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圖示美元怎樣失去「王者」光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102

去年10月,在美國聯邦政府關門持續兩週時,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政府停擺也許是全球「開始考慮建立去美國化世界的好時機」,建議引進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貨幣,用它替代佔主導地位的美元。

當時,華爾街見聞展示了以下來自IMF的圖表,它為我們呈現了全球儲備貨幣的變遷歷史。
美元, 人民币, 外汇, IMF,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

約兩個月後,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發佈報告稱,人民幣已取代歐元,成為第二大常用的國際貿易融資貨幣,僅次於美元。

當月就有業內人士指出,人民幣國際化被高估,實際結算量不足全球總量的1%。

且不論人民幣國際化是否被嚴重高估,至少我們已經可以從新華社的評論文章裡嗅出中國對美元未來地位的擔憂。

同時,全球央行也沒有停下多樣化美元外儲的腳步。

近日IMF公佈的最新《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顯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總額達到11.4萬億美元。

其中納入全球官方外匯儲備(COFER)的外匯儲備6.2萬億,佔比54.1%,官方持有的美元儲備為3.8萬億美元,佔儲備總額的61.4%,略低於第二季度的61.8%,為近一年來首次下降。

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深重的時期,全球央行的美元儲備比例超過65%。

展望未來,美元應該會面臨更多外儲多元化的挑戰。摩根大通外匯策略師Kevin Hebner就這樣預計:

你將看到外匯儲備多元化再次抬頭,一個似乎合理的設想是,未來我們將看到歐元、加元、澳元和被IMF劃入其他貨幣類別的資產配置比例上升。

彭博下圖展示了美元外儲所佔比例(深綠色線)逐步下降的趨勢。面對各國政府多樣化投資的潮流衝擊,「王者」美元正走下神壇。

美元, 人民币, 外汇, IMF,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68

【敗局】標致家族失去公司控制:一家百年汽車老店為何陷入困境?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9/58801.html

據悉,中國東風汽車集團和法國政府將分別向標致公司註資8億歐元,並分別獲得14%的股權。至此,標致家族、東風和法國政府將形成三方等量持股的局面,且三方均沒有足夠投票權行使否決權,這也意味著標致家族失去了對自己公司的控制。PSA的前身標致兄弟公司成立於1810年,從生產小型金屬零件起家,之後逐漸進入汽車制造領域。1975年,標致同雪鐵龍合並,形成了今天的PSA標致雪鐵龍――法國第一大汽車集團,僅次於大眾的歐洲第二大汽車集團。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嚴重依賴歐洲市場的PSA迅速下墜,短短五年多的時間,就成為了這副模樣。PSA做錯了哪些事情,導致了今天這種局面?跟著i黑馬來看一下。不及時的國際化很多企業的最終失敗都是因為沒能跟上行業潮流。比如,諾基亞、因特爾是因為沒有跟上移動互聯網潮流而陷入困境;Nike, Adidas因為沒能跟上“快時尚”潮流而受到了影響。PSA的問題在於,它沒能盡早、大規模的國際化。大眾每十輛車里,只有大約兩輛半是在德國制造的;產品有一半以上銷往歐洲以外的地區。與之相反的是,每十輛PSA生產的汽車中,居然有四輛在法國生產;產品也只有不到四成銷往歐洲以外。這一點在中國體現的更為明顯。大眾是在華最早設立合資工廠的國際車企。1978年,大眾方面就開始同中國談判,尋求設廠;1985年,上海大眾成立,為了在中國市場中獲得先機,大眾方面甚至允許中國人出任正職,甚至允許合資工廠發動機出口,以幫助中國獲取外匯。而1988年,PSA和東風的合資企業神龍汽車才立項,之後又因為兩國外交波折中斷,等到1992年,神龍汽車才正式成立。大眾在華建立合資企業之後,保持著很快的產品推出頻率。然而,神龍汽車的新產品更新速度緩慢,甚至慢於法國推出新產品的速度,以至於到了2004年,神龍汽車的銷量還有超過一般來自富康。在華運營22年的時間中,神龍多年出現虧損,這在汽車爆炸式發展的中國,實在不可思議。“法國人感覺,自己把最好的產品拿來了,中國人就該買。”一名曾經為PSA工作過的人士曾經對記者說。PSA的傲慢直到2009年雪鐵龍C5上市之後才得到緩解。仍未進行的聯盟化現代汽車工業都采取平臺化生產,也就是不同車型其實采用同樣的骨架。另外,汽車公司內部也在進行垂直的零件共享,也就是一種車型中的部件,其它車型也可以使用。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平攤研發成本。在這種環境下,汽車公司的規模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規模不夠大,就不能有效分攤成本,在競爭中處於劣勢。所以,菲亞特汽車公司CEO塞爾吉奧 . 馬爾奇奧尼在2008年,如果達不到每年600萬輛的產量,汽車公司就很難生存。豐田、大眾、通用等本身擁有龐大的產量,而一些自身規模較小的車企,就必須采用結盟或者發展合作夥伴的辦法,組成聯合艦隊,形成規模效益。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雷諾-日產-伏爾加汽車聯盟。1999年,雷諾收購當時經營困難的日產,成為其大股東,建立雷諾-日產聯盟,2010年又與戴姆勒建立合作關系,2013年,繼續入駐俄羅斯伏爾加汽車公司。三家汽車企業之間共享技術和基礎設施,以此和豐田等巨擘在工業上抗衡。同時,雷諾又可以從合作夥伴那里得到利潤分成。所以,盡管雷諾本身發展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但得益於盟友的強大表現,雷諾去年凈利潤仍有17.35億歐元。2014年初,菲亞特完成對克萊斯勒的並購,形成菲亞特-克萊斯勒聯盟,也是處於這個原因。PSA2013年銷量為281.9萬,規模並不算大。但是也長期沒有尋找合作夥伴。直到2013年,處於困境中的PSA才與通用聯盟。姍姍來遲的高端化同時,汽車品牌需要及時向上突破,推出高端品牌,進入品牌溢價較高的區間,保證汽車集團未來不會在低端市場的價格戰中消耗自己。但PSA的高端化努力嚴重滯後。過去,PSA原本擁有一款行政級豪華車王牌――DS車型,但伴隨著雪鐵龍被標致收購,DS也宣告停產,直到2009年,PSA陷入危機,DS才重新被祭出。DS的車型目前產品線仍略顯單薄,目前只有DS3,DS4,DS5三種兩廂車和DS 5LS一款三廂車。而且,作為PSA旗下的豪華品牌,因為長期停產,DS品牌積澱並不深。這讓未來DS的運營增加了很多困難。慶幸的是,2009年出任CEO的菲利普?瓦蘭(Philippe Varin),已經為複興這個品牌的確做出了諸多努力。在他的任期期間,PSA先後宣與寶馬和通用的合作,同時也提高了歐洲以外市場占PSA銷量中的比例(盡管還不夠高)。在過去的幾年中,推出的標致508、3008,雪鐵龍C5、新愛麗舍等車型也受到了不錯的市場反饋。2014年晚些時候,瓦蘭將被雷諾的COO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接替。外界認為,這將為PSA的進一步國際化提供動力。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PSA目前的困局解決,還需要時日。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陸慧泉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48

