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矽谷》黑客馬拉松劇情昨日上海再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65.html

如果你看過美劇《矽谷》,一定對創業公司魔笛手(Pied Piper)在美國創業科技大會TechCrunch Disrupt(TC Disrupt)上為準備第二天的Demo通宵達旦寫代碼的場景記憶猶新。

就在昨晚上海的西岸藝術中心,廢舊的廠房里,這一場景幾乎一模一樣地被演繹了一遍。一直到深夜十二點,現場依然燈火通明,好幾十個程序員還在專註地寫代碼,因為再過不到十個小時,他們就要進入演示環節。

這是TechCrunch的黑客馬拉松(Hackathon)首次來到上海。作為TC Disrupt的經典活動之一,該項目要求此前互不認識的參賽者組成團隊參加產品開發,參賽團隊在24小時內需要完成包括產品策劃和開發在內的整套產品設計,並於第二天用3分鐘時間向公眾展示作品,由專家評審選出優秀項目。

昨天上午9點開始,記者就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創業愛好者和極客陸續抵達黑客馬拉松現場。經過了一個上午的彼此認識和了解,到了中午12點左右,由這200多名參賽者組成的數十個參賽團隊開始進行基於平臺的以及自定義的開發項目。到下午4點,一些項目已經初具雛形;而另一些項目則因人員不到位或者想法不成熟而無法繼續下去,只能被迫散夥重新組團或加入其它團隊。

在整整一天的采訪中,記者看到不同膚色和不同語言的年輕人交匯在一起,他們中間大多數都穿著T恤和牛仔褲,能感受到濃烈的創業氣氛。這些年輕人來自於不同領域——有程序員、設計師、營銷人員以及財務。這又讓人想起了《矽谷》中魔笛手團隊組建時的情形——分工有序,各司其職。

來自加拿大的創業者Will Lawrence曾在矽谷工作兩年,從事金融科技(Fintech)方面的工作。上個月,Will搬到了廣州,開始在中國創業,領域還是與金融保險的創新有關。Wil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對有關創客的一切都非常感興趣,這是為什麽我會來到中國,並且來到上海參加黑客馬拉松的原因,這里的創業氛圍很不一樣,沒有一家獨大,誰都可以嘗試,我想成為這個圈子里的一部分。”

另一位網名叫“習得逍遙”從事教育技術創業的華人參賽者Ivan過去十幾年都在歐洲長大,談到歐洲與中國的創業環境,他表示:“用戶對技術創新的要求不同,是區分中國和其它市場的重要因素。這也使得中國的競爭環境格外激烈。”

這兩位來自於完全不同領域的創業者,他們正結合成一個團隊,希望做出一款多樣化的保險產品——根據不同年齡性別的投保人的行為特點,更科學地設計出不同的保險方案。以車險為例,他們能夠利用大數據獲得駕車者的行為數據,從而判斷車輛的狀況,並為他推薦適合的車險。

如果選手沒有對於特定領域的想法,也可以基於現有平臺進行開發。比如一支完全由不同國家選手組成的團隊就選擇了標致雪鐵龍(PSA)的平臺開發一個手機程序,來控制一個在線模擬汽車的移動應用。另外一支團隊則基於PSA數據API接口進行開發,通過數據分析來整合服務app。

標致雪鐵龍車聯網項目負責人潘雲鵬對記者表示:“兩個平臺的數據是不沖突的,第一個平臺是虛擬的實時數據;第二個平臺是真實的歷史數據。開發者可以兩個都做。”他還表示,對於好的開發項目,不僅能獲得標致雪鐵龍2萬元人民幣的現金獎金,而且能夠獲得更多後續資金的投入。他舉例稱,去年北京黑客馬拉松的獲獎項目來自於同濟大學團隊,後來這個項目就不斷被公司改進,“非常受重視”。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最安全操作系統”之稱的開源操作系統Ubuntu也在招兵買馬,尋找開發者。Tesla和Alpha Go系統都是基於Ubuntu系統平臺所開發的,中國的天河2號超級計算機也不例外。Ubuntu手機負責人劉曉國說:“希望通過黑客馬拉松的項目,讓更多人知道Ubuntu的平臺,並在該平臺上開發應用,打造生態圈。”Ubuntu的物聯網操作系統Ubuntu Core是該公司專為物聯網全新打造的平臺,開發者可以使用市面上常見的設備和裝置,比如ARM主板、Raspberry Pi、Intel Nuc等,在Ubuntu Core上開發與物聯網相關的應用。劉曉國還透露,Ubuntu已經和中國移動合作長達兩年之久,正在開發基於Ubuntu系統的手機。此前,Ubuntu已經和魅族合作開發了一系列手機以及平板電腦設備。

首屆上海黑客馬拉松是由TechCrunch及其中國授權方動點科技(TechNode)共同組織的。動點科技創始人盧剛對記者表示:“上海的氛圍更加國際化,比去年北京的黑客馬拉松更受外國參賽者歡迎。”盧剛介紹稱,黑客馬拉松最大的特色在於“散兵作戰,臨時組團”,所以在現場會看到很多人一過來就貼上一些紙條,寫上“找團隊”,並把自己的特長描述寫在紙上,留上聯系方式,這樣也方便團隊找到自己。

也正是因為所有的想法都是臨時班子所達成的,這就需要他們花上整整一天一夜的時間去構思,最後呈現出一個哪怕並不完善的項目。“有些想法是天馬行空的,但是這也是我們想看到的,來到這里主要是想考驗大家組團的能力,發揮各自的特長。有些人即使對技術和程序不敏感,但是他或許能夠成為很好的領導者,所以任何人都有參與的可能性。”盧剛對記者表示。

不過,盧剛坦言,相比於舊金山的黑客馬拉松,“這里的氣氛還是顯得有些保守”。在美國,黑客馬拉松就像是一個嘉年華,創客們可以拖家帶口來參賽,甚至不到十歲的小孩也能在團隊里面充當角色。這又讓人想起《矽谷》里面的天才程序員少年。

“希望大家不要把黑客馬拉松的技術性看得那麽強,而是把這個平臺當做一個激發創新的靈感來源地。這是我們把這個活動帶到中國的初衷。”盧剛說。

黑客馬拉松的評選結果將於周日下午揭曉。周一開始,為期三天的TechCrunch峰會就將拉開帷幕。據主辦方介紹,此次峰會不僅會有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和投資人參與,而且與萬事達(Mastercard)合作,將會帶來一批金融科技(Fintech)的創業公司。此外,展會還首次辟出虛擬現實體驗區,匯集全球頂尖的VR/AR企業,包括Oculus內容生產商和HTC Vive開發者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7

【夏季達沃斯】Uber CEO:中國創業生態5年後將超矽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556.html

6月26日,第十屆夏季達沃斯新領軍者峰會在天津開幕。在早上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本屆聯席主席逐一亮相,對中國創新環境、工業4.0以及近期脫歐問題發表自己看法。

作為本屆新領軍者峰會聯席主席,全球租車平臺Uber創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在會上表達了自己對於中國創新環境的贊賞。“中國政府堅持打造開放平臺讓中國企業能夠更好的擁抱創新,‘互聯網+’給傳統行業註入了新的活力,更好幫助產業創新轉型。5年後,中國的創業生態,尤其是在北京,將比矽谷還要繁榮。”Kalanick說道。

