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李英豪 入選中國百大創意商人 極速上位 港產企業家

1 : GS(14)@2015-06-17 12:24:23

2015-06-11 iM




李英豪,港人未必熟悉這名字,但在中國商界,這位31歲的年輕香港創業家已闖出名堂。

李英豪2011年在北京創業,成立移動支付公司「錢方」,以互聯網技術,為中國過百萬小商戶提供移動支付的新型交易方法,1年交易額超過300億元人民幣,有中國版「Square」之稱。他們新推出的產品「喵喵微店」,至今更助200萬微商在手機上做生意,掀起內地打工仔兼職開店熱潮。去年李英豪獲美國雜誌《Fast Company》評選為2014年「中國商業最具創意人物100」之一,是唯一上榜的香港人。

中國手機支付發展迅速,一機在手,已可處理日常生活開支,例如付的士車資、超市購物等,甚至可不經銀行購買各類金融理財產品,內地人較港人更信賴手機支付,使李英豪對手機平台充滿信心,未來將全力開拓內地手機小商戶市場。

這位已融入內地商圈的港產創業家,形容北京現時科技應用的氣氛愈來愈像矽谷,創業生態圈更漸漸成形,幾乎每天都爆出成功的初創企業個案;反觀香港的創業氣氛卻平淡得多,他恨鐵不成鋼,批評香港一直靠金融這老本行,缺乏科技創新,GoGoVan、9 Gag已是近10年來僅有的成功案例,「香港就像Microsoft,講完!」

論移動支付 港落後 內地先進

李英豪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學系畢業,曾在恒生銀行(00011)、IBM等大機構工作,亦跟朋友在港開過寫App公司,畢業後的職途歷程,絕對是香港尖子的典型例子。諷刺的是,讓他今天能夠成功的轉捩點,卻是離開香港,隻身走到北京創業。

1年前本刊曾到北京訪問李英豪,當時他還未躋身「中國百大創意商家」之列,但已擲下豪語,想成功便不要在港創業,因為在港只有投身金融業才會獲得尊重,創業會受盡白眼。今天他回港,在內地人氣已更盛,他獲邀到IT論壇及與政府官員分享對香港創業環境的意見,並再次接受本刊訪問,他仍然保留香港不宜創業的想法。

攜手微信 主攻小微企業

去年李英豪公司的主要業務,仍是為中小商戶提供可連接手機的刷卡器,商戶只要在公司設計的手機App輸入收費金額,消費者便可用銀聯信用卡或借記卡付賬,商戶還可以短訊或電郵,向消費者發收條。但短短1年間,內地的支付模式再有劃時代的變化。

公司早前在小商戶移動支付平台以外,推出新產品「喵喵微店」,讓商戶可直接在微信支付收款,連刷卡這步驟也可省去,初步亦獲得理想成績,至今已有200萬戶微商註冊,在微信上開店。

「1年前我們判斷移動支付的應用短期內不會佔重要席位,但今年我們認為這新型的支付方法,在內地一綫及二綫城市的普及率會增加至5%以上,甚至10%。」去年美國移動支付佔整體消費8%,歐美國家普遍在3%至8%,香港不到1%,而李英豪認為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將追上發達國水平,尤其看好騰信的微信支付發展。

內地手機用戶使用微信的習慣,跟港人使用Facebook差不多,惟微信可支援信用卡或付款卡,作綫上及綫下消費,更不必像支付寶般需預先充值,而是直接在銀行戶口扣除。現時家樂福、順豐速遞等在內地已接受微信支付,李英豪的錢方已成為微信主要合作夥伴,協助開拓全中國6,000萬小商戶的移動支付市場。

根據李英豪在北京的初步評估,每10名微信用戶中就有9位已將銀行卡綁定微信支付,滲透率極高。在北京,所有的士已支援微信付費,司機熟悉操作;超市、便利店、商店亦陸續安裝,預計今年底將有超過1萬家商戶加入,「我們的做法是Over-the-counter,收銀處不在商戶一方,而是在手機。在店舖買波鞋,只要用微信掃一掃產品的二維碼(QR Code),輸入密碼,便可完成交易。」

港人過慮 大數據難發展

李英豪的公司成立短短4年,已獲先後兩輪融資,A輪獲紅杉資本投資數百萬美元,較近期的B輪更獲1億元(人民幣,下同)(未公布投資者)注資。他認為這些機會在香港難以獲取,大讚北京的創業氣氛漸有矽谷影子,成功案例不只愈來愈多,融資機會亦大增。

