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現實版削足就履

1 : GS(14)@2011-03-08 22:49: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5050747
削足就履,聽起來已經夠痛、夠恐怖,但英國竟真有一名女郎,就為了能夠穿着名牌鞋子,真走去找醫生為足部整形,以削足就履。
英國女郎寶莉( Hannah Bailey), 13歲開始自覺雙足「又闊又醜樣」。為了雙腳能擠入 Jimmy Choos等名師設計的尖頭鞋, 19歲開始不惜向醫生撒謊,說自己雙足很疼痛,讓自己得以在國民醫療保健系統( NHS)內,免費雙足整形,包括切開足鍵、韌帶和把兩吋螺絲鑲入她的腳骨,令自己穿起時尚鞋款時更舒適。


說是免費,其實是政府用公帑資助,寶莉削足費在私家醫院高達 5,000鎊(約 63,500港元)。她說:「我會誇大自己的痛楚,讓自己可在 NHS內免費給雙足整形。」不惜騙政府以削足就履,可謂「用心良苦」。
英國《每日郵報》
2 : abbychau(1)@2011-03-08 22:56:33

有被追討嗎?
3 : 龍生(798)@2011-03-10 00:54:52

佢又認個下好野喎
真不怕俾人追討嗎?

但佢過多十年點算? 個腦生左係邊...
可唔可以幫個腦加的ra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88

青笑怒罵:大好友與現實

1 : GS(14)@2011-09-26 23:26:32

http://m.sharpdaily.hk/detail.ph ... 5307&category=daily

外圍金融市場及經濟變壞情況,及其速度遠比預期來得嚴重。所謂避險工具的黃金,可以短短兩日跌近一成,本身的最大風險,就是來自每日最大交易量,統統源自紙上;全球幾個期貨交易主要平台,背後又係幾家華爾街大行。橋唔怕舊,每次集齊好友就來一招加按金,順便觸發拆倉再篩走一班好友,美元反彈當然帶來推波助瀾。
今年以來,計計埋埋已洗足三鑊,少一點實力或定力的好友,應已紛紛落荒而逃,難怪黃金被索羅斯稱為史上最後的泡沫。
然而,他也是因為成功擁抱泡沫才得以晉身全球十大首富之列,不知道經過過去一周的跌浪,他的身家縮了多少,抑或又係話已在高位做足對沖鎖定利潤,所以反而賺多咗!
當然,恒指跌穿萬八才大事張揚睇萬二,又係嘥氣!係人都知年底前唔會有好日子過,反彈等同放生,當大家看見有位「阿嬋」竟然可以為咗幾個身外物名牌手袋奮不顧身返火場救袋,更值得反思理性何價,現實中有幾多人真正肯聽勸誡逃難災場!
計我話,全球就算捱得過今次由主權債務問題所引發的新一輪金融危機,歐美諸國亦難逃經濟衰退命運。由於彈藥已盡,今次衰退或者一如某些專家所料,會比預期為長。
人心惶惶,「大好友」教授在報章撰文,大派定心丸指投資者可以期待中央第二次刺激經濟及再度鬆綁。教授此言,誠意值得嘉許,因為這正合乎一些市場僅餘樂觀派的主流或憑藉主觀願望支持入市的敢死隊。
現實就是,投資者不應再被一派盲目樂觀左右理性判斷。首先,中國08年率先印鈔,四萬億元振興經濟事後看來實在太過草率魯莽,現時正努力收拾後遺症帶來的殘局。
中國真的有本錢再搞甚麼拉動全球經濟計劃嗎?更現實的是,中國仍然要靠出口外銷,歐美市場需求下降,再大灑金錢刺激經濟,不但並不可能扭轉外來需求,而且將會造成更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汽車業近年表面上搞得有聲有色,但土炮車始終有其局限,長城牌輕型貨車憑藉大賣廣告,靠的是低價及促銷兩度板斧。以澳洲為例,由於價錢較同類車種低近六成,馬路上的確有幾部長城車出現,但據講,用家大都批評質素欠佳,用於修理的日子多過駕駛,這又是否好友們看不見的現實?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2 : david395(4434)@2011-09-28 11:42:58

