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概股企業造假技術升級 香港審計、投行吐槽「也很無奈」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8/0NMzY5XzQyNTg0NQ.html

當我發現實際庫存和盤點表上有很大出入時,立刻打電話給項目負責人,他說,「先不管差異,讓客戶在盤點表上籤字拿回來,盤點另一個倉庫的同事手上的盤點表已經被客戶搶走撕掉了……」

這一幕,是一位前四大員工的親身經歷。

企業財務的造假行為,正在給上市鏈條上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投行帶來巨大壓力,平衡控制風險和增加收入之間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一般不是四大審的公司,我們都不會接。」一位香港外資銀行投資銀行部門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儘管四大並不能代表100%沒問題,還是相對安全一些。

不過,讓人頭疼的是,即使是四大這塊金招牌,現在也不能讓人徹底安心。揭露「中概股」財務造假的風波已經從美國刮到了香港,然而指責審計、投行失職的同時,卻鮮有人看到他們的無奈。

造假手段五花八門

去年,一場「渾水風波」,讓眾多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深陷造假漩渦。

多元印刷、空中網、中國高速頻道、東南融通、嘉林漢業、數百億、多元水務,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公司,紛紛成為投資者做空的對象。隨著美國證監會(SEC)對其調查的深入,四大作為審計服務的提供者,也被捲入其中。

東 南融通賬面上的一些交易,在往來銀行處無相應記錄,早前收到的銀行詢證函也是偽造的。當德勤華永提出要進行額外的審計工作時,管理層阻止並強行奪走了部分 審計資料。「(去年)5月20日,東南融通的(審計委員會)主席向德勤華永承認,該公司偽造了營業收入和賬面現金餘額。」在最近提交給美國法院的一份文件 中,德勤華永再次描述了辭任前的部分細節。

「審計一方面依賴於客戶提供的財務資料和發票之類的支持文件。」一名四大員工小李向記者解釋,另一方面靠詢證函核對客戶賬面數字是否正確。

所謂詢證函,是審計人員以被審計公司的名義向與其有往來的對象(被詢證人)發出,用來獲得被詢證人對於被審計公司相關信息或現存狀況的聲明。詢證函必須由審計人員親自寄發,是審計工作底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審計來說,詢證函是來自獨立第三方的證據,比客戶本身提供的資料更具有可信度。」小李說,但在整個審計程序中,詢證又是最簡單的,只需填妥客戶賬面數據寄給相應對方就行,所以往往由初級員工完成。

然而,隨著客戶越來越「聰明」,這項審計程序中最簡單的工作風險也在逐漸提高。東南融通並不是唯一想到偽造詢證函的公司。

「曾 經有家公司高層承認,上一年度,他們的總經理和財務總監串通,偽造了一份採購合同,今年,他們把這項採購支出轉做壞賬處理了。但諷刺的是,上一年度,我們 審計這家公司時,曾經就這項採購給供應商發過應付賬款詢證函,對方不僅回覆,且金額確認無誤。」上述前四大員工說,原來是兩個高層串通,從外地寄回來的。 「遇上這樣的事情,作為審計真的很無奈。

一些四大的員工說,為此,越來越多的詢證函只好採用「人肉快遞」的方式。審計人員親自拿著詢證函去銀行,看著對方確認蓋章。

但這畢竟不是解決方法。「忙季一個人可能一週就要做二三個項目,根本沒那個時間。」四大員工小王告訴記者,當客戶的供應商或者開戶行在外地時,這種做法就更不現實,即便審計有時間,客戶也不願意承擔那麼高的費用。

審計人員的差旅費用是由被審計公司承擔,而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公司已經在盡力削減審計支出了。

前述前四大員工回憶說,而另一些造假手段,讓會計師事務所更加無奈。銀行水單都可能造假,只有一些有經驗的高層才能發現圖章的形狀有問題。

中概股企業造假技術升級 香港審計、投行吐槽「也很無奈」

精益求精的時間悖論

風險評估是審計過程中的重要一步。「理論上說,風險增加審計工作就得增加,比如多抽取憑證,這就需要客戶提供更多資料。」四大員工小陳向記者解釋。

「我們使用基於風險評估的審計方法,審計人員會對高風險領域特別關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德勤中國解釋稱,這也使得德勤能夠發現客戶賬務問題並向監管者、投資者和股東及時拉響警報。

如果審計師認為一家企業風險提高,在核對費用、盤點庫存等環節會增加樣本數目,擴大覆蓋面,以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

「但是在忙季,很難完全做到。」小陳坦言,四大審計一家公司的週期一般為一週,但忙起來的時候,一家公司可能只有2-3天,在做一個項目的時候,還要同時被幾個前面已經完成的項目「追殺」。「經理看了底稿會提出問題,往往一邊做新項目,一邊還得處理舊項目的問題。」

「如果是整理得好的會計憑證,抽起來可能還比較快,但如果整理得比較亂,光是抽憑證就要加班。」提起抽樣,小陳顯得很無奈。

事實上,除了簡單的增加樣本,在經歷了去年的中概股風波後,四大對其客戶的風險評估似乎業已趨緊,今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因無法提供規定資料,被迫延遲發佈業績。

今年3月底,歲寶百貨(0312.HK)公告稱,由於需要更多時間提供規定資料,使負責審計的畢馬威事務所就其在2011年進行的若干交易實施及完成審計程序,全年業績將延遲公佈。

4月,澳優乳業(1717.HK)表示,已經收到負責其審計的安永信函,其中提及審計過程中,出現一些有關其在中國境內主要附屬公司澳優乳業(中國)公司的銷售未解決事宜。此外,問題還涉及存貨和應收賬款。安永已在3月29日暫停對該公司的審計工作。

「如果客戶不能提供一些資料,或者提供的資料有問題,就可能出現無法出具意見或者需要提供更多資料以完成審計工作的說法。」小陳稱,現在其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對有些項目已經增加了對客戶內部控制的審計或增加了審計內容。

對一些問題更嚴重的客戶,四大也有選擇辭任。

今年3月,德勤·關黃陳方(德勤香港)先是辭任博士蛙國際(1698.HK)審計師一職,因其未能積極提供相應的審計文件配合工作,同時對一筆金額為3.92億元的預付款和部分經銷商交易的實質存在性表示懷疑。

