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業以人為本,它的價值創造都是由人來完成的,一個人的一個想法甚至可以改變整個世界。互聯網行業是IT行業的一大分支,人的重要性在該行業表現得尤為突出。
紮克伯格從一款給在校女孩打分的社交產品起步,截至目前他創立的Facebook已成長為一家市值2700多億美元的公司,並深度改變了人類固有的社交方式。
幾乎所有中國創業者都在研究小米的戰略、商業模式、產品設計、營銷模式等,但小米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它召集到了一批敢闖天下的英雄,最終這批英雄以超強的執行力、默契的配合為小米開創了一片天地。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很多場合說過,他至少花了80% 的時間用於招人,而在創業初期他甚至為此花了120% 的時間。小米總裁林斌是難得的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全面型人才,外界看到的多是雷軍的“英明神武”,其實雷軍的多數戰略都是由林斌逐一落實的。
表面看上去,林斌並沒有負責小米某一塊具體業務,但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軸樞紐:在搭建團隊方面,他引進了Google 前副總裁、Android 圈子領袖級人物雨果·巴拉(Hugo Barra);在資源合作方面,他發揮犀利的談判能力,主導了絕大部分收購事項;在對內管理方面,他擅長運用創新方法解決複雜、棘手問題。
可以說,沒有林斌這樣的左膀右臂,小米或許至今還停留在夢想階段。
一家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若僅靠銷售,註定無法持續。全球知名經濟學家羅納德·貝克(Ronald J. Baker )就公司盈利能力給出了如下等式:盈利能力=智力資產×價格×效果。只有提高或增強智力資產、價格和效果,盈利能力才能提高。其中最為重要的參數即智力資產,可以由以下等式來表述:智力資產=關系資產+人力資產+組織資產。據此等式,創始人不應再只顧抓業績了,先來狠抓“智力資產”吧,這才是提升盈利能力的根本。
那麽,你的公司在關系、人力、組織這三個方面是否科學合理呢?
先說關系資產。關系資產是由公司與客戶、員工、供應商、股東及其他合作者等各方面關系形成的資產。默契合作的團隊比收購、拼湊的團隊工作效率更高;配合時間長久的團隊效率更高;對供應鏈熟悉、有眾多長期合作夥伴的公司比一家新公司效率更高。
再說人力資產。提及人力資產,大家一般會想到勞動力資源。管理藍領工人,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互聯網行業需要的是知識型工作者,他們不靠體力靠大腦,這時古老的人才管理模式就出現弊端了。如何管理知識型員工?這是全球公司共同面臨的難題。各路公司都在為招賢納士激烈拼殺,常常會聘請多名知識型員工,他們有更高的能力,對薪酬的要求也更高。一旦這些員工的貢獻與他們的高收入不匹配,公司就會為削減成本而大幅裁員。不久之後,公司又將故態複萌,開始新一輪人才爭奪戰。這種惡性循環會給公司帶來嚴重損害。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備受推崇的美國標桿公司同樣未能幸免。要解決這樣的難題,必須使用新型的知識型員工管理方法。
最後說組織資產。組織資產是指一個公司的組織架構、激勵機制、流程制度、文化等。這些方面是否科學合理會對一個公司的業績產生巨大影響。例如,使用內部市場化機制的公司比按照職能劃分的、KPI 導向的公司擁有更高的業務拓展能力、執行能力和創新能力。再如,一家非常關註產品文化的公司更容易產生多款優秀產品。
版權聲明: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社《轉型》一書,作者王曉明、趙黎、王玥,由齊介侖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http://xueqiu.com/8301293543/52400129
首募钱厚雪球号正式改名深港通头等舱,关注雪球账号,连接港股资深投资人,领航投研关键信息脉动。
文/头等舱观察员 开舰
导读:
作为四川省出版业龙头企业,新华文轩垄断经营四川中小学课本业务,教材业务占比六成以上,收入稳定,今年1月、2月图书市场报告显示,教辅类图书环比上升
幅度最高。可见,教育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近五年股息发放总额一直保持在3.4亿港币左右。目前股息支付率在50%以上,历史股息支付率高,而且
每年支付股息后都有盈余。如果PB能够低于0.8,股息收益率就会达到7.3%以上,已过去三年平均收益计算的收益率将达到13.5%,收益将会就相当可
观。如果价格合适,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
1、新华文轩的收入构成
1.1垄断经营业务四川中小学课本
新华文轩是四川中小学教材,唯一供应单位,垄断经营。教材业务收入在新华文轩总收入的比重中占六成以上。出版和发行教材的利润率高,回款及时,同时也无需担心退货。
自2005年开始,四川省开始试点推行中小学教材的投标和招标,但这并未威胁到新华文轩的“垄断地位”。招股说明书称,虽然新华书店的专营地位因为教材招投标不再绝对化,但基于招投标门槛的存在,新华书店绝对优势地位尚未被撼动。
2014
年全国图书市场中,教辅教材实际的比重为33.2%。今年1月、2月图书市场报告显示,教辅类图书环比上升幅度最高。由此可见,教育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
间。2014年12月17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新华文轩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同做强做大全媒体中小学教育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业务主要风险在于:随着国家教材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免费教材政策的推进可能使教材采购折扣提高;教材循环使用政策的推进可能使采购数量下降。出版发行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发生变化,对利润总额会影响较大。这些是将来有可能影响到公司垄断地位的因素,需要持续重点关注。
1.2 其他业务以及管理层能力如何?
2014
年新华文轩出版业务有所下降。公司拥有四川省最大的图书零售网络,由于受到电商和数字出版物的冲击,零售发行业务收益占比减少;互联网销售业务占比提高
100%,弥补了部分零售渠道减少的收益。零售业相对于互联网电商最大竞争优势就在于购物体验,很多百货公司都将商场增加餐饮和娱乐项目,来提高顾客的购
物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新华文轩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进行中小门店转型升级,提高顾客的阅读体验。但无论如何,零售渠道的竞争优势已经无法和从前相比了。
2010
年开始,新华文轩就提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业务庞杂,它的旗下有《读者报》,《薇薇新娘》杂志,艺术投资公司、纸业公司、创业投资公司和服装厂,华
影文轩,四川三家职业学校,还参股了皖新传媒,友利控股,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和成都银行。传统图书出版领域以外,新华文轩一些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子公
司,大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的状况。
新华文轩这样传统国企,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从过去的资产收益率可以看出,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0%左右,管理层利用资产赚钱的能力很一般。由于公司留存收益再投资回报率不高,最好的方式是将收益持续大比例发给股东,让股东自己寻找其他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机会。
2、总结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新华文轩是四川省出版业龙头,行业内地位的稳固,而且是一家有护城河的公司。新华文轩一直在IPO排队A股上市,市场预期新华文轩A股上市成功,会对企业估值提升有很大帮助。结果IPO暂停,导致新华文轩港股股价暴跌。
市场非常喜欢夸大短期变动因素对公司的影响,并在股价上做出过度反应。股价大跌的过程,其实是释放风险的过程,下落的刀子给人的感觉上非常危险,但是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通过理性分析可以得出,下落的刀子是一个个可爱的,风险释放完毕的,收益率更高的投资标的。
我们可以平时研究搜集一些行业内有竞争力的好公司,在股市大跌时,投资者不顾一切的抛售股票时,直接进场大量买入便宜货。商场打折的时间很短,我们需要在打折之前就做好充分准备。
2.1 财务状况,是否稳健?
