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交所配股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html
港交所要收購LME, 選擇了配股的方法, 而不是選擇向現有股東提出供股, 這對小股東好像有點不公平。

配股就好像印銀紙一樣印多一點股票出來, 而以折讓價配售給大型投資者, 好像基金及香港政府, 而小股東就沒有一份。跟供股不同, 供股的話, 小股東可以選擇不供股而出售供股權, 但手持股份就會被攤薄, 又或者選擇接受供股, 拿錢出來供股, 令手持股份不被攤薄。

可是, 港交所的集資選擇就是不給予小股東選擇權利, 而令小股東注定被攤薄, 這動作一定影響小股東利益, 為何街貨在賣$124, 你就用$118賣給大戶, 同時又分薄我的權益呢?


止凡經常在這裡說, 投資一間公司, 要瞭解一家公司的管理層, 管理層心地不好的話, 就算是年年賺大錢的公司都不要投資, 因為管理層總有方法令錢落不到你袋的。單看年報及留意公司新聞可能只可以看出一點點公司的取態, 因為平日沒事沒幹, 很難看出管理層的取態, 但每當有大事大非之時, 機會就來了, 大家就可以從管理層對事件所作出的決定看出公司的立場。

如果港交所決定供股, 今天的市況, 供股的反應會很差嗎? 集資額很大嗎? 小股東多數選擇不會供股嗎? 其實一百幾十億, 對港交所來說不是太大問題, 一年盈利都幾十億, 只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看管理層的做法。

不過, 最後想講, 到底買LME是否值得買呢? 實在要放長雙眼看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28

預測未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29.html
有位朋友對金融頗有認識, 他一直看淡後市, 認為將會有一些災難性的事情發生, 所以他都儘量遠離所有股市、樓市, 試圖等待這個災難發生, 希望自己可以在金融海潚或03 SARS之類的災難中在股市或樓市中大手買入便宜貨。

朋友的理據是美國的問題是槓桿大重, 一直以來問題都沒有解決過, 美國所做的只是把問題推遲, 而歐洲問題一樣, 亦是槓桿太重問題。如今美國只為流動性而不停印銀紙, 但他假設美國自己(包括伯南克) 都知道這是對經濟沒有幫助的, 推遲問題之餘, 可能還是一個大陰謀。

當全球因美國印銀紙而進入泡沫時, 利率又維持極低水平很長的日子, 很多國家及機構都慢慢對借貸放下介心, 甚至借入自己不需要的貸款, 增大自己的槓桿。在這個時候, 如果美國突然加息, 把資金掉回美國本地, 執行強美元政策的話, 很多國家的槓桿水平都會忽然被抽高至危險水平, 到時多國齊齊死, 美國經濟可以至之死地而後生。

如果這個情況出現, 全球資產將出現災難性的跌幅, 這就是這位朋友等待的機會。止凡不認為不會出現, 分析雖然比較陰謀論, 但又不無道理, 很有邏輯。

只不過, 對於預測短期未來一向不是我杯茶, 靠預測短期未來成長勝將軍的投資者實在少見, 我經常在想, 如何星級的全職專家基金經理都不能成功做出預測短期未來的話 (開口命中一兩次的不算數), 花時間去向這個方向研究是否浪費時間呢?

可能我已經找到我認為有效的投資方法, 對討論短線市場走勢實在興趣不大, 正因為這樣, 這裡沒有貼士, 找投機快訊的讀者不會來這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29

葉玉卿覆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4.html

今日看電視播出葉玉卿覆出拍電影, 身邊有位朋友即時話:「譁, 無錢啦, 要出返黎拍戲!」

止凡又立即話:「唔係呀, 佢應該有好多億喎!」

朋友:「唔信, 就算係都只係賬面數, 真係咁有錢就唔出黎拍戲啦, 搵得幾多呀?!」



止凡話:「咁有錢人諗野唔同你既, 當錢已經唔係一個問題時, 做野可能為人生更有意義呢。」

朋友:「超! 你又知? 你好有錢呀?! 俾我咁有錢既話就唔會出返黎做野囉。」

事實上我不是富有, 連財務自由這個基本也還未達到, 但不知道為何, 心中算是明白有錢人的感覺, 可能跟自己理想地控制收入及支出有關, 再升職加人工對無慾無求的生活好像沒有太大驚喜, 多年前已經覺得錢不是一個意義指標。

劉鑾雄(大劉)家中有成千上萬支紅酒, 每支都價值不菲, 但如今他主要拿來送禮, 為何呢? 從前大劉跟很多名星、model開party, 一個party就會開很多支紅酒, 每位嘉賓都飲到爛醉, 但大劉現時年紀已經不少了, 身體支持不了經常開party, 事實他亦對這種生活失去興趣, 紅酒自然儲了很多, 放在家反正沒有用處, 唯有作為禮物送給別人。

邵逸夫先生, 每次出席台慶節目都有當紅港姐相伴, 但其實長命百歲的他還能享受嗎? 同時, 如果他喜歡享受女色, 他過去一生享受這種款待又何至一萬次呢? 真的還有興趣嗎?

