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時捷受德國調查 大眾或尾氣門新添一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09/1060233.html

據外媒報道,德國監管部門目前正在調查保時捷是否操控車輛燃效數據一事,可能為大眾集團的尾氣門一案新添一筆賬。

德國交通管理局和聯邦汽車交通局發言人於當地時間12月8日表示正著手調查保時捷是否在車輛上安裝了非法軟件來改變車輛的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數據。

德國雜誌WirtschaftsWoche報道稱知情人士向德國交通管理局透露了此事。據報道稱,部分保時捷車型可以根據方向盤運動檢測到車輛是否處於測試環境。德國政府開始著手調查保時捷,情形類似於奧迪調查。保時捷發言人稱車輛的燃油消耗和排放都符合法規。

大眾柴油車作弊醜聞於2015年曝光,大眾集團目前已經設立了182億歐元準備應對尾氣門事件的賠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38

馬化騰回憶騰訊第一筆融資:那時互聯網VC全在北京

在12月17日深圳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深商大會上, 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表示,深圳無形中已經形成了IT、通信、智能硬件制造的整套生態鏈,所以要做智能硬件的話,即便你在國外研發原型,生產也必須要來深圳。

這和深圳的創業環境密不可分。作為創業大咖,馬化騰本人對這一點感受頗深。馬化騰於1984年隨父母來到深圳,從初中到大學都在深圳就讀,大三、大四就看到師兄參加一些課外的項目,如軟件開發,所以當時已經感受到深圳整個創業的氛圍很濃厚。

馬化騰說:“我記得,我當時想畢業後可能是自己開個公司,後來發現什麽都不懂,你只會寫軟件,不了解市場,不了解趨勢。我加入一個公司去磨煉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也感受到了深圳是一個非常有創新活力的城市,可以說是一個創業的熱土。”

他補充道:“所以我從一個只會寫軟件的書呆子,到被感召去創業創新,這和整個深圳的環境是完全分不開的。”

在他看來,深圳的另一個特點是開放。因為企業家們來自五湖四海,沒有保護主義,政府也非常重視和吸引外來的企業和人才,所以很多企業來到深圳創業,或者把總部從外面搬到深圳來。

他在追憶騰訊的第一筆融資時感慨:“我們在第一屆高交會拿到風險投資,那時候深圳也非常難,互聯網所有的VC、PE全都在北京,沒有VC過來深圳,所以沒有深圳舉辦的高交會平臺,小企業非常難接觸到這些資本。”

微信里的信息安全問題一直頗受外界關註。目前,大量的信息在微信里面流轉,企業甚至不需要註冊域名、申請網站、申請托管空間,就可以直接申請公眾號,公眾號里面提供服務號。

馬化騰說:“未來可以直接用小程序就可以建立高效的、基於社交通信平臺的網站信息,企業就可以在上面跑起業務,也不需要開發很難推廣的APP。”

這里面大量的信息安全,包括網絡謠言以及其他很多不良信息,甚至黃毒賭等內容都給騰訊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

前不久在微信的公眾號上面,一些所謂的返利網和一些與金融、傳銷有關的活動非常猖獗,給用戶帶來了損失。

馬化騰表示,這給他們很大的反思,將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的更多,包括金融的安全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95

中國民營航天企業承接第一筆國際商業火箭發射訂單

據新華社報道,14日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獲悉,這家公司與丹麥Gomspace公司日前簽訂火箭發射服務協議。這是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服務的訂單。

按照協議約定,北京藍箭將於2018年使用LandSpace-1運載火箭發射GomSpace的立方體衛星群。

根據市場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而對應到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十三五”期間就將達到8000億人民幣。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表示,航天不僅是探索宇宙,也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民用航天的發展機遇很大,發展速度也會很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29

“吃蘋果”大賺一筆 巴菲特還買了啥?

“我都不知道蘋果會漲這麽多!”一位跟著巴菲特抄底蘋果(AAPL)的美股私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

去年5月16日,伯克希爾哈撒韋披露持有約10億美元的蘋果股票,當時蘋果股價剛剛跌破每股90美元,觸及近兩年來最低水平。如今,蘋果股價正位於紀錄高點區域,最新已突破133美元的歷史高點,這些股票的價值已超過13億美元。巴菲特“吃蘋果”後已經大賺一筆。

另外,近年來巴菲特的主要新的投資,還包括煉油企業Philips 66(PSX),這家公司旗下有四大業務:煉油廠,化工廠,石油和天然氣運輸管。另外,2016年期間,巴菲特也買入了大量航空股,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巴菲特投資石油下遊產業鏈以及航空公司,分別是考慮到一種是買行業結構的變化,一種是買低估的穩定行業。

巴菲特抄底蘋果大賺一筆

如今,蘋果股價正位於紀錄高點領域,2月13日收盤後,已突破133美元的歷史高點,好於預期的iPhone銷售、對下一代新iPhone的期待,以及美國對海外匯回利潤減稅的期望,都推動了該公司股價近幾周來節節上升,讓巴菲特去年的抄底行動顯得非常有前瞻性。

2013年曾經宣稱不會買蘋果的巴菲特,為何在2016年上半年態度突然轉變?上述美股私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巴菲特過去很少投資科技股,但近年無論是投資IBM或者是蘋果,都表明他的投資觀念有所變化,蘋果和IBM等科技公司,擁有良好穩定的現金流,也已經進入成熟期,並購項目也一直推進,新業務也依然增長,目前依然有較好護城河,符合他過去的投資理念。

2月8日,蘋果發布了2017財年第一季度報告,第一財季蘋果實現營業收入783.5億美元,同比增長3%,是過去四個季度以來首次收入增長;實現凈利潤178.9億美元,同比下滑2.5%;毛利率為38.5%,同比下滑4%。報告顯示,iPhone、Mac、AppleWatch以及服務四項業務創下歷史新高。

其實蘋果業績向好,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2016年8月開始三星手機爆炸事件,導致的消費者替代效應,盡管這未必是巴菲特在2016年上半年投資的時候就看好蘋果的理由,但三星事件確實也給巴菲特帶來更理想回報。

天風證券分析師何翩翩稱,“換機周期+三星事故”勉強支撐新手機銷售,市場期待iPhone 8 王者歸來,iPhone 的第一季度銷量7829萬部,iPhone 7成為i6/6s 後首季銷量最高的機型,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表示,iPhone 7 Plus 需求最為旺盛。部分用戶舊手機在升級操作系統後速度欠佳,加上公司以舊換新促銷和三星Note 7等因素,讓市場對iPhone 7存在一定的需求。但其外觀和性能缺乏新意,對於在2017年的銷售也較有保留,蘋果也調低了第二季度的預期。

華創證券分析師鄭震湘稱,分析蘋果財報,就蘋果而言,以下四點值得關註:全球手機進入存量時代,蘋果需要找到新動能。高端市場競爭激烈,三星以及國產手機的競爭帶來巨大壓力。10周年產品推遲更換需求,2017財年有待觀察。

大中華地區有可能進一步收到匯率影響。蘋果服務業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增長18%。蘋果計劃未來4年使服務業務規模翻一番,服務業務在智能手機存量競爭時代將成為蘋果重要支柱。

為何煉油航空一起買?

