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個個發展商都北望神州,恆基李家傑啲鞋油仲擦到過曬界,相當核突。不過亦有人「一路向西」,講嘅係恆隆集團(10)陳啟宗家族。陳啟宗有個細佬,叫陳樂宗,而家係恆隆非執董,最近狂掃母校哈佛大學所在嘅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地皮。當中包括去年十一月、以一億多港元,購入麻省大道的三星級酒店Veritas,及去年四月,以二億五千多萬,掃入JFK街29號物業等,刷新當地成交。計計埋埋,佢都掃咗哈佛當地共九幅地皮,涉資八億港紙。 陳樂宗雖然低調,但就威咯,佢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工程,再獲哈佛大學輻射生物學博士學位。佢幫手搞嘅家族基金Morningside(晨興),除咗捐獻成立中文大學晨興書院,仲投資內地嘅小米、搜狐等start-up生意;加上本身係生物科技專家,亦給力開發治療愛滋病嘅藥物。 不過咁,樂宗同阿哥啟宗,講嘢一樣出位。喺Morningside嘅網頁,講到明佢哋唔係傳統投資基金,事關佢哋「唔等錢使」,可以坐貨幾耐都得。有位「有心人」(定佢自己?),仲將陳樂宗歷年嘅公開演講製作成網頁,供人欣賞;睇來兩兄弟嘅性格,都一模一樣噃! 凌顯文名門身世 小宗最鍾意睇族譜,皆因一個人嘅性格際遇、出身影響咗一大部分!最近小宗就發現,誠哥御用建築師、亦即長實董事吳佳慶嘅老公凌顯文,身世原來相當顯赫。佢叔公叫王正廷,曾五次出任中國外長及駐美大使,熱忱體育,有「中國奧運之父」稱號,曾於一九一九年代表中國拒簽巴黎「凡爾賽和約」。外公王正黼,曾統籌東三省礦務,又創立燕京大學工學院。而凌顯文老豆凌宏璋仲勁!早年赴美讀書,為紐約布克倫理工大學電機博士畢業生,後研究半導體,亦替美國空軍製造咗第一張IC,享有專利六十二種、論文一百七十二篇,○九年才去世。凌顯文嘅家族,仲有人立書講述,佢啲兄弟姊妹叔伯……真係數都數唔曬。 忌講前老闆壞話 今期再講見工。我曾面試一個新人,他常將媽媽掛在口邊,說「媽咪唔鍾意我點點點,爸爸又想我點點點」,這些不太懂得獨立思考的人,多數不被錄用。還要提醒現時的年輕人:說話時不要太多中英夾雜,避開說潮語,例如:「超」乜乜、乜乜「囉」、「勁」乜乜等。說話的語氣要謙虛(也不要妄自菲薄),因為你不是和朋友或平輩在談話,而是與可能的未來上司談話。絕對不能說前老闆或同事之壞話,也不可透露前公司之商業機密。若遇到一些真的不懂得的問題,我建議大方的承認不知道,好過亂舂亂撞。公司是想找一些誠實可靠的人,而不是吹水冇料的伙記。見工者很多時會被提到:「請介紹你自己。」你要事前準備好一個簡單而有趣的答案,因為對方可能已聽了一整天不同的自我介紹。若你不能突出就很難突圍,試過有面試者說自己的興趣是玩魔術,並即場做了一個簡單表演,令整個氣氛輕鬆及有趣很多,令我最有深刻印象。見完工後,可以寫簡單E-mail答謝,若你覺得見工表現非常差,可以寫E-mail解釋原因,理由是可能你當天不舒服,或太過緊張以致表現失準。你可以請求給機會再見一次,若對方被你誠意感動,你就有一次翻生機會了!祝大家好運! 本週廣告估中咗!Hit Rate 20變1萬 開專欄開到如熟手技工嘅周顯(圖),喺本刊嘅app「壹週Plus」都有一個專欄,叫「肉食中環」,講嚇中環友嘅光怪陸離。由於齋文無片,剛開始時,只有十多二十個Hit Rate,後來隨著多咗人download,提升到幾百個,到最近兩期竟突然爆升至過萬。周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82
最成功的13位哈佛輟學者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64對於一些成功者而言,大學並非是唯一選擇,即便是哈佛這樣的名校。上課、學習、考試、畢業、就業這樣的模式有可能會使得天才變得平庸,所以他們必須選擇不走平常路。以下是哈佛歷史上最成功的13位輟學者。 蓋茨:1973-1975在校 主修應用數學的蓋茨顯然對於學習36個小時休息10小時的“哈佛模式”不感冒。他最終選擇和艾倫一起開創微軟王國。 馬克戴蒙:1988-1992在校 知名演員馬克戴蒙主修英語,在出演了Geronimo: An American Legend之後選擇全身心投入演藝圈。在1997年馬克戴蒙憑借心靈捕手一片榮獲奧斯卡最佳男藝人。 馬克戴蒙接受哈佛學生報紙Harvard Crimson采訪時回憶到,“實際上,當時我經常準備回去,我幾乎讀完最後幾個學期,但還是被迫離開了”。 紮克伯格:2002-2004年在校 2003年,當時哈佛大學物理專業大二學生的紮克伯格開發了一款名為“Facemash”的網站,該網站邀請用戶對學生的火辣程度進行判斷。但是學校官方和很多學生對此表示不滿。