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站在A股的十字路口——一個私募基金經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55

(獨家披露)站在A股的十字路口——一個私募基金經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作者:格隆匯  匿名


導讀:在征得此基金經理的同意後,格隆匯特此分享了他第一季度致投資者的一封信,我們在這里隱去了基金的基金經理的名字,但他在13和14年的投資收益都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在業內也有不錯的口碑。在信中他表達了對現在市場的些許擔憂和對未來投資的一些建議,或許可以給3700點的你一點啟發。

敬愛的投資者:

大家好,首先感謝各位投資者對本公司的信任

2015年已經快過去3個月,回顧過去,借著A股的這波牛市,我們的投資業績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我們不僅抓住了大藍籌的上漲,也參與了創業板等中小盤的投機機會,收益頗豐。但在大盤蹭蹭向上之時,我們也不乏擔憂了起來,很多票的上漲都是在我們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們做出的投資決策也僅僅是為了借著A股大牛勢參與投機而已,但我們每持有一天,心里就越忐忑一天,猶如守著個定時炸彈不能入眠,所以在A股站上3600點之後我們做出了逐步減倉的決定,並清空了所有創業板股票。創業板中肯定不乏金子般的優秀公司,但只有在大潮退去之後才能分別哪些是金子哪些是沙子,而大潮退去的過程必將是一場血淋淋的大屠殺,金子也不能避免。在我們逐步撤出A股中小盤股之後,我們也思考清楚接下去的投資方向, 現乘此機會向各位投資者簡單分享下二季度和今年下半年主要的投資思路及邏輯。

1:年後A股的火爆各位有目共睹,但同時估值結構的極度不均衡也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尤其是以A股創業板為代表的高PE中小股,如此離譜的價格長期必將不得持續,今年肯定會有一輪大幅下調,但現時的A股如離離原上之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未來某時在中小板大幅下跌的情況下,托舉大盤的任務將交由大盤低估值藍籌來完成,而銀行為代表的大藍籌的大體量完全可以吸納從中小盤中逃離的資金,且在中國股市入MSCI和中國逐漸開放資本賬戶的大背景,國際資金配合上下半年養老社保資金有望為“原上草”再澆一把油。從外資的投資哲學看和社保投資要求來看,銀行等A50大藍籌是唯一能符合他們標準的股票。所以A股大盤二季度和下半年預計將大幅震蕩緩慢向上,而創業板會有一波大幅的回調。主要投資機會在於大藍籌及適時做空創業板及部分與基本面脫節很大的中小盤股票。

2:與A股相反,港股今年的主要機會應主要集中在中小盤。香港市場以國際資金主導,鐘愛大盤,但在美國經濟複蘇,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期望港股從國際上得到資金十分不切實際。而香港的中小盤由於資金撤離,成交稀疏等原因,普遍趴在地上。市場格局有點像是A股當年的存量資金博弈,此消彼漲。我們認為深港通將會是改變這個市場格局的一把手術刀,由於深港通意在連通A股中小盤與香港中小盤,而A股中小盤的白菜珍珠價與香港中小盤的珍珠白菜價形成了鮮明對比,其深度原因在於國內

降息後港股資金的大撤退和 A股的資金的諾曼底登陸形成的巨大反差,如果未來深港通設計合理,將成為兩個市場的輸水管道,均衡兩地水位,此舉也符合國家管理層控制股市風險的需求。同時香港中小盤成交的極度低迷也預示著放水後的反彈高度將會另我們目瞪口呆,所以預計香港今年指數將不會有太多驚喜,但中小盤將會有2-3倍的漲幅。操作上先布局為主,考慮到深港通可能不會一步到位,或許力度會低於預期,所以在深港通之前撤離部分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3:今年還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可能將會在石油上,在阿拉伯人坐擁成本極低的石油和OPEC國家之間的互相不信任不願意減產的背景下,國際石油價格在14年大幅下挫,現時在40-50之間震蕩。國際石油交易量是實際使用量的8倍,所以石油價格可能大幅偏離其使用價值比較久,但長期必將回歸其真實價值。我們看到 在此油價下,很多油企入不敷出,紛紛裁員變賣資產,說明此時油價絕對是低於其實際的使用價值。所以15年我們將通過做多石油股,石油期貨,石油ETF等方法參與石油反彈的機會。預記在石油上將至少會有50%的收益。

以上為本公司15年剩下三個季度的操作思路,最後再次感謝各位投資者陪我們走過的風風雨雨,對我們不離不棄,而我們也將再接再厲,不斷提升自己對投資的認識,為投資者創造更豐厚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046

站在A股的十字路口——一個私募基金經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55

(獨家披露)站在A股的十字路口——一個私募基金經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作者:格隆匯  匿名


導讀:在征得此基金經理的同意後,格隆匯特此分享了他第一季度致投資者的一封信,我們在這里隱去了基金的基金經理的名字,但他在13和14年的投資收益都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在業內也有不錯的口碑。在信中他表達了對現在市場的些許擔憂和對未來投資的一些建議,或許可以給3700點的你一點啟發。

敬愛的投資者:

大家好,首先感謝各位投資者對本公司的信任

2015年已經快過去3個月,回顧過去,借著A股的這波牛市,我們的投資業績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我們不僅抓住了大藍籌的上漲,也參與了創業板等中小盤的投機機會,收益頗豐。但在大盤蹭蹭向上之時,我們也不乏擔憂了起來,很多票的上漲都是在我們無法理解的情況下完成的,我們做出的投資決策也僅僅是為了借著A股大牛勢參與投機而已,但我們每持有一天,心里就越忐忑一天,猶如守著個定時炸彈不能入眠,所以在A股站上3600點之後我們做出了逐步減倉的決定,並清空了所有創業板股票。創業板中肯定不乏金子般的優秀公司,但只有在大潮退去之後才能分別哪些是金子哪些是沙子,而大潮退去的過程必將是一場血淋淋的大屠殺,金子也不能避免。在我們逐步撤出A股中小盤股之後,我們也思考清楚接下去的投資方向, 現乘此機會向各位投資者簡單分享下二季度和今年下半年主要的投資思路及邏輯。

1:年後A股的火爆各位有目共睹,但同時估值結構的極度不均衡也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尤其是以A股創業板為代表的高PE中小股,如此離譜的價格長期必將不得持續,今年肯定會有一輪大幅下調,但現時的A股如離離原上之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未來某時在中小板大幅下跌的情況下,托舉大盤的任務將交由大盤低估值藍籌來完成,而銀行為代表的大藍籌的大體量完全可以吸納從中小盤中逃離的資金,且在中國股市入MSCI和中國逐漸開放資本賬戶的大背景,國際資金配合上下半年養老社保資金有望為“原上草”再澆一把油。從外資的投資哲學看和社保投資要求來看,銀行等A50大藍籌是唯一能符合他們標準的股票。所以A股大盤二季度和下半年預計將大幅震蕩緩慢向上,而創業板會有一波大幅的回調。主要投資機會在於大藍籌及適時做空創業板及部分與基本面脫節很大的中小盤股票。

2:與A股相反,港股今年的主要機會應主要集中在中小盤。香港市場以國際資金主導,鐘愛大盤,但在美國經濟複蘇,美元走強的大背景下,期望港股從國際上得到資金十分不切實際。而香港的中小盤由於資金撤離,成交稀疏等原因,普遍趴在地上。市場格局有點像是A股當年的存量資金博弈,此消彼漲。我們認為深港通將會是改變這個市場格局的一把手術刀,由於深港通意在連通A股中小盤與香港中小盤,而A股中小盤的白菜珍珠價與香港中小盤的珍珠白菜價形成了鮮明對比,其深度原因在於國內

降息後港股資金的大撤退和 A股的資金的諾曼底登陸形成的巨大反差,如果未來深港通設計合理,將成為兩個市場的輸水管道,均衡兩地水位,此舉也符合國家管理層控制股市風險的需求。同時香港中小盤成交的極度低迷也預示著放水後的反彈高度將會另我們目瞪口呆,所以預計香港今年指數將不會有太多驚喜,但中小盤將會有2-3倍的漲幅。操作上先布局為主,考慮到深港通可能不會一步到位,或許力度會低於預期,所以在深港通之前撤離部分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3:今年還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可能將會在石油上,在阿拉伯人坐擁成本極低的石油和OPEC國家之間的互相不信任不願意減產的背景下,國際石油價格在14年大幅下挫,現時在40-50之間震蕩。國際石油交易量是實際使用量的8倍,所以石油價格可能大幅偏離其使用價值比較久,但長期必將回歸其真實價值。我們看到 在此油價下,很多油企入不敷出,紛紛裁員變賣資產,說明此時油價絕對是低於其實際的使用價值。所以15年我們將通過做多石油股,石油期貨,石油ETF等方法參與石油反彈的機會。預記在石油上將至少會有50%的收益。

以上為本公司15年剩下三個季度的操作思路,最後再次感謝各位投資者陪我們走過的風風雨雨,對我們不離不棄,而我們也將再接再厲,不斷提升自己對投資的認識,為投資者創造更豐厚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71

【自白】職業經理人創業:從規律動物變身野蠻狩獵者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26/149419.html

黑馬說:從看待問題的思維和做事方式來看,職業經理人和早期創業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一個是遵循某個成型框架內的按規矩行事的行動者,一個是無所顧忌地追求野蠻生長的狩獵者。
 
創業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麽滋味。
 

張 軍


文 | 雲印技術創始人兼CEO 張軍
 

我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碩士畢業後就作為校招生加入華為,作為華為的子弟兵服務了十二年,工作領域涵蓋了研發、銷售和市場,管理過國內、國外和全球的業務,最後一個光環的頭銜是“華為終端全球市場部長”。

 

2013 年底,我踏上創業之路,創立了“雲印技術”,用互聯網的思維和工具改造萬億市場規模的傳統印刷包裝行業。2014 年是我創業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一入創業深似海,這一年的感受真真切切,無比深刻,走過了從一位職場高管向早期創業者的轉化。接下來,我分享下感受,與同在創業路上、以及還在職場圈中卻蠢蠢欲動的朋友們共勉。

 

創業時真實面臨的困難遠遠超出預期
 

 

告別職場,踏上創業路,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尤其對在職場上已奮鬥多年,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自己的同學,這是不同道路的選擇,不同頭腦的切換。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告別職場,對創業路上碰到的困難做了評估,對離開光環舞臺後的人情冷暖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當大幕拉開、正式啟程後,就會發現一堆接踵而至的現實問題,人才在哪兒、方向對嗎、模式能否走通、產品在哪兒、天使用戶如何獲取、節奏怎麽控制、資金還夠嗎、能否融到資等等,每個問題如一座座山,每時每天擺在自己面前。

 

除了這些業務問題,在繁忙的工作狀態下,家里逐步會有抱怨的身影,尤其是父母,為什麽要放棄好好的高薪工作,曾經因為大舞臺光環帶來的朋友和關系會迅速離你而去。當面臨所有這些情況時,再想想,我曾經準備好了嗎?怎麽和我預期的差異這麽大呢?很長時間里,我的內心深處都發過這樣的感嘆。其實,無論你再怎麽做準備,當面臨現實時都會覺得不充分,因此當發現有好的機會、當不滿足職場現狀、當有了不忘初心的感覺時,那就啟動吧(盡管我對不忘初心這句話是如此的不認同,呵呵)。

 

你永遠沒有退路
 

 

大職場已經有了成型的框架,每個崗位、每個工種都是支撐整體的螺絲釘,所以在職場中我們會經常抱怨自己power不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操盤,而要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工作協調中,解決部門墻障礙,不斷穿梭在各種會議中。

 

