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圖詳解阿里巴巴三季度財報&全文剖析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2746132

美股IPO
阿里巴巴集團(紐交所證券代碼:BABA)今日發布財報。財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營收168.28億元,同比增53.7%;凈利30.30億元,較上季下降76%,較上年同期下滑38.6%。

阿里集團上季凈利124億元,這個季度明顯下降,原因在於,上季計入所持股東權益62.51億凈增長,這項權益與集團分階段收購UCWeb和OneTouch交易有關,不具有可持續性。

阿里巴巴集團這個季度業績同比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支出30.10億元用以對員工進行激勵。上述費用占阿里巴巴集團當季總收入的17.9%,較上年同期的8.64億同比增加248.4%。

阿里集團Q3營收168.29億元 同比增54%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營收為168.29億元(約合27.4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09.50億元增長53.7%。營收的同比增長,主要受中國商業零售業務持續快速增長的推動。

阿里集團Q3國內營收127.69億元 占比75.9%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來自於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的營收為127.69億元(約合20.80億美元),占據總營收的75.9%,較上年同期的86.45億元增長47.7%。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的同比增長,主要受在線營銷服務營收和傭金營收的增長推動。中國零售市場交易總額同比了48.7%,主要受活躍買家數量增長52.0%的推動。

阿里集團Q3GMV達5556億元 移動端占比35.8%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交易總額5556.66億元(約905.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7%。移動交易總額為1990.54億元(約324.30億美元),占比達35.8%。這一比例較2013年同期提升了21個百分點,比2014年第二季度提高3個百分點。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移動月活躍用戶為2.17億人,高於上一財季的1.88億人,高於截至2013年9月30日的9100萬人。

阿里集團Q3成本55.96億 占營收33.3%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營收成本為55.96億元(約合9.12億美元),占據營收的33.3%。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營收成本為30.01億元,占據了營收的27.4%。


阿里集團Q3毛利112.33億元 毛利率66.7%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毛利為112.33億元,較上一季度有小幅增長,毛利率為66.7%,低於上一季度的70.9%,也低於上年同期的72.6%。

阿里集團Q3費用66.88億元 同比增155%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費用為66.88億元,較上一季度增長59%,較上年同期增長155%。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產品開發支出為25.81億元(約合4.21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5.3%。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產品開發支出為11.68億元,占據了營收的10.7%。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銷售與營銷支出為17.49億元(約合2.85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0.4%。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銷售與營銷支出為6.57億元,占據了營收的6.0%。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總務和行政支出為19.60億元(約合3.19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1.7%。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產品開發支出為7.93億元,占據了營收的7.2%。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股權獎勵支出為30.10億元(約合4.90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7.9%,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48.4%。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股權獎勵支出8.64億元,占據營收7.9%。

阿里集團Q3運營利潤43.45億元 運營利潤率25.8%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為43.45億元(約合7.08億美元),占據營收的25.8%,較上年同期下滑17.2%。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運營利潤為52.48億元,占據了營收的47.9%。

阿里集團Q3凈利30.30億元 同比降38.6%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利息和投資收入為4.68億元(約合76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18億元增長47.2%。利息支出5.21億元(約合85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74億元增長39.3%。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其它收入為3.78億元(約62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3.89億元下滑2.8%。

凈利潤為30.30億元(約4.9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9.37億元下滑38.6%。

截至2014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額為1099.11億元(約合179.06億美元),高於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436.32億元。

截至2014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通過運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為58.65億元(約合9.5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45.26億元增長29.6%。

阿里巴巴集團第三季度資本支出為33.96億元(約合5.53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11.40億元。的自由現金流為89.38億元(約合14.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66.83億元增長33.7%。

截至2014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第二財季用於投資活動的凈現金為325.55億元(約合53.04億美元)。其中投資和收購活動為159.12億元(約合25.92億美元)。

中文財報全文:
阿里巴巴集團(紐交所證券代碼:BABA)周二發布了該公司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2014財年第二財季財報。財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第二財季營收為人民幣168.28億元(約合27.4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3.7%;因計入員工激勵計劃成本,阿里巴巴集團第二財季凈利潤為人民幣30.30億元 (約合4.9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滑38.6%。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陸兆禧表示,“我們發布了業績強勁增長的一季財報,主要運營數據均出現了顯著增長。我們的業務繼續表 現出色。我們的財務數據,反映出自身生態體系的實力,以及公司可持續增長的堅實基礎。在我們的中國零售市場,商品交易總量在第二財季同比增長了49%,年活躍買家同比增長了52%。我們在移動業務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9月份移動商務應用月活躍用戶達到2.17億人。在截至2014年9月末的12個月中,移動交易總額達到950億美元。我們還被移動業務貨幣化能力的不斷改進所鼓舞。”

第二財季主要業績:

--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交易總額為人民幣5556.66億元(約合905.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7%。

--移動交易總額為人民幣1990.54億元(約合324.3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7%。

--在中國零售市場的年活躍買家為3.07億人,高於上一財年末的2.79億人,高於截至2013年9月30日的2.02億人。

--移動月活躍用戶為2.17億人,高於上一財季的1.88億人,高於截至2013年9月30日的9100萬人。

--營收為人民幣168.29億元(約合27.4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3.7%。

--運營利潤為人民幣43.45億元(約合7.0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52.49億元下滑17.2%。

--凈利潤為人民幣30.30億元(約合4.9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49.37億元下滑38.6%。該數據計入了阿里巴巴集團對員工進行的激勵計劃所涉及的30.10億元人民幣成本。

--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阿里巴巴集團第二財季凈利潤為人民幣68.08億元(約合11.0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58.93億元增長15.5%。該數據低於湯森路透21位分析師11.7億美元的平均預期。

--每股美國存托憑證攤薄收益為人民幣1.24元(約合0.20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13元下滑41.8%。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阿里巴巴集團第二財季每股美國存托憑證攤薄收益為人民幣2.79元(約合0.45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55元增長9.4%。

第二財季業績分析:

營收為人民幣168.29億元(約合27.4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09.50億元增長53.7%。營收的同比增長,主要受中國商業零售業務持續快速增長的推動。

來自於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27.69億元(約合20.80億美元),占據了總營收的75.9%,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86.45億元增長47.7%。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的同比增長,主要受在線營銷服務營收和傭金營收的增長推動。中國零售市場交易總額同比增長了48.7%,主要受活躍買家數量增長52.0%的推動。在截至2014年9月30日的第二財季,阿里巴巴集團的貨幣化率(Monetization Rate)維持穩定在2.30%,與上年同期的2.31%基本持平。的移動營收為人民幣37.19億元(約合6.06億美元),占據了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總額的29.1%,高於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19.4%,高於上年同期的3.8%。阿里巴巴集團移動營收的增長,得益於移動交易總額的增長,以及移動貨幣化率提升至1.87%,高於上一財季的1.49%,以及上年同期的0.61%。

來自於中國商業批發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7.90億元(約合1.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5.68億元增長39.1%。來自於中國商業批發業務營收的同比增長,得益於付費用戶數量的增長,以及付費用戶平均營收的增長。

來自於國際商業零售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4.19億元(約合68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10億元幾乎增長一倍。來自於國際商業零售業務營收的同比增長,得益於付費用戶數量的增長。

來自於國際商業批發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1.98億元(約合1.9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9.66億元增長24.0%。來自於國際商業批發業務營收的同比增長,得益於付費用戶數量的增長。

營收成本為人民幣55.96億元(約合9.12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33.3%。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營收成本為人民幣30.01億元,占據了營收的27.4%。

產品開發支出為人民幣25.81億元(約合4.21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5.3%。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產品開發支出為人民幣11.68億元,占據了營收的10.7%。

銷售與營銷支出為人民幣17.49億元(約合2.85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0.4%。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銷售與營銷支出為人民幣6.57億元,占據了營收的6.0%。

總務和行政支出為人民幣19.60億元(約合3.19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1.7%。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產品開發支出為人民幣7.93億元,占據了營收的7.2%。

股權獎勵支出為人民幣30.10億元(約合4.90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17.9%,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48.4%。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股權獎勵支出為人民幣8.64億元,占據了營收的7.9%。

無形資產攤銷為人民幣5.98億元(約合970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人民幣3900萬元。無形資產攤銷的同比大幅增長,主要與公司的戰略收購相關,其中包括對UC瀏覽器和高德軟件股權的收購。

運營利潤為人民幣43.45億元(約合7.08億美元),占據了營收的25.8%,較上年同期下滑17.2%。阿里巴巴集團上年同期運營利潤為人民幣52.48億元,占據了營收的47.9%。

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為人民幣84.93億元(約合13.84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人民幣65.05億元。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為50.5%,低於上年同期的59.4%,低於上一財季的54.4%。

利息和投資收入為人民幣4.68億元(約合76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3.18億元增長47.2%。

利息支出為人民幣5.21億元(約合85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3.74億元增長39.3%。

其它收入為人民幣3.78億元(約合62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3.89億元下滑2.8%。

所得稅支出為人民幣13.39億元(約合2.1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6.37億元增長110.2%。的有效稅率為28.7%,高於上年同期的11.4%。

凈利潤為人民幣30.30億元(約合4.9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49.37億元下滑38.6%。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人民幣68.08億元(約合11.0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58.93億元增長15.5%。

每股美國存托憑證攤薄收益為人民幣1.24元(約合0.20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13元下滑41.8%。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每股美國存托憑證攤薄收益為人民幣2.79元(約合0.45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55元增長9.4%。

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29.76億元(約合4.8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48.83億元下滑39.1%。

截至2014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額為人民幣1099.11億元(約合179.06億美元),高於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人民幣436.32億元。

截至2014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第二財季通過運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為人民幣58.65億元(約合9.5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45.26億元增長29.6%。資本支出為人民幣33.96億元(約合5.53億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1.40億元。的自由現金流為人民幣89.38億元(約合14.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66.83億元增長33.7%。

截至2014年9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第二財季用於投資活動的凈現金為人民幣325.55億元(約合53.04億美元)。其中投資和收購活動為人民幣159.12億元(約合25.92億美元)。(綜合騰訊科技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58

小米,世界第一?(剖析小米的財務與模式)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93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8 14:57 編輯

小米,世界第一? 剖析小米的財務與模式

作者:華創 謝晨
推薦閱讀:中國新首富即將誕生,緩期五年執行(附股)

小米能否成為世界第一?


