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食用油:降,方便面:涨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8/HTML_T0C9GYEM2DP5.html


就在白酒价格因消费税调整发出一片“涨”声之际,方便面及食用油的价格也出现波动。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康师傅方面的销售价格出现了上涨,而金龙鱼、福临门为代表的食用油的价格则出现了一定的下调。

“食品价格的波动与原材料的关联性很大,此次食用油价格的变动与原材料价格的下调有较大的影响,目前中粮进口的大豆成本都相对较低。”7月27日,中粮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但是方便面的相关原材料并没有出现上涨。

目前中粮旗下分别掌控食用油品牌——福临门,以及方便面品牌——五谷道场。

对于中粮的说法,康师傅方面表示认同。7月27日,康师傅控股(00322.HK)总裁室公关部协理余国雄对本报记者表示,方便面的原材料价格相比去年仍处于低位,所以康师傅方面并没有上调产品价格,而只是对某款产品做出了升级。

此消彼长

据了解,此次康师傅方便面的价格调整始于7月1日,其中“全新经典袋面”的价格建议销售价为2元,较原袋面的价格上涨0.2元。

余国雄坚决否认,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康师傅此次价格调整所带来的影响。余国雄表示,虽然今年原材料价格较第一季度有所上升,但是相对去年最高峰还仍有较大的差距,去年棕榈油最高峰达到了1万多元每吨,但现在一吨的价格不过6000多元,所以康师傅近期成本压力不大。

“这是一次产品升级,康师傅在新的袋面中添加了更多的馅料,使用了更好的材料,并且面饼从原来方形90克,变成了圆形的95克。”余国雄表示,实际上升级后的产品性价比更高了。

余国雄称,康师傅每两年都会进行一次CTR消费者生活形态调查(城市家庭)发现,高达九成消费者认同选择质量好的产品,近三成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表达对品牌的信赖和质量的重视与坚持。“所以,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康师傅才对相关产品进行了升级。”

据了解,康师傅袋装面此次还推出了1.5元的实惠装,而1.8元的袋装面将不会再生产,而康师傅桶装面价格并没有在此次调整之列。

虽然,康师傅此次价格调整仅仅只限于新推出的“全新经典袋面”,但是受此影响,康师傅方便面的价格在终端出现了整体的上涨。

对于康师傅方便面的产品升级出现的价格调整,今麦郎和统一方面均表示,那是康师傅企业的自身行为,并不会在近期内跟进。但在高端面市场占有率超过60%的康师傅,仍可能引领着方便面市场出现一轮新的价格调整。

然而,与此同时,食用油价格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据 了解,近期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食用油价格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跳水,最高跌幅高达16%。在北京超市部分中,4升装的福临门花生油从55.8元降至 49.9元;原价78.9元的5升装金龙鱼葵花籽油,降到65.9元,还打包赠送900毫升;原价55.9元的金龙鱼5升二代调和油降到49.9元,并加 赠200毫升。

原材料推手

“如果要说康师傅此次价格调整为产品升级,那么食用油的价格肯定是成本推导的。”上述中粮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在食用油行业,影响产品价格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原材料价格。

从去年初以来,随着国际大豆、花生等农产品价格剧烈变动,中国食用油价格呈现出跌宕起伏的价格曲线。

据了解,去年最高峰豆油的期货价格曾经一路攀升至14000元/吨,而市场上5L装的调和油的价格曾一路攀升至80元。而随着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大幅走低,豆油的价格也大幅下滑,目前豆油价格已经较去年最高峰下跌了一半以上。

虽然说,目前食用油价格的下滑实属正常,但是5月以来的食用油的价格曲线却运行得有些诡异。

五月中旬,金龙鱼在食用油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率先涨价10%。金龙鱼方面做出的解释为,因为五月以来豆油的价格出现了20%的上涨,使得市场出现了零批倒挂的局面。

然而,市场上却并没有接受金龙鱼的此轮涨价,在短短数天内,金龙鱼的价格跌回了原形。

“ 实际上,今年来以金龙鱼的成本均高于竞争对手。”一位油脂行业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金龙鱼在去年豆油价格较高时期储备了较多的豆油,而福临门则是在今年 一季度的低点大幅买进了大量的低价豆油。“所以,金龙鱼有较大的成本压力,而福临门的竞争对手则没有,所以金龙鱼的涨价,并没有迎来行业性的跟进,最后导 致了此轮涨价的夭折。”

食用油的降价仍在继续,7月25日,北京的各大超市又接到了福临门的降价通知,此轮的降价幅度平均在15%左右,而金龙鱼在此前也对价格进行了调整。

降价后,以目前的市场价来计算,金龙鱼的市场价格已经低于5月份涨价前的价格。

“今年大豆将会肯定丰收,如果近期豆油价格持续低迷,将会导致食用油价格短期内仍会在低位徘徊。”上述中粮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85

国企集团军入驻食用油市场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5/352414.html


随着中国食用油需求的日益增长,在中国食用油这个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站到了舞台中央。

目前,国有背景油脂企业正在加紧扩大大产业规模。中国中纺集团昨日宣布向市场发行10亿元的中期票据,其中6.7亿元将用来扶持大豆压榨等食用油业 务。

北京粮食集团天津临港粮油产业基地项目奠基,今后其大豆压榨年处理能力将提升至150万吨左右。中粮集团控制的中国粮油控股(00606.HK)到 2011年新增4个大豆压榨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其大豆年压榨能力也将从2009年的500余万吨增加至1000万吨。

除此之外,另一家大型央企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储粮)广东东莞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大豆压榨能力将达到100万吨水平。

从目前来看,相关部门支持是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大举扩张的基础。国内大豆压榨产能严重过剩,截至2008年底,国内加工大豆能力超过8700万吨, 按目前中国大豆年实际压榨量4150万吨计算,实际加工能力利用率只有48%。

国家发改委表示原则上不准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对国有企业则网开一面,外资和民营油脂企业成为调控的主要对象。

国有企业获得的优待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补贴上。中粮天津项目投资40亿元,部分资金就来自国家的1000亿投资拉动内需计划;而中纺也在 3年时间里,获得政府补贴增加近9倍。

另一方面,在银行信贷上,央企资金绰绰有余。截至2010年3月末,中国中纺集团银行授信额度达到162.03亿元,未使用额度63.80亿 元,2010-2012年,中国中纺正在进行和计划进行的7个食用油相关项目中,5个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银行信贷占全部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而中国大豆网总经理刘兆福表示,食用油行业是不是存在“国进民退”的趋势难以判断,但是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不仅仅只是在资金上占优势,一些国 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近年来开始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成本控制,比如央企研究大豆期货价格走势的人员数量可能比一些小的民营油厂的全部员工人数还多。

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介绍,某些央企的期货部门运作水平很高,采购的大豆期货价格每吨只要3200~3300元,而现货大豆价格在 3600-3700元,为央企提供了廉价大豆,在竞争上处于优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33

食用油行业新生力量搅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hygc/201009/t3188794.htm

  随着消费诉求的转型,中国食用油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潮。在当下普通油向健康油的升级换代中,以山东三星集团、西王集团为代表的民营油 企,通过挖掘渠道优势、借力资本市场,开始在玉米油等细分行业崛起,并由贴牌代工、批发为主向发展自有品牌转型,从而对在传统品种小包装油市场具有垄断地 位的丰益国际和中粮集团形成挑战。顺承健康油明显的上位趋势,两家巨头继续依托技术、资本及品牌优势开拓高端市场,并在延伸产业链上发力。但新生力量的搅 局,使中国食用油市场“外企主导、国企跟随、民企分化”的格局正待重构。

  在血压血脂血糖三高肆虐、“地沟油”令人心惶惶的今天,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消 费需求渐成主流,以橄 榄油、玉米油为代表的健康油消费量随之激升(图1)。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中国食用玉米油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43%,中国橄 榄油年进口量2004-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3%,两者增速均远高于1997-2006年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9.3%的复合年增长率(图2、 3)。


健康油市场需求的迅猛释放,既推动中国食用油行业步入第三次消费升级潮,也在悄然酝酿影响 未来行业格局的新气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中国由上世纪80年代初食用油消费总量不到600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24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 食用油消费国。总量飞跃的同时,也经历了由动物油到植物油、散装油到小包装油、普通油到健康油的三次消费风格的升级(附文一)。在这三次升级换代中,小包 装油市场由外资企业丰益国际和国内巨头中粮集团联手开局,二者也因此在大类品种小包装油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并依托技术、资本及品牌优势在健康油市场继续开 拓。而在当下,健康油走红之时,山东三星集团、西王集团等窥测到其中机遇的民营油企推动了玉米油这一细分行业的崛起,它们自身也由贴牌代工、批发为主开始 转型,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的小包装油,给市场加入了诸多变数。

  民营企业:从健康油的细分领域突破
  中国食用油行业已经是垄断竞争市场,而垄断方是跨国粮商,中 国64家大型油脂企业总股本的66%控制在跨国粮商手中,中国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在传统的大豆油、菜籽油领域,外企和国企共同瓜分着2300 多万吨的大油种市场。不过,借力新一轮消费升级,在健康油领域,民企得以撇开与外资和国企的正面竞争,并在细分市场成功突破。
在中国食用油大 部分为外资主导的格局中,健康油中成规模生产的玉米油却出现了中国企业占主导的局面,山东三星集团已经处于这一细分行业的龙头地位。中国粮油学会数据显 示,2008年其产量为7.66万吨,占中国食用玉米油产量的30.6%,其旗下“长寿花”自有品牌与“金龙鱼”、“福临门”三者已占据中国小包装玉米油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山东三星和位于同一区域的民企西王食品,在自有小包装品牌玉米油之外,更是“金龙鱼”、“福临门” 玉米油产品的重要贴牌生产企业,即玉米油代工企业。中粮集团是山东三星散装玉米油业务的最大客户,而益海嘉里是西王食品的五大客户之一。目前,这两家代工 企业均计划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平衡散装玉米油及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销售比例。幕后走向前台,客户成为对手,玉米油市场硝烟渐浓。