盡管在蘋果上大賺一筆,不過巴菲特其他投資並非完全理想,Phillips 66(PSX)這家石油產業下遊公司年初以來股價也表現不佳,明顯跑輸大盤,目前跌到80美元每股,而巴菲特的成本在每股76-80美元左右,總投入超過60億美元;2016年繼續增持PSX之後,巴菲特已經持股超過15%,成為PSX第一大股東。

對此上述美股私募人士認為,巴菲特買的公司是PSX,旗下主要有四大業務:煉油廠,化工廠,石油和天然氣運輸管(管線業務),加油站。石油價格漲跌對PSX的利潤影響不大,因為這些業務都是石油產業鏈的中下遊。巴菲特主要看中的是這家公司未來行業好轉的可能性,而美國能源自給率不斷提高,對這些公司都是很有利的。目前對於PSX來說,其化工和中遊業務是真正能夠帶來未來持續收益增長的板塊,而對PSX來說,煉油板塊已經逐漸脫離其未來發展核心方向。

在11月間,備案文件顯示,伯克希爾削減了自己持有的沃爾瑪股票,而增持了美國航空、達美航空和聯合大陸的股票。晚些時候,巴菲特更對CNBC披露,伯克希爾還買進了西南航空股票。

上述美股私募人士認為,巴菲特買入航空股,除了航空股進入了寡頭壟斷競爭態勢之外,還因為現在美國已經能控制本國需要的石油。就算OPEC國家聯合讓石油漲價,美國國內的石油價格可以一樣不漲。航空公司成本比較穩定之後,行業利潤有了堅強的保證。巴菲特買入航空和PSX並不沖突,買入PSX是一種買行業結構的變化,而大量買入航空股是買低估的穩定行業,預計未來航空需求都會維持在比較穩定水平。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稱,未來油價來看,頁巖油企業開采成本(均值約在60美元/桶左右)或是油價短期頂部,若油價高於該水平,則頁巖油企業將重新開工,而原油產量回升將令油價回落。而從時間維度看,美元加息預期上升將導致美元走強,讓油價承壓。

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向第一財經記者稱,長期來看航空業也值得看好,隨著一些企業削減成本的動作開啟,比如國泰航空(00293.HK)開始裁員計劃,航空企業業績的穩定增長也在預期之中。航運和航空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能耗開支,原油作為化石能源的主力,已經開始面臨需求下降的大趨勢,對清潔能源的大力推廣,本身對傳統能源而言,其實就是一種需求替代。因為頁巖氣生產成本問題,油價難以超過每桶60美元,原油價格的穩定和難以大幅上漲,為航空業的未來業績成長提供了最好的背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92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7.shtml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曾響鈴 曾響鈴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總之,一切待定。

近年來,物聯網高歌猛進,美國有“工業互聯網”,德國有“工業4.0”,我國也有“中國制造2025”,這背後都是雲計算、大數據。據波士頓咨詢報告,單單中國制造業,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就能為其帶來高達6萬億的額外附加值。這也使得國內外巨頭紛紛駐足,國外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國內則是三大電信運營商、百度雲、華為、金山雲等,其中騰訊雲、阿里雲最甚,還拉來了傳統制造大佬,比如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合推出了“根雲”,阿里雲與徐工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如此爭相搶食,巨頭們真的能再造新的帝國?

不偏不倚,為何雲計算選擇這個時候來“革命”傳統工業?

如今的BAT成了無所不能的存在,尤其是阿里和騰訊。他們在雲計算領域一直明爭暗鬥,爭奪頭把交椅,這次在工業互聯網里紮堆,推敲下來,原因主要有三。

1、中國工業參差不齊,卻渴望在成本和效率上得到提升

由於中國錯失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又處於建國初期,所以中國的工業一直處在參差不齊的狀態。而且,正如樹根互聯CEO賀東東所說“中國制造企業三十幾萬家,其中97.4%的企業是中小制造企業,他們都碰到同樣的問題——信息化、物聯網技術缺失。”最揪心的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來完成升級,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雲計算和雲的基礎共享給這些企業,將門檻消除,實現即插即用。

按照GE預測,到2020年,連入工業互聯網的機器將達到500億臺,工業互聯網作為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核心應用,1%的效率提升,就可幫助中國石油天然氣、航空、能源等各行業節省240億美元的成本空間。 

2、制造業服務化成趨勢,雲計算、數字化成為新的動力源

制造業服務化趨勢使得傳統制造大佬從設備優勢走向流量優勢,比如三一重工最早進入工業互聯網平臺研究與應用,還開放了持續投資超過10億元的服務全社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往工業大數據入口級企業邁進。

與此同時,融合了雲計算、數字化的工業互聯網也在加速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化,並可滿足制造業的定制化趨勢,更為關鍵的是可助力制造業的出海,但出海就意味著新的遊戲規則、新的市場環境和新的供應鏈體系,中國互聯網雲服務商的存在就能為這些制造企業提供支撐。

3、騰訊阿里等巨頭的積累,這時候發力,時機剛剛好

現在正是傳統企業向智能企業轉型的紅利十年,企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力等支持,作為盤踞互聯網十余年的阿里騰訊等,正好都有足夠的積累,兩者算是“幹柴烈火”,一拍即合。

阿里雲PK騰訊雲,誰是半斤,誰是八兩

相對於百度雲、網易雲、金山雲等紮推在移動互聯網或人工智能等領域,阿里雲和騰訊雲卻在工業制造里下了功夫,他們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阿里雲:分籃子放雞蛋,廣散網求魚上鉤

短短幾年間,阿里雲在工業制造領域已投出多子。

比如2014年12月,中國石化與阿里雲展開了雲平臺建設合作,並在2015年2月份開通搭建在阿里雲上的石化專有雲,同時開始承載電商等業務系統。

2016年1月開始,阿里雲推出大數據平臺“數加”,並在廣東雲棲大會上宣布為制造業轉型智能制造提供技術與人工智能支持。

2016年6月,阿里雲與徐工集團聯合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XCMG-Cloud)。

與此同時,阿里雲還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此外,阿里雲與協鑫光伏、比亞迪、中石化、12306、海關、國家電網等一系列工業制造企業和政府機構也有合作。

這不知道阿里雲是在到處秀肌肉,還是“病急亂投醫”,不過確實能看到阿里雲對工業制造有多癡心,看起來這一切的工作都是阿里雲在為自己成為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之後的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形成“3A格局”(AWS、Azure、Alibaba Cloud)在努力,只是目前從體量上來說,和前兩者還有較大差距。而且阿里雲一直在試圖發揮自己在電商上的優勢,並整合所有產業鏈,和阿里在其他領域的買買買一樣,光靠合作收購就真能贏得天下?

騰訊雲:一個蘿蔔一個坑,步步為營

相比於阿里雲2009年進入雲計算領域,騰訊雲慢了點,2013年全面開放、2015年決定全面發力雲計算。

現在看騰訊雲在工業機械上的發力有點不太像騰訊的常規打法,這一次騰訊雲全力押註在樹根互聯聯手打造的“根雲”平臺上(也許後面會繼續開疆拓土),樹根互聯是由三一物聯網團隊創業組建,也被寄托著三一重工的轉型重任。“根雲”算是第一家純本地化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對外輸出的產品分為幾個層級:

底層,物聯接入層,讓大部分工業企業還沒有聯網的設備,也就是啞機器,通過“根雲”傳感器把數據采集上來,再通過通訊傳到雲上。

第二層,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騰訊雲在此擔當重任,充分發揮其公有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

第三層,工業特定的PaaS層,“根雲”建機器模型,基於機器的數據模型優化機器全生命周期的運營。

第四層,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做應用,“根雲”提供整體智能服務解決方案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機器解決方案。

最上一層,基於機器數據的UBI保險產品。

這種矩陣式產品實際是對準三類客戶:工業企業、小規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政府,如今政府抓智能制造的力度非常大,他們希望有平臺能夠支持當地的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目前看,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手打造“根雲”平臺,優勢在於:一、政策,國外的雲計算要進入本土很難,二、樹根互聯有三一重工背景,在產品的研發上應該更懂中國本土企業,三、價格便宜。

騰訊雲與樹根互聯的合作,看起來一個擁有開放的平臺和渠道,一個擁有過硬的技術,一起來創造“端到端”的價值輸出。只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即便騰訊擁有最豐富的互聯網用戶服務資源和經驗,也有從PC到手機的完整業務線,但傳統工業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不過騰訊雲的雲服務最初從IaaS出發,接著又快速拓展到更高級更貼近業務的PaaS和SaaS層面,同時引入各行各業的服務商,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更完整的雲服務。看來騰訊雲是準備打一場硬仗,持久的拉鋸戰。

當然,現在來說,無論是阿里雲還是騰訊雲,他們在工業制造領域都不能說已經占有絕對主導權,至少得問問那三十幾萬家制造企業。

寡頭時代來臨之前,騰訊阿里也得回答這幾道題

就在吃瓜群眾紛紛討論什麽時候才會進入到工業互聯網寡頭時代時,響鈴給出的答案是:等到互聯網真正成為的“傳統行業”。因為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發展最為關鍵的“網絡”、“數據”和“安全”三要素都需升級,這也是考驗騰訊阿里的三道考題,即過往經驗的有用性,數據能力以及安全性。

1、工業雲,巨頭們到底算新手還是“老司機”

不可否認,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阿里雲、騰訊雲算是“老司機”,但當雲計算作為一種技術工具,被應用在不同領域,就變得“隔行如隔山”。

阿里雲主要應用在消費品電商和物流,而騰訊雲在社交、遊戲、金融等領域也是強者,但這些經驗能幫助他們擺脫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新手”身份?

