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億」的貪腐疑雲,如今發生在馬來西亞總理納吉身上。《華爾街日報》七月初報導,納吉上台後成立的「一馬發展公司」(1MDB),有近七億美元流入他私人戶頭。這不僅讓納吉陷入從政生涯最大危機,也讓前總理馬哈迪與納吉間的師徒大戰再次升級。 納吉成立的一馬發展公司,管理該國登州的石油權利金,這個主權基金是想以國家之力扶植相關產業。不過該公司成立以來爭議不斷。二○一三年五月大選時,「一 馬」被指控暗中資助執政聯盟「國民陣線」賄選及作票。此外,該公司投資無方虧損累累,至今積欠一百一十億美元債務,部分債務甚至已違約,讓總理兼財政部長 的納吉飽受抨擊。馬哈迪就表示,納吉身為「一馬發展公司」主席,應下台負責。 納吉這次爆出貪腐疑雲,輿論指幕後藏鏡人就是馬哈迪。在位二十二年(一九八一至二○○三年)的馬哈迪,是馬國史上任期最久的總理。他雖已不在其位,仍是左 右政局的關鍵人物。馬國最近幾任要員,包括前副總理安華、前總理巴達維到現任總理納吉,皆出自馬哈迪門下。六年前納吉能登上馬國總理,也是馬哈迪這位「造 王者」之功。 只不過馬哈迪對門生翻臉如翻書。他一手扶植的副總理安華,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因為主張接受國際貨幣基金(IMF)援助,與馬哈迪主張不合,最後 安華被控犯了「雞姦罪」下台坐牢。二○○三年馬哈迪辭職,巴達維繼任總理,在位五年雖頗獲好評,但他提前釋放安華,並停止馬哈迪總理任內建設,觸怒馬哈 迪。巴達維在二○○九年辭職,由納吉擔任總理至今。 為何再掀政爭?傳逼宮是為兒子政治鋪路 如今馬哈迪又和納吉公開決裂,馬哈迪除了指控納吉之妻戴名貴鑽戒,奢侈無度外,他還稱馬國一名被殺的蒙古女郎阿丹杜雅,其實是納吉的秘密情婦。這次納吉爆 發貪腐疑案,馬哈迪更斥納吉是「國恥」。馬國最大中文報紙《星洲日報》認為,這次貪腐疑案的幕後黑手,就是馬哈迪:「以馬哈蒂爾(馬哈迪)任大馬總理長達 二十二年,在國內外建立的綿密政商媒關係,很難不讓人懷疑馬哈蒂爾是《華爾街日報》報導的幕後黑手。」 馬哈迪炮打納吉,有一說法是他要為兒子慕克力的總理大位鋪路,慕克力目前是馬國吉打州州務大臣。但馬哈迪對納吉「逼宮」,已讓慕克力處境尷尬。馬國執政黨「巫統」副主席希山尤丁就說,慕克力的職位是總理納吉任命,若慕克力不支持納吉,就應該辭職。 華人為何中槍?爭捧傳統勢力,華人邊緣化 馬哈迪和納吉間的師徒大戰,讓馬國政局動盪不安,七月初馬國貨幣令吉的匯率跌至十六年來新低。這場政爭還有另一受害者,那就是華人在馬國政治地位將進一步下降。 馬來西亞素來奉行「馬來人優先」政策,華人備受歧視。納吉在第一任總理任內,曾想推動族群平等以吸引華人選票,但成效不彰。上屆(二○一三年)選舉,大批 華人票投反對陣營,讓納吉心生警惕。去年八月馬國政府推出「伊斯蘭法指數」,評估政治、經濟各領域伊斯蘭化程度。納吉稱該指數是要把伊斯蘭法原則落實在各 領域,這正是他轉向討好國內伊斯蘭族群的訊號。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最大華人政黨「馬華公會」,因為加入執政聯盟後未為華人爭權益,已失去華人選票,在國會勢力大幅滑落。這次馬哈迪與納吉之爭,乃是代表 馬來人的執政黨「巫統」內鬥,雙方都將進一步爭取馬來人支持,馬國政壇主流將更向馬來人等傳統勢力靠攏。占選民比率不到三成的華人,未來在馬國地位只怕將 更加艱難。 【延伸閱讀】九十歲馬哈迪,與李光耀舌戰一輩子 今年九十歲的馬哈迪,在國外也有對手,最著名的就是今年三月去世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 當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家,馬哈迪曾在國會上和李光耀唇槍舌劍交鋒。馬哈迪說以前在新加坡讀醫科時,有次計程車司機載他到一名女性友人家,卻把他送到傭人宿舍。