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問答精選】如果你這個創業項目被巨頭公司跟進了,你會怎麼辦?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348-1-1.html
艾米睿子:你做的是生意,不是創新

看看朱繼玉的感悟,說的很在理。

這世界上的東西,有些有一個就夠了,有些則多存在一個,給大家多一種選擇更好。比如QQ這樣的通訊工具,有一個就夠了,多了也沒用,但是像BBS論壇,則多一個挺好,每一個氛圍都會不一樣的。

所以,小公司最好是選擇做後者,當騰訊過來搶市場的時候,它的大舉進入,會大大擴大市場空間,使得更多的人接受這個新事物。人家並不是搶了你的市場,而是幫你擴大了市場。因此,你就可以跟著它發展,利用它快速擴張的能力,實現自己的擴張。只要你能做出自己的個性來,用戶通常都會選擇在使用騰訊服務的時候,也來嘗試一下你的服務。所以在用戶身上下功夫,只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一定能留住大量用戶的。

世界上用戶只需要一個的東西很少,也所以這麼多年,騰訊真正踩死了的公司沒幾家,反倒是很多可以利用騰訊的競爭,更好地發展自己。像論壇門戶網店這些,用戶自然是喜歡多一家,多一個選擇。即使像QQ這樣的小工具,像操作系統這樣複雜的工具(這個只是表明上用戶看到的簡單和複雜,實際上背後QQ未必比操作系統簡單),世界上都不會只能活一家。所以說,要求用戶只能用什麼,不能用什麼是件多傻逼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在騰訊的競爭中獲益的。

其次,看清競爭的本質。據我所知,過去的十年裡,真正是被騰訊吃掉的有了名氣的公司,也就聯眾一家吧。說這個的時候,一定還會有知友出來跟我提開心農場的例子。那就一起說說它們,雖然一個是企業,一個只是一款應用。

聯眾之死,有多少原因是因為騰訊,還是要兩說的。如果聯眾有個好的掌舵人,它應該是可以參考盛大和4399小遊戲的發展過程,而不該走關門大吉的路。如果說騰訊擋了聯眾的路,把它逼到死胡同,那盛大和4399這兩種模式怎麼就活下來並不斷壯大呢?

農場的事,可以換個更通俗點的說法。世界上有幾家賭場,開始都只玩牌,突然有一天,你在自己的小賭場裡開始玩一種新東西,叫農場或者麻將都行,突然吸引了很多人來你這玩。這個時候,大賭場看到這個玩法很受歡迎,賭客被你搶走了不少,於是也引進到自己的場子裡玩,又把大部分賭客給搶回來了。你能說人家抄襲你,只有你的場子能玩農場或者麻將,而人家不能玩嗎?一家賭場的發展,要靠的是自己的服務和環境,而無法做到靠一種別的場子都不能玩的新玩法。

不同的生意,競爭因素也各不相同。開飯館和開賭場就大不一樣,飯館可以靠名廚師做出獨一無二的美食來供顧客享用,而賭場裡的玩法都一樣。因此你要明白自己做的是一個什麼生意。但是,不管騰訊的賭場有多大,你也還是可以再開一家的。而如果你開的新場子,又能第一個提供農場這樣大熱的玩法,使得賭場一炮打響,那該是個多麼成功的開始啊!之後最該考慮的是如何提高服務質量留住賭客。之所以騰訊留住了,而其他公司做農場沒有留住,那是因為騰訊提供的配套設施齊全,在玩農場的時候,能得到更多的其他服務,而其他公司沒有那麼好的服務和配套。

我們如果只做一個農場,或者只把眼光侷限在提供一個農場的玩法,或者再挖空心思想一個更新的玩法,那我們根本就不能算一個生意人。應該知道,不論是開始做遊戲大廳的聯眾,還是後來靠農場起家的開心,只要是在互聯網上玩數字娛樂,不管你玩法如何新鮮,都不過是先開一個場子,或者在騰訊之外再開一個場子而已,最後的競爭都是一樣的。不要說我是什麼」社交網絡「新事物,太陽底下就沒有新事物,一切不過是過去種種的重複而已。最後的競爭本質還是要回到誰提供的服務好,誰的配套設施齊全,誰的環境氣氛好上來。

因此,弄明白你的創新是只是一種玩法,還是一種完全不同於騰訊的新生意是很重要的。

最後,別把創新、模式、點子看得太高。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點,生意就是生意!而做生意並不必然需要創新啥的。做生意只要誠信、服務好、為顧客提供價值就行了。顧客也不在乎你是創新的,還是抄襲的。我斗地主的時候,只在乎在哪斗地主好玩,哪管它斗地主是誰想出來的。所以,創業只需要會做生意就行,而不需要會創新。這也是為啥很多初中高中畢業的人,最後在生意場上比那些學歷更高的人還要成功的原因所在,而他們起家的時候,甚至完全沒有什麼創新,只有模仿。因為生意並不必然要求創新,會模仿就夠了。

所以,你應該明白:你做的是生意,不是創新,騰訊抄襲的是創新,而不是生意。因為騰訊早就在做生意了,它抄你的創新,不過是為了給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讓自己的配套設施更齊全而已,是無可厚非的。而創新之後,你要做的就是學習騰訊,學它怎麼做生意,或者叫抄襲騰訊,山寨騰訊都行。它山寨你的產品,你山寨它的生意。

關於騰訊的競爭,我想說的就這三點了。不過,對一種企圖避免別人來競爭的錯誤觀點,我還想說幾句。這種錯誤觀點的做法,無非一是保持神秘,二是持續創新,以做到讓別人無法模仿抄襲。

遊戲是遊戲,生意是生意,遊戲可以保持神秘,但生意不行。這世界上,你完全讓別人看不懂,無法抄襲的生意,你根本就找不到客戶和投資人。如果你這麼認為,只能說明你自己都還沒弄明白你究竟是在做什麼。

看看互聯網上的一切事物,有幾件是別人從戰略上就看不明白,然後根本就無法抄襲的?當然有一種做法,就是前期根本不賺錢,拿錢使勁燒著賺吆喝,別人不知道你將來如何盈利,自然無法抄襲。自己人說我們不急著賺錢,外人想不明白怎麼能賺錢。不賺錢的事情,根本就還不是一個生意,自然也就無從競爭了。但事實上,現在只要圈用戶的東西,不管賺不賺錢,是不是生意,都會有競爭了。

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是別人無從下手抄襲,或者抄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就算有也太少了。反倒是大多數的事物,都是大家越抄越改進,然後變的越漂亮越好用。

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能創新一次就已經難能可貴了,你還想不斷創新下去,這世界上有幾人能有這個能力?除非是上帝,或者接近上帝的人。Jobs算是一個。而一個普通人,一開始就想著,我靠自己的創新能力,一直持續創新下去,其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拖垮自己。因為一開始就走上歧途了。既然談到這個,最後順帶給創業者一句話:你做的是生意,不是創新,別搞反了。 創新只是手段,生意才是最終的目的。沒有真正創過業的人,往往很難理解,不斷湧現的新IDEA,是創業公司最大的敵人。

還有一種觀點是「快」。看著有點像是武俠小說裡,高手們在談論劍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是現實生活中,有誰能舉一個大公司是靠快人一步成功的嗎?微軟在IBM之後,google也不是第一個做搜索的;facebook在myspace之後,騰訊的QQ,也是在ICQ之後,何來快啊!反倒是,我支持相反的做法:圖大則緩。緩不是目的,緩是為了做精,慢功出細活。一個公司最後在競爭中勝出的關鍵,還是要靠產品精、服務好!否則即使你跑得快,後期也會被人把客戶搶走。

回到未來:騰訊也曾被戰勝

完勝騰訊的案例:

1、360。。。當360的安全衛士通過免費模式壓制住老牌殺軟金山和瑞星,成為了中國裝機量最龐大的安全客戶端時,它已經跟QQ可以平等對話了,此時,騰訊就已經注定在這個事兒上無法撼動360的位置了。大家已經習慣了某一個客戶端,你不給一個理由就想換掉它,是很難的,而騰訊目前唯一的理由就是360老總很流氓、這個公司也很流氓。這說明什麼?說明騰訊所擅長的人海戰術不管用了,因為這個不是靠QQ用戶之間的關聯關係可以解決的。所以360從一開始就沒有讓各個客戶端之間產生關聯,讓大家保持各自獨立,因為一旦彼此有關聯,陷入用戶基數和關聯性的方向,就等於進入了騰訊所擅長的領域。

2、新浪微博。。。按說這個東西應該也是騰訊擅長的事兒,就是最後也是拼用戶基數,但新浪沒有讓這個事兒淪落到拼用戶基數的地步,他完美的轉換了產品運營方向,讓一個本來也可能會成為拼用戶基數的事兒(當年開心網等社區類產品,最後被騰訊搶了風頭,就是輸在這裡),變成了拼大V和內容的事兒;新浪通過明星效應迅速完成了當年騰訊用戶基數蓄水期,讓微博用戶彼此之間產生了很難逆轉的關聯,這種關聯也正是騰訊在各個相關領域會取勝的關鍵,就是很多人會因為本來就是QQ用戶,因為要顧及QQ上的大量好友關係,進而選擇了同一個平台的相關產品,可惜你在新浪微博上的關聯,是無法通過QQ好友關係來轉換的,騰訊無法完成這種關係的轉移,只要這些大V和關聯持續存在,騰訊就永遠不可能幹掉新浪微博。並且新浪微博除了有這種社區關聯性,它同時還擔負了媒體功能,這個也是QQ平台產品所不能取代的。理由同360,就是一定要從騰訊擅長的事兒裡出來。

3、大眾點評。這個簡單一些,相同案例還有豆瓣、百度知道等等,就是用幾年時間積累的內容作為壁壘,讓騰訊無法通過自己擅長的人多戰術得逞。

4、美團。大量地面BD+大量線下商家用戶,是騰訊這種擅長用網上用戶人數、產品、技術打仗的公司所從來沒有面對過的事兒。能夠打敗美團這種公司的老牌企業,
可以是百度、阿里巴巴,但絕對不是騰訊。管理大量的銷售人員這種事兒,騰訊不擅長。如果當初團購一出來,百度或阿里巴巴立刻介入,那麼美團等團購公司會很
被動,可惜當初他們沒有,等美團等公司品牌已經形成的時候已經晚了。後來阿里通過聚划算以及投資美團這兩個舉動,扭轉了戰局,讓自己迅速進入了這個本來已
經失去的戰場,而騰訊則完敗,跟美國團購鼻祖合夥搞得高朋也完敗。其實大眾點評做這個事兒更適合,但可惜他沒做好,大概是運營和銷售部不夠得力吧。