Kalanick到過中國很多城市,但是第一次來到天津。本月,Uber宣布獲得了來自沙特主權財富基金的35億美元“大單”。包括賬上高達90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和20億美金的信用額度,Uber目前有高達110億美金的可動用資源。完成G輪融資之前,Uber估值達到了625億美元。

融資完成後,Uber將對中東市場投資2.5億美元發展業務。但同時,Kalanick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不會影響其目前在中國的策略。“我們還會持續對中國市場投入,現在我們已經在中國許多城市開展服務,我們的團隊做的非常好,這也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

近年來,依托分享經濟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租車平臺崛起。去年,國內一站式租車平臺滴滴CEO程維作為聯席主席出席第九屆新領軍者峰會,在會上公布了當時最新一輪的融資信息。在本屆達沃斯上,Kalanick將有那些精彩發言,第一財經將持續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9

分羹中美航線市場蛋糕 國航要從上海飛矽谷

今年9月1日,往來於滬美兩地的商務人士及觀光遊客,可以從魔都一步直達矽谷大本營了。

這得益於中國國航(601111.SH)即將開通的上海-聖何塞直飛航線,這條航線也是國航在上海開通的首條連接北美的空中通道,國航也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提供上海-聖何塞直航服務的航空公司。

聖何塞是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三大城市,也是一座高科技互聯網創新之城,地處聖弗朗西斯科灣南的聖克拉拉谷地,西北距舊金山64公里,被稱為“矽谷之心”。這里擁有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上百家世界知名公司,聚集了大量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和商業天才。

不過,此前航空公司開通中美直接的直飛航線,主要還是選擇距離聖何塞一小時車程的舊金山,去年海南航空(600221.SH)率先開通了北京到聖何塞的直飛航線,如今國航則看上了上海市場的蛋糕。

上海到聖何塞航線每周3班,班期為二、四、六。去程航班上海時間13:30起飛,聖何塞當地時間10:40抵達;回程航班聖何塞當地時間12:30起飛,上海次日當地時間16:40抵達。航線使用空客330-200執飛,公務艙180度全平躺座椅,全艙配備個人娛樂系統。

國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張相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之所以將上海到北美的首個航點選擇到聖何塞,是因為聖何塞本身就有20萬華人,而且科技商務交流需求旺盛,上海-聖何塞直航後,從聖何塞出發的旅客還可經上海中轉至臺灣、日韓等更多亞洲地區城市。同時,借助國航與美聯航、美國航空達成的合作,赴美旅客也可通過聖何塞前往休斯頓、丹佛、菲尼克斯、達拉斯、芝加哥等更多美國城市。

國航方面表示,2016年國航將繼續打造以北京為樞紐的全球航線網絡,重點拓展成都、重慶、深圳地區樞紐及上海國際門戶的國際航線布局。目前,國航在美洲共擁有華盛頓、紐約(肯尼迪機場、紐瓦克機場)、溫哥華、蒙特利爾等11個通航城市。其中,美國本土地區覆蓋六大城市,美國西部的通航城市已增至洛杉磯、舊金山及聖何塞3個,每周可提供近140個航班往返中美兩地,以滿足持續上升的中美航空市場需求。

看中中美市場的不僅僅是國航。今年1月21日,海南航空就率先開通了長沙=洛杉磯的直航航線。3月18日,東方航空又開通上海到芝加哥的直航航線。美聯航計劃在7月15日開通杭州到舊金山的直飛航線,達美航空和美國航空更是向美國交通部提交申請,爭奪在洛杉磯與北京之間開通每日航線的機會。

不過,運力的激增也使得中美航線的票價難以提升。此前,去哪兒網發布的《2015年出境機票大數據報告》就顯示,過去一年,中國內地飛往美國的機票價格下降了10.01%,而這種降價趨勢在2016年愈演愈烈。

進入2016年,往返美國的航班價格更是出奇的便宜,多個航班的含稅票價均在3000元出頭,個別航班甚至低至2000多元。而隨著出遊旺季的逐漸到來,這樣的低價趨勢仍在持續。

為配合上海—聖何塞航線開航,國航在開航初期也限時推出一系列優惠機票。從即日起到8月31日,上海-聖何塞航線的經濟艙往返最低價1500元(不含稅),公務艙13000元(不含稅),旅客現在即可通過國航官網、國航熱線、國航直屬售票處等多種渠道購買該航線的優惠機票。

同時,在2016年12月31日以前,鳳凰知音會員僅需51000里程即可兌換上海-聖何塞航線經濟艙往返機票;鳳凰知音會員通過國航知音網站註冊“額外里程獎勵”以後,經濟艙旅客可享受正常累積里程30%、公務艙旅客可享受正常累積里程50%的額外里程獎勵。

此外,國航還為國際航線的旅客提供上海浦東機場計時休息室和補差升艙等服務;隔夜中轉的旅客還可免費享受上海浦東機場周邊中轉酒店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38

GrowingIO張溪夢:把矽谷流行的“增長黑客”帶進中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8/157270.shtml

GrowingIO張溪夢:把矽谷流行的“增長黑客”帶進中國
張曉軍 張曉軍

GrowingIO張溪夢:把矽谷流行的“增長黑客”帶進中國

他曾是一位醫生,而他的創業想法,也曾被圈內同行認為“不可能做成”。

近日,數據分析公司GrowingIO獲得了經緯中國領投的2000萬美元A輪融資,這家成立剛一年的公司創下SaaS行業融資額新高。

GrowingIO創始人張溪夢此前曾擔任LinkedIn商業分析高級總監,也是LinkedIn大數據平臺的搭建者。他創辦的GrowingIO,是運用無埋點技術,實現數據采集,迅速生成數據分析結果,以提高不同企業的運營效率。

在美國時,張溪夢曾經被 Data Science Central 評選為“世界前十位前沿數據科學家”。而在此之前,他曾是一位醫生。而他的創業想法,也曾被圈內同行認為“不可能做成”。

從腫瘤醫生到大數據專家

張溪夢被前Facebook軟件工程師覃超稱為北美互聯網界的“南帝”。但其實,他本是醫學院的畢業生,在腫瘤醫院工作一段時間後,出於對計算機的興趣,只身前往美國留學,在Linde、Epson、Petco、Ebay工作過,後來做到 LinkedIn 美國商業分析部高級總監。

張溪夢後來的創業,也與他在LinkedIn的工作密切相關。

2010年,張溪夢剛加入LinkedIn的時候,只是負責給不同部門提供數據支持。後來他要負責的東西越來越多,便開始向LinkedIn的高層建議,將不同部門人的數據需求與呈現方式做成規範的數據樣本,從而將每個部門要關註的數據清晰地顯現出來。這個建議被采納,他的團隊也慢慢組建起來。4年間張溪夢被晉升4次,部門也從開始自己的一個人,擴張成80+人的大部門,成為華人在北美科技界事業卓越的一面旗幟。

不試永遠不知道結果

在LinkedIn,張溪夢發現在數據分析中埋點、設計數據,做端對端的打通很痛苦,出來價值很慢。同時他在調研中發現美國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是有數據分析需求的。這些公司用數據的方法和LinkedIn用數據的本質是一樣,但是相比LinkedIn做的很多數據分析工作都直接支持變現,他們做的數據操作都太粗糙了。

