,即使他(她)不「知道」,也能強烈地「感覺」到。

未完待續。( 本系列每篇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授權鈦媒體獨家首發一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47

Business Insider主編:12大證據證明,現在才是新聞行業的黃金時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116.html

以下為這篇文章全文:

上週末,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持人布萊恩·斯特爾特(Brian Stelter)善意地邀請我參加了他主持的節目《可靠資源》(Reliable Sources)。在回答他的提問時,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新聞行業現在已進入了「黃金時代」。

現在從Twitter上的反應來看,該節目的很多觀眾均同意我的觀點。但是,有一位觀眾,以前是一名紙質媒體記者,他直呼這種觀點「很荒唐」。

誠然,當你參加會議,聆聽中年報紙從業者談論報紙行業的現狀時,你可能聽不到「新聞行業的黃金時代」這樣的提法。

但是,我談論的不是報紙行業,而是新聞行業。

我的觀點是:新聞行業現在的情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而遠不像報紙從業人員偶爾所描繪的那樣前景黯淡。

我的論據:

1. 全球資訊比從前更加發達。

不可否認,現在有很多「偶像級」的新聞組織裁員或關閉,但與此同時,也有大量其他新聞和信息資源出現,包括Facebook、Twitter、博客、彭博新聞社、谷歌、維基解密、無數數字新聞和信息網站、YouTube,還有全球近20多億人隨身攜帶的攝像頭、錄音設備和實時出版工具。與此同時,大量的傳統新聞組織,包括電視、廣播、雜誌和大多數報紙仍然存在,其中有些還發展得不錯。我們判斷新聞行業是否健康的標準,應該是發掘和分享重要事實、講述重要故事的程度。就算最鐵桿的報紙讀者也會承認,現在,全世界各地的人們獲取的資訊比從前更多了。

2. 現在的好新聞比從前更多。

全世界現在有無數成功的專業新聞組織,他們僱用了無數專業的新聞記者。此外,全世界任何可以連接網絡的人,現在都可以發佈新聞,而且其中很多人已在這樣做。你現在已不需要紙質媒體來創造和發佈新聞了。你也不需要電視網絡或廣播台。你需要的只是你的眼睛、耳朵和鼻子,以及故事講述和數字出版的工具。而這些工具早已免費安裝在每一款智能手機中。如果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發佈重要事實或講述重要故事,那麼其他人就會發現它,分享它。它將會得到應有的關注。

3. 每個新聞記者現在都能快速而直接地接觸到地球上每一個人。

在互聯網上,一切距離都只是點擊鼠標的距離。而且,在互聯網上,所有新聞故事都會被永久地保存下來,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隨時查閱。比較而言,在20年前,人們不得不在紙質媒介或廣播電視上來發佈新聞,新聞讀者不得不拿著報紙或雜誌來閱讀,而新聞觀眾不得不在合適的時間守在電視機或收音機前。

4. 傳統新聞行業的困難被誇大。

儘管報紙行業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但是總體而言,在過去十年中,全世界的新聞收集和發佈能力已大大提高了。甚至在職業新聞行業,整體情況也是健康有序的。是的,很多報紙和雜誌倒閉了;不錯,很多新聞組織正在裁員。但是,電視新聞行業仍然在蓬勃發展,很多報紙和雜誌也還在堅守自己的陣地。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職業數字新聞組織已獲得了爆炸式的發展。

5. 數字新聞組織現在聘用的是新一代才華橫溢的新聞記者,這些新聞組織正在變得更出色、更全面、更可持續。

在有線電視新聞行業發展的早期,CNN等電視網絡的功能僅是現在的一小部分。今天的本地數字新聞組織已能創造出色的新聞,他們的人才、覆蓋面和資源正在不斷增長。在未來幾十年中,將會有大量新的全球新聞品牌出現,它們會充分發揮這些新媒體的潛力。而且,它們將會創造出更全面、更快捷、更高效以及傳播方式更有效的新聞。

6. 移動設備的迅猛發展讓人們隨時隨地獲取新聞資訊。

20年前,人們僅限於在早報和晚報以及電視和廣播上獲得新聞資訊。而在過去20年中的大多數時候,人們僅能夠在有網絡連接的地方獲得新聞信息。現在,你能夠通過手中的移動設備隨時隨地獲得新聞資訊。而且,你能夠隨時分享你讀到的新聞。

7. 今天的新聞能夠提供更全面的新聞講述形式。

現在,新聞記者講述新聞的方式已不再侷限於文字、配圖或廣播電視的音頻或視頻了。他們會充分利用各種能夠最有效傳播其故事的新聞講述工具和形式,而且他們還能夠用最有效的方法來綜合運用這些工具和形式。

8.現在的新聞已不再有任何時間或空間限制。

紙質媒體或廣播電視中的新聞故事常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數字新聞故事則不同。如果適合讀者的故事長度只是一個網站的鏈接,今天的記者就發佈一個鏈接;如果適合讀者的故事是一篇長如一本書的調查報告,今天的記者就會撰寫一個長篇。如果適合讀者的故事是一個或長或短的視頻或音頻片段,今天的記者也能夠提供相應的視頻或音頻。每個新聞故事的篇幅長短均恰到好處。

