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3月非農就業人數驟降,引發全球市場巨震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94

美國3月非農就業人數驟降,引發全球市場巨震
作者:張韜

美國最新的就業數據發布後,“華爾街”最悲觀的預測都顯得過於樂觀。

美國勞工部最新發布數據顯示,美國3月新增非農就業人口為12.6萬人,大幅不及預期的24.5萬人,也遠低於前值增29.5萬人。失業率與上個月持平,為5.5%。

新增非農就業人數走低主要受制造業就業數據拖累。美國3月制造業就業人口下降1000人,是2013年7月來首次下跌。

與此同時,美國3月勞動力參與率62.7%,不及預期62.8%,也低於前值62.8%。勞動率參與率是1978年以來最低。

此前,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和巴克萊在內的17家金融機構均預計3月新增非農就業人口高於20萬,僅摩根士丹利預計新增19.5萬人。3月非農就業數據終結了此前12個月保持在20萬人以上的紀錄。


寒冷氣候、油價下跌、強勢美元

美國勞工部表示,就業繼續持續在商業服務、醫療保健和零售業方面獲得增長,但礦業方向出現失業現象,失業人數為860萬人,在過去一年中下降了180萬。

路透社評論稱,一部分是因為惡劣的天氣,另一方面是因為西海岸的勞工爭端。此外,美元走強和油價下跌使得美國第一季度多項經濟指標不如預期。

“惡劣天氣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今天公布的數據和其他部分經濟數據相符,預示著潛在的經濟複蘇減緩。”德意誌銀行G10外匯策略全球總裁Alan Ruskin稱。

“油價下跌導致能源公司裁員可能會零非農數據受挫”,高盛經濟學家David Mericle本周做出預測時曾表示。

美聯儲加息時間或推遲

美聯儲3月在前瞻指引中取消“耐心”措辭,為最早在6月加息創造了可能,但耶倫同時強調,經濟增長可能放緩,加息與否要由數據決定。

市場解讀耶倫的表態為鴿派,已有部分機構推遲美聯儲加息時間的預期至今年9月甚至11月。而3月就業數據讓市場預計加息時間可能進一步推遲。

ED&F Man Capital Markets的固定收益負責人Thomas Di Galoma向彭博新聞社表示,“這將把美聯儲加息的時間推得非常、非常遲(This puts the Fed further and further behind)。”

“預計非農數據會讓美聯儲暫時保持謹慎。美聯儲官員會等待更多就業市場數據,來確認就業增速是否持續放緩”,法國巴黎銀行經濟學家Bricklin Dwyer表示。

數據公布後,美元指數暴跌90點: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重挫7個基點:


歐元急漲逾100點。三山資本全球宏觀對沖基金首席投資官、紐約大學客座教授陳凱豐點評稱:“歐洲經濟複蘇很好,繼續做空美元,做多歐元,目標1.22。”


英鎊直線拉升100點:


美元/日元暴跌逾100點:


來源: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48

港股開戶人數劇增 券商大幅招兵買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735.html

港股開戶人數劇增 券商大幅招兵買馬

一財網 羅琦 2015-05-09 10:00:00

4月香港股市牛氣沖天,整個月漲幅達到13%,是2009年5月以來升幅最大的一個月,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在香港開設股票交易賬戶

“啱就即請”(意思為“合適就請,即時錄用”)這種“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招聘口號不在別處,而是出現在香港中環的一家券商門口。

由於4月香港股市牛氣沖天,整個月漲幅達到13%,是2009年5月以來升幅最大的一個月,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在香港開設股票交易賬戶。而為了應付做不完的工作,香港已經有券商開始大手筆招兵買馬,為前線開戶員工減輕壓力,招聘人數也較過去大大增加。

耀才證券(01428.HK)於5月7日和8日在耀才香港總辦事處舉辦了兩天的大型招聘會,主要招聘前線開戶相關員工,包括持牌證券經紀、交收部、會計部及存款部等人員,目標聘請100人,而目前耀才證券包括管理層、後勤等部門的員工總數只有250人。

在招聘首日,耀才證券已經吸引了過百日應征,甚至包括應屆畢業生,耀才證券主席葉茂林稱,在招聘會如果遇到合適的人選,會即時聘用,期望可以盡快減輕前線員工的壓力。

在過去的一段日子,香港券商的神經都非常緊繃,“五一黃金周”本是旅客蜂擁到香港血拼購物的假日,但受港股暢旺的影響,不少內地投資者都到香港親自開設港股交易賬戶,香港多家券商在假期也加班加點,為內地的金主們開戶。

