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份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平穩
2016年8月,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平穩,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增速有所回升,單位存款增加明顯;本外幣各項貸款增速有所回落,小微企業貸款小幅增長。8月末,上海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0.6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幅環比上升1.5個百分點;當月本外幣各項存款增加605.4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38億元和1489.7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5.69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幅環比下降0.4個百分點;當月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541.5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082.4億元和少增147.4億元。
一、各項存款增速有所回升,外匯存款平穩
8月份,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增加436.8億元,同比多增1286.7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增加169.5億元,同比多增203.9億元1,當月全市存款變化主要呈以下四個特點:
(一)人民幣存款增長加快,境外企業外匯存款持續多增。8月份全市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544.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68.8億元和1821.8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和個人人民幣存款分別增加822億元和136.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672.2億元和14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減少518.6億元,同比少減1039億元。8月份全市外匯存款增加3.5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增7.5億美元和21.2億美元,其中境外企業外匯存款增加27.3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6.9億美元和26.1億美元。
(二)境內非金融企業存款止跌回升,境外企業存款增加較多。8月份全市新增非金融企業本外幣存款874.6億元,同比多增380.5億元,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存款增加702.8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075.1億元和230.4億元;境外企業本外幣存款增加171.8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54億元和150.1億元。按存款結構分,境內企業除定期存款下降外,其他類存款均有所增加,企業短期資金流入特征明顯。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增加465.1億元、214.1億元和69.6億元,同比分別少增148.5億元、多增457.3億元和355.5億元;定期存款減少105.1億元,同比多減132.8億元。
(三)個人活期存款延續增勢,大額存單對個人定期存款分流作用明顯。8月份全市本外幣個人存款增加142.5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247.9億元和56.7億元。按存款結構分,個人存款增長呈現高流動性和高收益的特征。一方面,個人本外幣活期存款持續多增,當月新增142.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91.5億元和44.7億元;另一方面,居民對大額存單投資踴躍,個人定期存款下降明顯。全市個人大額存單當月增加49.5億元,同比多增2.8億元,較同期企業大額存單多增20.2億元;而個人本外幣定期存款減少75.6億元,同比多減46.9億元。
(四)境內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繼續減少,境外同業存款增加較多。8月份全市本外幣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517億元,同比少減1091.4億元。其中,境內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減少583億元,環比多減275.5億元,同比少減712.8億元,主要是特殊目的載體公司和證券公司存款分別減少316.4億元和223.6億元,同比分別多減161.9億元和少減401.2億元。當月境外同業本外幣存款新增6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60.4億元和378.6億元。
二、各項貸款增長平穩,個人貸款需求有所上升
8月份,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266億元,同比少增384.1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255億元,同比多增205.3億元。當月全市貸款變化主要呈以下五個特點:
(一)人民幣貸款小幅回升,境外外匯貸款增加較多。8月份全市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52.9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713.6億元和少增372.7億元。其中,人民幣非金融企業貸款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分別減少243.3億元和增加31.7億元,同比分別多減492.5億元和少增59億元;人民幣個人貸款增加364.6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8.8億元和178.8億元。8月份全市外匯各項貸款增加53.6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52.8億美元和67.4億美元,其中境外同業和境外企業外匯貸款分別增加46.5億美元和7.3億美元,同比分別多增63.1億美元和2.2億美元。
