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曹仁超《论势》连载--第三章:纵观中国大时事 金钱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n81.html'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高速增长,成果已在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向全球展示。欢腾过后,中国将要面对经济转型问题,着手改革股市、改善教育和社会福利,让中产阶层冒起,则国富且民富的日子在望。

A股稳定 还需时日

过去是历史,将来是未知;人只能改变未来,却无法改写历史。思想如流水,混浊之时往往看不清,只有平静下来才清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的历史,以使我们对中国股市的未来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1986年10月14日,邓小平赠送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给前来访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首次向世界发出明确的信号:中国要发展股份制度。1990年1 2月1日,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中国证监会宣布成立,由刘鸿儒出任第一届主席;1993年,证券法和公司法出台,中国证券交易自此有了雏形。

中国证券市场在一片争论中,由最初”暗箱操作”,然后”坚决地试”,到现在实行监管,已走过19年寒暑。未来将如何?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往前看,是好是坏都已无法回头,只有继续走着瞧。

2008年内地A股在风风雨雨中度过。很多人将股市下跌的责任推到”大小非”解禁身上,事实果真如此?所谓”大小非”,其实是2005年股改后的产物,股 改把原先不能自由买卖的非流通股转为可在交易所买卖的流通股。”大非”是持股高于5%的非流通股;”小非”是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

“大小非”于2008年至2010年陆续解禁,而2009和2010年更是解禁高峰期,令流通股供应量倍升,造成股市动荡。譬如说,中化国际(600500.SH)于2008年8月12日公布7.4亿股限售股全流通,消息一出,该股一度跌至停板。

为了减慢”大小非”流通股流入市场速度,政府也限制”大小非”流通股每月抛售不得超过1%。另外,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也自愿承诺将可以解禁的股份继续锁定两年,但凡此种其实只是将压力再延长两年。以浙富股份(002266.SZ)为例,现在该股的流通股只有2 864万股;2009年8月浙富将有4 604万股上市,到2011年有6 135万股。

“大小非”只是导火线

投资者须明白,A股跌市实际非关”大小非”。过去因大小非流通股不可在市场流通而造成股价偏高,尤其2007年10月的高价反映的并非公司实际价值,而是 反映股市供求失衡、流通量不足的情况。”大小非”解禁虽改变供求关系,引发抛售,但真正理由却是因为企业纯利增长率放缓。

其实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GDP维持30年左右高增长后,都必然会出现GDP由高增长转向低增长;由资本积累转向扩大消费,令股市由高市盈(因资本大量积累结果)走向低市盈(进入扩大消费期)。再加上外围的金融海啸冲击,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尚未明朗,股价自然大幅回落。

中国股市由”大小非”流通走向全流通市场,是变身为成熟市场前期的阵痛。巨量的”大小非”流通股有如堰塞湖一样,随时有可能冲垮所有金融资本防堤的风险。 透过有秩序的疏导,日后便不再是威胁。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只要能解决”大小非”的问题,中国股市便可考虑向海外市场开放而不会产生堰塞湖现象,最终 令A股与国际股市接轨,结束过去的高市盈率时代。

再进一步讨论,中国股市发展不够灵活完善,体系非常单一,例如不容许”抛空”、缺乏风险管理,对冲工具、股指期货等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很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例如狂升或暴跌)。

而且内地投资者表现不够成熟,2007年初遇跌市时还携手高歌﹕”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甚至大手接货。今天付出沉重代价后,他们应当明白到股市有牛熊之分。一旦熊市形成,应以保存购买力为主。

股民成熟须付代价

面对金融海啸,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面对股市急挫,却任由A股跌至合理水平,实在是明智之举。由于中国股市杠杆投资操作不算多,私 人投资者也很少借钱,甚至大企业也未必需要在股市筹集资金。因此,除了少数投机买股的人士损失惨重之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实际不大。

不轻易救市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行为,也可藉以向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说”不”,间接增加中国证监会的稽查力量,让防止内幕交易成为主 流,以及解决”大小非”减持压力。反正限售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问题,早晚都要解决,痛痛快快让市场跌一次,或许正好能解决问题。同时,中 国股市既然要走向市场化,投资者也要面对现实。经历熊市洗礼,可迫使他们变得成熟。

2009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应不比2008年同期,例如电力、钢铁、航空、化工、地产、纺织等股份盈利可能下降。我老曹相信,A股指数还需要一段日子才能稳定下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8

投資札記【396】簡析沃爾特.施洛斯 第三章 買入賣出策略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4xf.html

第三章:買入賣出策略

一、買入策略:

1)空間:【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這一條,其實就是在敘述這兩個字,空間!假設一下:某成長股跌宕起伏,2元到6元,6元到20元,20元又到8元,8元回到28元,28元又回到11元,11元又到33元、、、、、我假設這麼一個股價旅程,這裡很直白的是股價的變化過程,背後卻隱藏者投資者一切不可告人的心態變化,表現出來就是空間變化,最好分化為:下殺空間後上漲空間,恐慌和貪婪就表徵著這種空間末端區域的一種群體行為特 徵,而價值分析只是一種分析手段,它猶如一把尺子,將各個區域按照企業的不斷發展成長中質地來模糊地劃分一下,使得我們評判起來更加客觀更加貼近現實。而 歷史每次大熊市最低點區域都能給投資人提供一個比較理想的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價格,因此前期的歷史低價格位置的確很有參考價值】老施說: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到股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被打壓過分的公司,施洛斯經常查看價格創52周新低的股票名單,並從中尋找投資線索。有時,他更喜歡買入那些跌到多年低點附近的公司股票。我們會注意到,有時52周新低仍然可能是股票多年底部價格的兩倍或者三倍。以前的價值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 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麼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 願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重要。【因此,就中國股市特性而言,空間也是投資獲勝的根本要素,即使你不是價值投資你也必須要明白,我們 只大概率地需要:

