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9 TWM
鳳梨王葉金塗古宅翻修,在歷史古厝疊上現代大樓,新與舊的對比組合,也正默默道出大稻埕所面臨的今昔轉折與處境,新經濟與舊產業如何共生相合,成為大稻埕面臨的首要挑戰與課題。
撰文•燕珍宜
台灣許多歷史老街被詬病「夜市化」、「商業化」,環境擁擠甚至髒亂,產品大同小異,都是便宜的中國貨,毫無地方特色。大稻埕作為台北唯一的老街, 是否也會同樣沉淪?
「未來假設中藥店一家一家收, 咖啡店一家一家開, 到時候如果整個氛圍被破壞掉了,我們就會離開,就會撤走。」ALL BLACK協理林文正語出驚人地說出他們的最大隱憂。
新勢力頻進駐,南北貨傳產亟待升級「我們只是配角,他們才是主角,傳統店家與新興店家最理想的平衡比例是七比三。如果屆時,中藥店、南北貨店都沒有了,全 部都變成服飾店或者是藝品店等的新興店家,那就跟其他的商圈沒有什麼差別了,只不過是另一個永康街或是中山區。」林文正補充解釋。
大稻埕如何在新勢力入侵之際,仍能保有原來的傳統店家和特色風貌?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表示,「我也擔心原有產業逐漸消失,所以政府一直積極鼓勵輔 導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例如中藥材部分,就會結合漢方科技業者,共同研發新產品。至於南北貨面臨的挑戰更大,商業處會輔導業者推公平貿易、藥材履歷等 等,以維持品質、做出差異化。」「這裡與華山文創園區或松菸文創園區不同,在這裡,連空氣裡都有著歷史的味道。」台灣通青木由香如此形容大稻埕。如何在繁 榮的同時,又是一塊淨土?如何讓大稻埕在發展的同時,不被人潮淹沒而破壞原有的深度與價值?則為第二大難題與挑戰。
「對的客人比人潮數量更加重要,不合適的客人,人潮再多也沒用。」印花樂設計總監沈奕妤認為。「一個地方要讓一萬個人來十次,而不是十萬個人來一次。」負責大稻埕老屋修繕業務的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也是大稻埕旅遊資訊站創辦人呂大吉表示。
保存在地特色,須要居民自覺與團結對此,林崇傑說明,政府正在加緊研擬﹁商圈自治發展條例﹂的法規,這將是全台最早推動,有了法源依據後,就需要當地居民的自覺與團結,共同決定大稻埕未來發展的新面貌。
他以日本為例,位於長野縣的妻籠宿至今仍保有江戶時代的完整街廓,就是依靠當地居民形成共識、共同訂出「三不政策」:不賣房、不租給外來人、不破壞房子的 規約,才能讓古老的景觀長久保存下來,是日本傳統聚落保存的先驅。又或者,像日本竹富島為了保護當地最大的資產──像星星一樣的砂子, 也訂出遊客不能將星砂帶走的規定,如此地方特色才能在發展的同時,又能永續保存。
目前,大稻埕的店面詢問度居高不下,當地房東連出租的字條都還沒貼上,就已經一堆人敲門。巷子裡的店面,三年前還是以倉庫的價格出租,如今變成店面價,翻漲一倍。「我每個月都會接到一堆電話,要我幫忙找大稻埕的房子。」呂大吉表示。
租金水漲船高,文創小店憂排擠效應隨著各界的關注度逐漸加溫,仲介也開始介入,租金行情水漲船高,大稻埕是否會步入松菸文創園區,大店趕走小店的排擠效應,也讓現有文創小店與青年創業者憂心忡忡。
然而,錢並不是所有大稻埕房東的唯一考量,曾經是大稻埕最大米行葉晉發商號的第四代、也是葉晉發公司創辦人的葉宏圖,對於傳承與保存祖宅的歷史與文化,抱 持著很深的使命感:「這房子裡的一磚一瓦、每個角落都充滿太多的故事,古宅的生命要延續,必須透過熱情與理念,才能傳承世世代代。」隨著大稻埕傳統街屋再 造修繕過程告一段落,陸續將有愈來愈多的老屋逐漸釋出或再利用,百年老城大稻埕能否再展新風華,讓人熱切期待。
圖說:
大稻埕最有名的年貨大街,已經逐漸失去特色與競爭力,如何升級轉型成為挑戰。
葉金塗古宅翻修,在歷史古厝疊上現代大樓,是北市難得一見結合新舊建築結構的建物。