  挖掘渠道优势,山东三星从OEM向品牌运营升级
  在外企和国企的夹缝中,山东三星如何实现成功突围?梳理其发展脉络,山东三星的成功主要来自原料优势、培育自有品牌、挖掘渠道优势、控制费用以提高盈利效率。
山东三星脱胎于一家小型机械加工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星研制出了玉米淀粉加工、制糖等粮食深加工类设备,并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机械加工设备 供应商,以此与玉米深加工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了稳定的玉米胚芽供应。而玉米油的原料玉米胚芽正是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图4)。正是在原料 供应上享有独特优势,山东三星于2001年正式切入玉米油制造行业,2009年其产能已达到约18万吨玉米油及其他油产品,75%的产能利用率也远高于行 业平均水平。


山东三星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OEM方式加工或间接销售给食用油大客户,自2006年7月 开始转向内销并创立了自有小包装油品牌“长寿花”,其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销量占比从2006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16.2%(图5)。其上市公司 中国玉米油(01006.HK)财报数据显示,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较非品牌玉米油高出超过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达到15.9%。


山东三星自有品牌销量的提升,得益于通过让利刺激经销商积极性、积极挖掘渠道优势的策略。 从2006-2009年中期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山东三星销售的非品牌玉米油价格波幅与大豆油价格波幅一致;而自有品牌玉米油的价格上涨波幅小于非品牌, 下跌幅度大于非品牌;表明其在推出自有品牌的初期阶段,对经销商采取了低价策略。假如其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保持一致,经销商代理其品牌即具有更高的获利空 间(图6)。而市场上的数据反馈则显示,“福临门”、“金龙鱼”采取了多品种的分层营销方式,长寿花的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相比略高,而自身的毛利 率在2007、2008年分别为9.99%、10.69%,与丰益同时期的10.49%、12.2%相比略低,意味着三星为刺激经销商代理销售自家品牌而 给予经销商更大让利(图7)。为实时监控管理经销商队伍,山东三星以销售代表处的方式在全国扩张,覆盖近20个省份,其营销人员的人均销售收入甚至略微领 先于中粮(表1)。

 


由于让利经销商获得强力的地面推广支持,山东三星的市场推 广策略相对低调,有效控制了成本。“长寿花”选择倪萍作为代言人,但并未采取轰炸式广告策略,这使三星的销售费用率控制在2%以内,远低于中粮的高达 17%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让利经销商带来的利润损失。而通过加快存货周转、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三星也在外资企业及国企的夹击中获取了生存空间 (表2)。

  对接资本市场,民企纷纷融资谋发展
  民营食用油企业在资本实力、品牌上与外企、国企不能相比,借力资本市场,无疑是快速发展的捷径,山东三星同样选择了这一道路,但其资本之旅却非一帆风顺。
2008 年3月,山东三星选择在欧交所Alternext创业板上市,融资500万欧元,但之后交投清淡、股价低迷,在2009年9月25日股份暂停买卖前12个 月,每日平均成交量2245股,相当于已发行股本总额的0.052%,股价远未反映企业价值,更无再融资可能性。2009年6月,山东三星决定通过私有化 退市,并于2009年12月登陆消费品板块相对成熟、“中国概念”认可度更高的香港市场。其发行时超额认购660多倍,融资7亿港元,为当初在欧交所融资 的14倍,前3个月的平均成交金额为21亿港元(在欧交所的成交金额为4万欧元);估值从发行时的14倍PE迅速上升并稳定在25倍PE以上。英国著名的 私募基金马丁可利(Martin Curie)于2007年投资山东三星,此次上市成功后亦收益不菲。
对于民营油企,对接资本市场无疑会加速其胜出,因此,同以玉米油代工闻名业界的西王集团亦不遗余力地谋求进入A股市场,目前其子公司西王食品已顺利借壳金德发展(000639),力图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发展前景看好的玉米油市场。
同时,A股市场中,以油脂加工、粮食贸易、基础物流为主业的东凌粮油(000893),也把握了这一波消费投资热的行情,与同一控股股东旗下的上市公司 广州冷机进行整体资产置换,股价同样得到追捧。此外,在小品种健康油市场,在杏仁饮料上具有垄断地位的露露集团,也于2007年开始从事高档杏仁油的研 发。
随着民企在细分行业的突围,外企及国企的垄断优势在健康油市场正经受挑战。不过,依托强大的技术、渠道及品牌优势,以中粮为代表的国企, 正在谋划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在中国市场收割链式高利润的丰益国际,也再次踏着消费升级的拍子,借由“金龙鱼”的品牌力量推出玉米油、 米糠油等健康油种。

  中粮:以花生油开局,拓展健康油品种链
  向前回溯, 健康油的概念在中国始于花生油,始于“鲁花”,始于中粮。目前,中粮旗下主要有“鲁花”、“福临门”两大品牌,其中,“鲁花”较早成名正得益于中粮以健康 和风味为特色、以花生油破局的策略。中粮集团以与丰益国际、ADM等外资领先企业合作发展的模式,采取跟随策略,借助资本平台,快速成为行业第二。近几 年,试图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的中粮在其他健康油品种、尤其是高端健康油市场进行了有效开拓。
上世纪80年代末,中粮集团选择与丰益国际旗下 的嘉里集团合资,推出“金龙鱼”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并大获成功,嘉里以此快速切入中国市场,而中粮则借机积累了相关的油脂加工技术及经验。此后,面对日益 构成威胁的嘉里,中粮另辟蹊径,在“金龙鱼”推出第一代调和油不久,于1992年重点推出在中国具有原料优势的“鲁花”花生油,并以压榨而非化学手段浸出 在此细分市场拔得头筹。花生油特有的浓香风味迎合了北方消费者,其天然的原料和较优化的营养结构也得到南方市场的认同,“鲁花”快速成为花生油第一品 牌,2004年开始,“鲁花”花生油销量持续稳居行业榜首,在花生油市场占有率高达50%。中粮也初步奠定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技艺成 熟之后的1995年,中粮另起炉灶,创立“福临门”品牌正面对抗“金龙鱼”。2001年,中粮出售其所持的嘉里全部股权,并于次年选择了食用油行业的世界 老大ADM作为战略投资者,可以看出,有了与嘉里合作的前车之鉴,中粮与ADM的合作重在引进技术及保障原料,在“福临门”的主要生产基地—东海粮油工业 (张家港)有限公司的股权安排中,中粮控股54%,而ADM占股22%,中粮此次牢牢掌握了“福临门”的品牌控制权。经过数年的培育,“福临门”目前已成 为紧跟“金龙鱼”之后的第二大食用油品牌(图8)。


2001年后,丰益国际旗下的“金龙鱼”、山东三星集团旗下的“长寿花”等品牌陆续推出玉 米油作为健康油料的主力油种,主打健康牌的花生油多了些许尴尬。花生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玉米油、橄榄油等健康油种,饱和脂肪酸却高于大部分常见的植 物油,特别是其价格还高过玉米油;在油料供应上则面临与食品生产商争夺原材料的窘境,这些都直接限制了花生油的消费。中国是全球花生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也 是花生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近8年平均占全球花生油产量的45.1%,但花生油在中国的消费比例仅占8%。2008年花生油的消费量比2007年减少了 30%左右,迫使中粮在健康油种中继续拓展。
中粮集团仍然采取合作为主的方式,布局高档健康食用油,逐步丰富品种链。其不仅通过与国内代工能 力领先的山东三星集团合作,贴牌生产玉米油;2010年1月,还联合西班牙橄榄油产量最大的白叶集团,投建合肥燕庄食用油有限公司,生产冷榨芝麻油,与热 榨芝麻油主要定位为调味品不同,通过物理的低温冷榨工艺生产的芝麻油,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含量更高,堪与其他健康油种媲美。
2005年 11月上市的“萨利维(Soliva)”橄榄油,则由中粮和ADM合作推出,并分为特级初榨(ExtraVirgin)和纯正(Pure)两种等级;其携 手ADM推出的“滋采”天然食用油,目前已有核桃油、红花籽油、山茶籽油三个品种,这两种品牌均推出礼盒包装,定位高端,与主攻大众市场的“福临门”等明 显区别开来。在健康油市场,通过搭建立体化品种结构,中粮正逐步实现全面包抄。
与中粮集团步入宁高宁时代所打造的“全产业链”旗号相对应,中 粮在食用油产业链上的架构也趋于完善,中粮集团目前设9大业务主体和板块,拥有7家上市公司(图9)。其中,中国食品负责“福临门”等小包装油销售事务, 中粮屯河涉及食用油加工、制造及销售,中粮控股旗下公司则负责油料加工、压榨、精炼等环节,而玉米油的生产,又与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环节互为联通。不 过,与ADM作为一个完整的上市公司下面分4个业务部门不同,中粮现在较多的上市公司对于吸引专业性基金有利,但是对于资源的协同性则较弱。宁高宁近日坦 承,中粮的上下游产业不完全对接,目前正着力于整合资源。

  丰益国际:打造全产业链式竞争模式
  外资阵列中,世界著名的四大粮商ABCD,即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控制了全世界80%的农产品贸易。这些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强大的资本积累,控制着农产品资源,主导着市场价格。不过,近几年来,受益于 在中国市场精耕细作的回报,创始于马来西亚的亚洲企业丰益国际(WILMAR)也有了与ABCD相抗衡、一逐天下的资本。
丰益国际是中国小包 装油市场的开山鼻祖,这也被业界视作其旗下的“金龙鱼”品牌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的核心因素。不过,仔细观察“金龙鱼”小包装油及玉米油的推出时间,可以认 为,“金龙鱼”最初的成功更多在于其抓住了中国消费总量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率先实现了品种和技术创新。1991年,“金龙鱼”率先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推广 小包装油,以替代传统粮油店的散装油消费模式,而1993年中国粮油购销体系放开,“金龙鱼”切入中国市场的节点恰好迎合了此轮消费扩张,在扩容的市场中 以新颖的销售形式获得迅速成长。2001年,“金龙鱼”开始主推玉米油这一健康食用油品种,再次契合了一线城市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从而引领了食用油行业 的新一轮消费升级。
及时把握机遇,只是丰益国际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布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则使其享受了更高的利润率。当今食用油行业 的竞争已经成为产业链的竞争,通过与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益海集团进军压榨环节,并利用中国2003-2004年间的大豆危机大肆并购,丰益国际获得了 中国市场16%的大豆压榨领域市场份额;利用在棕榈油原料上的优势全面参股中粮集团,其在中国油脂市场形成了“通吃”的局势(详情见本刊2009年9月号 《通吃—金龙鱼出水)。如今,其全产业链式竞争已由大豆向大米延伸。
2005年,丰益国际与上海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佳木斯粮食中转库合资 成立了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从水稻种植到大米加工、米糠炼油、生物质能发电的大米产业链:水稻经剥壳处理后成为“金龙鱼”大米;稻壳输送到 益海(佳木斯)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用于火力发电;稻壳燃烧后变成的稻壳灰,加工成白碳黑和活性炭;米糠中提炼出米糠油,米糠粕则提炼出卵磷脂、肌醇、 谷维素等产品。2010年4月,“金龙鱼”稻米油(又称米糠油)已经上市,其大米产业链初步成形。
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贡献,这家亚洲企业在2008年以收入衡量已经超过路易达孚,不仅坐上全球第四大粮油企业的交椅,也正在打破世界四大粮商ABCD的长期垄断局面。
世界粮商格局重构之时,中国食用油市场“外企主导、国企跟随、民企分化”的传统版图也面临松动。民营企业在玉米油市场实现的成功突围显见,消费升级的大 背景下,健康油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轮回,随着消费者对油脂营养结构的重视,更多新品种将会得到认可,市场会不断成熟,层次亦会更加完善,而油企中的新生力 量从某一细分领域反超并非没有可能,他日到底谁主沉浮,目前尚不可知。
李永立为大福证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ADM:全产业链楷模转型

