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孟山都併購反映基因改造困境

1 : GS(14)@2016-09-17 15:26:31

【明報專訊】德國製藥及化工巨擘拜耳(Bayer)終以66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全球最大種子供應商——美國農業技術公司孟山都(Monsanto),若合併成功將創造出全球最大的種子與農藥供應商,統整農作物基因技術。不過,部分農業界人士質疑農業基因改造技術的前景,隨着全球糧食生產及供應過剩,農產品價格偏軟,農民開始捨不得高價購買基因改造種子。

農產品跌價 農民棄改造種子

拜耳的農業業務以農藥為主,孟山都的核心業務是爭議較大的基因改造種子。此類種子在美國相當普遍,但要打入歐洲市場卻遭歐洲環保組織強烈抵制。事實上,基因改造種子和農藥的生意,本來就是互相競爭的行業。當農民採用了可抑制害蟲和雜草的基因改造農作物種子,就可降低購買除草、除蟲劑的成本,減少人力除草,節省用以噴灑農藥的汽油費等。不過自孟山都於20年前首次推出基因改造種子後,美國農民花在種子的開支漲了3倍,大豆價格卻較2012年高峰下挫46%,不少農民今年相信都要蝕本。

農業化工巨企併購削成本

美國部分農民開始棄用基因改造種子,寧可每畝地花53美元買大豆種子,再花40美元買農藥,成本也比每畝地花83美元買基因改造種子,另加24美元買農藥低。由於雜草和害蟲等也在不斷演化,孟山都也要投入資源不斷研發出新的基因改造種子。面對農業經濟停滯不前,杜邦(DuPont)、陶氏化工(Dow Chemical)和先正達(Syngenta)等農業及化工巨企陸續宣布併購交易以削減成本,應對農產品價格下降,迫使種子、化肥等減價的壓力;部分收購交易尚待監管機構審批。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633&issue=201609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44

擁3父母基因首「原核轉移」嬰誕生

1 : GS(14)@2017-01-19 08:07:54

世界首位以「原核轉移」技術、擁有3位父母遺傳基因的嬰兒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出生,母子平安,醫生已為他進行基因檢測,初步顯示他健康正常。


從兩女胚胎抽出原核

今次接受實驗的34歲女子,之前用盡方法都未能生兒育女,過去10年四度接受人工受孕,但均因為胚胎植入子宮前停止發育而失敗告終。負責實驗的佐金醫生就以破天荒的「原核轉移」技術,把她和捐贈者的卵子,雙雙與丈夫的精子結合,然後從兩個胚胎抽出原核,她的受精卵原核會注入捐贈者受精胚胎內繼續發育。「像是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佐金醫生說:「過去我們只能一直篩選(較健康的)胚胎,如今我們有機會對(有缺陷)胚胎進行強化。」今次出世的試管嬰是全球第一位採用「原核轉移」誕生的嬰兒。去年,華裔醫生張進的團隊在墨西哥,使用「紡錘核移植」技術幫助穆斯林不孕婦誕下全球首位擁有3人基因的嬰兒(圖)。無論是「紡錘核移植」還是「原核轉移」,均是利用捐贈者卵子的外來物質,幫助患有遺傳線粒體病的不孕婦女,修補卵子上的缺陷。「紡錘核移植」和「原核轉移」的試管嬰,基因基本會同父母一致;兩者最大分別,是前者會在受精前就轉移了卵子核,毋須破壞胚胎,道德阻力較少。雖然混合多人基因的試管嬰技術日漸成熟,但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支持者認為可以造福不孕夫婦,將來甚至可以用來激活40歲以上婦女的卵子。不過,反對意見認為,外來物質實際上可以修補卵子內多少缺陷仍是一個謎,未必如想像中有用,潛在風險卻不少,隱藏的基因問題可能會在這些試管嬰成長中陸續浮現。英國《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9/199015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17