同 在3月,德勤·關黃陳方再辭任大慶乳業(1007.HK)的審計工作,在給管理層的信函中稱,大慶乳業的牛奶採購交易存在舞弊; 2月在審計工作中所目睹的銷售單據,與進行稅務局調查後於3月交回的文件之間的差異未作解釋;收購擠奶站、牧場及荷斯坦種乳牛的有效性及商業實質。

投行也尷尬

在中國企業上市的鏈條中,投行依賴於會計師事務所的成果開展工作,而會計師事務所的無奈,也讓知名投行陷入尷尬。

東南融通團隊曾是「全明星」陣容——高盛和德意志銀行為主承銷商,德勤華永為審計師,上市前又曾兩度獲得老虎基金投資總計4800萬美元。

名牌包裝並不鮮見,翻看近期爆發問題的上市企業,博士蛙國際上市時,由中國交通銀行、瑞士信貸集團和瑞士銀行擔任聯席承銷商;大慶乳業的兩大承銷商則為麥格理和建銀國際;澳優國際的承銷商包括麥格理和中銀國際。

「高盛和德意志已經很謹慎了。」上述外資銀行投行部人士坦言。在某些投行,對於IPO可以松到初級員工寫完的文件不經高層審核就可以直接送交港交所。

近日,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回應上市公司「素質下降說」時稱,港交所的上市委員會在審查新股時,會關注其是否符合規定、資料是否充分披露,如果申請公司沒有問題,港交所並無理由阻止其上市。

過程中,上市委員會對IPO的保薦人也僅是循例提問,儘管上市委員會可能對於某些保薦人有「偏愛」,但也僅限於多問幾次問題。

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隨之而來的內部激勵機制,誘發了投行作為保薦人職責的扭曲。

前述投行人士稱,在一些投行裡,升職標準過多依賴於員工拉客戶的能力,有些靠拉客戶升值的高層雖然有客戶,但執行力可能不足,難以意識到客戶風險的嚴重程度。「有的投行索性把拉客戶和執行分開進行。」

此 外,對於投行來說,一個IPO項目可能持續近一年,一個人又要同時身兼多個項目,這讓投行在完成盡職審查時與四大完成審計工作時面臨相似的無奈。另一方 面,一個IPO項目通常有多個保薦人參與,不同保薦人對於嚴謹的定義也會不同,面對一個寬鬆的合作夥伴,嚴謹的作風可能不見得獲得對方的認可。

不過,去年,美國證監會已經開始對部分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進行調查。作為審計師的德勤華永已經被要求提供東南融通的有關審計底稿。

按美國證券法,如果上市文件造假,承銷商要承擔過錯推定責任,審計公司承擔過錯責任等民事責任。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稱,如果之後的披露文件造假,審計公司需對審計部分承擔過錯責任,如果審計公司與企業合謀或參與造假,則為串謀造假,屬故意犯罪。

4月,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宣佈撤銷兆豐資本(亞洲)公司的上市申請保薦人牌照,因其對洪良國際控股公司上市申請事宜的盡職審查不足且未達標。同時,香港證監會還表示正在計劃就對上市保薦人執行更嚴格的監管新規徵求市場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6

審計都有風險?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4.html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審計工作包括範圍,目的,抽樣方法和數量等都和Auditee的風險有莫大關係。可是,原來審計本身也有風險的!

根據維基的記載,審計風險是「審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風險(可能性)」。簡單來說,就是「睇錯風險,出錯Report」。

按目前最流行的講法,審計風險(Audit risk)=固有風險(Inherent risk)x控制風險 (Control risk)x檢查風險(Detection risk)。

為了更能顯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我繪畫了以下這幅圖。最底部的剩餘風險(Residal risk),其實就是審計師須要面對的審計風險了。


接下來講一講各種風險是甚麼。

固有風險是假設在沒有內控下發生錯誤的可能。例如準備Voucher時將銀碼寫錯了。一般來說,業務愈複雜,固有風險就愈高。例如一般商品買賣和炒賣衍生工具,前者的固有風險就應該比後者低。

除此以外,業務處身的環境狀況和管理層本身也會影響固有風險的。先講業務環境,例如一家貿易公司,他們的身處的業務環境相對銀行複雜。別的不說,單是相關 的法律法規這一項,就已經令後者的固有風險增加。另外,銀行存放大量現金,相對於貿易公司的貨品,現金較容易被挪用和偷走,這一項也會增加固有風險。

至於管理層對固有風險的影響,當中包括他們的能力、誠信、管治水平、對風險的敏感度和人員變動情況。就以管治水平為例,若企業的管治差勁,固有風險隨之而 增加。這也解釋了,為何當有上市企業高層捲入官司,其股價例必大跌。因為市場相信,企業管治水平和企業業績甚至前景有直接的影響。

控制風險是發生了錯誤時,內控未能有效防止或發現的可能。當中包括沒有建立內控,或者建立了內控但設計有問題或控制不足夠,又或者建立了足夠的內控卻沒有切實和及時執行。

舉個幾個例子來嘗試說明一下:公司把大量現金存放在抽屜,既沒有上鎖,也沒有收支記錄,這就是沒「有建立內控了」;公司用一個普通的小錢箱來存放大量現 金,而且也沒有收支記錄,這就是「建立了內控但設計有問題或控制不足夠」;公司把所有現金鎖進夾萬,而且也設計了一個收支記錄。可是,夾萬沒有按規定鎖 好,收支記錄又不齊全,這就是「內控沒有切實執行」。

檢查風險就是Auditee存在問題或錯誤,但審計師找不出來的可能性。例如Auditee有一筆或然債務 (Contingency liability),若果通過正常的Bank confirmation是可以找出來的。可是不知何解,相關的Bank confirmation沒有做,令審計師錯誤以為Auditee沒有或然債務。於審計實務來說,檢查風險愈高,審計工作量就愈多。

另外,檢查風險可以再細分成抽樣風險(Sampling risk)和非抽樣風險(Non-sampling risk)。顧名思義,前者涉及抽樣,例如抽樣的數量和方法有問題,以致出來的抽樣結果未能有效代表總體;後者則涉及其他方面,例如人為錯誤,疏忽,定錯 了審計目的,用錯了審計程序,「放飛機」,「鬼揞眼」等等。

