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行: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2.2%

中國人民銀行12日公告稱,初步統計,2016年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48.38萬億元,同比增長12.2%。

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00.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余額為2.66萬億元,同比下降23.7%;委托貸款余額為12.23萬億元,同比增長22.5%;信托貸款余額為5.78萬億元,同比增長7.1%;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4.06萬億元,同比下降38.5%;企業債券余額為16.63萬億元,同比增長29.8%;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5.25萬億元,同比增長24.3%。

從結構看,2016年7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7.9%,同比高0.8個百分點;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余額占比1.8%,同比低0.8個百分點;委托貸款余額占比8.2%,同比高0.6個百分點;信托貸款余額占比3.9%,同比低0.2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占比2.7%,同比低2.3個百分點;企業債券余額占比11.2%,同比高1.5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占比3.5%,同比高0.3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80

西安吸納社會投入過百億創森林城市 驪山蒼翠重現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筆下西安臨潼驪山的美麗景象。

但此後多年,驪山森林屢遭破壞,佳木蔥蘢,花繁葉茂如“錦繡成堆”的盛景不再。2007年,驪山北麓森林覆蓋率僅為37.2%。

驪山橫亙西安市臨潼區東西,分布有秦始皇陵、華清宮、西安事變舊址等世界級著名風景名勝,承載著周、秦、漢、唐文化及女媧文化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我2007年調到臨潼,剛來時看到僅驪山華清宮里面綠樹成蔭,但圍墻外面山體裸露,植被不豐,光山禿嶺依稀可見。”11日晚,臨潼區委書記龐阿平對國家林業局組織的“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訪團記者們說。

龐阿平說他當時就打電話問當地農林局負責人,“是管理問題還是土質問題?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是不想保護還是無力保護?”之後,龐阿平又請教專家,專家們也搖頭,“山上土層太薄,又沒水。樹可能種不活。”

但龐阿平不信。“我選了兩個山頭,實地調查發現土層有20公分厚,只要精心養護,樹木還是可能成活的。”他對記者說,“當時自己心里也沒底,但還是要試一下。如果成活了,來年就大幹。如果樹死了,也就認了。”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滿目蒼翠的驪山。攝影/章軻

“驪山北麓森林植被恢複工程”於2008年正式啟動。“我們和綠化公司簽訂協議,由他們籌資依方案植樹,等成活率達到驗收標準要求的90%以上時,政府再付款。”龐阿平說,這一思路解決了資金困難。

這之後,可存儲50~60噸水的大水箱被安裝到山頂,再把水抽到山上,經由主水管、支水管依次接通水,解決了植樹用水的問題。工人們開始在山上種植側柏。到了第二、第三年,絕大部分樹都成活了。驪山上曾經的小禿點也不見了,仿佛披上了綠裝。

“當時西安市總人口是850萬人,我說,要種下850萬株樹。實際上到目前,我們已經在驪山上新種了1000多萬株樹。栽植側柏、油松、女貞等各類苗木,造林平均成活率達95%以上。”龐阿平說。

11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驪山上看到,山上林木郁郁蔥蔥,遊人眾多。“我們的景區先後投資2億多元,成本早就收回來了。前兩年收入最高時,年收入能達到5000萬元。”驪山風景區林場管理處辦公室主任關誌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如今的驪山松柏常青,壯麗翠秀,不僅成為臨潼景區的天然綠色屏障,也成了在華清宮上演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的巨大背景。《長恨歌》演出時,在大約1.8萬平方米的驪山北坡,3組3000顆星星燈同時點亮,如繁星閃爍。

“《長恨歌》從一票難送到一票難求,驪山綠化的成果功不可沒。”華清池景區一位工作人員說。

如今的驪山,已經再現了當年郭沫若描述的“驪山雲樹郁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的美景。

臨潼的綠化,僅僅是近年來西安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一個縮影。8月10日,西安市副市長盧凱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采訪團記者表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西安市推進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爭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榮譽,也是為了給千年歷史文化和綠色信仰的古都增添一張“金字名片”。

西安市農林委副主任、市創森辦主任任新昌介紹,西安市植樹造林,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舍得投入。市、區(縣)財政將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投入資金,創森期間財政投入資金83.04億元。

與此同時,西安市還鼓勵社會各界投入森林城市建設。引導企業、社會團體、海外僑胞及個人通過認建、認養、捐建等方式,捐資綠化建設;重點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森林城市創建機制,探索PPP、BT、BOT等方式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林業產業園、生態觀光園、生態文化創意園等,引導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參與森林城市建設,創森期間吸納社會資金投入112.17億元。

“栽樹就是栽生態、栽財富、栽民生、栽發展,植樹造林投入再多也不為過!”西安市市長上官吉慶說。

西安市政府副秘書長肖爭光告訴記者,自創森以來,西安市新建(續建)浐灞國家濕地公園、航天城中湖公園、高新洨河公園等26座公園,新建小廣場261處,完成道路綠化639條,城區綠化覆蓋率逐步提高。實施立體綠化475處,空中花園面積突破100萬平方米,拓展了城市綠色空間,成為補充城市綠量的一道亮麗風景。

“綠可惠民”“綠可生金”。任新昌介紹,目前西安全市經濟林面積55262公頃,總產值26.58億元,初步形成了周至、藍田核桃和板栗幹雜果產業區、閻良區酥梨和相棗產業區、戶縣戶太八號葡萄產業區、周至有機獼猴桃示範區、臨潼優質石榴產業區、長安王莽萬畝桃園產業區、灞橋區白鹿原櫻桃產業區等七大特色經濟林果產業區,周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2015年,西安市林下立體經濟年產值2.23億元,特種動物養殖年產值2700萬元,苗木花卉年產值13.7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西安市域森林覆蓋率達到48.03%,超出國家標準18.03個百分點;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5%,超出國家標準2.5個百分點;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54平方米,超出國家標準1.54個百分點;城區街道的樹冠覆蓋率達到48.71%,超出國家標準23.71個百分點;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92%,超出國家標準12個百分點。