耀才證券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公司旗下的17間分行在“五一黃金周”已經有不少網上預約,盡管該行在旺角、大圍、佐敦、元朗及上水等內地人較為集中的分行加強人手應對,但還是需要加班到晚上12點,壓力相對比較大。單單是五一小長假期間,共有近700個用戶開戶,其中三分之一為內地客戶。

而就在4月份,耀才證券的新開戶數量已經超過7000人,是平時開戶數量的2.5倍。前線員工每天都要加班,尤其上水、元朗、大圍這類內地遊客聚集多的分行更加班到半夜12點。

除了港股牛氣沖天外,耀才證券也在為今年即將開通的“深港通”做足準備,葉茂林稱,預計在未來開戶人數以及成交量都會不斷上升,尤其是在“深港通”啟動後,股市將更加暢旺,因此繼續增聘人手應付未來的機遇。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03

劉強東:中國網民人數必將超過10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4/152116.shtml

劉強東指出,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互聯網企業積極地吸收美國成功經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了大量革命化的創新,取得了突出成績。

中國一直是美國投資基金最重要的市場。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有美國基金的投資,並選擇在美國上市。

未來十年之內,中國包括手機用戶在內的網民人數必將接近甚至超過10億,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都將因此而受益。

以下是劉強東致辭實錄:

尊敬的魯主任、布魯斯副部長、女士們、先生們:

晚上好!很榮幸今天能參加中美互聯網論壇,並代表中國互聯網企業講話。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中美兩國同為世界兩大互聯網強國之一,呈現出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互聯網企業積極地吸收美國成功經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了大量革命化的創新,取得了突出成績。

比如微信,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它已經集通訊、社交、媒體、娛樂、商務、理財於一體,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超級入口。再如,在電商領域,我們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網絡交易市場,而且也是在中國首先推出了當日送貨、網絡白條以及自動自提櫃等一大批創新的服務。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投資基金最重要的市場。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有美國基金的投資,並選擇在美國上市。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在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等各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通過互信合作,雙方實現了優勢資源的互補,使兩國人民充分享受到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目前,中國互聯網企業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都在美國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者研發辦公室。隨著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向全球,中美兩國企業將會在更廣的範圍、更深的層次和更高的水平上開展合作。

美國是互聯網的發源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市場,有超過6億的網民和接近6億的手機網民。中國互聯網發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並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

中國互聯網發展已經揭開了全新的篇章,創新驅動成為發展主題,各種創新在中國大地上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個人堅信,未來十年之內,中國包括手機用戶在內的網民人數必將接近甚至超過10億,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都將因此而受益。

女士們,先生們,中美互聯網論壇已經成功舉辦八屆,成為兩國互聯網業界增進了解、加強合作的重要平臺。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美國互聯網企業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討互聯網行業的新趨勢、新技術和新理念,讓我們攜手共進,合作共贏。我們堅信,互聯網世界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版權聲明:本文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952

中國中產階層人數已超兩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2935.html

中國中產階層人數已超兩億

一財網 甘犁 2015-11-17 13:06:00

從總量上,中國儼然是一個中產階層大國,但無論是富裕程度還是人口占比都遠不及發達國家。家庭財富分配結構也更呈“金字塔型”。

10月13日,瑞信(Credit Suisse)發布的“2015全球財富報告(Global Wealth Report 2015)”(下稱“瑞信財富報告”)指出,中國家庭財富總值達22.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富裕國家,僅次於美國;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產階層人口,達1.09億名,超越美國的9200萬名中產階層人數。該報告發布後迅速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註。

關於瑞信財富報告的熱議焦點有二個,一是瑞信數據的可靠性。二是中產階層數量,即中國的中產階層數量究竟是多少?馬雲就認為,中國中產階層人口數量已達3億。

                                  瑞信的數據可靠嗎?

數據的可靠性決定了研究結論的可信度。根據瑞信的“2015全球財富數據手冊(Global Wealth Databook 2015)”(下稱“數據手冊”),中國財富的數據源自於中國社科院開展的“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Survey”,該數據涵蓋了2000年中國家庭財富的基本狀況,並且,除2000年的數據源於調查,此後14年的數據均是通過模型推測出來的,推測模型也未公布。因此,中國的財富數據還只能稱作“推測數據”。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從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間,無論是宏觀經濟形勢還是家庭資產結構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基於2000年數據推測而來的結果難以讓人信服。

與中國的“推測數據”不同,美國和日本的財富數據是通過官方數據和家庭調查數據直接測算,屬於“基礎數據”。日本數據來自日本全國家庭收入消費調查(2009),美國數據來自美國消費者金融調查(2013)。顯然,“基礎數據”的可信度遠高於“推測數據”。

事實上,中國並不缺乏家庭微觀調查數據。從2011年開始,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通過科學的抽樣和現代化的調查手段,已經先後開展了三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簡稱CHFS),以及多輪季度電話回訪,成功建立了一個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家庭金融數據庫。2015年9月底,中心完成了第三輪家庭調查,共收集樣本40000余戶,為分析中國家庭財富提供了豐富而可靠的信息。

那麽,中國究竟有多少中產階層呢?

