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圈地圈錢」忙: 國控港股再融資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8/4MMDAwMDIzNTM4Mw.html

上海醫藥(601607.SH)發行H股在即,其競爭對手國藥控股(01099.HK)在港股也要通過增發再融資,兩家醫藥巨頭對資金的渴求呼之慾出。

國藥控股4月25日晚間宣佈了大額配股計劃,配股集資34億元。「國控希望未來2年之內能夠將網絡下沉到地級市,建起分銷企業。這些都需要資金支持。」26日,國藥控股副總裁吳愛民表示,集資主要用於擴大醫藥分銷及零售網絡,以及補充集團的流動資金。

巨頭的比拚

醫藥巨頭比拚,已經從產業層面延伸到資本層面。

25 日,上海醫藥董事長呂明方表示,上海醫藥發行H股工作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即將成為國內首家覆蓋醫藥全產業鏈的A+H大型藍籌醫藥產業集團。此前香港聯交所 已對上海醫藥進行上市聆訊,審議上海醫藥發行不超過7億6385萬股(含超額配售股份)並在聯交所上市的申請。上海醫藥計劃融資不低於80億元,不過業內 估計其融資額可能達15億美元。

上海醫藥副總裁葛建秋表示,超過一半的融資額將用於併購,完善商業網絡的佈局以及工業企業的收購。

國藥控股25日公告顯示,國藥控股計劃配售1.38多億股H股,每股配售價25元,集資額達到34.5億元。集資所得,主要是擴大醫藥分銷和零售網絡,補充流動資金等。國藥控股為中國最大藥品分銷商,於2009年9月23日在香港上市。

同樣在市場上加入圈地行列的華潤醫藥,也有意打包在香港上市。

事 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藥、上海醫藥以及華潤集團就進入了火藥味十足的「圈地」競爭。上海醫藥去年在華東、華南地區重組了廣州中山醫醫藥有限公司、山 東商聯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常州亞邦製藥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醫藥公司,重組對象都是地方排名前列的商業龍頭,近日更以近40億元價格收購北京三大醫藥零售商之 一的中信醫藥,在北京市場走出了戰略性的一步。

競爭差異化

在發展模式上,國藥和上藥漸漸走出了微妙的「差異化」之路。

20日,上海醫藥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希望借助後者遍佈全國的3萬多個網點打造全國性的新型醫藥物流配送網絡。「我們除了一些核心城市之外,不再全部自建。目前中郵的3萬多個網點已經足夠領先所有競爭對手。」呂明方表示。

對 此,吳愛民表示,目前國藥控股還是堅持自建物流中心的策略。「物流中心是醫藥商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資產。」 目前,國藥在遼寧、河南、湖南、四川、江蘇、廣西、甘肅等地的物流中心都在籌建或上馬建設過程中,這也是國藥歷史上建設最密集的時期。每個物流中心的投入 都在1.5億到2億元左右,這些固定資產的投資佔用了國藥的很多現金流,使得國藥在併購上的投入捉襟見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7

圈錢、圈地 國藥繼續「下沉」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9/1OMDAwMDIzNzA1OA.html

上海醫藥(601607.SH)發行H股在即,其競爭對手國藥控股(1099.HK)也將通過增發再融資,大舉圈地的壓力之下,兩家醫藥巨頭並不掩飾對資金的渴求。

4月25日晚間,國藥控股宣佈了大額配股計劃,計劃配股集資34億元。

「現在行業內整合的速度非常快,國控作為龍頭企業,希望未來2年之內能夠將網絡下沉到地級市,在地級市也建起我們的分銷企業。這些都需要背後資金實力的支持。」國藥控股副總裁吳愛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集資將主要用於擴大醫藥分銷及零售網絡,以及補充集團的流動資金。

按照國藥控股的規劃, 到今年4月初,公司已基本完成全國除西藏之外的省市自治區的網絡佈局,接下來的重點是,依託各個省公司進行地級市網絡的完善,預計在今年底完成三分之二的目標,在2012年底完成全國醫藥分銷網絡的佈局.

爭奪千億藥企

國藥、上藥和華潤,均表現出「千億藥企,捨我其誰」的姿態。

商務部5月5日發佈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明確,行業發展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形成1-3家年銷售額過千億的全國大型醫藥商業集團。面對「千億藥企」的目標,國藥、上藥和華潤都表現出「捨我其誰」的姿態。

事實上,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幾家巨頭就進入了火藥味十足的「圈地」競爭。

上 海醫藥去年在華東、華南地區重組了廣州中山醫醫藥有限公司、山東商聯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常州亞邦製藥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醫藥公司,重組對象都是地方排名前列 的商業龍頭。此前不久,其更以近40億元價格收購北京三大醫藥零售商之一的中信醫藥,在國藥大本營走出了戰略性的一步。

而2010年,國藥的主營收入已近900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醫藥商業公司,佔據醫藥商業15%的市場份額,到目前其分銷網絡覆蓋了全國86%以上的三級醫院、50%以上的二級醫院。

目前,國藥一直忙於將全國性的網絡佈局繼續「下沉」。已經完成省會城市佈局的國控,目前的主要動作是繼續在地級市佈局,在地級市建立自己的分銷企業。

國藥控股2010年年報顯示, 當年,國藥控股完成24項收購交易,包括3項增持項目,為國藥控股增加近47億元的銷售;而僅2011年1月,國藥控股就完成了12項收購交易。

「我個人認為,幾大巨頭們的行動是行業競爭性的表現,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是良性的。」上藥集團董事長呂明方對記者表示,這是醫藥流通行業解決「集中度過低」的必經階段。

吳愛民也對記者表示,從國際經驗來說,醫藥流通前三大巨頭的市場份額應該能佔到70%左右,而目前國藥、上藥和九州通三家巨頭的份額加起來不過20%左右,未來幾年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行業整合不可迴避。

大肆收購之下,巨頭們對資金的需求急劇上升。

5月6日,上海醫藥發佈的招股書顯示,其將發行逾6.64億股H股,最多將集資172億港元。募集資金中的40%將用於分銷板塊的收購,以完善商業網絡的佈局。

幾乎同時,國控的增發再融資方案也推出,預計集資額達到34.5億元。集資所得,主要用於擴大醫藥分銷和零售網絡,補充流動資金等。而作為中國最大的藥品分銷商,國藥2009年9月在香港上市時,已募集資金87億港幣。

同樣在市場上加入圈地行列的華潤醫藥,也有意打包在香港上市。華潤北藥集團總裁李福祚1月公開表示,華潤北藥將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經營規模過千億元,同時計劃在香港主板整體上市,並爭取進入香港藍籌股。華潤北藥的整體上市,已經被列入華潤集團「十二五」規劃。

差異化競爭

同為國企,國藥與上藥的擴張路徑,存在明顯的「差異化」。

雖然同樣在產業和資本領域謀求發展,但在發展模式上,國藥和上藥漸漸走出了顯著的「差異化」之路。

4月20日,上海醫藥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希望借助後者遍佈全國的3萬多個網點打造全國性的新型醫藥物流配送網絡。

「這 意味著,以後在物流中心的建設上,我們除了一些核心城市之外,不再全部自建。目前中郵的3萬多個網點已經足夠領先所有競爭對手了。」呂明方對記者表示,幾 大巨頭都在建設物流中心,大量的固定投資投下去,不出幾年就會出現資源的重複建設和浪費,營運效率不高,所以上藥會採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他強調說,中國郵政是網絡齊全的專業機構,具有國內覆蓋最廣最深、安全性最好的物流網絡。如果上海醫藥在基層市場也採取自建物流網絡,既耗財耗力,也絕不可能在短期內達到中郵積累數十年的成績。