他無法忘記這次侮辱。 李光耀曾說:「如果我的總理接班人失敗,那就是我的失敗。馬哈迪不同,他貶低自己的接班人。」馬哈迪則說他討厭李光耀「沒完沒了的說教」。「我猜李光耀真正想當的是大馬總理。新加坡太小,無法發揮他『巨大』的才華。」 兩人雖是政敵,卻惺惺相惜。馬哈迪透露,一九八九年他接受心臟手術前夕,李光耀致電馬哈迪之妻勸其暫緩,因為李可安排新加坡頂尖醫生為馬哈迪進行手術。李 光耀去世時,馬哈迪表示悲傷,並稱李的去世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李光耀如今已仙遊,馬哈迪仍在馬國政壇翻雲覆雨,只能說馬哈迪的時代還未結束。 (文●楊少強) |
纏訟多年,中石化與RCA汙染案今年終於判賠;學者建議仿效美國,舉證責任由原告轉為被告,才不會讓官司拖太久。 北有RCA(台灣美國無線電公司),南有中石化(中國石油化學公司)兩大汙染案,都是經濟發展下的產物,多年纏訟下來,今年一審先後判賠,但金額卻與求償極為懸殊,遲來的正義何時才能到? 中石化台南廠接手的台鹼安順廠,三、四十年前排放戴奧辛和汞,造成環境汙染。台南地方法院十二月初宣判,中石化與經濟部要賠償一.六億元給三一二名受害者,創戴奧辛公害賠償人數和金額雙高的紀錄。揭發此案的中華醫事科大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以「遲來的正義」來形容,但這條正義之路迢迢,足足花了七年。 原告舉證難 官司一拖再拖無獨有偶, RCA汙染案纏訟更超過十年;一九七○至九二年設立的RCA桃園廠,長期挖井傾倒有機溶劑等有毒物質,汙染土壤與地下水,導致員工與居民超過兩千人罹癌;今年四月一審判RCA及其接手的公司要賠五.六億元給受害的四四五人,雙方都不服,已提起上訴。 多年後喚回的正義,不但挽不回受害者失去的健康,在漫長的訴訟過程中,中石化案已有三十多名原告離世,RCA案更有兩百多位原告往生,協助打官司的學者們都非常焦急。 為何求償會如此困難?黃煥彰無奈地說,中石化案拖這麼久,主要是無法舉證毒物與受害者健康直接關係,「被告只要要求舉證戴奧辛直接與疾病關聯,原告就得忙半天。」長年協助RCA案求償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信行也說,RCA案最困難在於,被告沒有提供證據的義務,只要說「資料全部燒掉了」,原告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比照美國 由被告舉反證 因此,黃煥彰建議,應該比照美國作法,由被告舉證反證;陳信行也主張,透過修法逆轉舉證責任來解套。 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法 (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第二十六至三十七條,即有「證據揭示(civil discovery)」的規定。陳信行說,這項立法精神是讓原告與被告在證據獲得上有相同的地位。在審判前,不需要法院參與,就可請相對人提出完整的事證資料,以補本身證據資料不足的舉證風險。 陳信行解釋,由於被告握有全部資料,原告在舉證上有困難,這個制度將舉證責任轉到被告身上。他認為,不只環境安全,其他如食品安全和職業安全等,由於公司握有最完整的資料,都應該一體適用。 在攸關公眾安全的訴訟中,受害者與加害者在資源上有很大的不對等,法律如何與時俱進,以落實公平正義,仍待努力。 撰文 / 林思宇 |