讓你的產品不要跟騰訊核心價值做正面競爭。騰訊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用戶基數龐大,任何一個想從用戶基數這個事兒上跟騰訊拼產品的,都會面臨失敗。真正該做的是,讓你產品的核心價值,遠離騰訊所擅長的事兒,不要陷入跟騰訊拼用戶基數和用戶關聯性的局面,找到可以豎起壁壘的方法,迅速佔領市場。

周凱琪:不要和巨頭硬拚

創業者容易陷入自我感動之中,出師未捷身先死。我不太認同靠連續加班來贏得時間。而且在技術上,你有老炮,騰訊有的是核武器,論開發強度,創業公司是沒法跟騰訊這個級別的大公司抗衡的。

華為所處的通訊行業,技術本身就比互聯網封閉,而技術發展的線路圖卻比互聯網清晰,因此只要在研發上投入重兵,還是可以後來居上的。一般來說,搞研發博士肯定比本科靠譜,加班肯定比不加班靠譜。但互聯網技術只是基礎,如何獲得用戶才是關鍵。所以才會有李興平、蔡文勝這種高中生的成功機會。馬化騰本身也就是一個普通大學的本科生,要是當年來華為,能不能拿到offer還是問題。但QQ相比ICQ那是人性化不知多少倍了,00年左右對大部分網民的認識水平來說,上網基本上就等於上QQ。

我認為還是要從分析騰訊的戰略著手,假如你要做IM,跟qq一樣的套路,加班加到死也不可能超越騰訊。騰訊可能會模仿你,但如果你的業務模式並非騰訊的主要戰略方向,你還是有可能在夾縫中獲得成功。或者即便騰訊跟進了,如果在整個騰訊集團層面不是核心業務,那這個團隊可能也不會太強,你的先發優勢還是很有機會讓你在跟騰訊非主力部隊的對抗上站得優勢。

騰訊最核心的利益是IM,眼下最重點的是平台型的SNS,總是是要圈住人。所以像米聊這樣撞在騰訊最敏感的區域,微信是騰訊不得不做成功的產品,馬化騰一定投入重兵更你死磕。騰訊投資開心網,與其說是投資,更像一種防禦。但比如電子商務,我覺得騰訊雖然也很重視,但還沒有想好要不要動用全力。至於團購,騰訊更是一開始就沒怎麼看好,所以更多選擇了找當地渠道合作夥伴。

申曉鵬:勇於挑戰

如果我的產品也是照抄tumblr,quora,pinterest這類國外成功產品,且沒發展出自己特色的話,我會直接退出,因為大家都是傻抄,那誰成和誰不成完全就是拼人才拼資源了,中國相信沒人拼的過騰訊。

如果我確實是在做一個有想法,經過深思熟慮並堅信不疑的產品,我會很高興,因為騰訊抄我說明我的執行力不錯。之後我會繼續按自己的想法做下去,同時吸收我認為騰訊做的比我好的地方。至於競爭壓力,不能說沒有,但我有信心,因為騰訊抄不走我的大腦,他們不管有多少人才,都永遠不會比我的產品更快更好,永遠不會比我更深的理解我的事業與信仰。

要是沒有一個人單挑一個集團的氣魄,還創什麼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425

社交問答網站的生存:流量如何變現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3929-1.html

在知乎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網站把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大眾點評網特色功能全融合起來會怎樣? 在回答中大多數人是持反對意見的比如:

你一個大雜燴剛起步,用戶從哪裡來,特色在哪裡,不是說把他們集合在一起了,就都是特色,往往會把大雜燴做成一個沒有特點的產品,更無法去吸引用戶。

然而,知乎≒新浪微博+人人網+豆瓣網+大眾點評

這個問題提出於2011年,事隔3年後回頭看,最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你再看知乎,它就是上面所說的這個融合體,幾乎具有這個問題裡所期望的所有融合特徵,當時提問者的期望如下:

新浪微博

優點:有很多名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可以很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當然,娛樂的也比較多

缺點:總感覺互動的方式太少,而且活動的方式比較有限

人人網

優點:很多同學,用戶之間應該是關係非常密切的,相互間信任度最高

缺點:內容低質量,對我個人而言,使用價值越來越低

豆瓣網

優點:有書評,有影評,而且內容相對質量較高

缺點:內容單一,社交性不足,感覺有點太文藝

大眾點評

優點:資源多,如有需要都去點評點評,

缺點:這應該算不上社交網站,但是還是依存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同一店的評價)等等,功能單

知乎具有上面的各種特徵實際上是有一些內在的原因的。

這背後隱含的正是社會化問答網站的三重根本特徵:SNS,論壇,知識管理。具體對應到現在知乎的話,首頁上的信息流體現的是SNS屬性,話題體現的是知識管理屬性,發現則體現的是論壇屬性。這三重屬性正對應於上述幾大網站的根本特徵,微博和人人是SNS,豆瓣的影評書評等很類似於論壇的延伸,而大眾點評則是一種知識整理。這三者的融合是對舊世界的創造性破壞,這種破壞以問答這一根本需要為切入口,再加上一點點名人效應,引爆了人們在知識與信息分享上的需求,最終才成就了知乎這樣的社會化問答網站。

知乎雖繁榮,但問答網站的現狀是:「屍橫遍野」

如果我們認為知乎是一個里程碑,現在對於社會化問答網站的關鍵問題是,然後呢?最直觀的現實其實是社會化問答網站普遍陷入絕地。

大家都知道絕地無留,但似乎大家也還都不知道路在何方,都還在求索之中。如果用心去觀察2011年問答網站的名單,甚至會有種屍橫遍野的感覺,啊煩題這樣的網站現在也就只是殘留在知乎的老問題中了,而卡死大家的關鍵則是社會化問答網站的盈利難題。

從這個角度看,知乎甚至果殼雖然獲得了產品上的成功,但其實並未走出絕地,他們只是比同期的網站做的更好、堅持地更久,但並未真正擺脫社會化問答網站的根本困境。

就此思考,互聯網流量真的就一定能變現嗎?

那是什麼使這一領域成為絕地,依靠流量變現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麼?為什麼在這裡卻突然有些行不通了。概括來講這可以叫:大家想賺錢,但卻走在了不能賺錢的路上。

做互聯網的似乎已經潛意識的認為有流量有用戶必然可以賺錢,所以運作產品的手段也就被簡單的抽象為想辦法擴大流量,留住用戶,接下來就可以坐等金錢滾滾而來了。

這認識其實是錯誤的,或者說有他自己的適用邊界,而碰巧社會化問答網站很可能是站在這邊界之外。

眼下來看,社會化問答網站主打的往往是知識(知乎的404頁面都是:你似乎來到了沒有知識存在的荒原)。而流量變現的關鍵則是廣告,這樣一來上面的故事要想說通,等價於要打通知識與廣告之間的壁壘。在廣告的現有形式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搜索引擎提供的是信息,所以可以通過給定的關鍵字來提示廣告信息,但當一個人正在以一種學習的心態去瞭解什麼是轉基因時,轉基因食品的廣告是完全在他思維之外的。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參照下維基的狀況。

維基的流量已經足夠大了,但每年不停的號召人捐款加服務器,卻堅決的不通過加廣告的方式來獲得收入,對此Wikimedia Foundation的官方解釋是:We are not against the world of online advertising, nor are we against other organizations that host ads. We just know ads are not an appropriate thing to find in a project devoted to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 and especially one that strives for balance and neutrality。

維基的觀點很簡單:廣告這東西誰願做誰做,但和我們不搭。

往虛了說這種不搭是氣質上的,你很難想像唐伯虎這種名士每天叫賣古玩字畫,因為正常人很容易想像江湖騙子是以各種方式叫賣古玩字畫。

知識,流量與廣告這三者間內蘊的矛盾使社會化問答很容易成為絕地。它以流量造就一種有潛力的假象,但這種繁盛其實與盈利無關。

這裡必須澄清的一點是上面的觀點只是從盈利的角度來考察社會化問答網站,如果從社會意義等角度來考察那就是另外一種結果。

根據德魯克書籍,在90年每兩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作為志願者服務於非營利性部門,每週至少工作3小時,是事實上的美國最大僱主(參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與政府,企業三分天下。這種體量潛在的意味著,非盈利性部門一樣可以有巨大的流量和事業的成功,只不過成功的定義與企業不同。

如果知乎等社會化問答網站把自己定位為非盈利性組織,其實也是一種走出絕地的手段,但這樣一來就等於重定義自己的存在價值和目標,重新定義成功的標準,很可能違背一眾人等的初衷,是完全的另一個話題,不再展開,這裡主要關注的還是在盈利的前提下,社會化問答網站可以走向何方。

社交問答網站的死:現有的盈利模式對它無解

眼下來看比較確定的事實有兩個:

一個是社會化問答網站很難靠販賣內容獲得收益,極度垂直的社區也許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在免費且普遍互聯的的時代裡,這很危險,很容易成為它人流量的來源,因為維護知識的私有以及專屬,是與時代的趨勢是相背離的。再形象點講就是知乎可以做知乎日報,但你不能指望大家付費閱讀。

一個是為保持知識的中立性,不適合直接採用CPC,CPM的方式導入廣告,你很難想像在育兒類問答邊上是出售各種嬰兒用品的廣告。為保證用戶體驗,也不適合像微博那樣,在社會事件邊上貼衣服的廣告。

這兩點非常矛盾,前者把盈利模式逼回到廣告面前,後者則等價於在說現有的廣告模式不適合。前行似乎無路,但這樣一來故事其實變簡單了,這是正兒八經的在呼喚創新,一切來自於困境的挑戰其實都可以是創新的導火索,要麼創新,要麼死亡。

說到這裡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廣告的發展。我個人並沒有系統的研究過廣告,但從一個廣告受眾的角度,我認為廣告可以分為兩代:第一代廣告是無相關性的,廣告就是廣告,內容就是內容,報紙上的廣告,電線杆上小廣告,甚至電視上的都是這個模式。其中最神奇的是微博,雖然形式很新,但做廣告的時候仍然用的是這個模式;第二代廣告則是以Google為代表的加入了相關性的廣告,你給提示(關鍵字),我提供的相關信息中同時包含了內容和廣告。StackOverlow的招聘廣告雖然看著與第一代相像,但本質上卻是第二代的,它體現的是領域上的相關性,很像是同一領域的信息被分成了上下游。

傳統上的兩類廣告形式,StackOverlow的形式可能可以適用於部分比較垂直的問答社區,但對知乎這類綜合性的問答社區仍然困難,關鍵難點仍是產生的公益性知識過多,「自李彥宏 2012 年 11 月提出狼性以來,百度發生了哪些變化?」這類問題很像微博上的熱點社會事件,也許有趣,也許有社會價值,但離商業很遠,形象點講就是腐敗話題可以很熱,但你可以把它嫁接到什麼廣告上去?

