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車新政頒布前夜 移動出行三大巨頭都在忙什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7618.html

專車新政頒布前夜 移動出行三大巨頭都在忙什麽?

第一財經日報 邊長勇 趙陳婷 2015-09-18 06:00:00

目前,滴滴快的、Uber和神州專車占據中國專車市場前三名。中國專車市場前三名的三大巨頭同時積攢大量“彈藥”所為何事?布局專車新政後市場恐怕是重要考量之一。

新政頒布前夜 移動出行三大巨頭都在忙什麽

 

在與中投一起參與了有東南亞滴滴之稱的Grabtaxi的投資之後,滴滴終於講目光投向了Uber的大本營美國。9月16日,滴滴快的宣布對Uber在美國的同行Lyft進行一億美元的戰略投資,這一動作,結合當前社會對即將出臺“專車新政”的各種討論和猜想,不免讓人對滴滴快的布局和國際化戰略有了更多的聯想。

緊跟著,9月17日神州租車(00699,HK)有限責任公司公告稱,其參與了神州專車運營主體優車科技有限公司的B輪融資,向其投資5000萬美元,公告還顯示其B輪融資規模達到5.5億美元。而此前不久,滴滴快的CEO程維確認已完成30億美元融資,為此前公布20億美元之上追加的結果。9月7日,Uber創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在北京宣稱Uber中國的12億美元融資已經到賬。

雖然一直快速、大量燒錢的專車行業進行融資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兒,但這輪密集融資與上輪密集融資,其背景有著顯著不同,那就是專車新政即將出臺。由此再看中國專車市場前三名的三大巨頭幾乎同時大量積攢“彈藥”的行動,布局專車新政後市場恐怕是他們的重要考量之一。

目前專車三巨頭模式各不相同。專註於以城市為中心,垂直推進業務的Uber最大的優勢無疑是其技術和用戶體驗,但一直遵循著“小而美”方針的Uber在規模上是遜色於滴滴快的的;正式更名為滴滴出行之後的滴滴快的,擁有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5條成熟產品線,打造一站式移動出行全平臺的野心已經展現得足夠充分。而從誕生開始,就走穩健路線的神州專車,目前在三大巨頭中是市場份額最小的一家,但憑借B2C的發展模式則很可能成為專車新政的最大受益者。

現在專車市場沒有統一標準,因此規定較為詳盡的政策出臺後,不同模式的各家企業將不得不對照新政進行適應調整。新政出臺或將引發更昂貴的燒錢遊戲,那麽在此之前,專車巨頭們囤積“糧草”則將成為應對新政最有力的準備。(陳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73

“雙十一”前夜 順豐自有全貨機增至22架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0-25/956080.html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日(10月25日)從順豐官方獲悉,趕在“雙十一”前夕,順豐自有全貨機數量將進一步增至22架,順豐航空機隊規模將達到42架。

每經記者 李卓

坐擁國內快遞行業最大航空機隊的順豐速運,每年“雙十一”擴充機隊已成為近年鏖戰“通達系”的殺手鐧。昨日,順豐航空第21架自有全貨機飛抵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正式加入順豐機隊,隨即投入航線運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日(10月25日)從順豐官方獲悉,趕在“雙十一”前夕,順豐自有全貨機數量將進一步增至22架,順豐航空機隊規模將達到42架。如此,“雙十一”期間,順豐自有全貨機預計每日可發運貨量2000噸,散航腹倉帶貨預計每日最大可獲取4500噸。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雙十一”快件量的增加,各大快遞公司一般都會對快件時效做出調整,電商件的整體時效較平日加時3天。但順豐方面今日對記者表示,今年“雙十一”期間,優先確保順豐即日、順豐次晨、生鮮類等時效類產品的時效,在忙著“雙十一”的同時顧及到普通快件需求。

在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強調對時效類產品的優先保障,正是順豐利用自身航空優勢,在“雙十一”大戰中差異化競爭“通達系”的突圍之路。

第三方獨立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雙十一”期間針對電商件,順豐即日攬收率為79.4%,高出行業均值近30個百分點;次日妥投率為86.4%,高出行業均值40多個百分點;隔日妥投率為97.8%,高出行業20多個百分點。其中,順豐自有航空機隊提供的時效保障無疑是關鍵因素。

不過,對於快遞企業來說,每年“雙十一”大戰都只是一個開始。10月23日,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司長韓瑞林在“雙十一”快遞服務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表示,業務旺季不光是“雙十一”,是以“雙十一”為標誌的業務旺季,預計總共是94天,集中在“雙十一”、“雙十二”的促銷、聖誕節,2016年的元旦、春節。

  • 每日經濟新聞
  • 劉小英
  • 每經記者 李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38

雙11大戰前夜 京東借“拍拍之死”打了馬雲的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0/152741.shtml

導讀 : 畢竟中國最大的C2C平臺不就是馬雲家麽。

文/杜大能耐(微信號:dudanengnai)

就是雙11大戰前夕,京東意味宣布徹底關閉拍拍網,有人說這是京東的話題炒作,但筆者還是覺得意料之內,情理之中,拍拍已死,在騰訊將其並入京東體系那天就死掉了,只不過這次是京東以C2C無法杜絕假貨為由,借拍拍之死不忘黑淘寶而已。

騰訊做不好的拍拍網 緣於有錢沒能力

拍拍的崛起緣於騰訊對於電商的布局,可以說拍拍就是仿著淘寶做的,但仿的四不像,遠沒有騰訊在其他業務上的成功。對於前陣子百度又砸重金重做電商,騰訊的電商之路可謂一路坎坷,幾經波折,騰訊做不好電商的論調也成為業內公認。而對於公眾而言,提到電商想到的首先是淘寶,京東這種專一的平臺,騰訊讓人更多的是企鵝形象的社交產品。再者騰訊的產品線非常長,從遊戲,社交,音樂,搜索,地圖。

電商在其中只是一個板塊,而非京東阿里這種戰略的位置。騰訊自身是一家科技公司,在商業尤其是市場營銷能力欠缺,拍拍是阿里的照抄,沒有足夠的創新屬性,就如同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的關系,營銷能力不足,曝光量不夠,對於電商平臺是致命的,還有最重要一點,就是用戶已經習慣了一些電商的存在,大件上京東,小件上淘寶成為用戶習慣,拍拍做的沒有什麽特點,自然會被淘汰。

京東不願做好拍拍 緣於不願當冤大頭

而在拍拍並入京東體系後,京東做不好,或者說根本沒想著做好。先不談二者的競爭關系,品類的重疊,資源的浪費,京東恐怕一直都認為為什麽要做拍拍?再看京東本身的財務狀況,在倉儲自建物流的拖動下,毛利潤只有9.9%,而淘寶同期的利潤則高達70%,本就是泥菩薩過江的京東,有什麽理由收下拍拍這個累贅。一句話總結就是不賺錢,和月初蘇寧剝離pptv一樣。雖然蘇寧稱,是由於視頻行業競爭不斷加劇,PPTV一直在不斷加大版權內容、智能硬件等方面的投入。轉讓有利於PPTV的長期持續發展。

但歸根結底還是賠錢的買賣,無論是內部還是投資人都已怨聲載道。甚至在公布消息當晚,蘇寧雲商的股民在各種貼吧與QQ群中奔走相告,而拍拍的現狀本質上和PPTV是一樣的,自己不爭氣,被騰訊甩給京東,京東也不願當冤大頭。