9. 數字出版物沒有空間或主題的限制。

在現實世界中,出版物要麼是通俗的(報紙或廣播電視新聞網絡),要麼是專業的(專業雜誌或廣播電視網絡)。而在數字媒體中,就沒有這樣的限制。發達的數字新聞網絡能夠同時兼顧主題的廣度和深度。

10. 出版物現在能夠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的發布形式。

我們現在仍然有報紙、電波和有線電視網絡來發佈新聞。而且,我們現在還有了數字渠道來發佈新聞,這種發布渠道要靈活、便宜和普遍得多。通過數字渠道,內容能夠自由流動:再沒有至高無上的「守門人」來控制信息的發布、設定談話的內容以及施加巨大影響力和攫取更大利潤了。而且,數字出版物還能夠打造多種不同的信息發佈渠道,包括導引、搜索、社交和推介,從而進一步減少對「新聞發佈者」的依賴。

11. 現在的新聞準確性比從前更高。

不可否認,社交媒體和新聞組織仍然會把一些事情搞錯。但是,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由於有20億人每天上網,他們隨時可以檢查新聞事實是否準確,隨時對新聞事實提出公開的挑戰、討論和曝光,而新聞出版物也能夠更快地修正。新聞報導的對象能夠直接對新聞作出反應,而不需要經過中間人。

12. 有才華的潛在職業新聞記者更易得到鍛鍊。

你想過當一名新聞記者嗎?如果想,你就可以立即做一名記者。你需要的只是一台筆記本電腦、一部手機(含攝像頭)、一個博客和幾個社交媒體賬戶。一旦你證明你擅長於挖掘事實、分享照片以及講述故事,那麼你就已經入行了。

我還可以列出更多論據。但是現在,你可能已對新聞行業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新聞行業,尤其是報紙,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有變化就會有損失,損失通常是令人痛苦和極具破壞性的。

但是,新聞行業本身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黃金時代。

而且,與某些報紙老闆所說的相反,新聞行業的發展還是過得去的。事實上,等到今天某些新興的數字新聞組織成熟,報紙行業轉型完成的時候,新聞行業的發展就不僅僅是過得去了。它會取得非常輝煌的成就。

我們該做的就是挺過這段動盪的過渡期。

與此同時,我再次重申我的觀點:新聞行業現在的情況比以以往何時候都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84

《財經》前主編何力:內容重新為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605.html

我們媒體人做了那麼多驚天動地的報導,但究竟有多少價值?可能需要打個問號。

任何一件事情的價值,還是要緊跟時代,特別是跟當時的傳播技術條件要匹配。內容重新為王,重新,是指在一個壟斷的,相對封閉的情境下,傳播效率不是很高的技術條件下,傳統內容帶來的商業模式和傳統收益,在今天可能真的不行了。

當一個技術,帶動的一個新的傳播條件或一個渠道,內容本身真的就價值有限,更何況我們傳統媒體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所生產的內容。我想起周其仁的那本書《真實世界經濟學》,回想起工商時報80年代末的時候真的做了一點經濟新聞,楊大明那時候是我們市場部主任,寫新聞怎麼寫?就是去農貿市場,在我看來,那是真實的經濟新聞。

做新聞,不要寫「故事」

後來一段時間大家都忘記忽視了這些東西,只追求好像很牛、很宏大的敘事。我們在第一財經週刊創刊的時候,其實也面臨這樣的困惑,你要寫商業故事,但商業故事是怎麼產生的?

你找公司的公關,他能給你一個很好的東西?他最多講他們老闆「豐功偉績」,根本不是商業故事,我們始終在思考有沒有一個系統化的方法,能夠讓媒體從業人員能夠真的在內容生產上有所變革或者創新。

我們當時這樣做礦泉水的新聞非常傳統,30個記者到便利店採訪,問題標準化,問哪個牌子賣的最好,哪個牌子補貨最及時,所有問題問完了形成個系統化數據,這時候你就可以去採訪了,因為你原來要採訪雀巢的CEO,可能之前他根本不答理你,而現在你告訴他你們其實在中國就是賠本賺吆喝,為什麼?真實情況你已經掌握了。

技術條件成熟,優質內容價值將從新展現

我有個判斷,不管大家對媒體行業、傳統媒體多麼悲觀,現在是不是又到了一個新的技術條件下,可以使優質內容的價值重新體現的臨界點?

現在不斷的出現這些端倪和亮點,要看這些內容是不是延伸了人與人、人與的世界關係,雖然《創業家》是印在紙上的,但它難道不具備新媒體屬性嗎?有些門戶網站的網頁,雖然在PC上、客戶端上,它所傳統的內容難道不是傳統媒體嗎?

