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克洛絲44歲社長戰功直逼柳井正 愈反對愈多機會 這家店10年營收增20倍


2015-09-28  TWM

日本克洛絲(Cross Company》社長石川康晴,憑藉與眾不同的策略,讓營業額在過去十年增加二十倍,而他的目標是成為下一個ZARA、GAP和優衣庫。

他 是服飾業的異類。由於言行大膽,曾有人把他與推展優衣庫的迅銷會長暨社長柳井正相提並論。四十四歲的他,是「後柳井」時代最被看好的人。這位企業經營者名 叫石川康晴,也是旗下推出「地球音樂暨生態」(earth music & ecology》這個服飾品牌的克洛絲公司(Cross Company)創辦人。

眼光獨到

卡位車站大樓、郊外購物中心克洛絲目前正以明年在東京證交所一部新股上市為目標,其成長狀況甚為驚人,營收在過去十年間急增為約二十倍,集團在二0一四年度(一五年一月底止)衝破營收千億日圓大關,分店數在全球已破千家。

設立於一九九九年的主力品牌「地球音樂暨生態」(以下簡稱地球),在年輕隨興服飾領域常是銷售冠軍。

但石川的野心不止於此,還斷然表示,「接著要多前往全球,以ZARA、GAP、優衣庫為努力目標」。

克洛絲的成長原動力,來自於「做和人不同的事」,不受業界常識所束縛。

原本就愛服飾的石川,二十三歲時在出生的岡山當地創業開設複合精品店,賣的是自歐美進口的華麗服飾,九九年時,店開到第四年,轉換為當時還很少見的「製造商直營零售店」SPA,並設立日後的主力品牌地球。

地球當初主打隨興簡單風,概念是「可愛」。雖然是在複合精品店正盛之時大膽轉換事業路線,卻一如石川的預料很成功。第一家店開店當天,人氣就高到有幾百人排隊。

他的銷售管道也與眾不同。

0三年,地球在新宿的車站大樓開店。那時最受歡迎的是巴而可或Laforet等時尚大樓,車站大樓給人「店家都賣已婚婦女服飾或低價品」的強烈印象,服飾同業其實不愛進駐。

周遭的人當然反對他這麼做,石川卻斷然決定到車站大樓開店。

後來,車站大樓取代時尚大樓成為人氣地點,而克洛絲因為比其他業者早起步,0五年幾乎所有集客力高的車站大樓都有克洛絲的店。

克洛絲也很積極進軍家庭

型的郊外購物中心(SC),既有店面每年以破竹之勢成長。

不過0九年既有店營收卻低於前一年,原因在於競爭對手反擊。「經過幾年後,對手就會模仿,市場開始學我們。」石川把賭注下在那時還沒人在電視上打的年輕服飾廣告。

同業嗤之以鼻,公司內部也對於投資成效難料的電視廣告持懷疑看法。

最重要的是費用龐大,當時營業利益才二十九億日圓,卻要花十二億日圓在電視廣告上。以地球本身來看,廣告宣傳費將占營收八%,而服飾業平均是二%左右,這不得不稱之為「異常值」。

反向思考

壓低庫存專攻小型店

但石川認為「愈多人反對,愈是機會」。研究過去案例也發現,JR由國營轉民營時,曾大打電視廣告,提高用戶認知度。這也能讓員工體認到「很多人在看」而顯著提升服務水準。「電視廣告是否成功,一半一半,但地球的認知度從一七%成長到七0%。」石川說。

展開電視廣告的一0年

度,營收為四一0億日圓,是前一年二六六億日圓的一.五倍。營業利益則達到七十二億日圓,是前一年的二.五倍,雙雙寫下最高紀錄。短短四年後,營收就成長到千億日圓。

而且,克洛絲不同於競爭對手,專攻小型店,以較少的庫存提高周轉率,拉高收益。以大型店為主的SPA,庫存周轉要七十天左右,而地球的庫存周轉比別人快得多,只要二十六天,是大型店的一半以下。

石川要求店長顧好三個關鍵字:「低資產」,即壓低裝潢投資;「高毛利」,推動SPA模式;「庫存周轉數」,盡可能把它提升到最極限。整合起來就是集中於小型店的戰略。

「開始限時促銷!」購物

中心內,地球的店員經常部如此喊著。每天,他們都會檢視數字,例如三周左右以定價銷售,若售出率低於三0%,售價就降一級;六周就再降一級,在較早的階段就持續降價。

商品下單也是,有只做一千五百件的商品也有生產二十五萬件的商品。「會花很長的時間考量要將何者設為強化商品。一半靠感覺,一半靠過去的POS(收銀系統)資料。」一旦決定強化何者,就二話不說投入人力、物力與資金。

「雖然以原價銷售時的售出率低,但商品最後全數賣光的售出率,應該幾達百分之百,」石川說。這種壓倒性的庫存清空率,連競爭者也咋舌。

克洛絲是否能超越優衣庫?

石川康晴正在努力中。

Profile 石川康晴

出生:1970年

現職:克洛絲社長

經歷:克洛絲創辦人

學歷:岡山大學經濟系

譯者 江裕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07

電梯大廠轉守為攻 營收獲利雙成長 崇友老頑童回任董座 四十年公司變活潑

2015-09-28  TWM

成立四十一年、上櫃十八年,行事作風一向保守低調的電梯大廠崇友實業,今年八月首次召開法說會,亮眼成績讓投資市場也買單。而在背後操盤的人,是最近回鍋擔任董事長的唐伯龍。這回,他要重新擦亮崇友的招牌。

房市景氣低迷,相關建材指標股也難有表現,但在一片緊縮氣氛中,國內三大電梯業者之一的崇友實業,卻因二代老董唐伯龍回鍋接棒,一改過去保守作風,主動找 上公關公司改善投資人關係,甚至破天荒地參與櫃買中心主辦的法說會,宣告今年營收、獲利皆可望創下新高,在股災來襲時,股價卻如吃下強心丸般逆勢上漲。