(二)境內非金融企業貸款持續減少,非居民企業貸款增幅減緩。8月份全市境內本外幣非金融企業貸款減少288.7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減544.8億元和多減702億元。按期限分,境內企業本外幣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分別減少221.2億元和84.9億元,同比分別多減545.7億元和34.2億元。從貸款種類分,企業的經營性貸款、固定資產貸款和票據融資呈持續下滑走勢,其他貸款則環比多增。其中,境內企業本外幣經營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分別減少207.1億元和181.4億元,同比分別多減471.8億元和17.3億元;本外幣票據融資減少11.9億元,其中直貼減少63.7億元,同比多減86.9億元。全市本外幣並購貸款、融資租賃和貿易融資貸款分別增加53.5億元、29.5億元和28.9億元,環比分別多增38.7億元、38.4億元和23.1億元。當月全市新增非居民企業本外幣貸款114.1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增68.1億元和多增52.4億元。
(三)新增企業貸款的行業投向相對集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較大。8月份,全市金融機構新增境內非金融企業本外幣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主要投向租賃商務服務業,當月新增63.7億元,同比少增35.6億元;而投向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的貸款分別減少103.4億元、95.4億元和66.5億元,同比分別少減2.1億元、多減235.4億元和139.7億元。從借款企業規模看,金融機構投向境內小、微企業的本外幣貸款當月分別增加27.7億元和41.2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8億元和少增0.04億元。境內大型和中型企業本外幣貸款跌幅擴大,當月分別減少198.9億元和147.9億元,環比分別多減135.6億元和78.5億元,同比分別多減251.6億元和335億元;其中大中型的交運倉儲郵政、批發零售、制造和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企業本外幣貸款分別減少75.5億元、69.8億元、61.3億元和46億元。
(四)商用房開發貸款增加較多,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增長加快。當月全市本外幣房地產開發貸款增加115.9億元,同比多增125.2億元。按貸款用途分,本外幣地產開發貸款減少15.5億元,同比多減1.4億元;本外幣房產開發貸款增加131.4億元,同比多增126.6億元;其中商用房開發貸款增加119.4億元,同比多增20.8億元;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增加15.2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2億元和少增8.1億元。
(五)個人貸款需求有所上升。8月份,全市新增個人本外幣貸款362.2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48.4億元和158.8億元。按貸款用途分,個人本外幣消費貸款增加329.3億元,同比多增127.5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加245.4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少增9.8億元和多增52.7億元。受新政調控效應影響,個人住房貸款月增量已連續三個月出現回落,其中新建房貸款當月增加108.7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1.7億元和27.3億元。當月全市個人本外幣汽車消費貸款和其他消費貸款分別增加60.1億元和23.9億元,環比分別多增29億元和14.6億元,同比分別多增59.3億元和15.6億元。全市個人本外幣經營性貸款當月增加32.9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4.6億元和31億元,其中個人購買商業用房貸款增加15.1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3.2億元和12.9億元。(完)
1根據同類機構軋差匯總同業業務的原則,中外資、中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匯總數據不包含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對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放和拆放款項。而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則包含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放和拆放款項,故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與中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之和大於中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
A股市場上不乏淘金者,MSCI沒來,但一些國際頂尖的基金巨擘來了。
近日,A股上市公司進入三季報密集發布期。《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已公布的季報後發現,在剛剛過去的三季度,全球第二大基金公司領航集團(Vanguard)首次晉升杭氧股份(002430.SZ)、華明裝備(002270.SZ)、雲煤能源(600792.SH)三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倘若把時間再往前推一個季度的話,領航集團還額外入列其他10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
作為A股市場的增量資金提供者,領航集團不為A股市場投資者所熟知,但與國內一些其他機構投資者一樣,它加倉的舉動亦然有跡可循。
晉升眾A股重要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領航集團通過旗下領航投資澳洲有限公司進入A股市場。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9月末,領航投資澳洲有限公司旗下領航新興市場股指基金持有92.615萬杭氧股份,占後者總股本的0.11%成為其第9大流通股東;持有50.5362萬股華明裝備股份,占後者總股本的0.1%為其第10大流通股股東;持有241.0493萬股雲煤能源股份,占後者總股本比例0.24%,位列其第十大流通股股東。
除了此外,上市公司中報則顯示,截至6月末,領航新興市場股指基金還是甘肅電投、華北高速、寶鋼包裝、粵水電、連雲港、首商股份、黔輪胎A、新鄉化纖、金山股份、漳澤電力10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截至6月末,該基金累計持有上述10股的市值為1.26億元。
領航集團涉足中國股市時間點發生在2012年之前。彼時,領航集團通過旗下的領航全球股票指數基金投資中國B股。該基金投資B股最早被披露的時間是2011年四季度。截至當年年末,該基金持有94.59萬雙錢股份(現已更名為華誼集團)B股,新進為第九大流通股東,持股比例為0.11%。隨後,領航全球股票指數基金又躋身多只B股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領航集團旗下另一只基金領航新興市場股指基金則在其後陸續出沒於氯堿化工、華電能源、大眾交通等眾多上市B股的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持股比例在0.1%—0.5%之間。