2004年紮克伯格推出社交網絡Thefacebook.com,該網站允許用戶創建包含個人信息和照片的簡單個人賬戶,這便是Facebook的前身。隨後紮克伯格離開哈佛並最終讓Facebook在2012年上市。 羅伯特·弗羅斯特:1897-1899年在校 作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弗羅斯特1897年進入秋哈佛大學,主修自由藝術。但不到兩年因為肺病而中斷學業,從事養雞。他曾當過新英格蘭的鞋匠、教師和農場主。他的詩歌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題材,與19世紀的詩人有很多共同之處,相比之下,卻較少具有現代派氣息。他曾贏得4次普利策獎和許多其他的獎勵及榮譽,被稱之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 亞歷克莎·馮·托貝爾:2002-2006年/2008-2009年 亞歷克莎·馮·托貝爾本應於2006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加入摩根士丹利,成為一名交易員。她希望學習從未涉獵的個人理財知識,但發現很少有適合初學者的資料。2008年,她從哈佛商學院輟學,創立了LearnVest網站,專門教女性用戶如何理財。該網站能幫助用戶找到各種小提示和工具,來設立並遵守理財計劃。用戶還可報名參加關於個人理財、擺脫債務、削減開支和積累財富的網上“訓練營”。 科爾·波特:1913-1914年在校 美國著名百老匯、好萊塢作曲家,曾四度被奧斯卡提名。耶魯大學畢業之後,為了討祖父的歡心,科爾投身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而事實上他的主修課程依舊是音樂。很快從哈佛脫身之後,科爾前往紐約,並依靠其多才博學的個人魅力融入了曼哈頓的社交之中。 達斯汀·莫斯科維茨:2002-2004年在校 達斯汀·莫斯科維茨是紮克伯格在哈佛的室友,和紮克伯格一起選擇離開哈佛並成為Facebook第三名員工。莫斯科維茨是Facebook第一位首席技術官,隨後成為工程副總裁。2008年,他離開Facebook,創辦了一家開發在線協作和信息分享的軟件公司Asana。2013年以凈資產為38億美元成為2013年最年輕的億萬富豪。 威廉·倫道夫·赫斯特:1881-1885(被開除) 威廉·赫斯特(1863-1951)為赫斯特國際集團(Hearst Corporation)的創始人。報業大王,新聞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被稱為新聞界的“希特勒”,“黃色新聞大王”。20世紀初掀起黃色新聞浪潮,對後來新聞傳媒都產生深遠影響。 大學二年級,因在慶祝格羅弗·克里夫蘭當選總統時大放煙火被哈佛勒令休學。複學幾個月之後,由於同教授們惡作劇,被逐出哈佛。 邦妮·瑞特:1967-1970年在校 瑞特在哈佛Radcliffe學院學習時,對政治和音樂的十分狂熱,成為學校中反戰組織的領頭人物。業余時間專心研習非洲文化,希望將來能到坦桑尼亞去作一名慈善工作者。幾年後,由於對音樂的熱愛終於使她放棄了去非洲的願望。最終選擇從哈佛輟學後,便與華納唱片公司簽約,開始了她的歌手生涯。 Buckminster Fuller:1913-1915年在校 偉大建築師Fuller是家族第五位進入哈佛學習的人,但是也是首位沒有畢業的人。在一次到紐約的旅行中,Fuller用宴會招待了女演員,結果花光了那年所有的學費。哈佛大學開除了他。他來到魁北克作為一名工廠工人開始工作,後來他母親說服他再次申請哈佛大學。Fuller再次申請成功,也取得了幾項學術成就,但是最終厭煩了就離開了哈佛。 他獨創的dymaxion概念(即動態最大張力)被用於設計房屋、汽車等。而他的“測地線穹頂”更是得到了全世界業界的認可。Fuller1961年回到哈佛接受了哈佛大學諾頓藝術教授職務。 皮特·西格爾:1937-1938年在校 美國民歌之父西格爾(Pete Seeger)1936年在哈佛大學新聞系學習,當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不過他在大二時退學。 在從哈佛輟學後作為民歌四人組合The Weavers的一員非常出名。根據學生報紙Harvard Crimson的報道,他在畢業年鑒上寫下這樣的話:“我很高興在那里度過了2年,我學到了非常寶貴的東西,但是我在兩年中也我也缺乏某種哈佛不能教給我的東西。” Edwin H. Land:1927-1928年在校 兩度從哈佛大學退學的發明家 Edwin H. Land被視為喬布斯的偶像。