1、變態的下殺空間,牛市過後至少50%以上的個股或指數腰斬跌幅。(一般性指數階段上漲後也需要至少有30%以上的指數跌幅)這才有大概率上的價值機會。

2、變態的上行空間,至少1-3倍以上的漲幅。(指數和個股皆是)

理論基礎:易。既是「變化」,因為人們的情緒總會有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轉變,這是大概率的規律。資金的來去總會有羊群效應,攀比效應。

簡單統計:知道20012200點高點,好!從1100開始買股票不錯;20076000點,好!最高從3000點一直買到1600,成本2300左右。後來發現很多股票已越過6000點了。即便是階段性高點的最近3400,也需要打壓30%以上

以上這個原理比較樸素簡潔,只是關於「打壓」一點總結,也許會隨著市場成熟而幅度不斷減小。這並不是最主要規律,只有價值基本面分析才是最基本的規律,因此再結合一下企業基本面的分析,見上本文上一章的選股部分,價值投資的基本要素就形成了-空間!對空間的深刻認識!】

2)尺度:

【這裡老施的闡述包含的兩個意思:1、市場難以預測。2、下跌中分批買入。那麼根據這兩個條件需要你好好制定一個買入的「尺度」問題】沃爾特在1998年出席公眾會議時還曾表示,自己傾向於保留足夠的現金,以便在股價進一步下跌時買入更多股票

【這裡說明尺度中「漸進」的意思:在「漸進」買入後,主要用意是「漸進」瞭解企業和漸進等待進一步機會,我之前經 常會一舉買入很多、很倉促,學習研究之後發現不如慢慢買入的成果大,即使是買入了不多,也能在收益上和心態上得到實惠,因為大概上我們不會一買就飛漲的, 那樣的點位就僅只有一個而已!】【老施闡明了與巴菲特的差距,那我們呢?是否差距更大了一些呢??】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 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裡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並不知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 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3)心性:【例如我們知道投資成功兩個基本心理素質:另類和耐心,第一:要做個另類,反大眾思維和獨闢蹊徑尋找冷門投資,才能真正選到價值和遇見低估。第二:要有耐心,認定牛熊轉換價值規律是不會錯的,錯的只是因為你因為路途漫長,飽受折磨,喪失了耐心或是隨波逐流而違背這個規律了。-其實大家仔細分析這兩個要素不過也只是為了「尋求一個更好的上下空間」而服務的,他是對人的心性的要求。因為過程是比較漫長,所以我們必須保持長久的耐心和理性】

沃爾特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和巴菲特的共同點就是都很理性,即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也不會很情緒化。他的兒子埃德溫在談到父親的投資理念時也表示,很多投資者擔心一個季度的盈利表現,但我父親從不在乎這一點。

【專注於長期、專注於資產才不會受到短期企業利潤變化的驚擾,才不會產生過分的預期而導致投資情緒有較大波動】因為過去失敗造成的膽怯,將使投資者錯失最好的牛市。專注於資產,而不是收益,投資者的擔心會小很多。很多投資者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就陷入了這樣的膽怯中,而聽取了施洛斯意見的人就會是幸運的。

二、賣出策略:

【堅持持有一個長週期,例如我的博客(佐羅股飛揚新浪博客)中所探討的《五年內做好一輪買賣》一樣,像我這樣「愚鈍之人」只有堅持長週期大輪迴眼光看待問題,才能有厚實的利潤回報,才能減少過份操作帶來的判斷上的失誤概率】由於施洛斯父子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大約為4-5年,他們有時間進一步瞭解公司。他們會研究每份季度報告,但不會因為每天的股價波動或者每股盈利比預期高出或低出兩美分而患得患失。他們的投資方法讓他們只關注那些不會迅速變化的行業,如此他們才能坐下來慢慢等待。

【每個人的性格決定了它的思考深度。因此有些投資上的事情不能靠一味去尋找感同身受者來相互支撐、告慰,你的作為可能只有你一人理解,投資絕 大多數時候是一個人的戰鬥,有依賴思想或內心不足以強大的人很難完成這孤獨、乏味而又艱辛的旅程。】不要害怕孤獨,但必須確信你的判斷是正確的。雖然你不 能百分百的肯定,但要努力尋找你判斷的弱點。在股價下降後買入,在上漲一定程度後賣出。【低吸高拋是永恆的正確,只是大傢伙的旅程長度不同而已,聰明人可 以短途旅行,多次判斷屢次進出;而平常人就只能做長途旅行了】

【其實最好的賣出點「市場一片歡騰的時候」大家都清楚知道,但結果是總被途中的波動所幹擾誘惑,而將有豐厚收益的馬拉松跑成若干個頻繁決戰的百米賽,後者更累心累身】在出售時機的選擇上,沃爾特也一直強調保持冷靜,不要著急出手。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只是因為股價漲了50%,別人勸你鎖定利潤,我認為還是不要急著出手,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

有些細微的指標和綜合性因素的輔助判斷,可探知市場的樂觀,那輔助因素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麼便宜了,於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

【最基本的買賣原則,但細節上還需大家靠經驗來總結完善】施洛斯恪守格雷厄姆法則,買進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的公司的股票,並持有股票到市場發現錯誤為止。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21

窮查理寶典讀書筆錄---第三章 查理的即席談話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8twq.html

向沃倫和查理在於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的本性、世界的現狀、如何理性思考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更好地過上一種正直、幸福、善良的生活。