領航集團雖早有布局中國股市先例,但最早投資於中國A股還是在獲得RQFII額度之後。2015年4月,領航投資澳洲有限公司獲得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批複的100億元人民幣額度,使其投資A股的打算即將成為現實。而到了2016年1月27日,領航投資澳洲有限公司RQFII額度又被上調至300億元,成為截至目前獲得RQFII額度最高的單一機構。
2015年6月初,領航集團宣布將在晚些時候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股指基金。盡管其後A股市場爆發股災,但該基金依然表示無意推遲這一工作。隨著不斷的買入A股,進入2016年,多家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出現了領航新興市場股指基金。
A股市場的國際巨頭們
公開資料顯示,領航集團(Vanguard)是全球第二大基金公司,也是最大的ETF公司。截至2016年6月30日,領航集團所管理的資產總額是3.6萬億美元;ETF資產為5660億美元 。
對於為何進入A股,領航大中華區總裁林曉東去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主要是相信A股長線向上,擁有很大的投資機會。與H股相比,A股有更多“非國有企業”上市,該行相信未來5至10年間,非國有企業有更大增長空間,故暫更看好A股表現。林曉東當時也表示,旗下ETF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A股達217億元。
領航集團的新興市場基金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基金,規模515億美元。與領航集團類似,另一大新興市場基金巨頭貝萊德(BlackRock)也逐漸在A股市場嶄露頭角。貝萊德旗下安碩(iShare)的新興市場基金是追蹤MSCI指數最大的新興市場基金,規模254億美元。貝萊德於2015年8月25日獲批12.5億美元的QFII額度,又於今年5月份申請了200億元RQFII額度。早在4月末,貝萊德的創始人兼CEO LarryFink曾表示,今年如果不投資中國,投資人會後悔。
自從滬港通開通後,領航集團、貝萊德則可借助滬股通通道買入A股,而隨著後續深港通的開通,越來越多A股價值藍籌和成長股也將陸續進入這些基金巨頭的選股池。
相比國際基金巨頭們對A股市場的熱衷度,國際指數巨頭的情緒向來謹慎。與過去兩年一樣,2016年年中,美國指數供應商MSCI明晟公司又一次拒絕了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MSCI今年不會再納入任何A股頭寸了。
出乎預料的是,MSCI明晟在9月底推出了20只新指數,包括MSCI中國指數(含部分A股)、MSCI中國大中小盤指數(含部分A股)、MSCI新興市場指數(含部分A股)、MSCI全球市場指數(含部分A股)等。這些指數旨在反映若將中國A股的5%部分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帶來的潛在影響。
據國泰基金基金經理吳向軍介紹,在最近三年的年度評審中,MSCI均未采納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提議,評審中針對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體系的可能路徑主要包括部分納入(5%)以及全面納入(100%)兩種方式。而這20只指數的推出正是反映了部分納入5%的抉擇。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在滬港通、深港通等渠道暢通後,進出A股的路徑變得通暢。明年A股入列MSCI的概率將大幅上升。“如果說,還有障礙的話,那應該是QFII投資者的每月資本贖回額度不能超過其上一年度凈資產值的20%。可能這一情況的改變還需要一定時間。”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家能源局組織編制的十四個能源領域的專項規劃陸續推進。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介紹,可再生能源、天然氣等三個專項規劃即將發布,太陽能等五個專項規劃正在抓緊推進,有望於年底前發布實施。
12月10日,“2016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李仰哲在會上指出,“十三五”期間,清潔低碳能源將是增量的主體。目前上述十四個專項規劃中,電力、水電、風電、煤層氣、生物質等六個專項規劃已經發布實施。
李仰哲透露,能源“十三五”規劃是一部體現創新發展和轉型發展的規劃,轉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從規劃的主要目標和指標來看,“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10%甚至更高。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在58%以下,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增量合計約4.8億噸標準煤,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
其次,規劃的主要任務和措施方面,一方面提倡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動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另一方面推進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包括擴大天然氣消費的規模等。
第一財經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李仰哲重點強調了在確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天然氣的發展和應用。他指出,接下來要重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推進天然氣價格改革,拓展天然氣的消費市場,保障天然氣的工業安全。
“目前天然氣終端銷售環節價格過高影響了消費市場的拓展,比如西氣東輸的天然氣,從新疆口岸輸送到各個省的門站要經歷上千公里,加價也就是在8毛左右。而從省門站到用戶往往只有幾十、幾百公里,有的地方加價一元以上,解決這個問題關鍵要調整價格機制。發達國家可再生能源比重明顯高於我國,但電力系統能夠穩定運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天然氣電站在調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李仰哲表示。
我國已成為世界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大國,裝機規模和發電量均位列世界第一。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能源供應相對寬松,需求較弱。基於此,李仰哲認為,“十三五”大局已定,“十四五”“十五五”乃至今後的能源結構和布局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我國的能源資源布局呈逆向分布,形成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的格局。李仰哲透露,考慮到目前陜北地區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能源布局做了比較大的調整,主要是往東部和中部發展。