曉治積曼讚小狼女狼人基因嚇人

1 : GS(14)@2017-03-04 00:34:48

■曉治積曼接受本報專訪,大讚合作童星Dafne Keen。



【《蘋果》專訪】由澳洲男星曉治積曼(Hugh Jackman)主演的超級英雄新片《盧根》(Logan)本周在港、美上映,由於是狼人同系列外傳的最後一集,加上更屬曉治積曼最後一次飾演此角色,預料全球開畫可大收1.7億美元(約13.26億港元)。曉治積曼日前偕「X教授」柏德烈史釗活(Patrick Stewart)到台灣展開宣傳,並接受香港《蘋果》訪問。曉治演繹「狼人」已有17個年頭,他決定以《盧根》作為告別作,他稱柏林影展上欣賞該片時亦感動落淚:「那刻我跟一直合作的導演與柏德烈同坐,看完後我感到很釋懷,因為這電影比我想像的更加好,電影最後一幕真的太傑出。」同時,柏德烈亦決定不再演「X教授」,問到他為何會捨得離開這個經典角色,柏德烈說:「看到片尾那刻我發覺這部電影對我跟曉治積曼來說也很完美,已沒有需要再拍下去。」



■演小狼女的Dafne Keen,表現獲讚賞。

■柏德烈稱最喜歡Dafne將十字架放成「X」字一幕。


X教授北京被激親

今集時空是2029年,隱世的盧根與X教授遇見擁有「狼人」基因的小狼女「X23」,曉治對童星Dafne Keen讚不絕口:「演羅拉(X23)的Dafne表現非常嚇人又兇狠,她在戲中真的很好打!我很慶幸電影中我跟她是一伙。」提及皮膚癌手術後情況,曉治說:「在澳洲,我那一代患皮膚癌其實頗普遍的,我那一種皮膚癌已經是最輕微的,我只要記得搽防曬和定期檢查就OK。」他自言拍完歌舞電影《The Greatest Showman》後會好好休息,叫大家不用擔心。另外,在前日的北京首映禮紅地毯上,柏德烈險被內地影迷用自拍神棍打中,柏德烈最後忍無可忍怒扯自拍神棍,隨即離開會場。採訪:黃芷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303/199453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616

樣子真係基因決定?最易遺傳呢5個面部特徵

1 : GS(14)@2017-04-22 10:49:33

孩子長得像爸爸抑或媽媽,相信是不少父母最感興趣的話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最有機會遺傳到父母的面部特徵共有5個,快點照鏡看看是否準確吧。別人總愛說寶寶「眼睛似媽媽」、「嘴似爸爸」,但其實寶寶最容易遺傳到父母的特徵並非眼睛、嘴唇或耳朵這些部位呢。研究隊伍分析了1,000位女性雙胞胎的面部特徵,希望找出那一部份最可能受遺傳基因控制。透過3D鏡頭和電腦軟件掃瞄她們的臉孔後,研究人員計算出雙胞胎之間的相似度,研究人員比較擁有一樣基因的同卵雙生雙胞胎,以及只有一半一樣基因的異卵雙生雙胞胎之間的數據,從而計算出每項面部特徵由基因決定的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稱為「遺傳率」(heritability)。研究人員發現,人最有機會遺傳到父母的面部特徵分別是內眼角、鼻尖的形狀、顴骨、人中及唇以下位置。以鼻尖為例,有66%機會是遺傳自父母、而人中則有約62%。負責研究的斯佩克特(Tim Spector)表示:「研究顯示即使同卵雙胞胎在面部特徵上也可以相當不同,但由於關鍵位置是由基因控制,故我們會視他們為『一模一樣』。」研究結果刊登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內。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2/199981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312

【每日健康】百年人瑞有因 美國研究:與基因變異有關

1 : GS(14)@2017-05-13 01:34:12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你以為今時今日要長壽是輕而易舉的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發達國家,平均每5,000個長者,只有一個可以活超過100歲以上,可想而知要當百年人瑞亦非等閑之事。根據最新一期學術期刊《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一份有關人瑞的研究發現,他們的第四和第七對染色體有基因變異,相信變異能延長壽命,並減患心血管疾病和老人痴呆症。