如果你在生活中唯一的成功就是通過買股票發財,那麼將是一種是失敗的生活。生活不僅僅是精明地積累財富。

查理是西科金融公司的主席,伯克希爾擁有其80.1%的股份

我們成功的關鍵:1、如果烏龜能夠吸取它那些最棒前輩的已經被實踐所證明的洞見,有時候它也能跑贏哪些追求獨創性的兔子或者跑贏寧願躋身那些忽略前人最優秀的工作的蠢貨之列的兔子。2、我們並不自稱是道德高尚的人,但至少有很多即便合法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屑去做的。

說真話,你將無須記住你的謊言。

如果你能夠用3%的利率吸取福存進然後將其投資給某家能夠帶來13%的收益的企業,那麼這是一樁很好的生意。

伯克希爾未來不容樂觀,兩點原因:1、我們的規模太大了,迫使我們只有投資那些更為激烈的領域。2、從當前的大氣候來看,未來15年到20年裡,普通的股票市場不會像我們在過去15-20年中體驗到的那麼景氣。(提到巴菲特論股票市場這篇文章)

在未來20年裡,伯克希爾的市值將會增加,但每年的增長率將比以前低得多。但我認為你們放在這裡的錢,不會用於你們以前習慣看到的事情。

我很高興我有90%的淨資產是在伯克希爾的股票裡。

安德魯卡內基「創造一個理想國家,使少數人的多餘財富能夠在最佳意義上變成許多人的財產」

現在很多人似乎認為企業CEO的責任就是讓股票價格上漲,這種觀點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愚蠢行為。我們會實話實說,值多少就說多少。

三分之二的收購是失敗的,而我們的收購很成功,因為我們從來不試圖為收購而收購——我們等著那些不用多想也知道會成功的機會。我們把權力分散到幾乎全面退位的程度。

關於保險業務

我們在再保險行業擁有某些優勢是因為人們信任我們的支付意願和支付能力,所以再保險並不是價格低就能賣得好的無特性商品。

保險並不是一門簡單的生意,我們必須很聰明,才能把它做好。

用很低的成本讓浮存金以可觀的速度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得到了幾十億美元的浮存金,而所支付的利率比國債的利息還要低,這真的太好了。

 

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公司和投資者效仿伯克希爾?

我們的管理費很低,沒有季度目標和預算,也沒有一套標準的人事體系,我們的投資集中度比一般企業高得多。就這麼簡單而且合情合理。

 

關鍵是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優秀的企業能給伯克希爾的發展帶來很多動力。

培養那種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的性情光靠性格是不行的,你需要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擁有大量的求知慾望。(有類似的夥伴相互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吧,至少緩解孤獨感)

伯克希爾歷史上最嚴重的錯誤是坐失良機,到現在還在不斷犯這樣的錯誤。這種錯誤可以分為兩類:1什麼都不做 2有些股票本來應該買很多,但是只買了一點。

小投資者的機會:如果我是你,我就會買些很小的股票,尋找一些罕見的錯誤定價的機會,但這類機會的確很少。

對於基金行業的批判:1、有缺陷的激勵機制,要求人們假裝去做他們做不了的事情。2、沒有增加價值3、股票經紀人表現太差了,甚至還不如指數基金。

如果共同基金的監事是獨立的,那麼我就是俄羅斯波爾修芭蕾舞團的首席男明星。

如果你對價值毫不瞭解,只瞭解價格,那麼利用BS模型能準確算出90天的期權多少錢,那是很神經的(價格在短期內並不反映價值)。

股票期權不但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還會稀釋股權。任何反對這種看法的人都是神經病。

安達信特別脆弱,因為它是合夥制企業,合夥制企業在採取舉辦和選擇客戶等方面必須額外謹慎。

我們尤其害怕那些大量舉債的金融機構,如果他們開始說起風險管理有多麼好,我們就會很緊張。

法官允許垃圾科學之類的東西存在,由於侵權賠償制度,已經富裕的公司要避開很多領域。

索羅斯無法忍受其他人從科技產業賺錢而自己沒有賺到,他虧得一塌糊塗。我們根本就不在意。

妒忌真的是一種愚蠢的罪行,因為它是僅有的一種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樂趣的罪行。





(附上書中提到的《財富》雜誌上巴菲特論股票市場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少有的從宏觀的角度來談論股市,這篇文章十分有助於我們理解人性、國內股市的現狀、過去十年的變化;國內基金行業和保險行業表現出來的投資行為,當然也有助於自己理解道瓊斯指數變化。)

1999年英文版: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1999/11/22/269071/

2001年英文版: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1/12/10/314691/

 

 


中文版來源:http://barrons.blog.caixin.com/archives/2498 


巴菲特一般很少公開談論股票市場的總體價格水平。但是,在1999年他卻破例在《財富》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巴菲特論股票市場》的文章,對互聯網泡沫作出了提醒。2001年12月10日,巴菲特再次在《財富》上發表同樣題為《巴菲特論股票市場》的文章,並對自己1999年的文章作了進一步補充。



巴菲特論股票市場

 

我上一次談及這個話題是在1999年。當時我把過去的34年分成217年的週期,這兩個週期驚人的對稱,分別對應的是股票市場的荒年與豐年。先看第一個週期。你可以看出,在17年裡道瓊斯指數剛好增長了0.1%

 

道瓊斯工業指數

19641231日: 874.12

19811231日: 875.00

 

下面是第二個週期。這一週期標誌著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牛市。這一牛市在我上次提出這一想法的時候已經接近尾聲。(雖然我當時並不知道。)

 

道瓊斯工業指數

19811231日: 875.00

19981231日: 9181.43

 