“蒙華鐵路即將在‘十三五’期間投產,所以與這條鐵路的建設相關,在中部地區布局了一系列煤電機組。新的建設和變化,會對現有的格局帶來影響。需要及時跟蹤新變化,評估新影響,研究新對策。” 李仰哲說。
據了解,蒙華鐵路是國內最大規模的運煤專線——蒙西到華中煤運鐵路,工程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批準。蒙華鐵路北起內蒙古浩勒報吉站,終點到達江西省吉安,線路全長1837公里,規劃設計輸送能力為2億噸/年。
李仰哲總結道,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是能源改革必須堅持的目標和方向。推動能源轉型,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28日召開會議,聽取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2016年工作匯報,研究部署2017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布局,領導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黨內政治生活呈現新的氣象,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得到人民群眾稱贊,黨心民心得到極大提振。中央紀委和各級紀律檢查機關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忠實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全面從嚴治黨的制度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推進標本兼治,表明“紮緊制度籠子”不是一句空話。
全面加強紀律和作風建設,以釘釘子精神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強化日常管理監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堅決查處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相互交織的腐敗現象,遏制腐敗蔓延勢頭。深化政治巡視,推進全覆蓋,“回頭看”放大和延續了震懾效應。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確定時間表、路線圖,試點工作有序展開。嚴明換屆紀律,確保好中選優,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會議強調,2017年,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內監督,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強化監督執紀問責,馳而不息糾正“四風”,持續形成高壓態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會議指出,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認真學習《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加強對貫徹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要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大問責力度,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確保交上作風建設合格答卷。要嚴把政治關、廉潔關,發現幹部有問題及時報告,瞞報的要嚴肅問責。要紮實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及試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改革目標。要減少腐敗存量、重點遏制增量,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讓廣大群眾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的實際成效。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把自我監督和接受黨內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結合起來,做到打鐵還需自身硬,建設一支讓黨放心、人民信賴、忠誠幹凈擔當的隊伍。
會議同意明年1月6日至8日召開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12月30日,也是A股在2016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臨近年末資金越發緊張,加上近來股債雙殺,資金紛紛尋求穩健的投資渠道,也使得定增更為受寵。本報記者統計發現,近半個月來定增項目無論是梳理還是募資額均驟增。
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30日,增發日在本周的項目共有22宗。本報進一步統計發現,前一周定增項目數量有26宗,這個數據環比驟增了271.43%;募集總額為600.67億元,與上一周相比更是驟增724.87%。
分析人士指出,盡管定增折價率有所收窄,但在定增投資中更為重視估值、主營業務等基本面因素,通過分享上市公司業績提升帶來的回報很多時候也遠超折價收益。
定增折價率收窄至10%內
今年來,A股定增公司數量與融資規模快速增長,自今年年初至12月12日,定增募集資金規模達1.22萬億元,全年估計1.3萬億元,占A股再融資98%、占A股總融資89%、占社會融資規模之股權融資的比例達到60%以上。
隨著資金湧入定增市場,定增項目的折價有所收窄。以12月12日至16日當周為例,一年期的項目有12宗,平均折扣率為2.49%,相比上周上升了14.22%。三年期的項目有14宗,平均折扣率為32.54%,相比上周下降了9.71%。其中新海股份(002120.SZ)的折扣率最高,達到了59.72%。
“在近年來低利率的背景下,所有大類資產的回報率都在下降,定增折扣收窄屬於正常現象。”華南一位基金經理指出,A股一年期定增折扣的歷史均值為14%,今年以來收窄到10%左右。
“其實是通過犧牲資金流動性換取折價收益率,不過近年來定增市場火爆,資金大量湧入,折價率已經顯著收窄了。今年很多折價便小於10%就是例證,這也使得安全邊際不再明顯。”一位私募人士也分析稱。
通常而言,參與定增的收益來源於三方面:定增折價、大盤上漲帶來的系統性機會(即貝塔收益)、定增對上市公司基本面重大改善帶來的相對收益(阿爾法回報)。隨著未來定增折價進一步收窄,定增收益自然也受到影響。
不過據記者了解,也有例子顯示,盡管定增折價率不高但一年期定增收益並不低。某機構曾參與上市公司的一年期定增,當時該項目的折價率僅為3%,但該項目一年到期解禁的收益率為190%。這表明對於優質的定增項目而言,上市公司業績提升帶來的阿爾法回報,遠遠高於定增折價帶來的收益。
“定增的投資節奏和二級市場不完全同步,有時甚至是逆向。定增投資需要淡化對市場短期趨勢判斷,而更應該關註整體估值水平和項目質地情況。”博時弘泰基金經理陳鵬揚也表示。
市價發行初試水
