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感謝馬化騰的焦慮 這次李彥宏也許可以不焦慮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7/161720.shtml

感謝馬化騰的焦慮 這次李彥宏也許可以不焦慮了
互聯網啟示錄 互聯網啟示錄

感謝馬化騰的焦慮 這次李彥宏也許可以不焦慮了

新時代到來,馬化騰只不過說出了大佬們的共識。

本文由 互聯網啟示錄 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新宇。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即使龐大如BAT,尾大難掉的道理也出現在他們身上,最近值得關註的,就是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候很坦率的表示:騰訊總是提科技,正是一種焦慮,企業要保持戰略制高點,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技術。

每個人都有焦慮的時候,在醫學上被稱為現實性焦慮,與病理性焦慮不同,現實性焦慮所表現的是對現實的潛在挑戰或威脅的一種情緒反應,而且這種情緒反應是與現實威脅的事實相適應的,是一個人在面臨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

直到這種現實的威脅得到控制或消除,這種焦慮狀況才會消失。

馬化騰的焦慮,意味著什麽?

BAT的成長史,也正是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2000年前後湧現出的大量網站或者商業模式,基本都已經消失在歷史中,百度、阿里、騰訊三家網站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依靠中國巨大的市場,這三家公司是人口紅利時代,最大的受益者。

曾經的中國互聯網,是C2C的發展方式,即 copy to china,國外的模式,PC時代,這樣的野蠻生長是互聯網公司必然的道路,在2000年左右,熱門網站的創始人,或多或少都有矽谷工作或者國外留學的經歷背景,這樣的背景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

但是焦慮始終陪伴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焦慮如何發展新用戶?焦慮免費郵箱是否要收費?焦慮會員要不要收費?焦慮沒有合適的商業模式……

好在中國市場很大,潛力無限,人口紅利、流量紅利等讓堅持下來的公司焦慮得到解除,並且迅速發展。經過十多年的發展,C2C變成了2CC,即 copy china to……很多互聯網公司開始向海外進發,或者把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輸出到國外。

直到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中國式互聯網焦慮又開始了,一切似乎又回到原點,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讓商業模式變的更加撲朔迷離,中國市場與國際互聯網市場的發展儼然已經不能再用簡單的複制關系來看待。

歸根結底,這樣的焦慮,來自於中國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緩慢,而所有基於人口紅利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眼見就面臨變革。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正是這樣的警示:互聯網已經變成了一種基礎設施,而PC或者手機,僅僅是一種上網的介質而已,從上網獲取信息,到把上網變為一種24小時的“在線”狀態。

看上去移動互聯網通過手機這種介質顛覆了PC互聯網,但也許很快,手機這樣的方式也許就會被淘汰,那麽現有的移動互聯網模式又要被重新定義。

所以,盡管手握中國數億網民用戶的小馬哥,也不免驚出一生冷汗,變的焦慮起來,他的焦慮並不是沒有道理:微信的用戶基數、活躍度已經讓大家感覺到QQ成為了昨日黃花,歷史證明了再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產品,都有可能被淘汰,未來的互聯網入口會更加碎片化,哪怕是一面墻壁或者是簡單的木頭桌面,都有可能是互聯網的承載介質。

新時代到來 馬化騰只不過說出了大佬們的共識

馬化騰的焦慮,只不過透露出了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對於技術的重視程度,已經上升到公司未來戰略和生死存亡的高度。這一點也不奇怪,國內的互聯網目前還停留在簡單的信息技術時代,其實互聯網技術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一部分。

互聯網被稱為工業革命級別的偉大發明,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代表,通過機器解放了手工,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第二次工業革命則讓人類通過電進入了電氣時代,顯然,互聯網技術發展至今,獲取信息僅僅是最初級的應用,把互聯網與設備(硬件)結合起來,這樣的想象空間會更大。

馬化騰的焦慮在於:BAT三家當中,騰訊的技術基因是三家中顯的比較弱的,並且,目前騰訊諸多的技術支持,還是圍繞自身的護城河建設。而其他兩家,阿里董事會主席馬雲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資源,阿里將通過技術打造未來新經濟基礎設施。而百度CEO李彥宏則在2016年百度世界大會上宣布:百度將成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從這些變化上來看,對於未來技術的重要性,BAT的大佬們已經達成了共識。

馬化騰最焦慮是人工智能AI,他說:可能過去有很多紅利(人口紅利、流量紅利、內容紅利),但是最終還是要看到技術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東西。特別是在AI更加普及的當下,這方面的技術鴻溝更加明顯了。所以我們還是非常擔心,也關註這方面的發展。