所以,對事物的認識真的需要我們變換一下新的思路。

反正我隱隱約約的越來越感到,今天這樣的新的技術條件下,一些優質內容,重新在市場上獲取地位的條件逐漸成熟,但如何呈現有許多許多方法,也許我們現在看到的《創業家》是一種。前不久我去參加原來中信出版社做《一席》,其實《一席》也是內容生產商,當然了《羅輯思維》也是,可能還有越來越多新的方式和亮點會產生,其實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其實方三文的雪球財經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還是想做一個以投資和財經信息的原創為主的,但是會相對聚焦,因為我今天看網絡的閱讀,大家可能對門戶式的或者特別密集的未經過篩選的新聞的確已經厭倦了。

說到內容創新,其實僅僅是在一個圈子內從標題到文體做了一些變革,就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饋,而且僅僅集中在IT和科技領域,所以在投資、金融、信息服務等領域應該還是有很大空間做的。

我可能會做一個投資者的社區,看能不能對金融市場做一些評價性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78

那些離職創業的主編們,現在都做得怎麽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5/151026.shtml

 文/創業家記者吳丹

編輯/王冀

媒體人創業不是新話題。追溯到 2010年前後,便有《中國企業家》系社長主編們出來創業,目前活躍的創業家傳媒、正和島、財新網、虎嗅、36Kr等新媒體均和這本中國第一企業家雜誌有著直接清晰的關系;2012年前後,“網易創業幫”也頗引人註目,陌陌和YY便是其中成功代表。 

傳統媒體全面失守的大勢下,近一兩年又有一波主編相繼離開,形成主編離職做新媒體的現象。在這次轉型大浪中,他們已不再是主編,體制的打工者,而開始做產品,並將其深入地市場化,他們已變成一家公司的創始人,變成需要和投資人談錢,思考商業模式的創業者。他們每天的新報道和點滴的改變都在各自平臺上悉數展現出來。全民創業時代,作為媒體人,他們的進退與改變、決策與走向因為直觀可見,而成為這個時代最好的創業紀錄片。  

徐滬生:一條最好的轉型樣本

原:《外灘畫報》總編輯  離職時間:2013

現:“一條”視頻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4年5 

2014年9月8日,“一條”視頻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線,2015年5月,一條名為“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的視頻引發大量關註,據其它媒體的跟蹤報道了解,此視頻報道後這座圖書館已由“最孤獨”變為“最熱鬧”圖書館。而促使它瞬間爆紅的,正是“一條”視頻。據悉,該視頻在微信里的點擊量已超過250萬。 

這是“一條”進入大眾視野的標示性事件,也是其迄今為止發布的影響力較大的視頻之一。創始人徐滬生在前不久的“移動互聯網創新大會”上發表演講,透露現在的微信訂戶數量為600萬,這對於一個微信訂閱號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徐滬生此前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互聯網的用戶級不能拿來和傳統媒體作比,可能要達到千萬級再來考慮商業模式。他表示投資人並不著急,現階段“一條”只負責把內容做好。 

就一個創業項目來看,“一條”屬於“小而美”,徐滬生表示初創業時,只有2位天使投資人有興趣。“一條”進入微信時間不早,主打“文藝,潮流,生活方式”,受眾並不廣,但短短1年時間,已經聚集600萬粉絲,每天發布的內容都有十萬+閱讀量,成為不折不扣的微信霸號。 

“一條”究竟有什麽秘密?

 徐滬生表示自己從2013年底開始研究移動互聯網,並研究了youtube上所有點擊過百萬的視頻;創立初期,“一條”有9個不同欄目,用創始人的話說是“可以攪動9個不同的圈子”,“一個標題改7遍”,3分鐘視頻拍13個小時 ——這些恐怕都是“一條”成功的細節。

 在關於“一條”的這次演講中,他提得非常多的是互聯網時代,做內容的變與不變。根據讀者喜好做3-5分鐘短視頻,進入微信,這是“變”,對內容的品質把控,是“不變”。在這份演講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總編輯的看家本領,怎麽把雜誌拍得有節奏感和沖擊力,在微信里就全部廢掉了”。

 每天“一條”原創生活類視頻,堅持發了300多天,風格一致的“一條”已經形成品牌。600萬微信訂閱號,沒有第二個人這麽做,“一條”在紅海中沖了出來,並且非常快。

 但徐滬生表示,訂閱號只是他們一個小小的計劃,這位曾表示“想在《外灘畫報》再幹五年就退休”的創始人說他們已經規劃好了未來的商業模式,這位對內容產品情有獨鐘的媒體人提到“不做平臺”。

 是否考慮做社群?徐滬生曾表示沒有太多時間。但前不久”一條”在微信群里的一次線上運營沙龍至少表示了他們有過這樣的嘗試,近500人通過層層驗證湧入群內,分享關於這個視頻品牌的一切,而在沙龍開始時,他們發出的大量彈幕也讓場面有點兒失控——在微信的封閉生態圈里,找到同好的他們似乎有點兒興奮。

 微信生態之外,“一條”去哪里?