好吧,早期創業時power足夠大,大得有時會令自己害怕和後退。所有事情你都是最終決策者,大到業務該走哪個方向,小到辦公用品的采購,當同伴用期待的眼光向你尋求答案時,你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得給出明確答案,哪怕自己也對答案有所猶豫,但眼神一定要堅定,這樣才能給團隊以信心。同時,CEO是龍頭,每個決策都直接關系到整個團隊的工作方向和重點,由此帶來的就是資金和時間的浪費,因為在創業早期,大多數情況下的決策是基於信息不充分或不對稱,這種感覺會逼得自己不能透氣,想逃避但告訴自己必須要堅持。

 

很欣賞《戰爭論》中的一段:“統帥必須用自己內心之火和精神之光,重新點燃全體部下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內心之火,點燃精神之光,在茫茫的黑暗中,帶領隊伍走向勝利的曙光。”早期創業者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給團隊點燃希望之火。

 

從百米沖刺到馬拉松
 

 

職業高管因為在原來的舞臺獲得了榮譽,在首次創業時都會有所憧憬,如何再一次證明自己,迅速做成一件宏大的事業,大刀闊斧,快速搞定,如百米沖刺,一氣呵成,但這種場景不可能發生在創業過程中。當實際不能如願時,自己就會十分焦躁。

 

2014 年年中,我們發現雲印啟動時設定的路徑遇到瓶頸,業務可以走通,但速度和規模不如預期,慎重分析後有些絕望,不斷責備自己怎麽會這樣,嚴重懷疑自己和團隊的能力。但經過那段糾結的時間,我們冷靜下來,重新調整方向,經過三個月的新平臺和新模式論證後,新平臺上線後的效果非常好。

 

經過一年磨練,我清晰地認識到:創業其實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路漫漫,人獨行,比拼的是耐力,即使少數鳳毛麟角的創業者最後走到了IPO,也只意味著階段性的成果和更大的責任。越往前走,對自己、對股東、對合夥人、對員工的責任與日俱增,愈發體會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其中的歡樂和痛苦需要慢慢品嘗,這是人生的一次修行歷程,這些糾結和痛苦何嘗不是創業的收獲呢。

 

獨立思考,做正確的事情
 

 

職業經理人強調的是do things right,在整體框架下,群體決策後註重執行,按流程來執行,寧願不做但不能做錯,其中個體的思考發揮很不充分。而早期創業時各種信息紛雜,面臨的環境複雜而嚴峻,有的就有幾條槍、最多支持一年的資金,面對內外部的諸多壓力,在其間尋找成功之道。我們要走出一條不同的路,是從0 到1 的過程,do right things,要做正確地事,這會極大考驗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雲亦雲,不能盯著媒體上各種創業者和VC 們真真假假的報道和心靈雞湯。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業務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邏輯的分析,並在業務中叠代驗證。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這個工作的最大難度是提給創始人團隊的,因為其他人都是跟隨著走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最大的敵人:第一是戰略的懶惰或者自己認為的勤奮,導致思考不充分;第二是情緒決策,無論高漲的還是低落的情緒,都會影響判斷。

 

雲印設立之初就確定了文化導向要求,要求“解決問題和簡單地做人做事”。每個人都要主動深入思考,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按最簡單的方式做事,腦中不長草,不帶私心,避免一切個人因素和牽涉任何個人動機。

 

職業經理人和創業者比拼的都是心態
 

 

職業經理人要清晰自己的定位和職責,不要為組織中碰到不合意的人和事而庸人自擾,不滿和抱怨只會讓職業前景變得糟糕。當離開職場圈子後就把這個問題看得更加透徹。

 

創業者要克服速成和焦慮的心態。事物的發展必有規律,欲速則不達,把創業看做馬拉松,有耐力和耐性,不要一時輝煌,不做to VC 的商業模式,平靜客觀地對待創業,這種心態會讓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一年的時間匆匆而過,這只是創業的起步階段。回頭看來,創業是那麽有魅力,即使痛苦,卻也享受,因為這是一扇門,如果不邁進去,永遠不知道里面是什麽。

 


 

 

 

為了激勵黑馬哥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5000元,你也可以做天使投資人。
歡迎關註社群眾籌平臺:牛投微信公眾賬號(微信號:iniutou)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張軍,雲印技術創始人兼CEO;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83

“勢利眼”導演、投資人徐崢會是下一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31/149455.html

黑馬說:2014年,電影圈有兩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一個是郭敬明,一個是張一白。所謂產品經理其實是需要放下身段完全為用戶體驗服務的。
 
3月30日,徐崢推出新作《港囧》。3年前,他導演的《泰囧》曾是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電影,收獲12.67億票房,至今未被打破。3年後,他會是下一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嗎?
 
對於這個命題,我們不急著下結論,先來看他在“產品經理”這條路上做了哪些工作。
 
 \文 | 本刊記者 彭卡茜
 
一個電影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首要的是,在外部派頭上不能弱。 
 
在3月30日下午進行的《港囧》定檔發布會上,徐崢以“徐布斯”的姿態亮相,這場發布會一改往常“電影主創+遊戲+定檔儀式/合影”的常規模式,徐崢模仿起了喬布斯,將電影定檔發布會做成了“蘋果發布會”。開始前,背景板囧得連蘋果的Logo都直接沿用了,“白蘋果”隨後才變成了一個“囧”字。
 
“徐布斯”走上臺,著簡約西裝外套、牛仔褲,頂著一光頭,派頭十足,與其說是個票房上的勵誌導演,不如說他更像個精明的商人。除了耍嘴貧、說段子制造氣氛,他還舉出了一系列有理有據的數據,配合圖文並茂的PPT背景,中間還不忘穿插各種視頻宣傳片。 
 
這個“喬布斯”看起來並不極客範兒,但徐布斯還是將自己的特色做了淋漓盡致地展現。從出演《瘋狂的石頭》開始,或者更早追溯到他主演的電視劇《春光燦爛豬八戒》,徐崢的“囧”式喜劇風格烙印在一步步加深。重要的是,從“豬哥哥”的蠢囧到《瘋狂的石頭》里的瘋囧,再到《泰囧》里的裹挾著些許奸詐的囧,他在表演上對喜劇角色做了更多挖掘,作為導演和投資人他也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我特別害怕上臺主持,原來想找前兩天風光正勁的汪涵來的,反正我們長得像,但他現在又更紅了,走不開。”徐崢如此調侃,最終決定自己來HOLD全場。 
 
打太極的“徐布斯”
 
從《泰囧》到《港囧》的片名來看,似乎有意將“囧”系列延續到底。就像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前面3部均在票房和關註度上獲得了極大反響。今年,《小時代4》還將繼續上檔。而面對2015年好萊塢大片年里,如《星球大戰7》、《007》、《速度與激情7》均已是系列片的第七部,徐崢表示,“真希望今天舉辦的“囧”系列8的定檔發布會。
 
說到“系列”或者“續集”的概念,隨著而來的討論就是圍繞“第二部能比第一部更好嗎?”“票房能超越此前的記錄嗎?”等。但這是一場沒有媒體提問環節的發布會,會後也沒有安排任何人的專訪時間。不過,基本上可能會被媒體提及的問題,徐布斯都做了解答,雖然很多問題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打太極”:比如明明是定檔發布會,最終卻宣布“隨時上檔”;明明給出了具體的票房預測公式,卻最終撂下一句“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
 
徐崢給出了一個基於《泰囧》票房基數為參考的《港囧》票房預測公式,如圖:12.67億的泰囧票房/50的人均票價=2534萬觀影人次*70(觀眾的大笑次數)=17.7億-(?*20個淚點)
 
翻譯一下就是:如果觀眾在現場有50次的大笑,用票房數去除一除可以計算出每一次大笑的背後可以收獲2500萬的票房。如果《港囧》的大笑次數能夠達到70次,那麽票數應該是1773800000,但是這當中還要刨除掉電影涵蓋的20個哭點……所以是,“應該怎麽計算呢?對於一部還沒有看到內容,還不知道怎樣激起觀眾的共鳴,是沒辦法計算票房的。”
 
徐崢始終《泰囧》拍完已經三年過去了,現在碰到有人讓他預測一部電影的票房,他一般是不會輕易開口回答的,因為這樣的一個說法不科學。“我們必須做一個系統的數據的分析才能得出最後的結論。而這三年里面,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太多變化。”
 

擅於精算的投資人
 
2013年,《泰囧》票房飄紅,當年在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徐崢就曾表示,自己就像是一個踩到了地雷的人,事實上地雷早就埋在那里了,只不過自己踩到了,結果爆炸了(《泰囧》的12.67億票房記錄至今未被打破)。
 
他還理性地分析了當時那個票房數字背後需要的若幹條件:一定的觀影人次;足夠多的銀幕數量和電影院;在電影上檔期間,保證完成那麽多次重複觀影;大家對題材的接受程度;整體的宣傳、營銷和傳播;一個合理的檔期等。
 
重點來了,他說:“我只不過是提供了(產品),引爆了這樣一個現象。我不想說它是個奇跡,因為我覺得馬上就會有15億甚至20億的電影出現。”
 
事實是,3年過去了,15億這個坎兒還沒有人跨過去。徐崢自己也忍不住調侃,為《港囧》做了一道供娛樂的算術題:一個創造了7.19億票房的女導演+一個創造了12.67億票房的男導演等不等於《港囧》的保底票房?20億?
 
如果按照徐崢謙虛的說法,他在《泰囧》的成功上只發揮了提供“產品”的作用,到了《港囧》他明顯“算計”得多了。
 
第一,分析“產品”所處市場的優劣勢。整場發布會節奏幾乎比照了他此前所參照的項目評估類別,理性分析了優勢和劣勢,包括大環境的現狀。
 
發布會上舉出了近三年來銀幕數、院線、觀影頻次等一系列對比數據,並十分有重點地提煉出幾個重要指示:1、無論是銀幕數、影院數、觀影人次等指標均有所增長,使得近兩年票房保持30%的增速;2、好萊塢大片仍是票房的吸金大戶。因好萊塢電影市場的配額達到34部,進口片數量已經達到了67部,這67部電影分得了130億的票房,和國產電影票房比是45比54。進口片在基數比較小的情況下,在票房數上幾乎跟國內是平分秋色。
 
中國電影的檔期有春節檔、端午節檔、七夕節檔等各種五碼八門的檔,但《港囧》似乎面對的是一個無檔期的“檔期”(小編YY:也可能是挑檔期挑花了眼)。
 
第二,做自己擅長的 “囧”系列創作內容。這一次較《泰囧》思考地更多了一點,三個方面的效果:主打合家歡類型,希望為觀眾帶來歡樂、帶來歡笑、帶來正能量;觀眾能在觀眾心中留下回憶;有好的口碑傳播。
 
第三,宣傳營銷在前。《港囧》這部電影關於類型、主題、甚至女主角的甄選都有宣傳片,將隨著宣傳的進度推進。宣傳物料包括:預告片13支,特輯10支,劇照100張、海報5個系列60張、落地路演38場、發布會9場等。(這些數據本來應該用在類似標題為“《港囧》xx億票房背後的營銷套路”的文章里。)
 
“勢利眼”導演的商人嗅覺
 
“趙薇,我們雖然沒有辦法透露她的年齡,但是她其實從影已經有20年了,其實她演的電視劇並不多,只有14部就已經火爆到這個程度,電影29部,總票房加一起達到35億,獲提名65次,獲獎34次;最火的《還珠格格》一年重播次數最高達到過13次;另外,她還是目前為主單片創造票房最多的女導演。”
 