事實上,八月十九日召開的法說會上,崇友僅由新上任的總經理游本立公開露面,幕後推動一切的唐伯龍卻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即使《今周刊》取得唐伯龍的獨家專 訪後,他也再三強調不願接受拍照,理由是「不想在愜意的秋日裡,走路上班時被認出來。」一句話,透露出唐伯龍浪漫又帶點任性的雙子座性格。

今年六月股東會上,高齡八十四歲的崇友創辦人唐松章宣布交棒給六十三歲的兒子唐伯龍,外界解讀為「接班」,但唐伯龍實則已在十年前當過兩任崇友董事長,卻在二○○七年卸任,由已退休的唐松章重掌兵符,當時公司對外宣稱,唐伯龍是被調派到中國專注經營當地業務。

快樂做自己 創單車品牌

從營收比重來看,中國僅占崇友合併營收一成左右,其餘九成皆在台灣,且中國營運長年虧損,董座真有需要披掛上陣、親臨戰場嗎?唐伯龍坦言:「我不想死在中 國,以前我確實常去,就住上海,說實在滿痛苦的。○七年離開公司後,我其實是快樂做自己。」沒依照董事會的意願前赴中國,唐伯龍說自己賺到了健康,平常會 騎著自行車去買菜、買水果,在卸任董座到重返崇友的○七至一三年間,唐伯龍甚至創了個「馬其樂」自行車品牌,所生產的鈦合金公路車頗受車友好評;每周日則 與「馬其樂車隊」的車友們一同征服台灣崎嶇山路,還曾經寫過部落格,記錄車隊騎行路線。

「我喜歡掌握當下、快樂地活,這幾年人生有很多新體認,回來我也希望把快樂的感覺傳給大家。」下頦已見白鬚的唐伯龍,提到自行車時雙眼瞬時綻出光芒,就像玩心未減的老頑童。

崇友實業與日本東芝(TOSHIBA)技術合作及總代理授權,在台灣與永大機電、三菱電機分庭抗禮,據游本立說法,三家的電梯市占率皆在二三%至二七%間 拉鋸,而台灣電梯市場已趨飽和,每年崇友新梯出貨台數維持在一千八百至兩千台,舊電梯維修保養才是公司重要的現金流與獲利來源,目前崇友的電梯保有台數約 在三萬台左右。

法人解讀,電梯屬於穩健行業,除非開發新市場,否則難以有爆發性成長。游本立則表示,內政部新法通過,明年起將針對十五年以上的老舊電梯提高安檢次數,而 崇友手上有一萬餘台的電梯屬於二十年以上舊電梯,「老屋汰舊換新的電梯會是未來新動能。」若論經營實績,過去在唐松章穩紮穩打的日式經營風格下,崇友先後 拿下了「新光人壽摩天大樓」與「台北一○一大樓」的電梯、電扶梯工程,一○一更成為金氏紀錄認證的「世界最快電梯」,技術力有目共睹。

但唐伯龍在父親的日式經營風格下,卻透出一絲美式作風,三十幾年前,他自創自行車零件品牌「ODYSSEY」並輸出至美國,比捷安特更早打入美國市場,後來雖然停擺,但現下唐伯龍腦中為崇友規畫的未來,撥的如意算盤,也是美式作風。

「第一步先親近資本市場,下一步就是去打亞洲盃。我也知道單靠國內經濟,內部很難有突破性成長,世界大廠都是靠購併長大,只要崇友技術、資金條件都到位,不妨就學習他們吧!」唐伯龍言下之意,未來可能藉由購併同業,取得新市場與成長機會,但時間點並不明確。

尋找新機會 看好東南亞

但對於可能介入的市場,唐伯龍卻很明確表明並不看好中國,而是著眼於東南亞,「中國現在大環境非常差,整體電梯行業衰退超過兩、三成,這兩年許多美商、日 商都撤退了,我的中國策略就是沉潛,春天來時再伸出枝枒。」但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唐伯龍看到許多小廠,「他們有的缺技術、有的缺資金,這些都是崇友的 機會。」或許這正是唐伯龍有意進行購併所瞄準的對象。

「汽車能從兩、三百公里疾駛下停止,停得好不好是引擎技術;電梯也一樣,行走中怎麼安穩地停下來,就是各家的本事。」加速、減速既是電梯行業的看家本領,二次回鍋擔任董座的唐伯龍,能不能以全新風格帶領崇友這家老牌公司再度成長,對他而言,也是一個全新挑戰。

崇友實業小檔案

創立:1974年

資本額:19.67億元

董事長:唐伯龍

主要產品:電梯、電扶梯、發電機

2015年

上半年合併營收:19.56億元

獲利:2.83億元

EPS:1.44元

唐伯龍小檔案

出生:1952年

現職:崇友董事長

經歷:崇友副總經理、總經理、

董事長(至2007年)

學歷:醒吾商專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913

酒仙網今日正式掛牌新三板 去年總營收15.8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09/152722.shtml

導讀 : 酒仙網2014年營業總收入為15.78億元,凈利潤為-2.87億元。

i黑馬訊 11月9日下午,黑馬營企業酒仙網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833919)在北京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公司正式掛牌上市。之前酒仙網經過7輪融資共得金額達14.3億元,紅杉資本、東方富海、沃衍資本、華興資本等是酒仙網的投資方。其中,酒仙網最大一筆融資是今年5月,由民享財富等多家機構投資的5億元。

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表示,本次掛牌成功,標誌著市場對酒仙網的認可,酒仙網始終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優質、保真、性價比高的產品,憑借著新三板的契機,今後將繼續深耕酒類市場和酒行業的互聯網化轉型,不斷推進產業鏈縱深發展和價值提升。

目前,酒仙網由四大業務板塊組成,分別是酒類商品線上零售B2C酒仙網、線上特賣 B2B中釀酒團購、 即時服務O2O酒快到和品牌運營綜合服務,在供應鏈、物流、倉儲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規範的專業化流程體系。

