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副學士泡沫爆破早可預見(2016/7/21) 林本利

2016-07-21  NM

今年7月13日,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放榜日。一如以往,2萬多名考獲符合入讀大學最低要求的考生,只有六成能夠取得八大政府資助院校的學額,餘下的只能考慮報讀自資院校的學士或副學士課程,每年學費高達十萬元以上。

眾所周知,今日香港高等教育的亂局,是前特首董建華一手製造出來的。九七回歸後香港面對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樓價大幅下挫,經濟出現衰退和通縮,失業率攀升。董建華為了降低失業率,便在200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專上學額大躍進,要在十年內令適齡青年接受大專教育的比例,由三成增至六成,專上教育學額由27,000個大幅增加至55,000個。董建華提出專上學額大躍進,美其名是提升年輕人的教育水平,以配合香港知識型經濟的發展,背後目的顯然是想降低年輕人的失業率,讓他們在學校多花兩年時間才出來找工作。此外,政府鼓勵資助院校和私校開辦自資課程,大興土木興建校舍,聘用大量教職員,亦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確實一舉兩得。經過十多年的測試,專上學額大躍進的成效又如何?早於2009年,本地全日制專上學額已高達54,000個,佔適齡(17至20歲)入讀人士的比例接近七成。連同在海外升學和修讀兼讀學程的學生,接受專上教育的青年比例高達八成,遠超原先六成的目標。很明顯,專上學額急速膨脹,不少資助院校「出賣」大學品牌,開辦數以萬計的自資副學士及學士課程,純粹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為大學賺取額外收入,好讓大學高層賺取更高薪酬,以及退休後還有一個賺錢的落腳點。

過去本地大學校長的薪酬,大致與公務員首長職級相若,每年200多萬元。即使加上房屋津貼,每年薪酬亦應在300萬元左右,又怎會出現年薪高達500萬元,甚至超過750萬元的荒謬情況?大學高層的額外薪酬,相信不少是來自開辦牟利的課程,除了自資副學士和學士課程,還有碩士修讀課程(例如MBA)。特區政府若想鼓勵更多中學畢業生入讀大學,便應透過壓縮成本(特別是教授薪酬),將節省得來的資源用作大幅度增加資助學額,讓更多符合入學要求的考生獲配學額。中文科的最低要求,應由3級下調至2級,才不會妨礙其他科目成績優異的考生在港升學。現時本地院校學士學位課程的平均單位成本高達20多萬元,明顯物非所值,成本遠高於海外一流院校。不少大學教授每年收取數百萬元薪酬,但早已沒有再做研究工作,只在報章發表「偉論」,或者花大量時間與商界及政界人士搞好關係,方便日後取得受薪職位。過去傳媒揭發不少大學教授涉及抄襲,使用虛假數據,甚至貪污瀆職事件,可見本地高等教育的貪腐問題極之嚴重。今年5月,社聯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副學士畢業生的收入與高中畢業生相若,肯定影響今年各自資院校的收生數目。去年36所自資院校中,已經有8所收生不及預期一半,就連港大開辦的明德學院也出現財困。其實早於2011年2月,筆者已在此撰文,指出隨着中學畢業生人數銳減,學生遲早知道副學士課程是個大騙局,到2016年便會出現大專殺校潮,大量校舍空置,教職員被裁。副學士泡沫爆破,院校收生不足,出現財赤等問題,五年多前已可預見!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66

領展薪酬與業績不相稱(2016/7/28)林本利

2016-07-28  NM

今年五月,有報章指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應邀出席建制派飯局時,指明政府要解決領展、港鐵和強積金對沖這「三座大山」,以消民怨。之後不久,特首梁振英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批評領展高層的薪酬不應與租金收入掛鈎,又指摘領展忽略其獨特的社會責任,不應只求賺到盡,罔顧公屋居民的生活需要。