Land主修化學,1926 當他走在紐約百老匯大街上,汽車和商店招牌的燈光十分刺眼,他意識到了其中的安全隱患,思忖著偏振光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他退了學,開始在紐約公共圖書館里做研究,後來他又在哥倫比亞大學里發現了一個窗戶經常不鎖的實驗室。 喬布斯也未避諱過談及自己對 Land 的崇拜,在 85 年的一次采訪中,他說:“Land 就是國寶級人物,我真的很不理解為什麽這樣的人都無法被人們看做偶像。而且他所做的事情也是最神奇的事情——宇航員和球星都不能與之相比。” James Blake:1999-2001年在校 布雷克是哈佛大學經濟學系肄業生,曾代表哈佛校隊橫掃大學網球界,隨後成為職業網球運動員。其在硬地賽事的表現曾被公認為“翻版阿加西”,代表美國隊參加北京奧運會,世界最佳排名第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26
華人富豪可以捐哈佛嗎? 橡谷智庫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acp.html
再怎麽擔心,你也是房地產奸商的面目,兼和老任是漢奸美帝走狗的幹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690
台大副教授葉丙成團隊 讓世界看見台灣 教學像打Game 他的創意打敗哈佛2014-12-22 TCW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99
安邦11位神秘高管現身哈佛 5萬月薪引爆求職戰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2-01/894847.html招聘演講現場 每經記者 孫宇婷 正在國內對民生銀行掀起“搶股大戰”的安邦集團,美國時間1月31日由CEO帶隊率10名高管,轉戰美國,赴頂級名校哈佛展開攻勢淩厲的“搶人”大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連線美國現場,為您發回第一手信息! 美國時間1月31日,在哈佛大學科技中心禮堂,一場“與夢想同行”的大型招聘演講會即將開始。寬敞的階梯大廳,幾乎座無虛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過半數求職者是來自中國的精英留學生,著黑色正裝,手中緊握著求職資料,看起來自信滿滿,不過,大廳中也不乏“金發碧眼”同學的身影。 “安邦集團知道不?最近傳言要收購民生銀行!”“聽說高管全部來了,董事長都親自出馬了!”到場的同學們都在竊竊私語,“好霸氣啊,包了一個大報告廳呢!”在國內披著神秘面紗的安邦集團高管團隊,這一次,為了“跨洋求賢”,竟齊刷刷地在美國哈佛大學亮相,據悉,由CEO攜10名高管集體出現在招聘會現場,陣容可謂相當豪華。 盡管美國波士頓地區暴雪來襲,仍然沒能阻止來自美國東北其他地區求職者參加此次安邦集團哈佛招聘會的決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一個在美國東北部留學生圈子里頗火的微信公眾號,近期預告了安邦此次哈佛行的動向,獲得了近4000的閱讀量,並有不少人點贊,與其他文章尚未過百的閱讀次數比較,顯然,安邦的招聘在留學生圈子里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招聘會現場,安邦集團CEO攜十位集團高管齊齊現身。據悉,此次安邦計劃招聘超過200名候選人,用於填補安邦在全球超過三十余個崗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安邦招聘信息上看到,此次為全球範圍招募人才,除內地和香港地區外,亞洲的日本、韓國也赫然在列,歐洲市場上,工作地點集中於英國、比利時和荷蘭三國,北美市場上涉及美國和加拿大,此外,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在招聘地範圍,最令人意外的是,南非也出現在可選工作地點名單中。記者整理發現,安邦這次全球範圍招聘,主要方向為金融、IT、法律、精算等,以管理人員為主,也有一些分析、設計崗位。 此外,記者看到,在安邦官網的校招通道,公司毫不隱晦地列出了薪酬水平:“5萬月薪,安邦保險2015校招計劃啟動!”據介紹,用人方向與哈佛此次招聘一致,但要求必須為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畢業生,面向海內外共計招募3000名高校精英。據悉,校招自去年9月15日就已經啟動。 市場不會忘記去年安邦在海外的三個收購大動作:10月6日,收購紐約地標性建築——華爾道夫酒店大樓,創下中國公司在美最大一筆地產交易,一時間成為全球媒體焦點。