                         被低估的中國中產階層數量

瑞信財富報告以每人擁有5萬~50萬美元的凈財富來界定中產階層成年人。這樣的中產階層標準並不算高。因此,與以往網友驚呼“被平均”、“拖後腿”不同的是,這次網友們紛紛表明,“如果財富只要達到5萬美元就是中產階層,那我也算是中產階層了”。其實,中產階層的標準並不唯一。例如,福布斯雜誌也公布過一個中產階層標準:生活在城里;25歲到45歲之間;有大學學位;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年收入在1萬美元到6萬美元之間。

這里,我們以瑞信財富報告的中產階層標準來測算中國中產階層的人數。按照5萬至50萬美元的凈財富,根據CHFS最新的2015年調查數據顯示,當前中國中產階層成年人口占成年人口比例為20.1%,遠高於瑞信所估計的10.7%;中產階層成年人平均財富約為13.9萬美元,也遠高於瑞信所估計的6.8萬美元。根據CHFS數據推算,中國中產階層成年人口數量應該是2.04億人,而非1.09億人,同時中產階層所掌握的總財富也應為28.3萬億美元,而非7萬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和日本的16.8萬億美元和9.7萬億美元。

因此,無論是以中產階層人口規模,還是中產階層總財富來看,中國都躍居世界榜首。

    當然,雖然中國中產階層在總體規模上有明顯優勢,但有兩個特征值得註意:第一,中國中產階層的人均財富為13.9萬美元,遠低於美國的18.4萬美元和日本的15.7萬美元。中國中產階層的絕對數量雖已遠高於瑞信財富報告的估計數目,但占比僅為20.1%,遠低於美國的37.7%和日本的59.5%。第二,中國不同階層的占比與美國和日本也迥然不同。如圖所示,中國成年人口中,極少部分人邁過高財富的門檻,超過中產階層中等財富標準的人口占比僅為1.0%。該比例在美國為12.3%,日本為9.1%。在財富金字塔的低端,中國尚有78.9%的成年人口的財富沒有達到中產階層的最低標準。根據瑞信的估計,該比例在美國和日本分別為50.0%和31.4%。如果說一個理想的財富分配結構為“橄欖型”,那麽日本相對更接近於這種模式,而中國則屬於財富分配不均的“金字塔型”。

            中國中產階層財富太過依賴房產

中國不同富裕階層的財富規模和資產結構也存在很大差異。首先,低財富成年人的平均財富僅為1.1萬美元,距離中產階層的5萬美元標準還很遠。其次,中產階層的財富在房產上的配置比例過重,高達79.5%,而金融資產占比過低,僅有10.8%。與中國人更偏好房產不同,美國和日本家庭更願意參與金融市場。根據2013年美國消費者金融調查(SCF)數據,美國家庭金融資產占比為40.8%,而房產占比僅為34.1%。

家庭財富是社會財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財富的分布狀況可以直接反映中國當前社會財富的公平狀況,同時通過家庭財富的配置狀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消費、投資和儲蓄的潛力。作為社會生產和消費的主力,中產階層的規模和占比以及其財富狀況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未來經濟的潛力。雖然瑞信財富報告遠遠低估了中國中產階層的人口數量和財富規模,但不可否認的是瑞信財富報告引起了我們對於中國中產階層當前狀況的關註。從總量上,中國儼然是一個中產階層大國,但無論是富裕程度還是人口占比都遠不及發達國家。家庭財富分配結構也更呈“金字塔型”。中國,在走向真正的中產階層國家的道路上,還任重而道遠。