 

西安灞河水通過濕地層層凈化後又回到灞河里去,水質由四級提升至三級。攝影/章軻

 

一位中年人在陜西西安渭河畔林間道騎行。攝影/章軻

夜幕下的古城西安,市民們在樹下休憩、納涼。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67

PPP投資總額超10萬億 社會資本退出問題待解

2015年的5月,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聯合出臺了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初步確定了PPP模式和融資支持的制度框架。自此,PPP發展迎來了新的局勢。PPP項目從應用領域到可運用的金融產品工具,從國內到國外實現了全方位的擴圍。

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PPP模式儲備項目達9285個,總投資超過10.6萬億,其中已落地項目的投資額超過1萬億。

“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示範項目落地率已達到48.4%,在落地項目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比率為45%;目前財政部正在與其他20個部委聯合開展第三批示範項目遴選工作。”財政部黨組成員、財政部副部長、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在2016第二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給出了中國PPP項目的落地的最新進展。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為求速度而引發的負面問題也正在浮出水面。通過假的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進行基礎設施融資、通過固定回報承諾借PPP之名行變相融資之實,所帶來的政府債務風險正在加大,此外,社會資本退出制度也有待完善,配套的金融工具創新亟須跟進。

PPP擴圍

目前,PPP的應用領域已經擴大到能源、交通、市政、環保、醫療、養老、教育等19個經濟領域,並在傳統單一的使用者付費基礎上增加了政府付費和混合付費兩種方式,同時初步建立了"法律+政策+指引合同標準"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

“財政部已推出兩批、232個示範項目,總投資超過8000億元,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示範項目落地率已達到48.4%,在落地項目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比率為45%;目前財政部正在與其他20個部委聯合開展第三批示範項目遴選工作。”史耀斌介紹稱。

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社會化改革,是目前改革的短板,有窪地就有機會,這一領域也是未來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潛力增長點。PPP作為一種創新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供給方式,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激勵社會資本公平競爭。

在政策支持方面,此前已經設立了總規模1800億元的國家PPP融資支持基金。“截至2016年7月底,中國PPP基金已經簽約7個PPP項目,參與投資55億元,引導投資規模821個億,發揮了財政資金撬動和引導的作用。”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說。

此外,借助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強化PPP項目的國際合作也是PPP擴圍的應有之意。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廖宜建指出,2015年中國的企業已在新絲路上49個國家進行了投資,總額已經達到148億美金,這也代表著這一投資額度占有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八分之一。

史耀斌指出,未來PPP落地擴圍應提高國際投資者參與度。“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擴大中國PPP制度對外推廣交流,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深度參與國際基礎設施市場。”史耀斌表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國擬采用PPP模式的儲備項目已達9285個,總投資額預計超過10.6萬億,其中已落地項目的投資額超過1萬億元。

問題仍存

PPP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負面問題。

不可否認,近期一些地方為了加快上項目的速度通過假的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進行基礎設施融資,或者通過固定回報承諾借PPP之名行變相融資之實。這些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事件”不可避免地將加大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孫曉霞指出,從地方政府、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各方反映情況看,PPP項目順利實施與配套政策是否健全是密切相關的,目前土地價格融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然而這些協調難度大,短期內出臺有一定的困難。

此外,融資過程中,社會資本退出難也成為PPP規範發展的一大阻礙。部分地方政府側重準入的保障,對社會資本的市場化退出缺乏規範化、制度化的安排,導致社會資本退出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同時,與國際資產相比,在PPP項目運用上也不夠,社會資本難以用金融創新工具實現退出,從而影響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

對此,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誌宏指出,未來應該針對PPP項目的不同階段創新提供不同形式和屬性的金融工具。

一方面,不斷拓展開發性、商業性信貸支持和發展項目收益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一系列針對項目現金流的金融產品創新或固定收益產品的創新。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股權、債權、貸款以及基金的結合、保險資金等達到全方位參與。“在資產證券化項目收益票據等發展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的規範,加強依托項目現金流的資產證券化,真正實現破產風險隔離,而不是回歸到依托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融資模式。”紀誌宏強調。

作為支持社會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的新型領域,人才匱乏也成為PPP掣肘點之一。目前,缺乏真正熟悉PPP政策和業務的人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部分從業人員缺乏項目運作經驗,操作能力相對不足,在項目談判的過程中甚至難以與社會資本對話,特別是PPP項目需要開展績效考核,需要對項目產出和成本精打細算,但目前缺少既熟悉行業標準和成本核算,又具備管理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00

7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萬億 增速不及上月

商務部17日召開例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今年7月份,消費市場保持平穩增長。當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1-7月累計同比增長10.3%,與上半年持平。商務部監測的5000家重點企業零售額增速較6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沈丹陽表示,今年1-7月,我國消費市場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網絡零售保持較高增長。

1-7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較上半年小幅放緩0.5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比重為11.6%,與上半年持平。7月當月,商務部重點監測企業網絡零售同比增長24.8%,增速比百貨店、超市、購物中心分別高22.7、17.9和 17.2個百分點。

二是居住、穿著和出行類商品增速較快。

7月份全國限額以上單位銷售類值中,受房地產銷售增長加快拉動,住房相關消費增長較快,建材、家具銷 售額分別增長15%和13.6%,較6月份分別加快0.8和0.2個百分點。服裝類銷售額增長9.4%,較6月份加快1.9個百分點。汽車市場延續向好態 勢,汽車銷售額同比增長9.2%,其中,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62%。