他未有計劃將公司業務在港擴展,認為移動支付在香港無法普及,原因之一,是政府既無積極推動,香港亦沒有像騰訊(00700)、阿里巴巴、Apple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但更重要的,可能是香港人對手機付款的安全、私隱等問題仍有極大疑慮,「我覺得關注私隱的講法已經無意思,除非你不再用智能手機,你用iPhone,Apple會取得用戶數據;用Google地圖,Google知道你去過哪裏。如果大家拒絕提供數據,根本就得不到方便。」

李英豪認為,消費者應關注的,是平台有否赤裸裸出賣個人數據,還是像Google般「有良心」地分門別類,將消費數據整合再推向不同商戶,「方便和安全永遠是矛盾,難道為怕被花盆打中而拒絕出街?」他指,現時內地的大數據分析,會根據手機消費模式,在微信用戶的朋友圈發放消費信息,當然用戶可選擇「Unlike」,取消關注該品牌。

科技金融 內地已超香港

內地消費者對手機支付的信任程度,明顯較港人高,如近年內地湧現大量手機理財App,挖財、DailyCost、51信用卡管家等,均是連結個人銀行戶口的記帳App,會提醒用戶消費金額和還款期等,並可根據用戶消費狀況,推薦不同理財產品,「香港人現時仍使用銀行eBanking(網上理財)買基金,這就是落後。我現在有十多個App,例如51信用卡,有大量專家替我分析買哪家銀行的產品、甚麼類型的基金等,整件事(理財)可以很簡單,很值得信賴。」李英豪解釋,這類第三方理財平台較銀行更值得信賴,因為他們以吸引客戶使用為目標,先滿足金融服務的需求,不像銀行首推自家或高利潤產品給客戶,「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到銀行買基金,他們擺明賺你錢,因為要向股東交代,他們的思維很不Internet,但第三方平台卻以用家需求角度先行,先滿足你的需要,之後才找其他方法賺錢。」

內地移動支付增長驚人

隨內地智能手機普及,移動支付熱爆全國。艾瑞諮詢研究顯示,去年內地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額近6萬億元,按年升3.9倍,今年首季交易額首次突破2萬億元。機構預測,2018年內地第三移動交易額有望衝破18萬億元大關。

科網巨頭燒錢力谷

目前市場主要由阿里系支付寶及騰訊系財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及手Q支付)主導,兩大科網巨頭近年大手筆燒錢,為旗下移動支付業務吸流量。去年春節期間,騰訊首推「搶紅包」活動突襲成功,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用戶將微信支付綁定信用卡,一度讓阿里「眼紅」,故今年新春,各大科網公司也爭相以紅包活動吸引用戶埋堆。

除了紅包,騰訊及阿里也一度為旗下電召的士App,「嘀嘀打車」及「快的」,大肆燒錢,以現金補貼鼓勵用戶透過移動支付結帳。以北京為例,目前不少的士全面透過移動支付交易。透過大小優惠、現金回贈,內地支付場景已伸延至綫下餐飲、超市,甚至醫療、金融。一度大熱的超高息「寶寶」類理財產品,雖然熱潮不再,但互聯網受惠內地金融市場發展,不少用戶習慣利用手機購買各類基金、理財產品,讓金融交易在移動支付佔比不斷拓大。

中央默許QR碼支付

目前移動支付技術,已經從以往電訊商、外置讀卡器,過渡至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綫通訊技術)及二維碼(QR Code)支付;前者需要支援NFC的手機及POS機完成交易,成本較高,但比較安全,廣受銀聯及銀行推崇;二維碼支付則是騰訊、阿里等第三方支付主力發展技術,用戶只需以手機輕掃貨物或其他用戶手機上的二維碼,即可完成付款、轉帳等交易,方便快捷。不過由於安全成疑,加上涉嫌跨界涉足傳統銀行業務,去年3月人行一度叫停二維碼支付業務。雖然中央從未明言解禁,但去年下半年起,各方悄悄重啟二維碼支付,被指得到中央默許,外界相信當局將很快公布二維碼支付發展標準。

欠新意 食老本的大品牌

在香港,財爺曾俊華在預算案上,曾提出有意發展互聯網金融,李英豪表示贊同,認為應趁着內地資金充足,盡快吸納投資者到香港,「你可以問一問香港人,現時有多少金融類服務可在手機上完成,就知道香港目前FinTech(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有多落後,我認為政府有責任燃點第一把火。」