“我當時的第一感覺是,這種產品能做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但是在看市面上產品中找不到這種感覺。因為很多產品都是創業者自己做出來的,到一定層次後,他就不知道下面該做什麽了。但以前我在LinkedIn,它的需求是不斷往上叠代的,比如說如何數據展示,如何找到增長點,如何能變現這些東西。這些功能實際上是能直接給這些創業公司能帶來價值的。”張溪夢對i黑馬如是說。

張溪夢當時很想在互聯網創業公司做這件事情,即研發無埋點技術與推行在LinkedIn這類公司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論。他在矽谷里問了很多人,包括在LinkedIn的老板,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

“因為傳統角度來看,必然要埋點的,這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但我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有你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不試一試,你永遠不知道結果。”張溪夢說。

在2015年2月後,張溪夢和技術合夥人經過嘗試,實現了15%的功能,85%還實現不了,但他們從中看到了曙光。2015年5月,在經緯中國的推動下,張溪夢回國創立了GrowingIO,希望能用數據分析幫助互聯網公司驅動增長。

數據本身反映了最基本的真理

與電商、O2O等互聯網公司不同,像GrowingIO這類的SaaS公司在之前並不容易受到外界關註。但在2015年,2B領域的創業卻迎來了高潮,在所有細分領域里,出現的一大趨勢就是通過機器學習、大數據來改造傳統作為工具導向的企業級服務爆發,GrowingIO也迎來了發展機遇。

GrowingIO的公司名稱,就來源自增長黑客(Growth Hacking)這個概念,意即通過技術和數據分析,獲取客戶和收入成倍增長。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數據驅動,也成為國內大多數企業所需求的方向。

成立一年以來,GrowingIO推出了產品的2.0版本。據介紹,這是一套秒級數據采集和分析解決方案,可以為用戶快速叠代提供實時決策支持。

“此前國內雖然多種數據分析工具,但是這些工具更偏重於頁面訪問量、活躍用戶量、新增註冊用戶、交易數量以及支付成功率等基礎指標,無法支持更精細的數據分析,想要了解每一個用戶在哪一個環節流失、用戶的轉化效果、用戶屬性等都需要埋點才能實現,而埋點不僅操作麻煩,還有漏埋和錯埋的風險。”張溪夢告訴i黑馬。

張溪夢介紹,GrowingIO 新版產品能夠呈現用戶行為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跳轉、每一次登錄等全量、實時用戶行為數據,並在此基礎上,可通過用戶分群、漏鬥對比等功能,分析不同訪問來源、不同城市、不同廣告來源等多維度的不同轉化細節。

也就是說,產品經理、市場運營人員在數據中將不只看到表面整體轉化率,還能了解轉化過程中每一處細節,從而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轉化突破點和優化點,以此改進產品體驗、調整運營策略。

而這都基於GrowingIO 無埋點技術,只需客戶植入SDK或JavaScript代碼就能自動收集處理數據,數據本身掌握有用的決策點,直接反饋給客戶,而不要求客戶通過手動埋點來收集數據,再通過看圖表做判斷,這可以減少很多人力工作。

“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我們會以最快的時間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無埋點只是一個起點,未來充滿了想象空間和價值的增長點。”張溪夢說。 

大客戶還是小客戶,收費還是免費?

大客戶還是小客戶,收費還是免費似乎是企業級服務公司繞不開的一個話題,GrowingIO 作為一家大數據分析服務商面臨著同樣的選擇。

GrowingIO在收費模式上選擇了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小微企業可以免費使用GrowingIO提供的部分數據分析工具,而大中型企業則按照不同規模、層級與所需要服務的標準來收取費用。

“GrowingIO總體付費比例在8%-9%之間,客單價從5萬到幾十萬不等,用戶主要集中在A輪之後的中型、發展企業當中,包括互聯網金融、電商,SaaS企業、在線直播、教育、OTA等領域。我們收費的高低取決於企業的規模、流量的速度,以及是否需要高級產品服務。”張溪夢向i黑馬介紹。

不同的收費模式與企業面臨的實際需求密切相關。在張溪夢看來,太早期的公司,它們的的產品匹配度沒有完善,更多需要的是產品直覺,用戶直接的溝通和反饋。而處在A輪或者之後的公司,則需要進入數據化前端的運營,以促進科學化的決策。

另外,大企業業務複雜度非常高,它們期待的不是一種工具而是迅速解決業務問題的方案,這需要有人來跟整個項目。中小企業所需要的,更偏產品化、工具化、標準化,但中小企業從GrowingIO產品中得到的,還有精細化運營的方法論,這是對它們來說具有更重要的價值。

如何獲得資本的青睞?

GrowingIO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內的大環境,2015年後企業級服務市場受到資本的熱捧,出現了大量初創企業,包括經緯中國、IDG資本在內的投資機構也都在加快市場布局。這類創業公司如何才能受到資本的青睞?

張溪夢表示,SaaS創業者需要一定的創業經驗或者技術上的沈澱,因為SaaS軟件本身不是單純的APP,是整個運營體系,里面還有很多人力因素,需要創業者在管理、運營方面都有一定的經驗。同時,資本接入非常必要,一般SaaS在早期獲客的階段需要做很多投入,這段時間之內基本上沒有任何的盈利,營業額偏低,所以早期資本的支持非常重要。

對於資本可能催生的泡沫化問題,在張溪夢看來,今天中國的投資者已經非常專業了,對於估值判斷、獲客速度,以及運營成本等,都已經有很多數據驅動的公式,這些公式決定了一個公司在未來的潛在估值。“Linkedin為什麽值這麽多錢?本身是由很多公式推導出來的。今天的SaaS投資和以前的熱點也不同,投資者還是比較理性的。而且,真正關心技術的投資人,也越來越多了。”張溪夢說。

中美大數據業有何不同?

作為從美國歸國的創業者,張溪夢也強烈感受到了中美大數據市場的差異。

“相較於中國, 美國市場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美國很多公司已經能夠接受將數據交給第三方去采集或者分析處理,像LinkedIn這樣的公司,只要符合一定安全規範,有一套體系來驗證,基本上沒有人會質疑你泄露任何客戶數據。而在中國,企業之間這種信任度沒有美國那麽高。十個用戶里面有嚴重顧慮的有兩三個,如果這件事情本身能給他帶來價值,在不嚴重的危害他所謂想象的安全情況下,他才願意做這種嘗試。比如說以前我們覺得某個工具在美國所有人都會用,回到中國一看,很多人不想用任何工具,只想看結果,希望做一個模板出來,於是現在我們就給客戶做了模板。”張溪夢說。

目前,GrowingIO已經獲得了北森、銷售易、明道等數千家客戶,涵蓋互聯網金融、O2O、電商、SaaS等網站和App客戶。“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家企業級服務領域的獨角獸,也沒有一家可以媲美矽谷的創業公司。”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邵亦波說。而GrowingIO,顯然是他寄予期望的一家公司。

GrowingIO 增長黑客 大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87

超越矽谷,被評為美國新創最強城市 波士頓做生技 讓科學家無痛創業!

