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媒體轉型:用戶訂閱or原生廣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7/57206.html

毫無疑問,傳統媒體大衰落是無可阻擋的趨勢。i黑馬也是一個新媒體,與同行交流中觀察到了很多媒體轉型方向,與《創業家》媒體轉型,走打通服務鏈條的四部曲:內容→用戶→關系→營收,模式不同,許多媒體在嘗試“用戶訂閱”收費或者“原生廣告”收費。但是,這兩種盈利模式都面臨著自己的困境。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最終完成了對《華盛頓郵報》的收購。在這筆交易後,《紐約時報》成為美國碩果僅存的、仍由大家族運營的主流大報。這筆交易反映的並非《華盛頓郵報》一家報紙的問題,大大小小的數字媒體和傳統媒體都面臨類似情況。實際上,從國內來看,各大互聯網門戶的營收結構也反映了這一點。搜狐、網易和騰訊都非常依賴遊戲業務,而傳統門戶和廣告業務的貢獻所占比例已經不大。其中一些公司甚至被投行分析師歸類為遊戲行業公司,而非媒體公司。過去幾年,媒體公司的廣告營收持續滑坡。實際上,媒體的廣告業務本身就與其目標存在沖突。一方面,投放廣告會導致讀者對內容的註意力被分散,損害閱讀體驗;另一方面,軟性廣告與媒體的社會責任相悖,不利於媒體在公眾眼中的形象和可信度。在《2013年新聞媒體狀態》報告中,美國知名調研機構皮尤研究中心指出,1/3美國人表示,由於無法獲得想要的新聞,或是新聞未達到預期,他們已停止關註某家新聞媒體。那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媒體公司如何獲得收入?用戶訂閱在《紐約時報》網絡版前年開始收費後,許多報紙正在探索用戶訂閱這一商業模式。用戶訂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廣告收入的下降。但實際上,根據《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等媒體的經驗,新增的用戶訂閱收入無法完全彌補廣告收入的下降。用戶訂閱模式通常也被稱作“付費墻”。今年,在被貝佐斯收購前,《華盛頓郵報》就已建立起了“付費墻”。但實際上,該報紙此前的董事長及CEO唐・格拉漢姆(Don Graham)曾明確反對收費。對於這一矛盾,《哥倫比亞新聞評論》認為,這是由於《華盛頓郵報》的商業模式正在瓦解,該公司手中的選擇越來越少。最終,“收費墻”也未能避免《華盛頓郵報》走向被出售的命運。許多財經媒體的網絡版都已引入用戶訂閱的模式,例如《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其中,《華爾街日報》網絡版最初12周的訂閱價格為12美元,而《金融時報》網絡標準版每月訂閱價格為35美元。這些財經媒體有著高質量的讀者群體。這些讀者通常收入較高,同時也願意付費,從而通暢地、不受幹擾地獲得這些對他們而言極具價值的財經信息。而對於在意價格、不願付費的讀者,這些媒體也提供了每月有限的新聞閱讀次數,而讀者還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等手段繞開“付費墻”,盡管這稍許有些麻煩。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棱鏡門”事件的英國《衛報》網絡版目前仍完全免費。但一些媒體行業觀察家認為,該報紙最終必將建立起讀者訂閱的商業模式。《紐約客》雜誌記者肯・奧萊塔(Ken Auletta)指出,《衛報》目前存在半公益性質。去年這份報紙虧損了3100萬英鎊,而前年則虧損了4400萬英鎊。實際上,《衛報》已連續9年虧損。作為一家以調查報道見長的媒體,以這種方式在數字時代生存非常困難。《衛報》總編輯阿蘭・拉斯布里吉(Alan Rusbridge)近期也表示,該報紙不會一直免費,他已經考慮多種用戶訂閱或付費的模式。《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卡爾(David Carr)也認為,在爆料“棱鏡門”事件並吸引大量關註後,對《衛報》而言目前是最合適的收費時機。“收費墻”引起的一大爭議在於,這樣的模式與新聞開放的準則背道而馳。盡管所有人都認為《衛報》制作的新聞很有價值,但關於如何為這些新聞付費則沒有統一的意見。如果啟動用戶訂閱的模式,那麽《衛報》對新聞開放的堅持將被動搖,因為這意味著絕大部分讀者將無法獲得由其制作的高質量新聞內容。原生廣告另一方面,許多發行商正嘗試新的廣告形式,例如贊助商內容或“原生廣告”,以創新方式去吸引品牌廣告主,爭取廣告收入的增長。純數字發行商BuzzFeed正是其中的代表者。BuzzFeed制作與普通新聞形式幾乎完全一致的贊助商內容,僅僅只是內容圍繞贊助商品牌來設計。盡管對《大西洋月刊》等嚴肅媒體來說這種模式不太合適,但BuzzFeed等娛樂性較強的媒體仍可以采用這種模式。實際上,BuzzFeed正在打造一個原生廣告網絡。去年10月就有媒體報道稱,BuzzFeed正嘗試在其他網站的主頁投放贊助商內容廣告,這些網站包括The Awl、Demand Media旗下的Cracked.com,以及新聞聚合網站Fark.com等。這一模式類似傳統廣告網絡。BuzzFeed今年將這一廣告網絡正規化,並開始向廣告公司推介這一產品。BuzzFeed選擇的發行商合作夥伴規模不大、數量不多,但這些小眾網站均擁有忠實讀者。BuzzFeed會根據這些網站主頁上的內容來制作贊助商內容廣告,使廣告融入頁面,僅僅只是通過小標簽來註明相關內容是廣告。其他一些公司,例如Sharethrough,也在提供類似的服務。BuzzFeed目前對廣告主的賣點主要在於,其讀者傾向於在社交網絡上分享內容,這意味著廣告主可以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免費的口碑營銷。此外BuzzFeed還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上購買廣告位,吸引更多人關註其網站上的贊助商內容。職業社交網絡LinkedIn也在向這一方向發展。過去幾個月,LinkedIn甚至被認為正成為一家媒體公司。該公司收購了新聞閱讀應用Pulse,發展了主頁新聞服務LinkedIn Today,並推出了熱點人物博客平臺LinkedIn Influencers。對LinkedIn來說,媒體業務一方面能推動原生廣告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面也能助其獲得更多用戶數據,從而有助於該公司核心的招聘工具的發展。不過,原生廣告也是一把“雙刃劍”。原生廣告的價格較高,但由於需要針對每家發行商進行訂制,因此規模難以擴大。對發行商來說,如果希望通過這類廣告獲得更多收入,那麽勢必需要創造更多的廣告位,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對於近期宣布即將上市的Twitter,這一爭議尤為明顯。Twitter在IPO招股書中沒有公布常見的每用戶營收數據,而是采用了自己的標準。不過美國媒體計算得出,Twitter的每用戶營收遠低於Facebook,兩家公司分別為0.55美元和1.41美元。這樣的比較有些“雞同鴨講”,因為很明顯Facebook上可以有更多的廣告形式,廣告價格可以更高。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來說,投資者希望Twitter能拿出更多的東西。面對這樣的局面,Twitter需要推出更多能帶來收入的廣告形式,同時也要避免這些廣告影響用戶體驗,導致用戶數增長或用戶互動的停滯。Twitter在招股書中已明確表示,如果未能推動用戶增長,或是平臺上用戶互動出現下降,那麽該公司的營收、業務和運營業績將受到損害。Facebook和MySpace此前均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社交媒體的本質是鼓勵用戶之間的互動,而所有成功的商業化模式實際上都是鼓勵用戶與廣告主及贊助商內容的互動。然而,在尋找自己喜愛的照片,了解關註對象最近動態的過程中,並不是所有用戶都願意與廣告互動。廣告巨頭WPP集團CEO馬丁・索瑞爾(Martin Sorrell)去年已指出,廣告與社交網絡在根本上存在沖突。他當時表示:“關鍵問題在於,Facebook是社交媒體,不是與搜索和顯示類似的廣告媒體。在社交會話中傳達商業信息存在風險。”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目前越來越多美國人認為Facebook的實用性已變差,其內容流中廣告已經過多。此外,圖片和視頻的尺寸也在不斷被放大,這部分是為了鼓勵用戶分享個人媒體,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圖片和視頻從理論上說能帶來更多廣告互動,從而創造收入。目前Twitter上的廣告還不像Facebook上一樣導致較大的幹擾,但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也相對較少,無法支撐預期中超過200億美元的估值。為了這一估值,Twitter要麽能以較低成本再吸引數億用戶,要麽就需要提升每用戶營收。目前看來,Twitter的答案是與電視網合作,發展“社交電視”體驗,即以社交媒體推動對電視節目的討論,與電視網合作開展廣告營銷活動。結論在核心的廣告收入滑坡的趨勢下,媒體公司正探索多種商業模式以繼續生存。傳統媒體普遍關註“付費墻”,而包括社交網絡在內的數字媒體則在探索原生廣告。然而無論是“付費墻”還是原生廣告,這些模式都有著自己的優缺點,媒體公司必須在財務指標、運營指標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做好謹慎的平衡,才能避免情況失控。或許只有把握好這一平衡點的公司才能在媒體行業走得最遠。(i黑馬:而除了以上兩種模式,《創業家》也在嘗試著另一種方式,可以成為新媒體賺錢四部曲:內容→用戶→關系→營收。)《創業家》創始人牛文文:我初步認為未來的媒體分四層:第一層叫內容,第二層叫用戶,第三層叫關系,第四層叫營收。我跟申音一起做《創業家》的時候,做內容然後賣廣告,從第一層直接到第四層,凡是從第一層直接做到第四層的人將來都會有麻煩。中國傳統是從內容到廣告,讀者是不是你用戶呢?其實不是。從內容到經營,我們《創業家》這五年走過來,開始好好做內容,然後賣廣告,這路走不通啊,走的不順,也要感謝不順,要順的話今年50%的收入下跌是肯定的,因為這個路走不通就想別的辦法了。隨便一家網站,開始都要做內容吧,就算自媒體也要靠自己吧?以虎嗅為例,做內容的方式是你自己的員工做還是人家替你做?區別不是很大,你把內容做好就基本獲得了一個品牌,然後你就賣廣告,如果這麽走就走不通了。做內容一切是為了用戶,如果你的內容不能沈澱用戶,直接賣廣告你是賣不長的,做內容的目的是為了用戶,讀你的文章的人是你的用戶,你要把他當讀者你永遠沒辦法。有了Google和百度以後所有的內容都是免費的,怎麽跟他們競爭?他們成本是零,你請幾個人去弄內容,這個成本回不來,怎麽把內容變成用戶?這是最難的一步,你的內容怎麽能吸引用戶?進而讓用戶生產內容,這是關鍵。其實做媒體出身的人要最註意的一點,你從用戶往關系做,先把營銷忘掉,只要用戶關系做通了就好了。媒體人,最會做的是內容,做內容是很重要的,但等到賞識我們的人再給我們錢,沒有救世主啊!只能靠我們自己,原先我們當主編的時候努力做好內容,我跟劉東華走了三段路,做好內容、賣好發行、把發行賣給廣告商,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同步完成,已經不給你這個時間了。所以大家要仔細思考一下,你去生產內容,這個內容有可能變現或者變成價值的時間和方式,如果不考慮這個事情就只能別人替我們考慮,總有一天別人會替我們考慮的,那誰也不會給我們埋單了,這是我殘酷的體驗。如何從內容到用戶,是最難的,有各種各樣的辦法,我認為申音突破了這一步。申音現在打造的“凱子曰”和“邏輯思維”,他們明白自己的用戶是誰,他們與粉絲的關系非常強烈,明年“羅輯思維”2千萬,王凱明年3千萬沒問題,他們從內容到用戶,用戶變成了關系。當你最後有了用戶、有粉絲的時候做營銷的時候要怎麽高級怎麽高級,做品牌,那就是很大的生意了。我們如果從內容出發做營銷可能有點兒問題,但從內容出發怎麽把用戶沈澱下來?用戶怎麽用移動互聯網做粉絲做關系?再在關系里怎麽做營銷?這四個步驟哪個都不要省,我認為這是這個時代比較大的生意,比較容易成的生意,我們傳統媒體過去主要省中間兩個環節,但中間兩個環節什麽人才能做成?敢於放下身段用人格跟用戶交流的人能做成,老羅(羅振宇)、王凱那個聲音跟用戶溝通,把自己跟用戶天天放在一起,其實就是明星效應,如果不敢把自己亮出來,還用團隊來打仗我覺得還有點兒問題,你敢於把自己的集團個人化,過去的時代里我們是回避。現在照老羅的說法,你就得把所有東西變成人格化的東西,人格才能互動,只有互動才會有社區,敢於把自己扔出去。《創業家》創辦五年來,我跟申音頭三年完全在做雜誌,後面兩邊我基本在做創業服務“黑馬大賽”和“黑馬營”,“黑馬營”的陳昊芝明年可能就上市了。現在,從媒體出發做用戶和服務,我明年準備回過身來再做媒體,因為我覺得這還是很重要的,重新再回來,因為我以創業家雜誌做的事兒,從內容到用戶到服務轉這個圈,我覺得動能和勢力不夠,媒體內容還是很重要的。那我們怎麽做呢?我們想做個創新基金,廣告全部免費,發行全部退出渠道,雜誌就不賣了,雜誌本身就是個紀念品,把優質的內容免費送給用戶,這是向申音和羅振宇學習,我也想在紙媒上進行嘗試。雜誌到廣告商那就真的是乞丐,人家給你分個一年10萬、20萬,我覺得那個真屈辱,《創業家》自己試了一把,通過創業家渠道,幫酒仙網送酒,搞事件營銷,一期雜誌的收入能做到百萬以上。我覺得中國媒體的春天還是很大的,咱們就等著那個寒冬慢慢過去,熬到開心的一天。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李瑋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18