監管太嚴 政府過於被動

他這次短暫回港,原來是應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邀請,對建立互聯網金融創業環境提供意見,「政府點火的方法很多,如果擔心法規問題,可以仿效內地,在科技園成立一個自貿區,FinTech公司不受任何相關法例監管,但規模最高只能達1億港元。1億港元的計劃對銀行不值一試,但對Startup(初創企業)已經很多,所以要建立一個完全獨立、有別於過往框架的環境,對創業才有幫助。」

另外創業融資在香港亦面對很大困難,「我第一間Startup在香港成立,曾向科技園申請資助,但竟然要填表、Claim錢,實報實銷,投資Startup根本不是這樣的,最奇怪要經大學教授評估,但那班教授全無創業經驗,如何評核我呢?」

香港使用公帑講程序重監管,內地創業資金則多得氾濫。他指,北京政府目前以很多優惠政策吸引及協助初創企業,例如提供免費辦公室、免稅等,最重要是政府主動接觸,不用創業者自行申請。天津、南京甚至有多個部門直接出錢投資初創企業。

「我在北京的投資者,很多其實都是香港人,他們都絕不投資香港公司,因為過去10年無一間公司成功上市。天使投資不是開善堂,他們投1元就希望賺10元,香港公司無成績,自然無投資,無投資就無Startup,無Startup就無成績,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作為香港人,李英豪亦明白及感受到中港矛盾,港人寧用Whatsapp不用微信,寧發展本土經濟也不放眼中國市場。但他指內地在創新科技應用上,其實已大大超前香港,香港的優勢逐漸消失,「我會選擇做背靠美國的紐約,多過單打獨鬥的新加坡。新加坡當年被馬來西亞踢走,才被迫做新加坡,我不相信紐約會突然想獨立。」他不認同香港事事跟中國切割,反而應該好好利用中國的龐大市場。

無力創新「食老本」如微軟

他坦言,內地不少朋友討厭香港,認為港人太過極端,尤其對被形容為蝗蟲感到恐怖,不想再到港旅遊購物。這位年輕創業家認為透過互聯網,可輕易解決水貨擾民的問題,就如現時內地減關稅後,海淘(見右文)開始流行,若香港推行類似網購,相信3至5年內,水貨問題便會絕迹。「假如香港是一間公司,就是一間缺乏創新,靠食老本的老牌大公司。」李英豪笑言就像微軟一樣,「北京明顯要做矽谷,但香港完全無清晰方向,我們應發展一些其他城市10年內都追不上的產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些新加坡亦隨時做到,到時香港就玩完了。」

近日有文章談論,香港上一個創新產品已是10多年前的八達通,自此發展停滯,李英豪以摩托羅拉為喻,「當Motorola尚未出事(先後被Google及聯想(00992)收購),我記得有個調查問消費者,如果今天Motorola和Apple倒閉,大家有沒有所謂。當然結果是Apple很有所謂,Motorola則無所謂,這就是Branding(品牌)。我覺得香港品牌正在消失,以往的確很好,但近年已經毫無新意。」

海淘KO水貨客?

年前中央先後在上海、天津、福建、廣東成立自貿區,海淘族應運而生,內地買家可以透過跨境電商,直接向海外賣家落單。由於貨品直送自貿區貨倉,可豁免入口關稅、增值稅,再由快遞送到府上。如此一來,內地民眾以後安坐家中,一樣可以低於市價買到海外貨,有人推斷,來港購物和「水貨客」會因此大減。海淘對本地零售的影響有待觀望,另一邊廂,內地電商已摩拳擦掌,準備服務這群大客。Paypal資料顯示,去年內地海淘族人數達2,100萬,海外購物消費總值3,500億元,預測2018年海淘族人數將達3,560萬人,市場規模可達1萬億元。天貓國際、京東海外購、蘇寧易購海外購、稀有網、1號海淘等,紛紛參與這場海淘盛宴。

論互聯網電視:王維基老了

王維基一直是李英豪心目中的英雄,他們同樣畢業於中大信息工程學系(前身是電子工程學系),亦曾在IBM工作,現時大家都走上創業之路。不過自香港電視(01137)發牌風波後,李英豪感到王維基已經老了,坦白而言就是脫節。近日港視甚至宣布暫停拍劇,主攻網購,李英豪想問王維基兩條問題:為甚麼要糾纏於免費電視牌照?為甚麼一定要建基於香港市場?