這也就意味著社會化問答網站需要第三代的廣告方式。那社會化問答社區的與廣告的結合到底可能是什麼形式?

社交網站的生:變身前端 打造獨立的創生價值

具體形式很難描述,但這種廣告應該是基於關聯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以及人與知識間的關聯的),而非簡單的依靠關鍵字。前面曾經提到,社會化問答社區事實上疊加了三重屬性:SNS,論壇與知識管理。如果廣告基於知識管理或論壇那就很可能需要走CPC類的道路,這點前面已經分析過,這條路是很難推進的。所以這種廣告形式更應該是基於人與人的關聯和以及人與知識的關聯。這樣一來,就需要把社會化問答變成一個徹底的前端,用於打造關聯,之後其中嵌入的各種關聯(人與知識等)則可以被抽取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創生價值的元素。

這麼說可能過於抽象,我們來想像一種具體的場景(眼下這僅只於一種設想,但未來V眾投會考慮按照上述思路去實踐它。

問卷調查是一個很偏門的領域,但實際上卻是開發很多產品不可欠缺的一個環節,從企業的角度看,無疑的它最關注有效樣本,而廣撒網的方式事實上是不利於樣本的有效性的。社會化問答網站中人與知識的關聯則正好解決這一問題。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個問卷類網站與社會化問答網站共享數據,成員可以有償參加推送到自己的調查。企業則可以在問卷一端發起調查,以特定方式過濾甚至指定目標人群,設定問卷的價格並進行支付,問卷將被投放出去。這樣一來如果你想開發一種新產品的時候,你願意使用這樣一種調查方式麼?

這就是所謂的把社會化問答網站中的各種關聯抽取出來作為獨立的創生價值的元素,上面的故事只是用來更形象的說明這一概念,對真正可行性考慮的不多,但事實上從這個視角生發出去,似乎社會化問答網站就多了無數的想像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35

【90後CEO】SegmentFault創始人高陽:輟學後帶著500元北漂,4年建成國內最大開發者問答社區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4/144658.html

7月19日,「騰訊產品家沙龍:90後企業家專場」在北京舉行,本文是SegmentFault CEO高陽的分享內容。

高陽出生於1990年青年節,是一個拒絕「填鴨式」的高三和放棄高等教育的「喪心病狂」的90後。懷著對互聯網的憧憬,這個帶著500元北漂的少年,用4年時間成為國內最大的開發者問答社區SegmentFault聯合創始人兼CEO,組織了中國最大的黑客馬拉松。

當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源自天性中的好奇心,而非現實社會的功利因素。憑藉這份好奇心賦予的幸運,從進入互聯網之初就一直踩著浪尖前行,趕上了社交遊戲和科技媒體崛起的兩撥浪潮,成為中國最大的黑客馬拉松組織者,創立中國最大的開發者問答社區網站。他所走的路,和感知到的世界,會和常人有多大不同?

以下為高陽的講話全文: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90後,我想把自己當成一款「90後產品」剖析一下。站在這個台上,和四位人生非常精彩的同齡人人一起演講,這種經歷於我而言意義非凡。我們的共同點就是都走了一條很少有人走的路,並從零開始一步步走上來。

一、身上還剩不到一千塊錢,買票隻身闖北京

說實話,放棄高等教育並不是因為腦子不夠用,恰恰相反,高三這年,我開始大量接觸互聯網。從初中就常常翻我哥買的電腦報合集,對計算機異常感興趣。看了非常多的黑客雜誌,我極其崇拜黑客的無所不能,彼時我心裡慢慢埋下一顆種子,我要通過互聯網,去探索外面這個全新的世界。

高三那段迷茫期裡,我晚上翻院牆到校外上網,通過QQ和陌生人聊天,我喜歡這種和外部世界連接的感覺。高三上學期,我在《電腦報》上看到王興的故事,立馬註冊了一個校內網賬號,加了好多大學生,甚至還加了很多校內的員工。當時校內正好要推高中市場,問我是否願意幫忙,我自然求之不得,貼海報、拉註冊、賣T恤什麼活都干,線上線下非常活躍,好多人甚至以為我是校內的正式員工。我所有的原始人脈都是在校內網上開始的。所以現在大家知道的互聯網公司裡,絕對有我一個好哥們在那裡工作。這種人脈對我的幫助影響深遠。

高考時,我大概是SNS史上第一人拿著手機在校內直播高考實況。所以,我的第一次高考失敗了。

無學可讀的我,為了能每天對著一台電腦,我去了一家物流公司工作。這一年的時間,我在SNS上去接觸不同的人,也一直不斷地在寫獨立博客。我是國內接觸SNS最早的人之一,QQ空間、校內、海內、飯否,還有國外的Twitter、Facebook,每天打開電腦都是全球海量鋪面而來的信息。

在物流公司做了一年左右以後,我靈機一動,想去大學看看,究竟大學是什麼樣子。於是我參加成人高考,考了一個學校,在那裡呆了三個月左右,發現大學生們真的不是在學習。

苦逼如我,在校內網上發了條狀態,說我要找份工作。

幸運的是,知名獨立博客作者郭啟睿,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他在北京做社交遊戲創業,感覺我在網上特活躍,而他正好缺一個運營的人。有機會能真正接觸到互聯網,我內心非常激動。那是2009年寒假,我身上還剩不到一千塊錢,就馬上買張票隻身闖北京,以第7個人的身份加入了他的公司。

在北京不到一個月,我就確定我要退學,我要待在北京。

自此,我徹底跟國內的高等教育絕緣。

二、不斷地嘗試去選擇自己的位置

其實坦白說,剛加入朋友公司時,並不知道運營要做什麼,對社交遊戲也僅有個概念而已。於是每天拚命學習,瞭解社交遊戲,以及互聯網上各種有意思的東西。郭啟睿非常信任我,時常給我許多指導。幸運的是,這家初創公司正好趕上社交遊戲爆發期,員工從我去時的7個人,發展到離開時的60個人;資金從原來的幾萬塊,到年流水1億人民幣,全球範圍內用戶到了千萬。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初創公司的力量。

之後的4年裡,我經歷了四個公司,其中兩個是創業公司。到2012年6月,我想我應該從「創業大學」畢業了,創業這件事也一直在醞釀中。我很瞭解自己,我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而是整合型人才,所以我更在乎團隊,必須找到某個領域的專家才能做出事情來。恰好在那個時間我遇見了我的兩個合夥人。

我認為不管做什麼事情,最終都會歸結到人。現在我也會經常接觸到一些大一大二的學生,從他們身上,我只看到兩個字,迷茫。這或許是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學生去打遊戲,因為他們沒事幹,他們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當你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如果你想去改變,可以看一下我,我那四年就是在不斷地嘗試去選擇自己的位置。

程序員是互聯網的第一生產力,這群人的創造力和活力如果釋放出來,互聯網產業會發展得很好,硅谷許多很牛的公司都是技術背景的人創業做成的。如果程序員都苦逼,一到30歲都不寫代碼了,誰來做出更有價值的東西呢?互聯網領域程序員這個群體是不可或缺的,SegmentFault只要能服務好這群人,並把它們聚集起來,就是有價值的。想清楚了這一點,5月份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們全部離職,6月份大家一起到杭州開始全職做這個社區。

三、一不小心成了中國Hackathon第一人

我們團隊幾個人都是第一次創業,一開始很激動,但第一個月就遇到了問題。大家從有工作,到自己帶著自己做,需要經歷一個心態上的轉變。社區過了一開始的關注期,增長沒有想像中那樣快。那段時間我一下感覺沒事做了,狀態非常糟糕。其他人可以寫代碼,而我只能做一些基礎的運營工作,很難一下子見到成效。工作之餘看了不少和編程相關的書:《黑客與畫家》、《Rework》、《Unix編程藝術》、《浪潮之巔》等,也意識到技術社區沒法那麼快成長,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去經營,於是開始踏踏實實地做微博運營和線下沙龍。

線下沙龍接觸到真實的用戶,瞭解了他們的需求,但仍舊沒找到真正讓公司上正軌的路。2012年11月,我們中午吃飯的時候頭腦風暴,說要做一次特別的線下活動。正好時間接近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於是拍板做一場Hackathon(黑客馬拉松),主題就是世界末日前的挑戰。第二天我就去了北京,因為原先做社交遊戲的積累,我在兩週時間內把國內大部分的開放平台的合作談了下來。

活動報名出乎意料的火爆,一開始預計的120個名額很快報滿,於是又把規模擴大到150人。除了杭州本地的程序員,還有來自青島、鄭州、上海的朋友。活動當天,加上各大開放平台的負責人,和投資人嘉賓,參加人數達到200人。

大家都知道有黑客馬拉松這樣的編程活動,但國內卻沒有人真正推動這件事。我們3人的小團隊,是因為喜歡才做這件事情,在短短一個月內,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全國第一。成功組織了這樣一場效果超乎預期的黑客馬拉松,一下子打響了自己的名號,贏得了國內一些大的開放平台對SegmentFault社區的認可,我們自己也有了信心。

第一次黑客馬拉松的成功,讓我們一下子打開了思路,並且奠定了商業合作的信任基礎。2013年7月,我們攜手InfoQ,在北京、武漢、成都、台北、新加坡,幫百度舉辦了亞洲規模最大的編程馬拉松。從沒賺過錢,到一下子有了幾十萬的收入,算是真正上道了。

