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萬元資金,200億元風險投資,政府開放政府信息鼓勵企業進行商業化開發,一場由政府主導的大數據產業“孵化”路正在貴州展開◎ 財新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2014年12月21日清晨,貴陽花溪區的貴州大學體育館,籠罩在一片濕漉漉的霧氣中。體育館門前,長長的藍色佈景板拉開, “2014 中國雲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2014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西南峰會”等字樣鮮豔醒目。各色人等,包括投資者、創業者、相關供應鏈上的廠商、媒體,從全國各地湧到這個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城市,穿過夾道而立的佈景板,走進貴州大學體育館,準備來這裡碰碰運氣,尋找機會。 吸引他們的是2000萬元的比賽入圍獎金,以及緊隨其後的200億元風險投資基金。比賽的組織者是貴州省政府,從2013年底,他們就決定開放政府大數據,吸引全國乃至世界的開發者聚集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 200億元投資基金的誘惑借著這次 “2014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西南峰會”的機會,貴州經信委選取了十個特色參賽項目進行展示。 十位項目展示者在陰冷潮濕的空氣里,裹著厚外套一個接一個登台,儘量在五分鐘內描述自己構想的商業藍圖。 展示項目之一的新瑞時科技公司2014年初剛剛創立,主攻智能體檢設備及健康管理系統。它的商業邏輯是:企業每年都要花費不小的成本為員工體檢,引進新瑞時的智能體檢設備之後,每個員工可以獲得一張體檢卡,刷卡即可自行體檢,並選擇是否將數據上傳健康管理系統,獲得進一步的健康分析。 來自杭州的創業公司創泰科技展示了它們正在開發的停車誘導系統,通過車流數據、停車場車位數據的自動匹配,幫助用戶快速尋找到停車位。創泰科技還展示了它們已商用的停車繳費系統,通過自動感應車輛的停進和駛出時間向用戶的智能設備發送收費信息。憑借停車繳費系統,創泰科技在總預算1億元的深圳道路停車收費項目中斬獲2500萬元的車位檢測傳感器訂單。此外,創泰科技還與阿里合作在杭州推廣支付寶停車繳費。 台下,坐著賽伯樂總裁陳斌、銀杏穀總裁陳向明、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韓亦舜等多位投資界、學界、企業界人士,他們不時提問或發出質疑。十個特色項目展示只是2014中國“雲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的一角。大賽分為初賽、複賽、決賽,期間間雜著特色項目展示、最終獲勝項目展示等。 “相較于其他比賽,貴州的商業模式大賽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只是關注技術,更希望將技術商業化、市場化,讓募集到的優秀商業模式真正落地。因此,貴州省拿出了2000萬元的政府資金來扶持這個比賽,還建立了200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池。 ” 貴州經信委信息產業辦公室副主任魏巍表示。 200億元的風險投資像巨大的餡餅 吸引著衆多創業者。新瑞時科技總經理趙邑新告訴財新記者,公司剛創辦一年,就是沖著風險投資來參賽。創泰科技 CEO 梁堅更看重貴州開放政府數據的承諾,希望獲得相應的道路停車數據,探索更多商業可能性。 在巨額獎金和投資機會刺激下,參賽團隊達到4872支,其中有將近500支承諾將落地貴州。 財新記者瞭解,政府拿出的2000 萬元將用于獎勵最終勝出的20個項目團隊,優秀的項目有望從200億元基金池里獲得風險投資。 “200億元風險投資基金是已談好的。貴州省政府和賽伯樂、銀杏穀等企業簽有協議,比賽中有合適的項目就會去投。若這屆大賽沒有足夠項目可以選擇,200億元沒有用完,下屆比賽可以繼續選項目。 ”貴州省經信委常務副主任馬寧宇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 “沒有限制特別死的時限,但根據協議,這些資金都要投在貴州大數據項目上。 ”從2014年5月開始,貴州省政府就在接洽各方投資機構。馬寧宇參與了與賽伯樂、雲石等多家投資機構的談判。 他指出,投資機構願意參與,一是看好大數據的前景,二是希望與貴州一起探索一個全國可複制的商業模式,三是只有貴州是省長親自帶隊在推大數據,數據整合開放的力度大。 到2014年11月底,200億元投資基金基本到位。其中,100億元投資基金來自賽伯樂,50億元投資基金來自雲石基金。這部分投資基金具體投某個項目時,政府承諾按1: 9的比例提供配套政府投資。還有50億元投資基金來自銀杏穀,是純粹的企業投資基金。 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目前貴州還在與國內知名的投資機構接洽,希望繼續擴大風險投資基金池。 