對此,吳愛民對記者表示,目前國藥控股還是堅持「自建物流中心」的策略。「我們認為,物流中心是醫藥商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資產,而且醫藥物流屬於專業性物流,我們覺得,自己做更可靠更安全。」

目前,國藥在遼寧、河南、湖南、四川、江蘇、廣西、甘肅等地的物流中心都在籌建或上馬建設過程中,這也是國藥歷史上建設最密集的時期。每個物流中心的投入都在1.5億到2億元左右,這些固定資產的投資佔用了國藥的很多現金流,使得國藥在併購上的投入捉襟見肘。

業 內人士指出,在併購商業企業時,國藥更多的是以央企的背景優勢,與當地政府達成一攬子合作協議,進行合作。過去一年間,國藥與多個地方政府談妥合作,國藥 入場、替代當地流通企業,並且伺機收購當地醫藥工業企業。國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所掌管的另一家央企中建材,在一些投資中也往往成為合作對象。

即便是市場化的併購,國藥控股也將併購的市盈率(PE值)控制得非常緊。2010年,其收購活動的平均市盈率為10倍左右。國藥稱,2011年收購活動的平均市盈率不會高於15倍。

不過,今年1月26日,國藥控股宣佈,以不高於13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收購樂仁堂60%的股份,相當於2010年市盈率超過20倍,這已差不多是以往收購代價的兩倍。

相比而言,上海醫藥給出了更多的大手筆。其收購中信醫藥的市盈率高達25倍。但上藥方面解釋說,中信醫藥對於上藥而言有著「走向全國」的戰略性意義,所以是個特例,上藥不會考慮收購市盈率比自己高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9

左手倒右手 中国纸业“圈钱”买林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79456.html

了争夺行业前三名,为了在林业资源上快速攻城略地,中国诚通集团下属的中国纸业投资总公司(下称“中国纸业”)开始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

中国纸业旗下上市公司岳阳林纸(600963.SH)和粤华包B(200986.SZ)昨天同时宣布,中国纸业及其控股的嘉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与 岳阳林纸签署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拟将中国纸业及嘉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粤华包B直接控股股东佛山华新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华新发展”)合计 73.41%的股权转让给岳阳林纸。

岳阳林纸拟以8.39元/股的发行底价,向包括控股股东湖南泰格林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泰格林纸”)在内的不超过10位投资者,发行不超过2.39亿股股份,募资总额不超过20亿元,其中9亿元用于收购上述佛山华新73.41%的股权。

中国纸业目前拥有3家造纸上市公司,除了上述两家,还有一家做特种纸的公司冠豪高新(600433.SH),此次冠豪高新没有参与前两家资本重组。

岳阳林纸和粤华包B都是中国纸业的孙公司。“此次重组,本质上是中国纸业将粤华包B的资产拿到了岳阳林纸再上一次市,虽然都是其子公司,从左手倒进 了右手,不过岳阳林纸此次收购资金不只是向其直接控股股东泰格林纸募资,同时有其他投资者参与,所以等于又向资本市场募集了一次资金。”一家券商分析师对 《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对于其他投资者而言,意味着股权被稀释了。”

从两家公司发布的公告看,双方在具体业务上并没有进行整合,也就是说,此次整合是中国纸业纯粹的资本运作。

“这次是一个资本层面的整合,业务层面的整合是下一步的重点。”中国纸业总经理童来明昨天告诉记者。

在与中冶集团旗下中冶纸业有限公司(下称“中冶纸业”)的竞争中,中国纸业看起来总是先行一步。本月初,中冶纸业宣布通过旗下美利纸业(000815.SZ)整体上市二次闯关计划失败。

中国纸业目前旗下的3家上市公司都是通过收购获得的。诚通集团进入造纸行业始于2005年。这一年,诚通集团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国物资开发投资总公司(2010年更名为中国纸业)收购了华新发展,从而间接控股粤华包B。

2009年,中国纸业通过粤华包B增资控股了云南红塔集团旗下的造纸企业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后者在烟草包装白卡纸领域一直是国内最大供应商之一;同时,其又重组了广东湛江特种纸造纸企业冠豪高新。

去年,在中冶纸业先行与湖南省国资委、泰格林纸签约并重组岳阳林纸后,中国纸业从中冶纸业手中夺走了岳阳林纸。岳阳林纸选择与中国纸业进行重组,一 方面是中国纸业出资较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纸业承诺重点发展岳阳纸业。中冶纸业则希望以美利纸业为平台进行整体上市,做大做强美利纸业。

此次募集的资金,除了用于收购粤华包B相关资产外,还将用于增资骏泰公司投资漂白硫酸盐木浆产品升级技改项目,同时增资茂源林业用于外购林业资产及其配套资金。

岳阳林纸表示,本次外购约40万亩林业资产,预计总投资5亿元,树种主要是桉木、松木、杉木及其他,包括近熟林、中成林、中幼林,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及广西。

“未来造纸业的竞争就是资源的竞争。”童来明今年3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中国纸业下一步战略目标是,进入造纸行业前三,到2015年,林浆纸产能计划达1000万吨,未来还将投资1000万亩林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73

溫州女老闆高息圈錢跑路被網上通緝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853&PHPSESSID=08be387289b471286730fde1a10db9ac

温州女老板高息圈钱跑路被网上通缉

 

  溫州近日接連發生多起轟動全國的民間借貸資金斷裂事件。

  《每日經濟新聞》9月7日刊登《溫州老闆借票據斂財上億 疑放貸炒樓虧損潛逃》,披露溫州市龍灣區「百樂家電」的女老闆攜上億巨款潛逃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趕赴溫州,實地探訪這個目前全國民間金融最活躍的地區,獨家揭秘案件背後的故事。

  有預謀的騙局?

  記者昨天來到位於溫州市龍灣區城北城中街26~46號的百樂家電,近日「失蹤」的女老闆鄭珠菊在此經營家電多年,與她一起消失的她父親鄭祥剛(音)曾擔任百樂家電的會計。

  昨天記者趕到現場時,狹窄的電器街聚集著數百名苦主,他們不是來買電器,而是為討個「說法」。據不完全統計,此事已經牽涉到上百戶家庭約3億元資產,其中現金1億~2億元,票據約1億元。

  據知情人士稱,鄭珠菊今年49歲,曾拿下了格力電器在溫州市龍灣區的總代理,還兼營西門子、索尼、海爾、松下、TCL、LG、海信、美的、康佳等品牌電器。

  鄭珠菊的一位多年老友、此案的受害者之一的某先生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兩家一直有來往,也經常一起旅遊,她這個人膽子很大,花錢極為大方,政商界黑道、白道很多朋友,不過腦子也很糊塗的。但我真不敢相信,她會欠這麼多人的錢。」

  另一位苦主稱,「以前我們相互都不認識,出了這事情,大家從四面八方聚過來,都成了朋友。」

  鄭珠菊的一位鄰居告訴記者,「她平時待人極其友善,性格極其溫和,總是滿臉笑容,請人喝酒之類的客套話常掛在嘴邊,又常不經意地流露自己有多套房產之類的話,因此和她打交道的人覺得很放心,現在想來,這些都只是幌子。」