2016-06-27  TCW

今年五月中旬,美國商會華盛頓特區總部發表報告,在全美二十五個熱門創業城市中,將波士頓評選為新創能量最強的城市,矽谷只排名在第二。

啟示一:醫療IT業崛起

硬碰硬創業文化,比矽谷更能解難題美國商會是全美最大、資金最多的遊說團體,對政府、國會的影響力最為驚人。這份報告指出,新時代已經來臨,網路發明以來,簡單如App等創新應用已陸續被提出,未來各產業都將開始挑戰更困難議題。雖然矽谷的新創公司數量、市值仍高居第一,但波士頓卻領航更具未來性的生技醫療,且更有能力硬碰硬解決難題。

換句話說,波士頓即將成為矽谷接班人!而波士頓的成功法則,更是未來全球創新公司需要注意的。

為什麼說波士頓更有能力解決難題?

答案就藏在與矽谷大異其趣的生技創業文化。為了了解波士頓為何能擁有全球最強的創新能量,《商業周刊》採訪團隊特地飛越一萬二千公里,走訪當地取經。

每個到矽谷朝聖的人,一定會去拜訪惠普(HP)公司發源的小車庫,因為克難創業是矽谷創業象徵,那波士頓的象徵呢?

「學校的實驗室!」全美創辦了最多生技公司、被封為發明王的MIT(麻省理工學院)寇克癌症研究所(Koch Institute)教授蘭格(Robert Langer)說。

大學輟學生賈伯斯,二十一

歲時在車庫創造了蘋果電

腦,中斷了博士班課程的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則在二十五歲時,於租來的車庫裡創造了Google.

「我估計,生技創業家們至少大他們十歲,而且大多數都擁有博士學位。」《富

比世》北極星創投管理合

夥人納夏特(Amir Nashat) 這麼說。

他分析,科技業的年輕小夥子可以因為播放影音、玩遊戲的不夠方便,重新設計一個新的運作方式。但在生技業,科學家必須在實驗室待很多年,才能搞懂癌症是怎麼運作的。「矽谷有很多天才,能用成熟技術創造顛覆的商業模式;但波士頓偏向挑戰真正困難的科學問題,是不同的做法,」他說。

輟學天才與多花十年讀書的博士天才,形塑出新舊矽谷迴然不同的文化。而向來以高科技為馬首是瞻的台灣,想要好好發展生技業、醫療IT(資訊科技)業,更應該向波士頓模式取經。

啟示二:兼差經理人撐全場學者不做俗事,

研發新藥竟能全外包

正因為生技研發難度極高,在波士頓,看不到如賈伯斯這般既能設計iPhone、又具有明星演說魅力、還能擔任公司執行長的全才。在波士頓創業的生醫科學家,並不像矽谷創業家要學管理、學財務、學行銷,甚至要學當明星。這裡的科學家大都想繼續專注做實驗,不想煩惱雜務。

如蘭格,開了三十家公司,依然守著自己那座全球學術界規模最大的生醫工程實驗室。

波士頓沒有明星執行長,這裡只有擔任首席科學長、或是不在公司上班、甚至只當董事或科學顧問的創業家;這裡,「藥比人有名,」MediVector生物統計總監、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前會長康麗雪舉例說:「有誰知道推出威而鋼的那位

CEO是誰嗎?」

那麼,公司誰來經營呢?

「你可以叫我part-time(兼差)執行長!」目前身兼三家公司的執行長的達爾(Thomas Dahl)說,他想了一下才決定要給我哪張名片。曾任大學醫學院教授的他,因為熱愛生技業的挑戰性工作,轉行成了專門輔導初創公司的專業經理人。由於小公司資金少,聘不起全職執行長,他身兼三家可讓公司省錢。

達爾分析,他的工作就是讓科學家完全不用管俗務,包括徵才、找適合的財務長、規畫到醫院做臨床試驗、與負責審查藥證的FDA(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官員接洽,他都能找來適合的團隊打點一切。等將公司養成到一定階段後,他再找適合下一階段發展的執行長接手。

他說,藥物開發階段有不同的專業,而且大多數生技公司最終選擇被購併,執行長自然也不需要跟著公司從一而終。

台裔哈佛醫生李柏勳更有

趣。他將自己創立的公司交給別人經營,改當生技公司Proteostasis首席醫務長,以醫學專業打動投資人,讓公司在今年二月風光上市,「因為我的專長更適合這個位子啊!」他覺得這個選擇很合理。

新矽谷不打明星牌,這裡的靈魂是團隊。而組團隊在波士頓不成問題,由於這裡的生技聚落實驗室密度全球最高,到處都能產生頻繁的人才交流,你去這附近生技業愛去的咖啡屋坐坐,就會聽到每一桌不是在談癌症新療法,就是在分享哪個RNA(核糖核酸)研究突破。在當地最夯的早午餐店flour用餐,你也能遇上今年因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聲名大譟的華裔科學家張鋒。

由於波士頓產業鏈非常完整,所以完全沒有全職員工也可開公司。除了兼差執行長、兼差財務長,也有各式各樣的外包,可以外包委託做臨床試驗、委託進行資料統計。兼職CEO達爾與出身台灣的哈佛榮譽退休教授陳良博合作,竟然沒有任何全職員工,就一路將新藥做完二期臨床人體試驗,正著手準備進行第三期臨床。

啟示三:專人做利益迴避

哈佛設部門保護,隨時提醒別觸法這裡,簡直就是生醫科學家的「無痛」創業天堂!但資金哪裡來、怎 技轉給業界?在台灣,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正因為浩鼎案的利益衝突迴避問題,身陷風暴。

但在波士頓,科學家根本沒在怕。

「科學家並不了解法令,一不小心容易誤觸法網,」哈佛醫學院前基因治療中心副主任、現於波士頓創業的李政欣分析,所以美國大學很積極保護科學家,例如哈佛就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利益衝突迴避辦公室,聘了好幾個律師,不只能搞定與創投、業界的授權談判,每次只要政府法規修改,哈佛馬上有專人請科學家更新利益迴避資料,「科學家只要follow(遵循)規則就不會出事。」啟示四:籌資比矽谷更多元找病友團體投資,變研發新趨勢根據Tufts醫學院最新研究估算,由於新藥越來越複雜,成功讓一個候選藥物通過動物實驗、人體試驗,最後拿到藥證上市,平均要花費二億六千萬美元,而且平均每十個候選藥,只有一個能成功。一旦失敗,投資金額皆付諸流水。「不論是生技公司、大藥廠、創投,都不想單獨承擔這個風險。」在美國創立生技公司的前工研院生醫中心主任蘇新森說。

所以,在波士頓,資金來源比矽谷的網路業更多元。

這裡的新創公司有的預先賣出產品授權、接受大藥廠資助。例如蘇新森創立的癌症新陳代謝療法公司Agios,二〇一〇年拿到大藥廠Celgene的兩億美元經費,接著掛牌向大眾募資,今年又拿到第二筆兩億美元研發經費,未來若獲准上市,將授權給Celgene銷售。

新的趨勢則是病友團體資金襄助,例如福泰製藥(Vertex)與遺傳疾病囊性纖維化病友基金會合作,接受該會超過五千萬美元的投資,推出全球第一款能治此病的藥物。而病友基金會不但因此有了救命藥,也大賺投資收益。如今這個模式已成了罕見病新藥開發業者的效法對象。