首先說結論:有希望,但有難度。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廢話,一定要我選一個答案。那麽我的回答是,不能


然後簡要說說我的觀點:

1、小米是通過硬件盈利的,軟件不賺錢,絕非某些人鼓吹的“互聯網思維”

2、小米的成功包括營銷、設計、制造三方面的變革,不可複制。

3、硬件過剩的時代,手機的核心競爭力將有硬件轉向外觀。小米面臨轉型壓力,華為占有先機。

4、中國手機出口海外是大勢所趨,小米面臨專利問題。


一、 小米的軟件,真的不賺錢


小米的成功,帶紅了一個詞“互聯網思維”。而小米也一直號稱硬件不盈利,依靠軟件盈利。


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這至是一種營銷手段,用一種高逼格的方式宣傳自己的低價格而已。


首先看一看小米自己公布的數據,《小米遊戲中心分成策略:三七開》里面提到,2013年12月小米遊戲月流水僅3千萬。


3千萬是什麽概念?2013年4季度,中國手遊市場規模已經超過50億,而小米3個月合計,流水不超過1億,市場份額低於2%。而2014年中國手遊市場規模達250億,如果小米的市場份額不變,則全年流水約在5億,這個數字真的有點難看。


另一則新聞《小米2014年前10個月開發者分成超過3.64億元》,按照比例計算,全年給開發者分成應該在4.4億左右。按照渠道分成70%,CP(開發者)分成30%計算,小米的軟件收入約10億。假設軟件業務利潤率100%,那麽軟件利潤也就10億,約1.7億美元。

如果小米硬件不賺錢,軟件只有1.7億美元的利潤,就憑這個支撐住400億美元的估值。你在逗我?


二、硬件貢獻絕大多數利潤

在新聞《機密文件顯示小米去年凈利潤34.6億 營收翻番》中,提到涉小米財務文件外傳,2013小米凈利34.6億,預期今年增長75%至60億。 而小米的成功在於其營銷費用占比極低,2013年,營銷費用占收入比重僅3.2%。而小米的營收中,94%來自於手機銷售,僅1%來自於包括移動遊戲在內的軟件服務,約5億。


這個新聞,在我看來,真實性非常高。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營收、利潤和小米官方公布的接近,但是略低一點。


第二,2014年10億美金的利潤,那麽400億美金的估值,PE為40倍,比較合理。


第三,核心競爭力來自於低營銷費用,僅為3.2%,而同期三星全球營收2100億美元,廣告費用140億美元,占比約7%。要知道三星只有一半收入來自於移動設備,但廣告基本花在移動設備上了。


所以,從這個新聞可以看出,小米,的確是靠硬件賺錢。


那麽問題來了,這麽便宜的小米,硬件怎麽賺錢?這里不得不佩服雷軍的高明,小米賺錢,靠的是一組組合拳。我會一一為大家解釋。


三、營銷:社交網絡傳播,成本極低

小米引爆了一個新詞“互聯網思維”。但我認為,360的“互聯網思維”其實是可以複制和借鑒的,但小米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只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下面這張圖,簡單的表明了我對所謂互聯網思維的看法。


很多人YY的互聯網模式,都是簡單的“繞過經銷商,直達客戶”。可是現實中,offline的流量,要經過零售商、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等等層層盤剝,online的流量,成本也是非常的高昂。

通常,企業銷售頁面包括官網和電商網站(如天貓、京東),要將online流量吸引過來,其實非常的困難。

官網,往往需要大量的門戶廣告投放、高昂的關鍵詞購買支出。電商網站,則要受電商平臺盤剝。舉例來說,據說現在淘寶上一個點擊的成本在0.7元左右,如果點擊中有1%的人購買,那麽單次購買的流量成本可以高達70元。

所以,所謂直達消費者的互聯網模式,基本是YY的。拋掉過於學術的話,最直接的就是,我們消費者,憑啥去你的官網?

但是小米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答案是:微博營銷

小米誕生在微博大爆發的時代,利用微博進行低成本營銷,並且享受了後幾年微博發展的人口紅利。

在手機商中,沒有比雷軍更懂互聯網的了。他前瞻性的看到,微博營銷的ROI遠高於傳統媒介和其它互聯網媒介(ROI,表示廣告主的投入產出比,越高說明廣告越有效)。

於是,小米將早期miui玩家的量導入微博之後,轉身成為微博大V。熟悉微博的朋友都知道,微博大V的馬太效應是非常強的,你的粉絲越多,增加粉絲的成本就越小。於是早早成為了微博大V的小米,就掌控了自己的第一批流量。

而微博漲粉,最重要的是什麽?“話題營銷”!“雙核1999”這種朗朗上口的營銷手段,立刻引爆微博話題,大量獲取真實粉絲,低成本流量大幅擴大。

一般來說,電視廣告,成本高,轉化率低,但是品牌好,可以讓用戶對品牌有信任感。網絡營銷成本低,轉化率高,但是品牌差,容易讓用戶覺得low。但是微博大V營銷,依靠雷軍背書,成功的獲取了網絡營銷的低成本和電視廣告的高品牌,真是一招妙棋。

總結,一句話,在微博爆發的前夕成功的使用微博營銷,大幅降低了營銷成本

後來,微博衰落,微信崛起,小米則將流量導入微信平臺。但微信的傳播力,實在和微博沒法比,這也部分提高了小米的營銷成本。當然,還是遠低於同行。


四、設計:反複叠代MIUI系統,把握了發燒友的口碑

小米所謂三駕馬車“手機、miui、米聊”,我看真的算遠超行業的只有MIUI,尤其在早期

雷軍是互聯網出身,對互聯網產品有著遠高於同行的認識。於是,在智能手機還沒有走進大眾的時候,先行推出miui和miui社區,掌控了大量發燒友資源。

MIUI做的,真的好。

和其它東西不一樣,產品的優劣,是無法使用數據衡量的。但從MIUI的研發過程就可以看出,確實非同一般。每天都有小米的工作人員在MIUI社區上和粉絲溝通,改進產品設計。而小米也一直堅持一周一個版本的更叠。想想蘋果什麽時候才推出九宮格輸入法的吧,這種叠代速度,也保證了MIUI的高質量。順便說一句,ROM的重要性,也就是小米之後,才被廠商重視。

於是,小米成功的抓住了“發燒友”這個群體。在智能機出貨量同比高達100%以上的2011年,發燒友是非常重要的。

一臺手機,即使是“雙核1999”的小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還算一筆還可以的開銷了。那麽客戶會怎麽考慮品牌選擇呢?很簡單的邏輯就是,用過的根據自己的體驗選擇,沒用過的問朋友的體驗

而在被稱為智能手機元年的2011年之前,使用智能手機的群體中,發燒友是一個重要的標簽。而在線下對手機購買的咨詢行為中,發燒友更是其中的意見領袖。掌握了這個群體的口碑,就掌握了大量從非智能機轉向智能機的用戶的流量。

2014的現在,手機購買已經由換機需求作為主導。“發燒友”的定位,也早已從小米手機中淡化。


五、生產:預付模式+規模經濟

這點,關心小米的朋友可能都非常清楚。我也就不展開講。簡單點到為止。

首先,通過預付模式,小米成功的降低了庫存成本。先訂貨,再生產,再出貨,基本零庫存,這個極大的緩解了庫存壓力。

第二,預付模式下,出貨時間與預定時間的時間差,極大的緩解了硬件成本壓力。小米發布時的“雙核1999”,性價比非常驚艷,但是拿到貨的3個月以後,也就一般還好了。

第三,單機型生產,產品線上非常容易形成規模經濟。這點也是蘋果對三星的優勢。


六、小米成為世界第一:有希望,但不是很容易

可能有些人覺得我說了一句廢話,那麽如果一定要我在能和不能里面選一個,我會選,不能。

為什麽?

首先,現在智能手機的硬件普遍過剩,手機的競爭優勢由硬件向外觀轉移,而小米不具有優勢。

小米4的配置,已經被發燒友評價為不夠發燒(實際上也不需要那麽發燒了)。從PC的競爭來看,在PC硬件已經成熟的後期,只有兩種活法,一種是價格戰,一種是走外觀路線。前者利潤非常低,是大部分PC硬件商的戰略。後者利潤極高,代表就是蘋果的MAC。這里要註明一下,啟發我這個觀點的是公眾號“港股那點事”。

為啥說小米不具備優勢呢?主要是從現在的小米4來看,塑料感濃厚,和同價位的華為榮耀系列相比,有差距。我猜測這是供應鏈整合能力導致的。

第二,小米出口面臨專利壓力。

三星的墜落和中國手機的崛起,你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但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所有制造業,其生產中心都遵循著“歐美-日韓-中國”的轉移規律。當科技爆發時,起點在科技氛圍最濃的歐美;科技高速發展時,生產轉移到兼具科技創新能力和制造能力的日韓;科技穩定,比拼成本時,轉移到中國。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麽全球PC市場規模基本停滯,但是聯想的份額卻節節高升,現在已經穩居第一。

蘋果,憑借軟硬一體化的模式,抵擋住了這個潮流。但是三星,不掌握系統,只能潰敗。

所以,三星的墜落,和中國手機的崛起,是遲早的。廣闊的海外市場,也慢慢會被低成本的中國廠商侵蝕。未來全球第一大手機廠商,一定出在中國!

那麽會不會是小米?

有點難。

簡而言之,由於海外的專利控制嚴厲程度遠遠大於國內,沒有專利儲備的小米,在海外可能面臨專利問題,成本飆升,華為、聯想等廠商則要好很多。如果要詳細了解,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小米會遇到專利阻擊嗎?》



(來自作者微信公眾號:小X的互聯網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41

國企改革個股剖析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vec4.html

在經歷2014年大面積停牌重組之後,隨著國務院央企改革頂層設計2015年上半年即將出臺,以及地方國企改革的實質性推進,2015年國企改革這個中國故事將繼續在A股市場精彩上演。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主的國有企業改革將有效地盤活萬億國有資產,並撬動民營資本投資熱情,從而在新常態下激發我國經濟的活力。而體現在A股層面,則是培育上市國企更強的產業競爭力,或通過資產註入整體上市,或引入戰略投資者激發活力,或賣殼實現徹底轉型……這是一個最好的投資主題,但也需警惕2015年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綜述篇·頂層設計出臺提速國企改革股作者張宇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預計上半年即將落地,這令國企改革將繼續成為2015年的重大投資主題。從年初市場的表現來看,央企國投系、中國建材系旗下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不俗,而地方國資在經歷2014年的混改之後,多家上市公司停牌重組,本周煙臺冰輪獲註大股東旗下資產複牌持續漲停。

市場對國企改革預期美妙,進入2015年之後,這種美妙預期即將落地成金——不僅更多地方國企改革進入實質階段,而且隨著頂層框架設計完成,央企改革將全面鋪開。

國企改革步入實操階段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企改革之後,上海在2013年底打響了地方國企改革的第一槍,今年以來,安徽、湖南、貴州等20個省市發布了深化國企改革的意見,而國務院國資委旗下的6家央企集團也開展了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等四項改革,這些改革導致了國有資本相關上市公司大面積停牌重組。據本刊記者粗略統計,這些進行重組的上市公司按照當地國資部門的分類均屬於競爭性企業,一般是通過向大股東或者關聯方定向增發或者協議轉讓等形式進行徹底重組或者資產置換。