【師兄幫幫我】成人教育培訓行業如何轉型並擴大生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4/57365.html

以下是一位成人教育培訓行業創業者面臨著企業轉型及擴大生源的困惑,「黑馬師兄」深圳市全程教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始人王首沖從客戶、營銷、管理等方面給出了詳細的解答。

【成人教育培訓行業創業者 周洋】

問:

老師,您好!目前我們公司主要是做成人學歷,職業資格考試培訓。現在很多企業或事業單位需要學歷,或者職稱。但是一個人在學歷提升之後就不會再來提升,回頭率很低,加上現在高校擴張很多高中畢業就讀了大學,而學歷低的只讀了中專就出去工作了。現在很困惑,這個產業是夕陽產業,我想請問老師我們在教育行業應該怎麼去做轉型或者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生源做的更好!

【黑馬師兄】深圳市全程教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創始人 王首沖

答:

1)首先參加培訓的年輕人都是上進青年,培訓屬於精神層面的需求,所以必須抓住客戶的心理,培訓絕對是講品牌的,品牌的直接體現就是價格,所以要絕對敢對學員喊高價,就好比黑馬營,如果收費很低就直接損害了品牌的形象;有了高收費就要對應高水平的師資,要與優秀教師簽署獨家授課協議,避免同行挖牆腳,同行競爭對手沒有相同師資時,你就有了定價權;

2)營銷是核心: 網絡營銷佔30%;口碑營銷佔30%;示範課營銷佔20%;傳統的宣傳模式佔20%, 要捨得按比例投放相應的成本;

3)要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合理的股權結構,打造團隊建設,激發團隊的潛力;

4)成人培訓的成果就是要轉化成就業,所以要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型公司建立培養學生定向就業協議;

5)成人培訓必須要運用連鎖經營的模式;

6)客戶的需求都是商家引導出來的,所以要善於創造打包產品,學員首次交費後就要引導其消費其他產品;

7)要善於利用政府及高校的資源,積極參與政府或高校組織的公益活動,對於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是個捷徑;

8)成人培訓的選址很關鍵,也有規律可尋,主要是有政府背景的文化場所,比如圖書館,書城或商業中心;

9)成人培訓絕對不會是夕陽行業,各行各業都需要培訓,就看你怎麼設計培訓產品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20

轉型無力:諾基亞手機帝國的衰亡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12/t20131223_533748.htm

  2013年9月2日,微軟宣佈斥資70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在移動通訊史上曾經無比輝煌的諾基亞王朝自此終結。曾幾何時,諾基亞是手機行業無可爭議的王者,它在1998年成就霸業之後,執掌江山長達14年,其品牌幾乎成為移動電話的同義詞。雖然近年來問題頻出,但是直至2012年上半年,它仍保持領先地位,而且在換帥後雄心勃勃,志與蘋果和谷歌決戰天下。但短短一年之後,這個龐大的手機帝國竟然分崩離析。

  芬蘭代名詞

  諾基亞,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1865年創立於芬蘭,至今已有150年歷史。最初其以造紙為主業,後來進入發電行業。一戰後,因瀕臨倒閉被芬蘭橡膠廠收購,其後芬蘭電纜廠加盟。1967年,三家企業整合成為今天的諾基亞公司。多年來,諾基亞經營類目繁多,是個名副其實的大雜燴企業。直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因為業務太過龐雜及電視部門的虧損,諾基亞遭遇嚴重財務危機。在當時CEO奧利拉(Ollila)的力主下,1992年剝離其他所有部門,只剩下通訊業務。這成為諾基亞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此後,諾基亞全力投入手機業務及GSM技術的早期開發。它基於GSM標準開發出的手機提供高質量通話、國際漫遊和短信服務,一經推出就極受歡迎,在全球範圍供不應求,不但幫助諾基亞在199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製造商,也為全球移動電話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基礎。在最輝煌的2000年,諾基亞的市值高達2500億美元,僅次於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到2012年為止,它共有員工10萬人,業務遍佈150個國家,是一個真正的全球化企業。諾基亞這個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成為芬蘭這個北歐國家的代名詞。可惜的是,強大的諾基亞帝國在經歷多年盛世後卻一朝覆滅。

  朝代變更 模式過時

  諸多原因造成了今天諾基亞的沒落。最關鍵的是,它沒有把握住朝代變革的脈搏,而被新技術浪潮徹底吞沒。在傳統手機時代,諾基亞以簡單易用的產品縱橫天下,所向無敵。但在1994年,IBM開發的智能手機樣品開啟了一個新時代。其後由RIM在1999年推出的黑莓智能手機風靡全球,將移動通訊帶入智能時代。儘管如此,諾基亞的領袖地位仍然不可撼動。因此,它無視智能手機的威脅,繼續大力開發傳統手機。直至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真正敲響了諾基亞帝國的喪鐘。谷歌隨後在2008年推出安卓手機。這兩家銳意進取的技術先鋒並肩完成了移動通訊史上的朝代變革,傳統手機從此而成為明日黃花。當全球用戶如潮般放棄傳統手機而投入智能手機的懷抱時,諾基亞的王朝已經開始坍塌,其勢一瀉千里,無法挽回。