(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30

流感肆虐 竟因接種疫苗人數不及格 防疫失守 H1N1患者塞爆醫院

2016-03-07  TWM

流感病毒大鬧全台灣大小醫院,成為繼二○○九年H1N1流感疫情以來,最嚴峻的一年;若從數字來看,接種疫苗人數嚴重偏低,是「病毒變異」之外,疫情快速惡化的重要原因。

疑似流感的病患做快篩,十個有九個都是陽性,真的很嚴重。」一位敏盛醫院的急診主治醫師這麼說。他坦言,平常醫院的急診室不會如此擁擠,但這回塞爆的場面卻是從過年前持續到現在。急診室內的病患家屬也抱怨:「要推床沒推床,要輪椅也沒輪椅,只能坐在地上。」這樣擁擠的場景非敏盛醫院所獨有,近來,全台灣只要稍具知名度的醫院,急診室幾乎都是塞爆狀態;攻陷各大醫院的凶手,是民眾再熟悉不過的「H1N1流感病毒」。

關鍵因素:

病毒變異加上氣候異常

它闖下多大的禍?據疾病管制署至三月一日統計,總計一一○九名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創近年同期重症人數新高,其中有八十四人死亡。

為何如此嚴重?林口長庚大學醫學系兒科特聘教授林奏延說,今年H1N1病毒變異,造成疫苗保護力減弱。除病毒變異之外,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指出,過去三、四年流感疫情都不嚴重,導致民眾抗體不足,當流感一來就擋不住;另方面,今年低溫來得比較晚,又碰到過年後開學和國際旅遊旺季,人來人往,增加病毒傳播機會。

病毒變異、氣候異常,這兩個讓H1N1流感病毒肆虐的關鍵因素,都不是人力可控;但,這意味台灣在面對疫情上只能「聽天由命」嗎?情況並非如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名譽理事黃富源說,「對抗流感,打疫苗是最好的方法。」而若從數字來看,台灣接種疫苗程度,遠遠不及格。

黃立民表示,根據研究在一個區域中,若要有效防止流行病疫情擴散,疫苗接種人數須達到境內全人口的三成;換言之,三成就是一個象徵六十分的及格門檻。

以台灣二三五○萬人口來計算,「及格」的接種疫苗人數約是七百萬人左右。然而,從今年公費及自費流感疫苗的使用量推算,國內目前大約三百五十萬人接種,僅是「及格水準」的一半。

積極作法:

放寬施打適用年齡族群

黃立民並指出,接種疫苗除了可減少重症的發生,也可減少病毒傳播的效率,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防疫方法。他進一步分析,流感疫苗由兩種A型病毒和一種B型病毒組成,世界衛生組織每年二月會針對可能流行的病毒,進行疫苗病毒株的組成調整,但不可能全部猜錯,而就算流感病毒突變,還是有保護力,也能降低傳染力,不會完全沒用。

這一輪讓全台醫院急診室爆滿、學校停課頻傳的流感疫情,帶給台灣最重要的一堂課,即必須拉高疫苗接種人數。有醫師建議,「尤其是在好一陣子沒有流行以後,民眾抗體不足,政府更要在流感季來臨前,推廣疫苗接種。」黃立民則說,「更積極的態度,是每年接種人數都要提高。」鑑於今年流感疫情嚴重,疾管署已研議自十月起,擴大公費流感疫苗適用對象,從現行六十五歲以上放寬到五十到六十四歲族群,預估接種疫苗人數可因此增加至五一二萬人。不過,這個人數距離「及格」水準仍有一段距離,政府還得多加把勁。

對抗流感照過來!

——流感疫苗Q&A

Q為什麼打了疫苗,還是會得到流感?

A流感疫苗是當年最可能流行的3種病毒型別,若當年流行的病毒型非疫苗所選的3種,或是病毒突變,民眾還是可能會得到流感。

Q哪些人不適合接種疫苗?

A

●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已知對疫苗的成分有過敏者●過去注射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0

美國人數學有多差:飛機上看到鄰座教授算數學題以為是恐怖分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691.html

美國一位常春藤名校的教授在飛機上演算數學等式,卻被鄰座的乘客當成恐怖分子並向空乘報告,導致了航班延誤。

賓夕法尼亞大學這位名叫圭多•門齊奧的經濟學教授回憶說,上周四他搭乘從賓州費城飛往紐約州錫拉丘茲的航班,飛機已經開始滑行,只見他鄰座的女乘客向空乘遞了一張條子,然後飛機很快滑回了登機口。

這趟航班屬於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該公司發言人凱西•諾頓表示,那名婦女先是向空乘報告說她感到不舒服,想下飛機,於是飛機回到了登機口。但一下飛機,她就改口說,她對鄰座的門齊奧教授的舉動感到懷疑。很快,一名航空安保人員被喚來處理此事。

