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定了!中國對原產於日韓歐盟進口取向電工鋼征反傾銷稅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2016年7月23日,商務部發布終裁公告,裁定原產於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產品存在傾銷,中國國內取向電工鋼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並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決定自2016年7月23日起,對原產於上述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取向電工鋼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為37.3%-46.3%,實施期限為5年。

應中國國內取向電工鋼產業申請,商務部於2015年7月23日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於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2016年4月1日,商務部初步認定,原產於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存在傾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19

英國新外長上任第一周:尋找與歐盟的全新關系

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上任剛10天,在這一周多的時間里,與其說鮑里斯成功履行了外交大臣的職責,不如說渾身都是爭議的鮑里斯在外交場上成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更為恰當。

法德外長不待見

7月14日,鮑里斯被任命為外交大臣的第一天,他直言自己對成為外交大臣感到“難以置信的榮幸和自豪”。隨後,他便在法國駐英大使館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公開演講,臺下部分掌聲,部分噓聲。

“我們不是離開歐洲,對於英國來說,無論從地理上,心理上,文化上,情感上和歷史上,都無法離開歐洲。……英國人只是在尋找和歐盟之間的全新關系,英國會在政府層面強化與海峽對岸各國間的關系,英國現在將會塑造一個全新的全球形象。”剛剛上任的鮑里斯強調英國正在重塑國際形象,而且離開歐盟跟離開歐洲是截然不同的。

鮑里斯的這一觀點,在隨後的外交活動中不斷被重申和強調。強調英國並非正在劃清與歐洲之間的界限,是英國新內閣在外交領域的重點。

鮑里斯上任的第一天,法國外長埃羅(Jean-Marc Ayrault)就表示,鮑里斯在競選時對英國人民撒了很多謊,而現在正是他自己把自己逼得毫無退路。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更是對鮑里斯毫無好感,認為外交大臣鮑里斯不負責任,只會在英國和歐盟關系上來來回回“打板球”。美國國務卿克里則呼籲鮑里斯要拿出一個明智而審慎的方式處理脫歐進程。

鮑里斯與歐洲多國外長交談

成功吸引眼球

在鮑里斯上任後的第二天,即7月15日,法國尼斯便發生了大巴沖撞人群的恐怖襲擊事件。再隔一日,土耳其發生未遂政變。鮑里斯代表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對兩起事件均作出反應。其中,針對土耳其發生的政變,鮑里斯表示英國支持土耳其的民主選舉政府和憲法。

在土耳其發生政變之後,鮑里斯還為英國《太陽報》獨家撰文,稱外交和聯邦事務部當天緊急召集人員通宵加班,與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聯絡,交換信息,處理在土英國公民的需求。但是,在幾天後與克里會面時,鮑里斯在發言中把“土耳其危機”誤稱為“埃及危機”,被媒體一番嘲笑。

緊接著,鮑里斯動身前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參加歐盟外長會議,與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代麗卡·莫蓋里尼和歐洲多國外長首次會面。被媒體稱為鮑里斯在歐盟外長會議上的“首秀”。

會上鮑里斯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和馬耳他外長相談甚歡,但遭到法國外長埃羅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的冷遇。盡管如此,鮑里斯依然認為此次與歐盟外長的見面和討論是“積極而有建設性”的。

鮑里斯與克里交談

此後,鮑里斯在英國召開的關於敘利亞問題的會議上與克里首次同臺站在發布會上,相比敘利亞問題,一些記者對鮑里斯的個人言論更感興趣,問題也令他極為難堪,提及鮑里斯在幾年前的專欄文章中把希拉里描述為“精神病醫院里的施虐護士”,公投之前還調侃奧巴馬有一部分肯尼亞血統。

對此,鮑里斯也只能說自己講這些話的時代背景已經完全變了,而自己也沒有必要對這些時過境遷的言論致歉了。

英國版特朗普?

21日,鮑里斯和克里在華盛頓的國際反“伊斯蘭國”會議上再次碰面,這也是作為外交大臣的鮑里斯第一次亮相華盛頓。英國天空電視臺記者問鮑里斯對外界認為他是“英國版特朗普”的說法如何回應,鮑里斯無奈只能轉移話題稱應該把重點放在全球安全上。

值得註意的是,在華盛頓的這次會議上,不少政治人物紛紛找鮑里斯合影,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和鮑里斯僅僅簡單握了一下手,可見對鮑里斯的好感依舊絲毫沒有增加。

但是,在北約問題上,鮑里斯警告特朗普不應該忘記北約對保護成員國的承諾。這番警告的背後,是特朗普此前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稱如果成員國不能增加對防務預算的分攤份額,那麽北約將不給予保護。