  作為稱霸多年的手機帝王,諾基亞實力不可謂不強,但在引領智能時代的蘋果和安卓前卻潰不成軍,原因其實很簡單,新時代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和經營心態。諾基亞賴以成名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經過時,所以,它在和代表先進經營模式和理念的蘋果和谷歌競爭時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在傳統手機時代,制勝的關鍵是在研發支持下高效率的硬件生產製造和物流管理。這恰好是諾基亞這個工程師文化根深蒂固的企業之所長。尤其是在1995年,諾基亞為應對供不應求的良性危機成功重塑了自身的全球生產及供應鏈系統後,種類繁多、簡易耐用的硬件產品和高效精準的運營物流管理,就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寶。

  但在智能手機時代,遊戲規則完全改變。用戶需要的不再是精益求精的多種硬件,而是不斷更新的軟件和服務。更準確地說,用戶只需要一個高質量的硬件平台,用於消費種類繁多的應用軟件和服務。正因為如此,企業的競爭法則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硬件質量、種類和成本是競爭的基礎。因此,諾基亞佔壓倒性優勢。而在新時代,應用軟件和服務的質量和種類成為取勝的關鍵,蘋果和谷歌在這方面遙遙領先。

  更為關鍵的是,在智能時代,因為用戶需求太多樣,而且市場變化太快,一個企業已無法獨立打造市場需要的完整硬軟產品體系,需要大批第三方開發商,尤其是軟件和服務開發商協同作戰。換句話說,企業制勝的關鍵遠非是靠若干硬件產品,而是一個完整活躍、生生不息的企業生態系統。簡而言之,在舊時代,用戶需要的是手機,諾基亞的硬件商業模式稱雄。在新時代,用戶需要的則是具有通話功能的微型電腦,蘋果和谷歌的企業生態系統商業模式決定成敗。

  朝代的變革,決定了市場競爭完全展開了一個新的篇章。它其實是不同企業生態系統之戰,真正進入了企業集團軍對抗的時代。諾基亞顯然對這個朝代變革的核心特徵沒有深刻的認識,多年來還在開發傳統手機並在硬件開發上投入主要精力,戰略方向完全錯誤。它沒有全力培養自身打造企業生態系統的意願和能力,無法為第三方合作夥伴提供必要的支持,以至於圍繞自身智能手機的生態系統遲遲無法建立。在蘋果和安卓兩支聲勢浩大的企業集團軍面前,諾基亞幾乎還是單兵作戰,如同用過時的弓箭長矛對抗先進的堅船利炮。朝代變更後,曾經強大無比的諾基亞顯得如此脆弱,潰敗自然不可避免。

  硬件文化 轉型乏力

  作為過去數次成功轉型的全球頂尖企業,曾經善變的諾基亞面對智能時代的到來卻不再與時俱進,任由時代潮流將其拋棄,原因令人深思。

  其實,不為人知的是,曾帶領諾基亞在1992年深度轉型的總裁奧利拉很早就看出傳統手機在2000年左右會遭遇瓶頸,並開始推動下一代產品的研發。其結果是,諾基亞在1996年就曾率先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機諾基亞9000,具有電郵、傳真和上網功能,而在2000年就開發出類似iPhone的觸屏式智能手機,並於2004年推出成品。可惜的是,雖然方向正確,但其智能機的可用性和穩定性不佳,沒有獲得預期的市場成功。面對投資者紛至沓來的質疑,2006年卸任的奧利拉開始動搖。其繼任者、諾基亞財務總監克拉斯沃(Kallasvuo)則過度關注財務狀況,將智能和傳統手機部門合併,盈利的傳統手機重新成為諾基亞的主導。就在智能時代的華麗篇章正式開啟的前一年,諾基亞竟然違逆浩蕩的時代潮流,開始倒退。這個巨大的錯誤終於在不遠的將來徹底終結了諾基亞王朝。

  造成此致命錯誤的深層原因是諾基亞以工業製造為主的硬件文化和心態。作為一個龐大的製造型企業,諾基亞最關注的是效率、成本和生產製造的確定性。因此,它從本質上不喜動盪的變革,也不願承擔太多風險。而且,多年的成功讓諾基亞對自身的運營模式和方法過度自信,以為賴以稱雄的加工製造能力在新時代仍然可以無堅不摧。因此,它大大低估了智能手機對自身的威脅。當iPhone推出時,浸潤在硬件文化中的諾基亞工程師們片面地從硬件角度出發,認為蘋果機生產費用高,採用落後的2G技術,也無法通過諾基亞嚴格的防摔實驗,只能成為小眾產品。他們自身智能手機的失敗似乎更佐證了這個錯誤的觀點。而這種誤判則導致了整個企業缺乏深度變革的意願。

  當然,變革乏力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深度變革本身的困難。以前的諾基亞之所以善變,只是因為當時規模尚小,也並未實現全球化,而且部門剝離要遠比部門替換容易。現在的諾基亞則今非昔比,規模龐大,遍佈全球。它的文化、組織機構、生產和管理流程,包括人力資源都是圍繞製造手機硬件而形成。生產智能手機需要關注於軟件並打造企業生態系統,這種徹底的轉型幾乎需要一個企業從根本上改變其DNA,這對於以硬件為綱的龐然大物諾基亞無異於涅重生,難度極大。其他曾稱霸天下的大企業集團如微軟、英特爾、惠普、戴爾、雅虎和思科等也都在掙扎中轉型。同時,轉型就意味著放棄現有的核心盈利部門。開發智能手機無疑會衝擊甚至替換諾基亞長期盈利的傳統手機部門。此等壯士斷腕顯然絕非易事。因此,諾基亞對深度轉型一直猶豫不決,行動緩慢。這也正是柯達、摩托羅拉和RIM等企業滅亡的真正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變革乏力和諾基亞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有關。如果奧利拉堅信自己的判斷,力排眾議,繼續開拓智能手機市場,今天的諾基亞王朝一定依然強盛。但可惜,他不是雄才大略的喬布斯。其後的諾基亞總裁們也都較為弱勢,無法力挽狂瀾,給風雨飄搖中的諾基亞指引一條清晰的前進道路。高科技行業瞬息萬變,需要企業快速反應,隨時變革。只有強權駕馭企業才能使之長盛不衰。而芬蘭整個國家的文化過於民主,很難培養企業強人,日本企業如索尼等也是如此。所以,它們在危機中猶豫搖擺,長期無法走出泥潭。而三星就依靠強勢領導,高度集權,近乎軍事化的管理,善變而高效,在與它們的競爭中佔盡優勢。

  說到文化,諾基亞的衰亡和芬蘭文化息息相關。芬蘭的民族性格極其鮮明,內斂低調,簡單直接,意志堅強,實幹少言。在工業化製造時代,他們是一流的工程師,這也是諾基亞興起的基礎之一。但在飛速變化的智能時代,他們卻顯得古板僵化,在朝代變革前不知所措。所以,諾基亞的覆滅雖是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其實,當今各個產業都在向智能化快步邁進,內容和軟件將主導消費體驗。硬件則會逐漸成為平台而邊緣化。強大的工業國家如德國,其優勢也會漸弱。奔馳、寶馬甚至保時捷這些頂尖品牌在將來也可能成為今天的諾基亞,而被以內容和軟件主導的電動智能汽車如特斯拉等所取代。在這個內容稱王的時代,雄才大略,開明包容,敢為人先的美國的優勢會更加明顯。

  內鬥頻繁 研發難成

  諾基亞的研發戰略也深受其硬件文化的影響,導致研發過程混亂,效率低下。這成為它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因素。在高科技行業,絕大多數企業的失敗是因為不再創新,而諾基亞卻並非如此。其實,它在創新投入上一直名列前茅,過去10年投入400億美元,是蘋果的四倍。即便是在危機顯現的2010年,諾基亞的研發費用仍高達5億歐元,佔移動電話行業總投入的30%。儘管如此,諾基亞長期以來卻無法推出一款拳頭產品,在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始終處於劣勢,這反映出它大規模製造模式的研發風格問題重重。

  其實,諾基亞的研發能力不可謂不強。但它的硬件文化和製造型企業心態,強調嚴格的項目管理,確保了生產的準時和穩定性,卻導致了過度謹慎,即便是在創新方法上。奧利拉時代推動的美式員工績效考核方式,進一步降低了員工承擔風險的意願,激進式創新基本被扼殺。雖然諾基亞很早就開始智能設備的研發,但初期市場效果不好,它就輕易放棄。而且,最核心的戰略性研發錯誤是,當智能手機開始大行其道之時,它竟將主要精力放回傳統電話的研發中,本為規避風險,孰料卻自掘墳墓。

  另外,硬件心態主導的研發過度強調硬件的性能多樣性,導致諾基亞同時開發太多產品,既使得研發精力太過分散,也使產品差異化較弱。如從2011年底,諾基亞共推出18款路密亞(Lumia)系列產品,卻無一制敵利器,可謂作繭自縛。而蘋果正好相反,它充分理解新時代已是內容戰,用戶只需一個硬件平台,但要無數內容和應用,所以只精心打造一款明星產品。在軟件上,諾基亞也長期同時開發和管理多個不同的操作系統,卻無一成功。

  不但如此,諾基亞研發部門還內鬥頻繁。團隊之間競爭資源,爭權奪利,在政治鬥爭上花費大量時間,以至於完全偏離公司目標也在所不惜。內鬥不但導致大量資源的浪費,而且使得部門之間缺乏配合,研發工作混亂無序,喪失方向。更令人不解的是,曾經如此強大的諾基亞,其研發和市場化部門嚴重脫節,諸多良好的樣品無法轉化為產品,如它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悄然開發一款如同蘋果iPad的觸摸式平板電腦就沒有上市。這些樣品成為諾基亞重研究、不注重產品市場化的犧牲品。其結果是,諾基亞專利數目不斷增加,業績卻不斷下滑。

