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討論金舖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16.html
銀行及保險行業, 一向都是止凡至愛, 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太需要擔心存貨問題。絕大部份行業都有存貨問題, 不要少看這個問題, 這正是做生意決勝負的關鍵所在。

存貨問題反映了整個生產鏈的效率, 貨物的生產鏈, 一環扣一環, 由原材料到最後賣出多少貨物為準。打開門做生意, 怎能不夠貨賣呢? 於是要大量生產貨品以保證有生意做, 但生產了貨品又可能賣不出, 變成存貨問題, 存貨多少, 間接反映管理層的表現。

貨品沒有潮流或時間性還可以, 一旦貨品有很強的時間性, 過時就不值錢的話, 存貨問題就會更加緊要。好像時裝行業, 過時的話不可能賣出, 貨品又不可能變回原材料, 變相變成垃圾。現在看見時裝股都有點怕怕, 就算多年健康的盈利都可以變壞得很快, 不明白的話請看看思捷(330)及中國體育用品股系列。

所以對一些行業, 如果其所運作的貨品並沒有時間性的話, 變相少了一份擔心, 例如銀行及保險, 資源股之類, 當然她們亦有其行業中另一些風險要考慮。而金飾銷售亦是其中之一, 六福(590)、周大福(1929)、周生生(116)等, 賣不出的存貨、過時的設計, 仍然是金, 把它溶掉又可以再用, 沒有緊要的存貨問題, 因為她們的產品永遠都值錢。

近日金價大跌, 令我思考金舖的對沖問題, 幾家上市金舖, 對沖最少的是六福, 如果金價慢慢升的話, 六福算是賺得最盡, 因為手工及金價兩邊賺盡。如果金價對沖做得高時, 金價升跌就對盈利沒有影響了。

其實好像貨如輪轉的地產發展商一樣, 不停都在買地及賣樓, 地價越高, 就賣貴點, 到地價見頂回落, 又會用平價買入地皮, 平均法之下, 賺的都是當中的員工薪金, 建築利潤而已 (這裡早前有文章討論過這個概念)。對金舖亦然, 無論對沖多少, 如果一邊賣金, 一邊買金, 價升價跌亦影響不大, 賺的始終是手工費及買賣差價為主。

這只是故事的一半, 如果金價上落波幅少, 金舖買賣金的時間頻密, 這個金價風險應該不大, 但如果金價波幅很大, 而且上落週期比買賣金頻率更高的話, 金舖就變相有相對大的風險。因為我看見這一兩天的情況, 當金價暴跌時, 每一間金舖都人山人海, 比電影院還要迫人, 因為大家都想在金價低時多買金飾。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 當金價突然大升, 毛利率應該最高時, 買金的人群少了很多, 營業額不高。相反, 當金價突然大跌, 毛利率應該最低時, 買金的人群就多了很多, 營業額會升高。在這個邏輯之下, 大部份生意都會在毛利率低時所成交的, 變相不利金舖運作。

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 不過這只限制於金價在很短時間內出現大幅波動, 平時大多數時間金價都比較穩定, 金舖的對沖策略有沒有需要為這些時間作出改動, 且看看來季的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73

「取之有道」見報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1.html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是李嘉誠先生曾說過的言論, 相信這亦是他會做到的事。近日工潮示威到了長江中心樓下, 放寫有「取之有道」的孔明燈, 止凡看完百感交集, 因為「取之有道」正是這個blog的名字, 又被人家拿來諷刺李生做生意的手法。

到底何謂「取之有道」呢? 不同人自有不同解釋, 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道」, 是否只要符合心目中的「道」就足夠呢? 大家心目中的「道」一定跟李生心目中的「道」不同, 所以他能成為多年香港首富。

實在, 不同人有不同的「道」, 而且每個「道」可以相差很遠。例如俠盜羅賓漢的故事很多人都看過, 劫富濟貧的行為於他而言是合乎「道」的, 所以就能達至「取之有道」, 但不竟他的行為是犯法的, 到底是否「取之有道」呢? 值得思考。

工人組織說李生壟斷不少行業, 就算所有行為都是合法, 或是走法律罅 (始終沒有犯法), 都是勝之不武。他們感覺到今天社會已經沒有一個公平的平台作有限度的競爭, 打工仔的生計只會每況愈下, 市民生活將會變差。

李生是資本主義遊戲的成功者, 但他對政治遊戲玩得不太好了。以他今天經濟上的成績絕對是強人, 相信他認為自己是「取之有道」 的, 可是他沒有得到大部份人對他行為的認同。其實今天的他, 要律師有律師, 要保安有保安, 想如何對付對手都可以, 為何不花點錢搞好公關呢? 為何不花點錢搞好政治呢?