要知道“工業”遠比“買賣”、遊戲複雜,工業雲需要和一般的雲平臺完全區別開來!

因為工業雲是通過雲端找到分散在各個企業的工業設計、工藝規劃、制造原料、制造裝備、銷售物流等各個環節的需求並聚合它們,需要極為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作為支撐,並不是雲服務提供商等平臺類的企業所擅長的,他們更擅長的還是做標準化的服務。

不過工業互聯網的特點是互聯、數據、集成、創新、轉型,其中連接就是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騰訊阿里對連接好像很在行,騰訊拉來樹根互聯做“根雲”,阿里牽著徐工做“徐工工業雲”便是例證,在此基礎上,他們都還在到處拉幫結盟,比如騰訊雲“雲+計劃”後,騰訊雲已幫助近千家初創公司上雲,陸續為廣州、深圳、上海、重慶、四川、河南等20多個省市政府提供雲服務,其中不乏工業制造行業,可以預見這場搶盟友大戲還將在騰訊和阿里之間繼續展開。

2、數據,還是數據

騰訊雲、阿里雲為工業制造業帶來的IT架構的優化和升級,本質上是在為工業制造提供新的連接方式和新的生產力,而這最主要的支撐要素就是數據,當然,數據也是騰訊雲、阿里雲平臺最大的優勢和核心資源。只是工業雲明顯區別消費雲,a、數據的處理量和複雜性是人消費數據的數倍;b、工業大數據要求準確性很高。比如在消費趨勢分析中,成功率百分之七八十就差不多了,但在機器大數據中就必須是99.99%。

這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考驗就是能否將其消費端數據服務的經驗運用到工業制造領域,比如阿里雲需要提供雲計算、大數據的支持服務來進行不良品率分析、設備遠程運維、智能診斷、裝備壽命預測、質量改進分析等服務。

這里說說騰訊雲,2016年11月,騰訊雲的數智分布式計算平臺奪得Sort Benchmark 全球排序競賽GraySort和MinuteSort兩項冠軍、創造了4項世界紀錄,背後正是騰訊於2009年1月開始基於Hadoop開發的大數據平臺。騰訊雲和樹根互聯合作中,還成立了一個叫根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底層用的就是騰訊雲公共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也就大數據存儲和運算能力,可實現把機器連接上來,即M2M。

不過就數據這點而言,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要求,都是既要懂得人,也要懂機器的,還需要將人和機器數據有效結合起來。

3、說好的安全呢?

這是雲領域最重視的一環,斯諾登時間、iCloud艷照門後,雲安全被提上更高的位置,部分企業拒絕用雲計算產品,寧願自己搭建服務器也是基於安全考慮。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信息安全最大的問題是廠家少,漏洞多,無人去打補丁,而且涉及到的環節也越來越多,整個行業安全基礎又差、風險也高,更為關鍵的是,基礎架構不同導致現有的技術手段大多數都會失效,何況要換一個行業。

在安全方面,騰訊雲目前采用的是統一的數據管控,並把安全防護產品和能力開放給合作夥伴,以保證企業的數據安全。據稱騰訊雲服務器提供的服務可用性達99.95%,數據可靠性的穩定服務更是高達99.999%,騰訊雲在設備與網絡容災、安全攻擊防護等方面的能力也領先業界。而阿里雲則是全國首批通過ISO27001安全管理體系的企業,2014年也是躋身全球首個獲得雲安全國際認證金牌的雲服務商。

只是騰訊雲、阿里雲真能承受住工業制造領域的安全大考驗嗎?

總之,一切待定。

在“中國制造2015”全面到來之前,騰訊雲與阿里雲的兩雲之爭必將硝煙四起,除了數據能力,安全性能、經驗可持續性,最後決定勝負的還有時間窗口、資源投入、技術和產品開發以及商業模式等,不管會不會是場商業好戲,但一定是場好戲。

雲計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07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2/161627.shtml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曾響鈴 曾響鈴

騰訊雲、阿里雲競相占位工業互聯網,這真是一筆好買賣?

總之,一切待定。

近年來,物聯網高歌猛進,美國有“工業互聯網”,德國有“工業4.0”,我國也有“中國制造2025”,這背後都是雲計算、大數據。據波士頓咨詢報告,單單中國制造業,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就能為其帶來高達6萬億的額外附加值。這也使得國內外巨頭紛紛駐足,國外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國內則是三大電信運營商、百度雲、華為、金山雲等,其中騰訊雲、阿里雲最甚,還拉來了傳統制造大佬,比如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合推出了“根雲”,阿里雲與徐工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如此爭相搶食,巨頭們真的能再造新的帝國?

不偏不倚,為何雲計算選擇這個時候來“革命”傳統工業?

如今的BAT成了無所不能的存在,尤其是阿里和騰訊。他們在雲計算領域一直明爭暗鬥,爭奪頭把交椅,這次在工業互聯網里紮堆,推敲下來,原因主要有三。

1、中國工業參差不齊,卻渴望在成本和效率上得到提升

由於中國錯失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又處於建國初期,所以中國的工業一直處在參差不齊的狀態。而且,正如樹根互聯CEO賀東東所說“中國制造企業三十幾萬家,其中97.4%的企業是中小制造企業,他們都碰到同樣的問題——信息化、物聯網技術缺失。”最揪心的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來完成升級,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雲計算和雲的基礎共享給這些企業,將門檻消除,實現即插即用。

按照GE預測,到2020年,連入工業互聯網的機器將達到500億臺,工業互聯網作為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核心應用,1%的效率提升,就可幫助中國石油天然氣、航空、能源等各行業節省240億美元的成本空間。 

2、制造業服務化成趨勢,雲計算、數字化成為新的動力源

制造業服務化趨勢使得傳統制造大佬從設備優勢走向流量優勢,比如三一重工最早進入工業互聯網平臺研究與應用,還開放了持續投資超過10億元的服務全社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往工業大數據入口級企業邁進。

與此同時,融合了雲計算、數字化的工業互聯網也在加速生產制造過程的智能化,並可滿足制造業的定制化趨勢,更為關鍵的是可助力制造業的出海,但出海就意味著新的遊戲規則、新的市場環境和新的供應鏈體系,中國互聯網雲服務商的存在就能為這些制造企業提供支撐。

3、騰訊阿里等巨頭的積累,這時候發力,時機剛剛好

現在正是傳統企業向智能企業轉型的紅利十年,企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力等支持,作為盤踞互聯網十余年的阿里騰訊等,正好都有足夠的積累,兩者算是“幹柴烈火”,一拍即合。

阿里雲PK騰訊雲,誰是半斤,誰是八兩

相對於百度雲、網易雲、金山雲等紮推在移動互聯網或人工智能等領域,阿里雲和騰訊雲卻在工業制造里下了功夫,他們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阿里雲:分籃子放雞蛋,廣散網求魚上鉤

短短幾年間,阿里雲在工業制造領域已投出多子。

比如2014年12月,中國石化與阿里雲展開了雲平臺建設合作,並在2015年2月份開通搭建在阿里雲上的石化專有雲,同時開始承載電商等業務系統。

2016年1月開始,阿里雲推出大數據平臺“數加”,並在廣東雲棲大會上宣布為制造業轉型智能制造提供技術與人工智能支持。

2016年6月,阿里雲與徐工集團聯合共同搭建“徐工工業雲”(XCMG-Cloud)。

與此同時,阿里雲還參與共建國家工程實驗室,此外,阿里雲與協鑫光伏、比亞迪、中石化、12306、海關、國家電網等一系列工業制造企業和政府機構也有合作。

這不知道阿里雲是在到處秀肌肉,還是“病急亂投醫”,不過確實能看到阿里雲對工業制造有多癡心,看起來這一切的工作都是阿里雲在為自己成為繼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之後的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形成“3A格局”(AWS、Azure、Alibaba Cloud)在努力,只是目前從體量上來說,和前兩者還有較大差距。而且阿里雲一直在試圖發揮自己在電商上的優勢,並整合所有產業鏈,和阿里在其他領域的買買買一樣,光靠合作收購就真能贏得天下?