一個星期後,收購有著百年歷史的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100%股權,12月,再次拿下比利時大行——德爾塔·勞埃德銀行100%股權。三次海外掃貨共計消耗了人民幣約150億元。 就在大舉跨洋砸錢的同時,安邦在國內的布局也未曾停歇,頻頻舉牌招商銀行、金融街、民生銀行。其中,在民生銀行身上,安邦的“執念”彰顯無遺,前前後後增持10次。記者查閱港交所最新披露數據,安邦集團最近兩次增持民生銀行A股,出現於上月23日和26日。截至目前,安邦持有民生銀行股權已達22.51%,作為民生銀行單一最大股東的地位再次得到鞏固。 先是全球範圍內大規模擴張,從純粹的保險業務逐漸延展至金融領域的各個細分市場,緊接著便啟動全球招募精英行動,大肆補充人才庫資源。 目前集團安邦的總資產規模已達到7000多億元,旗下擁有財產險公司、壽險公司、健康險公司、養老險公司、資管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銀行等10多家子公司。大舉收購、招兵買馬,通過這一系列動作,安邦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打造全球頂級金融集團,安邦勢在必行。 安邦官網截圖 安邦官網截圖 安邦官網截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43
哈佛仔搞高檔版 做低OpenRice2016-01-07 NM 做過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又讀埋哈佛商學院MBA,但八十後的羅正義(Dominic)及林喬峰(Kelvin),竟然係想做OpenRice?原 來二人在美國讀書時,看到食評app Yelp在當地大行其道,遂決定回流,創立食評app FeedMe Guru,將在私募基金分析數據的技術,用於食評上。而Dominic更在碩士第二年休學,回港瞓身做app。在香港人人只識㩒OpenRice,但 Dominic指OpenRice用途已淪為《黃頁》,做到變港版《米芝蓮》,才是他們真正目標:「《米芝蓮》其實唔係好多地區有,搵外國鬼佬評香港中 菜,根本唔make sense。《米芝蓮》仲要咁多年都無app,其實都幾out!」我點SELL:「網上太多假食評」 我覺得OpenRice已有十幾年歷史,但由於靠用戶去發放食評,久而久之會發展成宣傳工具,例如惡意中傷、「鱔稿」,令網站食評愈來愈唔可靠!我們想利 用專業食評,更加有效幫網民挑選最好吃的餐廳。我同拍檔Kelvin,都做過私募基金,決定將分析數據應用於食評。例如,我哋會用「關鍵字」分析全港博客 及雜誌嘅食評,如果文中經常出現「環境」、「餐具」等字眼,而甚少提及「食物」、「味道」等,我哋就唔會用,免得係假嘢。網民可以睇到真係講食物質素嘅食 評外,亦可以選擇follow邊一位食評家,令推薦更加個人化。而被評嘅餐廳,我哋特意挑選咗六百間,每星期更新一次,確保新餐廳也可以加入。網民可依菜 式、地區等,選擇合適的餐廳,六百間好似好少,但都是我們精選最好食的!不好吃的選擇根本沒必要。不過這個數量,我們可依據用家的意見再調校。 而我們已建立好的分析系統,是可以支援不同市場;因為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香港,而是亞洲!我和拍檔Kelvin,其實在私募基金認識的,出差時經常到不 同國家找好吃的餐廳。但要在網上做資料搜集,費時失事!到了美國讀書後,發現在全球最先進的國家,都有這問題,所以就萌生創業念頭。我們在哈佛都參加了不 少創業比賽,已獲得六位數字港元的支持,足夠公司首半年營運。由於自己較熟悉亞洲市場,覺得發展空間更大,所以就決定回流。 專家盤問:「點避免打手?」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黃岳永(Erwin),經常用app周遊列國找尋餐廳。他訪問前就說對此app不太看好,未知傾過偈後,會否改觀?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黃:黃岳永F:FeedMe Guru 黃:就算你找一班專業的blogger、分析他們的食評真偽,不過當中仍然可能有一班「五毛黨」,你又怎樣避免? F:現在我們主要找一些飲食指南,好像LifestyleAsia、Time Out,以及一些著名博客,他們本身已係一個個人品牌。雖然他們可能為了收廣告費而交「鱔稿」,但我們只是聚焦那幾百間最好吃的餐廳,機會較微。另外,我 們系統可以比較作者過去的文章,如果他們形容餐廳環境、背景為主,就有可能是因為食物水準不高,系統就會知道這不是我們需要的食評。 