新华文轩的当前市值占资本总市值(当前市值+总负债)的比率是72%,市值是销售额的1.5倍,净利润率是11.3%,通过以上几个数据可以得出,新华文轩的资本结构基本属于保守资本结构,杠杆作用很小,净利润的变化幅度不会比销售额大。
新华文轩的流动比率1.31,速动比率是0.88,财务稳定性还不错。流动负债中银行贷款只有5000万,比例很低。
2.2 收益能力如何?
新华文轩上市以来,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持续增长,十年中只有2008年一年收益下降幅度超过5%,最近三年收益增速放缓。新华文轩过去三年平均收益是6.28亿人民币。公司过去十年的收益成长率相当高,在估值时可以给一定的加分。
2.3 当前价格,是否低估?
(1)相对收益:目前公司市值是81.9亿港币,如果以过去三年平均收益计算收益率是9.5%,收益率不高。
(2)相对资产:新华文轩当前市净率1.11。从历史估值来看,当前价位并不便宜。
新华文轩上市以来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左右,相对于相对于1.11的当前市净率,公司股价并未明显低估。
(3)相对股息:
以当前股价计算股息收益率为5.1%.单看股息收益率还不错。新华文轩从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股息发放记录,最近五年股息发放总额一直保持在3.4亿港币左右。目前新华文轩的股息支付率在50%以上,历史上股息支付率比较高,但每年支付股息后都有盈余。
(4)价值型基金持股:
Brandes Investment Partners是美国几十年历史的价值型基金,查尔斯布兰迪是格雷厄姆门徒,寻找便宜货的高手,从2012年开始一直持有新华文轩,目前持有新华文轩4.9%的股份。
总结:新华文轩这家公司需要持续关注两点:
1.公司的四川中小学课本教辅业务的护城河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这是公司的利基。
2.公司的股息收益率是否足够高。
如果新华文轩的PB能够低于0.8,股息收益率就会达到7.3%以上,已过去三年平均收益计算的收益率达到13.5%,收益将会就相当可观。
大部分投资者都喜欢在最有前景的行业选成长性最好的公司,其实投资一只股票就是投资一个生意,不论一家公司的收益成长或不成长,我们都要看这个投资几年能够收回成本。
数据来源:深港通头等舱
从
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以5倍市盈率买入一家0成长或成长率只有2%的公司,5年内可以收回成本;而如果我以25倍的市盈率买入一家收益增长率40%的
公司,7年才能收回成本,而且一家公司连续保持七年收益增长率达到40%的难度比一家公司收益保持0增长的难度要大太多,七年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发生,
后一种投资方式要承担更多风险。
所以,我们得出,在我们选股的过程中,公司收益是否成长只是我们投资需要考虑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必要因素,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我们的投资几年能收回成本和收回成本的确定性。
中國股災引出另一個蝴蝶效應,全球原物料市場跟著大跌,原物料生產國經濟也大受衝擊,影響匯價走勢,新興國家風暴隱然成形,下次世界衰退,將是「中國製造」? 今年六月十二日,一位中國湖南長沙的股民,以四倍槓桿的場外配資,將全部家當買入中國中車的股票;不料連續兩根跌停,輸光了一七○萬人民幣的本金,選擇以跳樓結束生命。 這一跳驚醒了中國證監會,於是採取一連串整頓槓桿融資活動的措施,意外戳破中國股市泡沫,六月十六日起,深滬股市連續暴跌,短短三周之內,上證下挫三五%,深證下跌逾四成,中國股市市值一口氣跌掉三兆美元,這是史上股市市值最大的一次蒸發。 但中國股市暴跌,意外引出另一個蝴蝶效應,全球原物料市場也跟著大跌,衝擊原物料生產國經濟,又進一步影響匯價走勢,影響了新興國家的出口及外匯存底,新的新興市場風暴正隱然成形。 未爆彈:拉丁美洲 威力不輸希臘、陸股根據統計,從六月十六日到七月九日中國國務院合組救市國家隊採取「暴力救市」手段,連公安都出面抓股市禿鷹,這段期間,全球鐵礦石價格 暴跌二一.二%,一口氣跌破五十美元關卡;倫敦銅期貨也大跌八.一%;油價直直落,北海布侖特原油重挫一一.六%;澳幣下跌四.二%,最低見到○.七三 二;紐幣更是大跌五.二%,最慘跌到○.六四九,是這些年罕見的新低匯價。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股災撼動全世界經濟,中國已是經濟規模逾十兆美元的經濟大國,十年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只占全球五%,如今快速上升到一四%,近一年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更超過三分之一,這個比重遠遠大過二○○八年的金融海嘯之前。 舉例來說,像拉丁美洲正面臨「三C」撞擊——分別是中國(China)、商品(Commodity)及貨幣 Currency 這個訊號彈,指的是波多黎各政府累積持續上升的債務未還,而導致的金融危機,其公共債務規模超過七二○億美元,政府債務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超 過七○%,過去波多黎各債券殖利率高,是美國基金經理人的最愛,這次危機浮出枱面,波多黎各債已被信評公司調降與希臘債同樣等級。波多黎各也是美國的境外 領土,怪不得被拿來與希臘危機及中國股災並列。 中國貿易夥伴剉咧等 原物料難逃熊市中國經濟成長影響貿易夥伴國,尤其是商品原物料的暴跌傳導力量大,例如,鐵礦石價格直直落,澳洲經濟首當其衝。一○年中國一年使用九.四億 噸鐵礦石,其中有六億噸來自進口,過去中國是世界工廠,鐵礦石價格一日三市,如今變成跌跌不休,直接影響了澳洲經濟,過去澳幣最強勢的時候可以兌換一.一 ○七美元,如今跌到○.七三二。 鐵礦石價格跌破五十美元大關,乳製品需求同樣不振。紐西蘭的恆天然是全球最大乳製品出口商,旗下有一.三萬名紐西蘭乳農,但最近一次的乳製品拍賣價格重挫 一○.七%,是近來連續拍賣的第九次下跌,乳業加工是紐西蘭最重要的經濟主力,乳品價格直直落,重挫了紐西蘭經濟。最近橡膠業價格急跌,也衝擊到泰國與馬 來西亞經濟。 著名的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市場主管夏瑪(Ruchir Sharma),在紐約接受彭博資訊訪問時表示:「忘掉那些鞋子、玩具和其他商品吧!中國下一個銷往世界的最大出口產品是:衰退!」「下次世界衰退,將是 中國製造!」「未來幾年,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病源。」話說得簡潔有力,但也讓大家膽戰心驚。 夏瑪預測,中國GDP成長率接下來五年恐僅剩四%至五%,是近年來的一半,中國在金融海嘯後,為了追求成長,造成史上最大的信貸潮,這個瘋狂舉債衍生了更大的問題,未來五年爆發金融危機的機率高達七○%,而經濟成長百分之百會減緩。 他指出,中國未來幾年經濟成長減緩,會把全球經濟拖低到二%以下的水準,這將是五十年來,第一個不是美國帶頭的經濟衰退。 夏瑪認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成長曾在五個不同時期掉到二%以下,最近的一次發生在○八年的金融海嘯,而且每次的衰退都和美國經濟的萎縮同時發 生,今年中國經濟保七困難,這會是中國一九九○年以來最低的水準,表示中國轉型到新成長模式的過程,將遭遇「重大困難」,是未來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 夏瑪提醒,要避開中國股市及依賴中國經濟推動成長的國家,如巴西、俄羅斯、南非、紐澳及眾多中南美洲國家,他指的是依賴中國經濟推動成長的國家,其實意味了原物料市場的熊市,可能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全球原物料市場遭逢罕見的跌勢,過去一周(到七月二十日為止,下同),油價單周下挫三.五%,西德州原油再度面臨五十美元關卡考驗。 貴金屬市場也有很大變化,金價單周下跌二.三%,寫下一一○六美元新低,如果從一一年最高點一九二三.七美元起算,在過去三年已重挫四成,而且,美國升息 在即,金價跌破一○○○美元大關應指日可待。白銀則跌破十五美元支撐,單周下跌一.六%,過去一個月之間,從十七.一六美元跌到十四.七美元,已急挫一 四.三%。最慘的是白金的價格,如果從二一一五美元的最高價來算,已重挫逾五成以上,跌破一○○○美元,這已是多年沒有發生的事了。 