英國高調喊退出歐盟,怎麼「脫」,有四種劇本,不管採用哪一版,如果脫歐成功,受惠、受害者都會出現。 如果英國退出歐盟,我會非常、非常、非常傷心。」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如此強調。英國首相卡麥隆宣布六月二十三日將舉行脫歐公投後,不只讓一向樂觀的布蘭森憂心,近來英鎊兌美元匯率更創七年來新低。 「英國脫歐」(Brexit)要怎麼「脫」?誰將受惠或受害?也成市場最關心的問題。 若英國脫歐,至少有四種模式可選,第一種是「土耳其模式」。歐盟境內成員採共同關稅、同一商業政策,但它也和其他國家簽署關稅協定,土耳其就是一例。土耳其並非歐盟成員,兩者簽署關稅協定後,土、歐對彼此工業產品的關稅下降,對其他國家也課同一關稅。土耳其也承諾會採「非常類似歐盟」的商業政策。歐盟目前與安多拉、聖馬利諾等歐洲小國也是類似模式。 第二種是「FTA模式」。也就是脫歐後的英國,可以和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雙方降低彼此關稅,但對其他國家課的關稅則不同,也不採同一商業政策。目前歐盟已簽署三十個自貿協定,包括墨西哥、韓國、越南等,它還正和美國洽談「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協定」(TTIP)。 第三種是「挪威模式」。挪威不是歐盟成員,但它是歐洲經濟區(EEA)成員之一,可享歐盟單一市場的好處。不過由於歐盟認為單一市場是建立在「四大自由」(人口、資金、商品流動及創業)上,這些自由也須套用到挪威身上,例如挪威也要遵守歐盟的「申根簽證」(歐盟成員國間免護照檢查及邊境管制)。同時在歐盟議會與治理機構,挪威並沒有投票權。 第四種是「瑞士模式」。瑞士既非歐盟也非「歐洲經濟區」成員,它和歐盟就人口、貿易自由等不同領域,各自簽署條約。在這種模式下,瑞士只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之一,它進入歐盟單一市場並沒有特權。但為降低和歐盟締約的難度,瑞士採取和歐盟類似的商業政策。瑞士企業若要享歐盟單一市場的權利,也須在歐盟或「歐洲經濟區」內設分公司。 四種模式中,前兩者對英國代價最大。因為這不僅意味著英國要和歐盟重簽協定,過去歐盟與別國的協定也不再適用於英國。因此目前鼓吹脫歐的英國主流輿論,多主張採用代價較小的挪威模式或瑞士模式,也就是名義上脫離歐盟,但仍可享歐盟單一市場權利。 金融業將撤據點、縮編員工不過即使只是名義上脫離歐盟,英國仍要付出代價,首當其衝的是金融業。在倫敦進行的外匯交易金額占全球超過四成,其金融業一年產值一千八百億英鎊(約合新台幣八兆六千億元),占英國一年GDP約一二%,每年貢獻六百六十億英鎊稅收。目前歐盟以外的金融業者,包括摩根大通、瑞士信貸或野村證券,都是透過在英國設分公司,向英國當局申請所謂的「歐洲護照」(European Passport),才能享有歐盟單一市場的權利。 英國脫歐後,不但企業在倫敦進行交易的誘因下降,也打擊金融業留在倫敦的意願。雖然滙豐已宣布將總部留在倫敦,但英國脫歐後,將把倫敦五千名投資銀行員工中的兩成移到巴黎;高盛也會把在英國部分據點撤往歐陸;摩根大通稱它將把「就業機會移出英國」;花旗則表示至二〇三〇年,英國將減少七萬五千個工作機會。 脫歐也將打擊英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據研究機構懷特與凱斯(White&Case)調查,超過九成的德國銀行認為,脫歐後的英國對外資吸引力將下降;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稱,「英國脫歐」最大受惠者,將是德國的法蘭克福,其次則是愛爾蘭的都柏林。基金經理人伍德福特(Neil Woodford)預估,脫歐將使英國對歐盟的金融服務出口每年減少一百億英鎊。 雖然英國可採挪威模式,以維持其發放歐洲護照的地位,不過歐盟並不希望開此先例,因為這將掀起其他成員國的脫歐潮。同時歐盟為留住英國,近來對其大舉「讓利」,包括允許英國政府緊縮歐盟其他成員國移民的福利,這已激起其他成員的不滿。假如英國在已享「讓利」下,最後仍退出歐盟,日後歐盟也很難再有立場給英國這些好處。 蘇格蘭可能重啟獨立運動 英國脫歐也可能使蘇格蘭獨立捲土重來。