騰訊雲:一個蘿蔔一個坑,步步為營

相比於阿里雲2009年進入雲計算領域,騰訊雲慢了點,2013年全面開放、2015年決定全面發力雲計算。

現在看騰訊雲在工業機械上的發力有點不太像騰訊的常規打法,這一次騰訊雲全力押註在樹根互聯聯手打造的“根雲”平臺上(也許後面會繼續開疆拓土),樹根互聯是由三一物聯網團隊創業組建,也被寄托著三一重工的轉型重任。“根雲”算是第一家純本地化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對外輸出的產品分為幾個層級:

底層,物聯接入層,讓大部分工業企業還沒有聯網的設備,也就是啞機器,通過“根雲”傳感器把數據采集上來,再通過通訊傳到雲上。

第二層,大數據和雲計算的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騰訊雲在此擔當重任,充分發揮其公有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

第三層,工業特定的PaaS層,“根雲”建機器模型,基於機器的數據模型優化機器全生命周期的運營。

第四層,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做應用,“根雲”提供整體智能服務解決方案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機器解決方案。

最上一層,基於機器數據的UBI保險產品。

這種矩陣式產品實際是對準三類客戶:工業企業、小規模行業解決方案供應商以及政府,如今政府抓智能制造的力度非常大,他們希望有平臺能夠支持當地的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目前看,騰訊雲與樹根互聯聯手打造“根雲”平臺,優勢在於:一、政策,國外的雲計算要進入本土很難,二、樹根互聯有三一重工背景,在產品的研發上應該更懂中國本土企業,三、價格便宜。

騰訊雲與樹根互聯的合作,看起來一個擁有開放的平臺和渠道,一個擁有過硬的技術,一起來創造“端到端”的價值輸出。只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即便騰訊擁有最豐富的互聯網用戶服務資源和經驗,也有從PC到手機的完整業務線,但傳統工業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不過騰訊雲的雲服務最初從IaaS出發,接著又快速拓展到更高級更貼近業務的PaaS和SaaS層面,同時引入各行各業的服務商,為開發者和企業提供更完整的雲服務。看來騰訊雲是準備打一場硬仗,持久的拉鋸戰。

當然,現在來說,無論是阿里雲還是騰訊雲,他們在工業制造領域都不能說已經占有絕對主導權,至少得問問那三十幾萬家制造企業。

寡頭時代來臨之前,騰訊阿里也得回答這幾道題

就在吃瓜群眾紛紛討論什麽時候才會進入到工業互聯網寡頭時代時,響鈴給出的答案是:等到互聯網真正成為的“傳統行業”。因為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發展最為關鍵的“網絡”、“數據”和“安全”三要素都需升級,這也是考驗騰訊阿里的三道考題,即過往經驗的有用性,數據能力以及安全性。

1、工業雲,巨頭們到底算新手還是“老司機”

不可否認,在雲計算大數據領域,阿里雲、騰訊雲算是“老司機”,但當雲計算作為一種技術工具,被應用在不同領域,就變得“隔行如隔山”。

阿里雲主要應用在消費品電商和物流,而騰訊雲在社交、遊戲、金融等領域也是強者,但這些經驗能幫助他們擺脫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新手”身份?

要知道“工業”遠比“買賣”、遊戲複雜,工業雲需要和一般的雲平臺完全區別開來!

因為工業雲是通過雲端找到分散在各個企業的工業設計、工藝規劃、制造原料、制造裝備、銷售物流等各個環節的需求並聚合它們,需要極為專業、全面的工業知識作為支撐,並不是雲服務提供商等平臺類的企業所擅長的,他們更擅長的還是做標準化的服務。

不過工業互聯網的特點是互聯、數據、集成、創新、轉型,其中連接就是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騰訊阿里對連接好像很在行,騰訊拉來樹根互聯做“根雲”,阿里牽著徐工做“徐工工業雲”便是例證,在此基礎上,他們都還在到處拉幫結盟,比如騰訊雲“雲+計劃”後,騰訊雲已幫助近千家初創公司上雲,陸續為廣州、深圳、上海、重慶、四川、河南等20多個省市政府提供雲服務,其中不乏工業制造行業,可以預見這場搶盟友大戲還將在騰訊和阿里之間繼續展開。

2、數據,還是數據

騰訊雲、阿里雲為工業制造業帶來的IT架構的優化和升級,本質上是在為工業制造提供新的連接方式和新的生產力,而這最主要的支撐要素就是數據,當然,數據也是騰訊雲、阿里雲平臺最大的優勢和核心資源。只是工業雲明顯區別消費雲,a、數據的處理量和複雜性是人消費數據的數倍;b、工業大數據要求準確性很高。比如在消費趨勢分析中,成功率百分之七八十就差不多了,但在機器大數據中就必須是99.99%。

這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考驗就是能否將其消費端數據服務的經驗運用到工業制造領域,比如阿里雲需要提供雲計算、大數據的支持服務來進行不良品率分析、設備遠程運維、智能診斷、裝備壽命預測、質量改進分析等服務。

這里說說騰訊雲,2016年11月,騰訊雲的數智分布式計算平臺奪得Sort Benchmark 全球排序競賽GraySort和MinuteSort兩項冠軍、創造了4項世界紀錄,背後正是騰訊於2009年1月開始基於Hadoop開發的大數據平臺。騰訊雲和樹根互聯合作中,還成立了一個叫根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底層用的就是騰訊雲公共的IaaS層和PaaS層的能力,也就大數據存儲和運算能力,可實現把機器連接上來,即M2M。

不過就數據這點而言,對騰訊雲、阿里雲的要求,都是既要懂得人,也要懂機器的,還需要將人和機器數據有效結合起來。

3、說好的安全呢?

這是雲領域最重視的一環,斯諾登時間、iCloud艷照門後,雲安全被提上更高的位置,部分企業拒絕用雲計算產品,寧願自己搭建服務器也是基於安全考慮。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信息安全最大的問題是廠家少,漏洞多,無人去打補丁,而且涉及到的環節也越來越多,整個行業安全基礎又差、風險也高,更為關鍵的是,基礎架構不同導致現有的技術手段大多數都會失效,何況要換一個行業。

在安全方面,騰訊雲目前采用的是統一的數據管控,並把安全防護產品和能力開放給合作夥伴,以保證企業的數據安全。據稱騰訊雲服務器提供的服務可用性達99.95%,數據可靠性的穩定服務更是高達99.999%,騰訊雲在設備與網絡容災、安全攻擊防護等方面的能力也領先業界。而阿里雲則是全國首批通過ISO27001安全管理體系的企業,2014年也是躋身全球首個獲得雲安全國際認證金牌的雲服務商。

只是騰訊雲、阿里雲真能承受住工業制造領域的安全大考驗嗎?

總之,一切待定。

在“中國制造2015”全面到來之前,騰訊雲與阿里雲的兩雲之爭必將硝煙四起,除了數據能力,安全性能、經驗可持續性,最後決定勝負的還有時間窗口、資源投入、技術和產品開發以及商業模式等,不管會不會是場商業好戲,但一定是場好戲。

雲計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99

算完一筆賬 我從共享健身倉轉去了健身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6/164656.shtml

算完一筆賬 我從共享健身倉轉去了健身房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

算完一筆賬 我從共享健身倉轉去了健身房

為了體驗這個“共享家族”的新鮮事物,我騎著共享單車呼哧呼哧地來......