對於審計風險的控制,審計師主要是通過調節檢查風險。從上文中可以清楚看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是審計師無法控制的,就算是Auditee,他們也只能左 右控制風險。所以,倘若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很高,又要維持一定水平的審計風險的話,審計師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調低檢查風險,要做到這一點,就無可避免要做 多些測試,審計工作量自然增加。

舉個例子,從事進出口貿易公司大多數都會有或然債務,換句話說,在審計或然債務上,存在一定的固有風險。假設貿易公司的內控不太理想,例如公司不會記錄這 些或然債務,為了維持審計風險在低水平,審計師唯有將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調低,即是加強審計測試,例如不單索取Auditee所有銀行的Bank confirmation,而且還查閱所有Bank statements,甚至擴大Sample size,查看每單進口貿易是否開有信用證,以及跟蹤其信用證狀況。

國家審計署於早年下發了一份《審計機關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評價準則》,內裡詳細列出以上各個風險的考慮因素,很值得參考。另外,Hong Kong Standard on Auditing (HKAS) 300,以及IAS 300也有提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4

FCPA合規審計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10/fcpa.html
有朋友問甚麼是FCPA合規審計(Compliance audit)。首先解釋一下甚麼是FCPA。FCPA的全寫是「Foreign corrupt practice act of 1977」,是一項美國法例,中文譯名是「海外反腐敗法」。此項法例產生的原因,主要因為於1970年代,美國證監會(SEC)的一項調查發現,有不少美國公司藉賄賂海外政府官員的手段來獲取生意或便利。

FCPA規定所有美國企業不可以向海外的政府官員提供任何利益,但加速費(Facilitating payment)除外。倘若違反此項法例,個人或企業都需要負上很重的刑責。例如企業違反了法例中的賄賂條款,刑事罰款可以達到200萬美元,甚至藉賄賂 而獲得利益的兩倍;又例如違反了當中的會計條款,刑事罰款可以達到2500萬美元,或藉賄賂而獲得利益的兩倍。

所以,很多美國公司都會定期進行FCPA的合規審計,特別是那些在美國國外有分支的企業。還有一點,此法牽連甚廣,不單美國企業本身要遵守,連其供應商、合作夥伴和客戶得也要跟從。

此項審計主要分兩方面,首先是評估目前企業的控制是否足夠,之後再抽查交易,看看是否有問題。

關於控制,首先少不了一份Policy以及一個Anti-corruption program。當中應包括如何防止企業違反相關規定,例如對指定類別的人或機構進行背景調查(background check),包括某職級或以上的新員工、供應商、商業夥伴、外判商、顧問,甚至客戶等等。

除此以外,企業所有商業合同和員工合約等,也要加插FCPA遵從條款,規定合約另一方也要遵守,而且企業有權要求對方合作,讓企業派員到場進行合規審查。另外,企業應要制定投訴機制和調查程序,接受員工、顧客、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等的投訴,並按既定程序去調查和處理。

上述的措施屬於「內控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接下來就要在「內部控制(Control activities)」下功夫。基本上,涉及兩個部分,就是收入與支出。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FCPA不就是行賄嗎?為何會涉及收入。因為行賄有很多方法,當中一種就是提供廉價或免費商品或服務,例如貨品價值是1000,但故意 少收900而只收100。所以,企業應有一個機制,若折扣優惠超過某限額,就必須得到某職級管理人的批准。而企業應也有一個報告列出所有異常交易,並定期 送交管理層審閱。關於支出,除了一切交易需要審批外,也必需具備足夠的憑證去支持每一項支出。

除了上述幾點以外,企業應定期對FCPA的合規進行風險評估和合規審視。隨著營商環境和法律環境轉變,企業面對的風險也可能有所改變,所以定期的風險評估是必須的。而合規審查則是監察的重要手段,通過此法協助管理層確保企業遵從FCPA。

最後一提,FCPA寫明其條款並不適用於加速費(Facilitating payment)。賄賂與加速費的最大分別,是前者會影響獲取生意或得益的結果,後者則只是加快速度,支付並不影響結果。例如申請牌照,藉著付錢給當地政 府官員去獲取牌照就是賄賂,若果牌照申請早已批准,付錢只為了加快批出的速度,這則是加速費,不受FCPA條款約束。不過,要證明支付是加速而不是賄賂並 不容易,一個不小心就會踩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11

天真審計署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1117/18068751

上星期六到文化中心聽完中樂團與龔冬健之後,步行到尖沙嘴碼頭搭的士,的士就唔見有嘞,人龍就一大條,排隊企足十五分鐘之後,先至上到的士,但巴士總站啲巴士就多到車等人,半打以上巴士呆等乘客,好彩自己唔係巴士公司股東啫,每架巴士開車時只有十個八個乘客,點為皮呀?香港公共交通便利到不得了,巴士載客能量似乎多過乘客數目,黃昏放工時份,軒尼詩道嘅交通擠塞大部份係載客量少嘅巴士太多所造成,太多巴士在道路上行走當然不利於空氣維持清新。
審計署發表報告,居然大彈環保署廿五年來坐視空氣污染指標不達標,去年路邊二氧化碳及可吸入懸浮粒子全年平均濃度水平不但超出法定上限5.3%及11%,更比世衛標準高出兩倍以上,審計署班會計審計專家仲教埋環保署點樣改善空氣指標──方法之一就係重整巴士路綫,減少重叠性巴士路綫。
不用審計署操心,環保署當然知道問題所在,但推行唔到呢!以我地普通常識,見到巴士導致塞車嘅例子為例,唔駛做過專業顧問,都知道應該重整,削減不必要之巴士路綫。但係政治上,知易行難,好難推動㗎,環保署搵運輸署,運輸署話要諮詢區議會,套用美國政治術語,任何重整巴士路綫方案,去到區議會就係DOA(Dead on Arrival)(一到即死),議員必然反對到底,審計署真係咁叻嘅話,不如教埋運輸署點樣說服區議會。
審計署又彈政府「電影發展基金」為22個電影製作項目,79個電影相關項目提供融資,蝕到眼坦坦,已開支約3800萬元,收回不足45%,其中有兩套戲「戰.無雙」與「贖命」,政府資助601萬,結果收番1769大元咁多!審計署為納稅人肉痛乎?唔好太天真嘞,凡係政府成立甚麼「行業基金」打着扶助行業發展招牌,定會變成該行業嘅撳錢機,呢啲基金遲早蝕清,之後行業公會一定大聲疾呼基金好有成績,冇咗唔得,於是,以為政府應當有為,干預市場有理嘅政客又會繼續支持撥款,當我地納稅人冇到。電影發展基金未曾成立,左丁山已經知道有今日嘅結果,審計署,唔駛咁天真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07