馬寧宇介紹,200億元投資基金實行承諾制,承諾投在貴州的大數據項目上。投資機構自行尋找項目,政府沒有建議權,但是在投不投的關鍵決策點,政府有一票否決權。 參與200億元投資基金的賽伯樂、銀杏穀一直關注比賽。十個項目展示之後,銀杏穀總裁陳向明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坦言: “暫時還沒有看中的投資項 目,但有些可以培育。 ”賽伯樂總裁陳斌則認為,像智能停車系統、移動健康管理平台都很有潛力,已經有一些實際的經驗和數據支撐。 操作問題比想象中更複雜 貴州省副省長王江平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稱,在大賽中勝出的項目,貴州省政府給數據、給市場、給政策,充分支持創新的商業模式發展,只有一個要求:創業項目所有的工商登記要放在貴州, “在哪幹活我不管” 。 王江平算了一筆賬,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吸引了4800多個團隊,加上後續開啓的 “智慧交通算法大挑戰”比賽,總共有將近6000多個團隊。這其中只要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就能為貴州引來六個創業團隊。 “政府把2000萬元獎金用在培育一個產業上是值得的,我們計劃年年開展類似的比賽,從比賽中挖掘優秀的創業團隊。 ”他說。 貴州省政府定義的大數據產業,分為五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基礎設施層,即數據的存儲、計算和傳輸,包括網絡寬帶和數據中心的硬件層;第二個層級是系統平台層,就像個人電腦上的Windows 操作系統或者手機上的安卓、iOS 操作系統,在基礎設施層之上的雲端有一個雲的操作系統;第三個層級是應用層,譬如政府部門指導下推出的食品安全雲、智能交通雲等七朵雲;第四個層級是增值服務層,許多創業的中小企業可以基於七朵雲開發應用,譬如超級課程表、12308公路客運互聯網信息服務平台等;第五個層級是智能終端,包括可穿戴設備、健康醫療設備。按照貴州政府的設想,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實際上是基於七朵雲開放的數據,在第四個、第五個層級上培育市場主體。 但執行過程並不容易。 2013年12月,貴州省召開全年經濟工作會議,結合貴州省的經濟形勢,初步有了發展大數據產業的想法。 從2013年12月到2014年3月,貴州省政府一直在策劃招商引資。 “當時具體要怎麼發展並不清楚,只是覺得發展大數據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王江平說。2014年“兩會”之後,貴州省成立了以省長陳敏爾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形成各個部門都要參與的聯席會議,決意引進高端的智力來規劃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的發展。之後,領導小組開展工作,包括招兵買馬、推介會,與行業大佬們進行接觸。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大數據的認識逐步深入,5月梳理出來了五個層級。 ” 王江平說。 在貴州省政府看來,基礎設施層、系統平台層需要政府主導去做;應用層、增值服務層、智能終端層則應該更多地交給市場。明確界限之後,貴州省政府開始著手搭建基礎設施平台,由貴州省經信委一手負責。 2014年6月,貴州省經信委正式就基礎設施平台的建設展開招標。招標之前,經信委的工作人員曾四處拜訪企業,包括阿里巴巴、華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浪潮等,溝通招標需求。最終,服務器選擇了浪潮,機房選擇了中國聯通,操作系統選擇了阿里,搭建起貴州省政府自己的雲平台。 “實際上,我們最後是在華為和阿里之間,選擇了阿里的操作系統。 ”馬寧宇稱, “華為的雲只是自己公司內部使用,而阿里是真正管理過5000萬台以上服務器集群的公司,且經受住了每年‘雙十一’的衝擊,在海量數據迸發式使用時能保持穩定。 ”貴州省政府決定由省經信委出資1 億元,成立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雲上貴州) ,專門運營政府搭建的雲平台,同時鼓勵政府各部門將數據遷移到雲端。對於納入 “遷雲計劃”的部門,貴州省政府明確規定,以後不能自建機房、自購服務器,只能向雲上貴州購買雲服務,否則將不予財政撥款。 考慮到數據敏感性以及部門領導的開明程度,交通、旅遊、工業、食品安全、商務、政務、環保七個部門率先開展數據遷移工作,每個部門要求在2014 年完成六個左右的應用系統數據遷移。 截至2014年12月21日,七個部門總共有41個應用系統全部遷到了雲上,其中有26個系統正在運行,15個系統在調試。遷移到雲端之後,應用系統均使用統一的格式和接口,為政府數據的整合以及後續的數據對外開放打下基礎。 這個過程讓馬寧宇深切感受到了問題的複雜。 “要討論的事情很多,譬如一些部門的應用系統遷移到雲平台接口不兼容,譬如云上貴州的商業模式。 ”馬寧宇介紹, “自從2014年5月與阿里合作以來,我們隨時都在商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與阿里的 CTO 王堅在貴陽開會,至少有三次開到了凌晨2點。我們每天與阿里有三個電話會議,阿里的負責人一次不參加罰款1000元,我們一次不參加罰款50元。 ”若貴州省只走到了 “遷雲” 這一步,在全國來看並不新鮮。根據財新記者的瞭解,杭州市政府有明文規定,政府各部門非涉密項目原則上不再採購 IT 硬件設備,而是向經信委牽頭建設的政務雲系統申請資源。截至2014年8月,杭州市45個政府部門中,已有26個部門開放了超過50多項業務職能採購雲服務。 王江平介紹,貴州七個部門的應用系統遷到雲端之後,政府在每個領域都會培育一個企業打造一朵雲,比如食品安全雲,就是食品安全與營養(貴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在每朵雲基礎之上,通過企業之間的自主交易,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商業模式。同時,貴州省政府也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將一些大數據產業鏈上的企業帶進貴州。 “我們想培育起整個大數據產業,而不僅僅是做數據中心。 ”王江平對財 新記者說,貴州2015年要做國家級的大數據內容中心,2016年要做國家級的大數據服務中心,2017年要做國家級的大數據金融中心。 市場化思維虛實 貴州省政府自上而下都強調市場化思維,主張市場是開發使用數據的主導力量。在這一理念下,貴州省摸索著走一條 “政府引導、市場運營”的大數據產業 “孵化”路。 今年38歲的陶光燦加入了貴州的大數據產業孵化潮。陶光燦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曾赴瑞典攻讀博士後,熟悉微生物、農學、植物營養、生物學等領域。他回國後轉入北京一家企業做產品總監,陸續與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開展了多個項目合作,之後應邀出任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理事、技術總監。 陶光燦的主要工作,就是構建食品安全雲。貴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牽頭建設的食品安全雲,是貴州省大數據產業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工程之一。按照貴州省政府的要求,最後要培育產業化運營的企業,打造食品安全雲大數據產業。 這家企業就從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延展而來,這家研究院是政府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型科研事業單位。2009年初曾與省工商局合作,投入1300多萬元,建成貴陽本部食品安全檢驗中心和9個市 ( 州 ) 檢驗分中心,主要從事貴州省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檢驗工作,並形成了 “快速篩查” “實驗室檢測”及“移動實驗室(車 )移動檢測”三位一體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檢測系統。 幾番討論,以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為牽頭單位,聯合北京營養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等單位,成立了一家混合所有制企業——食品安全與營養(貴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面負責食品安全雲的產業化發展。 工商資料顯示,食品安全與營養 (貴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4月成立,註冊資本1100萬元,法人為張繼 東,包括貴州省分析測試研究院旗下獨資企業為首的四家企業以及37個自然人股東。陶光燦出任公司副總經理。 公司架構搭好之後,陶光燦需要思考食品安全雲的具體落地。 “關鍵是要想清楚數據用到哪裡去。 ”陶光燦告訴財新記者, “第一是給政府開發相應的管理平台,針對公衆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風險預警,同時搭建政府、檢測 機構、企業、消費者互動的平台;第二是給食品企業提供檢測認證、品牌展示平台;第三是給個人消費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服務的應用,方便查詢食品是否安全。 ”經過近十個月的籌備,目前,貴州省的食品安全雲集聚了省內外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等環節的相關數據200 余萬條,檢測數據覆蓋了超市里46% 的食品。