四、堅持是我們真正牛逼的地方

創業中最大的困難有兩個,第一是從沒創業到邁出創業這一步,如何渡過創業迷茫期。第二是在快沒錢但還沒找到商業模式的狀態下,如何能堅持你的目標。

黑客馬拉松和沙龍不一樣,它需要兩天時間,需要人們的深度參與。可能原先完全不認識的人,湊在一塊去開發一個全新的東西,很容易激發出一些新的靈感。很多人說我們Hackathon做的特別牛,但說實話,Hackathon真的是我們的副業,我們真正牛逼的地方還是在我們的線上社區。如果沒有線上社區的強大號召力,我們的Hackothon可能也做不起來。

我個人很看好UGC能力特別強的垂直社區,比如豆瓣、果殼、知乎。首先是看好UGC,中國20%的用戶在貢獻內容,其他更多人再看,但20%的用戶貢獻出來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有價值的。其次我看好開發者這個人群,我們剛開始是兼職做Segment Fault這個開發者社區,做了四五個月,自然增長到兩千個用戶,這兩千用戶最早是從百度和阿里的內網推起來的。

SegmentFault給他們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平台,比如程序員寫代碼遇到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如果上SegmentFault來問,我們就會給他一個快速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最早是以問答的形式切入,後面又有高級用戶去分享自己的經驗。這也是我看好程序員這個群體的一點,他們更願意去分享,更有開源精神。

做垂直社區實際上是一件非常苦逼的事情,一開始跟我們做同類產品的可能有8到12家,其中最長的一家才做了八個月,因為它就像騰訊QQ一樣,一開始是不賺錢的。有些團隊的背景比我們還要牛逼,但我覺得我們牛逼的地方是我們比較能熬。我們堅持了下來,堅持了兩年,才能看到另外一個不同的風景。

五、把握住最年輕最有價值的開發者,就是把握住互聯網的未來

學編程的人都知道,Segment Fault在編程中是「段錯誤」的意思,C語言如果攜代碼寫錯就會這樣報錯。之所以選這個域名是因為,首先我們定位的人群比較精準,就是中國最年輕的開發者極客們;其次我們也是向國外一個非常火的網站Stock overflow致敬,它註冊用戶可能只有300萬,但是它的訪問量卻超過9000萬,是全球IT界最受歡迎的技術問答網站。

有些社區說自己有一千萬的開發者或用戶,有的說上百萬,但我們定位的是更為細分和集中的人群,我們想的是,把握住年輕有價值的開發者,就是把握住互聯網的未來。所以你能看到,我們現在是中國最大的年輕開發者極客社區。

這個年輕代表兩個意義,一是我們的用戶很年輕。從2012年6月份開始做,到現在2014年6月兩週年,我們累積了產不多超過20萬的用戶。我們對這個人群進行了一次統計和劃分,發現年齡最集中的人群是1994到1995年左右,也就是現在在讀大一大二的人。其次是1985年到1988年出生的人群,最小的甚至有小學五年級學寫代碼的。

這兩個人群有什麼樣的特徵呢?1985到1988年出生的人,大部分已經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有一定的收入基礎,有經驗有夢想。他們不是代碼民工,我們更想把他稱之為代碼藝術家。他們想把自己的代碼做出一些新的東西,而不是從一個培訓學校出來這一個工作就算了。

就是針對這類人群,我們才做了中國最大的黑客馬拉松組織方。做過互聯網的人都知道,包括Facebook在內,很多互聯網公司每月都會搞一次Hack day,幾個組不同的人自由組隊,在24小時以內做出一個全新的東西出來。

這就是年輕的另一個意義,我們做的事情很年輕。黑客馬拉松,從2012年到現在,我們已經做了三十多場。我第一次參加黑客馬拉松的時候是2011年,還沒有出來創業,和幾個合夥人去感受一下。當時是一個國外公司第一次在中國辦活動,那個CEO說了一句話,說中國的開發者讓他很驚訝。他發現我們當時有兩三百人聚在一塊開發出三四十個作品,實際上是有意思的。從2011年開始,中國很多移動互聯網的東西實際在某些層面上比國外發展的要好的,比如微信、臉萌等。加拿大也有類似臉萌的應用,但一直沒火起來。

六、最後替90後說句公道話

相比70、80後,90後創業優勢體現在更瞭解自身,90後並非是跟大公司競爭用戶、贊助的資源,相反是讓其他90後更認可我們,自動靠攏並接受我們的文化。做選擇時不要顧及他人的目光,無須得到世人的理解,正如寫代碼時加註釋就是浪費生命。明確了目標和理想,我會一直在路上。

人們都說運氣很重要,我卻認為好的運氣是被好的心態吸引過來的。我的性格幫我帶來了許多好機會,聚攏了許多好玩的人。我就是一個大的連接點,把無數的點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我喜歡幫助別人,希望有一天能做天使投資,給創業初期的人指引和幫助,這是我的小夢想。

以下為「騰訊產品家」與高陽的Q&A:

創業時怎樣找到合作夥伴的?

高陽:我很早就有自己出來做的想法,所以不斷地在觀察其他人。我的幾個合夥人2008年左右就在社交網絡上有接觸,後來一起做項目,大家成為朋友。我的技術合夥人是我同事,我經常去他家蹭飯,聊得多了發現大家有同樣的想法,大家就走到一塊兒。

招新人的話我認為還是兩點,一是看創始團隊本身,二是看你做的事情。我們團隊比較年輕,做的事情也很新,容易吸引相似的人。

選擇風險投資機構時更看重哪方面?

高陽:我找投資人和找合夥人是一個概念,首先看價值觀是不是一樣,如果聊不到一塊兒,就沒有談下去的必要。

第二點是尊重與包容。我們幾個都是李豐投的,他曾經專門分析過我們這群人,雖然還是不太能理解,但他做事的方式體現出了尊重和包容。

你給投資人什麼呢?

高陽:幾年前大家通常認為,投資人是居高臨下的。但我們這代人認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是平等對話,大家相互尊重,所以我們也會尊重他們。而且可能因為90後創業還比較少,很多人搶著投,投資人有時反而有些弱勢。

怎樣尋找做下去的動力?

高陽:不斷地自我升級,自我提高。我現在就明顯的感覺到,現在的我和兩年前創業的我完全不一樣。我大概幾個月就會自我重構一遍,把原先的自己打敗、打死,建立一個全新的自我。

怎麼給自己開工資的?

高陽:我對這個看的比較開放,我自己的話,最開始因為是自己往項目上投錢,所以第一年是不拿工資的。後來賺了錢以後,象徵性的發幾千塊錢。現在拿到投資以後,我們創始人也就是搞定基本生活,重點還是放在我們做的事情上。

有什麼短板麼?

高陽:我正在嘗試去總結一種新的方法論,更適合自己的,因為之前的方式可能讓我付出了更多。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自己能空下來,給自己時間去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89

今天雷總 @雷軍 在兩個雪球群的問答彙總 $金山軟件(03888)$ SolarTang

來源: http://xueqiu.com/3012165545/31040355

今天雷總 @雷軍 在兩個雪球群的問答匯總 $金山軟件(03888)$

分享一下,供大家參考討論。由於第二個群我沒有完整對話,假如大家可以補充就好了 :)
如有錯漏,歡迎指正。

開場白:
雷總:我也是金山股東,但實在無法預測金山股價,無法建議各位是買還是賣。
對於金山,我主要考慮公司發展和長期價值,看準機會,會象創業公司一樣投入,不會過多考慮財報因素。
我的目標是長期把金山做好。金山第一階段改革已經告一段落,第二階段剛剛開始。

問題/對話1
@realark 我從金山上市就開始做股東,後來有段時間金山已經成為一只我忘記的股票,直到雷總歸來我才重新關註大舉加倉。

雷總:多謝。長期公司發展 遠超過 短期財報波動。上市公司的壓力就是季報,如果考慮每期季報,公司很容易變得平庸。
金山一定不能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

問題/對話2
@鏡花水月 :黑雷總一下,雷總股票池把360刪了,加了京東。。。

雷總:呵呵,我目前基本不炒股,看看熱鬧。實在沒有精力。

問題/對話3
@西瓜芝麻墩 雷總,現在小豹巿值這麽高,金山巿值不夠高,為什麽?
@石上三年 雷總,現在國家推廣國產辦公軟件,wps為何增長幅度不高?

雷總:金山過去業務比較複雜,這幾年策略就是 推動業務專註專業,估計子公司獨立上市,獨立發展。

問題/對話4
@青山抱海 滬港通開了,小米明年借金山港股上市多好。。。wps如果讓傅盛來稿,保證下大力氣推廣。不明白為何wps不註重花錢推廣?而且很得意的說現在的成績是沒有怎麽花錢推廣就得來的。我以為過了風口,你花更多的錢也得不到現在的效果,不花錢推廣,不是值得炫耀的

雷總:1. 小米先做業務做好。太早上市,不是好事,多了很多不必要的壓力。
2. 金山轉型第一階段已經結束,我還是非常滿意。未來三年,全部豁出去,把自己當創業公司,就有機會。
3. 作為金山的大股東,我最在乎的是 業務的堅固性和公司長期價值。短期業績變化和股票波動,不是我關註的重點。希望大家理解。

問題/對話5
@realark 小米售後服務一直很多批評,有沒有什麽改進措施?

雷總:小米一直非常關註售後服務!我們的確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和國內同行相比,小米對售後服務一直是最重視,投入也是最大之一。希望您有機會比較一下。

問題/對話6
@青山抱海 雷總滿意wps和西山居麽?

雷總:這些都是金山優質資產。

問題/對話7
@載滿君 金山的業務轉型獵豹已經取得不錯成效,看其他幾個子公司什麽時候上軌道了

雷總:金山四個業務轉型已經全部啟動,獵豹最早成功,其他幾家還需要時間。我們現在的策略是 加大投入力度,加速轉型,做長期有價值的事情。

問題/對話8
@楓文投資筆記 雷總 ALL IN是需要很大的魄力的,傅盛有這種能力,其它幾個CEO,我看有點欠缺

雷總: 多謝!我相信 金山的管理團隊和目前我們的戰略。執行 需要一定時間。這次金山戰略會,大家集體表態,全部豁出去,大開大合!

