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交易員的38個境界。再翻出來看看,你到了第幾級。 chaseslime

來源: http://xueqiu.com/8224134893/31025567

交易員的38個境界。再翻出來看看,你到了第幾級。(翻譯摘自知乎“AkaHD”)值得一讀。

1. We accumulate information – buying books, going to seminars and researching.

我們積累信息 – 通過購書,參加研討會和自己研究。

2. We begin to trade with our ‘new’ knowledge.

我們用我們自以為的“新知識”開始交易。

3. We consistently ‘donate’ and then realize we may need more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我們不斷的往市場“捐錢”,然後認識到,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知識或信息。

4. We accumulate more information.

我們積累更多信息。

5. We switch the commodities we are currently following.

我們切換自己當前正在跟蹤的期貨/股票/指數。

6. We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trade with our ‘updated’ knowledge.

我們返回市場,用我們“更新”了的知識開始交易。

7. We get ‘beat up’ again and begin to lose some of our confidence.

我們又被市場’胖揍’一頓,開始失去了一些信心。

Fear starts setting in.

恐懼來了。

8. We start to listen to ‘outside news’ and to other traders.

我們開始聽“外面的消息”和其他交易者。

9. We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continue to ‘donate’.

我們回到市場上繼續“捐錢”。

10. We switch commodities again.

我們又做別的期貨/股票/指數。

11. We 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我們找更多的信息。

12. We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start to see a little progress.

我們回到市場,開始有點兒進步了。

13. We get ‘over-confident’ and the market humbles us.

我們開始有點“過於自信”,市場開始教我們謙虛。

14. We start to understand that trading successfully is going to take more time and more knowledge than we anticipated.

我們開始明白成功的交易需要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的時間和知識。

Most people will give up at this point, as they realize work is involved.

大部分人在這兒放棄了,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投入太多。

15. We get serious and start concentrating on learning a ‘real’ methodology.

我們開始嚴肅起來,專註於學習“真正的”方法。

16. We trade our methodology with some success, but realize that something is missing.

我們成功了幾次,但意識到還少了些什麽。

17. We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need for having rules to apply our methodology.

我們開始意識到規矩的重要性,並實踐它。

18. We take a sabbatical from trading to develop and research our trading rules.

我們暫停一下交易,開始研究交易的守則。

19. We start trading again, this time with rules and find some success, but over all we still hesitate when it comes time to execute.

我們又開始交易了,這次有守則制約,成功了幾次,但總得來說在執行的時候還是會有猶豫。

20. We add, subtract and modify rules as we see a need to be more proficient with our rules.

我們修改更新我們的守則。

21. We feel we are very close to crossing that threshold of successful trading.

我們覺得我們離成功交易的門又進了一步。

22. We start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our trading results as we understand that our success is in us, not the methodology.

當我們明白我們的成功是靠我們管住自己,而不是具體方法,我們開始對我們的交易結果負責。(而不是讓方法負責)

23. We continue to trade and become more proficient with our methodology and our rules.

我們繼續靠方法和守則交易,利潤越來越多。

24. As we trade we still have a tendency to violate our rules and our results are still erratic.

我們還是會違反守則,還是會有不穩定的結果出現。

25. We know we are close.

我們知道我們近了。

26. We go back and research our rules.

我們回去加深研究我們的規則。

27. We build the confidence in our rules and go back into the market and trade.

我們在我們的守則里建立起了自信,回到市場繼續交易。

28. Our trading results are getting better, but we are still hesitating in executing our rules.

我們的交易結果變得更好,但我們在執行守則時還是會猶豫。

29. We now see the importance of following our rules as we see the results of our trades when we don’t follow the rules.

我們發現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因為我們不守規矩時結果通常不怎麽樣。

30. We begin to see that our lack of success is within us (a lack of discipline in following the rules because of some kind of fear), and we begin to work on knowing ourselves better.

我們看見交易的不夠好很大程度是因為自己不守規則或者心理恐懼,我們開始檢討自己,更好的認識自己。

31. We continue to trade and the market teaches us more and more about ourselves.

我們繼續交易,市場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32. We master our methodology and our trading rules.

我們熟練掌握了我們的交易守則和方法。

33. We begin to consistently make money.

我們開始穩定盈利。

34. We get a little over-confident and the market humbles us.

我們有點過於自信,市場再次讓我們謙虛。

35. We continue to learn our lessons.

我們繼續學習。

36. We stop thinking and allow our rules to trade for us (trading becomes boring, but successful) and our trading account continues to grow as we increase our contract size.

我們不用細想,讓我們的守則來幫我們交易(交易開始變得無聊但盈利),我們加大籌碼,交易賬戶也越來越大。

37. We are making more money than we ever dreamed possible.

我們從沒想過能賺這麽多錢。

38. We go on with our lives and accomplish many of the goals we had always dreamed of.

我們開始夢想成真。

絕大多數的“夢想者”還停留在10之前。他們大概永遠也不會突破到15之後。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我認識的所有成功的操盤手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最快通過的大約用了6個月,最慢的大約五六年。大多數的存活下來的操盤手都有某種對交易的頓悟的瞬間,頓悟之後大約用少於1個月完成這38步中余下的所有。而這個最慢的用了五六年的,我就隱去他的名字了,因為他現在一年的平均收益至少在1億美元以上。”

@火星來的貓 @我是_一級棒 @招財資本 @lampark @wuliang264
$Facebook(FB)$ $奇虎360(QIHU)$ $吉利德科學(GILD)$ $蘋果(AAP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54

多空激辯——中國經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02

20140915Quarreling

過去一段時間內,國內越來越多的經濟數據不及預期,中國經濟似乎走到了一個關鍵轉折點,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們開始重新審視經濟環境,多空觀點激烈碰撞。

值得註意的一點是,無論是唱空還是唱多,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們都預期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經濟措施出臺。

華爾街見聞曾提到,自中國政府2008年推出刺激經濟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以來,中國經濟從未像這樣多個指標示警,跌回金融危機深重時水平。中國經濟正面臨嚴重的下行風險。

