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如何令人更富有?
1 :
GS(14)@2012-06-19 00:49:35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18/16435284
2 :
Ar Yan(11362)@2012-06-19 11:25:58洋人有個講法:你不可以靠印銀紙令人更富有( You can't make people richer by printing more money)。
所以,當全世界都在預期央行會量化寬鬆救市,我不期然又再變得悲觀。毫無疑問,之前央行每次行動,幾乎股市都有反應。但是整體環球經濟卻在央行每次行動之後,變得更加依賴信貸擴張造成的資產價格泡沫。究竟幾時會是極限?沒有人知。不過,歐洲的情況,已經去到除了歐央行大幅氾濫歐元之外,別無他法。似乎,樂觀的理由真的不多。
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有讀者問:「我們可以如何保障資產?」金甲蟲會說買金,普遍香港人就會說買磚頭。
我不敢斷言這些想法是對是錯,不過,資本這個概念,本來的意思,是指「生財工具」。儲蓄,如果只是將資產收藏起來,這肯定是不對的。就連聖誕的福音,也有講這個問題。在金本位的世界,黃金是流通貨幣,就算自己不用,也可以借予別人做生財的資本。今時今日,黃金不再是流通貨幣,囤積黃金的意義,我懷疑有多大。
至於磚頭,這個傳統智慧倒是不錯。但重點還是有沒有「生財」這個概念。如果你比別人更懂放租,買磚頭是一種投資。磚頭,也不是每一塊都有同樣價值。原則上,越是亂局,越有錢的人越能生存,但越有錢的人,也越多選擇。所以,到頭來,豪宅比上車盤穩陣,但舖位和寫字樓,又比起豪宅更有價值。說到底,雖然賺窮人的錢易,但有錢人的錢卻更穩陣,但最長久,是幫人賺錢自己也在增值。世界各地政府反其道而行,令人人都更窮,究竟在搞甚麼?
利世民
3 :
GS(14)@2012-06-19 22:47:10賺有錢人錢易D
貧富差距快速擴大最富有1%人 明年有錢過99%人總和
1 :
GS(14)@2015-01-20 08:51:42
■樂施會促確保窮人獲足夠安全網保護。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今時今日已成為常識。不過在人人開始麻木之際,全球貧富懸殊正悄悄邁向另一里程碑。國際樂施會昨天發表報告,指世界最有錢的1%人佔全球財富的比率,明年將突破五成大關,亦即是最富有1%一族有錢過其他99%人的總和。樂施會指嚴重貧富懸殊不止是不平等問題,亦會打擊扶貧、經濟增長和公平管治,全球領袖有必要下決心採取行動改善。
樂施會報告引用瑞銀全球財富報告的數據,指二○○九年最富有1%佔全球財富比率是44%,去年增加至48%,平均每人擁約二千一百萬港元,如趨勢持續,到二○一六年就會突破50%。
八成人僅擁全球5.5%財富
現時99%一族所擁有的52%財富,分佈也極不均,差不多集中在全球最富裕的兩成人口,其餘八成人只擁世界5.5%財富,平均每人有約三萬港元,是1%一族的七百分之一。另一個貧富懸殊指標,是二○一○年要全球最有錢三百八十八人的財富,才抵得上最窮的五成人,即三十五億人的總財富,去年只需要最富有八十人就可以。報告指,《福布斯》全球頭八十大富豪的總財富,過去四年增加五成,最窮五成人總財富在二○○二年至一○年的升降趨勢,大致跟八十大富豪同步,但在過去四年卻在下降中。外界廣泛認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一般人生活水平受經濟衰退打擊,有錢人身家卻在資產泡沫中水漲船高,加劇貧富懸殊。國際樂施會總幹事比揚依瑪(Winnie Byanyima)表示:「我們是否真的想活在這個最富有1%比其他人加起來都有錢的世界?全球不平等的程度實在驚人,就算這問題在全球議程漸受關注,貧富差距正快速擴大。」
「扶貧進展倒退幾十年」