 在優酷上搜索“一條”,可以看到全部的視頻,但是“一條”在這里的表現顯然沒有它在微信里那麽引人註目,和優酷上動輒千萬的瀏覽量更相去甚遠。這一結果顯然和媒體平臺的特性不同有關,作為社交媒體,微信更易於內容的轉發,更容易抵達到同一類人群中間,並將他們迅速聚集起來。

 這也是為什麽偏小眾的“一條”能有每篇十萬+閱讀量的原因,它極其精準地找到了它的閱讀者,盡管這一人群相對數較小,但絕對數依然驚人。

 未來的“一條”將如何運作?從互聯網產品的角度來看,一年時間內聚集了600萬訂戶,每篇文章都有幾十萬人閱讀的“一條”,已經成為新媒體創業成功案例。

        伊險峰:被媒體報道會有更多下載嗎?

原:《第一財經周刊》主編   離職時間:2014年6

現:“好奇心日報”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4

 “最後要說,在經歷了300余期之後,這是我最後一次在這里為讀者介紹這本好看的雜誌。……我也和讀者一樣期待《第一財經周刊》繼續精彩,繼續傳奇。”這是創刊已有7年時間的《第一財經周刊》前主編伊險峰最後一次寫卷首語。時間是2014年6月。離現在正一年時間。

 “大幾周沒看,伊險峰呢,我最喜歡的楊櫻呢,都去好奇心了嗎。”這是2014年12月一位網友在微博的留言,他同時曬出了當期《一財》的采編人員一覽表。

 去年夏天,雜誌主編伊險峰離開這本他親自參與創立的刊物,他的隊伍中還有幾位一財曾經的記者。《好奇心日報》在“傳一財主編離職創業”的神秘中揭開面紗,此後再無更多露面。直到微信上36Kr資深作者Zuo發表一篇文章:“‘3’是《好奇心日報》的幸運數字”,文中采訪對象問記者:被你們報道後會有更多下載嗎?

 觀察“好奇心日報”成立迄今的報道內容,它有經過精心設計的頁面,一致的標題結構,相似的報道語氣,在對品質的把控上,這是一本專業雜誌的操作手法,這和大部分的微信訂閱號有著很明顯的區別。

 在其微信界面上,它直白表示不想和微信這一平臺有過高的黏合度:這只是一個訂閱號,請下載我們的APP。迄今為止,“好奇心日報”文章末尾並未出現商業廣告,每篇文章均導流到其APP下載頁。經查詢,其在豌豆莢和百度應用上分別為29萬次和10萬次下載,這在單一的媒體類應用里是一個極高的數字,第一財經周刊APP在豌豆莢下載數是7.7萬,財新網為11萬。(截止2015年7月)

 “離開了原來第一財經的平臺,伊險峰現在感受到了作為創業者的焦慮。曾經在第一財經周刊一呼百應的總編,現在找渠道、談合作、挖人,也不再像從前那麽得心應手。”Zuo在其文章里這麽說道,他在文中提到伊曾是自己的領導。

 “伊險峰只想做內容,然後靠廣告掙錢。”3月份的時候伊險峰這麽告訴記者。

 《好奇心日報》有著內容運作上的優勢,用他們的報道語氣來表達即是,點開隨便他們的哪一篇文章,你都能發現這個報道是來自一家專門做新聞的機構,但現在的問題可能在於,在信息源多而分散的新媒體市場,好奇心日報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它的讀者群,並形成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品牌?在專業報道和大眾喜好上,好奇心日報又能否做到最大限度地平衡?

 前方並沒有指路人,一切問題都是新的。好奇心日報APP的主編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每天都在面臨新的情況。

 在這篇報道《好奇心日報》的文章末尾有一則評論引人註目:巧的是最近一直在關註“好奇心日報”,沒想到主編是個大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黃章晉:在微博上介紹自己畢業於山東藍翔的已婚男人

原:鳳凰周刊主編    離職時間:2013年4月   

現:“大象公會”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3年7

 一輪在微信上的關停風波曾讓人關心“大象”的命運,畢竟它的創始人是有著13年媒體從業經驗,前《鳳凰周刊》的主編黃章晉。

 據《博客天下》報道,為了創業,黃章晉和妻子在國貿廣場附近租下新的屋子,組建5人團隊,門口擺上大象壁畫。而“大象公會”有兩位投資人是黃章晉的好朋友,羅永浩和唐巖。

 “有的時候有限制,自己做要好,”黃章晉認為創業把自己的路子又拓寬了。但偶爾也有太寬的時候。經歷封號事件之後,黃章晉表示以後不碰政治。

 大象公會訂閱號每天只發1-2條原創文章,主打“知識,見識,見聞,最好的飯桌談資”以下是他們最近幾個標題:“外國人真的不做月子嗎?”,“經理、總監、VP、CEO,頭銜的進化史”,“香港人為什麽最迷信?”——這篇文章是大象公會近期的一個爆款。 

“大象公會”上偶爾也賣書,全網首發《沐猿而冠》已有6796人購買。 

從目前微信端的文章閱讀數和在媒體圈的影響力來看,大象公會也已形成自己特色。正如創始人黃章晉所說,現在我和別人聊,他們都知道大象公會是什麽了,但沒做的時候,他們都不知道我要幹什麽。 