瑞信:美國經濟失去了整整一個季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380

瑞信指出,近來美國經濟數據不理想,一方面是由於天氣,但更多是由於商業周期。經濟複蘇的過程中有波折,經濟逆風期平均為3.25個月,瑞信預計四月底前美國經濟出現起色,美國2月非農報告顯示勞動力市場只是暫時疲軟。不過瑞信指出,一季度是失去的一季,將一季度經濟增速由2.6%下調至1.6%。 2013年底,市場普遍的觀點是,美國經濟將加速複蘇。然而,近來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數據並不理想。瑞信經濟學家們認為,一方面是由於天氣,更多的則是由於商業周期。瑞信將美國一季度經濟增速由2.6%大幅下調至1.6%,不過對2014年整體依然持樂觀觀點。 瑞信經濟學家指出,近來美國經濟數據不理想,並非都與天氣有關: 美國西部地區的天氣較為溫暖,但成屋銷售下滑幅度是全美最大的。 網上購物不太受天氣影響,也出現了小幅下滑。 瑞信認為,近來美國經濟數據不理想,更主要是受商業周期影響: 2013年下半年,美國GDP增長受庫存強力推動,但這是不可持續的。 房地產市場數據不理想,主要由於房貸利率上行,且借款方實施更為苛刻的房貸要求。 瑞信認為,美國經濟還處於上升趨勢。美國經濟在複蘇的過程中,期間有波折,經濟逆風期平均持續3.25個月。瑞信預計未來兩個月內,也即四月底前,美國經濟將有起色。最新的2月非農就業報告支持這一觀點。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非農就業報告非常糟糕,但2月報告較為出色,表明勞動力市場只是暫時出現疲軟。 瑞信基礎材料指數顯示,全球經濟增速變緩,該指數衡量工業產出,內容包括中美對石油需求,基礎大宗商品如銅和煤的價格等。2月該指標的初步估計值為負,連續第二個月為負,表明增長低於長期平均水平。瑞信對全國經濟預測類似,認為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但不久的將來,經濟增速會上行。 瑞信指出,市場走勢也體現了投資者對經濟的樂觀。2月,受中國制造業數據和美國ISM制造業數據影響,美股下跌,但隨後已全部收複失地,較去年年底收盤點位上漲約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12

首度揭開財政黑洞 4成縣市正失去機能

2014-04-21  TCW
 
 

 

如果有一天你被搶了,打一一○卻沒警察來,失火時打一一九也沒消防車,路燈壞了無人修理,城鎮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道路四處坑洞,住宅破敗如廢墟,留下的居民要在自家門外加五道鎖才能防賊,你該怎麼辦?

這不是電影的末日情節,而是現實。去年七月,美國底特律市政府負債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五百七十四億元)宣佈破產,福斯電視台(Fox)製作了一部〈消失的鄰居〉(Neighborhood Abandoned),描述那些住在底特律的居民,就是生活在以上場景。底特律雖然離台灣很遠,但它的財政狀況卻離台灣很近。

事實上,台灣不少縣市,財政早已惡化到和底特律一樣破產的地步,只是一直靠著中央政府救援才能存活。一旦失去中央援助,台灣這些縣市就是底特律的翻版。而中央同樣負債纍纍,難保台灣不會步上希臘國債危機的後塵。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可不像市場交易,甲廠商不賣你,換乙廠商就好,我們沒有另一個政府讓我們選擇。為了自保,只能對政府施加壓力,逼它不要再亂花錢,強迫它須把錢花在能保障我們生命財產的項目上。

原理:打破傳統歲入歲出概念結合企管指標與醫學名稱,診斷政府

因此,《商業週刊》和「參玖參公民平台」合作,由多位財政專家學者,包括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崇哲、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建榮、台北大學財政學系副教授林恭正、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財富與稅務管理系副教授姚名鴻等人,編製「台灣二十縣市財政昏迷指數評比」(簡稱「地方財政昏迷指數」),檢視台灣各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

這是台灣首度追溯十二年資料、採用國際標準編製的台灣地方縣市長期財政調查,「財政昏迷指數」有兩個特色:第一、它是首次引用國際城鄉管理協會(International City/ 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CMA)及美國政府會計標準委員會(Governm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等組織制定的標準,不僅測量過去的情況,更能為將來建立一套永續觀察的指標。

第二、過去衡量台灣地方縣市政府財政,都只用債務、歲出╱歲入差額等簡單指標,「地方財政昏迷指數」,以企業經營的角度,用民間財務策略的觀點,檢視地方財政。

「地方財政昏迷指數」用四個企業財務經營的指標:現金償付能力、預算支應能力、長債償還能力及永續服務能力,測量地方財政的良窳。

在二○一二年各地方總決算審核報告書中,可發現,除了新北市及離島縣市外,幾乎所有縣市的公庫餘額都呈現負數,但地方財政到底有多差?到底可能發生問題在哪?都不清楚。有了「地方財政昏迷指數」,就可以脫離以往只用「好不好」的抽象描述,而有具體量化的方式比較。

「地方財政昏迷指數」借用醫學上的「昏迷指數」:當一個人昏迷指數越低,程度越嚴重,恢復的可能性也越小。「地方財政昏迷指數」也一樣,指數越低,意味著該縣市財政狀況越糟,破產的可能性越大。

發現:過半縣市「中重度昏迷」如果中央不出手,最壞情況就是破產

對照醫學上的用語,「地方財政昏迷指數」將財政狀況分級,從最好的「追蹤觀察區」(指數大於五),到「普通病房區」(指數四.五到五)、「中度昏迷區」(指數四到四.五)、「中重度昏迷區」(指數三.五到四)、「重度昏迷區」(指數三到三.五),到最糟的「瀕臨腦死區」(指數低於三)。

以二○一二年的狀況來看,「地方財政昏迷指數」不到四的縣市,共有十一個,佔二十個調查縣市的五成五,也就是說,目前全台有超過一半的縣市,財政狀況不是已屬「中重度昏迷」,就是最糟的「瀕臨腦死」。如果中央不出手,只憑縣市政府自己的財政條件,輕則政府機能受到停滯性影響,重則該縣市財務運作將停頓終止,實際上也就是破產。

以個別縣市看,財政狀況最好,也就是昏迷指數最高的前三縣市,依序是桃園縣、台中市、新竹市。

財政狀況最差,也就是昏迷指數最低的縣市,是位於「瀕臨腦死」的苗栗縣;另外「重度昏迷」的縣市則有:基隆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澎湖縣及屏東縣。

今年,六都(含桃園市)市長將改選,因此「地方財政昏迷指數」,也觀察近三任縣市首長任期內財政狀況變化。

其中財政改善最多的,是新北市;而財政惡化最大的,則是台南市。

整體來說,「地方財政昏迷指數」顯示,台灣各縣市政府的財政狀況,都在持續惡化,有的縣市甚至已到破產的地步。接下來的問題是:惡化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財政,一般人認為問題出在政府舉債太高,其實債務不過是歷年赤字的累積。若政府支出大於收入,就會出現赤字,這時政府可賣資產或舉債,就如一個人入不敷出,就會賣掉他的二手車,或向別人借錢一樣。

