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觀點 - 施永青 誰最不想金價上升 (2013年04月30日)

1 : GS(14)@2013-05-01 16:46:52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2579&d=2031
【am730專欄】美國聯邦儲備局的主要功能是因應經濟的情況去調控貨幣供應。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經濟疲憊不興,為了避免出現通縮,令經濟進入負面的連鎖反應,美國聯儲局被迫採取量化寬鬆措施,自行買國債與按揭債券,以增加貨幣供應,並同時遏抑利率上升,希望藉此刺激經濟恢復動力。
然而,聯儲局在這樣做的時候,無可避免會引致人們對美國貨幣系統的擔憂。在經濟增長緩慢的時候(個別時段曾出現負增長),還去增加貨幣供應,其結果必然是貨幣的購買力減弱,令資產價格上升。因為經濟增長慢的時候,新增的財富亦增長緩慢,如果這個時候貨幣供應增加,同樣份額的貨幣能買到的財富必會減少。
此之所以,聯儲局在推出QE1與QE2之後,資產價格,尤其是金價,都急劇上升。如果讓這種情況進一步惡化,就可能會動搖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沒法再收鑄幣紅利,這樣美國就得不償失。因此,美國在量化寬鬆的同時,必須設法維持世人對美元的信心。
這本是高難度動作,但事件顯示,美國在這方面非常成功,美國是怎樣做到的,我不知道,但事情確在朝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
國際貨幣中,唯一略有條件與美元競爭的是歐元與日圓。現在歐元已被歐債危機拖累,而日圓亦在美國的默許下正大幅貶值,世人唯有以美元作避難所。此之所以,美債的利息這麼低仍有人捧場。
在歐元與日圓的相對吸引力漸失之後,最後威脅美元地位的應是金價。因為金價上升,會提醒人們美元的購買力正在下跌,所以美國有需要制止投資者對黃金的偏好。
但現實是:在金融海嘯後,各國的央行都轉而增加黃金儲備,德國更將一直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儲備搬回德國,而民間的買實金熱潮亦在不斷蔓延,以至實金常賣至斷貨,買家常需要付較高的溢價。比較容易買到的是黃金ETF與銀行的簿仔金。
在這種大環境下,美國還要推QE3,對金價本應是火上加油的,但市場卻偏在這時逆轉,有跡象顯示:今次金價崩盤,背後有推手。去年9月中,聯儲局宣布推QE3之後,有人在紐約期貨市場積累淡倉,以阻金價升幅,至今年1月尾,聯儲局議息時放出有機會退市的消息,淡友就突然猛增淡倉,全面向市場施壓。至4月12日,市場終支持不住淡友的衝擊,好友兵敗如山倒,熊市重臨的說法開始有人相信。
然而,紐約期交所的金庫存量,自QE3公布後急劇下滑,表示有人沽期金的同時,亦有人在合約到期時收實金,以至總庫存量由1,150萬安士水平跌至870萬安士水平。今次金價大跌,看來只是引來炒家混水摸魚,但民間對黃金的偏好以及對美元的系統的擔憂卻未完全改變。長此下去,美元只可能餘下流通功能,但不一定可以完全保得住儲備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88

C觀點 - 施永青 鏈家能不靠規模效應嗎? (2013年05月22日)

1 : GS(14)@2013-05-22 14:23:37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5595&d=2050