據酒仙網公布的《酒仙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審計報告》,其2013年營業總收入為8.65億元,2014年營業總收入為15.78億元,2015年1-3月份,酒仙網營業總收入為5.46億元;但形成差別的是,2013年其凈利潤為-3.09億元,2014年其凈利潤為-2.87億元,2015年1-3月份,凈利潤為-0.53億元。

酒仙網的盈利是一個問題。對此,郝鴻峰表示,有一些品牌和渠道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對酒仙網或電子商務有些誤會,但那只是市場轉型變革中的階段性陣痛,陣痛之後才能擁抱一個全新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753

精神病院也能上市!這家醫院要登陸港交所,年營收近3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5/1111/152755.shtml

導讀 : 從收入角度,溫州康寧僅次於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在精神科醫療領域里排名第二。

i黑馬 葉靜 11月11日報道

中國內地的一家精神病連鎖醫院即將登陸香港資本市場。11月10日,溫州康寧醫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寧醫院”,02120.HK)開始招股,計劃最多募資6.8億港元。

康寧醫院成立於1996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私立精神科醫療保健集團,現有9家醫療機構,其中自營醫院主要位於浙江省(溫州、青田、蒼南、永嘉、樂清),而負責管理或持股的4家醫療機構則分別位於北京、浙江平陽,以及成都。

2014年,康寧醫院的營業收入為2.96億元人民幣。從收入角度,僅次於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在精神科醫療領域里排名第二。在中國,精神科醫療市場上,參與主體仍為公立醫療機構,在收入排名前十的精神科醫療機構里,康寧是唯一的一家私立醫療機構。康寧旗下的溫州康寧醫院也是唯一一家私立的三級甲等精神科專科醫院。

被忽視的1.8億精神疾病人群

在中國,精神疾病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領域。過去十幾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壓力與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及發病風險日益增加。招股書援引咨詢公司沙利文(Frost&Sullivan)的報告指出,中國目前有超過1.8億人罹患精神疾病。然而,其中大部分的需求並未得以滿足。

“當時覺得這是一個很冷僻的行當。”弘暉資本創始合夥人王暉說。2013年,就職於鼎暉投資的他推動了鼎暉對康寧的投資。在此之前,他曾在鼎暉內部推動了對安琪兒、伊美爾及新世紀的投資,對於連鎖醫院的投資並不陌生,但對於精神科領域的投資還是首次。

不同於市場上熱門的婦兒、整形等私立醫院,他們大多位於便利大城市的黃金地段,收費昂貴,滿足的是“富人們”的消費升級需求。精神病醫院則大多坐落在偏僻的地方,他們並不只是為了滿足“富人們”的需求,而是也為普通患者服務,就像公立醫院一樣。事實上,相當量的精神疾病患者或其家庭都是低收入者。首先,重度精神疾病患者不僅自己喪失了勞動力,還可能需要一個勞動力專門來照顧他,所以家庭的經濟壓力比較大。很多患者的診療需求並未釋放出來。

過去幾年,政府醫療保險覆蓋面的拓寬及制定的其他有力政策極大的促進了該市場的發展。“現在的報銷比例達到了70-90%。”王暉說。這首先使得低收入群體以前亟需的醫療需求得到了釋放。

康寧醫院的經營數字顯示,該醫院整體住院床位使用率達到95%。這三年間,康寧醫院的床位數翻了一倍,自2012年初的1090張擴張到現在的2210張。康寧目前的收入主要來源於醫療服務和藥品的銷售,醫療服務毛利率大約50%不到,藥品銷售毛利大約10%多。在該醫院接受治療和一般醫療服務的住院病人平均每床每日的開支大約377元。

來自於醫保的支持外,政府及整個社會及精神疾病的關註日益提高。2013年實施的《精神衛生法》被認為是中國精神科醫療市場發展過程中的標誌性事件。該法旨在保護精神病患者的權利,促進精神疾病的預防治療、正視社會上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負面看法,加強學校社區及工作場所的心理咨詢服務,以及對整體精神科醫療系統做出各種其他改進。

更多的社會資本也在進入這一領域。沙利文報告表示,中國私立精神科醫療市場規模已由2010年的22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4年的51億元人民幣,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3.8%。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精神科醫療市場有龐大的增長空間,2015年到2019年市場規模將由62億元人民幣增至136億元。

有研究報告稱,中國每萬人平均精神科醫生數目及精神科床位數均大幅低於G7國家的中位數水平。2011年全國平均每1萬人配備的精神科醫生及精神科床位分別為0.15名及1.47張,相比之下,G7國家同年每1萬人配備的精神科醫生及精神科床位的中位數分別為1.2名及7.4張。

王暉對康寧的最初了解來自於康弘藥業,這是鼎暉資本投資的一家醫藥企業,旗下產品之一是抗抑郁藥物,康寧醫院是該產品的一個重要的客戶。之前的數據統計顯示,從2009 年至2013 年,中國精神障礙用藥市場總規模也在保持較快的增長,由2009 年的46.62 億元上升至2013 年的99.43 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20.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03

考拉初長成 跨境電商成網易營收新增長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932.html

考拉初長成 跨境電商成網易營收新增長點

一財網 關健 2015-11-12 18:43:00

網易的電商業務,目前主要包括考拉和秀品兩個平臺,考拉做的是B2C的跨境電商,且商品類目集中在高端百貨,其體量比專註於買手推薦的秀品要大得多,考拉已經成為網易電商中最重頭的單元。

在11月12日網易發布的最新財報(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務業績)中,除了其“看家本領”遊戲業務的快速增長外,電商作為一股新增長動力的勢頭越來越明顯。

據財報顯示,網易公司該財季的凈營收被劃分成三塊,一個是最主要的收入貢獻者在線遊戲,一個是廣告服務,還有一個被歸為“郵箱、電商及其他”。其中,遊戲的營收是52.13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達到78%;廣告的同比增速只有10.48%,收入4.55億元,是三者中最少的;而“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貢獻了10.04億營收,同比增速高達162.16%,就連環比增速也超過了1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致電網易方面,對方並未透露電商業務在總營收占比的具體數字,財報中也未進一步披露。但丁磊在分析師會議上說,網易的跨境電商平臺考拉在該季度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勢頭,看到了公司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持續發展動力。

