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樂視體育,新浪和騰訊共同發起成立了“互聯網體育知識產權保護聯盟”,該聯盟將積極推進互聯網體育賽事正版化進程,合力打擊各種侵權盜版行為。同時聯盟成員將嚴格自律,嚴格遵守“先許可後使用”的規則,尊重彼此的知識產權,如發生糾紛能夠互相配合及時處理侵權內容,快速解決糾紛。這個聯盟的成立,讓“互聯網+”體育這一領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同時這也標誌著視頻巨頭們對視頻體育領域的爭奪變得更加白熱化。
美國的體育產業已經非常成熟
美國的體育產業是汽車行業的2倍,是影視產業的7倍。僅僅是美國的NBA,就有6000萬美國家庭觀看NBA 電視臺,NBA在社交網絡上也擁有6億關註人群和粉絲,子超曾在美國觀看過一場NBA現場,全過程就如同看一場明星的現場演唱會,比賽現場的每一個細節都十分非常成熟。再比如說超級碗(Super Bowl),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勝者被稱為“世界冠軍”。 超級碗一般在每年1月最後一個或2月第一個星期天舉行,那一天稱為超級碗星期天(Super Bowl Sunday),超級碗星期天是美國單日食品消耗量第二高的日子,僅次於感恩節。整體上美國的體育產業已經非常成熟,人們對體育賽事的支持甚比看電影,然而體育賽事的平均消費價卻遠遠高出電影很多倍。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體育產業才剛剛起步
目前中國的大部分體育產業才剛剛起步,不管是CBA還是中超,近年中國在很多體育項目上也湧現了一些超級明星,比如說羽毛球界的超級丹(林丹),百米跨欄飛人劉翔,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姚明,因為體育產業的嚴重滯後性,使得這些體育的超級明星,也只能簡單的去做一些品牌的廣告和宣傳,假如再有自己的運營團隊,也許會有更多的商業價值。另外就中國的體育賽事而言,比如中國網球公開賽就希望打造成為全世界的第五個大滿貫賽事,從這點看對於中國體育產業來說是積極的。去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強調要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
互聯網巨頭進入視頻體育領域
從國外體育視頻的版權引入上看,原來是大的電視臺引入國外體育視頻的版權,而現在視頻網站巨頭們也開始對這一塊兒非常重視,尤其是樂視體育和騰訊。前者買下了整個歐洲的五大足球聯賽的版權,而後者剛剛從新浪的手上搶到了整個NBA的版權。大量賽事版權的引入,使得包括樂視體育,騰訊體育,新浪體育都投入了巨大的成本,版權費用也水漲船高。然而,巨大的版權成本卻未能得到相應的保護,體育賽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成為了擺在互聯網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此時三家企業同時發起了“互聯網體育知識產權保護聯盟”的意義尤為重大。對互聯網體育知識產權的保護將進一步擴大這三家企業在體育視頻領域的優勢,大有對這個行業洗牌的感覺,其他企業或將基本出局。
那麽未來將如何更好的玩轉“互聯網+”體育呢?子超總結了五點分享給大家。
1 購買體育視頻的版權
購買體育賽事的版權這里就不多說了,畢竟這件事情需要花費很多的成本開銷,一般的互聯網企業無法跟進,這一點對於體育視頻領域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購買足夠多的優質體育賽事版權,基本上無太多的競爭優勢。最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發布了《體育賽事節目的法律保護研究報告》,建議以《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為契機,明確加強體育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這將預示著未來的體育賽事節目的打擊盜版力度,也將越來越嚴厲。
2 擁有體育領域的意見領袖
體育領域需要意見領袖,所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是這個道理。子超發現在聚集體育領域的意見領袖的方面,樂視體育已經走在了最前面,央視名嘴黃健翔也加盟了樂視體育,英超解說第一人詹俊的加盟,再加上已經是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的劉建宏,基本上樂視對於足球領域真的是獨領風騷了。就如同娛樂領域的搜狐,大鵬本身也是非常具有號召力的,這些垂直領域的意見領袖們,未來會是各個平臺爭奪的焦點。
3 運作自己的核心活動