【am730專欄】我在中原行「無為而治」。老子主張「道法自然」。中原的發展模式,亦效法自然界生物的有機生長模式。我們會把公司也視作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具有求生意志與繁殖意志。憑着我們的求生意志,中原會先在市場上找到一種可以持續生存的模式。這種模式必須能夠從環境中吸取養料,組合成自己的機體,並不斷演化,降低自己的消耗,增加自己的產出與能量,證明自己是比行家更優秀的好種,那就可以大量繁殖(複製自己),擴散開去,以佔領更多的空間。
我們從兩個人一張枱,到今天四萬多人、三十多個城市,基本上都是靠自己賺到的錢去發展的,沒有借銀行的錢,亦沒有靠市場的資金。在用人方面,我們亦是盡量用自己培養出來的人,無需要獵頭,亦不用大規模挖角。我只盡量用自己賺來的錢,以及盡量用自己培養出來的人,作為對公司過度發展的制約。
內地有些行家,笑中原小家子氣,缺乏宏觀的視野,沒有利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大好環境,充分利用資金作長遠的大規模部署,率先佔領戰略高地,以提高後來者的難度。
以鏈家在北京的發展為例,2005年,鏈家還是一間細公司,只有20家分行。到2007年已發展至300間,增長了15倍。在短短的兩三年裏,作這麼高速的增長,不似是有機增長,很大可能是要靠盈利之外的資金投入。
條數不難計。鏈家說:2005年他只做了1,500宗交易,以20間分行計,一個月每間分行做6.25宗生意。當時北京的樓價只有一百萬元人民幣(下同)一間左右,就算當年鏈家已可收到樓價的2.7%做佣金,平均一間舖一個月也只有168,750元的收入。即使有20%利潤,一間舖一年的利潤也不過40萬元左右,由是每間舖的盈利,僅夠開一間分行。即是說,如果鏈家是利用自己的盈利去擴充的話,一年最多翻一番,三年也只能從20間分行變成80間。但鏈家卻在三年裏擴展到300間,相信一定要靠額外的資本性投入。
很明顯,鏈家在決定大規模擴充前,基本上還未找到一套比行家更優勝的營運模式。他是靠擴大規模,然後靠模式效應去建立優勢的。
2007年,鏈家雖做了15,000宗交易,卻是由300間分行完成的。平均每月每間分行只做了4.17宗交易,產能比2005年還低了33%。這樣的業績根本不足以支持鏈家作進一步擴展。但鏈家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卻依然大事擴張,靠的不外是資金上的優勢吧了。
鏈家所謂的「真盤源」模式,基本上是取得規模優勢後才提出來;它只有錦上添花的作用,卻不存在着打開局面的功能。此之所以,鏈家進入其他新城市時,都沒法利用他的營運模式就達到收支平衡。他們只能寄望待規模大了之後,形勢可以改觀,且看這個日子是否真的會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19

C觀點 - 施永青 美國退市 風雲起變 (2013年06月24日)

1 : GS(14)@2013-06-25 01:08:2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0388&d=2087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六月十九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經濟發展符合預期,聯儲局可能在今年減緩購債步伐,明年中將結束購買資產。
伯南克今次對退市的表態,明顯比上次明確,說明美聯儲局對美國經濟前景的判斷比較樂觀。
這本是好消息,但全球股市都應聲下跌,新興市場的跌勢尤其凌厲。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經濟好轉對公司盈利的影響緩慢,反而是資金的流向將會第一時間在股價上有所反映。
在美國積極推行量寬期間,美國本土無法吸收所有的新增資金,故有相當一部分流入新興市場。現在,美國的經濟前景看好,資金又會返回美國本土。於是新興市場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撤退潮,大部分的資產價格都會應聲回落,避無可避。
自從人類發明了金融財技之後,人類創造鈔票的能力遠比創造實質財富的能力強;加上各國政府也參與了這場遊戲,令世上存在著一大批沒法找到實體投資機會的資金。這批資金在金融市場上到處遊走;所到之處,資產價格就上升;撤離的時候,資產價格就大量蒸發;導演著一場接一場的人間悲喜劇。
現時,最有能力影響國際資金流向的就是美國聯儲局。他不用真正行動,只要出口術,說自己就快會怎樣行動,已足以令全球的資金擁有者,聞聲起舞,對自己手上的資金作重新部署,弄到四海翻騰,五洲震盪。
聯儲局一旦減少買債或停止買債,債券市場就會少了這個重要的人為需求。債券的需求少了,債息就得上升,以吸引新的需求。現時,聯儲局尚未行動,人們的理性預期已令債息上升。因為,債息如果會上升,就意味著債券價格會下跌。債券價格會下跌,投資者就會減持手上的債券。由於理性預期常有自我完成的能力,足以令預期的效果不斷放大,直到資金耗盡,走向另一個極端為止。
債券的利息一旦趨升,投資者對投資回報的期望也會跟著上升。首先受衝擊的就是沒有回報的商品價格;金價與銀價早已率先回落。隨後的是收租股與房地產信託基金;跟著就是公用股。這類股份靠的是派息穩定,但派息的增長能力不大;當債息的上升周期出現後,它們的吸引力就會不斷下降,而股價亦會隨之而回落。
由於實體經濟能否真正復甦尚有待觀察,故人們並不敢肯定公司的生意一定會有多大增長,但利息趨升已令公司的經營成本上升,並令公司的派息不及之前吸引,因此全球的股市亦因美國退市而受衝擊。一時間,退市變成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關鍵要看美國的實體經濟是否真的有更為強勁的增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38