單看“郵箱、電商及其他”這個業務線,其中郵箱是網易歷史最久的業務,多年來已經呈現穩定的局面,同比增速應該不會太大;而“其他”包括像網易雲音樂、雲課堂等等一系列小的業務單元,這部分的營收占比太小;所以這樣看,電商業務的增長對營收的拉動效果非常明顯。

再來分析一下網易的電商業務,目前主要包括考拉和秀品兩個平臺,考拉做的是B2C的跨境電商,且商品類目集中在高端百貨,其體量比專註於買手推薦的秀品要大得多,考拉已經成為網易電商中最重頭的單元。

在回答分析師關於“考拉與其他跨境電商有何不同”這個問題時,丁磊說,“網易考拉海購與其他電商平臺的最大區別在於,考拉上銷售的幾乎所有的產品都由公司自己在海外進行采購,能夠更好地把控品質和定價權。其他平臺目前都存在第三方售賣的情況,容易出現假貨和價格欺詐的問題。”

自采VS平臺,兩個模式之爭天然地會引發口水戰,自營的優勢能對貨品進行更好把控,但商品SKU的拓展速度和豐富度勢必不如平臺模式的公司。目前,在國內跨境電商這股東風下,大量企業在爭相搶奪線上消費者。其中,平臺模式的是天貓國際最為知名,它承載著阿里巴巴未來國際化戰略方向的重任;而像京東海外購、網易考拉海購等屬於自營模式,此外還包括聚美急速免稅店、洋碼頭、一號海購、唯品會全球特賣、亞馬遜直郵、順豐海淘、小紅書、蜜芽寶貝等競爭者。

本報記者從網易方面了解到,考拉海購自今年1月推出以來,憑借網易的大量優質資源投入以及在品質把控和強大的供應鏈優勢,已經成長成為國內發展最為迅猛的跨境電商之一。經過10個多月的積累,網易考拉海購已經與全球數百一線品牌和頂級供應商達成了深度合作關系,其中不乏松下、LG、美贊臣、日本三井物產、韓國Emart、比利時Delhaize等全球巨頭級企業。並且在跨境電商的核心資源——保稅倉儲的爭奪上占據明顯優勢,有超過15萬平米的保稅倉規模。

為突出差異化競爭和塑造自身品牌認識,丁磊將考拉定位在精品化,突出品質,一舉引進以雅詩蘭黛、倩碧、希思黎、PRADA、VALENTINO、GIVENCHY為首的數百個一線大牌。事實上,這也是出於提升電商的毛利率考慮。因為相比於更賺錢的遊戲業務,電商的毛利率比較低,高端品牌的引入對提升毛利率效果明顯。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95

重生記:從破產負債600萬到營收三千萬,他總結了5句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118/152850.shtml

導讀 : 會易佳掌舵人戴坤,一度不得不關掉自己的公司,身背600多萬元的債務,全家只有100多元生活費。三年是如何艱難轉型的?

i黑馬 張光巖 11月18日報道

三年前,i黑馬的小敗局系列,曾經對戴坤和會易佳進行過報道。當時的會易佳一味的進行擴張,公司深陷在規模化成長的泡沫之中,最後遭遇資金鏈危機,瀕臨死亡。

會易佳掌舵人戴坤,一度不得不關掉自己的公司,身背600多萬元的債務,全家只有100多元生活費。三年艱難轉型,會易佳如何擺脫了規模化的不成熟野心?如何克服會議行業難以標準化服務的局限?戴坤又有哪些感悟與經驗值得分享?

以下為戴坤口述,經i黑馬編輯整理:

我感覺我這三年,已經不是堅持、信念等詞匯能夠形容,更準確一點叫熬,借用一句電視劇里的臺詞,叫做“死撐待變”。剛剛關掉公司的那一段時間,真的很無奈,就是那種無力感。有人甚至建議我要不要出去躲一躲,過一段時間再回來。當然,最終我自己選擇堅持。

可能很多創業失敗者並沒有經歷過親手把公司大門關上的那一刻。我一輩子都會記得那一天,2012年8月25日,那時候還有30多號員工吧。只能這樣了,做個了結吧,不能再拖了,也拖不下去了。

那天早上,我到了公司,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正式通知:公司堅持不下去了,大家把欠的工資獎金做個登記吧,公司在未來2-3個月內付清。就這樣,終於算是告一段落了。那一天我的感覺是,終於解脫了,如釋重負。

600多萬負債

接下來一個月,我帶著自己的身份證複印件、債務重組協議和一盒印泥,聯系全部欠款的供應商和酒店,登門溝通,一一簽協議、按手印。我告訴他們,公司已經瀕臨破產了,欠你們的錢公司是沒辦法償還了,只能我個人全部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但是要給我一些時間分期付款,基本都是要分1年左右時間分期付清。當然,談判這個過程就比較艱辛了。會有部分人選擇支持信任,也會有部分人選擇極端的手段,而大部分選擇無奈接受。

一年多時間的擴張為我帶來了400萬左右的負債,還不包括2個天使投資人的200多萬元。就這樣,我開始了接下來的三年漫長而又短暫的賺錢還錢的時期。

這三年,最困難的時候全家只有100多元生活費,真的很辛苦,但是要感謝我的家人給我的不斷的鼓勵和支持。他們經常鼓勵我說,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留得青山在,就有長流水,一定會堅持到可以把債務還清的那一天。

可能因為目標堅定而簡單,我自己反而覺得比較輕松,經常給自己打氣,最壞也就這樣了,不會更壞就好,每天太陽還是正常升起。所以我覺得很幸運的是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我的家人給我莫大的支持,讓我有足夠精力來應對接踵而來的危機。

