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智能音箱Echo的熱銷,成為2017年春季廣交會上家電出口企業熱議的話題。這背後是,大家關心,智能化如何從門面到應用,真正推動出口產品升級。谷歌也借機來拉攏中國電子出口企業,推廣其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開發平臺。
在2017中國電子家電品牌與創新高峰論壇上,科沃斯董事長助理高翔坦言,人工智能的概念很熱,不少是虛火,作為終端生產企業,他更關註具體的應用。像亞馬遜Echo音箱銷量大,它只是把智能語音接入亞馬遜的購物功能,非常窄的應用場景,加快人工智能的應用,這是正確的方向。
美菱技術總監李昱兵亦有同感:智能語音空調銷量在增大,他們做了降噪處理,在特定環境下提高語音分辨率,讓用戶體驗更好。
ARM加速器——安創空間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和CEO陳鵬也舉了兩個例子,用人工擦高樓大廈的玻璃外墻很危險,北京一家公司推出擦玻璃機器人;糖尿病容易引起白內障,有創業團隊利用谷歌TensorFlow的人工智能學習系統和ARM芯片,做了快速篩選的產品。
谷歌開發技術推廣部大中華區主管欒躍說了身邊的故事,去年12月聖誕節,他的一位朋友買了亞馬遜的Echo音箱,像一個月餅大小,在家里可通過智能語音,遙控廚房燈的開關、色彩變化。其實,燈泡是飛利浦做,亞馬遜只是開放了其語音指令軟件Alex的接口。
目前,谷歌已推出智能音箱谷歌Home,在歐美市場與亞馬遜Echo音箱展開競爭。欒躍透露,今年5月谷歌Home將發布新功能。谷歌也將開放接口,方便合作夥伴開發產品。
智能化,已成為中國電子出口產品的方向。在本屆廣交會上,海爾U+平臺及智能家電、美的M-Smart平臺及智能空調、格力的智能家居、誌高的雲空調、格蘭仕的G+智能白電、長虹的智能家庭、康佳OLED電視、海信4K激光電視、TCL的量子點電視等都頗為搶眼。
不過,李昱兵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智能產品兼容大平臺的接口,只增加少量成本,所以無論廣交會,還是AWE、IFA、CES上,智能家電都大行其道。但是,目前智能產品對出口的幫助還不太大。
原因有三個方面,李昱兵直言,一是智能產品賣到國外,需要與雲端連接,這意味著中國家電企業如果出口智能電子產品,必須在海外建立雲端或與當地的服務商合作;二是涉及知識產權,美國、歐洲在知識產權方面很嚴格;三是準入問題,比如,冰箱與雲端連接,國外市場對此有特定的要求,所以美菱只是嘗試性地做一些智能冰箱的出口。
與國外技術商合作,是解決之道。格蘭仕與艾拉物聯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搭載G+智慧家居的微蒸烤一體機、電蒸爐、電烤箱等家電,將在年內進入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
谷歌也積極拋出繡球。欒躍說,谷歌基於安卓系統,已推出專為物聯網產品和智能硬件研發的輕量級操作系統android things,並與英特爾、ARM合作推出相關的芯片和控制板。谷歌第二代人工智能學習系統Tensor Flow,也可供硬件廠家開發智能產品使用。
為方便廠家使用,在開放系統接口的同時,谷歌還培育創業團隊,目前在國內25個城市已有幾萬谷歌技術的開發者,且在上海、合肥設立了創業孵化器,而北京引力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是這些孵化器的合作夥伴。創業團隊可向引力公司遞交方案並獲得支持,而廠家也可發布需求,如果創業團隊滿足了其需求,廠家可與該創業團隊合作,或引入該創業團隊。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副秘書長周南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家電出口會迎來一個波動期,年出口額將在600-650億美元之間波動,這意味著傳統家電出口已達到頂峰。“十三五”後期,中國家電產業將突破瓶頸,不僅賣產品也賣服務。趁智能化的浪潮,通過“產品+服務”,到2020年中國家電出口預計將達到新的高峰,可能會達到千億美元。
最近整個華盛頓都在為政府停擺的風險而惴惴不安,為了安撫這種情緒,總統特朗普對此前一些強硬要求的態度有所軟化,其中就包括修築美墨邊境墻的預算。
本周五(28日),美國國會將迎來通過最新一份政府開支法案的最後期限。而即便現在是共和黨執掌參眾兩院,特朗普政府也難逃奧巴馬時代一直令白宮頭疼的政府停擺夢靨。
最後期限是4月28日
2016年12月,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一項為期4個多月的臨時撥款法案,這意味著聯邦政府部門可正常運轉至2017年4月28日。但是,如果在28日無法達成一份新的協議,屆時數十萬政府雇員的工資付不出,國家公園也將關閉,重現2013年美國政府停擺的一幕。