  一位被騙的溫州私營企業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鄭珠菊消失的整個過程似乎是一場有預謀的騙局。經查證,2010年9月百樂家電的法人就變更為鄭珠菊的二兒媳婦張雪雪,租約已於今年9月2日到期。

  截至昨日記者發稿,自發登記的債主名單已經上升至7頁,涉及85人共計8948.62萬元,金額最大的兩個受害者分別被騙1400萬和1360萬元。

  圈現金付月息2分

  鄭珠菊斂財主要靠票據。據一位苦主透露,鄭珠菊屯了大量的承兌匯票,起初用於支付她從電器廠進貨的貨款,電器批發給零售商拿到資金後再還給苦主,前後大約40天。

  對苦主來說,原本4~6個月才能兌換的票據,40多天就能全額兌換,減少了資金周轉的時間,顯得有利可圖。

  記者獲得的一張鄭珠菊父親鄭祥剛簽收的收據顯示,「今收到***承兌匯票一張票據號碼**,**銀行,兌人民幣***,45天付。」下面還有相應的銀行賬號、手機號碼、日期等信息。

  一位外地來溫州收廢品的婦女告訴記者,她回收的不鏽鋼賣給企業拿到一張20萬的承兌匯票,她交給鄭珠菊本想提前拿到現金,誰知鄭珠菊一跑了之。「都是老家父母賣玉米、賣黃豆的錢湊起來做的小本買賣,現在也不敢告訴家裡人,只能急得天天在家哭。」

  聽說鄭珠菊生錢有道、信譽極佳,除了出借匯票,還有很多人慕名前來借現金給她。一位苦主告訴記者,她是當地製鞋廠的工人,今年先後借了13萬給鄭珠菊,其中不少是從老家親戚朋友那裡七拼八湊來的錢,本想賺點利差,誰知血本無歸。

  她提供的收據顯示,今年3月25日和4月8日,她先後借給鄭珠菊共計8萬元,4月11日又追加了5萬元,收據上清晰地寫著「月利2分」,即鄭珠菊從社會上拿資金的成本是月息2%。

  或禍起擔保公司高利貸

  令人費解的是,據當地人透露,鄭珠菊在當地做電器生意近20年,是溫州龍灣最大的電器經銷商,一個夏天賣空調就能賺100來萬,一年能賺好幾百萬。放著大好的生意不做,最終卻全家玩「失蹤」。

  據知情人士透露,鄭珠菊仍在溫州一帶活動,7月底,多名苦主還在一家當地的星級酒店與她見面交涉。

  一位參與會面的苦主稱,「我們建議她把別人欠她的錢給我們交個底,她欠我們的錢也再對一下賬,有問題大家可以幫她想辦法,但她就是不願意。」

  「想必外面的窟窿一定不小,已經資不抵債了,無心再經營電器生意,才會動了逃跑的念頭。」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8月下旬,龍灣區永興街道康一村村長王會松集資逃跑,涉及金額1億多元,王會松和鄭珠菊私交甚好,很多人聚集到鄭珠菊店裡要債,導致鄭珠菊最後「失蹤」。

  據一位苦主講述,鄭珠菊的大兒子2010年到上海市奉賢區投奔鄭珠菊的弟弟鄭元生,坊間傳言二人在奉賢區南橋鎮合開了一家擔保公司,具體姓名不詳,擔保公司「不務正業」從事高利貸。

  記者調查發現,正是在鄭珠菊的大兒子開擔保公司後不久,2010年底,鄭珠菊首次出現資金吃緊的狀況。

  記者還查到,鄭珠菊的弟弟鄭元生名下有一家上海海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瑞派機械有限公司。

  一位苦主質疑道,「聽說擔保公司經營不善,他弟弟已經把資產變賣逃走,才牽連到鄭珠菊。」

  溫州市龍灣區公安局政治處有關負責人表示,該案件已於8月27日立案,初步定性為非法經營,已經展開網上通緝,正集中警力追捕,鄭珠菊目前屬刑拘在逃,如果有關於她的情況可以立即和公安局聯繫。《每日經濟新聞》將繼續關注此案的進展。(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58

【專題·解密海航】海圈錢,海花錢,海航戲法

http://www.infzm.com/content/65967

二十年來,海航如何從1000萬起步變成1000億,從一個航空公司變成一個有五百多家企業的金融平台?

回顧海航集團的擴張史,幾乎每次大規模的併購,都是以金額龐大的飛機採購為先導。

飛機的故事正被覆制到橋樑、道路上,這一次,海航拉上了地方政府,它夢想著以此支撐其五年資產超萬億的超級X計劃。

在連續多年暴風驟雨式激進收購之後,上個月,海航集團接連遭遇了兩次失敗。

這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其的擔心與疑慮。此前多年,海航就像一個謎。它收購的資產如此琳瑯滿目,以致市場人士們將其投資風格形容為「八爪魚」。

作為海南航空(股票代碼:600221)的控股股東,海航集團扮演的角色是「大胃王」。2009到2011三年間,海航集團在國內市場至少斥資近百億元大舉收購,包括上市公司金海重工、九龍山及借殼上市的渤海租賃,還有超市、地產、保險等。

而在國際市場上,海航集團越來越像個「大型國際投資者」,除了購買38架波音高端客貨飛機外,其收購目標更是包括匈牙利航空公司、土耳其航空公司、GE SeaCo、法蘭克福建築公司機場資產及高端連鎖酒店集團安縵居及NH酒店公司,涉及金額高達數百億元。

事實上,海航集團的家底並不寬裕。據2011年12月1日渤海租賃收購海航香港的報告顯示,海航集團截至2010年底淨資產為99億元,資產總額1111.18億,但負債總額卻高達868.6億之巨,資產負債率高達78%。

隨著越來越多併購消息的傳出,外界的疑問也越來越大——海航集團出手如此闊綽,這麼龐大的收購資金從何而來?

海航集團就像一個越滾越大的謎團。正如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在多個場合所言,「中國沒有人看得懂海航」。南方週末記者向海航集團發出了採訪提綱,但至截稿時止,海航集團仍未接受採訪。

「石頭裡蹦出來的黑孩子」

海航一開始就缺錢,只能在創業初期靠「講故事」獲得融資,以維繫生存。到了國有三大航大舉兼併重組地方航空之時,海航為保持獨立,又不得不借助金融槓桿四處收購,壯大規模。

在海航集團成立十週年的紀錄片中,集團董事陳文理用一句話形容了這家航空企業的誕生歷程,「海航就是一個石頭子兒裡蹦出來的黑孩子」。

從無到有的海南航空,幾乎從一誕生就被注入了金融的基因。

1989年,陳峰從民航總局南下創辦海南航空,當時只從海南省政府那裡獲得了100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只夠買個飛機零件」。直到1993年在STAQ系統上市後,才通過法人股募資獲得2.5億元融資(其中有1億元為國資)和6億元銀行貸款,購買了一架飛機。

據一位海航內部人士介紹,當時的銀行甚至不知道抵押貸款怎麼做,「按說貸款買了飛機,產權就得抵押給銀行,結果銀行稀里糊塗還把產權算成海航的,海航就拿這架飛機又去抵押,一變二……」