軟硬商品跌跌不休 金價恐直探八百美元《華爾街日報》報導,投資人預期金價不太可能回升,持續賣出黃金,日前一名紐約投機客在COMEX(紐約金屬交易所)向市場拋售十四億 美元黃金期貨,這個消息的震撼程度,遠遠大過中國公布黃金儲備從○九年的一○五四公噸至今年六月增加到一六五八公噸,六年之間增加六○四公噸,數字遠低於 市場預期,加重了黃金的賣壓。 另一個黃金大戶印度,則受制於外貿逆差持續擴大,六月貿易赤字一○八.三億美元,比五月又上升了四%,影響印度的購金實力。六月印度黃金進口十九.七億美元,衰退一九%,這是連續三個月的下滑。 中國與印度是黃金最大購買國,現在都顯得無力,但最主要的是預期黃金下跌壓力及美國可能升息,將帶動美元及債券殖利率上升,黃金的吸引力將下降,國際商品分析師甚至預測黃金可能直探八○○美元。 除了貴金屬踩不到底外,其他金屬也是跌跌不休,鐵礦石價格大跌,影響了整個鋼鐵產業,作為不銹鋼原料之一的鎳價,上周出現一一四七五美元的低價,如果從最高價五一八○○美元起算,跌幅高達七七.八%,其他如銅價也徘徊在五三○○美元左右的低檔,鋁價也是急探新低。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鋁業股價,今年從十七.○三美元急跌到十.五美元,波段股價下挫三三.五%,公司預估今年鋁金屬供應將比全球需求多出七十八萬噸,較之 前預測的四十萬噸幾乎多增加一倍。美國鋁業從一九九三年起進軍中國市場,是中國主要鋁產品進口廠商,如今中國需求趨緩,很多鋁製品廠商紛紛關門,倫敦金屬 交易所第二季的鋁期貨價每噸一七八八美元,持續創新低走勢。 除了硬商品下跌外,軟商品也無法倖免,上周小麥急跌四.七%,出現每英斗五三二.七五美分的新低價;小麥從最高價一○七三美分跌下來,跌幅已達五成;玉米 從八○六美分跌到四○五美分,也跌了近五成;價格比較硬朗的黃豆,上周下跌三.八%,假如從最高價一七九四.七五美分跌到一○○六.二五美分來算,跌幅也 有四三.九%;其他軟商品如糖價從三十六.○八美分跌到十一.八五美分,已跌掉三分之二;棉花一度大漲到二二二美分,目前在六十五美分左右,距歷史高價已 經很遙遠了。 最近影響市場的伊朗與「六強」達成廢核協議,伊朗恢復石油出口。伊朗是原油生產大國,在石油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再度加入市場,又對市場帶來雪上加霜的效 果,目前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拉克石油產量都創歷史新高,美國業者也增加頁岩油的油井口數,動見觀瞻的石油期貨率先反映,西德州輕原油二○一六年十二月的期貨 已跌破每桶六十美元,創了石油期貨合約價的最低紀錄,過去石油期貨合約一直在八十至一○○美元之間,由此可看出油價跌勢可能會很久。 新興國家外匯存底急降 衝擊經濟體系這是個原物料全面下跌的走勢,首當其衝的是原物料生產國的經濟,最明顯的是匯價走跌。 除了澳幣、紐幣創新低外,巴西里拉最低到三.三一兌一美元,加幣與美元貶破一比一之後,最近從一.二一二急貶到一.三,這是金融海嘯以來最低的匯價。而油 價再跌,俄羅斯盧布的貶值壓力也加大了,南非幣兌美元一直保持在一比十二的低檔,亞洲的原物料生產國最近幣值也急貶,印尼盾出現一三五三二兌一美元新低, 泰銖最低到三十四.五,馬幣到三.八三二,這些原物料生產國在匯價上競貶,仍無力扭轉出口頹勢。 而原物料急跌,造成亞洲各國進口下滑,新興國家外匯存底急劇減少,像《金融時報》引述ING投資管理的資料顯示,新興市場的前十五大經濟體,到今年三月為 止的三季資金淨流出達六○○一億美元,遠超過○九年三月為止的金融海嘯後,資金淨流出五四五二億美元,新興市場十五大國到三月底為止,外匯存底減少三七四 四億美元,這是新興國家本世紀開始聚積強勢貨幣以來最大降幅,新興市場的資金淨流出如果持續惡化,將衝擊經濟體系。 拉丁美洲被視為是下一張最可能的骨牌,除了匯價下跌,今年以來哥倫比亞股市下跌一三%,祕魯下跌一二.五%,巴西的惡化持續加重,油價下跌又重擊委內瑞拉經濟。 上一波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需求帶動全世界經濟,新興市場因為原物料價格大漲,經濟欣欣向榮。現在的情況則是原物料持續探底而下,引來全球經濟新的調整壓力。 目前CRB(商品期貨價格指數)大約在二一五點上下,已經重回二○○○年的起漲位置,中國新公布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走勢一直在一.四%至一.五%的低檔徘徊,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則在近期有兩個月出現四.八%的負成長。 中國CPI保持在低檔運行,PPI下跌壓力加大,中國已籠罩在通縮壓力中,這是中國持續降息拉抬股市最重要的背景之所在。 而原物料價格走跌,除了中國經濟降溫,也意味了美國升息在即,美元強勢時代來臨,這是下半年全球經濟兩大主軸,必須好好把握住這個變化! |
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也可謂是喜憂參半、“事故”頻發。
2013年6月史無前例的“錢荒”爆發,銀行間拆借利率超過10%,峰值接近30%,創造了中國貨幣史上的“吉尼斯”紀錄;時隔不到半年,2013年底發生了失控的“債災”,在經濟基本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十年期國債利率從3.4%飆升至4.7%,債市“大熊”導致眾多金融機構損失慘重;時間不過一年,2014年四季度開始股市迎來了一輪大牛市,但很快大喜之後是大悲,2015年年中前後發生了連續大跌。短短四周內,上證綜指大跌35%,創業板指大跌43%,停牌公司超過上市公司總數一半,股民和投資機構信心喪失殆盡。
經歷如此多事之秋,理應“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錢荒”、股市持續大跌和“債災”看似毫無關聯,但是其背景、觸發、影響、結局都有高度的相似之處。從深層次來講,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舊常態”金融設計出現了系統性的排異、不兼容反應。也就是,在利率市場化、金融創新和混業經營已成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本世紀初建立的“分業經營、分割監管”的老房子已經成為危房,監管的滯後、失靈現象成蔓延之勢,借鑒歐美本次金融危機後的經驗,完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常態下的監管升級,顯然迫在眉睫。
歷次危機共性明顯
目前監管體系“蕭規曹隨”難以為繼
相似性一:三次事件背景都發生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影子銀行突破監管界線,隱性的混業經營已成事實。
(1)“錢荒”和“債災”的背景是2012年之後,“非標”泛濫。“非標”是銀行通過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證券子公司等渠道,將資金投向城投平臺等軟約束部門、房地產企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金融創新形式。“非標”本質是企業和銀行加杠桿,銀行通過期限錯配,將銀行間市場資金流向地方政府城投、房地產等部門。在2012年經濟下滑、銀行惜貸時,發揮了增加投資的作用,有利於基建和房地產回暖,在特定時期符合國家利益,可能因為此原因,政府遲遲沒有對“非標”采取任何有效的監管措施。
(2)股市持續大跌的背景是融資融券、傘形信托和場外配資的興起,銀行、證券公司、P2P平臺通過信托、配資公司、證券公司等渠道,將資金投向股民。本質上講是居民部門加杠桿,在開始階段有利於加速股市的上漲,在特定時期也同樣符合國家利益,政府可能也同樣因此遲遲沒有采取有力措施。本次股市持續大跌與此前的歷次股市暴跌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本次股市持續大跌發生在混業經營背景下,資金來源除居民部門外,還有銀行,杠桿使用程度超過以往,因此下跌速度也超過以往。
相似性二:危機促發因子和方式都是前期監管缺位甚至默許,參與者的逐利競賽驅動金融系統風險快速聚集,而後期監管層迫於壓力進行突發性、缺乏整體考慮的強力幹預,市場出現交易需要的流動性“休克枯竭”。
(1)“錢荒”、“債災”的觸發因素是銀行間市場利率自然飆升,並長期維持歷史高位。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政府對於“非標”的態度轉變,在前期,中央政府受用的是“非標”在保增長中的功能;但在後期,中央政府看到了“非標”存在的巨大金融系統風險。由於存在行業利益糾葛,針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政策遲遲無法快速出臺,“同業非標”嚴重地威脅到了央行啟動的利率市場化步伐。因此,央行通過把資金利率維持高位、倒逼銀行去杠桿,“非標”規模開始進入收縮期。高資金利率的直接後果就是“錢荒”,副作用是“債災”,因為債券利率作為長期利率,直接受到銀行間短期利率的影響。
