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陌生電話響 先學會這四「不」 專家教戰》別以為聰明如你 絕對不會上當

2016-05-02  TWM

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再聰明的人也不敢說自己一定不會上當。 事實上,詐騙再高明,預防之道卻很根本,只要記住四「不」,就能預防上當。

編按:本文作者為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其任職刑事局國際刑警科期間,曾擔任駐越南警察聯絡官,參與破獲大型國際電信詐騙案,熟悉詐騙集團海外運作模式,以及國際共打犯罪,本刊特請他為文防詐教戰。

詐欺是一項古老的產業。依照我國《刑法》第三三九條,「詐欺」在法律上定義為: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早年令人害怕的金光黨,施詐者常被形容具有魔力,不僅使用詐術可將磚塊變黃金,還可將被害人騙得六魂離體,帶著被害人到家中搜刮所有值錢家當。

現代社會詐術更上一層樓,許多人都有接獲詐騙電話的經驗,身旁的親朋好友三不五時亦常傳出遭人詐騙,嚴重者人財兩失,一生積蓄和退休金轉瞬間落入歹徒口袋。

精練話術

先利誘再威脅 使人迷陷

詐欺之所以令人深惡痛絕,實在是因為詐騙對象不分達官貴人、士農工商、販夫走卒一體適用。詐騙的手法更是與時俱進、不斷翻新,詐騙的管道亦持續增加。台灣詐欺產業向全球輸出,從縱橫兩岸,慢慢發展至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最遠已到東非肯亞與烏干達。

詐騙集團結合了高科技的犯罪工具、高明的話術和高報酬三高特色,創造了CP值極高的另類產業,令國際詐騙始祖——奈及利亞四一九詐騙集團(以奈籍人士為主的犯罪組織,專透過電話、網路交友,詐騙女性受害人錢財)也都汗顏。

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民眾要有能力抗拒詐騙的入侵,首先要了解詐騙集團誘使民眾上當的心法。歹徒多利用一般民眾的「好奇」、「害怕」、「貪利」、「好色」、「避免麻煩」、「樂於助人」六種心理引誘,配合特定情節的話術,使民眾一步一步地陷入錯誤,再按照歹徒指令操作匯款。

綜觀各式詐欺手法,歹徒的犯罪手法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亂槍打鳥」。歹徒沒有掌握被害人個資,僅利用民眾貪利、好奇、害怕,或避免麻煩的心理,透過郵件、語音訊息發送,誘使民眾主動回覆。例如刮刮樂中獎、簡訊催費、語音催費、郵件招領、綁架恐嚇、親友出事、假冒公署詐騙等即是此種類型。

第二類:「願者上鉤」。歹徒同樣沒有掌握被害人個資,但利用民眾好奇、樂於助人或喜好美色的心理,透過電話隨意撥號攀談,直接以話術誘使被害人上鉤。例如,猜猜我是誰(假冒朋友借錢或酒店女call客)、色情援交、假求職等。

第三類:「請君入甕」。歹徒透過不法手段取得被害人個資,利用民眾貪利、害怕或避免麻煩的心理,透過電話直接要求民眾配合匯款或操作ATM解除分期。例如:綁架恐嚇、親友出事、網路拍賣購物、ATM解除分期付款、拍賣詐欺、假冒檢警身分、MSN詐欺、混合形態詐欺等。

避免被害

不輕信、不透露、不害怕、不遲疑詐欺的種類雖然琳琅滿目,但都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只要加強日常生活中的防詐意識,相信可以有效避免淪為被害人。

以下綜合整理之防詐四「不」曲,提供民眾防詐口訣:提高警覺、不輕信:對於「+」或「○○」開頭的國際電話要特別提高警覺,不可輕信。接到「銀行、郵局、醫院、網路賣家客服人員」或者自稱是「某某警察局、地檢署、健保署」的電話,更要提高警覺。

個人資料不輕易說出口:接到陌生來電,絕不可在電話中輕易說出個人資料,提供包括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電話、地址、銀行帳戶和信用卡號等個資。

主動查證、不害怕:詐騙集團常將來電號碼竄改,將手機的來電顯示偽裝成假郵局、假中信銀行、假花旗銀行、假賣家、假公務員等電話,如有疑問,務必先掛斷電話,再進一步查證,不可按照歹徒指令撥「九」或「○」回撥。如有接獲親友出事,要求匯款援救之情事,須先報警處理或盡速查證,避免因害怕陷入歹徒話術陷阱,一時焦急失察而上當。

積極舉報、不遲疑:警政署自二○○四年七月一日就設立一六五反詐騙諮詢專線,此專線提供二十四小時不分晝夜的服務,民眾可即時諮詢相關訊息。如確實有被害情事,尚可向一六五專線報案,一六五可聯合各金融機構實施「警示帳戶聯防機制作業」,在第一時間攔阻被害財損。從過去成效來看,只要在三十分鐘內啟動,可即時成功攔截匯款。

同時,一六五可立即轉介案件到轄區警察局發動偵查,於線上逮捕領款車手。民眾檢舉詐騙電話,一六五亦可通報各電信公司執行停話、斷話,讓歹徒不易取得電信門號。

「加強民眾防詐意識」以及「提升個資保護之觀念與作法」是防詐的成功之道。一旦有任何疑問,可隨時撥打一六五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詢,多一分警覺,自然少一分被害,是預防詐欺犯罪的不二法門。

撰文 / 黃文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58

你以為直播可以拯救旅遊?小心,鮮花和美腿擋在路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6/157457.shtml

你以為直播可以拯救旅遊?小心,鮮花和美腿擋在路上
B座12樓 B座12樓

你以為直播可以拯救旅遊?小心,鮮花和美腿擋在路上

充滿鮮花與美腿的直播到了旅遊圈,真的就能成為業界新的春藥嗎?

文|B12 高夢陽

直播這種形式很新鮮,我們在第一時間就去嘗試了,借助大平臺的流量,加上貼切的內容,可以觸達到更多的消費群體。

最近,小豬的公關總監鄭艷瓊找到了平臺上的房東,「老網紅」、作家、創業者王小山,讓他嘗到了直播的「甜頭」。

7月6日,王小山在淘寶直播與閑魚拍賣上拍賣自己四合院一夜的住宿權,最終以3349元的價格成交。而這套四合院在小豬平臺平常定價是2599元一夜。

直播平臺在幾個月內催熟的粉絲經濟飄到了旅遊業。如今,被虧損、融資難、倒閉潮等問題困擾的旅遊圈,急需一劑強心劑。

流量、粉絲、消費,直播也的確給予這個行業充分的想象空間。

充滿鮮花與美腿的直播到了旅遊圈,真的就能成為業界新的春藥嗎?