每天的節奏就是賺錢,還錢。那個時候根本沒有心思去想後天,每天只能想今天的事情有沒有做完,明天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見哪些客戶?需要處理哪些訂單?生存下來,活下去成為唯一思考的事情。

不做平臺做生意

公司關門之後,最終留下4個人,和我繼續堅持做新的平臺業務。因為會議行業是一個比較長業務鏈條的行業,規模化擴張的道理已經被堵死,那個時候感覺對會議行業都已經死心了。準備轉型做平臺,就是和現在的一些會議場地信息平臺類似的東西。

後來4個人開始做平臺,做了2個月,發現新的資金還是進不來。但幸運的是,因為會易佳在規模化的過程中,雖然成本遠遠高於收入,每月都處於虧損狀態,但是在廣州本土還是留存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戶資源。雖然公司巨變,但是恰逢年度會議高峰期,每個月還是源源不斷有客戶找上門來。

我自己之前都是不上一線做業務的,現在沒辦法,有了生意不上都不行了。就這樣,2個月之後,發現如果以做精做強的模式,會議服務行業是肯定能夠賺到錢的。於是最終決定又把平臺業務也停掉了,專註開始會議服務。就這樣,收入一天比一天多起來。一直到今天,公司已經進入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有足夠多的客戶基數,服務夠好,夠專業,然後老客戶口碑介紹,我們基本都沒有銷售團隊了,但是業績還是處於穩定增長的狀態。所以我們現在基本處於挑選客戶的狀態,我們慢慢淘汰一些小客戶,挑選一些集團公司客戶或者業務量大的客戶,幫他們做好會議管理。

今年會易佳預計能夠完成3000萬左右營業額。其實我們現在才10多人團隊,但是業績卻是2012年人員高峰期60多人的一倍左右。到今年的10月底,基本400萬左右的債務,除了一兩個朋友的款沒有還清,其他基本已經還了。

重生的心得體驗

之前剛剛關門之後最後一次接受過創業家記者的專訪,可能那個時候還處在失敗的自我糾結中,心態還是有點失衡。此刻,再來回顧之前的失敗和過去三年的翻盤行動,可能會有一種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慨。

當然現在還遠遠談不上成功,但是可能有一些在逆境中如何生存的心得體會可以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心態。其實最壞的不是外部的境遇和多少負債,而是你面對困難喪失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和信念,除非自己死掉,也不能放棄,不能逃避。我們中國不乏著名的失敗者,我想,我才負債多少,史玉柱2個億都能夠起來,我才600多萬呢。

其次是創始人或者團隊成員一定要有業務高手,知道怎麽賺到錢。這三年下來,才發現,創始人本人如果不是懂業務的高手,失敗的概率實在是太大了。這三年,我個人負責幹了公司90%以上的業績和成交。客戶在一起,不僅僅意味著更高的成交率,而且意味著你對這個行業深入到毛孔的了解。

第三,不僅要選對行業,還要有正確的定位和戰略。行業選對了,但是定位和發展戰略不對,也會死的很慘。有的行業天生就是慢行業,比如會議行業。因為非標準化,執行的業務流程又比較長,對人員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你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快速的擴張。如果你在一個不能快的行業追求速度,反而會是拔苗助長的效果。會議行業是個規模上千億的行業,但是要想有所作為,只能是慢慢來,團隊建設、市場拓展、資源積累等等,都是需要時間沈澱。

第四,離錢要近。初創公司,如果不是創業大拿,或者有著一堆的投資大佬保駕護航,還是要盡量選擇離錢近的或者很短業務鏈條就可以賺到錢的項目開始。我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會議這個行業不適合快速規模化的特點;但是最終三年後我又能夠重新活過來,也是因為會議行業是一個離錢很近的行業,只要你不太懶,就有可能賺到錢。

第五,把握節奏。可能大部分創業者都知道柳傳誌先生的註明創業三部曲理論: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其實這三句話是有先後順序的,不可以同時進行的,更不可以反過來幹。我覺得自己就是栽在這個關鍵的節奏把握上。

以上就是我對於過去10年左右創業經歷的一些心得體會和感受吧,不一定對,或許可以給正在路上的創業者們做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72

去哪兒三季度營收增長超一倍 虧損環比收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6907.html

去哪兒三季度營收增長超一倍 虧損環比收窄

一財網 樂琰 2015-11-25 17:45:00

運營虧損的同比擴大主要源於以投資回報率為核心的、積極的市場戰略,以及為加速擴大市場份額,尤其是酒店直銷業務的增長,在產品研發和產品渠道方面的持續投資。運營虧損的環比縮小主要得益於總營收和毛利潤的強勁增長,以及運營成本的控制。

去哪兒網(QUNR. NASDAQ)11月25日公布了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2015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顯示,去哪兒2015年第三季度毛利潤為8.2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7.8%。第三季度總營收為13.251億元人民幣(2.085億美元),同比增長164.4%。但依舊虧損,虧損環比收窄。

第三季度去哪兒的無線收入為9.755億元人民幣(1.535億美元),同比增長381.3%,占總營收的73.6%,2014年同期該占比為40.4%。總機票量和酒店間夜總數分別為3,390萬張和2,200萬間夜,較2014年同期分別實現了49.4%和119.8%的增長。

各類成本費用依舊有所上升。三季度產品研發費用為4.088億元人民幣(6,430萬美元),同比增長78.1%,該增長主要源於產品研發團隊擴大而產生的薪資、福利以及其他人員相關費用的同比增長。除員工股權支出以外的產品研發費用為3.570億元人民幣(5,620萬美元),同比增長65.5%,占總營收的26.9%。2014年同期該占比為43.1%,第二季度該占比為37.5%。產品渠道費用為1.871億元人民幣(2,940萬美元),同比增長87.5%,主要源於地推團隊人員數量的同比增長。除員工股權支出以外的產品渠道費用為1.842億元人民幣(2,900萬美元),同比增長85.7%,占總營收的13.9%。2014年同期該占比為19.8%,第二季度該占比為15.0%。銷售及市場推廣費用為7.683億元人民幣(1.209億美元),同比增長188.6%,該增長主要源於線下渠道拓展新移動用戶的支出迅速增長,其次是線上推廣費用的增長,以及銷售及市場團隊擴大而導致的薪資和福利費用的增長。