(2)股市持續大跌的觸發因素是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導致股市增量資金萎縮、存量資金平盤出局,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為何證監會在前期對配資持默許態度,而在2015年6月份卻啟動大規模的嚴查行動呢?我們認為,與“非標”是類似的,在前期股市上漲、泡沫較小時,監管者看到的是配資有利於股市上漲;而在後期,看到的則是配資加杠桿存在極其嚴重的金融系統風險。因為杠桿存在正反饋效應,即“股市下跌→去杠桿→股市下跌→去杠桿”,成為加速股市暴跌的重要驅動因子。實際上,股市持續大跌的原因不在於杠桿,根源是A股市場估值太高、泡沫吹得太大,但是證監會嚴查配資是捅破泡沫的那根針,杠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似性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監管的分割並沒有形成防火墻效果,從而獨善其身,無論是“錢荒”、“債災”,還是股市持續大跌,均具有高度傳染性,跨金融市場蔓延擴散。
金融危機傳染的機理主要有兩個:一是恐慌情緒傳導,一旦某一金融市場板塊發生危機,會導致其他板塊的投資者恐慌,對其他板塊資產價格產生影響。二是流動性傳導,由於混業經營,某一板塊發生危機後,金融機構為獲取流動性,只能賣出其他板塊資產,這就對其他板塊產生影響。例如,2013年6月“錢荒”時期,包括債券、股票、大宗商品、離岸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價格均出現大跌。再如,2015年7月8日A股大跌的高峰時,債券、大宗商品、離岸匯率等金融資產價格均出現大跌。由於危機具有傳染性,使得危機的危害超越以往,減少危機發生可能性、降低危機程度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相似性四:危機的化解均超出了監管機構自身的能力極限,最終上升到國務院層面,由央行發揮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提供流動性,同時伴有央行向“宏觀審慎”監管權的相應擴大。
(1)“錢荒”、“債災”的結局是影子銀行的監管加強以及央行貨幣大寬松。2014年央行通過定向降準、MLF等方式釋放流動性,但在此之前監管得到極大加強。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五部委成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前述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127號文),大多數類型的“非標”被禁止,同時央行成為名義上的監管牽頭機構,獲得了一定的監管權。
(2)此次股市持續大跌的拐點則是央行為證金公司提供流動性,央行同樣承當了最後貸款人的職責。之後,十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21號文),央行在部委排序中同樣居於最前,且明確央行負責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數據統計監測體系,央行的監管權又一次得以擴大。
“分業經營、分業監管”
無法適應新三角動態平衡關系
參照國外成熟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投資驅動階段升級到創新、財富驅動階段時,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創新、混業經營是金融大市場從割裂邁向統一的動力引擎,傳統分割、依附型監管升級為統一功能型監管。
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接近尾聲,混業經營已經成為事實,這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和現實條件。“錢荒”、“債災”的背景是銀行、信托、證券、基金等混業經營,貸款受限的企業部門或地方政府曲線獲得銀行資金,導致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過度加杠桿。股市持續大跌的背景是銀行、信托、證券、配資公司、P2P公司混業經營,融資受限的居民部門曲線獲得銀行等部門資金,導致居民部門在股市過度加杠桿。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資金可以通過金融創新在金融市場內自由流動,不同行業之間的監管籬笆已經形同虛設。
金融創新的本質是資金流向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領域,這些領域往往存在監管真空或者監管失當。資金是逐利的,資金只考慮投資回報率(錢能產生多少錢),而不會考慮資金使用效率(錢能產生多少效用或者GDP)。投資回報率高並不是對應於資金使用效率高的部門或企業,越是發展中國家等不成熟的市場,兩者之間的偏離度越大。從經驗上來看,中國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門,往往就是處於監管真空的、尋租空間大的部門,“資金大量流入+監管真空”,就會導致金融風險系統性暴漲,從而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
金融創新是否“技術中性”?市場很多觀點認為,金融創新是中性的,即“技術無罪”,有罪的是使用者。這一邏輯實際似是而非,因為金融創新的本質是突破監管,這實際增加了金融系統風險。
以場外配資為例,場外配資的低門檻和高杠桿率使得大量散戶在股票現貨市場進行杠桿交易,使得股票現貨市場成為事實上的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門檻很高,只向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一定金融市場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開放,從而減少期貨市場的金融系統風險。當現貨市場變為期貨市場且市場參與者為大量散戶時,導致市場風險急劇增加。這正如槍支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很多國家禁止公民攜帶槍支。因此,即使金融創新是“技術中性”,但是仍然需要甄別金融創新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確保金融創新與使用者相匹配,降低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
為何金融創新在防範系統性風險方面屢屢出現姑息縱容現象?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往往希望市場為政府目標服務,而結果卻常常是市場扭曲和市場失靈。
我們研究了國內外歷次金融危機,發現歷史總會具有很高的相似度。金融創新在初期階段通常符合政府的某種政策傾向目標,所以容易獲得國家的認可或默許,從而監管機構往往采取有意漠視或滯後措施,國內和國外的情況如出一轍。
以美國次級貸款為例,次貸產生的背景是美國政府希望金融部門通過金融創新實現“居者有其屋”,政府為“兩房”信用背書,並采用低利率政策;回到中國,“同業非標”、股市杠桿配資在特定時期也得到了監管者默許。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前我國“一行三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下,監管機構的監管行為扭曲更加嚴重,比如,更加容易刻意迎合國家政策的偏好,更加出於行業利益保護而監管放水競爭。這些都導致金融系統風險急劇增加,成為影響中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