比如近期複牌的赤天化,其控股股東赤天化集團100%股權被貴州省國資委轉讓給民營醫藥流通公司聖濟堂,這令市場對於上市公司業務轉型抱有很高預期,也導致了複牌後的階段性翻倍行情。提高國有資本的收益率,特別是在競爭性行業引入民間投資者激發企業經營活力,是各地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自從2014年預算法大修以及43號文下發,改變了地方政府的舉債模式之後,如何盤活萬億國資,提高資本回報率成為地方政府面臨的迫切問題。

多種形式推進混改

各地政府紛紛拋出方案,建立國有資本資產化的平臺,把出資人、監管者、運營者的角色分開。從各地方案來看,一般把資本載體分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分別承擔產業投資、融資和股權運營的職能,比如上海的兩大平臺國際和國盛。承擔資本運營職能的上海國盛,其旗下的棱光實業被現代集團借殼預案已經獲得股東大會通過,公司將轉型進入建築設計領域,重組完成後,國盛集團將成為繼現代集團之後的第二大股東。

整體上市提高證券化率是各地提得最多的,江蘇的細則就明確要求控股上市公司的競爭類企業,通過上市公司吸收合並、資產置換、定向增發等方式實施核心業務、優質資產上市,最終實現整體上市;據東方證券研報,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改制重組、資產證券化之外,還有員工持股計劃、通過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設立基金共同投資以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和在重大項目中引入民間資金等形式(見圖1)。​


2014年以來,中石化銷售業務、中糧肉食、城投控股等國企改革中就引入了厚樸、KKR以及弘毅等海外和民間資本,而上港集團、海格通信、易華錄等超過30家地方國企和央企推出了員工持股計劃,受到了A股市場投資者的熱烈追捧。隨著2015年國企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更多的改革形式將湧現,比如1230北京市京能集團等8家重點企業發起成立了京國瑞國企改革發展基金,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入社會資本,以解決國企發展歷史負擔重、資金籌措渠道窄等問題。

今年我們看好國企改革主題,預計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上半年將出臺,這將極大地推動各地地方國有企業集團的改革方案落地。在本周召開的交銀集團發布會上,交銀施羅德基金高級研究員沈楠說道。其實,不止是基金公司,整個市場都觀察著國企改革的一舉一動,甚至富國基金已經發行了首只國企改革分級基金,上市交易6天以來其B份額均處於溢價狀態。

頂層設計即將出臺

相對於市場對國企改革的期待,在實際操作層面部分地方的改革卻進展緩慢,尤其是央企改革。雖然2014年末南北車合並為中國中車,而中國電建也通過定向增發收購集團資產實現整體上市,但是由於央企改革缺乏頂層設計而進展遲緩。自從20147月份國務院啟動中糧等6家集團作為第一批央企改革試點之後,也有部分央企積極與國務院國資委溝通改革情況,但是112家央企整體進度較慢。

國企改革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早已經由國資委上升至國務院層面,並由財政部、發改委、國資委、人社部分別牽頭,制定相關的國有資產改革方案(見附表)。從目前來看,除了央企高管薪酬改革方案下發之外,其他文件還尚未出臺。據經濟觀察網最新報道,國資委最終版本的央企分類意見將從之前初稿意見版本中的三類變成了商業類和公益類,而初稿意見中的三類分別為公益保障類、特定功能類、商業競爭類,在最終版中通信、能源、電力等特定功能類被劃為了商業二類,這些曾經的壟斷行業今後將直面競爭。

券商分析師們普遍認為,國企改革的總文件雖然推出進度慢於預期,但是修改了十幾稿後對一些關鍵問題將考慮得更加全面,這有利於國企改革的整體推進更加具體和富有成效,多家券商預計總體改革方案將在2015年上半年出臺,這將是今年非常看好的重大投資主題。本刊記者也註意到,有媒體本周四報道稱國務院國資委將首次采用負面清單形式來加強國企的內控,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內部人控制意見》可能作為第一個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出臺。​

 


央企改革篇·

央企改革大年蘊藏大機會作者馬弋尋

隨著2015年一季度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即將出臺,央企改革的進程有望加快。繼第一批6家央企改革試點之後,第二批試點名單或有望緊隨頂層設計方案出爐,其中油氣、軍工等央企集團入圍第二批試點預期強烈。

大集團小公司的競爭類央企有機會

在第一批試點的6家央企集團中(見表1),大集團小公司上市公司存在著強烈的註資預期,其中市值小的中國節能、中國建材是大集團小公司股的重點。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擁有節能風電、啟源裝備、煙臺萬潤A股上市平臺以及海東青、中國地能、百宏實業H股上市平臺,相比較而言,啟源裝備、煙臺萬潤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市值較小,有可能獲註集團的資產。按照同樣的思路,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上市平臺中方興科技為較掛的選擇。另外,新興際華在A股的上市公司只有2家,未來可能會選擇較優質的際華集團,謀求換股吸收合並、重組等方式實現整體上市操作。

在國資委央企範疇之外,還存在著一些農墾類的央企集團。作為歷史遺留的產物,目前這些農墾集團管理上存在著較強的企業辦社會特色,除劃定由農業部和黑龍江省政府共管的*ST大荒外,亞盛集團和海南橡膠則由地方農墾區管理。對於仍處邊疆的農墾類的央企集團而言,未來發展還暫無可複制性,除政企職能分離會帶來集團的市場化改革外,部分集團可能受益於土地流轉政策或註資、整體上市的預期,如*ST大荒等。​


給國企分類是央企改革的基礎,根據媒體報道,國務院國資委最新版本將央企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把此前三分法中的特殊功能類,即石油、電力、軍工等央企也劃入了商業類,央企改革的陣營明顯擴張。由於國資委尚未出臺具體的分類名錄,加之央企集團內部業務在商業性和公益性中大多存在交叉,因此市場普遍預期,目前的國資委央企中,除已進入改革進程中的醫改、金改、土改之外,新納入商業類的石油、軍工、電力領域所涉及改革內容或將成為第二批試點名單考慮的重點。油改破除能源壟斷  油氣概念股受益

除了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等5大集團外,其他97家央企均可歸入競爭性央企集團。在這97家大集團中,包括中船重工、國電集團、中石化等在內的至少10家企業明確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規劃或方案(見表2)。其中,新納入的石油(2家)、軍工(2家)、電力(1家)類公司共5,,產能過剩領域的央企集團也有5家,分別是有色(3家)、紡織(1家)和建材(1家)。市場觀察人士認為有別於電改受經濟層面的拖累,政策面持續扶持的油改、軍工改革有望不斷深入演化。​

 


新年伊始,油改率先撩開了新一輪能源改革的序幕。此前記者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2015年油氣改革會有大動作,上遊勘探開發或部分放開,兩桶油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深化,一些大企業的原油天然氣進口權也會被適當放開。目前來看,其中的部分預期已經成為或正在接近現實。中石化旗下子公司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增資引進投資者獲得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批複,而中國石油原新疆銷售分公司降級為地方國企,以利於當地油氣企業的合資或合作。而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履新國家能源局局長也被市場解讀為油氣改革即將拉開序幕。

方正證券認為,油氣競爭將主要圍繞上遊勘探開發領域展開,區域油改以點帶面有望成為突破口,未來油氣資源儲量豐富的新疆確實有望成為下一個區域改革目標,並倒逼央企的油改進程加速。目前帶頭進行新疆區域內改革的中石油占了先機,被高度控盤的中石油股價屢屢有強勢表現。不過,如果拉長周期來看中石化或有更強的競爭力。除了加油業務外,中石化的觸角不斷向易捷便利店和千億級非油品業務延伸。目前公司旗下便利店已達到2.3萬座,非油品單店年均銷售額9萬美元,不足美國speedway便利店的5%。面對三四線城市的開發及未來西部高速的擴網,中石化的市場小份額,收入大規模戰略有望通過與加油站的融合共享客流量,打開未來發展空間。

實施原油進口權下放是我國推動石油石化行業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有利於打破行業壟斷,進一步提振民資企業的積極性,為石化行業註入新的活力。從事進口油品代理的央企珠海振戎或改革進程加速,珠海振戎是中國從伊朗進口原油的主要代理商及伊朗燃料油的主要買家,代表軍方進口用油。借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公司有望力拓中國陸路能源的中亞供給,促中亞直通油路設想成為現實。市場傳聞公司正曲線通過旗下公司廣東振戎借殼泰山石化(01192.HK)完成上市。珠海振戎是廣東振戎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45.4%。根據泰山石化的公告,未來廣東振戎將通過認購泰山石化的新股達到控股不低於51%。在同樣範疇內,與石化國企有密切業務往來的企業,如廣匯能源、上海石化、光正集團也有望從油改中先行受益,其他同類概念股泰山石油、廣聚能源、新疆浩源等亦有望受到提振。

軍工裝備建設成重點 中船重工試點預期強烈

2015年軍工改革也已經行進在深水區中。近日,中央軍委頒發《關於努力建設聽黨指揮、善謀打仗的新型司令機關的意見》,重申不斷增強部隊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的能力。海通證券解讀道,此舉圍繞習主席牢牢把握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這個指向的軍改要求展開。在國防安全和國際形勢的大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央企軍改勢必快速推進。

中金公司表示,近期全軍裝備工作會議強調軍工裝備建設成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心。由於未來3年軍費將保持10%~13%的持續增長,裝備建設比重有望逐步提升至40%。在裝備升級戰略中,資本運作能力強、始終走在軍工集團前列的中船重工集團入圍第二批央企改革試點預期強烈。而且,其明確的混改方案再次增加試點入圍的概率。目前,中船重工集團旗下只有2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國重工是軍工類上市公司中的首家全產業鏈公司,航母概念大大提升了公司估值,未來集團有望依托該公司平臺,按照資本註入融資註入融資的路徑實現集團資產的整體上市。市場方面,該公司股價處於中線高位震蕩中,不過中期震蕩並未破壞其上行通道。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則是采用的類似珠海振戎的跨界之路,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四維圖新向騰訊轉讓部分股權(占總股本11.28%)的方式,打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一條通道。該公司繼續與騰訊深度合作,於去年10月推出了車載“WeDrive”,汽車搭載這一新系統後,車主無需接入智能手機也能享受到各種智能的體驗服務。四維圖新2014年預增10%~40%,已擺脫了2013年前業績持續下滑的局面。未來集團有望通過進一步的導航、定位等業務的整合和外延式合作,以實現行業地位的提升。

過剩行業央企或跨界改革 關註恒天、誠通

2015年宏觀經濟環境將再次切回防風險、深化改革、去杠桿、調結構的模式,有色、煤炭、鋼鐵、紡織、汽車、建材水泥等過剩產能領域,面臨著國際需求不足、美元上行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困擾,大部分企業在較長的時間內仍需要繼續做產能減法,通過內部整合或出售資產的方式減虧。對於淘汰落後產能、清理低效無效資產等行業企業經營業績受到重大影響時,國資委強調將對企業考核目標確定或考核結果核定予以酌情考慮。在此預期下,涉及去庫存去產能化的有色煤炭、建材水泥、鋼鐵、紡織、汽車等行業也有望進入第二批央企試點的範疇。