黃:你們app的收費模式又是怎樣? F:我們已找到兩個合作夥伴,都是網上訂位系統,用戶在我們的app找到餐廳後,如果餐廳跟這些訂位系統有聯繫,就可以經我們的app訂位,而該系統公司就會分佣金給我們。日後用戶增多,收入自然會提升。 而第二個收費模式,就是延伸廣告,但我們想以有用的資訊作包裝。有用過app嘅網友都知,很多不相關的減肥、信用卡廣告,未出現你已經想關掉。我們就想根 據客人的喜好設計廣告,好像知道有外國用家來港,我們就會設「十大離港前必試食物」的廣告。另外我們都會定期舉辦派對,從中吸引餐廳贊助。 黃:你們又怎樣將個人化元素放在app內?F:雖然現時系統未完善,但app的方向就是根據用戶搜索哪一類餐廳、以及介紹哪一間餐廳給朋友,去累積對用戶 的了解。而系統會根據用戶關注哪個食評,將餐廳在app內排先後次序。情況如facebook,你經常瀏覽的群組會經常彈出;而你覺得某一blogger 的食評不夠好,可以「unlike」,將他的食評放到app最後。 黃:未來發展目標又是怎樣?F:現時系統都開始穩定,未來的目標主要是尋找資金。我會預算五十萬美金,去發展亞洲十個地區。雖然系統去第二個地區並不難, 但最大問題都是如何吸引別人使用。如果每一個地區都去舉辦活動就很花時間,但如果我們將整個宣傳交給當地公關公司就會方便啲。 終極判決:「唔好急但要快!」 我認為你們的對手不是OpenRice,而是好像TripAdvisor之類的app。好像我到台北只食兩餐,真的不會從一萬間餐廳裡慢慢去找。 Business model我都不太擔心,因為概念不算太複雜,今天做完我找人做都可能快過你哋!這個app的方向大致正確,但我覺得如果一開始,就詢問用家是本地人還是 遊客,可以令使用者更加貼心。App的設計可以更加圖像化,因為食物相比文字更加吸引。我認為關鍵是找當地有影響力的KOL(關鍵意見領袖),你甚至可以 分當地的盈利給他們。但總括來說都是要快,盡快做大個餅。現時你們預算用五十萬美金資金,做十個地區,是有點難度,如果多一倍找到一百萬美金會更佳。而以 此資金,打倒十個地區的當地OpenRice,對投資者來說是很划算!我入來之前沒興趣投資,聽完之後有興趣,以我見這樣多app這個都算above average,我會給7.5分。 業界點睇? 黃岳永覺得兩位老闆的Business model可行,執行上又有沒有不足之處?但資深食評家KC Koo表示不考慮使用及加入,並批評app有多方面不足: 《覆蓋面不夠》 如果app是給香港人用的話,我覺得600間餐廳不足夠,而且以英文為主,即使香港人懂得看,但親切感已經低很多。菜式只有六個種類,好像想在上環飲涼茶,我就已經search不到,明顯不夠全面。 《食評參考值不足》 我略看過一兩間餐廳的食評,如果每間餐廳只有一張相及兩句comment,那資料肯定不夠我去做決定。我看Instagram就已經有很多食物照片吸引我 去參考,但這個app我就看不到。我覺得是否用專業食評都不重要,好像蔡瀾寫食評厲害,但只轉載他一、兩幅照片就根本沒有價值。 撰文:梁延宇攝影:鄭樹清攝錄:廖健昌、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27
哈佛統計的2015年“中國慈善百人”啥特征?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5381.html哈佛統計的2015年“中國慈善百人”啥特征?一財網 周艾琳 2016-01-28 15:03:00純粹的物質需求似乎無法滿足中國富豪們的追求了,投身慈善事業已經成了眾多富豪的不二選項。就在不久前的大洋彼岸,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表示將捐出自己與妻子所持Facebook99%的股份投入慈善事業,此事再度使得富豪的慈善舉動成為關註的焦點。 1月27日美東時間上午10點,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艾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發布《中國慈善百人》報告。據其統計顯示,中國100位慈善家捐贈及承諾總額為238億元,占比國內生產總值0.03%,平均捐贈額為5200萬元,中位數是2000萬元;實際捐贈前十名中不乏令人耳熟能詳的業界大亨,如王健林(第二)和馬雲(第八);前10名慈善家中有4名來自房地產行業,而教育是受捐贈最多的領域。 該報告發布的互動式網站通過分析中國最慷慨人群的背景和捐贈,試圖勾勒出現代中國的慈善生態。其榜單針對中國大陸前100名慈善家在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間的捐贈數量、地域、方向、行業以及慷慨程度等一系列指標進行梳理和研究。 