來源 | 新浪科技(ID:techsina)

文丨蘇航

每天上下班,從地鐵口出來,我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排一排的自行車堆放在一起,黃的、紅的、藍的,甚至還有彩虹的。自從共享單車火了以後,人們的出行確實方便很多,黑摩的數量也在減少。這也掀起了一場共享經濟的浪潮。

於是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出現了一系列共享XXX。比如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還有一些奇葩的:共享馬紮、共享雨傘等等。而這一次,我們想說的是共享健身倉。

屹立在小區的共享健身倉什麽樣?

為了體驗這個“共享家族”的新鮮事物,我騎著共享單車呼哧呼哧地來到了北京通州的某小區,找到一個離家最近的共享健身倉所在地。進入小區沒走多遠,就看到了屹立在一片滿是健身器材(就是那種踢腿、扭腰的休閑健身器材)空地上的共享健身倉。它的最外側宣傳是“自助健身”,但從使用方式來看,其實就是共享的理念。

1

△ 共享健身倉外觀很容易識別

這個叫覓跑的公司提供的共享健身倉體積不算大,看上去就是一間小房子,或許連小房子都算不上。不過識別度還蠻高的,尤其是黃色屋頂,大玻璃窗、玻璃門,甚至是健身倉下面一圈黃色都成為它的標誌。可能也是我刻意尋找的關系,一眼就看到了這個“迷你健身房”。

說是“迷你健身房”,其實里面的健身設施只有一臺跑步機。也就是說,覓跑共享健身倉的主營項目就是跑步運動。相應的,這間共享健身倉里配備了空調、電視、WiFi和空氣凈化器,大概能容納2~3人(4個人就擠了),對於主攻跑步運動人來說,算得上設施齊全,並且提供了一個相對私密的運動空間。

體驗之前的小插曲

想要體驗這個共享健身倉,同樣要走一遍“共享流程”:首先得下載App,然後實名註冊(需要填寫姓名、身份證),最後還有99元的押金,付費方式支持支付寶,1元能跑5分鐘。這個套路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在共享單車逐漸成熟的今天,這套運營模式可以輕松地被其他共享類產品複制。

2

△  App使用需要註冊、實名認證

不過,我要說的小插曲不是這一套。

在來之前我早早地就把上面這套流程辦完了,就怕到門口尷尬,結果沒想到掃碼開門的時候還是出了問題。共享健身倉的大門是鎖住的,而且很結實(原諒我來回晃了好幾下),需要掃門前二維碼開門,但是掃完碼後門完全沒有要開的樣子。好在App里有報修的選項,不然就白交一塊錢了。

就在我自認倒黴,自覺運氣不好撞著個壞機器的時候,突然發現了貼在門口的另外一張二維碼,上面寫著XXX用戶交流微信群。於是,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加入了這個群,反饋了我遇到的問題。工作人員倒是挺積極,不過問題沒解決,最後還是群里一名用戶告訴我“得邊掃碼邊拉門”。

然後,門開了···

這大概是開鎖延遲時間設置太短的緣故。它的邏輯是這樣:開一次鎖,如果沒人拉門,門會再次上鎖。大多數人會等到App上顯示解鎖成功後再拉門,這時由於延遲時間太短門已經再次上鎖,就拉不開了(據群里反應目前這個問題已經被運營人員解決)。

體驗:感覺很新奇 但有些問題不得不提

終於進到這個小房子里面了。一進去,雖然通風凈化裝置一直在運行,但還是有些味道,不過不是汗臭味,而是類似剛裝修完的味道。我進去的時候,玻璃窗是有窗簾遮住的,通過簡單的卷簾方式可以打開窗簾欣賞外面的景色。如果把窗簾放下,在外面除非通過玻璃門仔細觀察室內,不然只能在門前看到有人影在動,所以相對來說屬於比較私密的。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02

△  共享健身倉內部情景

門口配有門禁開關、電燈開關,這些開關對面的墻上有掛鉤,可以掛上衣物;地板是木質的,墻板也采用木質材料,氛圍還不錯,至於隔音效果,我們下面說。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跑步機和它相應設施。

里面的跑步機型號我在京東商城查了一下,售價高達8000元。上面配備一塊觸摸彩屏,可以自由選擇音樂播放,跑步機兩邊扶手上各有儲物空間,里面分別放置了安全鎖和空調、電視遙控器。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26

△  跑步機有一塊彩色顯示屏,左右有儲物的空間

對於我這個沒怎麽用過跑步機的小白來講,經過“度娘”的指點,終於找到使用跑步機安全鎖的正確姿勢,然後踏上了我的跑步之旅。整個跑步體驗還不錯,不過跑步時聲音比較大(因為房間也小,還是木地板)。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46

△  安全鎖吸在跑步機上就可以開始運動了

雖然這個健身倉里配有空調和通風凈化裝置,空調調到了最低溫度,一進門的時候確實感覺挺涼爽,但是時間久了,由於空間相對封閉,依然會有悶的感覺。

同時,小房子里面濕氣也比較大,在空調的柵欄上附有很多水珠,跑步過程中這些水珠還會滴到跑步機的屏幕上(這是我在北京通州區體驗到的共享健身倉,上面視頻拍攝的是北京朝陽區的健身倉,構造上略有區別,比如朝陽區那個通風口在門口方向,比較合理)。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653

△  空調排風柵欄上出現水珠

至於電視,我體驗的這間共享健身艙沒有接入數字信號或模擬信號,不過可以通過網絡點播觀看,從UI界面判斷應該內置了愛奇藝,並有WiFi連接。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04

△  跑步機前方的電視,內置了愛奇藝

在體驗結束後,只需要在手機App上結束支付就可以了。如果忘記關閉跑步機電視也沒關系,過一段時間,設備會自動進入待機狀態,不過空調和通風凈化器會一直運行。

小區里關註的人不少 大多是因為好奇

在我體驗的短短30分鐘內,有三撥人過來詢問具體情況,他們要麽是之前有家人試過,要麽就是對這個共享健身倉比較好奇。其中一位甚至表示想在自己的高爾夫球場配上兩間。不過大家普遍覺得5分鐘1元的價格還是有些貴。

事實上,這個共享健身倉設立的目的是給附近居民提供一個相對私密的健身場地,主要的用戶群體就是小區居民。也正是因為針對的用戶不同,這個健身倉可以把體積做小,不用配備換衣間、洗浴間。小區的居民用戶完全可以在運動之後,回到家洗澡換衣服。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17

△  拉上窗簾以後,空間相對私密

之所以把它放在居民社區,一方面,因為小區的場景更適合這樣的健身倉,另一方面是由於社區流量很大,甚至不輸一些商圈。不過,對於居民來說,這種健身倉是不是剛需,就要打個問號。

就目前來看,關註的人不少,可是真正願意下班以後到這里來跑步的能有多少呢?既然要跑步健身為什麽不選擇環境更kai的室外呢?

現在的共享健身艙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大家最關註的環境衛生問題。雖然覓跑共享健身倉標配了通風凈化裝置,並且無時無刻不在運行,但是一進去依然能感覺到有味道,而且在里面時間長了會有悶熱的感覺。至於環境衛生,在一進門的地方有一張打掃表,會有人定時對房間進行清理,從業人員曾表示,他們會和小區物業人員合作,對設備進行維護清理。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33

△ 時刻運轉著的通風凈化裝置

第二個是安全問題。共享健身倉內貼有求救電話,在健身倉角落放有消防器材,不過這些是我在北京朝陽區某小區的健身倉發現的,而我在通州區體驗的同一家健身倉並不具備這些設備。而且如果真的發生意外,獨自一人在密閉的空間是否能夠自救還不好說。

微信圖片_20170816213740

△  另一個小區的共享健身倉備有消防設備

另外,說一件我這次體驗親身經歷的事兒。一位女士帶兩個孩子來體驗共享健身倉,兩個孩子在健身倉的跑步機上一前一後運動玩耍。我個人覺得這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如果遇到孩子私自用父母手機進入健身倉,或是在家長看管的情況下發生意外,又當如何?這些問題即使是現在運營相對成熟的共享單車都不能很好地解決,又何況處於起步階段的共享健身倉呢?