旅遊直播,是旅遊+內容的延續

旅遊與內容一直都是一對天然的好基友,旅遊直播正是兩者基情的延續。

王雪純、李秀媛,這兩個名字很多人聽起來會很陌生,但在26年前,她們曾聯袂主持的「正大綜藝」是中國最早也是最火的「開眼看世界」的旅遊電視欄目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國門剛剛打開,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國,對於很多人都是奢侈的事。旅遊本身就是一個內容的天然的素材庫,食、住、行、購、娛等都可以成為優良的視頻素材。

很多國人對外界的了解,就是通過旅遊視頻,通過「正大綜藝」。

然而,這麽多年過去了,即便是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如今人們的旅行決策仍然停留在圖片和文字時代。旅遊的視頻欄目雖然制作精良,在今年年初也拋出了旅遊VR的概念,但顯然無法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刁的口味。

所見即所得的真實體驗感,成了用戶的新追求。而直播,正好可以滿足。

發軔於秀場的網絡直播,在遊戲直播時代壯大,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標配,作為功能部件被廣泛采用。

網絡直播的繁榮並非一蹴而就,一方面,隨著WiFi、4G的普及,以及流量資費的多次下調,為視頻直播分享的大眾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視頻雲服務所提供的一站式網絡直播解決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業的準入門檻。

直播平臺為了生存,也紛紛開始了泛娛樂化嘗試,旅遊、教育、電商、綜藝,直播的邊界被不斷拓寬。

「直播從看熱鬧、看美女、看愛豆的層級,已經慢慢的有了垂直化的屬性」。阿里旅行品牌市場總監楊海覺得,旅遊與視頻本來就有著天然的契合點。

直播作為視頻內容的延伸,伴隨著移動直播的興起,主播的直播場景由室內轉向了室外,實現了實時互動,打破過去只能靠圖片和文字這種單一感的描述形式。

直播可以讓觀者獲得身臨其境、所見即所得的體驗感。這種模式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平臺上的所有用戶流量更有機會得以變現。

那各個玩家又打算怎麽把直播這幅牌打好的呢?

玩家們做的怎麽樣

既然旅遊+直播的底層邏輯行得通,而“爸爸去哪兒”等旅遊娛樂節目也讓各個在線旅遊企業看到了甜頭,於是就怎麽玩成了大小平臺、OTA們思考的問題。

首先是攜程系,攜程采取的是UGC+PGC的模式。既有與哈你直播合作的美女主播8小時直播上海迪士尼的UGC內容,也有與一直播推出首檔直播平臺綜藝自制節目《非常歐洲杯》,嘗試持續的PGC內容輸出。

去哪兒網把直播做成了促銷+PR的模式,在「519瘋遊節」期間,去哪兒網和鬥魚聯手在10天內推出16場旅遊系列直播。據去哪兒“519瘋遊節”項目PR負責人吳瓊介紹,平均每場直播3個小時,最高同時在線81萬人,最少近10萬人在線,總在線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通過和鬥魚的高頻度合作,去哪兒519瘋遊節銷量及整體GMV都有明顯提升。

而藝龍則邀請學生主播進行了揮別校園的4天3夜直播,希望借助直播在年輕的消費群體中樹立新的品牌形象。

不差錢的途牛在直播上的打法上延續了其以往一貫的作風,「砸錢」做品牌。 2015年至今,途牛瘋狂贊助了多檔綜藝節目。隨後途牛與花椒成立了影視公司,簽約了花椒藝人產出UGC內容,據悉後續將打造PGC欄目《超級自由行》和《牛大嘴》。途牛與花椒直播做了資源捆綁,借此進行長期的旅行直播探索。此前,途牛更是邀請了王祖藍李亞男夫婦進行明星旅行直播,90萬的網友觀看。而演員顏丹晨的郵輪直播有10萬人次的關註。

在昨天的途牛機酒戰略發布會上,除了周傑倫外,還邀請了108位網紅主播現場直播。

同程對旅遊直播的探索雖然還在初期,但腳步卻不慢,其創始人吳誌祥還在直播平臺上當起了主播。6月中旬,同程攜手鬥魚在南潯古鎮開展一場為期兩天的直播活動。同程旅遊通過直播構建了景區與觀眾的轉化連接,通過自有線上平臺,在專題頁呈現直播過程,用戶可以通過同程旅遊平臺直接購買景區門票或景區+酒店的組合套餐,形成所謂從內容到客戶到轉化的完整營銷鏈條。

OTA大平臺的直播主要是拼網紅、IP,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這種做法顯然不劃算。

8只小豬選擇了自己平臺的旅遊達人玩起了旅遊+直播。與易直播的合作,就是要充分發揮平臺旅行達人的經驗、技能來進行更深入當地的旅遊直播,將其專業技能和特色產品,通過直播進行最大程度的場景化,以期從時間維度上,帶給遊客更真實的體驗。此外,8只小豬還與騰訊教育展開了直播合作,切入遊學市場。

顯然,對於大部分OTA而言,直播是很好的品牌宣傳渠道,而且要比在傳統渠道砸錢的成本低,在直播平臺上可以獲得更多粉絲與曝光度。

不過目前看來,OTA們在旅遊直播的戰略主要停留在品牌宣傳上,在流量與購買間的轉化上的動作有些遲緩。

如今的直播與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平臺一樣,逐漸變成了帶有自我屬性的新媒體。直播平臺本身的大流量,既可以成為旅遊企業品牌展示的新渠道,也可以在直播內植入銷售,最終實現流量與購買間的轉化。

不過,現實卻不一定有想象中的那麽美好,旅遊直播仍然有很多問題存在。

旅遊直播,需要回歸到旅遊本身

「對創業公司而言,直播是性價比非常高的一種傳播方式」。小豬的公關總監鄭艷瓊覺得,直播雖好,但企業的目標定位一定要清晰。

美宿品牌「宛若故里」在阿里旅行的直播很受歡迎,不過「宛若故里」的老板金杜發現,在阿里旅行的直播起到了品牌推廣的效果,也獲得的大量的粉絲,但並不像直播平臺的網紅那樣光靠美腿就能換回鮮花。