由於美國政府維持運轉的資金需要靠國會撥款,因此,如果國會無法就政府開支預算達成一致,那將意味著美國政府馬上要沒錢花了,面臨停擺命運。
美國政府上一次停擺發生在2013年,當時,由於兩黨未能對16.7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和平價醫療法案達成一致,政府開支預算議案無法按時通過,白宮隨即停擺了16天。
2013年,國家公園因為政府停擺而關閉
自從卡特政府開啟國會預算程序的新政以來,美國政府一共停擺過18次,但還從未有政府在所屬政黨同時控制參眾兩院時陷入停擺的境地。
目前,雖然特朗普政府有自信能避免政府停擺,但是,國會中民主黨人對築墻預算展開猛烈攻勢,最終白宮不得不在周一釋放緩和信號,稱總統將會就邊境安全開支達成一項協議,不專門針對築墻,而是把重點放在技術手段的運用和雇用邊境官員上。
《華盛頓郵報》援引一位白宮官員的話稱,特朗普還在周一下午的小型會議上進一步向一些保守派媒體表示,他將把築墻的撥款延遲到9月份。
財政部長姆努欽稱:“特朗普總統正在努力維持政府運轉。”另一方面,白宮發言人斯派塞稱,他對本周五前能達成上述協議非常有信心,但也並不保證政府停擺將會被避免。
邊境墻的216億美元預算
美墨邊境墻既是特朗普競選時團結人心的重要內容,也是上任100天展示政績的關鍵一環,但現在關乎政府預算案的重點也正是在於撥款是否明確針對築墻。在特朗普有所松口之後,民主黨人也給了一個恰當的臺階,稱他們將同意對邊境安全撥款,只要不是把錢拿去築墻。
此前,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對築墻一事大加指責,認為相比築墻來說,結合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和執法行動將能更有效地確保邊境安全。
共和黨內一些議員雖然同樣反對築墻撥款,但也擔心如果政府因此停擺,選民將對共和黨的執政能力失去信心,影響到2018年決定兩黨對國會控制權的中期選舉。
雖然特朗普有所松口,但這完全可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因為他的基本態度是,墻遲早還是要築起來的。特朗普在推特上寫道,邊境墻不建起來,毒品問題就無法解決,所以墻一定會建起來的。在另一次采訪中,特朗普也提到,墻是百分之百會建起來,“我們認為墻一定會建起來,無論是現在得到撥款還是一段時間後。”
白宮
此前,特朗普要求國會通過15億美元的築墻啟動資金,之後要求在10月份開始的下一財年繼續撥款26億美元,專家稱,築墻一事將花費3年半時間,動用216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不滿築墻費用外,民主黨人還要求國會繼續對奧巴馬的平價醫療法案中的保險補貼撥款,有消息稱,一些共和黨人想要和民主黨人以醫療撥款換取築墻費用,但是遭到民主黨人的拒絕。
此外,政府還要求增加軍費開支以及停止對婦女保健組織Planned Parenthood的撥款,而如果這些要求都被放到預算案中,那麽同樣會招致民主黨人的強烈反彈。
即便是在奧巴馬時代,共和黨全面控制兩院時很多關於政府開支的法案若得不到民主黨議員的支持,也同樣難逃擱淺的命運。比如在參議院,共和黨擁有52席,因此仍需要聯合部分民主黨人才能滿足60票通過法案。
所以,接下來有可能出現幾種情況,可能性最大的是,白宮做出妥協,而國會通過一項無附加條件的法案;也有一種可能是,國會通過一份臨時預算案,維持現有的財政支出水平,這將為聯邦政府換來時間;比較不會發生的是,民主黨人讓步認輸。
10月9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掛出了一份股東知情權糾紛的一審民事裁定書,一直被樂視風暴漩渦纏身的樂視影業牽涉其中。
原告北京思偉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北京思偉”)訴樂視影業,自2015年6月11日起至本案起訴之日止,樂視影業不提供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財務會計報告等供原告查閱,而北京思偉是樂視影業的股東,現擁有2.8674%股權。北京思偉認為此舉嚴重侵害了股東知情權。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北京思偉的訴訟於2017年6月27日立案,按照原告描述,意味著樂視影業的股東之一北京思偉兩年來都沒有看到樂視影業的賬本。北京思偉的三家股東都是大名鼎鼎的國資,這起糾紛到底是怎麽回事?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為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樂視影業成立於2011年12月28日,註冊資金8.37億元。北京思偉是樂視影業於2015年10月第五次增資時成為其股東的。當時北京思偉以2億元認繳樂視影業新增註冊資本2399.4049萬元,增資完成後持有樂視影業2.8674%股權。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與北京思偉同時增資成為樂視影業股東的還有孫儷、鄧超、馮紹峰、黃曉明、劉濤等一波明星。這次增資後,樂視影業估值69.75億元。彼時,受益於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展,樂視影業作為一家強調互聯網基因的影視公司,帶給外界更多新意,且有明星股東助陣,受到不少資本青睞。