第三個問題是體驗方面的一些小缺陷。比如地圖App上定位體驗還有待提高,目前它不能顯示共享健身倉的具體位置;跑步時候,跑步的聲音比較大,後來我和同事在另一個共享健身倉體驗的時候,發現在外面也能聽見里面咚咚咚的跑步聲,不過電視的聲音在外面完全聽不到。這些問題都是體驗上的小問題,或許以後會有所改善。

總結:體驗上還算不錯 價格值得商榷

共享健身倉將一年交幾千會員費去健身房的傳統模式拆分成了計時模式,同時也將傳統的大型健身房拆分成了一個小亭子。

應該說總體體驗不錯,這是一款針對社區用戶的產品。它和共享單車不同,不在商圈、地鐵附近投放,而是看準居民社區,針對居民用戶設立健身倉。這樣做的好處是省去建立洗浴、換衣室的成本。

不過,它同樣有矛盾的地方。比如下班回家,想跑跑步,為何不選在空氣環境更好的小區室外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勉強給它一個解釋——大概有些用戶希望能有個私密的環境跑步,或是便於冬季鍛煉。就這一點來說,共享健身倉目前的體驗完全滿足這部分用戶的需求。至於空氣問題,因為這些健身倉剛剛投放,客流量不大,日後會不會有汗液的味道殘留還不好下結論。

最後想說說價格的事兒,不少體驗的居民表示這價格不便宜。我也簡單算了一筆賬:假設我是一個想長期跑步的用戶,每天下班堅持跑步一小時,使用共享健身倉,每小時12元(我一天的花費),一個月按30天算是360元,一年12個月則是4320元。這個價格不如在小區附近找一家健身房辦張年卡(當然前提是你交了大幾千會員費後能每天都去),還能使用更多樣的器械。所以能長期堅持運動健身的人並不適合共享健身倉。

共享健身倉 健身房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89

基層醫改羅湖模式:醫保只付一筆錢,醫院專註保健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8983

羅湖醫院集團的東門社康中心,一天要接待超過八百個病人。(南方周末記者 石茹/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

羅湖醫改的經驗在於,公立醫保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通過談判協商建立了全新的公共契約關系,這種關系的要害在於醫保機構采用了總額預算制或按人頭服務付費的新的支付體系。

“我們當時找的是另外兩個區,鹽田區和光明新區。”在後來的日子里,李創極少在公開場合談起最初的設想。

李創是深圳市衛計委公共衛生處的處長,公共衛生處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醫改辦”。作為負責人之一,李創深度參與了羅湖醫院集團的基層醫療改革。

羅湖醫院集團改革至今正好兩年。深圳開始全面推廣羅湖模式,要求在全市每個區至少建立一家基層醫療集團,現已在8個區建立了11家基層醫療集團。

2017年9月1日,國家衛計委、國務院醫改辦在深圳召開全國醫聯體建設現場推進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羅湖等地的醫療改革經驗並向全國推廣羅湖模式。

羅湖模式究竟給全國醫改帶來了什麽啟示?

為什麽是羅湖?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的世業鎮衛生院調研時表示,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沈。外界普遍認為,這一表態是在釋放改革信號,它指明了醫療改革未來的走向。

作為新興的移民城市,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深圳憑借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迅速崛起為中國四個一線城市之一。但與龐大的經濟體量相對照的卻是其醫療資源的短缺。

一個地區醫療資源的積累是長期的過程,無法通過短期的人才引進或資金投入而獲得立竿見影的回報,因而深圳的病人大比例流向廣州、香港甚至東南亞地區。深圳被外界戲稱為“醫療沙漠”。

因為深圳基層的醫療機構水平不高,居民看病都往大醫院擠,造成了大醫院人滿為患,常常是“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現實處境倒逼著深圳必須要推動醫療資源下沈的改革。

中央釋放的信號與深圳市想要探索的改革方向不謀而合,2014年底,深圳市衛計委著手準備改革事項。據李創回憶,當時的想法是準備找兩個醫療衛生資源結構相對簡單的區來做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的試點改革。當時的鹽田區與光明新區兩個轄區內都沒有市屬醫院,且兩個區行政區劃相對獨立,人口流動相對較少,這對於基層醫改試驗來說,都是有利的條件。

但在衛計委與兩個區溝通的過程中,兩個區都表示由於自身醫療資源相對薄弱,做基層改革可能難以實現轄區內全部戶籍居民的家庭醫生服務全覆蓋。就在這時,羅湖區向衛計委提出想要通過組建醫療集團的方式來整合醫療資源,做強羅湖區人民醫院。

羅湖區政府想要成立集團,衛計委想要推行基層醫療改革,雙方一合計,索性不如將改革試點直接放在羅湖區。

2015年8月,羅湖醫院集團掛牌成立,成為轄區公立醫院惟一法人機構,定位是“基層醫療集團”。

根據公開資料,目前羅湖醫院集團整合了包括羅湖區人民醫院在內的五家醫院,下轄23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此外,集團還將各家醫院的醫療資源重新整合成醫院影像遠程診斷中心、醫學檢驗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六個大類平臺,以及人力資源管理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六個管理服務中心。

這意味著,整個羅湖醫院集團是一個涵蓋從基層的社康中心一直到二級、三級醫院等不同層次的醫療機構,與集團簽約的當地居民可以獲得集團內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

2016年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明確提出未來醫療改革的五大方向:分級診療制度、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民醫保制度、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和綜合監管制度。其中分級診療制度是首要任務,致力於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下沈。

而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有兩項重點工作,分別是醫聯體建設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17年4月,國家醫改辦主任王賀勝明確表態,在全國各地探索醫聯體的實踐中,有四種模式屬於較為成熟的醫聯體模式。羅湖醫院集團的模式就是其中之一,代表了城市醫療聯合集團模式的成功探索。另外三種模式分別為縣域醫療共同體模式、跨區域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

“院辦院管”的優勢

將轄區內原本獨立的各家醫院整合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醫療資源容易整合,但行政整合是很困難的。”一位從事醫改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盡管涉及的醫院里面沒有市屬醫院,但是這五家醫院原本都是獨立的法人,有獨立的人事財政權,合並之後只有一個集團法人,這意味著其中一些醫院自主權的喪失。此外還有醫院實力的差別,成為利益共同體之後,原本醫療實力不一致的醫院,現在利益分配的標準是一致的。

“弱的醫院並到強的醫院去願意,相反不願意。”李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羅湖醫院集團的建立很大程度上要靠羅湖區政府去做協調的工作。

2015年組建羅湖醫院集團的時候,院長孫喜琢走馬上任剛滿一年。孫喜琢1963年在黑龍江出生,前半生都在東北度過。在參加羅湖區人民醫院院長的公開招聘之前,他是大連市中心醫院的院長。

“由於深圳的社康中心大都是院辦院管,所以成立醫院集團的時候比較容易一體化。“孫喜琢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所謂院辦院管,是指由醫院負責組建和管理社區服務機構,所有的社區醫院都是由醫院來負責運營的。1996年深圳開始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從一開始它的形式就是“院辦院管”。

其他省市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大部分都是街道醫院轉型的。相比起來,內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般是獨立存在的,也就是說要麽是衛生局下屬的,要麽是縣、鎮政府下屬的。

“一般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名稱前面是地名,而深圳不一樣,它的社康中心前面會加個三級醫院的名字。”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也認為,深圳的基層醫療結構是一個特別的歷史產物。

深圳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城市,沒有內地省市較為完善的街道醫院。而為了滿足迅速增長的醫療需求,深圳市原有的街道醫院在這一過程中基本轉型成為大醫院。而深圳的每個街道、社區人口非常多,一些社區的人口數逼近內地一個縣。所以需要依托醫院,快速在每個社區布點建設社區康複中心。“這是最快、最有質量保障的方式。”李創說。