病因一:借錢卻沒用來投資給少數人當福利,沒用來創造未來收入

一個人賣資產或借錢,不見得是壞事,因為若借來的錢可在未來創造出更高收入,借錢就是值得的。政府也是一樣。若它今天舉債來造橋鋪路,只要這些投資在未來能創造更高收入,舉債就是值得的。因此問題並不在財政赤字大小,而是政府支出值不值得。

然而現在地方政府花的錢,大部分都沒花在「創造未來更高收入」的投資上。

首先,地方政府的收入,有一半花在社會福利與人事支出,這些本質屬於移轉性支付,也就是把張三繳的稅拿給李四花,對社會來說,這種支出並不是投資,在未來不能創造更高收入。

「地方財政昏迷指數」計畫主持人、前宜蘭縣財政處長黃崇哲說,縣市政府若舉債來造橋鋪路,後代子孫可享用這些基礎設施,因此這些負債是「好債」。但目前卻是縣市政府舉債付給少數人當福利,後代子孫沒有享用到什麼,這些負債就是「壞債」,其實就是掠奪後代子孫的錢給現代人用。

例如,二○一三年高雄市總預算歲出,有超過一半是用在人事費;今年一月時,南投縣甚至發不出公務員薪水,向中央借貸才過關。當人事費或福利支出,吃掉縣市政府大部分甚至全部收入,剩下能用來做投資的錢自然就少了。

同時,地方政府的支出,有許多都是「消費」而非「投資」,例如放煙火、辦博覽會,最明顯例子是跨年晚會。一到跨年,每個縣市都請大牌歌星來演唱。「台灣是一個很歡樂的國家,你看大歌星表演,不用買門票耶,很歡樂,」財政部國庫署署長凌忠嫄說:「歡樂建築在哪裡?是建築在下一代(的痛苦)上。建設型支出,就可以創造(更高收入);消費型支出,用掉就沒有了。」

病因二:花錢跟籌錢是不同人先算好要花多少錢,不夠再去借

地方政府財政惡化,除了錢花在不對的地方,也就是花錢的「質」欠佳;花錢的「量」太多,也是一個原因。

台灣財政制度有一個特色,就是「花錢和找錢的不是同一人。」也就是主計總處負責分配預算,財政局負責籌措財源。當初設計這種制度,是為了防止弊端以免監守自盜,但這卻帶來一個意外後果,那就是花錢的人不用管收入高低,他的最優選擇就是儘量花。

「個人理財是量入為出,政府卻是量出為入,我先算好要花多少錢,不夠我再去借,政府的財政編法就是這樣,不夠就來借,這也是台灣獨有。」凌忠嫄說。 一位已卸任的地方財政處長透露,過去他任職期間,別部門說要花錢辦各種活動,他答不夠錢,這些只負責花錢的部門主管告訴他:「怎麼可能沒錢?再借就有了!」

這種「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心態,導致台灣縣市政府不管收入而拚命花錢,「不把債借完是傻瓜,不把家產花完是笨蛋。」他說。

地方政府花錢太多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央政府的援助。當縣市政府財政吃緊,中央政府就伸出援手,這就造成了「道德風險」:既然可向中央伸手,地方有什麼誘因開源節流?「富爸爸嘛,要多少給多少,無所謂,因為要錢比較快,自己努力比較慢。」凌忠嫄說。

何況,中央政府在民選總統執政的近二十年間,國家債務增加十倍,到二○一三年已達五兆七千億元,「如果不做財政改革,再過一年,(中央)債務就借到頂!」凌忠嫄說。若中央奶水短缺,地方更無以為繼。加上,中央給地方的錢,大多是「統籌分配款」,也就是每個地方先把稅繳給中央,再由中央統一分配給各縣市。

但這種社會主義吃大鍋飯的分配法,降低地方「開源」的誘因。像地方政府辛苦招商,在地廠商繳的營業稅、貨物稅等,大部分都是上繳中央的國稅,地方政府只能透過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討回來,縣市政府辛苦招商或混吃等死,照樣領中央補助款,地方有何誘因去開源?

而且,這種計畫經濟式的分配,使每個地方都聽命中央,若不遵從中央的標準,就扣減給地方的統籌分配款。所謂「地方自治」,在現行地方政府財源須仰賴中央下,也成了空談。

處方:徵稅權下放地方刺激競爭,自會用長處吸引人民和廠商

要解決這結構性問題,只有從「地方財政自主」著手。事實上若把徵稅權從中央下放到地方縣市,每個縣市支出大於收入時,就得加稅支應,它須自行承擔徵稅太高的後果,因為人民或廠商可用腳投票,選擇搬到稅負較低的縣市,畢竟搬到其他縣市的代價並不會太高。

但如果徵稅權在中央,一般人不想忍受稅捐,唯一選擇只有跑到國外。代價顯然太高了。

各縣市自行徵稅,也會使每個縣市必須在「稅收」與「招商」間取得平衡,各縣市彼此競爭,自會選擇最能吸引人民或廠商的長處來發揮,不會像現在每個縣市都聽中央的統一標準,真正的「地方自治」才有可能落實。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曾寫信給他妻子:「我研究戰爭與政治,我的兒子才有自由去研究數學與哲學;我的兒子研究數學與哲學,他們的兒子才有自由去研究繪畫、詩詞、音樂與建築。」

關心地方政府的財政,誠然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但只有每個人從現在就負起這個責任,開始關心縣市政府的財政,子孫才有自由去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不會被一堆債務綁死。這或許是「地方財政昏迷指數」這個調查,對台灣的最大意義。

【延伸閱讀】學者專家這樣看「地方財政昏迷指數」

有鑑於「地方財政昏迷指數」編製在台灣是項創舉,《商業週刊》為確保地方財政昏迷指數的研究方法及公信力,特別在二○一四年三月二十日召開專家會議,邀請對地方財政素有研究的景文科技大學理財與稅務規畫系副教授朱澤民,及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會計財稅研究所副教授孫克難出席,與研究團隊代表黃崇哲、蘇建榮及林恭正,面對面討論。

兩位學者在會中提出不少建議,包括:國際標準是否應依照台灣國情做進一步調整?昏迷指數權重分配背後的邏輯,是否應該進一步解釋清楚?