這種“勢利眼”算法……真是好赤裸裸啊!不過他早就不是第一回幹這種事了。
 
話說,當徐布斯還只進化到“豬哥哥”的時候,他就對這種“榜大枝”的套路駕輕就熟了,“自我投資”的能力在當年就有顯現,挑角色的眼光也是相當犀利。
 
在一篇題為《徐崢:“勢利眼”成就影視夢》的文章中有相關描述,據說當年在拍攝《春光燦爛豬八戒》時,由於不被投資看好,劇組窘困到導演對外發話:“誰給拉來投資,誰就演主角。”徐崢剛好看了劇本,並對“弱智”的豬八戒一角很是看好,於是就拿著自己之前演話劇的全部積蓄找到導演,把存折拍在桌子上,“我要演豬八戒,這是我所有的積蓄,夠不夠?”他的邏輯是:“這部劇的投資不多,即便收視率慘淡,收回成本的壓力也不大”。結果是,收視效果很好,徐崢不僅獲得了比片酬還多出一倍的分紅,“豬八戒”這個喜劇角色也成為他的角色塑造作品中的一個經典。
 
之後是《李衛當官》、《瘋狂的石頭》,徐崢均有個人出資參與。那時候寧浩還是個“窮”導演,徐崢自己掏錢只為求個客串角色,結果“馮海”這個角色將其推向了國內一線喜劇電影演員的行列。
 
除了在電影上具備獨到的個人投資技巧,文章中還提到徐崢炒樓、炒股、炒期貨、收藏古董和投資林業等,各方受益俱佳,他早已是個低調的“億元富豪”。
 
這場名為“定檔”的電影發布會最終啥也沒定下來,最後還是要預測下票房的,這件事由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的一句願景來收個尾,大家可以自行探討下。“光線影業今年的整體目標是50億,去年的成績是31.4億,按現在來看一部票房30億的電影也不是沒有可能。”
 
回到最初的提問,“徐布斯”會是下一個被熱議的“產品經理”嗎?我們且待觀察,《港囧》能否囧好。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卡茜,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i代言】職業經理人不做打工狗 創業做中國版百元魔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4/149604.html

i黑馬:作為一個高級職業經理人,他混跡職場18年,先後就任惠普、戴爾、多樂士等全球500強。正當職業順風順水時,39歲被辭退。此刻,他年近四十,人生陷入何去何從的困境。 同程網,由被阿里辭退的吳誌祥創辦;小米,是雷軍在四十歲時,不甘心人生就此打住成就的。同樣擁有光鮮的履歷,同樣是人至中年選擇創業。他的創業又將成敗幾何?本期i代言邀請魔調聲科創始人郭晨曦,為你講述從全球500強高管到智能耳機創業者的銳意蛻變。
 

 

文末掃描二維碼或添加微信公號【aidaiyan-founder1】千種創新產品等你來搶!

你有貨, 貨夠硬, 勾搭i代言武師傅wushuai158(微信)
 

大家好,我是魔調聲科的創始人和CEO郭晨曦,我在創業之前我工作了18年。工作其實也還是比較得心應手,可是有一段時間我一直會覺得是說,我有點事情好像沒有做出來,還希望能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後來我嘗試做了一些努力,我後來到另外一家公司做戰略和業務拓展這方面的工作。當然很不巧,後來在這家公司里面也沒有做多久就被辭退了。

年近四十  面臨人生抉擇

我那時候是39歲,我未來的10年以後我到底應該做些什麽呢,我到底做一些什麽事情,才會讓我自己真正的不會後悔這未來的10年。

其實大家都知道在13年的12月份Google收購了一家公司叫nest,這個事情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事情,我後來去做了一些研究,我越研究越發現其實未來物聯網甚至未來的萬聯網將是未來大的方向和大的世界,而智能家居其實就在這中間會起很重要的方向之一,Google收購nest也是在整個大的布局中的一個棋子。看到這個事情,然後對這個進行分析,讓我覺得很興奮,我覺得我看到了一個未來,我看到了一個能改變人生活、能改變人整個生活的一個未來。我當時就決定說我是不是去做一個智能家居呢,後來我對這方面進行了很多研究,我研究完以後我的結論是說這確實是一個未來,也是一個方向,這個時候起來還稍微早一點,因為那個時候其實智能家居還只是局限在一些可能以手機為主的做一些遙控這方面的一些操控,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要打開燈,打開手機App,調一下燈開燈亮,其實那個時候對於人來說還沒有真正的改變人的一個狀態。

後來我去參加了一個,由鷹圖組織的以色列的考察,專門考察智能硬件,我也是希望在這中間能看到不同的方向,到底我應該去走哪一個方向才是我未來的方向。這中間我也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方向,有家居的,有醫療的,有手勢控制的,也有兒童玩具的,這些我其實都很感興趣。當時也結實了現在的一個合夥人,回來以後我繼續在思考,同時在參加不同的會,北京、深圳參加不同的展會,參加不同的沙龍,來看到底我應該做什麽,同時跟現在的合夥人也是有很多的交流。後來我們覺得是說剛好合夥人原來有一款產品,原來是純藍牙的耳機我們後來有在想說,如果我們能把耳機和運動能結合起來,會不會是一個很好的事情。

找到方向  將運動與音樂相結合

這里面其實也說一下我自己,我自己本身很喜歡運動,我自己本身也很喜歡跑步,我其實在初中的時候就開始喜歡跑步,那時候在操場上,我們早上有晨練,看到女孩子在前面就一直往前跑,到了高中我也是很早就起來,那時候在城里面開始跑步,我們是一個小城市,早上起來再城市里面跑兩圈,跑到後面的結果我早上經常是,上課睡覺了,導致我的理科成績不好,上了一個文科。後來到了大學我也一直喜歡跑步,那時候大學其實,我們那時候學校有舉行1000米的運動會,我在當時其實在班里面成績是前5名,我在想我既然參加了,我是不是努力一下能做到什麽事情,我們班里面有個同學他是跑的非常好,是跑第一名的,我就是以他為榜樣,為目標來自己努力,我平時就做非常多的訓練,我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成,我就做非常的訓練。同時我也分析了他的策略是怎麽樣,我的同學他是非常非常擅長在剛開始的時候,領跑,能把你甩上一大圈,我分析我自己,我自己其實我是剛開始跑的並不快,但我擅長在中後場發力,後來就結合我自己這樣的一個特點,參加這次比賽,剛開始我盡量不要落下他太多,後來在後面幾圈開始拼命的跑,基本上到倒數第一圈的時候我就全面開始發力,慢慢一個一個超過,當時在發力的時候一個一個超過競爭對手,整個全場都沸騰,我耳朵里面聽不到任何的聲音,頭是往上仰的,只能聽到整個操場沸騰的聲音,最後我就超過了我們這個同學。後來獲得了整個比賽的第二名,我比第一名校隊的差0.1秒,這個事情其實也是讓我非常驕傲的一個事情,也是我自己一直激勵我自己,一直在往前奔跑的一件事情。

另外一方面其實在音樂這方面,我本身應該說是從小就有受這個環境的影響,我父親很小的時候,我們在家里不僅是買了收音機,那時候紅燈牌的收音機,還買了一種老式的唱機,有紅色的軟膠片的,還有黑色的硬膠片的這種唱機,我從小就聽的很多,除了兒歌以外,也聽了很多當時的一些流行歌曲。後面有聽什麽崔健的《一無所有》之類的,即使是到了後面,到了我初中、高中有聽很多港臺的歌曲,包括到了大學,我當時有聽,也是繼續在聽各種各樣的流行歌曲,包括那時候四大天王,後來我們又去買9塊8很大的卡帶,比如說當時有很好的一個卡帶叫做《音樂天堂》,主要是介紹歐美的流行音樂,不僅給你音樂,同時每一期還給你配一本書,每一本書上都還給你介紹整個歌歌手的背景、歌曲的背景,還給你整個英文這樣的一個歌詞,當時我就是去聽了,聽了第一盤以後,從Music Heaven第一期以後我就徹底上喜歡上這個音樂,特別是歐美的音樂,非常喜歡。其實到現在還是很經典的一些歌曲,包括Cranberrie ,Zombie,ode to my family ,Guns and Roses, Don’t cry,那時候Richard Max 的right here waiting ,還包括Michael Bolton 的Endless Summer night ,到現在為止其實都是非常經典的一些歌曲。包括到畢業以後,我也是一直在聽各種各樣的歌曲,包括到現在我都有聽這種《我是歌手》、《中國好歌曲》這樣的一些歌曲,包括莫西子詩的《要死就死在你懷里》,還有楊宗緯的,我覺得他們這些歌我都很喜歡。

也就是說我個人來說的話,我對音樂和運動都是非常的喜歡,其實這個事情我跟我合夥人在談這個事情的時候,也激發的我自己,我在想確實是,平時我自己跑步,我其實是我也不希望受任何的約束,我只是希望就是跑,但是我也是很希望有聽一些音樂,只是說一直也沒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如果是戴有線的耳機我是不喜歡的,因為總是會很容易被絆倒。如果有這麽一個耳機結合起來,能讓你在聽音樂的時候,跑步的時候又能聽到音樂,能激發你自己不斷的往前跑,那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用心做產品  如何讓用戶感覺更舒適

這麽一路過來魔調本身來說我們希望能傳達的一個聲音是說能讓大家為奔跑而生,我們希望大家不僅是在真正的身體在跑步,更希望的是說能讓大家在奔跑中,不僅能感受到人自己身體上的一個自由,而希望更多的讓人感受到整個心靈上的奔跑,充分的釋放自己。其實這也是我自己不斷的做這個事情的一個目的,我希望能不斷的奔跑自我,希望能不斷的探索未知的事情,不斷的釋放自我,不斷的達到自己心靈上的一個自由。

郭晨曦:我自己的感覺就是說,應該說是比較,只要你選到合適的音樂,你還是會覺得很興奮,因為你在跑步的時候如果你選用節奏感很強的音樂,確實能讓你在跑步的時候,能激發跑步往前走,尤其是跑到一定的時候,你都會出現一定的G點,總會想不想再往下跑了,這個時候剛好這個音樂能配合到你剛好起來的時候,確實能激發你往前走,這樣的話會讓你覺得你不會那麽枯燥,跑步的時候大部分時候,目前這個狀態大部分是一個人跑,跑的時候其實還是比較枯燥,而且你還要再忍受一些極點,甚至身體上的某一些不適所帶來的痛苦,這個東西能激發你,我自己跑的時候有這種感覺。有的時候我比如說選的一些音樂跑的時候,確實覺得能讓我繼續再往前跑,整個來說比較激發我自己的一種狀態。

郭晨曦:我現在基本上是跑5公里左右,跑大概30分鐘左右。

記者:什麽時候?

郭晨曦:早上,我一般都是早上跑,早上起來之後戴上我的耳機,當時為了體驗一下,有的時候是戴我自己的耳機,有的時候是戴別人的耳機,基本上我打開的時候我都會帶手機,打開我們自己的App,其實我也會打開很多跑步類的App,我基本上會打開至少兩到三個,打開以後看看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然後馬上發給我們的團隊,讓他們覺得這里面我們真的可以改進,這里面我們可以吸取的,或者有些App做的並不好,跑完以後馬上發給他們。

第二就是功能,到底你能給我帶來什麽樣的功能,比如說你能讓我聽音樂,是不是還能讓我計步,未來能不能讓我跟在旁邊在一起的朋友能進行比賽,甚至我如果能組成一個小團隊的話,我能不能跟他進行實時通話,如果到了未來再進一步的狀態說,專業一點的話我能不能來監測我的心律,這些事情其實都是反映在功能上,功能它其實是第二點。到第三點才是音質這一塊,他說其實在運動的時候音質並不是對他來說最重要的,這個給我們也很大的啟發,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都是從這個方向來走,首先讓你覺得舒服,第二我能實現更多的功能,第三我能在音質上也能更好,我們的音質我們的技術合夥人他做了20年電聲的產品,記者:您這邊總結出來最重要的產品競爭優勢在舒適,材質的部分,您能不能把材質的部分再描述的細一點,您當時材質的時候是怎麽用的,為什麽用這個材質?

