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让市场经营户头痛的十大教育问题(下)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3070

案例5
成绩怎么都上不去
  在校学习成绩往往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记者走访市场时发现,不少家长都为孩子成绩上不去而犯愁。
自己做生意忙是原因之一;再有就是自己原本的教育水平也不高,对于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自己也解决不了,这下可怎么办?请了家教辅导,看着孩子也挺累的,可是效果却不是特别好。
【专家建言】杭州万也心灵驿站杨小红主任
我们问责教育系统教条,我们责怪孩子不够努力,我们深痛无法帮助孩子把成绩提高。我们有没有问过孩子:孩子,你们想要学什么?你们希望怎么学?
家长们也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家长的学生时期都是成绩优异的拔尖生吗?会有一些家长幼年时候形成的一些被肯定的期待,现实中也许没得到满足,就会有一些自我的点没有被穿越,所以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把孩子当作一种工具,透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被肯定。
其实,每个成人通过自己的经历都已经得出结论,成绩的好坏和生活未必有很直接的关系。
案例6
沉溺电脑游戏、上网或课外书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给人们便捷。而同时,却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其中改变最大的是网络游戏的多元化。
现今有不少孩子花较多时间沉迷网络游戏,从而忽视了学习,甚至沉溺在电脑游戏中。
【专家建言】杭州万也心灵驿站 郝珈茵老师
沉溺网络、游戏往往都是一种逃避的行为。成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需要找出孩子希望通过沉溺行为而逃避面对的是什么,看到他们不希望面对的恐惧点是什么。同时,不论逃避通道是网络或游戏,其中一定会有很多值得孩子学习成长的正面积极的成分,如果我们能找出来,适当引导孩子,从中学习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不是更好吗?
案例7
对孩子的关心被说成唠叨
  记者采访中发现,大多数父母亲与子女之间存在沟通方式障碍,父母亲期望多关心子女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心理。关心越多,嘱咐越多,却被子女误读成唠叨。
龙翔服饰城的王女士提起与儿子交流方面的问题,就感到一脸的无耐。“平时学校要求要多关心子女物质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但你多关心他,多问他几句,他就说‘好了好了,烦不烦!’”
【专家建言】杭州万也心灵驿站 郝珈茵老师
关于成人和孩子的交流沟通,首先需要先和孩子是同一国的,用同一国的语言。往往家长的唠叨背后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以及自身的一些恐惧点投射到孩子 身上,担心孩子遭遇自己害怕面对的一些东西。恐惧点的投射就只能家长自身先清理了;关心和爱护则需要改变家长们的表达方式,有时候直接表达可能更有效果, 也更简单。
案例8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杭州环北小商品市场的358号摊主是东阳人,全家出来开了一个服装批发店,小的时候孩子放在老家父母身边,方便照顾。现在12岁了,觉得要给他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于是便把孩子带到杭州,在杭州的学校念书。
孩子没有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存在什么问题;现在却发现他特别好动,总坐不住,思想难于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做事情总是三心两意,半途而废。为了孩子德、 智、体全面发展,平时或是暑假都会给他报上几个培训班,可是,每一项兴趣都没有坚持下来。俞老板困惑地说:“能给予的我都给了,为什么他还是不能达到我们 要求的那样呢?”
【专家建言】杭州市闻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站长 章青老师
当家长发现孩子特别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时,不要急于给孩子下多动的结论。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受到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作为家长,可以关注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是不是就长一些呢?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原因还是心理性的。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情绪,去明白理解压力在哪里?兴趣点在哪里?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然后才能因材施教。
案例9
学习情绪受授课老师的影响
  “我们家的孩子学习兴趣总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这个老师他喜欢,他欣赏,他就有兴趣多学些,如果这个老师不是他喜欢的,他就不学习,在我们面前总是抱怨。”黄老板的儿子刚上高一,但他特别担心他对新学校、新老师的适应问题。
在初中学习的时候,这孩子就经常受到老师的影响。有兴趣的课程,他会特别突出;没有兴趣的课程,他则不愿意多花心思学习,克服一些主观的因素。
【专家建言】富阳中学心理辅导室 汤勇鸿老师
在孩子抱怨的时候,家长要学会仔细听,不要着急去打断或者责怪孩子,听完以后也不要急着作评论,可以问问孩子这老师有什么优点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 优点,也都有缺点,孩子的问题可能只关注了老师身上他不喜欢的部分,因此才会有看老师学习的情况发生,努力去沟通,引导孩子全面地评价老师,客观地对待学 习。
案例10
同伴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教会我们交友之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同样会遇到许多伙伴。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孩子们是非判断能力还较弱,当有些伙伴的错误行为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时,该如何是好?龙翔服饰城的王女士,她的女儿一直 很乖,可是在上初三时,因为女儿所相处的一个伙伴受到家庭矛盾的影响,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有旷课现象,还有早恋等现象。而女儿是个讲义气的人,认为朋友 的事情便是自己的事情,于是即使自己的伙伴做的是不正确的行为,她也一样陪同,在她认为是一种意气。
王女士发现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于是她放下生意陪着女儿三个多月,一直与她们相处,与她们沟通,用自己的行为才将她们引回正确的方向。
【专家建言】富阳中学心理辅导室 汤勇鸿老师
无疑,王女士是一位负责任的家长,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家长。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她的孩子讲义气是优点,缺点是方法不对,其做法不仅没能帮到她的朋友,反而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而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帮助和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编后
  我们例举的这十个案例,既是颇为典型的家庭问题,也是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现如今,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几乎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幸福指数。
都说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一个就是如何“教育”他人。而当今家庭教育中,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 充满焦虑和恐惧,从而不再喜欢学习;一种则是不给孩子任何挑战的机会,什么都为孩子准备好,让孩子缺乏成就感。其实,正如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翁敏洪所 言,最好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供既有挑战性又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带有一定的压力同时又能从压力下解放出来的教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2

前十大的建商都想出清存貨轉行 溫州倒債風後 大陸房市泡沫風暴再起

2011-10-31  TWM




房價因政府調控下跌不休,對買房或買不起房的中國人來說,大家都很鬱卒,「空頭大師」謝國忠甚至喊出,中國房價將腰斬。繼溫州民企倒債風後,大陸房市恐掀 起另一場風暴。

撰文‧楊方儒

今年大陸十一國慶,地產商個個愁眉苦臉,歡欣不起來,「誓死與開發商血戰到底!不退差價誓不罷休!」這是江蘇太倉街頭隨風飄動的白布條,字句透露買主憤怒 的心聲。更諷刺的是,景瑞地產在當地打出折扣戰,從每平方公尺八五○○人民幣(以下皆同),砍到六八○○元,結果上門丟雞蛋的老買家,比上門的新買家多得 多。

房價迅速暴跌 社會失序房市景氣急凍,價格下跌,展示接待中心比門可羅雀更糟,被高利貸統治的浙江溫州,買主直接在展示接待中心暴動。而這早已不是新聞,連記者都沒興趣 採訪。

事實上,這一年多來,中國政府賣力打房,讓中國的地產商,從天堂跌到地獄,因為他們的客人,都變成了所謂的「奧客」。

奧客不分男女老少,衝進一間間裝潢精美的售屋中心,見人就打、見物就砸,建商找來公安也沒用,因為他們連老共都敢踹。這些暴民,原本都是溫良公民,一夕失 控的主因很簡單:房價下跌!

為了實地探查中國房價下跌造成的亂象,《今周刊》採訪團隊從北京熱鬧的CBD(北京商務中心區)出發,往東一路堵車,三十分鐘後終於到了通州。通州好比台 北的林口,一直喊著要成為北京的新市鎮,但發展始終不如人意,雖然房價只要市中心的四分之一,但如今搬進來的人都非常不爽,因為他們的資產正大幅貶值。

近五年來,通州的房價一路被炒高,最高峰每平方公尺兩萬元均價,相當台北林口合宜住宅(每坪十五萬新台幣)的兩倍。但我們到了展示中心一問,現在均價只要 一萬四千元,等於足足跌了三成,不少預售屋甚至跌了五成。

「等車的人不高興,上了車的人更不高興!」去年剛搬進通州的出版社編輯商勇說,買不起房的人總是覺得房價下跌不夠,已經買了房的人,每天住在賠錢的房子 裡,心裡也總是鬱悶。

「房子還沒蓋好,我就平白賠了四十萬元,好幾年才存得下來!」二十八歲的CBD外商上班族梁曉翠,去年才在通州買了一四○萬元的一房一廳,明年才要交屋, 但是現在預售價格只剩下一百萬元。

北京房價像溜滑梯快速下滑,讓進場買屋的人嚥不下這口氣。梁曉翠除了在網路上串聯買主,一起要向建商討錢外,自己也發揮纏功,有空就賴在展示中心當「釘子 戶」,只要有人進門看屋,她比業務員還快上前接待,直說這是黑心社區,大聲高喊「絕對不要買」。

梁曉翠還算溫和,在通州的京貿國際推案,因為有買主鬧得凶、公安也幫不上忙,地產商竟然找來黑道圍事,一不小心就打傷買家。

其實,大陸的房地產業者魚龍混雜,素質真的不高。北京規模最大的房屋仲介「鏈家地產」,為了爭奪房屋買賣代理權,竟然拿棍子把另一家宇源地產的員工打傷。 公安調查後才赫然發現,鏈家的仲介辦公室裡頭,放了好多棍棒,店長平常都訓示說:「如果有別的仲介來搶房源,抓住了就打!」失序的交易空間裡,當地產商耍 流氓時,買家自然也是會用拳頭回應。

管得越多越難管 調控失衡中國政府想要維穩(維持穩定),但總是碰上民眾想要維權(維護權益)。聚眾鬧事、上街頭抗議,早就已經在各省遍地開花,只是報紙上看不到而已。

中國各地都鬧烘烘的,這顆「非典型」的房市炸彈,確實隨時都會引爆,但其實引信,是中國政府自己點燃的。

事實上,調控房市就跟教訓小孩的道理一樣,管得越多,越難管。因為限價會造成各種惡果,中國政府習慣性管制各行各業產品價格,過去管制油價的時候,各種扭 曲的新聞不斷在媒體上出現,甚至油荒、電荒,還有各式各樣的荒也隨之出現。

中國政府管制房價一年多來,一再召集各大企業「指導」價格!但上有政策不漲價,下頭有對策,最後吃虧的還是一般消費者。以北京來說,外地戶口需要有五年以 上繳稅紀錄才能買房,全北京有資格買房者剩二十萬人,而有購買能力者更剩下不到一萬人。雖然仲介鼓吹找人頭代買,但在有限的購買人口下,北京房市如一灘死 水。

事實上,中國政府為了調控房價,使盡各種「奧步」,也開始自食惡果,到最後這雙看不見的手,可能還是不得不放開。舉例來說,銀行緊縮銀根,利率一再上調, 但企業、民眾都還是有借錢需求,只能轉向高利貸,這就造成了溫州版次貸風暴。

因為緊縮銀根、限制購買,無論哪一點都無法從根本上面解決房價。追根究柢原因是政府售地價格過高、一般人收入過低,自然造成惡性循環。尤其中國股市低迷四 年,房市則高漲四年,熱錢都流向房地產了。但中國政府也嚴格管制大盤指數,這一波資金陸續回流股市,也沒有看到有大行情誕生。

「中國房價下跌五成很正常!」經濟學家、「空頭大師」謝國忠說,近年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是,全球房地產市場都在暴跌,唯獨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還在漲。

的確,目前中國未售出的住房總計面積高達一六○億平方公尺,地產業者土地庫存三十億平方公尺,政府還握有四十億平方公尺的土地儲備。雖然中國人民城市化比 率只有四成出頭,但根據這些數據,就算今後城市人口總數到十億人,也能夠滿足需求。

謝國忠分析說,中國貨幣政策肯定持續收緊,大量開發商將面臨倒閉潮,房價肯定持續下跌,「我一直向朋友建議,如果手上有空房的,那麼趕快把房子賣掉,如果 賣不掉,一定要選擇折價拋售。」大洗牌時期來臨 進退失據謝國忠喊出「房價腰斬」的驚悚論調,確實透露出地產商壓力很大,但誰會先收手不玩?