明確提出混改的3家有色集團公司中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鋁業公司,前者采用了內部整合,加強基建等項目以達到減虧的目的,而中鋁則擬通過出售上市公司資產而幫助企業減虧。雖然同屬於有色行業,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則主動市場化進入了充分競爭狀態。借鑒此前第一批中建材和中國醫藥的類似情況,預期該集團進入第二批試點的概率較大。從鋼研集團早期的運作來看,逐步引入包括民資在內的各類戰略投資者,達到相對控股40%左右,市場機制在集團內實現了良性循環。在後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進程中,管理層繼續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各自突圍、規範法人治理結構的方式,進一步實現主業突出,產業多元化的平衡發展。以旗下安泰科技為例,該公司主營新材料,同時跨界稀土、清潔能源、特斯拉、藍寶石等多重業務,有望為公司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

類比鋼研集團,競爭性同樣較高的紡織機械業、綜合物流等也存在較強的混改意願,政府謀求退出,混改的概率較大。因此該行業中曾於2014年中期提出混改要求的恒天集團不排除有進入第二批試點的可能。另外,2005年被確定為國有資產經營試點單位的誠通集團,此前多次的試點經驗和創新優勢,也為其未來進入資產整合,實現整體上市奠定了基礎。·地方國企改革篇· 地方國企大尺度改革將引爆炒地圖行情作者劉增祿歲末年初以來國企改革題材熱度不減,隨著地方國企改革的進程加快,廣州友誼、海螺水泥、煙臺冰輪等地方國企旗下上市平臺因獲註資產等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備受市場追捧。進入2015年,地方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實施的關鍵一年,A股市場上有望再現炒地圖行情。​


關註發達地區國企改革機會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分類監管的精神,2014年以來地方國企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此番改革核心目標直接指向提質增效。各地紛紛出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意見,或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等降低國企持股比例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或改革公司董事會對管理層進行約束激勵等措施,都是為了完善國有資本監管,從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以國有資本撬動龐大的民間投資。比如2014年初安徽就啟動了江汽集團的整體上市工作,而貴州、重慶、天津等地緊隨其後也推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

從地域來看,上海、廣東、山東等東部發達省份的國資資產存量較為突出,所以這些地方國資委多強調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優化國有資本的布局,建立國有投資運營平臺為改革的主要方向,特別是上海市更是強調了國企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而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區域,則以提升資產證券化率、充分利用上市平臺改善資產收益是其主要訴求,上市公司資產註入、借殼重組將較為頻繁。

上海是國企改革的前沿陣地,相比其他省市,不僅國資實力雄厚,且改革力度較大,推進改革進程較快。券商分析認為,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是上海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時的關鍵詞。在上海華誼集團之前,上港集團、上海汽車、上海建工均已完成了這一進程,而上海集團、綠地集團、蘭生股份等也完成了整體上市或者資產整合,SMG則引入了職業經理人制度。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上海國企改革重點優化兩大布局:一是在行業和股權布局上,有進有退,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研發與產業化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城市功能性項目和社會民生保障項目;二是在地域和空間布局上,立足國內合作和國際競爭,充分發揮上海的口岸優勢,啟動了一批國資流動平臺整合項目,目前有21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優先股等方式進行重組。

一些中西部地區雖然國資占比較小,但國企改革也各有亮點。例如,重慶國企改革市場導向清晰明確,並提出了一系列量化目標,未來3~5年,2/3左右的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適宜上市的企業和資產力爭全部上市,80%以上的競爭類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實現證券化;而貴州國企改革以產權改革為核心,同時也以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結構多元化為目標;青海將通過多途徑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探索員工持股形式,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國有企業上市。

多省明確時間指標或引發炒地圖行情

從已經公布的國企改革方案來看,政府對國資改革方向和重點均有較為明確的規劃,對地方國有企業進行了明確的分類(見表1),並采取政府推動鼓勵,企業積極實施運作的方式穩步推進。特別是江蘇的負面清單模式,江蘇省國資委全面清理履行出資人職責的管理試行並公布清單,清單以外的事項全部由省屬企業自主決策,如此大尺度在國內尚屬新鮮。而貴州省的國企改革步伐更早,久聯發展引入戰略投資者保利集團、盤江股份控股股東的盤江集團的拆分、貴繩股份可能的讓殼重組以及貴州茅臺的混改都引發了市場的極大興趣。其中,貴州茅臺混改方向包括股份公司再融資,其他子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集團控股、其他資本參股、員工入股等。與此同時,重慶等地國企改革也是動作頻頻,這些改革動作可能引發2015年的炒地圖行情。​


總體來看,各地改革方案以實現混合所有制為目標,涉及國有資本結構調整、產權制度、公司治理制度、企業分類監管等多個方面。而且在已公布的改革方案中,多個省市明確了改革的具體時間和指標。其中,湖北的國企改革速度將相對較快,預計在2015年全省各級政府出資企業全面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而此前廣東省國資委十二五規劃對於2015年底資產證券化突破60%的目標,公開資料顯示這一指標目前只有20%左右,遠遠低於前述目標,廣東省國有資產證券化的步伐亟須提速。​


在具體行業上,廣發證券預計,此輪國企改革將會按照先易後難、先競爭後壟斷的順序推行,競爭性行業將是未來國企改革的先行者。比如容易在公司治理改善後業績提升,更容易得到外部資本青睞的消費與新興產業,諸如生物醫藥、電子、餐飲、商業貿易、輕工制造、汽車、信息設備等行業。而中信建投分析稱,醫藥、建材、地產、旅遊等競爭類行業未來將逐步放開國有資本控股,實現完全市場化運作,這也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國企改革開放競爭性業務的定調。國資在這些行業盈利能力大幅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且民資和外資更具有競爭力,因此考慮到國資的控股成本,未來將會逐步放開國有控股,實行混合經營。這類行業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混改,也最值得挖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170

雷特.金恩剖析 金融人才將再進化 懂顧客、會分析最搶手 未來不再需要現在的銀行員

2015-02-02  TWM
 
 

 

雖然已經暴紅,但︽BANK 3.0︾作者布雷特.金恩每天還是工作十五小時,密切觀察金融產業的變化,思考未來趨勢。

他認為,行動支付的浪潮,將改變人們對「帳戶」兩個字的基本概念。

撰文‧吳沛璇

自從他所寫的︽BANK 3.0︾一書暴紅之後,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就開始有了一個乍聽之下不算正面的稱號||「破壞者」。原因在於書中許多關於傳統銀行業的批評,後來真的像是預言一樣,逐漸引導銀行業者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

與其稱他為破壞者,其實布雷特更像是位長期催動銀行業向數位科技靠攏的創新教父,十五年來不斷觀察銀行業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落差,即使如今已經成為數位銀行趨勢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每天仍然工作十五個小時,緊密觀察金融產業的最新動向。

︽BANK 3.0︾之後,他又發現了什麼新的趨勢?在他眼中,未來又會出現哪些劇烈變化?《今周刊》獨家專訪這位「破壞者」,從他的獨特觀點中,也能找到銀行業的下一個大趨勢。以下為採訪內容整理:今周刊問(以下簡稱Q):銀行產業正在面臨重大的變化,在過去一整年,哪些新的趨勢最讓你感到興奮?

布雷特答︵以下簡稱答︶:在我看來,二○一四年最值得注意的金融趨勢,就是金融技術創新︵Financial Technology︶的興盛。從新成立公司數量來看,光是一四年一年,全世界就多出四千多家專門提供金融服務的新創公司。從投資金額來看,包括新創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和新興金融商業,一四年投注在「新金融」的總額,估計約有一八○億美元。

這個金額是格外具有意義的,雖然,以往也有不少資金投注在這個產業,但是一四年投資金額的成長比以往高出許多。從這個現象來看,新興金融技術必然會加速發展,當然,也將會改變未來金融服務的樣貌。

就你的判斷,在未來五年內,銀行產業會出現哪三個最具影響力的轉變?

答:第一個最大的轉變就是行動支付。我預測在未來兩到三年之內,行動支付將會逐步取代包括信用卡等塑膠卡片。目前萬事達卡已經在做憑證化技術︵tokenization,一種使用在資料安全上的技術,即使憑證被駭客攔截,也無法使用),另外熱門的Apple Pay和谷歌電子錢包也推出了,行動支付的浪潮絕對會很快襲來。

行動支付改變我們的支付形態後,下一步就會推動行動帳戶,這是第二個改變,或者該說,人們對「帳戶」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銀行帳戶,而會變成手機帳戶、行動帳戶。到二○二○年以前,我們將會看到,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至少擁有一支基礎型的智慧型手機,而且他們都有行動銀行帳戶。

第三個轉變則是金融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指的是提供弱勢群體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例如儲蓄、信貸和保險等等。由於此時,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和行動帳戶,因此,即使是貧窮國家的人,也可以輕易得到金融服務,金融包容性將會大幅提升。

你曾接觸過許多台灣的銀行業者,如何評價台灣的銀行競爭力?

答:約十年前,我曾經和台灣幾家銀行共事過,當時我覺得台灣的網路銀行其實做得很不錯,他們有一些很有趣的網頁,比如說富邦銀行和台新銀行,那時候,台灣的網路銀行非常有競爭力。但是現在,如果就行動支付方面來看,中國已超越台灣和香港了,他們更懂得使用行動裝置來接觸客戶,所以我覺得台灣的銀行必須要跟上中國的腳步。

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欠缺什麼?面對這樣的趨勢,他們應該如何因應?

答:他們最缺的是什麼?你看,亞馬遜、臉書、蘋果的執行長都知道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但金融業的執行長毫無察覺。銀行的執行長應該要懂得數位︵digital︶,但是到現在他們還是不相信數位會讓整個銀行轉型。

至於一般銀行雇員,我們不需要那麼多銀行雇員。如果你在辦卡部門,當大家都從手機下載行動銀行,你要怎麼有業績?這會改變整個金融產業的組織和結構。

所以我們不如去思考未來銀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員工?而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設計師(管理顧客在接觸公司服務時的整體經驗感受)、行為心理學家、風險計算工程師等,他們才是銀行需要的人。

你覺得最佳的銀行必須具備哪三種特質?