港鐵和領展分別在2000年10月及2005年11月上市,當時特區政府及房委會都面對巨大財赤。透過將兩間公司上市,籌集資金去應付政府龐大開支,避免影響公共服務和興建公屋計劃。其實,政府在2003年亦有意把機管局上市,只因當時機管局盈利只得5億元,股本回報率低見1.4%,才放棄上市計劃。港鐵及領展上市,可以透過市場監察,推動公司管理層改善服務,提升效率。港鐵前身地鐵,未上市前一直以商業原則運作,表現遠勝於由政府高官管理的九鐵,是否上市並不太重要。至於領展,主要業務是負責管理房委會轄下的商場及停車場。未上市前,這些資產由房屋署負責管理,管理和營運表現差劣,透過上市可以推動改革,提升效率,讓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務。然而,市場總有其缺陷,個別經營者擁有壟斷權勢,有力操控市場,損害消費者利益。管理層為了自身利益,只希望追求短期回報,與投資界的「賤精」合謀,千方百計推高股價,便可以高價行使認股權和分得巨額花紅。之後股價無以為繼,高位接貨的小股民損失慘重。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正凸顯投資界「賤精」的醜陋,他們賺個盆滿鉢滿,但所管理及經營的銀行不是破產,收歸國有,就是股價暴挫。

港鐵每日載客量超過500萬人次,佔公共交通市場四成多;而領展則負責管理公屋和居屋的商場及停車場,接觸全港四成人口,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支配地位。加上港鐵及領展的資產原本由政府全資擁有(即屬全港市民),只因財困而被迫上市,公司由上市當日起便背負「原罪」,管理層更應小心翼翼,自我約束,切忌犯眾憎,成為眾矢之的。特首及政務司司長開腔「提醒」港鐵及領展,領展竟然擺出一副不可一世,「歡迎政府回購」的嘴臉,實在令人反感。領展回應說「公司從上到下,沒有人的薪酬及獎勵與租金升幅掛鈎」,這個說法確實不錯,因為公司高層的薪酬已完全與公司業績脫鈎。一眾董事及管理層用盡各種方法,不斷為自己增加現金和基金單位獎賞。上個財政年度(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領展除稅後溢利為163億元,較之前一個年度倒退四成,但公司最高薪酬的人(行政總裁王國龍)仍可獨得近3,500萬元。雖然已較之前一年度獨得4,000萬元有所收斂,但薪酬仍然遠超港鐵、機管局和一眾上市的地產公司(只較長地的李澤鉅為低),連經常扮鬼扮馬的「樓神」趙國雄也自愧不如(一年袋2,644萬元)。若然扣除投資物業重估,領展去年其實只賺約50億元,溢利遠遠低於其他公司(賺84億至201億元),實在很難解釋公司高層及其他董事何以分得巨額薪酬。領展主要業務不過是翻新商場(「裝修佬」)及物業租賃(「收租佬」),又享有先天壟斷優勢,如此低風險工作又怎值巨額薪酬?一眾高層及董事從基層市民及小股東身上搾取巨額薪酬,是否覺得羞恥?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06

領展一眾董事齊齊分豬肉(2016/8/4) 林本利

2016-08-04  NM

特首梁振英早前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指摘領展忽略其獨特的社會責任,公司高層薪酬不應與租金升幅掛鈎。倘若特首梁振英及近月搶購領展的小股民願意花多些時間去閱讀領展的年報,才發表評論和進行認購,相信特首的評論會更具說服力,小股民亦更了解公司的領導層在過去幾年的所作所為。

小投資者(包括筆者)過去認購領展,主要貪其高息,收租業務穩定增長,並非期望股價大上大落,管理層運用財技去增加短期利潤。過去領展派息維持4至5釐,加上每年租金按通脹或市場狀況合理地調升,以及透過翻新商場,改善營運效率,每年投資回報可望達到10%,值得長線持有。小投資者不希望管理層大幅加租,影響基層市民生活,忘記向社福機構及弱勢社群提供租金優惠的承諾;亦不希望出現「領展霸權」,導致政府出手(或出口)干預。更不希望見到一小撮董事及管理高層,千方百計推高股價,然後透過出售股份獲取巨利,就像2000年電盈收購香港電訊的例子。領展(前稱領匯)在2005年11月上市,當時公司的主席是鄭明訓,行政總裁是蘇慶和,二人不時被公屋居民及傳媒責難,指摘公司加租幅度過高,影響商販生計。但相對於近年的公司主席、董事及管理層,當日領匯的領導層已算克制,加租幅度低於其他私營商場及停車場的水平,主席酬金不過一年100萬元,行政總裁600多萬元,十多名董事合共收取1,100多萬元酬金,當中包括蘇慶和(亦是唯一的董事)可以分到百多萬元與表現相關的非固定薪酬。