大象公會靠什麽賺錢?一位網友在“知乎”上問道。

黃章晉的回答被贊到第一個:我不知道,現在也不考慮這個問題。我擅長的是做內容。我相信大象公會只要有好的內容,就必然能活下去。 

困困:雞湯去死

原:《紐約時報》中文網副總編   離職時間:2015年1

現:“玲瓏”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5年1 

和以上內容即產品的創業公司不同,困困要打造的是一個“你最酷的女朋友都在這兒”的女性社區,定位群體為“中國城市的6000萬22-32歲的雅痞女青年”。

 不同定位的女性社群興起成為近兩年的新現象。“她生活”及其衍伸的“她蜜邦”,因《那個激勵了全球女性的人,今天我們祝福她》而進入更多人視野的lean in beijing,APP端的“美柚”,“大姨媽”等一系列關註女性職場、情感、生活的新組織都正在努力地尋找與她們最匹配的人群。

 迄今為止,“玲瓏”發起討論過的話題有:“以前穿它是為了遮,現在我們關心怎麽露得漂亮”、“你能接受‘各玩兒各的’的開放式婚姻嗎?”等,而經常有佟大為、林奕華等演藝界知名男士參加的線上問答沙龍是其最大特色。

於威:BuzzFeed式的傳播方式成為時代需要

原:搜狐網總編輯   離職時間:2011年12

現:微在創始人   微信訂閱號上線時間:2014年2

 微在主編張一帆在近日的一則類似“告讀者信”中稱:微在要成為“社交媒體時代最勇於創新的媒體”,而這篇文章發出的主要目的,是號召大家下載其APP的最新版。

  “微在”口號“幹掉無趣”,被認為是BuzzFeed的模仿者,每天推送排版精致的段子和多樣化的GIF動圖,其提出“1分鐘能讀完內容”,主編張一帆稱其用戶的特點為:逗比、自信、好奇心。其最新一則融資新聞來自摯信資本的A輪投資。

 對於為何創辦“微在”,於威對媒體稱“(傳統平面媒體)品牌已經被互聯網消除了,讀者已經不看新聞最初來源,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BuzzFeed式的傳播方式成為時代的需要。”

左誌堅:還有更大野心

原:《21世紀經濟報道》新聞總監   離職時間:2012年11

現:“拇指閱讀”創始人,6月,拇指閱讀APP被京東收購

離開了《21世紀經濟報道》,媒體人左誌堅做起了移動閱讀平臺“拇指閱讀”。註冊過這個閱讀平臺的用戶一定有過被創始人加為好友的經歷,在拇指閱讀上,創始人左誌堅關註了11858位用戶。

 6月17日,拇指閱讀訂閱號發布消息《關於京東收購拇指閱讀,我先簡單說幾句》,在這篇文章中,左誌堅稱“出售APP,微信公號獨立發展”,並表示“一些朋友覺得我發財了,其實沒有。我們還有更大的野心”。

羅輯思維:我玩的他們看不懂

原:中央電視臺欄目制片人   離職時間:2008

現:“羅輯思維”創始人   創始時間:2012

 將“羅輯思維”放到最後,主要是其已成為微信知名媒體品牌,無須贅述。創始人羅振宇早已在各訪談中談到,羅輯思維走的是社群經濟的路子,聚集思維方式相近的一群人,通過電商,眾籌,粉絲階段性合作等方式打通內容到商業模式的最後一公里。

 目前,“羅輯思維”電商平臺上售賣的產品大致有“藝術畫作、紅酒、職場課程、演講門票”等,範圍較廣,不一而足。

 媒介形式到今天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Vice、Vox Media等的崛起也昭示著大洋彼岸的英語媒體界同樣在發生著急劇的時代變化,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在一個有文章轉發權的讀者那里,你再也無法生產一篇他不喜歡的報道。這樣的變化給每一個曾經的主流刊物提出難題:今天,我們將如何做媒體?媒介形式多樣化,讀者又怎麽看新聞?內容和商業模式之間,又會有哪些可持續的呈現形式?

 “一條”和“大象公社”現階段所擁有的影響力已經證明,好內容永遠有市場,畢竟,沒有人做產品,讀者也就無內容可看,更無所謂投資方最熱衷的新聞聚合平臺。

 奔跑吧,主編們,人民需要好內容。作為致力為創業者服務的創投媒體,《創業家》將持續關註新媒體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歡迎與我們聊聊。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吳丹,由王冀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25

主編沒死,又回來了,內容人才價碼正在劇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8/161738.shtml

主編沒死,又回來了,內容人才價碼正在劇漲
刺猬公社 刺猬公社

主編沒死,又回來了,內容人才價碼正在劇漲

有沒有好的做內容的人才,價碼都可以談!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 ciweigongshe) 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金木葉。

主編已死?隨著內容創業的興起,內容越加重要,主編只是換了個名頭。在某些求職網站上,內容總監的起薪已經達到了2.5萬元/月,最高可達9萬元/月。當然,並不是誰都可以稱為“優秀內容生產者”,一個優秀內容生產者,究竟該具備哪些素質?