BAT當中百度或是最不焦慮的存在

這麽來看,最不焦慮的恰恰是BAT之中的百度,從百度官方公眾號最近發布的消息中可以看到:百度大廈的門禁系統,已經全面上了人臉識別系統。這條消息似乎並未引發足夠的關註,而背後的透露出的關鍵信息是:把科學技術變為發展力,最難的往往並不是理論,而是真正的大規模應用。

正如:我們都能發現水沸騰之後,鍋蓋不停的被蒸汽頂起,但真正把這個理論變為蒸汽機再成為火車頭,這個過程才是最偉大的。

馬化騰則認為:人機交互的演變,從PC到手機,未來可能到視網膜眼鏡,甚至通過腦電波、皮膚的電流可以產生一些互動,那可能都會催生很多產業。從這一點來看,三大BAT當中,也只有百度開始了真正的基於生活場景的應用,並且是完成了軟件和硬件的結合。

僅從人臉識別作為門禁來用這個場景而言:接近於0的誤過率,這個要求極其苛刻,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關鍵性的應用幾乎不允許發生錯誤,一旦發生故障,可能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所以對整體的系統,包括硬件和軟件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實現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這需要通過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之後,形成了系統的算法,並且在各種苛刻的條件下,比如:做鬼臉、換發型、光線的變化等等,每個在應用場景中的問題,都需要去解決。

同樣的案例還在已經完成上路測試的百度無人車上體現:與人腦的識別反應不同,哪怕是下雨天的地面反光,系統也得在極其嚴苛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智能實時分析,讓無人駕駛車進行正確的指令操作,而在實際的路況情況下,所有情況不可能是提前預設,而是實時的計算,這時候,想做到把理論變成商用,所跨越的鴻溝已經不僅僅是寫代碼那麽簡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近揭曉了全球年度最具突破性的科技排行榜,其中刷臉支付成為榜單創建 16 年以來首個來自中國的技術突破,而百度成為史上首個兩度入選榜單的中國公司,並且包攬了人工智能類別的所有獎項,包括強化學習、自動駕駛貨車和刷臉支付。

從百度14年高調建立深度實驗室,到今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複,百度將牽頭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此外還將作為共建單位共同參與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工作。這些,正是百度提前的布局所產生的結果,並且優勢已經非常明顯。

未來基於場景化的互聯網應用,已經不能簡單的是基於某個APP的互動所形成的商業模式,這樣的應用非常膚淺,未來的技術除了深入場景,還要真正的形成“萬物互聯”,這也不是給硬件家裝一個wifi模塊,就是所謂“人工智能家居”了,所以,馬化騰的“焦慮”說,留給中國互聯網的是更多的思考,而從當下來看,百度或許這次可以不焦慮了。

馬化騰 李彥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13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13.shtml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南七道 南七道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本文作者汪祥斌:騰訊系創業者,大數據公司DataEye創始人&CEO,這是大數據觀察系列第一篇。授權首發於南七道公眾賬號。

自從美團王興提出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後,大家在談論每一個行業時,都要提到下半場,包括大數據行業。大數據的概念在這幾年,火爆程度不亞於AI、VR等概念。

但是,作為一個大數據創業者,在談大數據的下半場之前,現在互聯網界對於大數據這個概念有太多誤區。你所知道的大數據的概念,也許都是錯誤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首先,大數據並不在於其大,而在於質量,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有用。

大數據是一個比較泛的概念,大數據其實不是強調數據有多麽大,而是有用。有用的數據才能稱得上是大數據,有用就包括了規模、質量等各種綜合性屬性。

所有的數據都必須深度地與業務揉合。換句話說,創業者憑空想象的大數據模式一定都是虛假的。沒有做過這個具體業務的人去談合作,說如何幫到別人,這都是忽悠。

這個行業里有太多不可描述的事情,靠這個忽悠吃飯的人太多了。大數據領域,精準營銷是一個被提及到最多的概念,沒有之一,理論是大數據可以支持精準營銷。大家都知道大數據需要規模,所有外行人看到的就是,你有這麽多數據,所以你這個就是精準營銷。但是忽視了一點就是,真正到精準營銷前還有一個在中間隔著的,不是規模而是質量,而最終落地在效果。

這里面大家很容易忽視一點,就是大數據要做到支持精準營銷,這里面對大數據是有約定的,數據的質量和規模同比都能達到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

規模在大數據這一行目前看做到不難,難在質量,而且質量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天塹。如果說DataEye從頭再來,2年內只做到現如今的覆蓋我覺的依舊沒什麽難度。但是,這種覆蓋所獲得的數據,能不能支撐所謂的大數據精準營銷,這是關鍵。沒有質量談數據的商業化都是扯淡。

以遊戲行業為例,在遊戲里做大數據營銷,或者放大一點在移動互聯網做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其實收集的不外乎是人的一些行為數據。但真正能支撐你到後面變現的行為才是有效的,但這點並不是每個行為都能支持的。