定增折價不斷收窄,一些上市公司也出現了溢價發行,也有市場人士認為,隨著定增發行價格超過了其發行期首日前一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間接完成市場定價。
樂普醫療(300003.SZ)於12月29日發布的定增結果顯示,最終確定的發行價格為18.88元/股,高於詢價底價3.34%,亦比發行期首日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高出了4.19%。
不同於主板和中小板定增限售期的規定,創業板若按照市價發行不受限售期約束,也就是自發行結束之日起可上市交易,也為創業板定增提供了更多選擇。
今年來20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市價不鎖定方式定增,占到創業板全部實施定增公司數量的10%以上。
從去年底來,以發行期首日為定價基準日、無鎖定期的定向增發模式受到監管層鼓勵,目前只是在創業板上進行試驗。不過對於投資者而言,由於沒有折價發行的“安全墊”,需註意相關風險。
一個統計是,通過對今年來16家完成市價定增樣本公司的分析發現,大多數公司在完成定增後有不同程度上漲,但仍有20%左右的公司股價出現下跌。
不過,東興證券也認為,上市公司完成無限售定增後,短期迎來利好的可能性大於其他公司。“增發股份上市即可流通意味著這類定增不受一年或者三年期的鎖定期約束,投資決策可以更加短期化,而且投資者犧牲折價按照市價認購上述公司定增,上市公司也可能有更強的在短期內釋放一定利好的傾向性。”東興證券稱。
央行1月12日發布數據顯示,2016年1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63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2068億元和1855億元。遠超市場預期,但仍低於11月份的新增規模。
此前,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結果顯示,去年12月社會融資總量預測均值為1.28萬億元,較央行公布的11月規模(1.74萬億元)有所下降。
據央行初步統計,2016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8萬億元,比上年多2.4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44萬億元,同比多增1.17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5640億元,同比少減788億元;委托貸款增加2.19萬億元,同比多增5943億元;信托貸款增加8593億元,同比多增8159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95萬億元,同比多減8964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3萬億元,同比多605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24萬億元,同比多4826億元。
從結構看,2016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69.9%,同比低3.3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占比-3.2%,同比高1個百分點;委托貸款占比12.3%,同比高1.9個百分點;信托貸款占比4.8%,同比高4.5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11%,同比低4.1個百分點;企業債券占比16.8%,同比低2.2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比7%,同比高2個百分點。
2016年,上海市貨幣信貸運行平穩,本外幣各項存款總量突破11萬億元,非金融部門存款增速較高,對存款總量拉動作用明顯,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有所減少;本外幣各項貸款持續增長,貸款總量逼近6萬億元,實體經濟信貸有效需求回暖,服務業貸款與小微企業貸款明顯多增。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減緩,年末余額同比增長41.2%,增速較年內最高點回落2.4個百分點,12月個人住房貸款增量創新低,表明調控新政促進房產市場和住房信貸穩健發展的效果顯著。
2016年末,上海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1.05萬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同比下降7.9個百分點;全年新增本外幣各項存款6750.3億元,同比少增6578.4億元,其中12月份增加443.8億元,同比少增534.3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5.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幅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全年新增本外幣各項貸款6595億元,同比多增1714.5億元,其中12月份增加464.3億元,同比多增44.4億元。
一、各項存款增速企穩,非金融部門存款大幅增長
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增加6212.2億元,同比少增7960.8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增加544.3億元,同比多增1412.7億元[1]。全年存款變化主要呈以下四個特點:
(一)人民幣存款同比少增,外匯存款明顯多增。2016年末,全市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同比增長5%,同比下降9.1個百分點,較6月末回升5.3個百分點。當年全市新增人民幣存款4897.4億元,同比少增7512.5億元;其中第四季度新增3968.8億元,為前三季度增量的4.2倍,同比多增2044.5億元。分部門看,非金融部門人民幣存款全年新增9100.7億元,同比多增3992.5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減少4203.3億元,同比多減1.15萬億元。全年外匯存款增加213億美元,是上年度增量的2.2倍,為外匯存款增加最多的一年。其中第四季度新增66.6億美元,同比多增78.9億美元。按部門分,非金融部門外匯存款增加215.2億美元,同比多增102.8億美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減少2.2億美元,同比少減11.9億美元。
(二)非金融企業存款增長加速,財政性存款有所減少。2016年末,上海市本外幣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同比增長20.6%,較年初上升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本外幣非金融企業存款7965.5億元,同比多增3524.4億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3414.4億元,是前3季度平均增量的2.2倍,同比多增1034.5億元。其中境內非金融企業本外幣存款增加7062.4億元,同比多增2734.4億元。按存款產品分,境內企業的本外幣活期存款、協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分別增加2230.2億元、2393.2億元和1288.8億元,同比分別少增788.5億元、多增2184.9億元和658.3億元;本外幣定期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增加460.1億元和145.2億元,同比分別多增940.6億元和100.1億元。境外企業本外幣存款新增903.1億元,同比多增790億元。