蘇格蘭民族黨領導人司徒琴(Nicola Sturgeon)日前表示,蘇格蘭人希望留在歐盟,但若英國脫歐,蘇格蘭就面臨「是否要獨立」的問題。 英國脫歐將降低蘇格蘭留在大英國協的誘因,下次「蘇獨」公投結果也將更難預料。在這些因素衝擊下,英鎊兌美元及歐元匯率近來持續探底(見上圖),《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巴克萊分析師派柏(Hamish Pcpper)的說法,對沖英鎊貶值風險的期貨價格,與對沖英鎊升值風險的期貨價格,兩者比率創二〇〇八年以來新高,顯示投資人看空英鎊而先行避險。高盛今年二月預估若英國脫歐,英鎊匯率將跌到一.一五至一.二〇兌一美元,創三十年來最低價位。 雖然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二月中最新預測,英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二.一%)仍高於美、德、日等國,但在公投前,「脫歐」的不確定性,仍將是影響英鎊及英國股市走勢的最關鍵因素。 撰文者楊少強 |
公共場所的無煙化,在任何一個國家推行的過程中都不是那麽一帆風順。美國的紐約市也不例外。
“紐約關註的重點不是吸煙者的健康,關鍵信息是二手煙致死,二手煙受害者是無辜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應該有安全的工作環境,數據預測,該法將避免4000名非吸煙者過早死亡,且對生意無不良影響。”紐約市衛生與精神衛生局、慢性病預防和煙草控制局、高級法律顧問Kevin R.J.Schroth在WHO控煙論壇上表示。
其實紐約市在2002年已經擁有了無煙空氣法案(SFAA),但此法案留有很多例外,比如以下場所允許吸煙:酒吧、餐館的酒吧區域、不足35個座位的餐館;以下場所允許有吸煙區:保齡球館、會議大廳、演出大廳、工作場所。
“但是該法對吸煙無可測量的效果。經營場所應完全無煙,這個法律無一例外,或保留例外而導致實際上無效果,原因是二手煙暴露無安全水平,通風系統不能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Kevin R.J.Schroth表示。
Kevin R.J.Schroth認為,全面無煙更簡單、更健康,也給所有業主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環境。無煙法規後,吸煙者吸卷煙量減少 11-15%,吸煙者戒煙率比平均水平高85%。
為此紐約市制定了五點控煙計劃:課稅、法律行動、戒煙、教育、評價。同時為了警示二手煙的危險,紐約市衛生局等發動了宣傳教育活動,爭取支持和宣傳重要信息。立法者會見市議員、社區委員會及其他政策制定者;企業主發放宣傳材料、會見餐館、酒吧和辦公樓業主;公眾在報紙、電視和電臺上做廣告。
“宣傳教育後,公眾支持率增加,且支持率在法律實施後仍保持在很高水平。煙草行業的預言沒有實現,他們的預言是旅遊業收入將減少,酒吧、餐館將遭遇損失,酒吧、餐館員工將失業,無煙法無法執行。實際情況是旅遊者人數和旅遊業收入增加了47%(截止到2011年),餐館、酒吧數量增加了47%,餐館、酒吧就業增加了48%,相關企業的遵守率近100%。” Kevin R.J.Schroth表示。
紐約市的這個法律一直繼續完善,2009年修訂了SFAA,將醫院入口處包括進來,2011年修訂了SFAA將公園、海灘和不行廣場包括進來,2013年SFAA將電子卷煙包括進來。紐約市無煙空氣法案的範疇,室內包括就業場所,包括餐館和酒吧、公共交通、教育和醫療機構,室外是公園、海灘、大多數教室外餐飲場所、步行廣場、醫院入口處和場地、運動場館和娛樂場所(售票的)。
“確保業主遵紀守法,將重點放在業主上,而不是吸煙者上,業主人數少但執法效果更好,業主須在工作場所設立書面政策,政策要發放到所有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必須經過執法培訓,如果工作人員發現有人吸煙,須要求吸煙者停止吸煙或離開,違規的表現是煙灰缸、無標示或標識不醒目。” Kevin R.J.Schroth表示。