單一監管是否能最終消滅金融危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情況,都得不出肯定的結論,監管的意義在於使危機爆發可能性盡量低、造成損失盡量小。特別是在金融產品日益複雜、跨境跨市場頻繁的環境下,沒有央行參與的監管顯得被動,往往在釀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後無力解決。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創新是進攻方,監管是防守方,主動權是掌握在進攻方手中的。但是,作為防守方,理應制定盡可能完善的防守方案,將風險降低到最低。將“反正也防不住”作為放松監管的借口,結果只能是損失的成倍增加。監管的目標應當是在危機之前將金融系統風險降至盡可能低,使得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危害降至盡可能小,現有監管體制已經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政策建議
筆者的政策建議是:完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監管改革升級頂層設計,適度增加央行獨立性,構築與國際接軌的統一監管、功能監管、大數據監管、長期利益監管新體系。
第一,從“監管辦市場”轉型到“管辦分離”,金融基礎設施由央行在金融跨部協調委員會框架下統一規劃建設,形成金融市場一體化基礎上的“分業監管”。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後,分業經營已經不再符合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建設互聯互通的統一大市場是大勢所趨。“監管辦市場”現象普遍,監管部門各自建設獨立市場,導致市場分割和監管分割,不同市場的標準、規則、監管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混業經營、統一大市場之下,分業監管必然存在監管真空或監管放松競賽,統一監管勢在必行。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統一監管”並非將“一行三會”簡單粗暴地合並為一個機構,而是從頂層設計出發,建設完善一體化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實現監管對統一大市場的全覆蓋,構建統一高效的協調聯動機制。
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包括交易系統、支付清算、會計準則、信用評價標準、對外數據接口等的統一,避免企業因為面對的規則不一致而產生不當競爭。統一監管應當以央行為核心,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有事前監管的權力,事前將央行撇開,事後要央行“擦屁股”是不合理的。從國際經驗來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成為各國普遍共識,美國、歐盟、英國等央行均被賦予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權。建議在立法、修法時,在《證券法》、《商業銀行法》、《信托法》等法律中,通過適當方式為統一監管留下兼容性接口,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以功能監管、牌照監管取代機構監管、行業監管,把“監管者+保護人”關系轉變為“開放式的牌照監管”。
機構監管是指監管的目標是特定法人主體,例如銀監會監管銀行、證監會管券商和基金、保監會管保險公司,不在監管名單內的主體不在監管對象範圍內。功能監管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只要從事特定類型業務,不管是否在監管名單之內,都受到相應監管部門的監管。在混業經營背景下,機構監管往往淪為無力、失靈狀態,因為只要成立新型公司,或者通過全業務牌照公司走通道即可避開監管,而功能監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一問題。因此,必須打破市場金融機構分屬於不同監管部門的依附現象,監管應該跟著牌照走。
第三,加快建設中央金融監管大數據平臺,把“一行三會”金融運行數據集中化處理,作為豐富夯實金融跨部聯系會議制度功能的重要抓手。對於監管機構而言,數據是監管的基礎。市場的行為會表現在各種各樣的數據中,數據包含了豐富的市場行為信息。從數據出發,可以明確當前金融市場中發生的狀況以及存在的風險。在混業經營時期,數據能夠反映混業的真實情況,數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缺乏數據,則監管會缺乏抓手。以本次救市為例,央行、證監會都沒有掌握場外配資的數據,這就導致既不知道潛在風險有多大,也不知道需要多少資金才能救市。投放資金過少,反而會導致市場信心受挫,加重股災程度。
最後,防止央行最後貸款人角色被濫用、監管過分註重短期利益化傾向,應當從長期利益出發進行監管,同時需要增強央行、審計署等部門獨立性,可以考慮預算獨立。
長期利益監管是相對於監管目標短期化而言的。在各類金融創新初期,金融創新往往具有“利國利民”的特征,符合國家在特定階段的利益,因而監管層往往傾向於默許和視而不見。長期利益監管是指,在金融創新起步階段就要系統性考慮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獲取創新業務真實信息和數據,進行壓力測試,特別是假設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在事前采取措施,避免金融系統風險累積過多,甚至出現“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當然,這並非禁止金融創新,而是理性評估具體金融創新在一定規模、較長時期內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分類給予鼓勵、限制和禁止。從日本的經驗教訓來看,在經濟高速增長壓力下,1950年後的日本央行淪為了受大藏省(日本明治維新後直到2000年的中央政府財政機關)操控的工具。中國央行與財政部之間長期的國庫經營權之爭,2015年財政部主導大規模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事實上形成了對央行貨幣政策寬松的倒逼壓力。為避免監管部門因自身部門預算受到財政或發改委等保增長部門的外在壓力出現扭曲行為,建議適度增加人民銀行、審計署等部門的獨立性,行政上繼續從屬於國務院,但是預算編制等要獨立於財政部。
(作者系中信資管研究總監、海清FICC頻道首席經濟學家)
今年6 月17 日,中澳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自由貿易協定》,中澳自貿協定在內容上涵蓋貨物、服務、投資等十幾個領域。
隨後,總部在英國的房產機構、萊坊集團董事及澳大利亞研究及咨詢部主管Matt Whitby認為:“中澳自貿協定的簽署對於澳大利亞物業市場是極大的利好,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將迅猛增長。”
來自世邦魏理仕的最新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中國投資者已超越美國,成為僅次於新加坡的澳大利亞商用物業第二大買家。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萊坊提供給《第一財經日報》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商業和開發投資總額超過40億澳元,同時超過中國在過去五年對國內房地產市場投資的總和;目前,中國流入澳大利亞的資本仍在飛速增長。截至現在,中國在澳大利亞已完成近20億澳元的交投量,包括不同種類的大規模酒店、寫字樓和發展用地投資等。
萊坊亞太區研究及咨詢部主管Nicholas Holt 認為,中澳自貿協定是一系列由中國主導、涵蓋亞太區的自由貿易舉措之一,其中還包括中國與新西蘭、東南亞、新加坡以及韓國的貿易協定。該協定將對澳大利亞的經濟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澳大利亞將直接面對14億中國消費者,與中國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開展更自由的交易。
在萊坊看來,中澳自貿協定將對澳大利亞商業租戶市場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同時中澳兩國的投資量將持續上升。隨著中國逐步放寬對外投資限制,加上澳大利亞規定83萬澳元以下的私人投資將不需要再遞交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審查,萊坊預計中國對澳大利亞住宅市場的投資規模將不斷擴大。