受“營改增”政策降低企業稅負和年末稅款劃繳等因素的影響,金融機構財政性存款全年減少293.6億元,同比多減782.5億元。
(三)個人存款增幅放緩,新增存款兩極分化。2016年末,上海市本外幣個人存款余額同比增長7%,較年初和6月末分別提高5.7個和1.1個百分點。全年新增本外幣個人存款1722.1億元,同比多增1096.1億元。其中,第四季度個人存款僅增加83.3億元,同比多增228.8億元。從存款結構分,本外幣個人活期存款增加1307.5億元,同比少增22.4億元;個人大額存單增加536.9億元,同比多增250.1億元,也高出同期企業大額存單增量77億元;而本外幣個人定期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減少55.4億元和69.1億元,同比分別少減335.7億元和529.6億元。
(四)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大幅下降。境內非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全年減少3628.1億元,同比多減1.28萬億元,主要是特殊目的載體(SPV)和證券公司本外幣存款分別減少2598.8億元和1764.7億元,同比分別多減7146.6億元和3798.3億元。全市本外幣境外同業存款減少558.3億元,同比少減1366.8億元,其中第四季度減少81.4億元,同比少減464.7億元。
二、各項貸款增長平穩,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上海市中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增加6845.1億元,同比多增1777.1億元;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減少175.5億元,同比多減34.4億元。全年貸款變化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人民幣貸款增速反彈,外匯貸款持續較快增長。201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3%,增速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5894.3億元,同比多增1142.7億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1598.9億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1044.5億元和978.1億元。分部門看,非金融企業人民幣貸款增加1424.3億元,同比少增985.1億元,其中第四季度新增389.1億元,同比多增776.6億元。全年新增外匯貸款48.9億美元,同比多增77.7億美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55.2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多增9.4億美元和126.3億美元。按部門分,非金融企業外匯貸款增加36.9億美元,同比多增77.1億美元,個人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匯貸款分別減少7.6億美元和增加19.6億美元,同比分別多減9.2億美元和多增9.8億美元。
(二)境內非金融企業經營性貸款和境外企業貸款需求旺盛。金融機構本外幣非金融企業貸款年末余額同比增長4.9%,較年初回落1.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全年新增非金融企業貸款1975億元,同比少增437.3億元。其中,境內非金融企業本外幣貸款增加26.7億元,同比少增1944.4億元;境外企業貸款新增1948.3億元,同比多增1507億元。按貸款結構分,境內非金融企業本外幣經營性貸款增加1120.9億元,同比少增461.4億元;而本外幣固定資產貸款減少2054.2億元,同比多減1068億元;票據融資減少264億元,同比多減1172億元,主要是直貼減少255.4億元,同比多減682億元。
(三)境內企業貸款主要投向服務業和小微企業,較好支持地方經濟轉型增長。上海市金融機構發放的境內企業貸款(不含票據融資)重點向第三產業和小微企業傾斜,較好支持經濟發展結構升級。從行業劃分看,新增境內非金融企業本外幣貸款主要投向租賃商務業和批發零售業,分別增加1455.3億元和351.7億元,同比分別多增342億元和少增208.1億元;而投向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建築業和制造業的本外幣貸款分別減少608.2億元、419.4億元、203.4億元和203.4億元,同比分別多減812.1億元、88.3億元、180.7億元和少減260.7億元。從借款企業規模看,境內的微型企業貸款增速最高,小型企業貸款增量最多。年末境內微型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2%,同比提高7.4個百分點,也高出同期全部境內企業貸款增幅12個百分點。境內小型和微型企業本外幣貸款全年分別新增784.4億元和190.6億元,同比分別多增597.6億元和144.6億元。境內大型和中型企業本外幣貸款全年分別增加336.2億元和減少203.6億元,同比分別多增371.4億元和多減1350.1億元。
(四)商用房開發貸款平穩增長。全年本外幣房地產開發貸款減少764.2億元,同比多減704億元。按貸款投向分,本外幣地產開發貸款和住房開發貸款全年分別減少417.7億元和473.7億元,同比分別多減113.3億元和420.6億元;而本外幣商用房開發貸款新增207.7億元,同比少增91.1億元。
(五)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回落,年末貸款月增量創新低。隨著房地產調控效果不斷顯現,個人貸款增速和增量占比明顯回落。2016年末全市本外幣個人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7%,增速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全年新增本外幣個人貸款4498億元,同比多增2466.9億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1206億元,同比多增441.9億元,占當季全部貸款增量的55%,比重較前三度回落20個百分點。從貸款投向分,本外幣個人住房貸款全年新增3352.4億元,同比多增1812.8億元。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個人住房貸款分別增加917.3億元、1015.5億元、747.7億元和671.9億元,貸款季度增量呈“∧”走勢,其中12月份新增個人住房貸款154.7億元,創近14個月個人住房貸款月增量新低,環比和同比分別少增101.2億元和51.7億元。全年本外幣個人汽車消費貸款增加726.6億元,同比多增381.1億元;本外幣個人其他消費貸款增加181.7億元,同比多增36.9億元。
近幾年,區域分化成為樓市發展的主旋律,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未來樓市的增量空間在哪里?