家門口的醫生

成立醫聯體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推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服務,將醫療資源下沈,將日常病癥留在社區醫院,從而減少大醫院的就診壓力,使得大醫院的醫生能夠專註於處理疑難病癥。

這也是羅湖醫院集團的思路。羅湖醫院原有的部分社區門診在這樣的思路下轉型成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而其他門可羅雀的社康中心則要加大宣傳和資金投入的力度。

為了做強基層,羅湖醫院集團還需要人。2015年12月初,羅湖醫院集團開出三十萬年薪面向全國招聘50名全科醫生。

全科醫生是相對於專科醫生的稱呼,在國外一般被稱為普通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或家庭醫生(Family Physician),是指全面、連續為病人和他的家人提供健康護理的醫生,有需要時可轉介或跟進個案。而在中國的語境下,一般是指社區的全科醫生。他們能夠提供日常病癥的咨詢以及上門服務,此外還需照管轄區居民的健康,為居民建立醫療檔案,病情嚴重的病人可協助建立家庭病床。

尹朝霞是心血管內科的專家,此前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複興醫院擔任主任醫師。但由於喜歡全科醫學,尹朝霞從2010年起開始轉型做全科醫生。

她通過了羅湖醫院集團的招聘,並成為羅湖醫院集團東門社康中心的負責人。“東門是我一手帶起來的,原來一天的門診量580,現在能有880了。”尹朝霞對此頗有些自豪。

全科醫生張瀟瀟也是這一輪招聘來的。張瀟瀟200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臨床醫學系。在加入東門社康中心之前,她在深圳蛇口醫院下屬的社康中心做全科醫生。“我們跟專科醫生有很大差距,專科醫生是治療疾病的,全科的價值是預防疾病。我們的工作滲透到每一個環節,都是預防。”

在南方周末記者逗留張瀟瀟辦公室的短短二十分鐘內,不斷有患者來找她看病。從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嬰兒,到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再到六十歲的老人。從就診來看,和普通大醫院的看病方式並無不同。

不過全科醫生的工作並不限於此。

“比原來門診忙多了。我們現在有很多公共衛生的工作要做。比如要幫病人建檔、家庭醫生的簽約、老年人的管理、殘疾人的管理、慢性病的管理等。多出來很多很細的工作。不光看病,還要把病人管理起來,跟他們聯系。”東門社康中心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的團隊長李華亮說。

羅湖醫院東門社康中心原本是羅湖醫院下屬的門診部,李華亮是從門診部專科醫生轉型而來的全科醫生。

全新的社康中心的全科醫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羅湖醫院集團組建之後年薪三十萬招聘來的,招聘來的全科醫生需要在其他社區醫院、基層醫療服務中心有過兩至三年的工作經驗;而相當多的另外一部分則是轉型而來。他們需要參加深圳市衛生繼教中心的培訓,隨後再參加廣東省的統一考試,獲得全科主治醫師的資格證書後持證上崗——這也是李華亮的路徑。

對於醫生來講,一方面是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工作量的大幅增加。以東門社康中心為例,整個東門社康中心有包括全科醫生、護士、藥劑師等在內的共77名員工,現在一天需要接待超過八百個病人。此外還有轄區簽約病人的上門服務和管理,所有簽約的病人都可以獲得免費體檢、血壓測量,甚至一些疫苗的免費接種服務。

深圳居民的參保種類分為三檔,一檔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最高,二、三檔次之。但不管哪一個檔次的參保者,選擇去社康看病都能夠獲得政府更大比例的補貼。

2017年8月,深圳市政府發布《關於推廣羅湖醫改經驗推進基層醫療集團建設若幹措施的通知》。該通知規定,社康中心的基本醫療服務補助最低標準提高至每個人40元,對家庭醫生團隊為本市社會醫療保險參保人提供的家庭醫生服務,按簽約參保人每人每年12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強調,要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在李創看來,這就要求醫院要從治病為主向保健康轉變。“原來醫療衛生發展方式以醫院為中心,現在要努力把基層建好。”

在與南方周末記者的交談中,包括張瀟瀟、李華亮在內的多名全科醫生都不約而同提及,盡管工作繁雜、瑣碎,但是這種預防為主、保健康的理念對老百姓是有好處的。

全新的醫保整體支付方式

羅湖醫院集團改革最大的亮點是其醫保支付方式的改變,現在實行“總額管理,結余獎勵”的醫保整體支付方式。

以羅湖為例,在羅湖的居民可以自由選擇醫療機構,醫保局以上一年和羅湖醫院集團簽約的參保人數為支付單位,按照人頭支付。所有和集團簽約的參保人的醫保費用是一個基數。此外再加上一定的深圳年度人均醫保上漲率。兩筆錢加總整體預付給羅湖醫院集團,也叫做打包付費。年終結算,虧損了由集團自行承擔,若有盈余,則全部歸集團。

換句話說,按照這種結算方式,從頭至尾醫保局只支付給羅湖醫院集團一筆錢。這樣一種支付方式的改變意味著,羅湖醫院集團如果想要實現利益最大化,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集團要保證和它簽約的參保居民的健康,讓居民們少生病,少在醫院花錢;另外,要通過做好社康醫院的服務來吸引盡可能多的人和集團簽約。

對於醫院集團來講,可以簡單將其日常支出分為非人力支出和人力支出。去掉必須要花費的藥品、醫療設施等非人力的支出之後,剩下的自然就可以變成集團員工的薪水。因而對於集團來說,一方面要實現集團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實現非人力支出的最小化。

“那麽藥價虛高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醫院集團自己會去解決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說。

按照這樣的方式,邏輯上能夠實現集團、醫生、患者等多方利益的一致。在顧昕看來,如果要使得一項公益性質的改革能夠得到推行,則必須厘清這里頭的利益關系,只有相關各方人員的利益都能一致,改革才能夠往前推行。

顧昕認為,羅湖醫改的寶貴經驗就在於公立醫保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通過談判協商建立了全新的公共契約關系。這種關系的要害在於醫保機構采用了總額預算制或按人頭服務付費的新的支付體系。

但這項改革依然有著深圳的區域特殊性,因為深圳的醫保支付改革很早就開始了。“超支不管,結余歸醫療機構”,深圳在2011年左右就基本實現了。2011年之前通常是患者在醫院的花費超支了,醫保機構再合理補一補,“那是很糟糕的做法。”顧昕說。

2011年改革後,顧昕有一次去深圳,跟深圳市社保局負責人開玩笑說:“年底是不是清爽了,沒人找你吃飯了吧?”後者回答:“現在我清凈了,脂肪肝降低了”。

其實早在2009年,江蘇省鎮江市就率先做過與羅湖模式類似的改革。鎮江市所有的醫院、醫療機構被整合成兩個集團,一個叫康複醫療集團,一個叫江濱醫療集團。顧昕當時去調研過,據他回憶,最後改革沒成功的原因是,“在同一個集團里邊,醫保是每家醫院各付各的”。

根據國辦發〔2017〕55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完善醫保支付政策措施”一節要求“探索對縱向合作的醫療聯合體等分工協作模式實行醫保總額付費”。

“這句話在之前的文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就是中央在肯定羅湖模式。”顧昕說。

與建立城市醫聯體相配套的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就是一種頂層設計。在上文提及的業內人士看來,羅湖醫改與其他地方的改革很大的不同就在於其頂層設計。“這種改革需要好多個部門的聯動。羅湖的改革科學在於它有比較完備的頂層設計。”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90

小藍創始人李剛首發聲:跑遍了上百家基金,但都沒有換來一筆資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17/166038.shtml

小藍創始人李剛首發聲:跑遍了上百家基金,但都沒有換來一筆資金
四郎 四郎

小藍創始人李剛首發聲:跑遍了上百家基金,但都沒有換來一筆資金

面對小藍單車宣布解散,拖欠工資的傳聞,創始人李剛首發聲: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完蛋。