京東開荒圈地忙 關閉拍拍實乃最好選擇

騰訊不疼,京東不愛,拍拍最終只是淪為電商大潮中的犧牲品,和早前退出中國的新蛋一樣,自身產品無特點,另外一點就是京東的重點根本就不在這塊。京東以自營電商起家,未來第一要務就是繼續拓展市場,建更多倉庫,開放更多平臺給合作夥伴。按照劉強東的計劃,京東希望未來能擁有60萬名員工,這樣的擴張節奏,蘊藏的風險十分巨大。如何管理一個擁有60萬名員工的企業,保持零售和物流兩個方面的效率第一,才是京東未來的主要任務。

在副業上,京東的註意了也不在拍拍上,京東白條主攻金融,京東農村主打農業生產資料電商,與阿里農村競爭,還有投了大力氣的京東到家,本地生活服務。京東做的更多是借助由3C售賣發展起來的京東品牌,四處開花,利用這部分的利潤彌補自建物流產生的龐大人員支出,而與京東商城業務重疊的拍拍在上述任何一方面對京東都是有弊無利,擴且騰訊和京東的合作也不僅僅是兩個購物網站的合作,而是將京東納入騰訊生態圈,成為對抗阿里系擴張的幹將,雙11開放微信入口就是例證,拍拍做的就是二者接觸的敲門磚角色而已。

最後來看下,京東這份聲明本身:鑒於C2C(個人對消費者)模式的電子商務在中國目前的商業環境中監管難度較大,無法有效杜絕假冒偽劣商品,京東集團決定,停止提供C2C模式(PAIPAI.COM)的電子商務平臺服務。這還真是打淘寶臉,直面淘寶假貨危機,畢竟中國最大的C2C平臺不就是馬雲家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974

美聯儲加息前夜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創歷史新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5978.html

美聯儲加息前夜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創歷史新低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12-15 22:02:00

BDI被視為反映大宗商品行情乃至全球經濟景氣程度的領先指標,其進入2015年來已暴跌近40%,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對鐵礦石和煤炭的需求放緩,而美元指數自2014年7月以來的加速上攻則進一步打壓了大宗商品市場。

美聯儲很可能將於北京時間12月17日淩晨3點加息,這也是近十年來的首次加息。盡管“預熱”多時,但市場仍然波動不已,油價和大宗商品市場首當其沖。

北京時間12月15日夜間約21時,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下跌4.7%,跌破500點,創歷史新低,報484點。BDI指數是衡量全球大宗商品航運成本的綜合指數,衡量包括鋼材、紙漿、谷物、煤、礦砂、磷礦石和鋁礬土等民生物資及工業原料的運輸情況,與全球經濟景氣榮枯和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關。因此,BDI被視為反映大宗商品行情乃至全球經濟景氣程度的領先指標,其進入2015年來已暴跌近40%,下跌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對鐵礦石和煤炭的需求放緩,而美元指數自2014年7月以來的加速上攻則進一步打壓了大宗商品市場。

東證期貨大宗商品分析師元濤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2016年似乎也無法看到大宗商品價格回升的希望,全球經濟放緩、通縮陰霾籠罩、美聯儲加息、中國需求放緩都是持續悲觀的理由。”無獨有偶,IMF預計,相比 2012年~2014 年,大宗商品出口國2015年~2017年的年增長率可能下降1個百分點。

“BDI最高點11700點,現在不到500點,僅是零頭的零頭而已。”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對於大宗商品而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的需求減弱對於大宗商品而言打擊頗大。眾所周知的是,在2008年以後,1/3的全球增速是由中國經濟增速貢獻的,而美國的貢獻率僅18%,因此全球似乎都習慣於依賴中國經濟增長,而中國總是有最龐大的需求,近幾年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造成了全球恐慌。

IMF也在其報告中指出,中國是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而中國投資的放緩也使生產承壓;鐵礦石的需求方則是鋼鐵制造國,中國的消耗量已超過全球鐵礦石生產量的50%。此外,中國是僅次於智利的第二大產銅國,中國精煉銅的消耗量超過了全球產量的50%;中國也是最大產鋁國,且原鋁消耗量同樣超過了全球產量的50%。

標準普爾評級服務最新預計,今年已經有99家跨國公司出現違約,僅次於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的222起,其中美國以62起居首,主要便集中在能源和大宗商品領域。

與大宗商品“同病相連”的就是國際油價。過去一年半以來,國際油價慘遭“腰斬”,今年年初小幅反彈後又頻生動蕩,如今更是跌破了40美元/桶,高盛更是預計稱油價可能跌回20美元/桶。

東證期貨原油分析師金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6年一季度,美國的庫存風險和伊朗石油解禁會讓油價再創新低,WTI或跌至30美元/桶,最終供給過剩的格局還將長期存在。基於我們對2016年的油價預測均值WTI為40美元/桶,小公司很可能在2016年啟動石油行業的破產潮。”

也就在12月14日晚間,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價格一度跌破35美元/桶,而後小幅反彈。

除了美元走強,供過於求是打壓油價的主要因素。金曉預計,這一現狀仍將維持。“沙特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的‘減產之痛’充分汲取教訓,所以當前的市場份額策略會得到繼續執行,也就是說在伊拉克產量不斷增長和伊朗石油解禁在即的情況下,沙特不會因為受限於OPEC的Quota系統而減少自身的產量,從而為其他OPEC成員國的產量騰出空間。”

此外,伊朗石油出口解禁在即,其正在加速履行去核承諾,這也將進一步加劇供給壓力。金曉預計,伊朗石油有望在2016年一季度解禁。伊朗官方的預計是在解禁後5~6 個月,伊朗原油產量可以增加100萬桶/天。保守估算,至2016年底,伊朗原油產量恢複至360~380萬桶/天還是大概率事件。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12

張一鳴:未來已經存在,媒體處於重大變革的前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5/153802.shtml

導讀 : “我們也許正處於這樣 一個時刻,一方面硝煙彌漫、瓦碩遍地,另 一方面,美好未來也正在即將到來。”

i黑馬訊  1月15日消息 今日,在“2016年 今日頭條未來媒體峰會” 上,今日頭條 CEO 張一鳴發表演講,分析了未來媒體業的發展趨勢。“我們也許正處於這樣 一個時刻,一方面硝煙彌漫、瓦碩遍地,另 一方面,美好未來也正在即將到來。”

以下為張一鳴分享內容:

大家早上好,我是張一鳴。今天有100多位媒體行業的領袖和專業人士來到現場,非常高興能和各位 一起探討“未來的媒體是什麽”這個話題。

這讓我想起了8年前的 一件事。2008年的時候,蘋果上線了App Store,向全球開發者開放自己的平臺。當時我還在酷訊,有朋友告訴我,可以給iPhone開發專屬應用了。我當時的反應是:這個事也太小了吧?我們那一批創業者想要做的是系統、軟件,最低程度也該是一個網站吧?我想,怎麽會有人跑到一款手機的系統上去做 一個應用啊?如果說有開發團隊把這個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我會感覺他們瘋了。

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無數創業者,都開始為手機開發應用。智能手機從改變軟件行業開始,幾乎改變了世界上每 一個行業,而媒體行業也是這個故事里的 一部分。

未來總是難以預見的。但是回過頭來看這件事,在2008年的時候, 一定已經有 一小撥創業者,因為蘋果的APP STORE,看到了移動互聯網可能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之後,他們通過自己的工作,最終讓 一個很小的趨勢,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身處的“未來”。

媒體處於重大變革的前夜

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的作者威廉姆-吉布森說過一句話: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very evenly distributed.”