答: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銀行就是要了解你、預測你,並且當你有問題時,它可以馬上幫你解決問題。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透過科技和最新的技術,掌握消費者資訊,才能知道顧客在想些什麼,也才能了解顧客、預測顧客,並及時解決顧客問題。

布雷特預言

改變銀行的3 件大事

手機取代信用卡

2到3年內,行動支付將逐步取代信用卡等塑膠卡片。

人人都有行動帳戶

5年內,世上幾乎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及行動銀行帳戶。

金融人才定義改變

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師、心理學家等等,成為銀行搶手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84

雷特.金恩剖析 金融人才將再進化 懂顧客、會分析最搶手 未來不再需要現在的銀行員

2015-02-02  TWM
 
 

 

雖然已經暴紅,但︽BANK 3.0︾作者布雷特.金恩每天還是工作十五小時,密切觀察金融產業的變化,思考未來趨勢。

他認為,行動支付的浪潮,將改變人們對「帳戶」兩個字的基本概念。

撰文‧吳沛璇

自從他所寫的︽BANK 3.0︾一書暴紅之後,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就開始有了一個乍聽之下不算正面的稱號||「破壞者」。原因在於書中許多關於傳統銀行業的批評,後來真的像是預言一樣,逐漸引導銀行業者進行翻天覆地的改革。

與其稱他為破壞者,其實布雷特更像是位長期催動銀行業向數位科技靠攏的創新教父,十五年來不斷觀察銀行業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落差,即使如今已經成為數位銀行趨勢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每天仍然工作十五個小時,緊密觀察金融產業的最新動向。

︽BANK 3.0︾之後,他又發現了什麼新的趨勢?在他眼中,未來又會出現哪些劇烈變化?《今周刊》獨家專訪這位「破壞者」,從他的獨特觀點中,也能找到銀行業的下一個大趨勢。以下為採訪內容整理:今周刊問(以下簡稱Q):銀行產業正在面臨重大的變化,在過去一整年,哪些新的趨勢最讓你感到興奮?

布雷特答︵以下簡稱答︶:在我看來,二○一四年最值得注意的金融趨勢,就是金融技術創新︵Financial Technology︶的興盛。從新成立公司數量來看,光是一四年一年,全世界就多出四千多家專門提供金融服務的新創公司。從投資金額來看,包括新創公司、私募股權基金、創投基金和新興金融商業,一四年投注在「新金融」的總額,估計約有一八○億美元。

這個金額是格外具有意義的,雖然,以往也有不少資金投注在這個產業,但是一四年投資金額的成長比以往高出許多。從這個現象來看,新興金融技術必然會加速發展,當然,也將會改變未來金融服務的樣貌。

就你的判斷,在未來五年內,銀行產業會出現哪三個最具影響力的轉變?

答:第一個最大的轉變就是行動支付。我預測在未來兩到三年之內,行動支付將會逐步取代包括信用卡等塑膠卡片。目前萬事達卡已經在做憑證化技術︵tokenization,一種使用在資料安全上的技術,即使憑證被駭客攔截,也無法使用),另外熱門的Apple Pay和谷歌電子錢包也推出了,行動支付的浪潮絕對會很快襲來。

行動支付改變我們的支付形態後,下一步就會推動行動帳戶,這是第二個改變,或者該說,人們對「帳戶」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銀行帳戶,而會變成手機帳戶、行動帳戶。到二○二○年以前,我們將會看到,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至少擁有一支基礎型的智慧型手機,而且他們都有行動銀行帳戶。

第三個轉變則是金融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指的是提供弱勢群體負擔得起的金融服務,例如儲蓄、信貸和保險等等。由於此時,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擁有智慧型手機和行動帳戶,因此,即使是貧窮國家的人,也可以輕易得到金融服務,金融包容性將會大幅提升。

你曾接觸過許多台灣的銀行業者,如何評價台灣的銀行競爭力?

答:約十年前,我曾經和台灣幾家銀行共事過,當時我覺得台灣的網路銀行其實做得很不錯,他們有一些很有趣的網頁,比如說富邦銀行和台新銀行,那時候,台灣的網路銀行非常有競爭力。但是現在,如果就行動支付方面來看,中國已超越台灣和香港了,他們更懂得使用行動裝置來接觸客戶,所以我覺得台灣的銀行必須要跟上中國的腳步。

現在的銀行從業人員欠缺什麼?面對這樣的趨勢,他們應該如何因應?

答:他們最缺的是什麼?你看,亞馬遜、臉書、蘋果的執行長都知道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但金融業的執行長毫無察覺。銀行的執行長應該要懂得數位︵digital︶,但是到現在他們還是不相信數位會讓整個銀行轉型。

至於一般銀行雇員,我們不需要那麼多銀行雇員。如果你在辦卡部門,當大家都從手機下載行動銀行,你要怎麼有業績?這會改變整個金融產業的組織和結構。

所以我們不如去思考未來銀行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員工?而我認為,我們需要的是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設計師(管理顧客在接觸公司服務時的整體經驗感受)、行為心理學家、風險計算工程師等,他們才是銀行需要的人。

你覺得最佳的銀行必須具備哪三種特質?

答:我心目中最理想的銀行就是要了解你、預測你,並且當你有問題時,它可以馬上幫你解決問題。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透過科技和最新的技術,掌握消費者資訊,才能知道顧客在想些什麼,也才能了解顧客、預測顧客,並及時解決顧客問題。

布雷特預言

改變銀行的3 件大事

手機取代信用卡

2到3年內,行動支付將逐步取代信用卡等塑膠卡片。

人人都有行動帳戶

5年內,世上幾乎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及行動銀行帳戶。

金融人才定義改變

資料分析師、顧客體驗師、心理學家等等,成為銀行搶手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85

国君任泽平剖析牛市三种结局 成长股向大周期切换概率最高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56


《财经》记者 曲艳丽 实习记者 王斌斌



5月末,《财经》杂志记者在国泰君安中期策略会上,采访到了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

任泽平因在2014年8月第一个喊出“5000点不是梦”而在业内声名鹊起,他的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论、《论对熊市的最后战》、改革牛等都广为市场瞩目,格局深远。

站在5000点附近,任泽平对《财经》杂志指出了牛市的三种结局。

任 泽平表示,三种前途给出的概率分别是30%、50%和20%。第一种,如果经济是L型的话,牛市是有顶部的,不能实现风格的切换;第二种,如果经济是U型 或者弱U型复苏,牛市没有顶部,会攀登珠峰,而且会出现大的板块切换和轮动;第三种,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熊市。

具体来说,第一种, 如果是经济在今年晚些时候见底,但是迟迟不能企稳,持续衰退甚至止不住的下滑,经济会是L型的,那么板块不能从成长切换到周期和价值,风险会积累。

第二种,如果在今年晚些时候,经济露出中长期的大底,经济失速的尾部风险消失,那么,哪怕是一个弱U型的复苏,这轮牛市的顶部会很高。如果是U型的话,会出现从成长股向大周期板块的切换。

而第三种的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可能性大不大?任泽平对《财经》记者说:“还是要保持警惕。”

根 据国泰君安的研究,二战以来,101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3个成功实现了增速换挡。去掉城市经济体和资源经济体的话,真正靠工业化完成的只有四个国家和 地区,那就是德日韩台,也就是成功的概率10%都不到。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改革, 推动创新,从原来的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换,释放微观的活力。

总而言之,任泽平的观点是,今年下半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着陆,经济能否见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它会影响整个市场的高度、风格。

宏观经济走势

记者:如何看待宏观经济走势?何时企稳?

任泽平:我们预判,在今年晚些时候,中国经济面临最后一跌,标志性事件就是房地产投资的着陆。

随着房地产投资着陆,能够看到中国经济主要的动力指标,包括出口、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库存都跌不动了,底部可能会露出来。

从目前来看,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量和土地购置都出现了回升,按照过去的传导链条,大约需要六到九个月的时间从销量传导到投资端。我们对2016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没那么悲观,在今年见底之后到明年可能会企稳略回升。

现在出口出现超调。随着加入SDR,如果在2016年上半年,汇率能调整高估,出口将从现在-6%的增长转正。

这样,如果出口和房地产投资能均值回归的话,经济增速应该在今年下半年见底,2016年上半年经济企稳,甚至“浅碟型”略有回升。

记者:当经济数据向好时,往往引发市场的大跌。经济企稳是否意味着牛市的结束?
任泽平:不会。如果经济能够见底或者回升的话,这轮牛市的风格会切换,而且高度会超出市场想象。

如果经济见底或者略有回升,风险评价下降和分子端企业盈利可以接棒分母端的无风险偏好提升和无风险利率下降,来驱动牛市继续,这样风格会从成长股切换到大的周期板块。

如果经济迟迟不能见底,甚至还在往下滑的情况下,那么资金还会扎堆在成长股,不能实现板块轮动。而大牛市一定是要板块之间轮动的。

记者:如何看待国企改革的节奏?

任泽平:我觉得今年能出一个国企改革顶层方案,然后在部分领域推混合所有制改革。 大的方向应该会在下半年进行一些央企的兼并重组,包括传统行业的,来收缩供给端的产能。

记者:您在富国基金论坛上刚刚说过:“A股市场向来都是牛短熊长”,这与您的其他看法之间是矛盾的吗?

任泽平:这是以历史概率进行平均的。举例来说,90年代末那轮牛市是资金推动的,而2005-2007年牛市是资金、企业盈利加上周期共同推动的,中间有断档,政策驱动和分母驱动与企业盈利和分子驱动中间有一个断档。

这一次,如果从一开始的政策和资金驱动,到后面企业盈利驱动能够接棒的话,这轮牛市的量级会比较长,比较大。但是否会持续的很长,现在还比较难讲,这取决于我们经济复苏的力度。

关键是从分母驱动,到分子驱动,能否顺利的转换。

指数何去何从

记者:那5000点再往上,股市的波动率会不会上下幅度变得很剧烈?

任泽平:关键看后面的力量能否接续过去。

A股市场牛短熊长,暴涨暴跌,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包括我们实行审批制而不是注册制,使得市场自身的供求调节机制失效;我们的监管和法制都有很大的改善余地。(链接附报告,中国股市牛短熊长和暴涨暴跌和美国的比较)如果这些能够改变的话,可能改变牛市的基因。

记者:市场人士喜欢说,侠之大者为国接盘,认为牛市至少坚持会到注册制推行,您怎么看注册制的影响?

任泽平:首先,注册制的方向是让市场调节供求和定价,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活力。

但是,要看我们推出的注册制有没有节奏控制,还有跟当时资金的状况,经济周期的情况,需要一个综合判断,很难讲终结于注册制。

记者:如果出现板块轮动,对于新经济的培育是否会起到不利的效果?

任泽平:如果牛市能够起来的话,第一,周期股能够起来;第二,创业板中能够做大做强的、能够赢得未来的、能够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应该还会继续,因此,创业板会分化。

记者:创业板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问题,是否有暴跌的可能性?

任泽平:由转型预期、政策、资金驱动的市场,它的风险点来自于监管和资金的改道,需要观察这些迹象。

记者:创业板现在的估值有泡沫吗?

任泽平:创业板处在鱼龙混杂的一个阶段,属于破茧的前夜,大家很难区分好坏,未来会水落石出,肯定会造就一些伟大的公司,也会有一批被打回原形。

现在还是有一些亮点,例如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行业的触网转型等等。严格来说,我们的经济结构是冰火两重天,传统行业在退潮、在衰退,新经济在快速成长,在一个点上会达到平衡,那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

资金驱动动力走向

记者:新增资金的总量会不会在某一时刻出现拐点,从而导致牛市见顶?