可能蘇慶和不夠進取,他於2007年離任。同年領展引入長期獎勵計劃,有效期由2007年起計為期10年,向董事及管理層授出基金單位及認購權。可發行基金單位數目佔基金單位發行總量的10%,相等於超過2億個單位。根據領展年報資料,自2008年4月起至2016年3月,一眾董事在長期獎勵計劃下已取得近2億元的基金單位得益。仍未歸屬的基金單位數目合共400多萬個,總值超過2億元。因此,梁特首所說領展高層的薪酬不應與租金升幅掛鈎,其實是搞錯事實。事實是領展董事及管理高層現時的薪酬很大比例是與公司股價(即基金單位價格)升幅掛鈎,股價升得愈高,他們在獎勵計劃下的得益便愈大;若然股價低沉,出售單位的得益便減少,難怪領展歡迎政府回購。有了如此的長期獎勵計劃,一眾董事和管理層的表現自然脫胎換骨。為了刺激股價上升,加租只是基本工夫,其他刺激股價方法包括在香港及內地收購投資物業,投地參與地產發展業務,外判管理,分拆商場及車位獲取一次過特殊盈利,以及透過物業重估,令賬面利潤上升至超過100億元,甚至200億元。管理層舉債百億元進行收購,甚至花費30多億元回購及註銷股份,目的顯然是刺激股價上升。事實上,若然扣除上述「特殊盈利」,領展每年的實際利潤及可分派金額只有40多億元。公司的存款及現金大幅流失,由30多億元跌至今年3月底只剩得4億多元;到近月,又巧立名目發債集資近40億元。近年領展的董事酬金大幅颷升,剛退任的主席蘇兆明一年酬金高達550多萬元,行政總裁王國龍更誇張至一年賺超過4,000萬元,個別董事為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新鴻基)服務,一年不過收30至40萬元,但為領展服務,一年開10多次會,竟然可以收取超過200萬元。十多名董事,齊齊分豬肉,一年合共取走7,000多萬元,是2007年的七倍,酬金完全與業績不相稱,全無羞恥之心,實在令人反感。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63

買地產股何須揀領展?(2016/8/18) 林本利

2016-08-18  NM

去年8月19日,領匯改名為領展,至今剛好滿一年。領匯改名領展,顯然是希望在香港及內地大展拳腳,由「裝修佬」和「收租佬」變身成為地產發展商。

當日房委會財困,要賤賣資產套現,政府亦希望透過領匯上市,改善管理質素。有份推動領匯上市的官員,強調領匯不會拆售資產,公屋居民會繼續享有日常所需服務(包括街市和停車場)。過去一段時間領展負面新聞多多,這促使筆者花時間去查閱領匯及領展年報,試圖了解公司最新經營狀況。領匯上市後的首份年報(2005-06),表明公司的經營方針是透過改善物業資產組合的表現,令商戶、顧客和鄰近的居民得益,並為基金單位持有人提供穩定的分派和持續的「長線」增長潛力。筆者一向相信上市公司的長遠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但觀乎領匯(及改名後的領展)過去幾年的表現,明顯已背離上述經營方針。領展用盡辦法刺激公司股價,令商戶和顧客怨聲載道。領展回應特首梁振英的批評時,指對方不應把企業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與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混為一談。領展看似追隨已故經濟學家佛利民的思想,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在不違反法律下,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領展表面上為股東爭取利益,實質卻是為董事及管理層謀取「私人福利」。

過去三個財政年度(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領展十多名董事(包括公司高層)竟然可以取得1.8億元的薪酬福利(行政總裁王國龍一人獨得近億元)。這相對於領展誇口同期撥出2,700萬元(平均每年900萬元)資助社區項目,說可惠及50萬人(即每人受惠54元),出現強烈對比!再看這群董事,很少是地產界出身,大部分是從事會計、金融、法律、證券及投機炒賣工作。故此他們對上市條例及會計準則自然清楚不過,知道怎樣處理領展的資產及賬目,如何買買賣賣,才可以刺激股價上升。至於拆售資產後新買家違規,沒有履行照顧社福機構和弱勢社群的責任,把停車場由出租改為炒賣,令商戶、顧客和車主受苦,已經不是領展的事。反正買家炒賣賺錢後又可以回來以高價競投領展商場,之後再以更高價分租給商戶。