郭晨曦:我們在用材質方面其實是這樣,我們首先用的架子用的是PVC的塑料,我們並沒有用很多人用的鋼,或者是比較重的產品,那種產品顯得很有逼格,但其實會比較重,我們用的是這種有彈力,但是又比較輕巧塑料的產品。另外一個就是說我們在耳機的喇叭方面,我們用的是高密度的銣鐵硼磁體,這個密度很高,但是放出來的音質音量會比較好,目的它會比較輕巧,這里也是減少耳機的重量,讓你跑的時候不會重,在跟耳朵接觸的部分我們在耳墊里面加了惰性海綿,在你壓到耳機的時候你會覺得是慢慢的壓進去,讓你更加的體貼舒適,在接觸到耳朵這個方面,我們用的是蛋白質皮,蛋白質皮你耳朵貼起來的時候就會覺得跟真實的皮膚一樣的接觸這樣的感覺。這樣的話整個跑起來你就不會覺得不舒服,同時我們在整個耳機的設計,我們是後掛式的,夾耳式的設計,夾耳式的設計其實有兩個好處,第一它通過這樣的一個夾力讓你夾在中間,同時也掛在上面不容易掉下來,另外一方面我們這個是開放式的一個設計,比如說我現在在說話的時候我能聽到外面的聲音,我們考慮到用戶在運動的時候,他其實是需要聽到外部的聲音,因為很多人會在戶外跑,戶外跑的話如果完全聽不到外面的聲音對他來說是不安全的,這個我們也是做這個考慮,雖然有些人說你們會有漏音,我們故意這樣來設計,就是讓你在跑步的時候也能聽到外面的聲音,又享受到了音樂,又享受到了安全。

第一代產品之後我們也收到很多人的反饋,比如現在很多人跑步的時候他都不喜歡帶著手機,比如說現在有些人手機越來越大,帶著手機不方便,我們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也在考慮設計第二代這樣的產品,我們第二代產品就是說恩我們有內置的音樂,能讓你在跑步的時候不用去戴耳機,你事先把你喜歡的音樂放到里面去,你早上起來抓起耳機就可以開始跑,跑完回來以後一放所有的數據又通過藍牙連會到手機,你可以早上起來很輕松的跑,但同時又不會丟失你運動的數據,這樣的話會讓整個運動的過程就會更舒服。

因為團隊剛組建起來,我家是在上海,公司是在深圳,我女兒還小,這個時候是最需要人陪的時候,每一周從深圳和上海之間,每一周都這樣飛一次,有些時候哪怕星期六晚上到,星期一早上就飛回深圳,我也是必須回去,也就是說兩邊都需要,挺艱難的。有些時候我女兒我在深圳的時候給我打電話,她跟我說爸爸,我想要你回到電話里面的家,那時候我在深圳,還住在賓館里面,在路上走,其實聽了挺感慨的,女兒其實是需要父親來陪的,但是你又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他身邊,這就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路,希望把它走下去,

不能後退 創業必須堅定信心

但另外一方面來說的話,從真正的這麽一段時間,我真正是覺得創業真的是讓你自己堅定你自己的信心,讓你覺得說你碰到一件事情你不能就後退,你可能在公司里面如果你工作的不順利,你可能可以選擇逃避,或者你可以選擇換一份工作或者去辭職,或者是我去做一個間隔年去旅遊一下,但是你走上這條路你就沒有任何的退路,因為這是你選擇的路,而且你要對整個團隊負責,你要對自己心中的夢想負責,你就不能在後退。同時另外一方面在整vbv個的創業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事情的方方面面,你也就強迫你自己不斷的去改變自己,不斷的去學習自己,比如說改變自己來說的話,你不能什麽事情都是說你自己認為是這樣就是這樣的,你必須要不斷的去學習,去改變團隊里面應該怎麽樣跟不同的人溝通,

其實還有一方面就是說你要不斷的學習自己,因為我們在做的這個事情是在智能硬件這塊,它其實是結合了傳統的產業和互聯網的產業,其實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這個行業實話說大家都是在摸索,你說物聯網大家都知道是未來,萬聯網都知道是未來,但是未來到底會是什麽樣的方向,會呈現什麽樣的狀態,是會最後勝出,其實大家都在摸索,包括昨天我參加了一個活動,其實包括微信里面的人也這麽說,微信硬件團隊里面說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東西會往哪個方向走,也就是說這個行業其實是需要你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的,需要你快速的去學習,所以說不是說原來我在公司里面,可能憑那一點東西我就能撐很久,其實你要不斷的去跟不同的人交往,不斷的看不同的東西,不斷的去學習,同時不斷的去做努力,去嘗試,不斷的去失敗,從中摸索出自己的一條路,這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觸,第一我不會後悔,第二我會學習到我如何去改變自己,第三我如何讓自己快速的去學習來成長。

我希望能在大數據的基礎上,能給大家提供一個增值的服務,個性化的服務,讓大家覺得這個東西比如說我拿起我的耳機我就能開始跑,跑的時候馬上就能給我推送我喜歡的音樂,在我跑的很疲憊的時候、跑到極點的時候,它能給我適當的音樂讓我激發起來,讓我再振奮起來,它能感受到我,在我覺得很需要放松,跑完以後它能給我推送舒緩的音樂,它能讓我覺得我能跟旁邊的跑友組成一個團,這個團大家互相之間進行PK,進行不斷的交流,我們資深的跑友能給剛開始的跑友很多指導,大家在跑步的時候能夠互相實現通話,你等等我我就在這里了大家跑一跑,或者互相聊聊天、說說話,充分感受到大家交流的一個自由。如果說更專業

工作18年後醒悟:再不創業就老了

從工作這麽多年一直到現在這麽一種狀態,其實反映到產品上我們也希望能戴上這樣的耳機,能讓你享受到自己充分的自由,這個自由不僅表現在你身體上的自由,比如說我不用受耳機的牽絆,不僅是身體上的自由,更希望能讓你達到心靈上的自由,能讓你自己在心靈上能真正的自由的奔跑,耳機本身做的事情都是朝這個方向走,包括從讓你身體達到舒服開始,包括未來我們會提供能讓你更炫酷,能讓你用的時候更方便,能讓你不受自由,不受手機的束縛,你可以戴著耳機奔跑。包括未來甚至是說能讓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自由的溝通,

不知道為什麽,我自己一直隱隱約約覺得說我其實想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我在2000年的時候我錯過了整個當時的互聯網的大潮,我選擇了去IT公司,但是IT公司是比較傳統的IT公司,並沒有跟當時的互聯網結合起來。

後來一定程度上又錯過了第二波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剛好這個機會包括我從被公司辭退這麽一個機會,我如果說沒有被辭退,我還一直會在公司里面做,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一件事情我肯定會錯過第三波,也就是現在物聯網的大潮,我一定會錯過,現在很多公司在05到10年做的很多事情,我當時坐在公司里悶頭做公司的事情,我對外面的事情基本上沒有感覺,到也沒有什麽,但是不管怎麽樣,我看到這個浪潮的時候我是希望能抓住這樣的一個浪潮,只有趁著這個勢你才能做想要做的事情。
 

i代言致力於讓天下沒有被埋沒的好產品!只要你有“貨”,馬上來約!

武師傅wushuai158(微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66

一个85后基金经理的自白 陆家嘴制高点

http://xueqiu.com/9613532873/40599186
记得去年11月下旬跟几位事业有成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朋友们吃饭,当时蓝筹股的行情以汹涌澎湃,成长股弱势尽显,大家洋洋得意之际不禁要谈谈下一阶段的投资方向,作为一个小菜鸟,我也弱弱的表达了一下的自己的观点:重点出击两个月后的成长股行情。大家呵呵一笑,结论:这货疯了。一月初,跟做投资的朋友们聊天,谈到一周多的创业板反弹,又弱弱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波创业板会涨到大家无法想象为止,第一目标2500。大家呵呵一笑,结论:这货怎么还没进医院。我不是成长股的死忠,亦不是蓝筹股的粉丝,我只是个投资界的小菜鸟,一个仍处弱势群体的85后基金经理的一员。很多人对于这个群体有诸多的看法,比如年龄,比如资历,比如是否经历过牛熊。我也想就很多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市场
 去年七月份以来的这波行情,以及今年以来的成长股行情,市场已经有了很多个解释的版本。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波行情的长期逻辑来自于三个向下和两个向上:1、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向下。2、房地产趋势性向下。3、市场无风险利率,特别是富人的无风险利率向下。两个向上分别是:1、货币政策宽松程度向上。2、政府对改革的态度向上。

很多人都说A股泡沫化严重,原因是经济基本面一塌糊涂。然而股市永远是经济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三方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哪个方面最重要,我觉得是资金面,因为股票同样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商品,它的涨跌亦是一种供求关系的体现。宏观经济基本面好与坏,如果其无法引导资金进入股市,那么股市依旧难有起色。实体经济羸弱的状况已无需多言;关于房地产,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能够给经济带来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业,过去房地产在国内的热炒有货币方面的因素,也有刚性需求的因素。88、89年是共和国第三波婴儿潮,也是最后一波婴儿潮, 07、08年开始进入适婚年龄,加上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刚性需求叠加投资需求催生了一波汹涌澎湃的房地产行情。可是房子毕竟不具备创造力,我想包括政府在内,大家都明白这一点,因此当房屋供给严重过量时,政府的房地产救市更多的是对经济的维稳,而不是希望其再次成为经济的支点;关于无风险利率,去年下半年高善文博士在策略会上曾提到,从数据来看,无风险利率并未下降,且是上升的,说无风险利率下降推动本轮牛市行情是大妈式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中国有两个无风险利率,高博从数据上研究出的国债利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长三角贴现利率等等是穷人的利率,中国还有一个富人的利率,那就是信托产品收益率!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着刚性兑付的信托,而信托由于投资门槛的设置,成为了富人的无风险收益,而信托主要依赖于房地产市场,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就开始走下坡路,而富人的钱往往是最聪明的钱,当收益率下降时他们会首先寻找投资的出口。而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和房地产市场都不是好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市场往往会成为选择,这是世界经济史上无数次发生过的事实。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投机品可选范围较少的国度,股票市场无疑是一个大家了解程度较高的市场。此时,缺的仅仅是一个赚钱效应的刺激,而这个刺激在2014年年中到来了。2014年4月、6月定向降准,7月公布6家央企集团进行国企改革试点,11月非对称降息。这一系列的动作,很好的改善了股票市场的盈利预期,资金开始向这里汇集,在赚钱效应的带动下,资金开始源源不断的涌入。

在经济羸弱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保持中性宽松的状态,否则经济有失速的风险,这是国家所无法承受的。对于改革,我认为这是历史趋势的必然,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当经济又失速风险时,稳增长依旧会出现,但稳增长一定是为了更好的转型改革,因此去年下半年的重稳增长,轻改革是暂时性的。从今年上半年政府的表态中,也得到了印证,改革仍是主线。

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未来两到三年股市趋势性的上涨,这轮行情有两个巨大的蓄水池,一个是巨大的存量房地产市场,一个是庞大的居民理财市场,这两个市场会源源不断的为市场上行提供能量。因为专户理财业务平时也经常需要跟银行、券商渠道打交道,我很深切的感受到银行对于其理财产品转型的渴望,从传统的质押固定收益,到现在的风险权益投资。