  微諾聯盟 前路渺茫

  微軟和諾基亞都曾是高科技行業舉足輕重的領袖。它們的結盟看似強強聯合,但其實不然。在移動平台時代,這兩個企業都錯失了變革的良機,遠遠落在了競爭對手的後面。首先,微軟的操作系統至今沒有得到第三方開發商的大力支持,難以和蘋果iOS和谷歌安卓抗衡。諾基亞的手機更是潰不成軍。它們的結合實為弱弱聯盟。正如一位谷歌員工戲言,兩隻火雞加起來也無法成為一隻雄鷹。另外,微軟除遊戲機外,在開發其他硬件設備上均遭敗績,包括最近推出的平板電腦Surface。諾基亞複雜的供應鏈系統遍佈全球,管理難度極高,微軟恐難應對。而且,微軟自身正進行機構深層變革,也即將換帥,軍心不穩,順利整合諾基亞似乎難上加難。

  其實,收購諾基亞是微軟的無奈之舉,因為採用它操作系統的硬件廠商極其有限,超過80%的移動平台產品都來自諾基亞。如果諾基亞手機徹底覆滅或投入安卓陣營,將帶給微軟毀滅性的打擊。微軟應對朝代變革已經很遲,現在唯有亡羊補牢,硬軟整合,把自己從一個日益過氣的軟件公司轉型為設備和服務公司。雖然微軟知道自己購買的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但它好像除了這孤注一擲的最後一搏,別無他法。

  諾基亞其實有和谷歌合作的機會,如果選擇安卓系統,或許還有復興的可能。但一朝被微軟收購,敗局幾乎已定,這也是宿命使然。遙想當年,諾基亞雄姿英發,橫掃天下。在它全盛的10年裡,竟然貢獻了芬蘭全國經濟增長和出口的1/5,真可謂富可敵國。但它在朝代變革前猶豫拖延,固步自封,錯招頻出,最終由輝煌盛世變為明日黃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3

【案例】Refinery29:5次轉型,如何找到投資人並活到現在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57.html

成立已八年之久的Refinery29是一家生活時尚網站,擁有一群忠實的粉絲,現在這已經是它的第五次“轉世”。先前,它依次做過側重精品的在線集市、山寨團購網站、推薦引擎、電子商務網站,及至現在這個全面集成的內容中心。今年同為34歲的兩位聯合創始人――斯特凡諾和菲利普・馮・鮑里斯――一次又一次地向投資人作出承諾,然後一次又一次地使期望落空。在i黑馬的觀察中,很少有公司能像他們這樣頻繁轉換方向,還能不斷吸引投資人繼續投入的。他們是如何做到並活到現在的?(Refinery29聯合創始人賈斯汀・斯特凡諾(左)和菲利普・馮・鮑里斯)還在25五歲上下時,兩位創始人就曾向投資人向他們砸下3,000多萬美元的投資人做出承諾,要打造時尚洞察與品牌銷售的完美結合體。10月中旬,在C輪融資中從Stripes集團(投資於醫療保健、音樂與消費品初創企業領域,同時也包括Art.com和Elance之類的網站)籌集到2,000萬美元之後,他們再一次調整了戰略。新零花錢在手,R29計劃拋棄電子商務(在它今年有望進賬的3,000萬美元營收中,電子商務收入可能占200萬美元),轉而擴充內容,以及移動和視頻平臺。它幾乎完全在商品銷售方面認了輸。它大部分的廣告收入都來自於原生與條幅廣告,以及廉價的推廣鏈接。最近,它將希望寄托在了贊助內容上。“假如進展如我們所願,”斯特凡諾說,“我們今年有望賺到1.5-2億美元。但結果沒有。”R29是怎麽活到今天的?靠的是運氣,好得離譜的運氣;還有耐心超凡的投資人,任其永無止境地一路折騰。“我一直把它看成是長期的,”設計師兼零售商史蒂芬・埃倫說,他從一開始就是R29的投資人和擁躉。Refinery29得名於最初的29家入駐零售商,意在對時尚商店與活動的雜亂現狀加以“提煉”。它是日常工作窮極無聊的產物。馮・鮑里斯當時供職於華盛頓特區的一家政治智囊機構,而斯特凡諾則為市民投訴委員會調查針對紐約市警察的投訴。(還有一名合夥人喬納森・福爾岡沒過幾個月便離開團隊攻讀法律學位去了。)馮・鮑里斯和斯特凡諾曾是寄宿學校的好友,兩人在都沒有時尚或零售業背景的情況下發布了一份城市指南,面向男性與女性提供他們所中意商店的點評文章。為彌補經驗的不足,他們拜訪精品店,結交諸如Rag&Bone之類的新興品牌,聘用皮埃拉・傑拉迪(馮・鮑里斯的妻子)這樣的專業人士擔任創意總監,並從紐約時裝周官方出版物the Daily挖來了克莉絲汀・巴巴里克出任總編。他們還偶然結交了史蒂芬・埃倫,在紐約皇後區名不見經傳的泰國餐館結下不解之緣。埃倫投資了16萬美元。他被兩人將商業與內容相結合的想法深深吸引,同時也對他們的儉樸驚嘆不已。“他們的辦公地點在地下,由多個地下室構成,這讓我很驚訝。”埃倫回憶說。R29靠諸如Nexxus Salon Hair Care和Glam這類客戶的顯示廣告勉強維持生計。2008年,他們在曼哈頓亂糟糟的港務局客運總站設立了一家臨時商店用於高級時裝展示,這一舉措帶來了50萬美元的銷售額,但大部分都進入了設計師合夥人的口袋。在經過幾個月尋找種子基金無果之後,R29在2009年一度瀕臨倒閉。“有些人同意之後又突然變卦,”斯特凡諾說,有一位投資人原本能為我們打開機會的大門,他承諾會投資8萬美元,但報價表到期後就再也沒有接過我們的電話。最後,在2010年的2月,一筆5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到位。這筆資金來自於若幹天使投資人以及High Line Venture Partners的管理合夥人夏娜・費舍爾,使R29起死回生。更確切地說是改頭換面了。2010年11月,該公司新增團購業務,而這個領域的蛋糕已經被遠遠更為強大的對手如Gilt、Groupon和LivingSocial等瓜分得差不多了。不打緊。馮・鮑里斯預測,這項被稱為Refinery29 Reserve的業務所帶來的收入將占到總營收的25%,而當時2011年的營收是900萬美元。結果,它只達到了預期的一半:120萬美元。回到原點――重新尋找新的投資人。曾幫助引導Pinterest籌集機構投資的費舍爾,也為他們敲開了機會的大門:2011年7月,由首輪資本和Floodgate領銜的A輪融資為他們帶來了450萬美元。馮・鮑里斯和斯特凡諾藉此重新啟動Reserve,該業務後來新增了一系列商店與精品團購交易。他們再一次作出承諾:到2012年,電子商務收入將占據總營業額的40%,這又一次落空(最終只占到14%)。但由於讀者的高度積極性,廣告收入在近兩年內幾乎翻了兩番。也許正是這一點堵住了人們的嘴。“他們在電子商務方面嘗試了很多東西,也繼續在搗鼓新的方式與創意,”First Round合夥人克里斯・弗拉里克聳聳肩說,也算是原諒了他們。他希望R29能夠將移動――現在該網站31%的流量來源――變成一棵搖錢樹。這些一廂情願的想法中,也許總有一些能成為現實。去年,R29招募了20名工程師,加入其斥資100萬美元建設的一個名為“雅典娜”(希臘智慧女神)的數據庫計劃。該計劃於今年8月揭幕,會將網站上所涉及到的所有產品與任務進行鏈接、生成目錄。有了這個數據庫,用戶們將可以有按照風格主題與品牌名稱來搜索各自喜歡的商品。與此同時,它還將幫助廣告商瞄準潛在客戶,長期內,還可以讓廣告商通過付費,更加深入地了解R29讀者的喜好。“他們做商務引擎不怎麽成功,” Stripes集團管理合夥人丹・馬里亞承認說,該集團在R29的投資,價值估計在1億美元上下。“但是,他們擁有一個快速增長的媒體品牌,備受受眾青睞,而且業務有利可圖。”斯特凡諾則說得比較謙虛。“要把業務做大,你就必須犯錯、願意失敗,”他解釋說。當你的小金庫又新增2,000萬美元的時候,說起來當然很容易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福布斯中文網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82