記得李生做過很多善事, 而且一直都有做, 但一直都非常低調。無錯, 做善事不需要做給人家看的, 但問題是他的手下在想怪招去賺錢時就非常高調, 而今天社會的氣氛亦不可能給你賺錢賺得低調, 賺人錢就個個知, 做善事就無人知, 難怪有今天的後果。

錢是賺不完的, 尤其美國及日本的印銀紙機天天開, 既然李生在這個賺錢遊戲都已經贏盡了, 何不玩玩政治遊戲, 令全香港人覺得李生又叻、又有品, 更甘願把錢給你去「取」, 這不是更完美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78

一毫子也不捐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4.html
內地雅安地震, 香港政府要捐一億救災, 有立法會議員反對, 更有傳媒人話一毫子也不捐, 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原來08年汶川地震, 港府捐了過百億元上內地, 但問題是大部份的捐款都不能到災民手中, 中間早已被地方政府私底下貪走了。

這個指控有證據嗎? 好像沒有, 不過反過來看, 地方政府也提不出證據證明這些款項如何運用到災民身上, 而這是他們有責任去證明的事。最大問題, 止凡的確相信內地政府官員的廉潔水平還未到這個水平, 私貪災款等事絕對是等閒事。

發表「一毫子也不捐」的傳媒人在電台說過當年他經歷的故事, 大概是他們在災後採訪豆腐渣工程的真相, 地方政府就把他們捉走, 應該是運用「先軟後硬」的攻勢來迫使他們停止採訪。記者們被帶到災區一間旅舍, 被點下大魚大肉的酒菜, 令旁席的客人也側目, 然後他們警告說不要再進行採訪了, 並指出其實這裡不是香港人想像中那麼缺錢的。

酒菜來完又來, 吃不下也再來, 這種款待令記者們感覺不好受, 所有這些行為也是由捐款所做的, 記者們感覺自己對不起災民, 爭取要用自己錢結帳。但這些地方政府人員沒有感到半點問題, 覺得這些行為是社會維穩的一部份。

這位傳媒人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再有災難發生時就不想再捐錢到地方政府手上, 這算是正常的想法。而我認為捐款與否, 問題的核心是內地政府是否缺錢呢? 是否等這一億救災呢? 我不覺得。

今天香港2012年盈餘達6、7百億, 財務上沒有負債, 香港政府感覺自己很利害。但看看中國, 單看工商銀行2012年就賺過2000億人民幣, 建行亦然, 這樣級數的國企內銀, 中國政府擁有四間, 國企還有中人壽、平保、中移動、中石油、中海油...等等, 所有國企的大股東都是中國, 還有出口貿易順差等等, 加起來的收入實在是天文數字。一個地方的災難, 中國政府要救的話, 真的需要香港的錢來作幫忙嗎?

好明顯, 內地根本不缺錢, 大家看看強國人買樓、買名牌、買金的行為就知。為何香港總是會捐錢, 這是80年代、90年代流傳下來的習慣, 當時內地水災、地震, 內地在財政上實在難以負擔, 香港過億的善款的確有很大幫助, 好像雪中送炭。但回看今天, 內地已經比香港有錢千萬倍, 還有需要嗎? 好像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有災難, 香港人會捐錢嗎?

如果要捐, 就好像是盡點心意便可, 實際金額多少也不太重要, 香港政府想在內地官員面前拿點分數, 隨便作出捐款動作即可, 廣東省政府, 上海等地都只是捐幾百萬而已。香港政府千萬不要以為自己還是重要人物, 表錯情, 拿香港錢亂用, 面對香港市民時變得犯眾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10

共產主義行得通嗎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5/blog-post_21.html
據導遊說, 越南政府曾經3次沒收國民財產, 是沒有任何原因及理由之下進行的。其中一次就每人可到銀行領取6000蚊, 不是香港的每人派6000蚊, 而是所有人的銀行結餘都變成6000蚊, 無論之前你有幾十萬, 或一蚊都沒有, 越南政府都會把你的結餘變回6000蚊。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共產。很簡單的數學, 沒收所有人的財產, 加起來的金錢再除以人口得出平均每個國民可分到的金錢, 這個動作就是把財富再分配, 共慘。