 翻譯過來就是:未來已經存在,只是沒有被非常均衡地分配。

要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我們可以看看歷史上發生過的傳播媒介的變化。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西方第 一本以活字印刷術批量生產的圖書“古滕堡聖經”。這批書大概印刷了180本,前後耗時3到5年,售價大概相當於今天的23000多元人民幣,當時 一般的市民階層是很難買得起的。但即使是這樣,也要比中世紀 一本人工抄寫在羊皮紙上的《聖經》便宜很多。

我猜,古滕堡原本的商業計劃書大概是打算要顛覆 一 個奢侈品行業, 沒想到最後卻成了現代出版行業的祖師爺。 他在改造印刷術的時候絕對沒有想到過,有 一 天, 紙質出版物可以被如此低廉地生產和消費, 成為最廣泛存在的 一種信息載體。至少在5年前還是如此。

這是世界上最早以印刷機印刷的報紙《通告報》,產於1609年,距離古滕堡聖經的印刷大約有150年。我相信在《通告報》誕生時,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生意。可觀到什麽程度?根據世界報業和新聞出版協會(WAN-IFRA)的數據,2014年,全球仍有27億人在閱讀紙質版的報紙。

再來看另一個變化:1923年,貝爾德才開始研究圖像信號的遠距離傳輸。到13年後的1936年時,已經有16萬人可以通過電視觀看到柏林奧運會的比賽實況了。 即使如此,當時的人也不會想到,不到80年間電視行業會發展得如此繁榮,做一檔《我是歌手》這樣的電視節目,四個季度的累計收入可以高達40億人民幣。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每 一次重大技術變革的前夜,人們都會感受到的困惑和不安。而這種困惑和不安有時會讓大家忘了,巨大的光明就在前方不遠處。

就像印刷技術普及時,制作羊皮紙的工匠會感受到威脅;電視發明時,廣播從業者會感受到威脅。  所以我覺得,今天的媒體行業,即使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遇到了 一些困境的話,也並不是這個時代所獨有的困境。

差別只在於,此前新媒介的出現,是對舊媒介的補充,而非替代。但是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出現後,媒體的變革比從前要大的多。不可回避的是,「一紙風行」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技術+內容:合作有風險,但不入局更危險

回到“未來的媒體是什麽?”這個話題,要回答這個話題,我們必須要看清楚,今天的媒體,正在發生著什麽。 我想給大家介紹與新聞業關系最密切的3家國外技術公司的做法,它們是:Twitte、Apple 和 Facebook 。

2015年10月,Twitter推出了自己的新聞聚合功能“Moments”。進入 Moments 主頁,你可以看到由 Twitter 的編輯為你選擇的重要新聞事件,點擊進入具體的某個事件,你就會看到相關的 Tweets。

Moments這個功能目前主要是Twitter的編輯團隊運營的,他們每天要在多達5億條Tweets里挑選有價值的部分展示給用戶——順便說 一句,在我看來這個過程是可以用算法來提升效率的。另 一方面已經入駐Twitter的媒體機構也是Moments的內容提供者,現在的合作夥伴里已經有Fox News、Getty Images、Mashable、MLB、NASA、紐約時報、Vogue 及華盛頓郵報等等。

2015年,蘋果也發布了自己的新聞聚合應用Apple News,所有的新聞內容都保存在蘋果公司的服務器上,用戶無需跳轉到第三方新聞網站。全球超過50家媒體與出版商與AppleNews達成合作,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金融時報》、《衛報》和CNN等世界主流媒體。

Apple News也是通過編輯團隊來對信息進行人工的篩選、加工和推薦。我對這種生產方式的效率是不太看好的。而且考慮到蘋果之前的iBooks、Newsstand 兩個類似的產品,表現不理想,所以對於這次的Apple News,我的看法也比較保守。

重點說說 Facebook ,它在獨霸線上新聞市場方面的野心,比上面的兩家更大,也更有優勢。因為它在用戶活躍度方面的領先是壓倒性的,日活躍用戶 10.1 億,月活躍用戶 15.5 億。這讓每家媒體都希望在這個平臺之上攫取自己的市場份額,而 Facebook也鼓勵它們這樣做。

2015年5月份,facebook推出了 一項令人矚目的功能 Instant Articles。Instant Articles 包括給媒體機構提供生產工具、制作規範,以及極速預先加載技術。媒體機構在facebook發行內容的傳統方式是通過導流到媒體的主頁,加載速度和訪問網站的傳統方式接近,平均時長大概是8秒左右。而通過Instant Articles發布的內容,加載時間平均不到1秒,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Instant Articles 還給傳統媒體提供了它們目前不具備的呈現方式,比如非常驚艷的圖片瀏覽體驗。 非常可惜,截圖不能傳達這個驚艷的效果,大家可以下載 一試。

拋開facebook巨大的用戶基礎不說,僅僅看加載速度和互動體驗的提升,如果每家媒體機構都組建專門的技術團隊去實現,從技術上說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有很大的經濟成本,99%的媒體機構是無法承擔的。但是facebook把它變成了 一項接近水、電、煤氣這樣公共服務的事情。

目前,包括了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VOX、赫芬頓郵報、BBC、國家地理等等很有風向標意義的媒體,已經接入Instant Articles。

facebook在11月份推出的另 一個獨立產品也挺值得關註的。這個產品叫Notify,功能很簡單,就是把入駐的媒體機構更新的內容自動推送給用戶。這樣 一來,用戶甚至連facebook的app也不用打開,直接從鎖定的手機屏幕跳轉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用戶也可以通過notify的設置,高度定制化自己收到的通知。

其實 Facebook 這種通過 Timeline 來分發內容的形式,和今日頭條也挺像的。  一會兒我們會提到,今日頭條也打算把向用戶推送新聞的權利,交給入駐頭條號的媒體。

媒體機構對 Facebook 這些功能的反應如何呢?可以說,他們的反應出人意料的激進。

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走在最前面,它是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 的首批合作夥伴,也是 apple news 第二批合作夥伴。因為在 Facebook 上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流量,赫芬頓郵報甚至挖了 Facebook 新聞業務的媒體合作主管 Liz Heron,讓她擔任執行主編(executive editior),計劃在2016年與各個平臺做更大規模的合作。

以另 一家估值10億美元的網絡原生媒體 Buzzfeed 為例,通過Instant article ,它在 Facebook 上發布內容的直接瀏覽量為11.3 億。而此前通過發布鏈接導流到自家網站的方式,瀏覽量僅有3.49億。直接發布內容吸引的流量,是導流到自家網站上流量的3倍多。

buzzfeed 的創始人 Jonah Peretti (順便說,也是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公開宣布:"你應該利用這個發布渠道展示內容,而不是給出 一個跳轉到網站的鏈接。" 他有自信這樣說,也是因為 buzzfeed 的盈利模式的創新:完全放棄傳統的 banner 廣告,為客戶訂制"原生廣告",讓內容成為廣告的 一部分。

華盛頓郵報是老牌媒體中非常典型的代表。2013年被亞馬遜的CEO貝索斯收購後,華盛頓郵報就把自己看作 一家數字化公司。在Instant Articles 出現之後,華盛頓郵報也選擇去和facebook合作。

這家媒體的策略就像他們的CEO Fred Ryan說的那樣:“我們想要在所有平臺上觸達未來的讀者,我們毫無保留。”

這種策略讓華盛頓郵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15年10月,華盛頓郵報的用戶訪問量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老對手紐約時報。到2015年11月,訪問量達到了歷史高峰7160萬人次,幾乎是被收購時的3倍。

再來看看紐約時報的做法,他們的做法可能比華盛頓郵報要保守 一些,但是他們同樣不想把任何 一個平臺上的用戶拱手讓人。目前,紐約時報加入了上面說到的全部分發平臺。此外,Google的AMP計劃(Accelerated Mobile Pages)和Sanpachat的Discover,紐約時報也是最早加入的媒體機構。

紐約時報的CEO Mark Thompson是這樣說的:“Yes, there’s risk. But there is danger of staying outside the party.” (是的,合作有風險,但不入局更危險。)