分析完长期趋势,那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去年年底这么看好创业板中小板为代表的成长股行情。其实逻辑依旧很简单:去年下半年,通过市场调研和银证转账等一系列数据,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天量的资金在快速进场。增量资金入市必然选择估值较低,低价、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向投资,加上国企改革预期的提振,因此蓝筹股是重点出击方向。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资金入市同样无法保持持续的高速。然而,大盘蓝筹股是一个需要大量增量资金推动才能不断上涨的市场,一旦资金入市速度放缓,大盘蓝筹股将会呈现横盘或缓慢下行的态势,而增量资金此时不会退出市场,而是会寻找新的投资出口,资金会溢出,成长股在经历了快速的下跌后,反而具备了相当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创业板中小板的总体市值规模较小,成交量在当时也就1500亿左右,而中信证券当时一天的成交额能够达到百亿水平,相对于去年的增量资金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当时只要有一小部分的增量资金从主板外溢,其对创业板中小板指数的边际影响效应就十分明显,指数将被轻松抬起,有了赚钱效应以后,资金会持续进入创业板中小板,不断产生正反馈,因此当一月份证监会核查两融,预计增量资金入市放缓,创业板刚刚冒头时,我敢说创业板会涨到大家无法想象为止。

对于行情的未来,首先是关于这波牛市行情的持续时间的判断,很多人说是五到十年的慢牛行情,我个人觉得,我还看不到那么远,我坚信这波行情的长期逻辑,但是目前有两个变量的影响力还无法估计,那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导速度和资本市场开放的速度。与以往以及国外的转型牛市不同,我国这轮牛市处于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较高的水平,包括微信等社交手段的普及,信息传导速率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群体性效应的扩散速度超出我的想象,加之我国股票供给速度取决于政府政策,因此我觉得有没有五到十年可能很难讲,但是两到三年应该是可以看到的。另外就是行情的高度,市场上涨过程中,顶部已到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我觉得落实到投资策略上而言,在趋势性行情中猜测顶部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顶点最终只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猜顶,错的概率永远大于对的概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严格自己的操作纪律,在净值回撤到一定幅度是退场观察,在趋势逻辑未破时再次寻找机会入场,在趋势逻辑已破时保持现金头寸。猜测顶部恰恰犯了股票投资中贪婪的大忌,在最顶部离场寻求利益完全化是不现实的。

二、关于投资理念
1、追求简单逻辑,认清自己。
 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在高手如云的资本市场只求能够得以生存,我喜欢简单,在投资上同样如此,我觉得越简单,越符合自然法则的投资逻辑正确率越高。同时作为一个小菜鸟,对自己投资能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比如,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必将遇到种种坎坷,而经历坎坷市场悲观时,往往是最好的投资机会。比如看好趋势性行情时,我乐于投资于指数,因为根据历史经验表明,一波趋势性行情中往往80%的人都是跑输指数的,作为新人,我的选股能力必然比不上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们,所以我选择投资指数分级基金的B级,我并不会去奢求成为市场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一批人,我只求能够给客户带来大概率绝对回报的机会,在牛市中小幅跑赢市场就够了。

2、投资框架:趋势——行业——个股,自上而下
 资金性质决定投资策略,作为一个专户基金经理,虽然我们的目标是获取大概率的绝对收益,为客户的资产稳定增值,但是中国的投资者往往是短视的,因此对于专户而言,其要求更多的是对中短线的趋势把握要更加精确。传统的长线价值投资法对专户投资而言,往往容易失效,因为客户既不喜欢承受回撤,又不愿意看到你在牛市中落后市场。这要求我们的投资必须是中短期高胜率的,那什么决定了投资的高胜率?我认为是对趋势的判断,在一波上涨趋势中,投资获益是大概率事件,而震荡市中,波段操作攻守兼备,而下跌市中,低仓位重个股精选才能保持本金安全。因此,在我的投资框架中,遵循着趋势——行业——个股的以自上而下为主的体系。在牛市中,人人都是股神,而一个公司同样的故事在牛市中成立,在熊市中却碰壁,这都告诉我们趋势判断的重要性。通过对趋势的判断决定仓位,以仓位作为攻守的主要手段。而在行业选择中,我倾向于投资于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具备潜在爆发力的行业。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国过去几十年其实都是在解决人民的基本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过去十年的牛股也往往集中于此,食品饮料、基建、房地产、汽车等等。而未来可能更多的是解决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带来的是国防军工、TMT、旅游、国企改革等主题行业的机会。根据中信行业分类,把A股分成了29个一级行业,就专户投资而言,我们不要面面俱到,投资与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和资本市场趋势需要的行业就已经足够了。

3、动态分析,研究本质,拥抱变化
很多人都经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创业板整体估值100多倍,是不是严重的泡沫了,看海外市场才多少倍估值,投资创业板的都是没节操。
 我一直觉得,用静态PE去做市场间的横向对比是一件比较调皮的事情。首先,市盈率高低有对错之分吗?为什么美国、香港市场的市盈率水平一定是对的?我一直觉得市盈率只是一个相对数值,跟投资有没有节操真心是两码事。一家公司的市盈率由两个方面决定:1、公司所处的资本市场性质;2、公司未来盈利水平。很多人看到了第二点却忽略了分析第一点。

 就资本市场性质而言,美国香港市场自成立之初就是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股票供给非常充分,可以说是股票供给大于资金需求的,香港市场一天的成交量只有700多亿。而国内市场是审批制的,股票供给则是不足的,但是中国股市一天的成交量是1万多亿!资金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海外市场蓝筹股的流动性优势就值一定的估值溢价,在资金供给小于股票供给的市场中,投资人会更加关注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而反观国内,一直小盘股一天的成交量都能有5、6亿元,在股票供给小于资金供给的市场中,流动性已经变得不重要,投资人会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并且在这样的市场中,整体市盈率本就应该高于国外市场。举个很极端的例子,假设市场只有一只母鸡在出售,市场上有多个急需鸡蛋的买家,每人都有十元钱,那么这只鸡的估值就是十元钱。假设市场上有十只鸡,市场上只有一个急需买鸡的买家,他只有五块钱,那么每只鸡的估值可能还不足两元钱。所以,股票价格归根到底还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很多人用钱多人傻来形容中国的股票市场,人傻不傻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是钱多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在整体估值应该高于海外市场的中国A股,蓝筹股的市盈率水平却低于海外市场。这就涉及到第二点,对公司未来盈利水平的分析。我国的蓝筹股往往集中于银行、地产、基建等传统行业,且多为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所在行业往往严重过剩,或是依托牌照优势和垄断地位,在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中,这些行业的趋势性下降十分明显,同时转型能力也较差。而新兴产业通过并购转型,其盈利水平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了,而是有可能呈跳跃式或几何级数式的增长。在一个资金供给过量流动性优势全无的市场中,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博弈分析,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些所谓的无节操转型股。这波行情中我也看好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但是我认为传统行业的机会来自于国企改革,而非行业本身的趋势,因为国企改革大大改善了这些传统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期,在资金供给过量的市场中,具有边际改善预期的公司才会收到追捧,从这种角度上来说,这波行情蓝筹股的上行逻辑其实与小盘成长股无异。

存在不一定意味着合理,但长期存在或许就应该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了。在股票投资中,我觉得没有一种方法论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做的是动态分析,拥抱变化,而不是在变化出现时抵触排斥。


三、关于我们

85后的一代人是我国成立以来经历社会变化最剧烈的一代人,之前看过一个小段子是这样说的:中国有一代人,读小学时,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还没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时,得自谋职业;没挣钱时,房子是分配的,能挣钱时,发现根本买不起房。这很好的表述了我们的成长环境,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我们很与众不同的一些特质。

周围很多做投资的小伙伴,有券商的研究员,基金的研究员,还有公募私募的基金经理,感觉大家最明显的特征是勤奋、有激情、有个性、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并发现变化中的投资机会,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焦躁、对现实状态的不满。

记得最近在进行基金营销的路演时,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评价:年轻人,在现在做做互联网的投资倒还是可以的;运气真好,牛市开始时开始管理,有没有水平都能挣钱。我想,这也是很多年轻基金经理们面对的问题,不信任来自于对年龄的质疑的确是很无奈的。对于我们而言,在此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更加重要。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逐渐接纳的过程,对投资人而言更是如此。资本市场永远不缺乏机会,缺乏的是能够沉下心来发现机会的人。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85后基金管理人的出现,我们的时代终将会到来。

引用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近期的一些胡思乱想,与君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10

從重啤九個跌停中爬起來的基金經理:別信董事長的故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58

從重啤九個跌停中爬起來的私募基金經理:別信董事長的故事


作者:火山財富


至今,或許不少A股投資者對“關燈吃面”的來由還存有印象。


故事發生在2011年底。當時,重慶啤酒發布公告稱,歷時13年巨資研發的乙肝疫苗失敗,引發股價連續9個“一”字跌停,240多億元市值灰飛煙滅。受傷的重啤股民在股吧寫下,“今天回到家,煮了點面吃,一邊吃面一邊哭,淚水滴落在碗里,沒有開燈。”


重倉重啤的大成基金在這場“酒局”中大傷元氣,被貼上“悲情者”標簽。而昔日大成基金研究主管呂猛,也栽了跟頭,此後,慢慢淡出公眾視野。


2014年,新一波牛市重啟。隨即觸發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潮,去年10月,呂猛離開大成基金創辦深圳潤凡投資。奔私之後的呂猛重獲新生,在半年時間管理資產達到21億元,持倉股票整體收益已經達到120%以上,部分基金收益超過200%。憑借在美盈森、德爾家居中精準買入、賣出表現,重新贏得市場關註。


重啤門之後,呂猛首次接受了火山君專訪。長達兩個小時的專訪中,呂猛坦言重啤事件直接刺激了他向價值確定性投資轉變,發掘那些投入期結束、產出期開始,或者業績即將爆發而股價處於最低點時的行業龍頭。


在呂猛看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趨勢性和熱點行業的投資會越來越少,私募行業的格局也將面臨巨變,如何發掘真正的龍頭從而形成投資能力,將成為投資機構所面臨的嚴峻考驗。


尋找確定的價值:不聽董事長講故事


重慶啤酒的“滑鐵盧”,讓呂猛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失利之後的深刻反思也直接促使他投資風格的轉變。4年之後,再談重啤,他的語氣更多是自我調侃。“重慶啤酒之後我被叫做’故事大王’,反思給我的直接改變是不再混圈子、聽故事,專註價值確定性投資。”


在價值確定性投資的框架下,呂猛認為,一家企業的價值在於它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很基礎,表現在能不能招到更多的工人,產生更多的收入,以及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甚至影響當地政府的一些決策,這直接影響了企業定價。”具體到對標的“確定性”選擇上,呂猛稱,不應因行業熱度對公司做前景假設,而應在個股過往業績的基礎上做出判斷。比如,通過回溯企業財報,從銀行對賬單、納稅證明等可信第三方數據搜集各種信息和數據,結合行業調研、企業招工人數、預收賬款是否暴增等多種因素,印證和判斷企業未來成長是否具備確定性。在選定股票之後,集中持倉,在投入期結束、產出期開始的時點進入,在財報證實其成長性已經轉化成風險的時候按照策略減持退出。


“我們做這些篩選分析,全部是根據公開的歷史數據導出來的,不做任何假定推斷,也不聽董事長講故事。一旦選中,就會重倉,持有時間也會比較長。”呂猛說。


在這種投資邏輯下,潤凡投資持倉的股票中,傳統行業明顯多於資本熱捧的新興行業,他沒有追隨近兩年市場流行的車聯網、國企改革等熱點。呂猛稱,相較於新興行業,傳統行業中的龍頭企業,過往的業績已經充分說明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許多風口上的公司現在都處於投入期,財務數據還未體現出增長,依然存在極大風險。


用這套眼光來看,呂猛認為,“當時重慶啤酒新藥即使臨床研究成功,距離真正上市依然需要幾年時間,收入和利潤並不能迅速增長,只能把對重慶啤酒的投資定性為風險投資。”


從投資回報率來看,這套新的投資理論框架也被驗證有效。潤凡成立以來,持股整體收益至今已超過120%,其中持倉的一只股票,半年左右時間漲幅達到300%,基金收益也已超過200%。呂猛認為這並非因為坐上A股牛市順風車。“除了市場外部因素,這更多是價值投資的結果,所謂價值投資,並非市盈率、市凈率等估值方法,而是投資對象本身的內在增長動力。”呂猛說。


風格轉換:更看好創業板


A股跨入“4”時代後,仍舊“牛”不停歇。


從2014年7月算起,A股有1093只股票漲幅超過100%,而被股民調侃為A股中“戰鬥機”的創業板指平均市盈率超過100倍,指數即將跨欄2600點關口。很多股民都疑惑,在經濟回落的背景下,為何會形成本輪牛市?創業板估值為何沒有盡頭?