在早前發布的《中國對外房地產投資報告》中,萊坊也提到了中國投資澳大利亞的熱情。該報告中的數字顯示,2009年~2014年,中國對外房地產投資總額已從6億美元大幅升至150億美元(約合936億元人民幣),中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門戶城市,其中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總額增長最為強勁,2014年按年增長超過60%。
更愛悉尼的房產
在澳大利亞眾多城市中,中國“金主”們還是將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悉尼。
來自仲量聯行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海外房地產投資增長46%,超過165億美元,其中商業地產海外投資更是超過住宅投資。在熱門投資國家中,澳大利亞趕超美國,成為第二受歡迎投資國,僅次於英國。2014年澳大利亞成為了中國投資者青睞的新目標市場,在30億美元的流入資本中,悉尼獲得了大部分的投資額,達到22億美元,成為最吸引中國投資者的目的地之一,僅次於吸金40億美元的倫敦。
7月9日,世邦魏理仕也在《中國與澳洲-中國資金是否應投向澳洲市場》報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中國投資者已超越美國,成為僅次於新加坡的澳大利亞商用物業第二大買家。澳大利亞物業投資占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海外房地產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一。在投資澳大利亞商用物業的境外資金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其數額高達30億澳元。這一趨勢被認為是延續了2014年的強勁勢頭,2014年,中國境外投資額100億美元中的15%流向了澳大利亞。
“雖然澳大利亞占全球GDP總和的比例不到2%,澳大利亞仍在中國海外投資占據重要地位。”該報告還指出,截至2015 年4 月,過去一年上述區域內出售的116個項目中,中國買家占36席,其中16個位於悉尼,15個位於墨爾本,5個位於布里斯班。悉尼和墨爾本是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的主要投資目的地。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研究部主管、執行董事陳仲偉對記者表示,由於中國投資者普遍尋求在幾個風險相對較小的市場分散海外投資風險,悉尼、墨爾本和布里斯班的CBD方圓5公里之內的物業尤為受到中國投資者的青睞,一直被視為主要投資目標。
在陳仲偉看來,中國遊客、留學生和移民數量的不斷增長,以及雙邊貿易關系的不斷深化都促進了對澳投資的增加。以上因素為澳大利亞吸引外資提供了長遠的支撐,並確保該強勁勢頭得以延續,促使澳大利亞在吸引中國資金的全球競爭中獲得優勢。
與此同時,值得註意的是,與很多海外國家一樣,澳大利亞對外國人購房也存在限制。北京一房企高層就提醒,在澳大利亞,海外人士無論購買別墅還是公寓,都只能購買新房,這無疑將給投資性房產的套現帶來不便。
海口市的一間餐廳。(2015年8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郭程/圖)
8月19日,商務部召開例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7月份,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3萬億元,同比增長10.5%,較上月小幅回落0.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4%。
沈丹陽同時披露了7月進出口情況。據海關統計,2015年7月,全國進出口2.12萬億元,同比(下同)下降8.8%。
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2.2%,較6月和2014年同期分別加快0.6和2.8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增長8.1%,較2014年同期加快5.6個百分點。限額以上餐飲收入累計增速已連續9個月回升,1-7月同比增速為6.6%。
稍早前,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15年1-7月全國餐飲市場分析報告》也顯示,不僅僅是7月份,今年以來,餐飲業勢頭都持續好轉,餐飲收入增速近乎逐月攀升,且每月均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統計局數據顯示,1-7月,全國餐飲收入17597億元,同比增長11.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1.6個百分點,且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出1.2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4653億元,同比增長6.6%,較去年同期大幅加快3.7個百分點。
據《廣州日報》早前報道稱,中信證券研報指出,2012年底開始的限三公消費對餐飲旅遊行業產生了負面影響,從數據跟蹤來看,該影響已於2013年基本消化,2014年進一步擠幹,2015年起已開啟了大眾消費為主導的增長時代。不過,相對於大眾餐飲成為市場回暖的支柱,中高端餐飲的業績增長仍顯困難。“公務宴請沒了,商務宴請下滑,中高端餐飲企業有增長的在全國都為數不多,大部分是虧損的。”一家知名餐企負責人對記者坦言。
沈丹陽指出,7月消費市場增速小幅回落但不乏亮點,農村消費、餐飲及一些新興業態消費持續好轉。
7月份商務部重點監測的網絡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長39.3%,增速比6月加快1.1個百分點。1-7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3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9.7%,對社零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9%。商務部重點監測的購物中心銷售額增長13.9%,比6月加快1.6個百分點。
據統計,7月我國出口1.19萬億元,下降8.9%;進口0.93萬億元,下降8.6%;順差2630億元,下降10%。按美元計,全國進出口3472億美元,下降8.2%。其中,出口1951億美元,下降8.3%;進口1521億美元,下降8.1%;順差430億美元,下降9.1%。
沈丹陽說,經初步分析,7月出口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的原因,除了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國內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比較長時間的升值,以及產業和訂單轉移等因素疊加的作用影響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去年同期有些異常增長墊高了基數。如果剔除這個因素,7月當月出口回落的幅度是處於正常波動範圍。
沈丹陽指出,雖然7月份的進出口總值下降了8.8%,但是仍然可以看到還有不少的亮點,比如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區域布局結構等都在優化中。還有民營企業進出口比重仍然在進一步提升,占外貿總值已經達到36.2%,同比增長2.1%。民營企業出口是一個亮點,在總體出口下降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出口7月份當月還增長了4.6%。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較快,對歐盟、日本、香港出口負增長。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5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來華出席中哈合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的哈薩克斯坦第一副總理薩金塔耶夫。