三是綠色智能家電銷售旺盛。

7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11.5%。商務部重點監測企業一級能耗空調和變頻空調銷售量同比分別增長9.4%和9%,比空調類銷售增速分別高0.8和0.4個百分點;超高清4K電視銷量同比增長8.7%,增速比電視類銷量高6.6個百分點。

四是消費價格基本平穩。

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8%,漲幅已連續3個月小幅回落。商務部監測的36個大中城市食用農產品價格同比上漲1.2%,比上月縮小3.1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平均批發價格為25.3元/公斤,環比下降4.4%,同比上漲15.7%,漲幅比6月份回落 16.1個百分點;受強降雨及高溫天氣影響,蔬菜價格有所上漲,7月末30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為3.51元/公斤,比6月末上漲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99

“鬧騰”流溪河 一條城市內河的社會共治樣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010

(農健/圖)

一個城市政府的殫精竭慮,一場持續兩年的社會試驗,一批民間組織的固執堅持,引發了廣州一條重要內河的保護意識覺醒。當我們在關註政府如何優化調整供水格局時,更廣闊的思考視角是,一條城市河流如何實現社會共治。

“對於老廣州來說,流溪河就是母親河。”2016年8月6日,廣州市政協委員韓誌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這是珠江的支流,也是唯一一條全流域在廣州境內的河流,老廣州人喝著流溪河水長大。因水質問題,先是2010年廣州將西部三大水廠的取水點搬離流溪河,2016年7月,廣州市舉行聽證會,對全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相應進行調整。

這亦是中國城市河流的縮影,一面是城市規模擴張、人口劇增與沿河居民要求發展的現實,一面是流域生態保護、水質改善的城市夢想。

當廣州市政府為這條“內河”殫精竭慮時,社會力量起而行之,以有別於官方的資源和視角切入流溪河保護,為我國河流治理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樣本。

兩年鄉村試驗

2016年8月10日,廣州市環保局長楊柳來到樂明村時,3戶村民正嘗試在農田里養殖澳洲淡水龍蝦。放在兩年前,廣東省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芽基金會”)副秘書長張誌強剛開始駐村時,當地人肯定不會接受這“異想天開”的建議。

樂明村位於流溪河上遊的廣州市從化區,距離廣州市區車程兩小時。一條溪水由此發端並匯入流溪河。在這里,一場守護流溪河水源地的鄉村試驗已經默默進行了兩年。

2015年一整年,張誌強都住在樂明村。他負責的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在樂明村推廣生態農業,讓全村179戶村民不使用農藥化肥。

在流溪河上遊,濫用農藥化肥造成的農業汙染是主要汙染源,這也是中國農村普遍面臨的面源汙染。張誌強做過檢測,剛出山的清泉流經村莊和農田後,水質降為三類水。

長年過度施用農藥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化嚴重,村里主要種植的砂糖橘沒了收成。因為身處流溪河水源地,村民不能大規模養殖牲畜,本已為水源保護做出了犧牲。如果理由僅僅是“愛護水源、保護環境”,張誌強自己都覺得開不了口。即便開口,也沒有人理會——對於樂明村而言,他只是一個外來者。

“沒有人天然地會為環保埋單。如果你提供的替代方法不經濟,他們為什麽要選擇更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張誌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他入駐樂明村後,時時思考的問題。

另一個公益組織阿拉善SEE珠江項目中心也投身於這場鄉村試驗,中心主席顏俊經常張羅會員企業家們到村里看一看,感受鄉土風光的同時,為其發展出謀劃策。張誌強則組織部分村民成立了一個合作社,幫助他們銷售自制的青梅精、青梅醬等加工農產品。

樂明村開始慢慢接受這些外來者。2015年8月,張誌強抓住每一位相熟的村民,去聽一位臺灣來的專家講解生態農業。隱藏來意駐村近一年後,這場鄉村試驗終於破題。

20個村民來聽生態農業培訓,第二天跟著臺灣專家走訪果林的只剩6人。而專家給出建議,要用益生菌堆肥改良土壤,停止使用農藥化肥,同意參與的只有1人。張誌強當時感覺很迷茫。

村民趙銀玲就是“吃螃蟹”的人。“大家覺得用了農藥化肥才有效益,堆肥萬一不成功白費力氣。”趙銀玲以前在城市打工時聽說過“生態農業”,既然有專家指導和誌願者幫忙,她決定試一試。

還有一個本土企業廣汽本田也加入到這場農村試驗。2015年末,廣汽本田把目光放在了流溪河水源保護上。該車企的環保公益項目負責人來到村里調研時,正看見趙銀玲利用廢棄的舊屋子,將雜草、樹枝、牲畜糞便等堆集起來,把益生菌擴繁後,開始堆肥。看到保護水源的方法可以這樣落到實處,廣汽本田開始籌劃擴展這場鄉村試驗。

到2015年末,有機堆肥開始成為合作社的一項集體活動。張誌強和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們共同制定章程,逐條討論通過。“其中一條是,如果不使用生態的方法,一旦被發現就要退出合作社。”合作社還在摸索其他生態農業方案,如稻田養殖龍蝦,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為龍蝦提供餌料,龍蝦的排泄物為水稻提供生物肥。如果成功,每畝稻田能增收3500元-4000元。

合作社也借助公益組織的社會資源,幫助村民們分擔風險。有企業家出資替村民買果苗,等到收獲時節,村民再回饋以等值的水果。村民們還給合作社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良源物予,寓意是在流溪河水源地做良心農產品,分享給社會,以謀求當地長遠發展。

環保局長的請托

既要促進鄉村發展建設,又要保住碩果僅存的流溪河水源地。面對這樣的難題,試圖給出答案的樂明村試驗吸引了眾多關註。

8月10日的一場啟動儀式,成為多方共治流溪河的一個縮影。會上有廣州市環保局、廣汽本田、綠芽基金會及阿拉善珠江中心相關負責人,恰好代表了政府、企業、民間的三方力量。