▲圖據啟信寶
但從去年底開始,樂視資金短缺引發危機,樂視影業也被波及,逐浪風口。而10月9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披露的一份民事裁定書,又將一度逃離公眾視線的樂視影業牽扯出來。
北京思偉起訴樂視影業侵害了股東知情權,表示迫切希望了解樂視影業2015年6月11日以來的經營情況,要求樂視影業提供2015年6月11日以來的會計賬簿、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等,曾於2017年6月9日向樂視影業法定代表人張昭、CFO吉曉慶、融資經理陳慧源寄送函件,但被告拒不回應,因而訴至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法院於2017年6月27日立案。
▲北京思偉起訴樂視影業截圖
按照原告的陳述,以立案日計算,北京思偉已經兩年沒有看到投資的企業樂視影業的賬本。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北京思偉背景實力雄厚,三家股東均是國資,分別是中信國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譽光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東為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背後是招商銀行和招商證券。首譽光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大股東為中郵創業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其背後為首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信國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信國安集團發起設立的一家專業基金管理公司,中信國安集團對其持股40%,為第一大股東。中信國安集團背後是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據樂視網收購樂視影業預案披露的信息,招商資管和首譽光控分別持股49.51%,中信國安基金持股0.08%。
值得一提的是,在樂視網(300104)2016年5月發布的收購樂視影業的預案中,披露了樂視影業2015年度的財務數據,由此可見這並非是不能公開的。但為何股東北京思偉向樂視影視要求查看2015年6月11日以來的財務數據,卻得不到回應。對此,樂視影業相關人士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在處理此事,在等財務方面的消息。根據財務的說法,應該是給過財務報表,但具體什麽時候給的,給到什麽程度現在還不清楚。”
就在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後的次日晚上,樂視影業相關人士再次給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發來樂視影業對此事的官方聲明,“因公司處於重大資產重組期間,基於對內幕信息披露的管理要求,我們已於2017年5月應思偉中心要求及時向其提供了財務報表、會計賬簿及公司治理文件等必要資料。”
▲圖據樂視影業
由此可見,此事目前雙方各執一詞。樂視影業方面說2017年5月就向北京思偉提供了財務報表等,但北京思偉在訴訟書里面提到,2017年6月9日向樂視影業法定代表人張昭等寄送函件,樂視影業拒不回應。
目前,這起案件還沒有最終進行判決,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裁定認為,本案中被告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在北京市朝陽區,因此懷柔區人民法院對本案無權管轄,將本案移送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管轄。
樂視資金短缺引入戰略投資者融創中國後,樂視影業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樂視影業的第一大股東仍是樂視控股,其持有21.81%股權,但融創中國旗下的嘉睿匯鑫已經增持股份至21%,成為第二大股東。樂視影業註入樂視網仍在推遲,樂視網10月10日稱,公司原計劃於2017年10月16日前公告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等相關信息,但由於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涉及重大無先例事項,預計無法於2017年10月16日前披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預案並申請複牌。