「王維基手上有30億港元資金,為數不少,內地視頻網站優酷(Youku)整個融資過程都是20億元人民幣,現在已有幾億人收看,在美國更成功上市。王維基有30億元,我不明白他為甚麼只對着香港,又只在乎大氣電波,用App就得啦!」

他指,在互聯網年代經營媒體有兩種模式,一是像YouTube由用戶提供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二是像Netflix透過大數據分析觀眾喜好,自行製作內容(Content Provider)。兩種模式都證明可行,均可依靠廣告作為營運收入,連內地互聯網電視樂視最近都大張旗鼓拍港劇。李英豪認為港視尚未穩紮根基便推出網購,成功機會非常低。「拿着免費電視牌照根本無意義,現在一切都在手機,他應該打全球華人市場。如果我是他,我一定以全世界為目標,同一套劇我可以賣給全世界,互聯網無國界,無必要只看香港。」

政改是Zero to One

李英豪與太太現居北京,每隔兩至三個月才回港一次,雖然身在他鄉,但去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亦令他十分着緊,緊貼事態發展,「我對佔中的感情很複雜,十多年來年輕人第一次為政治問題上街爭取,這種精神很難得,因為香港過去基本上是政治冷感。不過佔中只是人民抗命、發聲而已,事實上救不了香港,一定要有Something else。其實不必靠政府、不必靠中央,難得已經有這麼多人瞓街犧牲,為甚麼不利用這股犧牲精神,自己行一條路出來呢?」

他以Peter Thiel著作《Zero To One》作比喻,「假如無民主是Zero,有民主是One,由Zero to One,香港人的想法是一條直綫,最多只能是彎線,但創業經驗告訴我們由Zero to One的路永遠都是亂七八糟,當出現任何機會都要向前走,因為如果不向前走,就得不到User Feedback(用家意見),之後就無法改進。就像如果當初沒有iPhone 2G,又怎會有現在的iPhone 6?」他不贊同「袋住先」的說法,認為任何進展機會都應好好把握。

北京每日出一家GoGoVan

北京現時的創業氣氛濃厚,風險投資資金充足,創業培育亦辦得有聲有色,雖未知有多少泡沫成分,但創業生態圈已愈來愈有矽谷的影子,「北京只差在沒有史丹福大學,清華大學未能做到這角色,但中歐商學院已在辦Entrepreneurship Camp(創業營),已辦到第四期,最新一期的學生有新東方創辦人俞敏洪、搜狗CEO王小川,他們竟然是我師弟,十分誇張。」

北京每天都有大大小小有關創業的活動,最近一次是由經緯創投、真格基金、K2VC聯辦的「Chuang大會」,400位風險投資者、Startup創辦人齊集的3日派對,李英豪都是座上客,「這類活動北京有很多,有次遇上餐飲平台『餓了麼』創辦人張旭豪,前一年他們才有5萬訂單,翌年已有過百萬訂單,估值至少十多億美元,一切就是發展得這麼快。」

香港近年較成功的Startup可數GoGoVan及9 Gag,李英豪說很高興看到香港有初創企業跑出來,但他提醒,北京現時幾乎每天都有一家GoGoVan級數的公司跑出,每年就有300間,矽谷也一樣,因此香港仍然要急起直追,「以前有位IBM前輩說過,創業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你要夠膽定下一個無法輕易達到的目標,擁有500萬用戶的確很厲害,但你能想像有1億用戶時你要做甚麼嗎?」

內地初創水源湧流

內地鼓勵創新,寂寂無名的初創公司,能隨時搖身一變估值達數十億元,內地創業圈吸引不少資本追逐,想要獲得種子資金起步,是否較香港容易?

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中國天使投資白皮書》,去年天使投資機構已披露投資總額近5.3億美元(約41億港元),按年升161.7%,涉及766個項目,較前年增加353%;資金流向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福建。雖然外界指內地初創項目估值過高,導致馬雲、馬化騰等互聯網一哥轉投海外項目,但統計顯示,去年平均單筆天使投資額為69萬美元(約535萬港元),已較2013年的119萬美元(約922萬港元)回落超過四成。

內地創投圈水源充足,拿到大額種子天使輪融資大有人在,根據IT橘子網統計資料,今年首五個月,共有56間初創公司拿到1千萬元或以上的種子投資,其中兩家電子商務公司更拿到過億元,包括韓東獲中信資本及聯新資本投資4億元,及Dmall地貿商城獲得IDG資本的1億美元(約7.75億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46