領展2013年3月底的收市價是42.3元,到今年3月底亦不過46元,三年升幅只得8.7%。因同期回購及註銷3%股份,公司市值只升5%。一眾董事又怎值1.8億元薪酬福利?最離譜是這段期間領展花費30多億元回購及註銷基金單位托價,同時又向董事及高層批出大量單位作獎勵。公司要增加貸款百多億元及耗用30多億元現金及存款,在市場上買買賣賣(包括回購股份托價),以致現金及存款只剩下4億元!領展由房託基金變身成地產商,背離原先經營方針。若要買地產股,投資者又何須揀選領展?就以太古地產和新鴻基地產作比較,這兩間公司不論在物業發展及租賃的經驗,資產規模及質素,流動資金(包括現金和存款)及負債等方面的表現均較領展優勝。這兩間公司(及同系公司)對社會的承擔(特別在藝術發展及體育方面),同樣遠遠多於領展,股息亦有三厘多,市值(或股價)較賬面值出現三至四成折讓。最重要是它們的董事及管理層比較克制,董事酬金與業績相稱,不會連獨立非執董也有長期獎勵獲發股份。再加上政府表明要處理領展這座大山(但不會回購),故此實在很難找到原因要購入領展。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39

領展變質禍根竟是梁振英(2016/8/11) 林本利

2016-08-11  NM

特首梁振英早前在《南華早報》的專訪中炮轟領展,指公司薪酬不應與租金升幅掛鈎。筆者之前的文章,已指出特首搞錯事實,領展的董事及管理高層的薪酬其實是與股價(即基金單位價格)掛鈎。最諷刺的就是領展管理層千方百計催谷股價,營運模式變質,禍根竟然是出於梁振英放寬規管的政策。

港台今年7月10日播放的時事節目《鏗鏘集》,題目是「一紙之諾」,內容除了提到過去兩年領展及炒家何以能夠分拆停車場車位出售,還分析證監會為何會放寬對領展這類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規管。原來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成立金融發展局,金發局在2013年底發表研究報告,建議香港發展成為房託基金的集資中心。有份參與研究的包括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之後證監會放寬規管,以致領展可以投資土地買賣,而投資的限額亦有所放寬,可以多達數十億元進行買買賣賣。領展在2014年起便由「裝修佬」和「收租佬」,變身成投地建屋的「發展商」,物業買家和炒家,甚至透過舉債百億元,進軍內地市場。去年初,領展(佔60%)與其他發展商斥資近60億元以高價投得九龍灣商業地,日後能否取得合理回報仍屬未知數,又以過百億元在內地購入兩個商場,每年租金回報只得四釐多。過去年多,單是人民幣貶值一年內已損手約7%,還未計商場估值是否下跌。今年初,又獨自斥資近60億元購入旺角商廈。領展是本地物業發展市場的新丁,投地及競投商廈時能夠擊敗一眾歷史悠久的大型地產商,很大機會出現「贏者詛咒」(Winner's curse),因出價過高而受損。至於進軍內地市場的策略則更令人費解,過去幾年大地產商李嘉誠從內地(及香港)撤資,撤資速度之快更被官媒炮轟,領展竟然在這個時候接貨,確實勇氣可嘉。

公司董事及管理層在市場上多番動作,買買賣賣,無非是為了刺激股價,令手上持有的基金單位,以及在長期獎勵計劃下將會得到的單位,價格大幅攀升,便可以獲利套現。可是,即使管理層動作多多,又進身恒指成分股,股價依然沒有多大起色,要公司動用30多億元托價,避免跌穿40元關口,到近月股價才大幅攀升。根據《鏗鏘集》的報導,領展與房委會簽訂的買賣契約中,清楚列明商場店鋪只能整體出售,卻刻意地容許停車場分拆出售,只要停車場位處的屋苑,房委會已經分拆住宅單位出售。換言之,居屋和租置計劃下的屋苑,它們的停車場全部可以分拆出售。領展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港大講座教授王于漸,過去一直建議特區政府出售公屋,甚至免費將公屋送給租戶。若然政府接納王教授的建議,日後領展便可以把更多停車場出售給炒家,又和炒家互相交易及分租,由炒家分拆車位及商鋪炒賣,把車位出租給非公屋住戶,到時居住在公屋的居民及車主肯定遭殃。領展年報披露大部分的董事(包括所謂獨立非執董)都持有基金單位,而負責貸款給領展及協助發債的銀行,負責估值的估值師,以至負責物業管理及出租的管理公司,不少是關連人士,除了持有基金單位(或代客戶及強積金持有)外,還收受巨額費用(包括中介費)和利息收入。領展以近三釐的息率在市場舉債,購入租值四釐多的物業,息差只有一釐多。過去一年,零售物業的售價向下調整(根據差估署資料),領展的投資物業估值卻上升百多億元。筆者在此提醒小股民,領展業務已變質,股息只有三釐多,實際市盈率(不計特殊利潤及物業升值)超過25倍,近月高追領展的股民隨時接了火棒。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42