在創業初期,海航主要的融資手段就是靠創始人陳峰等人四處「講故事」:跟銀行講、跟索羅斯講,講海南島的發展前景,講航空公司的市場需求。結果銀行 貸款了,索羅斯的資金也跟隨著進來了。 在這一過程中,陳峰的另一位搭檔起到了關鍵作用,那就是今天海航集團的「二把手」——副董事長王健。這位在海航集團內部號稱與董事長陳峰「一體兩面」的副 董事長,至今仍是決定集團戰略發展的核心人物。在陳峰四處應付外界事務時,幾乎從未在公眾面前出現的王健則深處集團內部,管控著集團的全部事務。

據公開資料顯示,王健與陳峰曾同在民航總局任職。在進入海航之前,他曾任中國興南(集團)公司主要負責人,這家公司正是海南省在國內外融資的重要平台之一,早在1980年代公司資產規模就達30億元。

興南集團曾是海航最早的法人股東之一,也是海航在創立早期的重要融資平台,但對於王健何時離開興南,並最終成為海航的「二老闆」,即使公司內部人士也所知不詳。

可以知道的是,在海航的發展初期,深通金融之道的王健與陳峰多方籌謀,令海航在1990年代中後期得以陸續發行B股、A股和H股,並不斷擴大融資渠道與規模。1999年,海南航空在A股上市融資9億多元。

「大」的哲學

在那場驚心動魄的全國性行業重組之後,海航集團的管理層開始深刻地意識到,在中國航空市場中「如果不做大,就會被吃掉」。

也正是從此時開始,海航展開了自創辦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收購。

從2000年8月到2001年7月期間,海航先後收購重組了長安航空、新華航空及山西航空,合計出資約20億元。2000年8月,海航出資7.8億控股海口美蘭機場;2002年6月,受海南省政府委託運營管理海南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及三亞鳳凰國際機場。

在完成了這一系列收購後,原本作為上市公司母公司而存在的海航集團有限公司,也於2001年正式升格為企業集團。

而海航在2000年之後連續展開收購重組的背景是,當時三大國有航空公司正在推動一場航空業重組大潮。海航若不能迅速通過收購兼併壯大規模,將難免被三大國有航空公司兼併。

在這種情況下,海航幾乎是不計代價地推動著一系列併購的進程。據一位海航內部人士回憶,當時神華集團託管的新華航空準備轉讓,「東航也想要,海航也 想要。人家都快簽約了,海航一下派進幾十個人的工作組,認識誰就請誰吃飯。」結果把新華航空從中層到高層「一夜之間搞定」,最終獲得了新華航空的控股權。

這場「不計代價」的收購戰很快顯示出了它的成果:在2002年民航總局推動下,以三大航空公司為主體的行業重組中,幾乎所有的地方航空公司都被兼併 殆盡,而創建不久的海航卻奇蹟般地成為了碩果僅存的少數幾家獨立航空公司之一。可以說,沒有2000年之後的大舉收購,今天「中國四大航空企業」之一的海 航集團很可能已不復存在。

正是在那場驚心動魄的全國性行業重組之後,海航集團的管理層開始深刻地意識到,在中國航空市場中「如果不做大,就會被吃掉」。海航只有通過不斷擴張,才能贏得自身生存的空間與時間。

但正是在這一系列大規模收購之後,海航集團於2003年前後陷入了空前的資本危機之中。

就在海航集團資金鏈面臨「彈盡糧絕」之際,旗下上市公司海南航空適時「救主」,而2003年意外爆發的SARS疫情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在 2003年年報裡,上市公司海南航空宣佈由於SARS疫情影響等原因,公司2003年巨虧14.74億元——虧損比例足足超出其他三大航空公司的5倍以 上,幾乎將公司組建以來所有盈利吞噬殆盡。

這一虧損之謎直到2005年中國證監會調查時才揭開謎底,原來「因財務處理不當」,海南航空不僅在2003年增加了4000多萬元虧損,而且還隱藏了與集團公司的4.4億元關聯交易,並存在多處財務錯誤。

而經由上市公司的相助,此時的海航集團已經擺脫了財務危機——在2003年旗下上市公司財務巨虧時,海航集團2004年過上了空前的「好日子」,用一位內部員工的話說,當時發獎金「數錢都數到手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44

只顧上市圈錢分紅顯寒酸 中字頭公司最猖狂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2/1297071.html

者按:4年圈錢近1.7萬億 分紅不足8%。「跌幅第一,融資也第一。」這是對中國股市最到位的描述。自2008年初到現在,滬指從5200點跌到現在的2200點,跌幅近六成,但這 並不阻礙A股融資的步伐。除了中小板、創業板這部分「後起之秀」,還有「中字頭」公司這種洪水猛獸,都排隊等著上市圈錢。2008年以來,A股共實現近 800家公司首發融資,實際募集了1.05萬億元;A股也幫助近600家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扣除發行費用後實際再融資6436億元。近四年的時間,A股 融資額高達1.69萬億元。

只顧上市圈錢分紅顯寒酸 中字頭公司最猖狂

自2008年初到現在,滬指從5200點跌到現在的2200點,跌幅近六成,但這並不阻礙A股融資的步伐。除了中小板、創業板這部分「後起之秀」, 還有「中字頭」公司這種洪水猛獸,都排隊等著上市圈錢。2008年以來,A股共實現近800家公司首發融資,實際募集了1.05萬億元;A股也幫助近 600家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扣除發行費用後實際再融資6436億元。近四年的時間,A股融資額高達1.69萬億元。

對比起如如火如荼的融資潮,上市公司的分紅顯得寒酸。以去年為例,當年上市公司通過IPO、增發、配股共融資9865.09億元,但分紅總額卻只有762億元,佔比還不到8%。A股市場徹徹底底變成圈錢機器。

四年融資近1.7萬億

「資金和企業不能有效對接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大缺陷,未來五年需要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2010年中國IPO全球第一,預計這一趨勢在未來十年都將保持。」這是證監會研究中心任祁斌在今年說的一番話。

近幾年,A股拉開了融資大幕,速度和數量都以幾何級數上升。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自2008年至今年10月21日(統計數據起止時間下同),A 股共實現789家上市公司首發融資,計劃募集4960億元,實際募集了1.05萬億元;再融資方面,同一時間段,A股也幫助581家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 扣除發行費用後實際再融資6436億元。

如果從板塊來看,「後起之秀」創業板及中小板融資能力不容小覷。國內創業板於2009年10月開板,兩年裡,創業板上市公司從最初的28家迅速擴張 到目前的270家,並且實現了1972億元的實際募資,是該板塊計劃募資額的三倍。另外,中小板的融資規模也不一般,2008年至今,中小板實現了428 家公司的首發融資,實際融資3665億元;至於再融資規模,四年中小板定向增發和公開增發的實際募集資金也有694億元。

如今,在銀根收緊的情況下,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存款準備金率經過6次上調後,銀行間資金市場重陷高度緊張狀態,市場進入「缺錢」時代,許多上市公司 也紛紛想盡辦法融資。據統計,截至上半年,共有143家公司公佈再融資計劃,而去年同期該數據僅為36家,同比增加3倍。其中,預計增發的公司135家, 共計增發308.4億股;預計發行可轉債的公司3家,增發294.5億元,5家公司計劃配股。

這個擴張速度對比起海外市場也甚是驚人。目前,中國股市上市公司的數量,已飆升到2500多家;美國股市200多年才上市了3600多只股票。其中,美國股市掛牌股票達到800家,用了100年的時間,而中國股市僅僅只用了8年。

