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企“辦社會”職能剝離 費用分擔難題待解

國企“辦社會”曾被專家比喻成遊離於市場經濟體制之外的“怪胎”,國資委正在推進改革,剝離國企“辦社會”職能。

國資委日前公布的上半年國企改革進展情況通報顯示,今年要在全國推開國企“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並分類處理企業辦醫療、教育、市政、消防、社區管理等機構,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今年分離移交“三供一業”的改革進度顯著加快,但也面臨著分離移交費用分擔、人員安置等方面的難題和阻力。

央企職工有喜有憂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印發的《關於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明確國企職工家屬區的供水、供電、供熱(供氣)及物業管理的分離移交將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2019年起,國企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

一位央企職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很多國企家屬小區的物業公司雖然叫“公司”,從歸屬上看仍舊處於國有企事業單位的行政管轄範圍,並非按照現代產權制度要求所建立起來的。物業費從工資中扣除,也有一部分住房補貼。“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後,不少職工擔心這項隱性福利從此消失,可能會繳納更多的物業費。

 “還有一種擔憂是人員的問題。”他說,物業公司很多員工是原央企職工轉崗、內退或退休返聘的,與原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冗員問題比較突出。物業完全市場化後,這些人往哪里去、如何安置和移交,是個大問題。

不過,也有央企員工對此表示歡迎。部分央企家屬小區的物業公司是自建自管,也不是專業化的物業人員來管理和服務,引發業主諸多不滿,卻又投訴無門。分離移交之後,物業公司從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上與市場接軌,物業服務也有望從之前的以行政指令為尊轉向以客戶、業主為尊。

移交費用從哪來

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認為,國企“辦社會”職能在計劃經濟時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甚至推動了一座城市的發展,但現在已不符合現代公司治理體系。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本報記者表示,國企承擔了大量本不應由企業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每年要支出數額巨大費用來補貼,還造成了部分國企員工的依賴心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認為,此前一些國企將“辦社會”職能作為職工福利和隱性補貼,在國企效益好的時候或許可以承擔,隨著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化、經營收入壓力的增大,這已經成為沈重的包袱和負擔。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央企擁有企業“辦社會”職能機構8000多個,需年度費用約800億元,大約占到總體利潤的50%。以黑龍江龍煤集團2014年數據為例,龍煤集團“三供一業”職工近8000人,年現金負擔7000多萬元。

根據《意見》,中央企業的分離移交費用由中央財政(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補助50%,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及移交企業的主管企業承擔比例不低於30%,其余部分由移交企業自身承擔。

項安波表示,“三供一業”問題的核心在於分離移交所需的費用巨大,費用從哪來、如何分擔是個大問題。此前相關部委進行過摸底,這筆費用彈性空間很大,難以精確測算,而分離移交費用的承擔主體也比較難以確定。國企、政府、移交企業的出資比例難以達成一致。

應一企一策分類處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對一些地方國企做過估算,四川省屬國企“三供一業”改造移交費用需14億元,黑龍江龍煤集團移交費用高達43億元,是每年現金補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在分離移交成本上,根據權責一致的原則,中央財政對央企承擔更多責任,地方財政則對地方國企負擔相應的成本。但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資金,而大多數地方政府也不願意把本來就緊缺的資金花費在這里。

項安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的職能,宜一企一策、分類處置。“辦社會”職能對某些國企來說是包袱,但對一些專業性企業來說或許是優質資產。“這些社會職能,有政府事務類的,有社會公益類的,也有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應該堅持市場化方向,根據地區發展、企業條件、本地的標準來確定如何分離。”

項安波表示看,對於那些有產業化前景的國企“辦社會”職能,可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起來,鼓勵社會投資者來參與,采用外包、出售、合營等多種方式。對那些沒有條件進行移交的,比如偏遠的礦區等,可以與棚戶區改造、舊城改造、城鎮化建設等政策結合起來,財政資金統籌安排、分步推進。

2012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先後在黑龍江、河南、湖南、重慶、遼寧、吉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等10省(市)開展了中央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全面開展分離移交工作積累了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91

三愛富重組擬剝離氟化工資產 註入文化教育類資產

三愛富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控股股東上海華誼(集團)公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公司簽署了《重大資產重組框架協議》,上海華誼通過公開征集方式向意向受讓方中國文發集團協議轉讓三愛富20%股份,並由上海華誼以現金收購三愛富現有主要氟化工類相關資產,由三愛富以現金或發行股份方式購買註入文化教育類資產。