Kevin R.J.Schroth介紹稱,執法要持之以恒,首先是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累犯加重懲罰,處理和響應投入的系統,法律主要是靠自我執行。SFAA監督是餐館檢查的部分內容,每年檢查約24000家餐館,約100名檢查員開展檢查,2015年餐館的守規率約98%。
無煙立法有效嗎?Kevin R.J.Schroth用紐約市的數據告訴那些反對公共場所無煙人士:法律執行2個月後,酒吧、餐館從業人員的尼古丁水平下降了85%。在法律出臺前,血清尼古丁水平為3.6,法律出臺後,為0.78。公園觀察性研究發現,吸煙率下降了60%。垃圾的研究發現,海灘減少了,“公園內”操場有所減少。
紐約市同時限制了無煙煙草產品,世衛組織發表報告稱,電子煙的氣霧可能含有毒物質及致癌物,電子煙可能成為開始吸煙的門戶,以及令吸煙行為“重整化”,作為⼀種有效戒煙⽅法的證據有限,未有定論。甚至於無煙煙草制品可帶來嚴重的不良健康後果,無煙煙草制品會讓人成癮,可導致各種癌癥,可導致牙齦疾病、齲齒、口腔侵蝕潰瘍、唾液腺異常。青少年收到棒球運動員和其他榜樣的影響,法律讓無煙霧煙草使用非常規化。
為此,2016年4月6日,紐約市修訂了無煙空氣法案,首次針對無煙煙草制品問題,體育場地和售票的娛樂場所禁止使用無煙煙草制品,包括煙草咀嚼、浸泡、嗅吸、可溶性煙草制品和鼻煙。
在這場無煙推廣的過程中,Kevin R.J.Schroth經驗是:爭取主要政策制定者的支持,重點關註無辜受害者,二手煙受害者是很好的發言人,獲得清潔空氣的權利高於吸煙的權利。預見到反對意見,比如煙草企業、吸煙者、企業主等。反對意見的原因是害怕,事實和科學可以予以駁斥,教育雇主和公眾如何遵紀守法,大多數人會遵守和享受無煙環境。
在駭人聽聞的跨年夜群體性侵案發生超過半年後,德國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BKA)10日向媒體公布了最終調查結果。該部門表示,在2015年跨年夜,科隆、漢堡、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等德國主要城市共有超過1200名性侵受害者,而大多數施暴者至今“下落不明”。
2015年12月31日跨年夜,在靠近著名的科隆大教堂的主火車站外廣場發生了大規模性侵事件。同一天,德國其他城市亦發生了類似事件,但科隆的性質最為嚴重。
據悉,由於涉案人員外貌多為北非裔,為了顧全難民危機爆發後的所謂“政治正確”,直到此事發生後數日,德國媒體方才首度予以報道。
德國總理默克爾第一時間要求徹查此事。此事亦導致了時任科隆警局局長Wolfgang Albers下臺。
如今,時隔半年後最終得出的調查結果在兩個層面出乎外界的預料:
首先是受害人數眾多。在超過1200名受害者中,有約650人是在科隆遭到性侵,400人在漢堡,其余在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等地。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向德媒表示,共計有881起犯罪行為,其中642起為“單純的性侵”,239起則為所謂的“複合侵害”,即性侵外加對受害人手機或現金的盜竊。
其次,近九成嫌犯至今下落不明。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表示,目前僅抓獲了120名嫌犯。而據知情人士向德國權威媒體透露,嫌犯總數至少在2000人以上,且大量嫌犯為集體作案。
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局長Holger Muench對此坦言:“我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經過調查後,大量的犯罪行為仍無據可查。”