近期,有個明顯的感受,就是內容人才的稀缺。新媒體創業公司CEO們紛紛求才:有沒有好的做內容的人才,價碼都可以談!

前不久,在封面傳媒擔任副總的周凱莉,面試了一個從報社離職出來的記者,她感覺對方薪酬要得有點兒高,詳細詢問之下,才得知,對方已經拿到了BAT中一家的offer:“拿到手的這個offer,職位是做內容運營,月薪近3萬元,而且每年發14個月工資,還有數十萬元的股票。”

周凱莉感嘆,現在做內容的人才價碼上漲得太厲害了!她的一個副手也剛剛被滴滴出行挖走,“價碼高得驚人”。

“當團隊里的得力幹將,滿懷著歉疚告訴你,是的,對不起,我想離職了。於是,我們用情懷、用感召、用相濡以沫的回憶,對,甚至用加薪,來挽留他。而當他說出一個大略的數字,這個數字是下一家企業挖角時開出的薪水,在當前情況下對於本公司來說,在相同職位上是不可能達到的。”她不無傷感地在一篇文章寫道。

前幾年,資深媒體人陳序出了一本著名的書——《主編死了》,說到:“主編和這個職位所代表的技術官僚體制在死去。”“如果你是主編,很遺憾,你是一個悲劇人物。你能夠為這個行業做的最大貢獻,就是盡可能放棄自己的權力,削減自己的職能,鼓勵每一個下屬嘗試沒有主編的媒體形態,配合技術部門創造不需要主編的生產流程,直到讓自己這個職位的市場價值歸零。”

他甚至表示,腦子里曾冒出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主編的媒體是新媒體。”

從今日頭條等社會化內容平臺來看,陳序的判斷無疑是準確的。但內容分發不僅有今日頭條的智能分發模式,還有微信公眾號個人訂閱模式。在中國2000多萬個微信公眾號後面,都站著一個主編。

這兩年來,隨著內容創業的興起,內容越來越被放到了更關鍵的位置上,主編換了個名頭——內容總監,出現在了不少公司的招聘列表上,而且價碼不菲。

招內容人才的機構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開拓內容業務。在拉勾網上以“內容”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會發現內容總監的崗位起薪普遍在2.5萬元/月,最高一家可達9萬元/月。

ea5aa283d9572c96fe815cb0f15ac70a

一個叫“新智元”的關註人工智能的垂直媒體,對主編崗位開出的價碼是百萬元年薪。另一個做人物報道的創業團隊,對工作三年的內容新銳,開出的價碼也高達40萬元。

在這個時代,主編並沒有消失,反而被更高的價碼虛位以待。

社會化內容平臺確實不需要主編,但需要內容。而優質的內容生產團隊,主編是不可或缺的職位。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麽一些內容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可能不會署上CEO,但會署上主編頭銜。

在一個由資深媒體人組成的微信群里,提到內容人才的價值回歸,很多人都表示有同感。

騰訊快報內容運營主編、原《京華時報》機動部主任康少見說,不僅是貴的事情,“合適的人真的不好找”。澎湃新聞副總編輯黃楊說:“你們要找啥樣的啊,懂新聞,又懂技術,又懂傳播,又懂市場。”言下之意這種人才價碼本來就貴。

而前《人物》雜誌主編、目前在短視頻領域創業的張悅認為,即使價值在回歸,“內容人才的價值還是被低估的”。

張悅曾在《南方周末》幹過,南周的薪資水平在新聞行業里還算比較高。而對於南周10多年前的薪水,資深媒體人南香紅的一段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南香紅在接受《看天下》雜誌采訪時說,有記者曾經這樣描述南周在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南香紅記得,自己2001年薪水最多的一個月,曾拿到過一萬八千多元。

62d1aba91951a2a6aae71d46f35317ee

*《南方周末》十周年時編輯部合影

然而,一二十年過去了,紙媒的薪水還是很少有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的。

可房價、物價卻在瘋長。比如在北京,2006年時二環附近的房價大概在每平米1萬元。到現在,北京各新聞單位的薪水比起十年前並沒有太大變化,但北京二環附近的房價已經飛漲到了每平米10萬元左右。

對於做媒體的人來說,這種反差是令人沮喪的。所以,近幾年,從傳統媒體出走的人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造成傳統媒體人才嚴重空心化。很多人都對通過做新聞“養家糊口”喪失了信心,也對工作的價值產生了懷疑。以前有不少媒體人在轉型時會做作家或編劇,現在已經比較稀罕了,很多人紛紛轉投文字以外的行業。

30年河東,30年河西。正當大家對內容的價值喪失信心時,從2014年開始,人們突然發現,內容的價值又回歸了。雖然這些內容不見得是新聞,但很多內容產品都是傳統媒體人做出來的,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內容原來很值錢。