「因為高端民宿的價位與直播的觀眾其實是有偏差的,雖然經過了精心的策劃,也有了一定的粉絲規模,但目前的旅遊直播並不能形成所謂的沖動消費」。

金杜坦言,旅遊直播要想做好,光有流量也不行,是需要優質的內容沈澱與長期的運營,才能把品牌影響力轉化成購買。

旅遊直播的消費與直播最大的不同在於,旅遊企業需要提供稀缺的資源和內容;其次必須有符合場景的專業主播,光靠網紅和明星的直播方式顯然不可取;第三,在流量與購買之間,目前大部分企業都缺乏有效的橋梁。

如今,直播平臺的數據造假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了,映客的21人和3X造假定律等就是證據。

而直播平臺汙成一片,美腿、露胸成了爆點,吸引來的觀眾、粉絲人群顯然與旅遊產品本身受眾不相匹配。

一味的在直播平臺大手筆的燒錢,顯然不能是旅遊企業旅遊直播的最終目的,鮮花與美腿的堆砌也不能為企業換回真正的紅利。

如今,已經有人在思考旅遊直播真正的價值。

在8只小豬與易直播設想中,將來會有一個旅遊直播專屬入口,而8只小豬將通過平臺的達人資源和旅遊線路資源為其提供內容。8只小豬的創始人黃卓介紹,達人可通過易直播平臺實時直播其帶團的故事和新奇好玩的旅遊線路,與線下觀眾實時互動。而觀眾如果對此達人或這條旅遊線路感興趣,可點擊鏈接跳轉至8只小豬平臺進行預訂。

阿里旅行在流量到購買轉化的環節更進一步,其內嵌的直播窗口中,可以之間實現購買,更無需應用間的跳轉。在技術上已經打通了流量與購買的阿里旅行,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利用直播的優質內容讓更多的用戶沈澱在平臺上。

他們想要打造的是一個內容-交易-服務的閉環,而直播是內容的一部分。「雖然在技術上的壁壘並不高,但最關鍵的交易服務體系的打通,卻不那麽容易」。

目前,品牌營銷仍是很多旅遊企業的追求,但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也不能無足輕重。

楊海並不看好單純的做一個旅遊直播的APP並以此為業的創業項目,他始終認為,「直播對於旅遊而言,至始至終只是一個增強體驗感、增加用戶沈澱的工具,如果把它當做一件主營業務,就本末倒置了」。

的確,旅遊的歸旅遊,直播的歸直播。旅遊直播這件事,就讓它回到旅遊本身吧。

旅遊直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10

人民日報:韓國以為有靠山就任性胡來 實在太輕佻

“部署‘薩德’是自衛措施、無奈之舉,不針對‘第三國’”;

“‘薩德’選址充分考慮了中國,其探測範圍不會覆蓋到中國境內”;

“中國應反思在解決朝核問題上是否盡到責任”;

“中國不敢報複韓國,這樣只會把韓國推向美國”……

這幾天,圍繞美韓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一事,韓國政府人士和一些媒體居然發出了上述種種奇談怪論。

不難看出,上述言論有濃重的“悲情牌”意味,只是這張牌沒有打到底,到最後還是忍不住亮出了底牌:有人給我撐腰,看你能拿我怎麽樣?

“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在同中國文化相近的韓國,想必人們不難理解這句歇後語的深意。為人處世需要清清爽爽,言不由衷不僅說服不了別人,甚至會壞了自己的形象。在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安全問題上滿嘴跑火車,更容易留下笑柄,讓人低看一眼。眾所周知,安全領域的事本身就像小蔥拌豆腐這道菜一樣“清白”。

對“薩德”系統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薩德”雷達系統探測範圍達到1000至2000千米,最低射高達40千米,考慮到朝鮮半島的地理環境,用“薩德”反導系統“應對朝鮮核威脅”的說辭荒謬之至。美國借推進部署反導系統謀求戰略優勢,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美國在東歐建反導基地不是說為了應對伊朗核威脅嗎?伊核問題全面協議達成後,有誰看到美國收手的跡象了?

為了增加部署“薩德”同中國無關言論的說服力,韓國政府不厭其詳地拿技術細節說事。然而,“薩德”系統使用的AN/TPY—2型X波段雷達,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盡管美軍方宣稱其探測距離為500千米,但由於雷達探測距離與目標的雷達截面積密切相關,故該型雷達對於彈體尚未分離的上升段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探測距離應在2000千米以上。“薩德”在韓國部署後,其雷達監控範圍可深入東北亞腹地,平時可攝取該地區國家諸多情報、積累目標特征數據,戰時則充當早期識別與跟蹤工具、提升導彈攔截概率。這必然影響中國的戰略威懾能力,使中國感受到安全威脅。退一萬步說,就算韓國會極力為中國安全利益著想,它有實力操縱“薩德”嗎?誰不知道,在軍事問題上韓國一向是跟著美國跑,從來沒有什麽自主權。

將部署“薩德”同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作為掛鉤,更是不著邊際。中國“沒能讓韓國更舒坦”,於是就得承受安全利益受損的結局——是誰給了韓國這麽想的權利?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國做過什麽拿不到臺面的事?只要是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相關決議,哪一項中國沒有認真執行?沒有中國關鍵時刻發揮的重大作用,朝鮮半島局勢恐怕早就不是今天的局面了。韓國莫非真想體會體會另一種局面會是什麽滋味?

至於是否真的相信“薩德”在韓國部署後中國會無動於衷,上述言論制造者心里比誰都清楚。韓國同中國作鄰居又不是這兩年才開始,總不至於對中國捍衛和平穩定的意誌一無所知吧?鄰里關系不順,需要靜下心來搞清是非曲直,尤其要想明白問題的根子在哪里。一味放縱情緒,甚至以為有了個靠山就可以任性胡來,實在過於輕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68

別以為躲墻後面就看不到你: 透視相機問世

以前只聽說過“隔墻有耳”,如今,一墻之隔,不僅能“聽到”,而且還有望“看到”。

將來只要用相機對著遮擋物,遮擋物背後的物體也能夠一覽無余。比如躲在墻後面偷歡的情侶,你以為躲開了別人的目光,別人卻已經拿相機對準了你。

這種能夠拍攝墻背後隱藏的人或物體的透視相機即將面世,美國莫格里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研發。