所以在大數據行業里,無效數據和數據質量的監測是很重要的,這個我覺得是下半場的核心。它會影響每一家數據公司數據變現的效率,變現效率將會是下半場的賽點。

在接下來,如何高效地獲得有效數據這對創業者的門檻將變得非常高。很多數據服務,比如說統計產品,不是拿到的數據都有效,我認為很多統計產品拿到的數據是無效的,甚至是沒有任何商業化的價值。

創業者要關註自己最終數據商業化的落點在哪,如果是精準營銷,什麽樣的數據是有效的呢?在這其中,高質量客戶的行為數據對精準定位肯定是有效的。比如要推銷一個潮品,你需要的用戶不僅是個消費能力強的,而且是很潮的人,那麽他就是一個高質量的數據。換句話說,如果產品都不能覆蓋這些人(你商業落點的客戶全體),覆蓋的都是一些六七八九線城市的用戶,這時候創業者跟投資者說看見沒有,我有一兩億用戶移動端行為數據,其實商業化根本無從談起。所以我說的商業落點很重要,因為只有知道落點在哪你才知道你的數據質量該如何提升,究竟缺什麽,該設計什麽樣的服務產品。

所以大數據的下半場,爭奪的就是商業化效益,其中關鍵是數據質量的競爭。但想要高質量的數據或者高質量的客戶,你就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產品,才能完成高效高質的數據積累。高質量的數據依賴高質量的業務,高質量的業務依賴於高質量的產品,三者相輔相成。

比如現在遊戲行業買量、導量成本高了,於是需要更多的服務。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做了個產品叫廣告監測,這個產品很簡單,到16年之後就沒怎麽推了。因為我們覺得這個產品門檻很低,而且客戶自己都能解決,很多客戶已經自己解決了。有中小客戶解決不了的,他可能用第三方。那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提供高質量的業務或者產品。我們今年在產品布局就整個提升一個檔次,提升整體數據質量,提升服務水平。

數據是客觀的,也是最不客觀的

在理論上來說,數據是最客觀的,因為拿到的這些數據,都是通過設備等各種渠道采集的。但同時這也是最不客觀的,因為人工可以幹預並篡改。

在中國,純粹的規模和量級很容易達到,有些人客觀達不到,就通過主觀的各種手段,哪怕是造假也很容易達到。所以說,數據規模這不是一個特別好衡量的東西,聽上去太虛了。到現在為止,還會有些創業者喜歡說,他們覆蓋的設備數量,然從十億到幾十億臺,甚至有的人說自己都快上百億了,我在知乎里提過一個問題:請問中國的運營商一年入網多少臺設備啊?大數據創業者太多,設備有些不夠用了。

從騰訊離職,到現在我做大數據這麽多年,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對數據的感覺越來越深刻,數據這個東西真的很有意思,如果說它客觀,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客觀的一個存在。但如果說它虛吧,它也最容易被修改。現在各行各業開口閉口都是數據,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數據隨時可以被修改。

這點不方便太展開說,具體原因你懂的。

這個階段大數據核心不是技術,而是商業化

大數據創業到現在,決定最終發展的,其實不是大數據的技術,而是大數據的商業化。

上半場結束了,下半場競爭的是什麽,我們確實一直在思考。想來想去恐怕就是商業化了。對數據源來說,不是比誰會忽悠,比的是誰更能賺錢,誰的變現效率更快。

不懂商業的創業者,一定是會墊底的,把大數據的坑填平的。中國不缺數據技術型人才,缺的是數據商業化人才。怎麽樣結合數據把它商業化,把這生意做好,這個是中國最缺的。

不僅是大數據,可能各個行業都是這樣,現在缺乏真正的商業化。前面競爭已經基本結束,但真正走向商業是一道大坎。15年我在矽谷待了一段時間,見了很多以前在騰訊的兄弟,之前騰訊研究院的兄弟在google研究算法有不少,他研究的課題我看了,確實先進,但要說在技術上高多少也不見得,但是大家所展現的商業思維與探索,跟國內確實有比較大的差距。

現在在國外,有專門幫助客戶做大數據商業化的公司。比如我了解的一個海外團隊就是在幫全球各處運營商做數據商業化的。他們在海外做過的商業化的案子,包括門店、運營商、基站的選址,高速公路邊上那種大的立柱廣告的布設等等。

大數據的商業,最後一定是很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是一個好商業模式。紙面上的模式、數據等,那沒任何意義。實踐很重要,我看過太多大數據案例了甚至有些我可以告訴大家都是所謂的專家臆想出來的,相對於紙面上的案例我更喜歡踏實實踐的失敗例子。