生產洋草藥的跨國藥企看中中國市場,紛紛搶灘登陸。 (CFP/圖)
2014年,“洋草藥”在大陸的銷售額約為50億元,約占國內中藥銷售額的1%,但德國銀杏類制劑等產品已具備品牌優勢。
青蒿素是我國唯一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用藥目錄的藥物,卻被外國同類產品申請了專利。目前國際市場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占有量不到1%。“土生”的植物藥,尷尬地成為了國外藥廠的搖錢樹。
作為一名母親,吳銘萱(化名)最近有些糾結。糾結源於一盒德國進口草藥“施保利通片”,這是2歲兒子的抗病毒感冒用藥,國藥準字Z字頭註冊號,成分側柏葉、贗靛根、紫雛菊根。
“含紫雛菊的藥物制劑可引起皮疹、發癢、罕見面部浮腫、呼吸困難、頭暈和血壓下降”,說明書上的副作用讓她有些遲疑。她在微博上向某知名藥師求助,希望能得到藥片能否用於2歲寶寶的答複。沒想到,卻有陌生人留言,“去看看德文版說明書”。
搜索的結果讓她震驚。
在原產國德國,施保利通片僅適用於4歲以上兒童及成人的病毒性感冒輔助治療,而進入中國後,藥品的中文說明書不僅增加了多個適應癥,更是變身嬰兒用藥。
吳銘萱還發現,作為藥物主要成分之一的紫雛菊,其安全性備受爭議。
2012年8月,英國藥物和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發布公告,提醒家長和看護人不要給12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含有紫雛菊成分的口服草藥產品。
“目前,我們建議所有含紫雛菊成分的藥品在包裝上標明‘12歲以下不得使用’,但這個規定不具有強制性,”MHRA新聞發言官尼克·斯皮爾斯(Nick Spears)說,該預防性的建議來自歐洲草藥產品委員會,委員會經研究得出結論:紫雛菊可能會引發少見但嚴重的過敏反應,不過12歲以上的兒童及成人因為體重更重、更少患感冒,因此風險較小。
對此,施保利通片的生產商德夏菩公司醫學部負責人斯蒂芬妮·皮卡茲(Stephanie Pickartz)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郵件回複中表示,紫雛菊只是施保利通片的成分之一,通過專門的工藝和一定的比例同其他成分混合,“施保利通片的活性成分和單一的紫雛菊有顯著區別,兩者的藥效並不相同。”
她還指出,“4歲以下兒童”並不是一個絕對的禁忌癥,而是一種“預防措施”。在德國,施保利通片是非處方藥,4歲以下兒童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同樣可以使用。“無論是從公司的臨床試驗數據還是不良事件報告系統中,我們都沒有觀察到藥物對於4歲以下兒童會帶來特別的風險。”斯蒂芬妮說。
隨著全球回歸自然理念的興起和健康觀念的變化,像施保利通片這樣的天然植物藥日益引起人們的關註。在止痛、麻醉、抗腫瘤、皮膚病、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等領域,植物藥發展迅速。
歐盟是全球最大的植物藥市場。歐洲草藥產品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歐盟植物藥的市場規模約為60億歐元。在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南歐國家,植物藥尤為流行。
近20年來,不少國內中藥企業試水海外,投入巨額資本,大多卻折戟於初級階段。迄今為止,傳統中藥無一獲得FDA的認證。在歐洲,地奧心血康膠囊是國內唯一一個以藥物身份進入歐盟的植物藥。
與此同時,中藥企業的“自家後院”卻在遭遇“洋草藥”的蠶食。跨國藥企將目光瞄準中國市場,紛紛搶灘登陸。
“洋草藥”向中藥原產國發力,靠的是什麽?