門齊奧說,接下來他被機長和那名安保人員反複盤問。

“我以為他們問我是想得到關於她得什麽病的線索呢。”門齊奧說,“哪知道他們說,那位女乘客認為我是一名恐怖分子,因為我在本子上寫一些奇怪的東西。”事實上,他在算一個微分方程式。   

 門齊奧和他當時在演算的數學題

諾頓表示,門齊奧沒有被請下飛機,而是離開座位,去了登機橋上接受問詢,“關於她(女乘客)關切的問題,當然(門齊奧和安保人員之間)有過一番對話。任何時候只要乘客有所關切,我們一定會進行檢視,以確保航班100%安全、適合飛行。”

最後,門齊奧回到飛機上,但航班已延誤約兩小時。而那名女乘客選擇換坐一趟晚一點的航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64

聯合國環境大會:全球25%死亡人數與環境汙染有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539.html

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23日發布的一系列報告顯示,環境惡化導致人們過早死亡,對公共衛生造成威脅。全球1/4的死亡人數與環境汙染有關,改善環境已成為保證人類健康發展的迫切任務。

本月23日至27日,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

空氣汙染致全球每年700萬人死亡

大會新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每年因環境惡化而過早死亡的人數比沖突致死的人數還要高234倍,充分論證了維持健康環境的重要性。讓所有人平等和有尊嚴地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生活,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

報告指出,超過四分之一的5歲以下兒童,因環境原因死亡。

《健康星球,健康人類》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衛生組織WHO)、《生物多樣性公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巴塞爾、鹿特丹和斯德哥爾摩公約》聯合發布,該報告探究了空氣汙染、化學品暴露、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問題對人類健康和福祉帶來的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說,“地球生態資源的消耗以及人類汙染足跡的增加,使我們在健康和福祉方面承擔日益增長的成本。空氣汙染、化學品暴露以及自然資源開采,都是以消耗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生命的支持體系為代價的。”

“健康的地球能讓人類健康的小船揚帆遠航,也會促進經濟和社會蓬勃發展。在環境健康方面不斷地發展和進步,我們才得以維護我們自己的幸福。本周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2),就是想辦法讓環境始終是人類福祉的庇護所,而不會成為傷害人類的刀口。”阿奇姆·施泰納說。

報告稱,在2012年,大約1260萬人由於環境原因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23%。因環境原因致死的人口中,最高比例發生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分別為28%和27%)。另外23%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中海東部地區22%、美洲地區經合組織國家(OECD)11%、非經合組織國家15%、歐洲15%。

調查發現,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在所有地區都有所上升:2012年,3/4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人死於非傳染性疾病。

報告稱,影響環境健康的因素,包括生態系統破壞、氣候變化、不平等、無規劃的城市化、不健康和浪費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氣候變化加劇了環境健康風險的規模和強度。世界衛生組織保守預計,2030-2050年間,每年會有額外的250000人死亡,主要死於由氣候變化導致的營養不良、瘧疾、腹瀉和熱應力。

報告中提出了幾大關鍵環境問題:

空氣汙染導致世界各地每年700萬人死亡。其中,430萬人死於室內空氣汙染,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婦女和兒童。

缺乏潔凈水和衛生設施導致每年有842000人死於腹瀉病,其中97%在發展中國家。腹瀉病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三大殺手,占所有五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20%。

化學品暴露,導致每年有107000人死於石棉中毒。2010年654000人死於鉛中毒。

自然災害,自199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次締約方會議(COP1)以來,606000人因氣象相關的災害失蹤。

四個綜合解決方法減少汙染

“投資一個健康的環境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報告說,逐步淘汰近100種消耗臭氧層的物質(ODS),意味著截至2030年,每年高達200萬例皮膚癌和數百萬例白內障會因臭氧層愈合而被避免。

報告稱,在全球範圍內消除汽油所含鉛,預計每年可節省下來2.45萬億美元,占GDP的4%,並避免100萬人過早死亡。事實證明,減少黑碳和甲烷等短期氣候汙染物的措施具有成本效益。預計到本世紀中葉,能防止全球變暖0.5°C,而且到2030年,每年避免240萬人因空氣汙染死亡。

研究顯示,工作場所的預防性衛生監督投資,若對每個工人投資18-60美元,即可減少27%的病假缺勤。水和衛生服務的投資回報是投資1美元,收益5-28美元。

為實現以上目標,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給出四個綜合解決方法:

解毒: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除和/或減輕有害物質對環境的影響。

脫碳:倡導可再生能源,減少碳燃料的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生命周期中,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發電比化石燃料發電廠對人類健康和環境造成的傷害低3-10倍。