  围绕农作物这个核心点,ADM公司在过去漫长的发展中从农业阶段进化至化学阶段,依赖深加工技术收获了油脂及食品市场的丰厚红利;而步入新时代,清洁的生物燃料和高附加值的农业服务领域成为了ADM的摇钱树。这个庞大的农业帝国适时的阶段进化值得借鉴。

  2009 年,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ADM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92 亿美元,净利润达17亿美元,已是连续第77个年头向股东支付红利。中粮集团所欲打造的“全产业链”模式,ADM实在可称其楷模:把大豆加工成动物饲料和 色拉油;把玉米转变成玉米油、乙醇燃料和软性饮料的甜味剂;购买可可豆后再销售巧克力;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再运送到烘焙公司。其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既包括按吨 生产的全过程(如饲料、大豆油、玉米油),也倚赖按磅销售的高附加值技术(如赖氨酸、蛋白粉)。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ADM不仅在大豆、玉 米、可可豆等作物的采购、贸易、加工处理、运输、销售等环节实现了控制,围绕农产品链条深耕细作;而且站在了农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其盈利结构的变更则显示 ADM已逐渐发展成为能源商及农业服务商,谋求获取增值环节更高的附加值。从ADM的发展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阶段。以并购实现从亚麻籽到豆油、面粉领域的扩张;以先进炼油技术加速在农业领域扩张。时间跨度50年。
ADM最早以亚麻籽起家,在美国大萧条时代抓住机遇,通过数次并购,快速切入大豆油和面粉领域,实现了农业领域的横向多元化。它1933年开始生产饲 料,围绕农业加工产业链纵深发展。1934年,经过10年的探索后,ADM成功采用溶剂浸出法萃取豆油,不仅出油率高、质量好,且生产效率和自动化高,易 于大规模生产,ADM借此领先技术在全美迅速扩张。这一时期,1935年ADM实现净利润252.57万美元,1947年净利润增长至1567.30万美 元。
第二阶段,化学阶段。掌握了领先的化学技术,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产品开始出口。时间跨度30年。
1954 年,ADM购买了美国工业化学品公司树脂部,1957年,进入大豆分离蛋白领域。1966年,生产组织化蛋白(用脱脂大豆粉制成,用于食品添加)。通过在 化学技术上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成为了世界上大豆加工规模最大、产品特别是大豆蛋白产品最多的企业(包括6种不同加热和添加磷脂的脱脂豆粉、21个大豆分离 蛋白、6个浓缩蛋白、5个组织蛋白)。在大豆之外,ADM还切入玉米深加工领域,1970-1971年,相继通过收购获得干法、湿法加工玉米技术,带动了 玉米淀粉的深加工。同时期ADM出境收购,开始世界范围的扩张。1973年收购了英国Arkady公司50%的股权,1974年进军欧洲和南美,分别在荷 兰、盛产大豆的国家巴西收购了大豆加工厂。
第三阶段,能源、服务阶段。从粮商向能源商、服务商转变。时间跨度将近30年。
1978年,ADM在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要求下研发替代燃料应对石油危机。此后,ADM开始了使用玉米、大豆制造乙醇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伴随技术进 步,ADM产品线不断丰富。以玉米衍生产品为例,从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发展到变性淀粉、燃料乙醇、赖氨酸。目前ADM已成为最大的玉米乙醇及豆 油生物燃料生产商。2009年,ADM在美国拥有5家乙醇工厂,还有两家工厂正在筹备当中,其年生产能力将提高到16.5亿加仑。公司现任掌舵者帕特丽 夏·伍尔兹(Patricia A. Woertz)具有深厚的石油背景,显见ADM向生物能源进军的坚定决心。
时至今日,ADM作为一家整 体上市公司,拥有四个主要业务部门:油料加工、玉米深加工、农业服务及其他(图1)。其中,农业服务领域成为了ADM盈利结构中的重要支撑,ADM通过谷 仓、码头、仓库和港口设施连接成了复杂的全球网络,同时拥有由卡车、铁路货车、驳船、集装箱和远洋船只组成的运输系统,其500多个存储和分销设施使 ADM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公司之一,以连接原材料产地、ADM加工厂、客户等,提高附加在产品上的价值。2009年财报数据显示,ADM农业服务部分的 收入已等同于油料加工、玉米加工两块业务收入的总和,在总收入中占据将近半壁江山(图2、3)。


ADM的触角已经伸向了32个国家,在新兴的亚洲市场同样收获匪浅,自2007年年报起, 其首次将亚洲油料加工业务的盈利情况单列。凭借将近一个世纪的资源和技术积累,其2009年在亚洲的油料业务经营利润达到2.48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这一 业务1.7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图4)。


在中国市场,ADM的“魅影”同样无处不在,在众多知名品牌背后若隐若现,ADM与丰益国 际共同成立的益海集团拥有金龙鱼、胡姬花、元宝等品牌,而与中粮集团的合作则从原料采购、油料压榨、“萨利维”与“滋采”系列高端油的布局上全面展开。除 此之外,ADM还积极投资控股或参股,在中国建设玉米、大豆、大米等粮食加工基地,组建物流公司,贯穿运输及销售网络等,以适时适地收割正在增长中的中国 油脂市场。其在生物燃料技术及运输物流体系上所奠定的优势,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无疑意味着长远的激励与威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0

未因限价而停产 食用油企业称仍有利润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4/2122251.shtml


每经记者 李娇凤 何珺 发自北京
近日有媒体报道,国内食用油企业在国家发改委的限价调控下,初现亏损并停产,且预计有可能出现大面积停产,或将导致春节出现食用油荒。
该报道一出,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和企业人士,他们表示目前豆企在加工大豆时依然有利可图,只是利润有所降低。
昨日(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也发文称该报道不实,并表示“今年我国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国家油料油脂库存充裕,企业库存充足,生产正常,当前和 后期国内食用油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而相关报道中所说“汇福粮油集团停产”一事,企业方面也称主要原因是豆油、豆粕运输不畅,导致企业库存积压太 多。
汇福:未因限价而停产
“你们可以到我们公司查看,并没有停产,甚至今年的加工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多。”汇福粮油集团的雷部长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公司去年加工大豆105万吨,今年是220万吨。”
汇福粮油集团是一家以加工大豆、生产食用油和豆粕为主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为中国企业500强。
对于有关报道中写到的停产一事,雷部长解释说,公司位于河北三河市,河北省曾出现过几天停电,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被认为停工。“公司支持发改委限涨的政策,不可能在国家提出限价时就不生产。”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虽然发改委对豆油进行限价,但也没有听说黑龙江企业有停工停产的,只是目前观望的比较多。
“没有了解到有停产的豆企,可能有些企业会限产,因为现在豆粕需求不太好。”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说。
针对近日有媒体称 “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的报道,发改委昨日公开表示,“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发改委指出,今年我国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国家油料油脂库存充 裕,当前和后期国内食用油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此外,为满足元旦、春节旺季需求,目前中粮、益海等小包装食用油企业正在开足马力,全力组织生产。
专家:企业依然有利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请郭清保、东方艾格油脂分析师陈丽娜、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3位分析师对食用油企业的利润进行测算,他们均表示尚有利润,但不多。
“没有停产就说明企业还有利润,”郭清保说,虽然现在进口大豆价格达到4200~4400元/吨,比10月份高出一两百元,但现在油企还是有利可图 的。”截至12月12日,测算的压榨利润是,进口大豆每吨100元左右,国产大豆每吨50元左右。不过,最近压榨利润确实下降了。如果国际大豆价格继续上 涨,企业可能会出现亏损,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周思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各品牌5L装大豆油大概在58元~62元/桶,即大豆油零售 价格为11600元~12400元/吨。而进口大豆价格为4100元~4200元/吨,豆粕价格为3200元~3300元/吨,按照进口大豆出油率为 22%、出粕率79%计算,加上加工等其他费用,每吨豆油的压榨利润尚在百元以上。
“那几家大公司不提价,其他小一点的豆油品牌要提价也很难,消费者不会买账,因此利润也就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北京市玉泉路市场信息部负责人刘敬亮告诉记者,个别企业停产应该是短期行为,而最近一段时间该市场上的食用油市场供应量和价格都比较稳定。
雷部长也表示,目前公司所使用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平均利润率为2%,即100元能挣2元。“因为公司产业链做得比较全,原材料也有保证,不可能亏损。”
春节期间是否会出现食用油荒?郭清保表示,国内现在库存比较高,供应充足且价格比较稳定,不用担心出现这种情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90