越南的人民都不信任政府, 政府又不信任人民, 所以當地人不會擁有信用卡, 難怪, 在這樣的國家, 誰會有信用呢? 所以人民能有多餘錢的話, 都會買黃金並收藏家中, 這又是一個驗證黃金的重要性。

巴菲特不喜歡投資黃金, 不少投資人亦然, 主要原因仍黃金沒有利息, 沒有多大用處。但止凡在這裡也不只一次說過黃金經曆數千年世界各地的驗證, 始終是人類文化最直接的財富表現, 只是資本主義令財富不再以最直接的狀態表現出來, 以數字、土地、生意、外匯、股票、期權等形式出現。

很多越南的人民到今天亦非常希望離開這個國家, 導遊分享過他的一個帶越南團到香港遊的經歷,一個28個越南人的團到香港, 由飛機到步開始, 五天裡不停有團友失蹤, 他就不停報領事館, 每天都要報, 因為每天都有團友失蹤, 最後回程時只剩下他跟另外兩名團友, 這個團令他之後9個月都不能出越南境, 因為越南政府覺得他是偷渡「蛇頭」, 要向他調查。

今天回看中國的狀態比越南好得多, 不少中國人都為自己國家而自豪。反觀越南, 有點像中國文革時期後不久, 相信越南亦希望走中國的改革開放路線。當然, 身處國際經濟地位甚高的香港, 多方面都比中國走前很多, 自然有很多東西看得不順眼, 但中國的發展的確跑贏太多發展中國家, 香港人還是再給點時間她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76

買金的經歷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9.html
今天到金舖買金, 又是一年兩大紀念日子買點金作紀念, 又可以當是投資保值, 跟之前一樣, 止凡跟太太走入金舖就表明來意, 要一些可算是沒有手工的光身金戒指, 純粹買金多於買手飾。

誰知店員竟話這類光身金戒指已經沒有貨個多月了, 無可奈何之下只好選擇一些光身手鐲, 無所謂, 橫豎手工費差不多, 不過始終戒指仔比較好看, 感覺更「墜」手。

買金時, 有一個很不好的感覺, 就是整間店有很多內地同胞, 很嘈之餘, 還要「打橫行」。當我還跟店員討論之時, 另一位店員竟引領一位同胞在我跟太太的身旁, 同胞說話很大聲之餘, 還迫在我們身邊, 太太忍不住立即起身站在我身後, 這位同胞就二話不說坐在她的椅子上。

今次真正感受到強國人對我們的影響, 黃金都被他們買清光, 連買東西的空間也被他們佔據, 這個感受比起在 facebook看到多少強國人當街大小二便的短片來得更貼身。

實在佩服店舖內的銷售員, 我的一次半次經歷已經一肚子氣, 他們每天就要對著這群財大氣粗的強國人。不停賺他們錢而又最受惠的就是背後的老闆, 面對這些人的就是一兩萬元月薪的前線員工, 對於前線人員, 我的建議是財務自由很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42

跌市中的資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3.html
近期股市大跌多日, 今天還要一度跌過700點, 如果經常看止凡blog的朋友都會估計我在大跌市中的心情如何, 亦估計我想說什麼, 一定是心情大好, 越跌越買之類, 可惜不是。

今次跌市, 我手頭還有資金, 但是心情奇怪地平靜, 感覺是跌得不夠深嗎? 怕今天入市還未到谷底嗎? 好像都不是。真正平靜的感覺來自什麼呢? 回家途中思前想後, 好像想通了一些東西。

想不想入市? 已經不是問題, 因為多年來儲蓄股票, 令今天手持股票早已不少, 每天市升市跌, 身家上落一天可以超過自己的月薪, 如此組合淨計收息亦不少, 對這些數字好像失去感覺了, 開始感受著股神的感覺。

原來之前還未有建立一個可觀資產之時, 總是很心急想入市, 尤其是手持現金更甚, 見市跌就特別開心, 因為心知財務自由得靠儲蓄資產, 雖然心情起伏不會等同股市上落, 而是相反, 但心情還是受股市點點影響。