「頂多以後就不再做房地產了!」全中國前十大地產商、浙江房地產龍頭、綠城董事長宋衛平,不負責任的一句話,最近就招致各界批評。

宋衛平說,如果真的一直賣不掉房子,他考慮直接把價格降到底,所有房子都賣完後,就不做買賣。宋衛平先前為了打響綠城品牌,甚至還買了一支足球隊冠名,但 現在卻有了退出市場的念頭。

宋衛平的想法不是特例,因為過去幾年賣房子是暴利,使得全中國目前已有兩萬家房地產業者。這數目可說是世界第一,但扛不住政府調控壓力,選擇退出房市的地 產商肯定將不是少數。

關鍵在於,很多房地產業者預期政策很快就會放鬆,土地價格就會跟著上漲,因此用三○%至四○%的利率去借高利貸。這樣對賭下來,只會踏上死路。

在內蒙的鄂爾多斯,到處都是剛蓋好的大樓以及滿街的銷售廣告,但實際銷售卻早已進入冬天,乏人問津。最好的例子是,總計砸下六十億元建起的康巴什新區,到 處都是新大樓,「點燈率」卻極低,夜晚街上毫無人煙,被當地人戲稱為「鬼城」!

因擁有煤礦而暴富的鄂爾多斯,房價在六年內已漲了六倍;每人平均擁有房數也達到了二.七間房。但地產商還是無止境地繼續推案,可說是房地產泡沫的最佳代 表。「為了賣房,叫我下跪都可以!」很多鄂爾多斯房仲業務員在網路上哭喊業績壓力沉重,老闆要他們使盡各種不入流的方法找客戶。

所以我們看到,大批地產商最近為了促銷使盡手段,有的是送LV、PRADA包,也有的半夜一直傳簡訊給潛在客戶。鄂爾多斯出生、如今在北京定居的商勇,在 中國十一國慶長假期間,就收到一八七條賣房簡訊,他甚至在半夜一兩點,還連續收到同一個推案的三條簡訊,他大罵:「你讓我睡不好覺,誰要去買你的房?」這 的確看得出,中國房地產仍在草莽階段,又何時才能踏上正軌?

「這將是一個淘汰與再生的大洗牌時期!」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嚴肅地下了結論。他比喻,過去賣房子就像賣股票,隨便蓋隨便賣。但經過洗牌後,屆時中國才會誕 生真正的大型房地產企業,「會像賣汽車一樣,真正比的是誰做得好。」但在這之前,中國房市恐要經歷一段難熬的陣痛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6

2011年創投市場十大事件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0&id=5498

 導語:2010年創投市場火速升溫,儘管今年有A股市場的持續下跌,中概股的危機,仍然阻擋不了VC「瘋投」的熱忱。另外以IPO為主要退出方式的時代正在消逝,併購退出悄然升溫。

  編者按:2011年,對於國內創投來說,是一個全行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年份。一年裡,國內股市低迷不振,新股屢屢破發,國際資本市場則對中國概念股展開 了一輪瘋狂的「獵殺」。這使得原本指望投資和輔導國內企業在創業板上市或者赴美上市的創投機構很受傷。面對行業生存困境,創投業通過拓展國內企業海外上市 私有化服務以及幫助國內企業海外併購遭受債務危機的歐洲企業,實現了內生式增長向外向式增長的初步轉變。這對國內創投業在新的一年裡實現「兩翼齊飛」的增 長極為有利。為此,我們梳理了2011年國內創投業浮現出來的三大亮點,以饗讀者。

  伴隨著年末腳步的臨近,發改委在12月8日發佈了《關於促進股權投資企業規範發展的通知》,這是我國首個全國性的股權投資企業管理規則,意味著PE行業的監管開始加強,為行業亂象敲響了警鐘。

  而回顧VC/PE行業在2011年的發展,有成績也有不足,總體來看,我國的創投市場逐漸從「瘋投市場」向「理性回歸」在轉變。

  據清科數據顯示,2011年,PE行業實現投資額達238億元,投資案例654起。而VC「蓄水池」蓄水264.56億美元,較去年全年翻番,而IPO退出開始下滑,併購退出開始升溫。

  譽華投資董事總經理李波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2011年,全民PE的暴富夢終結,市場開始進入價值回歸和洗牌的階段。

  PE/VC投資案例達2055起

  交易金額達355億元

  眾所周知,自2010年創投市場開始進入炙熱化,「全民PE」帶動下,整個創投市場變成「瘋投」市場。而今年,隨著泡沫的破滅,理性回歸、價值回歸, 已經成為了2011年的主旋律。另外,伴隨著超預期的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A股市場的非理性持續下跌,以及中國概念股在NASDAQ的信用危機等事件,在 給了那些投機性的創投公司以當頭棒喝之後,也挫傷了理性投資人和創投團隊的心態。不過,今年的PE/PE投資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根據清科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共有204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其中披露金額的195支基金共計募集335.82億美元,而完成 投資交易654筆,披露金額的610起案例共計投資238.11億美元。VC市場,中外創投機構共新募基金323支,新增可投資於國內資本量為 264.56億美元;從投資方面來看,1-11月共發生1401起投資交易,其中已披露金額的1366起投資總量共計117.25億美元。從投資方面可以 看出,今年的投資案例超過去年的兩倍,實現跳級增長。

  IPO退出下滑

  併購退出升溫

  自從有了創業板後,VC/PE市場變得異常火熱,而百倍的市盈率也是促使創投市場不斷製造出傳奇神話的助推劑。不過,在今年A股市場的持續低迷影響 下,不僅使得創投機構的退出收益大幅縮水,而且使得前期以較高估值進行投資的創投機構苦不堪言。IPO退出風光已不再,而併購退出開始升溫,特別是在下半 年,退出案例數量驟降,機構退出開始受阻。

  據數據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共有123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從被投企業中實現退出,案例數量較上年同期的138筆下滑10.9%。從退出方式分析,123筆退出中包括IPO退出111筆,併購退出6筆,股權轉讓方式3筆,管理層收購1筆及其他方式退出2筆。

  另外,從VC行業退出案例來看,今年前11個月共有117家VC支持的企業IPO涉及退出交易299筆,佔退出交易總數的68.7%,較2010年 85.3%的佔比大幅下滑。其次,併購退出共有52筆,佔比為12.0%,以IPO為主要退出方式的時代正在消逝,併購退出悄然升溫,無論便捷性還是回報 水平,併購退出都不佔弱勢。除此之外,股權轉讓方式共發生39筆退出交易,佔比為9.0%;管理層收購方式退出共22筆,佔比為5.1%。

  國有LP前赴後繼

  早期項目漸受青睞

  相比去年全民PE的市場熱度,今年的PE市場多了紅色隊伍的加入。

  2011年,國有LP以各種形式參與創投業務,紅色PE加速進場。如證監會下發《證券公司直接投資業務監管指引》引導的券商直投,財政部、發改委聯合 印發《新興產業創投計劃參股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引導的政府引導基金等,發展迅速,各具特色,成為年度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另外,伴隨著A股市場的調整,特別是創業板公司上市後破發頻現,導致上市公司估值逐漸回歸理性,而創投機構爭奪pre-ipo項目的競爭加劇,使得創 投市場呈現出一片噪雜的聲音。幾家創投機構爭搶一個項目的事件時有發生,而高倍的PE估值帶給投資機構的則是退出的艱難,等待他們的或許是血本無歸的命 運。這種過度無序的競爭過後,機構投資者也變得逐漸理性投資,部分機構開始把重點轉向更為早期的項目.

  「融、投、退」三難齊現

  投資人倍感「糾結」

  雖然從數據上看,今年內,投資機構的融資和投資成績顯著,退出在下半年出現困難,不過,在《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多數投資人看來,今年的「融資、投資、退出」三個環節讓投資人感到糾結。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紀源資本資本管理合夥人卓福民表示,機構拿了LP的錢要投資,好項目卻並不多,有了好項目,但是企業家在眾多PE的「追 逐」下變得異常的挑剔,使得投資並非易事,而在二級市場退出變得困難,監管機構不斷推出的新政,導致了IPO退出不再那麼風光,因此,「融、投、退」難是 成為今年投資市場的真實體現,而投資者為了不被「忽悠」,所以倍感糾結。

  對此,深創投董事長靳海濤則在清科創業投資論壇上表示,今年的VC和PE熱度有所減弱,募資、投資、退出等各方面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移。另外,創業投 資行業的風險和收益發生了結構性轉變。而高於12倍PE的項目很難被名牌機構所接受。所以創投機構的品牌,信譽和增值服務的能力日益受到監管機構和LP企 業的重視。

  而在李波看來,「融投退」難在上半年並不是這種情況,但是在下半年,確實存在這種情況,和2011年全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格局密切相關。這三個「難」其 實有內在的必然邏輯,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另外兩個都會出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宏觀調控緊了,流動性就差,加上股市的非理性下 跌造成的投資收益差,就表現為融資難。投資機構多了,好項目就更搶手,項目企業浮躁了,要價就更高,因而,就表現為投資難。股市不景氣,新三板不成熟,兼 併收購在大背景下難以大量實現,因而,就表現為退出難。

  不過,從整體而言,今年的創投市場從六月份開始出現拐點,與上半年相比,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而在投資人看來,這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因為經歷了去年創投市場變「瘋投」市場之後,行業泡沫開始破滅,行業洗牌必將來臨。

  2011年創投市場十大事件

  1 政策新規 PE備案制將推廣至全國

  12月8日,在PE備案制於部分省市試點近一年後,國家發改委推出了新規,將PE備案制推廣至全國。發改委近日發佈了《關於促進股權投資企業規範發展 的通知》,從股權投資企業(PE)設立與資本募集及投資領域、風險控制、管理機構、信息披露、備案管理和行業自律五個方面對全國性股權投資企業提出規範要 求。並且,此次新規的推出是我國首個全國性的股權投資企業管理規則。

  對於此次發改委的新規,多家知名PE機構合夥人表示,加強監管和行業自律是大勢所趨。

  點評:政府監管機構應該保護的是公眾利益,而不是針對真正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如果針對少數人用私募的形式進行投資,並且是合格的,風險披露、回報、風險紕漏等問題就不需要過多考慮。(楊 萌)

  2 美國出台借殼上市新規 創投業熱情難續

  11月中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出台新規,任何希望通過反向併購上市的公司必須滿足更加嚴格的NASDAQ OMX,NYSE Euronext和NYSE AMEX的上市要求。而所謂反向收購是進入美國證券市場的一種辦法,通過該辦法國外公司可以通過併購殼公司達到上市的目的。根據該新規,公司必須在櫃檯市 場首先交易一年才可以申請上市,另外對正式上市之前的股價變化也作出了相關規定。