即使對於已抓獲的120名嫌犯,當中有多少人最終將被罪,亦需要經過長達數月的庭審後方能知曉。
截至目前,德國法院僅對跨年夜性侵涉案人員作出了4起宣判,當中有2人被宣布無罪,另外2人獲刑一年,緩期執行。
不過,據聯邦刑事犯罪調查局公布的信息,已抓獲的120名嫌犯大部分來自北非國家,幾乎沒有來自德國最主要難民來源國敘利亞的嫌犯。
山東省公安廳副廳長王兆玉今天在山東省政府網表示,非法集資危害極大,從過去的辦案情況看,受害者平均只能挽回10%左右的損失。
王兆玉用多發、高發、規模大、數額大這4個詞來形容當前非法集資的形勢。他說:近兩三年,非法集資多發、高發增長的勢頭非常猛。數額大,規模大現象也很突出。規模大就是參與的群眾或者是受害的群眾比較多。有的一個案子涉及到的群眾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跨20多個省,差不多遍地全國。再一個就是數額大,多的有上百個億,幾十個億,是比較常見的。
一旦陷入非法集資,挽回損失的幾率很低。王兆玉說,大概只能挽回10%左右的損失。
“按照我們這幾年的辦案情況來看,從老百姓報案,到我們辦完案件,再到後期檢察院起訴,法院判決這個過程走下來,從法院判決到最後執行情況看,每個案子大概能挽回損失,老百姓集資的款一般的在10%。”
雖然公安機關在辦案之初就把追贓做到首要目的之一,但真到非法集資暴露出來,進入公安機關辦案程序,集資款大部分被挪作他用,或者是賠了,揮霍了,轉移走了。
非法集資的重要對象是老年人。王兆玉舉例說,濟南曾經辦了一起案子,集資對象主要面向退休的職工,有的60多歲、70多歲,大半生的積蓄都投資進去。有的卷款跑了等等,血本無歸,對他們生活造成很大困擾。
老年人不但缺少金融知識,還很固執,有時還很沖動。有的老人到銀行去取錢交給非法集資,跟銀行工作人員交流的時候。銀行工作人員就提示這個不行。老人還非常生氣,堅持必須從銀行取這個款,別人不用管,就要辦這個事。
這背後是非法集資許諾的高收益。王兆玉說,非法集資主要有4種手段。一是,承諾高額回報,10%到30%都有。二是,編造虛假項目,這些項目聽上去很好,實際上大部分不存在。三是,以虛假宣傳造勢。手段非常豐富,比如說電視、報紙、網絡媒體,包括機場、車站這些公眾流動比較大,比較多的地方,手段上有的也是找名人,請名人代言。集資的錢,很多是用在在了請名人做廣告上。四是非法集資類似傳銷,利用親情誘騙。一傳十、十傳百。第一個親戚加入了,親戚再出去拉親戚。
非法集資主要有4種形式,包括債權、股權、商品營銷、生產經營。這其中,P2P又位列其中。王兆玉說,很多非法集資是通過互聯網P2P網絡借貸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利用這個平臺來達到吸收公眾存款這麽一個目的。
P2P出問題,最主要原因是它越界了,越了中介的基本職能。比如說,這家有一個項目,有一些人對這個項目感興趣,就去投資。這邊有錢找P2P,但P2P只是一個中介,不能直接做這個事情。現在P2P公司把中介職能去掉了。
參與非法集資的受害者,不要指望著國家去給追回損失。王兆玉說,“這個是一個犯罪行為,我們第一嚴厲打擊,第二在打擊過程中,目的挽回老百姓損失。這個追償、追回、返還的比例非常低。所以我們老百姓一定要知道,做這個事,就像炒股票一樣,一定要有賠的準備。這種風險自擔,一定要從這些方面。如果有了風險自擔的意識可能就不會做這些事情。”
據CNN24日報道,德國警方表示,在慕尼黑打死10人的18歲槍手對“大規模槍擊”著迷,但是據知與所謂的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沒有聯系。
在周六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警方官員說,這個18歲的襲擊者飲彈自殺,沒有政治動機,在其家中未發現宗教相關材料。