到了2015年,內容的價值突然出現爆發式增長。這種價值一方面是內容直接變現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資本市場對內容的大額估值。

直接變現能力強的,如“咪蒙”、“六神磊磊”、“石榴婆報告”等,僅通過寫文章發廣告,年收入就能達到上千萬甚至數千萬元。

而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如“一條”、“二更”、“華爾街見聞”等,估值則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元。

一時間,“內容創業”這個詞火了起來,“內容創業者之春”的說法也獲得了廣泛認同。

內容的消費升級也在出現,除了贊賞外,“得到”等內容付費平臺的出現,也使得內容人有了過上體面生活的可能性。以“得到”上專欄作家李翔為例,他原來是《財經天下》的主編,他在“得到”上以每年199元/份/年的定價賣出80000多份付費內容產品,獲得的收入高達1600余萬元。

喜馬拉雅FM在2016年雙十一也號稱賣出了5000多萬元的內容付費產品。

2016年年末,一條關於內容創業者的新聞震驚了很多人:在互聯網上以“同道大叔”示人的80後蔡躍棟,把他的公司“同道文化”賣了,從中套現了令人咋舌的1.78億元。這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生,經營“同道文化”公司也就兩年多而已。

3eece96074d9f50494932369b04c66d5

*內容變現的神話激勵了越來越多人入行

越來越多的內容創業者在獲得變現,越來越多的資本和內容平臺則在爭搶內容創業者,幾層助力之下,從2016年下半年起,就像曾經的“民工荒”一樣,“內容人才荒”也出現了。內容創業團隊普遍反映“找不到人”,這里的“人”當然是指有潛質甚至成熟的內容生產者。

而且現在對內容人才的要求更加綜合,不僅要會寫文章,還要懂傳播,了解不同渠道分發內容的不同特點,洞察受眾心理。總之,現在做內容,確實不僅要懂內容生產,還要會內容運營,才能成為有市場價格的人才。

而這樣的人才並不多見。如果被發現,就會立馬成為香餑餑,受到各方哄搶。這種人才如果是從傳統媒體出來的,新崗位的薪酬一般可以翻好幾番。

內容人才如果能順應時代發展作出相應的改變,現在正是重拾價值甚至享受紅利的窗口期。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99

揭政府機密囚5年 庭外遭伏擊土國報章主編險中槍

1 : GS(14)@2016-05-08 14:44:42

土耳其反對派傳媒《共和報》(Cumhuriyet)主編丁達爾(Can Dundar)及安卡拉分社主管居爾(Erdem Gul),因報道政府向敍利亞反對派輸出武器,前日在伊斯坦堡法院被裁定洩露國家機密罪成,分別被判監5年10個月及5年。丁達爾更法院門外險遭槍擊。


槍擊案在判罪前的休庭時間發生,站在庭外的丁達爾,被一名男子向他連開兩至三槍,並辱罵道:「你是叛國者,要付出代價。」丁達爾沒有中槍,但一名電視台記者被流彈擦過腿部受輕傷。電視畫面顯示,丁達爾的妻子一手扼住槍手的頸項,將他交予警方。



斥當局煽動槍手

丁達爾表示不認識槍手,但指摘總統埃爾多安及親政府媒體煽動人仇恨他,「我很清楚誰鼓勵他把我視為(暗殺)目標」。40歲無業槍手稱只想教訓丁達爾,無意殺死他。丁達爾被定罪後,在庭上表示:「我們在兩小時內兩次遭人企圖謀殺:一次是用槍,另一次是用司法制度。」他批評有人想用牢獄和子彈對付他,目的是把所有人滅聲,呼籲民眾要鼓起勇氣捍衞新聞和資訊自由。居爾認為判罪意在打壓傳媒,對此不可接受。有民眾高叫「新聞自由不可被噤」等口號。至於兩人的間諜及意圖推翻政府控罪,則判不成立。案件有待上訴法庭審理,兩人毋須即時入獄,另外還要面對一宗協助恐怖組織罪官司。丁達爾表明他們會堅持履行新聞工作者職責。法新社/德新社/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8/196023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065

「狼牙山五壯士」案終審 《炎黃春秋》前主編敗訴

1 : GS(14)@2016-08-16 06:27:55

在內地引起廣泛關注的「狼牙山五壯士」後人告《炎黃春秋》前執行主編洪振快案,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昨做出終審判決,洪敗訴,要在媒體向「五壯士」後人公開道歉。洪對《蘋果》記者表示,有關判決是莫須有的政治審判,當局缺乏歷史探究精神,判決違反司法原則。本案被視為習近平打壓否定中共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舉措之一。狼牙山五壯士是指1941年抗日戰爭時期,5名中共八路軍士兵在河北易縣狼牙山戰鬥中抗擊日軍,子彈打光後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3人身亡2人倖存。該事迹一直被官方宣傳為「紅色經典」,2013年,歷史學者洪振快在《炎黃春秋》連發兩文質疑「五壯士」跳崖真實性,認為官方在敍史過程中「拔高」和「神化」人物。