廢除強積金齊齊買盈富(2016/10/27) 林本利

2016-10-27 NM

筆者上期發表的文章,指在強積金制度下,港股基金全部跑輸大市一大截。預備這篇文章後不久,晨星(Morningstar)在網站上載截至今年九月,強積金各類基金的表現,讓打工仔可以見到基金經理的中長期表現。

由去年九月底至今年九月底,過去一年強積金制度下共有59隻港股基金,當中15隻是追蹤恒生指數的恒指基金,投資回報由13.60%至14.57%。另外三隻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基金,錄得14.07%至14.28%的回報。扣除這18隻指數基金,餘下41隻港股基金,全部跑輸大市。

最差一隻的投資回報只得3.66%,跑輸恒指基金超過10%;但該基金的總開支比率卻高達2.11%,僅次於另一隻收取2.16%。投資表現最佳的一隻主動型基金一年回報為13.58%,但仍然低於表現最差的一隻恒指基金(錄得13.60%回報)。

去年九月底,恒指收報20,846點,到今年九月底,升至23,297點;同期盈富基金由21.6元升至24.0元,連同過去一年股息0.79元,投資回報共14.77%,這還未計算把股息再投資的回報。因此,即使扣除買入盈富基金的少許交易費用,買盈富基金的回報依然一枝獨秀,勝過所有港股基金。

過去一年,港股從低位反彈,故此打工仔可以享受雙位數字的投資回報。然而,若以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去計算,港股基金的回報便大幅下滑。資料顯示過去三年,共有54隻港股基金,當中12隻屬恒指基金,平均每年回報只得2.64%至3.32%,表現不單低於同期每年平均3.8%的通脹率,還低於過去三年恒指每年平均3.7%的股息率。

另外三隻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基金,錄得3.01%至3.13%的回報,同樣低於同期通脹率和股息率。餘下39隻港股基金,只有4隻跑贏大市,其餘35隻,即約九成,跑輸大市。表現最佳一隻的投資回報是3.93%,只略高於同期盈富基金3.79%的回報。若以2011年9月底至今年9月底過去五年的表現作比較,港股基金的表現相對較好。主要原因是2011年9月底恒指收報17,989點,到今年九月底升至23,297點,故此7隻恒指基金錄得7.88%至8.54%的回報,高於同期3.9%的通脹率。其餘37隻基金,同樣只得4隻跑贏大市,表現最佳的一隻取得9%回報,只略高於同期盈富基金8.83%的回報。若然由2000年12月1日正式推行強積金計算(當日恒指收報14,441點),恒指基金平均每年回報接近5%(盈富則超過5%),高於同期每年平均1.8%的通脹率。因此,認購盈富基金,長期投資回報理應高於通脹率超過1%,因為單計股息每年已有3厘至4厘,實在毋須浪費金錢去認購那些十居其九跑輸大市的基金(跑贏也相差不超過0.2%)。資料顯示滙豐及恒生提供的恒指基金,表現一直最佳,相信這是由於基金規模較大,可以有效分攤成本。由此可見,若然廢除強積金,由政府設立公共年金計劃,打工仔每月供款全部用作認購盈富基金,理應可以保證每年投資回報為通脹加1%。這除了可以節省過百億元管理費及行政開支(包括積金局)外,還可以幫助推高恒指,提升回報,實在一舉兩得。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099

樓市升溫首置者不宜盲搶樓(2016/10/13) 林本利

2016-10-13  NM

過去數個月,本地樓市從低位急速反彈,中原指數由127.46點升至141.04點,至今回升超過一成。樓市復甦,一眾地產商隨即推出大量新盤應市,樓花期長達兩年多,單位面積屢創新低,但依然賣個滿堂紅,毛利高達四至五成之高!