清姐話...外面已在兜售 48元接貨的滙控( 005) ELN,看來大市都係遲早「冚包散」!
3 : hsts(1521)@2011-09-28 11:50:21

有貨快走
4 : 龍生(798)@2011-09-28 12:58:37

呢下幾驚嚇...2628 會隊落黎據講就係因為多老散買左佢既eln....
5 : GS(14)@2011-09-28 21:00:35

小心啦大家,唔亂接貨,之後大家圍晒某D股,迫大股東就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66

現實睡公主一睡12天

1 : GS(14)@2012-07-20 16:34:4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720/16531831
英國大曼徹斯特區的17歲少女馬吉(圖),堪稱現實版睡公主,她不時一睡就是12天,因此錯過生日、聖誕節和公開試。她不是懶,也不是貪睡,只因她患有俗稱「睡美人症」的克萊恩萊文症候群( Kleine-Levin Syndrome)。
馬吉一旦沉睡,任何事也不能把她弄醒,其間只會無意識地起床吃糖和朱古力,「像從昏迷中清醒,它帶走生命的一部份,我像活在我的小世界,無法認得別人」。睡美人症是罕見的神經系統異常,全球只有約1,000名患者。
英國《每日郵報》
2 : skfv(15984)@2012-07-24 19:32:53

我以後返唔到工有藉口了~XD
3 : talexis(31022)@2012-07-24 21:07:10

做人唔駛返工...真好!
4 : GS(14)@2012-07-25 08:44:11

除非你有其他野做,返工只是給你細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85

現實版《本能》 作家殺妓女

1 : GS(14)@2012-08-23 12:58:24

又可以寫古仔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823/16628081
警方指34歲的皮氏,曾跟埃布娜有一段情,去年11月用刀殺死她,原因就像他所寫的故事一樣,她因拒絕離開皮肉生涯,而令他因愛成恨,分別是故事中男主角勒死尼日利亞妓女後自殺。皮氏否認謀殺,律師指他寫故事送給埃布娜,只是想討好對方,他被控制妓女的黑幫威脅後,已沒有見她,去年8月跟另一尼日利亞女子交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90

蘋影話:《歡樂皺紋》(Wrinkles) 老年人的現實童話 仰止

1 : GS(14)@2013-05-11 15:21: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30508/18252549

                沒想到真的有一部動畫電影是專拍給老人家看的,最低限度不會是年輕人,因為他們絕對沒有片中那份心。《歡樂皺紋》這部西班牙片由一向搞開動畫的高手Ignacio Ferreras做導演。偏黃的色調看起來十分賞心悅目,也增加了影片的中產階級味道。男主角Emilio本身便是個銀行經理,所以他的居所和他居住的老人院,應該不會是普通人可以負擔得起的地方。我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到那些院友們的天真活潑,以及善良的心,我便懷疑對我來說這只是個童話故事,即使我像他一樣患了老人癡呆症,情況恐怕要悽慘得多吧?
老人癡呆或者應該擴而大之,老人的問題,自戰後新生代的年華老去,越來越多人提上議事日程,這已經不是他們的父母問題,而是他們自己的切身問題。實際上一個人年紀大了,面對老年人所有的一般問題,已經夠令我們這些戰後享受慣的新生代感到煩惱,老人癡呆更是悲劇中的悲劇。我們在這數十年裏建立了一個看似繁華的資本主義國度,都認為自己是社會上的精英,才智過人不必說,想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變成一個坐在輪椅上嘴角流涎沫的老頭。
因而這部電影便份外覺得令人開懷,它告訴我們這些很快便會面對這些困境的人歡樂的人生,只要開心、只要多點笑容,那些在臉上累積的皺紋,會成為你個人歷史成就的印記。這部電影便是這樣說的。
我們當然要多看一些樂觀勵志的書本和電影,好讓自己開心,但現實上的反差卻總是令這些美好的電影好像太過與世無爭,跟我們相距很遙遠。我是個很迷信環境對事物影響的環境影響論者,當你看到談了這麼久才算受到點尊重的貨櫃碼頭工人事件,你便十分懷疑這個社會有沒有讓你享受如電影所說的環境,來樂觀地面對種種老人問題,即使是我們最不想面對的老人癡呆症。事實上告訴我們,政府對於窮人、老人,似乎是站在可憐的,做好心的角度來看,而不是更多應有的尊重。
撰文:仰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89