呂猛認為,股票市場景氣度取決於經濟和資金這兩個方面,目前經濟仍然處於底部,托起這輪牛市的最大基礎是資金,跟歷年救市相比,政府一直只在貨幣政策上做文章,在財政政策上反而是收縮的,沒有新的錢進來,只是讓舊錢騰挪,所以市場不會像2006年那樣出現暴漲,資金進入股市直接利好的是小股票。


“我們認為政策層面主要意圖在於降低無風險資產收益率,帶動融資成本降低。在降息預期下,過去幾年成長受財務費用羈絆最大的民營企業,業績成長性和確定性會更高。我們研究發現,很多小企業財務費用和凈利潤相當,也就是說財務費用如果免掉,凈利潤會有一倍增長。”呂猛分析。


藍籌股邏輯上的利好是國企改革。呂猛認為,中國經濟處在舊常態到新常態的拐點,新常態能否形成,決定於國企改革成敗,但改革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從經濟基本面角度看,A股前景要打問號。


“如果經濟好轉,大盤股將迎來投資機會,但是按照我的投資框架,只有這些公司在全球市場有競爭力、有很強的搶占市場份額能力的時候才應買入,哪怕這時股價已經漲了一波,但價值永遠不嫌貴。”呂猛說。


4月中旬,市場將進入年報和一季報的密集披露期,呂猛認為,接下來一個月預計會出現嚴重分化行情,個股業績表現將決定股票安不安全,業績表現好的企業會展現自己的成長性和安全性,不好的企業安全性會打折扣,就會發生一些踩踏事件。


“但是,我們看到目前影響資金流向的無風險資產還沒有形成,行情分化之後,市場可能又會展示風險耐受性。上周大資金南下投資港股,小盤股出現了比較大的震蕩,但港股原有資金在大筆拋售籌碼,港股的星星之火很快被拍滅,證明港股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有疑慮,從這個角度看股市還能再走更遠。”呂猛分析。


投資機會:趨勢機會越來越少


2007年,在牛市賺錢效應推動下,私募行業曾迎來一次大規模的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潮,行業規模迅速擴展。從去年以來,加入私募業的高手越來越多,諸如王茹遠、尚誌民、楊紹基等紛紛奔私,一時蔚為風潮。


“隨著註冊制的推進,上市公司數量也會大量增加,專業投資機構的重要性會提升。這一波私募發展浪潮將會遠超上一波,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分庭抗禮,甚至超過公募基金,在未來兩年左右就會有所體現。”呂猛認為。


眼下是“最好的私募時代”,但也面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經濟環境變化。呂猛認為,各行業占GDP比重逐漸穩定,趨勢性投資機會越來越少,在過去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用趨勢的方法做投資,可能會抓到很多機會,不過,未來20年,再用這種方法,可能就行不通。


“我們梳理過去四個季度的數據發現,僅有電子行業是目前碩果僅存的趨勢性比較好的行業。市場對投資者個股選擇能力考驗越來越強,技術門檻的提高對行業是一個巨大挑戰,從這個角度來說,私募行業到現在才叫起點。”呂猛分析。


他認為,未來私募行業也會出現洗牌局面,行業集中度會比以前更高,比如過去10年規模最大能做到200億元,但未來10年能做到上千億元,為此做好準備的私募公司將會迎來跨越發展。


對於潤凡投資的未來,呂猛希望循序漸進擴大規模,在資本金比較充分時,會考慮收購一些公司,解決客戶穩定性不足的問題,未來更大的目標,是進軍海外市場。


持倉全通教育,歸類風險投資


本輪牛市漲勢最奪眼球的全通教育,曾被呂猛納入其管理的專戶基金產品組合中。而上市一年多來,股價翻了十倍的全通教育,在呂猛的投資框架下被歸類為“風險投資”標的,投資配比不到1%個點。


“按照傳統邏輯,教育和醫療都不是值得投資的行業,因為這兩個行業都特別難做大,核心問題是管理費用率過高,教育、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一旦成熟,離開平臺的風險就加大,醫院和學校需要高達40%的管理費用留住人才,兩行業普遍折舊費用也高達40%,行業ROE平均大約只有8%,缺少凈利收入導致成長性受到限制。這些在新東方始終盤桓的市值中可以體現。”呂猛說。


“全通教育如果繼續做家校通或者做培新機構沒有出路,轉型成為教育產品的零售平臺是創新思路。”呂猛這樣算了一筆賬,“如果一位教師在全通搭建的平臺授課,按照每位學生每門課200元,每周末4堂課,每堂課40位學生聽課,全通教育抽取50%作傭金,這樣下來全通教育在每節課堂上的收益是4000元,按照家校通滲透到1500萬個家庭的數據,高市值仍可得到支撐。”


在呂蒙價值確定性投資投資框架下,目前階段的全通教育,投入期沒有結束,利潤得不到體現,因而分類為風險投資標的。投資配比只能占到總倉位的1%。而對風險投資品種的操盤策略,呂猛堅持每到一個時間點,選擇把收益部分賣出,繼續持有1%的倉位,對公司業績進行觀察。


“只管豬,不管風,屏蔽所有故事,專註價值確定性投資,這是潤凡投資的核心理念。”呂猛說。


(微信號:huoshan51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21

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一個85後基金經理對市場的看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76

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一個85後基金經理對市場的看法   
作者: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 劉玉江

記得去年11月下旬跟幾位事業有成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朋友們吃飯,當時藍籌股的行情以洶湧澎湃,成長股弱勢盡顯,大家洋洋得意之際不禁要談談下一階段的投資方向,作為一個小菜鳥,我也弱弱的表達了一下的自己的觀點:重點出擊兩個月後的成長股行情。大家呵呵一笑,結論:這貨瘋了。一月初,跟做投資的朋友們聊天,談到一周多的創業板反彈,又弱弱的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這波創業板會漲到大家無法想象為止,第一目標2500。大家呵呵一笑,結論:這貨怎麽還沒進醫院。我不是成長股的死忠,亦不是藍籌股的粉絲,我只是個投資界的小菜鳥,一個仍處弱勢群體的85後基金經理的一員。很多人對於這個群體有諸多的看法,比如年齡,比如資歷,比如是否經歷過牛熊。我也想就很多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關於市場

去年七月份以來的這波行情,以及今年以來的成長股行情,市場已經有了很多個解釋的版本。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波行情的長期邏輯來自於三個向下和兩個向上:1、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向下。2、房地產趨勢性向下。3、市場無風險利率,特別是富人的無風險利率向下。兩個向上分別是:1、貨幣政策寬松程度向上。2、政府對改革的態度向上。

很多人都說A股泡沫化嚴重,原因是經濟基本面一塌糊塗。然而股市永遠是經濟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三方作用的結果,如果說哪個方面最重要,我覺得是資金面,因為股票同樣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種商品,它的漲跌亦是一種供求關系的體現。宏觀經濟基本面好與壞,如果其無法引導資金進入股市,那麽股市依舊難有起色。實體經濟羸弱的狀況已無需多言;關於房地產,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能夠給經濟帶來可持續性發展的行業,過去房地產在國內的熱炒有貨幣方面的因素,也有剛性需求的因素。88、89年是共和國第三波嬰兒潮,也是最後一波嬰兒潮, 07、08年開始進入適婚年齡,加上房地產市場的火熱,剛性需求疊加投資需求催生了一波洶湧澎湃的房地產行情。可是房子畢竟不具備創造力,我想包括政府在內,大家都明白這一點,因此當房屋供給嚴重過量時,政府的房地產救市更多的是對經濟的維穩,而不是希望其再次成為經濟的支點;關於無風險利率,去年下半年高善文博士在策略會上曾提到,從數據來看,無風險利率並未下降,且是上升的,說無風險利率下降推動本輪牛市行情是大媽式的觀點。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但是,我認為中國有兩個無風險利率,高博從數據上研究出的國債利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長三角貼現利率等等是窮人的利率,中國還有一個富人的利率,那就是信托產品收益率!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著剛性兌付的信托,而信托由於投資門檻的設置,成為了富人的無風險收益,而信托主要依賴於房地產市場,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信托產品的收益率就開始走下坡路,而富人的錢往往是最聰明的錢,當收益率下降時他們會首先尋找投資的出口。而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和房地產市場都不是好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投機市場往往會成為選擇,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無數次發生過的事實。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投機品可選範圍較少的國度,股票市場無疑是一個大家了解程度較高的市場。此時,缺的僅僅是一個賺錢效應的刺激,而這個刺激在2014年年中到來了。2014年4月、6月定向降準,7月公布6家央企集團進行國企改革試點,11月非對稱降息。這一系列的動作,很好的改善了股票市場的盈利預期,資金開始向這里匯集,在賺錢效應的帶動下,資金開始源源不斷的湧入。

在經濟羸弱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必須保持中性寬松的狀態,否則經濟有失速的風險,這是國家所無法承受的。對於改革,我認為這是歷史趨勢的必然,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當經濟又失速風險時,穩增長依舊會出現,但穩增長一定是為了更好的轉型改革,因此去年下半年的重穩增長,輕改革是暫時性的。從今年上半年政府的表態中,也得到了印證,改革仍是主線。

經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未來兩到三年股市趨勢性的上漲,這輪行情有兩個巨大的蓄水池,一個是巨大的存量房地產市場,一個是龐大的居民理財市場,這兩個市場會源源不斷的為市場上行提供能量。因為專戶理財業務平時也經常需要跟銀行、券商渠道打交道,我很深切的感受到銀行對於其理財產品轉型的渴望,從傳統的質押固定收益,到現在的風險權益投資。

分析完長期趨勢,那麽來分析一下為什麽在去年年底這麽看好創業板中小板為代表的成長股行情。其實邏輯依舊很簡單:去年下半年,通過市場調研和銀證轉賬等一系列數據,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天量的資金在快速進場。增量資金入市必然選擇估值較低,低價、大家耳熟能詳的方向投資,加上國企改革預期的提振,因此藍籌股是重點出擊方向。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資金入市同樣無法保持持續的高速。然而,大盤藍籌股是一個需要大量增量資金推動才能不斷上漲的市場,一旦資金入市速度放緩,大盤藍籌股將會呈現橫盤或緩慢下行的態勢,而增量資金此時不會退出市場,而是會尋找新的投資出口,資金會溢出,成長股在經歷了快速的下跌後,反而具備了相當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創業板中小板的總體市值規模較小,成交量在當時也就1500億左右,而中信證券當時一天的成交額能夠達到百億水平,相對於去年的增量資金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因此當時只要有一小部分的增量資金從主板外溢,其對創業板中小板指數的邊際影響效應就十分明顯,指數將被輕松擡起,有了賺錢效應以後,資金會持續進入創業板中小板,不斷產生正反饋,因此當一月份證監會核查兩融,預計增量資金入市放緩,創業板剛剛冒頭時,我敢說創業板會漲到大家無法想象為止。