李克強表示,中哈互為親密友好鄰邦。去年12月我訪哈期間,同哈方領導人就開展大規模產能合作達成重要共識,半年多來已取得諸多早期收獲。中方願同哈方對接發展戰略,加強經濟、貿易等政策協調。希望兩國政府為中哈產能合作的推進提供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富有開創性和示範性的大項目,促成更多合作盡早落地見效。
李克強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仍然撲朔迷離,市場波動較大,也使中國經濟受到一些影響。但中國經濟整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而且支撐實體經濟向好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聚。我們有進一步創新和運用宏觀調控的空間,國內需求也有較大余地。隨著穩定經濟增長、推進結構性改革、通過“雙創”激發市場活力,以及惠民生、防風險等措施的陸續推出與發揮效應,中國有能力、有條件完成全年經濟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這對世界經濟複蘇也是重要貢獻。
在談到人民幣匯率問題時,李克強說,近期我們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是順應國際金融市場走勢的合理舉措,也是寓調整於改革之中。當前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能夠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薩金塔耶夫表示,哈中產能合作已取得積極進展。哈方願落實好同中方就開展產能合作達成的重要共識,推進兩國工業、能源、鐵路運輸、農業等領域務實合作。哈方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哈中合作前景充滿信心。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文章指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在最近幾個月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主要原因在於市場供需不平衡,而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所帶來的需求減少對一部分商品來說也是不容忽視的價格影響因素。
多因素致原油價格跌跌不休
7月,倫敦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18%達到每桶46美元,出現今年最低價格。而近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雖然對油價下跌表示擔憂,但其改變不減產的立場仍然希望渺茫。盡管年初以來原油需求一直在增長,但是仍舊無法吸收大量的過剩供給。
無論是歐佩克國家,俄羅斯,還是美國的頁巖油,現在都正在開足馬力生產,原油供過於求的局面在短期不會得到改變。歐佩克最新一份報告顯示,7月歐佩克國家原油日產量上升至超過3100萬桶,是2012年5月以來最高水平。市場預計,下半年的過剩產能將高達每天200萬桶。
一些歐佩克國家認為,中國對原油的需求仍在不斷增長,但是,市場對中國原油需求處在密切關註之中,一旦中國出現任何經濟下滑的態勢,就意味著來自中國市場的需求可能下降,供過於求的局面將會持續,原油價格離企穩回升又遙遙無期。文章指出,一旦進入九月,一些煉油廠設備將會開始進行季節性維修升級,預期供給量將會出現下降。
此外,市場分析認為,一些對沖基金過度做空油價使得原油價格進一步承壓,去年6月以來的頹勢短時間內將難以扭轉。雖然近幾周全球宏觀經濟有所惡化,但是市場不能夠依賴於需求的增長來恢複平衡,所有石油生產者應該對市場做出合理回應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電力需求放緩致銅價下跌
中國今年對銅的需求雖然增長了2%到3%,但仍舊低於多數市場預期,整體需求仍然保持相對弱勢。而正是今年初出於對高需求預期的判斷讓一些對沖基金迅速拉低了銅礦價格。本月,銅礦價格跌至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許多市場分析把銅價需求下降原因指向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的趨緩,尤其是電力行業。7月,中國整體發電量的下降和房價下跌也使中國銅需求的增長前景堪憂。
數據顯示,倫敦銅價今年跌幅達到20%,目前下探至每噸5000美元的水平,而上海銅價今年也出現15%的下跌,至6000美元。以目前的價位來算,銅價已經低於生產成本。不過,麥格理銀行預計,17%左右的銅礦場開始出現虧損,而虧損將導致礦場削減產量,最終由於供求關系變化激發銅價上行。
供給過剩砸跌鋁價
與銅礦的境遇相似,國際鋁價近期也出現了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最大的原因是由於生產者不願減少產量而導致市場供給過量。根據國際鋁業協會數據,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的鋁供給量上漲幅度超過10.3%。
市場分析認為,中國是鋁業最大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中國鋁業的產能崛起依靠最新的生產技術和低廉的生產成本足以在未來幾年里導致西方國家大量鋁廠關門。
報道稱盡管中國有多家冶煉廠因虧損而關閉,但是仍有不少鋁廠增加產能,例如,根據英國商品研究所的數據,新疆地區鋁產量僅7月份就增加了36.5%。不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24日的公告則顯示,一些大型冶煉廠正在不斷縮減產能,未來幾個月的縮減規模將達到240萬噸。
鐵礦石和金價有所反彈
比起其他基礎金屬,鐵礦石在過去幾個月的表現稍好,但價格同樣從4月到7月的兩個低點間“坐了一次過山車”。不過,由於巴西和澳大利亞出口放緩,鐵礦石從7月至今出現了25%的反彈,達到56美元一噸。盡管如此,由於供給持續超過需求,鐵礦石價格相比年初的70美元一噸已經跌了22%。
以中國為例,24日,中國的鐵礦石期貨下跌了4%觸及跌停,報收362.5元每噸。而就在上周,力拓還宣布今年向中國輸出的鐵礦石將比去年增加20%。雖然今年的下跌給鐵礦石企業帶來了不小壓力,但是包括巴西淡水河谷及澳大利亞的力拓在內的一些大型鐵礦石生產企業仍然表示產量環比增長,並將繼續降低成本擴大產能。
另一方面,受到美聯儲加息預期弱化的影響,金價自8月以來出現6%的上漲,此外,全球資本市場波動也使更多的人買入黃金尋求避險。黃金因此在最近的商品交易中獨善其身。分析指出,當前黃金市場主要買家已經從以前的印度和中國轉向美國,這意味著金價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元的走勢和美聯儲釋放出的加息信號。
8月20日,工作人員正在為用戶和企業代表演示4G+網絡下的使用體驗。 (新華社記者 杜宇/圖)
8月25日,工信部發布7月通信業運行數據。7月,我國4G用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凈增超過2500萬戶,總數達到2.5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重達到19.4%。
受4G移動電話用戶快速增長、4G套餐資費不斷下調等影響,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繼續爆發式增長。1-7月累計達20.2億G,同比增長95.3%,比1-6月同比增速提升1.7個百分點。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330.9M,同比增長85.1%。手機上網流量連續7月翻倍增長。
數據顯示,目前光纖接入用戶超過9400萬戶,8Mbps及以上用戶占比達55.9%。