妙麗戀企業家玩地下情

1 : GS(14)@2016-02-09 03:35:05

在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扮演妙麗的英國女星愛瑪屈臣(Emma Watson),日前以成熟打扮為主演新片《Colonia Dignidad》出席柏林首映禮,昨日英國《太陽報》卻爆料指她原來正蜜運中,撻着大她10載的美國科技企業家William Knight。據報道指,25歲的愛瑪與35歲新歡發展地下情達4個月,兩人上周更到加州享受二人世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208/194836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588

英國250企業家聯署支持脫歐

1 : GS(14)@2016-03-28 14:14:31

英國一個撐脫歐組織聲稱獲當地250名頂尖企業家支持,包括匯豐銀行前行政總裁紀勤(Michael Geoghegan)和酒吧連鎖集團JD Wetherspoon創辦人馬丁(Tim Martin),在商界戰線抗衡獲大量巨企高層支持的留歐派。



至少兩人否認曾簽名

「投票脫離」(Vote Leave)組織前日公開聯署名單,組織負責人指留歐或對大型跨國企業的經營有裨益,但歐盟管制多多,只會握殺小商家職位,並指正成立一個主張留歐會拖累經濟的商界委員會,由因發表撐脫歐言論而辭任英國總商會行政總裁的朗沃思(John Longworth)領導。然而,《星期日泰晤士報》指,至少兩名企業家否認曾為有關名單簽署,其中手機零售店Phones4u創辦人考德韋爾(John Caudwell)的發言人更向記者表示,「你應詢問這份名單何來」。英國6月23日舉行脫歐公投,經濟影響成一大焦點。石油巨企蜆殼、英國石油公司和最大電訊商英國電信集團等逾1/3英國巨企的負責人,上月表態撐留歐,指離開歐盟會危及英國職位和投資。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28/195472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633

不安於傳統成功!華裔企業家:創業先發揮到實力

1 : GS(14)@2016-10-26 08:03:00

要看到希望才去堅持,還是堅持了才會有希望?有華裔企業家創立非牟利公司,決心將有創業夢的青年人送到美國新興城市的新創公司學習,培訓「為創意而不只為賺錢而活」的企業新一代。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全球Startup(新創公司)「搖籃」矽谷舉辦的新創大會上,不難看到衣着亮麗的八十、九十後滿場飛推廣,名片上顯示他們已是老闆級的CEO、COO「青年才俊」,但光鮮亮麗背後,創業的箇中辛酸也令很多人卻步。40出頭的楊安澤(Andrew Yang)同樣有個Startup夢,但比起只顧自己的公司大展鴻圖,他更想成就初出社會茅廬的創業年輕人,一圓他們的Startup夢。2011年,他在紐約成立非牟利機構「為美國創業」(Venture For America,VFA),專門開拓夥伴計劃(Fellowship),安排缺乏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到新創公司鍛練兩年,還主張要他們到新興城市如底特律(Detroit)等工作,從資源較少的地方「撞板成長」,向新一代企業家之路邁進。楊安澤的計劃更得到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的支持。於美國土生土長的楊安澤曾任研究生入學試(GMAT)曼哈頓主席,也曾於25歲之齡成立自己公司,但失敗告終。如今他接受《蘋果》訪問時,尤其鼓勵亞裔青年,如有好構思不要畏懼創業:「我的父母從台灣移民來美後成為專業人士,在知名大學和IBM等工作,對我寄望很大,希望我可以更上一層樓,但我的選擇是創業!我曾到香港接觸想創業的青年人,問他們最大的阻力是甚麼,得到最多的回應是『家長』。」已為人父的楊安澤說:「作為新一代亞裔父母,我會給予他們自由、做想做的事,但同時我鼓勵年輕人做有意義(significant)的事,我覺得亞裔太容易為投入(前途)較實在的專業行業而滿足,但這些工作根本不能測試他們實際能力能走到多遠。」楊安澤最近以VFA執行長(CEO)的身份,參演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的大導韋迪(Cynthia Wade)聯合執導的紀錄片《Generation Startup》(新創世代)。影片紀錄了數個真實青年的創業路,道出非常艱辛的過程,但只要堅持,每個人都能找到出頭天和自我價值。除鼓勵創業,憂國憂民的楊安澤也相當關心政治。他在7月時,曾聯同其他140多名科創界領袖,包括Facebook聯合創辦人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等,聯署由Twitter前副主席Katie Stanton發起的公開信,表明反對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擔心特朗普當選總統的話會「意圖阻止開放的意念交流、人民自由流動,及參與對經濟重要的外界活動」。大選前夕,楊安澤重申他的立場不變,認為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對新創公司和小企業的支持會較多。話你知:「新創世代」(Generation Startup)電影上映日期:9月23日片長:93分鐘語言:英語上映地點:紐約、洛杉磯、底特律、三藩市*等*三藩市場次將在11月3日6:30p.m.於AMC Van Ness12上映,購票:http://www.generationstartupthefilm.com/「為美國創業」(Venture For America)網址:http://ventureforamerica.org/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6/198127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16