中國人加納非法採金背後的殘酷現實

1 : GS(14)@2013-06-08 16:07:05

http://finance.sina.com.cn/colum ... /153615721730.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39

C觀點 - 施永青 不平等現實與比較傾向 (2013年07月18日)

1 : GS(14)@2013-07-19 01:29:5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3949&d=2108
昨日在談仇富問題時,順便指出,人有追求差異的傾向,並非真正喜歡平等。有朋友不以為然。他認為人性本追求平等,只是有了私有制之後,人性才出現異化,傾向積累比別人更多的財富。他認為,應該鼓勵人類追求平等,而非追求差異。
其實,我年輕時也傾向平等,並為此付出過青春。然而,隨著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我不得不改變我的價值傾向。我發覺,願意犧牲小我的人,在社會裏只屬少數,大多數人都傾向自己能比別人活得更好。
其實,人天生就不平等;有人高,有人矮;有人強,有人弱;有人出生於已發展地區,有人生於窮鄉僻壤;大家的起跑線都不一樣。
出生時的差異,無可避免會影響以後的競爭力。老子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在人間,有餘的人就可以用錢搵錢,變得愈來愈有;而不足的人卻處處被欺負,沒有條件與掌握較多資源的人競爭。
這種現實往往令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社會因此動蕩不安。為了避免矛盾激化,主張平等的社會主義理論應時而起。上世紀有一段時間,全球有一半地方都在試行社會主義;但現實證明,人類在得到平等後其實並不快樂。普通人的快樂常建立在與其他人的對比上。
學生因成績比人好而高興,打工一族以薪金比人高而開心,老闆則以生意比人大而自豪。如果人人平等,自我形象就沒法展現。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沒法爭利,於是就爭名,爭權形成另一種不平等。最後,大部分行社會主義的地方都重投資本主義的懷抱,行市場競爭,容許差異。
現實是有得競爭,人的潛力才容易得到發揮。人類的科技發明,動力都很多源自想建立自己的優勢;目的要在追求差異,而非達至平等。
人的比較意識十分強烈,只要有兩個人的地方,人就會下意識地評估對方,然後與自己比較。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求生意志與繁殖意志會促使我們作這樣的比較。沒有這種比較意識的人,在爭奪求生機會與繁殖機會時都會處於劣勢。缺乏比較意識的人,早已在歷史長河中被淘汰了。
常言有道:「人比人,比死人。」但實際上大家都在比,而且想比贏人;只是有時比輸了,不得不找句話來安慰自己。雖然,很多宗教與哲學都勸人不要爭,但大多數都沒法脫離本性。在大多數人的心底裏,仍不自覺地盤算著,如何才能比別人生活得「更」好。這個「更」字,就是內藏著對不平等的渴求。
在現實世界,只有少數知識分子,才會悲天憫人,想透過平等讓窮人也可以生活得好一點。但說穿了,他們其實想做救世主。他們何止想比普通人高幾等,簡直是不同層次,骨子裡,他們也在追求差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22

現實版《竊聽風雲》 手機隨時變竊聽器

1 : GS(14)@2014-06-27 15:15:28

https://hk.news.yahoo.com/%E7%8F ... 9%A8-224836396.html


【晴報專訊】電影《竊聽風雲3》中的竊聽技術無孔不入,原來並非誇張,現實中亦真有其事,你的智能手機亦可能已被竊聽。而受電影帶動,近期委託私家偵探作竊聽的個案,亦由平時每月兩、三宗,倍數增至每月十宗。

《竊聽風雲3》中,古天樂及吳彥祖透過軟件竊聽及監控劉青雲等人的智能手機。現實中亦有這類竊聽技術,資深私家偵探張大偉指,取得目標手機,只需約15分鐘安裝軟件,往後便可監視到該手機的電郵、訊息及通訊軟件,亦可掌握手機位置,竊聽通話,就算手機待機亦能用作竊聽器,連反竊聽偵測器亦測不到,需由專家檢查手機方可發現。