作為空方的代表,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

目前來看,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短期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即便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不大,但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當前最令人擔憂的是投資。今年,決策層與市場都將投資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穩投資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但令人失望的是,1-8月固定資產投資回落至16.5%,低於全年目標1個百分點,創2002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

出口強勁背後已有隱憂,即海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強,美國勞動力市場時好時壞,歐元區面臨通縮壓力以及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日本GDP回落超出預期,這預示著未來海外形勢有可能反轉,出口向好態勢恐難持續。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表示: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警鐘,提醒中國政府需要推出更多政策。中國政府正全力達成經濟增長目標,如果他們從現在開始推出更多寬松刺激,這個目標也不是一定做不到。但風險在於,他們可能會低估所需寬松的規模。”

高盛經濟學家宋宇表示:

“數據非常清晰地表明,經濟形勢正在嚴重惡化,政府需要防止其進一步惡化。政府的底線是,他們需要維持一定程度的增長,以便推動改革。進一步降息或降準的可能性正在大幅上升,不過最有可能的仍然是定向降息或降準,而不是全國範圍內的寬松。”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認為:

房地產投資與基建投資的下滑拉動了經濟整體向下,高存貨在實體經濟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拖累工業增加值增長,基數效應的邊際加重使得經濟更進一步陷入黎明前的黑暗。高庫存、高基數、弱地產的局勢未變,9月份經濟大幅改善的空間有限,但基於刺激政策將發力、基數效應將減小、庫存去化壓力將減小的幾大判斷,經濟不會陷入衰退式寬松,3季度經濟大概率見底。GDP難以跌到7%的增速水平。

我們認為8月份經濟下滑幾乎是必然的,是舊常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的後果。我們認為,對於舊常態下獲益,新常態下受損而可能出現經濟金融風險的省份,助推新型城鎮化以幫助他們去庫存、減小產能過剩對其經濟的拖累將是重要的政策措施,以此來看,區域性定向投資刺激計劃將會加碼。

華泰證券高級經濟學家、首席研究員俞平康表示:

最值得警惕的是總供給增速下滑,即總供給曲線的向左收縮。解讀8月數據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解釋工業增加值增速的大幅下滑,但價格通脹數據僅略微低於預期?總需求的疲弱是貫穿今年的長期現象,但總供給的萎縮是8月剛剛初露端倪的獨特現象。總需求的調整可以相對迅速,但總供給的調整一般比較緩慢。

總供給增速為何下滑?有兩點推測:

a)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生產的邊際成本增加。這在金融數據中得以體現。M2增速大幅低於預期,社會融資總額也仍然低於預期,表外融資持續收縮。對於7月的金融數據我們點評時說過,信貸供給因政策收緊而出現的一次性擾動,對實體經濟幾乎不會產生影響。但不幸的是,8月金融數據顯示,信貸供給並未全面恢複,風險管控政策將持續偏緊。持續的信貸資源緊張必然影響生產和投資決定。

b) 在沒有持續刺激政策加持之下,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很快得以下調,產成品庫存積壓,原材料庫存削減,市場信心受損,減產就是必然的選擇。當然,這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經濟中的市場機制還是相當靈敏的。

國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鐘正生認為:

本輪穩增長的政策效應已基本發揮,增長的舊動能消耗殆盡,新動力尚待開發。因此,經濟企穩正經歷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但我們也不必急於下結論,認為宏觀調控政策即將“變天”。畢竟,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剛打了一劑預防針,決策層還會在“微刺激”的路上摸索著走下去的。工業生產下一點,政策劑量加一點好了。但就像我們在尋尋覓覓預判拐點一樣,決策層也在小心翼翼地試探底限。

現在需關註的是,三季度GDP數據能否平穩。這是決定“微刺激”是否會向“強刺激”轉化的關鍵指標,也是現有中性偏穩的貨幣政策基調會否實質轉化的關鍵。在此之前,市場將在關註高頻數據,以及揣測政府“心計”中惴惴不安一段時日了。考慮到基建投資受到財政預算約束難有較大空間,繞道國開行定向支持棚改或是托底增長的可行選擇。從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釋放的信號來看,今年新增就業基本完成目標,後續無論是貨幣還是財政刺激都無需大幅放量,定向維穩仍是主要政策基調。

招商證券認為:

總體來看,各項指標均低於預期,尤其工業增速令市場大跌眼鏡,觀察近期匯豐PMI動量指標,結合發電量、粗鋼等中觀數據,判斷經濟下滑或將持續,穩增長政策增加全社會債務水平、制約實體經濟複蘇已經初見端倪,我們維持三季度經濟增長回落至7.2%的判斷。

在經濟數據惡化的同時,近期匯豐就業指數終值下調至48,位於50臨界線下方,或將再次觸發穩增長政策。在政策工具的選擇上,我們認為全面降準或是首選。依據有:1)降準可以釋放更強的政策信號;2)匯改後外匯占款低速增長的態勢已經確認,降準可以彌補基礎貨幣供應缺口。

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徐高認為:

當前,最優政策選項是立即開展下一輪的定向貨幣寬松和定向財政微刺激,在總供給過度收縮前,將總需求增速拉回。

我們預計短期內,貨幣政策發力仍將以定向為主,一是因為全面的降息降準將催生風險投機、不利於市場出清,二是因為美國加息在即,我國必須維持人民幣高位以防資本外流。但一旦9月數據顯示出經濟持續加速下滑,全面的降息降準的幾率將大大增加,一是因為刺激政策必須加碼才能需求拉回,而是因為中國風險利率的下降有待銀行業表內信貸的全面改革,其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短期內為降低融資成本只能從降低無風險利率下手。當短期下行風險被新一輪政策對沖後,我們仍然維持對中國經濟中期看平的觀點。

一直堅守在“多頭”陣地的國泰君安證券這一次也仍然沒有改口風,其認為:

未來通過改革構築 5%的新增長平臺,比現在靠刺激勉強維持的 7-8%的舊增長平臺要好,對於 8 月工業大跳水不必過於悲觀。

這背後的邏輯是:地產基建融資下降促進無風險收益率下調,這種調整將延續,無效融資需求收縮,從而系統性降低全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長期看,無風險收益率的下行可能不是貨幣政策松緊調整主導的,而是市場自發出清主導的,牛市催化劑或已出現。