費用上升也導致虧損。去哪兒第三季度運營虧損為6.611億元人民幣(1.040億美元),2014年同期運營虧損為5.751億元人民幣,第二季度運營虧損為6.952億元人民幣。第三季度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運營虧損,其中剔除1.134億元人民幣(1,780萬美元)員工股權支出,為5.476億元人民幣(8,620萬美元),2014年同期為2.736億元人民幣。

運營虧損的同比擴大主要源於以投資回報率為核心的、積極的市場戰略,以及為加速擴大市場份額,尤其是酒店直銷業務的增長,在產品研發和產品渠道方面的持續投資。運營虧損的環比縮小主要得益於總營收和毛利潤的強勁增長,以及運營成本的控制。

第三季度歸屬於去哪兒網股東的凈虧損為7.348億元人民幣(1.156億美元),2014年同期歸屬於去哪兒網股東的凈虧損為5.662億元人民幣,第二季度歸屬於去哪兒網股東的凈虧損為8.157億元人民幣。歸屬於去哪兒網股東的凈虧損縮小主要源於上述原因。

“2015年第三季度去哪兒營收同比增速達到164%,毛利潤同比增速達到128%,這是我們連續第六個季度營收同比增速超過100%。業務基本面和增長勢頭繼續表現強勁。”去哪兒網CEO兼聯合創始人莊辰超表示。

“三季度無線收入同比增長381%,酒店間夜量同比增長120%,得益於毛利潤增長和合理的支出控制,虧損率大幅收窄。”去哪兒網CFO趙軼璐表示。

10月26日,去哪兒網宣布公司最大股東百度(BIDU.NASDAQ)將持有的178,702,519股A類普通股和11,450,000股B類普通股出售給攜程(CTRP.NASDAQ)。置換比例為1股去哪兒網美國存托憑證置換0.725股攜程美國存托憑證。置換完成後,攜程持有190,152,519股去哪兒網B類普通股。

2015年第四季度,去哪兒網預期總營收同比增長約105%~125%,毛利潤同比增長約85%~105%。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23

58同城發Q3財報 營收同比增長195%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30/153008.shtml

導讀 : 財報顯示,58同城第三季度總營收為2.1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5.9%;凈虧損為2.06億美元,不及上年同期的凈利潤580萬美元。

i黑馬訊11月30日報道 今日,本地生活服務平臺58同城(NYSE:WUBA)公布了截至2015年9月30日,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58同城第三季度總營收為2.12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5.9%;凈虧損為2.06億美元,不及上年同期的凈利潤580萬美元。

Q3虧損8530萬元  營收同比增長195.9%

公告顯示,58同城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29億美元,同比增長195.9%,這一數據也高於公司1.95億美元-2億美元的預期上限。毛利為1.985億美元,同比增長189.5%。

58同城第三季度毛利率為93.2%,低於去年同期的95.3%。

Q3運營虧損為8530萬美元,不及去年同期的運營利潤300萬美元;非美國會計準則的運營虧損為6990萬美元,不及去年同期的運營利潤490萬美元。

Q3凈虧損為2.06億美元,58方面解釋,主要是趕集並購前的一些一次性、非現金的會計處理帶來的賬面影響。如去除這些非運營性質的虧損,58同城三季度非美國會計準則的虧損為6480萬美元。大部分是58到家和瓜子二手車的虧損。

現金及等價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共6.045億美元。

58付費會員89.3

根據58同城的業務模式,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付費會員及在線推廣。財報顯示,截止到Q3,58同城付費會員數量約89.3萬,同比增長約59.5%。除58同城主營業務外,其旗下的趕集網與安居客本季度付費會員數總體超過70萬。實現8860萬美元的會員收入,收入增長139.5%。同時,公司的在線推廣收入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本季度實現收入1.161億美元,同比增長232.9%。

首席財務官周浩稱,本季度運營損失主要來自包括對58到家和瓜子這些新業務的投入。剔除上述因素,包括安居客在內的58同城主營分類信息業務在三季度的虧損非常少。

業績預期

基於目前公司業務的發展,58同城對2015年Q4業績做出預期:同比增長比例區間為199%—205%,預計總營收區間為2.40億美元—2.45億美元。該預估基於公司對當前趨勢的判斷,存在變化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92

德國出版業龍頭大膽投資要挽回營收頹勢 購併《商業內幕》等於買下搖錢樹?

2015-10-12  TCW

《商業內幕》主要是提供吸睛標題的新聞,衝高點閱率,以網路流量吸引廣告商上門,營收幾乎是來自於廣告。然而趨勢在變,這樣的經營模式能否長久,還是未知數。

譯者 連育德

曾是人人喊打的證券分析師布拉傑(Henry Blodget),如今隨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下稱BI)賣給德國出版業龍頭斯普林爾(Axel Springer),可望洗刷前恥。

網路泡沫時期,布拉傑擔任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分析師,大推科技股的同時,私下卻稱那些是投資地雷。他以證券詐欺罪名遭起訴,最後雖然和解收場,但條件是不得再從事證券業,罰款兩百萬美元,並繳回兩百萬美元利潤,自己亦淪為各界嘲笑與痛批的對象。

老出版商舉債朝數位轉型

布拉傑後轉戰商業新聞報導,更當上《BI》執行長與總編輯。0九年正式更名的《BI》,起初專門以吸睛標題刺激點閱率,因為節選財商要聞而迅速累積讀者 群。憑著這股潛力,《BI》不久便被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領投的創投基金看上,七輪籌資共募得五五六0萬美元。斯普林爾在其中一輪取得七%股權,後來又增至九%。