張大偉表示,每逢有竊聽題材的電影上映時,委託他們作竊聽的個案,會由平常每月兩、三宗,增至每月約十宗,上升幾倍。他說:「受託人的男女比例為一比九,大多是妻子想查丈夫是否有外遇。」

曾有個案因目標十分機警,令他們難以尾隨跟踪,最終他們着受託人在丈夫不發覺的情況下,取得其手機,再裝入竊聽軟件,很快便能竊聽到目標與第三者的對話,取得通姦證據。

日常用具變偷拍器 防不勝防

至於竊聽及監視手法,現時可謂層出不窮,除竊聽手機外,亦有不少隱閉的偷拍器材,弘景安私家偵探社調查主任廖嘉楠稱:「現時偷拍的最新趨勢是將偷拍器製成日常用具,如掛鈎、鬧鐘、插蘇等,教人防不勝防。」

廖嘉楠指,若想防竊聽或偷拍,需要有多個反竊聽或偵測儀器配合。如要確保對話不被竊聽,可在室內安裝干擾手機訊號的干擾器,以防有人利用手機竊聽,再加上干擾收音器的器材,便能令一定範圍內的竊聽器只收到雜音,且錄不到對話。

若要提防針孔攝錄鏡頭,可透由紅外綫防偷拍器,偵測針孔鏡頭。亦可透過偵測訊號的儀器,測出針孔鏡頭傳輸出的訊號,截取其偷拍的畫面,並找出其位置,而上述器材的價錢,每個介乎數千至數萬元不等。

$3000萬儀器 遠距離追蹤

現時的竊聽技術已發展到,不用接觸目標的手機,遠距離也可竊聽的地步。張大偉指,有一套在以色列發明的系統,系統在首次竊聽目標時需在較近距離,以定位天綫對準目標的智能手機。對準後,只需五分鐘便存取目標電話內的相片、影片、手機通訊軟件記錄。

成功鎖定目標手機後,系統往後便可接收該手機的GPS位置,掌握目標的位置。而只要系統在目標手機的八公里範圍內,該手機的通話內容,系統均可全部竊聽。

雖然上述竊聽系統,十分方便,不用取得手機,亦可作竊聽,惟張大偉稱,因該系價值港幣3,000萬元,日租費用亦達100萬元,故私家偵探一般均不會配置這副系統。

記者:黃瑋琛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742

蘋影話:《詭娃安娜貝爾》現實比電影更恐怖!

1 : GS(14)@2014-10-02 11:05:24







深夜,走在雨後的干諾道中,有點寒意。不是從外部吹來甚麼寒風,而是整條街只有三三倆倆的示威者在睡覺,此外空無一人,真像在看《紅Van》!我越走越快,好像有甚麼東西在追着我。其實是真無一物。《詭娃安娜貝爾》(Annabelle)是我刻意揀來看的,因為反正現實的詭異和恐怖已令我嚇破膽,這部電影反而應該可以減少我的恐懼心理。雖然不是由James Wan導演,不過原來他的大名已經在恐怖電影成名,連監製都是賣點。實際上你覺得像他的作品一點也不出奇,因為影片是由兩大現在流行的恐怖片類型堆砌而成:《娃鬼回魂》系列,和鬼屋家庭式恐怖片。你永遠不會明白無論有多少家人,那間發生事件的屋都大得驚人,看得香港人火大。而當一個洋娃娃變成惡魔之後,也永遠不會明白好端端的公仔怎麼好像主人着了魔一樣,不會拋棄之,或者索性把之燒成灰燼。當然,就算你把這個妖怪娃娃燒成灰,陰魂一定不散。我對於James Wan的確是有點信心,即使看見導演的名字完全不知是誰,也看得津津有味。最主要是他不像一般西方恐怖片導演不斷淋狗血,又或者失驚無神跳出來,像玩鬼屋般嚇你一跳,而是貨真價實,在整座居所內隱藏着一股陰氣。例如那場白衣女鬼行過稍遠的地方,很快突然出現在嬰兒床前,以及本來是一個女孩子,衝入屋內成了大人等氣氛,不必血如泉湧也嚇人一跳。這便是東西方恐怖片不同之處。爭取普選的運動已經玩完,大家都忘記了為甚麼參加這個運動,這才是最恐怖的。我這幾天每天都只睡兩三小時,大部份是想到這份恐懼而睡不着。至於從前怕黑怕鬼,反而沒有再影響我,可知現實比虛幻的想像要具真實感。還有更令我恐懼的還是打開電視,怎樣所有女的政界人士都像安娜貝爾?不只樣貌像,說的鬼話更勝於電影。也許,對於看過太多這兩個類型的觀眾不會再感到新意,但其實加起來說得坦白些這部鬼片相當熱鬧,而又不是港產電影的人頭湧湧又嘈吵,而是不斷的驚嚇氣氛令你覺得在日常中有點異常的亢奮。看這部電影,的確減少了我的心理壓力。有功效!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41002/188860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04