■洪振快

要連續5天登報道歉

不料文章惹怒當局,軍方更是赤膊上陣。國防大學前政委趙可銘、前副總參謀長張黎出面力挺,《解放軍報》發輿論戰捍衞「狼牙山五壯士」;「五壯士」兩名後人控告洪振快侵犯父輩名譽案,軍方大校王立華親任控方律師;法院於6月27日一審判洪敗訴,洪不服上訴。終審法院昨駁回上訴,拒接受以「學術自由、言論自由」抗辯,判詞強調洪的文章侵害的是「由英雄人物的名譽、榮譽融入的社會公共利益」。法院指「五壯士」這段故事已構成「中華民族共同記憶」,對它的質疑損害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洪振快必須連續登報5天賠禮道歉。洪振快昨向《蘋果》指,早已預到終審結果,認為這是政治判決,當局缺乏歷史探究精神,判決違反司法原則,「我的考證是客觀公正的,他們只推測我3年前寫文章的動機和行為本身來判,就像古代的莫須有」。洪表示會考慮向高院申訴,本案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被視為是習近平上台後回擊否定中共歷史,打壓體制內「歷史虛無主義」的舉措。《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6/197380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69

資料冊主編:加個人理解

1 : GS(14)@2017-02-07 05:08:03

【基本法教材偏頗】【本報訊】《蘋果》昨日報道,由教育局資助、左派團體教聯出版,免費派予全港中小學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資料冊部份內容被指偏頗甚至錯誤。資料冊主編、教聯副主席胡少偉昨接受商台節目訪問時指,該冊稱2003年傳媒及公眾廣泛批評和誤解廿三條立法,「大家都知道係事實」;但他承認資料冊並非只講事實,也有編者對一國兩制的理解。


「係部份人覺得誤解」

主持人詢問胡少偉所謂「事實」有何理據,胡解釋,「好多人當時以為(廿三條)係條新法例」,其實部份立法內容本身存在於現行法例。主持人質疑胡少偉由此推論公眾誤解而上街的說法是否以偏概全,胡少偉答:「你做報紙、做電台都知啦,事實,老實講,搞過歷史嘅人都知啦,大家唔同角度睇嗰樣嘢係可以爭論,譬如我哋思考問題都畀大家爭論㗎」。主持人隨即反駁,個人判斷並非事實陳述,胡就指資料冊並非只講事實,「我講緊我哋一國兩制嘅理解喎」,「誤解係部份人覺得誤解,部份人覺得冇誤解。我覺得對法案有冇誤解,唔同人一定有唔同觀點,我就覺得有人對法案有誤解囉」。即使《大公報》去年形容該冊為「免費教材套」,胡昨堅稱該冊只是資料冊,反指「有人誤解係教材」。■記者于健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7/199205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770

《Vogue》主編Anna封爵英女皇蝦碌掛章

1 : GS(14)@2017-05-07 15:30:24

現年67歲的著名時尚雜誌美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於英國時間前日在白金漢宮,獲「事頭婆」英女皇親自頒發爵級司令勳章殊榮,以表揚她在時裝界及新聞界的貢獻,從此Anna的名字前便多了女爵士(Dame)的名譽。平時戴慣黑超的Anna前日都非常尊重場合,除下黑超才入宮見英女皇。Anna身穿粉紅色套裝裙現身,向英女皇行屈膝禮時步伐不太穩,幸而未有失平衡出醜。頒慣勳章的英女皇快手地將第一個勳章掛在Anna心口,不過當要掛第二個勳章時,英女皇找不到地方掛勳章,左望右望Anna上身,尷尬得忍不住望着Anna笑,場面逗趣,最終英女皇將勳章掛在皮帶下面。



Anna(左)

■英女皇為Anna掛上第二個勳章時,一時不知該掛在哪裏時忍不住笑。

■英女皇最終將第二個勳章掛在Anna的皮帶下。


網民批評不配受勳

Anna受勳後立即戴回招牌黑超,之後接受傳媒訪問時都有講起英女皇這件趣事,她亦有向英女皇大讚剛宣佈退休的菲臘親王貢獻良多。Anna是美籍英國人,曾一舉扭轉了英國版《Vogue》的頹勢,隨後她又負責《Vogue》在美國的發行工作,將原本滯銷的雜誌變得受歡迎。不過Anna個性冷漠和苛刻的要求令她有「核武器」稱號。Anna亦是荷李活電影《穿Prada的惡魔》(Devil Wears Prada)中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扮演的惡死上司的原型。不過有不少網民於BBC的官方facebook專頁批評Anna不值得獲封爵,情況猶如上月英國萬人迷碧咸(David Beckham)的時裝設計師愛妻Victoria獲頒官佐勳章時一樣,網民留言諷刺地說:「對時裝及新聞的貢獻,便是推廣不真實、不實際的美麗指標,讓多個年代的女性視厭食症及自我厭惡為正常。」另外亦有網民寫到:「她所編輯的奢華雜誌是推廣大部份人都負擔不起的時裝。」撰文:泰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07/200130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4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