C觀點 - 施永青 反對雙倍印花稅有理由嗎? (2013年07月05日)

1 : GS(14)@2013-07-06 14:58:0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1996&d=2095
有朋友知我會參加這個星期日上午10時在維園舉行的「辣招苦主大遊行」,認為是枉費心機,因為政府是決不會收回這個自以為有民意支持的加徵印花稅措施的。他還擔心我會被人利用,成了倒梁勢力一分子。
我的態度很簡單,我從事的行業受到新措施沉重的打擊,我有權發聲,讓社會知情。但我並沒有像有些政客那麼霸道,非要社會行我的一套不可。我的責任是把我的觀察講出來,政府可以按全局作判斷,後果自負。
我明白,現階段不可能要政府撤回所有這些措施,但修訂的空間還是存在的。現時,這些新增的印花稅雖然已全面執行,但還有待立法正式通過,議員們還有加以修訂的機會。我建議立法會的議員在表決前,不妨從以下的角度去考慮一下修訂,以減少這些措施的不良副作用。
(一)只需把工商舖等非住宅的交易也納入短期轉讓需徵收額外印花稅的範圍,已足以遏止工商舖的投機炒賣;這樣就不用向所有工商舖的交易都徵收雙倍印花稅,以免正常的商業活動也受打擊。宏利保險在港設地區總部,買整幢寫字樓,對香港經濟有裨益,香港應表示歡迎,而不是徵收他3.8億印花稅。這會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損害香港的競爭力。
(二)買家印花稅的徵收對象,應針對買住宅物業的外來資金,不應影響香港人用有限公司來置業。這是香港人一向都有的權利,政府沒有理由為打擊外來買家,而殃及池魚。因此,只要有限公司的股東與董事全部都是香港人,買住宅物業時,就不用交買家印花稅。
(三)雙倍印花稅的打擊面太闊,變成除了住宅物業的首次置業者之外,所有的正常交易都成了打擊對象。這使市場的交易少了七成,房地產資源無法正常流轉,對香港經濟會有嚴重的影響,議員們不可掉以輕心。現時已呈現出來的弊端起碼有:(i)資金為了避免繳交雙倍印花稅,集中流入首置市場,令首置者想買的物業價格飆升,置業更加困難。(ii)在交投銳減的情況下,換樓活動幾乎停頓;細樓的業主換不成樓,亦沒法把自己手上的細樓賣出來,何來上車盤供首置者選擇?(iii)市場交投萎縮,足以令大量相關行業的從業員失去工作,對工資增長造成壓力。(iv)投資活動全面受壓,勢必影響經濟增長。(v)美國退市,一百二十多萬個香港小業主需要重新部署,卻因交投疏落而沒法轉身,將來必會與政府算帳。政府若是聰明的話,應果斷地撤銷雙倍印花稅。
小業主為了及早讓政府清醒一下頭腦,以免犯下無法挽回的大錯,最終損害了小業主該有的自由出售物業的私有產權,應積極參加星期日上午10時在維園舉行的「辣招苦主大遊行」,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我以上的建議,並無妨礙政策想打擊投機與住宅物業應讓港人優先的制訂目標,只是減少它的後遺症,希望議員認真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24

C觀點 - 施永青埃及短期難舉行大選 (2013年07月09日)