  點評:反向收購上市曾經是國內企業赴美上市的最愛,因為其操作簡單,時間週期短,變現容易,是國內創投業實現投資退出的一個捷徑。有業內專家分析指出,該規定將使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經受更多考驗,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公司赴美上市或將繼續放緩。(袁 元)

  3 QFLP試點推出 外資PE進入國內創投市場

  在中國創投市場快速發展,人民幣基金火熱升溫的背景之下,本土LP匱乏問題亟待解決,外資參與人民幣股權投資試點在今年實現,京、滬、渝、津等地相繼推出QFLP相關試點政策,給予了外資PE可能的待遇與政策,外資進入之日可待,中國創投市場將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

  點評:所謂QFLP,是指境外機構投資者在通過資格審批和其外匯資金的監管程序後,將境外資本兌換為人民幣資金,投資於國內的創投市場。QFLP試點 對於我國創投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參照證券市場上QFII機制引入QFLP能夠給中國創投基金帶來大量的資金支持以及豐富的投資經驗,緩解目 前國內LP資源匱乏和發展不成熟的問題,提升我國LP數量和投資水平;另一方面,緩解外資投資機構在中國發展的國民待遇、資本結匯以及海外LP管理等諸多 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將加快我國創投市場的全球化進程。(夏 芳)

  4 互聯網企業依然是VC最愛

  據記者瞭解,2011年前11個月,中國創投市場中發生的投資共分佈於23個行業中。其中,互聯網、清潔技術、電信及增值業務行業獲得最多投資,投資案例數分別為268、115、95起,投資金額分別為32.12、7.55、5.77億美元。

  從各行業的投資表現來看,互聯網行業前11個月投資案例數和投資金額分別佔總量的19.1%和27.4%。一方面,互聯網行業垂直細分領域吸引資本深入挖掘,「大消費」概念的電商網站成為逐利熱點;另一方面,物聯網產業振興規劃陸續出台,云計算產業「方興未艾」。

  點評:從VC投資案例方面可以看出,互聯網依然是VC最為青睞的投資方向,畢竟來說,VC此前對國內互聯網企業的投資贏多輸少,投資熟悉的行業成為VC們的首選。(楊 萌)

  5 PE市場「人來人往」 人員穩定性遭遇挑戰

  2011年中國PE業人事變動頻繁,在競爭日益激烈以及國內國外市場持續低迷的作用下,投資機構的團隊穩定性遭遇挑戰。縱覽2011年中國PE行業的 人事變動,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機構之間投資人的自然流動,如原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黃晶生轉投TPG、原凱鵬華盈合夥人李立偉加入青雲創投、王佳芬離 開紀源資本,加盟中國最大的信託公司平安信託並擔任副董事長等;二是投資人獨立組建新基金,比如原凱鵬華盈主管合夥人鐘曉林創建江南資本、TPG中國區高 管馬雪征創建博裕投資等;三是PE從業者在上下游領域之間的跨界流動,如原華商基金投資總監莊濤轉投中信產業基金、原國開行評審三局創業投資處處長胡斌任 英飛尼迪董事總經理、紅杉資本副總裁余根靈任合眾集團直投業務董事總經理等;四是一些特殊情況,如鼎暉投資王功權因「私奔」而「放棄一切」。

  點評:市場激烈競爭下對優秀人才的渴望、投資機構的業務調整及擴張,都加劇了行業人才流動;而在PE行業固有的封閉式基金管理模式下,高層投資人等重 要決策成員的變動也將對基金管理團隊和投資人帶來連鎖影響。看似平靜如水的PE人才,其實每個人都有著更大的目標,等待的只是機會。(賀 駿)

  6 IPO退出風光不再 機構退出遇阻力

  今年以來,由於中概股表現欠佳以及「VIE模式」前景影響投資者信心,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通過被投企業境外IPO實現退出遭遇阻力,前11個月發生在美 國市場的IPO退出案例只有5筆,中國台灣證券交易所退出1筆。與此同時,境內市場IPO節奏放緩。前三季度IPO退出案例數量均呈現同比增長,但在進入 第四季度後開始出現驟降,10月及11月僅有10支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通過被投企業境內上市實現退出,涉及企業只有4家。從投資回報角度分析,清科研究中心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境內IPO退出平均賬面回報倍數分別為4.89、7.16倍和4.56倍,但10月和11月平均回報倍數僅為2.78 倍。可以說,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境內及境外退出均面臨著極大壓力。

  點評:2011年中國A股市場的持續低迷,不僅使得創投機構的退出收益大幅縮水,而且使得前期以較高PE進行投資的創投機構苦不堪言。而據記者統計顯 示,今年上市的創業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倍數在52倍,而去年則是71倍。總體來看,機構通過IPO退出已經不是主渠道,機構的暴富神話隨著退出難度的增加 也將逐漸褪色。(夏 芳)

  7 VIE大地震 VC/PE嚴陣以待

  2011年6月,為爭取中國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馬云單方面中止旗下支付寶的協議控制關係,支付寶股權從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Alipay轉為全內資公司。

  此後,這一曾被大批中國互聯網公司倣傚的海外上市渠道(VIE)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被爭論的焦點。9月,隨著VIE大討論的不斷升級,坊間 傳聞,一份以「要求政府採取行動取締VIE」為內容的內部報告正在業內不脛而走,一時間,監管層對VIE的態度轉變令與之相關的利益集團岌岌可危。

  至今,VIE或遭取締的可能性猶存,為之惶恐不安的不僅僅是那些準備採用VIE方式赴海外上市的企業,更有大批在華掘金的外資VC、PE。

  點評:毫無疑問,作為監管層,將VIE等事宜納入監管體系是規範運作的必要一步。

  如今,大多數外資VC、PE對VIE監管一事都報以靜觀其變的態度,他們並非無以應對,據記者瞭解,採用過橋貸款或債轉股的方式投資、爭取更多運用人民幣基金展開投資,甚至將獲得審批變成向企業注資的前提條件等都將成為外資VC、PE們的應對之策。(於 南)

  8 新天域和深創投 年內最大贏家

  2011年,二級市場表現低迷,加之IPO節奏放緩,VC/PE機構退出表現較2010年有所回落。

  據清科數據顯示,今年,PE退出賬面回報倍數最高的案例為新天域資本退出華銳風電,退出回報倍數180.00倍,以企業上市發行價計算,華銳風電上市 時新天域所持股份價值108.00億元人民幣。而VC方面,年內IPO退出案例數量最多的機構為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有11家企業實現上市,平 均賬面回報倍數5.73倍。

  點評:由於二級市場的低迷,特別是創業板市盈率的降低以及上市後破發頻頻,導致機構退出後的賬面回報倍數明顯下降。創業板的造富神話逐漸消失,而創投機構要想通過IPO退出獲得巨大財富的夢想隨著投資理性的回歸而將破滅。(夏 芳)

  9 人民幣基金 成創投絕對主力軍

  據清科數據統計顯示,人民幣基金依然佔據絕對主導地位,323支新募基金中295支為人民幣基金,佔比為91.3%,募資總額198.02億美元,佔比為74.8%,相比2010年全年人民幣基金規模61.5%的佔比,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據瞭解,2011年前11個月中新募集美元基金僅28支,佔比為8.7%;募資總額66.55億美元,佔比25.2%。儘管美元基金募集舉步維艱,但 仍有諸多知名外資創投年內完成新的美元基金募集,包括蘭馨亞洲、聯想投資、啟明創投、北極光創投、凱鵬華盈、金沙江創投、經緯創投等機構。而本土創投如深 圳創新投、中科招商、硅谷天堂、上海永宣、中國風險投資、江蘇高科投、高特佳等活躍本土機構均各自完成多支人民幣基金的募集。

  點評:由於LP群體的擴容,人民幣基金不斷壯大已經成為事實,這一點有來自國家政策的支持有關,也與全國各地發起的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有關,而「紅色資 本們」在全國紛紛成立基金,加上鼎暉創投、德同、DCM、KPCB、優點資本等外資VC也相繼設立並募集了人民幣基金,這些都是導致人民幣基金壯大的要 素。(夏 芳)

  10 「私奔」 事件讓PE「公開化」

  2011年5月16日,鼎暉創投合夥人及創始人之一王功權通過微博宣佈「放棄一切,和王琴私奔」,而這一事件的發生,讓一直隱秘的PE行業浮出水面,當大家都在笑談「私奔」事件的同時,LP如何判斷與處理GP團隊的穩定性風險,也引發了業界的熱烈討論。

  點評:作為創投行業的知名公司,鼎暉創投在王功權「私奔」事件下顯得尤為被動,雖然在第一時間內找人接替王功權的職務,但是影響已經無可避免。於是 乎,就有PE圈子內的人開始抱怨,一個人的私奔影響了整個行業的聲譽,傷不起。GP管理人的動盪將關係著團隊的生存,私奔所付出的代價不小。(夏 芳)

  相關閱讀:

  由內生轉外向創投業尋新奶酪

  5倍,8倍,12倍,16倍,看著這一組組數字,別以為你誤入了拍賣場所,這是近幾年來由於創業板開設引發的全民PE熱下,各路創投機構為了爭奪優質 擬上市企業股權而開出的市盈率價碼。考慮到以如此之高的市盈率入股擬上市企業,再加上這些企業即使能夠如願成功上市也會等待2到3年時間的時間成本,以及 按照目前創業板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在30倍左右的估值,2011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價格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狀態。用一句俗氣話來說:那就是如今的中國股權 投資市場進入了一個「狼多肉少」的時代,要想在這樣一個充分市場化競爭的行業下生存下來的確是「居之不易」。

  2011年對於國內創投業機構來說,不僅僅是因為難於搶到具有投資價值的擬上市企業資源,即就是搶到了優質擬上市企業資源,隨著2011年下半年以來 國內IPO市場低迷,創業板新股屢屢破發,再加上國際資本市場特別是美國資本市場掀起了一股質疑和做空中國概念股的浪潮,特別是美國證券監管部門推出的反 向上市新規讓國內企業赴美借殼上市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接斷掉了國內創投業原本長袖善舞的一大利潤來源即輔導國內企業赴美上市,使得國內 VC/PE機構費盡千辛萬苦搶到手的擬上市企業股權退出受阻。當國內VC/PE機構把投資增值的希望全部寄託在IPO市場上市退出時,「繩從細處斷」便成 為2011年國內創投業真實的寫照。