基於大數據開發的 “食安測”等應用,已經登陸豌豆莢、360等應用市場,同時,面向檢測機構的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也已在北京、廣州等省市部分檢測機構商用。 按照規劃,食品安全雲的數據存在雲上貴州,要向雲上貴州購買雲服務。 “做食品安全雲,近兩年的資金需求量是一個多億元。公司註冊資金1000 多萬,其餘的資金一些是循環投入,一些是政府的引導資金,一些是風投。目前,我們已經獲得了兩輪風險投資,總共2300萬。 ” 陶光燦介紹。 按照公司計劃,2014年 -2015年是食品安全雲的建設期,2015年 -2017年是運營期。預計2016年收入規模過億元,2017年啓動上市準備工作。 “這家公司的運作確實是完全市場化。問題是,這家公司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一位工信部研究院資深專家也提醒道, “這家公司運營的食品安全雲既帶有政府公共服務的色彩,又帶有商業化的色彩,定位並不清晰。 ”與食品安全雲類似,工業雲承擔的角色也是既要幫助政府部門做好工業形勢監測和數據分析,又要用雲服務的方式解決企業的信息化需求及相應的服務業務。而政務雲承擔的角色則更像政府辦公廳信息系統升級改造。在這種情況下,負責運營的企業如何定位並吸引風險投資的注意是個問題。 除七大部門培育的七家企業定位,貴州省政府也需厘清雲上貴州的角色。按照規劃,雲上貴州自建雲平台,各政府部門向雲上貴州購買雲服務。那麼,雲上貴州是純粹的面向政府部門的服務性企業,還是像阿里一樣的雲服務商?如果是後者,它如何在阿里巴巴和電信巨頭競爭激烈的雲服務市場分得一杯羹? 給政府數據“脫敏” 在全國還在討論政府數據開放之際,貴州省已經打開了政府數據開放的大門。 王江平對財新記者直言,政府掌握著最基本的數據,單一的企業掌握的數據遠遠比不上政府掌握的數據, “如果政府不主動,數據開放的事情就不可能成功” 。 馬寧宇介紹,政府哪些數據公開、哪些數據不公開,政府數據公開到什麼程度,是針對一家企業公開還是給所有企業公開,現在都在探索當中。 “我們還不知道有多少數據能開放。 ”七大部門培育的七家企業成為探索政府數據開放的先鋒。它們在搭建並運營行業應用的過程中,不斷拓展政府數據開放的邊界。 陶光燦牽頭做食品安全雲的時候,一開始也沒想到要用多大的數據量,只是根據做產品的需要,在食品安全雲開發過程中,發現缺一些數據,就向政府主管部門匯報,申請數據開放;主管部門討論之後將可以開放的數據提供給企業。 “我們以前與工商部門合作拿到食品在流通環節的數據,後來分別向省工商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申請了食品在流通環節、餐飲服務環節的數據,將食品安全數據鏈條補充完整。 ”“不保密的數據才會開放出來給我們用。一些敏感數據,脫敏之後也可以用。 ”陶光燦稱, “脫敏是比較容易的,把數據的尺度放寬一點就不那麼敏感了,比如,假設生產廠家具體到高新區哪個樓哪個門牌號就是敏感數據,只說地址在高新區就不敏感。 ”不過,一些人士擔心,通過多個緯度的大數據挖掘、分析,可能將原本“脫敏”的數據還原出來。 除了向上述七家企業開放政府數據,貴州省政府還承諾向參加大數據商業模式比賽的團隊開放部分數據。 在大賽官網上,貴州省政府公佈了交通、旅遊、工業、環保、食品安全、商務六大部門梳理的數據目錄,並公佈了每項目錄的數據提要,譬如交通部門梳理出來的是公路基礎設施、公路交通量、城市公交、 場站管理等13項數據目錄,其中,公路基礎設施目錄的數據提要包括公路路線信息、公路路基信息、公路路面信息、橋樑信息、隧道信息。 “貴州省開放政府數據的決心很大,但是數據開放的路徑還是邊想邊幹。 ”一位熟悉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模式的市場人士稱,貴州省現在的做法,實際上是七大部門將基礎數據授權給了各自選中的一家企業。 他認為,若只由一家企業與其他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對接,缺乏公平性,並因壟斷很容易產生尋租空間, “貴州省在後續數據開放路徑的選擇中需要謹慎” 。 上述工信部研究院大數據專家提出了另外一種開放路徑。他認為,與其讓用戶申請數據使用授權,不如建一個網站,將所有可以公佈的政府數據都放上去,任何企業想用,只要去網站下載就行,兼顧了公平和效率。 不管是哪種開放路徑,數據定級才是關鍵。 “對於政府數據開放,我們的原則是:誰擁有誰定級,誰使用誰負 責。 ”王江平稱。 對於貴州目前的大數據發展,一名剛剛從貴州考察大數據歸來的研究機構人士稱,它們是互聯網思維,不斷試 錯,快速迭代。 “盡管現在想得還不是特別清楚,但它們邊想邊幹,試圖打造一個可供全國複制的模版,這還是值得稱讚的。 ”財新記者瞭解,2015年3月,貴州省還將成立大數據交易中心,用于政府、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易;而至於數據的交易規則,這又是一個亟待探索的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