分紅還不足8%

對比起如火如荼的融資潮,上市公司的分紅就倍顯寒酸。

以去年為例,當年上市公司通過IPO、增發、配股共融資9865.09億元,但分紅卻出現大幅下跌。由於證監會對再融資公司進行了強制分紅的規定, 未實現分紅的公司雖然由2009年的1158家下降為840家,但是分紅金額卻由2009年度的近3883億元下降為762億元,下降了3121億元,表 明上市公司手中現金明顯減少。

如果因為外界環境突變或自身原因導致企業連續虧損而無法分紅也屬合理,但事實上,很多公司在連續盈利的情況下仍將資金留在了上市公司中。

以5年未能分紅的402家公司為例,其中有94家公司,竟然在連續5年盈利的情況下仍未現金分紅。其中包括了16家房地產公司、48家製造業公司和7家信息技術業公司等,特別是投資者熟知的房地產暴利行業恰恰是最不願意現金分紅的行業。

2010年136只地產上市公司僅有萬科、保利、華僑城等28家公司進行了現金分紅。如果說上市公司因為微利而無法現金分紅,那麼像中南建設 (000961)、長春高新(000661)(000661)、美菱電器(000521)(000521)、濰柴重機(000880)(000880)等 去年EPS均在0.5元以上的公司,也選擇連續5年不現金分紅。

這種情況與海外市場可謂天壤之別。從當今世界的主要資本市場來看,分紅與退市直接掛鉤的法律條款非常明確。比如在美國,「連續5年不分紅利」,就能 觸犯到退市的法規。日本證券交易所,也明確規定,5年沒有發放股息,或者係公司營業生產處於停止或狀態,又或者連續3年負債超過淨資產,都有可能面臨退市 風險。

若細加比較,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股息率遠遠低於國外市場。英國、日本的上市公司要拿出約40%~50%的利潤用於分紅,但滬深上市公司卻很少用現金 分紅的方式回報投資者。看今年中期報表,滬深兩市16家銀行股,僅中信銀行(601998)有少量分紅,而同期的香港金融股,如港交所,今年中期就拿出 90%的中期利潤來分紅。

中國石油(601857):「最賺錢」公司圈錢多

被譽為「亞洲最賺錢公司」的中國石油(601857)2007年11月5日登陸A股市場,按照當日收盤價計算,中石油A股總市值超過8萬億元,加上其H股市值,總市值超過埃克森美孚目前的4877億美元市值,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和中國A股市場第一大權重股。

國資委10月21日公佈了2010年度央企經營情況,「成績單」顯示,中石油以1241.8億元的淨利潤成為最賺錢的央企。每天淨賺近3.4億,自 稱亞洲最賺錢公司的中石油名副其實,然而這一切均與普通投資者無關。在華麗業績背後,卻是上市四年時間超過60萬小散們割肉出局。「最賺錢央企」在公司業 績和二級市場股價上的盈虧邏輯悖逆,讓投資者困惑和不滿。站在9.75元仰望48元的歷史之巔,恐怕中石油再也難以到達這個高度。

身為A股市場「第一權重股」的中石油,上市以來的8次分紅每股也僅累計獲得1.19元的股息。若按48元計算,其四年股息收入也僅有2.48%。這意味著四年時間裡,A股股東以損失四分之三投入的風險,換來了比銀行存款還要低80%左右的股息。

中國水電(601669):縮水發行仍衝擊大盤

「買了中水電,趕緊上醫院;中籤如中槍,死得很悲蒼。」這首網民傳誦的打油詩,道出了這只年內巨型IPO來襲的恐慌。雖然上市首日的上漲秀讓中國水電(601669)保住了發行價,但是仍然不能阻擋其價值回歸之路。

沒有了機構的護航,中國水電在上市後第二天便原形畢露。19日,中國水電就掉頭向下,當天跌去7%。第三天,盤中一度跌破發行價,「一夜回到解放前」。

事實上,早在上市之前,市場普遍不看好這只超級大盤股,有股民甚至「詛咒」這只股票破發。因為正值大市低迷時期,加之市場上怨聲載道,中國水電已經 把發行規模就自動縮水了。按照原計劃,此次公開發行不超過35億股新股,計劃募集資金合計173.17億元。但中國水電這次主動將發行規模從35億股壓縮 到30億股,同時確定發行價格定為4.5元。結果,沒有人預料到中國水電首日上演上漲秀。

中國水電的上市對市場衝擊不小。上市第一天,大盤就下跌57點,之後連續三個交易日,大盤走勢同中水電十分相似,呈低迷狀,並創出了2307點的近期新低。

海普瑞(002399):中小盤股融資不落伍

上市一年多,總市值蒸發500億,淨利潤下滑四成,這就是曾經的高價股海普瑞(002399)。海普瑞發佈的今年第二份成績單,除了業績下滑在預料之中,流通市場上的股東也紛紛落荒而逃。這與上市初期標榜FDA唯一認證的企業、著名機構眾星捧月的待遇根本就是天壤之別。

頂著FDA認證的光環,海普瑞曾經登上過高價股的寶座,也獲得了巨額的超募資金。原本只計劃募集8.6億元的海普瑞,IPO募集資金總量卻達59.35億元。

FDA認證對股價的帶動,以及充裕的募資額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以前是『唯一』(通過FD A認證的中國肝素鈉原料藥生產企業),現在確實不是『唯一』的了。」日前,海普瑞證券事務代表處一位負責人如是對記者說。

高成長性的光環,曾讓海普瑞一度沖高到接近190元的高位。然而這個光環早已褪色,此前一度被海普瑞捧上天的FDA認證唯一性已經被取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15

平安除了圈錢還會幹啥?(更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2c5m.html
上篇文章在談PER的時候拿平安做了例子,引起了很多平安粉絲的不滿,說我不懂保險業務,平安應該按內涵價值計算。確實我不太懂保險業務,更不懂內涵價值 是如何計算的(不知道平安保險的粉絲會不會算),但是我知道不管他是不是保險公司,他首先得是一家上市公司,那麼衡量其好壞的關鍵就是為股東創造了多少財 富。由於我不太懂內涵價值的計算,所以我還是以淨資產來說事,畢竟這點是可以和其他上市公司做比較的。   