兒科醫生、廣州和睦家診所醫療總監夏凱莉能感覺到,這些年,“洋草藥”的處方在一些公立醫院越來越常見。頭頂“進口藥”的金字招牌,“洋草藥”備受年輕家長青睞。盡管一直對其有效性持保留意見,但夏凱莉承認,至少在味道上,它們比傳統湯劑中草藥更容易接受。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醫保商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前7個月,包括中成藥、中藥飲片、提取物在內,我國中藥進口額約為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微增1.7%;出口額約為22.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
中藥出口中,植物提取物占比最高,達57%。醫保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分析,這是中藥材粗加工後附加值較低的中藥產品,德國、日本、韓國等國進口後,一部分被進行中藥產品深加工,變成地道的中成藥,其附加值最高可升至幾十倍。
2014年,為研究“洋草藥”返銷大陸的情況,醫保商會專門在北京和一些省份的醫院和藥店做了一次調查。據不完全統計,“洋草藥”在大陸的年銷售額約為50億元。
“沒有想象中的來勢洶洶,只占國內中藥銷售額的1%,但德國銀杏類制劑等產品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和品牌優勢。”劉張林表示。
在他的印象里,“洋草藥”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進入中國大陸。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歐洲和日韓等跨國制藥公司通過在華投資、並購中藥企業等策略,“洋草藥”搶灘中國開始提速。
2014年5月,勃林格殷格翰與廣藥集團合作,推廣一款中藥OTC產品;同年11月,德國拜耳以36億元完成對雲南滇虹藥業的整體收購。此外,選擇與本土天然植物藥研究基地“聯姻”的跨國藥企也越來越多。
事實上,跨國藥企早就嘗到過中藥領域的“甜頭”。上世紀90年代,瑞士諾華曾與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合作開發了專利中藥複方蒿甲醚,從而使諾華在世界抗瘧疾藥物市場躍居前列。
在中科院院士、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專業委員會顧問孫漢董看來,跨國藥企進軍中藥領域,是看中了13億人口的潛在市場,更是看到了中醫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的優勢。
“中醫的整體觀和全局觀、標本兼治和辯證施治的理念與當今西方醫藥發展的思路高度吻合。”孫漢董說,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疾病譜已悄然發生變化。對於心腦血管疾病、代謝障礙性疾病、腫瘤來說,這些疾病不是針對一個單獨的靶點治療就可以解決的。在這些領域,中藥因為多靶點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
想要進入海外市場,必須先辦理跨出國門的“護照”,“洋草藥”首先需要通過嚴格的註冊審查。
盡管歐洲草藥用藥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超過60%的歐洲人使用過草藥,但長久以來,草藥只能以食品和保健品的形式在歐洲銷售。
1991年,一群比利時女性在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減肥中藥後,出現腎功能損傷。105例病例中,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進入晚期腎衰竭階段,不得不接受腎移植或透析治療。一時間,歐盟各國對植物藥嚴陣以待,如何保證用藥安全被提上日程。
最終,歐盟決定對植物藥“網開一面”。2004年4月30日,歐盟頒布《傳統植物藥品註冊指令》(以下簡稱指令),規定在長達7年的過渡期內,那些具有悠久使用歷史的草藥,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通過簡化註冊程序成為藥品。
“一是歐盟內連續30年,或歐盟內15年歐盟外30年的用藥安全性及效果證明;二是殘留物、微生物含量等生產規範標準。”歐洲草藥產品委員會主席溫納·克諾斯(Werner Knoss)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可免做臨床前及臨床試驗。
在2011年5月1日“大限”過後,植物藥可以通過“傳統應用註冊”“固有應用註冊”或“獨立/混合申請”三種方式註冊。
“三種申請的難度漸次增大。”克諾斯介紹,前兩種通過提供一定年限的安全用藥證據或專家報告,可以獲得減免非臨床和臨床研究的政策優惠,而最後一種需要走“新藥註冊”程序。這意味著,註冊需要通過至少三期嚴格的臨床試驗、病理和毒理研究,耗時可能長達十余年。
“不管采取哪種註冊方式,藥品質量必須要過關。”歐洲藥品管理局媒體與公共關系部負責人埃拉尼·費斯蒂卡奇(Eleni Fistikaki)強調。
在孫漢董看來,“洋草藥”之所以受國人青睞,和嚴格的質量標準密不可分,“這是洋中藥最大的倚仗,卻恰恰是我們的軟肋”。