你不能用GNP(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差別來解釋這兩個週期裡股市的背離。在第一個週期,雖然股市慘淡,但是GNP增速是後一個週期的兩倍。

 

•GNP增加

1964-1981:373%

1981-1998:177%

 

那麼什麼才是解釋?我認為股票市場在兩個週期裡截然相反的變化是由兩個重要的經濟變量的重大改變所引起。同時,一種相關的心理上的力量也對市場變化最終發生作用。

 

讓我再次提醒你投資的定義。這個定義雖然簡單,但是常常被忘記。投資是今天花錢,明天收到更多的錢。

 

這就觸及了在兩個週期裡影響了股價的第一個經濟變量——利率。在經濟學上,利率的作用就好像是物質世界的重力。在所有時候,在所有市場,在世界所有地方,利率的微小變化會改變所有金融資產的價值。這你在債券價格的波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但是,這條規律也適用於農田、石油儲量、股票和任何其他的金融資產。而且,對價值的影響可以是巨大的。如果利率是13%,以當前價值計算,你從投資中獲得的未來收益將比不上利率是4%時候的未來收益。

 

下面就是在34年的時期裡幾個關鍵日期的利率。在上半個時期利率急劇升高——這對投資者不利。在下半個時期利率急劇下降——這對投資者是福音。

 

長期政府債券利率

Dec. 31, 1964:4.20%

Dec.31, 1981: 13.65%

Dec. 31, 1998:5.09%

 

另外一個重要的經濟變量就是投資者預期從投資的公司中將獲得多少回報。在第一個週期,由於公司盈利不佳,這個預期急劇下降。但是在80年代初,美聯儲主席Paul Volcker強有力的經濟措施實際上把企業盈利能力推高到了30年代以來前所未見的高度。

 

關鍵在於,在第一個週期,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喪失了信心。他們展望未來,相信未來將被兩個負面因素困擾。首先,他們不看好企業盈利。其次,高利率盛行讓他們把企業可憐的盈利又進一步打了折扣。這兩個因素作用在一起,導致了1964-1981年股票市場的滯脹。雖然在這個時期GNP有了很大的增長。這個國家的實業在增長,但是投資者對這些實業的估值在萎縮。

 

而這兩個因素的逆轉則創造了一個低GNP增長伴隨著股市興旺的時期。首先,盈利能力大大提高。其次,利率大降,使未來盈利更加有價值。這兩個現象都是大牛市的真實而強大的刺激。我提到的一個心理因素也恰巧起了作用:投機交易爆炸性增長。這僅僅是由於人們看到了市場的行動。後面,我們會對這種股票市場上危險的週期性疾病作病理分析。

 

兩年前,我認為有利的基本趨勢已經走到了盡頭。市場要從當時的位置急劇上升,長期利率必須進一步下降(這總是有可能的),或者,企業盈利能力要有重大改善(這在當時看起來非常不太可能)。如果你看一下50年來企業稅後盈利佔GDP的比例圖,就會發現這個比例一般在4%,比如1981年這樣的差年景,到6.5%左右。這個比例超過6.5%很少見。在盈利非常好的1999年和2000年,這個比例低於6%,而今年可能會低於5%以下。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录---第三章 <wbr>查理的即席谈话

 

你已經有了我對兩個截然不同的17年週期的解釋。問題是,股票市場的過去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告訴我們股市的未來?

 

為了啟發答案,我先回顧一下20世紀。眾所周知,這個世紀確實是美國的世紀。我們有汽車的出現,我們有飛機,我們有無線電、電視和電腦。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時期。確實,按美元計,美國人均產出的實際增長(沒有通貨膨脹的影響)達到了驚人的702%

 

當然,這個世紀也包括了一些艱難的年份,比如大蕭條的1929-1933年。但是,一個一個10年的看美國的人均GNP,你會發現一個令人吃驚的現象: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在本世紀保持了一致的進步。你可能會想,美國的經濟價值,至少用美國的證券市場來衡量,也會以相當一致的節奏增長。 

 

美國從未停止增長

20世紀早期美國人均GNP的增長較慢。但是如果你把美國看作一個股票,總體而言,它應該是快速成長股。

 

年份      20世紀人均GNP增長(不變美元)

1900-10         29%

1910-20          1%

1920-30         13%

1930-40         21%

1940-50         50%

1950-60         18%

1960-70         33%

1970-80         24%

1980-90         24%

1990-2000       24%

 

但是,並不是這樣。從我們之前對1964-1981期間的研究可以知道,在那段時期,經濟與股市這兩者的對應被完全打破了。但是,整個世紀也是這樣的。在開始的時候,比如1900年到1920年,這個國家在突飛猛進,爆炸性的擴展對電力、汽車、電話的應用。但是,股票市場幾乎沒動,只錄得了0.4%的年度增長。這和1964-1981年間的停滯很相似。

 

道瓊斯工業指數

18991231日: 66.08

19201231日: 71.95

 

在下一個階段,我們有20年代的市場繁榮。道瓊斯工業指數增長了430%,在19299月達到了381點。之後的19年,整整19年後,道瓊斯工業指數在177點,只有開始時的一半。但是40年代美國人均GDP增長50%,是20世紀增長最快的10年。下面的17年,股票終於開始上漲,有了51的增長。然後就是我們開始討論的兩個週期:1964年到1981年的滯脹;以及198120世紀末的大牛市。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有3個長期的巨大的牛市,歷時44年,期間道瓊斯工業指數增長了一萬一千點。我們也有3個滯脹時期,歷時56年。在這56年中,美國經歷了重大的經濟進步,但是道瓊斯工業指數卻實際上掉了292點。

 

怎麼會這樣呢?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每個人都集中精力掙錢,卻怎麼會有3個長期而痛苦的滯脹時期呢?在這期間,除了分紅,股票市場會讓你虧錢。答案就在於投資者反覆犯的錯誤,在於我在前面提到的一種心理因素:人們習慣性的被後視鏡所誤導,尤其是剛剛過去的情況。

 

這個世紀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這種短視的鮮明體現。在這個世紀的頭20年,股票的股息率一般超過高等級債券的利息。這種關係現在看起來很奇怪,在那是卻幾乎就是公理。當時的觀念是:眾所周知,股票風險更高,除非獲得更高回報,為什麼要買股票呢?