鮑里斯與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交談

在華盛頓,鮑里斯還與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進行了交談。鮑里斯被認為是英國內閣中最重視與英聯邦國家維護關系的高層人物,尤其是與澳大利亞的關系。

畢曉普稱:“他(鮑里斯)是一個非常有趣、聰明的人。我們談論了包括伊拉克,敘利亞,也門和利比亞的形勢等嚴肅問題,也探討了脫歐之後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達成貿易協定的機會。”

鮑里斯的美國之行還在紐約與英美兩國商界人士交流,隨後在聯合國與潘基文會面。在訪問聯合國期間,有媒體問鮑里斯脫歐的動機是否與特朗普的各種政策存在相似性,鮑里斯對此表示否認,稱脫歐與特朗普帶有孤立主義的“美國第一”政策並不相同。“脫歐與任何形式的孤立主義非常不同。”

英國媒體分析文章認為,在華盛頓和紐約之旅後,一些外交人士應該重新評估鮑里斯的外長角色。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於媒體也好,政治家也好,充滿爭議的鮑里斯在外交場上的確是“搖滾明星”般吸引眼球的人物。而這一點,和前任菲利普·哈蒙德相比尤其突出,哈蒙德心思縝密,對細節的掌控力十足,在伊核談判上充分體現,但是哈蒙德不張揚的個性降低了存在感,這方面遠不及鮑里斯。

離開聯合國時,特朗普顯然對剛剛過去的一周很滿意。“我非常享受我作為外交大臣的第一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26

阿根廷:持美國或歐盟國家簽證的中國遊客可免簽

阿根廷簽證據說被旅行達人們評為中國護照最難辦的簽證之一,現在這種情況將成為歷史了。

阿根廷政府當地時間26日在官方公報上頒布由總統馬克里,內閣首席部長佩尼亞和外長馬爾科拉共同簽署的法令,宣布放寬中國公民前往阿根廷旅遊的簽證條件。

法令規定,考慮到一些國家在發放簽證時所執行的控制機制,已可滿足阿根廷領事機構通常的檢查標準,因此對持有美國和歐盟簽證、前往阿根廷旅遊的中國公民實行免簽;但必須支付50美元辦理旅遊授權電子文件(AVE)。

不符合上述條件的中國公民,可按照阿根廷與中國在2014年簽署便利雙方旅遊人員簽證協定,前往阿根廷駐華使領館辦理簽證手續。

法令指出,為了深化與中國的雙邊關系,促進兩國在貿易,旅遊,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的交流,應該進一步簡化中國公民前往阿根廷旅遊的入境程序。

今年五月,阿根廷旅遊部部長桑托斯表示,近年來抵達阿根廷的中國遊客按每年25%的速度遞增,2015年達3萬人次,今年前三個月又增長了16%。政府的目標是要讓中國遊客數量翻五到十倍。

為此,阿根廷旅遊部正加緊與中國的一些酒店集團接洽,希望他們在阿根廷投資專門為亞洲人服務的酒店;阿根廷航空公司正在與中國的航空公司洽談代碼共享,尋求開辟布宜諾斯艾利斯航班,或通過馬德里與中方的航空公司對接;此外旅遊部還在與阿聯酋和卡塔爾洽談進一步合作,希望通過這兩個航空樞紐將更多的中國人帶到阿根廷來。

(綜合自中國新聞網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21

冤家來了:歐盟任命倫敦金融城死對頭負責英國脫歐談判

英國脫歐後,倫敦金融城的災難似乎才剛剛開始。

那個被喻為“歐洲最危險的人”,旨在把英國金融城“撕成碎片”,還氣得英國前央行行長默文·金猛敲桌子的戴高樂主義者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又回來了。

當地時間7月27日,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主席容克任命歐委會前委員米歇爾·巴尼耶擔任歐盟首席談判代表,負責與英國就脫歐事宜展開談判。巴尼耶的工作從今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並直接向容克匯報。

容克表示,他希望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政治家來擔當這份重要且富有挑戰的工作,並“幫助我們(即歐盟)同英國建立一個新的夥伴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巴尼耶和英國退歐大臣戴維斯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在歐洲層面共事,而且還是老對頭。在巴尼耶即將代表歐盟與英國就脫歐事宜進行談判的消息公布後,英國媒體一片嘩然,紛紛指責這是容克“向英國宣戰”的複仇行為。

英國工黨前歐洲事務部長麥克肖恩(Denis MacShane)指出,“容克對這位法國籍高級政客的任命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容克任命一位看起來是親英派的談判代表,歐盟各國立即將對歐委會產生懷疑,或許還會認為歐委會已經準備好向倫敦屈服了。”