研究由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學者帶領,共進行了四項研究(新英格蘭人瑞研究、長壽家庭研究、義大利南部人瑞研究、長壽基因研究),收集2,070個人瑞的樣本,當中年紀最大的是117歲。透過分析長壽相關的變量,最後發現在部分樣本中,他們第四和第七對染色體有基因變異,研究人員相信,這種基因變異能延長壽命。研究亦發現,有以上基因變異的人瑞,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老人痴呆症的比例較低。不過研究人員指,有以上基因變異的人瑞太少,無法解釋所有人瑞長壽的原因,但相信透過收集更多數據,便可檢測基因變異與人瑞之間的關係。資料來源︰
Sebastiani, P., Gurinovich, A., Bae, H., Andersen, S., Malovini, A., Atzmon, G.,...& Puca, A.(2017). Four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Identify New Extreme Longevity Varian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0/200161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497

【男女之間】「讀心基因」女人獨有?劍橋研究:染色體變異

1 : GS(14)@2017-06-23 02:59:23

有種說法指女人有第六感,能夠看穿男人,但如果以科學的角度想,其實會否是因為女性的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比較強,故此才有讀心能力?根據最新一期學術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一份研究指,原來女性讀心的能力比男性強,如果在女性的一對3號染色體存在變異,則擁有「讀心基因」。



其實英國劍橋大學學者早在2007年,已經開始研究讀心能力,當時學者發明了一套測試讀心能力的實驗,透過看着對方的眼睛,嘗試了解對方在想甚麼,並稱之為「眼睛測試」(Eye Test)。學者們最近再進一步研究,調查讀心能力在男女之間的差異,今次英國劍橋大學與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分別來自法國、澳洲和荷蘭的科學家合作,透過分析89,000個歐洲男女的基因和「眼睛測試」的表現,結果發現,女性在測試中的平均分的確比男性高。研究亦發現,在受訪的女性當中,3號染色體上的變異,與「眼睛測試」中的表現有關,在1,500名雙胞胎當中,這種關係依然在女性存在,但在男性當中則不存在這種關係。其實如果要實試「讀心基因」是否女人獨有,大家都可以和伴侶一齊試一試。首先,和伴侶對望,然後男方首先在心內想正方形、圓形、三角形中的任何一個,然後要女方猜猜。不論女方猜錯還是猜對了,下一回就由男方猜女方的「心意」,重複互猜五次或以上,相信就可以分出高下。雖然這個只是小測試,但也不失為情侶之間的小情趣。資料來源︰
Warrier, V., Grasby, K., Uzefovsky, F., Toro, R., Smith, P., Chakrabarti, B.,...& Lubke, G.(2017). Genome-wide meta-analysis of cognitive empathy: heritability, and correlates with sex, neuropsychiatric conditions, and cognition.
Decety, J.,& Moriguchi, Y.(2007). The empathic brain and its dysfunction in psychiatric popu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cross different clinical conditions. BioPsychoSocial Medicine,1(1),22.記者︰盧逸文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2/200641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57

「基因剪刀」掀專利爭奪戰

1 : GS(14)@2017-08-04 06:36:02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有望為醫學及農業為來翻天覆地的革命,被視為可問鼎諾貝爾獎的重要研究。這「生金蛋的雞」在美國引發兩支科學家團隊的專利爭奪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美籍法裔女科學家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女科學家杜德納(Jennifer Doudna)組成的團隊,在2012年發表研究,介紹如何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精確地剪輯DNA,同年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USPTO)申請專利。翌年,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美籍華裔生物工程學家張鋒成功利用這技術修改了在植物、動物及人類身上擁有的真核生物(eucaryotes)細胞。張鋒團隊以較昂貴的快速程序申請專利,聲稱把技術應用在真核生物是另一項特定範疇,跟卡彭蒂耶及杜德納的研究有別。柏克萊校方反對張鋒的專利申請,但專利局指張鋒是根據卡彭蒂耶及杜德納的研究再改良,裁定他的專利有效,柏克萊校方提出上訴。另外,歐洲及英國已授權卡彭蒂耶及杜德納為唯一專利擁有者;中國亦稱她們合資格取得獨家專利。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3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38

國際科研團隊大突破修復胚胎基因 根絕遺傳病

1 : GS(14)@2017-08-04 06:36:05

■剛受精的卵子(左圖),經基因編輯及數輪細胞分裂後(右圖),不再帶有病變基因。



人類朝着根絕遺傳病,踏出重要一步。有國際科研團隊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宣佈首次成功使用有「基因剪刀」之稱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修復了人類早期胚胎中一種與遺傳性心臟病相關的基因突變。