1-7月,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凈增762.3萬戶,總數達到2.08億戶。“寬帶中國”戰略的加速推進,寬帶提速效果日益顯著,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總數達1.16億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55.9%,比上年末增加15個百分點;20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總數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21.1%,比上年末增加10.7個百分點。
2013年8月,中國國務院發布了“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寬帶首次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
今年年初,工信部召開專項會議,明確2015年主要目標:一是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8000萬戶;新建4G基站超過60萬個,4G網絡覆蓋縣城和發達鄉鎮;新增1.4萬個行政村通寬帶。二是新增光纖到戶寬帶用戶4000萬戶,新增4G用戶超過2億戶,使用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占比達到55%,用戶上網體驗持續提升。
工信部表示,移動電話通話量持續下滑。數據顯示,1-7月,全國移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完成16654.1億分鐘,同比下降2.5%。國內非漫遊通話時長降幅與上月持平,國際和港澳臺漫遊通話時長降幅擴大,同比下降7.4%、9.1%,分別比1-6月擴大1.6和1.8個百分點。
而移動短信業務也受互聯網應用業務替代影響繼續下滑。1-7月,全國移動短信業務量完成4188.7億條,同比下降5.6%,比1-6月同比降幅擴大0.9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收窄12.1個百分點。由移動電話用戶主動發起的點對點短信量同比下降21.6%,占移動短信業務量比重下降至40.6%,比上年同期占比下降8.3個百分點。
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舉行。
來自財政部官方網站的消息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於改革。在人口紅利消失、資本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著力推動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改革紅利對沖人口紅利的消失,使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
7%左右的增速還可能保持4-5年的時間
樓繼偉強調,當前中國經濟狀況仍在預期之內。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增速預計將保持在7%左右,並且這一狀態可能持續4到5年的時間。
作為中國財政部門的“掌門人”,樓繼偉在歷次G20會議上的發言都引發市場關註。特別是近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在增大,市場也更關註中國高層官員的聲音。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樓繼偉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增速不可持續和中國經濟周期的變化。
他表示,中國過去依靠政策刺激取得了9%到10%的增速。但這是不可持續的,也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並導致產能過剩和庫存大量增加,必須逐步消化產能和去庫存,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樓繼偉稱,今後5年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包括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也要在2020年前完成。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將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這將是一個艱難的調整過程。
確認中國進入了去杠桿階段
另外,樓繼偉稱,中國經濟周期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
他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普遍啟動了去杠桿進程,但中國則從2009年到2010年開始了快速的杠桿化,並實現了10%左右的經濟增速,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50%以上。目前中國也進入了去杠桿階段,經濟增速降至7%左右。但即使這樣,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達到30%左右。
對於去杠桿階段的經濟特點,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曾表示,當前經濟實際處於“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過程中。
祝寶良分析,受外需持續低迷、國內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和人口增長減慢等因素影響,我國需求結構從以工業為主逐步轉向以服務業為主,對傳統商品的需求萎縮,與之對應的產業產能出現相對過剩,有的甚至絕對過剩,去產能將是今後兩三年的重要任務。近期,雖然房地產市場銷售有所回暖,但由於住房庫存量較多、在建規模較大, 房地產仍處於減庫存之中。產能過剩企業、房地產企業、地方融資平臺在前期快速擴張中積累大量債務,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地方債的積累速 度,但面對經濟下行和風險偏好降低,銀行慎貸、斷貸現象增加。
但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樓繼偉表示,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經濟也出現一些可喜變化。這包括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工業;貿易順差占GDP比重有所下降,國際收支更加平衡;上半年新增就業700萬以上,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全年中央預算支出增速將在10%左右
市場註意到,今年政府在財政政策上加速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的舉措。這包括推出債券置換、降低投資資本金比例要求、推出一系列專項投資基金等。
瑞銀證券宏觀分析師胡誌鵬表示,過去一個月決策層不斷加碼政策支持實體經濟。比如,央行再次“雙降”,通過降低實際利率、抵禦資本外流來維持寬松的貨幣信貸條件。財政部正式將今年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額度提高至3.2萬億,以降低地方政府每年利息支出約1500億元等等。另外,鑒於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異常波動,國務院在近期召開的專題會上重申了寬松的宏觀政策基調,並著重強調金融穩定,要求以更精準的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樓繼偉在上述會議上再次明確,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預計全年中央財政支出增速在10%左右,高於年初預算財政收入7%左右的增速。中國正通過提高特定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等方法彌補財政缺口,以保持經濟適度增長,支持推進結構性改革。
他強調,中國政府不會特別在意季度性的短期經濟波動,將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定力”。中國正按照既定部署,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