 

然後,就有了一本1924年的書。這本書很薄,一開始毫無徵兆,但卻注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股票市場。這本書的作者是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書名叫做《普通股作為長期投資》。這本書記錄了史密斯在截止到1922年的56年間對證券價格變化所作的研究。史密斯的研究始於一個假設:股票在通貨膨脹時期表現更好;債券在通貨緊縮時期表現更佳。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假設。

 

但是,考慮一下這本書的第一句話:這本書是對一個失敗的記錄——失敗在於事實無法支持一個預先想好的理論。史密斯接著說道:但是,所收集的事實看起來值得進一步研究。如果這些實事無法證明我們希望證實的東西,那麼讓這些事實帶領我們,看看他們會帶給我們什麼。

 

史密斯是一個聰明的人。他做了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達爾文曾經說過,無論何時,當他找到一個與他珍視的結論所相反的事情時,他有義務在30分鐘內寫下新的發現。否則,他的頭腦就會像身體排斥移植器官一樣拒絕不一致的信息。人類本能的趨勢就是堅守自己所相信的東西,尤其是剛剛被證明的最近的經歷。這一我們自身的缺陷造成了長久的牛市和長期的滯脹。

 

為了說明埃德加·勞倫斯·史密斯的發現,我在此引用傳奇的思想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原話。在1925年,經濟學家凱恩斯評論了這本書,因此讓這本書出名。在評論中,凱恩斯寫道史密斯先生最重要的一點,肯定也是最具創新的一點,可能就是:管理良好的工業企業一般不把所有盈利分發給股東。如果不是所有時候,至少在好的年景,企業會保留一部分盈利然後再投回到業務中去。因此這就有了複利的成分(凱恩斯加注斜體)運營支持良好的工業投資。

 

就這麼簡單。這其實都不是什麼新聞。人們當然知道公司不會付出100%的盈利。但是,人們從來沒想過這一點意味著什麼。但是,史密斯先生卻說為什麼股票一般表現超過債券?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公司存留盈利,這些存留盈利將產生更多的盈利和分紅。

 

這一發現點燃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牛市。投資者被史密斯的見解所激發,紛紛投入股市,並預期雙重回報:不僅有高於債券收益率的股息率,而且有增長。對於美國公眾來說,這一新的理解就像火的發現一樣。

 

但是不久這些公眾就被火灼傷了。股價被推高,首先使股息率低於債券收益率,最終,高漲的股價使股息率遠低於債券收益率。下面發生的事情將會讓讀者很熟悉:股價上漲如此之快,以至於股價上漲成了人們湧入股市的主要動力。少數人在1925年由於正確的原因購買了股票。而多數人在1929年由於錯誤的原因購買了股票。

 

1925年的書評裡,凱恩斯敏銳的預見到了這種股市不正常的現象。他寫道:這是危險的。除非能夠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出廣義的原因,基於過去的經歷而對未來所作的歸納推理是危險的。凱恩斯說,如果你無法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到廣義的原因,你就可能陷入預期的陷阱。在這種情況下,對未來的預期只有在各種條件與過去完全一樣時才能實現。這種特殊的條件就指的是史密斯對股票市場半個世紀的研究所發現的股息率高於債券收益率的事實。

 

投資者在20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誤判,此後這種誤判又以不同形式重複了很多次。公眾對20年代股票市場的瘋狂一直心有餘悸,直到1948年。此時,這個國家的內在價值遠超過之前的20年。股息率是債券收益率的2倍多。但是,股價卻不到1929年峰值的一半。造成史密斯的神奇的結果的條件重新出現了,而且廣泛存在。但是,投資者對這一切視而不見。他們已經被30年代早期可怕的股市嚇得呆若木雞,對痛苦唯恐躲避不及。

 

不要認為小投資者才過多的看後視鏡。讓我們看看專業管理的退休基金在近幾十年的表現。在1971年,那時股市高漲,退休基金經理感覺良好。他們把90%的淨現金流投入了股市,在當時是創紀錄的投入。但是,幾年後市場大跌,股價變得非常便宜。退休基金經理又作了什麼呢?他們停止買股票,因為股票變得便宜了。

 

私人退休基金

現金流投入股票的百分比

1971: 91%(創紀錄的高點)

1974: 13%

 

這種事我從來都難以理解。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餘下的這輩子都會買漢堡。當漢堡降價時,我們高興之極。當漢堡漲價時,我們痛哭流涕。對大多數人來說,在生活中買任何東西都是這樣的,除了股票。當股價下跌時同樣的錢可以買更多股票,但人們卻不喜歡這樣了。

 

當退休基金經理也這麼做時,這種行為就更加難以理解。他們比任何投資者都有更長的投資期。他們的基金明天不需要錢,明年也不需要錢,甚至下個10年也不需要錢。所以他們有完全的自由放鬆心情。由於他們不是在運營自己的錢,貪婪不應該使他們的決策扭曲。他們應該只想著什麼是最合理的。但是他們的表現卻像業餘投資者一樣(但是他們卻是拿錢的,好像他們有著特殊的專業技能)。