    平安保險2004年在香港第一次上市,上市前其淨資產為152億元,而最近的2011年報顯示其淨資產為1308億元。表面上看其淨資產好像增加得比較 多,但是需要扣除其歷年募集資金以後,才是公司真實為股東創造的價值。為了一探究竟,我不怕麻煩地將歷次融資情況都找了出來,如下表。
    平安除了圈钱还会干啥?(更新)
    其中04年H股上市和2011年的H股定向增發的折算率是當時港股兌人民幣的匯率,07年發行的是A股,折算率是1很好理解。2010年對新橋定向增發, 收購了深發展5.2億股,我是按5.2億股深發展當時的A股價格將募集資金折算成淨資產。4次募集資金一共是779.15億元人民幣,如果扣掉募集資金, 平安2011年的淨資產就只剩下528.85億元了,這樣比2003年的淨資產也增長了248%,年復合收益率16.86%,雖然算不上一家非常優秀的公 司,也算一家不錯的公司了。
    不對,我好像忘記了些啥!那募集資金這幾年不是沒有產生任何收益嗎?對,募集資金也是要產生效益的,這和貼現是一個道理吧,不過在時間順序上和貼現是反過 來的。那怎麼計算呢?募集資金如果也按16.86%計算收益的話,整體肯定不到16.86,所以募集資金按多少計算收益是個很大的問題。我這裡作個簡單的 假定大致毛估估(這個詞最近很流行)吧,我們假設募集資金都在資金到位第2年產生效益,年復合收益率就取10%吧,這個要求應該不算過分吧。
    咱們一筆筆來算吧:2011年這一筆由於不夠一年,就不計算其收益了,還是按157.92億放進淨資產吧。201年這筆按一年收益期算,就是95.68 億*1.1=105.24億。2007年A股募集資金388.7億的收益期按4年計算就是569.1億元。2004年H股上市募集資金136.85億元的 收益期是7年,結果是266.7億元。這樣募集資金到2011年的時候合計應該是1099億元左右。那麼扣掉募集資金以後2011年的平安淨資產就只剩下 209億元了,僅僅比2203年的152億元增長了37.5%,年復合收益率僅僅只有可憐的4%。這種收益率恐怕是廣大平安粉絲不願意看到的吧。
    說到這裡,還是有人忿忿不平,覺得保險公司根本不看淨資產,而要看內涵價值。但是我聽說內涵價值的計算有很多前提和假設,萬一這些前提和假設將來落空了, 怎麼辦呢?而且我相信過去的8年平安的內涵價值增長率絕對不止4%,但是為什麼反映到淨資產的增長上只有區區4%,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內涵價值未必都能 變成現錢,內涵價值就好像空中的一張餅,將來掉下來的時候你才知道是不是真的。會不會有這樣一種可能,十年以後我們再看平安,內涵價值每年又保持高增長, 而淨資產增長率還是很低呢?
    還有人說現在買平安就是賭將來是牛市,保險業有20%資金可以投資股市,將來股市翻番的話,平安的收益就遠遠超過其淨資產,一把就撈回來了。首先,要確定 的一個問題是,價值投資不會把未來放在一個確定性很差的事件上。第二,如果你能確定將來股市能翻番,有很多其他槓桿能取得更大收益。第三,即使股市能翻 番,這也是平安的一次性收益,不是長期穩定的收益,股價上未必會反應。第四,保險還有80%是投資固定收益品種的,在未來的降息週期中,這部分收益會下 降。第五,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股市即使翻番了,平安的投資水平能保證股票倉位滿倉翻番嗎?
    說到底,投保險公司最重要是投他的投資水平,如果GEICO沒有巴菲特我估計其遠遠不會有現在這麼成功。平安過去的8年沒有證明其投資水平有多高,也許比 人壽或者太保要高一點點,但離讓他成為優秀公司的水平可能還差得很遠。過去8年也經歷過一輪大牛市,但是平安沒有讓大家看到起出彩的地方,反而讓大家記住 了他的「腹痛」,誰能保證平安在未來的日子裡不再「腹痛」呢?這麼多年平安保險除了圈錢,除了會計算不斷增加的內涵價值,還會幹點啥?(歡迎拍磚)

更正:剛才有網友提出分紅沒有計算,這確實是個較大的失誤。我再把平安歷年分紅進行了計算,從2005年開始平安每年都進行了分紅,2005-2011年每年分紅金額為稅前8.67億、19.82、30.85、51.42、11.02、34.4、 43.54億元。由於分紅再投的收益不好計算,我們還是按照分紅後第二年開始取得10%的復合收益,所有分紅扣掉10%的稅後,累計到2011年就是 230億元,加上上面的209億元,共計439億元,是2003年152億元的2.89倍,年復合收益率達到了14.2%。但是由於募集資金的收益率是按 照10%計算的,募集資金按10%的收益累計到2011年有1089億之多,而原始資本金累計到2011年是439億元,所以估計公司創造的整體收益率仍 然低於11.5%。不過平安沒有上文中說得那麼糟糕,向各位朋友致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6

地方融資平台:哪裡圈錢?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833.html

最近看到中國的經濟數據不太理想,有不少呼喚第二個4萬億的呼聲。

大家可以回去看我在2009年發表的博文,其基本觀點,就是中國在2009年的4萬億打雞血,基本上只有3年有效期(正好2012年到期)。在這之後如何走下去,當時的建議就是靠政府的4萬億打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平台上,需要靠民資來唱戲做主角。

週報中曾經呼籲給浙江資本尋找出路,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打雞血的好處,就是保住了增長,保住了就業,也就保住了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但是打雞血也有壞處,其中最大的壞處,就是金融系統的壞帳會增加。

當然這些壞帳的增加,不少是因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靠土地抵押的方式,來解決城市發展的融資問題。

但是這條路子,又因為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瘋漲,而逼迫中央不得不出手來防止出現大泡沫,這個就對地方政府的負債壓力和現在融資的難度,形成了一個難解的結。

從中央目前開始打的小雞血動作,可以明顯看到有向中西部政策傾斜的趨勢。也就是中央的雞血多是在中部和西部的地區的基礎建設。

而作為內需的一個環節,我認為中國和海外的專家們的觀點,都可以說過於偏頗。用美國這樣的超級負債消費的比重,比如說70%的GDP來源於個人消費,顯然文化上與中國這樣的講求節儉的東亞文化格格不入。所以中國如果能夠到4050%的個人消費佔GDP比重,大概就是到了最大的極限,應該謝天謝地了。

而作為外貿的一個環節,本來就是以沿海經濟為主,對中西部來說,不是主業,因此發生在外部的歐洲危機和衰退,以及美國的經濟恢復乏力,都主要對沿海地區的經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現在的經濟三架馬車,出現的情況是:

內需,基本上發展速度比較合理,繼續快速推高的效果不會出現。

投資,中央的投資基本上是在中西部傾斜,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外貿,因為海外因素的影響,情況比較不理想,這個對沿海地區的打擊比較明顯。

這個時候,沿海地區在經濟下滑(潛在的社會不穩)的困境下,必然要自己捧起地方投資的法寶。所以最近我們看到以下的一些動作:

1.     廣東省提出的19條穩增長措施,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扭轉投資下滑

2.     浙江寧波的重大工業項目和戰略性新產業項目。

3.     江蘇南京的加快基礎建設。

其他的沿海地區地方政府,估計也有不少動作。

當然這樣的動作,其他中西部的政府也不會閒著,比如湖南長沙的、陝西西安的、整個河南的,整個山西的,都是拍胸脯,吹大牛,動不動就是多少多少萬億投資的計劃。

那麼在目前中央對金融系統看得比較緊的情況下,地方的融資平台從哪裡圈錢?