對於行情的未來,首先是關於這波牛市行情的持續時間的判斷,很多人說是五到十年的慢牛行情,我個人覺得,我還看不到那麽遠,我堅信這波行情的長期邏輯,但是目前有兩個變量的影響力還無法估計,那就是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導速度和資本市場開放的速度。與以往以及國外的轉型牛市不同,我國這輪牛市處於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經較高的水平,包括微信等社交手段的普及,信息傳導速率與過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群體性效應的擴散速度超出我的想象,加之我國股票供給速度取決於政府政策,因此我覺得有沒有五到十年可能很難講,但是兩到三年應該是可以看到的。另外就是行情的高度,市場上漲過程中,頂部已到的呼聲不絕於耳。但是我覺得落實到投資策略上而言,在趨勢性行情中猜測頂部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頂點最終只有一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次猜頂,錯的概率永遠大於對的概率。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嚴格自己的操作紀律,在凈值回撤到一定幅度是退場觀察,在趨勢邏輯未破時再次尋找機會入場,在趨勢邏輯已破時保持現金頭寸。猜測頂部恰恰犯了股票投資中貪婪的大忌,在最頂部離場尋求利益完全化是不現實的。

二、關於投資理念

1)追求簡單邏輯,認清自己。

我是一個比較笨的人,在高手如雲的資本市場只求能夠得以生存,我喜歡簡單,在投資上同樣如此,我覺得越簡單,越符合自然法則的投資邏輯正確率越高。同時作為一個小菜鳥,對自己投資能力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比如,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事物,要充分認識到發展中必將遇到種種坎坷,而經歷坎坷市場悲觀時,往往是最好的投資機會。比如看好趨勢性行情時,我樂於投資於指數,因為根據歷史經驗表明,一波趨勢性行情中往往80%的人都是跑輸指數的,作為新人,我的選股能力必然比不上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們,所以我選擇投資指數分級基金的B級,我並不會去奢求成為市場投資收益率最高的一批人,我只求能夠給客戶帶來大概率絕對回報的機會,在牛市中小幅跑贏市場就夠了。

2)投資框架:趨勢——行業——個股,自上而下

資金性質決定投資策略,作為一個專戶基金經理,雖然我們的目標是獲取大概率的絕對收益,為客戶的資產穩定增值,但是中國的投資者往往是短視的,因此對於專戶而言,其要求更多的是對中短線的趨勢把握要更加精確。傳統的長線價值投資法對專戶投資而言,往往容易失效,因為客戶既不喜歡承受回撤,又不願意看到你在牛市中落後市場。這要求我們的投資必須是中短期高勝率的,那什麽決定了投資的高勝率?我認為是對趨勢的判斷,在一波上漲趨勢中,投資獲益是大概率事件,而震蕩市中,波段操作攻守兼備,而下跌市中,低倉位重個股精選才能保持本金安全。因此,在我的投資框架中,遵循著趨勢——行業——個股的以自上而下為主的體系。在牛市中,人人都是股神,而一個公司同樣的故事在牛市中成立,在熊市中卻碰壁,這都告訴我們趨勢判斷的重要性。通過對趨勢的判斷決定倉位,以倉位作為攻守的主要手段。而在行業選擇中,我傾向於投資於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階段,具備潛在爆發力的行業。根據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國過去幾十年其實都是在解決人民的基本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過去十年的牛股也往往集中於此,食品飲料、基建、房地產、汽車等等。而未來可能更多的是解決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帶來的是國防軍工、TMT、旅遊、國企改革等主題行業的機會。根據中信行業分類,把A股分成了29個一級行業,就專戶投資而言,我們不要面面俱到,投資與符合社會發展趨勢需要和資本市場趨勢需要的行業就已經足夠了。

3)動態分析,研究本質,擁抱變化

很多人都經常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現在創業板整體估值100多倍,是不是嚴重的泡沫了,看海外市場才多少倍估值,投資創業板的都是沒節操。
我一直覺得,用靜態PE去做市場間的橫向對比是一件比較調皮的事情。首先,市盈率高低有對錯之分嗎?為什麽美國、香港市場的市盈率水平一定是對的?我一直覺得市盈率只是一個相對數值,跟投資有沒有節操真心是兩碼事。一家公司的市盈率由兩個方面決定:1、公司所處的資本市場性質;2、公司未來盈利水平。很多人看到了第二點卻忽略了分析第一點。

就資本市場性質而言,美國香港市場自成立之初就是完全市場化的註冊制,股票供給非常充分,可以說是股票供給大於資金需求的,香港市場一天的成交量只有700多億。而國內市場是審批制的,股票供給則是不足的,但是中國股市一天的成交量是1萬多億!資金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海外市場藍籌股的流動性優勢就值一定的估值溢價,在資金供給小於股票供給的市場中,投資人會更加關註企業當前的盈利能力。而反觀國內,一直小盤股一天的成交量都能有5、6億元,在股票供給小於資金供給的市場中,流動性已經變得不重要,投資人會更加關註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並且在這樣的市場中,整體市盈率本就應該高於國外市場。舉個很極端的例子,假設市場只有一只母雞在出售,市場上有多個急需雞蛋的買家,每人都有十元錢,那麽這只雞的估值就是十元錢。假設市場上有十只雞,市場上只有一個急需買雞的買家,他只有五塊錢,那麽每只雞的估值可能還不足兩元錢。所以,股票價格歸根到底還是供求關系決定的。很多人用錢多人傻來形容中國的股票市場,人傻不傻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是錢多是顯而易見的。

那麽問題來了,為何在整體估值應該高於海外市場的中國A股,藍籌股的市盈率水平卻低於海外市場。這就涉及到第二點,對公司未來盈利水平的分析。我國的藍籌股往往集中於銀行、地產、基建等傳統行業,且多為大型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所在行業往往嚴重過剩,或是依托牌照優勢和壟斷地位,在市場化改革的趨勢中,這些行業的趨勢性下降十分明顯,同時轉型能力也較差。而新興產業通過並購轉型,其盈利水平的增長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線性增長模式了,而是有可能呈跳躍式或幾何級數式的增長。在一個資金供給過量流動性優勢全無的市場中,如果做一個簡單的博弈分析,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這些所謂的無節操轉型股。這波行情中我也看好部分傳統行業的企業,但是我認為傳統行業的機會來自於國企改革,而非行業本身的趨勢,因為國企改革大大改善了這些傳統企業未來盈利的預期,在資金供給過量的市場中,具有邊際改善預期的公司才會收到追捧,從這種角度上來說,這波行情藍籌股的上行邏輯其實與小盤成長股無異。

存在不一定意味著合理,但長期存在或許就應該值得我們去認真分析了。在股票投資中,我覺得沒有一種方法論是完全正確的,我們要做的是動態分析,擁抱變化,而不是在變化出現時抵觸排斥。

三、關於我們

85後的一代人是我國成立以來經歷社會變化最劇烈的一代人,之前看過一個小段子是這樣說的:中國有一代人,讀小學時,大學不要錢;讀大學時,小學不要錢;還沒工作時,工作是分配的;可以工作時,得自謀職業;沒掙錢時,房子是分配的,能掙錢時,發現根本買不起房。這很好的表述了我們的成長環境,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我們很與眾不同的一些特質。

周圍很多做投資的小夥伴,有券商的研究員,基金的研究員,還有公募私募的基金經理,感覺大家最明顯的特征是勤奮、有激情、有個性、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適應並發現變化中的投資機會,同時也伴隨著明顯的焦躁、對現實狀態的不滿。

記得最近在進行基金營銷的路演時,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評價:年輕人,在現在做做互聯網的投資倒還是可以的;運氣真好,牛市開始時開始管理,有沒有水平都能掙錢。我想,這也是很多年輕基金經理們面對的問題,不信任來自於對年齡的質疑的確是很無奈的。對於我們而言,在此時保持一個好的心態更加重要。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逐漸接納的過程,對投資人而言更是如此。資本市場永遠不缺乏機會,缺乏的是能夠沈下心來發現機會的人。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85後基金管理人的出現,我們的時代終將會到來。

引用狄更斯的一段話: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近期的一些胡思亂想,與君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06

1號店股權稀釋之痛:於剛如何從創始人變為職業經理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2/149760.html

黑馬說:今年年初,以CTO韓軍為首的1號店老臣相繼離職,據稱財務部門也早被架空。近日,關於1號店董事長,聯合創始人於剛將要離職的消息再次甚囂塵上,而於剛本人手機也處於無法接通狀態。

樹欲靜而風不止。盡管1號店對於剛離職傳聞進行了辟謠,但沃爾瑪對1號店的絕對控制似乎已成定局。早在2010年,平安大舉入股1號店,創始團隊控制權就已經旁落他人。此後5年間,於剛多次被傳離職。如今,1號店元老陸續出走,也被看成於剛撤離的前兆。

梳理1號店股權變化大事記,可大致看到1號店創始團隊失去控制權的全過程。在一聲嘆息的背後,我們也希望能給創業者一些啟示。

國內首家專註企業股權架構設計的創始人何德文告訴《創業家》,資本和人一樣,是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氣的。創業者融資時,要讀懂資本背後人的不同性格,拿適合自己的錢。等到下雨時才想起修屋頂,只會弱國無外交,控制權地位會很被動尬尷。


\文 | 本刊記者 婁月
編輯 | 周群峰

 

 
2008

 

於剛和戴爾的同事劉峻嶺創立了1號店,啟動資金是創始團隊的幾百萬,不久融到了2000萬元資金。

 

 

 
2009

 

受金融危機襲來,VC不再投資電商。截至2009年10月,1號店已經無錢可燒。困境中的1號店開始與平安集團接洽。

 

 
2010

 

5月,平安出資8000萬,收購1號店80%股權。據傳最早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要求全資收購,討價還價後創始人團隊才留下了20%的股權

 

馬明哲看中的是1號店的醫藥資源,希望通過互聯網來推動其健康險的發展。平安將投資創建的平安藥網和平安醫網劃入1號店以實現三網合一。不過,隨著整合的進行,平安發現1號店對主營業務拓展並沒有起到預期效應。

 

 
2011

 

5月,平安將20%股權作價6500萬美元出售給沃爾瑪。同時沃爾瑪出資購買了用於兌現1號店管理團隊與平安集團簽訂的股權激勵協議的股權。

 

8月後,沃爾瑪正式入股1號店。12月,沃爾瑪從平安集團手中接手50%股權

 

在該消息宣布前,劉強東透露,其實沃爾瑪也曾與京東進行過談判,歷時半年多,估值等已經談妥,唯一無法達成的條款是沃爾瑪要求最終控股京東商城,直到全盤收購。後者管理層和股東可以得到一大筆現金後退出。由此業界推測,沃爾瑪對待1號店亦是同樣的條件。

 

 

 
2012

 

股權:沃爾瑪增持1號店股份,10月正式宣布控股1號店,取代平安成為1號店大股東,持股比例約51%,但是商務部要求在此項交易中加入限制性條款,規定被沃爾瑪收購的1號店所屬公司紐海控股,不得開展面向第三方開放平臺業務,沃爾瑪也不得通過VIE架構從事增值電信業務。

 

據傳,沃爾瑪增資後,平安集團持有1號店36.9%的股份於剛等管理層則持股11.8%。對於這份股權結構,於剛對外界曾表示,“我們占股沒有這麽少”。

 

人事變動:1號店原財務副總郭冬東、原人力資源副總梁勇的職務分別由此前的沃爾瑪電子商務團隊成員宋侑文和戴青接任。此外,沃爾瑪電商團隊60余人已經進入1號店。

 

 
2013

 

由於限制性條款,沃爾瑪控股後的1號店只有自營業務的運營權。第三方平臺業務被整合為“1號商城”,剝離至上海傳績電商有限公司獨立運營

 

年底,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沃爾瑪重新奪回了第三方平臺業務的控制。在自貿區註冊的紐海電商成為1號店網站新的經營主體。

 

 

 
2014

 

1號店開始在營銷上發力,展開的新業務包括跨境電商、互聯網金融、O2O、互聯網醫藥等。在當年的業務發布會上,於剛表示,截至2014年底,1號店在線銷售商品超過800萬,擁有註冊用戶接近9000萬。不過,1號店以尊重戰略合作夥伴沃爾瑪為由,未披露任何關於交易和運營的數據。

 

 
2015

 

人事變動:年初,以CTO韓軍為首的眾老臣離開1號店,據稱財務部門已經被架空。於剛將要離職的消息再次甚囂塵上。4月30日,沃爾瑪全球總裁兼CEO董明倫(Doug McMillon)到訪1號店,1號店總裁於剛陪同亮相,破解此前離職傳聞。

 

警示錄

 

平安和與沃爾瑪,一開始就是奔著控制權來的!