米歇爾·巴尼耶

金融城的死對頭

巴尼耶是誰?時至今日,倫敦金融城中的人一聽到巴尼耶的名字都不免要皺眉頭。他曾任法國外長、歐盟內部市場與服務委員(2010~2014年)等,與英國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

特別是在擔任歐盟委員期間,巴尼耶主導對金融市場進行改革,並成立泛歐洲的銀行聯盟,是一名堅定的歐盟聯邦主義者。他在任內同倫敦金融城沖突不斷,比如對倫敦金融城內機構高管的高額分紅現象,巴尼耶就持堅定的批評態度,多次與英國政府翻臉。在他任內,共出臺了超過40條旨在約束銀行和市場的歐盟法律,並大力打擊空頭行為等。

投資咨詢公司阿維薩(Avisa)的專家拉菲特(Jacques Lafitte)對此表示,歐委會對巴尼耶的任命向英國發出了非常明確的信息。“當倫敦金融城把巴尼耶‘妖魔化’了這麽多年以後,歐委會的任命對英國人來說,釋放了最強硬的信號。”

在英國,巴尼耶被看作代表了法德而非歐盟邊緣國家的利益,他在歐洲中右派人士中極為受歡迎。

英國的一位內閣成員評價道,對巴尼耶的任命是容克的一著“妙棋”,給予了歐委會同法國政府之間直接溝通的可能性。在英國退歐問題上,目前,德國表現得比較寬容,而法國出於其國內外訴求,希望在同英國談判時采取強硬態度。

在眾多聲明中,唯有英國銀行家協會對巴尼耶的任命噤聲。有消息人士指出,這緣於英國銀行業對於此次任命感到非常緊張。當聽到巴尼耶即將走馬上任的消息後,一位倫敦金融城機構的主席就私底下表示,“我最初的反應是,哦,這明顯就是挑釁嘛。”“我不知道還有什麽比這更糟糕的了,”另一位資深銀行業高管表示,“這簡直就是挑釁,這是容克對英國的‘複仇’。”

拉響保衛“護照特權”警報

在英國退歐談判中,倫敦金融城想要得到什麽?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倫敦金融城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包墨凱(Mark Boleat)表示,倫敦金融城肯定想保留自己的“護照特權”。

所謂護照特權,是指由於英國是歐盟成員,金融企業只要擁有英國牌照,就如同有了一本“歐盟護照”,其境外機構可以在整個歐洲經濟區提供金融服務,非常方便;反之,如果英國喪失了歐盟內部市場的權益,就會失去上述特權。目前的問題在於,英國一方面想保留上述特權,一方面又不想承擔歐盟內部市場、人口自由流動的義務,但這對於歐盟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英國前首相尼克·克萊格對此不作樂觀判斷。他認為,對巴尼耶的任命為倫敦金融城拉響了警鐘。他表示,懷疑巴尼耶是否會熱衷於維護英國金融業在歐元區中的護照特權。

不過,包墨凱對巴尼耶的任命相對樂觀。他表示,“巴尼耶將把寶貴的歐洲政治經驗帶到談判桌上,金融市場在全歐洲都是緊密相連的,這些市場維持穩定十分重要。同時確保盡快澄清未來將發生什麽,有利於確保這些市場能夠服務於消費者和商業社會。”

據悉,巴尼耶在擔任歐盟首席談判代表後將負責領導歐委會下屬的一個特別工作組。依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有關規定,與英國就“脫歐”展開談判,歐盟手頭有數萬專家可以調用。

而在英國,新任首相特蕾莎·梅此前曾表示,英國最早也要在今年年底才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相關規定。而在談判專家方面,戴維斯恐怕“捉襟見肘”。按照英國議員近日給出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在貿易談判方面有直接理解能力的官員”的人數在12~20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15

歐盟銀行業壓力測試:最古老銀行資本充足率竟為負值!

歐盟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出爐。測試開始之初,51家銀行的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3.2% ,考慮進了所有的資本要求。測試結束時,上述比率降至9.4%,下降了380個基點。

測試結果出爐 最古老銀行資本充足率僅為-2.44%

本次壓力測試設定的情景包括:未來三年歐盟經濟產出較基線水平低7.1%,利息收入下降20%。 測試結果顯示,近日因不良債務問題而備受矚目的全球最古老的銀行、意大利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其核心資本充足率僅為-2.44%。

愛爾蘭的Allied Irish Banks也未達到上述標準,其核心資本充足率僅為4.31%。

值得註意的是,德意誌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為7.8%, 列於表現最弱的12家銀行之內,顯著低於本次測試結果的平均水平。 德意誌銀行表示,將在2018年底達到至少12.5%的核心資本充足率。