 

1979年,當我感覺股票非常便宜時,我寫了一篇文章。我寫道退休基金經理仍把眼睛盯在後視鏡上作投資決策。這種依據上一場戰爭而打仗的將軍式的投資方式在過去被證明代價巨大,這次也將被證明代價巨大。這是因為股票現在的價位應該產生遠遠超過債券的長期投資回報。

 

考慮一下1972年的情況。當退休基金經理還在買股票時,道瓊斯工業指數在年底達到了1020點,而淨資產為625,淨資產回報率為11%6年後,道瓊斯便宜了20%,而淨資產增長了接近40%,淨資產回報率為13%。當時我寫道:股票在1978年確實很便宜,退休基金經理們卻不願意買。而在1972年當股票很貴時,基金經理卻以創紀錄的方式購買。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公司債券的收益率為9.5%。所以我問了一個很明顯的問題:1999年到期的收益率9.5%20年期優質美國公司債券能超過 以淨資產價格購買而淨資產收益率為13%的類似道瓊斯指數的一類公司嗎?這個問題不言自明。


 

如果你讀了我1979年的文章,你會受損失。你怎麼會在接下來的3年受損失呢?我並不擅長預測短期股市變化,現在也不擅長。我從來不知道股票市場在未來6個月,或者1年,甚至2年走勢如何,

 

但是,我認為預見到長期將會發生什麼很容易。本·格雷厄姆告訴過我們為什麼:短期內股票市場是一個投票機器。長期來講,股票市場是一個稱重機器。恐懼與貪婪在投票時起重要的作用,但在上卻毫無作用。

 

依照我的思路,以下的事實並不難解釋。在20年的時間裡一個收益率9.5%的債券無法比得過這種稱作道瓊斯的偽裝債券。這種債券利息13%,而你可以在面值以下購買,也就是低於淨資產購買。

 

讓我解釋一下我所說的偽裝債券的意思。眾所周知,一般的債券有一定的到期時間和一系列的小的債息。比如一個債息率為6%的債券每6個月發3%的債息。

 

而股票則與之相反,是對某一公司未來收益所有權的金融工具。這種收益也許是股息、股票回購、公司被賣掉或者清算。這些付款實際上就是債息。隨著股東的變化,收取債息的所有人會變。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公司的所有人的財務收益決定於這些債息的多少和時機。投資分析完全就是估計這些債息的多少和時機。

 

現在,估計個別股票的債息多少非常困難。但是,估計幾組股票的債息容易一些。前面我提到,在1978年,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淨資產850美金,淨資產回報率13%。這13%只能是參考,而不是保證。但是,如果你願意投資一段時間股票,你實際上是在買債券。而且購買價格在1979年很少超過面值。本金價值891美金,債券利息很有可能是本金的13%

 

這樣怎麼能不比9.5%的債券好?從那個起始點,股票的長期業績一定會超越債券。巧的是,這在我商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對的。但是,就像凱恩斯告誡我們的那樣,股票的優勢不是必然的。只有當一定條件滿足時,股票才擁有優勢。

 

讓我再展示給你退休基金的羊群效應思維方式的另外一點。這一點恐怕由於管理這些基金的人的一點自身私利而得到了加強。下面的表格是四家著名的公司,他們非常典型。表格里是他們所用的退休基金資產的預期回報。這些回報用來計算每年退休基金的費用(或收入)。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录---第三章 <wbr>查理的即席谈话


公司所用的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越高,公司報的盈利也就越高。這就是退休金會計的方式。為了簡化討論,就按我說的理解。

 

這個表格1975年的退休基金回報預期比較謹慎:Exxon是7%,GE和GM是6%,IBM低於5%。奇怪的事情在於,投資者可以購買不可贖回的長期政府債券而獲得8%的回報。換句話說,這些公司可以把所有退休基金組合都換成8%回報的無風險的債券,而他們卻仍然用了低的預期回報假設。到了1982年,你可以看出他們把預期回報提高了一點,達到了大約7%左右。而此時,你可以購買長期政府債券而獲得10.4%的回報。你實際上可以通過購買被稱為「Strip」的金融工具而獲得10.4%的再投資收益保證,從而鎖定10.4%的收益幾十年。實際上,你的傻侄子也能管理這些退休基金並獲得高於公司所用的投資假設的回報。

 

到底為什麼政府債券的回報接近10.5%,但是公司卻假設7.5%的回報呢?答案還在於後視鏡:投資者經歷了70年代早期股市繁榮之後的崩潰,仍然心有餘悸,在考慮回報率時就用了過時的思維。他們無法做出必須的心態調整。

 

讓我們看2000年,當時政府債券的回報為5.4%。這4個公司的年報裡有關退休基金回報的預期是多少呢?他們用的假設是9.5%,甚至是10%。

 

我喜歡打賭。我願意與這4個公司中的任何一個的CFO或者精算師或審計師作一個大的賭注。我打賭在未來15年他們的平均回報達不到他們假設的水平。只看一下數學就行。一個退休基金組合非常有可能三分之一是債券。為了保守起見,這些債券有著不同的到期日。而這些債券的回報不會超過5%。剩下的三分之二的股票要有超過11%的回報才能保證整體投資組合有超過9.5%的回報。這可是非常勇敢的假設,尤其是一般的投資基金還會有大量的投資費用。

 

勇敢的假設卻可以給公司的盈虧底線創造奇蹟。運用表格里最右邊一列的預期回報數字,公司報告了非常高的盈利,遠高於當他們用低的預期回報時的盈利。當然,這對設定預期回報率的人是有利的。在這場遊戲中,精算師對未來的投資回報並無特別的認識。但是他們知道客戶希望高的投資預期回報。而一個高興的客戶還會持續是客戶。