新媒體的未來已經能夠預見

通過上面這些情況不難發現,盡管海外的媒體市場環境和中國有著巨大的區別,但全球範圍的趨勢驚人的相似。主要有三點:

第 一點,內容市場需求空前旺盛。技術的革新,刺激了內容的生產和消費。從前人們在早餐時、上班路上、晚飯後看一張報紙,現在手機24小時不離手。下面這張圖是用戶使用今日頭條的時長的變化,大家可以看到,從2014年1月至今,從25分鐘到53分鐘,使用時長增長了一倍。這說明用戶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內容。

相比文字內容,富媒體內容,特別是視頻正受到用戶更多歡迎。以Google旗下視頻網站 Youtube 為例,它去年收入90億美金,估值超過千億美金。這個平臺上,出現了像 Vice 這樣,估值超過20億美金的媒體巨頭,Vice 在 YouTube 上有超過20個頻道,這些頻道的訂閱量已經超過了 550 萬。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建議在座的各位,多多嘗試做視頻內容。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創作與分發分離。媒體專註於內容創作,將分發交給幾個主要平臺去做,已經是大勢所趨。在國外,這些平臺有 Facebook、twitter、Apple ,YouTube、甚至Snapchat。在國內,公認的是“兩微 一端”:微博、微信和今日頭條客戶端。

第三點,信息過濾的權力讓度。  從前,人們讓媒體幫忙過濾信息,去決定自己該知道什麽事情在發生,這個權力在媒體手中;今天,信息空前的膨脹,人們無法僅僅依賴媒體完成信息過濾,於是,原先交給媒體的權力被收回了。 到底把權力讓度給誰,才能解決"該看什麽內容"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主流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把權力讓度給社交關系,讓每個人推薦自己喜歡的內容給朋友,大家 一起來幹編輯的工作,同時也消費朋友推薦的內容;第二種是把權力讓度給算法,讓算法來識別你的喜好,推薦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兩種方法都能大大提高信息分發的效率。

facebook、twitter、微信和微博就是把權力讓度給社交關系,通過社交圈子分發信息的例子。社交分發自有其優勢,但劣勢也很明顯。前《連線》(Wired)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曾經說,"在推薦這件事上,友誼的作用被過分誇大了。"這一點很好理解,尤其在今天,大家可以想想,你們的微信都加了成百上千個朋友,但你要刷多少朋友圈才能看到對你有價值的信息?

而Youtube、今日頭條則走了算法分發這條路,這也成為了潮流,之後出現的同類產品,基本都模仿了今日頭條的方案。 大家看到的這些,就是世界各地模仿今日頭條推出的新聞應用,有些日活躍量還不小:

Dailyhunt(印度)1000 萬

SmartNews(日本)300 萬

Babe(印尼)120 萬

GÜNDEM(土耳其)未知

這里我想再多說兩句:說到算法,很多人會覺得高深莫測,又覺得冷冰冰的,也許會在無形中拉開了我們與大家的距離。但實際上,業內人士會知道,任何公司都是兩條腿走路,算法與人工並行的。比如你在 Facebook 看到的時間線,主要由算法推薦內容,同時也有 一個數百人的團隊對這些內容進行人工核查和調整。今日頭條也 一樣,我們有專業的內容運營的團隊,其中有不少人有傳統媒體的工作經驗,他們會幫助算法去發現、判斷內容的價值。 我們很在意發揮人的智慧和品位, 一直在尋找算法和人工之間的最佳結合點。

作為 一個前程序員,我明白技術對世界的驅動作用;同時,作為 一個重度內容愛好者,我也明白技術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在今日頭條,技術的作用恰恰在於對"內容"的價值的深刻體認,而這些內容,正是由在座的各位所創作出來的。

以上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對未來的媒體的看法。關於如何預見未來,我很喜歡 一個說法,來自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過去”是什麽?過去,就是“傳統”。今天,“傳統媒體” 一詞已褪去光環,聽起來甚至有點過氣。但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傳統”是 一個很好的詞,是現實中演化出未來的基礎。

我們來看 一張二戰老照片。這是1940年10月22日,英國倫敦肯辛郡, 一座被德軍燃燒彈摧毀的圖書館,“荷蘭屋”圖書館。在這個被炸塌的屋子里,有3位頭戴禮帽的英國紳士靜靜地讀書,向我們展示了某種信念的存在,展示了對知識傳統的尊重。此時,距離二戰勝利還有不到5年。

再看這張圖,很美,對不對?我想大家 一定認不出,這就是當年僅剩殘骸的圖書館遺址,如今這里已經改建成荷蘭公園歌劇院。

我想,媒體業也許正處於這樣 一個時刻, 一方面硝煙彌漫、瓦碩遍地,另 一方面,美好未來也正在即將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12

星巴克創始人重任CEO前夜在想什麽?| 過年讀點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9/154208.shtml

導讀 : 以下是向你推送的第五篇書摘——《一路向前-霍華德·舒爾茨自傳》,其作者是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自2000年從公司首席執行官的位子上退居幕後成為董事會主席後,他就不再涉足公司的日常運營。在之後的時間里,星巴克的門店在全球各地不斷擴建,銷售利潤額不斷提高,股價暴漲。

直到2007年。

此時全球金融危機的苗頭已經出現,經濟開始陷入低迷。而星巴克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後,產品線不斷擴充,甚至有點本末倒置。本來是為了提高咖啡銷量的早餐三明治卻人氣高漲大有蓋過咖啡本身的意味。

但這一點在當時的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吉姆·唐納德看來並不應該做出改變。當2007年11月末的財報發布後,《華爾街日報》發文指出:“在美國本土,同一家星巴克門店的銷售收益以及交易量的增長已經放緩。”

這位星巴克的創始人不得不在卸任7年後重新做回首席執行官來為星巴克帶來變革。

而變革的前夜需要做很多精細的準備,才能使得如此重大的人事變動不會對星巴克造成大的影響。

以下內容選自《一路向前-霍華德·舒爾茨自傳》,講述了在正式宣布重任CEO之前的新年假期里,霍華德·舒爾茨都做了什麽:

2007 年12 月末,我同家人一起到夏威夷度假,這是我們的家庭傳統。在我的生命中,家庭一直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何況一年只有這麽一次,我們四個人忙里偷閑,共享天倫之樂。但當想到新的一年中我將要做的事時,我就一點兒也輕松不起來了。

每天,我都要與西雅圖的切特以及紐約的吉姆· 芬格羅斯通電話,不僅要進行我們過渡期的戰略規劃工作,還要應對接下來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可能發生的事。沒有清楚的答案,所以我們一起從頭到尾把有可能出現的新管理結構以及眾多夥伴的變動想了一遍。我的一個決定就是取消新設的首席運營官,讓星巴克的高層管理人員直接向首席執行官報告。我希望能對公司各方面的運營有個清晰的了解,從供應鏈到門店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調整以及淘汰星巴克的一些領導團隊成員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過去的兩年中,我一直在觀察和分析星巴克的錯誤,因此將它引上正軌就變得容易多了,對此我早已有了想法。我們需要重燃顧客對我們的熱情,以更高效的組織結構取代現在的團隊;放緩我們在美國本土的增長速度,實現持續發展並重整國際市場的發展,將重點放在諸如中國等新興國家;我們還需要關掉一些門店,不過還不確定具體的數目。