卡特彼勒巨額減記引發四大審計質量遭質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762
卡特彼勒因其收購的四維電機發現財務欺詐而被迫減記5.8億美元。安永和德勤負責這起收購的盡職調查。普華和中瑞岳華分別是卡特和四維的審計師。中外大所合力仍未阻止財務欺詐的發生。

此前,卡特彼勒公司發現其全資子公司鄭州四維機電公司有會計欺詐問題,令卡特彼勒被迫巨額減記5.8億元。目前FT最新消息顯示,當初幫助卡特彼勒做這筆收購項目盡職調查的兩大會計師事務所是德勤和安永。

據FT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德勤和安永兩大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了去年卡特彼勒收購四維機電交易的盡職調查,其中德勤負責審計四維機電的運營資本,而安永負責整體的盡職調查工作。

此前事件回顧:

通過一項內部調查,卡特彼勒發現其於去年完成收購的全資子公司鄭州四維機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多年來存在蓄意的不當財會處理,導致卡特彼勒去年第四季度5.8億美元的巨額非現金商譽損失,約合每股0.87美元。而去年卡特彼勒花費7.34億美元(該數字與FT提供的8.86億美元有出入)收購四維機電,此次減記佔到四維機電總價值的79%。

卡特彼勒的調查發現四維機電的幾位高級經理在公司被卡特彼勒收購之前幾年就存在刻意的會計操作不當處理。目前解除了四維機電幾名存在蓄意財務不當操作經理的職務,四維機電的公司運營職能也被卡特彼勒的中國集團運營部門所取代。

卡特彼勒已經向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會告知了此事,亦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減記損失的文件。

更多詳情請參看 鄭州四維陷財務欺詐,卡特彼勒被迫巨額減記5.8億美元。

德勤和安永作為該筆交易的盡職調查負責方,也遭到了來自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指責,稱其沒有能夠審核出一系列海外上市公司的系統性詐騙端倪。

中歐國際商學院教授Oliver Meng Rui表示:

卡特彼勒對四維機電的指責,是對傳統的盡職調查過程的一個重大挑戰,一般來講,會計師只會審查目標公司的賬目,但通常不會審查其標的資產或商業模式。「有時候,會計師事務所也很難證實目標公司高管提供的數據的準確性,為了防止國際詐騙事件,這些有問題的跡象通常都被掩蓋了。」

過去兩年,多起中國公司財務欺詐問題被曝光,也有多家全球知名會計公司牽涉其中。去年12月,五個會計師事務所因為拒絕向美國SEC呈交中國9家公司欺詐調查的相關文件,而遭到SEC的處罰。

卡特彼勒公司的常規審計是由普華永道來負責的,而四維機電的常規審計是由中瑞岳華(RSM Nelson Wheeler)負責的。

德勤公司對此消息回應稱,「這與運營資本相關的盡職調查沒有任何關係。」並拒絕進一步評論。安永公司對此拒絕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08

原創 財務部如何配合事務所年報審計 流風回雪VV

http://xueqiu.com/1249249306/23243082
陽春,年報日日披露甚盛。開始是點點滴滴,斜風細雨,到後來漸急漸密,雪片般落下,教人應接不暇。到今日還沒披露的,想來也在緊張糾結之中了。審計離場了沒?報告草稿有了沒?收尾工作,固然是酣暢淋漓,在此時刻,稍微總結幾句年審配合,倒也不負恩澤。

1 派人

   無論財務部有多少人,總覺得不夠用,這是所有公司的正常感觸。審計,來兩個人也好,來二十個人也好,財務部最好只派一個人,至多二個人配合。

   這是經驗,並非真理。曾有人,審計一入場,就把財務部9個人的職責分工一一說清,叫審計根據分工該找誰找誰。結果呢,審計需要催好幾個人,財務部所有人都被審計催,公司需要瞭解審計進度,問自己人得問一個遍,又不想因此開會,只能去問審計組長。

   派一個人配合,是說此人負責接口:從審計那裡得到資料清單,將清單分工給各人,從審計那裡得到問題清單,將問題分給各人。這個人不需要瞭解所有事宜,更不需要擁有全部資料,他管好收發就可以了。這樣,公司想瞭解審計進展,問只問這一個人就行了。

   各公司財務部的人,性格水平是參差不齊。派去配合審計的人,倒不需要多機智勇敢,但一定得「懂事」,知道大致方向,不可瞎說。曾有某會計,去接待審計組,一見面異常熱情,一開口就介紹自己家多少費用不曾入賬,審計組當即就笑了。

2 給資料

   據說獨立性是會計師的生命,但在審計現場,會計師的命根子是,資料。

   在審計組進入現場前,可以先把資料清單給公司,公司把能提供的電子版的東西發郵件過去。每個事務所,都有資料清單模板,但這是大路貨,肯定不是適合所有公司。因此,財務部拿到這個清單後,要先刪減,給不適用的那些打上標記,反饋給事務所,然後再組織提供。

   如果是連續審計,則上一年已經提供的、本公司特色資料,比如什麼分析表、什麼清單之類的,細心的會計師會在來年的資料清單裡直接寫上,粗心的會在現場才想起來索取。財務部拿到清單後,如果發現並未要這些特色資料,那麼也不用上趕著給,因為,會計師可能今年的想法不同,這些東西說不要就真的不要了。

   除了清單上的,現場審計開始後,還會索取很多東西。其實除了基礎資料外,很多資料都是可以談的。審計組不可能對公司的所有管理流程爛熟於心,他們也不知道公司有都有什麼數據和表可以提供,因此,他們要的東西,公司可能壓根就沒有,或者很難提供。這時,就要主動去問審計組,你要這個資料,是為的什麼目的,咱們一起想想能不能換換,沒準我這有證明力更強的。例如,審計要求把所有5萬元以上的合同全部複印,公司的量又非常大,眼看就報廢一台複印機,這就可以去問,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懷疑哪個科目的什麼問題,我能不能給你帶金額的合同清單,這個我可以保證不重不漏,我賬上每筆收入都在摘要裡寫了合同編號,你VLOOKUP一下就知道執行情況,然後你挑大額的複印好不好?或者我給你合同清單,你隨便抽,但我給你合同電子版,行不行?