【案例】三年三度轉型,e家潔雲濤講述如何做好O2O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2/57570.html

i黑馬預言,2014將會是O2O的爆發年。外賣、打車、家政都會是參與者。e家潔就是一個家政O2O應用,但i黑馬覺得值得一提的是,e家潔是由之前的嘟嘟打車轉型而來。e家潔創始人雲濤認為,目前成績還不是很好,還沒有形成一個特別成熟的模式,正在探索中。但由於有了之前做打車應用的反思,雲濤認為他能找到心的方向。雲濤的思考有哪些?對大多數人而言,知道“e家潔”應用是今年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以e家潔為例,認為這個提供小時工服務的應用不可能擠進應用商店的豪華榜單,百度的輕應用則是推廣類似應用的最佳解決方案。在得到李彥宏的“硬廣”後,e家潔以及創始人雲濤名聲大噪,在百度大會的第二天,e家潔的下載量翻倍。在初具光環的背後,熟悉他的人知道,在此之前,他還有一次不成功的創業經歷,做打車軟件嘟嘟打車。不過由於本身運營上存在問題加上政策的原因,轉型做了e家潔。如今,轉型做e家潔已有大半年。雲濤認為,目前成績還不是很好,還沒有形成一個特別成熟的模式,正在探索中。不過,對此前做嘟嘟打車的反思,讓他在家政O2O找到新生的力量。失利於打車市場雲 濤被眾人所知是做嘟嘟打車。其實,2011年,雲濤從大公司離職,最初做了一個項目是嘟嘟快捷租車。在當時,這是一個新的模式,用戶不需要購買車輛,而是 通過租車來便利自己的出行。要租的車輛放在全城各地,用戶先成為會員,驗證身份信息後,可以通過APP去解鎖車輛,就可實現租車。當 時,雲濤的做法是自己不購買車輛,而是與與汽車租賃公司合作,把車租過來再裝上自有設備出租。但實際上,雲濤團隊跟汽車租賃公司合作非常困難,租賃公司不 想把新車出租,只喜歡出租已有五六年期限的舊車,而且不是按天,而是以包月的形式出租,一下子給雲濤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壓力之下,雲濤想把租車的模式變得輕一點。當時,易到用車等租車公司已經小有起色。2012年5、6月份時,雲濤的團隊開始做嘟嘟打車,其模式是經濟版易到用車。當年10月份上線了客戶端,但做了兩個月之後發現就這種模式的發展空間也很有限。一 個是定位問題。易到用車做的市場跟出租車市場比較遠,其目標用戶完全是兩類人群,嘟嘟打車的市場跟出租車市場非常近,只比出租車的價格高10%左右,直接 觸動了出租車市場的利益。同時,嘟嘟打車所使用的車都是十幾萬的經濟型用車,與普通出租車相比,駕乘體驗帶來的顧客滿意度沒有明確提升,用戶多付了錢但沒 有帶來相應的舒適,導致用戶很難形成回頭客。另一個是對政策認識的方式不夠深。最初,他們希望能重複美國租車公司Uber的經驗,但失敗了。Uber一開始也受到美國政府的打壓,但通過一些合理抗爭,加州議會投票通過宣布Uber合法。但雲濤後來發現,嘟嘟的模式是被政府嚴格禁止,這對團隊的打擊挺大。另外,雲濤也沒有解決商業運營車輛的保險問題。“必須得有新的保險品類,這需要交管委有相關的文件,認同企業的經營方式,保險公司才願意做這個品類保險”。意外轉型家政O2O2013年年初,在放棄嘟嘟打車時,嘀嘀打車開始風生水起。雲濤一度有轉型嘀嘀模式的考慮,但是後來評估,嘀嘀當時已經做得不錯,再去追趕挺困難,不如找別的方向。“我們有一個評判的標準,認為線下有中介的地方我覺得就可以做。”雲濤瞄準了保潔、美發和維修等方向。究竟要確定什麽方向,雲濤團隊去實地調研各個方向的發展潛力。一次,雲濤團隊去北京百子灣附近黑車師傅集中的村里調研。“當時我們跟一些黑車師傅聊天,他說你們這個模式要是套在我們家媳婦身上多好啊。”雲濤發現,這些黑車師傅的妻子都是做小時工的。“我們做O2O已經一年了,為什麽自己不創造一個商業模式?”雲濤說,保潔行業還沒人做,就開始做這個方向。e家潔最開始想和家政公司合作但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傳統家政公司賺錢就靠兩頭忽悠;派活不分遠近,小時工普遍遲到,而且磨洋工;家政公司管理松散,既不篩選,也不培訓小時工;傳統家政抽成高達30%,小時工跟用戶接觸後就會留私單。e 家潔通過手機客戶端和運營解決了上述問題:比如客戶端平臺讓小時工可以和客戶直接對接;取消家政公司的中間環節,服務價格統一為2小時40元,並設置加價 功能,不對小時工抽成。;對小時工進行篩選和和身份驗證,並設立服務評價系統激勵客戶與小時工。目前在e家潔上認證的阿姨已經達6000名以上,在北京和 上海也開了8家門店。目前,最困擾雲濤的是跑單問題。其他應用沒有跑單的困惑,比如嘀嘀打車,服務非常標準,不存在跑單。另一個應用e代駕,通過服務監控,也不容易跑單。“我們存在跑單,又存在服務標準不一的問題。”雲濤說。一個原因是保潔行業本身的問題。用戶使用App頻次不一,和一個阿姨建立起服務聯系後,如果感覺阿姨的服務還行,從此以後用戶和阿姨傾向於直接線下聯系,繞開了App平臺本身。App只起到最初連接用戶和阿姨的作用,但APP的後續的平臺價值沒有體現。另 一個是服務標準不一的問題。每個阿姨的打掃潔凈程度不一,e家潔要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的將服務細節傳遞給每個阿姨,這種重複教育和優化的時間很長。由於 阿姨的服務無法移植到外地,如果拓展新的城市時,還需要重複做阿姨拓展和服務規範的工作,相比較打車領域的拓展,家政O2O的異地拓展困難很多。針對這些問題,雲濤目前籌劃通過會員機制增加增值服務,提高用戶粘性。比如通過平臺和阿姨建立聯系,通過用戶積累積分送深度清潔服務等形式。在這之外,雲濤更擔心如何解決安全信任的問題。在他看來,小時工阿姨的價格已經不是門檻,但安全性卻是。目前,雲濤選擇同政府合作確認阿姨戶籍等信息,另一方面是推出家政保險。之所以要做這些,在這背後,是雲濤的更大的想象。他希望通過小時工阿姨成為家政服務的入口。“通過阿姨去發現家中的問題,比如家電維修、管道維修等,拓展新的增值服務。”汲取打車創業教訓發力e家潔雲濤說,做O2O一年,經歷了商品、商家和服務三個階段,模式從重到輕,輕的模式更容易讓O2O形成規模效應的。比如做嘟嘟快捷租車是和商品合作,但其實跟車合作有成本比較難。後來做嘟嘟打車是跟汽車租賃公司合作,但管控租賃公司同樣很困難。後來發現,O2O聚合人的服務是最好的,也是最快的。以嘀嘀和快的兩大打車軟件為例,他不跟汽車租賃公司,而是跟出租車司機合作。通過運營,可以在司機圈里形成口碑傳播,把規模快速做起來,然後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拓展,擴張速度可以非常快。不過,欣慰的是,雲濤吸取了過去兩年的經驗和教訓,然後發力e家潔的運營。雲濤透露,e家潔的運營也汲取了做嘟嘟打車的諸多教訓。比如,受制於資金,只有一兩百輛車輛,訂單數很低。沒有去管控司機的服務,沒有形成良性口碑。e家潔的運營增強了服務管控,比如通過技術手段在應用中增加阿姨遲到提醒,發送給阿姨路線。通過線下家政公司合作培訓阿姨。通過電話、短信等形式告知阿姨一些如何打掃更幹凈的小知識。更深刻的經驗還在於O2O中,線上和線下的運營平衡上。雲濤發現, 在嘟嘟打車時,光做了與汽車租賃公司的合作,卻沒有註意規模的拓展上。e家潔學習打車軟件拓展司機用戶的方式,集中精力“招安”阿姨。“打車軟件通過補貼司機的方式拓展司機群體,加上訂單的增加,司機嘗到了甜頭,形成了口碑傳播,規模做起來很快。”雲濤回憶團隊拓展阿姨的過程很是有趣:“說服阿姨其實比出租車司機師傅還要容易,一是不從阿姨的服務中抽成,二是還給阿姨一點甜頭,比如一袋米,阿姨們就很滿足。”比如,雲濤告訴阿姨,只要說服自己認識的20名阿姨加入e家潔就可以獲得一袋米的獎勵,阿姨有的第二天不去幹活也要去說服其他阿姨。“和阿姨聊天的時候,阿姨的眼睛就盯著那袋米看。”雲濤笑言。一 方面在需要拓展的新區域開設門店吸納該地區的阿姨,另一方面,通過阿姨之間的相互介紹增加阿姨的規模。從今年5月正式做e家潔,在北京地區,到8月已經有 3000名阿姨進入,到今年12月份,已經達到6000名阿姨。相比較其他新進入市場的阿姨幫等家政應用,e家潔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競爭門檻。不過雲濤認為,這個數量還遠遠不夠,有2-3萬名阿姨才能玩轉北京的家政O2O市場。雲濤的忠告三年幾度轉型,雲濤認為,有幾點是創業者需要註意的。首 先是根據自己的模式特性控制自己的擴張速度,家政O2O不能完全學打車軟件。打車模式不容易跑單,兩個月融一輪資,模式很好。其他O2O產品還是要沈下心 來,做點實事。比如e代駕的核心是做好服務管控,家政O2O要做好阿姨培訓,提升服務質量。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要很謹慎,一定要把這個模式探出來之後再去花 錢。二是創業方向不能觸及政府的政策紅線。嘟嘟打車的失敗不是僅是運營的問題,更深層的問題是因為政策問題被迫停止。但後來,雲濤選擇和政府能合作的方向,比如家政服務和政策沒有沖突,反倒可以尋求政府的幫助,比如身份信息確認,家政協會的整體推進O2O進程等。三是O2O不能光顧線上,更要重視線下的運行。做嘟嘟打車時,嘟嘟沒有像打車軟件那樣重點拓展線下。後來做e家潔,雲濤最開始做的是籠絡阿姨,阿姨達到一定的數量後,配合線上用戶的體驗形成e家潔的口碑。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宗秀倩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966