德意誌銀行的市值目前僅為巔峰時期的8%,158億美元。德意誌銀行已經做出裁員,收縮業務等眾多措施,然而德銀的問題仍然沒有減輕,在6月的美聯儲銀行業壓力測試上,德銀是僅有的兩家沒通過壓力測試的;本周三(7月27日),德意誌銀行發布的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該行第二季度凈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8%至2000萬歐元;其業務總收入下降了20%,至74億歐元。

系統性問題需關註 歐洲金融業面臨挑戰

據金融時報報道,壓力測試前夕,意大利政府宣布,計劃通過籌資購買剝離西雅那銀行100億歐元的壞賬,並重新證券化發售,同時西雅那銀行將重新增發50億歐元來充盈資金。路透社稱,西雅那銀行出售不良資產事宜已獲歐央行批準。但是,這項主要依靠政府托底的對策對於西雅那銀行500億歐元的不良債務來說,並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

巴克萊銀行CEO對此指出,歐洲銀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歐洲主要的12家銀行市值已平均縮水近50%,這不利於銀行業的健康發展,更將危及歐洲的宏觀經濟。

我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今日演講中評論稱:“意大利的第三大銀行西雅那銀行面臨資本充足率不足,亟需進行融資,亟需增加應對危機挑戰的能力的問題。金融市場方面把5.5%核心資本的充足率作為通過措施的基本前提,-2.44%同 5.5%的基本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而且西雅那銀行同歐洲的一些大的金融機構,包括德意誌銀行有非常多的交叉金融業務。德意誌和德國的商業銀行,這兩家非常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銀行,在本次測試中同樣表現較弱。歐洲金融業的狀況通過壓力測試暴露出的問題,亟需加以解決。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22

商務部:呼籲歐盟避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

據商務部消息,8月4日,歐委會對原產於中國的冷軋鋼板產品做出反傾銷調查終裁,決定實施稅率為19.7%-22.1%的最終反傾銷措施,並采取追溯征稅措施,這是近日歐盟對中國鋼鐵產品連續采取的第二次貿易行動。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

該負責人表示,歐盟針對進口冷軋鋼板產品采取保護措施,將會顯著擡高其國內價格,影響市場供給,削弱歐盟相關下遊制造業的競爭力。中方高度關註歐委會在本案中調高歐盟產業目標利潤率以及實施追溯征稅措施的做法。中方註意到,歐盟曾數次采取進口登記措施,但最終並未轉化為追溯征稅措施,本案成為近年來首個對進口商追溯征稅的案例。此舉增大了法律上的不確定性,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國際貿易。

該負責人強調,近期在中國上海閉幕的G20貿易部長會議,重申此前關於維持現狀和撤銷已有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並將承諾延長至2018年底。中方對歐盟隨即對中國鋼鐵產品連續采取貿易保護行動表示遺憾,呼籲歐盟信守在國際場合下做出的承諾,避免濫用貿易救濟措施,避免向外界發出錯誤信號。

該負責人指出,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審慎、克制、規範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通過磋商交流、業界合作等方式化解摩擦,實現互利共贏。中方願意加強與歐方的交流和溝通,妥善解決當前鋼鐵產業面臨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83

美國禁用,歐盟警示,中國成明星藥 嗎丁啉,真的靈?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882

作為明星藥,西安楊森嗎丁啉胃動力藥的廣告,遍布中國的大街小巷。但對於其不良反應的監管,卻相應滯後。(視覺中國/圖)

在中國,嗎丁啉的明星藥地位不可撼動。2015年,排名中國非處方藥消化類藥品第二。

在美國、歐盟、英國,嗎丁啉屢屢遭警示,或被禁止使用,或被限制,轉為處方藥。

“咱們國家的OTC藥物管理非常混亂,我國的不良反應監測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撐。”

53歲的老袁在乘高鐵時,發現椅背上的這樣一則廣告畫。

“快速緩解不消化、胃脹、脹痛。胃有動力,盡享美好一刻。”紅字白底,鮮明醒目。畫面中,一對父子正溫馨地享受美餐。小男孩身後是“嗎丁啉”的藥盒,標註著“多潘立酮片”和生產商西安楊森。

行李架上、車廂門邊,類似的廣告也頻頻出現。

作為一名患有慢性胃炎多年的病人,老袁對此並不陌生。他常常胃脹氣,每次一難受,就會掏出隨身攜帶的嗎丁啉。

這款中國一半家庭都會常備的胃藥,幾十年來早已家喻戶曉,但最近,它卻遭遇了一場圍剿風波。

連續一周,一則標題為《“嗎丁啉”在美國是非法藥物 我們竟把它當成常備藥》的新聞正在社交媒體引發關註。朋友圈刷屏同時,也讓老袁這樣的病號們憂心忡忡。

文章指出,在美國、加拿大和歐盟等地,監管部門曾多次強調它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猝死。在美國,該藥更被禁止上市。