   基礎資料就不能談了,比如對賬單。有的公司為了顯示自己強勢,故意這不給那不給,並以此為能事,這除了浪費審計組的時間,讓事務所有理由提高收費之外,並沒有其他效果。

3 答問

   與客戶溝通,是事務所的必修課,但他們並非就個個溝通的好。溝通是雙方的事情,很多情況下,公司還得主動。

   中介不是主管單位,中介的審計也不是打與被、罰與被罰的關係,相反,大家的目的是一起把報表趕緊做完做好。因此,大家更多的是在協作,而非敵對。

   事務所的提問,有時深刻有時低級,是否回答,如何回答,要區別對待。

   公司的人,財務的,業務的,人力的,行政的,對同一事情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比較深刻的問題,尤其是敏感的那些,答案要想好。比如審計要詢問某銷售員某大客戶的情況,財務部就要請這個銷售員先說一遍,不妥的地方要修正,然後再讓這位銷售員去書面或者口頭回答,如果審計組在詢問中提出新的問題,此人可以說:這個問題我不負責回答,請通知財務部再派別人。

   這樣做對嗎?

   對。

   審計組得到的所有資料和解釋,都是公司以公司名義提供的,所有對他們提供資料和解釋的人,都是代表公司,因此,在出面溝通之前,公司內部商討答案,那是極其正常的。再說,外交部都有口徑詞,普通公司不可能比外交部口才還好,不集體準備答案那是太自信啦。

   公司認為深刻的問題,事務所未必這麼認為,很多問題都是履行必要程序而問,不是在深挖問題,所以如常回答即可,不用派出副總級別的人解釋,當然自己內部討論答案可以多花一些時間。

事務所提出的低級問題,有些要回答解釋,有些不要理睬。

   公司的運作管理方式,要解釋,但不用特別深入解釋。敘述時要體現公司內控優秀,管理完善等令人放心的優點。

   公司提供數據之間的勾稽關係,要稍微解釋,讓審計得以迅速核對數據,否則他們左思右想可能浪費時間,更可能發現其他公司不想討論的問題。

   會計政策之類的,要解釋,比如審計問為何收入是這樣確認的,就要對他們細說原因,同時彰顯自己公司多麼正確規範。審計時間也都是不夠用的,冷冷拋一句「自己去想」,審計可能花三分鐘想完,然後斷定公司是錯的,接下來的溝通更浪費時間。

   審計組自己弄出的問題,不要理睬。比如,公司提供的數據,審計搬到底稿上為何明細加總不等於合計了,這就不要管。首先公司不負責檢查事務所底稿,其次,即便公司熱心去幫忙,花的時間也不會比事務所自己檢查花的時間少,因此乾脆不管。

   審計方法問題,比如抽的樣本不足,該做替代程序的沒做,這些不要管。遇到脾氣不好的會計師,財務部一提這些他們還可能咆哮,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少做的程序,自有他們經理、合夥人去管,哪怕離場後再補充大批資料,他們也不至於因此就耽誤了報告時間。

4討論

   很多事情是要討論的,比如某筆調整要不要調,某處怎麼寫附註等等。有時還涉及審計意見類型。

   涉及審計意見類型的,一般在審計入場之前,就該定個差不多。公司的大事大政策大數據也就那麼些,有沒有問題公司自己知道。公司和事務所都有個掂量對比過程,公司要的,事務所要的,彼此想好,不行就換換新鮮,這都是可能的。事先不想好,想在現場矇混過關,有可能成功,但風險是在的,等審計發現了再去談,時機有點晚了,若公司處於弱勢,也就是說,事務所有沒有這家客戶都不在乎,那麼後果不樂觀。

   現場討論的,還是意見類型以外的事情更多。交流這些事情,要找對人,不要和沒有決策權的人討論,因為說了也沒用,他們至多往上原樣反映,反映過程中走樣的也有。

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審計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變,他們一遍又一遍重複相同的理由,任憑公司怎麼說服也不為所動。這時候,生氣是沒用的,要弄清究竟是事務所的誰在擔心什麼,然後對症下藥。有時,僅僅是事務所合夥人曲解了事務所現場人員的匯報,有時,僅僅是事務所經理懶得對合夥人做更多解釋,就選擇了壓迫公司。

   例如,壞賬準備率為何很低,事務所初步判斷公司提取不足,有隱瞞虧損的嫌疑,這樣的事務所可能看st公司看的多了,基於一般認識做此等推理,也可能是,只要公司多提一些,這裡肯定就沒有風險,審計組不用追加任何程序,更不用多花時間對合夥人匯報,所以他們選擇引用準則、要求補提。

   公司呢,遇到這種狀況,就得耐心解釋客戶質量,介紹信用管理體系,並拿出數據談談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強勢地位。理由擺足了,如果審計組還不聽,那麼,直接找其合夥人談。

   事務所的逐級覆核是必要的質量控制,但這逐級控制也帶來不少溝通成本。這個溝通成本,有時直接影響到審計效率,為了促進審計,公司必須知道什麼問題和哪一層次的人去談。

5質量

   利用事務所的工作,促進公司的報表質量,那是必須的。公司購買的是服務,不是幾本紙做的報告。因此,要充分利用會計師的專業,優化報表,優化財務。除非有貓膩想矇混過關,各種資料提供的是越快越好。不要怕改表,每一次修改都是報表的優化。

   同樣是干淨意見,審計質量可以是天差地別。真有事務所抄個數字就走,很快出報告,問他們:「我們公司怎麼樣?」回答只有「很好」。乾淨報告固然要緊,但公司沒注意的問題,事務所也不想注意,這就沒有增值服務了。

   而有的事務所,除了做審計,公司的雞毛蒜皮問題都能注意到,還能找到不起眼的漏洞和隱患提出建議,且介紹其他公司的經驗,這就是好審計。如能提升管理水平,公司何樂而不從呢。當然也有審計,管理問題看不見,優化建議提不出,十元級別的不合規發票查出來幾十張要求調整,這樣的審計,是沒將公司的重點與審計的重點恰當結合,是否受歡迎就難說了。