她指若不理會貧富懸殊問題,代價很大,會令「扶貧進展倒退幾十年」,因為不止窮人分少了餅,極端不平等亦會打擊經濟增長,令整個餅小了。她指財富集中亦令富人奪取更多權力,令普通人的聲音和利益不受理會,打擊公平管治。樂施會在報告提出七項建議,改善全球貧富懸殊問題,包括打擊避稅、集中向資本和有錢人徵稅、全面引入最低工資和生活工資,以及為改善不平等制訂全球目標等。本周三至周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比揚依瑪是六名聯席主席之一,她說會在論壇要求各政經領袖採取緊急行動。部份富人也關注不平等問題。EL Rothschild投資公司行政總裁羅斯柴爾德,就出任「包容性資本主義聯盟」主席。她指樂施會報告顯示除了政客,全球資本主義的領袖亦是時候採取行動去改變制度,令制度變得「更有包容性、更公平和更可持續」。英國智庫「平等基金會」的報告,亦指英國最有錢一百戶人去年財富又增加15.6%,總財富已相當於英國三成人。基金會行政總監埃克斯利指「英國是發達國家中最不平等國家之一,應令我們尷尬羞恥」。法新社/英國《衞報》
樂施會七建議 改善貧富懸殊
1)打擊企業和有錢人避稅2)政府投資全民免費公共服務,如教育和醫療3)公平分享稅務負擔,徵稅重點由勞工和消費轉向富人和資本4)全面引入最低工資,並邁向實施更高水平的生活工資5)引入同工同酬立法,並推動令婦女得到公平待遇的經濟政策6)確保最貧窮一群得到足夠安全網保護,包括最低收入保證7)訂立改善不平等問題的全球目標資料來源:國際樂施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20/19008631
財經八一八: 中國人羊年更富有
1 :
GS(14)@2015-02-24 09:25:19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7%A5-220000545.html
送馬迎羊後,香港經濟如何,老戴自問非先知,所以未知,但中國最富裕階層就相信羊年會更好,他們的財富會比馬年更多。據市場調查機構WealthX的調查發現,中國的超高淨值資產人口,即一班淨資產達到3,000萬美元的富裕人士,羊年的總資產會增加共800億美元,相當於每人淨資產增加5.2%。據估計,這班超級富裕人士於2014年的資產淨值總值高達1.6萬億美元,約佔中國國內人口資產總額的7.3%。
WealthX還指出羊年一批中國超高淨值資產集團的底部階層,即淨資產介乎3,000萬至4,900萬美元的一群,規模將擴大8.5%,數據反映未來1年中國國內中產階級規模將有所擴大,且整個社會階層流動性正在加強。
最富有62人 擁全球一半人財富貧富差距一年間急速惡化
1 :
GS(14)@2016-01-19 22:39:57■去年全球首富蓋茨(右)與排名第三的畢菲特(左)富可敵國。資料圖片
「失控的貧富懸殊,讓僅僅62人的身家已相當於全球一半最貧窮人口的總財富;五年前,全球最有錢的388人加起來才有這個數。」國際樂施會(Oxfam)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舉行前夕發表報告,警告貧富差距過去12個月急速惡化,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阻止財富過度集中。
樂施會昨發表題為《1%人口主宰經濟》的報告列出數據,指要擁有相當全球最窮一半35億人口的財富,2010年要388位富豪加起來,到前年80人就足夠,去年財富過度集中更誇張,只需62位富豪。英國樂施會總裁戈德林說:「全世界50%最窮人口的財富合計也不敵少數超級富豪,實在不能接受,這小撮人少到一輛旅遊巴就可載走。」
包括蓋茨李嘉誠馬雲等
樂施會關於財富分佈的資料,是引用瑞銀世界財富報告的資料,富豪總財富則是歸納《福布斯》世界富豪資料,去年高踞榜首是坐擁792億美元(6,178億港元)的微軟創辦人蓋茨,榜首62人包括第17的李嘉誠、第27的李兆基、第29的王健林、第33的馬雲、第56的馬化騰、第58的郭炳聯和郭炳江兄弟和第62的李彥宏等中港豪富。
最窮10%年收增長不足23元