樂視影業的財務狀況在2016年5月樂視網的收購預案中有過披露,2015年樂視影業營業收入11.45億元,扣非後歸母凈利潤1.36億元,彼時估值98億元的樂視影業做出了較高的業績承諾,2016年、2017年、2018年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於5.2億元、7.3億元、10.4億元。
▲樂視網收購交易預案截圖
然而之後,樂視網一直未公布新的重組預案,樂視影業2016年以來的經營情況並不為外界所知,樂視影業的估值將下調也一度讓外界議論紛紛,直到融創中國(01918,HK)披露對樂視相關企業的投資情況時,樂視影業2016年至2017年1~3月的財務數據才曝光。
▲樂視影業2017年1~3月其他應收款情況(融創中國《關於樂視網、樂視影業、樂視致新目標股份的投資》公告截圖)
盡管樂視影業2016年投資或發行的影片總票房39.5億元,並以71.5%的增速成為增長最快的影視公司。樂視影業2016年度營業收入10.98億元,但扣非後歸母凈利潤僅為1.45億元。這只有樂視影業估值98億元時承諾業績的27.9%。2017年第一季度,樂視影業營業收入9335萬元,凈利潤3278萬元。然而,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2017年第一季度期初,樂視影業的其他應收款高達18.52億元,這相比2016年初增長了24倍!在其他應收款的主要債務人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樂視影業的第一大股東樂視控股,樂視影業對樂視控股的其他應收款達17億元,占比91.8%,這相當於樂視影業2016年總資產的50.9%和營業收入的154.8%。
與樂視控股的關聯交易帶來的其他應收款如何解決?是擺在樂視影業面前的問題。而2017年至今,樂視影業出品或發行的影片表現乏善可陳,據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統計,樂視影業正常上映的7部影片票房13億元,這只有2016年度樂視影業影片總票房的33%。(註:2017年票房統計剔除了點映後撤掉的兩部影片《皮繩上的魂》《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實習生 張玉路/每經編輯 杜蔚
醫療作為重點民生問題,近年來一直是改革的重點,雖然難以一蹴而就,但每一次進展都能引發不小關註,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通知提出,2018年底前確保每個縣區至少有1家跨省定點醫療機構,實現縣級行政區全覆蓋,加快實現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覆蓋。
這是異地就醫民生工程的又一重要舉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範圍,把基層醫院和外出農民工、外來就業創業人員等全部納入。這項改革始於2014年啟動的基本醫療保險費用跨省聯網直接結算政策制度的探索和相關平臺建設,到去年9月,人社部公布全國已開通了7226家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基本覆蓋了各地承擔跨省異地就醫任務比較重的醫療機構。
此前可以享受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人員範圍主要是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駐外工作人員和符合轉診規定人員,今年要求將數量龐大且有實際需要的農民工等群體納入,無疑是民生補短板的重要一步。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均取得巨大成就,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功不可沒,他們通常在城市做最苦最累的工作,拿著相對微薄的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報告,截至2017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7億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1.71億人。