作為廣州本土企業,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鄭衡希望為流溪河保護做點事,該公司決定參與並延續這場試驗。廣汽本田和綠芽共同策劃了流溪河水源地保護行動,第一期項目為期3年,將建立三個生態基地——益生菌堆肥基地、生物防治基地、生態養殖基地。

“環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我們推動村民自組織,在社區發展和社會治理中實現河流保護。”除了樂明村,還有許多村莊處在流溪河水源地,顏俊正在思考怎麽讓這個鄉村試驗在更多地方紮根。

而廣州市環保局的現身似乎預示著官方對民間試驗的認可。啟動儀式前,市環保局長楊柳在留言簿上寫下祝辭:“心中的流溪,夢中的河。”

27年前的一個秋夜,剛參加工作不到半年的楊柳第一次來到流溪河,在上遊的流溪河水庫做水質監測。“當時被流溪河的水、流溪河的氣質、流溪河的風光深深震撼。”

27年後的流溪河,氣質不似當年。它和中國每一條流經城市的河流有著相似的命運。“由於廣州城市建設的發展,流溪河下遊特別是白雲、花都境內河段,水質很不理想。但是上遊,特別是大壩(李溪壩)以上還保持著良好的狀況。”楊柳在啟動儀式致辭中說。

對於流溪河的生態保護,廣州市政府不可謂不重視。近二十年內,有四部關於流溪河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流溪河專項整治行動也進行了十多次。2013年12月,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廣州市流溪河流域保護條例》,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對流溪河實施全流域專門保護。2015年10月,廣州在全市河湧整治的背景下公布51條河湧“河長”名單,作為唯一一條廣州市內河,流溪河市級層面的“河長”由時任市長陳建華本人擔任。

環保部門無疑壓力很大。2013年7月,楊柳做客廣州市政府糾風辦主辦的《行風面對面》電視欄目,主持人詢問他能否理解市民們對流溪河汙染嚴重的焦急時,楊柳回答:“為什麽不能理解,我也是廣州市民。”

如今,面對聚集在一起的各界人士,楊柳一再請大家多幫忙:“剛才有人說感謝我們(政府),其實相反,應該是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政府感謝社會力量支持。政府只能做主導,出臺政策和方案,真正有效的保護來自社會方方面面。”

聽說張誌強讀大學時學的是社會工作,楊柳很欣慰:“你這個專業好!河流保護不只是技術問題,終歸是社會管理問題。”他似有無限感慨要發,停半晌後說,等到10月假期他再來樂明村,自掏腰包買點小龍蝦。

民間組織的執著

張立凡也在廣州環保部門工作過,但在廣州市飲用水源地區劃調整及流溪河下遊保護區削減一事上,張立凡有不同看法。

“我們在‘負隅頑抗’。”這位流溪生態保護中心主任笑稱。2015年3月,他成立了NGO廣州市海珠區流溪生態保護中心。幾乎同時,流溪河因廣州市飲用水源地區劃調整,成了本土NGO關註對象。

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建成之前,以珠江西航道和流溪河為水源的西村水廠、石門水廠、江村水廠的水源水質狀況處於劣五類,而這3個水廠的所供水量占全市用水量的60%-70%。最近10年,廣州市中心城區飲用水源地完成了三大遠距離取水工程,形成東、南、西北三足鼎立的水源格局,同時以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等作為廣州備用水源。

2015年上半年,廣州市水務局發布《廣州市城市供水水源規劃(修編)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示》,其中提到擬取消流溪河下遊水源功能。

經過多年的治理,流溪河下遊水質未見好轉。當時,廣州多家環保組織聯合在網絡上發起“1人1元為流溪河建汙水處理廠”的活動,號召市民在規劃公示期間用行動保護流溪河。

民間有反對調整的聲音,官方有必須優化的理由。

“下遊汙染已經非常嚴重了,你把取水口設在那里也取不到好水。保護水資源是毫無疑問的,但不代表不考慮現實。”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水源地調整方案論證時,包括環保局在內的相關政府部門及9位評審專家最終全部表示贊成。

到2016年6月,水源地調整聽證會前夕,環保組織陸續表達自己的聲音。

NGO創綠中心成員官俊峰曾寫過《廣州市飲用水源地現狀民間觀察報告》,他頻頻向媒體投書;流溪生態保護中心征集了697位廣州市民給市長留言,還起草了一封給市長的公開信。“水汙染問題專家、城市規劃專家、社會活動家、外交家……為了保護流溪河,我們什麽都要懂,什麽都要做。”

聽證會後,廣州市環保局認為,政府不會減小對流溪河的保護力度:“盡管西村水廠、石門水廠、江村水廠等已停止從珠江西航道、流溪河下遊、白坭河取水,按照有關技術規範,上述河段本可以不再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改善上述河段的水環境,調整方案仍然保留珠江西航道、流溪河李溪壩以下河段和白坭河的部分水域及其濱江帶作為飲用水源保護區,以實施比一般水汙染防治更為嚴格的保護措施。”

“舉報太簡單了”

“政府不要嫌(民間)鬧騰。有他們鬧騰,大家會看清楚流溪河汙染的本質和治理的難度,否則這些就被掩蓋了。”陳曉宏早在2003年前後提出西江引水的設想時,就已經預見到今日流溪河汙染積重難返的局面。

陳曉宏認為,流溪河汙染最嚴重是21世紀初。這十多年,流域內人口和汙染源都在增加。“水質當然本來就很糟糕,但至少沒有惡化,尤其近三年處於基本穩定、略有好轉的狀態。對政府治水還是要有信心。”