資料顯示,中國文發集團成立於2003年4月,註冊資本為12億元,其出資人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這也意味著,上述轉讓完成後,三愛富控股股東將由上海華誼變更為中國文發集團,實際控制人將由上海市國資委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

根據公司此前公告, 在對受讓方的申報資料進行綜合評定後, 上海華誼擬向中國文發集團轉讓公司股份8938.84萬股,占總股本的20%,轉讓總價為18.11億元,折合約20.26 元/股,而公司停牌前股價為13.86元/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97

資產剝離利好艾爾建財報 仿制藥並購大幕剛起

全球第三大仿制藥公司艾爾建昨日公布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的二季度凈收入36.9億美元,同比增長1%。每股盈利3.35美元,同比增長9%。

艾爾建一直被華爾街稱為“增長型藥企”,公司預計全年每股盈利將達到13.75美元至14.20美元,全年營收將達到146.5億美元至149億美元。不過今年以來,股價已跌去近20%。財報公布後,公司股價繼續下跌近3%。

在與輝瑞的兼並案失敗後,艾爾建上周完成了向以色列仿制藥巨頭梯瓦(Teva)以40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仿制藥業務的交易。該交易流程歷時一年,也是迄今為止醫藥行業歷史上最大的資產剝離案例。

就在交易完成的後一天,梯瓦又宣布以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艾爾建的仿制藥渠道業務Anda。分析師稱,資產剝離使得艾爾建的業務更為集中,也在本季度的財報中反映出強勁的增長。

此前有傳聞稱艾爾建和默克正在競購美國生物醫藥公司百健(Biogen)。對此,艾爾建CEO布倫頓-桑德思(Brenton L. Saunders)予以否認。

桑德思在財報公布前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曾表示:“艾爾建可能不再會尋求像輝瑞這樣大的轉換性收購,而是會通過一些小規模的並購來豐富自身的業務。”他同時表示,醫藥行業的並購潮目前未過半程,兼並一些小型的創新型公司有利於大型企業保持創新能力。

而就在艾爾建向梯瓦出售仿制藥業務的同時,澳洲仿制藥生產商Mayne制藥宣布以近9億澳元的價格買下梯瓦旗下的藥品組合,這將使得Mayne成為全球第二大口服避孕藥制造商。

這項收購的EBITDA盈利計算收購倍數只有6倍。由於梯瓦急於出售這部分的藥物組合,Mayne可以說是撿了大便宜,其管理層希望該項交易能夠從明年開始為公司每股收益帶來巨大增值。

Mayne制藥首席執行官斯各特·理查德(Scott Richards)表示:“新收購的藥品資產組合非常有吸引力,劑型多樣,可以對Mayne制藥擅長的高價值、利基市場和差異化藥品形成有效補充。”

分析師預測,該項交易很有可能令Mayne制藥集團明年收入翻番。截至2015年12月底的年報顯示,公司收入1.27億澳元,同比增加114%,毛利率63%,同比增加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76

*ST南電A重大資產重組 剝離虧損房地產業務

*ST南電A9月6日晚發布重大資產出售預案,公司擬通過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的方式,出售公司持有的深中置業 75%股權與深中開發 75%股權,剝離公司房地產業務。

公告稱,目前,上市公司主要從事生產經營供電供熱、發電廠(站)的相關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房地產業務為公司的非主營業務。由於歷史原因,本次擬出售標的公司的土地資產長期無法盤活,給公司帶來巨大資金壓力,並嚴重影響公司的經營業績。、

根據評估,上市公司所持有的深中置業 75%股權與深中開發 75%股權的評估值分別為人民幣7,828.40 萬元與 -3,364.40 萬元。以上述評估結果為參考依據,合計以人民幣7,828.40 萬元掛牌價格轉讓,深中置業 75%和深中開發 75%的掛牌價格分別為7,828.40 萬元和 1 元。

同時,公告提示,本次深南電擬出售股權的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對應指標的比例均未超過 50%,資產凈額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對應指標的比例為-134.88%,其絕對值超過 50%,且資產凈額絕對值超過 5,000 萬,因此本次交易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91