中西部省市,估計想圈的錢,還是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國家銀行信貸為主。而東部沿海,民間富得流油,估計如何開放各種政府控制的領域,把民間資本弄進來折騰,是一個法子。

從政府融資的角度來講,估計以前靠土地未來增值收益和房地產開發的法子來融資不容易行得通,現在就必須換個法子,多管齊下。

1.  一個就是政府資產證券化,把政府的產業,以打包的方式,先組合再切割,就可以用證券的方式,賣出去融資。而證券的利息,就靠這些資產的日常收益來支付。

2.  一個就是城市建設之中,將基礎建設和相鄰土地打包開發,靠商業地產增值和未來的特許許可費(比如說機場、地鐵等等中的城市建設收費和商業牌照費等)作為債券發行的保證。

3.  一個就是開徵房產稅,和靠將近郊農業土地改變用途增值收取土地增值稅的方法。

估計象重慶那樣的金融創新和融資方法,在不少地方會偷偷出現。一旦有效,其他地方會一窩蜂的仿而效之。

總之,中國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估計中央不間斷的打幾次雞血,然後對地方政府的新投資衝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防止一哄而上,不要失控,估計還可以混幾年過去。

反正最後不行,還可以上軍事凱恩斯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21

第三方理財「跑馬圈錢」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28

當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如何挑選便成為一個新的煩惱。第三方理財機構應運而生,開始爭搶起中國人的財富管理這塊大蛋糕來。不過,這目前還是一個缺乏監管的市場,風險與機會同在。

8萬億美元的財富蛋糕

未來,你會把錢交給誰去管?

選項:A.銀行;B.基金公司;C.保險機構;D.券商;E.第三方理財公司;F.以上皆有可能;

答案:F.問題又來了,以上選擇中,你認為哪個機構最靠譜?

多數人第一反應是銀行。

從前有個笑話,是說在金融改革之前,領導們認為,在中國,銀行絕不會破產。原因是,任何一個機構的牌子上,只要前面寫著「中國」,後面標著「銀行」,老百姓一看到這幾個字就會源源不斷地把錢往裡存。

不過,一次次的金融危機教育了廣大消費者:在外國,銀行會倒閉;在中國,銀行也不全靠譜。2008年金融海嘯前,如果你聽銀行的推薦「中招」買了 accumulator(一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結果可能是血本無歸,甚至還要倒賠;這兩年,理財業務虧損的重災區出在銀行代銷的信託、QDII等產品 上,很多都是負收益。

還是那句老話,「投資有風險,購買需謹慎」。

理財產品鮮有長期旱澇保收、包賺不賠的,當然,這個原則也適用於除銀行外的其他金融機構。這是因為,金融機構在推薦產品時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們有 時是產品方的股東,有時是作為託管行,有時看中產品方提供的返點佣金——他們「以產品為導向」,個人消費者的資金訴求並非是首要考慮的。

事實上,在歐美國家,一種「以客戶為導向」的個人理財顧問模式正在興起,這就是所謂第三方理財機構。這種金融顧問或者諮詢公司,宣稱的賣點是「獨 立、跨行業」,他們選擇來自不同公司的金融產品,在分析客戶的理財需求和財務狀況後,提供理財建議書,涵蓋的金融產品包括了證券、債券、基金和保險等的組 合。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研究中心負責人王增武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美國,第三方理財機構非常普遍,佔據了60%的財富管理市場份額,在澳大利亞這個比例也高達50%。但在中國,目前,佔比尚不足1%。

2012年6月1日,波士頓諮詢公司發佈了《2012年全球財富報告》,其中指出:中國財富市場總值為16.5萬億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並以2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快速增長。

如果按照國外的經驗簡單估計,在中國,第三方理財機構將迎來的是一塊8萬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蛋糕。

在清淡市場中圈地

市場如此多嬌,引無數機構競折腰。

2010年11月,成立僅5年的諾亞財富憑藉中國第三方理財概念登陸紐交所。上市市值10億美金帶來的造富效應,大大刺激了中國金融圈,也催生了中國的第三方理財行業。

當前,財富管理市場的渠道包括:銀行的私人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信託、券商、基金、PE的財富管理部等,而第三方理財機構則是一條新的獨立渠道。

大量的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銷售產品涉及信託、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和房地產信託基金等,產品涉及資金往往上億元。

目前,第三方理財的機構只需工商註冊,以區區幾十萬元註冊資本開展業務。

由於入門門檻低並有監管真空的「便利」,不少基金經理和銷售人員,也都紛紛跳入這片藍海,頗有人人「第三方」的味道。

2012年2月28日,中國證監會頒發首批「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基金代銷牌照開閘,這意味著第三方理財正式迎來破繭生機。

在連續兩批共7家機構獲得牌照之後,排隊等待入場的名單還有長長一串。其中,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完成證監會網站上在線填報的就有19家公司,新的待加入者還包括九鼎、鼎暉這樣的PE資金。

證監會放行更多機構入場,普通消費者是直接受益者——除了在銀行買基金,獲批的第三方機構讓人們多了一重選擇。

目前,第一梯隊四家機構的基金銷售已經展開,由於網上交易平台都處於測試階段,他們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但各家公司都在跑馬圈地。

好買基金線上線下兩手抓,東方財富依靠網站推「基金超市」概念,眾祿祭出「基金超市+專業顧問」模式,諾亞則更注重線下的投資者教育與客戶體驗。

東方財富網的「資本」是流量——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作為中國訪問量最大的財經門戶網站,東方財富網的每月獨立訪問用戶超過1億。下屬的天天基 金網,這個數字超過2500萬。但這場競爭中,天天基金網總經理陶濤絲毫不敢懈怠,他們正在開發移動終端平台,而他的手機上裝著眾多競爭對手的軟件。「我 們從2006年成立的時候就在等待。現在已經和二十多家基金簽約,代銷他們的基金。」他說,相比銀行,在費率方面,他們的渠道更加優惠,「銀行八折,我們 四折」。

諾亞財富(諾亞控股)則為了基金銷售專門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旗下已有14個分公司。根據他們提供的數據,目前銷售的專戶產品超過2億份,貨幣市場基金超過3億份。來自台灣的副總裁趙樂峰說:「網絡流量不代表實際銷量,我們是第三方裡做得最大的。」

雖然機構們正摩拳擦掌,但眼下的市場行情非常清淡,股市不振直接拖累基金銷售,「一天能有3000的開戶數就非常不錯了。」一名從事基金銷售系統開發的技術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和2007年、2008年動輒幾十萬的新開戶數,簡直是天壤之別。

已上市的諾亞財富二季度財報側面證實了市場的慘烈。繼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52.6%後,諾亞財富二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30.7%。2012年7月 份開始,諾亞財富把鄂爾多斯、廣州花都與增城的分公司都關了。而從2007年到2011年,諾亞財富實現過年復合118%的增長率。

諾亞財富總裁汪靜波認為,行情不好,正是抄底、為客戶賺錢的好時機。「今年把二級市場作為重點,雖然很難賣,但是我們願意做。」她說。

「5%」的能力

毫無疑問,第三方理財機構無一例外地拼起了挑選產品的能力:走高端路線的諾亞,切大眾市場的東方財富網,以及包括好買基金在內的眾多第三方理財公司都在著力打造自己的研究團隊。

陶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特別成立了東方財富證券研究所。而在諾亞財富,汪靜波說,「從金融數據、研究、產品開發到程序產品的管理,大概超過一百人。」

挑選產品的能力,成為比拚的焦點所在。

比如,根據諾亞財富的介紹,進入諾亞正行銷售的公募基金是從一千多只基金裡篩選出的20只,這經歷了一個完整、苛刻的挑選流程:

首先,諾亞正行和四家外部研究機構合作,對公募基金進行量化和定性分析,必要條件是風格可持續。他們的標準是只看成立三年以上的基金,其次,根據一定的業績指標和量化標準,這樣基金池裡的基金就只剩六十多只了。

然後再跟蹤基金,看這些公司近期是否有人員變動,基金經理的更換頻率(頻率過高導致投資風格不可持續),近期是否在市場上有負面新聞(如果有,先不推薦,再觀察6個月),最後約見基金經理,進行面談和盡職調查,判斷基金經理的言行是否一致。