食用油行業新生力量攪局

 隨著消費訴求的轉型,中國食用油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消費升級 潮。在當下普通油向健康油的升級換代中,以山東三星集團、西王集團為代表的民營油企,通過挖掘渠道優勢、借力資本市場,開始在玉米油等細分行業崛起,並由 貼牌代工、批發為主向發展自有品牌轉型,從而對在傳統品種小包裝油市場具有壟斷地位的豐益國際和中糧集團形成挑戰。順承健康油明顯的上位趨勢,兩家巨頭繼 續依託技術、資本及品牌優勢開拓高端市場,並在延伸產業鏈上發力。但新生力量的攪局,使中國食用油市場「外企主導、國企跟隨、民企分化」的格局正待重構。

  在血壓血脂血糖三高肆虐、「地溝油」令人心惶惶的今天,健康營養的食用油消 費需求漸成主流,以橄欖 油、玉米油為代表的健康油消費量隨之激升(圖1)。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2003-2007年,中國食用玉米油產量的複合增長率為43%,中國橄欖 油年進口量2004-2008年的複合增長率達43%,兩者增速均遠高於1997-2006年間中國食用植物油產量9.3%的復合年增長率(圖2、3)。


健康油市場需求的迅猛釋放,既推動中國食用油行業步入第三次消費升級潮,也在悄然醞釀影響未 來行業格局的新氣象。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中國由上世紀80年代初食用油消費總量不到600萬噸增長到2009年的245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食 用油消費國。總量飛躍的同時,也經歷了由動物油到植物油、散裝油到小包裝油、普通油到健康油的三次消費風格的升級(附文一)。在這三次升級換代中,小包裝 油市場由外資企業豐益國際和國內巨頭中糧集團聯手開局,二者也因此在大類品種小包裝油領域佔據壟斷地位,並依託技術、資本及品牌優勢在健康油市場繼續開 拓。而在當下,健康油走紅之時,山東三星集團、西王集團等窺測到其中機遇的民營油企推動了玉米油這一細分行業的崛起,它們自身也由貼牌代工、批發為主開始 轉型,大力發展自有品牌的小包裝油,給市場加入了諸多變數。

  民營企業:從健康油的細分領域突破
  中國食用油行業已經是壟斷競爭市場,而壟斷方是跨國糧商,中 國64家大型油脂企業總股本的66%控制在跨國糧商手中,中國食用油的對外依存度高達60%。在傳統的大豆油、菜籽油領域,外企和國企共同瓜分著2300 多萬噸的大油種市場。不過,借力新一輪消費升級,在健康油領域,民企得以撇開與外資和國企的正面競爭,並在細分市場成功突破。
在中國食用油大 部分為外資主導的格局中,健康油中成規模生產的玉米油卻出現了中國企業佔主導的局面,山東三星集團已經處於這一細分行業的龍頭地位。中國糧油學會數據顯 示,2008年其產量為7.66萬噸,佔中國食用玉米油產量的30.6%,其旗下「長壽花」自有品牌與「金龍魚」、「福臨門」三者已佔據中國小包裝玉米油 5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山東三星和位於同一區域的民企西王食品,在自有小包裝品牌玉米油之外,更是「金龍魚」、「福臨門」 玉米油產品的重要貼牌生產企業,即玉米油代工企業。中糧集團是山東三星散裝玉米油業務的最大客戶,而益海嘉裡是西王食品的五大客戶之一。目前,這兩家代工 企業均計劃大力發展自有品牌,平衡散裝玉米油及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銷售比例。幕後走向前台,客戶成為對手,玉米油市場硝煙漸濃。

  挖掘渠道優勢,山東三星從OEM向品牌運營升級
  在外企和國企的夾縫中,山東三星如何實現成功突圍?梳理其發展脈絡,山東三星的成功主要來自原料優勢、培育自有品牌、挖掘渠道優勢、控制費用以提高盈利效率。
山東三星脫胎於一家小型機械加工廠,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三星研製出了玉米澱粉加工、製糖等糧食深加工類設備,並逐漸成長為國內最大的玉米機械加工設備 供應商,以此與玉米深加工企業保持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從而獲得了穩定的玉米胚芽供應。而玉米油的原料玉米胚芽正是玉米深加工的副產品(圖4)。正是在原料 供應上享有獨特優勢,山東三星於2001年正式切入玉米油製造行業,2009年其產能已達到約18萬噸玉米油及其他油產品,75%的產能利用率也遠高於行 業平均水平。


山東三星在發展初期,主要通過OEM方式加工或間接銷售給食用油大客戶,自2006年7月開 始轉向內銷並創立了自有小包裝油品牌「長壽花」,其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銷量佔比從2006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16.2%(圖5)。其上市公司中 國玉米油(01006.HK)財報數據顯示,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較非品牌玉米油高出超過1個百分點,2009年上半年達到15.9%。


山東三星自有品牌銷量的提升,得益於通過讓利刺激經銷商積極性、積極挖掘渠道優勢的策略。從 2006-2009年中期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山東三星銷售的非品牌玉米油價格波幅與大豆油價格波幅一致;而自有品牌玉米油的價格上漲波幅小於非品牌,下 跌幅度大於非品牌;表明其在推出自有品牌的初期階段,對經銷商採取了低價策略。假如其終端價格與競爭對手保持一致,經銷商代理其品牌即具有更高的獲利空間 (圖6)。而市場上的數據反饋則顯示,「福臨門」、「金龍魚」採取了多品種的分層營銷方式,長壽花的終端價格與競爭對手同類產品相比略高,而自身的毛利率 在2007、2008年分別為9.99%、10.69%,與豐益同時期的10.49%、12.2%相比略低,意味著三星為刺激經銷商代理銷售自家品牌而給 予經銷商更大讓利(圖7)。為實時監控管理經銷商隊伍,山東三星以銷售代表處的方式在全國擴張,覆蓋近20個省份,其營銷人員的人均銷售收入甚至略微領先 於中糧(表1)。

 


由於讓利經銷商獲得強力的地面推廣支持,山東三星的市場推廣 策略相對低調,有效控制了成本。「長壽花」選擇倪萍作為代言人,但並未採取轟炸式廣告策略,這使三星的銷售費用率控制在2%以內,遠低於中糧的高達17% 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讓利經銷商帶來的利潤損失。而通過加快存貨周轉、縮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三星也在外資企業及國企的夾擊中獲取了生存空間(表 2)。

  對接資本市場,民企紛紛融資謀發展
  民營食用油企業在資本實力、品牌上與外企、國企不能相比,借力資本市場,無疑是快速發展的捷徑,山東三星同樣選擇了這一道路,但其資本之旅卻非一帆風順。
2008 年3月,山東三星選擇在歐交所Alternext創業板上市,融資500萬歐元,但之後交投清淡、股價低迷,在2009年9月25日股份暫停買賣前12個 月,每日平均成交量2245股,相當於已發行股本總額的0.052%,股價遠未反映企業價值,更無再融資可能性。2009年6月,山東三星決定通過私有化 退市,並於2009年12月登陸消費品板塊相對成熟、「中國概念」認可度更高的香港市場。其發行時超額認購660多倍,融資7億港元,為當初在歐交所融資 的14倍,前3個月的平均成交金額為21億港元(在歐交所的成交金額為4萬歐元);估值從發行時的14倍PE迅速上升並穩定在25倍PE以上。英國著名的 私募基金馬丁可利(Martin Curie)於2007年投資山東三星,此次上市成功後亦收益不菲。
對於民營油企,對接資本市場無疑會加速其勝出,因此,同以玉米油代工聞名業界的西王集團亦不遺餘力地謀求進入A股市場,目前其子公司西王食品已順利借殼金德發展(000639),力圖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發展前景看好的玉米油市場。
同時,A股市場中,以油脂加工、糧食貿易、基礎物流為主業的東凌糧油(000893),也把握了這一波消費投資熱的行情,與同一控股股東旗下的上市公司 廣州冷機進行整體資產置換,股價同樣得到追捧。此外,在小品種健康油市場,在杏仁飲料上具有壟斷地位的露露集團,也於2007年開始從事高檔杏仁油的研 發。
隨著民企在細分行業的突圍,外企及國企的壟斷優勢在健康油市場正經受挑戰。不過,依託強大的技術、渠道及品牌優勢,以中糧為代表的國企, 正在謀劃全產業鏈佈局,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在中國市場收割鏈式高利潤的豐益國際,也再次踏著消費升級的拍子,借由「金龍魚」的品牌力量推出玉米油、 米糠油等健康油種。

  中糧:以花生油開局,拓展健康油品種鏈
  向前回溯,健 康油的概念在中國始於花生油,始於「魯花」,始於中糧。目前,中糧旗下主要有「魯花」、「福臨門」兩大品牌,其中,「魯花」較早成名正得益於中糧以健康和 風味為特色、以花生油破局的策略。中糧集團以與豐益國際、ADM等外資領先企業合作發展的模式,採取跟隨策略,借助資本平台,快速成為行業第二。近幾年, 試圖構建「全產業鏈」模式的中糧在其他健康油品種、尤其是高端健康油市場進行了有效開拓。
上世紀80年代末,中糧集團選擇與豐益國際旗下的嘉 裡集團合資,推出「金龍魚」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並大獲成功,嘉裡以此快速切入中國市場,而中糧則藉機積累了相關的油脂加工技術及經驗。此後,面對日益構成 威脅的嘉裡,中糧另闢蹊徑,在「金龍魚」推出第一代調和油不久,於1992年重點推出在中國具有原料優勢的「魯花」花生油,並以壓榨而非化學手段浸出在此 細分市場拔得頭籌。花生油特有的濃香風味迎合了北方消費者,其天然的原料和較優化的營養結構也得到南方市場的認同,「魯花」快速成為花生油第一品 牌,2004年開始,「魯花」花生油銷量持續穩居行業榜首,在花生油市場佔有率高達50%。中糧也初步奠定了在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
在技藝成 熟之後的1995年,中糧另起爐灶,創立「福臨門」品牌正面對抗「金龍魚」。2001年,中糧出售其所持的嘉裡全部股權,並於次年選擇了食用油行業的世界 老大ADM作為戰略投資者,可以看出,有了與嘉裡合作的前車之鑑,中糧與ADM的合作重在引進技術及保障原料,在「福臨門」的主要生產基地—東海糧油工業 (張家港)有限公司的股權安排中,中糧控股54%,而ADM佔股22%,中糧此次牢牢掌握了「福臨門」的品牌控制權。經過數年的培育,「福臨門」目前已成 為緊跟「金龍魚」之後的第二大食用油品牌(圖8)。