煤化工業務剝離大唐發電前三季預虧 凈利降逾180%

大唐發電10月11日晚間發布業績預減公告,預計公司2016年前三季度經營業績將出現大幅變動,合並報表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為負值,且較上年同期下降約180%-190%;合並報表利潤總額仍為正值,較上年同期下降約85%-95%。

據此前數據,大唐發電2015年前三季度合並報表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人民幣35.87億元;合並報表利潤總額約為人民幣68.21億元。

公司稱,業績下降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1、因煤化工及關聯項目轉讓事項,減少公司合並口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人民幣55.18億元。2、受年初國家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及公司電量結構影響,平均上網電價同比降低,致使公司電力板塊業績同比下降。

公司煤化工及關聯項目已於2016年8月31日完成交割,該轉讓事項完成後,公司合並報表資產總額減少約人民幣754.92億元,負債總額減少約人民幣713.27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減少約人民幣41.65億元,資產負債率降低約4.87%;利潤總額減少約人民幣43.14億元。

為推動煤化工重組工作,實現虧損業務剝離。大唐發電將持有的大唐能源化工、錫林浩特褐煤開發等資產以1元為對價轉讓給中新能化。此前申萬宏源研報分析稱,煤化工業務的剝離將有助於公司拋開包袱,集中精力發展電力業務,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該機構還預計,轉讓交易標的將導致公司利潤總額減少約60億元,今年全年累計凈利潤將出現大幅度下滑。公司調整2016至2018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4.16、45.1和47.21億元,調整前預計16至17年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9.69、62.0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188

上市公司賣房升級 多公司剝離房產業務股權

轉讓持有的房地產公司全部股權,整體剝離房產業務,持續的上市公司賣房熱潮,正在開啟升級版模式,其中不乏一些主營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

新黃浦(600638.SH)10月10日公告稱,擬通過產權交易平臺,掛牌轉讓所持一家房地產公司的55%股權。這家位於上海的房產公司,名下擁有一項面積達12萬平方米的房地產資產。而今年上半年,房地產業務在新黃浦的營業收入中,占比高達90%左右。

新黃浦並非孤例。在此前後,中航地產(000043.SZ)、國農科技(000004..SZ)等多家以房地產為主業,或占比過半的上市公司,均已計劃整體剝離房地產業務,意欲向生物醫藥、金融、物業管理等領域轉型。然而,其中部分公司新的業務尚未形成規模,利潤貢獻度尚低。在此情況下,這些上市公司賣房度日,又還能維持多久?

賣房升級剝離房產公司股權

*ST珠江(000505.SZ)10月10日發布公告稱,將以公開掛牌的方式,在北京產權交易所轉讓全資子公司三亞萬嘉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萬嘉酒店)100%股權,以及位於三亞市三亞灣路212號的三棟別墅房產。其中萬嘉酒店去阿奴股權掛牌價2.77億元,三棟別墅掛牌價為3500萬元。

今年8月份以來,上市公司掀起了一波賣房熱潮。而根據公開信息,今年以來,已有7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房產交易公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資料粗略統計,8月至今,至少已有15家上市公司計劃出售房產。

隨著“賣房”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一些上市公司房產交易的力度、步伐已然升級,直接剝離從事房地產業務或持有房地產資產的公司股權。其中,中電廣通(600764.SH)、新黃浦、國農科技、中航地產等多家公司均是如此。

新黃浦10月10日披露稱,擬在上海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上海鴻泰房地產有限公司(下稱鴻泰房產) 55%股權,掛牌價則參考市場價,且不低於資產評估價格。鴻泰房產註冊資本6.03億元,主營業務為在批租地塊內進行房地產開發經營、租售;物業管理等,該公司擁有占地面積約 13877 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 12 萬平方米的上海浦江國際金融廣場項目。

國農科技甚至不惜降價剝離房地產子公司。該公司10月10日公告稱,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二次掛牌期間,其已將作價6434.91萬元,將所持全部北京國農置業99%股權,全部轉讓給深圳市百盛通投資有限公司。而今年7月至8月,國農置業首次掛牌價為1.07億元,此次轉讓降價幅度達到40%以上。