在張立凡眼中,重要的不是信心。他更關心,當政府治理流溪河力有不逮時,社會力量能夠填補多少。甚至,“流溪河應該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個樣本”。

深入調研流溪河後,他有許多新發現:

並沒有一個“大國企或世界500強”在向流溪河排汙,影響流溪河的,是兩岸居民。在流溪河下遊的太和鎮,有無數做印染或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往往是三兩個外地人租房,搬幾件工具進去就能開工。“居民希望流溪河變清,但也會保護租客,希望地價起來。他們構成利益共同體。”流溪河流經廣州的城中村,要想將汙水管道修進去,先要面對征地拆遷問題。流溪河兩岸開著許多農家樂,每當政府開展整治行動時突擊關停一批,風頭過了,炊煙又會升起。

流溪生態保護中心成員陸誌堅以前在自來水廠工作,當時,他會將這些排汙的小作坊、農家樂都視作汙染源,向政府舉報。而現在他清楚當地環保執法人員人手不足,更重要的理由是:“舉報太簡單了。”

現在,他選擇去和汙染了流溪河的人們聊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史,問他們為什麽來到這里、每月能掙多少錢。“政府可以上工程、搞環保執法,但流域環境問題是多元的,流溪河的背後是多種社會關系。”

廣汽本田在樂明村舉辦流溪河源環保親子公益營,邀請父母與孩子一同在流溪河水源地起居生活、接受自然教育,在村民導師的帶領下體驗生態農業。他們希望以孩子帶動家庭,再以家庭帶動社會,不斷傳遞環境保護的價值。

“保護流溪河不是發起一場campaign(戰役),認準一個敵人,打倒它就好。你不知道你的對手在哪里,有的‘對手’可能比你還小。”河流與人,構成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張立凡希望能解答兩個問題:誰造成了流溪河汙染現狀?社會力量能為流溪河做什麽?

趁著暑假,流溪生態保護中心組織了一場田野調查夏令營,駐地在太和鎮白山村,流溪河支流邊。13個晝夜,17個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年輕人用社會學的視角觀察流溪河,有時候,他們調研的主題甚至和環境保護沒有一點關系。

8月5日,夏令營結營。仍然沒有人能解答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但他們收獲了同樣的責任和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04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醫療養生節目不得由社會公司制作

新華網北京8月26日報道,針對當下一些節目存在的非法兜售藥品、保健品和醫療服務以及播放虛假醫藥廣告等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養生類節目和醫藥廣告播出管理的通知。

通知要求,醫療養生類節目只能由電臺電視臺策劃制作,不得由社會公司制作。嚴格醫療養生類節目備案管理,未經備案的醫療養生類節目一律不得播出。

通知還要求,醫療養生類節目聘請醫學、營養等專家作為嘉賓的,該嘉賓必須具備國家認定的相應執業資質和相應專業副高以上職稱,並在節目中據實提示。醫療養生類節目主持人須取得播音員主持人執業資質,依法持證上崗。

嚴格醫療養生類節目播出管理,通知提出“三個嚴禁”:嚴禁以介紹醫療、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直接或間接發布廣告、推銷商品和服務;嚴禁直接或間接宣傳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食品、化妝品、美容等企業、產品或服務;嚴禁節目中間以包括“欄目熱線”以及二維碼等在內的任何形式,宣傳或提示聯系電話、聯系方式、地址等信息。

通知提出,嚴禁播出任何虛假醫藥廣告的同時嚴格限制醫藥廣告播出的時長和方式。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品、食品、化妝品、美容等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廣告,不得以任何節目形態變相發布,不得以電視購物短片廣告形式播出。單條廣告時長不得超過一分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81

【社會把脈】要金牌,更要超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166

期待不一樣的觀眾與聽眾,更重視內在心靈、自我成長,而非一味追求外在比拼的態度

里約奧運落幕了。這次運動會創下諸多歷史紀錄,也衍生不少話題——新聞醜聞皆有,榮耀汙點齊出,太多故事可供媒體報道。當然無論如何,沒有人會忘記遊泳好手傅園慧。關於這位爆紅明星,她就是自己最好的批註,無須再說些什麽。但傅園慧那句“雖然今天並不是冠軍,但是我已經超越了自己”,至少會永遠留在我的心里,也讓我想起最近聽到的一場音樂會。

2016年7月初,來自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鄒翔,在臺灣演奏了蕭邦作品二十五的十二首練習曲以及二十世紀作曲巨擘利蓋蒂的全套三冊《練習曲》——後者自然是音樂會重點。這不只是此曲全集的臺灣首演,也是極其罕見,能在一場音樂會中聽完全本利蓋蒂《練習曲》的音樂會。這十八首練習曲個個刁鉆,其中幾曲之難,足令天下鋼琴家聞之色變。要在一場音樂會中彈完全集,對技藝、腦力和體力的嚴峻挑戰可想而知。我非常高興鄒翔帶來精彩演出,更欣喜他彈出了自己的聲音,把樂曲內化成自己的生命。

要公開演奏如此作品,自然得讓身體獲得肌肉記憶,鍛煉自己成為頂尖運動員——雖然其中有幾首,見諸錄音或我所聽過的現場演奏,至今仍無人能夠完美忠實符合樂譜要求。但也正因如此,每位鋼琴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逼近心中的完美——即使完美並不存在。“所有朝向完美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因為完美並不存在,”傳奇鋼琴大家堅尼斯(Byron Janis)曾這樣說,“就算完美存在,那也是一個死的狀態,因為任何的改變都會破壞這個狀況。如果本身不會改變,即使彈得再好都是死的……當然人們可以追求完美,但千萬別把完美當成目標。”