問題/對話9
@楓文投資筆記 我觀察其它三個公司的CEO,讓我們有點擔心,雖然方向是沒有問題,關鍵還是人的執行能力。

雷總: 多謝大家的關心!這些CEO都是我選擇的,他們只是需要時間向市場證明自己。

問題/對話10
@北冥逍遙 戰略制定了,執行需要時間,我們也要有耐心,等待金山的好消息。

雷總: 嗯。大家是看到結果後評價的。我需要之前選人,定方向,很耐心等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55

百度直達號五大問答:想幹什麼與能幹什麼2014-09-03 陳中 炒飯鍋鍋

來源: http://xueqiu.com/1791226104/31300482

$百度(BIDU)$

百度直達號五大問答:想幹什麽與能幹什麽2014-09-03 陳中


百度在今天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發布了一個叫做“直達號”的產品。很多人在詢問這是個啥玩意,與微信公眾號有啥區別,甚至還有表示看了N頁PPT都沒看明白直達號是個蝦米玩意兒。

百度官方給直達號的定義是為傳統服務行業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提供解決方案,是傳統服務企業在百度移動平臺的官方服務賬號,可基於移動搜索、@賬號、地圖、個性化推薦等多種方式讓顧客隨時隨地直達商家服務。

好了,官方的信息基本上說明白了,你可以高大上的解讀為服務企業的移動化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解讀是百度O2O戰略的方案,甚至你也可以套上百度輕應用的戰略級體現。

但普通用戶又不一定能聽懂,行業里說的關鍵詞不接地氣,神馬框計算,神馬輕應用,神馬直達號,這是從百度大廈分發出來的語言,普通用戶關心的是,它和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哪些產品差不多,以及能幹什麽,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剛剛打開電梯,我建議先看一下這個流程是怎麽展開的,然後我再開始舉例。



在瀏覽器打開百度,搜索框里輸入@,會提醒一些已經開通直達號的企業,一些提供生活服務的企業已經率先成為案例。



點擊海底撈後,進入一個頁面,微網站,提供訂座、點餐等功能。這其實就是一個輕APP。



可以選座、可以點菜。



還有一些實用信息。



點好菜之後可以選座付款。



支付方式目前只有百度錢包。如果你沒有綁定銀行卡,那你需要去綁定,然後就是支付,blablabla。

這便是一個企業直達號的大致體驗過程,根據需求,進入實際企業,選擇服務,然後可以提前支付。

一些疑問與一些我的解答。

1、別看百度的解釋,通俗的說,你覺得直達號到底是什麽?

答:你可以理解為百度為企業在瀏覽器上建立的一個微網站,也可以理解為百度托管了企業的一個店鋪。很多企業可能並不能很好的做好移動端的適配,同時也可能沒有人力物力去開發APP,直達號相當於托管在百度移動端的專區。你無需付出服務器與運維成本,只需要開放服務接口給他就可以。

在PC時代,企業都有自己的官網,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需要流量,流量從哪里來,向百度購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終端的便攜性使得對服務的要求和體驗更加提高,你是否能提高快速與高效的服務,決定著客戶是否會選擇留存。

2、直達號與微信公眾號的區別是什麽?

答:微信公眾號可以分為個人微信公眾號、企業微信公眾號與企業微信服務號。個人公眾號與企業公眾號是以內容為導向,吸引用戶關註品牌。企業微信服務號與直達號屬於同一個範疇,類比性更強,本質上,我認為兩者都屬於一種企業“官網”。直達號能夠提供的體驗,在微信服務號一樣可以提供,比如順豐的微信服務號可以直接下單快遞,可以查詢,如果順豐有直達號,提供的功能和體驗不外乎這些,所以,直達號與微信服務號更類似。

3、直達號能挑戰微信服務號嗎?

答:直達號基於流量,服務號基於用戶,用戶在搜索框輸入某項生活服務,證明他對此項服務確實很渴求,如果引導進入直達號,成交的可能性更大。微信服務號也是想基於微信大平臺連接企業,甚至連接企業內部的人和事。百度是信息檢索的流量入口,微信是關系檢索的用戶入口,使用百度不要求登陸和培養用戶關系,但微信必須登陸,並且留存你的信息,從強弱關系來講,我認為微信服務號更強,從效率角度來說,我認為直達號更直接,有需求你就會進去,體驗更好,為什麽不在直達號里完成你需要的服務呢?

同為巨頭,都在想法設法用最新的產品和玩法去和企業一起玩耍,企業還是那些企業,但玩法一定要新,不管是服務號,還是直達號,有競爭總是好事,一家獨大對企業和用戶都不好,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我願意看到直達號強大,與微信服務號形成牽制。

4、百度推直達號的意義在哪?

答:百度第二季度營收近20億美金,移動端貢獻比例30%左右,但百度的主要營收還是來自於搜索廣告收入。百度在倡導人與服務互聯,所以你其實可以看到百度想在營收模型有一些嘗試。

百度的收入模式來自點擊付費,根據關鍵詞的不同,價格也不一樣,但一般來說,平均下來,一個關鍵字能超過100元的我估計不會太多,除非太熱門的詞匯。這就導致了百度只是賺了流量的錢,而用戶根據百度的推薦進入到企業的內部,其實消費了500元,百度看著這錢眼饞但卻無從下手。

你是願意只賺100元的流量費,還是想介入交易收取傭金?按照20%的傭金計算,一單500塊的生意,百度能收到100塊的傭金,你說這不差不多嗎,不對,除了收取傭金,這個直達號還能管理用戶的行為,並且培養用戶使用百度錢包支付的習慣,一旦用戶形成這樣的習慣,百度既為你企業導入流量和用戶,還實際介入了線下服務。

傳統企業萬萬億,這想象空間大得嚇人。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模型。

5、直達號面臨的困難是什麽?

答:這有幾個維度來看。一,我覺得企業不會拒絕,企業可以和大眾點評合作,可以和美團合作,為什麽會拒絕與百度直達號合作呢,所以在企業端不會有任何問題,對於企業來說,消費他服務的用戶越多越好。

二,從用戶維度來說,用戶的習慣會不會改變,直達號的知名度也決定著用戶是否會使用這樣的服務,比如你得投入多大的推廣,才能讓數億用戶都知道在輸入框里要輸入一個@才能享受直達號的服務?這個真的好難啊,用戶是這個世界上最懶惰的一個生物群體,這麽多年他們只習慣輸入想要查詢的信息,如今卻要記住一個@,這個推廣需要巨大的成本。再說了,每一個對應的生活服務領域,都有至少兩家知名的移動APP,所以,直達號要蓋住他們的名氣,你得花大力氣去推廣。

百度這幾年喜歡拽新詞,什麽框計算,什麽輕應用,什麽大數據,什麽直達號,普通用戶其實不會去關心這個東西,他只關心,需求驅動下的習慣,如何準確找到自己想要的,就夠了。

直達號其實就是輕應用的一個馬甲,不過這個馬甲夠大,想象空間夠大。當然,有競爭絕對是好事,有挑戰才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怎麽去培養用戶的新習慣,這是直達號面臨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04

《問答篇 》該選複委託或直接赴港開戶?成本誰高?搶搭滬港通列車 你該注意的五件事

2014-09-15  TWM
 
 

 

滬港通的推出,代表全球投資人可以透過香港前進中國股市,同享中國經濟與股市成長的果實。這個全球資本市場的大事,台灣投資人該如何參與?事先又該了解哪些「眉角」?

撰文‧唐祖貽

問題1.前進滬、港股市,該選擇複委託或直接開戶?

答:目前國內投資人想要投資海外市場有兩個管道:一是在國內券商開立「複委託」帳戶,另一個就是到當地直接開戶。投資人該如何選擇呢?

富邦證券海外商品行銷部協理鍾瑞釗指出,目前國內複委託帳戶可投資的海外股市有美國、香港、日本等國家或地區,並未包括中國。依現今的規定,除了總資產超過三千萬元的專業投資人,可透過複委託帳戶直接投資中國B股之外,即使滬港通上路,複委託帳戶仍然不能直接或經由香港買賣A股,想要投資中國股市,只能自行到香港開戶。即使直接到香港開戶,目前也只能投資上海股市中滬港通限定的五六八檔,上海股市其他個股、深圳股市、創業板等仍然不能投資。

是否一定要去香港開戶?鍾瑞釗認為其實未必,即使複委託目前不能直接投資中國股市,但從港股中追蹤中國股市指數的ETF,以及國企股(H股,中國企業至香港掛牌的公司)中尋找本益比偏低或與A股價差過大的公司,獲利空間並不亞於直接投資中國股市。

此外,複委託最大的優點就是「方便」,只要開立一個帳戶,就可以投資所有主管機關核准的海外股市,且匯款、下單都在國內完成。否則若要投資多個海外股市,就得分別到當地券商與銀行開戶,不論是帳戶管理、匯款、下單都不方便。因此,複委託仍是投資多個海外市場的最佳選擇。

當然,複委託也不是沒有缺點。一般來說,複委託的手續費比當地券商高,另外,目前國內券商提供複委託的報價行情,大多是延遲十五分鐘,除非每月交易金額達到一定額度的大戶,才會提供即時報價,這對於短線、當沖客較為不便。若在當地券商開戶,取得即時報價的條件比較寬鬆。

因此,複委託與直接開戶,適合的對象不同,投資人可多加比較。

走!到香港開戶去—— 赴港開戶與交易須知去哪裡開戶?

在香港,以下兩類券商皆可開戶。第一類是隸屬於銀行的證券經紀部門,這類似國內的金控,另一類是獨立券商,類似台灣如群益、元富、統一等券商。由於銀行規模普遍較大,旗下的券商研究資源也比較豐富,因此是較多投資人的選擇。

開戶要填哪些文件?

要準備多少資金在戶頭內?

一般來說,到香港開戶所需填的文件大同小異,且並不複雜,重點是別忘了從台灣攜帶下表中提到的文件。

至於須預存多少港幣在帳戶內?各家規定不一,大多是港幣100元,門檻並不高。特別注意的是,未來下單交易時須先從台灣匯款,匯款方式與規定務必要在開戶時當面問清楚並確認無誤,否則會造成不小的困擾。

如何查詢成交紀錄?

查詢是否成交主要有兩種方式:1. 用帳號密碼登入該銀行或券商網站查詢。

2. 每月的對帳單可作為再確認之用。

有些券商還提供簡訊回報的功能,可於開戶時一併確認。

選哪個好?—— 複委託與直接開戶比較

複委託 直接開港股戶頭

開戶方式 簡單,現有國內證券帳戶加開即可 較複雜,需本人至香港辦理開戶所需資料 與國內證券戶相同,並加開外幣帳戶 1.護照 2.台胞證或身分證 3.國內通訊地址英譯名稱 4.上述通訊地址的水費或電費帳單。

投資範圍 1.香港股市(含ETF、國企股)2.主管機關核准的海外股市 1.香港股市(含ETF、國企股)2.滬港通範圍內的滬股共568檔手續費較高 較有彈性報價資訊 即時/延遲15分鐘 即時適合對象 1.入門、一般投資人2.想分散布局海外股市3.以波段投資為主1.資金較雄厚或熟悉滬港股2.想直接投資中國股市3.短線、波段皆可問題2.滬、港、台股市,交易制度有什麼差異?