研究團隊已根據兩位專家建議,針對研究方法進行部分的調整。

除了召開專家會議,本刊更進一步拜訪前財政部長林全、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及國民黨立法委員曾巨威,請教他們對於地方財政昏迷指數編製的看法。幾位專家,同樣對財務分析指標適用性、權重設計依據、指數構成細項,提出看法。

曾巨威認為,財政狀況是多年累積的結果,要連續多年狀況都表現不好,才能判定是不是確實出大問題;林全則建議,除了地方之外,更該看看中央的財政昏迷指數,「搞不好更糟糕」。(文●陳筱晶)

【延伸閱讀】縣市這樣說

本刊於4月10日~11日向2012年昏迷指數評比結果未滿4的縣市發出邀請,截至14日截稿時間,共收到8縣市正式書面回覆。澎湖縣政府表示「縣長不在國內,無法如期回應」,花蓮縣、雲林縣則未正式回覆,其中花蓮縣暫以電話陳述摘要呈現。

苗栗縣財政處1.衡量指標未具意義,嚴重偏離事實2.基本財政狀況評比落後原因,顯示本府亟需中央補助,方能推動日常政務3.積極推動基礎建設,招商引資,創稅倍增。俟基礎建設完成後,將脫胎換骨

屏東縣長曹啟鴻呼籲立法院立即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錢權下放地方,才能縮短城鄉差異

基隆市財政處1.依主計總處核定最近3年度各地方政府財力分級,本市為第3級,顯示財政仍優於其他4至5級縣市2.政府施政及編列預算不似私部門(私經濟)以營利為目的,各項施政如社福、教育支出均為無形,無法僅以數據呈現效益評估

彰化縣財政處本縣長期以來嚴格控管債務成長,2013年年底長期債務比率為28.64%,距法定上限45%仍有相當差距,評比結果確有低估

南投縣代理縣長陳志清評比指標權重分配有檢討空間。以本縣為例,2011年度歲計賸餘9億餘元,創1950年建縣以來最佳成績,財政昏迷指數由2010年度3.56下降為2.83,似與實際現況未符

花蓮縣財政處1.拿私部門指標來衡量公部門可能不適宜,例如公部門沒有淨資產,只有餘絀2.至少有一半地方政府未將基金做集中支付,可能影響指標衡量3.偏遠縣市財政自主性較低,在自籌財源相關指標上較吃虧

嘉義縣長張花冠本縣為典型農業縣,受先天經濟條件限制,又中央未能核實撥補,導致每年資金缺口達30億元,且逐年擴大

台南市政府1.將現在的台南市和合併前的台南市相比,其比較基礎就有不同2.如要觀察現任首長的努力成效,應再加入2013年數據,才更客觀完整3.呼籲立法院盡速完成財劃法的立法,讓台南市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直轄市

高雄市政府1.以土地稅、統籌分配稅款分配中營利事業營業額權數分配來看,台北市皆有優勢,本市自籌財源因此相對偏低2.本市合併後中央各項補助與2011年補助額度比較,共計減少近465億元,嚴重影響推動施政所需財源3.本市人事成本僵化,主要係合併改制後,人口數為6都第2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43

頂級富豪家族 如何創造財富又失去財富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kg4.html

對頂級富豪家族進行的調查發現,約70%的富豪家族財富來自於擁有企業,而只有大約5%來自於繼承。家族資產被後代成員分割是對家族財富構成的破壞最大。父母的管理技能和財務紀律並不是遺傳的。或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只有不到10%的家族企業傳到孫子女一代。

 


 

對頂級富豪家族進行的一些調查發現,大約70%的富豪家族的財富來自於企業所有權,而只有大約5%來自於遺產繼承。

 

 

  一位向富豪家族提供諮詢服務的專家提到,家族資產在後代成員中分割是家族財富的最大破壞者。資產的分割會使家族資產無法得到專業管理,錯失規模較大的資金池可得到的某些投資機會,並且在後代成員中產生一種優越感——而不是管理財產的責任感。我們現在談論專業管理這個話題。

 

 

  身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托馬斯·潘恩(ThomasPaine)在他備受推崇的著作《常識》(CommonSense)中寫道:「當我們為後代作打算時,我們應該記住,美德是不會遺傳的。」同樣,當我們為自己家族的後代作打算時,我們應該記住,父母的管理技能和財務紀律並不是遺傳的。或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發現,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家族企業傳到孫子女一代。

 

 

  話雖這麼說,但一個家族可以把家族企業的經營管理交給專業管理人員來負責。無論這個家族企業是一家運營中的公司還是多個投資資產的集合體,都可以這樣。

 

 

  位於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家族企業做得不錯。這個家族企業是一家運營公司——向一些知名的快餐連鎖店供應烘焙食品。隨著這個家族企業發展壯大,家族領袖把公司領導權轉交給專業管理人員。最終,其客戶群——那些知名的快餐連鎖店——開始在公司管理方面對這個家族企業加以約束。畢竟,如果沒有準備或者時間不合適的話,更換一家主要供應商可能會讓一家主要零售商處於競爭劣勢。

 

 

  那些零售商在管理方面加以約束是明智的。如果該家族按照公司章程任命專業管理人員的話,那麼是否可以允許一位具有專業管理經驗的家族成員負責運營該家族企業,或者在這家企業中擔任其他職務?如果允許的話,那麼如何對這個家庭成員的工作業績加以評估,而且如有必要的話,如何免除他的職務?

 

 

  從本質上說,公司的客戶正在強行要求該家族對財富保值。在一次歷時多日的會議中,我曾與在這個公司的家族辦公室工作的一位家族成員談話,很明顯,該公司不允許存在任何家族相互影響因素(familydynamics,指家族成員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家族內部可能存在的各種關係);關鍵在於運營一家企業。這位家族成員所具有的管理意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另一個情況下,位於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區的一個家族已經積累了大約8,500萬美元資產。父親曾經是一位成功的房地產開發商,他在前幾年退休後賣掉了企業。目前,該家族的資產仍然集中在一起,但投放在一系列投資項目上。該家族有四個成年子女,他們的年齡都介於三十七八歲至四十二三歲之間。

 

 

  其中三個子女都選擇了不在房地產領域的職業發展道路。第四個子女不知幹什麼好。他想參與家族投資業務,但是,或許父親認識到,某些特質並不是遺傳的。因此,父親做了也許是最糟糕的事情:父親沒有聘請專業管理人員,而是創建一個家族辦公室,並且任命第四個子女擔任「經理」。在與這第四名子女多次談話的過程中,我聽到他隨口說出家族辦公室的各種術語和口頭禪,但在我看來,他明顯缺乏家族辦公室經理所需要具備的實際洞察力和才智。

 

 

  我的感覺是,一旦父母過世之後,這第四名子女的兄弟姐妹很可能會說「別管理我的錢」,該家族的資產將會被分割,而家族財富螺旋式下滑的趨勢將會開始(至少對於該家族的部分分支而言會如此)。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首席投資官戴維·史文森(DavidSwensen)創建了捐贈基金的多元化投資模式。20099月份,《紐約時報》採訪了他。如果你還記得的話,那時剛好在2008-2009年經濟大衰退之後。當被問及他去年的投資業績時,他回答說非常糟糕。

 

 

  當採訪者問他將會做些什麼改變時,史文森說,他不打算做出任何改變。實質上,如果他連續24年獲得良好業績的話,那麼他願意接受一年業績糟糕的現實。雖然明顯與投資管理有關,但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史文森的立場顯示出始終如一而且嚴守紀律的管理風格……正是這樣東西讓父母一代創造出財富。

 

 

Dalbar是一家研究機構,該公司並不研究投資,而是研究投資者行為。過去二十多年以來,Dalbar反覆進行了研究,剖析投資者在市場表現良好和不良的時期會做什麼。該公司發現,大多數投資者被捲入到市場情緒之中,他們往往會偏離一個始終如一的投資計劃。當某個資產類別的價格上漲時,他們便追逐投資回報,買入這個資產類別。相反,當某個資產類別的價格下跌時,他們則擔心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於是拋售這個資產類別。

 

 