與上述數家公司並非完全以房地產為主業不同,主營地產業務的中航地產,此前也宣布了剝離房地產業務的計劃。此前的9月30日,中航地產披露資產出售預案,擬整體出售房地產開發業務,其中包括出售七家全資、三家控股的房地產子公司,以及位於南昌的中航國際廣場二期項目。根據評估,截至7月31日,擬出售資產評估預估值合計為23.2億元。

自去年以來,盡管諸多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行情火爆,但上述上市公司擬出售的房地產業務卻效益不佳。如中電運通,其計劃出售90%股權的子公司北京金信恒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金信恒通),主要資產為投資性房地產,其中房產共 6 項,總面積共 9054.57 平方米,已辦理房產證部分面積 5250.79 平方米,投資性地產總面積1.61萬平方米, 7057.43 平方米土地已取得土地證。

雖然坐擁諸多房地產資產,但金信恒通卻已資不抵債。數據顯示,該公司截至今年7月底,金信恒通總資產3443萬元,凈資產-1525萬元,營業收入、扣非後凈利潤分別為242萬元、145.8萬元。

而新黃浦計劃轉讓鴻泰房產,業已處於虧損狀態。公告顯示,截止 6 月底,該公司總資產24.3億元,凈資產5.96億元,同期營業收入 0 元,凈利潤則虧損155萬元。而國農科技轉讓的國農置業,則已多年沒有新增房地產開發項目,唯一現存項目位於江蘇省海門市。

賣房度日還能維持多久

意欲脫手的房地產資產,雖然情況各有不同,但有此計劃的上市公司,卻大都面臨共同的處境:主業不振甚至嚴重虧損,急於借助甩賣資產保殼,或通過剝離房地產業務進行轉型。

以國農科技為例,雖然尚未到保殼的地步,但業績不佳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年報數據顯示,國農科技2015年營業收入1.2億元,凈利潤僅為124萬元,其中房地產業務收入6844萬元,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達56.82%,為其最為重要的業務。

對此,國農科技稱,該公司主要從事醫藥制造與房地產開發業務,但房地產開發業務已多年無新增項目,未來將集中資源發展醫藥業務,形成在特定醫藥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線。

新黃浦、中航地產的情況,則大致屬於同一類型。2016 年上半年,新黃浦實現營業收入7.22億元, 凈利潤1.07億元,相對於其他公司情況尚可。在2016年半年報中,新黃浦稱,今年上半年,其房產開發項目全面進入收尾階段,金融業務則是著力打造的新增長來源。上半年,新黃浦參股的中泰信托,實現凈利潤1.52億元。此外,該公司還持有華聞期貨、江西瑞奇期貨經紀有限公司(下稱瑞奇經紀)100%、43.9%的股權,而華聞期貨除了經紀業務,資管、投資咨詢、風險管理三大創新業務資格也已完備。

相較於上述幾家公司,*ST珠江、中電廣通情況則有些類似。今年上半年,中電運通營業收入1.48億元,凈利潤1234萬元。而在2015年,該公司凈利潤虧損1.25億元,扣非後則虧損1.28億元。

中電廣通盈利改善,與出售子公司股權密切相關。今年2月,該公司通過轉讓控股子公司北京中電廣通科技有限公司股份,消除公司虧損源,使凈利潤同比增長 1266.42%;轉讓子公司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股份,則使其獲得轉讓款 1.77億元,使現金流得到改善。今年7月,該公司已經啟動重組。

而*ST珠江也是急於保殼,並在進行重組,8月1日,*ST珠江公告稱,擬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置入京糧集團旗下京糧股份100%股權,交易作價24.19億元,主營業務由房地產開發轉為植物油加工及食品制造行業。

但問題在於,2016年上半年,*ST珠江的重組並不順利,此前還曾收到深交所問詢函。2014年、2015年,該公司凈利潤分別虧損1.07億元、1.73億元。2016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9億元,凈利潤仍然虧損4737.05萬元,保殼已經迫在眉睫。

不過,對於這些上市公司來說,賣房度日,還能維持多久,卻是一個大大的疑問。如國農科技,其轉型的醫藥業務,目前規模甚至還不如房地產。2015年,其生物醫藥業務收入僅為4990萬元,比2014年該下降了近1200萬元,降幅達到19.47%。今年上半年,其生物醫藥收入僅為2185萬元,毛利率則同比大降29.97%,房地產業務收入則達到7970萬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