出位企業家與林志玲傳緋聞

1 : GS(14)@2016-11-17 11:30:22

■郭台銘和林志玲因跳探戈而傳緋聞。台灣《蘋果日報》



昨傳出台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有意參選2020年的總統選舉,引來台灣朝野、商界迴響,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被問到對此看法時,指「我要吸收他入黨,才能參與黨的總統初選」。「台灣喔,最不值得做的一個job(工作)就是總統,做總統絕對是一個害人的位置」、「民主不能當飯吃」、「你的尿有沒有變黃?不黃,表示你不夠努力!」郭台銘與特朗普相似之處,就是他們都是言論出位的企業家,同時兩人都很有異性緣。郭先後與林志玲、劉嘉玲等女星傳緋聞,但最後將林的舞蹈老師曾馨瑩娶為第二任妻子。



■郭台銘和妻子曾馨瑩,兩人相差24歲。

洪秀柱要吸收郭入黨

洪秀柱昨晚出席活動時,被問到有人勸郭台銘選總統,洪先說:「很好啊!問題是郭台銘好像……」話未說完就稱:「我要吸收他入黨,才能參與黨的總統初選。」她指若郭選總統應很受歡迎,但他應對黨的志業、精神有更多認識,而不是用錢來思考。台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亦透露,周日(13日)他遇到郭台銘時,曾直問對方會否選總統,郭只回一句:「老兄,你別害我了!」但邱仍指,台過去多年都是讀法律的人擔任總統,實在需要一個懂經營管理、替國家社會賺錢的人來擔任領導人。國民黨立委陳超明表示,現在民間認為要改變,郭不失為一個適當人選;而民進黨立委莊瑞雄稱,如果郭真的要選,無疑與在台投下震撼彈。台灣《蘋果日報》/中評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7/198363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902

本港初創企業家增 主力資訊科技業

1 : GS(14)@2017-01-05 08:09:57

【明報專訊】自2000年科網股爆破後,沉寂多時的創業風氣近年又席捲本港。根據投資推廣署伙38間共用工作室及創業培育中心營運者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除了去年在香港註冊的初創公司按年增加逾兩成外,香港本土出身的初創企業家亦有上升趨勢,單一年即上升12個百分點(見表),整體佔比升至六成。

本土初創公司增兩成

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在香港註冊的初創公司達1926家,按年升24%;當中六成為香港本土出身的初創企業家,約三成來自海外企業,主要以美國、西歐地區及中國為主。按業務範疇劃分,主力做資訊、電腦及科技的初創企業佔比最大,達401家,按年增加128家或升46.9%;僅隨其後為電商、供應管理及物流科技,共有249家,較去年同期多107家或升75.4%。此外,去年更首次有初創企業涉足較嶄新及冷門的業務,包括生物科技、智慧城市及零售科技等。

初創企業聘員工 按年增41%

署理投資推廣署署長吳國才表示,樂見香港本土出身的初創企業家不斷增加,數據亦反映愈來愈多初創企業駐足香港,拓展國際市場業務。加上香港擁有毗鄰內地的獨特優勢,他有信心今年本港的初創企業數量可維持雙位數增幅,並期望今年全年可吸引400家海外企業來港發展業務。

他續稱,隨着本港初創企業數字不斷增加,相信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振興經濟發展。事實上,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本港初創企業合共聘請5229名員工,按年大增41%。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221&issue=201701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08