這種透視相機使用了一種稱為非視距成像(non-line-of-sight imaging)的特殊的拍攝技術。拍攝時相機會發出高速脈沖激光,這種激光碰到墻面或天花板時會發生散射,傳向其他物體的表面。最終,許多光子會回到相機的位置,根據光子返回時間的差異,相機能對拍攝空間進行數字化重建,墻後暗藏的人或物體就能夠在重建圖像中顯露出基本的形態。

所謂非視距成像技術,通俗來講,就是應用一些中間媒介,讓人看到你不能直接看到的影像。簡單舉例來說,潛望鏡或者在拐角路口的大鏡子可以算是它的簡化版。但是和潛望鏡等利用鏡子的反射原理不同,這種特殊的成像系統利用的是一般的墻、門或者地板等不會被認為有反射或者折射功能的物質作為媒介。

這種相機使用的技術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早在2012年就曾進行過展示。而近日,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對這種技術表現出了興趣,並為其相關的研究團隊提供了440萬美元的資金,希望能夠加速研究進程,促進透視相機的面世。

該技術的發明人AndreasVelten介紹:“光線散射的次數越多,非視距成像相機就能收集到越多的數據。不過光線在多次反彈後的亮度會大大減弱,這要求相機具有極高的敏感度來捕捉數量少得可憐的光子。”不過他並沒有明確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出的有關這項技術目前發展到何種階段的問題,只是表示:“計劃在前兩年利用DARPA的資金深度挖掘這項技術的潛力,後兩年則用於開發可量產的硬件。”他還說:“我們對如何捕捉傳統照相機捕捉不到的物體非常有興趣。”

然而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許多,包括如何重新收集散射的光線;是否能夠辨別所拍攝物體的材質;如何區分非常相似的形狀;是否能夠把這種技術應用到更多的角度拍攝等等。

非視距成像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比如在搜尋營救、沈船探索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應用空間,此外在駕車導航時,能夠讓司機看到盲區的路況,並能在拐彎前提前看到彎道後面的路況;在醫學方面,以前人體內模糊不清的結構,也能通過這種成像技術來輕松識別。這種技術甚至在繪制月球坑圖像等領域都能起到作用。Velten目前就在和NASA合作開發一個項目,確定該技術是否能用於探測月坑的維度。

中國的相關企業也對這種技術產生了巨大的興趣。Focalmax是一家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從事光學、通信、終端和應用的全球性智能終端制造商。Focalmax首席技術官晏正濤從事光學研究長達20年。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幾年前就關註到這個技術,而且目前國內也有幾所院校和研究所正在展開相關領域的研究。

“目前這種技術,在一些簡單環境中,實驗性質的操作,或者說理論上的驗證沒有任何問題。但要進入實際應用,還需要技術方面很大的突破,比如如何有效地消除幹擾,就是不同中間媒介(不同場景)的散射光線;如何提高探測器的靈敏度;如何還原現場的算法等。”晏正濤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76

想靠選擇權穩賺權利金?先搞懂規則 以為「還能下單就代表沒風險」 慘賠九千萬元

2016-07-25  TWM

訴求以小搏大的選擇權,讓一般投資人躍躍欲試,期待財富翻身。 但,在研究選擇權買、賣方交易策略前,其實,更應該弄清楚的是,期貨商的遊戲規則。

從事營建業的陳先生,今年五十多歲,三十歲起投入股市,算是台股老手;二○○三年,他在營業員的推薦下接觸台指選擇權交易,自認心態保守的他,雖然交易金額達到三、四千萬元,但操作策略是押寶於獲勝機率較高的「盤整盤」,以「賣出賣權」搭配「賣出買權」,只要指數在一定期間內沒有大漲大跌,就能穩賺權利金。

「就像收租金的概念,每三個月結算一次,穩拿權利金。」這樣「穩收租金」的賣方交易策略,確實一度讓陳先生帳上獲利越滾越大,直到一一年八月全球股災,加上隨後全球股市普遍出現暴漲暴跌的劇烈震盪,才戳破他的認知。

如果對選擇權稍有了解,多半知道選擇權的特性之一,可說是「買方風險有限」,至於賣方,雖然理論上獲利機率較買方高,但「虧損風險卻可能無限擴大」;也就是說,如果採取賣方策略,對於停損點的掌控必須極為嚴格,否則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虧損。

一一年八月股災,陳先生固然成為系統性風險下的犧牲者,但真正造成他財務災難的根源,在於對保證金交易制度、追繳與建立新倉等相關規定,與期貨商之間的認知有落差,讓他不但沒有意識到保證金不足的問題,反而不斷加碼建立新倉,最終賠掉九千萬元。

投資人疑問

發出追繳通知 還能下單?

台股成交量低迷,不少散戶近來逐漸轉往期貨、選擇權市場尋求短打機會,而陳先生這堂九千萬元選擇權風險課的核心,在於搞懂期權市場賴以維持交易秩序、且保護交易人控制風險的保證金制度。

陳先生回憶,在那段「不斷虧錢,但也不斷加碼」的過程中,「帳戶經常出現權益總值低於維持保證金的情況,營業員卻從來沒有真的要我們補錢進去,只拿了一份文件請我簽名,至於為何要簽名,他也說得含糊不清,當時我不以為意,根本不會有保證金不足的聯想。」陳先生說,後來才知道,那就是所謂的「保證金追繳通知」,他心中的最大疑惑是:為何已被發出「追繳通知」,卻還能繼續下單、建立新倉,以致虧損雪球越滾越大?

要釐清實務運作,找到答案,就必須先搞懂四個期貨專有名詞,分別是原始保證金、維持保證金、權益數及權益總值。只有看懂這四個名詞,才能了解「追繳通知」及「建立新倉」的交易規則。

首先,「原始保證金」是期交所規定,投資人在下單前、帳戶內所需的最低金額;原始保證金會因市場行情變動而有所調整。其次是「維持保證金」,代表當投資人已經持有部位後,帳戶內最低所需的保證金,若帳戶餘額低於這個數值,期貨商就會發出追繳通知(目前稱為「高風險帳戶警示」),建議投資人必須補到原始保證金。

「權益數」是期權帳戶當日淨值,加上當日「期貨部位」的浮動損益;至於「權益總值」,則是「權益數」加「未沖銷買方選擇權市值」減「未沖銷賣方選擇權市值」。以陳先生案例來看,他只做選擇權賣方交易,因此在權益數扣除未沖銷賣方選擇權市值後,權益總值就會低於權益數。