另外政策只需兜住就業底和金融底即可,無需兜住經濟底。盡管傳統增長引擎正在失速,但就業和服務業整體向好。由於 10 月建國65 周年國慶和四中全會的來臨,有維穩和諧要求,9-10 月托底式寬松可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77

誰搶到了阿里的股票?阿里巴巴150機構名單解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9/4023972.html

阿里巴巴的“控制欲”體現在IPO進程的每一個階段,從合夥人制度、上市地,到承銷團角色的分配和投資者的選擇。

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創造了很多神話,史上融資規模最大的IPO、讓無數普通員工一夜變身富豪、改寫了中國和日本富豪榜排名,唯獨沒能讓中國的打新基金賺得盆滿缽滿。

“這次拿到股份的大多是歐美機構,其中又以美國機構最多,其次是亞洲有選擇性的大型機構。”接近阿里巴巴上市安排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

阿里巴巴的IPO吸引了約1700個機構參與認購,超額認購14倍,不少美國大規模的長線基金成為最大贏家,而中國內地一些以“打新”為賣點的機構則顆粒無收。上述人士透露,榜上有名的美國機構包括富達(Fidelity)、貝萊德(Blackrock)等,而亞洲則以香港和新加坡機構為主,包括淡馬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

“很多所謂的打新基金都是剛成立的,對於承銷團隊來說,壓根都沒聽過。”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承銷團人士表示,在美國這類成熟市場,也根本沒有“打新”一說。

頂級機構名單

阿里巴巴的“控制欲”體現在IPO進程的每一個階段,從合夥人制度、上市地,到承銷團角色的分配和投資者的選擇。

“阿里巴巴很清楚自己要怎樣的投資者,在過去幾次融資過程中,包括雅虎回購股票和股權、可轉債融資等,已經對歐美投資者群體非常了解,在3個月前就已經定好了150個歐美最好的機構投資者的名單。”前述承銷團人士表示,這150個機構也是承銷團首先要重點接觸的對象。

與之相比,中國內地的一些“打新”基金則是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不久才成立的新基金,既不屬於與阿里巴巴已有深交的機構,對於負責承銷的團隊來說,這些歷史短暫的中國基金也是聞所未聞。

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稱,前25大機構客戶分配到的股份占配售股份的50%,而總計前100大機構客戶分配到的股份占83%,剩余大約750個機構賬戶瓜分剩余17%的發售股份。

“這150個機構中,最終有145個機構獲得股份,另外,阿里巴巴還在路演中見了60多個機構投資者,這些機構也基本都有斬獲,成功率非常高。”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散戶最終分到約10億美元的股份,占比約10%。

“在路演中見過的機構基本都有收獲,只有少數機構在價格上調後,因為認購價格限制而沒能分到股份。”上述了解上市安排的人士表示,對阿里巴巴而言,路演中見面的機構顯然有優先權,那些沒有在路演中見過的機構則根本沒機會拿到股份。

不過,中國內地機構也並非全軍覆沒。該人士進一步透露,中國的一些機構通過阿里巴巴的管理層也直接拿到一些“親友股”,這其中包括某些中國企業、保險公司以及個人,但配給這部分投資者的股份數量並不多,加之投資者數量眾多,每個投資者分到的股份並不多。

“對阿里巴巴來說,現在要250億美元雖然已經很大(融資)規模,但他的想法是以後可能還需要更多。鎖定期結束後,股東出售股份需要有人接,因此一定要找到實力強大、又對公司本身有濃厚興趣的投資者,能夠與公司互相溝通、支持管理層。”前述承銷團人士指出,當大部分股東都是大規模的長線基金時,為阿里巴巴日後再融資鋪平道路。

由於美國並無香港市場的基石投資者概念,機構投資者獲得股份後一般無鎖定期。但原始股則設有鎖定期。阿里巴巴最後更新的招股書顯示,公司管理層、軟銀、合夥人以及其他股東面臨90天至一年期限不等的鎖定期。其中,部分機構投資者面臨180天的鎖定期,這些投資者合計持有約3.16億股,持股比例約12.8%。

香港故事:散戶當家

而如果當初阿里巴巴選擇香港上市,故事可能會被改寫。

“香港與美國很大的區別是設有回撥機制,沒法做到只給長線大基金。”上述承銷團人士指出,像阿里巴巴這樣火爆的IPO,很可能50%都要回撥給散戶。

香港新股全球發售包括對機構投資者的國際發售和對本地散戶的公開發售兩部分,一般比例為1:9,若認購倍數高於指定水平,回撥機制就會啟動,讓散戶獲得更多股份。一般而言,若香港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15倍但少於50倍,比例會由10%增至30%;若超額認購50倍至100倍之間,該比例增至40%;若超額100倍或以上,將增至50%。另一方面,回撥比例也會根據新股規模作出調整。

“阿里巴巴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其實任何一個IPO,在有選擇情況下,發行成功的標準都是希望引入更多長線基金,但有的發行人在市場上沒有那麽多需求,有時候則是價格問題,機構投資者給出的價格可能沒有‘打新’的散戶給出的價格高,”另一位外資投行人士坦言,這取決於發行人對成功的定義,“是股東身份重要還是價格重要,是二級市場即刻的表現重要還是長遠表現重要,是眼下做成就行還是日後再融資都能獲得優質的投資者捧場更重要。”


(編輯:羅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84

到了拼臉蛋的時候了——智能手機後周期的投資邏輯分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27&extra=page%3D1

到了拼臉蛋的時候了——智能手機後周期的投資邏輯分析
作者:格隆

I、青蛙整容
格隆先說一個笑話。兩只青蛙相愛了,結婚後生了一個癩蛤嫫,公青蛙見狀大怒,質問:“老實坦白,怎麽回事?”母青蛙哭著說:“孩兒他爹,認識你之前,我整過容。”

整容這個事在當今社會已經見怪不怪,在韓國甚至已經發展成一個欣欣向榮的產業,這也是支撐生產玻尿酸的華熙生物科技(963)在20013年暴漲超過十倍的原因。整容在娛樂圈尤甚,格隆說這個笑話,並沒有奚落“貴圈真亂”的道德評價,那與一個做投資研究的人無關。格隆關心的是其中的邏輯:對一個在影視娛樂圈討活的人而言,如果拼天賦、拼演技都已旗鼓相當都已到頭,剩下的就是不是唯有拼臉蛋了(格隆所謂的臉蛋不單是五官,也包括傲人的身材),那麽,刮顴骨、隆胸等整容是不是也就成為了事業最後PK的必選項?