1 : GS(14)@2013-07-09 09:08:0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2492
【am730專欄】有朋友不認同我把埃及發生的事件定性為軍事政變,他認為軍隊只是代表人民的意願,把已被民意拋棄的總統趕下台。軍隊已清楚表明,他們不會執政,他們會在一年內舉行大選,把政權交回給人民。
問題在於軍隊是否真正代表民意。一般人對埃及的情況不了解,只看到親西方的世俗派人多勢眾,佔領了廣場,以為可以反映埃及人的主流取態,但如果看看兩年前埃及首次民主選舉的結果,就知道不是那回事。
第一輪的選舉結果,得票最多的是穆斯林兄弟會,緊隨其後的是比穆斯林兄弟會更保守的薩拉菲光明黨,而親西方的世俗派,由於派系林立,力量分散,沒有一個有條件成立執政黨。
這種民情至今未有重大改變。因此,軍人必須執政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希望利用執政的方便,逐步改變這種民情,才有條件進行選舉。不然,選出來的一樣會是一個主張以伊斯蘭教義來治理國家的政黨。屆時,就會把軍事領袖捉拿歸案,治以搞政變應得之罪。礙於這樣的形勢,軍人不可能這樣快就將權力交出來,不是他們不想交,而是騎虎難下。
埃及的世俗派,從全民的角度來看,根本未成氣候。他們所代表的,主要是居住在城市的精英分子。他們有機會接受現代教育,有高收入的工作,可以過較豐裕的生活。宗教信仰在他們的生活已逐步淡化。他們上網時間多過祈禱。他們嚮往西方價值觀,故與西方傳媒有比較一致的語言,在國際上有較多的話語權,可以自詡為革命的主導力量。但一舉行全民選舉,他們就沒法贏取足以執政的選票,以至執政權往往落在可以反映更廣泛民意的宗教勢力手裏。
如果民主的真諦是按大多數人的意願來決定國家該如何治理的話,那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我們也得承認,在埃及主張以伊斯蘭教義作為治理國家原則的人仍是主流。穆斯林兄弟會在競選時並沒有隱瞞自己在這方面的取態,所以他們覺得在執政後以此原則來修訂憲法是有人民授權的。
然而,在世俗派來看,這等同與他們的革命目標背馳,等同要埃及走回頭路,所以他們必須進行第二次革命。
純以國際潮流而言,世俗派無疑比原教旨主義者先進,但整個中東的民情卻未有前進得這麼快。因此,世俗派必須與軍方結盟,才可以憑武裝力量控制民情。這種形勢短期裏可能無法改變。這是我預期埃及不可能在一年內舉行大選的原因。西方國家不難認識這種形勢,他們將很快接受現實,再恢復與軍事政權打交道,並忍受他們遲遲不舉行全民選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45

C觀點 - 施永青 埃及發生的是軍事政變嗎? (2013年07月08日)

1 : GS(14)@2013-07-09 09:08:37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2302

【am730專欄】有人這樣說:埃及發生的不算是一場軍事政變。因為軍事政變常帶有貶意,軍人干政是違反民主原則的;但埃及軍隊今次的行動,是與人民的意願一致的,人民要穆爾西下台,穆爾西不肯,由軍隊逼他下台,有甚麼不好?因此,今次是軍隊起義,一如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一樣。
然而,武昌起義的對象是封建皇朝,但今次埃及軍隊推翻的卻是埃及第一任的民選總統。穆爾西是獲人民授權的總統,按照憲法,軍隊應是聽從他的指揮,怎可以侵犯總統的權力?總統背後有人民的授權,而軍隊的背後只是武裝力量,以武力去推翻人民授權的政府,不是軍事政變是甚麼?
埃及軍隊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會干政,但行為上卻是未經審訊就軟禁總統與大量政府官員,不讓他們與人民接觸。軍隊還逮捕了穆斯林兄弟會的骨幹,關閉了他們的電台,並出動實彈對付支持穆爾西的示威者,這樣的行為分明是鎮壓政治異見分子,實行軍事專政。
西方國家對今次埃及發生軍事政變普遍採取寬容的態度,不但沒有搞制裁,連譴責的聲音也不多,原因是他們根本不喜歡以穆爾西為代表的保守回教勢力。他們支持的是佔領廣場的親西方世俗力量,而軍隊今次正好站在世俗力量的一邊。
然而,民主是有一套公認的準則的,而這套準則恰恰是西方自己訂出來,還視之為普世價值,今次怎可以出爾反爾,輸打贏要?
佔領廣場的示威者,自稱代表人民力量,但他們何嘗透過普世接受的民主形式而獲人民授權?他們只是憑局部地區的人多勢眾,達到聲勢浩大的效果吧了,未能確定他們真能反映大多數人民的意願,民主有一套既定的程序公義,不是比聚眾示威的能力。如果誰能佔領廣場,誰就可以代表人民,這豈不是變了暴民政治,而非民主政治?
我並非回教徒,在思想感情上靠近廣場上的世俗派多過穆斯林兄弟會,卻沒法認同他們推翻穆爾西的手法。他們的手段只能用來對付軍事獨裁的穆巴拉克,卻不宜用來對付由民主選舉產生的穆爾西總統。正確的方法是設法讓穆爾西沒法在下次大選時連任。這樣,政府和平輪替的民主模式,才能在埃及鞏固下來。
現時埃及的處境十分危險,各派政治力量都希望透過民主的方式奪取更多的權力,他們在選舉中失敗後就走上街頭,以癱瘓社會的方式向政府施壓,以便將自己的那一套強加於人民頭上。
這樣發展下去,不論誰當選,都會有一批人以公民抗命的方式走上街頭,埃及將永無寧日。這只會讓軍事獨裁者有機可乘;他們可以透過出來維持社會穩定,重新成為主導埃及的政治力量。那這些年來人民為追求民主而作出的犧牲就會前功盡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46