一千五百多個潛在產品中最終篩選出76個產品,只有5%的產品進入了諾亞的精品池。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研究中心負責人王增武認為:對於第三方理財機構而言,獨立、專業、為投資者提供真正適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是這些機構區別於傳統銷售渠道的重要特質,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這個新興領域裡,「產品為王」正在逐步變成「渠道為王」,這為第三方理財機構這個有別於其他金融機構的新渠道,提供了新的機會。

缺乏監管的地帶

在中國的財富管理版圖上,證監會宣佈,基金公司佔據2.19萬億的規模,截至2012年8月份,信託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在5.54萬億,而2012年年初,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規模接近17萬億。

其中,除了證監會出台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目前在市場上的第三方理財機構中,除了公募基金,其他的主要產品比如私募基金、PE產品、信託產品等,都沒有監管。

南方週末記者最近從信託公司獲悉,近期銀監會雖然召集信託公司討論《信託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但當時並未公佈官方意見,只是徵求意見,爭論焦點為「是否放行第三方理財機構代銷信託產品」。

王增武認為,現在第三方理財機構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在界定和規範上尚屬法律真空。第三方理財機構並未獲得任何金融與准金融牌照、從業人員沒有規範資 質審核,甚至沒有在任何監管機構報備。在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倡導合規銷售。目前中國金融產品在分類監管的制約下,第三方理財機構獲得資產管理牌照還將是 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而在西方國家,獨立第三方理財已是比較成熟的行業。澳大利亞早在2002年就推出金融改革法案,對第三方理財公司金融產品的銷售諮詢服務提出了監管要求,後來又將該法案放入公司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55

美網站投資騙局圈錢24億 20多萬國人受騙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26/yONDE5XzU0ODcyOA.html

1919年,意大利裔投機商查爾斯·龐齊在美國策劃出著名的「龐氏騙局」,將新投資者資金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人,7個月吸收3萬名投資者 1500萬美金,騙局持續一年,人們方如夢初醒。2010年,同樣在美國,一家名為紅通的網站創立。2011年5月,依託該網站的美商紅通Hootoot 商務公司在中國導演新「龐氏騙局」。以龐某為首的傳銷團夥,依託「紅通660」網站,以純資本投資為名,空手套白狼,發展人員進行傳銷犯罪活動,涉及全國 25個省份20餘萬人,涉案金額高達24億元。

日前,徐州新沂市公安局經過4個月偵查,一舉破獲這起公安部掛牌督辦的「紅通」網絡特大傳銷案。截至目前,新沂警方已抓獲涉案人員14人,逮捕11人,上網追逃3人。經公安部發起集群戰役抓獲200餘人。紅通網站在國內的網絡骨幹基本被一網打盡。

通訊員 王彪 何計翠 揚子晚報記者 於英傑

A 新「龐氏騙局」

「純資本」運作,其實就是搞傳銷

今年4月7日,新沂市公安局網絡警察大隊發現,當地有上百人註冊「紅通660」網站會員,該網站宣揚紅通致富之道及相關操作流程,極力推薦投資該網站名為 「古泉」的電子股。研判發現,紅通網站並無實質經營活動,只以註冊會員方式發展下線,會員通過推薦下線購買電子股進行「純資本」運作,以從事網絡傳銷活 動。

4月9日,新沂市公安局成立專案組,對紅通網站立案偵查。同時,組織技術人員打入紅通網站內部,詳細獲取經營模式及相關操作流程。為免打草驚蛇,專案組先 期秘密偵查。4月下旬,紅通網站在新沂境內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史某進入警方視線。偵查人員查獲史某在當地某汽車銷售公司上班,將他抓獲。經審查,史某系「新 沂紅通第一人」,在紅通網站註冊短短半年,發展下線數百人,通過發展會員、出賣虛擬產品等,非法獲利100多萬元。

「紅通網絡傳銷,就是『龐氏騙局』翻新版。」新沂市公安局網警大隊大隊長王文彤告訴記者,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特別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投資。

B 「C計劃」

吸收會員20餘萬吸金24億

「低門檻、高收入、小投資、大回報」,「一次投資、終身受益」,「扶助弱勢群體、共建和諧家園、匯聚天下商機、鑄就財富神話」,打開紅通網站,就可看到類似宣傳。然而,這一切不過是施騙者藉以吸金的「花衣」。

專案組偵查發現,紅通網站由云某(現居美國)於2011年上半年創立於美國,另有2至3名網絡工程師,境內一人叫謝某。創建伊始,云某先後推出紅通A計 劃、B計劃,即以購買該網站廣告位為幌子,通過介紹他人註冊會員繳納註冊費,推薦人可從中獲得提成。但兩個計劃都鮮有人問津。

2012年1月,不甘寂寞的云某再推紅通「C計劃」(加入資格從660元至12540元不等),由龐某負責解釋,境外工程師負責具體編程,境內工程師謝某 負責完成程序對接。「C計劃」打出時下流行的「云廣告」、「高科技」幌子,並以投資該網站「只漲不跌」的「古泉」電子股獲取高額收益為誘餌,用會員註冊費 和購買「古泉」的資金,來支付上線獎金和「古泉」提成等,從而給人造成快速賺大錢的假象。

「『C計劃』推出短短3個多月,全國累計註冊會員暴增至20餘萬人,涉案資金24億元。」辦案民警陳波介紹。

C 拔除毒瘤

全國收網,大批傳銷骨幹落網

偵查中,民警獲取紅通網站主要負責人「龐總」、「成功導師」、「淘寶」、「胡老大」等的QQ號碼及手機號碼。結合前期掌握線索,在上級技術支持下,最終摸清「龐總」真名龐某,「淘寶」真名金某,「成功導師」系郜某夫妻等信息。

5月3日,專案組多路出擊,同時行動,對該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當日,國內紅通網站創立人之一龐某在河南濮陽落網,郜某夫妻和金某亦相繼歸案。

為防止網站關閉,專案組爭分奪秒蒐集固定電子證據。以註冊會員中發展下線較多的為目標,偵查員在5萬多人數據中鎖定200多人。同一時間,警方對掌握的其他犯罪嫌疑人進行抓捕。

5月10日,紅通網站境內工程師謝某在深圳歸案。

7月,公安部將該案掛牌督辦,發起集群戰役,在全國各地對該團夥的其餘150名骨幹分子收網,拔除了紅通網站在國內的根基。

在紅通網絡傳銷中,下線術語名叫「站街」,可謂生動形象。辦案民警說,到最後,90%的後註冊會員只能「靠邊站」,他們投入的資金都被團夥及上線佔用。

■新聞名詞

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用這一招聚斂錢財的,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齊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

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紀的意大利裔投機商,1903年移民到美國,1919年他開始策劃一個陰謀,騙人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企業投資, 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狡猾的龐齊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 豐厚,龐齊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收到約1500萬美元「投資」。其後,龐齊過起了奢侈的生活。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讓被利益沖昏頭 腦的人們清醒過來,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過了富豪癮後,1920年8月,龐齊破產了。1949年,龐齊在巴西的一個慈善堂去世。死去時,這個「龐氏騙局」的發明者身無分文。

「龐齊騙局」如今成為一個專門名詞,意思是指用後來的「投資者」的錢,給前面的「投資者」以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