啟示五:做好公眾溝通

面對市民反彈,曾做長達兩年宣傳而另一個常被忽視,卻對生技產業非常重要的,是與民眾溝通。這個特點來自四十年前的一場教訓。諾貝爾獎得主夏爾

普拿出老照片回憶:

原來,當時DNA(去氧核糖核酸)重組技術甫問世,在大波士頓區的劍橋市有好幾個實驗室準備動工。但市民擔憂實驗將會製造出科學怪人,走上街頭抵制實驗室設立。經過長達兩年的公聽會,夏爾普等科學家也上街擺攤宣傳,在充分溝通下,反而建立了公眾對生技產業的認識,造就波士頓對生技研發友善又有制度的管理。

「調查顯示,波士頓創業家與大學、研究機構、各種市民團體都有良好的互動,」美國商會報告指出,這是波士頓勝過矽谷的原因之一,未來要挑戰困難議題,與社群對話能力將是關鍵。

換句話說,波士頓生技社群用高度分工、高度分散風險,以及更緊密的社群交流,塑造讓頂尖科學家專心應付高難度問題的環境,「這是跟IT業非常不同的投資結構,很不同的想法。」夏爾普說。

他分析,科技業系統是開源、可容錯,投資兩年就想見到成果;醫療業卻是極重視安全,接受政府高度監管,一個新藥往往需要十年的投資。想要學習如何應付難題,「IT業者必須來這裡學習我們的文化,所以,他們來啦!」「在紐約,在意的是多有錢。在費城(美國「獨立宣言」簽署地),在意的是家世。」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的名言曾說:「在波上頓,人們在意的是一個人有多少知識!」這座有全美最老大學——哈佛大學的城市,在意的是硬碰硬的知識、扎扎實實的研究。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未來的產業的知識含量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新矽谷的成功法則大不同於過去的科技業模式,值得想布局下一世代新科技的台灣仔細搞懂!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61

沒有創業思惟 不能叫矽谷

2016-07-04  TWM

即使中國、印度、韓國複製了矽谷模式,催生出不少世界級公司, 許多破壞型創新仍然從矽谷誕生,再進軍全世界,最大的關鍵就是「創業者思惟」。

心元資本在美國矽谷參與的天使項目中,超高速鐵路Hyperloop One、物流創新 Flexport及航太衛星Astranis,近期受到高度關注。它們有兩個共通點:一、嘗試破壞性的創新,希望利用技術能力重新改造交通、物流及航太科技。二、在沒有任何樣品的情況下,不到一個月便融得逾五百萬美元的種子期資金,投資者都是矽谷最知名的機構及天使投資人。

矽谷常為人載道,談的不外乎是優秀人才、充沛資金與成熟的資本市場,這些的確建構起令人羨慕的創投生態圈。中國、印度,甚至韓國也複製了這些基礎,並藉著人口紅利和市場規模,催生如阿里巴巴、Flipkart、Coupang等世界級公司。儘管如此,十年來許多破壞型的創新仍然從矽谷誕生,再邁向全世界。當中除了人才、資金、生態圈等因素,還有一個關鍵,就是entrepreneurial mindset(創業者思惟)。

從以往經驗來看,這類新創公司如果出現在中國、印度或台灣,在沒有任何樣品的情況下,不僅融資困難,融到的金額大概就是五十至一百萬美元的規模。唯有矽谷,有足夠多的人擁有創業者思惟,能夠鼓勵優秀的創業者勇於做夢,並且獲得足夠多的資源去犯錯。

如果創投背後的投資人沒有創業者思惟,不願意放手讓創投投資高風險的公司;如果創投本身沒有創業者思惟,不願意支持創業者嘗試高風險的想法;如果政府沒有創業者思惟,不敢打造一個環境,讓創業者及投資人專注於破壞型創新;如果創業者本身沒有創業者思惟,無法開放地共享資源及合作,那麼,就算再多有能力的人才,他們也不會勇於做夢,不會有機會試錯,不可能有機會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產品與技術,更不要提打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公司。

不管是矽谷、中國或台灣,我們都盡全力成為新創公司的最早投資人,期望提供機會與資源,讓最優秀的人才去嘗試、去試錯、去找出未來的可能性。我相信這不僅僅是早期投資人的機會,更是早期投資人實踐創業者思惟應有的責任。

撰文 / 鄭博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03

矽谷,是一種文化

2016-06-27  TWM

矽谷值得學習的,不在廠房或園區建置,而是人才與資金的國際化及開放性,以及面對新興市場的機會與能力,還有勇於犯錯、支持創新的文化。

千禧年至今我造訪矽谷八次,目睹網路產業興起,也看到科技公司大舉徵才與薪資上漲的影響。一年半前,我參訪了谷歌、臉書、LinkedIn、推特、PayPal等網路巨擘,與員工或管理階層對談,更深刻感受到「矽谷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地方」(詳見文末QR碼)。

其實,若論硬體與環境,台灣早就有類似矽谷的地方。新竹科學園區當年就是仿照矽谷的工廠建築與街廓綠地而規畫。但為什麼歷經三十年,矽谷能從硬體業順利轉型為軟體與網路業,而我們依舊停留在硬體代工的產業範疇裡呢?

關鍵就是,矽谷不是美國政府打造的。矽谷是自己長出來的,產業轉型也是創業者與投資人驅動,就連「矽」產業當年也是被居民因為高汙染而趕走的。可以說,整個矽谷都充滿了「凡事自己來」的習慣與態度。

知名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曾說,全美許多城市都有傑出的工程師、許多地方也住著有錢人,但只有矽谷「同時」擁有許多想創業的工程師與願意投資的有錢人,而且這些有錢人幾乎都有創業經歷(願意犯錯、更可以指導創業者),因此矽谷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創業生態系(Startup Ecosystem)」。

如果「人才、資金、市場、文化」代表了創業生態系的重要元素,矽谷值得學習的,不在廠房或園區建置(何況我們已經具備),而是人才與資金的國際化及開放性,以及面對新興市場的機會與能力,還有勇於犯錯、支持創新的文化。

現在,我們依然習慣製造出口的經濟模型。

台灣不需要更多園區,也不缺廠房與工作空間。我們缺乏的是對創業者的包容與支持,還有適合國際人才與資金進場、讓創業者能帶兵出國打仗的法規與資本市場。連紐約、新加坡還有新竹都無法複製矽谷了,重點真的不是預算與園區。

人,才是創業與投資的主體,而非廠房與設備。矽谷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把人當作主體、一切都自己來」的文化。

(本專欄由詹益鑑、鄭博仁、客座作家群共同主持)

撰文 / 詹益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33

台大生矽谷創業 成全球影像晶片霸主 安霸擁核心技術 GoPro、Google不能沒有它

2016-07-18  TWM

來自台灣的創辦人王奉民,以矽谷開放創新精神打造安霸,躋身全球影像處理技術龍頭廠, 他衷心希望台灣也可以懷抱著開放胸懷,鼓勵創業者,給他們更多機會。

美國GoPro的運動攝影機、中國大疆的無人飛機、德國博世(Bosch)的安全監控器、Google最新二十四鏡頭虛擬實境(VR)相機,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產品,都有個共通特色,它們最核心的影像辨識晶片,都來自美商安霸(Ambarella)公司。