C觀點 - 施永青 對完美理想的執著及成為命運的符咒 (2013年07月10日)

1 : GS(14)@2013-07-11 01:14:51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2684&d=2101
兩年前,埃及人民成功推翻了穆巴拉克的軍事專政,可以用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自己的總統;這本是一種飛躍式的進步,得來不易,應好好維護才是。
然而,發起革命的人對理想的完美性有不可動搖的執著,他們對新總統穆爾西的管治方法並不滿意,認為有違他們的民主原則,要去之而後快,所以不惜發動「第二次革命」。
他們沒法接受民主憲政要分階段進行,非一步到位,推行他們的終極方案不可,這是埃及出現今天這個亂局的主要原因。卡爾.波普稱之為烏托邦的符咒。
革命者的特性是常自以為掌握了歷史真理,非要社會朝著他們心目中的必由之路去發展不可,結果凡是與他們不一致的想法都被視之為異端邪說,一定要嚴加批判,大力踐踏,把它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由於革命者各持己見,埃及在「二次革命」後,依然亂局難收,軍隊要開槍殺人才能穩住局面;日常的治安無人理會,搶劫強姦無日無之;人們忙於互鬥,以致商品供應短缺,社會服務停頓,正常生活無以為繼,這樣的環境已導致遊客裹足,資金外流,經濟倒退。所以,當革命群眾在解放廣場放煙花慶祝「革命」成功的時候,普通老百姓感到只是前景堪虞。
革命成功後,革命派內部迅速分裂,連委任新總理也沒法取得共識。他們原先的團結乃建基於要推翻穆爾西的一致上。現在穆爾西已去,革命派就失去團結的凝聚力,於是各自堅持要按自己的理想來建設烏托邦。為此,他們必須奪取國家的最高權力。當胸懷理想的人要進行權力鬥爭時,他們可以比誰都要狠心,都要不顧一切。看來埃及還會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都處於各自追求理想的內鬥之中。
現實是埃及社會根本不可能一步進入民主憲政。除了小部分住在大城市的精英外,普通埃及人對民主理念都不甚了了。他們家無恆產,缺乏獨立生存能力,未有個人意識;他們在精神上與物質上都得依靠宗教與氏族。在民主選舉的時候,他們手上的選票很容易被人利用,成為別人的政治籌碼。
在這種大環境下,埃及的民主發展注定會有反覆,不能一步到位。期間,宗教勢力與軍事勢力是必然的持份者,不讓他們參政是不切實際的,對老百姓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各派勢力的妥協,而不是各自對理想的執著,這樣,人民才有安寧的生活可過。
因此,革命者不應自以為都有真理在手,非要社會按自己的一套去行不可,與其逼整個社會去做自己的烏托邦實驗,不如仿照美國法律學者Roscoe Pound方式,進行斬件式社會改革(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社會應在各成員的參與下不斷演進,而不是讓個別先進分子獨自決定社會的未來。制定終極方案的人,實際上是要大多數人接受奴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71

C觀點 - 施永青 就讓他們不遷不拆吧 (2013年07月15日)