記得去新加坡賭場, 看到有位大陸賭客拿很多籌碼玩輪盤, 滿枱都是, 我算一算大約有50萬上下吧, 她買的方法很有趣, 就是把籌碼填滿每一格, 每格落十數個籌碼, 買滿之後荷官就開, 她一定會買中, 之後就賠, 荷官數完一輸, 賠完後, 枱面的籌碼又跟之前的差不多, 她又重覆再買。這樣有意思嗎? 你入賭場為贏錢, 她入賭場可能只為等老公在樓上傾生意, 又shopping完, 太悶才來「玩」賭。

一般人生活都為錢奔波, 認為有錢就好辦事, 所有東西都圍繞著錢這個問題發生。但試幻想一下, 錢不再是問題, 你有的錢已經不可能用完, 要多少有多少, 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做什麼? shopping? 買馬? 入賭場? 環遊世界? 買車買樓? 買名星追model? 如果這些都不停地做了多年呢? 真的還有興趣嗎?

相信這時候你應該會找些真正對你有意義的東西來做, 可能是在社會再找工作, 追求社會地位, 識朋友, 幫人, 做慈善之類。這樣代入角色思考一下, 你可能會明白李嘉誠為何還會工作, 巴菲特及世界首富亦然。當然, 還會有人覺得他們是身不由己, 這樣有錢一定不會選擇工作, 但也被迫要工作, 陰謀論地說他們一定是退不下來之類, 但這未免太「從自己的井口觀天」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43

公司方向半年就大改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6.html
今年6月止凡在這裡剛討論過citibank不停開分行, 增加成本搶市佔率, 借citibank這個動作討論一下成本控制問題。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06.html

今天看到這個報導。

【am730訊】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指將裁員1.1萬人,佔整體員工人數約4%,而第四季度涉及有關支出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而預期每年可節省成本11億美元(約85.8億港元)。花旗香港拒透露所涉員工人數,並指明年上半年將整合6間分行。


在6月的文章中的討論, 拿了很多RoE, 及增加成本與增加盈利的比率之類的概念, 說明盲目增加成本不是好事, 事隔半年, 今天citibank的方向好像有了改變, 不知是否CEO被換掉了呢?

這是美國公司的作風, 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 總之要有盈利, 決定天天在改變都不要緊, 下屬及每個部門做什麼也可以, 只要不犯法, 總之要交數。

交數? 一定要從正途追求盈利嗎? 未必, 事實上還有很多方法, 例如先做醜盤數再做好。又可以把成本轉移到另一個部門, 最後哪個部份「食」了最多成本, 主管自然被炒掉。見今年條數好好, 幾個月的盈利就已經到額, 主管自然留一手, 跟客戶說留些合約到來年才生效之類。炒炒賣賣的就最好「跟大隊」, 大市炒什麼就炒什麼, 賺的是你高明, 蝕的是市場的錯。

總之美國公司員工及部門為交數可以無所不用其技, 但對公司長遠是否好事呢? 誰管? 反正CEO也只是三兩年合約, 最重要是股價會升, 花紅自然和味, 誰管這家公司能否在30年後升值100倍呢?

所以一直都說, 數字是重要, 但不是最重要, 一家公司管理層的能力、作風及制度才是最重要。可惜, 這些多數隻能到非常時期非常事件才可以看得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13

加人工遊戲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2.html
近期聽到不少新聞有關公司服務加價, 九巴申請8.5%, 中電又加5.9%, 大老山隧道及大欖隧道, 每每加價都比通脹指數還要高。反觀國泰就建議加薪2%, 比通脹還低很多, 打工仔的生活好像越來越辛苦, 貧者越貧, 富者越富, 這是資本主義的現實?