資源高效利用和改變生活方式:以較低的資源利用、較少的浪費、更少的汙染和更少的環境破壞進行必要的經濟活動,創造價值來維持世界人口,

增強生態系統的恢複力和保護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增強環境、經濟和社會的能力,從而通過保護遺傳多樣性以及陸地、沿海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對於幹擾和沖擊的預期、響應和恢複;加強生態系統恢複力;減少畜牧業和伐木業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的壓力。

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發布的《海洋塑料垃圾和塑料微粒:激發行動和政策指導的全球經驗和研究》報告發現,在2014年,全球塑料產量超過3.11億公噸,比2013年增加了4%,由於固體廢物管理不當,最終遺留在海洋中的垃圾在480-1270萬公噸之間。塑料微粒應特別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項研究估計,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海洋世界中,有63320塑料微粒漂浮在水面。海洋生物包括浮遊動物、無脊椎動物、魚類、海鳥和鯨魚,可以通過水直接攝入塑料微粒,或通過食物網間接攝入塑料微粒。塑料微粒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免疫中毒反應、生殖中斷、胚胎發育異常、內分泌紊亂、基因改變等。

《2016全球法律限制鉛塗料報告》發現,人們仍在消除鉛塗料的道路上努力前進。2016年初,全球196個國家中70個國家(36%)發布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限制鉛塗料條例。大部分國家出臺了強制規定對鉛塗料的使用進行控制,以確保執行效果。然而,只有17個國家要求對油漆含鉛量進行測試和認證。

《UNEP前沿:2016新興環境問題報告》稱,全球增加不少新興人畜共患疾病病例,全球現在面臨著流行性人畜共患疾病暴發、食源性人畜共患疾病增長以及常見人畜共患疾病在貧窮國家長期被人們忽視的危險。

“人們從未養過這麽多動物,從前也沒有那麽多機會,讓病原體通過生物環境和野生動物,傳染到家畜和人,從而導致人畜共患疾病的暴發,而如今,一切都不同了。”報告說。研究發現,人類所有傳染病中,大約60%是人畜共患病,占新發傳染疾病的75%。

近年來,一些新興的人畜共患疾病屢屢登上報紙頭條,因其會引發,或極有可能引發大範圍流行疾病。除了禽流感,還包括裂谷熱(RVF)、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西尼羅河病毒、埃博拉和寨卡病毒。報告說,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這些新興疾病產生的直接成本超過1000億美元。如果這些疾病最終成為流行疫情,損失將達數萬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64

中國可再生能源業就業人數全球最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055.html

當地時間25日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在阿聯酋阿布紮比發布最新報告《可再生能源和就業——2016年年度綜述》,稱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已超過810萬人,比去年上升5%。其中,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達350萬人,居各國之首。

“可再生能源就業持續增長,與整個能源產業的趨勢恰恰相反,因此具有重要意義。” IRENA總幹事阿彌(Adnan Z. Amin)表示,“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本不斷下降以及有利的政策框架等因素都推動了就業上升。由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商業理由日益充分,而且各國紛紛開展行動努力實現巴黎達成的氣候目標,我們預期這種趨勢還將繼續。”

中巴美印日德領跑

上述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總量有所上升,而整個能源產業卻出現下降。譬如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就業上升了6%,而油氣行業就業減少了18%。

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概況(資料來源:IRENA報告)

在美國,純煤炭生產企業前景十分暗淡。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道瓊斯煤炭指數已在過去4年下降了約97%。由於美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緊縮,加上崩潰的煤炭價格已經導致出口煤炭無利可圖,諸多煤炭企業在美國紛紛破產。

在2016年1月,美國第二大煤炭企業Arch Coal就申請破產保護,其理由是市場需求減少和環境監管增強。這也是2012年以來第49個煤炭公司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隨後4月13日,美國最大煤企博地能源(Peabody)申請破產保護,成為了2012年來第50家申請破產保護的美國煤企。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球各國政府對於可再生能源的各種政策促進。上述報告亦指出,利好的政策框架依然是推動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的主要因素:印度和巴西舉行國家和州級拍賣、美國采取稅收優惠、亞洲實施有力政策都促進了該行業的就業增長。

具體而言,2015年,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包括中國、巴西、美國、印度、日本和德國。

由於風能和太陽能的發展,美國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上升了6%。太陽能業就業人數增長了22%,是美國經濟總體就業增長速度的12倍,並超過了油氣行業的就業人口。風能就業人數也上升了21%。