南方周末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嗎丁啉的生產廠商——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楊森”),該公司回複,“獲悉近期媒體關於嗎丁啉多潘立酮的報道。我們在此澄清,出於商業考慮,嗎丁啉多潘立酮沒有在美國市場註冊銷售。”

不過,他們回避的一個事實是——2004年,美國食藥監局(FDA)曾警告稱,一切含多潘立酮的藥品均非法,同時拒絕相應的成品藥和原料藥進入美國。

國際警示頻頻

如果不是國際上的一系列限制令,很難想象國人何時不再把嗎丁啉作為居家旅行的常備藥。

嗎丁啉的通用名稱為多潘立酮片(Domperidone),被作為胃動力藥,緩解消化不良等引起的惡心嘔吐癥狀,也作為複方產品治療暈動病。1974年由美國楊森公司原創合成,1979年多潘立酮在瑞士和西德以嗎丁啉為商品名獲準上市。1989年,它在中國上市,目前被歸為甲類非處方藥,並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但近十多年,西方國家因多潘立酮片的不良反應不斷發出警示和嚴格限制令。

從2002年起,加拿大衛生部發布過多個多潘立酮引起心律失常等癥狀的報告,並提出警示性建議。

2004年6月起,美國FDA發出多個警示,告誡婦女不應該從其他國家獲取多潘立酮並將其作為催乳藥使用;美國FDA從未批準過這款藥物,同時拒絕相應的成品藥和原料藥進入美國。不予批準的原因是,“FDA考慮到該藥物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猝死,這些都與多潘立酮在血液中較高的濃度有關。” 

2014年,在發生服用嗎丁啉藥物猝死事件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亦對多潘立酮重新評估,確認它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對心臟可造成危及生命的風險。

EMA因此建議限制其適應證,僅用於緩解惡心和嘔吐癥狀,不再適合用於緩解腹脹、胃部不適、燒心等癥狀,並建議在成人和體重超過35kg的青少年中將劑量減小至10mg,每日最多3次,使用不應超過1周。

同年9月,英國藥物管理局(MHRA)出臺通知,宣布因為多潘立酮潛在的與心臟相關不良反應的風險,已經不再符合非處方藥的上市標準,取消多潘立酮的非處方藥牌照,只能作為處方藥使用,並在全英國範圍內召回市面上所有的非處方類包裝的多潘立酮。

在中國,國家食藥監管理總局網站2014年也轉發了歐盟關於多潘立酮的評估結果,作為藥物警戒快訊。但官方此後並未有任何正式的法規和修改意見,也沒有任何限制措施。

對此,國內很多醫生並不意外。

“國外並不是下架或者退市,而是提醒大家警惕風險,謹慎應用。”北京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文軍寶醫生說,多潘立酮國內已上市多年,屬於臨床常用藥物,實際效果也不錯,因此使用者很多。但他幾年前就已經關註到了存在的問題,也分享過相關研究提醒大家註意。

“發出警告不代表不能用。我們會更小心。”北京和睦家康複醫院藥房主任冀連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外普遍認可的是,因該藥物可產生與心臟相關的不良反應,在治療惡心和嘔吐時應小劑量應用,且療程控制在1周以內;成人推薦劑量為10mg,每日至多3次。60歲以上且日劑量大於30mg的患者,產生副作用風險更高;對於肝功能中度或重度受損者及已經存在心電活動異常或心律異常者應當禁用。

對此,西安楊森回應南方周末記者,“基於對現有數據的全面分析,我們相信,在嚴格遵照說明書使用的情況下,嗎丁啉®多潘立酮是具有較好的獲益風險比和良好耐受性的有效藥物,並且適宜作為非處方藥使用。”

而針對歐盟等地區的限制令,西安楊森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源於多潘立酮在當地批準的劑量較高而做的調整,“嗎丁啉在國內獲批的劑量一直是歐盟推薦的成人每次10毫克”。

“嗎丁啉在全球擁有超過37年的安全性(藥物警戒)數據,全世界約有超過14億人次使用過嗎丁啉。”西安楊森在回複中強調。

作為明星藥,西安楊森嗎丁啉胃動力藥的廣告,遍布中國的大街小巷。但對於其不良反應的監管,卻相應滯後。(視覺中國/圖)

巧妙定位治“消化不良”