襲擊者和ISIS沒有明顯的聯系。但是,調查人員在其家中搜查出大量關於大規模槍機的材料。
鄰居稱這個18歲男孩叫Ali Sonboly,槍手的父母已經被帶走調查。
警方沒有透露襲擊者名字,但表示,他有德國和伊朗雙重國籍,在慕尼黑出生和長大。
德國內政部長托馬斯星期六說,在攻擊之前,槍手很可能利用在臉書上建立的一個女孩的假身份向很多青少年發出聚會邀請,稱將免費提供食物,以便引他們上鉤成為受害者。警方目前仍在調查確認中。
8天第三起公眾場所惡性兇殺事件
慕尼黑購物中心槍擊案是過去8天中,西歐國家發生的第三起公眾場所惡性兇殺事件。前兩起事件分別是突尼斯裔男子在法國尼斯卡車撞入人群和阿富汗男子在巴伐利亞烏爾茲堡火車上斧頭亂砍乘客。
當地時間2016年7月14日晚間,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發生卡車沖撞人群事件,造成嚴重傷亡。該起事件已造成超過84人死亡,另有202人受傷。2016年7月16日,IS組織宣布對法國尼斯卡車恐怖襲擊事件負責。
7月18日晚,德國發生火車襲擊案。一名17歲阿富汗籍男性難民在巴伐利亞州維爾茨堡市附近的一輛城際列車上突然用斧子和刀具襲擊乘客,造成十多名乘客受傷,其中至少3人重傷。德國電視一臺網站報道說,該男子行兇後在巴伐利亞州維爾茨堡郊區下車試圖逃跑,並向聞訊趕到的警方人員發動攻擊,後被警方擊斃。
(綜合來源:CNN、BBC、新華社)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 日本長崎市9日在長崎和平公園舉行原子彈爆炸71周年紀念儀式,約5600人參加。
長崎市市長田上富久在發表“長崎和平宣言”中說,日本政府一方面呼籲廢除核武器,另一方面卻采取依存核遏制力的立場,這相互矛盾。他說,日本一直堅持和平理念,今後應繼續走和平國家的道路。 他高度評價了美國總統奧巴馬5月訪問廣島的行動,並呼籲各國領導人到核爆地進行訪問,並強調“希望能夠集各方智慧”一起構建無核世界。
安倍晉三在致辭中表示,“絕對不能讓長崎的悲劇重演。我們將繼續為此不斷努力”。
安倍強調,“作為唯一的戰爭核爆受害國,日本將堅持非核三原則,強調維護和強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體制的重要性”。與6日在廣島市發表的致辭一樣,再次表明了遵守非核三原則的想法。
8月9日,安倍在和平祈願儀式上發表致辭
據新華社報道,長崎市核爆受害者代表井原東洋一在儀式上致辭時說,我們在強調核武器造成的災難的同時,“也不應忘卻日本在日中戰爭、亞洲太平洋等戰爭中的加害歷史”。今後,日本應深刻反省,繼續捍衛日本國憲法,實現“無核三原則”法制化。他說,新安保法違反日本國憲法,安倍政府應將其廢除,並擺脫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依賴。
日本是迄今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為促使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盡快投降,美軍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向廣島和長崎空投原子彈。在過去的一年里死亡或者已確認死亡的3487人被記錄在長崎核爆死難者名冊中,長崎核爆死難者總人數已達17萬2230人。
長期以來,日本借此把自己描繪成二戰特別是核爆的“受害者”,但很少提及日本遭原子彈轟炸的歷史背景。
去年9月,安倍政府強行通過新安保法,結束了日本戰後“專守防衛”的政策,為亞太地區安全局勢增加了不確定因素,也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反對聲浪。