整個大數據的上半場,大家拼概念、拿融資、收數據源,該拿的都拿了,數據源之爭到16年基本上就收官了,格局已經形成。接下去的下半場就真的很殘酷了,這拼的真的就是魚死網破了。那下半場大家拼的是什麽?拼的就是邊際效應。既然圈了這麽多人進來,那就得把這個閉環圓上,不然怎麽收場?所以大數據下半場,就是拼變現和效率。創業者能等,投資人等不了。

大數據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看不清的,矽谷的《奇點來臨》說,任何一個新興行業最終都會有一個曲線。一個新興的行業的發展一定都是波浪式發展的,一開始是高速發展,發展完之後進入調整期,然後再沖刺。大數據行業也是如此。當它經歷低谷之後它會再次成長起來,那這整個行業可能就慢慢開始成熟了。而現在,我們處在離成熟階段還有比較遠的距離。

大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85

百度外賣“賣身”疑雲,事件瞬息萬變,也許還有變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8/162970.shtml

百度外賣“賣身”疑雲,事件瞬息萬變,也許還有變數
財經雜誌 財經雜誌

百度外賣“賣身”疑雲,事件瞬息萬變,也許還有變數

雙方還在博弈,事件瞬息萬變,也許還有變數。

來源 | 財經雜誌(ID:i-caijing)

文 | 張珺

對於市場上百度外賣“賣身”的傳聞,《財經》記者獨家獲悉,百度方面已與順豐接觸一年以上,但一直沒有進入實質性階段,此舉在順豐2017年2月完成借殼上市後步伐加快。

但是一直到兩個月之前,雙方洽談的都是融資而非“賣身”,融資金額在2億美元上下,此外還包含順豐和百度集團簽署的一攬子協議。

timg (1)

一位接近百度外賣的人士向《財經》記者透露,在百度外賣於2015年7月進行第一輪獨立融資後不久,其和順豐就已經開始接觸,至今已經一年半有余。但是此前一直停留在“保持接觸”的層面上,沒有開展實質性動作,主要原因是順豐“自己資本的問題還沒有搞定”。

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2月24日,順豐控股在深交所上市,其大的資本操作告一段落。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說,去年到今年是整個快遞行業的上市潮,其大背景是快遞行業的增速正在放緩,如果這兩年還不上市就會很危險,將來很難去以一個比較高的價格融資。

“增速放緩了,所以大家需要有錢進來去開拓其他領域。”上述行業人士說,順豐在O2O外賣配送表現得最為積極。“他們之前錯過了電商的發展,覺得O2O這件事情是有可能彎道超車的,順豐在嘿客失敗、順豐優選也不算成功這兩個前提下,他自己還是認為O2O值得做。”

上述接近百度外賣的人士表示,近半年來順豐意願逐漸加強,其體現之一是順豐和百度外賣在很多站點深度合作,比如在北京的國貿站,就是順豐的人員在幫百度外賣進行配送。“順豐想通過自己的運營去了解一些關鍵的信息,不是通過PPT和展示的材料。”

但是另一方面,順豐也還在遲疑。一位接近百度外賣代理商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百度外賣高層曾透露四月份將有重要消息宣布,但是四月份已過,仍未有任何消息流出。“雙方還在博弈,事件瞬息萬變,也許還有變數。

1

不過該人士說,一直到兩個月前,其獲得的消息還是——順豐和百度外賣是按融資進行談判的,並且融資金額不大,在2億美元左右,此外還包含了順豐和百度集團的一攬子協議。

這里說的“一攬子協議”或與百度無人駕駛有關,雙方都對此有需求。對於順豐來說,其可以獲得百度無人駕駛的“能力”;對於百度來說,這事實上幫助了其無人駕駛的落地。“無人駕駛想在家用轎車上實現挺難的,在貨運上實現可能性要好很多。”他說。

另據一位接近百度外賣部門的百度員工向《財經》透露,其兩個月前了解到的版本也是融資的說法。“前段時間外賣是在搞融資,有投資方要投資是肯定的。”

為何一直以來的融資會演變成市場上的“賣身”傳聞?

“這個事情不透明的地方就在這兒。”上述接近百度外賣的人士說。他猜測有以下幾種可能性:第一,有百度外賣或順豐的競爭對手放風;第二,順豐放風逼百度;第三,百度改變主意,認為投資2到3億美元也解決不了問題,不如直接賣給順豐或者讓順豐控股。

但是一位接近順豐的人士認為,以順豐的風格,除非價格非常便宜,否則不會真的買下來或者控股。他對《財經》記者算賬,百度外賣上一輪融資是按照投後20億美元去做的,就算這一次按照15億美元融資,要過半的股份也得7到8億美元,這對順豐來講還是有點多了。“7到8億美金,接下來的投入還得按照一年4到5億美金投入做,那又是何必呢?”