讓我很苦惱的是,在不打擊人們信心的情況下,我該如何確定我的工作重點,讓人們樹立起信心,贏得他們的支持,並且告訴他們,我們將不再采用以往的經營模式。

非常幸運地,我在夏威夷遇見了戴爾公司的創始人邁克爾· 戴爾,他也來度假,我們住的賓館離得很近。我和邁克爾是多年朋友,巧的是,11 個月之前他剛剛重返戴爾公司再次擔任總裁,取代了那個他親自選定的領導公司兩年的前任總裁。我們的境遇有著不同尋常的相似之處,雖然我們各自的業務—咖啡和電腦,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邁克爾,這位回歸的創始人,對我可能的前景有著獨一無二的洞察力。

我們每天都會沿著科納海岸騎三小時的自行車,正是在那時我向他透露:“我想我不得不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

邁克爾似乎並不感到驚奇,我們反複探討了一系列擺在我面前的戰略決策方面的問題:應對來自華爾街的壓力;保持鬥誌昂揚;面對經濟的衰退以及消費者信心喪失的現實;面對因再次承擔日常運營責任而產生的憂慮。我們一起騎車來到了邁克爾的家中,他向我講述了一年前他在戴爾公司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並毫無保留地和我分享了幫助他成功實現交接的文件資料。

有一個方法特別適用於星巴克,麥倫稱它為“變革議程”。當時這個詞不在我或者星巴克的字典當中,但它激發了我的共鳴。“變革”指出,星巴克即將發生改變的規模有著積極的內涵。而“議程”提供了一個可執行的框架,這是關鍵。我已經下定決心,大膽地向外界表明我們決策的迅速和精確。

然而,就在我開始對星巴克的未來有了大體構想時,它的現狀引發了我極大的焦慮。

在夏威夷的每天早上,我都會瀏覽一下公司的日常銷售報表。

但弄清楚這一切,對我而言極其困難。

星巴克糟糕的日常銷售報表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們的銷售額在減少,而且是以兩位數的幅度在下降。我們的同店銷售額也曾經出現過負增長,但我從未見過星巴克有這樣持續糟糕的表現,銷售額直線下降!每一天,在全美各地,光顧我們門店的人越來越少,那些光顧的顧客,其消費水平也比以前低了許多。當然,並不是僅有星巴克出現了這種情況,在美國的節日消費季中,消費者的消費額跌至4年來的最低水平。我感到很無助。我給西雅圖的夥伴打電話要求看一看美國每個地區的同店銷售數據,上面的數字讓我目瞪口呆,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麽辦。我吃不下早餐、無法享受天倫之樂,甚至幾乎不能動,我害怕我擔憂的一切都將成為現實。

2007 年12 月—我們2008 年的第一個財務季度—即將結束,我知道星巴克不會實現預期的收益。我必須回來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重新執掌這個剛剛度過自上市以來表現最糟糕的三個月的公司。

新年過後,我立即回到了西雅圖,召集吉姆· 芬格羅斯與其他幾位知道我要重新擔任首席執行官的人開會。

2008 年1 月7 日星期一,我們將公開宣布我的回歸,在此之前,我們需要為此做出像國際象棋規則一樣嚴謹的周密準備。時值西雅圖的冬天,窗外陰雨連綿,天色灰蒙蒙的,我們穿著休閑牛仔褲和圓領運動衫圍坐在我家的餐桌旁,非常嚴肅地討論著何時以及如何對人們做出交代。這些人包括吉姆· 唐納德、星巴克的最高級別管理團隊、成千上萬的公司和門店的夥伴、股東以及金融界、商業和媒體圈的人,還有那些關註網絡、報紙或者電視新聞的消費者。

但一切都要遵守行業規範和法律,並且要真誠、體貼地對待我們的夥伴。我還想親自接觸盡可能多的人,和他們面談或通話。這是一個需要精確執行的運籌帷幄的過程。首先,在我同吉姆· 唐納德進行秘密會談後,董事會也將開會,正式同意星巴克領導團隊的變動。在宣布人事變動之前,我們務必要先通告納斯達克—星巴克上市的股票交易所。聲明公布之後,我們必須與金融分析師約定電話會議日程,還要向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一份8–K形式的吉姆離職後的財務資料報表。

雖然星巴克的年度報告即將打印出來,我們依然還有時間修改我作為新任首席執行官寫給股東的反映星巴克新願景的信。

我必須要辭去在夢工廠董事會的席位,讓每一個人知道我踐行了承諾。我也辭去了在eBay(易趣網)的董事一職。

我們的夥伴如何得知這一消息對我來說最重要,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就不會取得成功。我知道許多人不願意看到吉姆· 唐納德離去。為了使這種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面對面的會議必不可少,我要親自與最高管理層面談,同時還要與夥伴們開會。我非常感謝旺達對我們制定溝通戰略所做出的貢獻。1 月7 日之前的一天,我邀請她來我家,之前我沒有告訴她自己來幹什麽。直到她走進我家,看見一些不熟悉的人們圍坐在擺放著筆記本電腦和文件的桌子旁工作時,她才知道了我的計劃。

旺達和我一起精心推敲出一封公開信,並將其公布在了星巴克的網站上。我想讓它喚起我們的傳統,讓大家回憶一下25 年前的第一家星巴克店是如何點燃了我的激情,以及這種激情是如何讓今天的我仍充滿活力的。我仍堅信我們最初的使命,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失誤,我要傳遞成功的信念,告訴人們我們必須采用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

重要的變化即將發生,星巴克人想了解這對他們自身以及他們的工作意味著什麽。因此,我們的團隊起草了一份問卷,盡最大的努力去了解並消除人們的憂慮。

我們明確表示,任何星巴克人都不會失去他們的醫療保險或是公司股票。對我來說,這是永遠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至於他們是否能留下來工作,我不能預測,也無法承諾。

為了確保我的本意能夠被準確地傳達到美國之外的地區,我堅持親自同星巴克的副總裁和合資夥伴們面談,他們經營著我們在46 個國家和地區的門店。同時,我們還必須與分布在不同地方的部門進行電話協商。

我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明確立場,並讓人們恢複對星巴克未來的信心,著手消除越來越嚴重的負面情緒,同時也承認公司面臨著真正的挑戰。我們不能總回顧過去或是責備誰,我想用具體的策略引領人們向前。為此,我將實施一個計劃,它將成為星巴克內在的堅實力量:我們自己的“變革議程”的範本。

我晝夜難安,經常在午夜陷入沈思,想著當我再次作為公司新任首席執行官站在星巴克人面前時要說些什麽。7 年過去了,我從未想過會回來。時間飛逝,我真的不能預測那一天夥伴們對我再次執掌公司的反應和態度。我沒有準備正式的演講,因為我相信自己可以找到適當的詞語來消除窘迫,表達我的樂觀。

面對這些,我已無暇再顧及其他,可我仍不時地分神想起自己的父母,特別是我的父親。因為正是我父親一生的悲劇激勵了年輕的我去追尋自己的夢想。現在,毫無疑問,再次擔任首席執行官主要是我自己的決定。許多人的生計和夢想—包括星巴克成千上萬的夥伴們—都依賴於公司的成功,我怎能拋棄他們呢?