8月15日,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下個月11日就是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的15周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已經有超過5400名相關人士被診斷患上癌癥。
而據海外網2015年9月的報道,從2001到2015年,14年間,當時參與地面營救、清潔的消防員、警察、環衛工人中共3700多人確診患上癌癥。一年之後,這一數字還在上升。
CDC確認的9·11患癌病例在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間,平均每年增加1525人。在2014年1月時,共有1822人,但今年6月就達到了約3倍的5441人。
被CDC認定健康受到9·11恐襲影響,受害者就可以獲得醫療費。但是也有一些患者沒有被正式認定,因此癌癥等病例的實際數據可能比統計更大。
在被確診為癌癥的5441人中,4692人為當時參與救助的營救隊員、清潔人員、誌願者等。其他的749人為在事發地世界貿易中心工作的人員或附近學校相關人士。其中半數以上患者的年齡在55到64歲之間,有些人不只患有一種癌癥。
民眾在“9·11”遺址紀念逝者
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國紐約發生了911恐怖襲擊事件。9·11事件導致約3000人死亡,被CDC認定的健康受害者有7.5萬名。除了癌癥,還有約1.2萬人患上精神疾病,約3.2萬人患上哮喘、胃食管返流疾病等呼吸器官及消化器官疾病。
在紐約環境保護與健康部門網站上,甲狀腺癌、白血病、肺癌、食道癌、前列腺癌癥是“9·11”相關疾病中最集中的五種類型。
15年過去,災難看似結束了,卻仍如魔鬼般蠱惑人心,死纏爛打,一不小心就索去無辜的生命。
據中國日報報道,自從中國女子遊泳運動員陳欣怡被查出興奮劑陽性,中國遊泳隊就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來自澳大利亞遊泳運動員霍頓的“親友團”更是不停地在互聯網上對中國泳隊進行口誅筆伐,幸災樂禍。不過,他們這種嘴臉可能要好好收一收了。因為連美國的主流媒體都已經對他們的這種汙蔑看不過去了。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 稱中國才是“興奮劑”的最大受害者。據官方統計,奧運獎牌獲得者中被發現使用興奮劑最多的是俄羅斯和美國。而中國從沒因為嗑藥被剝奪任何一塊獎牌。相反,中國是被騙走獎牌最多的國家,有10位中國選手因為對手嗑藥被偷走獎牌。
自1968年以來,一共有25塊金牌、41塊銀牌和54塊銅牌因興奮劑而“易主”,而美國曾因使用興奮劑被剝奪過11塊金牌。
名單顯示,西方國家成為興奮劑重災地:意大利有63起,德國61起,法國49起。而對我們指手畫腳的澳大利亞,除了遊泳,澳大利亞的興奮劑使用涉及多個運動項目:足球、皮劃艇、板球、自行車、橄欖球、田徑、舉重等。
中國對興奮劑一直采取“零容忍”的堅決態度,落實到行動上是“發現一個處理一個”。現行的反興奮劑制度也日漸完善、公開和透明,獲得了國際認可。
現在,中國反興奮劑工作無論在檢查數量還是制度設計上,都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幹幹凈凈去參賽”是一貫的嚴格要求。早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前,鑒於之前幾年出過好幾檔不小的興奮劑事件,中國就開始實行別的國家還未施行的血檢,使多位有爭金奪銀實力的運動員告別了悉尼奧運會。
而在陳欣怡事件爆發後,中國泳協表示高度重視,要求陳欣怡積極配合調查,如實陳述事實,認真執行反興奮劑規定,同時依法維護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