  如果對此加以思考的話,那麼普通投資者正在買入的都是價格已經變得更加昂貴的資產,而正在拋售的又是價格已經變得不那麼昂貴的資產。總之,普通投資者是在高買低賣。這與沃倫·巴菲特提出的在價格有打折(低企)時買入資產而在價格有溢價(高企)時拋售資產的理念背道而馳。

 

與嚴守紀律而且有條不紊地堅持一個投資計劃的投資者相比,普通投資者顯示出來的這種行為使個人每年的投資回報率損失幾個百分點。雖然這項研究也顯然與投資管理有關,但它效仿了史文森(以及巴菲特)始終如一而且嚴守紀律的管理風格。

 

 

雖然父輩們擁有建立企業所需要具備的商業頭腦和財務訓練,但這些特質不見得是遺傳的。成功的家族認識到這一點,從而默認以專業管理來組織其財富。(福布斯中文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77

Linkedin CEO:如何避免失去優秀人才?做好三件事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06
一般情況下,當你最優秀的人才來找你商談離職事宜的時候,再想留住他們往往已經為時太晚了,這一點請務必記住。這些員工早就得出了「是時候離開了」的結論,而且已經反覆多次地看到(或者經歷過)讓他們不願再留在你公司工作的事件。到了他們開口提出離職的時候,再想留住他們已經難如登天了。

為什麼一旦他們提出離職,勸說他們回心轉意就會非常困難呢?一個原因是,他們未必願意透露真正的離職原因。至少在高科技行業是這樣。總的來說,高科技界還是一個小圈子,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何必講出令人不快的事實真相來斷掉自己的後路呢?所以他們不願意告訴你真正的離職原因,這也可以理解。如果你連一個人離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都不知道,想要說服他們留下來自然就很困難。

此外,如果你的優秀人才想要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他們往往有一種「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態。因為他們很清楚在你的公司工作是什麼樣子——無論是無論是好還是糟——但是,他們跟另一家公司的接觸,可能至今為止都是那家公司的招聘經理和招聘人員在請他們吃飯喝酒,這些人當然只會說他們公司的好話。

最後,有些時候有些人完全說不清楚為什麼自己想要跳槽。他們可能突然來了靈感,覺得現在是時候跳槽了,或者是直覺告訴他們,現在跳槽是個明智之舉。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也難對付,因為就算你想駁倒他們的想法吧,他們其實還沒有什麼成型的想法。

因此,你需要在優秀人才決定離開公司之前,就開展「留住人才」的工作。而不是等到他們告訴你之後才開始行動。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成功地打消某人想要離開的念頭(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我見過有人在已經接受其他公司的聘用之後,還是留在了原公司),但這是例外,不是常態。如果你依賴自己的說服力來開展工作,希望在人們作出離開決定之後再勸他們留下來,那麼你更有可能失去優秀人才而不是留住他們。

如何才能避免陷入這種狀況呢?我的經驗是,在某個人來跟你提離職之前,你就需要做好三項工作。這三項工作是:給員工安排導師,瞭解員工的職業發展道路,認可他們的成績。

給員工安排導師

導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員工確定他們最終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並確保他們有能力在這條道路上向前邁進。為什麼這項工作在留住人才方面如此重要呢?因為你對員工的最終目標越是瞭解,就越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儘早跟他們合作,幫助他們達成這個目標。

請記住,就算你是某人的老闆,也未必可以成為他們的導師。實際上,由於你是經理,員工可能反而不願意向你坦承他們的未來計劃(尤其是當這個未來計劃和你沒有關係的時候)。他們也不願意向你透露,為什麼他們在這個團隊裡工作缺乏成就感。你不知道他們腦海裡有什麼想法,在這種情況下要未雨繆綢簡直比登天還難。

所以你不用自己擔當起導師之責,而是要幫員工找到合適的導師。這意味著,你需要根據你對員工的瞭解——你對他們的長處、短板、價值觀、情感的瞭解,來為他們建議最合適的導師人選。導師可以就是你公司裡的人,也可以來自公司外部,無論哪種方式,他們都應該是你員工的首要支持者,可以為他們提供客觀的意見,讓員工可以借鑑導師的相關經驗,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瞭解員工的職業發展道路

我最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了順利實現我的職業目標,我要做些什麼事呢?」實習生和剛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尤其喜歡提這個問題。而我的回答很簡單:知道你最終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回答聽起來固然簡單,但是我已經有多次看到一些工作了5年、10年、甚至15年的人,他們仍然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般來說,這是由於他們的職業生涯基本上是由眼前機會推動的,並沒有以自己的最終目標為導向。他們力圖抓住眼前的晉陞機會、加薪機會,以及最新最熱門公司的工作機會,這些人走上了一條追逐頭銜和金錢的道路,直到多年之後才發現,這些收穫並沒有讓他們變得快樂。

如果你想避免這種情況,你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採用:

1、知道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從技能和興趣從兩個方面來做優化)。

2、讓他們跟合適的人待在一塊(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導師)。

3、讓他們永遠有新的東西學習。

作為一名管理者,你可以為優秀人才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確保提出了正確的問題,鼓勵大家進行建設性的對話,並盡你的一切你所能來幫助他們,讓他們在邁向自己最終目標的道路上實現以上三點。

認可員工的成績

你的每一位同事,無論無論他們在組織中的地位如何,都希望獲得認可——而且他們也需要獲得認可。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雖然工資是「認可」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認可遠遠不只是賺了多少錢那麼簡單。認可的形式可以是升職,或者是在員工大會上表揚他們,或者是發送一封祝賀郵件,或者是拍拍他們的肩膀。關鍵是你要花時間來瞭解如何激勵這個人,如何表達你對他們的欣賞。你表達得越是真誠,效果就越好。

請不要理所當然的認為,你的優秀人才就應該表現得這麼出色,不要以為他們當然知道你對他們的欣賞。如果你這樣想,最後你還是需要表達你對他們的欣賞,但那個時候說什麼都已經太遲了。你需要持續不斷地對他們的優異表現進行認可。這樣你不僅可以留住最寶貴的人才,而且可以一直激勵他們創作出最優秀的作品。

來源: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47

美國版“失去的十年”:家庭財富十年間縮水36%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854

過去十年中,普通美國家庭在變得越來越窮。 羅素塞奇基金會最新研究顯示,剔除通脹因素後美國家庭的凈財富較十年前大幅縮水了36%!2003年時,美國家庭平均凈財富為87992美元,而到了2013年僅剩56335美元。 正如紐約時報指出,過去幾年中,富人變得更有錢,但典型美國家庭卻越來越窮。 上圖中不難看出,從2007至2009年期間,美國家庭經歷了30年來最為嚴重的財富縮水,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2013年。而且,這種財富縮水在不同階層的人群中的分布並不平等。雖然富裕階層的財富也受到了損失,但底層家庭的財富縮水的比例卻最為嚴重。 自1984年以來,處於95分位的富裕家庭的財富增長了近100%,雖然金融危機讓他們的財富縮水了近三分之一,但總體來說這部分家庭的財富依然有很大幅度的增長。 但相比之下,最貧窮的25%家庭的凈財富卻一直在減少,金融危機以來他們的財富只剩下30年前的30%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62