格隆的判斷是:智能手機目前也進入了拼臉蛋的階段了。這很類似曾經“三大件”的手表,當走時準確、防水、防震等功能元素已經到了比無可比的時候,剩下的就是手表鑲鉆這些外包裝了


II、從TMT的強周期演繹規律看行業下一個風口
在格隆看來,TMT行業具備非常強的周期性,只是驅動TMT行業的周期並不是傳統的經濟周期而是技術創新周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信設備行業。在通信技術升級換代的周期當中(2G3G3G4G),每年三大運營商都會投入數百億人民幣的資本開支用於基站設備的更新換代。本輪3G4G的升級從2013年開始,14年和15年都將是運營商資本開支的高峰期。因此香港市場的通信設備股(中興通訊00763、京信通信02342、摩比發展00947等)受益於本輪技術周期,大概率會在今明兩年有不錯的表現。

無線通訊技術和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使得智能手機迅速成熟並迅速取代過往諾基亞、摩托羅拉為代表的功能手機和PC,並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公司是這一輪科技創新的領跑者,資本市場自然也給了這家富於創新精神的公司足夠的回報。但真正將智能手機成本大幅降低並使得智能手機迅速普及還是靠谷歌的安卓平臺。而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在2012年開始的爆發式增長則是本輪智能手機技術周期的一個高潮。

智能手機的普及又為移動互聯網奠定了硬件基礎。2013年開始,中國的互聯網巨頭紛紛投入重金開拓移動互聯網市場。騰訊憑借微信先發制人,拿下了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張船票。資本市場又一次對技術創新的領跑者給予肯定,騰訊股價在2013年漲幅超過100%2013年開始,IGG08002)、博雅互動(00434)、中國手遊(CMGE)等手遊題材公司紛紛上市並受到市場熱捧,短短幾個月時間漲幅都在一倍以上。

到了2014年,本輪由智能手機帶動的行情已經接近尾聲,而大家所期望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汽車電子等題材明顯還不足以接過智能手機的重任。因此,2014TMT行業尤其是智能手機產業鏈的投資方向與線索,遠沒有2012年和2013年那麽清楚。盡管如此,格隆還是相信在周期的任何階段都會有對應的投資機會出現。下一個確定的機會在哪里?格隆的判斷是:手機外殼。


III、智能手機已經到了硬件功能嚴重過剩的階段
首先,格隆覺得還是有必要從行業的層面梳理一下智能手機行業周期的演進,以及相關投資標的在各個階段得以表現的邏輯背景。

2007年:第一代iphone上市,標誌著這一輪智能手機行情的開始。但在2007年智能手機在中國還屬於小眾產品,蘋果的產業鏈里面也幾乎沒有中國大陸的公司什麽事。港股里面為數不多的能進入iPhone產業鏈的公司就是瑞聲科技(02018),為iPhone提供揚聲器和麥克風。如果從金融危機之後的2009年算起,瑞聲科技從2塊錢港幣到2014年最高超過50港幣,漲幅超過25

2012年:是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原因是中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無論是從增速還是絕對數量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飛躍2011年中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大概是7千萬部(格隆這里用的是艾瑞咨詢的統計數據,不同機構統計口徑略有差異,但是不影響分析的邏輯),2012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就達到了1.9億部,出貨量同比增長170%。港股舜宇光學(02382)和酷派集團(02369)都是在2012年開始啟動的。舜宇光學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手機鏡頭模組供應商,而酷派集團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整機供應商,與中興、華為、聯想並稱為整機供應的“中華酷聯”四金剛——但其中的中興在2012年時通信設備正處於3G4G之間青黃不接的年代,而聯想的PC業務屬於被沖擊的行業,因此這兩家公司都不能算作純粹的智能手機標的。2012年啟動的都是國內第一梯隊的手機零部件供應商和制造商。舜宇光學從2012年初一路漲到2013年中,漲幅超過500%,酷派集團一年半的漲幅也達到200%

2013年:到了2013年年中,舜宇光學和酷派的股價都出現了調整(酷派在2014年初因為4G的領先布局又有了一波較大的漲幅),原因是市場預期到了2014年智能手機行業已經不可能再保持高速的增長2013年初,市場已經預計到中國智能手機在2013年的出貨量會超過3億部,實際的出貨量大概是3.5億部。這樣計算下來2013年年末,市場上已經有超過5億部售出不到兩年時間的存量智能機2014年智能機的銷售壓力可見一斑。

出貨量增速下降是一方面,給市場更大壓力的是手機單價的不斷下降,使得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的利潤率都被壓縮。但是智能機降價這件事情,並非對所有的公司都是壞事。有這麽一類公司,他的技術不不是行業內最好的,但他的優勢就是在於拼人力、拼成本。當一個行業技術成熟的時候,這類公司就可以用明顯低於同行的成本做出與同行質量相當的產品。在2013年才開始啟動的兩家智能手機標的信利國際(00732)和TCL通訊(02618)就是如此(這兩家公司格隆都在最合適的時點做了分析)。從這一輪智能手機的行情的規律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技術周期對投資的深刻影響。

2014年:智能手機發展到2014年,出現的一個最大變化是:手機的硬件功能對絕大多數用戶都是過剩的。
除了格隆這樣的科技發燒友,我相信沒有多少用戶還在關心CPU的主頻是多少、有幾個核,屏幕的分辨率是不是夠高,相機是800萬像素還是1300萬像素——普通用戶已經根本沒有能力分辨吃800玩像素與1300萬像素有什麽體驗區別。這些變化只是在已經考了98分的情況下,試圖把分數提高到98.5分或者98.8分,靡費巨大,但用戶體驗沒有任何變化。所以我們看到,蘋果、三星作為行業領頭羊在硬件上也沒有了什麽創新,中低端手機則直接進入拼價格的紅海,這個行業還有什麽公司可以買?