問題在於,期貨商雖以「權益總值」低於維持保證金,向陳先生發出追繳通知;另一方面,卻以數字較高的「權益數」,當作可否繼續下單、建立新倉的標準,只要「權益數」高於原始保證金就能下單。於是,雖然保證金早已被不當的操作一路侵蝕,但陳先生誤以為「既然還能下單,風險就還能控制」,持續進場「攤平」,最終導致保證金不足的部位,全數遭到斷頭砍倉,虧損累累出場。

操作眉角

隨時注意權益總值水位

期交所期貨商輔導部副經理張文禮表示,「就先前制度來看,期貨商以權益總值(低於維持保證金)當作高風險通知標準,以權益數(高於原始保證金)作為建立新倉依據並無不妥,陳先生遇到的正是這種情況。」因此,只要帳戶內權益數高於原始保證金,期貨商就可接受客戶下單;不會因投資人收到追繳通知,就認定盤中不能建新倉。

自一三年起,主管機關統一以權益數(低於維持保證金)當作高風險警示,但對於「不做期貨、選擇權只做賣方」的人來說,「權益數」中包含了賣方預先收取的權利金,因結算前不是實際獲利、不能算是自己的錢,所以操作時,不能僅憑主管與期貨商機制來控管風險,更應隨時注意自己的權益總值水位。更重要的是,期權操作畢竟屬於高槓桿,進場前必須先想清楚。

整體而言,未來投資人在做選擇權賣方交易時,不要以為「還能繼續下單」,虧損就不會太大,很可能「權益總值」、也就是自己帳上真正的金額,已低於維持保證金而不自知,甚至持續建立新倉,擴大虧損。在目前交易制度已有讓投資人低估風險的疑慮下,只有搞懂遊戲規則,嚴控交易風險,賺錢才踏實。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03

明星創業,你以為成功率有多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7/158605.shtml

明星創業,你以為成功率有多高?
於斌 於斌

明星創業,你以為成功率有多高?

粉絲經濟固然有明星號召力這樣的非理性因素,但能否獲得最終成功仍取決於產品質量、用戶體驗等理性因素。

現在,明星創業成了潮流所趨,似乎不會投資的演員不是好老板。成功者有之,如趙薇註資阿里影業成為第二大股東,謝霆鋒創辦“Po朝霆”公司年賺上億;失敗者亦有之,如徐靜蕾的電子雜誌《開啦》慘淡收場,平安參與創業的上海奧奇公司最終破產。

在公眾看來,明星創業有著資金、信息、渠道、宣傳等多方面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真的能確保他們高枕無憂麽,明星創業的成功率有多高呢?

粉絲經濟大行其道,如何變現成考驗關卡

與其說這是一個偶像的時代,不如說這是一個粉絲的時代。自2009年微博出現之後,明星們成為了一個個的IP資源,可以帶動千萬乃至億級的消費市場,於是粉絲經濟大行其道。但是粉絲經濟卻潛藏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是如何將影響力轉化成為購買力,變現問題導致明星創業的成敗。

範冰冰一直是影視界的話題焦點,曾有一個假消息稱範冰冰會做一款專屬的FunPhone手機。如果設想消息為真,憑借範冰冰和李晨合計8307萬人的微博粉絲數,將開拓出多麽龐大的一個手機市場,衍生出多麽巨大的經濟效益。再如人氣王鹿晗的一句“嗨,達令”就引發了20萬次的評論數量,並直接導致了潮貨電商“達令”品牌的誕生,鹿晗從明星變身為移動電商的新銳領袖。

但同樣是做手機,崔健、韓庚、汪峰等一眾明星都曾嘗試過,但最後均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明星雖然有著強大的粉絲號召力,但是能否變現成功仍是決定創業生死的關鍵砝碼。

也就是說,粉絲經濟固然有明星號召力這樣的非理性因素在,但是能否獲得最終成功仍然取決於產品質量、用戶體驗等市場理性因素。將明星影響力與產品銷售潛力進行對接才能取得最終成功。

專業領域深挖掘,跨界投資成熱點

明星創業從本行做起再自然不過,如韓寒、郭敬明的寫而優則導,無論是《後會無期》還是《小時代》都是在自己寫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挖掘,並用電影這種方式挖掘市場價值。

而汪峰的FILL耳機、鄭鈞的互聯網音樂制作APP合音量、胡彥斌的在線音樂教育平臺牛班則更為直接,這些大多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延伸,他們在業內有著專業級的產品認知和指導能力,因此相對來說駕輕就熟一些。

但是近年來,跨界投資也成為了明星創業的熱點。如的奧運冠軍李小鵬就研發了XVI弄客夜行者無線炫光運動激勵耳機,用眾籌方式推向市場。而在主持界風生水起的女主持李靜不但創辦了美妝垂直電商樂峰網,甚至還推出了自有品牌靜佳。更有一些明星如Angelababy創立AB Capital進行輕量級的投資,玩起了創投的資本遊戲。

從投資項目來看明星創業主要分為兩大潮流,一個是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在自己從事的領域進行深入挖掘;一個是憑借信息、資金等優勢進行跨界投資。跨界創業挖掘不熟悉的市場似乎風險更大,但有備而來、持之以恒大多仍能取得不錯的業績。

當然,明星創業並不能想當然而為,需要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與創業形式進行匹配,而最終創業成果需要靠市場和產品來說話。

明星抱團創業更普遍,娛商交流進入新層面

從創業主體來看,明星個體創業仍需大量資金、承擔不小的市場風險,因此這些投資項目大多集中在餐飲、互聯網APP、產品研發等輕量級的項目。而隨著投資項目的升級、資金量級的提升,甚至身價不菲的明星自己也不能負擔其重,抱團創業變成為了一種更普遍的形式。如李冰冰、任泉、黃曉明、章子怡等組建了Star VC用集體投資的方式玩轉更大的市場,以求獲得更優厚的投資回報。

另一方面,明星創業其實也是在做明星到商人的身份轉變,不論是從人脈關系來看還是從創業發展來看,明星與商人開始走近也都顯得合理起來。如鄧超與周鴻祎、徐小平等人一起發起“蒲公英創業計劃”,甚至他還擔任了長虹旗智能電視產品經理一職。而趙薇夫婦的投資團隊更是與馬雲阿里巴巴構建了深厚的投資渠道,甚至一舉成為了阿里影業的第二大股東。由此可見,明星創業正在走入抱團發展、娛商共建的新層面。