答:滬港通上路之後,大幅拉近兩岸三地主要股市的距離,未來﹁錢﹂進中、港股市,將成為投資新趨勢。因此有必要先了解滬、港、台三地股市的基本交易規則,並比較其差異與特色。

首先,從交易時間來看,滬股、港股都有上午盤、下午盤與中午休息的設計。當行情過熱時,午盤的休息會有「降溫」的效果,但全天交易時間也因此拉長。

至於交易單位,台股和滬股以「張」為單位,台股每張固定一千股,滬股則是一百股。較特別的是港股,是以「手」為單位,而且每手的股數不一定。不知道某家公司的「一手」是多少股怎麼辦?目前港股的交易軟體,已會自動提供每手股數,只要下單時輸入港股代號,就會出現每手最小委託股數,以此股數的倍數下單就可以。

另外,三地股市的交割日也不同。而且滬、港股在下單前,會先檢查帳戶內是否有足夠的金額或股票,若不足會拒絕接受下單,這和國內股市不須事先檢核金額不同。

沒有漲跌幅限制,是港股與滬股、台股的另一大差異。

在行情大幅波動時,港股指數可以在一天之內震盪超過千點,個股單日漲跌超過三○%比比皆是。因此,想要投資港股的投資人,請盡量避免以市價搶進殺出。

在信用交易部分,雖然目前國內法規並未開放複委託可以從事信用交易,不過港股早已有現股當沖的機制,而且條件比台股寬鬆許多,還是可以滿足投資人的需求。

規定大不同—— 滬股、港股、台股交易制度比較交易時間 午盤休息 交易單位 交割日與

規定 個股

漲跌幅 信用交易

滬股 早盤

09:3011:30

午盤

13:0015:00

共4小時 有,

11:30

13:00 1張等於100股 T+1,下單時帳戶內需有足夠金額或股票 ±10% 可

港股 早盤

09:3012:00

午盤

13:0016:00

共5.5小時 有,

12:00

13:00 1手,每手交易股數由該公司自定 T+2,下單時帳戶內需有足夠金額或股票 無限制複委託:不可直接開戶:可(融資、融券戶分別加開)台股 09:0013:30 共4.5小時 無 1張等於1000股 T+2 ±7%可問題3.滬、港、台股的交易成本誰較高?

答:除了交易規則,投資人最關心的應該就是交易成本了。以下分別列出滬、港、台三地股市的交易成本,並以網路單為例,假設各買進一千股來試算,供投資人比較。

滬、港、台三地股市相比,台股相對來說,交易成本較低,而港股由於收費名目較多,且實際費率也比滬股與台股高,因此,除非在手續費上有優惠,否則,應以中長線波段持有為主,並不適合短線或頻繁交易。

誰的成本高?—— 滬股、港股、台股交易成本比較

滬股

交易佣金 上限0.3%,最低人民幣5元過戶費* 成交股數的0.06% 印花稅 賣出時課0.1%

證交稅 無

*註:過戶費在買賣滬股時都要收取,深圳股市不收。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3%+(1000股×0.06%)=成交金額×0.3%+人民幣0.6元

佣金 過戶費

賣出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3% +0.1%)+(1000股×0.06%)=成交金額×0.4%+人民幣0.6元交易佣金 印花稅 過戶費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7%+人民幣1.2元

港股 複委託 直接開戶

手續費 0.25% 0.50%,最低港幣50元 0.25%,最低港幣100元

交易費 0.005%

交易徵費 0.003%

結算費 0.004% (單筆最低港幣2元,最高港幣200元)印花稅 買賣皆須課0.1% (不足港幣1元以港幣1元計)

證交稅 無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25%+0.005%+0.003%+0.004% +0.1%)=成交金額×0.362% 手續費 交易費 交易徵費 結算費 印花稅賣出交易成本:同上=成交金額×0.362% 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724%

台股

手續費 上限0.1425%,最低20元證交稅 賣出時課0.3% 買進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1425%

手續費

賣出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1425%+0.3%)=成交金額×0.4425%

手續費 證交稅

總交易成本=成交金額×0.585% 交易成本:港股>滬股>台股問題4.滬、港、台股誰的稅負最重?

答:交易成本雖然是港股最高、台股最低,但比起稅負可就完全不同,無論是滬股或港股在相關稅負上的優惠,都比台灣更具競爭力,未來也勢必吸引更多高資產人士投入。

左表為試算滬、港、台股市投資人在稅負方面的差距。

假設某投資人收入均適用台、港、中當地的最高所得稅率,分別投資台股、港股與滬股,二○一四年各領到相當於新台幣五萬元的現金股息。

首先看香港,香港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率最高為二○%。更重要的是,在港股領到的現金股息除了國企股、紅籌股因需配合中國股市,以分離課稅的方式課徵一○%股息稅之外,本地股的股息一律免股息稅,也不用納入個人所得,更沒有其他稅捐負擔,可說是真正的賦稅天堂。

其次,中國股市雖有課徵股息稅,但會以持有時間長短做分級,持股時間愈長稅率愈低,並搭配分離課稅,不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同樣也沒有證所稅或其他稅捐。

台灣呢?很早開始,現金股息就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另外,股利從去年起滿五千元以上者,需加徵二%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加上證所稅,台灣對於股利,無論是賦稅名目還是課稅金額,在兩岸三地股市都是最高且最複雜的。

更慘的是,明年起,個人最高所得稅率將從四○%調高到四五%,以及可扣抵稅率減半,代表領股息者還要再增加稅負或減少扣抵金額。

誰的稅負重?—— 滬股、港股、台股稅負成本比較

港股 滬股 台股*

個人所得稅 0 0 50000×40%

=20000

股息稅 本地股:0

國企、紅籌股:

分離課稅、稅率10%

50000×10%=5000 分離課稅,並依持股時間分三級:超過1年:稅率5% 1個月至1年:稅率10% 1個月以內:稅率20% 0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0 0 50000×2%

=1000

資本利得稅(證所稅) 無 無 有,本例為0

其他稅負 無 無 無

總計 約新台幣0或5000元 約新台幣2500至10000元 新台幣21000元*註:本案例未考量累進稅率扣除額稅負成本:台股>滬股>港股問題5.如何搜尋中、港股市的相關資訊?

答:有關股市的資訊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上市公司發布的重大訊息或財務報告。以滬、港、台三地股市相比,台股在財報揭露的頻率與數量,堪稱三地股市之冠。

另一類則是財經新聞與訊息,對於海外投資人來說,透過內容豐富且功能完整的大型財經網站,了解所投資市場的動態,是投資時必備的工具之一,以下推薦的網站值得好好利用。

如何搜集資訊?

1.官方資訊

1. 滬股:巨潮資訊

http://www.cninfo.com.cn/

2. 港股:披露易

http://www.hkexnews.hk/

index_c.htm

滬股的「巨潮資訊」、港股的「披露易」,與台股「公開資訊觀測站」相同,涵蓋所有上市公司的重大訊息、財務報告揭露與搜尋等功能。

2.一般財經訊息

1. 新浪財經

http://finance.sina.com.cn/?f=pad

2. 阿思達克財經網

http://www.aastocks.com/ tc/default.aspx

3. Wind萬得資訊

http://www.wind.com.cn/ Default.aspx 4. 華爾街日報(繁體中文版)http://tw.wsj.com/big5/

5. 香港信報

http://www.hkej.com/template/ landing11/jsp/main.jsp 財報何時公布?—— 滬、港、台股市財報公布時程

滬股 港股 台股

每月營收 無 無 有(每月10日前)季報 有(第一季4/30前,第三季10/31前) 無 有(第一季5/15前,第三季11/14前)半年報 有,8/31前 有,8/31前 有,8/14前年報 有,4/30前 有,3/31前 有,3/31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66

證監會新聞發佈會問答環節,透露了很多數據統計信息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3680827

2014-12-5

  1、問:近期股市上漲,請問證監會對此有何評價?
  答:作為新聞發言人,我不便對股市的漲跌發表評論。既然你問了,我借此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近期市場情況。
  從行情看,11月24日至12月5日,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分別上漲18.13%和6.97%。大盤藍籌股漲幅大於中小市值股票,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分別上漲28%和21%,而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分別上漲5.0%和5.1%。金融業、采礦業、房地產業累計分別上漲35.3%、24.6%和15.3%,在行業板塊中漲幅居前。據統計,截至12月5日,滬深兩市全部A股平均靜態市盈率20倍,其中主板市盈率16倍,中小企業板49倍,創業板78倍;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成份股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0倍和13倍。金融業、采礦業和房地產業市盈率分別為9倍、15倍和17倍。
  從成交看,11月24日至12月5日,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金額7156億元,12月5日成交金額超過1萬億元。大盤藍籌股成交活躍,12月3日滬深300指數成份股成交金額占全市場成交金額的比例達到52%。初步統計,11月24日至12月4日,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凈買入309億元,一般法人機構凈賣出1252億元,自然人投資者凈買入659億元,特別是持有A股市值在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凈買入更多,滬股通投資者凈買入284億元。另外,滬股通開通以來至12月4日累計使用額度528億元。
  從投資者參與情況看,11月24日至12月5日,日均新開股票賬戶9.7萬戶,12月5日新增開戶數達17.97萬戶,今年前11個月日均新開賬戶2.9萬戶。11月24日至28日一周內,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2027萬戶,較上一周增長43%。
  從融資和股指期貨看,11月24日至12月3日日均融資買入額1112億元,約為同期日均股票成交金額的17%。截至12月3日,投資者融資余額約8500億元,較今年6月底4034億元融資余額增長一倍多。截至12月2日,股指期貨持倉較去年年末增加約75%。
  近期股市上漲,我們註意到市場和媒體有各種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這是市場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反映,是各項利好政策疊加的結果,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也有的認為,在經濟基本面和上市公司業績無明顯改善、投資者加大杠桿操作情況下,股市過快上漲的風險值得警惕。
  股市穩定健康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作用。股市穩定健康運行需要市場各方共同建設,共同維護,共同珍惜。希望媒體朋友們嚴謹客觀報道,研究機構依法發布客觀公正的研究報告,合理引導投資者預期。希望廣大投資者特別是新入市的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尊重市場、敬畏市場,牢記股市有風險,量力而行,不要被市場上賣房炒股、借錢炒股言論所誤導,不要盲目跟風炒作。上市公司要嚴格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確保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和及時。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要依法合規經營,做好投資者教育和權益保護。證券交易所要加強市場信息披露監管和交易監管,確保市場安全運行。
  我們註意到近期股市坐莊、操縱股價等違法違規活動有所擡頭,對此,我會將加強市場監管,堅決予以打擊,切實維護市場正常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2、問:近期有媒體報道稱,針對首創證券借殼S前鋒的重組審批事項長達八年沒有結果,獨立第三方機構已經向證監會遞交了行政信息公開申請,要求披露S 前鋒吸收合並首創證券重組事項的審批進展等問題。請問是否屬實,有無最新進展?
  答:我會已收到相關機構的信息公開申請,正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0]5 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監督管理信息公開辦法(試行)》(證監會公告[2008]18 號)等有關規定辦理。