他直言,目前我國很多中藥產品的品質並不十分穩定,同一款中藥,不同廠家生產的產品、同一廠家生產的不同批次的產品,由於原料、指標控制的不同,療效差異會很大。
“這在國內都會受到非議,拿到更註重標準的國外,能被接受嗎?”孫漢董說。
對於歐盟市場的草藥,質量標準遠不止原料過硬這麽簡單。克諾斯介紹,雜質、幹燥失重、重金屬及農藥殘留限量是所有植物藥都應遵守的,此外還有許多推薦的檢查項目。《歐洲藥典》通過多種檢查項目的共同使用,確保植物藥和植物藥產品的質量達標,保證藥物安全性。
他特別提到,歐盟近年對植物藥農藥種類的檢查“擴展非常迅速,禁用農藥品種不斷增加”。
“歐盟在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檢測方面的標準確實要比《中國藥典》高。”這是受訪專家較為一致的看法。
在中國,中藥材大多來自種植散戶。由於缺乏指導,散戶的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普遍落後,需要更多地依賴化肥和農藥,農藥殘留和重金屬不符合國家標準。
但在檢測方面,企業卻面臨著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什麽樣的藥材是合格的,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答案。所謂“合格”,不僅是農藥和重金屬殘留不超標,還要具備藥效。
“藥材的含量測定是保證植物藥質量的關鍵。”克諾斯表示,《歐洲藥典》中收載的植物藥和植物藥產品均有相應的有效成分含量限度標準,使用色譜法測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除了《歐洲藥典》,2004年後,克諾斯所在的草藥產品委員會還陸續制定出了《草藥藥品/傳統草藥藥品質量指南》《藥材、草藥加工品及草藥藥品/傳統草藥藥品的檢驗方法和可接受標準》等一系列指南,對藥品質量、安全性、有效性進行了細化。
在通過本國註冊批準和上市許可後,“洋草藥”想要進入中國,還必須符合中國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經國家食藥監局和審評中心評審後,對於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核發《進口藥品註冊證》。
2014年9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一組數據讓不少業內人士倍感擔憂——我國是中草藥大國,但有九百多種中草藥已被外國公司搶註了專利。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負責人當時的介紹,很多中藥配方被歐美、日韓等國獲取,並在國外甚至我國境內申請專利,“以日本為例,其210個漢方藥制劑的處方都來自中國”。
“洋草藥進入中國市場,和國內企業專利意識薄弱有一定的關系。”劉張林表示。
最典型的代表是青蒿素。這是我國唯一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基本用藥目錄的藥物。從1978年研制成功至今,它已讓數千萬瘧疾病人免於死亡。
但由於當時中國缺乏專利保護意識,多次在學術雜誌、國際大會上詳盡地公布青蒿素的化學結構、藥效、臨床資料等,沒過幾年,外國同類產品便陸續問世,並申請了專利。
資料顯示,目前國際市場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但中國的市場占有量不到1%。“土生”的植物藥,尷尬地成為了國外藥廠的搖錢樹。
而在孫漢董看來,除了對知識產權保護無力,申請專利遭遇標準化難題也讓本土中藥飽受“洋草藥”的沖擊。
本土中草藥專利保護難,背後有著說不出的痛。中藥飲片或制劑中,一種藥往往含有十幾味甚至幾十味藥材,有效成分和組分很難檢測清楚。
不良反應的臨床檢測是中藥產業中最為缺乏的環節之一。一些企業或許是擔心標註不良反應會引起患者擔心,從而縮小藥品的適用範圍,對標註不良反應的積極性不高。
孫漢董表示,不僅如此,很多中成藥上市太快,缺乏充分的大規模臨床試驗數據是業內的普遍現象。缺乏有說服力的數據,盡管療效顯著,但藥理卻難以驗證,專利保護就如同沙上建塔。
“外資藥企敢於進軍陌生的中藥領域,就在於他們抓住了本土中藥研發的要害所在,利用自身科技實力實現中藥的現代化生產,搞清成分機理並申請專利。”孫漢董認為。
不過,對於眼下“洋草藥”的強勢來襲,孫漢董並不擔心。從規範中藥企業的標準、分析藥物療效並穩定質量的角度而言,他甚至覺得利大於弊,“競爭不是什麽壞事,有競爭才會有創新”。
國內自貿園區建設,未來會形成“1+3+N”的格局,會有更多的自貿園區會形成網絡。“自由貿易協定的大網絡+自由貿易園區的網絡”,推進未來“一帶一路”建設走向繁榮。
10月15日,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建平在國新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做出上述表示。
張建平談到,“作為學者,我個人認為,國內符合條件可以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自貿園區候選城市並不少:比如沿海部分國際性的大港,位列全球前10、前20集裝箱吞吐量的港口城市;沿長江經濟帶的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的中心城市,比如武漢、重慶等;沿邊省份的一些大城市可以做陸上空港,進行自由貿易,比如烏魯木齊等。未來更多城市建設自由貿易園區,會成為中國新一輪吸引外資進入到中國服務業、高端制造業的高地和平臺,形成新的產業集聚,當然也會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到其他國家去投資、貿易的新平臺。”