加薪幅度與通脹睇齊是什麼概念呢? 即是沒有加過人工, 通脹本身就會令銀紙貶值, 令打工仔的兩萬蚊人工在社會上沒有以前般好用, 同是兩萬蚊但購買力少了, 即今天兩萬不比昨天兩萬有價值, 貶值了通脹的百分比, 加薪跟通脹睇齊即補回這個貶值了部份而已, 實際上並不是加人工。

政府一直都有級分制度, 年資加了就會跳分, 而每個分級的薪金又會按通脹調整, 相比打工仔, 公務員就好像有雙重加薪, 03年公務員不加薪只是每個分級的薪金不加, 但按年薪跳分繼續, 所以單看糧單的話他們仍在加薪, 加上當時實在通縮, 不加分級薪金實在正常。

人工加幅跟通脹睇齊, 即代表沒有為員工的經驗、年資及表現而作出加薪, 而人工加幅比通脹為低就代表變相減薪了。其實這些概念, 作為一家公司的管理層實在不可能不明白, 可惜明白還明白, 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 對外要求加價就做足, 甚至比通脹還要多。但對內加員工薪酬就另一個取態, 共度時艱。這樣拉上補下, 公司盈利才得以維持, 自己的花紅亦然。

記得三幾年前, 止凡前公司有位管理層在公司演講時, 好像很高興地向員工宣佈來年加薪大家應該滿意, 因為平均加薪幅度可以追到當年通脹, 而當年通脹好像是過5%, 意味公司平均加薪過5%, 全場即時鼓掌, 非常開心。但充滿財務知識的你, 聽到這個消息, 只能冷笑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89

不要對美國政策太認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4.html
美國近年多次對息口及印銀紙政策作出調整 (其實始終沒有多大調整過), 對於息口, 前一次說維持不加息至2014年, 其後又再加把勁說至2015年都不加息。止凡還記得當時伯南克宣佈議息結果之後, 電視、電台的財務嘉賓以至身邊朋友都對這個低息政策期限作出不同建議及部署, 還有朋友說香港的樓至少升到2015年, 息口低, 跌不下來, 做到租金, 不怕入市。

其實我當時第一個印象就是, 2015?! 聽住先吧! 美國政策口風次次改, 當經濟情況一好轉就會「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話改就改, 完全不會理會第三者, 總之美國利益行先, 其他因素都很少理。

今次議息結果加入了兩個加息因素, 失業率回落至6.5%以下, 或通脹達2.5%以上, 任何一個可能性也會加息。這些指標也很合理, 問題是美國對這些條款有多大執行力呢?

很多分析員又已經展開一輪分析, 預測美國何時失業率回落或通脹何時跑高之類。我又想問, 真的通脹跑到3%, 但失業率還未回落, 或者失業率回落不久而通脹又未升時, 伯南克這個政策又會否真的執行呢? 還是又特事特辦, 又再食言呢?

我明白市場上大部份人都對每一個市場消息追得很緊很貼, 每出一個新消息就研究分析, 再改變投資部署, 昨晚出的消息你今朝起床才知道好像已經太遲。但對市場消息追得貼又是否一定是高手? 回報又是否一定高? 而最重要是消息本身又是否長遠可靠?

買樓自住也好, 投資也好, 出出入入費用比重不少, 買入之前最好計算清楚長遠上會供樓條數, 還要用一個比較正常的息口, 以及最壞情況的息口。不要太著意美國政策的承諾, 而利用美國政策公佈去預測未來, 因為我沒有見過幾多次有兌現過, 所以不要太認真看待美國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104

一年買賣一次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6.html
今年已到年尾, 回看全年, 原來止凡只新買了一次股票, 還是因為加按自住樓套出來的現金, 幾十萬一次過買入建行 (939), 今天回顧, 還算是賺了息又賺價。對這一次投資信心不少, 就算今天價跌至$5, $4, $3...還是頭也不回, 心安理得。

一年買賣一次, 其實並沒有刻意安排的, 但對這個結果感覺良好。記得巴菲特曾對美國一家大學的MBA學生發表講座, 提出一生人只可以落20次重大決定, 人生的成就大約都會被這20次決定影響, 在考慮這20次決定時, 每個人都一定深思熟慮才出招。投資亦一樣, 如果一生投資生涯三四十年, 只有20次買賣決定, 除開即一年都沒有一次, 而我相信事實要成功亦不需要做太多次買賣。

一年一次買入或賣出, 你會在過去的一年買股票還是賣股票呢? 又還是不買不賣呢? 老實說, 過去一年我認為大約在「不買不賣」及「買入」之間。原因很簡單, 如果你問股票今年抵買不抵買? 我絕對會答抵買, 恆指PE全年都在10倍上下, 對比平均15倍的比例實在處於低水。不過, 如果一生人入貨出貨總共20次左右的話, 我就會選擇在大股災時買貨, 在股票極度亢奮時沽出, 但過去一年還未算是這類情況。