11月16日消息,近日,有消息稱小藍單車宣布解散,拖欠工資。面對這些傳聞,今天小藍單車創始人李剛首發聲: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完蛋。

他懺悔地說到:作為一位CEO,我做錯了,我也希望借這個機會跟所有團隊成員、用戶、投資人、供應商和合作夥伴說一聲抱歉,我會盡我全力挽回,願我們可以一起攜手度過難關。

關於押金問題:今日,小藍單車與拜客出行達成了戰略合作,將由拜客出行全權代理小藍單車未來的運營,用戶可以一直使用小藍單車。在完成技術對接後,押金用戶將免費使用小藍單車。

以下為小藍單車創始人李剛的公開信全文:

很抱歉,這兩天關於小藍單車的消息打擾大家了。不知不覺,小藍單車已經一年,野獸騎行也已經三年了。一切的一切都源自對騎行的熱愛,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曾消磨這份感動。

關於小藍單車和野獸騎行,作為一位CEO,我做錯了,我也希望借這個機會跟所有團隊成員、用戶、投資人、供應商和合作夥伴說一聲抱歉,我會盡我全力挽回,願我們可以一起攜手度過難關。

今日,小藍單車與拜客出行達成了戰略合作,將由拜客出行全權代理小藍單車未來的運營,用戶可以一直使用小藍單車。在完成技術對接後,押金用戶將免費使用小藍單車。我們也會與拜客出行一同增加調度,讓更多的小藍單車與您見面。感謝拜客出行在小藍單車最艱難的時刻出現,保證了我們對於用戶最起碼的承諾。

從做小藍單車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始終如履薄冰,面對著強大資本加持的前兩名玩家。小藍單車一直希望通過最好騎的單車,一線城市的縱深投放和最酷的品牌打造成為市面上的突圍者,畢竟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那一份偏執。當時我預計一線城市會限制投放、發牌照,因此全力打一線城市,而後得到更大資本加持後,滲透入二三線城市。半年時間,累計投放了60萬臺車,最高時每日300余萬日訂單,2000萬註冊用戶。只是沒想到政府的限制投放比預期要晚,致使前兩家投放了大批車輛,比例遠遠超過小藍單車。

很多用戶一直在說小藍單車是最好騎的共享單車,我非常感動。但再好騎的產品,在缺少了多元化資本支持和良好的財務規劃能力時,都顯得無力。為了追趕生產進度,小藍單車在四五月份追加了數億元生產合同,本來預計五月末六月初融資成功後就可以一次性將資金問題解決,而隨著資本市場冷靜,融資變成了泡影,並購喪失了最佳時機。

從6月份開始,仿佛小藍單車受了詛咒,資本市場急轉直下,我跑遍了上百家基金,得到了無數關於產品和團隊的稱贊,但這一切都沒有換來一筆資金,打沒了我最後一分驕傲。無數次小藍單車遇到危險,一直支持鼓勵我的黑洞資本都選擇相信和支持,但我辜負了他的信任未能拉入任何其他資方。各方並購,有真有假,而我總是抱著僥幸選擇相信善意,而在共享單車這樣兇險市場,我的心智還太幼稚,至今尚一無所獲。面對供應商,我甚至找來了其他的訂單幫助其消化庫存,但最終小藍單車和野獸騎行惡化的財務狀況,讓訂單遲遲不敢下達。

我從來都沒有否認我的錯誤,內心中充滿了煎熬,幾個月寢食難安。曾經我一直以為只要為了公司好,任何決定都是偉光正的,現如今我才知道什麽是責任。曾經我相信成王敗寇,現如今我才知道先做人,才能再做事。曾經我自詡勇敢不慫,現如今我才知道做人做事必須要有的底線。曾經我事業第一,現如今才感受家和兄弟的意義。 

我不知道我的未來是不是完蛋了,但我會一直拼盡全力,因為我知道,只有我拼盡全力,才有機會在未來彌補現在的錯誤。

最後,我想說,小藍和野獸團隊,不要傷心。我們戰到了最後一刻,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挺起胸膛,帶著驕傲離開。你們沒有失敗,你們是值得尊敬的。欠大家的工資,我會想盡辦法盡快解決。

這個世界總有那麽一抹藍,值得我們回味。

小藍車 ceo 李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62

汽車關稅下調後降價空間多大?官方以90萬車算了一筆賬

5月22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其中汽車整車關稅稅率25%降至15%,一時間各大廠商、消費者開始算賬,稅率下調進口汽車價格會降低多少。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也算了一筆賬。

“以在我國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的進口汽車為例,該車進口到岸價24萬元人民幣,關稅稅率25%時,關稅稅額為6萬元。關稅稅額占廠商在我國市場指導價的7%。此次降稅後,關稅稅率由25%降為15%,這款進口車將征收關稅3.6萬元,相比降稅前減少2.4萬元。受降低關稅影響,汽車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也將相應降低。”上述負責人說。

一輛到岸價24萬元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的汽車到底含了多少稅?關稅下調後總體減稅多少?這對售價又有何影響?

中國進口汽車主要繳納三個稅種,即關稅、消費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計算這三個稅種有先後秩序。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消費稅是價內稅,所以第一步是直接用進口車到岸價乘以關稅稅率,計算關稅。然後把消費稅組成計稅價格作為稅基,乘以相應的消費稅稅率等到消費稅稅額。之後再用以上稅基(汽車到岸價加上關稅和消費稅稅額)乘以增值稅稅率得到增值稅稅額。

首先我們來看減稅之前的到岸價24萬元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的稅額。減稅之前,關稅的稅率為25%。消費稅稅率方面,氣缸容量(排氣量)越大,稅率越高(最高達40%),根據汽車售價估算,我們假設消費稅稅率為12%(排氣量2.5升—3升)。增值稅稅率為17%。

據此計算,在減稅之前,到岸價24萬元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的進口汽車,關稅稅額為6萬元,消費稅稅額為4萬元,增值稅稅額約5.8萬元。因此一輛到岸價24萬元進口汽車,減稅之前稅額總計約15.8萬元,但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

然後,再來看看減稅之後稅額的變化。與上述減稅前條件不同的是,7月1日起,汽車整車關稅稅率從25%降低至15%。另外,5月1日起,進口貨物17%增值稅稅率降至16%。

據此計算發現,減稅之後到岸價24萬元的汽車中,關稅稅額為3.6萬元,消費稅稅額為3.8萬元,增值稅稅額約5萬元。因此一輛到岸價24萬元進口汽車,減稅之後,稅額總計約12.4萬元。

因此,同樣一輛到岸價24萬元的進口汽車,減稅之前稅額總計15.8萬元,減稅之後稅額為12.4萬元,減稅金額約3.4萬元,占到岸價比重約14%。

不過,減稅之後進口汽車到底降價多少仍待觀察。前述負責人表示,汽車價格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進口關稅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從汽車售價看,廠商確定的市場指導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汽車的最終售價,關稅與廠商市場指導價之間有一定聯系,降低關稅是降價的因素,但汽車是否降價以及降幅多少都是市場行為。我們旨在通過降低進口關稅促進汽車產業加強競爭,引導汽車產業提質增效。我們希望通過降稅能促使汽車價格下降,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

受關稅稅率下調,不少車企也紛紛進行評估,計劃調整價格。特斯拉門店的一份調價文件顯示,自2018年7月1日起,特斯拉在華銷售的車型將全面降價,根據不同的車型,降價幅度從4萬元到9萬元不等。其中,特斯拉MXP100D的降價幅度超過9萬元。不過,特斯拉中國有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還沒有官方調價消息可以提供,但是下降五萬元左右的幅度是可信的,但價格因每款車型不同一定會有不同。

沃爾沃汽車回複第一財經,目前沃爾沃正積極開展對此項政策的評估,具體信息將盡快向外界公布。奧迪中國稱,將仔細了解與評估關稅下調對汽車市場帶來的影響,並采取相應措施。寶馬稱,這一政策也將使消費者受益並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市場的活力。我們將評估目前的建議零售價格體系積極回應政府的舉措。保時捷回應稱,中國消費者也將有機會享受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個性化的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