格隆的答案是,買臉蛋,買殼公司。
格隆所謂的殼公司,就是從事手機和其他智能設備外殼生產的公司。這個投資邏輯非常的簡單:試想2014年一個手機生產商如果要在原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BOM)上增加50元的預算,他最大的可能是把錢花在什麽地方?花在提升硬件的性能上嗎?硬件性能已經嚴重過剩了,改善消費者體驗的邊際效用已經非常低。所以今年智能手機生產商最肯花錢的地方一定都是在做“面子工程”,也就是整容,把手機的外觀做的漂亮一些,這才是最能改善用戶體驗的地方。想想為什麽這幾年蘋果的電腦在PC中的銷售是最好的?為什麽很多用戶把蘋果電腦買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裝一個windows的操作系統,卻還是選擇蘋果電腦?因為PC早已經發展到了性能的過剩的階段,很多用戶選擇蘋果只是因為蘋果電腦漂亮的一體成型(UniBody)外觀。今年小米4的發布會上,就連一向走發燒路線的雷軍都不再強調小米的硬件性能有多強,而是花了四十分鐘的時間來介紹小米4金屬邊框是怎樣經過層層工序生產出來的。

格隆一句話來總結:2014年智能手機已經像手表一樣,進入了一個在外殼上鑲鉆的時代


IV、有哪些標的
香港市場上做智能設備外殼生產的公司不下五家,格隆下面就重點介紹幾家比較有明確亮點的公司。

1)比亞迪電子(285
在介紹比亞迪電子之前,格隆先來介紹一下蘋果的一體成型工藝。
蘋果的一體成型外殼是使用數控(ComputerNumerical ControlCNC)機床在一整塊鋁材上面切削出來的。當年MacBook Pro第一次采用一體成型外殼的時候,蘋果也曾詳細介紹過這種工藝。在蘋果引入一體成型外殼之前,筆記本電腦的金屬外殼多是采用鋁鎂合金通過沖壓技術生產。沖壓生產的外殼雖然工藝上相對簡單、成本也低,但相對於一體成型外殼有幾個明顯的缺點
一是沖壓的外殼無法實現一些細小的孔洞,比如蘋果筆記本上面鍵盤的孔和USB接口等,這些問題在手機上則因為手機外殼變得更小而更加嚴重;
二是沖壓的外殼在同樣厚度時強度不如一體成型外殼,因為沖壓的材料通常是鎂鋁合金,而鎂鋁合金的強度是比較低的。智能手機對厚度的要求愈來愈高,在要求機殼厚度的同時又要求一定的強度,因此必須用一體成型技術來做。

為什麽大家都知道蘋果的一體成型外殼是很好的賣點,但卻很少有公司去做?成本是一方面的考量,但是更多的是因為生產一體成型外殼的產能幾乎都被蘋果吃掉了。因為工藝極其複雜,一臺CNC機床一天只能生產大概十幾片外殼。而蘋果三星這種廠商旗艦產品第一個月的出貨量都在千萬級別,給供應商的備貨時間一般只有兩個月甚至一個月。我們可以粗略計算一下,假設蘋果要求一家供應商在一個月的時間備貨450萬片,假設一臺機床一臺可以生產15片,一個月就可以生產450片,那麽滿足蘋果的要求供應商就至少要有1萬臺的CNC機床。目前可以生產一體成型外殼精度的進口CNC機床大概是40萬人民幣,國產的也要30萬人民幣,1萬臺CNC機床的價值大概是30-40億人民幣。可見進入頂級供應鏈的門檻之高。

目前,全球範圍內,具備2萬臺CNC機床的公司只有臺灣的可成科技和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精密,而這兩家公司的大部分產能都被蘋果獨家吃掉了——其他任何想上一體成型外殼的公司,無論是三星,還是國內的“中華酷聯”或者小米,都只能另尋其他供應商。簡而言之,如果格隆判斷的智能手機進入“手表鑲鉆”階段的判斷成立(格隆不謙虛地認為這個判斷超大概率成立),那麽,擁有成規模CNC機床的公司在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在全球都是稀缺品種,這也是為什麽蘋果這家全球科技巨頭,眼睜睜看著可成科技這家臺灣的單純加工制造業公司擁有40%以上的驚人毛利率卻不敢對可成壓價的根本原因。下圖為MacBook Pro的一體成型外殼。

比亞迪電子的故事就是CNC機床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比亞迪電子很早就是蘋果的供應商,只是比亞迪電子生產的是比較冷門的Mac Pro(蘋果臺式電腦)的機殼。2013年比亞迪電子成功切入HTC One的外殼供應,標誌著比亞迪電子成功的將CNC應用到手機外殼的生產。因為金屬外殼是會屏蔽信號的,所以在HTC One的外殼上采用了金屬與塑膠混合的技術來解決信號的問題,這使得生產的工藝比純金屬外殼更加困難。此次iPhone6使用金屬外殼的時候也采用了類似的技術,我們才會看到iPhone6背殼上兩條難看的白線

工藝升級對比亞迪電子的盈利能力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比亞迪電子的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兩塊。第一塊是手機組裝業務,這塊業務技術含量較低,相應的毛利率只有5%-7%,這部分業務占營收45%左右。另外一塊業務就是外殼業務。在沒有金屬殼之前,塑膠外殼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隨著金屬外殼出貨占比的不斷提升,外殼業務的整體毛利率也提升至15%左右。2013年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2個百分點至10.45%,預計2014年公司毛利率還有1.5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由於比亞迪電子2013年的凈利潤率只有4%,就算只有一個點的利潤率提升就對應著25%的盈利增長,公司業績彈性極大。格隆保守估計2014年比亞迪電子的凈利潤也在12億港幣以上,凈利潤率將達到6.4%左右,大概率會高於目前彭博的一致預期。