近日國務院公布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透露了重要信號。
環一線城市的機遇
2月4日,國務院公布《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提升優化開發區域城鎮化質量,將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以盤活存量用地為主,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引導中心城市人口向周邊區域有序轉移。
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國將繼續嚴格控制北上廣深這些超大城市的人口和土地。這是因為,超大城市的城區人口均已超過了千萬,北京、上海甚至超過了兩千萬,超大城市面臨著人口超載、交通擁擠、空氣汙染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問題。對這些城市來說,再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擴大城市和人口規模也不太現實。對他們而言,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向周邊分散。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房地產高泡沫和高庫存並存的局面,必須調整和優化城鎮化的布局和空間結構,功能集聚過大、人口壓力過大的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
在這方面,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近年來已加快疏解功能的腳步。2月5日,北京市市長蔡奇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座談會上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契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應該把握三點:從服從重大國家戰略的高度把握,從實現首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把握,以及進一步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蔡奇表示,未來將著力把北京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並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目前疏解工作在人口調控方面已初見成效,去年北京中心城區人口下降11萬人,實現由增到減的歷史性拐點,接下來將爭取到2020年把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
在上海,至2015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相比2014年996.42萬的外來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減少近15萬。專家分析認為,2015年減少的15萬上海外來常住人口以外來務工人員居多,此次外來常住人口的減少與房地產本身並無直接關系,主要是與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關。
當然,將部分功能疏解轉移到周邊中小城市,打造衛星城,即城際軌道交通基礎上的“一小時通勤圈” ,比如上海的很多購房者到嘉興、蘇州的昆山、太倉等地買房,北京購房者到北三縣,深圳購房者到東莞、惠州,廣州購房者到佛山,這種距離都是在一小時通勤圈內。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分析,未來一線城市周邊的一些距離在80公里內的中小城市、衛星城將是樓市增量的重要來源。通過發達便利的軌道交通體系,一線城市的功能將分散到這些衛星城、中小城市當中。
20個城市圈有前途
在一線城市嚴控新增人口和用地的同時,其他二線城市自身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土地供應方面,去年12月召開的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這里面的人地掛鉤政策十分關鍵。尤其是,土地在地區之間的供需錯配,導致了部分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不足,房價高速上漲,而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土地供應過剩,庫存高企,即使現在不再增加土地供應,多年都不能消化完。
因此,要解決土地的供需錯配,必須建立起人地掛鉤政策,在三四線城市嚴控新增供應的同時,人口流入較多的一線城市和二線核心城市必須增加土地供應,這也是目前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這其中,一線城市由於人口超載、交通擁擠等大城市病問題,新增建設用地已無空間,其新增供應空間主要來自周邊的中小城市、衛星城。但對於其他熱點二線城市如像廈門、合肥、蘇州、南京等二線熱點城市,本身的城市和人口規模與一線超大城市仍有很大距離,這些城市的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當然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核心區房價的快速上漲,未來二線熱點二線城市也必將對周圍產生外溢,比如目前廈門的不少購房者就轉移到了周圍的漳州龍海,蘇州、杭州等地很多購房者則到下屬的郊縣和遠城區。
規劃綱要提出,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適當擴大建設用地供給,提高存量建設用地利用強度,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人口、產業集聚,打造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分析,這兩年,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房地產市場也進入到了新常態,未來樓市比較有發展空間主要就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周圍,即一線城市和二線熱點城市的周圍,這些地方有產業轉移的空間,有人口的支撐。
張大偉認為,在新階段,房地產市場不能再簡單的再用一二三四五線來劃分,而只能分成為一二線一小時城市圈和非一二線城市圈兩大類。挨著北京深圳周邊的,哪怕是五線的縣城也比內陸地區的三線地級市有前途,比如目前燕郊的房價已經普遍在2、3萬了,比很多中西部的省會都貴得多。再比如未來鄭州周圍的郊區,房價會超過河南省內其他地級市的市區價格。
他分析,未來樓市的發展將主要集中在20個左右的城市圈,這些城市圈的核心區經過近2年的過快上漲,房價已經很貴,因此購買力將外溢到周邊區域,即城市圈。“這些城市圈之外的其他三四五線城市,跟農村其實是一樣的,人口都在減少。”
“歸根結底還是以為中國經濟的活力和產業主要集中在20個城市,即使轉移,也只能是溢出,而不是離開。”張大偉說,像深圳的不少制造端環節就外溢轉移到了東莞和惠州。