筆者面對如此亂局,實在感到唏噓。樓價上升,有樓一族,特別是大地產商和炒家,自然開心不已。可是,若樓價上升至完全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沒有父蔭的年輕人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上車,貧富不均問題不斷惡化,香港社會只會進一步撕裂。

自從2008年12月金融海嘯爆發後三個月,本地樓價從低位大幅反彈,至今上升約一倍半。過去幾年樓價颷升,樓宇供應短期內無法增加去滿足需求,前任特首曾蔭權自然被問責,指他任內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去應付未來的房屋需求。

樓價颷升的罪魁禍首,始終是美國聯儲局推行超低息政策,令大量資金湧入樓市。雖然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不時推出措施壓抑樓市,但成效往往只能維持一年半載,之後樓價又拾級而上。

根據中原指數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可以見到每次樓市颷升一段時間後,當政府推出措施打壓,或者預期美國加息,樓市便向下稍作調整,但一年半載後又重拾升軌。

2011年6月,中原指數突破100點後便向下調整約七個月,大約下調6%,連同期間物價上升3%,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市民收入隨着物價上升,供樓負擔比率自然下降,由之前的42.9%下跌至40.5%。

到2012年1月,樓價止跌回升,持續上升一年至2013年1月,扣除通脹後實質上升約27%,供樓負擔比率逼近50%。之後政府推出「加辣」措施,樓價再度向下調整約5%,連同期間物價上升4%,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供樓負擔比率回落至44.4%。

只可惜政府在2014年初突然「減辣」,容許購入樓花的業主可享有的換樓期由入伙後才計算,而不是計算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日子,結果令二手樓供應減少,刺激樓價飛升。中原指數由117.18點一直升至2015年9月的146.92點,升足一年半,供樓負擔比率突破50%。去年6月港股大時代終結,樓價三個月後開始下跌,跌至今年3月,下調約13%。連同期間物價升幅,樓價實質下調約16%,個別之前炒賣熾熱的地區更下調兩至三成。供樓負擔比率由超過50%下跌至44%左右。若以同業拆息(Hibor)計算,更跌至約42%,接近過去二十多年的平均數,是合適的入市時候。今年4月初,市建局以11,000元呎價出售新盤「煥然一居」,銷情極其冷淡,竟然有七成中籤申請人不去認購,實在令筆者感到意外和心痛。故此4月及5月時在這專欄強烈呼籲首置者應珍惜買樓機會,不要相信樓價會下跌五成的言論。現在樓價從低位急速反彈,錯過入市機會的首置者肯定後悔不已。根據過去幾年的規律,今次樓市回升,估計持續一年半載。隨着美國加息升溫,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樓花供應大增,或者政府再出招打壓,估計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樓價又向下調整。到明年中,樓價回到較低水平時,有意置業者可以考慮入市。不應被地產商及傳媒不盡不實的消息所影響,盲目以高價搶購物業。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05

買指數基金不如自己揀股(2016/11/3) 林本利

2016-11-03  NM

筆者之前發表兩篇文章,指出強積金港股基金,十居其九(甚至全部)跑輸反映大市的恒指基金。故此建議打工仔若然認購港股基金,不如揀選收費較低和回報較有保證的恒指基金,這亦是積金局推出「核心基金」(或預設投資策略)的原因。

打工仔認購被動型的指數基金,長遠而言可以獲取接近大市表現的投資回報。指數基金特別適合一些沒有時間研究上市公司表現和參與股市買賣的投資者,只要他們不理升市或跌市,定期購入指數基金,長期投資回報理應與大市表現貼近。

股神巴菲特個人選股眼光獨到,其投資旗艦巴郡的投資回報長期跑贏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一大截。但巴菲特說自己離世後給太太的投資組合建議,就是九成買標普500指數基金,餘下一成現金投放在政府短期債券。

當然指數基金亦有其限制及問題,小投資者必須注意,以免日後感到失望。首先,指數基金購入的股票,是嘗試追蹤某一指數的成分股及其比重,並不保證能夠跟足指數表現。特別是當指數換馬,或者調整個別成分股比重時,指數基金經理必須購入進身成分股的股票,以及沽出被剔除的成分股。若然買賣時間掌握不好,換馬前低沽高追,便會影響投資回報,與指數表現出現偏差。

交易所及投資銀行喜愛發行一些與指數表現掛鈎的衍生產品,美其名讓投資者做對沖,減輕風險,實際上這些衍生產品變為賭具,反而增加市場波動和風險。就以恒指為例,除了恒指期貨外,還有大量與恒指表現掛鈎的窩輪和牛熊證。大戶透過購入或沽出佔恒指比重較高的幾隻股票,便可以推高或推低恒指,在窩輪和牛熊證市場把散戶殺個措手不及。過去半年全部港股基金跑輸恒指,明顯是因為恒指大部分升幅依靠幾隻重磅股,包括騰訊、滙控、友邦和建行。若然基金經理持有上述四隻股票的比重偏低,他們打理的基金自然跑輸恒指一大截。日後當大戶做足淡倉,大手拋售及沽空幾隻重磅股,到時恒指基金的表現便會相對較差。打工仔透過強積金認購指數基金,並不能定期收到成分股派發的股息。若然自己認購在交易所掛牌買賣的指數基金(ETF),則可以定期獲分派股息。但筆者發現,一些指數基金(例如恒生H股指數上市基金)的股息率,往往低於恒生中國企業(H股)指數股息率,差距多於每年0.6%管理費及受託人費,這可能是因為基金額外收取其他費用。