最後,我的團隊複核了大量的文件,敲定了令人毫無喘息機會的時間表,我們很快就要行動了。

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會在星期日下午倒下。

盡管眼前障礙重重,但是我已經準備好了。我相信星巴克具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重歸偉大之列,公司的輝煌時代還沒有到來。我相信星巴克品牌的力量,相信我們最初成立時的使命,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自己。

我真的相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121

“土十條”前夜,產業界正在變化環保部長:不是巨資投入,而是風險管控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336

 

不少土壤修複企業的業務,開始從工程項目擴展到風險管控的咨詢業。(CFP/圖)

“土十條”的治理思路釋放出了新的信號:監測監控、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這種風險管控思維已在推動市場嬗變。與以往“動刀動槍”做土壤修複具體工程項目不同,不少土壤修複公司開始“往前做、往大做”。

被問及如何備戰“土十條”時,國內受訪公司的答複驚奇的一致,高能環境修複公司的答複或可作為業內“通稿”:

“加強修複技術研發、修複設備研制及采購,進一步壯大技術人員隊伍。”

“市場的需求非常大,但真正有技術實力的企業還是太少。”江蘇蓋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功弼說。在這個腦補畫面應是挖土機的行業中,近日,2016年中國環博會(上海)上僅有的國產家夥叫做“蓋亞鉆機”,被程功弼稱為國產首臺土壤修複專業設備。

根據業內估計,預計未來五年年均市場空間近千億元,存量想象空間七萬億元。隨著全國不少地方出現毒地公共事件,以及社會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土壤保護及汙染土壤修複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註。土壤修複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伴隨著“土十條”的即將出臺,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

實際上,除了在儲備技術與設備外,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不少企業在土壤修複行業的布局是往前做、往大做。

2016年初,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稱“土十條”的治理思路不是投入幾萬億元的“大治理”,而是風險管控:“要管控土壤汙染風險,通過改變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簡單依靠巨大的資金投入,對汙染的土壤要加強監測監控,不讓汙染繼續發展。”

與以往“動刀動槍”做具體工程項目對比,監測監控、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土十條”的治理思路釋放出了新的信號。民營的第三方監測公司已經開始布局,例如,江蘇力維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已專門開辟了土壤事業部。

在目前工程項目有限且拿單難的情況下,拓展前端業務也成為修複企業的新布局,努力成為“擁有核心技術的綜合服務商”。上市公司廣西博世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海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希望提高公司在咨詢、設計、研究開發、檢測、場調風評、項目實施管理乃至投資等方面的綜合服務能力。

“我們正在往前走,給正在運行的企業、園區提供環境服務。”大地益源修複有限公司總經理辜曉平說。在這家江蘇最早從事汙染場地修複工程公司的網站上,治理工程承包只是六項業務中的一個。

辜曉平表示,公司可以給企業做好咨詢,如何在前期避免土壤汙染,減少後期修複的成本。雖然咨詢業務的體量比工程要小,但是盤子要大得多,成本也更低。“更多的是人力成本,我們不需要動刀動槍那樣的使用藥劑、設備。”

風險管控的思路也讓遲遲不能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資企業看到了希望,借此加大在華的評估業務。“似乎‘土十條’中對於資質沒有什麽要求。”AECOM中國區環境執行總監塗震江說。長期以來,因為各種資質的限制,他們只能為在華的外資企業服務。(詳見2016年4月14日報道《缺資質,門檻高,外企水土不服——環境咨詢業:執法越嚴,市場越大》)

環境咨詢這一細分領域在歐美國家非常成熟,不僅給企業,也給政府提供咨詢服務。“土十條”頒布後,政府機構內也缺乏土壤相關專業人士,環境咨詢公司可為政府提供服務。比如,即便在土壤防治工作開展較早的重慶市,巴南區環保局還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無專門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不能滿足巨大的工作量的需要,亟待解決人員編制和機構設置。”

土壤相關咨詢業務還可擴展到環境損害鑒定——公益訴訟增多、環保執法加嚴的時候,企業也可雇傭評估機構來給自己做鑒定。“企業不一定就是大壞蛋。土壤汙染到底是地質條件造成的,還是企業排汙造成的?”北京建工環境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一位員工介紹,“可以通過環境指紋來示蹤,找到非常細致的證據。”

不過,據環保產業研究機構宇墨咨詢的分析,雖然概念大熱,環境修複企業投融資活動在2015年卻未有明顯增長。這可能是土壤修複,尤其是耕地修複的商業模式還未清晰。對於有資本優勢的企業來說,另一條路則是不只關註土壤,通過PPP做大盤子。

2014年,湖南永清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湘潭市嶽塘區合資組建了公司,承擔竹埠港重金屬汙染土壤修複。永清環保證券部負責人鄒七平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目前公司正在湖南邵陽的老化工廠片區開展類似模式,從生態修複到基礎建設,打包建設生態新城。

2016年5月19日,北京建工集團與湘潭地產集團經營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項目總投資42億元。其中,北京建工修複公司承擔的整治內容已不僅是歷史遺留廢渣治理,還包括黑臭水體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治理等。

根據中國環境修複研究院院長高勝達的統計,2015年,全國從事土壤修複業務的企業數量增長至900家以上,在2014年約500家企業的基礎上翻了將近一番。

預計“土十條”頒布後,公司的數目會進一步增多,但是兩極分化也會更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60

英國公投前夜:去留兩派舌戰移民、經濟和主權話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897.html

6月23日英國退歐公投前夕,脫歐和留歐兩大陣營的代表在溫布利體育場舉行的電視直播辯論中激烈交戰。這場持續約2小時的大辯論主要圍繞移民、經濟和主權等問題。

這場電視辯論是英國脫歐公投運動中聲勢最浩大的一場,也是兩大陣營在全民投票前充分亮出自己觀點的最後機會。在幾千名觀眾面前,蘇格蘭保守黨領袖露絲·戴維森(Ruth Davidson)幾次與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激烈交鋒,稱後者的脫歐陣營“撒謊”。約翰遜則宣稱:“如果大家投票選擇脫歐,那麽周四將可能成為英國的‘獨立日’。”他的這句話贏得了現場的熱烈掌聲。

新上任的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和他的前任雖然前後在同一個崗位上工作,立場卻截然不同——這位支持留歐的倫敦新市長稱,脫歐派是在經營一個“仇恨項目”。

貿易和經濟

脫歐與留歐陣營的第一個沖突出現在貿易和經濟上。汗指責他的前任約翰遜改變了對歐盟為企業帶來的益處的看法。約翰遜則表示,留歐派“總是在貶低自己的國家”,而歐盟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一起阻撓了英國的貿易進程。

辯論一開場時,有一位小企業主提問。戴維森表示,她知道英國人認為歐盟“令人失望、又很挑剔”,但歐盟為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地方”。她表示,如果英國脫歐,歐盟其他地區將會對英國施加各種關稅和稅收。

站在脫歐陣營的英國能源部長李德森稱,在工人權益領域,走在前面的是英國而不是歐盟。“我們不需要未經選舉的、官僚主義的歐洲領導人來告訴我們什麽是工人權益。”

移民問題

當談到移民問題是,汗表示,脫歐派是在推出一個“仇恨項目”,通過“說謊”的方式(土耳其一定會加入歐盟)來“試圖恐嚇人們”。汗說:“土耳其不會加入歐盟”。

對立陣營的斯圖爾特表示,英國政府正在積極“加快”土耳其加入歐盟的進程,而未經控制的移民將對服務業造成壓力“只不過是事實陳述”而已。

觀眾席中有一位男士提問道,英國每年能“合理處理”的移民人數到底是多少?

競爭和市場管理局主席歐格雷迪表示,“管理”移民很重要,但把政府的種種缺點都歸咎到移民上,她覺得“煩透了”。

李德森說,英格蘭銀行曾表示,未經控制的移民會對工資造成“下行壓力”。

在全球的地位

辯論的最後階段主要聚焦於主權和英國在世界的地位。

李德森稱,布魯塞爾控制了英國六成的法律法規。每一次英國想要反對歐盟的立場,都被投票否決了。“這怎麽能稱得上是我們自己在做決定呢?”她反問道。

戴維森則反駁說,“六成”的說法真是“無稽之談”,並批評脫歐派總是“說謊”,包括在土耳其加入歐盟的事件上。

約翰遜表示,正是因為歐盟法律,英國無法驅逐重罪犯,所以“留歐派居然有臉告訴我們,留在歐盟能提高國家安全,正是令人匪夷所思”。

汗的反駁是,請舉出一個支持英國脫歐的北約國家。

更多國家將脫歐?