樂施會去年預言全世界1%最富有人口的總財產,2016年會超越其餘99%,報告指這一點已提早一年在去年出現,並指過去15年全球最窮的50%人口只分享到1%的財富增長成果;新增大餅有一半卻給1%的有錢人吃掉,但經濟轉差時窮人首當其衝,首62名超級富豪過去5年總財富增加44%,全球最窮的一半人總身家縮水41%。報告又指全球最窮的10%人口,過去25年個人年收入的平均增長,連卑微的3美元(23.4港元)也不到。戈德林直言「當這個世界每10人就有1位每晚要捱飢抵餓時,我們不能再容忍大富豪們蠶食更多的經濟大餅。」樂施會呼籲參加達沃斯論壇的領袖合力遏止這個不公平危機,要多管齊下,包括嚴厲打擊逃稅避稅、增加公共服務投資和致力提高低收入人士的薪酬。國際公關公司愛德曼也發表報告,指貧富懸殊正加深了社會信任危機,調查訪問了28個國家33,000多人,發現低收入階層對社會的信任度遠低於高收入人士,報告歸咎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低息救市措施偏袒富裕階層,普羅大眾已怨聲載道,民粹政客的崛起和保護主義日盛,有可能窒礙未來經濟增長。路透社/美聯社/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19/19457893
南韓窮婦救200狗狗大愛無私心中富有
1 :
GS(14)@2016-02-08 02:59:58快樂,其實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助人為快樂之本,助狗狗看來也是。南韓牙山市一名「窮得像乞丐」的善心婦人,開設收容中心安置逾200隻流落街頭、或差點淪為「狗肉煲」、或差點要被安樂死的狗狗。雖然自己物質生活匱乏,但心靈富足,她坦言自己「又快樂又健康」。「寶寶,給媽媽一個吻吧!」61歲的鄭敏淑(音)彎下腰,有小狗立即舔她的臉,另一隻則溫柔地用爪拍拍她的臉。雖然她穿著破舊衣物、披著一頭凌亂散髮接受訪問,但滿足之情溢於言表,她說:「有人說我,『為甚麼那個乞丐似的中年女人總是在笑』,因為我只專注餵飼我的寶寶們。我又快樂又健康。」狗在當地被視為傳統美食,鄭敏淑過去26年經常拯救在生死邊緣的狗狗,支持者視她為英雄,但動物權益人士指公眾態度仍遠落後於西方。鄭敏淑對狗的熱愛,在當地一些人眼中被視為匪夷所思。她靠做清潔工及收集循環再造的箱勉強糊口,每月卻要花約1,600美元(約1.3萬港元)買食物及藥物給狗狗。有人質疑她到底如何飼養及照顧這麼多狗,幸好有善心人不時捐贈豆奶、豬肉、狗糧及罐頭,家人朋友及陌生人有時亦會捐款,令中心內的狗都看來健康及肥肥白白。鄭敏淑說:「我的寶寶們不餓,牠們在這裡可以玩耍、自由地生活。」當地一間餐廳老闆4年來向鄭敏淑送用剩的豬肉,他說:「她只為她的狗而活,不太為自己。」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5/19480805
【大師訪港】定格動畫富有特色大師:電腦動畫無法取代
1 :
GS(14)@2016-11-25 07:37:41Ian多次推薦其精心設計的狐狸先生電單車模型,說小孩子必定喜歡。
「我曾經也是孩子,而我仍然擁有一顆童心。」其實無須多說,他略帶稚氣的笑容、澄澈明亮的眼神,還有偶爾裝出的趣怪表情,早已說明這點。身為定格動畫人偶製作大師的Ian Mackinnon(Ian),是人偶及動畫製作公司Mackinnon and Saunders的創辦人之一,曾參與多部動畫及電影製作,如《郵差叔叔派特》、《企鵝家族》和添‧布頓的《怪誕屍新娘》等。對於他來說,能夠每日與人偶工作,是夢寐以求的事,「當人偶如擁有生命般,在螢幕上以定格動畫說故事,這是不可思議,卻可行的事情。」