【案例】YOHO!:潮公司轉型電商,如何做到年收入5億元?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6/57689.html

i黑馬觀察到,在傳統行業轉型電商並不順利的當下,從潮流雜誌起步的YOHO!,先做互聯網社區,再切入電商領域,轉型轉的精彩。在過去的三年中,其電商網站YOHO!有貨保持了每年250~400%的營收年增速,並且已經盈利,今年預計營收額在5億元。最近YOHO!的估值已上漲了2.5倍。YOHO!是如何成功做到的?為什麽會是YOHO!?2008年底,梁超決定進軍電商領域,這讓部分投資人覺得詫異和不理解,在他們看來,一群媒體人轉型做電商不太靠譜,應該讓有互聯網經驗、懂電商運營的人來做。最終,梁超做成了。1、流量真經:讓想買東西的用戶主動來找我們,而不是撒廣告去找他們。身處一個流量饑渴的年代,YOHO!有貨過得還算滋潤,它的自來源用戶占到了訪問量的50%以上,基本是老用戶,或者由YOHO!的媒體產品導流而來。與此同時,YOHO!有貨也做一些市場投放,主要是搜索優化、CPS和廣告聯盟等,費用支出控制在10%以內,但ROI卻可以達到1:8。“不要去找流量最大的地方在哪里,而要思考用出現在哪里。”梁超稱自己始終堅持一點,讓想買最新潮品的用戶可以主動找來,而不是撒廣告去找他們。你會發現,在YOHO!構築的五位一體模式(即潮流雜誌、互聯網社區、APP、電商官網YOHO!有貨以及潮流活動YO’HOOD)中,幾乎都是年輕潮人們獲取價值信息與產品的陣地,由此可以低成本獲取流量。比如,今年7月底YOHO!曾經在上海舉辦了一次大型的線下活動,有2萬人參與,近70%的人當場註冊了YOHO!有貨的賬戶。有趣的事情是,媒體與電商的混合基因,使得很多時候用戶在點擊YOHO!投放的廣告時,會不經意間模糊這兩者的界限。用梁超的話來說,他們對YOHO!媒體品牌的認知,超過了對廣告的註意力。梁超覺得還可以更潮一些,比如他正在考慮增加了一些視頻節目,教用戶如何搭配;明年跟銀行合作發行一些“潮”信用卡,讓用戶在購買潮品時可以享受分期免息付款;他還在跟微信洽談,希望用一種更潮的方式來做微信會員。2、貨品稀缺性與不可比價性,源於采購與買手的搭配與協作機制。目前,YOHO!有貨上約有300多潮品牌,近90%的產品是獨家,從而構築了貨品稀缺性與不可比價性的競爭壁壘。這會羨煞很多垂直電商,而外界所能看到的秘訣是,YOHO!有貨與諸多潮流品牌或明星聯合發行獨家副線產品,或者獲取國際大牌的獨家授權,乃至與原創設計師進行排他性合作等。不過,YOHO!更核心的競爭力也許在於依托自身媒體加電商的混合基因,搭建了采購與買手的黃金團隊與協作機制,並將貨品運營融入到媒體內容傳播當中。以采購為例,要采購潮品尤其是國際大牌的產品,YOHO!都必須參加品牌的訂貨會,提前3~6個月預定,這就需要團隊的合作分工。其中,采購人員需要根據經驗和歷史數據,確定每一個品牌大致的采購預算,而由潮人、編輯組成的買手團隊負責標註,將所有款型按照引爆潮流、暢銷、一般、淺嘗輒止等分級標出。標註的結果會交到采購手中,從而確定每個款型的最終采購額度。梁超並不滿足於此。在今年10月份之前,YOHO!的架構還是事業部制,媒體的做媒體,電商的做電商,組織內部的協作不夠靈活。現在,他已經把公司打散,改為大部門制,把零售、內容傳播和市場渠道的部門整合到一起。由此帶來的變化是,現在電商部門采購回來的商品,潮人編輯都會參與進來,梳理出哪些代表了當下的潮流,並融入到日常的媒體內容傳播中。3、移動互聯網布局吃準痛點,O2O重在“逛”氛圍中的用戶接觸。早在2年前,梁超就醞釀布局移動互聯網,其YOHO!潮流誌APP在蘋果應用商店中的下載量遙遙領先,而YOHO!有貨APP的訂單目前已占到總銷售額的20%。梁超說,2014年他要把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而目前最大的痛點是如何讓用戶在碎片化的時間,還能夠經常使用YOHO!的移動產品。“潮流跟吃飯不一樣,並不是離開潮流,日子就過不下去了,YOHO!的移動產品必須要讓潮流變得有趣。”梁超稱,正在嘗試移動端特賣、閃購等方式,讓用戶時不時拿出手機來看看,從而提升活躍度。更值得期待的一場實驗在於YOHO!將進軍線下,嘗試O2O泛渠道零售。我提醒說有些淘品牌曾在此吃過教訓,畢竟線上和線下的零售玩法存在一些隔閡。梁超笑著說,最不怕的就是有隔閡,“ 我們不是為了售賣產品而開線下店,而是因為用戶有需求,國內的Shoppingmall都過於雷同,潮品太少”。YOHO!將在南京開出第一家體驗店,梁超對於店面的功用定位有著清晰的認知:60%的精力用於與消費者的接觸,打造一種潮流文化空間與逛的氛圍,只要用戶接觸了,喜歡了,剩下40%的銷售就會水到渠成。按照這一思路,YOHO!的線下體驗店將立足於體現一種有格調的“逛”氛圍,也會不定期邀請一些達人或明星舉辦活動,引爆客流,還要帶入科技感,用戶看到的商品可以現場購買,也能夠在線上下單。已經有不少商場找到梁超,希望能夠YOHO!能夠入駐,從而提升潮流氛圍,有地產公司甚至提議能否與YOHO!合作建一個潮流mall。4、從產業鏈到生態圈,將平臺與資本能力輸出。去年,銳步跟電影《蜘蛛俠》制作方合作出過幾款定制鞋,它先在淘寶上放了半個多月,結果只賣出20多雙。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銳步找到了YOHO!有貨,結果僅僅一晚上就賣出了80多雙。“YOHO!能夠走到今天,在於找到了將上下遊盤活的獨特價值。”梁超稱,YOHO!有貨的流量不如淘寶大,但包括耐克、香港I.T、Vans、銳步等上遊的一線潮流品牌,願意為之供貨,並將其作為一級代理商,原因有二:一是YOHO!覆蓋的潮人一族是它們最想影響的目標客戶群,能夠產生共鳴與品牌忠誠度,二是對潮流貨品的售賣能力要強於其他電商平臺。對下遊的消費者而言,YOHO!做了8年的潮流媒體,已經樹立了潮流風向標的地位。這種價值聚合使得YOHO!趟出了新路,成為電商圈最獨特的風景,但梁超也在反思:“我們想從潮流產業鏈轉向構建生態圈,畢竟產業鏈更像是向上下遊索取的模式,而生態圈卻可以全行業同步前行,格局遠大於電商本身。”梁超認為自己擁有潮流媒體與潮流零售兩大平臺,還有多輪融資帶來的資本優勢,現在已經站在了風口上,接下來就看如何輸出這種平臺生態能力。目前,YOHO!平臺商有約300多個潮流品牌,梁超希望明年做到400多個,2015年達到500~600個,這將基本囊括適合國內年輕人消費的一線和原創設計師品牌。為此,YOHO!準備在明年專門開辟一個新的渠道平臺,專門孵化那些規模較小的、新秀的潮流設計師品牌。長久以來,國內的諸多設計師只能是懷揣著創意夢想,卻只能開一家小門店,梁超希望改變這個現實。梁超的平臺夢有一點比較關鍵,即如何維持小眾潮品牌的供應鏈規模與穩定性。他的想法是分工合作,與具有生產能力以及線下零售能力的公司合作,在明年上半年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同時還可以用入股或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加速對本土潮品牌的孵化。“一旦這一構想完成,中國大部分的優秀的潛力設計師,基本都會在YOHO!的大平臺上。”梁超稱。當然,YOHO!還有更多“潮”價值鏈生長的未來故事,比如隨著年輕潮流族群逐步成熟,“潮流旅遊、潮流吃喝、潮流餐館”等生活方式內容與服務,也能夠添加到其潮流生態圈的版圖當中。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派代網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11

從下市破局到啟動轉型大計的首度告白 陳泰銘:國巨將重回獲利成長曲線

2014-01-06  TWM
 
 

 

在前有日、韓角逐,後有中國業者追趕之下,國內被動元件龍頭國巨腹背受敵,董事長陳泰銘啟動改造計畫,準備透過調整資本結構,讓國巨重回獲利成長軌道,他首度公開這次出手的盤算。

撰文‧周岐原

「我一定會把國巨公司帶回到獲利成長的軌道上。」國巨董事長陳泰銘說。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台北市氣溫下探十度,陳泰銘接受《今周刊》專訪,說明他規畫國巨下市以來的心得。

二○一四年,對陳泰銘而言將是個變動的年度,因為六月分,知名私募股權基金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持有國巨的可轉債即將到期。KKR如何退場,對國巨股權結構影響重大。

調整首部曲

減資三成 業績逐漸好轉面對這個調整,陳泰銘首先拉高持股。資料顯示,陳泰銘個人持股已經從選任時的三.五萬張提高到十三.九萬張,相當於總股數九%,他藉此做好鞏固經營權的準備。

二方面,他也針對國巨規畫一套資本結構調整方案,這個計畫預期為時五年,一三年減資三成之後,未來四年將繼續領導公司轉型。

陳泰銘坦言,只要未來公司沒有整併事業的其他資金需求,他希望持續調整資本結構,讓資本市場重新認識國巨的競爭力,這也是上市二十年、身為國內被動元件龍頭的國巨,自一一年「下市案」未獲政府核准以來,最大規模的變革。市場正在睜大眼睛觀察,嫻熟資本操作的陳泰銘,這次再度出手,將有什麼盤算?