在張建平看來,“一帶一路”是全新的國際區域合作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並不強求機制性的安排,可以為不同的經濟體提供不同模式的選擇,根據各自的條件、能力去和中國走向區域經濟一體化。
張建平打了一個比方:“一帶一路”平臺像一副中藥方,中藥方的特點是成份比較複雜,相互之間是平衡的,而且可以互相促進。自由貿易協定更像是一副西藥方,因為成份清晰,一旦用藥見效會很快,會有貿易創造、投資創造,缺點是如果不用藥就見不到效果,而且還必須經過談判。“一帶一路”建設並不排斥西藥,可以把中西醫結合起來,這樣療效更好。
這一“中藥方”如何對區域經濟發揮效用,這一效用的發揮又有多慢呢?
對此,張建平表示,在基建、能源和商業環境改善等領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來積累。從中藥的理念來講,任何矛盾都要有綜合的、平衡的對待和處理。從這個意義上講,平衡的發展模式更加適合“一帶一路”經濟體的發展需求。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
“據我所知,現在有的國家,例如土耳其已經專門設立了‘一帶一路’大使這樣的職務;一些‘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專門部門來支持這一建設。有數據顯示,中國已經在17個‘一帶一路’國家開啟大規模的產能合作,如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率先推進了國際產能合作;很多項目現已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此外,中國在全球已經建立了將近70個境外工業園區(或產業園區)。園區可以通過集約式發展,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投資效率,而絕大部分的產業園區分布在“一帶一路”平臺上。”張建平表示。
2010年版《中國藥典》,新版將於2015年12月1日正式實施。 (東方IC/圖)
假冒偽劣、摻雜使假、非法加工、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這是中藥行業被曝光質量問題時出現的高頻詞匯。不過,情況或許將得到改觀了。
2015年12月1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新版藥典)將正式實施,對於中藥材質量監管將會更加嚴格。10月21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八屆中醫藥與天然藥物國際大會上,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處處長石上梅對新版藥典的標準和變化進行了解讀。
石上梅表示,與以往相比,新版藥典在品種收載、檢驗方法完善、檢測限度設定以及質量、安全控制水平上都有了較大提升。她重點介紹了新版藥典在安全性控制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針對中藥飲片和藥材在種植、流通、儲藏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加強了對二氧化硫殘留、農藥殘留、重金屬的檢測。特別是在2010年版基礎上,對30個品種的標準中分別增加了二氧化硫殘留、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黃曲黴毒素等檢測。
二是檢測指標的設定向國際看齊。在中藥材、中藥飲片重金屬限度控制方面,參考大多數國家藥典中對於鉛、鉻、汞、砷等重金屬殘留標準,新版藥典在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的檢測水平上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檢測手段的提高。新版藥典采用了更科學可靠的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和液相串聯質譜法,具有更好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可以檢測出229種農藥殘留。
“如何保證中藥的質量不輸在源頭上?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中智藥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賴智填表示,由於生長年限、采摘時間、用藥部位、貯存條件的不同,中藥材的質量相當不穩定。他“吐槽”說,公司曾抽檢過一批來自同一藥材地的57份樣品,只有3份農藥殘留和重金屬達標。
在現行的2010版《中國藥典》中,對農藥殘留並無太多國家標準。藥典只對DDT、六六六和五氯硝基苯三種農藥和黃芪、甘草兩種藥材的農藥殘留設有限制標準。
“如何降低中草藥的潛在風險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歐洲藥典會中藥專家組主席Gerhard Franz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隨著回歸自然理念的興起和健康觀念的變化,中草藥在海外日益受到熱捧,但時常出現的不良反應報道,讓其安全性受到懷疑。