巴西則成為了生物燃料和水電行業的雇傭大國。日本近年來太陽能光伏出現顯著增長,2014年該行業就業人數增加了28%。印度則計劃在太陽能和風能市場開展重大活動,將宏偉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轉化為具體政策框架。德國則依然是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最多的歐盟國家,就業人數幾乎相當於法國、英國、意大利三國之和。

太陽能光伏產業居首

前述報告顯示,太陽能光伏產業依然是全球就業人數最多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總就業人口達280萬人,其中涉及工種包括制造業、安裝、運行和維護等等。日本和美國該行業就業均出現增長,中國保持穩定,歐盟則出現下降。

可再生能源行業細分領域就業人數概覽(資料來源:IRENA報告)

其次是液體生物燃料行業,全球就業人數為170萬人。排名第三的是風能,由於中國、美國和德國風電機組的強勁增長,全球風能就業增長了5%,達到110萬人。僅在美國,風能就業就上升了21%。

離岸風電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英國、德國和丹麥。總體而言,由於經濟增長疲軟,歐盟的就業人數連續四年下跌,根據獲得的最新數據,2014年就業量下跌3%,降到117萬人。

“隨著能源轉型不斷加速,可再生能源就業將保持強勁增長。” 阿彌表示,到2030年,全球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將翻一番,屆時將在全球新增2400萬個就業,同時也將滿足實現全球氣候和發展目標的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91

中國可再生能源業就業人數全球最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055.html

當地時間25日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在阿聯酋阿布紮比發布最新報告《可再生能源和就業——2016年年度綜述》,稱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已超過810萬人,比去年上升5%。其中,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達350萬人,居各國之首。

“可再生能源就業持續增長,與整個能源產業的趨勢恰恰相反,因此具有重要意義。” IRENA總幹事阿彌(Adnan Z. Amin)表示,“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本不斷下降以及有利的政策框架等因素都推動了就業上升。由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商業理由日益充分,而且各國紛紛開展行動努力實現巴黎達成的氣候目標,我們預期這種趨勢還將繼續。”

中巴美印日德領跑

上述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總量有所上升,而整個能源產業卻出現下降。譬如美國的可再生能源就業上升了6%,而油氣行業就業減少了18%。

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概況(資料來源:IRENA報告)

在美國,純煤炭生產企業前景十分暗淡。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道瓊斯煤炭指數已在過去4年下降了約97%。由於美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緊縮,加上崩潰的煤炭價格已經導致出口煤炭無利可圖,諸多煤炭企業在美國紛紛破產。

在2016年1月,美國第二大煤炭企業Arch Coal就申請破產保護,其理由是市場需求減少和環境監管增強。這也是2012年以來第49個煤炭公司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隨後4月13日,美國最大煤企博地能源(Peabody)申請破產保護,成為了2012年來第50家申請破產保護的美國煤企。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球各國政府對於可再生能源的各種政策促進。上述報告亦指出,利好的政策框架依然是推動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的主要因素:印度和巴西舉行國家和州級拍賣、美國采取稅收優惠、亞洲實施有力政策都促進了該行業的就業增長。

具體而言,2015年,可再生能源行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包括中國、巴西、美國、印度、日本和德國。

由於風能和太陽能的發展,美國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上升了6%。太陽能業就業人數增長了22%,是美國經濟總體就業增長速度的12倍,並超過了油氣行業的就業人口。風能就業人數也上升了21%。

巴西則成為了生物燃料和水電行業的雇傭大國。日本近年來太陽能光伏出現顯著增長,2014年該行業就業人數增加了28%。印度則計劃在太陽能和風能市場開展重大活動,將宏偉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轉化為具體政策框架。德國則依然是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最多的歐盟國家,就業人數幾乎相當於法國、英國、意大利三國之和。

太陽能光伏產業居首

前述報告顯示,太陽能光伏產業依然是全球就業人數最多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總就業人口達280萬人,其中涉及工種包括制造業、安裝、運行和維護等等。日本和美國該行業就業均出現增長,中國保持穩定,歐盟則出現下降。

可再生能源行業細分領域就業人數概覽(資料來源:IRENA報告)

其次是液體生物燃料行業,全球就業人數為170萬人。排名第三的是風能,由於中國、美國和德國風電機組的強勁增長,全球風能就業增長了5%,達到110萬人。僅在美國,風能就業就上升了21%。

離岸風電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英國、德國和丹麥。總體而言,由於經濟增長疲軟,歐盟的就業人數連續四年下跌,根據獲得的最新數據,2014年就業量下跌3%,降到117萬人。