華爾街大行“不能”想象:世界失去我們,將會怎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081

美國監管機構再次向華爾街發難,稱11家最大的銀行沒有證明它們的倒閉不會給美國經濟帶來廣泛的、具有強破壞力的影響,並責令它們在2015年7月之前做出整改。

2010年制定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要求銀行每年遞交一份“生前遺囑”。在遺囑中,銀行須詳細闡述它們的經營狀況和所暴露的風險,以及在瀕臨倒閉時如何不依賴政府支持就能進行破產或者分拆。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監管者通過了該法案,因為當時他們拼命想弄明白像美國國際集團(AIG)和雷曼兄弟這樣的金融巨頭是如何變得搖搖欲墜的。

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近日稱,大銀行在提交的破產計劃中做出了“不切實際或是缺乏充分根據”的設想,而且它們也“未能列出、甚至不能明確為了加強未來實現有序破產的可能,公司在結構和業務上需要做出的變化。”

這兩大監管機構要求這些銀行必須在2015年7月之前提交有了重大改進的破產計劃,否則它們將面臨更嚴格的資本和杠桿要求、限制擴張、乃至被強制分拆的後果。

這11家銀行總資產超過了2500億美元,包括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道富銀行以及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德意誌銀行和瑞士銀行等在美國的外資銀行。

FDIC二號人物Thomas Hoenig在聲明中表示:

盡管這些公司遞交了數千頁的材料,但它們的計劃並未提供一條可靠或明確的、能擯棄不切實際設想且不需要直接或間接公共援助的破產途徑。

金融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銀行們無法提供一條不需要直接或間接公共援助的破產途徑,將意味著納稅人仍然要為它們的過錯買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04

俏江南改卖盒饭求生记:张兰套现20亿,逐步失去股权的背后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7/144770.html
回頭來看,俏江南的困局是中國傳統餐飲行業與資本市場博弈的一個樣本,其中涉及的家族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現金流、財務透明等多個問題均值得探討。
 
「在3-5年內開300-500家俏江南餐廳」、「未來兩年時間內,俏江南將在全球19個城市建立65家分店,讓全世界認識並瞭解中國的餐飲文化」、「我們希望能夠進入世界五百強」、「做餐飲界的LV」……
 
俏江南董事長張蘭這些「我不是高調,我是自信」的豪言壯語尚在耳畔,中國高端餐飲品牌俏江南卻已經悄然易主,歐洲最大私募股權基金公司CVCCapitalPartners(後文簡稱CVC)宣佈,該公司在俏江南持股比例已達82.7%,這也意味著張蘭家族持有俏江南的股份尚不足五分之一。
 
為衝破高端餐飲業的困局,俏江南在經營策略上也做出改變,今年5月,重慶俏江南開始賣盒飯,每份套餐價格分別為26元和38元,此前北京、濟南的俏江南也推出了盒飯業務。
 
「俏江南的單店面積太大,因此不好轉型,這也算是賣血求生了,」北京合力智創營銷機構總經理馮啟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更嚴重的是,有媒體推算張蘭家族此次買股套現20億元,但有業內人士對此資金數量保有質疑。據風投界資深人士張嘉(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張蘭此次套現只夠支付鼎暉的回購成本。
 
號稱中餐女王的張蘭、京城四少之一的汪小菲、台灣明星大S、高端餐飲、頂級會所,融合了眾多吸引眼球的元素,俏江南是如何走到賣股求生,盒飯救市的地步?張蘭家族又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俏江南的控股權的?
 
誰的俏江南
 
引入投資者、簽下對賭協議,對賭失敗,痛失股權……太子奶等企業的悲劇如今在俏江南身上重演。
 
流傳了幾個月之後,俏江南股權出讓的消息終於落定。今年4月底,歐洲最大私募股權基金公司CVCCapitalPartners(下稱「CVC」 )宣佈,已獲得相關監管部門批准,完成對俏江南控股權的收購。而且該公司在俏江南持股比例已達82.7%,這高於此前媒體報導的69%。
 
去年10月,俏江南被曝出「3億美元出讓69%的股權」,隨即引發熱議,但張蘭還斬釘截鐵地說:「那條新聞完全不屬實。」
 
但3個月後,國家商務部的一份《2013年第四季度無條件批准經營者集中案件列表》洩露「天機」。一家名為「甜蜜生活美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企業通過其下屬特殊目的公司收購俏江南股權的案子已經於去年11月在商務部結案。公開資料顯示,這家收購方隸屬CVC。
 
在商務部公告面前,俏江南創始人張蘭被迫改口,稱商務部雖有批覆,但雙方並無具體意向,並未簽訂協議。
 
中投顧問酒店餐飲行業研究員蕭宇嘉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在中央一系列反腐措施之下,公務群體對高端餐飲的需求嚴重萎縮,國內高端餐飲遭遇銷售困境,俏江南也不例外。行業環境趨壞之際,俏江南或將面臨業績下滑、現金流緊張等困境,而此時俏江南也正需要資金及時進行轉型。俏江南作為非上市公司,融資手段有限,因此出售股權換取發展資金成為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
 
有媒體推算,去年CVC計劃以約3億美元收購俏江南69%的股權,因此俏江南的整體估值約為27億元人民幣,此次張蘭家族出售大部分股份,應該套現在20億元左右。張嘉表示「不可能這麼多」。
 
跟鼎暉的對賭失敗,被認為是俏江南被賣的主因。2008年俏江南引入鼎暉創投,鼎暉注資約2億元人民幣,佔有前者10.526%的股份,但對賭協議中要求,俏江南最晚在2012年底之前必須上市,若非鼎暉方面的原因造成俏江南無法在2012年底前上市,鼎暉有權以回購方式退出俏江南。
 
「一般對賭協議中的回購調控,約定在10%-12%之間,按照六年計算,加上本金,俏江南也只需要支付鼎暉3.2-3.5億元,如果俏江南估值有27億元,那張蘭只需要賣掉一小部分股份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失去控股權」,張嘉表示。
 
IBMG國際商業管理集團副總裁徐耿超曾表示:俏江南的收購價格被嚴重低估,這是俏江南在上市無望的情況下被迫出售,鼎暉的投資回報率不到一倍。這也印證了張嘉的看法。
 
張嘉告訴記者,今年資本市場對高端餐飲的估值比去年低了一倍不止,「俏江南是輕資產運作,我估計俏江南一年的淨利潤也就5000多萬,按十倍市盈率計算,應該估值只有5-6億元左右,而對賭失敗,需要支付的資金是由大股東而不是企業負責,這樣張蘭家族才不得不賣掉大部分股份,以支付這筆資金。」
 
和俏江南定位、規模差不多的上市餐飲企業小南國,2013年營收13.86億元,而淨利潤只有67.1萬元,同比下滑99.4%。但這樣的業績在上市的餐飲企業中還算好的,湘鄂情等高端餐飲企業直接以虧損告終。
 
俏江南首次上市時,張蘭家族持有俏江南不到80%的股份,因此,張嘉認為,張蘭家族此次賣股多最多套現4-5億元,支付了鼎暉的資金和一些債務後,應該所剩無幾。這也是張蘭家族始終不願承認賣股一事的原因。
 
就在俏江南引入鼎暉這一年,世界知名私募基金公司CVC 北京辦事處成立,當年4月份,CVC旗下的第三隻亞洲基金成功募資41億美元,公司高層人士表示,中國將是該基金投資的重要目標。
 