比亞迪電子未來業績增長的動力在於一體成型金屬外殼占比的進一步提升。比亞迪電子目前擁有8千臺CNC機床,預計年底CNC機床數量會達到1萬臺,這個數量在全球僅次於臺灣的可成與鴻海,而在國內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兩家跟隨者,但離比亞迪電子的距離很遠(目前除比亞迪電子之後,就是A股上市的長盈精密(300115)有3千臺CNC機床,港股上市的巨騰(03336)有3千臺CNC機床,其他公司的CNC機床數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一來比亞迪電子就成為了非蘋果產業鏈金屬機殼不折不扣的領頭羊

目前國內的CNC產能都非常、非常、非常緊張,最關鍵的是,全球另一家智能手機巨頭三星,終於在今年與時俱進,放棄了廉價難看的塑料殼轉投金屬殼。在比亞迪電子合作試水了一款叫做Galaxy Aphla的中端機型之後,三星終於在旗艦產品Galaxy Note 4上采用金屬邊框(格隆在這不得不吐槽一下Galaxy S5的外觀實在、實在是不怎麽樣),比亞迪電子當仁不讓,也無可選擇地會是Galaxy Note 4金屬外殼的主要供應商。可以預期的是三星明年的Galaxy S6也將采用金屬外殼,甚至中端機也會采用。以三星的龐大出貨量,能夠接得下三星訂單的唯有比亞迪電子(00285)。蘋果成就了一個可成(大家可以去查查可成的股價表現),三星會不會成就一個比亞迪電子?讓我們拭目以待。

2)、巨騰(3336
巨騰的故事與比亞迪電子非常類似,也是金屬機殼滲透率提升使得公司整體利潤率提升。區別只在於,巨騰目前主要是做PC機的外殼,手機外殼業務剛剛開始。巨騰目前有3千臺CNC機床,屬於少數形成規模的廠商。公司是微軟SurfacePro3的主要供應商,預計3季度開始將為公司貢獻可觀收入。公司目前逐漸切入手機供應鏈,2015年手機外殼占營收10%左右。特別需要註意的是公司管理層最近開始頻繁增持公司股份(今年上半年是連續減持),可能多少預示著管理層對公司估值的拐點判斷。

3)、東江集團(2283
今年剛上市的東江集團也是一家制造智能設備外殼的公司。與比亞迪電子不同的是,東江集團采用的還是比較傳統的註塑工藝。但是由於產品質量過關,東江集團的下遊客戶幾乎都是國際知名產商,包括:(1)蘋果,東江集團為蘋果的耳機生產外殼(雖然產品是供給格爾聲學的,但是東江集團是蘋果直接指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東江集團是市場上最便宜的蘋果供應鏈廠商。(2)剛剛在美國上市被市場熱捧的GoPro攝像機外殼。(3)智能手環Fibit外殼。(4)任天堂遊戲機外殼。(5POLYCOM電話外殼。(6)飛利浦家電外殼。

東江集團的營收主要來自兩塊業務:(1)模具制作,這部分大概占營收40%,毛利率較高,在40%左右。(2)註塑組件,占營收60%,毛利率20%左右。公司營收季節性較為明顯,通常上半年的營收只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公司下遊客戶所處行業比較分散,營收也不過度依賴於單一客戶,因此營收增長較為穩健。格隆預計公司2015年比14年營收會有20%以上增長,目前估值不到15PE6倍,在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稱其為市場上最便宜的蘋果供應鏈廠商確實不過分

V、簡單的估值比較
格隆在下表中列示了手機外殼相關公司,主要包括臺灣上市公司可成科技、鴻準精密,A股上市公司長盈精密、以及港股上市公司比亞迪電子、巨騰、東江集團、通達電子的市值、營收、利潤與估值比較,相關數據已經全部換算為港幣。格隆不做個股價值判斷,結論留給各位自己去做家庭作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11

在美國買房子的時候到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2482.html

根據美國現在的利息,你如果能在美國買到不錯的房子的話,也是豐富資產配置的好方法。

果一個投資者已經興沖沖地把自己的錢投資到了美國、歐洲和日本市場上,那麽10月15日之後的幾個交易日他都更加容易失眠。在這些主流市場里,世界末日的傳說也隨著市場出奇地動蕩起來。另外,雖然中國的資本市場沒有跟隨海外市場,但是缺乏信心的中國投資者也開始懷疑,全球的資本市場是不是都在面臨一種不可測的災難。

這種不良預期最大的根源還是來自於美聯儲加息時間表的確定。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雖然有的機構按購買力測算中國已經是最大的了,但我們寧願更保守一點——向來是“自私”的,它的貨幣控制向來不太在乎其他經濟體的情況。很可能在2015年年初的時候,美國更親密的盟友,日本和歐盟的經濟情況還不怎麽樂觀。美聯儲加息以及美國經濟比較穩健的複蘇會導致更多的資本流向美國,這對美國來說是件好事。但資金流向美國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美元升值、黃金以及其他大商品價格下跌對其他很多經濟體的經濟穩定卻會造成沖擊。對可能到來的沖擊的預期也正是造成市場動蕩最主要的原因。

美元升值周期曾經出現過兩次,1978年到1985年,1993年到2002年。在第一次美元升值周期中,拉美國家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最著名的就是墨西哥債務危機。1982年這個國家由於美聯儲20%以上的聯邦基金利率被打垮了,宣布國家破產。在第二次美元升值周期里,東南亞、俄羅斯和拉美國家都爆發了金融危機。在東南亞,那次危機的後遺癥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化完。

當然,這種美元升值周期中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危機的現象也不是什麽“帝國主義”的陰謀。危機的最大原因是外債。每次美元升值周期中,一些國家的外債額度都太高,這些外債絕大部分是以美元計價償付的,一旦美元升值這些國家的償付能力就出了問題。而這些問題導致市場信心缺乏,資產進一步換出本幣換入美元,從而引起這些經濟體本幣更加貶值。然後很多連鎖反應,比如社會危機、地方沖突、政變、證券市場崩潰、銀行倒閉就都跟著出現了。我有一個同學的父親曾在拉美國家做外交官,他是這麽來簡單地描述1980年代的那場危機的,“每年,印在最小面值的貨幣上邊的數字都會加一個零。”