二○○四年成立於矽谷的安霸,如今已躋身全球影像處理技術的領先者,毛利率長期維持六成以上,市值十七億美元,是全球IC設計中最受關注的高成長企業。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是來自台灣的王奉民。

王奉民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後,一九八七年就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讀電機博士,就學期間曾到當時藍色巨人IBM實習,但他很快發現自己不適合待在研究室,於是,拿到博士學位後,便從紐約搬到矽谷,開始他精采的矽谷之旅。

首次創業雖鎩羽而歸

技術至今仍為甲骨文重用

一開始,王奉民加入一家小公司當工程師,但公司一年後就收攤,接著他加入了全球首家數位影音晶片設計公司C-Cube,他領導的團隊研發出全球第一個MPEG Encoder(動態圖像解碼)晶片。在C-Cube,王奉民遇到他後來的創業夥伴、安霸技術長賴高恩(Les Kohn)。當時,王奉民被指派負責一項全新計畫,高恩是他雇進來的第一位員工。「我認識他時,就很清楚他是天才,比我懂太多了,我這輩子在技術上永遠都贏不了他。」被王奉民稱為「老賴」的高恩,十九歲就從大學畢業,後來加入英特爾,成為設計i860晶片的首席架構師,是王奉民眼中最聰明的猶太人。

「遇到這種天才,對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但王奉民念頭一轉,「既然他做得比我好,那我乾脆朝行銷與做生意方面轉型,做他不能做的事。」這個想法的改變,讓他從一位工程師蛻變為經營者。

此後,這兩人搭檔聯手創造了C-Cube成長最快的部門。直到一九九九年離開時,王奉民領軍的事業部擴增到一千人,貢獻全公司三分之二的營業額。二○○○年,兩人決定創辦Afara公司,特別避開老東家的產品,選擇回到CPU領域。Afara開發出的多核多緒(multi-core and multi-thread)技術,至今都是極為領先的技術。然而,第一次創業,網通泡沬及九一一事件接踵而來,Afara資金無以為繼,於○二年被迫賣給昇陽,日後再併入甲骨文(Oracle),至今Afara的技術,仍是甲骨文高階伺服器CPU晶片的關鍵基礎。

二度出擊成功獨占市場

人才與供應鏈多仰賴台灣

○四年,王奉民與賴高恩二度出擊,創立安霸,這次,兩人回到最熟悉專精的影像晶片,不少從C-Cube時代共事的夥伴都加入陣容。王奉民說,創業最重要的就是團隊,目前安霸公司的組成有如聯合國,財務長是美國人,行銷與業務是英國人及法國人,研發團隊更橫跨矽谷、義大利、台灣、深圳、上海、日本、韓國等地,把世界各地與影像有關的一流人才都含括進來。

安霸的創業過程,台灣在人才與供應鏈上,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公司創立第一年,王奉民就來台灣開分公司,目前安霸全球六百五十名員工,矽谷總部只有一百人,而新竹的研發團隊則高達三百人,是安霸的研發重鎮。

儘管在矽谷創業,王奉民深知如何善用台灣資源,也高度仰賴台灣IC設計研發人才;迄今,安霸若想找任何合作夥伴,都優先回台灣找看看。

安霸早期在摸索產品線時,台灣供應商也扮演關鍵角色。就以○五至○六年期間為例,當時流行的攝錄一體機(camcorder),幾乎人手一台,而且只有日本廠商做出來,但日本公司從來不用外部晶片,因此安霸即使晶片做得出來,也賣不進日本客戶。

當時,陳振田創辦的天瀚科技從中看到商機,便與安霸合作推出二九九美元的數位攝影機,遠低於索尼(SONY)一五○○美元的高價產品,大受市場歡迎,第一年就賣了一百萬台。「當年的CES(消費性電子)展,許多日本廠商都來安霸與天瀚的攤位一探究竟,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安霸就此一炮而紅,晶片也陸續打進三星、索尼等大公司。

不過,台灣人才與供應鏈的優勢似乎正在式微,王奉民透露他的憂慮,他說,從二○○○年開始迄今,公司徵才就沒有再收到過台灣留學生的履歷表了,「台灣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就是因為有許多優秀大學生留學再回來,但現在電機資訊系學生都不出國了,對台灣競爭力會有衝擊。」對安霸而言,真正業績大躍進,要從○七年起,拜YouTube影片分享及iPhone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帶動影片大量拍攝與分享,○九年後又有行車記錄器、運動攝影機、無人機及家用安全監視器等應用推出,讓影像市場快速成長,安霸幾乎在每個分項領域都具有獨霸地位,除了少數幾個領域面臨像索尼或華為的挑戰,但也都屬中低階產品,安霸在每個領域都至少取得七成以上的獨占地位。

一二年十月,安霸在美國上市,起初掛牌僅六美元,隨著每年業績成長都超越預期,股價最高曾經漲到一二四美元,足足漲了二十倍。即使今年第一、二季受到主力客戶GoPro的庫存調整,營收出現下滑,依然維持每季獲利。

緊扣市場發展趨勢

瞄準無人機、自動駕駛

王奉民也緊扣市場發展,隨著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新趨勢崛起,安霸從影像辨識推進到影像分析,這個趨勢必須整合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去年,安霸宣布購併全球最先進的自動駕駛軟體技術公司VisLab,這家位於義大利的公司,負責人Alberto Broggi是國際知名教授,旗下有三十位博士,如今已成功完成自動駕駛車從義大利開到上海的測試。「包括無人飛機或自動駕駛車,行進間要面對各種狀況,且必須在很短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牽涉到非常複雜的演算法,絕不只影像辨識技術就足夠。」王奉民說,目前安霸軟體與硬體工程師數是五比一,也顯示未來在IC產業競賽中,軟體實力才是勝負關鍵。

王奉民也邀請了台積電前技術長胡正明及華登創投董事長陳立武(Lip-Bu Tan)擔任安霸董事。其中,陳立武是他眼中全世界最頂尖的兩大創投者之一,更從安霸創立的第一天,就支持迄今。「Lip-Bu這麼忙,還同時擔任美商益華(Cadence)(編按:益華為全球第二大電子設計自動化大廠)執行長,但只要我有事請教他,他一定立刻回電。」陳立武說,當初會投資安霸,主因就是對這個團隊深具信心,「王奉民與高恩等人的團隊,當年在C-Cube表現早已有目共睹,因此當他們告訴我想創辦安霸時,我很快地就決定投資,也相信他們一定能建立最強的團隊。」去年七月,王奉民返回台大參加校友畢業三十周年,並協助安排以空拍機拍攝校園美景、還有同學們擺出NTUEE(台大電機系)的動態,同學中還有聯發科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謝清江,兩人堪稱是這屆校友中,最受矚目的企業家。

事實上,聯發科與安霸,泛屬IC設計領域,卻走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聯發科是從台灣出發,以低價白牌商品,轉攻中國,再進軍全世界;安霸則直接從矽谷出發,以利基產品,瞄準尖端市場,進而打進全世界。在聯發科遭逢「中資能否投資台灣IC設計業」亂流之際,或許王奉民立足矽谷的經驗,可以給台灣一些啟示。

王奉民

出生:1963年

現職:安霸(Ambarella)

董事長兼執行長

經歷:C-Cube家用媒體部門

總經理、

Afara創辦人兼執行長學歷: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博士、台大電機系安霸靠影像晶片拚佳績 穩坐霸主地位!