從一三年前三季財報看來,國巨的業績有好轉跡象。例如一三年前三季EPS(每股稅後純益)為○.五元,高於一二年全年的○.四八元;代表本業獲利的營業利益率,也高過一二年水準。陳泰銘指出,自從下市案觸礁以來,一直在微調國巨的經營策略,他認為成果將逐步浮現,「一四年,會更明顯。」然而,陳泰銘對於台灣電子業的前景,語氣依然審慎保留。

「以前葉國一(英業達集團會長)說,電子業是『茅山道士』(毛利率三%至四%),但我看,現在大概是二%。」陳泰銘頗為無奈。他指出,在早年高速成長時期,國巨曾連續多年配發高額股票股利,這讓「過去的股東很enjoy(享受)」,也因此逐步墊高股本;當獲利逐漸失去動能,勢必面對調整。

股權保衛戰

防對手買走KKR持股

回顧六年前,國巨為何發行二.三億美元可轉債,引進KKR?「我想靠KKR的平台,它畢竟在國際上做過很多收購、重整,有它的reputation(聲譽)。」陳泰銘說。

他解釋:「(擴充)新產品、技術、通路,這些東西都不容易。我們看上的,不外乎歐美、日本公司,但前後談了幾年,真的很難突破。七、八年前的背景是,他們覺得Made in Taiwan還是比較低階,日本公司寧願賣給歐美,也不可能賣台灣人。」國巨因此另闢蹊徑,希望藉由KKR這家全球最大私募基金入股,提高在海外尋找合作機會的能見度。

陳泰銘坦言,當初與KKR提出下市案,原是準備讓員工入股,避免流動率過大,透過下市一次解決,以免在員工分紅費用化之下,「還沒享受利益,費用就先打個折扣。」不料,當主管機關明示「沒有必要」、下市案不予核准後,國巨立即面臨的挑戰是,連同七%持股,KKR共持有國巨三成,若轉換為股權,將是公司第一大股東,陳泰銘必須著手因應萬一競爭者買走KKR持股、搖身變成國巨最大股東的風險。這是他開始調整國巨資本結構的主要原因。

一三年減資三成,讓國巨股本縮減至約一五○億元。然而,KKR一旦轉換手上的可轉債,則國巨的股本又會跟著回到二百億元;換言之,上一波減資三成的效果,無形中被抵銷了。以陳泰銘提出的改革角度研判,接下來,國巨應該還會持續減資,方能削減股本,使EPS提高。

「減資讓EPS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甚至更高。」投保中心處長趙順生分析,公司減資是將股本縮小、退還現金給股東,配息則屬於營利所得,對股東而言,兩者賦稅負擔不同。對小股東而言,減資後直接影響或許是持股成為零股,必須先湊足整數,才能以整張交易。在公司方面,在於公司縮小股本後,遇到資金需求時,就要舉債或是現金增資,但辦理增資正好與減資的用意相違背。

此外,減資後公司的營運現金流管理,就必須更加健全。因為面對經濟變化,資本縮減的公司必須自己想辦法募資,因應景氣變化能力相對受到限制。

以過去三年國巨的現金流量表來看,國巨的營業活動現金流入金額,落在四十億元至六十億元之間,一三年前三季累計則達到四十.八億元。本業現金流入逐步穩定,公司可以用減資後的現金規模,因應營運的變化,或許也是國巨選在此時實施減資的主要考量。

除了公司要轉型,陳泰銘不諱言,接班大計也在這次規畫之中。即將年滿五十八歲的他,到改造計畫完成時,大約是六十二歲,希望把公司效率拉高,同時尋覓合適的接班人選,「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急著調整布局及市場。」

廝殺激烈

三星電機和台商產品重疊

在晶片電阻產品,國巨做到世界第一的規模,但放眼被動元件市場,同業已進入肉搏戰,廝殺格外激烈,因此,國巨一點也不輕鬆。「韓國廠商(對台廠)的確有殺傷力,但我想我們可以克服;另一家順絡電子,獲利是我們的三分之一,但市值幾乎是我們的一倍,享有高本益比。」陳泰銘感嘆:「怎麼跟它打?不用政府出手,市場讓它籌的資金成本,就足夠它打了。」以市值觀察,被動元件領導廠、日商村田(Murata)的市值高達二.一兆日圓(約六千億元新台幣),規模比國泰金控還大;韓國三星電機(Samsung Mechanical)的市值,也達到一六九三億元新台幣,與第一金控不相上下。

令陳泰銘也忌憚的深圳順絡電子,則在購併南玻電子等公司後,坐穩中國第一大廠位置。受到A股本益比普遍較高的助力,順絡電子的市值也達到二八三億元新台幣,同樣超過國巨。

一位券商研究員私下分析,目前台灣被動元件主要的威脅,仍來自三星電機。他指出,三星電機除了原有晶片電阻、MLCC(積層陶瓷電容)產品外,近年也積極發展電感產品,經營路線和台灣業者越來越重疊,當三星電機的產能持續開出,台灣業者的壓力也會逐漸加大。

面對這個現狀,陳泰銘一開始就試圖走合縱連橫的路來脫困。在上市櫃同業中,國巨先後轉投資奇力新、智寶電和旺詮,目前持股各約兩成左右。

橫向整合

透過轉投資延續產業壽命

「台灣產業都是這樣,往往惡性競爭、彼此殺價。所以當初我才想延續產業的壽命,不要惡性競爭。」陳泰銘說:「我為什麼做購併?當時兩家,買成一家(指國巨投資旺詮,但大毅投資案破局),我買了旺詮。經過調整,也看到旺詮的成績上來了。」陳泰銘解釋,被動元件產品的報價,每年平均下跌一五%,若整合其他業者,有機會減緩跌幅至一○%;再透過聯合採購原料,還能降低五%成本。一來一回,約可擠出一○%的利潤空間。「旺詮是這樣起來的。」一路走來,陳泰銘無論在資本市場或企業經營上,都受到各方不同評價。他對於電子業整合的呼籲,或許是台灣廠商開創新局的選項之一,只是國巨數萬名小股東最關心的,是國巨的轉型「最後一哩」,將在陳泰銘帶領下,展現何種成果。這一點,值得市場仔細觀察。

陳泰銘

出生:1956年

現職:國巨董事長

經歷:台灣阻抗總經理

學歷: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國巨轉投資同業,

區隔彼此產品

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持股比率

(%) 主要產品

2456 奇力新 21 電感2375 智 寶 21 鋁質電容2437 旺 詮 16.5 晶片電阻

資料來源:券商整理

陳泰銘:四年內要完成公司體質改造《今周刊》問(簡稱問):近年你的經營感想是什麼?

陳泰銘答(簡稱答):對手一定會追上來!不是韓國(廠商)、日本上來,就是中國上來,差別在於對手坐大速度有多快。這跟你專利保護完善與否有關。其實,台灣多數產業都面臨同樣問題,走出去碰到日本和韓國,後面還有中國。

台灣電子業從最早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開始,產業調整的週期已經越來越短。DRAM風光一陣子,鼎盛期前後大概七年;後來走到Panel(面板),三年,這都是銀行投很多錢進去的產業;再來到LED(發光二極體),兩年;最近的觸控面板,一年前的今天,多紅啊!轉下來,不過半年。也就是說,從它好,到大家忽然有點疑問,前後不過半年。產業的週期越來越短,當然也有個別公司表現很好的,像大立光。

我是覺得,我們(國巨)大概算是台灣比較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有和韓國、日本一較長短的機會。我的個性是不喜歡安於現況,因為環境如此,我可以安安靜靜當董事長就好。但我覺得可惜,我一直要在這領域走出一條路,這個邏輯,跟我們引進KKR(私募基金)是有關係的。

問:你如何因應KKR各種退場模式的影響?

答:還好啦,現在的我不會太擔心。當初下市案沒過的時候,就知道會面臨這個樣子(指市場傳言,KKR可能將持股轉讓給三星),所以我們也開始增加持股。

我一直強調,我理解KKR的立場,它想去賣個高價理所當然,也天經地義,這沒辦法有情緒的。大家就慢慢談,用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談。

問:你預計用多久時間完成公司體質改造?