該報告研究發現了以下特點: ●中國慈善家傾向於在自身所在地區捐贈,前百名慈善家中每10元捐贈中有6元捐在本地。西藏、新疆、寧夏、甘肅、雲南等相對貧困的省份所接收的捐贈僅占捐贈總額的1.96%。 ●教育是受捐贈最多的領域。盡管2015年中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用於環境保護的捐贈居末尾。 ●前100位慈善家實際和承諾捐贈總額占2014年全國捐贈總額的四分之一。 ●前10名慈善家中有4名來自房地產行業。 ●24位慈善家首次進入主要慈善排行榜。 ●平均捐贈額為5200萬元;中位數是2000萬元。 ●前百位慈善家平均年齡為54歲。在美國,慈善家的捐贈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 ●中國慈善家日趨專業,17人擁有自己的基金會。 這份報告的研究還顯示,廣東產生了21位上榜慈善家,捐贈總額接近11億元,兩項指標均為全國之最。家電生產商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共計捐贈4億元,位居2015年榜首。 中國蓬勃發展的房地產行業造就了最多的慈善家。大約三分之一上榜慈善家的核心業務是房地產,其次是制造業(19人),消費業(14人)和科技產業(13人)。教育是受捐贈最多的領域,共有59人捐贈給各類學校及學生。扶貧/社會福利是受益第二多的領域(52人),再次是救災(8人)和醫療(8人)。環保捐贈人數寥寥。 盡管近年來受政府支持的慈善機構聲譽受到某些醜聞事件影響,但其依然作用明顯。約有六成的慈善家(57人)選擇對政府或政府相關的公益機構進行捐贈。同時也發現,中國頂級慈善家正日益發展自身的專業化慈善體系,約有五分之一的上榜慈善家擁有自己或家庭基金會。 這份報告統計發現,中國的慈善家絕大多數為男性。在2015年的榜單上,女性僅有11位。 其實,私人財富的快速增長是現代中國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其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等方面均產生深遠影響。富有人群如何選擇配置他們的財富,將會改變個人與國家、國家與企業以及國家與社會部門之間的種種關系。 此前,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公開發布了一封《給我們女兒的信》宣布,將他與華裔妻子普莉希拉·陳所持Facebook股份中的99%捐贈出來投入慈善事業,其總價值約450億美元,這一消息使得慈善事業再度成為各方焦點。 “美國GenSpring家族辦公室在2008年對美國超高凈值人士(UHNWI)的一項調查發現,84%的對象認為富人有責任回饋社會,67%的受訪者將慈善事業視為其財富的首要受益人,其他的受益人包括親人和教會。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捐贈的理由在於社會責任。大多數受訪者不認為自己會因為慈善義舉而被公眾銘記,而一致認為慈善行為的重要性在於自己給家族留下了遺產。其他捐贈理包括:提高家族的凝聚力,家族內部的期望以及展現公共領導能力。”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金融學副教授吳飛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75
哈佛大學“中國通”教授:中國房地產沒有日本那麽大的泡沫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071.html過去一年多,深圳新房均價從3萬元/平方米漲到了接近5萬元/平方米,已經大大超出普通階層的購買力,但大量資金還有繼續流入一線房地產的趨勢。 同時,中國經濟正進入L形發展階段,東部和東北、中西部地區經濟運行分化趨勢明顯,中國正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 在此背景下,6月11-12日,2016年中國留美經濟學年會將在深圳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舉行。在此次會議上,第一財經專訪了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榮譽退休教授Dwight Perkins,他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現為費正清中心)副主任、經濟系主任、哈佛國際發展研究院主任。過去三十年,Dwight Perkins和很多知名經濟學家比如林毅夫保持了良好的關系,並對中國經濟保持密切關註。 