長期毛利率維持在6成以上!

近4年營收成長逾1.5倍,2015年營收破3億美元!

從上市至今,股價從6美元最高漲至124美元,漲幅高達20倍以上!

在行車記錄器、運動攝影機、無人飛機及家用安全監視器等市場,每個的市占率都至少超過7成!

整理:林宏文

撰文 /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23

簡志宇談矽谷精神:求才就像追校花 創投建言》無名小站創辦人 直指新創關鍵

2016-07-11  TWM

重視人才培育、積極引進國際競爭型企業,是旅居美國矽谷的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對「亞洲矽谷」政策提出的建言。

編按:二○○五年,以不到三十歲年紀創辦無名小站,○七年後,以約八億元高價出場,讓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成了青年創業典範。如今簡志宇轉戰矽谷,是雅虎創辦人楊致遠旗下創投基金成員,幫助創業家逐夢。

從創業者變身創投,從台灣搬到矽谷,簡志宇對創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過去一年,他曾和台北市長柯文哲、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在矽谷相見,討論台灣產業升級,與矽谷重新鏈結等議題。

「未來是人才的戰爭。」簡志宇認為,矽谷對人才的渴望非常強烈,並且大量引進技術移民。在矽谷七百萬人口之中,有五一%在家不講英文,而矽谷高科技公司的創辦人團隊中,有四四%含括了非美國出生的人。

台灣想要學習矽谷,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重視人才招攬和培育。簡志宇指出,「人才就像校花,必須努力追求。」同時,他針對「亞洲矽谷」政策提出看法,以下為重點紀要:大部分矽谷創業成功的人,都經歷過大企業洗禮。這些人看過谷歌(Google)、臉書(FB)怎麼營運公司,當創投看到他們出來開公司時,說是臉書前員工,創投什麼都不用做,因為他一定有人脈,看過國際化公司運作,而且在機會成本(指薪水待遇)這麼高的情況下,仍願意出來開公司,創投就會直接加碼投資。

為什麼不讓臉書、谷歌這些國際競爭型企業搬到台灣、開研發中心?他們也會到國外,像是愛爾蘭、以色列,為什麼不來台灣?

改善低薪 引進國際競爭型企業吸引國際競爭型企業,也是二十二K的解方。柯文哲來矽谷時,他說,台灣薪水沒漲,是因為產業升級失敗。

但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嗎?

回到MBA第一堂課,經濟學教的是,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簡化成供給和需求。價錢會上漲,代表需求增加、供給沒有增加,或供給來不及應付需求。舉例來說,谷歌對大學畢業生的最新聘書是年薪十二萬美元,加上分紅獎金,就有十八萬至二十萬美元,而且還不是史丹佛畢業的,是UC聖地牙哥。

薪水高,是因為矽谷非常欠缺人才,有很多國際競爭型企業在搶這些人才。台灣沒有需求,為什麼?因為沒有國際競爭型企業。

如果國際企業來台灣,你不用去矽谷,進這家公司,你就看到、學到國際架構。我們對外商已有十年沒做租稅優惠了。半導體每一家公司都有租稅、油電優惠,如果這些優惠同時開放給外商公司,為台灣訓練更多人才,才是真正的愛台灣。

政府照顧慣老闆(編按,網路用語,指要求多又不願意付錢,對員工苛刻的老闆),不如照顧年輕人,因為年輕人創造的經濟價值遠大於慣老闆。

你要有個土壤,讓年輕人去碰撞。大部分矽谷成功的新創公司都有大企業的養成。台灣有很好的種子,但沒有土壤,沒有像谷歌這種每天做一堆有國際競爭力的項目和產品,讓聰明的人去碰撞,變得更聰明,更懂得看機會、開公司。

做好基礎 不要單押任何產業但,想要吸引國際競爭型企業來台,單單開放不夠,那是很懶惰、被動的作法。相反的,你要親自出去向人家拜託,就像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亞洲矽谷」政策瞄準物聯網,但,物聯網是個市場嗎?現在什麼都可以連上網,它真的有供應鏈?我們切得進去嗎?可以賺到錢嗎?

就政府角度,去賭任何產業,然後撥出大量資源,都是吃力不討好的行為。

政府應把基礎架構弄好,其他的讓創投和企業家來做就好,他們會自己找出下一個機會。所以,政府把土壤弄好就好了。

台灣應該成為「亞洲人才交流中心」,政府要主動出擊,到東南亞推銷台灣的環境多好,看到優秀的學生就給全額獎學金,吸納國外人才來台。

人才就是血液,我們要讓血液流進矽谷這個大動脈,就必須從大學校園開始,把台灣人才送到矽谷念書,他們畢業後,進矽谷大公司工作,掌握趨勢脈動。當他們升上高位,有一些人會回來,有一些人留下來,繼續保持脈動,才是血液上的鏈結。

台灣以前就是這樣成功的。過去,半導體人才在矽谷做出成績後回台,打造台灣半導體王國,讓台灣有了一段榮景。這就是,血要流進去,而且用培養人才的方式去做,才有機會創造矽谷那種五十年光景。

簡志宇

出生:1981年

現職:美國AME Cloud創投成員經歷:無名小站創辦人、雅虎奇摩資深總監學歷:美國史丹佛大學MBA、交大資工系

撰文 / 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32

台裔小子闖矽谷 24歲創三公司 陳兆慶 曾讓小牛隊老闆、楊致遠都押寶

2016-07-11  TWM

全球一片瘋新創的氣氛下,你也有創業夢嗎?殘酷的是,新創多、陣亡也多, 陳兆慶這一路卻安然在高峰離開、高價出手,年紀輕輕已實現三個創業夢。

在全民瘋創業的氛圍下,越來越多人在學生時期就躍躍一試,但有多少人能在大學剛畢業就獲得投資人的青睞?來自台灣家庭、美國長大的陳兆慶做到了。

二十一歲那年,他與兩位高中同學共同創辦的FiscalNote,不僅被美國《CNN》列為二○一四年最佳新創企業,更吸引《華爾街日報》、《富比世》,甚至英國《經濟學人》等知名媒體關注。再仔細檢視那份豪爽的投資人名單,可以發現在列的投資人個個赫赫有名:雅虎創辦人楊致遠、NBA小牛隊老闆馬克.庫班(Mark Cuban)、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甚至包括中國的社群龍頭人人網。人人網執行長陳一舟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提到,「這是 一家顛覆性的公司,面對的市場非常巨大。」

大數據創業:

預測立法走向,準度94%FiscalNote究竟有何能耐,吸引眾多投資人及媒體的青睞?在大數據盛行的年代,企業紛紛將大數據應用投入消費者行為預測、精準行銷等,但陳兆慶看到的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應用──「預測立法通過的可能性,協助企業因應新法規的衝擊」。這背後所涵蓋的商機,是相當於九十億美元的法律分析市場。