答:2013年是改造的第一年,2014年,我有信心,國巨可以重回獲利成長的曲線。在資金沒有擴充需要的前提下,我預期利用四年時間,慢慢把資本結構調整到理想情況,比較能得到市場的認同,這有助於提升本益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59

【小敗局】創始人自述:國外同性戀網站Fab轉型電商之敗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39.html

Fab,i黑馬關註這個在不停轉型的公司已久。Fab 的前身是一個同性戀交友社區,2011年轉型為電商網站後,短短兩年時間里經歷了爆炸性增長。去年6月拿下1.5億美元融資時,估值已飆升至10 億美元。它的 CEO 曾豪言公司會成為下一個價值 100 億美元的電商巨頭。可惜,他失敗了。2013年下半年,Fab像進入了過山車的下行道,曾經的風光迅速隕落――未完成銷售目標,一些高管甚至聯合創始人都離開了公司,員工數從700人陡降至 300 人, 網站流量在過去一年里暴跌了 75%。是什麽原因讓一家曾受到萬般寵愛的創業公司,經歷天堂到地獄的大起大落?新年伊始,Fab 的 CEO Jason Goldberg 以一篇 3500 字的長文講述了自己 2013 年品嘗的苦痛教訓:“我得承認,當公司收入年增長達到 500%,並且一夜之間變成媒體的寵兒時,這很難讓人淡定。毫無疑問,我們喪失了理智。” Goldberg 寫到,“在我們應該專註於簡簡單單地讓今天比昨天變得更好時,我們卻在做數 10 億美元的夢。”Goldberg 曾喜歡公開談論公司的收入預測,驚人的數字總是讓媒體興奮不已。而這其實是把雙刃劍,在賺足了大眾眼球的同時,也將市場的期待無限拉升。一旦未能如願,公司便容易招致潮水般的質疑。Goldberg 決定未來不再公開談論任何收入預測的細節信息:除非你確信你的公司將成長起來,並且永遠是對的,並且不會碰到障礙,否則就不要總是提出或暗示收入預測,或者盈利預測,或者流量預測,或者其他任何的東西。Fab 的 CEO 已經意識到自己公開的講話過於頻繁,“盡管你可能會告訴自己,沒有太多消費者真的想了解一家公司的 CEO。他們關心的是產品,而不是你這個人。”在歐洲招聘人員數量過多、速度過快,也讓 Fab 品嘗了苦澀,並最終導致裁員,影響超過 100 人。就在昨天,Tech.eu 報道稱 Fab 除了定制的家具,將在歐洲停止銷售其他任何商品。在 3500 字的長文中,Goldberg 透露了自己在做出公司戰略決策時曾面臨兩難的選擇。2013 年年中,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即削減 Fab 的開支。當時有兩個選擇擺在我面前:保持一貫的成長速度,並希望我能在此過程中繼續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另一個選擇則是縮減成本並掌控我們自己的命運。而我選擇了後者。是的,這是我的錯誤,讓公司處於尷尬的狀況,但繼續前進的決定(應指第一個選擇)是相當簡單的。我不想永遠處於急需現金的境地。這一說法從側面印證了 Fab 的爆炸性增長跟“燒錢過快”息息相關。不過 Goldberg “削減開支”的決定催生了 Fab 2013 年下半年一連串連鎖效應。看盡了潮起潮落之後的 Goldberg 顯得冷靜、低調了許多。在他看來,過去一年的經歷是一個企業家最寶貴的資產,你可以從中學習、調整並理出頭緒。“想要知道 Fab 如何重拾榮耀,2017 年再問我吧 ;-)”考慮到 Fab 在銀行存有數量可觀的資金,Goldberg 的“複興大計”並不是夢。i黑馬評:Fab的同性戀網站話題性,讓其轉型做電商時具備吸引流量的先天優勢。可惜創始人Jason Goldberg不懂得珍惜,在媒體和大眾的關註下逐漸迷失自己。電商,流量只是成功的一部分,Fab獲得資金後盲足擴展,使得其對所有環節都失去了控制。他們的失敗類似於凡客,做電商只懂得做營銷和流量,內功幾乎沒有修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Jason Goldberg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7

從賣石油到養魚 日本貿易巨頭被迫轉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860

日本貿易巨頭早已不再保持昔日資源供應商的傳統形象,企業在能源礦產等傳統領域的投資下滑,非資源類利潤明顯攀升。隨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滑和行業競爭愈加激烈,種種因素刺激著貿易巨頭們努力開拓新市場。 在日本本州島最南端的沿海城市Kushimoto,三菱商事正忙於飼養金槍魚。 過去,三菱商事是金槍魚的國際大買家。而從去年8月份開始,這家貿易巨頭就開始出售自家飼養的金槍魚了。實際上,早在三四年前三菱就著手開創自己的金槍魚事業。這家日本資產、銷售額、市值規模最高的“三高”貿易集團,正努力開辟新市場。作為資源和礦產品供應商的三菱,昔日形象已成昨日黃花。 日本貿易巨頭非資源類業務利潤攀升  據FT,Jefferies集團常駐日本分析師Thanh Ha Pham表示,上周,日本前五大貿易巨頭——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伊藤忠商事、住友集團、丸紅株式會社——第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從去年4月起始,2013財政年度的前九個月當中,非資源類企業凈利潤總占比高達57%。這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份額。 這一新變化反映出多年以來企業對食品、零售、運輸和醫療保健事業的投資在持續攀升,而煤炭、天然氣和金屬領域的投資則出現縮減。 內外因共同發力 企業被迫轉型  這樣的轉變部分是企業主動選擇的結果。過去十年,大宗商品經歷了兩個震蕩相當劇烈的周期,從2011年開始,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挫。企業管理層表示,他們渴望穩定的收益。住友第三季度來自汽車金融服務、船舶租賃和美國管道業務的利潤相對持穩,但卻需要彌補采礦項目造成的虧損。三菱自能源和礦產行業的前九個財政月凈收益攀升了3%,這還是因為旗下煤礦工人罷工潮平息。相較之下,由機械和基建業務引領的非資源類利潤則大幅增長59%。 這種轉變的驅動力同樣來自於行業環境變化帶來的競爭壓力。近年來,作為貿易商傳統客戶的日本公用事業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貿易商的競爭對手,他們從燃料和原材料買家轉變為綜合性能源公司,開始生產和銷售液化天然氣。 實際上,日本企業的業務轉型主要還是經濟大環境作用的結果。反觀上世紀80年代,有強勁增長的經濟作為支撐的日元一路升值,日本人大肆購買美國資產,索尼收購哥倫比亞公司,房地產業更是出現了驚人的擴張,三菱商事收購洛克菲勒中心,夏威夷不動產業95%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尤其是高級飯店和度假豪宅……日本人一時間風光無限。 而日本企業在上世紀“戰後經濟奇跡”的那些年大舉擴張、走向國際的轉型之路,隱約可以在中國找到他們的影子。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道,中石油收購巴西油田、入股哈薩克斯坦最大油田,中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工行為進軍大宗商品市場收購南非標準銀行股份,LME被港交所納入麾下,萬達收購美國影院巨頭AMC,萬向收購美國電池制造商A123,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中國公司收購對象正從傳統的自然資源行業,轉向更為高端、更為具有話語權的行業龍頭企業,甚至轉向科技、房地產和食品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70

從賣石油到養魚 日本貿易巨頭被迫轉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860

日本貿易巨頭早已不再保持昔日資源供應商的傳統形象,企業在能源礦產等傳統領域的投資下滑,非資源類利潤明顯攀升。隨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滑和行業競爭愈加激烈,種種因素刺激著貿易巨頭們努力開拓新市場。 在日本本州島最南端的沿海城市Kushimoto,三菱商事正忙於飼養金槍魚。 過去,三菱商事是金槍魚的國際大買家。而從去年8月份開始,這家貿易巨頭就開始出售自家飼養的金槍魚了。實際上,早在三四年前三菱就著手開創自己的金槍魚事業。這家日本資產、銷售額、市值規模最高的“三高”貿易集團,正努力開辟新市場。作為資源和礦產品供應商的三菱,昔日形象已成昨日黃花。 日本貿易巨頭非資源類業務利潤攀升  據FT,Jefferies集團常駐日本分析師Thanh Ha Pham表示,上周,日本前五大貿易巨頭——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伊藤忠商事、住友集團、丸紅株式會社——第三季度財務數據顯示,從去年4月起始,2013財政年度的前九個月當中,非資源類企業凈利潤總占比高達57%。這是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份額。 這一新變化反映出多年以來企業對食品、零售、運輸和醫療保健事業的投資在持續攀升,而煤炭、天然氣和金屬領域的投資則出現縮減。 內外因共同發力 企業被迫轉型  這樣的轉變部分是企業主動選擇的結果。過去十年,大宗商品經歷了兩個震蕩相當劇烈的周期,從2011年開始,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下挫。企業管理層表示,他們渴望穩定的收益。住友第三季度來自汽車金融服務、船舶租賃和美國管道業務的利潤相對持穩,但卻需要彌補采礦項目造成的虧損。三菱自能源和礦產行業的前九個財政月凈收益攀升了3%,這還是因為旗下煤礦工人罷工潮平息。相較之下,由機械和基建業務引領的非資源類利潤則大幅增長59%。 這種轉變的驅動力同樣來自於行業環境變化帶來的競爭壓力。近年來,作為貿易商傳統客戶的日本公用事業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貿易商的競爭對手,他們從燃料和原材料買家轉變為綜合性能源公司,開始生產和銷售液化天然氣。 實際上,日本企業的業務轉型主要還是經濟大環境作用的結果。反觀上世紀80年代,有強勁增長的經濟作為支撐的日元一路升值,日本人大肆購買美國資產,索尼收購哥倫比亞公司,房地產業更是出現了驚人的擴張,三菱商事收購洛克菲勒中心,夏威夷不動產業95%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尤其是高級飯店和度假豪宅……日本人一時間風光無限。 而日本企業在上世紀“戰後經濟奇跡”的那些年大舉擴張、走向國際的轉型之路,隱約可以在中國找到他們的影子。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道,中石油收購巴西油田、入股哈薩克斯坦最大油田,中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工行為進軍大宗商品市場收購南非標準銀行股份,LME被港交所納入麾下,萬達收購美國影院巨頭AMC,萬向收購美國電池制造商A123,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中國公司收購對象正從傳統的自然資源行業,轉向更為高端、更為具有話語權的行業龍頭企業,甚至轉向科技、房地產和食品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