Dwight Perkins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緩慢增長階段,目前最需要處理的是產能過剩問題。但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問題並不像日本當年的泡沫。中國的經濟增長或許與中國推動改革的步伐有關,當改革進度快的時候增長率就會加快,反之則減緩。 中國進入緩慢增長階段 第一財經:您認為中國經濟現在正處在什麽階段? Perkins:我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過了趕超期,進入了一個緩慢增長的階段。中國社會在進步,需要更多有效的資源,也需要更有效率的制度。簡單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結束,如今保持經濟增長需要服務業發展,如果中國能夠做到這些,稍微放慢腳步,就能夠保持GDP的增長。然而即使進行改革,中國也很難再次回到8%或9%的增長率,我甚至懷疑中國是否能穩定在6%的增長,但十年內即使是4%或5%也算是不錯的成績。 第一財經:您認為這種緩慢增長是否會成為中國發展的問題? Perkins: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問題。如果你只是想人為提高增長速度,就容易有更多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最終會導致增長率放緩,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會導致像2007、2008年這樣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中國在當時很好地躲避了這場危機,但犯了一些錯誤,我認為它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過量投資,造成如今產能過剩的局面,尤其鋼鐵、石油等領域。 當然,中國政府正在試圖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然而企業並不這樣認為。經濟刺激是好的,但另一方面,它迫使地方政府做出一系列額外投資,地方政府並沒有那麽多資金,於是又導致了債務問題。當然,地方政府不會破產,因為中央政府會支援它們,比如央行會印鈔票,或者找到其他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產能過剩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政府可以關掉那些虧損企業,使他們的產能回到需求線上,但是這並不是無代價的,一些工人可能會失業。不管是關掉那些虧損企業,還是讓他們繼續虧損運營,都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中國房地產問題和當年日本不同 第一財經:除了產能過剩,中國似乎還面臨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的問題,股市低迷,實業投資低迷,但是房價高漲。很多人擔心房地產市場泡沫會在近幾年破滅。 Perkins: 是的,北上廣深的房地產市場太火,但是許多二三線城市卻並不如此。這四大一線城市只是特例,人們都想在那里居住工作,蜂擁而來的年輕人推高了房價。如果政府真的能夠采取措施解決住房供給,住房的數量將會增加,但房地產在中國並不能成為一個經濟增長點。或許在深圳這樣的城市人們可以通過炒房來賺錢,但是大部分地區並不能。我不知道深圳的房價瘋漲何時會降溫,人們只要認為房價會繼續漲,就會繼續投資,但是如果房地產有泡沫,而泡沫持續漲大,遲早會破。如果你想要了解房地產泡沫的極端例子,那就去看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那時候,東京的房子瘋狂上漲,但最終泡沫破滅了,當然,我認為中國目前並不是日本當年的情況。 第一財經:所以您認為中國並不用擔心房地產問題? Perkins:如果你要做房地產投資,你當然要擔心,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房價上漲何時會停止;但如果你只是買房用來居住的話,那要擔心什麽呢,如果你承擔不起這個城市的房價,那就換一個城市。 第一財經:您認為中國現在面臨的房地產問題跟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相似嗎? Perkins:現在為止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中國的房地產還沒有那麽大的泡沫,只是需要一些結構性的改革。