在這動輒上億的農民工之中,能享受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待遇的只占17%,也就是說,大部分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生活,當患病時卻只能到城鎮醫院自費治療,因此“小病拖、大病扛”就成了外出農民工就醫的現實寫照。當然,治本之策是讓更多的進城務工農民工參加城鎮社保、醫保,這也是政府一直在推動的,不過這個長久之計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而目前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就醫問題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沒有繳納城鎮醫療保險的農民工,目前基本上已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即“新農合”),不過新農合目前在就業地難以享受到醫保報銷等待遇。外出農民工主要流向收入較高的大中城市,長期以來,在戶籍地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工,在就業地難以享受到醫療保險待遇,如果返鄉看病則大大地增加了就醫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在談到精準扶貧時提出:全面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當前,改善民生既是化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所要求的,也是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之所需。醫療作為民生問題最重要的領域之一,通過將數以億計農民工等群體納入異地就醫直接報銷的範圍,對於破解農民工就醫難題大有裨益。此外,新農合報銷比例偏低、戶籍地轉診不夠便利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當然,跨省異地就醫結算此前面臨的一些難點也應該隨之解決,其中醫保信息系統聯網去年底已基本實現。而對於其他制約因素,如各區域的經濟利益問題,流動人口往往是從欠發達地區流入發達地區,將加大後者的財政壓力;以及各地醫療政策不一致問題,各地城鎮職工或城鄉居民籌資水平不同,基金差異加大,容易出現基金平衡方面問題。此時,需要提高統籌層次,由目前的省級統籌逐步上升到國家統籌,並加快建立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
醫療改革近年持續推進,此番將外出農民工等群體納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既堅持了解決民生問題的導向,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體現。
“明日大嶼”,一個聽起來無比政治正確的願景,卻在近期掀起了軒然大波。不僅特首林鄭月娥遭遇口誅筆伐,就連“民間特首”劉德華也因支持填海而成為眾矢之的。各種奇葩論調呼之欲出,不少一臉懵逼的孩子被父母武裝成“環保鬥士”,上街爭取20年後的“權利”。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堪稱香港歷史上最宏大填海計劃的“明日大嶼”到底是個啥?特首的施政報告大家應該都聽過了,概括來說就是1000+700公頃分兩期,長達20-30年的大型填海造島基建計劃,終極目標會把新的人工島、北大嶼山和新界西連接起來,填的是港島西和東大嶼山之間的海域,總面積約等於1/4個港島。
對於長期缺乏土地,樓價高企的香港來說,“明日大嶼”看起來利大於弊,結果萬人上街遊行反對,搞的特首要為劉德華喊冤,更為自己喊冤,房價居高不下,現在填海造地,何錯之有?
反對邏輯一
填海破壞海洋生態
根據特首的施政報告,交椅洲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核心區域,發展人工島,成為繼中環、九龍東之後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原諒我第一次聽說交椅洲哈,因為這個島是無人島~~就是下圖紅色點點的小島哈。
雖然沒人住,但交椅洲所在的中部水域,距離右邊的港島西直線距離約4公里,平日里屬於最繁忙的水域之一。不僅有往返中環到愉景灣、梅窩、坪洲、馬灣等多條輪渡路線,也是珠江口貨輪前往香港貨櫃碼頭的必經海域。
那麽問題就來了:從小教育孩子環保是很好的,但如果真的怕海洋生物沒有地方住,是不是不應該反對填海,直接讓輪船就別走這條道呢?在香港,多達21萬人居住在實用面積不足10平米的“劏房”、“棺材房”,人都沒地方住,還要考慮汪洋大海中動物的居所?對大自然的愛太無私了。
Anyway,早在2005年,交椅洲就一度被列入計劃中的10號幹線連接港島和大嶼山迪士尼樂園的海底隧道,同樣因為環保原因被擱置。
問題在於,友人曾嘗試在欣澳岸邊垂釣,一天下來,空空如也,完全趕不上他在維港岸邊的“魚獲”。位處離島的東湧長期位列香港空氣汙染的TOP3,珠江口的貨輪和工業活動是主因,中部水域的環保價值到底有多少?