綜合考量,明星抱團、娛商共建的創業形式無疑更加穩妥,能夠憑借資本、信息的聚集優勢獲得更大的利益。跨界投資、專業經營則需要明星個人的商業頭腦和投資能力,最終需要產品來說話。

而粉絲經濟相對而言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沖破變現轉換的關卡阻礙。但無論如何,投資有風險,入行需謹慎,明星創業仍需付出巨大的心血、持久的投註和專業的運作。

明星創業 粉絲經濟 變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48

企業級服務市場,你以為創業平等,其實早已“折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8/158636.shtml

企業級服務市場,你以為創業平等,其實早已“折疊”
陳喜倫 陳喜倫

企業級服務市場,你以為創業平等,其實早已“折疊”

創業企業的初期似乎都是那麽相似,但其實未來早已折疊。

文 | EasyStack創始人兼CEO 陳喜倫 

《北京折疊》,一部中短篇中國科幻小說8月底獲得了雨果獎。而“折疊”這個概念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用在創業的世界里也同樣準確。

作為中國創業大軍的一員,2014年我離開IBM創建了開源雲企業EasyStack。兩年多的時間,我們一直在思考,如果說中國創業成功率不足1%,那麽究竟是什麽能促成一家企業脫穎而出?

2B與2C創業同樣殘酷

去年被稱作中國的企業服務元年。

從SaaS到IaaS,雲計算在企業級服務中最先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但這也意味著,它們會率先遭遇市場洗牌。雲創業企業中的大多數處於A輪、B輪的早期融資階段,還沒有經歷所謂“C輪死”的關卡。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定會出現新一輪的洗牌。

由於消費級市場“贏者通吃”的效應,一個領域中2C創業企業只可能存活1-2家;那麽,在行業割據的企業級市場,2B創業企業的未來是否有所不同?

很遺憾,答案依舊殘酷——同樣只有1-2家。

以開源雲計算的事實標準OpenStack市場為例,這個市場從紅帽到IBM、從英特爾到HPE,各路巨頭爭相湧入。這也導致了美國OpenStack 創業洗牌從2014年下半年集中爆發:思科收購 Piston,IBM 收購 BlueBox,EMC收購 Cloudscaling,紅帽收購eNovance……只有Mirantis一家創業企業在洗牌中迅速壯大。

回到老問題,為什麽壁壘明顯的2B市場和門檻較低的2C市場,留給創業公司的成功名額同樣有限?

wxid_3tqb6rqelc9721_1473308428441_92

雖然企業級市場沒有贏者通吃的效應,但卻是巨頭常年把控的市場。巨頭對新技術新市場的策略通常是戰略投資甚至直接收購,這是市場套路,更是穩妥轉型的方式。而在中國市場,大量主板上市的傳統企業都在謀求新的概念,這或許又多了一種“中國特色”的洗牌方式。

因此,在創業企業的退出方式上,2B和2C差異明顯:前者由於存在一定的技術與客戶門檻,多以轉型、兼並、收購的方式離場,VC仍然可以體面退出;後者則因資金鏈斷裂,多以轟然倒地的方式消失,VC也就一同交了學費。

雖然在不夠明朗的洗牌前夜,創業企業貌似拿到投資的時間相近,人員規模相似,主攻方向雷同,但那只是——

以為創業平等,其實早已“折疊”。 

商業基因早已“折疊”

正如互聯網時代過渡到互聯網+時代,雲計算經過10年的發展,已經從公有雲的小時代過渡到企業雲的大時代。大時代意味著真正與主流市場融合,才會出現更大的經濟規模、更高的社會價值,這是技術創新的力量,更是創新經濟的本質。

如果說公有雲的崛起,在於滿足了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相近的需求,那麽從企業雲角度看,互聯網只是行業之一,兩者大相徑庭:

1、行業割據,需求差異

2、規模不等,生態複雜

3、玩法各異,渠道不同

對於企業雲市場的玩家,歸根結底一句話:如果2C市場看重的是互聯網基因,那麽2B市場要考察的則是企業級基因。兩種基因的本質區別在於:

前者構成是營銷+技術;後者構成則是行業+技術。

公有雲和企業雲是完全是不同的話語體系,有太多的坑要踩,有太多的岔路要走,有太多的十字路口要選擇。這也是為什麽如今在SaaS領域,具備行業經驗的創始人逐漸被VC看好;從外企出來創業的企業級人才,開始受到大時代的青睞。

應該說,創業團隊是否具有企業級基因是企業雲市場“折疊”關鍵,這個市場大致“折疊”為三個部分:

1、巨頭中的企業雲團隊

2、具備企業級基因的創業企業

3、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創業企業

綜上判斷,今年年底的中國企業雲市場也將再現美國2年前的洗牌過程。那麽,哪些特質的企業可以脫穎也就不言而喻。

商業模式早已“折疊”

在2B市場,沒有企業級基因就不可能把握準確的商業模式。

以發展如火如荼的開源企業雲事實標準OpenStack市場為例,它可以映射整個企業級市場商業模式的秘密。

20多年來,開源商業模式似乎就是以紅帽Linux為代表的社區版+服務,近年來由於Mirantis在OpenStack上的成功,又出現了產品+項目的商業模式。前者中國企業用戶中並不適應,後者又會被質疑複用成本過高。

到底OpenStack應該采用哪種商業模式?

Linux時代,企業面對的是一個個服務器,願意付費的多是超大型客戶,而他們購買的服務更像是“商業保險”,單位利潤不高。

OpenStack時代,企業雲面對的則是中大型企業以及行業雲市場,雲平臺意味著運營、運維和不斷的升級改進將是常態。也就是說,同是開源,但OpenStack比Linux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明顯的例子就是紅帽,它正是在拓展了OpenStack產品線之後,迅速進入了20億美元營收俱樂部。

因此,雲計算將改寫開源商業模式。

在此基礎之上,OpenStack企業應該對用戶金子塔模型有準確的把握:

EasySatck看重的是金字塔尖無需用戶教育的大型企業,隨著它們對於企業雲需求的擴展還可升級為行業雲。EasyStack同時也關註金字塔底端具備虛擬化+需求的廣泛企業,但金字塔的中間層級——中型企業,我們的態度是等待其成長成熟。

這一商業模式恐怕與很多OpenStack企業相反:

它們最先獲得的客戶正是金字塔的中間層級,環境複雜,定制化過多,仿佛OpenStack商業模式又陷入了傳統項目制的泥沼。

這種差異的背後反映的正是創業企業的“折疊”跡象:

獲取金字塔頂級的優質大型客戶,需要和巨頭面對面巷戰,也需要有“萬物生長”的完整生態體系;關註金字塔底層需求單一的中小型企業,則需要有地區覆蓋能力和強大的渠道系統。

所以對於企業級創新市場,彎道超車不等於避開了與巨頭的正面競爭,而在於可以和巨頭平等的競爭。因此,中國2B創業企業下一輪洗牌的分水嶺就在於,誰將率先擁有獲得大企業客戶的能力。 

技術思維早已“折疊”

技術是個難以描述的話題,但技術思維可以從這兩個問題入手。

“一家OpenStack企業為什麽會加入Linux基金會?”在8月25日,EasyStack成為Linux25年來基金會首個中國開源雲企業會員之後,許多朋友這樣問我。

“OpenStack這種開源平臺怎麽會有技術門檻?”自EasyStack今年成為OpenStack基金會黃金會員之後,許多朋也一直這樣問我。

其實,加入Linux基金會的中國企業還包括中國移動、華為、阿里雲等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它們同樣也不是傳統意義的Linux企業。但是,一個潛心技術的企業都知道Linux是開源技術的基石。

作為計算、存儲、網絡的新一代雲平臺,OpenStack一開始就需要以系統工程的思維去構建,而開源的技術門檻正是從Linux內核開始樹立的。ESCore這樣的核心產品正是基於Linux內核的優化和OpenStack核心技術的剪裁,既滿足了雲平臺的高性能,也保證了客戶運營的穩定性。

可以說,沒有對Linux內核的深刻理解,就無法實現驅動程序的編寫與優化,也無法實現存儲、SDN對接的性能與優化,更無法實現企業級客戶所需的Oracle Rac一鍵部署、兩地三中心異地容災、日誌倉庫與分析等增強型企業功能。

這些其實都是技術門檻。

也正是有了這些技術積累,我們才能夠在OpenStack核心代碼排名中進入全球TOP10;也能夠在9月剛剛公布的可信雲私有雲開源解決方案認證中,成為首批認證企業。

如果說“折疊”是個動詞,那麽“階層”則是個名詞。在開源開放的世界,階層是可以流動的,流動的機會也只屬於那些具備以上基因的創業者。

企業級服務 折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149

谁都可以为梦想而“犟”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466

何洁的“犟”,其实是一种“拎得清”。 “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付出代价之前,要想清楚是否承受得住。”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不服来犟”, 只要没有失去追逐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期待。

“知道”(nz_zhidao)带你走近一位为梦想而“犟”的人。

采访何洁前两天,我才知道表妹也是她的“粉”,而且是枚“老粉”。

何洁的粉丝,许多都配得上这个“老”字。从她以“超女”身份出道到今天,11年过去了。11年前,何洁是那个在“超女”决赛上唱着《谁与争锋》、染着红头发、喜欢眯起眼睛大笑的18岁女孩。那一年,她才刚上大学,在“超女”舞台上,她肆无忌惮地唱着、笑着、哭着。

人们觉得她真实,她则形容自己在舞台上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2005年“超女”比赛结束后,何洁以第4名的成绩签约天娱,正式“闯”进娱乐圈。

在最初的日子里,何洁曾觉得自己是被所有人宠爱的小公主。这个小女孩对所有新鲜事物都怀有好奇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用何洁自己的话来说,她能够“自动过滤所有不好的事情,也有不撞南墙不死心的决心”。

但当时何洁并不知道,这种“劲头”是如何影响屏幕外那些和她一样怀着明星梦想的女孩。

骨子里的“犟”

表妹从小喜欢唱歌,可没有人认为这个南方小镇上的普通高中女生会变成明星,主要原因是当时她160斤,还是单眼皮。

今年年初,何洁也面临外界对她“体重”的过度关注。进军乐坛后,何洁连续拿出几首脍炙人口的新歌,但真正让她上头条的是“减肥”。

在生下第2个孩子后,何洁胖了60斤。“当时没有人觉得我能减肥成功,但对我来说,减肥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一试?”

何洁告诉我,她本人并不害怕减肥。因为减肥所需要的意志力,本来就是她个性中的一部分:“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坚持的人。”

也许,表妹一开始喜欢上何洁,就是因为她的坚持。

和表妹再见面,她已从160斤减到了不到120斤。她告诉我,“盒饭”中的不少女孩都以“何大宝”为目标,努力达到自己的标准体重。

在减肥上的坚持,还能体现在何洁生活里的每一个决定。

比如,当她知道又怀上第2个孩子时,恰逢真人秀《一路上有你》播出。在旁人看来,蛰伏已久的何洁终于遇到了事业的上升期。“他们说你的曝光量合适,又正是当红的话题担当,现在不趁胜追击却去生孩子,之前的努力都会白费了。”

但何洁的选择是生下宝宝。她的理由是:“事业可以再做,但孩子没了,就没了。”

再比如,当周围人全都嚷嚷着“孕妇怎么能录歌、跑宣传、上蹿下跳呢?还是延后做专辑”的时候,何洁坚持在怀孕期间制作出《Double Double》这张唱片,并且生下了健康的宝宝。“这应该给所有有事业的女性作为参照,在怀孕之后,还是可以有计划地推进自己本职工作的。”何洁说。

进击的“犟女”

2016年,这种坚持,被何洁的合作者们解读为“犟”。

拿到2016年为她量身打造的新歌《不服来犟》时,何洁开怀大笑。“他们肯定觉得我特别犟。但我喜欢用犟形容自己,这其实代表着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而在我看来,何洁的“犟”,其实是一种“拎得清”。

何洁的每一张唱片,都是她成长的写照。细细看来,确实如此。何洁说,她更习惯在唱片里表达自己心态的变化。

第一张专辑,摇滚风的《发光体》,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何洁,进入了娱乐圈;

第二张专辑《明明不是Angle》,何洁直言这是在公司的包装下做出来的唱片,自己并没有放入太多想法。这其实,也是何洁初入娱乐圈不自信和迷茫的写照。

第三张专辑,何洁再一次推出摇滚唱片《想要回到何洁》,开始寻找内在的自己。她说,那会天天想的就是——何洁到底是谁。

第四张专辑《短暂的爱情》,是何洁转型做“情歌手”后推出的。

“那个时候,我的情感世界比较波动,感情上有很多不确定性,事业也停滞不前,算是处于低谷。”于是,在这张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愿锋芒毕露,想把自己藏起来、静静唱着歌的何洁。