斯普林爾與《BI》形成鮮明反差,走傳統經營路線,旗下都是德國民眾耳熟能詳的刊物。斯普林爾多年來企圖轉型成跨國數位出版商,至今已有斬獲,國內市場目前只占總營收一半多一點,而數位媒體業務今年第一季更占了營收的六二%,息前稅前折舊前淨利的七五%。

但受到發行量與廣告收入萎縮的影響,斯普林爾顯得老態龍鍾,為了朝數位化轉型,一0年以來不斷舉債,至今幾乎成長四倍到十四.六億美元。

轉型雖然成功預防營收跌勢,但斯普林爾一直沒能打造或收購堪稱代表作的網路刊物。

斯普林爾幾個月前有意收購《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半路卻殺出《日本經濟新聞》(Nikkei)以十三億美元買下,執行長多夫納(Mathias Doepfner)於是把眼光轉向布拉傑。

這樁收購案恐難挹注獲利

對斯普林爾而言,《BI》比《金融時報》更有收購潛力,它不僅完全數位化,讀者群也比其他商業媒體更年輕,網站流量有六0%是透過手機,三九%使用社群網站。斯普林爾計畫斥資三.四三億美元買下《BI》八八%股權,屆時總持股將達九七%左右。

斯普林爾九月二十九日表示,收購案完成後,讀者群可望排名全球出版社第六大,主要是因為《BI》每月的不重複訪客(unique visitor)高達七六00萬人。多夫納稱此次收購案是斯普林爾進軍英語世界的一大步。

收購案可望衝高人氣,但對業績的挹注卻不明朗。斯普林爾財務長杜茲(Julian Deutz) 二十九日指出,由於《BI》今年積極拓展國際版圖,加上成立《科技內幕》(Tech Insider) 與《內幕》(Insider;內容以大眾興趣為主),導致今年獲利無望。斯普林爾預估《BI》的市場評價明年達營收的六倍,要到一八年才能損益兩平。

刊物衝銷量不能只靠廣告

《BI》未來會納入斯普林爾旗下的「付費模式」(Paid Models)部門,此部門約有半數營收是訂閱用戶的貢獻。但說穿了,《BI》從事的是網路流量分銷,提供大量有吸睛標題的新聞內容,以流量吸引廣告商, 所以營收幾乎全部來自廣告,與數位用戶達七十二萬人的《金融時報》截然不同。

網路廣告發展至今,已有重新探討的必要。廣告主買的是什麼?瀏覽廣告的是傀儡程式(bot)還是真人?網路廣告是否真能促進銷售?其實答案並不確定。與其 他以廣告為營收來源的網站一樣,《BI》深信影音廣告能將觸角伸向更多消費者,但問題是,用戶常是廣告看個幾秒就點開。對於谷歌與臉書等網路大咖,廣告無 疑是金雞母,但這樣的經營模式能否長期持續,仍是未知數。傳統出版商如斯普林爾知道,內容導向的刊物不能光靠廣告賺錢,訂戶營收也不能少。傳統商業刊物不 但報導自己來,亦採取付費模式,反觀《BI》之所以讀者群眾多,主要還是免費的關係,很難想像以後會有人願意花錢訂閱。

布拉傑打造出成功的《BI》,如今又風光賣出,儼然是狗熊變英雄的戲碼。但隱約中,《BI》與當年受到他大推的地雷股有幾分相似之處。要把《BI》扶植成實力堅強的搖錢樹,斯普林爾恐怕還得花更多錢修整一番。

曾是人人喊打的證券分析師布拉傑(圖),將《商業內幕》風光賣出,上演了一場狗熊變英雄的戲碼。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里奧尼德·波希德斯基(Leonid Bershidsky),《彭博觀點》撰稿人,現旅居柏林,著有三本小說與兩本非小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87

地產大亨侯西峰 要靠美食再闖股市 海港餐廳從南夯到北 貢獻漢來美食四成營收


2015-12-07  TWM

侯西峰從國揚建設的輝煌,到大舉負債請辭國揚董座,他沉潛十七年,重整旗下事業,漢來美食就是從漢來大飯店衍生的事業體;挾著漢來海港、漢來蔬食以及新引進的香港名人坊,年底將再闖資本市場。

今年年底自助餐「南霸天」漢來海港餐廳揮軍北上插旗,不但挑起台北自助餐界的敏感神經,且一億元優惠票券,分十天限量搶購,日日秒殺,北上以來展店的新據點接連創下訂位連滿半年的成績,在在讓人見識到漢來美食來勢洶洶的實力。

漢來海港去年營收達八.五億元,是「漢來美食」主力旗艦事業,貢獻營收高達四成,伴隨海港自助餐的營業爆發力,從高雄飯店霸主漢神大飯店分割出來的漢來美 食,預計年底在興櫃掛牌,屆時,可望與同列觀光股的王品、瓦城比價,炒熱市場,同時這也是集團創辦人侯西峰暌違十七年後,再登資本市場的新作。

十七年前,侯西峰的國揚建設借殼上市以來,股價節節高升,一度飆至八十二元高價,創下八八五億元的市值,同年,卻因過度轉投資,爆發財務危機,國揚名下負債達一九八億元,侯西峰為此黯然辭去國揚董事長一職,也踏上還債的漫漫長路。

還債拚重整 找出餐飲利基此後,正當四十四歲盛年的侯西峰,積極重整旗下事業,進行一連串瘦身,把心力集中在國揚建設、漢來大飯店及漢神百貨。這次即將上興櫃的「漢來 美食」,即是二○○三年從漢來大飯店的餐廳所衍生而來的事業體;而侯西峰家族目前持股超過八成。

漢來美食旗下含括十五項品牌,超越王品集團的十四項品牌、瓦城集團的五項品牌。一四年的營收近二十二億元,四成來自海港貢獻、三成業績來自宴會廳、另外還有一一年急起直追的「漢來蔬食」、一五年新引進的香港「名人坊」等,都是新納入集團旗下的潛力小金雞。