新黃浦的情況雖然稍好,但也不容樂觀,盡管已經轉型金融領域,但利潤貢獻卻並不見佳。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華聞期貨凈利潤還虧損436萬元,瑞奇經紀同期凈利潤也僅有70.7萬元,中泰信托情況雖然稍好,該公司持股比例卻不到30%。

在此情況下,房地產業務仍是新黃浦主要收入來源。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房地產業務收入6.79億元,其中房地產銷售、出租合計收入6.26億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接近90%,仍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

值得註意的是,新黃浦披露的鴻泰房產利潤狀況,存在自相矛盾之處。10月10日公告顯示,鴻泰房產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則虧損155萬元。但其半年報卻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凈利潤為3059萬元。而除了鴻泰房產,新黃浦的其他房地產相關子公司,卻經營不濟,絕大多數處於虧損狀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53

“準剝離”房地產業務拖累業績 順鑫農業大股東悄然減持

上市公司三季報已經披露完畢。在整個白酒板塊公司業績一片靚麗的情況之下,卻有一家白酒公司第三季度業績逆勢下降了60.25%,而讓公司業績承壓的卻是房地產業務——這一家公司就是順鑫農業(000860.SZ)。

在業績“逆勢”下滑的情況下,公司股價一度應聲下跌。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早在今年三季度,公司大股東早就進行了悄無聲息的減持套現,拋售了4.61%股份。

房地產業務拖累業績

今年前三季度,白酒板塊公司業績表現靚麗,既有貴州茅臺的預收賬款創歷史新高,又有五糧液的完成全年銷售計劃,然而就在行業績“飄香”的時候,順鑫農業卻發布了三季報業績地雷——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減少了14.3%,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了60.25%。

因業績不佳,公司股價10月31日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隨後減幅有所收緩。

據了解,公司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房地產業務收入增長緩慢,而借款利息的費用化金額大幅度增加。

令人奇怪的是,公司房地產業的頹勢,卻是發生在今年全國房地產業務複蘇的背景之下。

公開資料顯示,公司的房地產業務主要包括包頭、海口以及北京下坡屯的項目。“最近房地產項目落成之後收入不多,但是有財務費用支出,所以房地產業務就出現了業績的虧損。目前,在海南的項目比較一般,北京地區的住宅還好,商業地產就比較一般。”11月1日,公司證券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據該人士介紹,北京商業地產大概有20多億元的項目,包頭有10多億元,海南有幾億元,但是總體來說銷售起來“沒有那麽快”。

資深市場人士李鷹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順鑫農業是國企背景,所以效率比較低,這才是房地產業務銷售較差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地產是順鑫農業除了白酒和屠宰之外最大的業務,但是一直拖累公司業績。2014~2015年,順鑫農業財務費用分別高達1.6億元和1.71億元。

而隨著白酒行業的回暖,今年上半年,公司白酒業務的營業收入為32.5億元,同比增長了4%,屠宰行業收入也增長了23.8%。然而這依舊難以彌補房地產業務的“大洞”。

大股東悄然減持

事實上,對於順鑫農業而言,房地產業務拖累業績的問題並非能一時解決。公司早期揚言脫離房地產業務,但一直未有實質性的進展。有券商發布研報認為,稱房地產業務剝離之後,將有助於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估值。

“剝離前值多少錢,剝離後又值多少錢,都很難說,對順鑫農業而言,剝離房地產業務可能還要征得地方國資委的同意什麽的,恐怕沒那麽容易。”李鷹桂說。

上述公司證券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公司確實計劃剝離房地產業務,但是目前來說還是“想把可以開發銷售的房地產先處理掉”。

房地產業務拖累總業績的問題懸而未決的同時,大股東已“悄然減持”。三季度報告顯示,順鑫農業的大股東北京順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已減持997萬股,減持占比達4.61%,這也是公司近年來最大幅度的一筆減持。

“我看過順鑫農業的走勢圖,其實隨著這一波白酒板塊的上漲,這只股票的價格之前已經出現了上漲,大股東這個時候減持很正常。”李鷹桂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595

華鑫股份:置入華鑫證券92%股權 剝離房地產業務

華鑫股份7日晚間公告,公司擬重大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方式作價49.26億元購買華鑫證券92%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12.72億元用以提高本次重組後上市公司績效,同時滿足上市公司未來的資金需求。