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引起的腎功能損害事件在國內外頻發,多名患者因服用含有關木通的龍膽瀉肝丸導致嚴重腎衰竭。在歐洲,一些服用含有廣防己制劑的患者出現腎損傷,不少國家因此采取了限制中草藥使用的嚴厲措施。
“說不清道不明”的使用劑量和不良反應,讓國產中藥在海外遭到冷遇。迄今為止,國產傳統中藥無一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在歐洲,地奧心血康膠囊是國內唯一一個以藥物身份進入歐盟的植物藥。這意味著,大多數傳統中藥只能作為食品或膳食補充劑進入美國或歐盟市場。
藥典是藥品行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2015版藥典是我國繼1953年第一版藥典頒布以來的第十版藥典。
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家屠喲喲將中醫中藥推向了國際舞臺,輿論場風光,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藥產品頻曝安全隱患事件,難過質量大關,也正因此,經過數十年努力,目前國內還尚未有任何一款中藥產品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產品遭遇尷尬境地。
銀杏葉事件之後,中醫藥材又陷質檢安全漩渦。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監”)在全國範圍內組織對黃柏、延胡索等中藥材及中藥飲片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檢,分別從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進行了抽樣,共檢出9批不合格產品含有非食用物質金胺O,上市公司國藥控股下屬廣西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被涉及。
抽檢不合格中藥產品信息如下:
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檢驗,發現標示為安國市萬聯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安徽易元堂中藥飲片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滬昆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亳州市長生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亳州市貢藥飲片廠、國藥控股廣西中藥飲片有限公司6家藥品生產企業生產的7批黃柏檢出金胺O;經廣州市藥品檢驗所檢驗,發現標示為安國市輝發中藥飲片加工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延胡索、運城市風陵渡開發區華昌藥業有限公司售出的1批延胡索檢出金胺O。
據了解,金胺O是一種化學染色劑,曾發現被用於劣質黃柏、蒲黃、延胡索等中藥材、中藥飲片的非法染色,他對人體具有一定毒性作用,長期過量食用易損傷肝腎,國際癌癥研究所(IARC)甚至將其列為人類致癌化合物。
事實上,有毒物質金胺O並不是第一次在我國的中藥產品中被檢測出。
早在2012年9月,國家食藥監就發布通告稱,在中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區和主要集散地安徽,有12家涉案企業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等問題。
中藥產品頻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成分複雜,導致質量難控。
在業內人士看來,傳統中藥存在兩個“不清楚”:一個是作用物質不清楚,另一個是作用機理不清楚。它們帶來的問題就是盲目,導致質量控制困難。
“如果中藥的質量控制只是依賴人的經驗,就無法保證質量和恒一性。這也是中國中藥發展的大障礙。” 沃特世公司(WAT.NYSE)質譜業務營運副總裁Brian Smith告知記者,在屠喲喲帶火了中藥概念之後,這家美國的上市公司嘗試從中藥的質量把控產業鏈中掘金。
“我們希望可以通過與中國科學家的合作,在中醫藥的質量控制過程中采用更全面的測試方法,包括指紋圖譜分析、多組分定量分析、農藥、重金屬以及微生物汙染檢測等,從而堅定中藥產品是否摻假,並且驗證產品質量。” Brian Smith對記者補充。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藍冰」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公司簡介 | 中國中藥(0570) 主要於中國研發、生產及銷售中藥及醫藥產品。 |
市值(港元) | 238.98億元 |
現時股價 | 5.33元 (2015-11-27 收市價) |
市盈率 (倍) | 26.26倍 |
每股盈利(港元) | 0.203港元 |
市帳率 | 3.40倍 |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 | 1.568港元 |