Ian自小為人偶著迷,兒時最愛看的人偶動畫是70年代的《Clangers》。誰知40年後,《Clangers》官方原著決定重製動畫,竟邀請Ian團隊參與製作人偶,令Ian喜出望外,「這是孩童時代留下的感覺。每當看到這些玩偶被賦予生命,就被迷住了,感覺很神奇。」著名導演Wes Anderson正是看中其匠心獨運的手藝,決定與Ian團隊合作拍攝《狐狸先生無得頂》。《狐狸先生無得頂》是英國兒童文學作家Roald Dahl的經典作品,其電影不但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提名,更是Ian的得意之作。適逢Roald Dahl誕生百週年,Ian專程帶同一系列模型珍藏來港展出,包括動畫拍攝的狐狸先生人偶模型、手稿等,與香港人過聖誕。不完美的人偶動畫自有其特色
Ian和我們分享拍攝時的最大困難,竟是令人偶毛髮自然擺動。原來當動畫師控制人偶走動後再靜止時,人偶毛髮也會因而靜止,讓動作欠自然。於是即使人偶在靜止姿態,動畫師都會向人偶輕輕吹氣,令毛髮擺動,讓整套電影都有微風輕吹角色毛髮之感,「Wes是定格動畫迷,衷心欣賞手製動畫的不完美之處,例如即使電影要用不同尺寸的人偶拍攝,他會讓觀眾注意到這點,這是電影一種視覺上的幽默。」手製動畫人偶程序相當複雜,由手繪素描、雕塑初模、製作模具、製作骨架及機械頭顱,到上色、貼上毛髮、設計服飾,整個拍攝過程得用上數千個人偶,花了Ian團隊整整一年時間才完成角色製作,「手製人偶有其極限,受材料的物理特性所限,因它們用織物及金屬骨架製成,動畫師不能強行彎曲它們。」既然人偶動畫有這麼多限制和不完美,為何在電腦動畫為主流的年代,仍然堅持製作人偶定格動畫?「那是一名動畫師,負責一個人偶的一次表演,不能像電腦動畫般回去作出修改。」Ian認為,雖然電腦技術確實厲害,但在數碼年代,人們往往忙於用電腦,忘了繪畫、玩黏土所帶來的簡單快樂,「20年前,人人都說當電腦動畫漸成主流,定格動畫會完全消失;但20年後,我們仍在做定格電影。電視沒有取代舞台劇,照片也並未取締圖畫。定格動畫自有其特色。」你又有多久沒有放下手機及電腦,感受一下繪畫、玩公仔的簡單樂趣?「狐狸先生無得頂地下聖誕饗宴」日期: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1月2日地點:ELEMENTS圓方金區1樓記者:封愷瑜攝影:徐振國
經歷了整個拍攝過程的狐狸先生已飽經風霜,仍然來港作首次展出,喜歡他的朋友不要錯過。
設計師繪畫的狐狸先生素描。
雕塑師用黏土製作的人偶立體初模,並將如毛髮相同厚度的黏土移走,以標記貼上毛髮的位置。
工匠於人偶頭顱裝上機械部件,令人偶可模仿人類的面部表情,如顫動鼻子、齜牙咧嘴、皺眉、大笑等。
以矽樹脂製作的頭部有彈性,能夠隨機械頭頭顱做出不同表情。
Ian於ELEMENTS圓方設計的聖誕裝飾,將電影中的聖誕盛宴及每個角色以真人比例呈現,與8米高的聖誕樹相輝映。
一旁放有Roald Dahl讀本的圖書屋,是Ian希望可讓小朋友隨意坐在地上、閱讀這位偉大作家小說的悠閒一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25/19844858
要成功+富有+快樂10個簡單秘訣你要學
1 :
GS(14)@2016-12-18 11:04:13人人都想發達,成為富豪,英國學者沙哈(Vikas Shah)訪問多位億萬富豪,歸納出10大致富要訣,原來並非完全是「不可能的任務」。找出你的熱忱大部份億萬富翁當初都沒想過「發大達」,他們只是找到非常熱愛的事物,再遇上適當時機而獲得成功。夠強韌你必須擁有不屈鬥志,無畏挫折,要準備好接受失敗,亦要準備好走出舒適的溫室。別追求財富大部份億萬富豪創業時,都並非為了追求財富,只是想發明革命性技術、解決問題、改善生活等等,他們希望改變世界,這是他們的動力。注重健康外界誤以為富豪都是工作狂,但其實很多富豪都十分注重健康,他們睡得好、吃得好、注意休息,確保自己處於最好狀態。思考如何幫助別人大部份富豪都極具愛心,不但積極改善生活,亦會致力做善事,覺得這是道德上迫切要做的事情。要有長遠眼光很少億萬富豪只放眼目前,他們大部份都會想著如何令自己的事業即使在他離開後仍可持續發展。懂得如何執行創意很重要,但即使你極具創意,並不代表你能妥善執行,一名億萬富翁曾說「有偉大創意確實好,但你必須執行」。