不過,美元升值周期中中國似乎總是受益者。在1978年的時候,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經濟管制的放松釋放出來的增長動力把美元升值影響抵消得可以忽略。在第二次美元升值周期中,東南亞國家的危機造成其社會體系整體的崩潰,這使得同樣通過加工業增加經濟體量的中國在競爭中勝出。沒想到吧,在大多數時候中國的利益似乎總是和美國站在一邊的。

預期在這次美元升值中,最危險的地區還是俄羅斯和巴西以及南美地區,其次是印度和東南亞地區。這些經濟體依然保持著一些特色:對外借的美元債高、對外貿有結構性依賴、並且社會保障體系脆弱。另外,這些地區對美國影響相對較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可以算是美國的“敵人”。

如果投資者不是投資在黑天鵝的發祥地,美元升值對他們來講不見得是非常糟糕的事。至少在美國,美元升值周期中股票都漲得不少。但是,不排除現在美國股市上一些所謂的成長股會下跌,它們漲得實在太高了,如果資金開始喜歡實體經濟,那麽美國股市會出現結構性調整。這一點在中國市場上也類似。

無論歐洲還是日本,都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壓力,即使它們的決策當局大發貨幣,這些地區還是有可能陷入討人厭的滯漲當中。投資者對這些市場還是保持謹慎為好。

當然,在美元升值周期中,投資者應該多持有一點美元。另外,根據美國現在的利息,你如果能在美國買到不錯的房子的話,也是豐富資產配置的好方法。


(編輯:JZ)


美銀美林:當華爾街對股市集體悲觀,入市良機就到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00

american-black-bear-new-hampshire-3

當華爾街對美國股市的態度比2009年3月還要悲觀,這意味著入市良機到了!

上周五,標普500指數再次刷新歷史最高點。但根據美銀美林的賣方指標(Sell Side Indicator),華爾街正釋放出“現在正是入市良機”的信號。

美銀美林的賣方指標是基於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華爾街分析師推薦股票配置的均值。美銀美林發現,“華爾街對股票配置的共識從歷史上來看一直是可靠的反向指標。”

周一早間,美銀美林的股票和量化策略主管Savita Subramanian及其股票策略團隊在一份給客戶的報告中這樣寫到:“我們仍然看到華爾街普遍不樂觀並且建議客戶大幅低配股票。他們普遍建議將股票(占投資組合)比例減持到52%,而傳統上長期的平均配置為60%-65%。”

Subramanian寫到,當這一指標達到如此低位甚至更低時,未來12個月收益為正的概率高達96%,而收益率的中位數為26%。

下面這幅圖顯示的就是最新的美銀美林賣方指標。

sell side indicator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阿里股票賺到了嗎?阿里債來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84

據彭博周四報道,阿里巴巴集團正計劃首次在美國發債,擬融資80億美元。

不到兩個月前剛剛完成史上最大規模IPO,這家亞洲最大的互聯網企業正計劃發行美元計價票據對其信貸安排進行再融資。標準普爾給予這些債券的評級為A+,即第五高的投資級,穆迪給出了相應的A1評級。

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目前有110億美元的貸款和授信。該公司市值近3000億美元。總部位於杭州的阿里巴巴通過其9月份IPO募得250億美元,規模創紀錄。

“評級反映出阿里巴巴在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上的支配性地位,”給予阿里巴巴A+評級的惠譽表示。”評級也從阿里巴巴強勁的獲利能力和良好的現金生成能力當中受益。”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稱,摩根士丹利、花旗、德意誌銀行和摩根大通這幾家銀行將於下周開始向投資者銷售這些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IMCO前CEO:被OPEC嚇到了?後知後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06

mohamed-el-erian-37

安聯(Allianz)首席經濟顧問Mohamed El-Erian周五(11月28日)早間撰文指出,從昨天市場的強烈反應來看,國際石油市場的投資者仍對OPEC會議的結果大感意外,但投資者其實不應該意外,因為OPEC一向選擇戰略決策而不是戰術決策。意味著眼前的得失相比OPEC更願意考慮長遠利益。

周四(11月27日)的OPEC會議宣布,不會通過下調產量上限的方式來抑制油價繼續下跌。盡管今年來,石油的價格已跌了25%。

曾任全球最大債券基金PMICO聯席CEO的El-Erian則認為,OPEC可能發現了自己地位出現了改變,以前在全球市場上壓倒性的控制力已經不複存在,必須變得謹慎起來。

以削減產量來限制全球市場的供應從而使價格上升,這只是OPEC的權宜之計。但這種削減對於全球的影響遠不如從前,因為近年來,OPEC在全球能源版圖中的重要性日益消減。

然而與此同時,OPEC的成員國卻並不會乖乖聽話。尤其是像委內瑞拉面臨著嚴重的國內財政問題,急需靠油價反彈來救命的國家。

OPEC老謀深算屢屢以退為進,不減產皆為保全市場份額,但OPEC考慮的問題則更加深遠,在諸如頁巖油技術等技術創新和環保主義者對化石能源碳排放的不斷指責兩大因素夾擊下,傳統石油行業近年來事實上已經步履維艱。在此情況下如果OPEC貿然減產,就可能將自身在全球能源版圖中僅剩的份額繼續拱手讓出,令其在未來變得更加被動。

而油價如果持續下跌,可以對能源行業整體造成溢出性沖擊,從而減緩替代能源的商業開發進度,令石油在全球能源結構的主角位置上茍延更久,這樣的跌價結果也令OPEC以外的原油生產國非常難受(例如俄羅斯)。

OPEC歷史上的類似“戰略考量”其實不勝枚舉,比如20世紀90年代後期,沙特阿拉伯決定不再作為OPEC的產量調節國,此舉造就了此後十年間的原油超級牛市。因此,雖然當前決定不削減產量的直接影響是油價在短期內的急劇下跌,但能為未來10多年的OPEC提供一個更好的生存地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黑石:抄底能源的絕佳時機到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31