任泽平:资金永远是表象的,核心要看是什么驱动的资金入市。

如果大家对改革、转型、创新的预期的基本逻辑没有变的话,资金来源的渠道很多,例如居民的理财存款、产业资本、房地产存量资金、还有新发的公募私募产品等等。

关键是驱动这轮牛市背后的力量有没有耗竭。例如改革转型能否成功,社会信心和风险偏好能否持续提升,经济能不能起来。

记者:大盘股加速上市,产业资本纷纷减持,会对资金量造成影响吗?

任泽平:这是一个供求关系。现在来看,公司IPO所吸纳的、再融资、减持所消耗的资金,与新入市的资金相比,还是新入市的资金显得更充沛。

记者:如何看待央行流动性的方向?(是否需要根据最新的情况更新?)

任泽平:央行的方向还是宽松。因为流动性陷阱的原因,短端的利率和流动性非常充裕,但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对于货币政策而言,未来如何压低长端的利率,并且怎么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经济企稳,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会有所回收,这是很正常的。但目前来说,还看不到经济企稳和物价摆脱通缩短期,半年之内,还是处在通缩的底部区间。所以,我们判断流动性还是安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68

中國展望》一位三十年投資老手 犀利剖析後市 資金活水充沛 別把中國股市看太衰

2015-12-07  TWM

國際資金大舉回流美國,加上美國升息在即的雙重推力下,美元指數日前升破一百點重要整數關卡。這種情況,帶給人民幣益加沉重的貶值壓力。在經濟持續走緩、人民幣貶值壓力內外交迫下,中國股市前景益加混沌不明,且聽一位資深投資大戶如何解析。

編按: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在其著名的「投資十律」中,有這麼兩條寫著:「要有耐心,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預期,發展方向往往和大家想像的不同」,「只有看到遠大 的發展前景時,才可買進。」說來容易,實踐起來卻要具有非凡的勇氣與睿智!

時值中國股市多事之秋,美元強勁升值,與美元連動的人民幣因兌其他貨幣更形升值,衝擊中國出口,亦讓中國資金外流問題雪上加霜。

在「習李體制」高舉「調結構、緩增長」的大旗下,中國經濟成長進一步降溫,則讓投資人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前景更坐立難安。

對此種種問題,本刊訪問了一位長期投資股市的投資贏家。他的見解或許與市場主流看法背道而馳,卻蘊含了修練長達三十年的投資智慧,值得讀者細細品味。以下 是他的訪談摘要:在講人民幣與中國股市之前,我先講一個觀念:市場高度認同的事情,如果你跟著做,會不會賺到錢?通常是不會的,如果會的話,那有錢人豈不 是滿街到處都是了!

媒體、投資機構,甚至是很多所謂的專家,現在都說美元強勢,且明年美元走勢會更強。他們所持的理由,主要是美國經濟基本面表現相對較佳,加上美國將升息,全世界資金會大舉回流美國,所以造成美元強勢。因此美元會強勢,成了市場目前的主流論調。

一個這麼廉價、大家都知道的資訊,如果你跟著大家一起去買美元資產而真的賺到錢,那全世界豈不都是有錢人了?大家認為如此的事情,如果跟著做會成功的話, 那請你告訴我,為何在現實的投資世界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會成功,多數人是失敗的?這是經驗法則加上邏輯判斷所推論的結果。

美元沒有續強的條件

人民幣匯價貶到七 機率不大我不認為美元有持續強勢的條件,美元指數在不到兩年間,已經從八十幾升到一百,充分反映市場的預期。接下來我反而會注意的是,美國升息後,美元會不會逆轉?

美國升息又怎樣,就算從美國利率從○.二五%,在一年或二年內,升到○.七五%,利息還是比人民幣低(編按:目前人民銀行一年期基準放款利率為四.三五%)。人民幣存款利率還有二%多,即使中國貨幣政策持續寬鬆,利率還是遠高於美元。

有人說人民幣會貶到六.八或六.九兌一美元,甚至到七,這不無可能,這我不敢講。因為中國資本帳開放後,隨著資金流動益加自由化,加上市場有時會過度反應,我認為不無可能。

但我認為,基本上機率不大,原因在於現在市場上所有看衰人民幣的論調,都是似是而非。譬如說,中國資金會流出,主要是貪官的錢蜂擁而出。問題是,習近平打 貪已打了二、三年,該跑的都跑掉了,其他不是貪官髒錢的正常資金,來來去去的有什麼不對。台灣也是一樣啊,這幾年流出海外的錢也是很多。

你只想到中國人民的資金會流出,那有沒有想過,他們在海外的資金也會流進來。你回想台灣自己的歷史,在台、美斷交的時候,有多少人賣掉房地產把資金匯往海外,之後卻後悔不已,因為匯出海外的錢,錯失了台灣那二、三十年高度成長、高度發展的機會。

大家說中國經濟成長率放緩至六.五%或六%,一直在減速降溫,中國高速成長的黃金時機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沒搞頭了。但即使六%或六.五%又怎樣,相對來說,它還是全世界大型經濟體中最好的成長率,你說全球的資金不會來嗎?

不當廉價品世界工廠

要從外銷轉內需 不靠貶值救經濟另外一股看衰人民幣的論點在於,人民幣一向釘住美元,美元走強,人民幣無形中也跟著其他貨幣升值,這不利於中國的出口部門,所以,中國政府也有讓人民幣進一步貶值的動機。

我認為這種說法,忽略了中國經濟轉型的大戰略因素。中國為何要仿效德國工業四.○政策,為何要端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主要就是為了把出口導向為主的經 濟體,轉變成內需為主的經濟;主要是為了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讓中國逐漸地擺脫廉價產品世界工廠的角色,而不要只是依賴匯率貶值手段,進行表層地 提振出口、救經濟。

在這個戰略下,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已經開始顯著地下降。況且,美元強勁升值這一年半來,即使人民幣實質升值對出口造成頗大壓力,中國目前每月的貿易順差仍高達五、六百億美元,仍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貿易順差大國。

再者,中國是所謂的非民主的國家,領導中心的意志貫徹性不容小覷。當中國的領導人已經明白地宣示,人民幣沒有貶值的實質基礎,這應該是內部經過詳細的沙盤 推演,已把資金進出、對出口的衝擊、產業升級戰略??,種種因素考量進來,而推導出人民幣目前匯價是相對均衡的水準,但相對均衡,不意味沒有波動。如果你 不相信他,還要跟他對作,那豈不是自尋麻煩,所以長期而言,我認為人民幣沒有大幅貶值的條件。

再論股市。一個經濟成長率六%上下的經濟體,充滿著發展機會。這個狀況有點類似一九七○年代的日本,或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充滿著很多機會。一個充滿機會的經濟體,就是股市多頭的最佳溫床。

中國股市邁向所謂市場化、自由化,嚴格來講,是近幾年來的事,尤其是李克強所推動的政策,對所謂市場化與自由化著墨較深。所以,基本上我們應該把中國上證指數二千點至五千點,視為是:資本市場有效率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我視現在是第一個階段步入尾聲後的整理。

A股充滿機會

外資持股仍低 加碼空間大中國人本身的資產配置,平均而言,股票僅占一○%;其他發達國家,甚至包括中度發達國家如台灣,股票占家庭資產的平均比重約二五%。如果按照二○二五的計畫走,股票占中國家庭資產的配置,可能上升至二○%。

不僅家庭持股水位偏低,外資持股也極低,為了改善這種現象,中國政府正在考慮開放非攸關國防與重大民生的類股讓外資參與。如果把資金比喻成水,中國股市就 如同一只水位很低的杯子,不僅是中國人本身增加股票資產的需求有提升的空間,外資持股太低,未來也有大幅加碼的空間,這只杯子水位上升的機會不就很大嗎?

做為一個長期趨勢的投資者,中國股市是我目前以及明年最有信心重押的標的,遠優於美、歐、日或其他新興市場股市。

撰文 / 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52

新奢品牌》戴森、NESPRESSO、TWG Tea策略剖析 3個日常用品 變身「精品」的故事

2015-10-19  TCW




要成就一個精品品牌不容易,但跟他們學習一兩個制勝心法,你就可能比別人更勝一籌。《奢侈品策略》作者白思汀(Vincent Bastin)認為,精品品牌如同宗教,具備以下特點:

一、都有一位精神領袖,有如教主一般存在,例如香奈兒創意總監拉格斐。

二、有一個迷人的創業傳奇,就像宗教的創世神話。

三、都有一個供人朝聖的起源之地,就像聖地麥加。或是各地的品牌旗艦店,可扮演殿堂角色。

四、一定有一個排外的私密社群、固定的交流時間,例如保時捷俱樂部。

五、品牌Logo意義只有創造者清楚,維繫一種捉摸不住的神秘感。

六、為了追隨它,精品迷一定要做出犧牲,如高價或下訂後的漫長等待。

《個案1》NESPRESSO:蓋「殿堂」讓人朝聖 吸金力是星巴克2.5倍

科技界最有名的殿堂是蘋果的AppleStore,坐落在全球最精華的地段,但是坪效也是北美零售商第一。

在咖啡產業,全球咖啡膠囊第一品牌奈斯派索(NESPRZSSO),也善用殿堂法則:在門市裡,「奈斯派索真正賣的其實是一種體驗,從來都不只是一杯咖啡。」台灣事業處長Brigitte Feblber說。

走進全台百貨公司一級戰區——台北信義計畫區,奈斯派索台灣唯一門市就位於精華地段的一樓,咖啡香已經撲鼻而來。

敢花才會賺!一顆售價27元,卻敢跟LV當鄰居

奈斯派索設的點都在巴黎香榭大道、紐約麥迪遜大道,與LV、香奈兒這些精品品牌比鄰而居。代言人是喬治.克隆尼,但賣的咖啡膠囊平均單價最多二十七元,比即溶咖啡貴,訴求擁有類似手沖咖啡的品質,讓它闖出一個新的市場。

在最昂貴地段裡,奈斯派索用類似精品設計的門市裝潢迎賓,背後的膠囊牆堆高到天花板。我們實地走訪,服務人員先詢問我喜歡濃或淡的口味後,拿起一顆鋁製膠囊放入咖啡機裡,讓我免費試喝,邊暍邊解說咖啡機的高壓技術,喝完了不買,服務人員帶著微笑,連聲說「沒關係。一

「我希望你是真的喜歡我們的咖啡,才買機器,」服務人員對我說。

若感到滿意買了咖啡機之後,就成為該品牌會員,接下來,品牌會依照年度購買金額挑選出VIP,每一年會舉辦活動,讓VIP可以優先鑑賞即將上市的限量款咖啡,由咖啡大師帶領試喝。