有了版權,有了意見領袖,下一步就是讓這兩個元素完美的結合出活動來,比如說結合體育賽事的活動,做一些相關的節目。因為視頻體育領域,還沒有太多的以用戶為中心或者以用戶為核心的活動。之前的傳統媒體或者電視臺都是以節目為核心,用戶是被動的接收節目。如今互聯網改變了遊戲規則,可以讓體育賽事的活動更加有參與感,更加的接近用戶。比如說線上彈幕,比如說草根網友有更多機會參與到賽事解說中去。互聯網解放的是傳統媒體對用戶的單向關系,以後都是雙向互動。
4 建立自己的品牌價值和社群經濟
所謂建立自己的品牌,本身就是結合上面說的意見領袖,去打造他們自己的專屬活動和節目。如果這個節目成功了,本身用戶也就記住了這個節目以及節目里的意見領袖,自然而然的就會對你的企業認同,品牌的價值也就會增加。而通過意見領袖的魅力,再去聚合他的粉絲,就像《邏輯思維》的羅振宇一樣,通過自己的社群運營,來進一步讓自己的社群通過口碑來反推自己的品牌和節目。
5 擁有移動分發和完整生態
這一點是子超最後提的,其實這一點是咱們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就是中國的企業不太註重生態,而美國的企業更註重深度的挖掘和完整生態的發展。移動時代,必須要具備移動的分發渠道,自己必須有硬件終端載體或者完整的移動推送路口,這一方面樂視體育和騰訊都是不錯的。不過相對與樂視體育,騰訊經營了多年的生態系統更加的牢靠一些,而樂視體育公司比較年輕,不過好在做的領域比較垂直,因此對於垂直生態的打造也不會太難,有句話叫因為專註,所以專業就是這個意思。其實互聯網發展的今天,垂直與否,決定著你是否能夠走的長遠。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創始人兼CEO,TMT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楊子超。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之一,美國已經成為華為在全球版圖上最後一個未占領的堡壘。記者了解到,華為目前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約占公司年度總營收的4%。市場咨詢機構CurrentAnalysis的分析師表示,美國消費者不太了解華為品牌,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消息。“美國消費者甚至不知道如何讀出華為的發音。”
不過,現在華為決意要向世界講一個阿甘的故事:敲開美國大門只是時間問題。
據外媒報道,華為消費者BG總裁余承東近日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與F.ounders在香港舉辦的Converge科技大會上表示,華為目標是在五年內超過三星電子和蘋果公司,成為市場份額超過25%的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華為希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這是一項長跑,華為有耐心。
余承東在會議上表示,未來增長主要來自高端和優質業務板塊,如果想銷量領先,就必須在高端市場領先。而繼去年在美國成功發布與谷歌合作的Nexus6P之後,華為表示過要繼續提升美國市場業績。
可以看到,美國市場是全球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上不得不攻堅的一塊市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了解到,華為今年在美國計劃發布一系列榮耀系列的新產品,主要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此外,華為與微軟及英特爾合作的二合一產品Mate book近期也將在美國上市,除了傳統銷售渠道,還將進駐全美的近百家微軟旗艦店。
與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一樣,總部位於深圳的華為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之一。在過去的幾年中,這家中國公司的手機業務迅速崛起。
與微軟谷歌“交好”
在整體放緩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華為正在縮小與三星和蘋果的差距。
第三方研究機構Gartner Inc.數據顯示,第一季度華為智能手機銷量同比增長59%,三星銷量依然基本持平,蘋果銷量下滑14%。當季華為的市場份額升至8.3%,三星和蘋果分別為23%和15%。
在提高市場份額的同時,華為也在關註高端產品市場,例如最近發布的旗艦手機P9,該機搭載了一款和德國光學公司徠卡照相機公司(Leica Camera AG, LCA.XE)共同研發的雙攝像頭。