  國內股市的低迷不振和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打壓,促使國內創投業開始尋覓行業生存的新奶酪。正是在這種求生本能的刺激下,2011年國內創投業 出現了一些新的亮點。亮點之一便是不少私募機構選擇了走專業化投資路線。也就是說從過去的「四處撒網」游移不定的散放式投資轉向為定向於某一特定行業「孤 注一擲」精耕細作式投資。這種投資趨勢表現在募資方面就是專業化基金漸成市場主流。從清科公司發佈的國內創投業研究報告可以看出,今年以來,在國內新近設 立的新募集基金中,涉及能源、清潔技術、綠色環保等行業的專業化投資基金成為創投基金的主模式。亮點之二便是從過去主要是輔導國內企業赴美上市轉向輔導已 經赴美上市的國內企業私有化。由於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瘋狂獵殺,很多赴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市盈率已經跌至5倍以下,價值窪地跡象明顯。在這種狀 況下,繼續輔導國內企業赴美上市已經是無利可圖的買賣,反過來,投資已經極具投資價值的中國概念股成為國內創投業的新奶酪。11月22日,盛大網絡宣佈正 式達成22億美元市值規模的私有化交易協議,這標誌著盛大網絡將結束2004年以來8年的在美上市記錄。事實上,很多已經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已 出現私有化退市的「集體現象」,這也為國內PE機構投資參與中國企業境外私有化交易提供了一個新的市場良機。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已有近20家海外上市的 中國企業在考慮私有化,而鼎暉投資、貝恩資本、春華資本等國內知名創投機構也紛紛借此機會開拓私有化業務,使其盈利模式由過去單一的內生式增長轉向外向式 增長。亮點之三便是為國內企業海外併購做好投資顧問以及融資支持。今年以來,由於歐元區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很多質地優異擁有核心技術優勢或者知識產權的歐 洲企業不得不選擇「被併購」的方式以謀取生存空間。這些物美價廉的歐洲企業不能不讓國內企業怦然心動,意圖通過併購方式拿下這些歐洲企業。在國內企業的海 外併購歷程上,少不了國內創投機構的參與。他們可以通過調研方式給出這些歐洲企業真實的生存估值,通過提供資金與行業整合、交易設計等多方面支持,在協助 中國企業出境併購的資本運作過程中尋求自身更多的利益增長點,並逐漸減緩國內PE行業在Pre-IPO投資領域內的激烈競爭態勢。

  2011年國內創投機構在尋覓行業生存新奶酪的過程中浮現出來的三大亮點,表明了國內創投機構正從過去主要依賴投資並輔導國內企業去國內創業板上市或 者境外上市的盈利模式開始轉向,私有化與海外併購日漸成為國內PE機構參與中國企業投資的兩大新主題。內生轉外向,標誌著國內創投機構投資的升級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2

十大成交 Pollyho2002

http://blog.yahoo.com/pollyho2002/articles/648892/index

最近 Polly 外出午膳時, 看了一眼財經新聞, 原來港股十大成交中的五隻都是認股證/牛熊證, 比許多大藍薵還要高.

市場已經明顯表態, "生意淡薄, 不如賭博." Polly 向來都是不贊成買 認股證/牛熊證. 現在股民已經投了票,  大市成交 說明大家很愛玩這個遊戲. 雖然香港沒有正式的賭場, 但是充滿了 認股證/牛熊證的港交所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賭場.

Well, 玩這個遊戲心理明白是比賭大小更加細機會贏錢, 但不知道為何許多人依然照賭下去, 用常識想一想就知道, 長期賭大小是不會 贏錢, 何況現在是比 賭大小更難玩的東西. Polly 只有祝他們好運, 這當然不表示 Polly 的方法比他們優勝.

別 人贏錢或輸錢是人家的事, 回顧今年的成績, 跟去年一樣都是用一個字可以了解. 就是"差". 似乎長線投資者經常說複式效應每年幾個%的回報, 十數年後是十倍的回報, 但是由2007年到2011年, 這五年文雅的說法是負增長, 通俗的說法即是輸錢. 來年一般的說法都不太看好, 甚至預測人民幣貶值.

Polly 是每個月的月供, 能否修成正果, 要看命運了.

  佔 ($) 佔 (%) 升值 ($) 升值 (%)
月供股票1 470,559 12% -142931 -23.3%
月供股票2 133,722 3% -20331 -13.2%
月供基金 252,852 6% -18148 -6.7%
手持股票 775,957 20% -21553 -2.7%
total MPF 830,787 21%    
車位 x 2 450,000 11%    
現金 1,050,192 26%    
  3,964,069 100% -202,9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97

年輕領導者管理老員工的十大方法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24230.html

創業者隊伍目前正呈現年輕化的趨勢。而同時,父輩一代中的很多人,卻因為裁員、經濟不景氣或社會結構變化,正面臨失業的危機。有意思的是,現在年輕的創業者們正為那些辛勤工作、熱愛奉獻的老一輩人提供工作崗位。

企業家作為一家公司和團隊的領導者,他們有責任讓所有年齡的員工之間保持和諧的關係。但是,在一艘滿載經驗豐富商務人士的船上,企業家作為這艘船上年輕的船長,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年輕的男性或女性企業領導者,可以通過以下十種方法,應對這些挑戰:

1、努力理解員工的差異

在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五個習慣指出:「首先努力去瞭解對方,然後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點對領導者瞭解員工的差異來說十分重 要,特別是對那些管理經驗或溝通技巧欠缺的領導者。瞭解這些差異是領導者瞭解員工需求的關鍵,從而,作為企業領導者可以幫助員工在工作中發揮最大潛力。

2、利用團隊的智慧和經驗

年長的員工可能會因為受年輕領導的管理而心生不自在,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領導者可以讓他們參與企業的經營,而不僅僅是其本職工作。每個人多少都會 有些虛榮,領導者可以聽取員工的建議或意見,這樣可以確保讓員工感到獲得了領導的欣賞,感受到「被需要」。由於員工獲得了領導的欣賞,領導也會因此贏得員 工的尊重。

3、保持自信和堅定的立場

員工會對以下兩種情況最為不安:(1)擔心工作不保;(2)擔心領導靠不住。為了自己和團隊,創業者要成為企業裡自信和堅定的領導者。

4、相互交流學習

你可以依據員工年齡,讓他們學習一些新技術或瞭解一些新趨勢,他們會從中受益。另外,領導者也能夠從擁有各種經驗的員工下屬那裡學到很多經驗。相互 交流學習是領導與員工之間聯繫與溝通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領導者要注意不能和員工成為「哥們」,或者跨越僱主與僱員間的界限,否則以後可能會產生某些問 題。讓員工之間保持專業的業務交流,這對領導和員工來說是一種互利雙贏。

5、開誠布公地溝通

高效能領導者,無論年紀多大,他們都會理解並解決員工所關心的問題。從領導者的角度來看,儘管年齡不大,但是仍非常希望能管理好這家公司,可以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場所,並且歡迎員工提出任何意見幫助你提升領導能力。領導者的謙遜和誠實會讓員工感到很舒服。

6、慷慨表達你的感恩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包括對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屬於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尊重體現了普通人渴望獲得他人的接受和重視,尊重在職場上當然也十分重要。 作為一位年輕的老闆,你可以表達出你的感恩,以獲得員工的尊重。你可以對員工的不懈努力表示感謝,稱讚他們,並認可他們,而員工也會通過更優秀的表現來感 謝你。

7、平等對待每位員工

請記住,在討論雙方共同關切的問題時,領導者要提出對員工的具體期望,並對每位員工給予同樣的尊重和重視。

8、放棄嘗試贏得歡迎

不要關注贏得每位員工的喜愛和接受,而要去關注經營好一家公司,讓每位員工都喜歡在這裡工作,也讓客戶喜歡與公司做生意。

9、不要被嚇倒

雖然你很年輕,但成為公司的高層領導,你一定有過人之處,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需要理解、接受並給予你應有的尊重。不要被嚇倒,你可以做好你的工作!

10、樹立好榜樣

請記住,如果你想讓員工尊重你,那你就必須尊重他們。如果你不希望員工對你無視,那請你不要對員工無視。如果你不希望員工趾高氣揚,那麼你也不能趾 高氣揚。這做起來很簡單。另外,因為你太年輕,老員工很自然會懷疑你的經驗,或認為你很不成熟,這令人十分沮喪,但是,你能向自己和團隊證明,你確實具備 合格的領導能力。

管理一支擁有老員工的團隊具有一定挑戰性,但這對創業者和員工來說,也是他們獲得有益經驗的機會。創業者做出一點點努力和實踐,就可以繼續成功地為任何年齡的工人提供工作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44

Wikia:美國十大社交網站之一

http://cool.cyzone.cn/20120401/225323.html

Wikia曾經被Nielsen列為2011年美國十大社交網站和博客之一,其月獨立訪問量達到5000萬,網站社區數目突破33.9萬,而且還在以每天600個社區的速度增長,網站年訪問增長量為42%。

遊戲和娛樂一直是Wikia的主打項目,網站一共有248萬張遊戲頁面,並且涵蓋了6.5萬款遊戲。比如,上古捲軸系列(The Elder Scrolls)就有8000多張內容頁面,如果以每5分鐘一張頁面的閱讀速度來計算,需要一個月才能讀完所有內容。

以下為Wikia新上任CEO Craig Palmer(Gracenote前CEO)的訪談,主題涉及到Wikia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發展。

Wikia是一個發展勢頭強勁的網站,作為最大的社區網站之一,我們為何之前從未聽聞過呢?

Craig Palmer:Wikia一直都是基於內容協作創建模式自然增長,並且還在繼續增長的過程中。迄今 為止,超過5000萬名用戶通過協作為 Wikia創建了2000萬張內容頁面。之前一直都是自然增長,如今,公司也開始通過增加員工來進行內容創建和推廣,推動 Wikia的發展。因此,直到如今 Wikia才開始引起大家的關注。

Wikia如何促進新型媒體業務的發展?

Craig Palmer:社區和協作的概念首先是來自於Wikia。這裡有很多知識豐富、熱情的用戶在創作著真實、可靠的原創內容。在最新一期受眾調查中,超過80%的Wikia用戶認為Wikia主要特色和亮點是其高質量的內容和信息。

你怎麼看待Wikia未來在線上協作的發展方向?

Craig Palmer:我們對此很樂觀。Wikia引領著未來內容創建和消費的發展趨勢。許多用戶在協作編纂可信的內容,並且進行內容推廣,我們覺得這總比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操作效率高多了。

Wikia內容創建者包括電影迷到遊戲發燒友以及到一般的粉絲黨,隨著公司今年的推廣計劃,社區將會在這些內容貢獻者用戶的支持下更加快速地成長。

更加令人驚喜的是,協作模式逐漸成為社區內容和新聞創建的自然推動力。這是內容消費方式的一種自然演化,消費者同時也是創建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1

清明節,聽巴菲特十大笑談死亡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3xj.html
核心提示:對待你的身心,應該和對待這輛車一模一樣。你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只有唯一的一個身體,你得用上一輩子。

清明節,我們緬懷逝去的親友,同時也會多多少少思考一下自己必然面對的這個人生結局——死亡。

研究巴菲特十多年,我發現巴菲特始終笑對死亡,經常笑談死亡。

1、巴菲特死了也要繼續管理公司。

有人問巴菲特有什麼退休計劃,巴菲特回答說:「退休計劃?等我死了 5 年到10 年之後再說吧。」

1994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說:「我曾經公開宣佈:我打算一直管理伯克希爾公司直到我死後 5 年或10 年。伯克希爾公司實在太容易管理了。」

1985年,有一篇文章談到伯克希爾公司與其收購的公司簽訂了長期協議,巴菲特特別說明:「企業經理人有一份與伯克希爾公司簽訂的協議,因此沒有必須擔心我個人可能過早停止管理伯克希爾公司事務(我給自己制訂的管理年限至少是三位數)。」

2、巴菲特死了也不賣自己公司的股票:

1986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說自己死了也不會賣出一股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眾所周知,每年股東大會上都會有人問我這個「卡車問題」。如果我今天突然被一輛大卡車撞了,芒格將會接管伯克希爾公司,我持有的公司股票一股也不會賣出。所有投資繼續照常運作。」