2001年後,豐益國際旗下的「金龍魚」、山東三星集團旗下的「長壽花」等品牌陸續推出玉米 油作為健康油料的主力油種,主打健康牌的花生油多了些許尷尬。花生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於玉米油、橄欖油等健康油種,飽和脂肪酸卻高於大部分常見的植物 油,特別是其價格還高過玉米油;在油料供應上則面臨與食品生產商爭奪原材料的窘境,這些都直接限制了花生油的消費。中國是全球花生總產量最大的國家,也是 花生油產量最大的國家,近8年平均佔全球花生油產量的45.1%,但花生油在中國的消費比例僅佔8%。2008年花生油的消費量比2007年減少了30% 左右,迫使中糧在健康油種中繼續拓展。
中糧集團仍然採取合作為主的方式,佈局高檔健康食用油,逐步豐富品種鏈。其不僅通過與國內代工能力領先 的山東三星集團合作,貼牌生產玉米油;2010年1月,還聯合西班牙橄欖油產量最大的白葉集團,投建合肥燕莊食用油有限公司,生產冷榨芝麻油,與熱榨芝麻 油主要定位為調味品不同,通過物理的低溫冷榨工藝生產的芝麻油,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含量更高,堪與其他健康油種媲美。
2005年11月上 市的「薩利維(Soliva)」橄欖油,則由中糧和ADM合作推出,並分為特級初榨(ExtraVirgin)和純正(Pure)兩種等級;其攜手ADM 推出的「滋采」天然食用油,目前已有核桃油、紅花籽油、山茶籽油三個品種,這兩種品牌均推出禮盒包裝,定位高端,與主攻大眾市場的「福臨門」等明顯區別開 來。在健康油市場,通過搭建立體化品種結構,中糧正逐步實現全面包抄。
與中糧集團步入寧高寧時代所打造的「全產業鏈」旗號相對應,中糧在食用 油產業鏈上的架構也趨於完善,中糧集團目前設9大業務主體和板塊,擁有7家上市公司(圖9)。其中,中國食品負責「福臨門」等小包裝油銷售事務,中糧屯河 涉及食用油加工、製造及銷售,中糧控股旗下公司則負責油料加工、壓榨、精煉等環節,而玉米油的生產,又與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環節互為聯通。不過,與 ADM作為一個完整的上市公司下面分4個業務部門不同,中糧現在較多的上市公司對於吸引專業性基金有利,但是對於資源的協同性則較弱。寧高寧近日坦承,中 糧的上下游產業不完全對接,目前正著力於整合資源。

  豐益國際:打造全產業鏈式競爭模式
  外資陣列中,世界著名的四大糧商ABCD,即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控制了全世界80%的農產品貿易。這些企業擁有悠久的歷史、強大的資本積累,控制著農產品資源,主導著市場價格。不過,近幾年來,受益於 在中國市場精耕細作的回報,創始於馬來西亞的亞洲企業豐益國際(WILMAR)也有了與ABCD相抗衡、一逐天下的資本。
豐益國際是中國小包 裝油市場的開山鼻祖,這也被業界視作其旗下的「金龍魚」品牌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的核心因素。不過,仔細觀察「金龍魚」小包裝油及玉米油的推出時間,可以認 為,「金龍魚」最初的成功更多在於其抓住了中國消費總量升級帶來的發展機遇,率先實現了品種和技術創新。1991年,「金龍魚」率先在上海等一線城市推廣 小包裝油,以替代傳統糧油店的散裝油消費模式,而1993年中國糧油購銷體系放開,「金龍魚」切入中國市場的節點恰好迎合了此輪消費擴張,在擴容的市場中 以新穎的銷售形式獲得迅速成長。2001年,「金龍魚」開始主推玉米油這一健康食用油品種,再次契合了一線城市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從而引領了食用油行業 的新一輪消費升級。
及時把握機遇,只是豐益國際在中國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佈局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則使其享受了更高的利潤率。當今食用油行業 的競爭已經成為產業鏈的競爭,通過與美國ADM公司合資成立益海集團進軍壓榨環節,並利用中國2003-2004年間的大豆危機大肆併購,豐益國際獲得了 中國市場16%的大豆壓榨領域市場份額;利用在棕櫚油原料上的優勢全面參股中糧集團,其在中國油脂市場形成了「通吃」的局勢(詳情見本刊2009年9月號 《通吃—金龍魚出水)。如今,其全產業鏈式競爭已由大豆向大米延伸。
2005年,豐益國際與上海益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佳木斯糧食中轉庫合資 成立了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建立了從水稻種植到大米加工、米糠煉油、生物質能發電的大米產業鏈:水稻經剝殼處理後成為「金龍魚」大米;稻殼輸送到 益海(佳木斯)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用於火力發電;稻殼燃燒後變成的稻殼灰,加工成白碳黑和活性炭;米糠中提煉出米糠油,米糠粕則提煉出卵磷脂、肌醇、 谷維素等產品。2010年4月,「金龍魚」稻米油(又稱米糠油)已經上市,其大米產業鏈初步成形。
得益於中國市場的貢獻,這家亞洲企業在2008年以收入衡量已經超過路易達孚,不僅坐上全球第四大糧油企業的交椅,也正在打破世界四大糧商ABCD的長期壟斷局面。
世界糧商格局重構之時,中國食用油市場「外企主導、國企跟隨、民企分化」的傳統版圖也面臨鬆動。民營企業在玉米油市場實現的成功突圍顯見,消費升級的大 背景下,健康油領域的競爭進入新的輪迴,隨著消費者對油脂營養結構的重視,更多新品種將會得到認可,市場會不斷成熟,層次亦會更加完善,而油企中的新生力 量從某一細分領域反超並非沒有可能,他日到底誰主沉浮,目前尚不可知。
李永立為大福證券上海代表處總經理。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ADM:全產業鏈楷模轉型

  圍繞農作物這個核心點,ADM公司在過去漫長的發展中從農業階段進化至化學階段,依賴深加工技術收穫了油脂及食品市場的豐厚紅利;而步入新時代,清潔的生物燃料和高附加值的農業服務領域成為了ADM的搖錢樹。這個龐大的農業帝國適時的階段進化值得借鑑。

  2009 年,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ADM公司營業收入達到692 億美元,淨利潤達17億美元,已是連續第77個年頭向股東支付紅利。中糧集團所欲打造的「全產業鏈」模式,ADM實在可稱其楷模:把大豆加工成動物飼料和 色拉油;把玉米轉變成玉米油、乙醇燃料和軟性飲料的甜味劑;購買可可豆後再銷售巧克力;小麥加工成麵粉後再運送到烘焙公司。其傳統的商業模式中既包括按噸 生產的全過程(如飼料、大豆油、玉米油),也倚賴按磅銷售的高附加值技術(如賴氨酸、蛋白粉)。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ADM不僅在大豆、玉 米、可可豆等作物的採購、貿易、加工處理、運輸、銷售等環節實現了控制,圍繞農產品鏈條深耕細作;而且站在了農業發展的前沿方向,其盈利結構的變更則顯示 ADM已逐漸發展成為能源商及農業服務商,謀求獲取增值環節更高的附加值。從ADM的發展看,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農業階段。以併購實現從亞麻籽到豆油、麵粉領域的擴張;以先進煉油技術加速在農業領域擴張。時間跨度50年。
ADM最早以亞麻籽起家,在美國大蕭條時代抓住機遇,通過數次併購,快速切入大豆油和麵粉領域,實現了農業領域的橫向多元化。它1933年開始生產飼 料,圍繞農業加工產業鏈縱深發展。1934年,經過10年的探索後,ADM成功採用溶劑浸出法萃取豆油,不僅出油率高、質量好,且生產效率和自動化高,易 於大規模生產,ADM借此領先技術在全美迅速擴張。這一時期,1935年ADM實現淨利潤252.57萬美元,1947年淨利潤增長至1567.30萬美 元。
第二階段,化學階段。掌握了領先的化學技術,進一步強化農產品深加工能力;產品開始出口。時間跨度30年。
1954 年,ADM購買了美國工業化學品公司樹脂部,1957年,進入大豆分離蛋白領域。1966年,生產組織化蛋白(用脫脂大豆粉製成,用於食品添加)。通過在 化學技術上持續保持領先優勢,成為了世界上大豆加工規模最大、產品特別是大豆蛋白產品最多的企業(包括6種不同加熱和添加磷脂的脫脂豆粉、21個大豆分離 蛋白、6個濃縮蛋白、5個組織蛋白)。在大豆之外,ADM還切入玉米深加工領域,1970-1971年,相繼通過收購獲得干法、濕法加工玉米技術,帶動了 玉米澱粉的深加工。同時期ADM出境收購,開始世界範圍的擴張。1973年收購了英國Arkady公司50%的股權,1974年進軍歐洲和南美,分別在荷 蘭、盛產大豆的國家巴西收購了大豆加工廠。
第三階段,能源、服務階段。從糧商向能源商、服務商轉變。時間跨度將近30年。
1978年,ADM在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要求下研發替代燃料應對石油危機。此後,ADM開始了使用玉米、大豆製造乙醇的進程。在此過程中,伴隨技術進 步,ADM產品線不斷豐富。以玉米衍生產品為例,從澱粉、葡萄糖、飼料、玉米油,發展到變性澱粉、燃料乙醇、賴氨酸。目前ADM已成為最大的玉米乙醇及豆 油生物燃料生產商。2009年,ADM在美國擁有5家乙醇工廠,還有兩家工廠正在籌備當中,其年生產能力將提高到16.5億加侖。公司現任掌舵者帕特麗 夏·伍爾茲(Patricia A. Woertz)具有深厚的石油背景,顯見ADM向生物能源進軍的堅定決心。
時至今日,ADM作為一家整 體上市公司,擁有四個主要業務部門:油料加工、玉米深加工、農業服務及其他(圖1)。其中,農業服務領域成為了ADM盈利結構中的重要支撐,ADM通過穀 倉、碼頭、倉庫和港口設施連接成了複雜的全球網絡,同時擁有由卡車、鐵路貨車、駁船、集裝箱和遠洋船隻組成的運輸系統,其500多個存儲和分銷設施使 ADM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公司之一,以連接原材料產地、ADM加工廠、客戶等,提高附加在產品上的價值。2009年財報數據顯示,ADM農業服務部分的 收入已等同於油料加工、玉米加工兩塊業務收入的總和,在總收入中佔據將近半壁江山(圖2、3)。