余承東在上述科技大會上說,增長主要來自高端和優質業務板塊,如果想銷量領先,就必須在高端市場領先。華為和徠卡的合作是排他和長期的盟友關系,預計合作將至少持續至未來五年。
他還表示,華為正在進軍諸如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領域,基於和Alphabet Inc.(GOOGL)旗下谷歌(Google)的合作,華為計劃在今年秋季發布一款和VR兼容的智能手機。谷歌在合作中提供VR軟件平臺。
不僅在中國內地,華為智能手機的銷售在歐洲、中東和世界其他地區也在增長迅速,但該公司在美國仍只有很低的份額。
余承東表示,雖然美國擔心華為的電信網絡設備會威脅其網絡安全,但華為在美國銷售智能手機的努力不會因此受到影響。他說,消費者只想要更好的產品。“華為正在探討通過美國電信運營商來銷售智能手機,但沒有披露任何具體的產品發布方案。”
此外,華為與微軟及英特爾合作的二合一產品Mate book近期也將在美國上市,除了傳統銷售渠道,還將進駐全美的近百家微軟旗艦店。
“過去我們在美國市場表現不好,市場上做了一些調整。”余承東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華為和榮耀系列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會實現新品的同步上市,而在華為全球戰略中,“攻下”美國已被提上日程。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和谷歌以及微軟的合作,對華為品牌的提升比對份額來得更為重要。
攻占美國市場
余承東多次強調,超越蘋果和三星只是時間問題。而五年後全球超越蘋果三星的市場份額,是余承東第一次提出的目標。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給華為消費者BG提出的奮鬥目標是五年要做到1000億美元。數據顯示,華為消費者BG 2015年收入超過20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五年中每年增長幅度需持續超過30%。如今,華為開始在平板電腦、智能手表以及VR業務領域發力。
最近,華為公司宣布,在美國加州和中國深圳同時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件。對於華為對三星的訴訟,業內更多聯想到華為終端CEO余承東關於超越三星蘋果的說法。目前,華為也進軍PC,業務線與三星蘋果重合更多。不過,通信交叉授權較普遍,因此結局更難料。因此,這次訴訟可以說是華為打出超越三星的第一槍。
目前,華為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強化專利組合,此舉使華為能夠與三星和蘋果在海外市場競爭。去年,華為的研發支出達到92億美元,高於蘋果公布的81億美元,但低於三星的125億美元。
“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最想進但最難攻破的最後的海外重要市場,和谷歌以及微軟的合作對全球消費者也有心理暗示:華為正在替代三星成為Android的領袖和旗幟。”王艷輝對記者說,專利的問題也有類似的暗示效果。
事實上,美國市場對於華為來說一直是一塊“摸不著”的蛋糕。
來自數據研究公司comScore的調研結果顯示,蘋果和三星依然是美國市場的霸主,加起來占據了接近70%的市場份額。而對於華為來說,盡管終端業務崛起,但華為的諸多旗艦機型卻在美國市場不能上市。
記者了解到,與全球其他區域不同,美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售大約95%都是通過運營商渠道賣出去的。不過,美國各大運營商通常只有在需要廉價、無品牌手機時才會與華為合作,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運營商已經從三星、蘋果、LG等制造商以及低端廠商那里獲得了充足的手機。
同時,對中國品牌的固有思維限制了華為手機在運營商市場中的施展空間。
“在美國市場我們仍然會和運營商保持良好的關系,從OEM轉型,並且加強電商的渠道布局。”余承東此前對記者如是表示。而在邵洋看來,華為在美國的發展也不能完全只依靠運營商。
在前年6月份,華為在美國推出電子商務網站gethuawei.com,同時榮耀開始進入美國市場。而從最近的動作可以看到,華為在美國市場的布局正在加快,電商上的進擊與谷歌的密切合作正在印證此前的目標。
“從歷史上看,谷歌和為微軟一直選擇每一個階段創新能力最強的設計廠商作為Nexus的合作夥伴,華為的硬件實力已經獲得認可。同時通過和谷歌在軟件上的磨合,也能加強華為的軟件能力。”王艷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和谷歌以及微軟合作順利,打開美國市場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