日本當時有很多公司瀕臨破產,但政府相信他們最終會恢複運營,所以並沒有進行根本性改革。2000年之後,日本社會出現了老齡化,使問題更加嚴重。現在中國面臨著人口增長率下降、老齡化、勞動力問題,但和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國房地產並沒有像日本當時那樣的泡沫。 日本很早以前就完成了交通系統的建設,中國已經很接近日本的程度,但還沒有達到。中國高鐵投資的回報率不高,首先要提高回報率。二三十年之後,如果中國依然能夠保持4%至5%的增長率,甚至是6%至7%,我將會非常驚訝。增長率或許與中國推動改革的步伐有關,當改革進度快的時候增長率就會加快,反之則減緩。 第一財經:看來現在中國政府的改革十分重要。 Perkins:出口增長的繁榮期已經過去了,我也並不認為它會重返繁榮,隨著貿易增長它有可能還會增長,然而並不會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改革的重點是要刺激個人消費,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養老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但最終政府需要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不平等問題意味著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用作了儲蓄,居民消費很少。中國政府的投資可以用來改善環境問題,為城市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領域,需要發展新的清潔能源。 人民幣不太可能有大幅度的貶值 第一財經:近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接連創逾五年新低,引發市場對人民幣啟動新一輪貶值的擔憂。您認為人民幣繼續貶值將會對中國經濟帶來什麽影響? Perkins: 如今人民幣有更大的可能會有一些貶值,而不是重新估值。談到影響,一些企業如果要在中國繼續經營,可能會經歷緊張的幾年,很多出口導向型和勞動密集型公司會逐漸離開中國。人民幣大幅貶值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不是一件好事,我不認為這種情況會發生。你可以想象大量的資本外逃,外匯儲備急速下降,人人開始轉移資產是怎樣的一種情況。當大公司意識到人民幣短期內不會升值,將手中的資產換成美金,也有一些人通過不合法的手段進行資本轉移,但這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在於外匯儲備的再平衡。雖然有資本外流,但不太可能有大幅度的貶值。 我認為中國央行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如果資本管制太放松的話,國際貨幣市場就會出現動蕩。中國在現階段依然是一個資本管制國家,雖然國際上有讓中國放松管制的壓力,但至少在中國資本市場完成改革之前,中國需要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以防止大規模非理性的資本外逃風險。 第一財經:很多人認為美國已經走出了經濟危機,您怎麽看? Perkins: 美國正常的經濟增長率應該是2%到3%,因為我們是發達國家。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確實已經走出了衰退期(比歐洲和日本的情況要好),但現在2%的經濟增長率依然低於預期,而且美國有可能會經歷下一個衰退期。社會不平等問題在美國很嚴重,貧富差距令社會變得越來越緊張。我並不認為中國有經濟危機,6%的經濟增長率是非常正常的,危機在於人們習慣了9%、10%的增長率而不能適應它的下降。我認為中國能夠維持5%的增長率就已經很好了。雖然政府可能並不這麽認為,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收入每年都會翻倍,但這是不現實的,收入當然應該持續增長,但不可能以那樣的速度增長。 相關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19
她寫的書,被哈佛商學院列為必讀 台灣媳婦史宗瑋 變星巴克最年輕女董事2016-07-18 TW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