殿堂就像是一個入口,讓新客人決定是否要參與膠囊經濟。買了咖啡機後,就會自動再回流買膠囊。如同購買了刮鬍刀之後,會繼續買它的刀片一樣。

投資很昂貴嗎?其實不會。如同奈斯派索只在台北開一家旗艦店,蘋果專賣店也通常在大城市只有一個一樣。體驗的入口只要一個,一旦埋單,消費者自會追隨。

別小看它的爆發力:二〇〇六年到二〇一一年間,其營收年複合成長率接近二五%,六年間翻三倍;淨利率估計約有三成,大約是星巴克的二.五倍。

當你把重點先放在賣體驗上,消費者給你的長期回饋,絕對遠比想像多。

點評:

眉角》若只會推銷產

品,顧客自然只會計較

價錢。但若傳達價值感,

看不見的始終最貴。

其他案例》

Nike Town、蘋果的AppleStore

殿堂會幫企業說話,

賈伯斯為了最完美的蘋

果專賣店,飛往義大利

佛羅倫斯採石場親自挑

選石頭,盯著工廠切割

石頭並編上編號,以確

保日後花紋的正確性。

同時蘋果專賣店大量運用玻璃建材,甚至為此自行開發玻璃加壓器,為的就是要讓消費者一看到這些玻璃,就能與iPhone 、iPad的玻璃面板有所連接。所有的Apple Store設計,也都申請了專利。

一家好的公司所做的一切,從包裝到行銷,都須傳達自己的價值觀和重要性。~賈伯斯

《個案2》TWG Tea:說有歷史的故事 變亞洲奢華茶代表

TWG Tea.微風廣場董事長廖鎮漢口中:「最會說故事的牌子」。

敢說才會贏!偽裝老牌身分,一壺茶賣出四千高價

喝茶的人多少知道TWG Tea這茶葉品牌。每一個包裝盒上,有著一八三七」這四個數字,讓人聯想這是有百年歷史、與愛馬仕同期的老牌子。它的茶,報價也很奢華:一壺茶入門價格為 二百五十元、但最高售價可達四千七百元,是新加坡航空頭等艙、杜拜帆船飯店、W Hotel的指定用茶。

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根本是個二〇〇六年才成立的年輕品牌;一八三七年,其實是新加坡開放茶葉貿易的年份。

這個品牌在根本不產茶的新加坡賣茶,還賣到全世界,背後關鍵人物,就是總裁Taha Bouqdib與企業傳播總監Maranda夫婦,前者曾經在茶葉公司工作、掌握產品來源,後者在歐洲精品產業有十四年工作經驗。

他們創業時,亞洲鮮少有從茶葉到餐廳一條龍的品牌模式,新加坡也沒有享譽國際的茶葉品牌,這讓他們看到市場空隙。TWG Tea說故事,說得很「認真」。

一開店就開在新加坡商業區心臟地帶的Republic Plaza。進入TWG Tea門市,牆面刻意用旗下約八百種手工調配茶的茶罐做擺設,讓消費者有如買柏金包的奢華感。

茶葉自己各有故事:白宮茶是為了慶祝歐巴馬當選,所以把白茶混入法國最昂貴的玫瑰;新世界茶暍的時候,會讓你感受到,有一個新的世界在眼前展開……。

微熱山丘與王德傳茶莊顧問謝禎舜觀察,TWG Tea不只會包裝品牌故事,商標設計猛看以為是英國皇室御用茶唐寧(TwningS),而茶沙龍模式則有法國百年茶行Mariage影子,這種「偽裝」模式,在更追求品質的成熟市場比較行不通,但很容易在新興市場成長。

然而,說故事確實只是一個環節,要讓人相信,品質力還是關鍵。十月初台灣就發現TWG Tea洋甘菊茶農藥超標,若處理不佳,對品牌反撲力量會更大。

點評:

眉角》故事最好能彰顯:「我們存在的目的」或「我們獨有的貢獻」為上乘。其他三個選擇還包含:講述創辦人的傳奇,如蘋果賈伯斯的理念;讓產品自己說故事, 如日本科學家從釀酒婆婆的手,看到SK-II的Pitera成分。最後,是品睥本身的緣起故事,如Hemes目皆的工坊精神。

其他案例》LV與鐵達尼號的故事

在電影《鐵達尼號》裡,當沉船八十年後,科學家從海底打撈起這些裝著富豪家當的LV皮箱,打開後裡面竟連一滴海水都沒滲進去。

故事是品牌管理的基礎。

~《故事,讓願景鮮活》

《個案3》戴森:討好最關鍵小眾 變吸塵界法拉利

精品能夠成功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鮮明的品牌性格,不需要刻意迎合大眾的喜好,只要緊抓住最關鍵的「小眾」。

英國家電品牌戴森(Dyson)就有這樣的特性,在戴森在台推出吸塵器前,市場同類商品的平均單價約五千元,只有其定價的六分之一。但戴森在台灣的銷售量,卻從二〇〇六年的三千台,一路爬升到去年的十萬台,今年估計還會成長約三成。

專業才大聲!專有名詞行銷,讓竹科男變意見領袖

有意思的是,至今,它的行銷與定價策略都不是想討好所有人。

創辦人戴森(James Dyson)是公司首席工程師,產品推出前五年,失敗超過五千次,只為磨出超越市場標準的產品。

戴森台灣總代理恆隆行董事長陳政鴻(見上圖),就善用戴森的「工程師」性格對消費者說話。為了凸顯這樣的特性,在行銷時放入大量科技專有名詞,例如在影片中演繹五十四個「小型圓錐體氣旋」,如何讓吸塵器十年申水保吸力……。

其他品牌視這些艱澀用詞為畏途,戴森反其道而行。訴求規格的做法,贏得了男性、尤其是竹科工程師青睞,由於他們的專業,讓他們成為討論網站的意見領袖,他們也自豪自己看得懂戴森的規格意義,於是,「戴森效能最好」,或是「吸塵器界的法拉利」的印象就被明確推廣出去。

現在,戴森的顧客結構,已經變得「很大眾」。

就像是精品般,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愛馬仕(Hermes)一條圍巾為什麼要經過三十個生產步驟,或是柏金包有多稀貴,但是當摩納哥王妃葛莉絲.凱莉等名 人,都擁有愛馬仕產品時,其他人很容易心嚮往之。只要你鮮明到讓關鍵小眾能看得到你,他們,自然會是你最有力的代言人。

點評:

眉角》你必須先有能讓人渴望的產品力,才能做到不迎合所有的人。

其他案例》愛馬仕柏金包等待名單

訂購一款愛馬仕柏金包需要等待兩年到四年的時間,台灣因為訂單太多,現在甚至已經停止接受訂單。不管消費者如何大量湧入,它也不更改原有的步調,下單的人只能夠等待,而這樣的等待輿困難度,反而增加了消費者對柏金包的愛慕。

如果你有主張,那就好好去找你真正的知音。

~《小眾其實不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61

最透徹剖析“快播庭審群體事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3/153759.shtml

導讀 : 有人覺得快播是單純的播放器,所有的視頻鏈接內容都與之無關,其實這是不甚準確的。

最近快播的庭審如火如荼地搶占了大家的朋友圈頭條,各類評論百花齊放,過於膨脹的信息充斥了輿論視聽的各個角落,話題熱度居高不下。 

相信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感受,身邊的人都在熱熱鬧鬧地說著關於快播的邊角料,各種信息門戶也爭相品評報道,卻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整個事件的主線,大家人雲亦雲,拉著更多“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群眾圍觀加入。單純聽說一個曾經發布萬千福利的公司即將被宣判,激憤而遺憾,紛紛奔走相告,卻未詳細了解本次庭審真正的前情後果,沒有抓住事件本身的主線和關鍵點,只是盲目跟著某幾個大熱評論附議跟帖。

快播庭審事件歸根結底是怎麽回事?

本期TII三人行就和大家一起,理一理快播庭審的二三事。

首先是本次庭審涉及的相關方,有網友這樣總結:

辯方吊打公訴方,

王欣慷慨訴衷腸。

樂視舉報心機婊,

樂事無辜卻躺槍。

“樂視舉報”及“樂事躺槍”與快播庭審本身關聯並不大,是利是弊交給其公關自己去解決,今天我們只關註:公訴人、辯方、及“今夜我們都是快播人”的普羅大眾之間的縱橫捭闔。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快播庭審,可能最準確的詞就是“偏差”。

偏差之一,網民聲討內容與公訴對象非同一邏輯。

在這次全民大討論中,網民的站位主要有兩點——“做愛無罪、看人做愛也無罪”及“法律程序的公正性”,針對快播視頻內容,廣大網友認為王欣及其代表的快播公司根本無罪甚至是造福於民,同時對本案法律程序的質疑也讓大家覺得快播是個可憐的犧牲品,需要大家關註支持。但公訴方卻站在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它針對的是快播在傳播色情元素中所處的中心角色來衡量整件事的是非對錯。

從 ”自提點 ” 到 ”便利店”

對於快播到底是什麽角色,我們可以深度挖掘一下。有人覺得快播是單純的播放器,所有的視頻鏈接內容都與之無關,其實這是不甚準確的。

所有的信息門戶能經營下去的原因都只有一個,那就是關註度。為了提高關註度,他們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說迅雷,它承擔的是一個下載的載體功能,為了讓更多用戶知曉使用,它想出的辦法就是盡量在每一個文件下載附上迅雷下載按鈕,這就類似現實中的快遞物流,為了讓大家都使用我這個公司,就多多在居民門口設立”自提點”,方便用戶取貨,極大地提升了關註度和市場占有率。

但快播不是迅雷,它的主要目的是播放,讓更多的人用快播去播放軟件。為此它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技術支持站長建站”。這就像提供便利店免費搭建服務一樣,為想開便利店的人,提供店面裝修、貨架擺放等所有系統,店主只要上貨即可營業。快播做了一個視頻網站的快速生成工具,站長們可以通過其完成快速建站,再自主上傳各類視頻資源吸引人觀看。只要有大量人關註這個網站,該網站就可以廣告位招商,藉此可以達到賺錢的目的。那什麽樣的內容能吸引人能多多關註呢,必然是涉及到人的本能的,色情題材就這樣成為了第一選擇。具體內容由站長自主選擇,快播只是提供技術支持,其余的並未參與。

不過快播在以上事件中並不虧,小網站的大流量可以為快播帶來大量播放量,捕獲大量用戶,這對於快播一個播放門戶來說是喜聞樂見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站長上傳了情色視頻,快播是知道的嗎?

答案是,快播是可以知道的。可能視頻內容、服務器在站長手中,但所有內容都要在快播做索引,從技術角度講,快播是可以知道的。只是鑒定的難度非常大。如果單純說從百度搜索快播情色即出現海量內容來看,這個判定是有失公允的,誠如王欣所說,不只是快播,在搜索上輸入QQ色情也能出現海量內容,這是搜索本身的問題,不能歸咎於被搜索對象。

沒有一點點防備,概念就這樣被偷換

偏差的最後就是無意識的概念偷換,旁觀者想要借此表達自己的主張,針對的是情色內容是否應該定罪。但公訴方針對的是王欣“傳播者”的角色,認為傳播情色內容應該定罪。這個巨大的偏差通過網絡進一步放大,使越來越多的網友參與聲討,只是單方面關註發聲言論,而忽略了庭審內容本身。

偏差之二,公訴人與王欣、辯護人針對案件涉及技術理解程度不同。 

以下對話來自庭審實錄:

公訴人:你們說自己對避免用戶點擊淫穢視頻做了很多措施,但是,在你們的緩存服務器中查到了大量淫穢視頻,對此你們怎麽解釋?