英國如果選擇退歐毫無疑問將是一個會產生經濟結果的政治選擇。退歐派認為,這是恢複英國主權和控制移民的唯一辦法;留歐派認為,脫離世界上最大的貿易組織將會給英國造成嚴重的創傷。

對公投結果持有謹慎樂觀態度的英國首相卡梅倫為留歐做了最後的愛國宣言:“英國人不會放棄。”卡梅倫的助手表示,最近幾天民調結果顯示支持留歐的人逐漸占據上風,最終的公投結果將對英國在歐洲的地位產生關鍵性影響。

法國極右翼政黨法國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 party)主席馬琳娜·勒龐借英國退歐公投的機會,表達了希望法國也同樣退出歐盟的想法。她表示,即將到來的英國公投表明,歐盟正在“腐爛”:“我會投票給脫歐,而我認為,法國比英國多了1千個理由這樣做。無論公投結果如何,這說明歐盟正在‘腐爛’,到處都是裂痕。”

勒龐表示,如果明年法國大選中法國國民陣線能夠勝出,她就會著手在當選總統6個月後準備法國的退歐公投。勒龐表示,歐盟要對高失業率、低增長和不經控制的移民負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57

湖北炸堤分洪前夜:73歲老人緊急撤離“一線湖景房”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分洪。”73歲的徐新華從小就住在武漢市東湖高新區龍泉街升華村大徐灣牛山湖湖畔,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第一次分洪是在1954年,“那時我才11歲,牽著一頭黃牛到栗廟,跟著大人一起種玉米、蕎麥,生產自救。水退後就回來了。”但這一次,徐新華要永遠離開他的“一線湖景房”了。

湖北省委、省政府7月12日做出決定,對省內第二大湖泊梁子湖流域的牛山湖進行破垸分洪,解決湖區嚴重內澇,避免高水位漫堤風險,同時退垸還湖,從長遠解決這一地區易漬易澇問題。湖北省防指昨日15時宣布,今天6時30分左右實施破垸分洪。

鋪設炸藥

為了配合此次分洪,共有1658名居民被轉移安置。據龍泉街道黨工委書記夏世佳介紹,對梁子湖流域的牛山湖實施破垸分洪後,大徐灣以通彎路為界,臨湖一側將永久性退垸還湖,至少有11戶64人將永遠離開家園,徐新華家就在其中。

事實上,破垸分洪已迫在眉睫。根據湖北氣象部門預報,從7月12日開始,入梅(6月18日)以來的第五輪降雨如期而至,梁子湖流域未來一周還有100~200毫米的降雨,在現有湖泊狀態不變的情況下,梁子湖的水位還要上漲0.4~0.8米,將大大超過保證水位、超歷史最高水位,嚴重威脅梁子湖湖堤安全。

牛山湖是梁子湖的一個湖汊,因湖南面有牛山,形狀似牛,山湖相連,故名“牛山湖”

“得保大武漢啊”

“要炸堤放水啦!快點搬家!”7月13日淩晨4時,自小住在大徐灣牛山湖湖畔的吳婆婆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定了定神,吳婆婆趕緊給在流芳大學城打工的兒子徐海波打電話:“趕快回來搬東西,要泄洪了!村主任挨家挨戶通知的!”

當天8時許,徐海波帶著老婆胡勝梅回到了大徐灣,匆匆忙忙地整理了兩大包換洗衣物,又擡了一張雙人床後,便來到地勢較高的臨時安置點升華小學。胡勝梅十分惋惜地說:“還有兩張床擱在樓頂平臺上沒來得及搬,空調拆不下來也搬不走。”一旁的吳婆婆打斷她:“人命關天的事,還要這些個東西幹什麽!搶險重要,得保大武漢啊!”

東湖高新區龍泉街升華村大徐灣村民連夜轉移

今年入梅以來,湖北省已發生四輪強降雨,造成五大湖泊和9條主要中小河流水位超警戒、超保證、超歷史。長江中遊出現歷史第5位洪水。

湖北省副省長、省防指常務副指揮長任振鶴在破垸分洪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自入梅以來梁子湖流域遭受了連續四輪強降雨的襲擊,四輪強降雨總量、強度和範圍等均高於1998年,突破多個歷史極值紀錄。”

以暴雨強度為例,四輪強降雨中,江漢平原、鄂東一帶多地降雨強度創歷史極值,均大於1998年。從1小時最大、24小時最大兩項數值來看,武漢江岸區1小時最大降雨119毫米,歷史第一位,達100年一遇;1998年1小時最大降雨沒有超過100毫米。黃岡麻城24小時最大降雨449毫米,重現期為100年一遇,比1998年最大的黃石站379毫米還大。

受四輪強降雨影響,梁子湖水位居高不下,防洪形勢嚴峻。6月18日入梅至7月上旬,15天入湖來水總量約為12.30億立方米,相當於常年汛期4至9月總來水量。目前,梁子湖水位高達21.48米,超保證水位0.12米,超歷史最高0.05米,為歷史第一位。更要命的是,自7月7日淩晨開始超過保證線後,梁子湖的高水位已持續了7天。雖然梁子湖僅有的樊口泵站已全力排水80天,但每天降水僅1厘米,受高水位浸泡影響,梁子湖堤防發生重大險情的幾率日益增大。

1658人清晨撤離家園

與吳婆婆此前對分洪毫不知情有所不同,徐新華早在3天前就聽說,已漫堤的南湖、湯遜湖要把湖水排入梁子湖,但梁子湖也裝不下了,還得繼續往牛山湖排,“這幾天聽候通知,隨時要搬走”。

然而,在得知將永遠搬離家園後,徐新華怔怔地發了半天呆,回過神時懊惱地說:“(我)只卷了這床鋪蓋,搬了張床出來。”說完就責怪起身邊的兒子,“凈在屋子里打些固定家具,搬也搬不走。”接著,徐新華還自言自語地說:“還以為就是4000塊錢的蓮蓬和花生絕收,哪知今年萬把塊錢的收入沒影了!”

吳婆婆的兒子徐海波說,因為床不夠,哥哥嫂子一家帶著兩個不到1歲的孩子到江夏流芳去投靠大姨了。徐海坡夫婦則打算留下來,一來照顧留守在家的老母親和5歲的兒子,二來也想第一時間獲得下一步移民安置的消息。

像徐新華和吳婆婆兩家一同連夜撤離的居民並不少。武漢市常務副市長龍正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此次破垸分洪需要緊急搬遷1658名群眾,分布在武漢市江夏區和東湖高新區,均處於牛山湖周邊轉移規劃淹沒線以下,這些群眾已於13日12時全部轉移完畢。

第一財經記者在龍泉街升華小學臨時安置點內看到,兩棟教學樓已被臨時征用,作為轉移安置災民們的生活駐地。升華村村委會主任範家應說,共有184人轉移安置在此,“我們每天向大家供應三餐飯,午餐、晚餐都是15元/人的標準,早餐是10元/人(的標準),飲用水都是各界捐贈的,向災民不限量供應。”

184名升華村村民被臨時安置在升華小學內

向安置人員免費提供的盒飯,每人15元標準的夥食還不錯

由於中小學校只能在暑假期間作為臨時安置點,8月底必須騰出來等待學生入學,夏世佳表示,政府還在建一個安置還建小區,一期有14萬平方米、1000多戶,今年下半年可入住,“將優先安排11戶為分洪作出犧牲的村民”,二期有46萬平方米、近5000戶,可滿足其他地區、其他原因的轉移安置、拆遷戶入住。