例如,審計工作完成後,審計組告訴公司,你賬表都沒問題,但在未來,公司規模幾倍之後,供應商的管理肯定成為問題,因為這行業的上游格局很清晰,不可能再以這麼簡單粗放的辦法去管,所以,公司應該早做考慮,有意識培養優質供應商,基於此,採購考核和庫房賬簿都要有所改變,好的辦法有哪幾種,等等。這樣的會計師,保證比滿口說好的受歡迎。

      有時,遇到的會計師真好:專業好,態度好,這就要記住,爭取明年還讓這個人來。常見公司換事務所,理由就是帶隊的會計師跳槽了,公司不想讓別人審。有時,會計師看上去水平普通,公司還是想讓他繼續審,那是因為,此人對公司已然熟悉,換個人,各種情況又得重新介紹一遍,這也是時間啊。

   某公司,曾經被一位水平高的帥哥審過,當時談起準則和行業政策,這帥哥三言兩語就說的很透:準則如何,大家怎麼做,監管的看法是什麼,稅的風險有多大,某地的最新稽查案例是什麼,所以你們怎麼處理才最恰當,等等。後續的會計師,經常問的是,你們為什麼這樣做,你們為什麼不那樣做,咱們再核對下準則好不好,等等。幾年之後,公司還是想念那帥哥,打聽他去了哪個所裡,看能不能再請他來審,哪怕是做個諮詢也好。專業水平的魅力,就是如此。

6 招待

   其實審計組最喜歡的是時間,不是大餐。招待這件事,可有可無,比較狠的公司,可以做到,事務所合夥人去現場都不管飯,只關心問交通是否擁堵,建議多坐地鐵少開車,普通會計師自然就更不管了。更狠的公司呢,是天天帶出去大餐,每次不算路上就2-3小時,飯後還有活動,審計組苦不堪言,只能加班熬夜趕進度,報復性地多提意見。

   為了協調氣氛也好,增進感情也好,恰當的招待還是可以有的,比如入場吃一次,或者離開時吃一次。日常餐飲呢,有的公司提供自己公司的食堂卡,陪或者不陪都行;有的公司壓張支票給最近的小餐館,讓審計吃完簽單;如果按約定公司負責食宿,那就讓審計組去住宿的酒店吃;如果按約定公司不負責食宿,那麼什麼都不管也正常。想對審計組更好一些,可以給張附近的超市卡,讓他們購買飲料和零食,或者乾脆就買好搬過去,都行。

   拼酒,絕對不是好習慣,但也有不少公司,審計組一到,先拉出去痛飲,審計組喝的多,資料提供就快,審計組不能喝,資料提供就慢。這種辦法雪是不讚成的,因為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喝酒太浪費時間,弄不好還耽誤事情,真要和審計組拉攏感情,從速提供資料那是最好的。但是真有公司,非喝不可,以喝倒審計組為榮,但實際上,無論喝多少次,該給的資料還是要給的。

7 日常

     對年審工作的配合,不是在審計組到達時開始的。其實,公司每發生大的事情,都要和會計師及時溝通,在寫下那筆重大分錄之前,就討論個透徹,這樣雙方都好,避免年末花時間糾結,也避免公司做出不可逆的動作。預審時候,更是要讓會計師儘量多看,這樣可以減少年後的工作量。

     這一點相當重要。凡是大事,是瞞不過會計師的,所以也不用瞞。早些討論,達成一致意見最好,討論完了還有分歧,及時換所也來得及,最怕藏著不說,3月份雙方僵持不下,臨時換所,得連夜找新所,很麻煩。

     總之,在年審中,財務部和審計組是協作關係,無論工作多麼繁瑣,問題多麼碎,都得去持續推進。質量和效率,都在協作中深刻體現。好在審計總有結束的一天,報告總會出來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65

審計那點事 (1) 半路出家的會計師:

http://xueqiu.com/1287145640/23296967
最近大陸審計師的日子不太好過。A股審計師,被證監會逼著搞個福爾摩斯式的專項檢查,還要懂得運用FBI讀心術,港股審計師,收費江河日下(四大也是做爛市的主啊),SEC審計師,更慘,中國企業不受待見,四大也被SEC告,這塊市場在上年十分慘淡,不提也罷。總之,由於我手頭上沒有專項檢查,這個忙季突如其來的,空閒了(還真他媽不習慣),跟大家分享一下處理過的國內外IPO審計一些經歷,歡迎大家拍磚。

收費篇

審計師的收費理論上來說是和工作量相當,對吧?但事務上來說,各位總監老闆們,有沒有收到過會計師給你們的按工時收費表咧?應該從來沒有過吧?(國外律師會這麼幹,每個鐘頭收費寫得清清楚楚)?對,審計就是一盤生意,越是高級的合夥人,就越是純粹的生意人,對於他們來講,審計服務就是買賣的商品。因此,正常情況下,收費高低並不是完全取決於工作量的,具體來講,客戶生意的風險,客戶是否值得前期投資,IPO是否有標竿式的影響,競爭對手的報價,都決定了老闆拍腦袋拍出來的那個金額(很多時候這個金額都會讓項目經理亞歷山大)。至於在非常時期,再不接項目的話手下的兄弟們就要炒魷魚了,你說就算是白菜價,合夥人接還是不接呢?