今年6月,負責管理盈富基金的道富環球,被證監會譴責及罰款400萬元。證監會指該基金把現金結餘存放在一間有關連的公司,沒有支付利息給盈富基金,並且在6份中期報告及年報中作了錯誤陳述。規模達800億元的盈富基金被證監會發現內部程序出現問題,相信其他基金亦有類似情況,證監會實應多些抽查。投資者認購指數基金時,必須清楚了解個別指數基金並非直接買入指數成分股,手上可能持有一些與指數表現相關的衍生產品。例如安碩A50中國基金,是一隻合成基金,實物投資只有10%,其餘為衍生產品,透過持有可轉換認購權證,追蹤富時中國A50指數。該指數基金市價長期未能跟足大市表現,不時出現巨大折讓(超過10%),投資者急於放售時便蒙受損失。因此,筆者始終認為投資者自己揀股好過單單認購指數基金。投資者透過篩選,找出值得長線持有的股票。當發覺股價明顯偏高時(特別是大戶要挾淡倉)便沽出,偏低時(大戶要殺好友)便購入,長遠而言投資回報可望跑贏大市。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318

安盛「投連險」的收費方式(2016/11/10) 林本利

2016-11-10  NM

2015年1月29日及2月5日,筆者在這專欄發表兩篇文章,指出安盛在處理本人「投資連壽險」的賬戶上的種種問題。經過近21個月鍥而不捨的追查,透過私隱專員公署下令安盛交出個人資料,是時候向公眾,特別是有認購相關產品的投保人,作個詳細交代。

筆者認購的是八年「投連險計劃」,由2006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首兩年是一次過於4月繳付全年保費,其後六年改為以自動轉賬方式繳付每月保費。現在首先向各讀者交代安盛如何處理一次過繳付全年保費的客戶賬戶,如何計算戶口價值和收取月費。根據安盛提供的資料,公司會在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計算該個月的月費,月費計算方法是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戶口價值乘以月費徵收率(每月0.3666%)。戶口價值是以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基金單位數量,乘以之前一日(即每月最後第二個交易日)的基金價格計算。計算出要收取的月費後,安盛會同樣以之前一日的基金價格計算應扣除的單位數目。例如2006年4月28日是該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當月筆者戶口只有一隻名為MEMB的基金,基金單位數目為61.79265,之前一日(即4月27日)基金價格219.5美元計算,戶口價值應為:61.79265×219.5美元=13,563.48668美元。以0.3666%月費率計算,應收月費為13,563.48668美元×0.3666%=49.72美元。安盛會以同一基金價格219.5美元計算要扣除的基金單位作為月費,即要扣除49.72÷219.5=0.22651個單位。上述以同日基金價格計算戶口價值和收費的方法,清楚易明,完全沒有可爭議之處。由2006年4月至2007年2月這11個月的月費,安盛都一致地採用上述方法收取月費,並於兩個交易日後完成交易,顯示在筆者要求的資料中。但2007年3月的月費,筆者發覺安盛的交易日資料是4月26日,扣除月費的基金價格是4月24日價格,即241.68美元,與之前11個月的做法截然不同。

安盛初時的解釋是因為筆者在4月23日提交了更改投資表格,故此在4月24日才收取月費。但筆者在2007年4月23日提交更改投資表格,是以第二年的供款認購另一隻名為MUTE的基金,與2007年3月份戶口內只得MEMB的月費完全無關。安盛又怎能預知未來,知道筆者會提交表格,延至2007年4月24日才計算和收取月費?此外,安盛從MEMB及MUTE扣除了合共54.7美元(28.21+26.49)的月費,筆者透過安盛提供的資料去計算,算來算去也不知道是怎樣計算出來,故此只好花更多時間要求安盛提供進一步資料。根據2007年3月31日的年結單,筆者戶口(只有MEMB)的基金單位數目是59.34593,3月份最後第2個交易日是3月29日,當日基金價格為251.75美元,故此戶口價值應為59.34593×251.75美元=14,940.33788美元。以月費率0.3666%計算,3月份月費應為14,940.33788美元×0.3666%=54.77美元,因此完全不能理解為何安盛收取了54.7美元。讀者不要以為兩者相差無幾,事實上安盛是以扣減基金單位作為月費,由於4月24日的基金價格(241.68美元)較3月29日(251.75美元)下跌了4%,以較低的價格扣減基金單位,安盛可以多扣4%。經過多月追查,筆者終於找到答案,知道安盛設定了所謂「收費逆轉」(Charge Reversal)機制,詳情下期告知讀者。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20