 

我們是在談論大的數字嗎?讓我們看看GE(通用電氣),這個國家最有價值,最受尊敬的公司。我自己就是一個通用電氣的崇拜者。幾十年來,GE一直把退休基金管理的非常好。他們對回報的預期也是和一般的值相近。我舉這個例子只不過是因為這個公司顯著的地位。

 

1982年GE錄得了5.7億美金的退休金費用。這耗費了公司20%的稅前盈利。去年,GE錄得了17.4億美金的退休金盈利,佔公司稅前盈利的9%。這個數字是GE的家用電器部門6.84億美金盈利的2.5倍。17.4億美金是一大筆錢。減少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假設到一定程度,就會勾銷盈利。

 

GE的退休基金盈利,和許多公司的一樣,歸功於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1987年實施的一條規定。從那時起,有合適的回報假設和所需要的退休基金業績的公司可以把退休基金的盈利錄入損益表。去年,根據高盛的估計,雖然退休基金縮水,標準普爾500家公司中的35家從退休基金中獲得了10%以上的盈利。

 

很遺憾,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假設雖然重要,但是幾乎從來不會出現在公司董事會會議上。(我本人在19個董事會中,但是我從來沒有聽過有關這一議題的嚴肅地討論。)現在對這個議題的討論非常有必要,因為那些按照輝煌的90年代的業績所設定的預期回報假設達到了極端的程度。我建議你去問任何一家有著大量規定受益制退休基金的公司的CFO,如果退休基金的預期回報假設降到6.5%,這對公司的盈利將會有什麼影響。如果你想更損一點,問一問這個公司1975年時的退休基金回報假設,當時的股票和債券都比今天有更高的預期回報。

 

2001年的年報馬上就要出來了。看看那些公司是不是降低了未來退休基金的回報假設將會是一件有趣的事。考慮到最近糟糕的回報和未來需要付的年金,任何人,無論是CEO,審計師,還是精算師,如果不降低預期回報假設,他們都會冒誤導投資人的訴訟風險。作為董事會成員,如果不質疑這種樂觀的假設,那他就是失職。

 

我們所經歷的上個世紀證明,股票市場的非理性是週期性爆發。這強烈暗示那些想要好業績的投資者,最好學會應對下一個股票市場非理性爆發。他們需要的是一劑解毒劑,我認為這劑解毒劑就是量化分析。如果你定量分析,你並不一定會出色,但是你也不會墜入瘋狂。
 

從宏觀上講,定量分析根本不需要複雜。下面一個圖起始於80年前,是一個非常基本的圖。這張圖顯示了美國市場上所有公開交易的股票的市值佔美國經濟的GNP的百分比。這個比率在揭示你所需要知道的事情上有一定侷限性。但是,這可能是任何時候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單一手段。你可以看出,近兩年前,這一比率升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應該是一個很強的預警信號。

 

穷查理宝典读书笔录---第三章 <wbr>查理的即席谈话

投資者要以超越美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增加財富,這個比率必須不斷持續上升再上升。如果GNP每年增加5%,而你想要股票市值增加10%,那麼這條曲線需要直線上升,直至超出圖表的範圍。那種情況不會發生。


對我來說,這個圖的信息是:如果這個比率關係在70%或80%附近,購買股票將會不錯。如果這個比率接近200%,就像1999年和2000年的一段時間裡的情況,那你就是在玩火。你可以看到,最近,這個比例是133%。


即使這樣,這還是從1999年的高點的大跌了很多的結果。我在1999年提出:美國公眾應該預期在未來1020年股票的回報為7%(包括股票和2%的通貨膨脹假設)。這只是一個粗的數字,還沒算上摩擦成本,比如佣金和費用。淨回報應該可能是6%


今天,股票市場的漢堡更便宜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在發展,而股票價格更低了。這意味著投資者用同樣的錢得到的更多。我現在預計除去成本股票長期回報為7%左右。這挺不錯的,除非你還用過去的90年代來推導你對未來的預期。


除了括號內的部分為LHQ添加的、轉載的文章除外,其他的均為摘抄自《窮查理寶典》,保持批判、客觀、獨立之精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41

第三章 我從股票得到的深刻教訓 張化橋

http://xueqiu.com/4035610190/23842090
激勵機制決勝

葡萄酒:張裕、長城和王朝

大約在2010─2013年,這3家公司本來差不多大小。王朝酒業(0828.HK)在香港上市,後續融資管道暢通。煙台張裕(200869.SZ)在B股市場上市,受到的限制更多。長城沒有上市。10年前,中國人喝葡萄酒的習慣剛剛開始,葡萄酒還被認為是很貴的飲料。2003年,我寫了一份洋洋灑灑的行業研究報告,大談行業的美好前景。坦白地說,當時3家公司看著都不錯。但是,張裕的股價太貴,王朝很便宜。半年後,張裕的股價大漲,王朝原地踏步。我隱隱約約知道我錯了,但是,張裕已經變得更貴了,我無法修改自己的錯誤,無法轉過來推薦張裕。面子攸關。

現在,事情當然非常清楚:張裕是過去10年整個中國股市的大牛股之一,而王朝呢?它的業績(和股價)一直是前進兩步,再後退兩步。長城葡萄酒的業績介於上述兩家公司之間。為什麼?制度使然。張裕的MBO(management buy-out,管理層收購)十分成功,管理層十分進取、賣力。就這麼

簡單。我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用事後諸葛亮的眼光解釋這3家公司的歷史。但是,簡單的道理就是最好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你看看聯想的成功和方正計算機的失敗。十年前,它們的差距不大,15年前,它們不相上下。今天呢?天壤之別。再看神州數碼,這家公司在實行MBO之前一直不景氣,但是最近5年來的成功讓人羨慕。管理層的激勵機制決定一切。