至於四大的收費,大家覺得貴吧?哎,要說這放在幾年前,四大貴應該是普遍真理,現在,有時候還真不是這麼回事。舉個例子,A股上市流程大家比較清楚了,通常股改前審計師就會進場,盡職調查啊,財務合規啊,財務審計啊,到了申報的時候,審計師一般都已經進行了三年年審了(這些還都是正規的做法,不正規的業內都知道,我也不講了),每年年審費80-100萬,加上IPO服務,沒有300萬下不來吧?而港股呢,通常情況下IPO審計費用也就是300萬了(港幣!),咋說呢,隨著大部分大型國企央企整體上市的完成,四大的增長壓力也是越來越大(老闆們的白頭髮皺紋也是越來越多啊),市場也是越做越爛(能怨誰呢,大老闆們總是提一些不切實際的發展計劃)。這還是陽光下的收費,檯面下的就不講了。

至於美國上市的收費,市場則會謹慎得多。一方面,美國會計準則相對於國際準則以及中國準則而言,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很多的會計分析流程繁瑣複雜,且不說一個AICPA,就算一般的大陸審計團隊也無法完全勝任較複雜的會計處理,通常情況下需要美國準則技術部的協助(中國區的團隊一般在香港),因此,審計成本不是一般的高。而且,美國沒有保薦人,發行人需要依靠審計師與律師與SEC進行答辯,審計師和律師是企業申報資料通過SEC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美國市場嚴刑峻法,審計師被訴成本不是一般地高(整天被股民告,你說要不要收多點呢)。因此,就算這個市場再爛,審計師的收費也總是香港上市的兩倍左右(但實際利潤率可能比香港還低,各位企業的老闆們真的是要諒解啊)。

所以各位看官們看完這篇東西,能行行好去審計現場辦公室清點一下人員數量,再按按你們心裡那個小算盤,就知道審計人員為什麼被稱為金融界的民工了(人均利率額太低了,還要被合夥人剝削)。

下一篇開始跟大家聊聊中外IPO審計中的事務差異,大家希望瞭解哪些方面,可以告訴我。哈哈準備開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69

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設置進度遲緩 亞洲排行 台灣公司治理不如泰、馬

2013-04-22  TWM
 
 

 

二○一二年亞洲區公司治理排行榜中顯示,台灣不僅被新加坡、香港遠拋在後頭,更被泰國、馬來西亞超之在前,中華公司治理協會認為,值此之際,應該加速推動審計委員會的設置,以避免台灣的評分再遭下修。

撰文‧葉揚甲

台灣資本市場近年來面臨香港、中國、新加坡等地的競爭,面臨嚴重的邊緣化危機;更糟的是,攸關外資認同度的「公司治理」表現,台灣也在「不進則退」的情況下,逐漸被亞洲各國迎頭趕上,如今,甚至就連泰國、馬來西亞,公司治理的整體表現也已超越台灣。

每兩年亞洲公司治理協會(ACGA)與里昂證券共同發表「亞洲地區公司治理調查與排名」,在二○一二年的報告中揭露,台灣從一○年的第四名退步到第六名,不僅遜於首位的新加坡及居次的香港,甚至是泰國、馬來西亞,也分別名列第三及第五,表現超前於台灣。

直接衝擊外資認同度

對於台灣名次退步,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感到些許擔憂地表示:「亞洲公司治理協會是由國際法人投資機構、政府相關部門及企業界所組成,這個協會對亞洲十一個國家的評分,將會是國際機構投資人決定資金配置於各國家權重的重要依據。」換言之,當台灣的公司治理成績單差人一等,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外資認同度降低。

尤其,在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的會員中,全球性投資機構管理的總資產規模即超過十二兆美元,若是因為公司治理成效不彰,而削弱外資對台灣資本市場的投資誘因,則確實應該立即找出問題癥結並加以改善。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根據該項報告,台灣業者在董事會中普遍設立「薪酬委員會」的狀況獲得亞洲公司治理協會肯定;不過,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的設置進度遲緩,卻讓台灣資本市場的公司治理大大扣分。公開資訊觀測站統計,目前台灣上市櫃公司中,尚有約四○%沒設置獨董,八八%無審計委員會。

「如果這些扣分項目沒有辦法獲得改善,一四年公司治理評分出爐時,台灣的分數恐怕還會退步。」呂東英憂心忡忡地說,如果台灣現在還不動起來,一四年要在公司治理評分上扳回一城,可能性微乎其微。

為此,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日前召開「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設置如何一步到位」研討會,邀請學者、律師及會計師從不同面向分析,並試圖提出可行辦法。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劉文正坦言,「只要沒有法令強制性,多數公司就不會做」,目前只有極少數的公司領導人願意領先法律,「照理說,審計委員會的重要性比薪酬委員會更高,台灣卻是薪酬委員會設置的進度較快,這有點奇怪。」讓審計委員會進度迎頭趕上薪酬委員會設置進度較快,雖是因為政府祭出法令規定,但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卻有另番解讀,認為台灣算是「歪打正著」,之所以加速訂定相關法規,主要是回應金融海嘯過後各界對「肥貓」的撻伐聲浪,而並非全是基於健全公司治理的考量。顯然,台灣眼前的挑戰,是如何讓審計委員會的設置進度迎頭趕上。

從制度面來看,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認為,台灣現行制度允許監察人與審計委員會同時存在的「董監雙軌制」,是最不好且有問題的制度,因為,監察人與審計委員會同樣被賦予監督公司的職責,兩者併存,公司勢必得承擔雙重監督的成本,業者自然「能省則省」。「只是,台灣的監察人制度缺點不少,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缺乏獨立性,監督效果有限。」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王文宇強調,監察人屬於「事後」,審計委員會則屬於「同步,甚至是事前」監督的概念。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則提出實務面的觀察表示:「設置審計委員會已是未來必然趨勢。」就公司治理而言,審計委員會優於監察人的理由主要有三,首先,法令對審計委員會成員的條件要求,相較監察人更具獨立性及專業性;其次,審計委員會的獨董,準用︽公司法︾監察人得單獨行使職權的規定;第三,審計委員會採合議制,能降低監察人各行其是的困擾。

從以上比較不難發現,即使國際還沒有共識,但從台灣的法制與公司治理層面都已顯示,審計委員會的設置將蔚為主流。不過,薛明玲不忘提醒,審計委員會既參與決策又職司監理,顯然權力不小,因此,公司在獨立董事人選的考量宜審慎。

勤業眾信集團總裁陳清祥認為,無論是審計委員會或監察人制度,在實際運作時,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公司高層的態度,尤其大股東的支持與否,更是制度能否落實的關鍵。建議政府應頒布審計委員會設置的時程表,讓企業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同時應該將公司治理列入四大基金的重要投資參考,藉以提高企業改制的意願。

討論結果,其實台灣資本市場要在公司治理層面避免邊緣化的動作很單純,就是「政府動起來」,呂東英強調:「最怕的還是政府無感,今年若無相關修法,企業的動作會來不及在一四年前有所成績。」台灣的公司治理會不會繼續退步?不僅趕不上星、港,甚至被泰、馬等國愈拉愈遠,台灣的資本市場會不會在區域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再因公司治理因素加速邊緣化?要扭轉危機,政府現在就要動起來。