1 : GS(14)@2013-07-17 01:10:4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295&d=2105
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比其他經濟發展水平接近的城市都要低。要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離不開興建更多的房屋。這就需要更多的住宅用地。從這個角度來看,重新規劃新界的土地,把它發展成新市鎮是無可避免的。
現時香港人的戶均居住面積只有五、六百呎,新加坡則有約一千呎,要香港人住得如新加坡一樣好。起碼要把香港住宅用地翻一番,即起碼要開發多幾個沙田與荃灣之類的新市鎮。政府現時打算發展的新界東北與新界西洪水橋的土地,即使順利完成,也沒法滿足香港人的住屋需要。
然而,這些發展構思大部分都遇到阻力。有人指政府此舉是想為大陸富豪建別墅,並非真的為港人的利益著想。亦有人指這些發展會破壞香港的復耕工作,影響長期在新界務農的人的正常生活。
現實是政府已向內地來的住宅買家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另加雙倍印花稅。再說發展新界是為大陸富豪服務已說不通。至於會影響本地農業的發展,則是發展新市鎮後無可避免的事。以前發展荃灣、沙田時,當地務農的比例遠比現今的多,社會亦只能有所取捨。
按現時的法律,政府是有權為了社會整體利益的需要強行收地的,前提是要對業主與受影響的人進行恰當的賠償。不過,現時有一批主張新界開展復耕的激進分子,堅拒政府收地。不但不接受政府的現金賠償,亦不接受政府的換地復耕方案。他們堅持要不遷不拆,因為當初他們開墾土地時已花了不少氣力與資源投入,沒有理由要他們去別的地方重新再吃力一次。
然而,這些都只是他們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沒有考慮社會的整體需要。現實是真正在新界務農的人並不多,他們的產出亦微不足道,社會在作規劃時,不可能為了照顧他們的特殊需要,而要其他人付出額外的代價。所以政府不傾向向他們讓步。
不過,這批人本身雖然很少,但在社會上的支持者卻很多。這些人之中,有一部分當然是為了環保及支持本地農業,但亦有相當一部分,平時對本地農業並沒有多大興趣,只是因為不喜歡梁振英,有心要他難以施政,才加入反對東北發展大聯盟。這股力量非常龐大,弱勢政府若與他們硬碰,不但吃力不討好,還會妨礙整個發展計劃的進度。
因此,政府大可以讓受影響的人自行選擇,既可以接受重新規劃,亦可以選擇不遷不拆,繼續住寮屋務農。這樣,政府起碼可以先把願意接受規劃的土地發展起來,加快土地供應的時間。
政府擔心,若果有一批人不遷不拆,會影響整體規劃的完整性。但現在流行混合式發展,可以嘗試搞城鄉結合,市區附近,甚至是市區內也有人務農,不一定是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81

C觀點 - 施永青 仇富情緒對社會不利 (2013年07月17日)