如果真的要收購,或者占大股份,除非百度降價,降得很猛。”這位接近順豐的人士說,如果只是投資,協議又很好,投資就能拿很多數據,“能投肯定不買”。

上述行業資深人士認為,除了在價格方面猶豫之外,更重要的是百度外賣對於順豐進入該領域到底有多大幫助存疑。“這個業務能不能賺錢?百度外賣到底靠不靠譜?為什麽美團外賣、餓了麽的速度比百度快那麽多?他們還沒有看清楚。”

不過他也表示,事件瞬息萬變,仍有不確定性,最終“賣身”也不是不可能。

據比達咨詢2017年Q1外賣市場報告,百度外賣市場份額17.3%,位列第三,相較2016年的18.5%有所下滑。在該季度,餓了麽和美團外賣市場份額分別為36.5%和33%。不過據美團點評副總裁兼外賣和配送事業部總經理王莆中在一次媒體交流中透露,目前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4%。

據《財經》了解,華興也曾撮合將百度外賣賣給美團外賣。但一位接近美團點評高層的人士對《財經》表示,他們認為百度外賣在全國市場所占份額太小,雙方合並價值不大。“除非價格足夠足夠低,否則不會考慮。”不過這樣的接觸發生在2015年底大眾點評和美團網合並之時及之後一段時間,雙方已經有一年沒有任何接觸。

此前一系列事件表明,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到任之後,已決心對百度O2O業務進行大調整。

一位百度糯米相關人士對《財經》記者說,百度糯米大多數部門裁員在30%及以上,受災最嚴重的是產品、技術、市場部門。另據一位百度內容生態相關部門人士說,前兩個月收到很多百度糯米的轉崗簡歷,這說明裁員情況屬實。

《財經》此前報道,O2O業務線的調整早在2016年年底就已開始。一位百度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百度糯米在縮編和內部優化,實習生名額全部被砍,有的人被直接勸退,也有一部分人主動離職。

timg (2)

“部分是效益不好,去年年終獎拿得很少,有的不滿,或者說有點失望。”除了人員調整外,百度糯米從去年年底還開始嚴控預算、壓縮成本。

5月2日,百度戰略副總裁金宇轉崗百度資本任合夥人,兼任COO陸奇的顧問。金宇於2013年加入百度,此前擔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在2016年百度戰略顧問何海文離職後接替其職務,為百度集團戰略部負責人。

金宇曾是“百度O2O戰略最積極的鼓吹者”,他的轉崗被業界認為是百度戰略大調整的一部分。而隨著百度外賣等虧損項目相繼“出清”,百度過去整個圍繞O2O戰略所做的諸多業務布局也將迎來全面整肅。

百度外賣 順豐控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80

李嘉誠: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 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821/164744.shtml

李嘉誠: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 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
李嘉誠 李嘉誠

李嘉誠: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 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

商場每一天如嚴酷的戰爭。

來源 | 筆記俠(ID:Notesman)

文 丨 李嘉誠

  編輯 | 清野

經典演講·完整筆記·組織管理

一、IQ、EQ、SQ皆重要

我所知的都是從書本及雜誌吸收而來,但我的知識及見解卻是自己的經驗和觀察所累積。究竟成功人生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程式?

每個人都可以有巨大的雄心及高遠的夢想,分別在於有沒有能力實現這些夢想,當夢想成真的時候,會否在成功的臺階上更知進取?

當夢境破滅、無力取勝、無能力轉敗為勝時,會否被套在自命不凡的枷鎖?抑或會跌進萬念俱灰無所期待的沮喪之中?

再有學識再成功的人,也要抵禦命運的寒風,雖然我在事業發展方面一直比較順利,但和大家一樣,無論我喜歡或不喜歡,我也有達不到的夢想、做不到的事、說不出的話,有憤怒、有不滿,傷心的時候,我亦會流下眼淚。

人生是一個很大、很複雜和常變的課題,我們用分析、運算、邏輯等理性的智商(IQ)解決諸多問題;用理解力和自我控制的情緒智商(EQ)去面對問題;用追求卓越、價值及激發自強的心靈智商(SQ)去超越問題。

在我個人經歷中,對此3Q的不斷提升是必要的。 

2

學術專業的知識,使我們有能力去馳騁於社會各行各業中;

對自己及他人環境的了解,能發揮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加強家庭、學校、機構的團隊精神;

慎思明辨的心靈能力驅使我們對意義和價值的追求,促動創造精神,把經驗轉化成智慧,在順境和逆境之中從容前進。

只有聰明睿智的人洞悉到今天不是昨天,知道要承擔無可逆轉的改變。盡管今天沒有破譯的方法,他們也不會凝固於痛苦與自我折磨之中,不會天天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不會天天計算眼前的利弊。

因他們知道每日積極正面地面對、思考及沖破問題,是構成豐盛人生的重要環節,及為人生累積最有價值的財富。即使處境可能不會因自己的主觀努力或意誌轉移,但他們早已戰勝生活的苦澀,為轉危為機作好一切準備。