藥師們十分關註藥品不良反應的動態。冀連梅說,她在好幾年前就已經看到了國外的藥物警戒,和睦家醫院幾乎不用這類藥物了,即便用也是“最短療程,最小劑量”。但在國內大部分醫院,醫生開藥受到以藥養醫體制的影響,以及患者意見的左右,它的使用仍十分普遍。

嗎丁啉的暢銷在於它極其準確的定位與深入人心的廣告宣傳。盡管早已過了專利期,國內也出現了多種多潘立酮的仿制藥,但嗎丁啉的明星藥地位不可撼動。2015年度,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公布了中國非處方藥的化學藥綜合排名,其中消化類藥品中排名第二的即為嗎丁啉。

1989年時,嗎丁啉在比利時、英國、荷蘭市場上只作為止吐藥銷售,年銷售額很低。對比鮮明的是,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則將嗎丁啉作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推廣,卻銷售得非常成功。

在中國也是如此,最初以止吐藥物上市時,年銷售額不到10萬,廠家重新將藥物定位到治療“消化不良”,銷售額每年以數倍速度增長,成為一個以十億計的市場——這也成為藥企市場部的經典成功案例。

這得益於嗎丁啉在中國的非處方藥地位。

非處方藥(over the counter,OTC)是指由藥品監管部門公布,不需要憑執業醫師和助理執業醫師處方,消費者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品。此類藥物,一般被認為是經過長期應用、確認有療效、質量穩定、非醫療專業人員也能安全使用。

這意味著,OTC藥物的銷售和使用有著很大的自由。不少患者頭疼腦熱就自己去藥店買藥,遇到的藥店藥師不僅不會強調服藥註意事項,還會為增加銷售額而多賣幾盒。經常自己去藥店購買嗎丁啉的老袁回憶,他在醫院就診時,從沒有被醫生問過自己是否有心臟方面的問題,也沒有被告知嗎丁啉的不良反應。

廣告的傳播讓嗎丁啉的效果深入人心。中國規定:處方藥只準在專業性醫藥報刊進行廣告宣傳,非處方藥經審批可以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廣告宣傳。這也讓嗎丁啉的廣告風行多年,並取得了深厚的社會影響力。

“現有的廣告涉嫌誤導消費者,很容易讓消費者產生一種印象,即飯後不消化就吃嗎丁啉。”冀連梅說,廣告宣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用藥行為。

南方周末記者在國內嗎丁啉2015年10月20日修訂的說明書上發現,不良反應第五條增加了在某些人群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風險的說明,西安楊森的相關負責人說,這是他們2012年做的修改。但推薦療程仍是“在沒有咨詢醫師的情況下,不得超過14天”。

在適應證上,相對於歐美國家規定的“僅用於緩解惡心和嘔吐癥狀”而言,我國仍為“消化不良、腹脹、噯氣、惡心、嘔吐、腹部脹痛”。

冀連梅建議,和嗎丁啉一樣含多潘立酮成分的藥品應該撤銷面向公眾的廣告宣傳,重新規範適應證,修訂藥品說明書,並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使用。“按照現在的風險警示,多潘立酮應該作為處方藥管理。”

“國家沒出意見,公司自然就更不會主動去做限制了。”前西安楊森一位內部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嗎丁啉的不良反應和在全球的限制,公司上下都十分清楚,並且每幾年都會被報道和關註,但風頭過去,就不了了之了。

存在缺陷的不良反應上報機制

檢索公開報道發現,嗎丁啉的不良反應案例並不多,從未上過我國權威的不良反應信息通報,醫生群體的態度也普遍認為該藥較為安全。

一位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回憶,2014年,當他第一次得知美國並沒有批準多潘立酮上市後,十分驚訝,並表示自己一直感覺促胃動力藥肯定副作用小,沒少建議病人常備(多潘立酮)用來治療消化不良——存在這樣理解的醫生不在少數。

中國藥學會藥物流行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繁典教授曾對媒體表示,由於在藥物不良反應權威信息通報中,多潘立酮並無心臟病方面不良反應提示的文件,且它在中國是一個應用很久的品種,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臨床醫生的推薦力度都比較高。所以,盡管我國會對此藥物安全性加倍重視,但歐盟的建議不會對有關部門產生政策性影響。

曾繁典解釋,綜合其主編的《藥物流行病學》和《醫藥導報》雜誌對多潘立酮不良反應的回顧性分析研究,得出結論,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輕微的消化道和中樞神經不良反應;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60期藥品不良反應通報信息中,也沒有多潘立酮心臟病風險不良反應的報告。他希望患者不要產生恐慌心理,同時也要相信中國的監測數據,相信監管部門對藥物安全性的重視程度。