堅尼斯所提醒的,其實不難理解,雖然現實中並不容易做到。太多人把心放在是否贏別人,卻忘了贏自己更為可貴。這在體育競賽尤其嚴重。“更快、更高、更強壯”(Citius,Altius,Fortius)——這是奧運在1894年的創始核心宗旨,追求人類更進步的體能表現。那是以自身反映全體,不斷追求卓越,而非只是贏別人而已。“最重要的並非獲勝而是參與”,奧運另一則格言,強調的也是如此精神。得到金牌很好,但比賽獲勝並不一定就代表自我進步與成長,可能僅是對手的失誤與退步。獎金與名聲固然令人目眩神迷,不少人心里也只追求獎金與名聲,但如果傅園慧那句“雖然今天並不是冠軍,但是我已經超越了自己”能夠得到廣大共鳴(她也沒說過一句要和其他人爭勝比拼的話),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更不一樣的觀眾與聽眾,更重視內在心靈、自我成長,而非一味追求外在比拼的態度。

這也是為何鄒翔演奏的利蓋蒂,聽眾除了見證奇觀,更能獲得共鳴與感動的原因。所有辛苦自虐的準備並非為了要勝過別人,而是讓自己保持警醒專註,在一次次磨練中追求進步。已經成功演出過梅西安的《二十聖嬰凝視》和利蓋蒂全本《練習曲》的鄒翔,無論接下來還要挑戰什麽,希望他都能不忘初心。也希望聽眾終能體會:重要的不是贏別人,而是超越自己,千萬別讓爭強好勝腐蝕了心靈。

(作者為音樂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17

【社會把脈】“物質追求”與生存憂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995

“物質追求”與生存憂患 攫取名利可以給人一種擴大生命的幻覺。但沒有愛、美、信仰的照臨,生存的憂患恒不得解。

看過幾次反腐成果展覽,能總結出些套路。總有大貪官在事敗懺悔的時候,提到自己是貧苦家庭出身,後來經不起物質的誘惑雲雲——似乎原先還挺高尚的,後來才被“物質”吸引得墮落了。然而,報章上提到解決各種矛盾,總要歸為發展物質生產,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物質”既值得追求,又會讓人“墮落”,好為難也!

糾結來自對“物質需要”認識不清。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質其實很有限。一簞食,一瓢飲,一間屋子容身,人的身體所求於物質的無非如此。但真要活得如此簡陋,人往往不堪其憂。低等生物才會滿足於維持最基本的新陳代謝,人還有安全感、自尊感、成就感等等心理需要。心理上的匱乏感,也會被錯誤地歸為物質不足。在現代城市生活里,沒有人當真會被餓死,也幾乎沒有人露宿街頭,但人們還是常說擔心自己“喝西北風”和“睡到大街上”。

以心理上的匱乏感驅使的“物質追求”,導致永無饜足的占有欲和攀比心。

長期掙紮在溫飽線上的人,都想在下次饑荒到來之前多占有一些生活必需品。而過強的占有意識卻能無視現實條件的改善,成為一種獨立的力量。唐大歷年間宰相元載的例子很有畫面感。據說抄沒其家產的時候,僅胡椒就堆滿了一整個院子。元載可能比較嗜好胡椒,但他竟積攢了八百石之多,相當於六十四噸!長安城的百萬人口敞開吃這些胡椒,一輩子也吃不完。當今的貪官家里堆積的鈔票多得也會把點鈔機燒壞,古今一也。

占有欲會轉化成攀比心。有人說,自己並不在意山珍海味,重要的是跟誰吃、在什麽地方吃和坐在什麽位置吃。這種心態不只權貴有,平民百姓里也普遍。十幾元的小吃也要聲稱“天下第一”,還說是乾隆爺宣布的。欲望的目標越是社會化,就越無法通過發展物質生產力來滿足。無論物質如何極大豐富,主席臺能落座的人數總是有限,正中央都只有一個位子。

占有欲和攀比心都永無止境。在不斷的追求中,欲求本身固化為一個現實與期許之間的常量。假設現實條件與欲求目標之間的比值是1比10。現實中有1分,期許的就是10分。當現實條件終於達到了10分,期許值卻提高到100分。從1到10可能不難,從10到100恐怕永難達到,而失去則更容易,所以中產往往比小市民更焦慮。苦出身的貪官不是後來才墮落的,正是不自知的貧窮心理造就了現實與欲望之間過大的比值,導致欲壑難填。

精神生活的富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現實與物欲之間的落差。但要認清問題的根源,還要追問欲望從何而來。老子說“大患若身”,欲望從憂患來。

維護身體需有物質的支持,求舒適、求誇耀的追加要求則需要更多的物質。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我的衣服、我的包包,都為“我的生活”構造了一個框架。而如何構造“我的生活”,則主要比照著“別人家的生活”。商品房和家用車的廣告常渲染一種合家歡的美好畫面:事業有成的爸爸、體貼的媽媽、伶俐的孩子、銀發和藹的老人還有一只乖巧的狗,山清水秀,陽光明媚。仿佛讓自己和家人活成理想畫面的樣子,生活中多少不堪和茍且也算值得了。

“大患若身”還有更深一層意思。身體終會在時間的洪流中消逝,“存在”的歸宿必然是“不存在”。“物質欲求”就是用占有“身外之物”來逃避對於自身死亡的恐懼。在各個文化中,歷久不朽的黃金、寶石都是“物質追求”的最終目標。“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可謂廣告語里的絕唱。國人還有更高級的玩法——摩挲玉石、硬木的表面,讓自己皮膚上的油脂滲透進去造成一種圓潤晶瑩的效果,行話叫“包漿”。把玩之中,好像自己的存在也跟這些歷時久遠的物體融成了一體。