研究由美國俄勒岡衞生科學大學發起,主要研究工作也在該大學進行。此外,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以及南韓、中國的科學研究機構有參與。這是美國國內首次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研究,以前只有中國科學家做過這類研究。


胚胎研究後全部毀滅

這次研究是針對肥厚型心肌病這種每500人就有1個人患有的單基因遺傳病,是青壯年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病由MYBPC3基因出現突變引起,研究員就是運用CRISPR-Cas9技術,修復了胚胎中的這種突變。胚胎若培育成人,不會再有該種病,亦不會把出現突變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不過全部胚胎在幾個月後研究結束都已毀滅。這次研究用了1名有肥厚型心肌病男性的精子,以及12名健康女性的卵子。研究員將「剪刀」送入受精卵內,「剪去」突變部份,並送入合成的健康DNA序列,期望男性基因組會加以「仿製」,補回「剪去」的部份。出乎科學家預期的是,男性基因組選擇「仿製」女性基因組的健康序列去修復基因,結果在54個胚胎中,有36個胚胎完全消除了突變的基因,成功率為66.7%。有13個胚胎則出現僅局部修復。研究員於是嘗試將「基因剪刀」連同精子一道送入卵子內,發現效果改善:58個胚胎中,42個完全消除了突變的基因,成功率提升至72.4%,遠勝於自然精卵結合形成的胚胎只有一半機率遺傳不到突變基因。至於何以男性基因組會無視人工合成的健康DNA序列,而選擇「仿製」女性基因序列,有基因學家估計,這可能是由於人類性細胞負責傳送基因及後代,亟需「特別保護」,因此進化成會自行修復。


團隊:非製造設計嬰兒

研究員認為,假如有肥厚型心肌病的是女方,而男方則健康,亦會發生同樣的修復程序。但假如男女雙方都有肥厚型心肌病突變基因,科學家就要找辦法「誘騙」基因組「仿製」人工基因序列。這次研究結果亦顯示「基因編輯技術」定向非常精確,沒有導致非目標基因出現突變。研究顯示,精確的基因編輯技術,跟體外授精等技術結合運用,可助有遺傳病的人避免將病傳給下一代,長遠而言,甚至有機會令多種遺傳病成為歷史。修改人類基因難免引起道德爭議,但研究團隊認為,他們不過是修正有突變的DNA,因此不是在製造「設計嬰兒」。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3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44

編輯胚胎基因

1 : GS(14)@2017-08-04 06:36:08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3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49

美歐分析基因圖譜排序解性別障礙之謎

1 : GS(14)@2017-08-04 06:36:20

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五大實驗室正展開一項迄今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學研究,冀通過分析人類基因圖譜排序,解開性別障礙是否與生俱來之謎。科學家已向1萬位參與實驗的人抽取血液樣本,包括3,000名跨性別人士和7,000名順性別人士,待經費落實後,會進入第二階段研究,比對所有樣本的300萬組基因遺傳標誌和異變,希望從中找出跨性別人普遍會出現的遺傳基因異變,讓科研人員可以更了解基因組在決定人類性別身份時扮演的角色。領導研究的美國范德比爾特遺傳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戴維斯說:「若是有強烈的遺傳性,跨性別人士基因組之間會有許多相同之處,但這些特徵跟他們的核心家庭無關,主要是來自遠古時代。」


跨性別人士態度兩極

目前,唯一能確認跨性別人士身份的途徑就只有自我認同,科學家希望可以從生物學上尋找答案,但多年來研究焦點都是集中在跨性別人士的腦部結構,包括1995年荷蘭神經學家斯瓦柏發現男同性戀者的腦細胞核,跟女性的腦細胞核極之相似,但始終未能印證同性戀是與生俱來。事實上,跨性別人士對於用科學來解釋他們的性別身份態度兩極,支持者認為成事會有助他們爭取平權,但反對者擔心,若找出性別障礙的「成因」,會促使科學家發展出「治療」方法。戴維斯強調,他們的研究不能炮製出辨別跨性別人士的基因測試。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3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