  3、問:中國農業銀行400億元優先股日前在上交所正式掛牌,標誌著中國境內資本市場第一支優先股產品圓滿完成發行及掛牌工作。請問這對資本市場有哪些積極影響?證監會對此有何評價?
  答:農業銀行的優先股是落實《國務院關於開展優先股試點的指導意見》,按照優先股試點相關規定在境內發行的第一只優先股,是優先股試點進入市場操作階段的重要標誌,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對於中國農業銀行而言,優先股的成功發行能有效提高其資本充足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對於其他上市公司,尤其是上市商業銀行具有積極示範作用,有助於推動其他上市公司積極利用優先股改善資本結構,建立健全資本管理長效機制,提高持續盈利能力,增強對投資者的回報。對投資者而言,優先股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化投資渠道,增加新型的固定收益產品。此次參與認購農業銀行優先股的投資者包括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及其他非金融企業。隨著優先股發行數量的增多及類型的豐富,將進一步以市場化方式促進上市公司合理實行現金分紅,為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提供多元化投資工具,不斷拓展居民的投資渠道。對資本市場而言,優先股屬於兼具股票和債券屬性的混合類證券,其推出有利於豐富我國資本市場的證券品種,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深化股份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資本市場發展。
  優先股試點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項重大改革創新,我們歡迎市場各方積極參與優先股試點工作,充分利用這一新生工具。中國證監會也將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完善優先股制度,進一步滿足市場各方需求。

  4、問:有消息稱,證監會在與券商探討如何支持新三板發展時,考慮做市持有單只個股可突破5%限制,請問證監會對此有何評價?
  答:我會一貫支持證券公司參與全國股轉系統各項業務,支持證券公司更好地服務中小微企業。目前,我會正在研究證券公司參與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的有關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44

協同通信(1613):業務技術與股東戰略投資者情況問答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58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2-19 16:10 編輯

協同通信(1613):答業務技術、股東戰略投資者情況


業務和技術:1. 公司全網改造的進度如何?

公司全網改造正在進行,預計花費3000萬美金,主要改造三個關口站系統,需要將22個波束進行調試,GILAT等世界三著名的衛星通信技術大公司來做各個部分,因為是第一次做相關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對方也是較大的挑戰。


2. 公司船舶業務主要的客戶是遠洋船隊,具體的範圍如何?

遠洋漁業船隊在東海、南海作業比較多,最遠可以到南太平洋。但是近海的占到70%(一般在50海里-200海里海洋專屬經濟區,為主要目標群體,其在出海時間一般在三個月左右),如果跨區域超出協同一號衛星覆蓋範圍,Thaicom4衛星波束能夠可以通過漫遊實現,Thaicom和公司已經達成了用戶漫遊協議。


3. 協同1號帶寬對於漁船業務的負荷天花板大概有多少?

12G帶寬最多支持12G客戶,就像一棟大樓每家4M,但是大樓出口只有50M,未來通過網絡優化和共享技術解決可以調節相關的帶寬,增加可承載同時在線用戶數量,以達到擴容。這次系統升級改造涉及衛星通信領先技術“擴頻技術”的商業應用,經過擴頻後帶寬資源可以擴大1.7倍到20GBPS,這也是本次系統升級改造的核心內容之一。


4. 對於公司的12G帶寬,下行的帶寬能夠達到多少?

除開公司租給電信的2G以外,還有10G剩余,考慮到上下行的帶寬問題,保證10萬漁船或者等效商業用戶的使用是沒有問題的。(商船、貨輪、客輪)


5. 一條漁船每年固定支出2.4個萬,終端花費1.8萬,漁船願意使用嗎?

一條500噸以上遠洋作業漁船加上牌照成本約1500萬左右,4萬的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艘大型商船或者貨輪造價過億。


6. 公司和遠洋漁隊的接觸進展如何?

公司已經和2萬商業接觸,這些用戶以前只能應用InMarsat海事衛星電話,未來將轉網使用公司功能更強大終端的產品,預計明年二季度開始試裝。


7. 公司現在船隊的裝備情況如何?

公司現在在調試系統,因為該顆衛星的是2005年發射的,地面主站控制系統技術是10年前的技術,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來升級改造及全網調試,現在公司已經開始在商船上進行測試,最快明年一季度能夠開始裝備。



8. 公司產品的相對優勢在哪?

InMarsat衛星電話系統本波束通話資費1.88元/分鐘,跨網1美金/分鐘,資費非常昂貴。每個電話客戶只能提供2.4KBPS的接入速率;而公司最高可以提供32MBPS的寬帶接入速率,可以高速寬帶接入互聯網,接入帶寬高達InMarsat帶寬的13000倍,可以傳輸高清視頻等,保證更多人的高保真通話。INMARSAT海事衛星電話只能提供語音通信,無法通過互聯網。


9. 公司和信威集團業務和技術的區別?

(1)中國現在通信衛星技術遠不如美國勞拉公司,勞拉也是全球唯一一個能制造大容量高帶寬通信衛星的公司。

(2)信威集團和清華大學合作出於實驗室技術階段,要真正商業化還需要很長的過程;另外新威集團和5院合作,主要是小衛星。

(3)另外,目前東方紅4號衛星平臺最大搭載2.8噸,長征4捆火箭發射載荷3.5噸,公司協同2號載荷接近6.5噸,需要長城工業集團總公司合作,構建新的東5衛星平臺和長征5號大推力火箭。


10. 中國其他衛星通信公司的情況如何?

亞洲衛星共有3個衛星,帶寬是8.756GBPS;亞太衛星也有3顆衛星,帶寬是9.362GBPS,但是二者都沒有落地牌照。



11. Inmarsat和銥星的凈利率比亞洲衛星、亞太衛星低很多,為什麽?

亞洲衛星通信是類似於壟斷的市場,而Inmarsat和銥星主要形成了競爭,壓低了產品的價格。


12. 公司未來的渠道來源?

(1)小型客戶的渠道主要依靠中國電信的17萬家門店,

(2)各行業集團用戶公司將自己服務,

(3)上海北鬥和南京中網將做為公司的代理商。


13. 公司與上海北鬥的合作進展如何?

(1)上海北鬥其已經布局了5萬艘漁船,為其安裝北鬥系統。但是因為單純的北鬥系統只能實現定位無法完成信息數據的回傳,所以未來可能用公司產品替代其原有產品(因為公司產品是GPS+北鬥+通信,比純北鬥有優勢)。實現寬帶互聯網接入、位置信息跟蹤、語音電話通信、遠程視頻監控等全方位服務。

(2)另外,公司將浙江和福建地區的漁船,可能采取包銷的方式,提成的同時也需要幫助公司售後服務,減少公司人力的負擔。

(3)南京中網負責長江一帶,並且除了海上,南京中網的應急通信指揮車市場很大,全國有1萬余輛,其中南京中網提供服務的就有600多輛,南京中網將600輛網到公司的衛星網絡,並開發其他應急通信指揮車的轉網工作。


14. 上海北鬥的背景情況?

上海北鬥的股東包括上海航天局、明石投資管理的北鬥產業基金,公司的核心是北鬥的CORS站和全國唯一可以使用北鬥民用的數據。上海北鬥現在缺少實在的合作夥伴,可以快速實現銷售的公司,公司正好符合上海北鬥的要求。


15. 公司現在的毛利率情況如何?

傳統業務今年大概8000萬左右凈利潤,毛利率接近60%,凈利率在30%左右。對於協同一號業務,三季度對應的毛利率已經達到了81%,對應凈利率在60%很高。


16. 既然公司轉售的收益如此大,為何不全部租售?

(1)廣電總局不允許中國的電視通過外國的衛星使用

(2)協同1號的強項並不是廣播電視,而是在於與提供寬帶互聯網的接入。

(3)公司能夠對口軍用的使用


17. 還有其他行業會有大規模應用產品的可能嗎?

(1)應急車服務,全國10000萬輛

(2)飛機、高鐵等移動平臺的WiFi

(3)其他戶外作業行業應用

(4)4G通話

(5)登山越野


18. 4G通話業務和電信的合作,未來能有多少客戶?

未來將和中國電信合作4G衛星通話公司。

中國電信預測衛星電話互聯網接入潛在的商業客戶高達400萬,對應的帶寬需求是400G,公司和中國電信計劃未來爭取做到四分之一的份額,這樣一個月的資費將達到20個億,一年將達到240億。


股東和戰略投資者:19. 公司股權結構簡述?

(1)大股東王浙安39.34%(12月17日增持);

(2)中信10%(認股權形式,款項未完全到賬);

(3)鄧普頓投資6%(款項還沒要到賬,公司和其正還在做DB,元旦後大致完成);

(4)CITIC 10.44%;

(5)中國北鬥導航7.26%;

(6)明石投資5.54%(款項沒有到賬,5億CB,首期5000萬已到賬,還有4.5億提款權);

(7)thaicom5.06% 公眾42.6%。

上述股東背景不影響公司和軍方的訂單。


20. 鄧普頓新興市場私募股權資金介紹?