ADM的觸角已經伸向了32個國家,在新興的亞洲市場同樣收穫匪淺,自2007年年報起,其 首次將亞洲油料加工業務的盈利情況單列。憑藉將近一個世紀的資源和技術積累,其2009年在亞洲的油料業務經營利潤達到2.48億美元,甚至超過了這一業 務1.79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圖4)。


在中國市場,ADM的「魅影」同樣無處不在,在眾多知名品牌背後若隱若現,ADM與豐益國際 共同成立的益海集團擁有金龍魚、胡姬花、元寶等品牌,而與中糧集團的合作則從原料採購、油料壓榨、「薩利維」與「滋采」系列高端油的佈局上全面展開。除此 之外,ADM還積極投資控股或參股,在中國建設玉米、大豆、大米等糧食加工基地,組建物流公司,貫穿運輸及銷售網絡等,以適時適地收割正在增長中的中國油 脂市場。其在生物燃料技術及運輸物流體繫上所奠定的優勢,對中國本土企業而言,無疑意味著長遠的激勵與威脅。■

  聲明:本刊電子版已經獨家授權給

全景網

,未經全景網書面授權,禁止任何方式翻印或轉載。侵權必究。轉載聯繫電話:0755-83247179,郵件:[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75

《獨家追蹤》回收油廠竟生產食用油、大廠油品含致癌物 除了餿水油,還有1.5萬噸廢油流竄全台(132-137)

2014-09-15  TWM
 
 

 

一場餿水油流入市售食品的風暴讓全台人心惶惶。但這樣的黑心事件只是單一個案?

根據《今周刊》一年多來的追蹤調查,發現全台竟有一萬多噸的廢油行蹤可疑,不少證據更指向這些失蹤的廢油,可能製成新油流入市面,政府和廠商都欠全民一個交代!

撰文‧李建興、林麗娟

一位餐廳業者的疑惑,

給了我們追查

台灣失蹤廢油的線索……

一位在台北木柵經營餐廳的黃姓(化名)業者表示,有一名宣稱是「星葉環保」員工,主動前往店裡詢問是否需要幫忙處理廢油,這位員工還說,木柵地區許多餐廳,包括萬興國小的廢油都是由他們回收。看起來頗具規模的公司,黃先生卻發現,印在收油貨車上的公司名稱卻被塗塗抹抹,當下黃先生心生疑慮。

孰料,幾天後,他居然撞見這同一輛貨車停在寧夏夜市,他語氣堅定地說,「這次並不是收廢油,而是把一桶桶沙拉油賣給攤商。」去年六月,他把所見所聞告訴本刊,希望本刊可以一追究竟……。

做菸酒批發的公司,暗地裡收廢油。

本刊查訪一個月後,

公司竟突然解散……

一得知消息,我們上網查詢,發現這家登記在高雄的環保公司,在經濟部揭示的營業項目中,並沒有廢棄物處理相關項目,反而是食品油脂和菸酒批發,我們派員前往登記地址查看,門前果然高掛著紅酒招牌。紅酒批發公司暗地裡收廢油,這難道是一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還是被人冒用?令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該公司竟然撤銷登記,宣告解散。

本刊轉移陣地,決定到夜市守株待兔,看看能否遇到這輛問題回收車。等了幾天,雖然沒遇到這家環保公司的車輛,但是卻看見不少連公司名稱都沒印上的回收車在夜市收油。我們拍下攤商貼在冰箱上的好幾家回收業者名片,後來竟發現,不同名片上居然出現重複的手機號碼,只是人名和公司卻各不相同,記者打過去,幾乎都是答錄機。

星葉環保公司的線索暫時沒有進展,但一連串疑問開始激起本刊編輯部好奇,決定要一探究竟。我們另闢採訪對象,先試圖聯絡合法的廢油回收業者,說不定可以從業界人士,了解這個行業不為人知的祕密。

就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項令人驚奇的事情:一家標榜合法的廢油回收業者,居然強調自己是「食用油及廢油一貫作業公司」,更是多家知名大型沙拉油品牌的代銷公司;而另一家國內規模數一數二的飼料大廠,在經濟部登錄的營業項目中則同時載明著,「飼料、食用油批發業、廢棄物清除業」三大業別。

一個是廢棄物回收,另一個是攸關民生食品安全的項目?何以做給人食用的油廠,還能兼營廢油回收?這合理嗎?會不會很容易讓業者越過那條界線,把兩者混在一起呢?

突破業者心防,讓記者坐上回收車一起作業,

看見重重弊端……

經過多方努力,終於突破一名回收業者心防,他除了願意接受《今周刊》採訪外,更同意讓記者坐上收油車,一窺廢油回收業的真實作業情形。鼎峰環保陳炳杰坦言,這個行業充斥著很多問題和弊端。

首先在價格方面,陳炳杰說,他們向攤販、餐廳、飯店等收購廢油,並沒有公定價,依各店家討價還價而異,且會隨業內景氣、廢油供給量而浮動。近一、兩年來,收購行情大約落在每公斤十七、八元左右,也就是每桶(十八公斤裝)三百元左右;但市面上卻充滿著無牌業者(行內俗稱小蜜蜂),以個體戶的形式,開著自備的小貨車,拉高收購價格,與正牌業者搶貨。

這真是不可思議。原來在一般人眼中棄如敝屣的廢食用油,請人處理居然不用付錢,還能賺錢,而且賺得並不少。以市面上馬口鐵包裝、重量十八公斤的新沙拉油,大約賣七百元上下,用過的油竟還可以收回四、五成?據某業者透露,這還不是最高行情,有的小蜜蜂用每桶五百元高價進行回收,等於廢油行情已經接近新油價格的七成。到底回收廢食用油會有什麼利潤?可以用如此高價來收購廢油?

陳炳杰進一步解釋,依照環保署規定,合法的回收業者收來的油只能賣給生質柴油廠、飼料廠和肥皂廠當作原料,且要與上述廠商簽定合約,還得簽三聯單以備查詢流向。

據經濟部能源局石油及瓦斯組表示,二○一三年生質柴油使用從台灣回收的廢食用油數量為三萬○四一六噸;而飼料廠部分,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表示,飼料中的油來源複雜,有豬油、大豆油、牛油等,飼料中的廢食用油比例很低,很難取得確切掌握飼料廠一年到底用了多少廢食用油?於是我們再回頭詢問陳炳杰,他目前出貨給飼料廠的數量,大致與生質柴油廠相當。

至於用回收來的食用油做肥皂,牛津大學生化博士、朝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耀寬則認為,這數量應該少之又少。他解釋,市售的肥皂、手工皂,大多從東南亞進口棕櫚油作為原料,不但成本低廉,且做出來的顏色偏雪白色,符合大眾需求;不像用廢油製造的肥皂會呈現近似牛皮紙袋的乳黃色,而且會有油耗味,因此廢食用油流入肥皂廠的量十分有限。也就是說,若循正常管道,台灣每年消耗的廢食用油則頂多六萬噸。

除了正常管道回收廢油,其餘流向不明,被重製成食用油可能性高……但問題來了,根據回收業界估計,全台一年回收的廢食用油大約是七萬五千噸。

如此一算,等於全台每年約有一萬至一萬五千噸的廢食用油不知去向;若把小蜜蜂私下回收的廢油算進來,黑市的廢食用油恐怕更多了。從這次郭烈成把餿水油賣給強冠公司的案例來看,回收業和學界就合理懷疑,這些失蹤的廢油,流向不肖食品工廠再製成新油,或被餐飲業者低價買回再使用的可能性極高。

而無法原諒的是,根據環保署的說法,目前所掌握的廢食用油回收量七○九○噸,居然比能源局公布的用量還少,矛盾至極。顯見,政府不但無法掌握廢食用油的回收量,亦無法管制好其去向。

陳炳杰透露,曾有團膳和自助餐業者向他洽詢採購回收油。回收業者將收來的油處理後再以新油的形式出售,陳耀寬認為:「不無可能!」他表示,收來的廢油,只要先經過活性碳除臭,再加入礦物沸石或高嶺土脫臭,然後用濾油粉中和酸價同時濾清脫色,外觀、味道幾乎就與新油無異了。「因此,若不肖業者把動過手腳的回收油,再裝入回收來的沙拉油鐵桶,小小加工,消費者根本看不出來!」對於不肖業者把廢回收油再製成新食用油販售,業者言之鑿鑿,為進一步證實,我們決定抽查食用沙拉油,尤其是在夜市通用的馬口鐵桶裝的沙拉油。本刊詢問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以及目前仍從事毒物化驗的林杰樑醫師遺孀譚敦慈等多位專家,他們表示,若「假新油、真回收油」,理應可驗出丙烯醯胺、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和重金屬等。

吳家誠表示,由於食用油在超過攝氏一二○度的高溫炸過後,就會產生丙烯醯胺,超過一六○度則會有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產生,而使用過的廢油也容易有重金屬殘留;且上述物質不像酸價、顏色和味道可以去除,所以一旦驗出,幾乎可證實是用回收油再製。

送驗知名大廠油品,竟出現不該存在的物質。

是廢油重製?令人起疑……去年八月十五日,《今周刊》委託餐廳業者在台中的建國市場購買餐廳、夜市攤販最常用的幾款十八公斤裝的沙拉油,於八月十六日送往SGS檢驗,而八月二十六日結果出爐。我們赫然發現,某知名廠牌的油同時含有砷和多環芳香烴。

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學科主治醫師楊振昌則解析,砷可分為有機砷及無機砷,前者主要來自水產,對人體幾乎沒有毒性。相對而言,無機砷(如砒霜或雄黃)就對人體有相當毒性了,過量攝入,急性嚴重者會產生腎衰竭、血球減少、周邊神經病變,最嚴重者會導致休克及死亡;慢性則會導致烏腳病、血管病變、糖尿病、癌症(皮膚、膀胱及肺臟)。

偏偏在現行檢驗方法中,我們無法區分有機砷或無機砷。換言之,這桶被驗出有砷的沙拉油,究竟是有機砷還是無機砷?我們無從得知。至於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江守山指出,不少多環芳香烴已被界定為致癌物。臨床實驗報告指出,若長期接觸高濃度多環芳香烴的混合物,會引起皮膚癌、肺癌、胃癌及肝癌等疾病。

而砷及多環芳香烴是有國家標準的,這桶含砷及多環芳香烴的知名油廠的油皆在標準值內。吳家誠表示,國家標準比較寬鬆,實際上,食用油根本就不該含有這些物質,尤其不應該有砷。含砷的油幾乎可以斷定要不是曾經炸過海鮮,就是使用過濾油粉,它的危險性令人擔憂。

到底要不要公布這桶油?雖然專家認為根本不應該有這些物質,但政府有一套標準,這桶油在國家標準內。本刊編輯部經過詳細討論後決定,既然有國家標準,就以國家標準為主,因此很遺憾無法對讀者公布。

最終,這份回收油報導並未見刊,但這次餿水油事件已經暴露,台灣廢棄用油的處置存有相當大的問題。我們也會將當時相關資料交給衛福部。

對此,衛福部發言人王哲超表示,民間單位自行抽驗結果,並無法律依據,也無法律效力,衛福部不會就檢驗結果評論、分析或回應;但王哲超表示,歡迎各界將自行送驗結果轉交衛福部、主動提供情資,讓縣市政府的衛生局或環保局據此出擊,進行稽查。我們期待政府可以因小知大,徹底調查真相。

消失的1.5萬噸廢油

都進了你我的肚子?