巴 菲特在1993 年致股東的信中公開宣佈自己死了也不賣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我死之後,如果我太太蘇茜比我長壽,我所擁有的所有伯克希爾公司股份將會交給她擁有,萬一她 在我之前去世,我所擁有的全部股份就交給一家基金會。不管任何一種情況,都不會發生由於遺產和遺產稅而必須賣出相當多股份的問題。」

巴菲特如此推測伯克希爾未來股價:「我離開人世的那一天,伯克希爾的股價將會上升 4 分之1 到半個百分點。如果我死那天公司股價大漲,我會非常傷心的。」

3、巴菲特死了也要給自己的保險公司省錢:

每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都會有投資者問巴菲特卡車問題:如果巴菲特被一輛卡車撞了,會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巴菲特每年會給出不同的機智回答。

1996年股東大會上,一位投資者問:如果巴菲特被一輛卡車撞了,會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股東們經常提出類似的問題。巴菲特有時會用一句俏皮話回應:「我經常會回答說我為那輛卡車感到難過。」

2000年股東大會上又有人問,巴菲特說他可不希望被汽車撞,除非……「只有不是我們旗下 GEICO 汽車保險公司保險的汽車就行。」

1995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有位股東說:「我正在考慮買入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但是我非常擔心你會發生什麼意外,我可受不了你出現重大意外事件的風險。」巴菲特回答:「我也受不了。」

4、巴菲特死了也要打牌。

橋牌是巴菲特一生最愛的遊戲。他甚至專門找了一個世界冠軍專業教練指導,讓他的橋牌技術上升到了新的水平。他如此酷愛橋牌,以至於他說:「任何一個年輕人,不會玩橋牌,就是犯了一個大錯。」

巴 菲特酷愛橋牌到死了也玩的程度。他的牌友《福布斯》雜誌的出版人馬爾科姆·福布斯( Malcolm Forbes )是一位生活奢華喜歡炫耀的大亨,就在他死於心臟病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和巴菲特等牌友們一起打橋牌。牌局安排在福布斯在倫敦的豪宅裡,由美國對陣英國國 會議員代表隊。美國隊成員包括:巴菲特,福布斯,貝爾斯登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阿倫·格林伯格( Alan 「Ace 」 Greenberg,) CBS 的董事會主席勞倫斯·( Laurence Tisch),以及其他幾個美國人。他們從上午一直打到下午,美國隊先是輸給了英國上議院隊,後來雙輸給了英國下議院隊。

巴菲特說:「我打橋牌時專心致志,其他什麼事也不會想。」「我經常說:如果關在同一間牢房的三個犯人都會打橋牌,就是和他們一起坐牢,我也心甘情願。」

5、巴菲特死了也要吃美食。

巴菲特最喜歡點的一道菜是一種名為「 Dusty Sunday 」的菜。他在香草冰琪淋上倒上很多好時巧克力槳,然後又在上面撒上麥芽奶粉。他用數學計算飲食的卡路里,以此作為他合理飲食的依據:

「我 這樣混合調製出來的食物所產生的卡路里數量多少並不重要。假設你的基礎代謝是每天消耗 2800 卡路里。簡單的數學運算表明,你能夠,事實上你必須每年至少吃下具有 100 萬卡路里的食物,才能避免由於飢餓而過早死亡。這意味著,如果再活上 25 年左右,我就需要至少吃下約 2500 萬卡路里的食物。既然我需要吃下這麼多,為什麼我不能享用只有這樣一頓只有這麼一點卡路里的美食呢?」

6、巴菲特死了也要私人飛機和可口可樂陪葬。

巴 菲特曾經買下一架公務機,起名為「無可辯解」(「 The Indefensible. 」)號的公務機。他曾經考慮把飛機命名為「查理•芒格」號,以向芒格致敬,因為這個傢伙每次坐飛機時堅決只坐經濟艙。巴菲特說:「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架飛 機。我死的時候要用這架飛機來陪葬。」

巴菲特說:他的死亡甚至會為伯克希爾的一些企業部門帶來很多好處:「可口可樂的銷量將會短期大漲, 因為我要把我的公務機裝滿可口可樂給我陪葬。」可口可樂的銷量大漲,飛機的銷量也會提高:「只要我一死,伯克希爾公司的利潤馬上會增加 100 萬美元。因為芒格這傢伙肯定不顧我要讓我的公務機無可辯解號陪葬的願望,我死的第二天他就會把飛機賣掉。」

但是,再深的愛有時也會終止。 1995 年巴菲特收購的 NetJets公司之後,他就把自己的私人飛機賣掉了。他和芒格都開始使用這家公司提供的公務機分享產權分時使用服務。現在巴菲特經常高聲讚美這家公司,肯定不會再用公務機陪葬了。

不過,可口可樂,巴菲特肯定是死了也要喝的,陪葬越多越好。

7、巴菲特死也不願意去的地方。

巴 菲特在2010 年致股東的信中說:「很久以前芒格立下了自己最大的願望:「我唯一想知道的是我將會死在什麼地方,一旦知道後我就永遠不去那個地方。」芒格這番話是受到了 偉大的德國數學家雅各比 (Jacobi) 的智慧啟發,雅各比將『逆向逆向總是逆向』作為解決難題的方法。在伯克希爾公司,我們運用了芒格的這個思想。」

8、巴菲特死了也不願意霸佔住領導位置做蠢事。

巴 菲特提前和董事會安排好自己的繼任管理者繼任問題,這不僅僅是預防自己突發意外離開人世,還要預防自己儘管還在人世由於年紀衰老思維和精力衰退得無法正常 管理公司,他寧願死也不願意自己明明沒有能力管理公司卻還霸佔住領導位置做蠢事。我們來看看巴菲特在2005 年致股東的信中首次公開對自己繼任者作出妥善安排:

「作為伯克希爾公司的所有者,你們自然會十分關心,如果我的精力開始日漸衰退之後是否會繼續堅持擔任 CEO ,以及如果果真如此,董事會將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你們也想知道如果我今晚突然與世長辭公司將會如何?」

「第二個問題十分容易回答。我們旗下絕大多數公司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強勁的發展動力、非常傑出的經理人。伯克希爾獨特的企業文化已經深植於下屬每個企業之中,即使我去世這些公司的業務經營也不會半點差錯。」

「此 外,在伯克希爾我們擁有三個相當年輕而且完全勝任 CEO 的經理人。這三位經理人中的任何一位在我的工作範圍之內的某一管理方面都要遠勝於我,但是不利的一面是,他們之中沒有一人具備我所獨有的交叉性經驗 (crossover experience) ,這種經驗使我在商業和投資領域都能從容地做出正確決策。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要組織內部指定另一位人士專門負責有價證券的投資工作。在伯克希爾這是一件 十分有趣的工作,新的 CEO 毫無問題將會選擇出一位聰明能幹的人士來負責這項投資工作。實際上,這正和我們過去 26 年在GEICO 公司所做的完全一模一樣,我們這樣做的結果簡直好極了。」

「伯克希爾董事會已經充分討論過這三位 CEO 候選人中的每一位,而且就在如果現在必須接替那麼接替我的最終人選已經全體一致達到決議。董事們就此問題繼續根據最新情況對決議進行更新,如果情況變化可 能將會改變他們的看法,新的管理明星可能會升起,原來的管理明星則會衰落。重要的一點是董事們現在完全知道,而且未來也總是會完全知道,如果需要的話他們 應該做什麼。」

「另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是,如果更換 CEO 的需要不是由於我的去世而是由於我的衰退,尤其是與這種衰退隨之而來的是我虛妄地認為我正處於個人管理才華的一個新的高峰時,董事會是否將會準備好做出變 化。在伯克希爾下屬企業中,我和查理一次又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人老化的速度差別非常大,但或早或晚他們的智力和精力都會衰減。有些經理人在進入 80 高齡之後仍然生龍活虎 ----查理本人就是一個 82 歲的神奇經理人 ----但其他經理人剛剛年滿 60 歲之後就明顯衰退。當他們的能力衰退之時,他們自我評估的能力也往往相應衰退。有些經常還需要在其耳邊鳴笛警告。」

「當這種情況出現在我 的身上之時,我們的董事會將不得不出面接替我的工作。從財務的觀點來看,董事會成員很少有此動機如此行動。據我所知在整個美國沒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董事會 中的董事與股東們的財務利益如此完全緊密地結盟在一起。少數董事甚至關係更為緊密。可是在私人關係層面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告訴別人尤其是一個朋友他 ( 她) 已經能力不濟實在是特別難以啟齒。」

「如果我開始成為得知這一信息的候選人,我們的董事會將善意地實言相告。我所擁有的每一 股股票都已經事先指定捐贈給慈善事業。我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從這些生前贈予和死後遺贈收穫最大限度的好處。如果由於我的合作夥伴們逃避責任沒有告訴我應該離 開了 ( 我希望他們說得溫和一些 ) ,那將是一場悲劇。但不必為此擔心。我們擁有一群非常傑出的董事,他們總是能夠做出對於股東來說最為正確之事。」

「當我們談及此事時,我感覺好極了。」

讀到這裡,我們中國人會緬懷鄧小平身體力行帶頭退居二線多麼難能可貴!

9、巴菲特死了也要愛

我們日日夜夜和金錢打交道,非常容易為錢所迷,過不了金錢關,一生難以真正幸福。很多人痴迷到死了也要錢。

巴菲特的投資工作全部是和金錢打交道,他過去追逐的成功目標也是賺錢、賺更多的錢。但他選擇投資工作並不只是為了錢,更是為了自由:「吸引我從事證券投資工作的原因之一是,你能夠自由自在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你不用天天為了成功而打扮。」

巴菲特確實非常喜歡錢,但他比賺錢更喜歡的是不斷戰勝市場的快樂:「並非是因為我只想得到錢,而是因為我覺得賺到錢並且看到錢生出更多的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每天早上去辦公室時,我就感覺我要去西斯廷大教堂畫壁畫一樣。」

巴菲特只做自己愛做的事,前提是自己喜歡,而不是為了別人喜歡:「我有一個內部的記分牌。如果我做了什麼事,別人不喜歡,但我自己很喜歡,我會感到高興。如果我做的事,別人紛紛誇獎,但我自己並不滿意,我不會感到高興。」

巴菲特年輕時確實非常重視金錢,但後來受到他的妻子蘇珊的影響,他開始轉變:「金錢在某種程度上有時會讓你的處境更好一些。但金錢既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愛,也不能改變你自己的健康。」

2003年他妻子重病手術後兩個星期, 73 歲的巴菲特到喬治亞州理工學院演講時說:「等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衡量你的人生是否成功的真正標準,是看看你希望愛你的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愛你。」

「我認識一些非常有錢的富人,有人為紀念他們舉辦盛大的宴會,有人在醫院大樓的外牆上刻上他們的大名,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人真正愛他們。如果你活到我這把年紀,卻沒有人發自內心地說你好,不管你銀行賬戶裡的錢再多,你這輩子都活得太失敗了。」

「愛, 這個東西,最麻煩的是你有錢也買不到。你可以用錢買到性,買到宴會,買到媒體對你的讚美和宣傳。但是得到愛的唯一方式是讓你自己值得被愛。擁有很多錢是很 令人討厭的事。你總以為自己可以隨時拿出一大把金錢:我要買幾百萬元的愛。但事情根本不是這樣的:你付出的愛越多,你得到的愛越多。」

正 因為愛,巴菲特才會在 2006 年宣佈,把自己 99%的個人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事業。所以他才會在 2010 年和比爾蓋茨公開號召所有富人生前捐獻出一半的財產給慈善事業。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要想心理健康,就一定要明白,最重要的不是金錢,而是愛: 「所謂成功,就是得到你想要的人的愛。」

很多人死了還要錢,巴菲特卻活明白了,死了也要愛。

10、巴菲特死前最大的願望

在1995 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有位股東問巴菲特:「現在你已經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你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巴菲特回答:「我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美國最長壽的人。」

看來這是巴菲特有生之年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個目標。

2010年 8 月30 日,巴菲特 80歲大壽,不但不言退休,還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說:「我打算工作到超過 100 歲。」

你有沒有想過,巴菲特 1930年出生,現在 82 歲了,還在第一線管理總資產超過 2 萬億人民幣下屬公司幾百家員工總數超過 27 萬人的伯克希爾公司,為什麼他的身體和大腦還如此健康呢?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巴菲特非常重視保持身體健康。

巴菲特給大學生演講時,經常用一個比喻:

假如我只能擁有唯一一輛車,我要用上一輩子,那麼我會如何對待這一輩子唯一的一輛車?