我的教訓:

1. 其他條件不變,管理層的激勵機制決定一切。

2. 不要看股票的估值。貴有貴的道理。投資的技巧就在於找到那些不夠貴的好公司。

3. 茅台酒和青島啤酒公司的激勵機制也並沒有很好地解決,但是,它們得益於它們的品牌。多數所謂的品牌其實不堪一擊,但是這兩個品牌還是有它的力量。當然青島啤酒的品牌比茅台酒要差很多。

好行業也有壞公司

燃氣公司:新奧能源、中油燃氣和華潤燃氣

燃氣公司的業務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塊:一是建築安裝(即鋪設和安裝管道),二是供氣(居家、企業和汽車)。後面這項業務看起來不起眼。居家買的燃氣量不大,價格還受到政府管制。但是,政府並不管制企業和汽車用氣的價格,或者管制得不嚴格。這是細水長流的好生意,還不用競爭。

燃氣公司的第一項業務本來是很差的業務,不過由於壟斷性,它實在太誘人了。你想想,只有你能在這個城市鋪設和安裝管道,別人不可以。雖然在獲取一個城市的特許經營權之前,你需要參與競爭,但是一旦你獲得這個權力,你就成了壟斷者。想想這個生意 !

中國的商界也許是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但是,還是有些企業不需要競爭。這種避風港實在太難得了。

2001年,新奧能源(2688.HK)到香港上市。一週以後,我到河北省廊坊市訪問。我興奮不已,本來是兩個小時的訪問,我跟管理層談了三個小時,並多住了一個晚上。當時,我只是感到這個生意太好了 !當時這家公司的業務還很小:它是香港的一個創業板公司,市值只有10億港元左右,業務只有一個地級市(廊坊)和兩個縣級市(葫蘆島和密雲)。而且當時的股價只有1.2港元左右,10年後的今天,它的股價漲到了30多港元。由於當時它的生意還處於初創階段,坦率地說,它的業務和治理還有很多不實在和浮誇的地方。我只是幾年以後才感受到這一點。

回到香港,我發表了一份熱情洋溢的報告,指出這家公司可以值13.50港元,如果用香港中華煤氣服務的人口為標準。順便說一句,絕大多數股民(當然包括我)都太急躁,看不上中華煤氣這種公司的股票。但是,年復一年,這家公司(以及這類公司)給投資者的回報率是最可靠和最高的之一。另外一個這類股票就是我經常提到的領匯房產基金(0823.HK)。公司什麼也不做,只是每年收商場的租金,對商場做些簡單的維護和修整。它把90%以上的現金流分掉,它的股票表現(綜合回報率)也是最好的之一。

這類成功的燃氣公司也包括華潤燃氣(1193.HK)和中油燃氣(0603.HK)。但是,我的熱情也矇蔽了我的眼睛。有兩家燃氣公司很失敗。一是天津的華燊燃氣(8035.HK,已改名)。這家公司由於違反外匯管制和其他問題而被迫停牌5年之久。那些年,它的業務幾乎停頓,現在依然沒有回到2004年的繁榮。現在,它的規模不如新奧的10%。

第二個倒霉的燃氣公司,潔美能源,發源於新疆和甘肅。我也曾經推介過這只股票。但是,不知何種原因(債務過大,還是賬務問題?),兩年後,這家公司人間蒸發了。我記得它的董事長和總裁曾經一天到晚在香港路演和推介。

還有那麼五六家燃氣公司雖然行業條件很好,也到海外上市融資了,但是業務發展很不順意,股價長期疲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02

道德經譯註 第三章 Michael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8vn.html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釋
 
虛:淨化。
志:慾望。
無知無慾:這裡特指沒有奸詐的想法,沒有非分的欲求。
 
翻譯
不崇尚賢能,這樣就會使人民不爭奪名利。不以稀有之貨為貴,使人民不產生為盜的想法和行為。不令人們看到激起人們慾望的東西,使民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會淨化人們的心志,滿足人們的溫飽,削弱人們的慾望,強壯人們的身體,始終使人們沒有奸詐的想法。使那些所謂的聰明人不敢胡作非為。按照無為的方式做事,那麼天下就沒有什麼不可治理的了。
 
理解
 
這一章是歷來被人們詬病的一章,尤其像「常使民無知無慾」這一句,老子像是在教統治者實行愚民的政策。單看這一章確實感覺人們說的有道理,但是縱觀《道德經》全文,你會理解老子並不是反對人們聰明,而是反對人們濫用聰明,他最擔心的是人們聰明但是沒有智慧,利慾之心過重而行奸詐機巧之事。所以這一章的「知」字並不是智慧的意思,而應該指的是非分的欲求(就像後面講到的「仁」跟孔子的「仁」的不同一樣)。再看老子生活的時代,春秋戰國,是一個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時代,是一個大道廢,玩弄權謀詐術的時代,老子見狀痛心疾首,作為周之守藏吏,他熟讀歷史,特別嚮往原始時代人們那種淳樸的狀態。痛恨當時統治者的腐化墮落,甚至在第五十三章直接稱這樣的統治者為「盜竽」,也就是強盜頭子。他因此也就特別希望統治者能夠把人們治理的像原始時代那樣淳樸。
老子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方法還是有點問題的。像「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從根本上說這是一種消極的態度,因為這樣做,人們的心亂不亂就取決於能不能見到激起慾望的東西。個人認為只有一個人的內心真正能控制住自己的慾望,不成為慾望的奴隸,這才是根本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3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