但這樣的“相信”可能有些盲目。文軍寶醫生分析,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我國的不良反應監測不健全,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撐。”

變更藥品的處方和非處方屬性,需要由國家食藥監總局組織專家進行審評,並經過科學認證才有可能,認證的基礎便是基於現有的不良反應上報體系。“如果一個藥品的風險不可控,是可以修改適應證或者調回處方藥的。”一位接近國家食藥監總局的核心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不過,他對此表示悲觀,“咱們國家的OTC藥物管理非常混亂,甚至連專業的審評團隊都沒有,靠臨時專家開會決定,出現什麽狀況都不意外。”

這位專家去年參加過其中一次評審會,會上,大家在討論某種藥品的安全性問題,引用數據說,“該藥在我國不良反應報告系統僅報告了9例不良反應”。結論就此得出,“這種藥在中國不良反應很少,可以轉為OTC藥品。”但他當即在互聯網上檢索發現,僅河南一家醫院就報道了13例不良反應。

“真是打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的臉。”他感嘆說。

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量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嚴重不良反應報告是發現藥品安全風險的重要信息。

2016年7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剛發布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5年)》顯示,2015年,全國不良反應報告139.8萬份,較2014年增長5.3%。

其中,新的和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39.3萬份,占同期報告總數的28.2%。——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每100萬個病例的不良反應報告不應少於300份,其中新的和嚴重不良反應報告則不低於1/3,我國一直未達標。

而以英國為例,2011-2012年自發報告的嚴重報告比例達到94%。

“不良反應報告的價值就在於其中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湊數是沒有用的。”衛計委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孫忠實稱,嚴重不良反應的樣本不足導致中國至今沒有拿出一個像樣的藥品監測結果警示全球,對於藥品撤市都是參照美國FDA或歐洲藥品委員會的結論行事。

在美國,90%的藥品不良反應來源於制藥企業。他們設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收集不良反應病例。一旦發現藥品出現意外的有害反應時,即會采取有效措施。

遺憾的是,我國八成以上的不良反應,則以醫療機構報告為主,藥品生產企業報告只占1.4%,經營企業報告占16%,個人及其他來源的報告占0.4%。

因此,患者購買OTC的藥品更難有渠道上報不良反應。南方周末記者針對“嗎丁啉的不良反應信息如何搜集”專門詢問了西安楊森相關負責人,但該負責人以“所在部門不太清楚”為由並未給出答案。

“我國企業的不良反應報告系統,基本屬於沒有。原因很複雜,現行的醫藥銷售體系並沒有和不良反應報告進行捆綁,很多企業甚至擔心一旦上報,會影響該類藥品的銷量。加之不良反應的收集也需要成本。”一位臨床藥物研究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檢索學術期刊不難發現,被西方報告的不良反應在我國也有出現,相當多的學術論文在探討此問題,其中一些是對嚴重不良反應的個案分析。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院藥學部張雅稚等人在2015年發表了多潘立酮不良反應102例文獻分析,認為多潘立酮所致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皮膚系統等。臨床應重視多潘立酮的副作用,註意合理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天津市某醫院的醫務人員胡明在看到新聞後,回憶起自己僅有的一次服用嗎丁啉的經歷,確信自己出現了典型的不良反應。他因為消化不良而吃了嗎丁啉,但吃了藥之後,心慌頭暈不舒服。“當時就看了說明書的不良反應,都能對得上,所以印象很深,此後再也沒吃過。”

但,像無數胡明這樣的不良反應,幾乎從未被記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27

“谷歌稅”又來了 歐盟要求互聯網公司轉載新聞要付費

8月29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根據歐盟執行部門有關更新版權規定的計劃,新聞收集者如AlphabetInc.旗下的谷歌新聞搜索可能不得不向出版社付費,以在其網站上轉載文章摘要。

根據一份內部文件,歐盟委員會將提議成員國立法要求新聞出版商從互聯網公司征收版稅。上述文件列舉了歐盟委員會擬要求歐元區更新版權規定的政策選項,這一要求料於9月底提出。歐盟內部仍在討論相關提議。

“谷歌新聞”通過後臺聚合算法,匯集全球各地新聞來源的新聞資源,將類似報道組合在一起,根據讀者個人喜好進行顯示。網站就每項報道提供指向多篇文章的鏈接,讀者可點擊感興趣的標題,直接進入發布該文章的網站。

歐洲國家專門針對谷歌新聞作出政策調整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2014年年底,西班牙最新通過的一項關於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定,新聞聚合網站哪怕只是顯示西班牙媒體的新聞摘要,也必須向這些媒體支付費用。該法律從2015年1月生效,違者面臨最高60萬歐元罰款。這項法律雖然適用於所有的新聞聚合網站,但由於“谷歌新聞”網站的典型意義,因此法規涉及的費用也被外界稱為“谷歌稅”。

谷歌後來宣布,由於西班牙新法規使“谷歌新聞”在西班牙難以為繼,它將從2014年12月16日開始在西班牙關閉這項新聞聚合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360

歐盟裁定蘋果補繳145億美元稅金 愛爾蘭急了要上訴!