企業家出書講國際關係:國與國歷史也需平衡報道

1 : GS(14)@2017-05-13 05:34:04

矽谷,加上一位化工範疇的企業家,會擦出澎湃火花是理所當然的。大半生縱橫理工界的台灣企業顧問級人馬呂正理,今次遠道到訪矽谷的使命,卻是希望推動他歷史新視野觀,令不同根源的族群可以透過了解,而放下仇恨。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如果沒有共同的歷史認知,絕不會有共同的和平與繁榮。」讀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奮而寫下《The Outline of History》的英國名作家威爾斯(H. G. Wells)這句話,激起呂正理幼時對歷史的濃厚興趣。惟他因為父親堅持而選擇走上截然不同的理科路。70年代在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畢業後,幾十年來做過跨國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CI)中國董事總經理,以及自己的鼎信顧問有限公司等。人到中年,對歷史從未忘情的他不想當個只顧享樂的退休高管,於是花整整5年潛修,更執筆寫下《東亞大歷史》、《另眼看歷史》、和《從困境中奮起》,寫中、日、韓、台的通史和近代史,寫到摘下台北書展非小說類大獎,作為業餘的「史學家」絕不失禮。中國學生必修中史、美國學生必修美史,很多地方的學校多年沿用這種「國別史」的模式去建構學生的視覺,《蘋果》專訪呂正理,今年67歲的他認為這有很多不足,甚至認為是導致現今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紛爭的原因之一,套用新聞學來提出「歷史也要平衡報道!」所以在全球化世代,他推廣的更包容各國的「區域史」,「我們為何必須放寬視野去『平衡報道』呢?比方說『中日戰爭』,中國有中國的講法、日本有日本的講法,這都是單方面的歷史說法,角度比較偏狹,但如果把中、日、韓、台這些歷史觀點都放一起,會更客觀全面。」故他也心痛中、日政府會按自方利益,出現篡改教科書中歷史事實的傾向。矽谷的「STEM」學科成為主流,加上是個標榜創新的地方,要來這兒推廣這樣的理念有效用嗎?本身在台灣推行高中「STEM」教育,去年還因這方面「社會貢獻」獲清華傑出校友的他表示,「我覺得理工出身的人有一種優勢,整理資料會抱『懷疑』的態度,用來研究歷史很有趣的!」謙虛的呂正理笑言自己其實是「自稱的史學家」,此行會拜訪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學者,還望他們指教,因為最重要還是求真。他將於13日下午到金山灣區華僑文教中心演講,希望灣區年輕人會像「看《哈利波特》一樣」,不會覺得他的著作沉悶。話你知:漸行漸遠的東亞世界?從中日台韓的歷史看東亞的未來2017/5/13(六)下午2-4pm金山灣區華僑文教中心100 S. Milpitas Blvd., Milpitas, CA95035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3/200201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840

草娥爆企業家粉絲變情人

1 : GS(14)@2017-05-19 05:28:07

韓國女團AOA的27歲成員草娥早前因未有現身隊中活動兩個月而引起退團疑雲,她前日親自在Instagram解釋處於休假中。不過昨日韓媒卻爆草娥撻着年約32歲的企業家李錫鎮,又指二人是因為Super Junior成員希澈而認識,李錫鎮本身更是AOA的粉絲,報道指二人現時正小心地交往中。隨後草娥所屬的FNC事務所否認戀情,並指兩人只是朋友關係。而希澈則在Ig發文否認做媒人,草娥隨後發文向希澈道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18/200244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573

港每600人出1個億萬富豪 大中華區億萬富豪75%企業家 餘下靠炒樓炒股

1 : GS(14)@2017-09-10 15:41:50

【明報專訊】胡潤研究院發布《2017胡潤財富報告》,披露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大中華各個地區擁有600萬元(人民幣.下同)資產、千萬元資產和億萬元資產的家庭數量普遍錄升幅,其中香港每34人已有1名是千萬富豪,每600人就有1人為億萬富豪,數字冠絕中港澳台多個城市。

明報記者 余麗明

報告顯示,香港為大中華區千萬富豪最密集的城市,每34人中有1人,排第二的北京,已要83人才有1人,接後的分別是台北、澳門和上海。同時,香港也是億萬富豪最密集的城市,每600人中就有1人,其次是台北、北京和上海,約1,200至1,600人中有1人是億萬富豪。過去亦有調查指香港是亞洲富豪最多的地區,據萊坊《2017年財富報告》,香港淨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達4,080名,按年增加230名,為全球第三多,僅次於紐約及倫敦。

一成家庭總資產逾千萬

胡潤於報告內以「高淨值家庭」來代表千萬資產家庭和「超高淨值家庭」來代表億萬資產家庭。根據該報告,香港高淨值家庭達21.4萬戶,按年升5.4%;香港超高淨值家庭升幅達6.2% ,有1.2萬戶。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現時約有253萬戶家庭住戶,換言之有接近一成家庭的總資產過千萬元。