隨著今天早上爆破的實施,有著360多年歷史的大徐灣將有一大半淹沒在浩瀚湖水里。想到此,大徐灣村民徐祥勝無比感慨,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建牛山湖大壩前,牛山湖水位在19.5~20米,村民們顆粒無收,靠吃國家返銷度日。大壩1981年建成後,水位下降了1米左右,大家種水稻、香蓮、花生、玉米,近些年還養起龍蝦和螃蟹。“一畝香蓮可賣兩三千元,5畝魚池一年純收入有五六萬元,大部分家里過上了小康生活。”他說。

13日晚間,東湖高新區、江夏區環保部門開始挨家挨戶做最後的清理工作,防止農藥、柴油、生活垃圾等汙染物混入水體。

破垸還湖化解填湖之殤

行洪調蓄措施不僅是防洪應急之舉,更是謀遠之策。

沙湖,1987年7.7平方公里,2003年4.05平方公里,2013年2.4平方公里;南湖,1987年14.59平方公里,2003年10.96平方公里,2013年7.4平方公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學教授李長安擺出的一組組湖泊面積對比數據令人唏噓不已。他繪制的武漢市湖泊地圖,從1987年的370.97平方公里,到2013年的264.73平方公里,湖泊萎縮的速度觸目驚心。

“我們的監督去哪兒了?我們的孩子是否養好了?我們出臺了湖泊保護條例這個好的法律,是否保證了法律的嚴格施行?”李長安說,“看到武漢的湖變成這樣很心痛。”

任振鶴在破垸分洪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圍湖造田、填湖蓋房、圍湖養殖,使得湖北省的湖泊數量減少、面積萎縮、功能退化,多年來形成的蠶食湖泊軀體、分割湖泊汊港的局面,已經嚴重影響湖泊調洪功能的發揮,嚴重影響湖泊和周邊地區生態環境,顯著增大了梁子湖流域人民群眾防洪保安風險和壓力。

任振鶴指出,梁子湖水位一再突破歷史最高水位,圍湖、攔汊開發的嚴重後果已充分顯現,再不采取緊急措施,後果不堪設想。

據介紹,梁子湖的牛山湖破垸分洪之後,梁子湖、牛山湖、垱網湖、愚公湖及本月7日進行的第一批17個分洪民垸將連成一體,因勢利導破垸還湖,梁子湖面積將增加100余平方公里,達到370平方公里,從而減少養殖汙染,增強湖泊自凈功能,提升湖泊水質,修複湖泊生態。

據湖北省防辦介紹,目前,省內湖泊已破掉84個內垸調蓄分洪,其中主動破垸分洪34個、被動破垸分洪50個。

任振鶴表示,啟動牛山湖等汊湖分洪調蓄應急措施,是湖北省全面實施湖泊綜合治理的第一步。下一步,將實施全面退田還湖、退垸還湖、退漁還湖工程,加強湖泊入江通道建設,提高湖泊防洪排水能力。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曾直言:“如果綠線、湖泊不保護,以後我們連眼淚都將哭不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64

七夕前夜 | 那些繩命中最感謝的男人

大型虐狗日七夕情人節明兒就要到了(最後一刻還想看送禮指南的,可以湊合看看這篇;最後一刻想看吃飯地方的,這篇湊合),而我則在七夕前夜因為吃辣的弄壞了肚子先倒下了;但這也讓我有了足夠的時間,想了想那些繩命中最感謝的男人,今天拿出來跟你們分享分享。

 

首先,在我沒有no zuo no die非要連著吃幾頓辣的時候,各種外賣快遞小哥,絕對是無數宅男、宅女最愛的男人了,沒有他們我大周末、今天什麽的要怎麽活啊。

 

其次,有類男人雖然我嘴上說著這輩子都不要再見,但還是會默默將他的號碼一直存在手機中的。恩,說的就是開鎖師傅

 

第一次沒帶鑰匙,找了這位師傅,3分鐘幫我開完鎖之後,跟我說:“你記得把我號碼存下來,以後方便啊!”我內心一副“誰要存你號碼,我怎麽會再找你!”

 

然後過了兩星期,我真就又哭著找師傅去了,師傅笑呵呵地推著箱子來,見到我第一句:“哎呀,今天跟上次怎麽長的不太一樣啊!”(因為上次沒化妝,這次化妝了啊)

 

有了這個教訓後,此開鎖師傅就一直在我的wahtsapp中永垂不朽了。有天剛出門,發現又忘帶鑰匙了,於是給師傅發個信息、約好開鎖時間,就是這麽任性的出門了。晚上回家時候,師傅已經在那等著了,見到我第一句就是:“哎呀,好久不見了啊!你最近忙不忙啊!”

 

Anyway心情複雜地跟這位師傅嘮嗑,師傅特別能聊天:“我這幾天忙死了,灣仔那附近好多鬼佬總是喝醉酒找不到鑰匙得過去開門。還有哦,昨晚有對夫妻吵架,然後老婆讓老公出去倒垃圾,趁著老公沒帶鑰匙,把他鎖在外面了。這個男的只能淩晨三點找我去開鎖,他們家的鎖還是個十字鎖,特別難開,他生怕我開鎖聲音太大,把他老婆吵醒就完蛋了……哎對了,現在在選香港小姐,你長得這麽漂亮,怎麽不去參選啊!”

 

你們大概可以感受到我這位逗逼的開鎖師傅了。雖然因為沒帶鑰匙我被小夥伴們吐槽過很多次,但事後還真是收到很多吐槽我的朋友的信息,求開鎖師傅聯系方式,讓我心中先哈哈一百次“你們也有今天”!

 

據說我的這位港島開鎖師傅物美價廉、從來木有default過任何人!不過最後的update是,給開鎖師傅又介紹了個生意後,聽說師傅已經完全不記得我是誰了,結果聽得我心中竟然還有了一絲絲的憂傷,不過還是希望不要再見到他了!

 

第三,Uber司機。不要嘲笑港漂沒有什麽互聯網精神,因為的士真的還算好打,所以甚少用call車軟件,唯二兩次單獨在國內用滴滴,結果都是災難,被嘲笑在大陸沒有生存能力了:

 

2015年在杭州,碰到個不認路的專車司機,然後我就華麗麗地誤了當天回香港的最後一班航班(論網名持續而深刻的影響);2016年在北京,碰到個不熟路的的士司機,各種繞路、堵車、不認路,開了我兩個半小時,還沒把我送到地方。強烈建議滴滴為他們旗下的司機推出認路排行榜。

 

結果昨晚胃痛不濟需要去醫院的時候,悲催的發現白天把現金全花光了,家附近沒有任何可以取錢的商店,而我胃痛的程度大晚上也走不到公共交通處。那一刻讓我森森覺得,這種山窮水盡的時候,什麽狐朋狗友、什麽粉絲,連浮雲都算不上,只有開到家門口的Uber司機,才是繩命中最不能沒有的男人,不然我哪能現在活蹦亂跳跟你們扯這個呢!

 

最後,最感謝的當然是我爹,沒有我爹哪有我。再放幾條粉絲眼中最感謝的人:有住guesthouse時親自為她敷上退熱貼的帥氣老板(這個我給滿分);有需要時候的床伴(不知道你在說什麽),還有看帖回帖的鐵粉(這個我看行)。

 

Anyway,以上幾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就算你是一只總碰到倒黴事的單身狗,日子還是可以過得,咬咬牙都會過去的,提前預祝各位七夕快樂了!


蝸牛妹
坐標中環,犀利解讀中港金融市場,橙新聞及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

八卦什麽,偶爾也是不要不要的~~~

微信號:hkwoniume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