「我們的價值,在於解決客戶真正的痛點。」在舊金山接受《今周刊》專訪的陳兆慶解釋,FiscalNote布署了上千個程式,會自動到美國國會、聯邦及州政府網站抓取最新的立法資料,利用自然語言解析草案對產業的影響,使企業即時掌握最新的立法動向。

最厲害的是,它能根據立法者過去投票的歷史紀錄,判斷出立法者對草案的立場,進而預測草案通過的可能性,且準確率高達九四%。

未來,還會進一步分析社群網站的留言,將輿論的影響一併納入考量,甚至能根據法院文件和法官過去判例的紀錄,預測法庭案件的判決結果。

它吸引的客戶橫跨傳產、科技及金融等產業,其中不乏大型知名企業,包括紐巴倫、西南航空、摩根大通、愛力根及近來受關注的Uber及Lyft等。「為解決立法判斷的問題,企業以往請律師當顧問的費用,遠遠超過支付給FiscalNote的金額,」陳兆慶說。

根據美國行動論壇統計,自二○○八年歐巴馬執政以來,已推出兩萬五千條法規,光是計算業界因應新法規調整的金額,就讓美國經濟付出七千三百億美元的成本,並耗費四億六千萬個小時處理相關文書作業。大量的立法資訊往往又散布於各級政府之間,極度欠缺整合。企業若忽略了某條法規,可能會面臨重罰,近來在各國頻頻受阻的Uber就是一例。

FiscalNote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有著亞洲面孔的陳兆慶,從求學到創業的過程也絕非一帆風順。陳兆慶的父母於七○年代到美國,當時人生地不熟,英文也不算精通,第一份薪水甚至低於當地的實習生,工作上也受盡差別待遇。

類似的遭遇,即便是美國出生的陳兆慶也不例外。「在白種人為主的環境中,你永遠不會是要角。」他回憶求學階段,「恨不得自己能變成白人,我會刻意與白人混在一起,希望隱藏自己是亞洲人的事實。」「問題是,我的膚色永遠都不是白色,我就是亞洲人。」談起當時大環境的歧視,他內心充滿感觸。

這樣的大環境,不只是在校園,連原本以為相對成熟的商業界,陳兆慶也因一次募資時的惡質經驗而有深刻體悟。

二○一四年,為了募集A輪資金而向投資人簡報時,投資人提的問題與公司毫無關聯,反而不斷問他,「你真的是在美國出生的嗎?」「你有公民資格嗎?」過程令人極度挫折。面對不友善,陳兆慶謹記母親的告誡,「永遠要客氣對人,即使你不喜歡,未來有一天,那個人可能會反過來幫你。」這句話,在他往後的創業過程中不斷應驗。

進矽谷廝殺:

20美元換到74萬美元注資事實上,直到進入大學後,陳兆慶才找到自己的身分認同,他發現學校有許多亞洲族群,並加入所有亞洲社團,包括台裔學生會、華人學生會,世界觀就此改變。談到此處,他毫不猶豫地表示:「我了解到我是台灣人,並引以為傲,我愛我的家鄉和語言。」大學是他開始以自己為傲的地方,也是開啟另一個旅程的階段,他想起有位朋友曾說,「小人物談大人物;中等的人談的是自己;但大人物卻是談理念,」而他追求的理念,是打造出偉大產品。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他就一心想創業,嘗試做了五、六個產品,包括倉儲平台、品牌分析工具、醫療器材等,但是,不是乏人問津,就是技術門檻太高,皆以失敗告終。

由於當時父母離婚,母親須獨自扶養他與弟弟,昂貴的學費讓家裡每月入不敷出,他半工半讀幫忙分擔家計,忙歸忙,但心中隱隱存在的創業夢想,卻從來沒有放棄過。這時,機會上門了。

「有一天,韓國籍的高中同學提姆.黃忽然跟我說,想要打造一個政府分析網站。」很快的,陳兆慶就發現這是一個很棒的構想,主動邀請提姆一起參加學校的FISH Bowl創業競賽,雖然整套計畫還在「沒有產品、僅有概念」的空想階段,但他們竟然獲得了第二名,並且獲得評審大力支持。

不僅如此,光憑這套「概念」,他們也獲選進入矽谷知名的加速器Plug and Play,一面尋求資金、一面開發產品,「後來我們才知道,那一年共有七百九十家公司申請進入這個加速器。」來到矽谷後,他們住進了六號旅館(Motel 6),五個人擠進一間狹小房間,為了省錢,甚至把創業聚會上主辦單位提供的食物全數打包帶回作為儲糧。在矽谷的三個月裡,開發出了第一版產品雛形,也找了無數投資人做簡報,但多數投資人不了解法規相關的應用,最終都被拒絕。

直到有一天,他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寄了一封信給擁有NBA小牛隊的億萬富翁馬克.庫班。

「寄出去後,我們完全沒有多想,一夥人出門準備看場電影放鬆,但上路才沒多久就收到了庫班的回信。」他們又驚又喜,電影也不看了,一群人衝回辦公室,戰戰兢兢地圍在電腦旁回信。

結果,他們損失了二十美元的電影票,卻換來庫班的七十四萬美元投資。取得第一筆投資後,陳兆慶付給自己年薪四萬美元,並代替母親幫弟弟付了大學學費。陳兆慶的母親受訪時表示,「他從小就很懂事,從來沒有怨言。」

顛峰時歸零:

離開原戰場,轉進電商創業過程對陳兆慶來說並不容易,但卻改變他最多。「我以前不像現在有自信,總覺得每件事都是挑戰、很難完成,但現在我認識到,永遠都會有困難的事,但我知道自己可以完成。」去年十月,在FiscalNote最穩定、最接近成功的時候,陳兆慶選擇離開。「我真正想要的是回到創業一開始所做的事情,那讓我覺得自己更有價值。

現在公司已穩定、也很舒適,而我卻想再次挑戰自己」。

一個月後,陳兆慶加入台灣女生Christiana Chen創辦的電商平台OrangeNow,成為共同創辦人,三個月內,他打造出該平台獨有的物流系統。矽谷投資人看見系統的潛力,建議他強化系統延展性,並商品化成一個獨立的服務。接下來不到六個月,他們賣掉OrangeNow,獲數百萬美元,成立一家物流解決方案公司Pathover,年僅二十四歲的陳兆慶要打造下個偉大產品。

當問道為何要不斷地自我挑戰,他的答案令人印象深刻,「有時我們就是要去經歷不舒服或不確定的事物,當你不斷這樣做,就會創造各種可能的機會。最後,其中一個機會,會成為你追求的目標。」

陳兆慶

出生:1992年

現職:Pathover共同創辦人經歷:FiscalNote、OrangeNow共同創辦人

學歷:美國馬里蘭大學

從大數據到物流 他的創業三部曲21歲 FiscalNote 法規管理平台,以大數據預測草案通過的可能性,協助企業因應法規衝擊吸引楊致遠、淡馬錫控股、人人網等投資,金額達新台幣十億元客戶橫跨金融、科技、傳產、教育等產業,依企業規模收費23歲 OrangeNow 以亞洲食物為主的線上生鮮市集首創「庫存分配」技術,打破僅有大型量販店才能建構的物流網絡便宜、快速,2天內可宅配全美各地公司6個月內就轉賣成功,獲數百萬美元24歲 Pathover

物流解決方案公司

撰文 / 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