巴 菲特給大學生演講時經常講這樣一個故事 : 「16 歲時,我只關心兩件事:女孩子和車子。和女孩子交往不是我的強項,於是我把心思都放在車子上。 16 歲那年,一天晚上,一個神仙出現在我面前,對我說:『不管你想要什麼樣的車,我都會給你。明天一大早,這輛車就會紮上紅綢綵帶送到你家裡。』聽了神仙的 話,我謹慎地問:『會有這樣的好事,有什麼條件嗎?』神仙回答:『只有一個條件。這是你這一輩子能夠得到的唯一一輛車,你要用上一輩子。』」

「要是真的發生這種事,我會像照顧嬰兒一樣細心照顧這輛車,因為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輛車,我得用上一輩子。對待你的身心,應該和對待這輛車一模一樣。你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只有唯一的一個身體,你得用上一輩子。如果你好好對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會用上很多年。」

「我 會把操作指南仔仔細細研究五六遍,我絕對會老老實實把這輛車停在車庫裡,決不會隨便把它停在外面風吹日曬。哪怕稍微碰了一點點小坑,或者稍微有一條細細的 刮痕,我都會馬上去修補好,因為我擔心會進一步生鏽腐蝕。我會像照顧嬰兒一樣細心照顧這輛車,因為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輛車,我得用上一輩子。」

「對 待你的身心,應該和對待這輛車一模一樣。你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只有唯一的一個身體,你得用上一輩子。如果你好好對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會用上很多年。但是 如果你不好好照料自己的身心,過了 40 歲之後,你的身心就會成為破銅爛鐵千瘡百孔,就像一輛開了 40 年卻沒有好好保養的老爺車一樣。」

最 後,劉建位要「胡說巴道」一下:我們都知道自己必然會死亡,但我們卻很少思考這個必然的問題,總是只關心如何生存生活的問題,好像我們會永遠活下去一樣。 但是巴菲特卻能理性地看待死亡,妥善地應對死亡,樂觀地面對死亡,讓我們一起學習巴菲特,好好保持身體健康,儘可能長久地戰勝死亡。死亡,必然的,但是金 錢、快樂和愛,必須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6/3OMTI1XzQxNTc3O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1

【問對管理】項目經理必看:疏通項目進度的十大步驟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97

因為客戶前期需求不夠清晰,項目進展到一半推翻前期所確定的需求文檔,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把項目順利進行下去呢?問對網顧問Aldous在項目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看看他是怎麼指導問友走出這個項目管理困局。

(問對網/圖)

這種情況很常見,而發生這樣的事情,雙方都有責任,不僅僅是溝通問題,有時是故意為之。發展到這種狀況,想按早先的預期完成項目已是不可能,得重新規劃一下,保障之後的二期三期順利進行。

此時欠缺的還是評估,關鍵在於確認「誤差」有多大。就面向企業的IT服務項目為例,作為項目負責人需要同時做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1. 請求高層幫助:向領導匯報項目情況,尋求幫助。可以讓他們先跟客戶溝通,在商務層面,多挖掘一些資源或信息。再請求領導通知客戶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重新評估所有的項目狀況。

2. 與研發團隊確認需求:研發團隊一起分類、關聯所有的需求,包括之前的舊需求和此時溝通好的新需求。

3. 架構的調整:由架構師評估新需求對架構的影響,並出一份詳細報告。

4. 工作量預測:研發團隊一起整理關於新功能的三個列表——已實現的功能+花費的人工、正在開發中的功能+花費的人工+仍需要的人工、未實現的功能+需要的人工。

5. 客戶溝通需求:在公司領導與客戶溝通後,與客戶預約時間評審新的需求。

6. 客戶溝通技巧:在與客戶的評審會議上,仔細謹慎,多尋找共識,達成諒解。

7. 新需求的確定:整理需求和新的開發計劃後先與公司領導過目,然後再與客戶過目,如有異議,可繼續進行溝通。最後記得需要客戶書面簽字,最後一式三份正式通知。

8. 分清輕重緩急:在工作4完成後,可先按照新需求繼續做開發,以搭架子為主,打通工作流程,具體實現可在完全確認需求後再做。對於有把握、客戶一定會需要的功能先做出來。

9. 分配進度與時間:時間已經不夠,權衡清楚哪些能在一期完成,哪些能在二期三期。

10. 自我調整和團隊管理:別因此責怪任何人,這是商場上常有的事兒,中招了也只能怪自己不小心,以後多注意。別忘了給團隊成員打打氣,別因此加班過多,沒必要。

(作者Aldous,問對網顧問,曾任IT公司項目管理部門經理、現移動互聯網創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96

喬布斯回歸以來蘋果所犯十大錯誤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4/232449.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國外網站近日刊文細述了蘋果自喬布斯回歸以來所犯下的十大錯誤,包括讓谷歌的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進入蘋果董事會、至今沒有收購Twitter等等。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人無完人,認真總結過去,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非常有利於自身的成長。作為公司也是如此。

就蘋果來說,很難找到其過去犯下的錯誤。撇開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和吉爾•阿梅里奧(Gil Amelio)領導下的蘋果不談,僅就喬布斯通過NeXT的收購重返蘋果之後的這一段時期,也就是蘋果最近16年裡的表現來看,不難發現,蘋果這段時期作 出了許多了不起的戰略決策,比如iPod、Opening iTunes to PCs、實體零售店、iPhone、應用商店以及iPad等。儘管如此,蘋果也犯下了一些錯誤。毫無疑問,蘋果內部已經認真加以討論。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 足,才能不斷進步。

以下是蘋果迄今為止所犯的十大錯誤:

1、讓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進入董事會

過去16年來,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6年前,喬布斯邀請施密特擔任蘋果董事。那時,蘋果的一支絕密研發團隊開發iPhone已有2年時間了。在施密 特加入蘋果董事會的3個月後,谷歌開始打造安卓產業聯盟。當時,谷歌一直在模仿黑莓,但是施密特參加了討論iPhone發佈以及後PC時代如何重要的一系 列會議。他在會上認真傾聽,瞭解每個細節,然後回到谷歌,讓安卓開發人員圍繞iPhone的世界觀重新定位安卓,從而幫助了谷歌在與iPhone的對抗中 找到了立足點。喬布斯曾認為谷歌是朋友,便邀請他們加入蘋果,然而他們卻變成了蘋果的最大競爭對手。

2、幫助谷歌在移動領域構建灘頭堡

喬布斯邀請施密特加入蘋果董事會,不僅給了施密特參與蘋果絕密戰略討論的機會,而且還選擇在iPhone上市之初與谷歌開展合作,在iPhone上 提供谷歌的服務。谷歌搜索、地圖和YouTube均因此從中受益。如果谷歌的這些服務沒有在iPhone上獲得那種地位,那麼它們在各自領域裡也不會發展 到今天如此地步。一旦你做出了類似這樣的決定,就很難取消。不過,隨著iOS 6的發布,蘋果已經從其默認設置中刪除了谷歌地圖和YouTube服務。如果蘋果在iPhone早期概念化和發佈之初就視谷歌為強大的競爭對手,那麼這個 世界將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3、至今仍沒有對Twitter進行收購

在5月的All Things D大會上,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他認為蘋果必須實現社交化,且不必擁有自己的社交網站。我認為他錯了。蘋果有時稱自己僅是一個硬件/軟件製造 商。但是,蘋果也一直在開發應用,且有些應用非常卓越。在移動領域(後PC時代),有些應用是必備的,如地圖,這也是蘋果涉足地圖領域,而不是把所有數據 都交給谷歌的原因所在。在我看來,Twitter是另一項必備應用。與Facebook不同,Twitter是面向移動設備的應用,不可替代,是未來每個 人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其重要性遠超過美國廣播公司、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HBO電視台,因為它完全迎合了消費者的興趣。對蘋果未來通過 Siri等界面向消費者提供服務來說,這此數據源至關重要,此外,還可以讓用戶無須再使用傳統的谷歌搜索服務。蘋果已經與Twitter建立了深度的合作 關係,但是這還不夠。如果Twitter被其他公司收購,那麼將會對蘋果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蘋果必須擁有Twitter。

4、與Facebook合作

今年6月,蘋果宣佈的事項之一就是新一代iPhone將與Facebook進行深度整合。iOS用戶將可以像現在使用Twitter發佈信息一樣方 便地更新他們的Facebook新聞。然而,今天的Facebook非常危險,就像2006年與蘋果合作的谷歌一樣。Facebook似乎是一個好的合作 夥伴,不與蘋果競爭。通過與Facebook更加深入的合作,蘋果似乎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卓越的體驗。然而這種合作關係將會為蘋果帶來什麼呢?眾所周 知,Facebook將從移動用戶那裡獲取大量的數據和最新消息,它急需這些來證明它在移動領域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然而,蘋果能夠從Facebook的 用戶那裡獲得什麼呢?長期來說又將會為蘋果帶來什麼好處呢?如果Facebook決定不再只是蘋果或谷歌平台上的一項應用,那麼情況將會是什麼樣子呢?這 種可能並不是不存在的。我認為,蘋果應該視Facebook為對手,直到Facebook自己證明不是為止。

5、不願用現金儲備來進行收購

還是要回到Twitter上來。如果蘋果收購Twitter,那麼在收購後的第二天,Twitter的用戶就會迅猛增加。Twitter將會變成更 具價值的服務,而不會貶值。為什麼不收購Twitter呢?也許蘋果認為他們可以等。也許他們擁有優先購買權,因此不著急。蘋果曾經離破產只有90天,這 或許給喬布斯留下了陰影。但是在某些時候,蘋果必須清楚自己在銀行裡存有1000億美元,該使用這筆錢了。蘋果不用過於謹慎。通過一些恰到好處的收購,蘋 果可以獲得發展動力,而且還能夠打擊競爭對手。

6、沒有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在谷歌去年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時,蘋果首席財務官彼得•奧本海默(Peter Oppenheimer)還對此開玩笑暗示谷歌出價過高。然而,蘋果的失誤就在於沒有搶先一步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我確信,如果蘋果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那 麼蘋果員工和庫克將會底氣十足地相信蘋果在最近針對三星的訴訟中能夠獲勝。蘋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來制定知識產權訴訟策略,甚至從iPhone發佈前 就開始了。但是蘋果原本可以輕鬆避免這種情況。蘋果加入收購北電網絡專利的聯盟,使得谷歌未能獲得這些專利,這非常好。如果蘋果能夠搶先一步收購摩托羅拉 移動,然後將之關閉,或出售手機和機頂盒業務,那麼對蘋果來說將更加有利。有時,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如果谷歌沒有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那麼現在的谷歌將會 如何?