2月14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03萬億元人民幣,雖為一年高點,但與去年的“開門紅”2.51萬億元和預期的2.44萬億元仍有較大偏差。社會融資規模增量3.74萬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新增信貸創1年新高,除債券融資之外,無論居民貸款還是企業貸款,無論貸款融資還是非標融資,均創1年或歷史最高。
同時,1月M2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11.3%,與前期持平,M2和M1剪刀差大幅收斂至3.2%。存款同比增速小幅回落,其中居民存款攀升,非金融企業存款大幅下行,反映企業旺盛的融資需求。
九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分析,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量可能是房地產貸款的滯後發放所致,非標的急劇擴張可能部分與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受限有關,在樓市銷量下滑的趨勢下,居民貸款將逐步回落。企業融資規模較大,且此輪經濟回暖開始於2016年三季度,預示著“小陽春”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但他同時表示,國家層面來看,防風險和去杠桿仍是指導貨幣政策的重要方向,穩健中性的基調不會改變。中金固收亦認為,盡管目前整體社融增量創新高,但在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未來社融的增長仍可能逐步放緩。
房貸調控效應待顯
天風固收團隊認為,總體而言,除票據融資外,2017年1月信貸投放大幅攀升,高於去年同期,且期限結構進一步拉長。居民、企業中長期貸款都大幅攀升,企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加4600億元;短期貸款相對持平,主要的下滑力量來自於票據融資,同比減少8240億元,
鄧海清認為,居民貸款的新高主要是由居民中長期貸款所貢獻,房地產調控背景下的居民中長期貸款仍然保持較大的增長幅度,1月新增6293億元。這可能與房地產貸款滯後發放有關。從歷史上看,居民中長期貸款與房地產銷量密切同步相關,兩者之間並無顯著的領先或滯後性,但2016年10月房地產調控之後,一方面監管希望房貸延後發放,另一方面10月之後資金顯著趨緊,銀行放款意願下降,因此目前居民中長期貸款量可能是房地產貸款的滯後發放所致。同時,由於目前房地產銷量下滑趨勢已經出現,按照上述邏輯,未來居民中長期貸款將逐步回落。
企業融資方面,票據融資大幅下滑,主要與10月之後利率快速上行有關,票據對於資金面最為敏感。
中長期貸款激增與票據和債券融資下滑有關。如果將中長期貸款與債券融資相加,則2017年1月企業長期融資規模與去年同期相當,表明替代需求是重要部分。結合去年1月的宏觀經濟表現,1月天量信貸帶來了2016年一季度的小陽春,此次再現天量企業融資,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大幅攀升至1.52萬億元,反映企業融資需求出現了一定改善,可能同樣預示未來經濟進一步向好。
而非標融資同樣創歷史最高最讓人意外。非標經歷了2013年-2014年的調控之後一蹶不振,而2017年1月非標全面爆發,委托、信托、未貼現票據均處於歷史高位,總非標規模甚至超過了2013年。非標規模急劇擴張並非季節性因素所致,鄧海清猜測,可能部分與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受限有關。但他同時認為,由於其他融資渠道並未出現明顯減少,所以還無法完全確定非標爆發的原因。
從廣義貨幣發放數據來看,M1-M2同比繼續大幅回落,創1年新低,一方面與房地產銷量下滑有關,另一方面表明企業層面的流動性陷阱進一步減弱,企業投資可能繼續回暖。
“小陽春”有望再現
對於經濟走勢,鄧海清預計,2017年1季度可能繼續維持溫和回暖。參考2016年1季度天量信貸後的經濟小陽春,2017年可能再次出現相似局面。與2016年一季度不同之處在於,此輪經濟回暖開始於2016年三季度,此次回升並非孤立事件,與2016年一季度經濟突然回升有所區別,可持續性可能更長。因此,繼續維持“中國經濟L型拐點已過”的觀點不變。
至於央行下一步的貨幣政策,2月3日的逆回購利率加息是國家層面防風險和去杠桿的重要舉措。2015年8月-2016年8月,由於股災救市等原因,央行維持了過低的貨幣市場利率。2016年8月之後,國家層面開始強調防風險和去杠桿,經歷了“隱性提高貨幣市場利率→提高長端MLF利率→提高短端公開市場操作利率”過程。由於1月社融為天量,央行需要提高貨幣市場利率,釋放更為明確的信號。據測算,2017年與2016年通脹大概率水平相當,如果2月社融繼續高位,央行必將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
天風固收團隊認為,信貸投放強勁、商業銀行貸款投放意願強烈,顯示出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預期較為樂觀。而中長期貸款期限拉長,商業銀行期限錯配加大,要預防央行加大偏緊力度約束商業銀行投放而帶來的流動性波動。
同時,鄧海清維持了對債券震蕩市和股市長期“健康牛”的判斷。債券方面,貨幣政策收緊、監管趨嚴、去杠桿是大勢所趨,基本面因素利空債市;但另一方面,債券市場收益率與央行逆回購利率差值達到歷史較高水平,綜合來看債市寬幅震蕩的可能性較大。股市方面,政策層建設健康資本市場的意圖非常明確,不同於2014-2015年“瘋牛”、“泡沫牛”、“水牛”的條件具備,基於長周期企業盈利改善的“健康牛”值得期待。
3月7日,央行公布中國2月外匯儲備30051.2億美元,預期29690億美元,前值29982億美元。
在1月跌破“三萬億美元”整數關口之後,中國外儲在2月收複失地,重回3萬億美元。2月末外匯儲備環比增加69.2億美元,這也是中國外匯儲備自2016年6月以來首次上升。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研究員趙慶明對第一財經表示,2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環比增加一共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2017年後加強了外匯管理,尤其是加強了對此前不合規的外匯交易的管理。個人項下,對於購買投資性保險、化整為零、螞蟻搬家至境外買房、買股票等違規行為被管制。
其次,匯率的穩定也為外匯儲備重破三萬億做出貢獻。人民幣匯率沒有延續2016年年底貶值的趨勢,而是略有升值,市場預期變得相對樂觀。
最後,趙慶明指出,中國巨大的外匯儲備每個月都會產生收益,進而能夠推高外儲增量。他稱,“假設每個月只有0.5-1%的收益率,一個月也有小30億-50億進賬。”
全國政協委員余永定3月3日在全國政協會議間隙表示,中國的外匯儲備是足夠的,但合適水平是多少比較難判斷,需綜合考慮中國存在資本管制、高經濟增速、大量經常項目順差等情況。
“人民幣匯率、外匯儲備變動、結售匯差額、跨境收支差額等,都共同指向外匯市場形勢趨向穩定的跡象。1月份發布的各種數據可以清晰看出這種變化。”3月5日,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潘功勝表示,此前外匯市場受到一些短期因素影響,出現波動是正常現象。未來也會受到一些短期因素的影響,但是短期的波動都會回歸到基本面。中國目前經濟增長處於中高速增長區間,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更有效率,經常項目順差與跨境資本流入將更加穩定,外匯儲備非常充裕,相信未來跨境收支的基礎十分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