不止香港,內地各地區的高淨值家庭和超高淨值家庭數量均見升幅,當中一二線城市升幅幅度比香港的還要高。以上海來說,其高淨值家庭和超高淨值家庭數量分別為23萬和14.8萬,升幅為12.2%和16.5%。胡潤表示,主要是房價及創新行業帶動了高淨值家庭數量的增長,據萊坊2017年第一季《全球住宅城市樓價指數》調查,過去一年樓價升幅最高的10個城市,有7個為內地城市,而香港則排第17位。

關焯照﹕中港愛投機 外地看長遠

報告又指,大中華區擁億萬資產的家庭當中,有15%為炒樓人士,房地產投資佔其總資產約八成,而職業股民亦佔10%,股票及現金亦佔其總資產逾七成,餘下的75%為企業家,即有四分之一擁億萬資產的家庭是以投機炒賣「起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指,這為亞洲國家特色,特別是樓價瘋癲的香港,關不評論炒賣致富情况是否健康,但他認為是文化和環境造就這情况,外國較看重長線投資,而中港則趨向投機。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84&issue=201709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651

MY CENTRAL內地背景客料佔半 多名本地投資客 企業家付辣稅入市

1 : GS(14)@2017-11-26 14:10:47

【明報專訊】長實(1113)及市建局合作發展的中環MY CENTRAL,10月底開售至今,全盤185個單位目前已近清袋、套現總額估計達50億元(只餘1伙撻訂單位今日再推出招標),而項目部分買家身分亦陸續曝光。翻查土地註冊處資料,買家不乏名人,包括本港企業家莫耀強、資深投資者岑錦華等,當中約三分之一買家購入兩伙單位或以上,估計大部分需要繳付15%雙倍印花稅(DSD)。另外有一半買家名字屬普通話拼音。

明報記者 甘潔瑩

MY CENTRAL為市建局中環嘉咸街重建計劃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雖然樓盤地段毗鄰濕貨街市,而且項目不設車位,但由於所處的中環核心地段多年來沒有全新住宅供應,故開售反應熱烈。

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項目暫錄得110宗買賣登記,部分買家以私人名義購入兩個單位(或以上),而且當中一半登記買家名字屬普通話拼音,意味具內地背景(但部分持有香港身分證)。綜合市場消息,項目現時售出單位(即184伙)中,約有51組買家購入兩伙單位或以上,估計多數買家需要支付15% DSD辣稅。

中環罕有全新住宅 全盤已近清袋

中環為亞洲、以至國際知名的金融和商業區,不少國際和內地企業均於中環設立辦事處、甚至區域總部,可說是香港經濟命脈所在;而MY CENTRAL屬區內罕有全新住宅,令不少買家趨之若鶩。

項目獲「本地薑」名人買家垂青,包括企業家莫耀強連同妻子余佩貞,合共以5375.7萬元購入15樓A、B室;假設兩人之前未曾以私人名義買樓,即只需要為其中1伙繳付15%稅款,涉逾400萬元。

另外,Walker Shop創辦人洪文藝遺孀陳美雙,亦以4859.8萬元購入兩個中高層單位。

莫耀強陳美雙均連購兩伙

此外,惠理集團(0806)副主席兼聯席首席投資總監蘇俊祺,以1905.7萬元購入10樓C室,估計單位作投資用途。至於在2002年曾參選港姐、現為瑜伽導師余詩韻(YU SZE WAN GISELA)購入高層A室,涉資3178.8萬元。

內地演員入市 或須付1900萬辣稅

項目亦不乏內地演藝人士捧場,其中過去曾經購入大埔逸瓏灣洋房的內地女演員鄭羅茜(ZHENG LUOXI),再度以個人名義購入MY CENTRAL 26樓A、B室,涉6334.8萬元,假設她需要付30%辣稅(DSD和買家印花稅BSD),估計稅款涉逾1900萬元。

至於MY CENTRAL早前撻訂的7樓實用面積679方呎F室,安排於今日早上10時至下午2時招標;有關單位原於10月以1977.7萬元成交,惟買家其後取消交易,估計遭發展商沒收訂金5%、涉約99萬元。若此單位成功售出,標誌MY CENTRAL全盤185伙單位全數清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368&issue=201711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