見薇知著: 戲如現實

1 : GS(14)@2014-11-30 02:30:47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F%A6-220000055.html

知薇

80後,18歲入名校讀金融,後單槍闖英倫獲得金融碩士。

曾任職國際頂尖投行,現在國際金融機構做戰略併購。

[email protected]

•很多時候,一個人不過是在對的時間、對的位置、做了對的事情或具有某種功能,而上位。

• 太想出位了,完全不意識到或者不理會這所謂的「上位」,是將自己變成他人武器。

期待已久的美國劇集︽Mad Men︾終於出了新季。這部劇以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紐約廣告業為背景,講述人物事業、家庭、感情程和糾葛。該劇自二○○七年首播以來已獲獎無數,包括十五個艾美獎和四個金球獎,它之所以成功,源於多種因素:人物個性立體形象鮮明、各種關系複雜而鋪陳清晰、情節張弛有度又環環相扣,無論是公司內外或明或暗的政治鬥爭、商場上你死我活的客戶爭奪戰、家庭中亦恩亦仇的親情糾葛、情場上風花雪月的離合,都有聲有色、引人入勝,因而能夠滿足各觀群的口味與需要。

此劇最吸引我的,是其對職場風雲的描寫。人們常說戲劇來源於現實,又誇張放大現實,然而對於︽Mad Men︾,我必須說,它離真實的職場並不遠,最大的區別是它將矛盾集中在幾個人物身上、集中到較短的時空之內而已。

新季中的一個橋段,令我對人在職場的命運起伏有了更深的體會。原來很多時候,一個人不過是在對的時間、對的位置、做了對的事情或具有某種功能,而上位。整件事有很大的偶然性,雖然與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有關系,但關系沒我們以為的那大。

話說Peggy Olson本是男主角創意總監及初級合夥人Don Draper的秘書,由於自己的努力爭取、創作天分以及合適時機,升級為公司的廣告文案。某次客戶會議,Draper酒後失言得罪了重要客戶。其他合夥人一致要他放大假,實質上是逼他自己識趣走人,而一邊已另請了新的創意總監。

Olson在新總監面前一直積極表現,力圖展露才華,以求事業更進一步。新總監卻很冷淡,畢竟在那個年代,職場女性難免遭遇偏見和不公待遇,Olson的機會始終沒有男性同僚多。

Draper不久後拿到另一個Offer要求復職,各合夥人雖接受了他,但要求他向新的創意總監彙報工作。新創意總監很防備Draper,生怕他搶回自己的位子,於是想了個辦法羞辱他。

新總監私下保證Olson每週工資增加一百美金,但要她負責一重要新客戶的文案創意,為此她要自己組隊,而團隊中要有Draper。為了這等待已久的上位機會,Olson立刻應承了。

很明顯,新總監看中的不是Olson的才華和能力,而是她傷害Draper的能力——被舊下屬(還是女性)驅使,恐怕是對Draper最大的侮辱。

Olson叫了個二十歲出頭的初級文案和Draper在自己辦公室,要求兩人週末各准備二十五個創意以便週一討論——正如當年Draper給她做文案的機會一樣,不過兩人的位置對調了。

這「反骨」行為當然激怒了Draper,他不理工作、借酒消愁——而這一切正中新總監的下懷。Olson太想出位了,完全不意識到或者不理會這所謂的「上位」,是將自己變成他人武器,去傷害曾信任和提拔自己的舊上司。各位讀者敢說,這情節在現實中沒見過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