20141212blackstone

黑石集團總裁Stephen Schwarzman表示,現在是多年來抄底能源的最好時機。

據彭博,Schwarzman昨天在紐約時報贊助的一個會議上談到:“很多人基於高油價預期借了很多錢,如今他們需要更多的融資。行業將會出現很多重組,會波及很多公司。這是許多、許多年以來最佳的抄底機會。

目前,油價正徘徊在四年半新低,周四美國時段,美國WTI油價則跌破60美元,盤中最低跌至59.85美元/桶,為2009年7月以來首次。1月到期的布倫特油價也跌破64美元/桶。

黑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管理著2840億美元資產。目前,黑石正在籌備第二只能源基金,融資上限為45億美元。其第一只能源基金於2012年成立,融資25億美元,截至今年9月30日年化收益率高達44%。

在能源領域擁有60至70億美元投資的Carlyle集團也認同這一觀點。該公司聯合創始人David Rubenstein前天在高盛舉辦的會議上指出:“這是買入(能源)的絕加時機,目前油價尚未到底,低油價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Schwarzman總身價為109億美元。他認為美國金融系統“狀況良好”;歐洲增長緩慢,“令人失望”;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亞洲經濟“增長仍然相當不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奇虎:價值投資者入場 時候到了嗎?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70

奇虎:價值投資者入場 時候到了嗎?
作者:余曉光


上周奇虎有兩個新聞,一個是4億美金和酷派合作,結果兩家股價大跌。看來市場對這個合作的態度是-1+-1=-2,另外一個是老虎基金清空了持倉的奇虎,增持了GoProTableauMobileye。從老虎換倉的股票可以看出老虎是追逐成長股的沖浪者。今年913日,我寫過一篇《奇虎的困獸之鬥》,那時候奇虎股價還在80美金,短短幾個月後,前幾天的價格低點只有53.84美金,下跌超過30%。那篇文章對奇虎的判斷可以濃縮為一句話:奇虎被成長股投資者拋棄,但無法吸引價值投資者入場。但是當股價跌到50多美金的時候,顯然市是悲觀過度了,那怕是最簡單的衡量方式,奇虎50多美金的價格,實在是便宜。



根據奇虎2014年收入預期,收入可以達到13.5億美金,EPS每股2.5美金,而2014年算上美國聖誕假期,已經沒有幾個交易日。奇虎2015年的收入預期,營業收入預計增長50%20億美金,每股EPS 4美金計算,55美金的股價相當於2014年的PE 22倍,2015年的PE 13.75倍。記得2012年奇虎出搜索前曾經跌到1617美金,這個價格在2012年相當於當年PE 20倍。55美金的奇虎,加上201550%的增長率,已經足夠吸引。可見巴菲特所說:市場貪婪的時候你恐懼,市場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是多麽難做到,奇虎120美金的時候投資者高看150160,奇虎跌到50多又不敢買了。



安全邊際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足夠低的價格,一個是有保障的業務增長,而這兩點奇虎目前同時具備。從CNZZ搜索的份額看,奇虎在PC搜索占有率已經增長到27.89%,而移動端搜索從GoogleFacebook,和亞馬遜在移動端的發展,APP內搜索占比越來越大,在最近一個季度中,谷歌的搜索廣告增幅,創下了六年來的最低值。這其實也說明在移動端的搜索格局最終並不會跟PC那樣大一統,而會根據服務端差異化。PC端近30%的份額對奇虎未來的收入是很有保障的,百度現在市值超過800億美金,奇虎70億,兩者之間有11倍多的市值差異。2012年對百度的悲觀和奇虎的樂觀,現在完全是顛倒了過來,但奇虎PC端的份額卻並沒有像股價一樣暴跌。

另外,奇虎與酷派的合作,在資本市場看來是弱弱聯盟,但是從我的理解,是一個未來業務變量的期權。在小米如日中天的強勢和奇虎之前做特供機失敗的情況下,奇虎還沒有做市場就給了個“已經失敗”的結論。

酷派的出貨量在國內排名第四,在華為,小米,聯想之後,今年4000多萬臺的量。雖然酷派出貨量不小,但行業內位置一直是運營商的“代工廠”的角色。並不能直接面對消費端,從“大神”手機的推廣,看得出酷派急於直接面對用戶進行擴展。酷派的優勢就是多年的手機生產研發經驗,積累了大量的生產加工實力,產業鏈基礎深厚,擁有大量專利,與其合作肯定不會出現錘子手機的生產問題,也不會有小米在印度因為專利問題被叫停的尷尬。



奇虎,做手機是必然的一步。雖然明後年的市場增量份額會減少,但是國內近7億智能手機用戶的存量市場,若銷售得當,依然大有作為。在20149月,奇虎360主要移動安全產品的智能手機用戶總數達6.73億人,創下歷史最高記錄。Android端的發展有點像之前Win+intel,硬件的進步都被加重的軟件抵消了。奇虎單APP都功能強大,但是當手機裝好幾個這樣的功能性軟件反而加重了手機的負擔,不掌握ROM的底層設計,讓建立在ROM上的APP都是單打獨鬥。奇虎必然做自己的ROM解決這一問題。也許會主打系統和數據安全,與已有的800元手機形成差異,明年目標銷售500萬臺,是今年酷派銷量的1/10左右,後年1500-2000W的量。如果這個計劃的執行力和搜索一樣,那對奇虎未來業務發展有很大助力,尤其是市場預期轉變上。



綜合所訴,奇虎自身的業務發展依然健康有序,但是奇虎的股價相比最高點124.42卻已經下跌超過50%。之前奇虎投資者都期望過高,假設搜索市場奇虎對百度是顛覆式的侵蝕。但事實的發展並不如預期的時候,投資者紛紛用腳投票,導致奇虎的非理性下跌。我個人判斷當奇虎明年Q1發布2014Q4收入繼續保持同比100%成長,開始展望2015年業績的時候,市場會逐漸恢複對奇虎的公允價值。尤其是手機新業務的增量可有效提升估值。從業務上奇虎毫無疑問是平臺型企業,201514倍左右的PE顯然是嚴重低估的,若給予20-25PEEPS 4美金計算,股票的公允價值在80-100美金。(文章源自 投資匯)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