沒有愛、美、信仰的照臨,生存的憂患恒不得解。恐懼無常,是以物欲不止,在對名利的追逐中加速著生命的流逝。這個悖論常被忽視,因為占有物質、攫取名利可以給人一種擴大生命的幻覺。張愛玲擅長用故事來呈現物的堅實與生的脆弱之間的反差。短篇小說《花雕》描寫了一個久病的女孩的世界。令人感喟的是小說的結尾:

川嫦把一只腳踏到皮鞋里試了一試,道:“這種皮看上去倒很牢,總可以穿兩三年。”

她死在三星期後。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教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24

華為輪值CEO胡厚崑:智能社會正到來,下個十年85%企業應用在雲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1/158510.shtml

華為輪值CEO胡厚崑:智能社會正到來,下個十年85%企業應用在雲端
張曉軍 張曉軍

華為輪值CEO胡厚崑:智能社會正到來,下個十年85%企業應用在雲端

下一個十年,將是雲的2.0時代,企業是雲化的主角,各行各業將在雲中成長。

i黑馬訊 9月1日消息,華為全聯接大會(HUAWEI CONNECT 2016)在上海開幕。大會主要圍繞“塑造雲時代”主題展開,與會嘉賓共同探討雲時代趨勢與洞察,以及各行各業如何通過打造雲技術、構築雲生態,實現數字化轉型等話題。

在大會中,華為輪值CEO胡厚崑發表了題為《站在雲端看世界》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智能社會正在到來在智能社會,終端是萬物感知的觸角,網絡連接萬物,而是智能的源泉華為致力於打造智能社會的技術架構,也是華為未來要重點投入的戰略方向。

談及如何推動雲計算的發展與發揮其實際價值,胡厚崑認為,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重塑觀念。企業應重新認識ICT的作用,把信息技術從輔助性技術上升為關鍵的生產技術。二是重構人才。掌握以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應成為企業員工尤其是企業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素質。三是小步快跑。既要制定長期的、系統的雲化戰略,也要小步快跑,從小處入手,循序漸進地建立持久的信心。 

以下是演講實錄,經i黑馬編輯整理:

ICT是智能社會的基石

智能社會正在到來這是一次深刻的社會巨變,今天我們還無法全面認識它的深度和廣度有一點確定的是,信息通信(ICT)技術,是智能社會背後最重要的基石。 

智能社會有三個特征,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由於有了先進的ICT技術,這三大特征才能實現。在智能社會,終端是萬物感知的觸角,網絡連接萬物,而是萬物智能的源泉,與此對應的是全面協同的架構。 

未來,所有人和物都能感知環境,成為智能世界的入口。電腦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從大型機時代的幾公里、PC機時代的幾米,到智能手機時代的幾厘米、再到可穿戴的幾毫米。最後,可植入的智能芯片將使人機融為一體。510年內,將出現各式各樣的多場景、自適應的智能終端,智能手機只是其中一種

未來,光纜和無線網絡提供無處不在的超寬帶、低時延的連接。在4G移動網絡條件下,理論上可達到50毫秒的時延,這個速度對於網絡運行VR、AR類應用還不夠快,所以玩Pokemon GO時,往往是看到了小精靈,就是抓不住!未來5G時代,理論上網絡時延可以達到1毫秒,今天無法實現的很多應用,都有希望實現了。

未來,分布全球而又相互連接的計算機,匯聚了人類社會海量信息,在雲端生成了一個“數字大腦”它實時進化,永不衰老。人和機器可以通過超寬帶連接和智能終端調用它的智慧。自動駕駛、智慧醫療以及大部分人類腦力活動會在“數字大腦”協助下變得更高效。

基於這些理解和假設,華為一直致力於打造智能社會的技術架構,也正是華為重點投入的戰略方向。

計算2.0時代85%企業應用部署

像人類歷史上其他重大技術革命一樣,雲的影響遠遠超過技術本身,還影響了商業模式和人的思維模式,引發了一系列商業革命。

過去十年,谷歌、亞馬遜、滴滴、Airbnb等是“生於雲的一代”,它們開創了敏捷創新、體驗好、低成本的雲的1.0時代,利用雲技術、雲架構實現了資源共享,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更好聯接客戶,即使在酒店、出租車等傳統行業中,創造了顛覆性的商業模式。

顛覆者的成功喚醒了各行各業。下一個十年,將是雲的2.0時代,企業是雲化的主角,各行各業將在雲中成長,各種行業雲也將興起。我們預計,2025年,所有企業都會用到雲的技術、雲的模式,85%以上企業應用會部署到雲上。企業都會結合核心業務,探索最適合的雲化解決方案。

化雲為雨,讓雲為業務創造價值 

雲重要,化雲為雨更重要,要讓雲為業務創造價值。實現化雲為雨,不僅要大膽構想(Think Big), 更要小步快跑(Act Small)。

第一個體會是,重塑觀念。

企業應重新認識ICT的作用,把信息技術從輔助性技術上升為關鍵的生產技術,大膽利用信息技術驅動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創新,大膽利用新技術重新設計生產流程,而不是讓技術適應流程。華為也在積極學習、思考,如何在雲時代運用好雲思維。

第二個體會是,重構人才。

掌握以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應成為企業員工尤其是企業管理者的基本技能、素質。對於華為這樣一個擁有17萬員工的企業來說,如何升級員工知識結構,很具有挑戰性,我們也一直在探索。

縱觀全球,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供不應求,頂尖人才更是稀缺資源,這種情況還會持續甚至加劇。企業應提前布局,大膽爭奪人才;未雨綢繆,提前儲備人才。在華為,我們也一直在積極部署人才戰略,希望吸引更多頂尖人才。

說到人才,必須談CIO。雲時代CIO不僅是企業“技術掌門人”,應成為“戰略制定者”,能夠用信息技術驅動業務變革。

第三個體會是,小步快跑。

制定雲化戰略,既要大膽構想,制定長期的、系統的戰略,也要小步快跑,從小處入手,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循序漸進地建立持久的信心。

華為在全球有8萬研發人員、16個研究中心、超過1500個實驗室。過去,計算資源非常分散,難以共享,利用率低。從2013年開始,我們整合研發資源,實現代碼和研發作業的上雲部署,重構研發流程,效率大幅提升,其中,資源複用率提升2.5倍,各環節作業時間平均縮短50%,產品上市時間也大幅提前。

做創新的雲技術提供者

技術是不斷演進,客戶需求也不斷變化、升級。華為有信心,做好創新的雲技術提供者,底氣來自於哪里呢?