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轮回。家庭和孩子,让何洁那种无所畏惧的状态回来了。“有了他们,我就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想做什么去做就可以了。”

2016年,何洁带着《不服来犟》重新出发。

这张新专辑中,何洁抛弃了曾经的不自信,恢复到最初的状态,唱起充满节奏感的歌曲。因为她觉得,这才是让自己最舒服、“最带劲”的状态。

随着新的唱片和演唱会到来,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越活越带“劲”。在她的微博上,每天必更的就是新的练舞动态,图片中的何洁元气满满。

家庭,是现在的何洁前进的最大动力。宝宝和丈夫的照片,不时出现在何洁的微博中:“毕竟人生大事基本已经完成了,现在要做的就是自己。”

何洁也相信,这种坚持能够传递给所有喜欢自己的人那里:“如果你的身上有能量,别人是可以看得到的。”

人人都能“不服来犟”

谁能不同意这种说法呢?

高考那年,表妹坚持要读编导系。整整一年,表妹坚持了下来,因为梦想。

而在何洁看来,与“盒饭”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是相互的:“他们给我的也是无穷的力量。我也希望把我自己好的状态,传递给他们。”

今年,何洁想传递给粉丝们的就是“不服来犟”的精神——不要被条条框框局限,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值得为“不可能”去尝试。

诚如专辑歌曲《Take It》所言:“别气I'm back,占回我的秀台/还是我,Keep it real,何洁最好姿态,我不需要,去证明/在我帝国,我叫做 Queen”。一直坚持自我的何洁,经过这些年的喧嚣也好沉寂也罢,现在的她,活得明白潇洒。

当然,现在的何洁,也学会和“犟”的反面相处。“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付出代价之前,要想清楚是否承受得住。”

毕竟,梦想与奋斗之外,还有平淡的小生活。做何洁的采访,其实是两个妈妈之间的对话。宝宝闹起来,我只能一边采访一边喂奶。她呢,正在利用吃饭前一小会陪孩子玩。

2016年,她曾发过一条微博,自叹“红不红,已经不那么重要。” 对生活中纷至沓来的好与坏,何洁都学会淡然处之:“这就是我的工作,不同的是我很幸运,我的工作距离梦想比较近而已。”

采访何洁之后,我发微信给表妹,第一个问题就是:“粉何洁11年了,你和她都有了很大变化,你还是那么喜欢她吗?”

表妹的回复是一张照片,照片中是11月12日何洁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不服来犟”演唱会的预售票:“今年,我会和老公孩子一起去看何洁的‘犟’。”

是的,表妹不是“幸运的一小撮”,她既没有成为“超女”,也没有成为“编导”,她现在是一名家乡一名人民警察。

不过,就像何洁所说:“如果今天对于梦想确实有太多阻力,没准老天爷是想让你走另外一条可能会更适合你也更棒的路呢?”

是呀,每个地球人都可以“不服来犟”,只要没有失去追逐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期待。放下手机,我真实地感到,这样“追星”的表妹是如此幸福。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4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55

你以為佳能就會做相機?佳能將涉足火箭開發業務

12月2日消息,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佳能將涉足太空火箭業務,參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微型火箭開發。佳能將通過發揮其在精密儀器方面積累的經驗技術,提供火箭箭體的控制系統。

佳能的子公司佳能電子已經將技術人員派遣至火箭開發團隊。將發揮在數碼相機等領域積累的精密零件技術,實現控制裝置的大幅輕量化,並提供3級火箭在太空分離、改變火箭箭體方向的系統。燃料噴射裝置等主體部分由IHI子公司IHI AEROSPACE負責開發。

HIS和ANA控股已經與日本名古屋一家航天飛船風投企業PD Aerospace展開資本合作。HIS出資3千萬日元(出資比例10.3%),ANA控股出資2040萬日元(出資比例7%)。如果實現商業化運載,HIS將開展太空旅行和運輸服務,ANA控股則將為航天飛船維護和航天員培訓等提供支援。

微型火箭的發射成本一般不到主力火箭的10分之1,因此作為拍攝衛星照片以及通信用超小型衛星的運輸手段而備受關註。JAXA所發展的微型火箭直徑52厘米,全長近10米,大小類似電線桿,是世界上最小的用於發射衛星的火箭。計劃於2017年年初在鹿兒島縣的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站實施發射。

在國際上,民營企業等參與航天業務的事例已經越來越多,而日本的航天開發則一直由政府和JAXA主導。被認為達到3000億日元的日本航天設備產業的銷售額的約9成幾乎都來自政府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11

普京:俄日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 是日本以為有

13日據新華社消息,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出訪日本前接受日本媒體專訪時表示,俄日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

克里姆林宮網站13日發布了普京此次接受日本媒體專訪的全部內容。普京在訪談中談到了俄日領土問題、與美國新政府的關系問題以及俄中關系。

普京表示,俄日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是日本認為兩國存在領土問題,但俄羅斯願意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普京還表示,解決同日本的領土問題沒有時間表。

另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道,普京同時警告日本,企圖“從第一步開始”談論有關日本在俄羅斯南千島群島的主權問題的話,將停止問題的進一步討論。

普京對采訪的記者稱,“您提出有關可能在日本對南千島群島行使主權的情況下發展經濟活動的問題。如果這將是第一步,那麽不需要第二步了。因為該問題的討論可以停止了。我們沒有這樣的共識。”

普京接受采訪(圖:衛星新聞網)

談到簽署和平條約問題時,普京表示,希望他此次訪問能就這一問題與日本達成諒解。他認為,沒有和平條約就不可能全面發展兩國關系,並表示希望實現兩國關系全面正常化

普京提到,俄日簽署和平條約應建立在相互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而日本在數年前不僅停止了與俄羅斯的接觸,還加入了對俄制裁。在這種情況下,普京排除了俄日在南千島群島進行聯合經濟開發的可能性。

此外,普京在訪談中還特別提到了俄中關系,表示中國是俄羅斯的主要夥伴,兩國關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度信任。普京還表示,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經貿夥伴,兩國經貿關系將進一步擴大。

談及美國,普京表示,俄羅斯願意在美國新總統就職後為改善同美國的關系作出自己的努力,並在反恐問題上展開更加密切的合作。

據悉,普京定於12月15日至16日訪問日本,屆時將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