一個股市由大高位到大低位, 至少都要三兩年才能完成, 買賣次數又何需太急呢? 減少買賣次數, 會令個人分析思考能抽離一點, 正所謂旁觀者清, 少點參與反而可以清晰地評估今天的市況是在何位置, 算抵還是不抵。

多數人都在股市場上賠錢, 而參與者多數都買賣頻繁, 這兩類人未必有關聯性, 不過儘可能減少買賣, 實在能大大提升每個投資的審慎程度。買菜都貨比三家, 買樓更要親身走上去, 再跟經紀及上網找資料分析, 如果買股票都能這樣認真, 就算不贏大錢, 只少也不會輸大錢。

今天的股票買賣做得太方便了, 落盤只需要打個電話或上網click。曾有朋友說過自己買基金的回報比買股票好, 因為基金買賣難, 自己不會見有點點獲利就沽, 迫他長線投資。我認為這只是個人控制能力問題, 要解決並不難, 當時真想說 :「不如你放錢在我戶口, 我幫你買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64

又再計劃加按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18.html
話說止凡的自住樓在2008年做九成半按, 到2010年做了一次轉銀行及轉做H plan, 沒有拿錢出來轉了七成按。2011年見樓價比2010年再升了不少, 再拿同一層樓加按套50萬出來買股票, 而仍然維持七成按。

2011年的加按動作非常簡單, 匯豐只當我是有抵押借貸, 我的所有資料都在她手上, 所以不用提交什麼, 只需向她提出借貸意向, 總部計算過而接受的話, 我就可以填好文件交回, 安排下一個供款日過數。最好的一點, 由於新加按不及舊有H Plan的利率好, 我不想影響舊按部份, 而我這樣加按正正不用將整個按揭重新跟新利率做按揭, 只是新借部份跟新Plan, 舊有部份能保持不變, 連新舊兩筆按揭的供款年期也可以不一樣, 同時還可以拿走回贈現金。


2011年到今天, 樓價繼續上升, 如果跟恆生的網上估值的話, 我今天又可以加按多50萬來用, 但匯豐對我間樓的網上估值比恆生少8%左右, 如果樓市繼續維持現狀緩緩上升, 什麼量跌價不跌之類, 匯豐的估值也能在不久將來夠我再多套50萬出來 (如今做的話可套40萬左右), 到時我可能第三次麻煩匯豐了。

其實我太太名下的樓也做過一次加按,可惜樓價再升想再加按時, 因為供款超過收入一半而不能借, 要不然又可以拿來投資套利。

早前跟朋友說過這些財技, 每每跟人家說他的自住樓升了不少, 人家總會回答:「升多多都無用啦, 要住的嘛。」, 而我就會習慣性地說出這個財技, 哈哈。

樓市有高有低, 全城樓價大跌時, 自住樓的身價也一同大跌, 因此不能加按買貨。當全城樓大升時, 可考慮加按, 不過按出來的錢再買其他貴樓, 好像不太抵吧。唯一比較可取的是, 全城樓大升時, 加按套現, 再升再按, 然後再用財務知識保存好這筆錢, 享受中途的投資回報以保存實力, 到全城樓大跌時出擊。

高套低買, 好像衝浪選手, 而操作危險性其實不低。簡單而說, 套出來的錢能否保存呢? 到樓市跌時這筆錢的購買力還在嗎? 還是所買的資產跟樓市一起大跌呢? 另外, 要看看自己用錢時的定力, 套多一二百萬放在戶口內, 一般人很容易會亂投資、亂買東西、突然感覺人生苦短而好想享受人生, 到頭來得個吉, 剩下債, 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535

供股後發盈警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20.html
思捷 (330) 發盈警, 半年業績見紅, 分析員指歐洲財政問題, 思捷也應該好不到哪裡, 發盈警亦正常, 不過問題重點不在業績好壞, 而是發盈警這事件在小股東供股時完全沒有交代過, 供股用途還說是要作轉型之用, 實在失望。

早前說過, 平日很難看管理層的好壞, 但當每逢一家上市公司有特別動作, 例如供股、配股、發債、優先股、拆股、回購股份之類, 其安排都可反映管理層最根本的取向, 到底管理層站在什麼角度運作? 這是平日看很多份年報都未必夠準確判斷的。

港交所 (388) 主席周松崗接受記者訪問, 解釋早前配股及機構投資者的決定, 原因希望快及沒有太大折讓的前提下, 同時配售的部份只會攤薄原有股東大約5%, 倘算輕微, 所以管理層下了這個決定。止凡認為這個解釋尚可以說得通, 但為何不好好跟小股東溝通呢?