早前發現中華白海豚的主要位置集中在大澳以南的南部海域,並不在填海範圍之內。《施政報告》也再次強調了“北發展,南保育”的大嶼山發展策略。
所以,中部水域生態價值有限,早已成為航運和交通的附屬品,填海開發利大於弊。
不過特首跟民間特首也不要氣餒,畢竟香港哪里要開發,哪里就會有環保抗議,已經是個pattern了。下面請看香港環保磚家的表演:
最近的肯定是反對東大嶼填海。
去年,位於新界西的洪水橋,本來計劃建成類似將軍澳、東湧一樣的新市鎮,結果被否了。
因為保護郊野公園是香港的核心價值觀,所以郊野公園當然不能動。
發展新界東北?NO WAY!理由?環保+官商勾結,萬能反對理由。
就連工業大廈改建住宅這樣的權宜之計,也被無情的拒絕了。
OK,發展農地可能輸送利益;發展郊野公園又會破壞環境;發展新界會漠視丁權;維港填海是短視遺禍;發展工廈會加重社區負擔。
平日天天抱怨樓價貴,沒土地,但每次只要一有新的土地開發計劃,第一反應就是反對!反對!反對!試問反對者,到底如何才能既不花錢,又變出大量適合開發的土地呢?
反對邏輯二
填海耗盡政府儲備
再來看第二個反對理由:燒錢!
不管是4000億、還是5000億,甚至某些反對派預計的近萬億元造價,都有可能,畢竟建築成本不斷攀升是事實,香港段高鐵預算395億,最後通車花了864億;港珠澳大橋的建築預算也一超再超,所以關於1700公頃造價的預測並非聳人聽聞,但犯了兩個常識性的錯誤。
第一,忽略了分階段長達20-30年的分期效應,而且用未來的支出去比對香港今天的財政儲備。香港雖然稅基較窄,但近年來受益於暢旺的股樓交易,印花稅和賣地收入每次都超過預期,光2017-2018年的財政盈余就高達1380億港元,其中550億回饋市民,還剩下多達830億的財政盈余。假設建築成本不斷上升,那樓價和地價也會持續上升,政府每年的財政盈余也會越來越多,幾千億的填海成本不是小數目,但政府絕非不能承擔。
我覺得在香港當官幹點事,真的是太難了。以前財政盈余多,不派糖、不花錢,要被納稅人diss成守財奴。
現在打算自討腰包出來給大家填海造地蓋房子,結果又被diss說亂花錢。寶寶心里苦啊!
其二,造價貴不貴取決於到底值不值。5000億的造價當然很昂貴,但如果能就此解決香港土地長期供不應求的難題,這筆錢就花的一點也不貴。正如特首所說的,開展“明日大嶼”計劃可以滿足未來長期的房屋、就業和經濟發展需要,避免香港重蹈覆轍陷入土地十分缺乏的困局,刻不容緩。
“明日大嶼”填海造地雖然很貴,但貴的有理,貴的值得,貴的可持續!
反對邏輯三
填海遠水解不了近渴
第三種反對“明日大嶼”計劃的理由看起來理性的多,填海造地最早也要將近2030年才能初見成效,根本解決不了眼前的房屋問題。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卻相比前兩者更加不負責任。土地供應不是造房子,如果沒有提前布局規劃,絕無可能扭轉香港近十幾年來的供求失衡困局。
老生常談的話題就不重複了,地球人都知道香港過去十幾年的新樓落成量遠低於實際需求,且積聚已久,所以無論是牛市是回調,香港近年的新盤從來就不愁賣,且必須抽簽搖號才能獲得購買權。(下圖就是去年長實荃灣某樓盤推出時候,排隊等抽簽的人潮)
大片可持續的土地來源在香港無外乎集中,要麽大量開發新界農地和棕地(工業用地),要不就只能填海造地。目前,四大開發商在新界坐擁1.045億平方尺農地(約1000公頃),單是恒基就擁有4490萬平方尺農地儲備,如果發展新界農地免不了采用公私合營的方式,就算采取最新“七成”建公營房屋的標準,也免不了落下官商勾結的口實。
填海造地則完全不同,政府運用自身的財政儲備先行填海造地,再引入港鐵、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和交通配套,填出來的土地七成發展公營房屋,剩余三成公開拍賣給發展商起私人住宅,所得到的土地收入可以及時補充公共開支,決定是否繼續執行填海計劃。
“明日大嶼”就好比一張白紙,從規劃、執行到入夥,由政府一力承擔,利大於弊!
註:本文為讀者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