世人都想有一本成功的秘笈,有些人窮一生精力去找尋這本無字天書,但成功的人,一生都在不斷編制自己的無字天書。

二、在競爭中不斷成長

我每次出門,在機場都看到有關於我的書籍,不知道為什麽其中最多人感興趣的題目,總是離不開我如何賺錢,既然那麽多人有興趣,便來談一談。

首先,讓我回顧一下我和長實系(和記黃埔、長江實業)的發展里程碑:

1940年因戰亂隨家人從內地去港;

1943年父親因貧病失救去世,負起家庭重擔;

1950年創立長江塑膠廠;

1971年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

1972年長江實業集團上市;

1979年從匯豐銀行收購英資和記黃埔集團22.4%的股份。

我個人和公司都是在競爭中成長的,很多人只看到我今天的成就,而忘記甚至不理解其中的過程,我們公司現時擁有的一切,其實是經過全體人員多年努力的成果。

2002年集團業務已遍布41個國家,雇員人數逾15萬。我個人和公司都是在競爭中成長的。我事業剛起步時,除了一個人赤手空拳,我沒有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優越的條件,一點兒也沒有,這包括資金、人際關系、市場等等。

3

很多人常常有一個誤解,以為我們公司快速擴展是和壟斷市場有關,其實我個人和公司跟一般小公司一樣,都要在不斷的競爭中成長。

當我整理公司發展資料時,最明顯的是我們參與不同行業的時候,市場內已有很強和具實力的競爭對手擔當主導角色,究竟“老二如何變第一”?或者更正確地說:“老三老四老五如何變第一第二”?

能否抓住時機和企業發展的步伐有重大關聯,要抓住時機,要先掌握準確資料和最新資訊能否抓住時機,是看你平常的步伐是否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

三、抓住時機的重要因素

1.知己知彼(Know your Personality)

做任何決定之前,我們要先知道自己的條件,然後才知道自己有什麽選擇。在企業的層次,要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要看對手的長處,掌握準確、充足資料做出正確的決定。

2.磨礪眼光(Sharpen your Acumen)

知識最大作用是可以磨礪眼光,增強判斷力,有人喜歡憑直覺行事,但直覺並不是可靠的方向儀。時代不斷進步,我們不但要緊貼轉變,最好還要走前幾步。

要有國際視野,掌握和判斷最快、最準的資訊。不願改變的人只能等待運氣,懂得掌握時機的人便能創造機會;幸運只會降臨有世界觀、膽大心細、敢於接受挑戰但能謹慎行事的人身上。

4

3.設定坐標(Identify your Coordinates)

我們身處一個多元年代,面臨四方八面挑戰,以和記黃埔為例,集團業務遍布全球,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全球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我在1979年收購和記黃埔的時候,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人流暢的哲學思維和西方管理科學兩大範疇內,找出一些適合公司發展跟管理的坐標,然後再建立一套靈活的架構,發揮企業精神,確保今日的擴展不會變成明天的包袱。

靈活架構為集團輸送生命動力,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生命力,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帶給公司最大利益。完善治理守則和清晰指引可確保“創意“空間。

企業越大,單一指令行為越不可行,因為最終不能將管理層的不同專業和管理經驗發揮。

4.毅力堅持(Develop your Endurance)

市場逆轉情況,由太多因素引發,成功沒有絕對方程式,但失敗都有定律:減低一切失敗的因素就是成功的基石

以下四點可以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承擔風險的能力:

①謹守法律及企業守則;

②嚴守足夠流動資金;

③維持溢利;

④重視人才的凝聚和培訓。

現今世界經濟嚴峻,成功沒有魔法,也沒有點金術,人文精神永遠是創意的泉源。企業領導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能全景思維,有長遠眼光、務實創新,掌握最新、最準確的資料,做出正確的決策,迅速行動、全力以赴。

建立個人和企業良好信譽,這是資產負債表之中見不到、但卻是價值無限的資產。

四、管理心得

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管理有沒有藝術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翻查字典,Art藝術的定義可簡單歸納為人類發自內心的創作、行為、原則、方法或表達,一般帶美感,能有超然性和能引起共鳴。是一門能從求學、模仿、實踐和觀察所得的學問。光看這些表面證供,管理學幾乎和藝術可混為一談,那麽我就應該沒有什麽好講了。

1.你是老板還是領袖?