CVC成立於1981年,脫胎於美國花旗集團,業務遍佈歐洲、亞洲和美國。CVC目前管理約46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在亞洲地區投資超過30項,企業價值逾190億美元。在餐飲領域,除了俏江南,CVC去年曾以4億歐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湯品製造商金湯寶的歐洲簡餐業務,此後又收購了快餐企業大娘水餃。
 
CVC拿下俏江南,對俏江南而言吉凶難料,「CVC內有著紅籌教父梁伯韜之類的資本高手,或許能完成俏江南的上市夢,但是CVC對企業的投資一般只有幾年,如果轉型不成功,俏江南可能面臨再次易主或拆分的可能,大股東的變更,將給俏江南的發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張嘉表示。
 
上市之痛
 
「我個人認為高端餐飲本身不適合走上市融資、廣開門店的路子」, 西貝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國龍當年對時代週報記者的話一語成讖。
 
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後,俏江南的經營受到很大影響。張蘭為了緩解現金壓力,計劃抄底一些物業,並決定引入外部投資者,由於和王功權相談甚歡,張蘭最終選擇了鼎暉創投,鼎暉向俏江南注入約2億元人民幣,佔有前者10.526%的股份,而彼時俏江南註冊資金僅為1400萬元。
 
豐厚的資金讓俏江南開始加速開店發展,但這並非免費的午餐。該增資協議簽署後,媒體曾廣泛報導該合同存在「對賭協議」:俏江南最晚在2012年底之前必須上市。於是,上市成為俏江南的首要目的。
 
2011年3月,俏江南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A股上市申請,但在2012年1月份證監會披露的終止審查企業名單中,俏江南赫然在列。
 
在A股上市的嘗試失敗後,在明知港股估值更低的情況下,俏江南還是不得已開始轉戰H股,但俏江南又碰到了新壁壘—「10號文」。在10號文頒佈前,中國國籍人士在中國所經營的企業,將股權從境內轉入自己成立的境外公司,比較容易通過審批。10號文頒佈後,中國公民境內資產轉移到自己的境外公司去持有,需要去外管局審批與登記。
 
為了順利上市,張蘭不惜更改國籍至加勒比島國,2012年年中,俏江南通過了香港聯交所聆訊,獲准於香港上市,但時至今日,俏江南依然未能掛牌交易。張蘭對此的解釋是,港股市場上小盤股並不被人關注,俏江南的團隊去見投資者時發現,對方對中餐標準化有疑義,不願意給出高估值,因此俏江南不急於掛牌。
 
不過,外界推測,當時俏江南已經身陷財務泥潭難以自拔。當年5月,汪小菲對外界承認,造價高達3億元的俏江南集團旗下高端會所—LAN CLUB已被出售。
 
相關資料顯示,在鼎暉入股俏江南的2008年,俏江南僅有40餘家門店,而截至2012年底,俏江南共有71家直營店和4家加盟店,2013年又新開了10餘家門店,但這樣的速度顯然無法滿足張蘭每年開店百家的預期。
 
2013年,全國餐飲業陷入寒冬,行業23年來首次由兩位數增長降為個位數增長。低迷一致延續到2014年,俏江南上市更加遙遙無期,這也為失去俏江南控股權埋下禍根。目前內地餐飲業在A股資本市場上市成功的只有全聚德、西安飲食、湘鄂情三家,且自2009年湘鄂情在中小板上市之後,此後再無餐飲企業成功登陸A股資本市場。
 
在蕭宇嘉看來,俏江南作為餐飲企業,因此也擁有著餐飲企業普遍的上市困難:如現金收付量大,收入確認和成本衡量難以監管,如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近兩年國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格外關注,而中式餐飲由於菜品豐富等標準化建設更難實現,因此存有較大風險。最後俏江南又因行業環境惡化而失去了在香港上市的機會。
 
伴隨著去家族化失敗(在鼎暉建議下,張蘭曾將股份分給管理層們),張蘭曾公開表示:引進鼎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毫無意義,鼎暉什麼也沒給俏江南帶來,卻用很少的錢稀釋了「那麼大的股份」。
 
不過,鼎暉也倍感冤屈,鼎暉注資俏江南時估價已達2009年15倍P/E市盈率,最後鼎暉投資回報率還不到一倍。
 
上海餐飲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金培華曾指出:俏江南的商業模式重營銷而輕菜品,除了環境因素以外,消費者對其菜品的認同程度其實並不高。與此同時,俏江南在標準化方面也投入不足,沒有建設完整的中央廚房模式,無法保證菜品的標準化管理。
 
時代週報記者曾在俏江南東方廣場店門口隨機採訪,沒有選擇俏江南的顧客大部分認為其價格昂貴,還有不少消費者認為味道尚可,但沒特色,性價比不高,而進去就餐的,大部分是團購的顧客。
 
高端餐飲轉型
 
多家團購網站得團購信息顯示,俏江南原價726元的自選雙人套餐,目前只要198元就可團購,49家店通用,只有原價的2.8折,而另一種原價1075元的四人套餐也只售298元。而俏江南的代金券,100元代金券只售75元,20城68店通用。
 
由於團購量大,大部分餐飲企業都要求消費者提前24小時預約,但當時代週報記者撥打俏江南門店電話時,對方表示可隨時過來就餐,「肯定有座位」。
 
除了團購,俏江南還推出盒飯業務,俏江南公關負責人表示,推出盒飯是新利潤增長點。
 
中國烹飪協會發佈的2013年度中國餐飲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高端餐飲嚴重受挫,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近年來首次負增長。
 
不過,俏江南這樣走大眾化路線能否成功,蕭宇嘉認為,大眾餐飲也存在一定風險,大眾餐飲利潤水平偏低,與高端餐飲此前定位、門店、人才資源相差太大,不利於充分利用已有資源,而大眾餐飲領域競爭也相當激烈。
 
「明年高端餐飲的情況會更糟,房子的租金、人工費用等都在持續上升,就連上菜的服務員工資都要5000元,還要上足保險,利潤率已經降到歷史低點,張蘭現在套現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馮啟對記者表示。
 
而易主之後的俏江南,能否轉型成功,在高端餐飲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在創始人失去控股權,卻還握有管理權的微妙局面下,在繼續擴張和資本逐利的兩難中,越發不明朗。
 
浮世繪:LAN CLUB 之殤
 
8月5日下午,時代週報記者再次來到位於建國門外LG雙子座大廈的LAN CLUB,還是一樣的裝修和品位,世界名畫掛滿屋頂,來此消費的顧客卻更少了,偌大的幾個廳中,只有稀稀落落十來個人在喝茶、就餐,甚至還沒有服務人員多,晚上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40元一杯的果汁,居然不是鮮榨的,而是直接將超市售賣的果汁飲料倒進杯中銷售,而且,還不是那種類似匯源的高濃度果汁,而是含有少量果汁的低濃度果汁飲料。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裝修得美輪美奐的高級會所,始終門前冷落車馬稀。
 