全台一年回收的廢食用油為7.5萬噸本刊調查 生質柴油廠每年採購的廢食用油約3萬噸飼料廠一年收購廢食用油約3萬噸。

一年有1.5萬噸的廢油

不知去向

可能被不肖業者重製成新品上市而且還有更多、更多無法統計非法收購的廢油,流向更可疑回收油根本不該流入食品用油──廢食用油的正常回收流程

1.餐廳、攤販收集廢油

一般餐廳、攤販用的是馬口鐵裝的18公斤沙拉油,業者用過的廢油則倒入空鐵桶,或回收業者提供的180公升藍色油桶,油收集滿了,即通知回收業者前來回收。

2.回收業者到店家收油

接獲店家通知後,回收業者即前來收油,合法業者會身著制服,貨車並有環保認證字樣;反之則為非法業者,此為廢油進入不法流向的開端。

3.回收業者初步處理

回收業者收集廢油後,在賣給飼料或生質柴油廠前,必須進行初步處理,將酸價降至標準值;而非法業者則會進行濾清,準備賣給食品廠。

4.賣給生質柴油廠、

飼料廠、肥皂廠

廢油初步處理後,回收業者通知下游工廠如生質柴油、飼料廠等派油罐車前來取油;但非法業者極可能直接將廢油運往食品廠使用,甚至再製成新油。

整理:李建興

三步驟 回收油變清油!

要把廢食用油變成清油,沒想像中的難!

專家指出,只要經過脫色、脫臭以及降低酸價三大程序,消費者很難分辨這是廢油還是新油。

知名大廠 也用回收油?

本刊去年送驗的知名品牌沙拉油,就發現含有砷和多環芳香烴,雖並未超出國家標準,但仍不排除為回收油再製,我們已將資料提供給衛生相關單位進一步調查。

防廢油重製

日本靠法律層層把關

日本政府在1970年制定、2008年修訂的《廢棄物清理法》中,明確規範了廢食用油的兩大類:一為來自食品加工等產業的產業廢棄油,一為來自家庭或餐廳的一般廢棄油。

產業廢棄油的部分,首先在《廢棄物清理法》中即載明,廢食用油生產企業所委請的委託商,必須領有相關營業執照,並簽訂委託處理協定,嚴格監督廢食用油的搬運過程、流向以及最終處理結果。

其次從事收集廢食用油的單位,必須自各級政府取得「產業廢棄物收集搬運營業執照」,並且法律亦嚴格規定收集搬運單位,必須將廢食用油運至指定加工處理廠,不能擅自更換或販售油品。

此外,收集搬運廢食用油的車輛必須在相關部門備案,車輛的兩側也要標有產業廢棄物收集搬運車輛字樣、單位名稱、營業執照號碼等;搬運過程中也需要全程攜帶營業執照,各個流程填寫管理單,以便追蹤廢食用油回收、搬運、加工流程及加工品的流向。

最後,廢食用油的加工處理廠商需要備有「產業廢棄物處理營業執照」,在符合《食品循環利用法》規定的場所進行處理,並且也有明文規定加工內容,加工處理廠商不可轉包或擅自變更加工用途。加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二次產業廢棄物也要嚴格按照相關規範處理,一切細節也必須載入管理紀錄單,加工處理廠須以最大限度利用廢食用油,提高資源回收再利用率。

來自家庭或餐廳的一般廢棄油,則由中央政府至地方各級政府設立的環境政策局等相關單位規範,不僅設立許多廢食用油的回收據點,亦印製大量宣傳手冊,教育民眾廢食用油的分類與回收方法。 (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75

混充油、餿水油…… 你不知道的食用油危機 獨家揭露 廢油回收黑洞(128-131)

2014-09-15  TCW  
 

 

你可曾想過,每天各大餐廳產生的廚餘、廢棄油,最終流到哪裡去?

按規定,廢棄油只能回收賣給飼料廠、生質柴油廠與肥皂廠,絕對不能賣回給人吃。

然而,台灣有這麼多飼料廠、肥皂廠嗎?它們廢油需求量不大,剩下的油該怎麼辦?

這是一趟廢油回收的驚奇之旅。

很明顯的,這次的餿水油事件只是冰山的一小角而已……。

製作人‧方德琳、郭淑媛 撰文‧李建興 研究員‧張佳婷業者告白》一個廢油回收商眼中的黑暗世界台灣絕對不會只有一個郭烈成!

編按:當前餿水油事件搞得食品業天翻地覆,民眾更訝異台灣商人的黑心程度,居然與中國不相上下。早在一年前,《今周刊》就接獲民眾檢舉,有廢油回收後再製成食用油的黑心事件。透過業者鼎峰環保陳炳杰的告白,從他多年的從業經驗得知,每天晚上,台灣各大餐廳生產的廚餘、廢食用油,會被回收業者一車車載走,到底載去哪?最後變成什麼?沒有人知道……。

我是回收廢油的業者,有執照。其實,我今天也可以出去收廢油,但想一想算了,人家看我的眼神,好像我做壞事一樣。之前,有位阿姨更好笑,問說:「你是收廢油的,這個你會不會拿去給人家吃?」所以,你(指記者)一定要幫我,把這些沒有執照收廢油的業者讓政府知道,把他們打到死。

我從事廢油回收十幾年。八、九年前,外面市場是不用給錢的,我們去收油,人家說:「你來收走就好。」後來開始要給錢,那時候收購一公斤廢油約五元,一桶油十八公斤,收購大約要花九十元,轉手賣給飼料廠,一公斤差價大概賺二十元,等於每桶就能賺三百多元。

講白一點,台灣回收的生意原本還滿好做的,但有些人就是想要賺取暴利。去年有一天,你不是和我一起出去看我收油嗎?你看我和人家「話價」(台語:喊價)那麼久,現在行情已經不像以前了。

我們是合法的,規定要開收據,還要依環保署規定,上網申報廢油流向,而且只能賣給生質柴油廠和飼料廠作為生產原料。以今年平均行情,收購價格大約每公斤十七、八元,去年賣出的行情是二十元,也就是平均每公斤只賺二.五元。

我一個月營業額約二十五萬元,扣掉三名工人每人一千五百元的日薪,一天一千元的油資,算一算,我淨賺七、八萬元。這次新聞後,我賣出去的價格還掉到每公斤十五元,真的很慘。

無照收油業者橫行》

和有牌業者搶廢油 高價收購後流向不明為什麼我們現在收廢油越來越難做?因為這一行打游擊的無牌業者實在太多了!這些人,我們稱之為「小蜜蜂」,只要一輛小貨車,車子烏漆抹黑的就可以去收油。你們常在夜市、攤販和美食商圈,看到那種沒有公司名稱、只留姓名、電話的個體戶就是。

他們不用報稅,又沒有公司、工廠,不像我公司都有額外開銷,他們可以拉高收購價格和我們這些正牌業者搶生意。好幾次,和我配合的餐廳,原本談好了收購價,業主就反悔,說有人出更高的價格;更有人搶在我們依約要收油之前,假冒我的名義,半路攔截,把廢油收走了。

一、兩年前,我常去收油的一家自助餐店就直接問我:「有沒有好一點的、清一點的回收油賣我,新油太貴,我用回收油就好了!」真的,我嚇一跳,我說,我們的油是不能亂賣的,這是非法的!沒想到他對我說:「哪是?我就買過好幾次啊!」不只這家自助餐店,二○○八年,北京奧運期間,那時候什麼都很貴,一桶十八公升的沙拉油漲到一千元左右,許多餐飲業者受不了,紛紛想辦法降低成本,我還接到一個有名的團膳業者打電話來問我,有沒有好一點的回收油可以賣?

回收油變成給人吃的油,我們在業界多多少少都聽過,只是我不知道到底是誰做的?這次我看到郭烈成的事件,看他那些裝備,覺得他實在很厲害。其實,我之前就聽說有人在做這件事,現在看到報紙報導,如果是真的,他們真的是暴利耶,一公斤可以賺個七到八元。

你想想看,為什麼會發生「餿水油」事件?小蜜蜂用比較高的價格向攤販、餐廳收油,怎麼可能賣給毫無利潤可言的生質柴油廠和飼料廠,一定有其他去處。爆發這種事情只是時間早晚,而且也不會只有郭烈成一個而已。

大廠也買回收油》

食品接連出包 購油目的令人質疑一些餐廳業者可能會買這些回收的油,除了這些餐廳之外,我還聽同業透露,曾有做食用油的大廠向他買過回收油,我一開始不敢相信,但看著這家廠商連環出包,一切並非空穴來風。你問我,這大廠拿回收油做什麼?我不得而知,但一年前,我就曾經向貴刊暗示過,泡麵的油包很有問題,你們不也是查出了一些不該存在的東西嗎?