安盛「投連險」的「收費逆轉」機制(2016/11/17) 林本利

2016-11-17  NM

前文談到安盛收取本人「投連險」2007年3月份的月費,是以4月24日的基金價格(241.68美元)作準。由於當時基金價格較3月29日的基金價格(251.75美元)下跌4%,故此安盛可以多扣4%。筆者發覺經過安盛整理的資料,2007年4月2日賬戶的基金單位數目出現異常情況,便向安盛索取未經整理的原始數據,終於有重大發現。

根據安盛提供的電腦原始數據,原來公司早於4月2日已完成扣減3月份月費的交易,以3月29日的基金價格(251.75美元),計算戶口價值和扣減0.21756個MEMB基金單位。月費是54.77美元,與筆者計算結果一致。電腦資料又顯示,安盛同日以3月29日的基金價格,退回同等數目的基金單位,一減一加,故此筆者戶口的基金單位數目理應維持在3月底時的水平,即59.34593個MEMB單位。但經過安盛整理的資料,4月2日的單位數目只得59.12837個。

電腦資料顯示,安盛在4月26日(完成交易日期),以4月24日的基金價格,扣減0.11672個MEMB單位,以及扣減0.20944個於4月份才認購的MUTE單位,兩者合共54.7美元。月費看似收少了0.07美元,但由於MEMB的基金價格在4月24日較3月29日下跌了4%,故此安盛實際上多扣4%單位。此外,3月時筆者根本還未認購MUTE基金,安盛4月26日從MUTE扣減基金單位當作3月份月費,令戶口結存的MUTE單位減少。這種「未認購、先扣減」的收取月費方式,自然令人摸不着頭腦。

安盛解釋是因為4月23日收到本人提交的更改投資表格,故此在4月24日才收取月費,之前從沒有提到公司設定了所謂「收費逆轉」(Charge Reversal)機制。當收到客戶更改下一個月的投資表格後,便會取消之前的收費交易,改為以最新的基金價格收取上一個月的月費。

可是,筆者後來發現安盛並沒有在4月2日完成「收費逆轉」,因為若果真的完成「收費逆轉」,本人戶口MEMB的單位數目理應回復至未收費前的水平,即59.34593個單位。安盛後來提供的資料顯示,4月2日MEMB的單位數目是59.12837個,即是已經扣減了0.21756個單位作為3月份月費。安盛等到4月23日,收到本人的更改4月份投資計劃,才退回已經扣減的0.21756個MEMB。之後以4月2日戶口內59.12837個MEMB單位數目,乘以3月30日的基金價格(即252.37美元,較3月29日251.75美元為高)計算出戶口價值,再乘以0.3666%,得出54.7美元的3月份月費。再以4月24日MEMB 241.68美元的價格,以及MUTE 126.48美元的價格去收取月費。既然安盛在4月23日才真正完成所謂「收費逆轉」,為何仍以4月2日的基金單位數目及3月30日的價格去計算戶口價值,用作收取3月份月費,而不以4月23日最新和較低的基金價格去計算戶口價值和收費?安盛一時用3月底,一時用4月2日去計算戶口價值,辯稱合約沒說明哪天計算戶口價值。電腦資料顯示4月2日已完成「收費逆轉」,但安盛之後提供的資料則顯示4月23日才完成,到底哪一個日子才正確。筆者曾經要求安盛提供戶口基金單位數目和價值的原始數據,但安盛說沒有保留相關資料,只願意以人手整理這方面的資料。筆者已要求私隱專員公署跟進,要求安盛提供這方面的原始數據。若然安盛可以透過「收費逆轉」方式去取消之前的月費交易,先以較高的基金價格計算戶口價值,再以較低的基金價格扣減多些單位,客戶便會因此而蒙受損失。安盛的客戶可以怎樣避免受損?下期會教精大家。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