如今成功建立了不少的資產, 對股市10個8個巴仙的升跌已經失去興趣, 能夠跟股神一樣安靜地發呆。慢慢地, 能喚起興趣的就是特級大平賣, 好像全城資產大跌一半, 每家每戶人都求你接貨的時候。

我對自己這個心情視為進步的表現, 更開始明白為何股神可以手持大量現金, 能等到金融海潚時, 以超低價錢及超不公平條件大手買入多家頂級企業。如果本身不是已經擁有大量資產的話, 很難明白箇中原因, 更不要說能做得到。因為一有錢在手時, 腦子裡只會想著「貶值」、「複式增長」、「錢搵錢」之類, 安心等機會不容易做得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06

投資不需太精準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6.html
近日有blog友問止凡什麼是財商, 其實我從沒太在意財商的定義, 於是就憑大概印象作出回應, 希望blog友知道大概意思後, 能發掘能幫助自己增進財商的方法。

由讀書到出來社會工作, 可能都接觸數理科目比較多, 對數理邏輯比較著眼, 每事都要先有定義, 確認問題及解決辦法, 再找尋答案, 一步步的程序, 有規有矩。像數理科目的考試一樣, 問題鑰後總有一個標準答案, 答不到題就得不到滿分。

這個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 令我起初對投資理財很不習慣, 看書總要找定義、找答案, 什麼是抵買呢? 最好有本書例舉所有定義及答案給我吧。

當時我覺得投資遊戲總能設定一些公式, 把全港上市股票的數據入電腦, 例如設定五年平均RoE大於15%, P/E少於10倍, P/B少於1倍, 盈利增長每年大於15%, 負債比例少於兩倍, 經營現金流增長為正數等等, 用電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再買入長線投資, 應該無錯。

現在回想也覺好笑, 天天在做這些東西, 其實如果這是真理, 大行一定把無限數據都用超級電腦分析, 結果不又是強差人意。而今天被問及財商的定義, 令自己又想回當年的行為, 去追求一個問題的標準答案, 好像要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似的, 然而現實投資世界並非如此。

財商也好, 投資理財能力也好, 她們的高與低不能取決於你懂多少會計學、有多少財務學位, 不能取決於你投資經驗多少年、賺多少錢, 什麼叫高? 什麼叫低? 沒有標準答案, 亦不需要有。

誰的財商高低也不是問題重點, 假設我對股票投資很有研究, 把錢運用在股市比你要好, 代表我財商比你高嗎? 不一定吧, 原來你上網玩 ebay很厲害, 看見貨價低水就能快手 bid入, 再以高價放售, 能夠短時間內無本生利, 收入可觀, 而我對 ebay則一竅不通。那麼, 誰的財商高一點呢?

就算是股票, 公司種類亦多不勝數, 名blog人市場先生轉攻金融股, 試過把同樣的財務知識擴張到其他行業股票, 但效果不太理想。我亦試過做類似的東西, 後果亦差不多, 只怪自己財務知識在分析某行業時還未到家, 算交點學費吧。

投資像藝術多於科學, 要有會計學及數理作基礎, 但何為一家好公司, 確實是抽象問題, 好像欣賞名畫、名酒及好歌一樣, 專業的藝術家、品酒人及音樂人都有相對範疇的基礎能力, 但都不會拿這些基礎去定義何為好畫、好酒及好音樂。所以, 瞭解財商的定義並不是重點, 提升投資理財知識, 找尋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發揮方向, 這才是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30

犯賤思想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8.html
今日止凡放工乘巴士回家途中, 看到海邊小屋, 幻想自己財務自由, 每天就住在小屋中, 對著大海欣賞輪船來來往往, 很寫意吧。問自己, 這是否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標呢?