按產品類型 | 銷售額 (人民幣) | 變動 |
---|---|---|
中成藥 | 12.88億元 | 17.0% |
化學藥 | 1.34億元 | -3.6% |
合計 | 14.22億元 | 14.7% |
項目 | 2014年度 (人民幣) | 2015年度(人民幣) (估計) | 2016年度(人民幣) (估計) |
---|---|---|---|
同濟堂和其他 | 4.13億元 | 2.34億元 x 2 | -- |
江陰天江藥業 | -- | 7.3億元 x 0.87 | -- |
合計 | 4.13億元 | 11.0億元 | 13至14億元 |
每股盈利 | 0.163元 | 0.246元 | 0.3元 |
營業額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3年 營業額 | -- | 13.95億元 |
2014年 營業額 | 12.40億元 | 26.90億元 |
2015年 營業額 | 14.22億元 | -- |
盈利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3年 盈利 | -- | 1.98億元 |
2014年 盈利 | 1.89億元 | 4.13億元 |
2015年 盈利 | 2.35億元 | -- |
每股盈利(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3年 | -- | $0.968 |
2014年 | $0.0745 | $0.1630 |
2015年 | $0.0778 | -- |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據發改委網站15日消息,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完善中藥標準體系,建立產品優質標準,引導形成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提升我國中藥產業持續發展能力,原則同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報的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中藥標準化項目。
“未來兩三年內,將加快並購步伐,補充方盛的產業結構。”在日前的一場與媒體、機構、投資者的溝通交流會上,方盛制藥(603998.SH)董事長張慶華透露,公司一直在考察並購項目,符合其價值判斷的中藥企業是關註重點。
他同時透露,方盛制藥正在建設國際工廠,建造符合CFDA、FDA和歐盟認證標準的生產線,未來產品將同時向多個國際標準申報註冊,這將有助於公司國際化拓展。
並購
“看了很多企業,也有多家在談。”在與投資者交流時,張慶華主動談及並購。
據他透露,方盛制藥一直在考察符合公司戰略需要的並購標的,“在全國至少看過200家藥廠”,但真正有並購價值的藥廠少之又少。他感慨,在考察的過程中發現,有出讓意向的藥企中,很多其實只適合作別人的生產車間。
他介紹,未來兩三年內,方盛制藥將加快並購步伐,總體要求就是既要滿足眼前要求,更要顧及未來要求。並購方向上,張慶華明確表示“不會太考慮化藥企業,會將考察重點放在中藥企業”。並且,他的要求十分具體:不會一味看規模或者是品牌,而更多是看潛力——一定要看它是不是有做成大品種的產品,而不是只看有多少品種數量。具體來說,則要仔細考證其產品是否具有獨家、療效、成本等多方面的優勢,“這些指標如果不具備,很難做成大品種。”
除此之外,他還提到,公司也對醫療市場有所關註,做了將近一年的市場調研。從他的介紹中,似乎對專科醫院有著較大興趣,但他表示“現在還不到具體詳談的時候”。
方盛制藥上市以來尚不較大的並購動作,但其2015年11月已與同系(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並購基金,目的是尋找優質潛在並購標的,為公司產業整合服務。
對此,張慶華回應,從戰略高度來說,公司會積極推進並購;從財務上來看,公司有能力進行並購等運作。他表示,並購基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方盛服務。
國際化
方盛制藥近期宣布入股研發、生產抗腫瘤藥物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LipoMedics,Inc.(下稱“Lipo”),投資者在關註抗腫瘤新藥的同時,也對國際化的問題表示出興趣。
對於國際化,張慶華似乎比外界要冷靜。他的觀點是,所謂國際化的走出去,不是市場走出去,因為對很多同行企業來說時機還不成熟——而應該是走出去把好的技術、管理體系引進來,在此基礎上,自身強大後,才能真正地走出去。與Lipo的合作,則為這種“走出去”提供了契機。
公開資料顯示,Lipo主要研發、生產仿制藥LM-001和下一代紫杉醇LM-101。其中,LM-001處於已完成研究待申報生產階段,LM-101正處於註冊申報前的後期研究工作,且LM-101已遞交國際專利以及多項美國專利申請。
張慶華表示,參股Lipo對公司布局抗癌藥市場意義重大,不僅將為公司拓展抗腫瘤藥物市場奠定堅實基礎,公司還將聯合Lipo共同建造符合美國FDA和歐盟認證標準的生產線,進行LM-001及LM-101商業化生產,現已開始生產車間設計,美方公司已經派出高級團隊駐廠全程指導。一旦生產線建成,將立即著手向國內、國際同步進行註冊申報。