台灣公司治理總得分

輸泰國、馬來西亞

名次 市場 總分

1 新加坡 69

2 香 港 66

3 泰 國 58

4 日 本 55

5 馬來西亞 55

6 台 灣 53

資料來源:ACGA CG Watch 2012 審計委員會與監察人之主要差異比較項目 審計委員會 監察人獨立性 由符合獨立性資格之全體獨立董事組成;獨立董事不得為政府、法人或其代表人。 至少有一席與所有董事及其他監察人,不具有配偶或二親等以內關係。

人數/資格 至少三席,且均為獨立董事。

至少一人應具備會計或財務專長。 公開發行公司:二席以上

上市上櫃公司:三席以上

監察人無專業資格要求。

職權 1.採取合議制,且審計委員會至少每季開會一次。

2.對於提交董事會決議法定事項,應經多數決。

3.審計委員會之獨立董事,依法得獨立行使《公司法》所規定之監察人相關職權。 1.監察人對於《公司法》所訂之監督事項,各得單獨行使職權。

2.非屬合議制,且無定期開會之法定要求。

資料來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72

央企再被審計揭出問題

2013-05-20  NCW
 
 

 

□ 本刊記者 鄭道 文zhengdao.blog.caixin.com 5月10日,國家審計署公佈了13家央企2011年度財務收支的審計報告相關內容。審計報告披露,包括中移動、中國核能、中國華能等多家央企存在多項經營和管理涉嫌違規等問題。

審計報告指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國家核電、華能集團等國有企業,特別是其下屬機構,違規列支資金,以購買保險、發放購物卡、建設住宅樓等各種方式為職工發放福利,涉及金額超過數億元。此外,因經營決策不當造成重大損失的現象也相當普遍。造成損失的,包括中國國航、國投新集、龍源電力、國電科環等。其中,國電集團下屬四家上市公司均被點名。多家

央企亦存在工程未批先建

的情況,涉及金額超600億元。其中,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未報發改委立項審批,就開工建設總部大廈,總投資13.45億元。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在未獲核准情況下,開工建設21個項目,完成投資299.62億元。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決策的黃登水電站等16 項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也未經核准先行建設,涉及金額324.63億元。

審計結果公佈不久,中國商飛、國投公司、中國五礦、中國航空集團、國家核電、國電集團、華能集團、中國移動、中儲糧等9家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央企,相繼在其官網上發佈了對審計 報告的整改公告,表示已經啓動整改工作。5月10日晚,國資委在其官方網站稱,感謝審計署的認真審計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國資委已要求9戶中央企業邊審邊改、限期整改、持續改進。截至目前,審計報告中所涉及的大部分問題已得到及時整改。

此外,國資委表示,面對央企經營活動中存在一些不合規的問題,將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管理提升”活動,對央企統一立項開展“八項規定”貫徹落實情況效能監察工作。對央企是否落實規範職務消費,特別是各項禁止性規定是否得到嚴格執行等方面進行檢查,對於違反規定問題嚴重的有關領導將進行問責。

實際上,近年來,對央企的審計年年揭出問題。

2012年6月1日,國家審計署公佈的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等15戶央企2010年度財務收支等審計結果,就揭露了央企存在財務管理不規範、相關項目未批先建等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有的企業財務管理不夠規範,會計核算不夠準確,個別企業會計報 表反映的資產負債損益情況還不完整;有的企業投資項 目和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不夠規範,存在未按規定公開招投標、土地審批手續不完備等問題;有的企業對下屬單位、分支機構管理比較薄弱;有的企業執行國家淘汰落後產能、節能減排政策還有欠缺等。

當時對於審計情況,前述審計署的相關負責人也曾聲明,“各企業高度重視審計發現的問題,認真落實審計建議,積極進行整改,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並逐項提出整改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63

中美就交換審計文件達成協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65

中美兩國於近期達成審計業務協議,協議給予美國會計監管機構從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獲取相關審計文件的權力

此項協議具體細節將於近期公佈,該協議可幫助美國財務監管機構對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審計師的涉嫌欺詐行為進行調查。

該協議將允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U.S.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調查中國審計公司的相關審計記錄和其他相關文件。中國財政部和證監會將協助PCAOB獲取必要文件。目前有四十七家中國審計公司在PCAOB註冊。

超過一百家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因會計準則和財務信息披露問題受到來自監管機構、審計師和空頭的質詢。當中國公司股價大幅下挫時,投資者的損失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因此,PCAOB主席James Doty說:「這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舉措。」

中方監管機構在聲明中表示,該協議的制定為中美審計監督及跨境執法合作進程中的重大舉措。Doty表示,此項協議的簽訂表明,中方正在修改他們與美國監管機構的合作方式。

美國監管機構已經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了超過兩年的調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對十幾家中國企業的涉嫌欺詐或其他不當行為提出指控。

但美國監管機構展開的調查卻受到了一定阻力,一些位於中國的審計公司拒絕向美方機構移交相關審計文件。美方認為,中國法律將中國企業的審計文件在某種程度上視為國家機密。因此,美國監管機構在獲取相關審計文件時難免遇到障礙。此外,中方已經拒絕允許PCAOB檢查中國審計公司的工作狀況以評估其業務表現及會計規則的遵守程度。

去年12月,SEC對國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位於中國的分支機構開展行政訴訟,堅持要求它們(在開展審計業務時)遵守美國法律並與美方相關委員會進行業務合作。行政法法官已開庭審理此案,並預計將於今年10月做出裁決。如果本案的最終裁決符合SEC的意願,相關審計公司可能將被剝奪對在美上市公司進行審計的權利。

雖然SEC並非是最新協議中的任何一方,且該協議無法解決SEC目前所關注的中國五大會計事務所的審計問題。但Doty表示:「SEC非常清楚該協議將對我們產生何種影響」。

該協議允許PCAOB在提前知會中方相關機構的前提下與SEC進行文件共享,但不允許SEC將PCAOB視為獲得相關文件的專用渠道。

Doty表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隨意提出查閱文件的請求,除非我們的目的與PCAOB對審計機構進行監督的目的存在相關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