7、無法輕鬆分享照片和視頻

去年,蘋果推出了iCloud云服務。儘管剛開始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這個新產品的推出意義很大。它為許多偉大的創新服務奠定了基礎。許多iOS用 戶也成了iCloud用戶。我能理解,為什麼蘋果認為必須在推出新的照片服務之前推出這項服務。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在iPhone或iPad上分享照片和 視頻非常困難。在移動世界,有許多殺手級應用,如照片、地圖、信息和音樂應用等。正如一位用戶所說:「蘋果必須開發所有這些應用。」沒有哪種手機能比 iPhone拍攝更多的照片。然而用戶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與家人和朋友分享這些照片。他們不得不使用Instagram或Twitter,但是這些服務 也不完善。蘋果喜歡說,他們不必成為領域的第一,如近場通信領域,只需成為領域裡的最好。但是這可能會讓用戶不解,目前讓用戶不滿的就是照片和視頻分享問 題。

8、非核心產品上依賴快速追隨

企業因植根於企業文化元素的工作習慣而成功或失敗。蘋果在構建硬件和軟件設備上一直表現非凡。他們可能將總是在銷售廣告上遇到困難。谷歌則剛好相 反。蘋果認為自己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快速追隨,而不是處在最前沿。蘋果沒有開發第一部手機和第一台平板電腦,他們只是學習,然後做到最好。不過,這種態度 可能會產生惰性。

9、更新iTunes時間太長

iTunes是一個龐大的移動音樂庫,也是一個推介音樂作品的地方,有助於用戶找到新歌。然而,蘋果除向完全通過廣告模式支持的Pandora、 Spotify和Songza敞開大門外,並沒有做其他任何工作來推廣音樂。《華爾街日報》上週報導說,蘋果似乎開始注重這一領域。據悉,蘋果目前正在為 iTunes的重大更新做準備,將會在下個月前後推出。但是,再次強調,蘋果不應該用這麼長的時間來發佈更新。

10、讓三星成了智能手機功能的創新領導者

iPhone已經是手機中的王者。從這點來說,人們希望所有的競爭對手都趕不上它。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三星發佈Galaxy S3後的6個月裡引發不安情緒的原因。更大的顯示屏?大量新功能?作為蘋果的粉絲,我不喜歡那樣。蘋果必須一直是創新領導者,讓其他競爭對手追趕。在過去 6個月裡,蘋果已經落後了一步。

當然,蘋果能夠糾正自己犯的這些錯誤,作為蘋果迷和投資者,我希望他們會這樣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31

VC十大忽悠用語:創業者,我看好你!

http://xueyuan.cyzone.cn/chouzi-vcangle/233231.html

編者註:這是一篇三年前的「舊文」。有趣的是,這些「忽悠術」即使今天看起來仍不過時,「我一會兒還有個會」、「很看好你,可惜內部討論沒通過」……這些話好像總在哪裡聽過。最近在微博上被翻出重提,看得人十分歡樂,仔細想想又全是經驗之談。重新發佈,並歡迎補充。

創業者在向VC融資的時候,會面臨VC對企業、對創業者、對所在行業和市場的質疑和調查,有些創業者會耍小手段,忽悠和欺騙投資人。但更多的創業者 在跟VC的接觸中,常常被VC忽悠了。下面就列舉VC常用的十大忽悠用語,以備創業者在融資時參考使用,明白自己的處境,不要被VC忽悠之後還說句:「謝 謝哦!」

1、保持聯繫。

這句忽悠用語的頻率是最高的,一個活躍的VC也許一天就要用這句話忽悠10個創業者,幾乎可以成為他們的口頭禪了。

在某個會議論壇上,一群創業者將某個大牌VC團團圍住,VC逐一分發名片之後,有一兩個幸運兒拉住VC要溝通一下他們的商業計劃,3分鐘之後,VC為了盡快擺脫,跟創業者握手及揮手:「保持聯繫!」然後一路小跑溜之大吉。

在VC的會議室,你和你的創業團隊給VC做融資演示,1個小時之後,你們興高采烈地邁出VC大門,依依不捨地跟VC道別,VC握著你的手說:「保持聯繫!」

這個忽悠用語極具迷惑性,初次接觸VC的創業者通常會非常興奮,以為VC真的還會跟他保持聯繫,其實這純粹就是一句禮節用語,跟「再見」一個意思。 如果VC真的對創業者的項目非常感興趣,他們會馬上查一下級別更高的「領導」的時間表,盡快安排下一次會面,要是跟VC演示完之後,他們說:「張總,我們 基金的主管合夥人本週五下午有空,到時候我們再詳細溝通一次,您看時間方便嗎?」再VC送創業者離開時,一定不會說「保持聯繫」的。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研究一下再跟你聯繫。」「稍後給你電話。」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有多遠走多遠,以後別再來煩我了!」

2、我還有個會。

VC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開會了,他們的日程通常被各種會議塞得滿滿的,而跟創業者見面、溝通項目的會則是最多的一種,也是他們用來忽悠創業者常用的一個藉口。

還是在VC的會議室,你和你的創業團隊給VC做融資演示,100頁的PPT,你激情澎湃地講到第30頁,對面的幾個VC卻開始面色呆滯了,2個資深 的VC打斷你的話,說:「抱歉啊,張總,我們後面還有一個會,先過去一下,你們繼續。」於是只留下一個投資經理、分析員之類的小角色陪你們繼續後面的演 示。

要是真的是好項目,VC攆都攆不走。VC要是這麼忽悠你,證明他已經對你的項目失去興趣了,這要麼是項目本身的問題,要麼是你演示得太爛。在你做融 資演示過程中,要是VC不斷提問,根本不讓你有機會按部就班演示PPT,甚至2、3個小時還意猶未盡,到吃飯的時間就叫外賣盒飯邊吃邊聊,那你就離成功拿 錢不遠了。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出去打個重要的電話。」「好……恩……不錯……行……再見。」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什麼爛項目嘛,浪費我時間!」

3、我們內部討論沒有通過。

VC要看大量的項目,但通常只會投很少的項目,比例可能為小於100:1。所以要拒絕99%的項目,對於VC來說,就是要讓99%的創業者不高興 了。按說一天到晚拒絕創業者,那VC得口碑和人品應該遭到很多創業者的唾棄才對,但通常很少有VC會讓創業者因此而憎恨自己,那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很簡單——推卸責任。即便是某個VC自己覺得某個項目不好,他拒絕的時候,也會跟創業者說:「我很喜歡你們公司和你們的團隊,但是我們內部討論沒通 過。」這樣拒絕,會讓創業者覺得他人不錯,認可你的公司,但VC公司的「其他人」不認可,所以不要怪他。當然還有其他理由,總之,VC會讓創業覺得,不是 某個VC讓你受委屈,而是背後的VC公司的項目決策機制的原因,要怪就怪VC公司吧。因此,常常會聽到很多創業者罵VC公司,但罵具體某個VC合夥人、投 資經理的卻不多。真正挨罵的VC可能是兩種人:一種是VC圈最善良的人,他們願意告訴你VC拒絕的真實理由,並給你提出一堆建議;另一種是確實啥也不懂的 一幫VC混混。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這個項目太早期了。」「我很喜歡你們公司,但合夥人投票3:2沒通過。」「你的融資額度太低了,我們不投1000萬美元以下的項目。」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這是個爛項目,我老早就Pass了!」

4、如果有人領投,我們跟。

眾所周知,VC都是非常貪婪的,他們整天都夢想著能夠投資下一個Google,獲得幾百、上千倍的投資回報。可現實是,真正獲得超過10倍回報的項 目都可以被VC稱之為「明星」案例了。既然VC是貪婪的,那麼遇到好項目的時候,只有獨享才能保證利益最大。VC說願意跟投就如同是婉轉拒絕,這種忽悠 話,比「保持聯繫」更加赤裸和討厭。

VC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在投資前,儘量做足工作,避免出現投資風險,對擬投資項目做盡職調查就是VC避免投資風險的一個慣例手段。但有很多懶惰的、水平和眼光很差的VC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跟著大牌VC走,或者隨大流。像紅杉資本、鼎暉投資、IDG、賽富投資等大牌VC都看好的項目,他們一定哭著喊著要跟投,但是就怕人家不會帶他玩。所以,如果有VC跟你說「我們還需要討論一下,但是如果你能夠讓紅杉資本領投,我們願意跟投」,你就直接跟他拜拜,頭也不要回。

對於創業者來說,如果某家VC知道你同時還在跟很多其他的VC溝通,這家VC願意獨自投這一輪,創業者的融資額度他可以獨自消化,不願意或不需要其 他投資者的參與,那麼創業者才有理由相信這家VC是有誠意的。或者有VC說「如果你們還沒有人領投,我們願意。」這樣的VC也是真正認可你的公司的投資 人。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對這個領域很感興趣,但是想跟一家更瞭解這個行業的VC一起做。」「我們的單筆投資額度沒有這麼大,你要是能找一個聯合投資者,我們就投。」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你這個爛項目,能找到VC投資,那是活見鬼了!」

5、我們最看重的是團隊。

每家VC都有自己的投資準則,包括投資領域、投資額度、投資階段、等等,也有各自的評判項目的標準。可是,幾乎所有的VC,都會聲稱自己評判項目的標準中,最重要的是「團隊」。

這句忽悠話不知道讓多少創業者誤入歧途,很多創業者為了便於向VC融資,創業之初就拼湊所謂的「夢幻團隊」,這樣的團隊絕大部分是很難產生預期的公 司經營方面效果的,當然也對融資沒有幫助。現在VC基本都一窩蜂地看傳統行業的成熟項目,這些項目的創始人團隊和管理團隊很多甚至是農民企業家,沒什麼學 歷,不懂什麼管理學,有的是一身的市場打拚經驗、膽子和魄力。他們在5年前、10年前創業的時候,沒有人會說他們「團隊很強」。甚至像Google、騰 訊、百度、等成功企業,當初創業的時候,又有誰說過他們的團隊很好,VC投資的時候,這些創業的毛頭小夥怎麼看都不是「團隊很強」。

所以,「團隊很強」其實有點兒「事後諸葛亮」的意思,對一個成功的企業,說不清它怎麼成功的,就可以歸功於「團隊很強。」另外,從那些成功的企業裡 出來的人,在VC眼裡,也可以作為好的團隊的必要條件,可是這些所謂「團隊很強」的團隊,除了拿VC的錢方面比較成功之外,到底有幾家把公司做成功了呢? 連續創業成功的創業者又有幾個呢?