人口老齡化、慢病防治、醫保控費等大背景下,近日中醫藥的“十三五”規劃如期出臺,在這份規劃中,中醫藥行業首次被提升至了“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性行業”的地位。報告提出,截至2020年,中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預期將超過15000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5%。
多位醫療行業分析師、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規劃,除了中藥、中藥類保健品將迎來發展機遇外,中醫服務行業的專科化、診所化發展也將成為大趨勢。
中藥規模以上企業收入將年增15%
“在過去,健康行業的熱門標的還是在生物醫藥、生物科技等方向,近年在資金的熱捧下這些標的的價格都已經水漲船高。相比之下,中醫藥相關的標的價格並沒有過多的波動。”醫療投資機構高特佳投資業務合夥人王曙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他看來,未來包括中藥飲片、中藥材、中醫診所的全產業鏈投資都有望迎來關註。
根據此次規劃,在“十二五”期間中藥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從3172億元增長到7867億元,年均增長19.92%,而預計在“十三五”期間,中藥規模以上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仍將保持高速增長,規模收入在2020年預期達15823億元,突破萬億,年均增長將達到15%。
從中藥規模工業收入的增長可以看出,盡管相比較“十二五”期間的19.92%,在“十三五”期間中藥規模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但總體仍將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
“在現階段,中醫藥的標準和規範基本都是按照西醫的體系來衡量和評價的。中醫人才培養仍然滯後,產品很大比例也都是老方子,缺少創新。”在普華永道思略特醫療行業合夥人孫超看來,在現階段,由於中醫藥體制和技術的欠缺,中藥工業的發展仍然有較大潛力,未來在資本和政策的關註下,改革的突破點也會比較多。
“規劃的出臺將激勵品牌中藥企業釋放更多投入到產品的複方、劑型以及生產工藝的創新之中,由此帶來的與中醫藥相關的保健品市場也有望打開。”孫超表示。
實際上,在目前包括雲南白藥、片仔癀、上海醫藥、同仁堂等多家涉及中醫藥類的上市公司都已有布局中醫藥保健品以及中醫藥類消費品,早前雲南白藥生產的雲南白藥牙膏已經成為企業的支柱產品,而在8月4日,上海醫藥亦公告了斥資1.88億澳元參與收購澳洲保健品上市公司Vitaco Holdings Limited的消息,借此進軍保健品行業。
“事實上我們在今年以來已經開始密集考察一些中醫藥的標的,這份規劃從中醫藥上遊的農業到下遊的制劑、產品的生產都會有所促動。”王曙光說。
醫療服務向專科化、診所化發展
早在在這份中醫藥“十三五”規劃出臺之前,今年2月國務院就印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這份綱要中提出,要改革中醫醫療執業人員的資格準入、執業範圍和執業管理制度,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醫診所。
在此次的規劃中,這一建議得到了進一步的具化,並提出社會資本在其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優先舉辦兒科、精神(心理)科、婦科、外科、骨傷、肛腸等非營利性中醫專科醫院,發展中醫特色的康複醫院、護理院。鼓勵舉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中醫診所,按照“十三五”目標,到2020年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提供的中醫服務量將力爭達到20%。
“中醫專科將迎來快速增長期。此外,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雜癥、中醫治療未病、慢病也都是主要方向。”孫超表示。
而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中醫服務的專業化和診所化對於社會資本來說也是較受資本青睞的方向:根據普華永道此前的一份報告,在近三年中,盈利良好可複制性強且醫療風險較小的連鎖型專科醫院,由於有望快速擴大規模及回收投資,最受投資者青睞。其中口腔與婦幼醫院最受歡迎,但隨著資本的湧入,這類標的逐漸稀缺。
而在王曙光看來,在中醫服務方面,本次規劃很重要的一點是將中醫服務拉入到了國家分級診療的規劃中。
“中醫對於老年病、慢病、未病的控制效果是較為明顯的,從分級診療的角度考慮,如果可以將這些病種留在基層,對於緩解三甲醫院的醫療壓力也將帶來幫助。”王曙光表示。
不過在他看來,盡管理想豐滿,但是目前資本在關註中醫診所的投資時仍然會遇到一些瓶頸:“中醫診所項目的投資最大的發展瓶頸是項目的快速複制能力,因為中醫與西醫不同,難以進行技術和人才的規模化培養,好的人才都是老中醫一個個帶出來的。中醫品牌‘看神不看廟’,所以今後項目的連鎖化、大規模複制就存在問題。”他表示,也正因此,發展中醫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