今次思捷亦然, 記得思捷多年前一直升個不停, 幾蚊升到過100蚊, 長期背著市盈率過30倍, 除了盈利實在有增長之外, 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公司透明度極高。當年三位老總, 即Chairman, CEO, CFO都會經常飛來飛去向世界各地機構及基金投資者主動解釋公司方向, 而且有問必答, 完全令投資者放心地相信公司未來盈利能達標, 而往後又每次都的確能達標。公司又做到增長, 因此思捷一直被投資者給予一個很高的市盈率。

今天思捷的管理層, 相信不用多說, 供股前不作聲明而供股後發盈警, 這種行為實在難以接受, 看來今日思捷的管理層沒有放小股東在眼內, 要錢就伸手, 公司情況就不透露, 拿到錢才通知。小股東對一家上市公司的影響力接近零, 不過投資的資金亦沒有太多限制, 管理層不對勁的話, 小股東絕對可以話走就走, 不用留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86

書架上的閱讀報告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25.html
聖誕快樂, 止凡看到有人留言問有什麼好書推介, 應該是想我推介一下有關投資理財的書籍吧。當我抬頭看看自己的書架, 的確有不少好書, 讓我拿幾本作個簡單報告。


富爸爸系列

富爸爸窮爸爸, 相信很多人都在說這本書, 或這個系列, 是建立理財投資概念必看的好書。自從看過三兩本之後, 每逢作者再出新書時, 必定買入英文版看原文, 同時作收藏。


這個系列行文簡單, 它不會教你非常具體的操作, 只會透過說故事型式將投資理財的概念帶給讀者, 而故事多是作者兩位爸爸 [親生爸爸 (窮的一位) 以及好友的爸爸 (富的一位)] 的說話及道理, 讓讀者非常容易接受。

書中有不少具爭議性或重要的議題, 例如資產與負債的定義跟會計學的定義不同、現金流及財務自由的概念、打工仔的現金流與稅務跟企業家的分別、每天都在發生的世界金融大陰謀等等。當然, 概念是否完全對呢? 是否完全適用香港或適合自己呢? 這個由讀者自行分析。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作者查理是巴菲特的多年合作夥伴, 巴菲特前半生受師傅Graham影響, 但後半生則受查理影響。為何我這樣說呢? 因為雖是價值投資, 但他們的確有所不同。

Graham所用的是機會率, 只要股價比價值低的公司股票就會買入, 100隻200隻這樣買入, 到股價高過價值時就沽出, 只要大部分公司符合這個價值規則時, 這種投資法就能賺錢, 對每間公司的瞭解不用太深入, 只看數據便行。

巴菲特初出道便用了這個方法, 有不少成功例子, 但亦買入了不少垃圾股, 包括今天的巴郡亦是當年股價被推低的垃圾紡織廠公司。還有當年貪便宜買入一支航空公司股票 (因為破產邊緣), 結束其他航空公司都申請破產保護, 幾家蝕本地打一家, 血本無歸。

之後查理用不同的概念影響了巴菲特, 查理不讚成經常出手, 認為應該好好瞭解公司及分析公司的前景, 如果前景不好的話, 再便宜也不應該買入, 所以他主張用合理價買好公司, 也不會用便宜價買壞公司。

因為查理, 才成就了今天巴菲特式的投資法, 成績遠超越他的師傅, 而最厲害的是查理這個人非常低調, 比巴菲特還要低調100倍, 他的名氣比巴菲特少1000倍也不止。這樣的一個人, 一定要看看他所寫的東西。

書中不會看到很高深的學問及投資操作, 不過是說出很多常識 (common sense), 但常識絕對不是這麼簡單, 只要常識足夠, 賺錢只是容易的事。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Jeremy J.Siegel)

這本書有點像學術報告, 但已經儘量以一般大眾閱讀書籍的方法寫作。作者的確是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 從書中的論點可以看出, 全部都有歷史數據支持及分析, 絕對不會武斷定論。

股票, 為何要買股票呢? 為何不買債券、黃金及其他消費品呢? 作者比較了美國過去200年的數據, 分析了不同投資做法的回報, 歸納了結論。

看了這本書之後, 對自己的投資信心更大, 有時朋友可能會提議買這個、買那個會更好, 為何不試新股 xxx 之類, 但心知數據已經有人做了出來, 要解釋清楚問題所在要一本500多頁的書本文字, 所以最後都只能一笑之置, 不再多講。


還有很多想報告, 下次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