我常常問我自己,你是想當團隊的老板還是一個團隊的領袖?一般而言,做老板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地位之便,這可來自上天的緣份或憑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較為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

要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板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想當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務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責任,在流動與變化萬千的世界中,發現自己是誰,了解自己要成什麽模樣是建立尊嚴的基礎。

儒家之修身、反求諸己、不欺暗室的原則,西方之宗教教律,圍繞這題目落墨很多,到書店、在網上自我增值的書和秘訣多不勝數。

5

我認為自我管理是一種靜態管理:是培養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識和經驗轉變為能力的催化劑。這“化學反應”由一系列的問題開始,人生在不同的階段中,要經常反思自問:

我有什麽心願?我有宏偉的夢想,我懂不懂得什麽是節制的熱情?我有拚戰命運的決心,我有沒有面對恐懼的勇氣?我有信息有機會,有沒有使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賦過人,有沒有面對順流逆流時懂得適如其分處理的心力?

你的答案可能因時、因事、因處境,審時度勢而有所不同,但思索是上天恩賜人類捍衛命運的盾牌,很多人總是把不當的自我管理與交惡運混為一談,這是很消極無奈和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2.要成功,怎能光靠運氣?

14歲,窮小子一個的時候,我對自己有一管理方法很簡單,我知道我必須賺取足夠一家勉強存活的費用。

我知道沒有知識我改變不了命運,我知道今天的我沒有本錢好高騖遠,我也想飛得很高,在腦袋中常常記起我祖母的感嘆:“阿誠,我們什麽時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麽富有?”

我可不想象希臘神話中伊卡羅斯(Icarus)一樣,憑仗蠟做的翅膀翺翔而墮下。

我一方面緊守角色,雖然我當時只是小工,但我堅持每樣交托給我的事做得妥當出色,一方面絕不浪費時間,把任何剩下來的一分一毫都購買實用的舊書籍。我知道要成功,怎能光靠運氣?欠缺學問知識,程度與人相距甚遠,運氣來臨的時候也不知道。

還有一重要小點,我想和大家分享,講究儀容整齊清潔是自律的表現,誰都能理解貧困的人包裝選擇不多,但能選擇自律心靈態度的人更容易備受欣賞。

6

3.實事求是、自我修正挽回的機制

22歲我成立公司以後,進取奮鬥的品德和性格對我而言層次有所不同,我知道光憑能忍、任勞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環過時的觀念,成功也許沒有既定的方程式,失敗的因子卻顯而易見,建立減低失敗的架構,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知識需要和意誌結合,靜態管理自我的方法要伸延至動態管理,理性的力量加上理智的力量,問題的核心在如何避免聰明組織幹愚蠢的事。

“如果”一詞對我有新的意義,多層思量和多方能力皆有極大的價值,要知道“後見之明”在商業社會中只有很狹隘的貢獻。人類最獨特的是不僅是我們有洞悉思考事物本質的理智,而是我們有遵守承諾、矯正更新的能力、堅守價值觀及追求目標的意誌。

商業架構的靈活制度要建立在基於實事求是、能有自我修正挽回的機制(Check and Balance)。

我指的不單純是會計系統,而是在張力中釋放動力,在信任、時間、能力等等範疇建立不呆板、能隨機應變的制度。

你們也許聽過我說企業應在穩健中尋找跳躍的進步,大標題下的小點要包括但不局限於:開源對節流、監督管治對創意和授權、直覺對科學觀、知止對無限發展……等等。

每一個機構有不同的挑戰,很難有絕對放諸四海皆準、皆適用的預制組件,老實說我對很多人雲亦雲的表面專家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里有數,說得俗一點,有時大家方向都正確,耍的卻是花拳繡腿、姿勢又不對。

管理者對自己負責的事和身處的組織有深層的體驗和理解最為重要。了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8

其次成功的管理者都應是伯樂,摩登伯樂的責任不僅在甄選、延攬“比他更聰明的人才”,但絕對不能挑選名氣大但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

高度競爭社會中,高效組織的企業亦無法負擔那些濫竽充數、唯唯諾諾、灰心喪誌的員工,同樣也難負擔光以自我表演為一切出發點的“企業大將”。

挑選團隊,有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緊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同樣是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

要建立同心協力的團隊第一條法則就是能聆聽得到沈默的聲音,問自己團隊和你相處,有無樂趣可言,你是否開明公允、寬宏大量,能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創造的能力,有原則和坐標而不是費時失事矯枉過正的執著者。

4.正確的杠桿心態

領袖管理團隊要知道什麽是正確的“杠桿”心態,“杠桿定律”始祖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至前212年)是古希臘學者,他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

支點是效率和節省資源策略智慧的出發點,試想與海克力士(Hercules)單憑個人力氣相比,阿基米得是有效得多。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把這概念簡單扭曲為叫人迷思四兩撥千斤教人以小博大,聰明的管理者專註研究精算出的是支點的位置,支點的正確無誤才是結果的核心。這門功夫倚仗你的專業知識和綜合力,能否洞察出那些看不見的聯系之層次和次序。