當這次的餿水油事件爆發後,有業者出來喊冤,說餿水要變成清油,根本不可能。其實充滿雜質的餿水或許有難度,但回收的沙拉油要變成看不出色差、聞不出味道的食用油,可就簡單多了。政府常拿酸價來檢驗油,這很可笑,難道政府不知道用個濾油粉、用個好油中和,很容易就過關了?

這幾天,所有的批評都指向郭烈成一人,主管機關和媒體也將查緝的動線,鎖定被全統豬油波及的食品廠商,我心想,「黑心的回收業者,怎麼會只有郭烈成一個?」政府要拿出辦法,趕快去查小蜜蜂。

最近,和我一樣合法的業者,很多人都不出去收油,一出去,大家看你的眼光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還有,之前與我往來的飼料廠,這幾天也關門,他們向我們收購的價格一直跌,從先前的二十元降至十四、五元,我們這些合法業者都快活不下去了。

今年六月,中油的生質柴油已經不收廢油了,加上飼料廠也被質疑可以用廢油嗎?講白一點,以前真正把廢油拿來做合法用途的,本來就不多,那麼多廢油跑哪裡去了?現在,連合法業者也要避風頭,我實在不知道,以後我收的廢油要往哪裡去?

(整理.李建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78

食用油價格大跳水 油脂企業谷底求生

來源: http://www.eeo.com.cn/2014/1222/270505.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龐麗靜 益海嘉里市場營銷人員鄭鑫近期巡查市場,他12月17日帶回來包括金龍魚、福臨門等在內的很多食用油品牌的最新消息,眾多食用油品牌的市場價格都在下降,只是降幅不同。尤其是大豆油降價最多,幾乎是降到近6年來的最低價。

益海嘉里旗下食用油品牌金龍魚,是國內食用油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品牌之一。中糧集團旗下的福臨門以及九三糧油品牌都是其競爭對手。鄭鑫所了解的這波降價確實有點反常,往年的第四季度都是食用油銷售旺季,通常會有不同幅度的漲價。近期卻一反往年常態,多個一線品牌食用油連續跌價,甚至有的降幅超過三成。“這是整個行業的問題。”鄭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中糧集團以及九三糧油的食用油市場情況也與金龍魚差不多。

在鄭鑫看來,2014年底這波反常情況,除了宏觀經濟形式整體不好產生的影響之外,食用油價格的跳水,與大豆進口價暴跌有關。

跳水行情

鄭鑫算了一筆賬,對於益海嘉里的金龍魚、中糧的福臨門和九三糧油等油脂加工企業而言,今年能做到持平就很不錯了。因為豆油價格從2008年高點時大約每噸16000元降價到目前每噸5000-6000元。而大豆進口價格從每噸接近5000元降到目前每噸3000-4000元。豆粕也在相應降價。雖然大豆原料價格的下降,使得豆油成本下降,但是,油價的降幅要高於大豆原料價格的降幅。

鄭鑫說,油脂加工廠,賺的就是油價,降價多了就沒有什麽賺頭了。現在去除加工費,幾乎沒多少利潤了。

瑞達期貨提供的數據顯示,12月17日現貨市場,山東青島港進口大豆分銷價為3440元/噸,較上個交易日下跌60元/噸;全國豆粕市場銷售平均價格為3354元/噸,較上個交易日下跌23元/噸。其而4個月前8月18日的現貨價格是,山東青島港進口大豆分銷價為3850元/噸;山東日照地區油廠豆粕43%蛋白價格為3470元/噸,46%蛋白價格為3570元/噸。山東日照的工廠報價一級豆油為5800元/噸。

與此同時,大豆進口量在不斷創出新高。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11月,中國大豆累計進口量為6287萬噸,較2013年同期的5597萬噸增加12.3%。目前市場預計12月大豆進口量為750萬噸左右,如果這一預期實現,中國2014年全年大豆進口量將首次突破7000萬噸。

大豆進口量不斷增加、進口價格持續下跌產生了連鎖反應,大豆原料跌價,導致食用油的成本價格開始下跌,大豆油、調和油最早開始降價,後來部分花生油也開始降價。

2014年10月份益海嘉里宣布旗下金龍魚品牌的調和油、菜籽油以及豆油品類價格下降10%。緊接著,金龍魚最大的競爭對手中糧集團旗下的福臨門食用油也宣布降價10%。益海嘉里和中糧集團兩大食用油巨頭爭相降價,引發市場上的連鎖反應,國內食用油一、二線品牌都跟隨不同程度地降價。

油脂加工企業直呼生存困難。九三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史永革表示,國產大豆受進口大豆很大沖擊,進口大豆的價格遠遠低於國產大豆,美國大豆近期大約每噸3400-3600元,國家目標保護政策國產大豆是每噸4800元,帶來的問題是,黑龍江大豆產業面臨全面停產狀態。益海嘉里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也表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進入一個“新常態”,糧油行業作為社會經濟的一部分,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中國糧油加工產業底子薄,發展慢,近年來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谷底求生

“大豆的國外依存度超過80%,中國采購量雖然占世界的31%,但是卻沒有話語權,這是由於國際資本以及產業政策甚至市場競爭引起的,對糧油加工企業來講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史永革對此表示。

史永革說,現在進口大豆采用CBOT這一遊戲規則,國內加工企業對這個規則不太懂,導致進口大豆加工企業的風險難以控制。另外,大豆進口的質量也時常令人擔憂,比如雜質特別多,以進口大豆7000萬噸為例,其中就有90萬噸的雜質。

九三糧油正在考慮“轉思路,調結構”的問題,讓黑龍江大豆產業從傳統大豆加工中脫離出來,不再是簡單的加工,而是延伸產業鏈,上至種植,下至生產,調整原來的生產模式,提高附加值。也在考慮成立大豆加工集團,利用當地的地域和資源優勢發展起來。他們也呼籲政府在收儲資金、收儲場地、研發、市場開發等方面給予支持。

九三糧油目前還在探索電商模式,網上銷售包括京東商城、天貓、旗艦店都在做。史永革說,現在企業面臨著生存困境,眼下農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在做電商O2O的時候有一定的壓力,缺少一個服務的空間。但是現在也不能落下這班車。今後隨著這幾年的發展物聯網和配送業務的迅速提高,這個行業很快就要進入千家萬戶。

益海嘉里副董事長穆彥魁則認為,造成眼下困難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合理的流通體制沖擊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這是當前糧油行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穆彥魁表示,從 2008年開始,政府托市政策,把大量的原糧高價收到了國家儲備庫。由於缺乏現代化的糧食加工業作為消化渠道,大量的糧食囤積在政府儲備庫,形成“堰塞湖”,跟眼下的宏觀經濟風險、市場風險疊加在一起,給糧油行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他希望能改變托市收購政策,讓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和目標價格保險機制,盡快推廣到其他品種。在穆彥魁看來,油脂加工企業未來生存和發展,要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加工業是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必然紐帶,以加工業為導向的流通鏈條效率高、費用省,這樣的流通體系是從生產者,到加工業再到消費者;如果是用儲備流通環節(即生產者-產區庫-銷區庫-加工廠-消費者),不僅增加兩個環節,而且時間長、浪費大。加工業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直接按與生產者對接進行訂單生產,同時綜合加工可以提高附加值。

(應被采訪人要求,鄭鑫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63

金龍魚母公司牽手邦吉 將席卷越南食用油和飼料市場

金龍魚母公司豐益國際與國際四大糧商之一邦吉在越南成立合資企業,合作生產糧油產品與飼料。

邦吉公司與豐益國際7月5日宣布,雙方將在越南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共同開拓越南市場。

邦吉將其越南壓榨工廠45%的股權出售給豐益國際。此項交易完成後,公司的股權架構變為邦吉、豐益國際各持有45%的股權,另一家公司越南公司Quang Dung持有剩余105的股份。Quang Dung的主要業務是銷售豆粕,在越南的市場份額位居前列,這家公司還控制了越南的一家飼料企業Green Feed的多數股權。

豐益國際稱,合資公司的成立可以使三家擁有各自優勢的企業建立起戰略合作的關系,充分挖掘越南食用油和飼料市場的增長機會。在越南市場,邦吉在產業鏈上遊擁有相當的油籽壓榨產能;豐益國際在食用油精煉、小包裝糧油業務上具有專長;Green Feed擅長飼料加工和市場推廣。三方合資企業打通了在越南市場從原料到銷售的產業鏈上下遊。

越南現在是亞洲增長最快的食用油市場,這也帶動了越南國內飼料加工業的發展。食用油和飼料用的豆粕等都是油籽壓榨的主要產品。以大豆為例,大豆壓榨後,一部分變成大豆油,主要產品是高蛋白的豆粕,是飼料的重要成分,豬、魚等動物養殖需要大量高蛋白成分。

豐益國際1991年在中國建廠,經歷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25年,中國從溫飽尚且不保的生活水平快速過渡到小康水平,在部分經濟活躍地區,民眾生活質量已經逼近發達國家水平。豐益國際抓住了中國經濟增長帶給糧油產品的機會,從一家不知名的公司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金龍魚品牌連續十余年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今日越南與往日中國快速發展的階段頗為相似。2012~2015年,中國實際GDP增長率逐年放緩,但是越南GDP增速加快,從2012年的5.2%,一路提高至2015年的6.5%(預期)。按照中國的情況,越南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眾可支配收入增加,也會需要更加安全、健康的糧油產品和肉類,對糧油加工和飼料業提供了發展機會。

目前豐益國際在越南是第一大食用油(小包裝食用油,食用油壓榨後需精煉,再分裝為小包裝食用油)生產商,在越南的業務包括食用油精煉、稻米油提取、特種油脂、面粉等業務。2015年,豐益國際還與越南最大的連鎖超市公司Saigon Union設立合資公司,生產調味品、醬料。

豐益國際主席郭孔豐說:“與邦吉合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邦吉是越南豆油的最大生產商,也是豐益國際主要的供應商。合資公司在豆粕銷售渠道上的實力,對於豐益國際越南的飼料業務形成互補。”

邦吉首席執行官Soren Schroder表示:“豐益國際是越南食用油下遊最大的企業,與豐益國際合作讓邦吉非常振奮。雙方的合作,將提升我們在越南市場食用油和豆粕生產運營、市場推廣和物流上的表現,使我們保持低成本優勢,將運營效率保持在最高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