“隨著能源轉型不斷加速,可再生能源就業將保持強勁增長。” 阿彌表示,到2030年,全球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將翻一番,屆時將在全球新增2400萬個就業,同時也將滿足實現全球氣候和發展目標的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92

美國上大學人數每年減,80多萬高中生放棄大學提早工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211.html

“一個大學的文憑是通往中產階層最可靠的門票。”就在去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還這樣篤定地說。但根據官方公開的數據,美國人好像越來越不稀罕這張門票了。

最新的數據統計到了2014年的秋季。自2010年美國大學入學人數達到超過2100萬人的峰值以來,美國上大學的人數每年都在減少。到2014年秋季,至少81.2萬(812069人)的學生選擇離開大學校園,早早步入社會。

有人說,不用擔心,入學率下降了,但經濟正在改善。畢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努力工作賺錢,而不是辭職去獲得更多的學位。

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米切爾(Ted Mitchell)表示:“從歷史數據看,隨著經濟的改善以及美國人重返就業崗位,大學的入學率是會下降的。”

但是那些放棄繼續讀大學的年輕人放棄的不只是一張學位,而是翻倍的薪水:大學畢業生就業後獲得的薪水比只有高中學位的工人高出近一倍。

所以,如果一個人在乎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那麽大學入學率的下降應該給他敲了敲警鐘。

按照奧巴馬的門票說法,現在至少80萬美國年輕人放棄了通往中產階級的可靠門票。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下降最快是這兩類學校

再研究下官方的公開數據,好像問題更糟糕。有兩類學校的招生人數下跌最明顯:社區大學和營利性大學。這些學校原本是最吸引低收入家庭以及少數族裔的孩子的。比如社區大學就好比是貧窮家庭的“救生索”,它們大多離家很近,也不要求學生出具SAT分數,同時學費也很便宜。

奧巴馬此前曾提出讓社區大學免學費兩年的建議,因為這是讓多數家庭的孩子受到高等教育進而獲得更好工作的大門。但自2010年以來,社區大學的入學人數減少了逾82萬人。

“我覺得去上大學然後住在校園里就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想法是中產階層的價值觀。”美國教育家坎寧安(Cecilia Cunningham)這樣認為,他目前正在紐約運營一個鼓勵高中學生上社區大學的項目。

和2010年的峰值相比,營利性大學的入學人數減少了46.6萬人。和社區大學相比,營利性大學的入學率下降原因有所不同。這類學校被外界批評為給學生提供了“毫無價值的學位”的同時還帶來了沈重的債務。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錢是最大挑戰

壓倒一切的共識是:美國能夠而且必須做更多來確保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族裔學生獲得進入大學的機會。自2010年以前,美國高校的確都在擴招,但在2010年之後,美國高校的擴招道路上插起了一面紅旗,如果不說退步,至少已經停滯。

“太多學生和家庭開始覺得大學是遙不可及的了。”米切爾說,“在我們的歷史上,完成大學教育的機會也從來沒有如此緊迫地關系到美國人的生活。”

高中生斯賓塞(Skylar Spencer)就是其中一位正在猶豫要不要把大學規劃入自己未來的美國青年。

斯賓塞是莫里斯合作研究院的學生,該學校是紐約市最貧困社區之一的一所公立高中。她是班里的學生幹部,每天的任務是在早晨打電話給朋友們確保他們準時起床上學,並在下課後輔導他人學習直至很晚。她的座右銘是“一切皆有可能” (The sky's the limit)。

最容易被低收入家庭放棄

正是因為錢是上大學的最大挑戰,這張進入中產階層的門票也最容易被低收入家庭放棄。

雖然已到5月底,大部分高中生已經支付完了進入大學的學費,但斯賓塞仍然沒有完成她的大學計劃。為大學支付費用在斯賓塞看來是一種折磨。更糟糕的是,她的母親最近丟掉了工作。能不能在這個秋季入學都成為了斯賓塞感到迷茫的事。

“每個人都告訴我放輕松,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我都快被壓力弄瘋了。”她說。斯賓塞的夢想是進入位於拉斯維加斯的內華達州大學,她收到了這個大學的通知書。但由於她不是州內的學生,該大學每年的費用大約要2萬美元。沒有其他辦法了,她能做的只有繼續等待更多的助學金。

斯賓塞還同時被紐約的一所公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波茨坦分校錄取了。她和她的母親正在盤算家庭的經濟狀況能否允許她去那里上學。與此同時,斯賓塞還在申請一些離家更近的學校做備份。

“我不會放棄的。”和成千上萬貧窮家庭的學生不同,斯賓塞仍然決定爭取在今年秋季走進大學校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