VC說「我們看重的是團隊」,其實這不是一句完整的話。儘管他們也許確實是投資這個團隊,但創業者千萬不要以為VC不會炒掉你,也許VC是因為你和 你的團隊才決定投資,似乎沒有理由炒掉你,但VC隱去的後半句是:「如果公司運作良好,我們是投資你們的團隊,否則,我們會炒掉你,因為沒有誰是不可缺少 的。」

VC看項目就跟姑娘相親找對象一樣:VC說看重的是團隊,就像姑娘說看重的是小夥兒的人品;VC說你的團隊不錯,就等於姑娘說小夥子「人好」。可大 家都知道,只有沒錢、沒好工作、沒好家境、沒長相、沒學歷……什麼都沒有的人,才會被姑娘用「人好」來「誇獎」的。因此,當VC真的這麼「誇」你的時候, 你也就知道他其實是想說什麼了。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不會幹預創業者對企業的管理。」「我們評估項目主要看三點:第一是人、第二也是人、第三還是人。」「我相信你們的團隊可以把公司帶到上市。」通常情況下,潛台詞是:「你們這幫傻帽,要是能把公司做大,算我瞎了眼!」

6、我們的基金投過xxx等很多成功的項目。

幾年前,VC在國內還是新鮮事物的時候,拿著大把美元的外資VC是大爺,融資的企業得求爺爺告奶奶才能找到機會跟VC見上一面。現在的世道反過來 了,在國內A股和創業板的催動下,滿世界都是投資公司、VC基金、個人投資者。只要是好項目,就輪到項目方做大爺了,該投資人、VC做自我推介,說服創業 者來接受他的投資、拿他的錢。

這個時候就是投資人之間的競爭了,他們比拚的是什麼呢?除了投資價格之外,主要就是所謂的「實力」和「業績」了。說到實力,最重要的就是資金規模 了,這個外資基金有優勢。一般的外資VC基金動輒3、5億美元,有些甚至超過10億美元。而本土的大部分人民幣VC基金,盤子只有3、5個億人民幣,超過 10個億也不多。於是乎,VC在各種場合,鼓吹自己的時候,開口就會說自己手下管理著幾隻基金、合計有多大規模。可是這家VC管理的基金是面對全球投資、 還是專注中國?真正可以投資在中國的比例有多少?單個項目能夠投資額度有多大?這些才是創業者關心的。

另外,VC的業績不是表現在管理多少錢、投了多少項目,而是成功了多少個,回報情況怎麼樣。很多VC就靠著5年前、10年前的某個成功項目賺足名 聲,滿世界忽悠,可是從此再也投不到一個像樣的項目了;還有很多VC就靠著「傍大款」,跟著大牌VC屁股後面投,也能僥倖揀點漏;也有很多「成功」的 VC,只做2、3輪投資,甚至只做pre-IPO投資,1、2年之內沒有上市可能的項目根本不看。不要看VC吹噓自己的投資業績有多麼成功,只需要問他幾 個小問題:「您公司上一個成功的項目是幾年前上市的?是在第幾輪投資進去的?投資後多久上市的?您本人有過成功的項目嗎?」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有20家公司IPO了。」「我們正在募集一個20億的人民幣基金。」「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投資失敗的案例。」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這麼牛逼的VC,怎麼聽起來不像我們自己啊!」

7、我們能夠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幫助。

VC的錢其實跟別人差不多,比如山西煤老闆、江浙富二代,但VC自己絕對不會這麼看,他們常常號稱他們的錢更有價值,除了錢之外,他們還會附上「增值服務」。

VC的商業模式裡,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如果把雞蛋放在10個籃子裡,即便打翻了9個籃子,打碎了9個雞蛋,只要有個1 個雞蛋孵出小雞,他們就算成功了。實際上,絕大多數VC公司不會只把「雞蛋」(資金)放在10個「籃子」(被投資企業)裡的,通常甚至VC公司的一個合夥 人都需要做「照顧」10多個左右的「籃子」——做企業的董事會成員。VC合夥人要是能夠為每家企業每月花5到10個小時去瞭解企業經營狀況,幫助企業出謀 劃策,就算是謝天謝地了。這些VC每天還要忙著見一大堆新項目,國內國外、省內省外、飛來飛去的,能夠帶來的「增值服務」可能僅僅是為企業省了一點兒廣告 費而已。

當然,也有少數真的能夠提供增值服務的VC,但數量少得可憐,應該不超過十分之一。如果某個VC碰巧剛好瞭解企業所處的行業,或者認識某個不錯的職 業經理人,也許還真的很給企業提供一點幫助。這些有價值的VC通常有過多年創業並成功的經歷,但他們中的大部分遠離企業經驗多年,對市場的感覺已經與實際 脫節。絕大部分VC所謂的「行業經驗」,真實情況是這樣的:你做新能源的,他也認識一個煤老闆;你做醫療器械的,他投資過保健品公司;你做B2C電子商務 的,他看過十幾家垂直B2B網站。最可怕的是那種投行出身或VC公司成長起來的VC合夥人,他們毫無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卻可以拿被投資企業做試驗田,給企 業提供所謂「戰略規劃」方面的「增值服務」,常常會把企業整到溝裡去。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在這個行業有很多經驗。」「我們能夠給公司帶來戰略價值。」「我們跟紅杉、鼎暉這些VC也很熟,跟摩根、高盛這 些投行的人很熟,以後的融資、上市我們很容易搞定。」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我們其實都是MBA出身,做過幾年投行券商,沒有經營過企業,什 麼行業發展、戰略、市場、營銷、人力資源我們統統不懂!趕緊上市撈一筆就好了。」

8、這是標準的條款。

創業者在拿到VC的Term Sheet的時候,是既高興又發愁的。高興的是,終於得到VC的一個書面的投資承諾(儘管沒有法律效力,並且還有一些前提條件),融資成功就近在眼前了;發愁的是,Term Sheet裡的條款稀里糊塗的,搞不明白其中的奧秘啊!

自己搞不懂那就請律師幫忙吧,可是律師的費用對於創業者來說實在是太貴了,動輒幾萬美金或者幾十萬人民幣。於是VC就說了,「其實這些條款都是標準 條款,也沒什麼好談的,要不讓我的律師給你解釋一下就行了。」有一些對法律語言本來就感覺囉哩吧嗦的創業者,稀里糊塗就答應了。VC說得沒錯,他給你的條 款基本都是標準條款,但是這只是VC保護自己的標準條款,這些條款都是大量的VC、通過大量的案例、經過費用昂貴的律師設計出來的,這樣的條款確實是可以 「標準化」地維護VC的利益,可以創業者的利益呢?這也是為什麼創業者也需要自己的律師。

其實,大部分的條款都是可以協商的。如果有律師幫忙解釋和溝通會讓你更有針對性,另外,如果你手上能夠拿到好幾家VC的Term Sheet會讓事情更為簡單,相互對比一下,你就能夠在談判桌上有更多的底氣。項目足夠好的前提下,同時又有其他VC的爭奪,這個時候,沉不住氣的VC會 主動鬆口的,很多苛刻的條款會被放鬆。

如果創業者是在做第二輪融資,最好是請第一輪VC聘請的律師,因為他最清楚他當初為了第一輪VC的利益,他給創業者設置一些什麼樣的條款,對創業者 有什麼樣的限制。這個時候一旦他掉轉身份,要維護創業者的利益的時候,就會在所有條款上想方設法跟第二輪VC「對抗」。這個時候,創業者就會發現:原來, 所有的Term Sheet條款都是可以談的呀!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我們所有項目的投資協議都是這麼簽的。」「這個條款絕對是不能修改的,這是行業慣例。」「其實,這些都是標準條款, 沒有什麼好談的。」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我們就指望這些條款保護自己的利益了,你千萬別找個高手律師來幫忙啊,不然就露餡兒了!」

9、現在估值太高對公司沒有好處。

估值問題通常是創業者在向VC融資時,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他們最為迷惑的問題。一方面他們不懂估值方法,另一方面對於VC提出的估值結果,他 們也不知道是否合適。VC儘管有自己的一套估值方法,但估值通常是一件藝術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的事情,對初創、沒有利潤、沒有收入的企業,更是藝術性大於科 學性,也就是所謂的「拍腦袋」。既然是拍腦袋,VC拍的和創業者拍的一定是不同的腦袋,雙方得結果也會相差十萬八千里,企業估值的最終確定通常是雙方協商 的結果。

VC的夢想是入1000萬到一個投資前估值為2000萬的公司,並因此持有下一個Google公司的33%股份,最終獲得超過100倍的投資回 報!VC非常看重回報的數額,同樣也以回報倍數來衡量投資的質量。如果某VC一直持有上面這家公司33%的股份直到上市,如果公司市值是30億,那麼VC 股份的價值就是10億,他就賺到了100倍。假如當初投資的時候,公司估值為4000萬,他還要佔33%股份的話,就要投資2000萬,那麼公司30億市 值情況下,VC的回報只有50倍。很顯然,兩種情況下,VC都賺了約10億,這是千年不遇的情況了,但回報倍數卻相差很大。

其實,VC一旦決定投資,是認為項目有很大的把握成功,這種情況下,多投100萬僅僅只會讓最後的回報總額降低一點兒而已;即便是看走了眼,投資失 敗,也只不過再多損失100萬而已。可是VC仍然會在投資的時候,儘量壓低公司的估值,告訴你「估值太高對公司沒有好處」,以便能在獲得同樣股份比例的情 況下,儘量少投資,這樣可以獲得更為好看的回報倍數。

對於企業來說,向VC融資一次,相當於是經歷一次磨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另外,融資的時機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一旦能夠抓住一次融資 機會,企業還是要把估值儘量抬高些,儘量多要些錢,省得以後還要受一遍罪。所以,VC通常比較討厭企業方聘請的融資顧問,因為顧問是按融資額度拿佣金的, 他們有動力幫助企業炒高價格。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現在估值低有利於後續融資。」「現在的P/E倍數最多只能做到5倍。」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你要的價格也太TMD高了,我還怎麼賺100倍啊!」

10、我們投資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

談判結束了,文件都簽署了,VC和企業雙方得慶祝一下,VC免不了要拍著創業者的肩膀,語重心長得說:「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真的就是一家人了嗎?當然不是!

如果把VC與企業的「結合」比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結合的話,那VC跟企業「結婚」的唯一目的是盡快「離婚」,並瓜分家產。他們甚至都不願意跟企業 多培養幾年感情,因為他們不是長線投資者。VC基金的生命週期只有8-10年,這就決定了VC不可能跟企業真正成為過日子的「一家人」。他們如果高興,可 能雙方能夠一起過上3年、5年,如果不高興,1年都會嫌長。

VC想要讓創業者認為自己以後是一家人,無非是想創業者以後不要把他當作外人,公司經營管理、業務、財務、等等方面的信息不要對VC有隱瞞,日常的 事物定期匯報、重大事項單獨匯報。因為中國公司做假賬、欺瞞VC的事非常常見,VC是防不勝防的,那VC希望投資進來以後,就不要對他隱瞞了——大不了大 家一起做假賬嘛!

其實,在VC投資之前,想得最多的根本不是怎麼幫助企業做大做強,而是有沒有機會跑路、怎麼跑路。要是一旦發現短期內企業上市、被併購沒有指望,就會千方百計忽悠別的VC進來,多個「朋友」多條路嘛!一旦有上市機會,管他是NASDAQ、香港創業板、英國AIM、還是其他什麼人跡罕至、沒有融資能力的資本市場,只要能讓自己的股份可以流通變現,VC也會逼著企業去上市;一旦有買家感興趣,VC因為有優先權的保護,通常可以廉價將公司賣掉還能有不錯的收益,但可能就給創業者剩不下什麼了。

跟這個忽悠用語類似的還包括:「咱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公司以後遇到困難,我們會盡力提供幫助的。」通常情況下,這類忽悠的潛台詞是:「只要公司按照你說的方向和速度發展,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否則,別怪我TMD翻臉不認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