其中,華鑫股份擬以公司持有的房地產開發業務資產及負債作為置出資產,作價92923.35萬元,與儀電集團持有的華鑫證券66%股權(作為置入資產)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

公司擬以9.59元/股的發行價格,向儀電集團發行股份購買置入資產與置出資產交易價格的差額部分,向飛樂音響發行股份購買華鑫證券24%股權,向上海貝嶺發行股份購買華鑫證券2%股權。合計作價399727.45萬元。

此次資產置換完成後,華鑫股份總股本將超過10億股,華鑫證券將成為華鑫股份的全資子公司。以8月24日停牌價11.93元計算,市值將超過120億。

公司表示,公司將與房地產開發業務相關的資產及負債置出至儀電集團,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實施完畢後,上本次交易完成後,華鑫股份不再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同時,華鑫證券將成為華鑫股份的全資子公司;上市公司轉變為以證券業務為主、少量持有型物業出租管理及其他業務為輔的局面。本次交易完成後,華鑫股份將大力發展盈利能力較強的證券業務,營業收入渠道將大為拓寬,華鑫證券也將依托上市公司平臺建立持續的資本補充機制,有效提升其業務規模、盈利能力、綜合競爭力。通過本次交易,上市公司將實現戰略轉型、資產與業務調整,業務結構將得到優化,盈利能力將得到增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38

京東集團擬出讓全部股權剝離京東金融 劉強東將參與該交易

京東集團11月15日公布第三季度財報的同時,也披露了對京東金融的重組動議。

京東集團董事會今日批準尋求重組京東金融,後者負責運營京東互聯網金融業務。根據目前的初步計劃,京東集團將出讓其持有的所有京東金融股份。完成交易後,京東集團將不再擁有京東金融的法律所有權或有效控制權。

與此同時,京東集團和京東金融計劃簽署一系列關於出售、經營許可以及業務合作的協議。京東集團將從參與交易的投資人處獲得按市場公允價值計算的現金對價,並在京東金融未來實現累積稅前盈利後,獲得京東金融稅前利潤的40%。此外,如果中國相關監管法規許可,京東集團有權將其在京東金融的權利轉換為京東金融40%的股權。

京東集團方面表示,此次重組的主要目的是將京東金融轉型為只有中國投資者作為股東的企業,以便在中國開展某些需要政府許可的金融服務業務,並更好地利用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

而為了確保京東集團和京東金融長期緊密的戰略夥伴關系,京東集團董事長劉強東將參與此次交易,並將按市場公允價格購入京東金融少數股份。其它參與交易的投資者預計會認購更高份額的股份。目前具體的購買份額和其他認購方尚未公示,但據京東集團透露,交易完成後,劉強東在京東金融和京東集團將擁有類似比例的經濟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62

可口可樂將剝離中國瓶裝業務權益 交易價值約10億美元

11月18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可口可樂公司周四表示,就剝離在中國的瓶裝業務權益達成最終協議,交易價值約10億美元,這是該公司更廣泛策略的一部分,旨在專註於盈利更高的濃縮液生產業務。

這家飲品巨頭目前持有中國瓶裝業務大約三分之一的權益,其的權益由太古飲料(Swire Beverage Holdings Ltd.)和中國食品有限公司各持有一半。中國食品是國有的中糧集團旗下子公司。

根據協議,太古和中國食品將各自擁有可口可樂在華瓶裝業務的一半左右。此前可口可樂在2月份宣布就向這兩個合作夥伴剝離業務達成初步協議。

可口可樂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剝離業務,向其瓶裝業務合作夥伴出售工廠、庫房和運輸卡車,以期在飲料銷售放緩之際削減成本。最大的一筆剝離業務交易是在美國,該公司已達成協議撤出超過一半的瓶裝業務,並且計劃到2017年底出售其余瓶裝業務。

今年早些時候可口可樂估計,在撤出北美、中國、德國和南非瓶裝業務後,其直接雇員數將從123,000人收縮至39,000人。凈收入將從443億美元降至285億美元,但資本支出將較2015年減少一半,至13億美元。

以銷量計中國是可口可樂第三大市場,最近可口可樂和它的瓶裝合作夥伴在中國開設了第45家工廠,並且正在進行一項4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