今天我們看見很多公司只看見千斤和四兩的直接可能而忽視支點的可能性,因過度擴張而陷入困境。

我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翻閱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書,表面上挺沈悶,但別的會計處理的方法的優點和流弊,方向的選擇和公司資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啟示。

對我而言,管理人員對會計知識的把持和尊重,正現金流的控制,公司預算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元素。還有兩點不要忘記:

第一,管理人員特別要花心思在脆弱環節;

第二,在任何組織內優柔寡斷者和盲目沖動者均是一種傳染病毒,前者的延誤時機和後者的盲目沖動均可使企業在一夕間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5.接受新事物、新思維與傳統中和更新的能力

最後,好的管理者真正的藝術在其接受新事物、新思維與傳統中和更新的能力。

人的認知力由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貫通,我們永遠不是也永遠不能成為“無所不能的人”,有時我很驚訝地聽到今天還有管理人以“勞累”為單一賣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義也同樣重要,要保持企業生生不息,管理人要賦予企業生命。這不單只是時下流行在介紹企業時在PPT打上使命,或是懂得說上兩句人文精神的語言,而是在商業秩序模糊的地帶力求建立正直誠實的良心。

9

這路並不好走,企業核心責任是追求效率及盈利,盡量擴大自己的資產價值,其立場是正確及必要的。

商場每一天如嚴酷的戰爭,負責任的管理者捍衛企業和股東的利益已經天天筋疲力竭,永無止境的開源節流、科技更新及投資增長,卻未必能創造就業機會,市場競爭和社會責任每每兩難兼顧,很多時候,也只能是在眾多社會問題中略盡綿力而已。

我常常跟兒子說,他要建立沒有傲心但有傲骨的團隊,在肩負經濟組織其特定及有限責任的同時,也要努力不懈,攜手服務貢獻於社會。這不能只是我對你一個希望,而是你對我的一個承諾。

今天也和大家共勉。

3Q 商場 競爭 心態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74

What we are reading:也許你要睡一睡

1 : GS(14)@2018-01-15 03:31:55

特首林鄭月娥上月在電台節目說,每日只睡五小時。很多領袖人物喜歡以「我睡很少」顯示自己勤力、精力過人;可是,讀過《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你或會可憐他們。本書由一位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睡眠專家,綜合自己和其他學者研究寫成。他指出,長期睡眠少於六、七小時的人,記憶力、學習力和判斷力會明顯衰退;患癌症、心臟病、中風、腦退化、憂鬱症機會則大增。就算你不關心健康只求眼前快活,也應注意睡眠不足會脾氣暴躁、易導致肥胖,外貌吸引力、運動表現甚至性能力也大受影響。連續十日睡不足六小時,對身體傷害已等同開通宵一晚,而且不能靠「補眠」補救。像林鄭只睡五小時呢?連續十九小時沒睡,對精神和認知能力影響,已等同「吹波仔」不及格的醉酒程度,難怪睡眠不足引致的交通意外,比飲酒或藥物影響的加起來還要多。眾多研究證實,睡眠不足的醫護人員判錯症、開錯藥、把手術用品遺留病人體內等嚴重失誤機會大升。老實說,你對日理萬機、但只睡五小時的特首的判斷有信心嗎?兒童比成人需要更多睡眠是常識,原來青春期的生理時鐘也和成人不同,睡意遲兩小時才出現,太早上床也只會眼光光。而一般學校八時左右上課,對年輕人肯定過早(因為還有交通時間),除了縮短年輕人睡眠,更直接剝奪近清晨才出現的「快速眼動睡眠」(REM Sleep)高峯。「快速眼動睡眠」是維持精神健康的關鍵,作者認為很多因被診斷為專注力失調要服藥的青少年,問題根源只是渴睡。我平日早起跑步,六點半已見不少孩子在等校車,以港孩學業之繁重,他們大概十一、二時才上床,就算入了甚麼名學校恐怕也得不償失。想睡得更好?當然應少飲咖啡茶,特別是中午過後,因為身體要用五至七小時才把咖啡因分解50%,傍晚喝的Espresso到午夜仍有一半效力。也有人誤以為喝酒可放鬆心情幫助睡眠,但酒精雖使人昏昏欲睡,實際作用只是麻醉,飲者腦部並無得到睡眠的調適效果。入夜後用電腦和手機,顯示屏的藍光會混淆生理時鐘運作,驅趕睡意,非常有害。睡前暖水浴的確可幫助入眠,但理由卻與一般人想法相反:「暖笠笠」感覺無助入睡,實際上睡時身體需要降溫,暖水浴令皮下血管擴張,加速身體散熱。但作者最重要建議是,不管周日周末,每日定時入睡和起床;他甚至贊成用鬧鐘——但是並非早上用,而是夜晚提醒自己準時就寢。姚崢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4/202740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