侯西峰以漢來美食重返股市,若想維持亮眼股價,第一根支柱當然就是知名度最響亮的海港,這也是他苦心經營二十年的品牌。

一九九五年,高雄漢來大飯店開張,海港原是飯店內的自助餐廳,海派的裝潢、豐盛的海鮮美食,成功打開市場,等到海港開進小巨蛋,超值澎派的定位,業績更是一路開紅盤,自此奠定漢來海港在自助餐「南霸天」的封號。

一三年,侯西峰任命主掌飯店「宴會廳」業務的戰將林淑婷掌舵,擔任總經理。林淑婷深耕市場二十年,業務能力一把罩,在她領軍下,吃下高雄飯店宴會市場超過五成市占率,成功把「宴會廳」拉拔長大後,近年林淑婷又扶植「漢來蔬食」,一舉成為排隊名店。

蔬食獲肯定 緊抓養生商機漢來蔬食的成立,有段與星雲法師的淵源。○八年,星雲法師在高雄巨蛋舉辦世界佛光大會水陸法會,席開百桌的素食宴由漢來宴會廳負責,一開始, 佛光山的法師們還擔心宴會廳無法應付蔬食料理,沒想到結果圓滿,連星雲法師都對菜色表示滿意,種下日後邀請漢來進駐佛陀紀念館開設蔬食餐廳的因緣。不過, 曾經吃素長達十多年的林淑婷則說「我一直很想做這塊,覺得這是趨勢。」近年來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大為提高,吃得健康養生更成為顯學,林淑婷看好市場,積極串 連資源,把飯店的港點師傅請來設計菜單、廚房教學,同時大量選用有機無毒的食材,成功打造漢來蔬食特色。

她表示,漢來蔬食客群不同於傳統素食,以年輕人為目標客群。翻開菜單,松露鮮蔬鍋貼、香茜菌菇腸粉等新型料理,多是傳統素食餐廳找不到的創意佳餚。目前漢來蔬食在全台有四個據點,平均單店年營業額高達三千萬元,儼然是漢來美食旗下的新一代生力軍。

今年六月,林淑婷再添新軍,拿下香港二星級米其林名廚鄭錦富粵菜「名人坊」全球代理權,名人坊也率先坐落漢來大飯店十二樓,吸引熱愛粵菜的老饕上門,開幕至今,日日滿座,每月貢獻達千萬業績,估計單點每年將為集團增添一.二億元收入。

品牌拚西進 漢來三箭齊發過去兩年,林淑婷不只積極開出新品牌,也持續北討西征,海港、漢來蔬食等品牌不單單跨出大高雄,也西進中國,去年漢來海港便跨海登陸至西安漢 神購物廣場,明年海港、名人坊、漢來蔬食更將三箭齊發進駐中國一線城市上海。林淑婷指出,海港、蔬食預計進駐上海七寶萬科廣場,正是看中該區多條地鐵匯集 區的便捷性。

除了積極拓展事業,漢來美食還有一個特色:把店務交由主廚負責。「我們董事長是西餐主廚;事業靠廚師支撐,便由廚師當家。」林淑婷說。漢來美食旗下三十二間餐廳,由三十二位主廚當店長。

主廚當店長 客訴處理有感其中,中餐、海港體系兩大系統則由兩位年資超過二十五年的主廚擔任品牌長。負責海港餐廳的品牌長劉子銘指出,如果客戶對菜餚的抱怨由外場人員 傳達,待在廚房的廚師未必能體會;若站在第一線,當客人對食物的好惡影響業績,負有業績任務的主廚店長就會更有感。

餐飲的靈魂是主廚們,為了穩住這批美食事業拓展的主力部隊,林淑婷也向侯西峰爭取員工認股,她認為認股能提高員工的認同與打拚的動力,於是,二○一四年, 以每股六十元讓所有正職員工認股,「為什麼我們要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其實就是員工分紅的概念。」一五年,漢來美食又辦理現金增資三千張,現增價 為一五○元,換句話說,兩年前的員工認股,帳上已淨賺一.五倍。

漢來美食目前規畫拚今年年底上興櫃、明年轉上櫃,成為第五家投入資本市場的餐飲集團,屆時股市新添一支小而美的生力軍,而曾在股市大起大落的侯西峰能否霸氣回歸,市場都在看。

精品老店SOGO敦化「拉皮」喚回三倍人潮全台百貨周年慶剛結束,最資深的精品百貨SOGO敦化館繳出一到九月年成長兩成的佳績,比起平均僅成長5.2% 的同業,表現令人驚豔。沒人料到,原本因面積過小、裝潢老式、人潮稀疏而一度考慮關門的SOGO敦化館,居然演出逆轉勝。

20年前,SOGO敦化館是全台第一家精品百貨,盛況時的年營業額曾經衝到30億元,但近五年平均營業額只剩18億元,只有當年的六成,SOGO集團一度想討論關館。

幸而SOGO副總吳素吟力排眾議,她看準敦化館位於忠孝東路、敦化南路、仁愛路交界的地利優勢,認為只要抓對切入點,就有機會恢復昔日榮景。去年,她成功說服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百貨董事長黃晴雯同意,今年初起前後斥資5億元進行改裝。

吳素吟將SOGO敦化館重新定位為「精品生活館」,新增男性SPA品牌,加上原有的女性SPA、生鮮超市,讓老客戶不只來買精品,更能享受生活。為了年輕 化,身為老東區人的吳素吟,引進「開飯」平價餐飲品牌、歐美城市自行車概念店VELO CITY吸引年輕人,現在20到30歲客人明顯增加。

再加上引進有「自助餐南霸天」之稱的漢來海港餐廳,排隊人氣強強滾。

邊改裝邊營運,今年SOGO業績就達到逾兩成的成長率,「經由改裝,SOGO敦南館12天周年慶人流是以往周年慶的3倍。」副理黎冠里表示。還沒全部改裝完畢,成長力就傲視群雄,也讓人好奇明年內外完工後,成長力將如何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