 

點評人:何德文 國內首家專註企業股權架構設計的創始人

 

投資人通常分為財務投資人和戰略投資人兩種。風險投資基金屬於典型的財務投資人,他們投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股權投資溢價退出獲取財務收益,通常不直接參與被投資公司的經營管理,也不會要求控股被投資公司。

 

戰略投資人通常和被投公司處於同一行業、相近行業或處於同一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投資主要考慮自身產業鏈的戰略布局。因此,戰略投資人通常會加強對被投資公司股東會與董事會的控制,深度介入被投公司的管理。

 

1號店於剛團隊在彈盡糧絕的困境中啟動融資。投資方平安集團投資的目的,是想利用1號店的醫藥資源促進其健康險的發展,1號店成為平安集團產業布局下的一顆棋子。於剛團隊將80%的股權轉讓給平安集團,實質是將公司的控制權拱手相讓。

 

在獲得股權溢價的同時,於剛團隊的身份也由公司的合夥人變成了職業經理人。平安集團發現產業鏈整合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時,將其控制權轉讓給沃爾瑪退出變現,也就是必然結果。1號店的控制權變成平安集團和沃爾瑪之間的博弈遊戲。起點已經決定了終點。

 

事實上,創業者即便不控股,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控制公司。比如,通過投票權委托、一致行動人協議、有限合夥或AB股計劃等。但是,技術手段可發揮作用的前提是,雙方的預期是一致的。比如,平安集團與沃爾瑪作為戰略投資人,人家一開始就是奔著控制權來的。

 

資本和人一樣,是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氣的。創業者融資時,要讀懂資本背後人的不同性格,拿適合自己的錢。等到下雨時才想起修屋頂,只會弱國無外交,控制權地位會很被動尬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婁月,由周群峰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時下成功的品牌營銷無不以產品的獨樹一幟為起點。什麽樣的產品才是真正切中用戶潛在需求的極致化產品呢? 下文提及的場景分析法或許會對焦慮中的產品經理們有所啟發。作者唐文認為,所有產品最終都將與人發生交互,不考慮具體場景里人的心理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僅盯著產品不放,大量寶貴信息或將失之交臂,創新設想往往落空。
 
文 | 易寶支付市場總監  唐文
編輯 | 齊介侖

 

需求在細節中
 
營銷就是:讓不知道你品牌的人知道你的品牌,讓知道你品牌的人喜歡你的品牌,讓喜歡你品牌的人買你的產品,讓買你產品的人經常買。總結為一句話:營銷就是推動一個企業的弱關系向強關系轉換的過程。

先來看一下營銷價值鏈:

營銷職能.jpg
現在,讓我們從這條價值鏈的核心即產品研發出發,開始我們營銷實戰的征程。

產品經理是寶潔在上個世紀的創造發明,在此之前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上是沒有這個職類的。似乎也不太需要。幾千年來人們活得簡單,也一直活得很好,似乎吃穿住行四個字就囊括了人們的所有需求。

其實,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是古代的科技未能跟上發掘和滿足人類需求的步伐而已。就像在前汽車時代,福特問世人對交通工具的需求,他們的回答只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馬,而一旦科技能把汽車造出來,人們就蜂擁著去買車,沒有多少人再留戀把馬作為交通工具了。

產品經理負責發掘人類無止境的需求,研發出此前不存在甚至人們未曾想過但實際有需要的產品。不過,一個難題直接擺在產品經理面前:人們有需求,但他們根本無法清晰地說出自己要什麽。正如我們在福特案例里提到的,沒見過汽車之前,人們對交通工具的需求永遠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馬。

如何克服這個障礙呢?場景分析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舉例來說,我們要做一個公益捐贈,就可以應用場景分析的方法。操作的大致步驟是,先梳理出現實中的公益捐贈場景,然後剖析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再把這些因素通過網絡產品複原出來。

剛開始,大家覺得公益捐贈很簡單,等到大家收集資料、坐到一起頭腦風暴時才發現,公益捐贈的場景非常豐富,小到在銀行、餐飲企業的募捐箱隨手捐贈,大到捐贈給高校整棟的樓等等。

梳理好這些場景,就為後面的網絡產品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避免網絡產品成為“空中樓閣”。因為這些場景都是在現實里實實在在存在的,現在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找到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或者說,用以鑲嵌最基礎的層次。
 
場景影響行為

我們再用幾個小例子來說明。

場景一:到類似麥當勞、肯德基的餐廳去吃飯,在餐臺交錢取餐時,端著餐盤,服務員找了零錢,看著旁邊正好有一個公益機構的愛心箱,就隨手把零錢捐了進去。

這是一個現實可見的場景。在這個場景里,起作用的因素是什麽呢?不見得每個人能立刻想到。這個時候需要引導,產品經理可以采用“替換法”來激發大家的靈感,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即把場景里一些要素用其他類似要素替換掉,看看場景還能不能成立。

比如我們問參與場景分析的眾人:“如果不是在麥當勞、肯德基,而是在一個不知名的小餐廳,你還會捐嗎?”

“不捐,我會覺得這家餐廳的老板想錢想瘋了。”當時有人這樣回答。

所以,第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是信任。大家願意捐,是對類似麥當勞、肯德基的信任,相信他們真正會把這個錢交給公益組織。

“如果找的不是一兩塊錢,而是二三十元甚至更多,你還會捐嗎?”
“應該不會吧。”大家坦誠地回答。

所以另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是小額,額度大了大家就猶豫了。

“如果當時你不是因為端著餐盤,而能很便利地把找零放回錢包,你還會捐嗎?”
“可能就不會了”。

所以還有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是便利。

綜合下來,在這個場景里,對於推動公益捐贈真正起作用的三個因素是:信任、小額和便利。

在我們總結的現實中上百個公益場景里,百分之七八十都有信任這個因素。但情況也不完全是這樣,我們再看一個場景。

場景二:在公園里遊玩,看到一個裝滿水的魚缸,里面有條石魚,嘟著嘴巴向上,缸底鋪滿了硬幣。原來這是一個遊戲,你把硬幣從水面放下去,如果這個硬幣能很幸運地落到石魚嘴巴里的話,那麽你許的願望就可以實現。

在這個場景中,起作用的因素就沒有信任了。我們基本不會考慮這錢的用途,而是圖一時的好玩,所以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是遊戲,遊戲激發了人們一時的興致。

此外還是那個道理,小額的硬幣大家願意積極參與,但如果真是手握金幣銀幣就難了,所以另一個起作用的因素是小額。最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就是許願。所以,在這個場景里,起作用的因素是:遊戲、小額和許願。

抓住這三個因素,我們就可以用一個網絡產品把它實現出來——接金幣的遊戲:遊戲者充入10元錢,即可獲得一次遊戲的機會。遊戲中,天上會隨機先後掉下100個金幣,然後遊戲者需要操縱遊戲人物拿著大碗來回奔跑去接住這些金幣。遊戲結束後,凡屬於遊戲者沒有接住的金幣,按照比例統統捐贈給公益機構,比如有60個金幣遊戲者沒接住,那麽6元錢就要捐贈給公益機構。如果接住的金幣超過60枚,我們就允許遊戲者許一個願,進入易寶公益圈的許願墻。

這個網絡產品就把現實公益場景里起作用的因素實現出來了:遊戲、小額和許願。
 

基於場景談產品
 
場景分析的要點有兩個:

一、要如實地把現實中的場景描述出來。這就像公安破案要給各方做筆錄一樣,應原原本本地還原現場場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地如實記錄下來。這是場景分析的基礎。一旦場景描述有偏差,後面的分析自然就難以正確。

二、分析出場景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而後轉換為產品語言。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常常比較抽象,能否看出它們考驗的是一個產品經理的硬本事。

每人每天至少使用上百種產品,很多產品都已非常熟悉。不過一旦要成長為專業營銷人才,成長為產品經理,要看出這些產品在被消費者接受和青睞問題上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就沒那麽容易了。如前述福特案例,普通消費者只會告訴你他需要跑得更快的馬,而真正的營銷人才知道,消費者更深層次的需求是速度快,乘坐舒適,打理便捷(不用為掃馬糞、鍘馬草而煩惱),於是這才有了車的誕生。

我有個小兄弟,初做產品經理,不知道如何下手,很苦惱,來向我討教。我約他一起喝茶,然後讓服務員拿來一個玻璃杯,透明倒梯形形狀的,問他這個產品為什麽這麽設計。他很茫然——看來看去這就是一個玻璃杯而已,有什麽設計的奧秘嗎?

我讓服務員再拿上來一個玻璃杯,純圓柱形的,然後端來一小杯油,讓他抹在手上,先去拿那個純圓柱形的玻璃杯。結果哧溜一聲,玻璃杯從他手里滑過,在地上摔了個稀巴爛。我再讓他去拿那個倒梯形形狀的,這次就不一樣了,縱然油多手滑,但倒梯形形狀就決定了這個玻璃杯之所以能牢牢拿在手里,並不是依靠杯子和手之間的摩擦力。

想一想那些家庭主婦在廚房里的場景吧:她們忙碌於鍋竈之間,滿手是油,忙亂之中口幹舌燥,拿起杯子想美美喝上一口水,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此時難道你還忍心她們再為一個輕易就從手中溜到地上摔碎的杯子而懊惱嗎?

這個親身實驗和場景描述讓這個小夥子恍然大悟。如果只是看產品本身,是很難看出產品設計要點的,必須放到場景里去,放到人和產品的交互里去,才能看得出產品設計的奧妙在哪里。

這同時也是產品分析和場景分析的區別。不少企業也常常做產品分析,比如把自己家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對比,但只就單純的產品而言,分析來分析去總覺得收獲不多。其實,所有的產品都是用來和人交互的。不考慮具體場景里人的心理,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單純只盯著產品,就會損失掉非常豐富而寶貴的信息。這個時候談產品特點往往容易落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唐文,編輯齊介侖,上述內容摘編自唐文《輕營銷:“互聯網+”時代,小預算玩轉大市場》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