除了多年來積累的技術和創新能力,我們最大信心來自於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28年來,這種價值觀成為了華為的DNA和華為員工的最高行動指南。作為技術提供者,不能總想著用一把鑰匙開不同的鎖。所謂以客戶為中心,就是接地氣,願意向客戶學習,願意真正沈下心去理解各行各業特點,把握業務特點帶來的不同需求,並用創新的雲技術和解決方案去匹配,做到“按需應變”。

做雲生態的積極貢獻者

在行動上,華為會以開放、合作、共贏的心態,去參與構建產業聯盟,做大產業的蛋糕;還會與SAP、埃森哲、微軟、Intel等重要合作夥伴形成商業戰略聯盟,一起幫助客戶成功;我們還會積極共建開發者平臺和開源社區,引入更多玩家,繁榮產業鏈。

行動的背後,我們有兩點理念:雲生態的構建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既是建立生態的目的,也是生態健康持續發展的保證;每個參與生態建設的組織或企業,都應該有獨特價值。華為就是發揮優勢,做好產品,服務好客戶。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雲生態一定要有優秀的技術和產品來支撐,否則就是無源之水、難以長久。

宏大雲時代,才剛剛開始

雲時代,意味著更好的聯接,更多的分享,更多的自由。要實現這些理想,必須有雲的高度、雲的思維。我們要站在雲端看世界。

十幾天前,我在天山深處的夏塔古道拍下了這張照片。這條古道跨越南北疆,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路,又被稱作“唐僧古道”,玄奘和尚當年就是由此去西天取經的。如今,它已成為新疆最熱門的徒步探險線路之一。

遠處,是海拔6995米的天山汗騰格里峰和木紮爾特冰川。翻過雪山,盡頭就是南疆藍天白雲下美麗的草原牧場。道路漫漫、艱險重重,古人如何能走得過去?我想,如果心中充滿了美好憧憬,一切艱險都可以被克服。“夏塔”兩個字,古語中也正是“天梯”的意思。

借用一句流行語:哪里有什麽洪荒之力,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企業數字化轉型也是一段艱難之路,需要一步步走向前。這次大會,就是希望大家碰撞觀點、交流思想,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如何塑造雲時代,如何塑造整個世界。以上是我分享的內容。謝謝!

華為 雲計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68

上海:研究建立社會保障基金 探索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機制

上海將研究建立社會保險基金儲備機制,建立上海市社會保障基金,探索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機制。

近日,上海市發布了《上海市就業和社會保障“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要建立社會保障基金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平衡機制。

這其中包括著手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預警機制,形成科學的預警指標體系;研究建立社會保險基金儲備機制,在實現基金來源多渠道和財政資金穩定投入的前提下,建立上海市社會保障基金,並相應成立上海市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與此同時,還將探索建立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機制,結合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運用部市合作機制開展試點;穩慎開展基金投資運作管理。

目前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情況較好,有一定的積累且年度有結余。

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全市10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3269.9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2768.5億元,財政補貼收入442.3億元。10項社會保險基金支出2819.6億元,本年收支結余450.3億元,年末累計結余3043.9億元。其中,養老保險基金和醫保基金,累計結余都超過1000億元。

2016年上半年,上海全市10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047億元,支出1766.4億元,截至6月底,累計結余3624.7億元。

但是“十三五”時期,上海的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比如,人口老齡化加劇和戶籍就業人數的減少(每年凈減少約12萬人),不僅進一步加大養老保險和長期護理的壓力,而且給人口總量調控、結構優化帶來更大挑戰。

另外,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面對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日益增多的新期盼,需要積極回應。城鄉發展一體化也需要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的統一性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

從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本身來看,《規劃》稱,還存在一些需要著力補齊的短板問題。比如,上海市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尚未與《社會保險法》完全接軌,社會保險待遇合理確定與正常增長機制尚不健全,社會保險基金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建立等。

上海此前就提出,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的預警、儲備和保值增值機制,擴大職工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加強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和基金管理,加大財政、國資等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支持力度,以增強上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確保參保人員的各項社會保險待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提高。

社會保障基金不同於社會保險基金,以2000年8月設立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為例,其與地方政府管理的社會保險基金,在資金來源、運營管理、用途上都存在區別。

其中,社會保險基金是為了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物質幫助而建立的,主要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構成,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生育保險基金,用於公民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的當期發放。

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收益和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專門用於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

而2014年12月成立的山東省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則是作為省政府直屬公益一類正廳級事業單位,負責承接劃轉部分省屬企業國有資本和其他方式籌集資金,進行管理運營,實現保值增值,以及用於補充社會保險基金。

2015年,山東省出臺規定,將省屬471戶國有企業30%的國有資本(包括國有控股參股企業中的國有資本)劃轉充實省社會保障基金。

從投資運營的角度來看,社會保險基金因為是當期發放,所以投資風險的控制要求更高,投資範圍較窄,投資運營活動限定條件更多。

而社會保障基金則由於短期內暫不發生支出,更適宜開展中長期投資,投資運營上,堅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長期性原則。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已由設立時的200億元發展到15085.92億元,累計投資收益額為7133.34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為8.82%,超過同期年均通貨膨脹率6.47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