注重團隊精神每一個億萬富豪都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他的團隊,要賺到大錢必須有一支出色的隊伍,憑藉自己的眼光推動及帶領團隊,因此你必須擁高情緒智商。持開放態度尋找導師每一個富豪背後都有一個導師、指導或一個密友,讓他們能完全信任,沒有人可以無所不曉,保留空間接受挑戰很重要。做自己不要嘗試模仿其他人,要做回自己,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信(Richard Branson)形容自己「我是一個討厭領呔的冒險家、慈善家和麻煩製造者,相信可把意念變成現實」。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18/19869336
旅行返嚟冇留意甘比登女首富李嘉欣撇清The ONE 自讚心中富有
1 :
GS(14)@2017-02-11 18:37:55■李嘉欣昨日出席活動跟The ONE撇清關係,對於甘比成為香港女首富,她自言心中富有最緊要。
現年46歲的大美人李嘉欣情歸許晉亨,不過那些年嘉欣和富商劉鑾雄(大劉)的戀情轟動一時,甚至有傳大劉署名「The One」登全版廣告賀嘉欣生日;上月大劉將市值約180億港元的尖沙嘴The ONE商場,豪送給第二任老婆陳凱韻(甘比),令甘比坐擁400億成為香港女首富。嘉欣昨跟The ONE撇清關係,認為心中富有最緊要,剛巧大劉昨日由甘比陪同去覆診,三人同日現身認真有緣。
李嘉欣1988年當選港姐冠軍,曾經收服不少裙下之臣,不過最哄動還是她跟富商劉鑾雄的一段情。當年傳大劉以署名「The One」賀舊愛嘉欣生日,最後嘉欣情歸香港船王許愛周之孫許晉亨,兩人於2008年結婚。身家逾1,200億的大劉去年亦和甘比註冊結婚,更將名下的尖沙嘴The ONE商場贈老婆,令甘比資產暴漲至400億,成香港女首富。
■林嘉欣(右)與李嘉欣難得聚頭,即自拍合照留念。
■嘉欣跟老公許晉亨農曆年到日本滑雪,在微博貼相晒愛。
■嘉欣囝囝Jayden前日6歲生日,跟家人開派對慶祝。互聯網圖片
「少留意其他人」
嘉欣和大劉的關係已成往事,曾經與兩人千絲萬縷的The ONE,現在都跟嘉欣無關了!嘉欣昨日現身樂富出席「Emoji創意慈善企劃」開幕禮,被問到大劉送The ONE給甘比,她呆了一秒說:「冇留意呀真係,講真,好忙呀!」對於甘比成為香港女首富,她笑笑口說:「咁係一件好事,心中富有係最緊要,哈哈。」外間一直將大劉的The ONE和嘉欣拉上關係,她卻撇清關係說:「你?家講我先至有聽呢件事,好忙碌喺自己生活之中,幾開心,所以都好少留意其他人嘅新聞。」跟老公育有6歲獨子Jayden的嘉欣,不忘晒幸福生活,農曆新年一家三口重遊曾因暴雪要滯留的札幌,她笑說:「苦盡甘來,我喺嗰度跌倒咗,就喺嗰度起番身。」嘉欣自爆在雪山被囝囝整蠱,囝囝用支杖撞她,搞到她大聲呼叫唔好:「原來最恐怖嘅事係喺雪山上遇到自己個仔,因為我技術未控制到可以避到佢,見到佢特別緊張,要叫大家散開。」前日是囝囝6歲生日,卻要求只跟家人搞低調派對,嘉欣笑說:「好早熟,但好開心佢有自己諗法,體會同屋企人一齊過最幸福。」她更在社交網貼生日會相,最愛儍豹的Jayden收到禮物很開心。
■撐着枴杖的大劉昨日在老婆甘比陪同下到養和覆診。
■大劉當年買下東英大廈,2010年以The ONE命名開幕,當時傳是紀念跟嘉欣的一段情。
甘比扶大劉覆診
本月25日是許晉亨的55歲生日,嘉欣笑說:「我都係噚日睇到先知個數字,自己睇佢都唔似,我覺得老公都係40頭,佢嘅思想都係好後生。」問會否擔心老公多女埋身?她淡定說:「我唔驚,都十年喇,咁耐咯。」前日兩夫婦的愛駒「駟寶」勝出紀利華木球會盃賽,她開心說:「第一次喺跑馬地贏咗賽事,係好意頭。」此外,昨午4時許,大劉在甘比陪同下到養和醫院覆診,着睡衣披外套的大劉手持枴杖,由甘比扶實入醫院,全程由四名拿白毛巾的保鑣護駕。採訪:羅慧敏、盧妹攝影:陳順禎、陳慧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10/1992324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