鄧普頓私募股權基金在亞洲投資200億左右(隸屬於鄧普頓基金,規模9000億美元),鄧普頓跟蹤公司1年之久。對於中國4G通信衛星市場很感興趣,鄧普頓集團主席馬克-莫比斯的博士的畢業論文就是關於全球通信衛星市場發展研究,所以他對公司業務非常熟悉也非常看好中國衛星通信市場。


21. 公司和鄧普頓的合作深入方向?

(1)先做中國的4G衛星通信市場

(2)依靠股東背景進入東南亞市場,鄧普頓也是Thaicom股東

(3)進入全球市場


22. Thaicom其他衛星的情況?

  Thaicom共有四顆衛星:分別是:Thaicom-2號、Thaicom5號、Thaicom4號(協同一號,全球第二大通信衛星,亞洲第一,帶寬共45g ,東經119.5度,緯度在0度,能夠覆蓋到全部亞太地區,包括夏威夷、新疆、印度、俄羅斯等亞太邊界地區)以及未來協同二號。


23. 公司現階段融資的規模情況?

計劃規模:25(中信授信)+14(股權融資)=39億,現在一切進展順利。(來自國信通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324

眾籌一個小鎮問答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id7.html

1,這是盈利項目嗎?

     否。

     只是借用了眾籌的名義,老王想聚集一些談得來的人相處一鎮而已。

2,誰有資格參加?

     只要你財務自由,或者職業自由,可以身處任何地方,即可。

3,怎麽參與眾籌小鎮?

     老王說了,這只是借助於眾籌的名詞,所以只有召喚,沒有組織行為。任何人自認財務或職業自由即可。

4,當地成本如何?

     生活成本在上海屬於很低的界面,購房類比我前面所說的小鎮貴一些,但二三十萬也能買到,老公房或者老街房屋。旁邊即是湖蕩和天地,水產和蔬菜均便宜。

5,便利程度如何?

     有公交車通往縣府,到中途既有地鐵。自駕一小時到市區。總體來說,不屬於方便。有鎮屬和縣府醫院,有小學中學,十五分鐘外有國際學校。

6,水質如何?

      河道是活水,有機船來往,水質算還不錯。

7,你怎麽解決空氣質量問題?

      等我向上帝學會控制天氣,或者做了超級大總統勒令長三角停止工業後,就可以解決了。

8,房屋建築等環境如何?

     古鎮區非常幹凈,還保持了眾多老宅,又有眾多旁邊的院落、廠房。

9,人如何?

      上海本地人,總體來說,平和,懂規矩,做事有規則。

10,如何如之何

       我們去見鎮政府,闡明有金融行業、it行業、設計業、藝術業界的中小投資人過來居住創業,請他們支持,主要是避免一些可能發生的障礙,這有利於促進小鎮從制造業和農業轉向高層次產業,帶來更多高素質的居民,相信當地政府會支持。

       我只負責召喚大家,並籌建一個小組協助大家,不作任何的募資、管理之盈利行為,請大家自我管理,並作各種選擇。

       取消群地址,太多人了,抱歉。

       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選擇一群人比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50

雷軍談金山云系列之五:精彩問答(上) 云帆

http://xueqiu.com/1250695410/37046845
$金山軟件(03888)$ 繼續雷軍談金山云系列。這是2014年11月雷軍在一個小範圍會議中的講話記錄,主要講了為什麼要做金山云和金山云的重要性。會議中的內容對判斷金山未來的投資價值很有幫助。

(正文開始)

金山云的的業務突破口及差異化競爭

雷軍 :我們現在選了2個突破口,第一個突破口是存儲服務,而且我們在這一領域已經是市場領先;第二我們在通用云服務裡面選擇了遊戲產業的云服務,因為與我們金山的優勢業務相關 --- 因為金山有西山居,同時我們有小米和獵豹這些運營手游的生態系統,所以我們選了云服務的突破口。(張宏江:我們目前手機運營的客戶已經超過了500,在年底前已經上線的遊戲差不多50.)這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在試用的客戶超過了500家,已經上線的有10幾家,這個增長速度非常快,這僅僅是兩個季度。(張宏江:我們從5月底才開始上線)。

我覺得做云服務對於大家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但是我們會選擇一些與我們直接相關的領域迅速突破。比如談到云服務的話,我們跟同行可能就有差異化了,而且在定價和服務水平上,因為我們把自己當成創業公司看待的話,我們的定價就可以具備非常高的靈活性。更重要的是服務關,怎麼樣能快速相應,高品質的保證。因為我們是一個小公司,所以跟創業公司在心態上很容易拉近,一個電話打過來我們就立刻相應,不會讓你填一個10幾頁的表單然後再等幾個小時,這也是我們靈活和具有優勢的地方。大公司做這樣的服務會有標準流程,然後一搞就特別複雜,我們要相對簡單很多。

金山云的核心優勢,如何保證中立性和公正性

雷軍:因為金山云的核心價值是獨立性,因為是獨立第三方,如果不能保證的話,其實這個業務還不如小米自己幹,反而更簡單。所以這一點對於金山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規則,全部基於市場條款,公開而透明。只有這麼做才可以取信於他們所有客戶,包括保密。我覺得這些東西我們在過去的2-3年時間裡沒有遇到什麼挑戰,大家對我們還是非常信任。這反過來也說明我們的團隊在獨立性上做的比較好。同時也包括他們也會服務小米的競爭對手。

金山云的貨幣化模式

雷軍:因為這是一個2B的Business,它是租用模式的,等於只要用戶在用他每天都要付錢,所以他跟其他的互聯網模式不一樣,他是剛開始就有收入,而且收入還非常好。它真正的難點是上規模之後要覆蓋自身的成本,比如雇200個工程師,開發各種各樣的系統,建立整個的硬件基礎環境同時還要有Buffer(如果沒Buffer的話,用戶的增長供應不上)所以這些是剛開始的投入和虧損。我覺得最最核心的就是只要規模上去以後它很容易Breakeven。就是每個客戶都是掙錢的,但是問題是你有200人的技術和維護團隊加上基礎設施投資在裡面,所以他的收入變現是很容易的,因為本身就有收入。他的關鍵點跟我們以前的互聯網公司不一樣,是在於規模,如果沒有規模你的成本就攤銷不掉。我不知道這樣講是不是表達清楚了,他本身的核心是規模化,他本身的業務是極容易變現的,因為客戶要花的5%-20%給我就行了,可能還可以省3%-5%的錢。

張宏江:我在這稍微補充一下,其實我們2B的業務你從用的一天起就要付費,所以這個商業模式很清晰。我舉個例子,在存儲這個業務上就更是如此了,你不光是新增和上傳的量要付存儲和帶寬的費用,而且你的存量還得付費,也就是說只要在這放著就要付費,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業務是非常清晰的。雷總說的另外一點你能不能賺錢,在於你規模能不能起來,只有你規模起來以後才有賺錢的效應。再這個模式下可能你的Breakeven點比較早,但是Cashflow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投入

雷軍:我覺得這個挺有趣的,我為什麼喜歡這個服務,他是永遠有增量的。因為存量搬不走,所以總的量只會越來越多,這跟煤水電又不一樣。比如我在這裡存了10個T, 只要我不搬走留在這,每天都要付錢,而且永遠在增長,他的優勢就在這裡。

張宏江:另外一個就是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一個新變化就是用戶不刪內容了,數據也永遠不刪掉。


金山云和的競爭優勢以及和阿里云的比較

雷軍:可能我剛才過分強調Second Source了,其實我們現在絕大部分的客戶都是Primary Source。是因為這個行業的特點決定了要做Second Source,也是希望告訴你這個行業一定有3-5家可以活下去,但是我們現在絕大部分都是第一供應商。

張宏江:其實剛才雷總已經談過了,阿里云這一塊是中國最早的做云的服務商,有一定的規模和優勢。但是云服務的話是永遠需要second source的,而且雷總也提到另外一點是BAT這些巨頭是需要站隊的。今天看起來我們無論在存儲還是在遊戲這塊沒有出現大家打破頭往這邊走的趨勢,反而是他們這往外移的這種情況比較容易。談到金山云這塊,我們是一個獨立的第三方供應商,BAT之外我們的規模最大,而且說從增量上來說我們已經超過了其他的三家。另外就是我們是一種以創業公司模式來做的,對於我們來說這是我們做的唯一一件事,但對於其他公司來說他們有很多其他掙錢的業務,至於這個業務究竟是不是長期的聚焦點還要拭目以待,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是非常有優勢的。

談到另外一個優勢是我們對存儲這塊已經有了很好的信心,是因為我們在過去一年一直在過規模關和工程關。我們也非常幸運能拿到小米這家客戶,從開始的每天上傳1-2G到現在幾百個T,這個規模能在12個月內發生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機會使我們的工程能力,也使我們真正走到了市場上去,這個是我們另外一個重要的機會。

基礎設施合作還是自建;和微軟的競爭以及網絡資源問題

張宏江:在自建和合作的選擇上我們未來還是以合作為主,自建我們會在2-3個核心的節點來做。中國的運營商本身互通是有些問題的,所以必須要自建一些節點,但是大部分會通過合作。我們與世紀互聯這些廠商不一樣的地方是在於我們的服務是在他們上面,是做了一些技術加工的服務,再往上的PaaS我們也開始在做。我們會在這兩層上設置聚焦點,但主要還是以合作的方式。

關於微軟在中國的競爭,因為我在微軟做了12年,我對跨國企業的最初印象是他們在中國之所以不是很成功主要是受制於中國的policy。但後來我意識到這主要的原因是在於互聯網發展如此之快 ,已經不是原來的product cycle,用戶的需求和產品推出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問題是Decision Cycle太長,所以說我覺得他們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所以傳統行業的跨國企業在中國成功的較多,但是互聯網和科技的不是很成功,這是與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非常相關的。

關於網絡資源的問題,其實今天IDC的資源在很多地方是富裕的,但在核心節點稀缺,北京已經規定在市區不讓建新的IDC了。雖然如此,但我們也看到他們也批了很多,所以這些資源也還是可以挖掘出來的,華東地區也是同樣。再有就是在北京建也不是建在市區裡面,周圍的廊坊和天津等IDC資源就非常多,定價也非常便宜,尤其是河北,因為工業在往下走,所以有多餘的電力資源,這些資源都可以被我們利用。所以對於這一點我們還是蠻有信心的。

(正文完)

最後,新來的讀者應該注意到這是個系列文章,前面還有4篇,內容同樣精彩,如果有興趣閱讀可以關在我的雪球主頁中找到,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云帆互聯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4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