王欣:我也覺得奇怪,快播幾億的文件,淫穢視頻只是其中很小部分,存在舉報盲點。

公訴人:你們明知道自己的技術已經被網民利用,明知已經很難監管,為什麽你們還不轉型?

王欣:我們只是一家技術型研發公司,就算用戶不用我們的技術,也會用其他公司的技術。現在,專心做技術的公司非常難得,做技術不可恥。

公訴人:  。。。

公訴人在提問上多次陷入技術細節,每到技術問題都很無力,讓王欣有機會反駁並自行發揮,最終公訴方大失先機。其實大可以避免這種尷尬,公訴人應該把重點放在快速建站後快播沒有提供足夠的後期審查這個點上。這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目前國內的公司,騰訊有整個攻克類似項目的團隊,比如微信公眾號的內容上傳篩查,根據關鍵詞或網友舉報等篩掉不良信息,這並不難,如果公訴人知道這一點,就不會被王欣繞進去了。然而公訴人的表現讓看眾大跌眼鏡,不但沒有落在點子上,還陷入薄弱的技術知識漩渦,最終被王欣反駁的浪潮嗆得死去活來。

針對快播事件,大江南北新媒紙媒都掀起了大幅度討論,類似事件早有出現,3Q大戰就是其中之一,當年360決意和QQ死拼到底,影響了上億用戶社交軟件的正常運行,頃刻間閃退、自行卸載、死機等情況接連發生,讓大家不得不卷入這個鬥爭漩渦,自然控制不住想“說點什麽”。而此次快播庭審作為另一個現象級圍觀又進入了大家眼簾,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推動大家參與圍觀的話題到底因何而火呢?

仇官” + ”仇富” 造就現象級事件

說回大家熟悉的3Q大戰,在這件事上,大家一邊倒地支持了360,認為它是弱小的、敢挑戰權威的英雄。而QQ就是邪惡的強大的山寨帝國。然而很多網友知道事情開始、經過卻不知道結果,最後經過公證的法律程序判定後,360是完全敗訴的。這就折射出看眾的一個普遍心態:仇官、仇富、同情弱小、聲張正義,哪怕完全不知道事件的真實面目,只要看到有以上幾個關鍵詞,也會立刻揭竿而起群起而攻之。而快播庭審之所以能成為現象級刷屏事件,也是因為此話題切中了以上幾個熱點。首先,從庭審的過程來看,公訴人作為“官”完全不了解相關技術,只是一味在自己思維框架內提問,被被反駁後啞口無言也只能挑另外一個點繼續發難,這讓圍觀群眾產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不滿感。同時在庭審過程中,樂視網作為舉報方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註,作為一個大IP的視頻播放門戶,居然欺淩舉報一個遠不及自己的競爭對手,這又讓群眾產生了“為富不仁”的憤怒感,紛紛宣布抵制樂視。快播庭審作為熱點話題,兼具以上屬性,火到刷屏水到渠成、理所應當。

本文作者:TII三人行。TII三人行(微信號:Inplin)是由TII互聯網轉型咨詢的艾永亮、劉官華、梁璐三人創建的一檔欄目,會定期給大家分享對互聯網的思考和感悟,對熱點問題的看法和見解。

標簽 快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17

剖析7家虛商發展用戶規模破百萬的秘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8/154593.shtml

導讀 : 虛擬運營商各自都有自己的主業,按照企業性質大致可分為遊戲類、手機渠道類、零售連鎖類、行業應用類。

轉眼,虛擬運營商試點期已過去三個月,業界普遍在等候正式商用細則的出臺以及正式牌照的發放。據知情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將於近期下發移動轉售業務正式商用的細則,而首批牌照則將於第二季度內發放。對於即將發放的虛擬運營商正式商用牌照(學名為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據了解,實名制問題將成為衡量的關鍵標準之一,工信部將對滿足實名制達標的企業發放牌照。

截至2015年年底,虛擬運營商用戶總量共發展約2050萬。兩千多萬雖然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細看來,42家拿到試點牌照的虛商企業並未全部放號,只有39家正式放號商用,39家放號虛商公司的用戶發展規模也是有著天壤之別。部分發展得好的虛商公司已有多達幾百萬用戶,而另一些虛商公司則面臨著單月線上發展不到10個用戶的尷尬,發展極其不平衡。

目前為止,用戶發展數突破100萬的虛商公司共有7家,分別是蝸牛、迪信通、蘇寧、遠特、國美、分享、愛施德。跟許多關註虛商發展的讀者一樣,筆者也一直對這幾只虛商中的“領頭羊”比較關註。為何42家虛商中,他們能夠脫穎而出,取得這樣的成績?限於篇幅,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了分析:

一、試點牌照獲取時間

虛擬運營商試點牌照發放共分為四個批次。第一批試點牌照發放的時間為2013年12月,第二批試點牌照發放時間為2014年1月,第三批試點牌照發放時間為2014年8月,第四批試點牌照發放時間為2014年12月。每個批次獲牌企業具體如下:

虛商牌照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用戶數發展破百萬的7家虛商都是屬於第一批獲牌或第二批獲牌的企業。其中迪信通、分享通信屬於第一批獲牌虛商,蝸牛、蘇寧、遠特、國美、愛施德屬於第二批獲牌虛商。

一般來說,虛擬運營商拿到試點牌照後,需經過前期的平臺搭建和測試、客服管理、品牌宣傳等籌備工作,大致需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正式放號。而獲牌時間早則為這7家企業贏得了一定的優勢。

二、商業模式

虛擬運營商各自都有自己的主業,按照企業性質大致可分為遊戲類、手機渠道類、零售連鎖類、行業應用類。

蝸牛移動——蝸牛數字(遊戲類企業),截至2016年1月底蝸牛移動的用戶數已經突破500萬,占聯通轉售用戶數的近3成,在眾多虛商企業中遙遙領先。因此,坊間也素有“中國轉售看聯通,聯通轉售看蝸牛”的說法。在商業模式上,蝸牛很好地貫徹了在細分行業里拓市場的理念,充分利用其在遊戲領域的積累和沈澱,將遊戲與通信業務進行了深度融合,打造了通信遊戲一體化的生態圈,獲得了市場和用戶的廣泛認可。這也是為什麽蝸牛移動能在過去的2年時間內做得風生水起,一直穩坐“中國最大的虛擬運營商”的寶座。

迪加——迪信通(手機渠道商),作為中國最大的手機渠道商之一,迪信通業務覆蓋全國100余個城市,擁有銷售網點超過7000個,也是為數不多同時獲得三家基礎運營商轉售業務牌照的企業。截至2016年1月迪信通虛擬運營商用戶量已突破300萬。迪信通依托傳統零售渠道和終端等優勢,深耕行業與細分市場,以“迪加”為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績。據悉,借助“互聯網+”的東風,迪加正在加強與通信行業上下遊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聯合手機廠商、可佩戴設備商、物聯網、醫療行業等企業共同打造虛擬運營業務生態圈。

蘇寧互聯——蘇寧電器(零售連鎖企業),蘇寧互聯以通信業務為基礎,充分利用其零售主業包含的多方面資源(社交、購物、娛樂、資訊)和累積多年的線上、線下會員優勢,為用戶帶來一系列圍繞移動互聯生活的增值服務和解決方案,打造出了互聯網時代的零售業務和通訊業務的生態圈。

信時空——遠特通信(行業應用企業),遠特通信起家於企業通訊,面向政企和行業用戶,提供通信解決方案和運營服務。在虛商用戶發展上,遠特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創新觀念——“合創”,即通過合創平臺集合所有創業、創新的個人、企業,為用戶提供更為優質豐富的業務體驗,同時幫助這些個人、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業務。正是憑借合創虛商的理念,立足行業與細分市場,不斷創新,為中小企業服務,遠特才有了截至2015年底近300萬的用戶。

極信通信——國美電器(零售連鎖企業),極信通信依托國美集團在傳統家電零售領域的渠道資源優勢,以國美1600余家遍布全國的線下實體門店為業務延展觸角,進一步對國美用戶進行再細分,致力於從移動通信到智能生活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分享通信——分享通信(行業應用企業),分享通信起家於為企業用戶提供行業應用產品、移動通信服務及移動互聯網解決方案。在虛商業務上,分享註重差異化,不做存量市場,而是做增量市場(主要指企業客戶);不直接面向公眾,而是面向教育、集團用戶、金融市場、物聯網和時尚人群等,並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增值服務,巧妙地與三大基礎運營商的核心業務錯開。並且,分享通信在其積累的舊有集團用戶基礎上已經發展了大量虛商用戶,這也避開其渠道能力弱的尷尬。

U.友——愛施德(手機渠道商),作為國內領先的4C渠道綜合服務商,愛施德以手機分銷業務為核心。在虛商業務發展上,愛施德擁有覆蓋全國的營銷服務網絡,能夠深入到國內縣級市場和大的鎮級市場,覆蓋全國3萬多家社會渠道零售門店,正是憑借著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U.友發展了一百多萬的用戶。

三、渠道合作

業內人士都知道,虛擬運營商大多屬於互聯網公司,擅長線上營銷。所以,線上渠道是虛擬運營商的競爭優勢,有些人認為虛擬運營商只要為消費者實現網上售卡、開卡、選套餐,做好線上就可以了。但是不要忘了中國老百姓的消費習慣已經被養成了很強的線下消費和服務粘性,購買只是開始,服務更重要。即使有錢如三大運營商,也需要大量的社會渠道幫助自己發展業務。

據筆者了解,目前,位居用戶規模前列的虛商除了蘇寧、國美、愛施德有自身豐富的渠道資源,分享通信基於合作已久的集團用戶,其余幾家虛商都是與渠道開展合作較早、較深入的企業。並且他們一直在大規模的“招兵買馬”,通過多種模式來彌補線下渠道的不完善。如虛商用戶規模第一的蝸牛移動早在2014年8月便召開了第一屆渠道合作夥伴大會,到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遠特通信召開合作夥伴大會時宣布,為合作夥伴提供永久分成;迪信通一邊著手加強營業廳布局,啟動“萬店計劃”。另一邊也召開了渠道合作夥伴大會,宣布打造魚水式渠道政策,如大力發展社會微小零售渠道、加盟渠道以及與斑馬虛商企業平臺合作,實現將每一張號卡開到老百姓手中。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雖然除了這7家之外的虛擬運營商可能是因為獲牌時間較晚而影響了業務啟動亦或是其他種種原因而沒有發展起來,但只要是在業務模式或合作模式上做得比較好的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博采眾長,才能補己之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