這家會所,以蘭命名,連碟子、餐巾都是定製的,上門印有LAN的標誌。在上世紀浩浩蕩蕩的出國潮中,一個叫張蘭的女子滿懷憧憬地去海外淘金,她做著男人都難以承受的體力勞動,同時打了六份工,用了兩年的時間,帶回來兩萬美元,用這筆錢開了她的第一家餐館:阿蘭酒家。
 
2000年,已經擁有了一家海鮮大酒樓的張蘭賣掉所有產業,用所得的6000萬現金,創建了俏江南,憑藉精準的定位和營銷,俏江南很快風生水起,2005年,世界著名企業菲亞特集團提議以10億美元入股俏江南,但被張蘭傲嬌地拒絕了,這也使得她錯過了高端餐飲連鎖發展的黃金時機。
 
彼時,俏江南的現金流還相當好,張蘭一心擴大經營,先走了加盟擴張之路,為後來的食品質量安全埋下隱患,另一方面,俏江南完全輕資產運作,基本所有的經營場所都是租賃的,沒有產權。
 
之後的2006年10月,汪小菲和張蘭又在北京的黃金地段創立了一家頂級時尚會所:LAN CLUB。LAN CLUB營業面積近6000平米,內部共擁有35個VIP包間,以及酒廊、雪茄吧、生蚝吧、宴會廳、法式大餐廳等,可同時容納1200位賓客。
 
這次張蘭可謂一擲千金:在裝修時,花了1200萬元請來了設計巴黎Bacca-rat水晶宮的法國設計師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一隻水晶杯上萬、一把椅子18萬,一盞水晶吊燈40多萬」的說法挑戰著人們對高檔餐廳的想像;連衛生間的水龍頭都是純銀打造的天鵝造型。
 
最終,這家滿屋頂鑲嵌著世界名畫的高級會所,總投資超過3億元人民幣,年租金也高達2400萬元。據說,前香港特首董建華就非常喜歡LAN CLUB,而汪小菲最愛看到的,就是每一個進入LAN CLUB的顧客,眼睛睜大,嘴張成O形的那一刻。
 
在經濟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摩天大樓定律,說的是摩天大樓建成之時就是危機開始之日,這個定律在俏江南身上同樣應驗。可以想像,這3億元的巨款是如何抽乾了一家餐飲企業現金流的,以往俏江南開店,成本在1000萬-3000萬元,取中間值計算,3億元意味著俏江南一年少開15家(後來俏江南將開店成本控制在500萬元)。
 
2007年,俏江南曾對外宣稱其銷售金額超過10億元,按照餐飲行業10%的平均利潤率計算,那俏江南一年的淨利潤不過1億元,換言之,LAN CLUB花費了俏江南三年的淨利潤,並影響其擴張速度。
 
但這些,都被金碧輝煌的LAN CLUB所帶來的榮耀掩蓋了,2008年,俏江南又在上海開了一家LAN CLUB,這是一個四層的獨立建築,其中掛著當代著名畫家劉小東長10米、寬3米的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這是在2006年的保利秋季拍賣會上,張蘭用2200萬元拍下的。
 
這一年,張蘭成為奧運火炬手,俏江南已被選為奧運定點餐飲提供商之一,旗下的LAN CLUB成為了奧運會指定接待場所。
 
在彼時張蘭的規劃中,俏江南將在3-5年內開300-500家餐廳,每年開出新店100家左右,「下一個十年,當你去巴黎、紐約,你在任何商務的角落,都會看到俏江南;下一個十年末,我們希望能夠進入世界五百強」。
 
而一手打造了LAN CLUB的汪小菲,則有更遠大的理想:在紐約新世貿中心擁有兩層代表世界最高端品質的LAN CLUB、俏江南自己的酒店、香水、服裝……俏江南要做的,是一個來自中國的奢侈品牌,就像是法國的奢侈品協會,擁有涵蓋這個領域各式各樣的產品。
 
但是,這家傾注了張蘭母子全部心血的會所,經營情況卻不甚理想。時代週報記者曾去過兩次LAN CLUB,每次消費者都寥寥無幾,由於生意冷清,服務人員也有些懶散,甚至不會主動給茶水續杯。
 
在香港上市前夕,汪小菲將始終不盈利的LAN CLUB賣掉,接盤方據說為汪小菲一位從事地產行業的朋友,目前汪小菲還在幫助打理。
 
汪小菲自己的說法是:為了專注,「在中國做企業一定要專注,專注一個品牌把市場做穩後再做第二個品牌」。但處於黃金地帶的LAN CLUB定位模糊、經營不善卻是不爭的事實。
 
奇怪的是,彼時微博認證為俏江南蘭會所的副總裁楊凱的用戶在微博上表示,「俏江南出售LAN CLUB是不實際的信息」,而包括俏江南市場公關部經理趙煒在內的多位俏江南員工表示,對於俏江南出售LAN CLUB並不知情。蘭會所北京和上海兩家門店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並不知道所工作的「LAN CLUB」已經換了老闆。
 
大股東可以隨心所欲,而管理層則往往毫不知情,這或許是典型的家族式管理的一個縮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36

歐洲是否也會歷經“失去的十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14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本周被問到,歐洲是否也會經歷失去的十年時,斬釘截鐵的回答:“是!”“蕭條”是唯一能形容一些歐洲國家經濟的詞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道,美國和英國已經實現經濟複蘇,可歐洲沒有以西方“夥伴”為榜樣,反而越來越像日本——掙紮於經濟停滯、通脹低迷。有一點甚至還不及日本:日本的失業率維持在5.5%以下,但歐元區失業率卻處於11.6%的高位。

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7月CPI同比僅增0.4%,創2009年以來新低;二季度GDP環比零增長。而歐洲央行遲遲不作為。

華爾街見聞網站寫過文章,解答了為何頻頻被經濟數據“打臉”,歐洲央行還遲遲不行動的原因。文章認為,歐洲央行不推出QE,一是希望觀察將於9月發放的首批TLTRO貸款效果;二是推出QE除面臨德國阻撓外,還有諸多難點,如歐美經濟結構不同,不能照搬美國;三是坐等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息後歐元走弱。

咨詢公司Llewellyn Consulting認為,歐洲央行推出QE是不可避免的,且規模將是龐大的。但拖到那麽晚才行動,歐洲央行可能已經錯過了好時機。因市場已經對歐元區經濟增長抱著很低的預期,通縮的陰影縈繞,且可供歐洲央行購買的金融工具有限。

法國巴黎銀行經濟學家Ken Wattret表示,通脹率維持低位時間越久,對通縮的抵禦力就越小。通脹預期可能突然間降到更加可怕的水平。這兩方面來說,日本都是絕佳的反例。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北京時間明天淩晨將在Jackson Hole會議上講話。但行長先生本月初已經表態,堅稱歐元區經濟複蘇的命運掌握在各國政府手里。“除非各國政府承諾實施改革,否則央行實施更多貨幣刺激也收效甚微。”

Llewellyn稱,央行和政府官員,及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忘了預期的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本質。如果企業預計需求沒有增長,他們不會投資新的產能。需求依然疲弱,然後企業預期實現,造成惡性循環。

斯蒂格利茨說:“歐洲有極具天賦的人才,如果一個個國家經濟都衰敗,那一定是系統性問題。歐元區的基本問題是,它不是一個最優的貨幣聯盟,有缺陷的結構加上有缺陷的政策,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