1 : GS(14)@2013-07-17 22:51:1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711&d=2107
從土地使用的效益角度來看,我是支持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作新市鎮發展用途的;但我對現今社會上瀰漫一片仇富的情緒卻有點擔憂。有人反對高球,純粹是因為它是富人的玩意,所有與富人有關的事情他們都反;譬如建豪宅,建五星級酒店,開名牌旗艦店等。這對香港的發展並不一定有利,甚至可能影響基層改善生活的機會。
香港行資本主義,社會不追求絕對平等,而是容許差異,並利用人們追求差異的心態,去產生經濟動力。在這樣的社會裏,無可避免有貧富的差異。上一代的香港人選擇來香港生活,就是因為喜歡這種差異,而不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
收入上的差異,必然會在生活上的差異上反映出來。收入高的人,可以住大屋,著名牌,享美食,四處遊玩,否則努力工作為甚麼?我雖不完全認同這種想法,但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人有這樣的想法。其實,讓有錢人過相對奢華一些的生活,可增加社會的生產力。大陸在改革開放前,要求所有人都過簡單樸實的生活,嚴禁奢華,結果生產力停滯不前。鄧小平讓少數人先富起來之後,就有人買別墅,坐遊艇,戴名錶,打高球,社會的動力反而大增。
因此,我自己雖然不打高球,而且覺得打高球極不環保,但我並不贊成禁絕高球。我擔心一旦把富人的玩意都列作罪惡之後,社會上就沒有人想做富人,經濟就會失去動力,以至社會整體的生活水平都沒法提升。兩害取其輕,所以我接受讓富起來的人可以生活得奢華一些。
通常,能夠富起來的人都有一種通病,就是比較節約。他們努力工作,卻不肯花錢,結果積累起來的錢愈來愈多,沒法令普通人受益。本來,最好叫他們把錢捐出來,從事公益事業,但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情操。較為有效的方法,是引誘他們過奢侈的生活;這樣反可增加多一點消費活動,令普通人可以多一點工作機會,讓生活有機會改善。試想像一下,如果銅鑼灣、尖沙咀的名店都沒有生意,名車賣不出,高級食肆沒有人幫襯,富人俱樂部會籍轉讓價大跌的時候,小市民的生活會過得好嗎?
因此,除非我們打算整個地否定資本主義制度,否則把仇富情緒煽動起來是沒有意思的。當香港人以李嘉誠為榜樣的時候,就會努力奮鬥,當香港人想打倒李嘉誠的時候,就得努力搞破壞,以推翻現有建制,叫李嘉誠沒法再享受既得利益。結果,有能力富起來的人就不想留在香港。香港就只能靠「窮棒子扭轉乾坤」。大陸與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就試過讓無產階級出來主政,但效果只能達到均貧,而沒法達到均富。所以,我還是比較接受讓社會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好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47

C觀點 - 施永青 不平等現實與比較傾向 (2013年07月18日)

1 : GS(14)@2013-07-19 01:29:5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949&d=2108
昨日在談仇富問題時,順便指出,人有追求差異的傾向,並非真正喜歡平等。有朋友不以為然。他認為人性本追求平等,只是有了私有制之後,人性才出現異化,傾向積累比別人更多的財富。他認為,應該鼓勵人類追求平等,而非追求差異。
其實,我年輕時也傾向平等,並為此付出過青春。然而,隨著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我不得不改變我的價值傾向。我發覺,願意犧牲小我的人,在社會裏只屬少數,大多數人都傾向自己能比別人活得更好。
其實,人天生就不平等;有人高,有人矮;有人強,有人弱;有人出生於已發展地區,有人生於窮鄉僻壤;大家的起跑線都不一樣。
出生時的差異,無可避免會影響以後的競爭力。老子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在人間,有餘的人就可以用錢搵錢,變得愈來愈有;而不足的人卻處處被欺負,沒有條件與掌握較多資源的人競爭。
這種現實往往令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社會因此動蕩不安。為了避免矛盾激化,主張平等的社會主義理論應時而起。上世紀有一段時間,全球有一半地方都在試行社會主義;但現實證明,人類在得到平等後其實並不快樂。普通人的快樂常建立在與其他人的對比上。
學生因成績比人好而高興,打工一族以薪金比人高而開心,老闆則以生意比人大而自豪。如果人人平等,自我形象就沒法展現。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沒法爭利,於是就爭名,爭權形成另一種不平等。最後,大部分行社會主義的地方都重投資本主義的懷抱,行市場競爭,容許差異。
現實是有得競爭,人的潛力才容易得到發揮。人類的科技發明,動力都很多源自想建立自己的優勢;目的要在追求差異,而非達至平等。
人的比較意識十分強烈,只要有兩個人的地方,人就會下意識地評估對方,然後與自己比較。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求生意志與繁殖意志會促使我們作這樣的比較。沒有這種比較意識的人,在爭奪求生機會與繁殖機會時都會處於劣勢。缺乏比較意識的人,早已在歷史長河中被淘汰了。
常言有道:「人比人,比死人。」但實際上大家都在比,而且想比贏人;只是有時比輸了,不得不找句話來安慰自己。雖然,很多宗教與哲學都勸人不要爭,但大多數都沒法脫離本性。在大多數人的心底裏,仍不自覺地盤算著,如何才能比別人生活得「更」好。這個「更」字,就是內藏著對不平等的渴求。
在現實世界,只有少數知識分子,才會悲天憫人,想透過平等讓窮人也可以生活得好一點。但說穿了,他們其實想做救世主。他們何止想比普通人高幾等,簡直是不同層次,骨子裡,他們也在追求差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