答案是「NO」, 當自己幻想無憂無慮地享受財務自由生活時, 其實心底並不喜歡, 為什麼呢? 因為沒有了工作寄託。可能很多 blog友看到這裡已經覺得我「犯賤」, 但這是事實, 是這一刻的我的感覺, 騙不了人。

可能並不是喜歡工作, 而是喜歡在社會上被重視的感覺, 想有一番作為, 想創造一些價值, 想證明自己的能力, 想不枉此生。多年的理財投資, 慢慢令我不再想著為錢而工作, 說實在一點, 作為一名年輕工程師, 年薪30萬也好、50萬也好、70萬也好, 當然有分別, 但實際分別已經不大, 當基本生活不成問題的時候, 你不會太執著每月一兩萬的分別。

以前有位老闆說得很好, 就是要注意「Job satisfaction」及「Life balance」, 今天的我特別看重這兩方面, 能得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確實不容易, 很多人不能做到, 多數不喜歡工作, 為生活、為餬口而工作, 或是做自己生意才能找到滿足點。

我相信非常多 blog友都很難接受我這一篇的論點, 連多年前的我都難以領悟, 但近年我的確進入「犯賤期」。工作、生活、享受人生之間平衡得不錯, 亦開始明白為何四叔、李生、巴菲特都不退休, 這跟有沒有錢關係不大 (當然現金流要足夠基礎生活)。

平日的工作是否簡單呢? 絕對不是, 我一樣在工作上遇到困難, 困難的人與事, 亦有難以應付的挑戰, 但面對這些問題, 想解決辦法, 自己設計方案甚至遊戲規則, 實在好玩, 這不是每天看海能得到的滿足感。

不過, 話說回頭, 我不排除到另一個人生階段, 我會有不同看法, 到時有機會愛上遊山玩水, 或報讀興趣課程之類, 而不想工作, 始終人會變, 月會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69

多謝伯南克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4.html
價值投資需要找機會, 就是尋找價值與價格的偏差, 價值高於價格, 是買入好機會, 價格高於價值, 是沽售好機會。止凡價值與價格的偏差越遠, 投資者的機會越大, 這些偏差的機會在風平浪靜的市場裡不容易出現。

這類價值與價格的偏差多數由市場的恐慌與貪婪所造成, 但近年就由一個人所做成, 他就是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由2008年開始伯南克所推出的QE, 就為價值投資者製造了很多好機會。

多次的QE產生大量資金, 有能力者及能找緊機會者就能引進資金流, 把資金吸收, 換取有價值的資產。這個資產創造及收集過程, 對有財商的人來說, 速度比平時加快了很多倍, 隨時幾年造出廿年成果。

如果世界經濟風平浪靜, 什麼都沒有改變, 反而財富增長機會會減少, 而進度亦相對更慢。當然市場大起大落時, 風險亦相對增加, 情緒及財務智商不夠高者, 一是找不到機會, 一就是中途被踢出局, 這樣的市場確實不容易處理。

不過, 市場很少風平浪靜, 一般三數年就有大事件發生, 只是今次大風浪是伯南克人為製造而已。幾年來的QE, 今年準備退市了, 潮進潮退, 大家又能進帳多少呢? 平日苦苦修練, 不是為了面前平靜的海面, 而時要捉緊大浪的技術, 玩衝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30

今天中國的榮幸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6.html
看見 Jim Roger 在他 blog 中說 「If you were smart in 1807 you moved to London, if you were smart in 1907 you moved to New York City, and if you are smart in 2007 you move to Asia.」 - in Forbes

當年止凡讀大學的時候, 有一位教授在每個課程的第一堂都會先說一說他的世界觀。他會展示一張地圖, 講述不同年代地球上文明及發達的地方, 德國、法國、英國、整個歐洲、美國、日本之類, 每個時期, 不同發達國家, 一個個連起, 會發現在地球草草走了圏。到21世紀, 這個勢頭就會向著亞洲, 下一站應該輪到中國。

當時的感覺是這個教授最愛「吹水」, 21世紀的運勢在中國? 在工程課上竟說起風水來, 一點也不科學。而這位教授亦二話不說, 全力向中國內地發展, 他就是亞洲電動車之父陳清泉教授。

自此之後多年, 一早就忘記了當天教授的「吹水」言論, 及後到社會工作時就一直看著中國的發展, 亦看見中國對世界的影響, 但還是覺得理所當然, 亦沒有記起當年教授的話。

今次看到 Jim Roger 的 blog, 十分認同他所說, 的確中國在我們這一代正是世界的中心, 經濟都圍繞中國轉。Jim Roger的說話令我重新記起當年陳教授的說話, 是一個厲害的分析及預言。

由於香港在中國的特殊地位, 更能成為世界的中心, 突然感到很榮幸, 我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地方出世, 是在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帶, 感覺良好。很多事情不是必然的, 不過擁有了之後都會把它都當成是必然, 你又有否這個感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