據法新社報道,歐盟委員會周二裁定,蘋果公司在愛爾蘭非法逃稅145億美元,蘋果須將這部分稅金返還給愛爾蘭政府。

“愛爾蘭向蘋果許諾了減稅政策,使得蘋果在很多年里比其他企業少繳納了相當一筆稅款,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Margrethe Vestager在郵件聲明中表示。“這種選擇性稅收政策使蘋果有效企業稅從2003年的1%降低到2014年的0.005%.”

愛爾蘭官方表示將對此項針對蘋果的裁定提出上訴。

“我對歐盟的裁決深表反對。”愛爾蘭財政部長Michael Noonan說。愛爾蘭的稅收體系嚴格按照法律執行的,“沒有例外”,他表示。

此前,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蘋果將在周二接到歐洲最大的稅收罰單,據分析師預計,蘋果可能要向愛爾蘭補繳最高190億美元稅款,實際追稅金額要由愛爾蘭政府計算而定。此前歐盟裁定該公司得到了愛爾蘭的非法政府援助。

《金融時報》稱,蘋果將必須向都柏林補交數十億歐元稅款,這將是歐盟有權規管成員國對企業以來的最大追稅單。目前歐盟委員會正采取行動,對全球各大企業的激進避稅行為重新劃定紅線。

此前有人指控愛爾蘭政府發布的兩項預先稅務意見給了蘋果一個其他公司不具有的優勢,而這違反歐盟法律。之後,歐盟委員會展開了為期三年的調查後,最終出爐130頁的判決書。

蘋果避稅的主要手法是通過愛爾蘭子公司,而且根據愛爾蘭法律,一家愛爾蘭公司如果管理權和控制權都不在該國,可以不在愛爾蘭納稅。利用愛爾蘭這種獨特的稅法,蘋果先在愛爾蘭設立蘋果國際銷售公司,負責接收除了美國以外地區的所有銷售收入,享受較低的所得稅率。然後,通過蘋果國際銷售公司的母公司蘋果國際運營公司,將利潤都轉到後者的總部所在地英屬維爾京群島。由於蘋果國際運營公司管理權不在愛爾蘭,因此不用在愛爾蘭繳稅,而英屬維爾京群島幾乎免稅。

美國國會曾在2013年發布報告稱,蘋果公司利用美國稅法漏洞,2011至2012年間在美國避稅125億美元,為此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首次就避稅問題到美國參議院接受質詢。美國國會的報告指出,蘋果通過眾多的海外聯營公司避稅,報告預計,蘋果2011年和2012年在美國分別避稅30億美元、90億美元。

然而日前,蘋果CEO庫克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回應了外界對於公司采取規避美國稅收的質疑,表示如果無法獲得“合理稅率",蘋果將不會將境外收益帶回本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37

劍拔弩張!美方強烈反對歐盟對蘋果開出“天價”稅收罰單

歐盟裁定公布後,蘋果與愛爾蘭政府隨即表示提起上訴,而美國財政部發言人當天則表態,歐盟這一決定很可能打擊外國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並損害美國與歐盟的經 濟夥伴關系。美國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當天也稱歐盟這一做法已經威脅到國際稅收制度的公平。

此前,據法新社報道,歐盟委員會周二裁定,蘋果公司在愛爾蘭非法逃稅145億美元,蘋果須將這部分稅金返還給愛爾蘭政府。

“愛爾蘭向蘋果許諾了減稅政策,使得蘋果在很多年里比其他企業少繳納了相當一筆稅款,歐盟競爭委員會專員Margrethe Vestager在郵件聲明中表示。“這種選擇性稅收政策使蘋果有效企業稅從2003年的1%降低到2014年的0.005%.”

蘋果CEO蒂姆·庫克通過一封公開信對此做出回應稱,“歐盟此舉用自以為是的法律莽然取代成員國自身法律,於人於己都恐非善事。愛爾蘭已經表示會對判決進行上訴,蘋果公司亦然。我們相信不恰當的判決終將被收回。”

對於蘋果來說,這130億歐元罰單,若以每臺iPhone 6s售價649美元來算,相當於2200萬臺iPhone白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