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子支付境外買樓 恐成走資工具

1 : GS(14)@2017-06-25 08:35:42

【明報專訊】電子支付在內地的使用範圍已不只局限於小額日常消費,就連買樓都可以電子支付。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早在3年前便推出微信買樓試點服務,並於今年登陸美國擬在當地實現微信支付買樓。支付寶亦有相關服務,今年初更傳出阿里巴巴考慮過支付寶幫助中國買家於澳洲買樓,然而內地收緊資本管制下,或窒礙電子支付跨境買樓的服務試點。

微信買樓服務今年登陸美國

據澳洲傳媒報道,阿里巴巴澳洲及新西蘭商業發展部主管John O'Loghlen曾於今年初表示,公司已在內部討論過於阿里巴巴平台售賣公寓的計劃,無論是市場還是銷售機制都很成熟,公司正考慮引進公寓作為商品,並將其視為一個發展迅速的行業,相信支付寶以後會是房產交易活動的主戰場,但強調阿里巴巴會嚴密監控這些資金,防止偷稅漏稅及洗錢情况發生。

不過對於海外買房,彭博社昨日就有報道提及,有中國買家在中國境內通過刷信用卡或是支付寶付款的方式,買入碧桂園(2007)發展的馬來西亞南部柔佛州「森林城市」樓盤,支付了上述樓盤一成首期,並需要赴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或澳門刷卡支付餘額,或是匯款至碧桂園的海外帳戶。惟由於受到內地打擊走資的衝擊,碧桂園正在逐漸減少推銷該個馬來西亞樓盤,資本管制逐漸收緊亦令不少買家心生怯意。

彭博社:買家支付寶買碧桂園大馬項目

內地去年12月頒布政策,所有內地購匯者必須簽署承諾書,承諾所購外匯不用於境外買樓,若違規將被列入觀察名單,3年內不得購匯,並有可能接受洗錢調查。本月國家外管局更是再出嚴令,要求內地銀行必須每日報送客戶單筆交易金額達1000元人民幣(約1200港元)以上的境外交易。受制於內地監管收緊,碧桂園早前亦已表示,公司於內地的售樓處已停止推售馬來西亞「森林城市」項目,亦不會再組織潛在買家前去考察項目。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394&issue=201706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96

儲值支付工具交易額300億

1 : GS(14)@2017-06-25 09:30:05

【本報訊】金管局公佈首季在港發行支付卡統計資料,今年首季儲值支付工具總交易金額為300億元,較上季跌1%;以首季末計,使用中的儲值支付工具賬戶總數為4,204萬個,按季升3.8%;首季儲值支付工具總交易量14億宗,按季跌3.7%。該局指,儲值支付工具交易量及金額輕微下跌,主要受季節因素影響,統計包括16家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所發行儲值支付工具計劃季度資料。此外,今年首季末,在市面流通的信用卡總數為1,925萬張,按季升0.3%,季內信用卡總交易量為1.458億宗,按季減3.9%,首季信用卡交易總額為1,603億元,較上季減少4.2%。另原訂2019年起實施市場風險的相關資本規定,因落實上高度複雜,該局決定延後至不早於2020年起實施。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4/200667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31

為子女學費華人平均儲2.9萬美元理財顧問籲善用理財工具

1 : GS(14)@2017-07-09 03:39:03

華人渴望子女成材,甘願犧牲個人利益,在美國十分普遍。調查發現,華人家長為準備子女大學學費,平均儲蓄近3萬美元(約23.4萬港元),較白人高出53%。理財公司顧問指,家長「情願唔買車、唔買樓」,亦要為下一代提供最好教育,惟大部份人欠缺理財知識,「決心有餘,認知不足」。駐紐約記者:鄭柏齡萬通互惠理財(MassMutal)委託市場調查公司,去年底向全美5個族裔,包括拉丁裔、非裔、華裔、韓裔及印度裔進行小組訪談及問卷調查,共收集1,750份答卷。受訪家長年齡介乎30歲至64歲,子女則介乎5歲至15歲,家庭年收入最少5萬美元(約39萬港元)。結果顯示,華人最重視子女教育,為他們準備將來大學學費所需,平均儲蓄達29,219美元(約22.7萬港元),較美國白人平均儲蓄19,045美元(約14.8萬港元),高出超過一半;排第二為印度裔家長,平均儲蓄25,247美元(約19.6萬港元)學費,5個族裔中儲蓄金額最少的族裔為韓裔,平均為子女儲起17,343美元(約13.5萬港元)。調查又發現,超過40%華人家長聲稱,計劃為子女支付最少四分之三學費,而僅25%美國白人家庭打算資助同等份額。不過,華人對市面上各種理財工具欠缺了解,為所有族裔中,唯一視個人銀行儲蓄戶口,為累積財富主要途徑的族裔,比例達50%。萬通互惠理財亞裔市場總監陳綺敏坦言,華人往往「將最好嘅留給子女」,甘願犧牲個人財務目標,「唔買車、唔買樓、唔去旅行,將個人願望暫時放低,視子女教育儲備為首要目標」,受訪者中,47%華人家長表示子女教育為首要儲備目標,其餘分別為應急基金(44%)及支付首期(31%)。有趣是,不同族裔對子女升學目的,各有期盼。該行多元文化市場開發總監Wonhong Lee說,非裔家長希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提升社會地位,不再受歧視,拉丁裔則期望子女成為專業人士;亞裔家長視供養子女升讀大學為「責任」,「很多人在20年、30年移民到美國,冀子女實現自己未完的美國夢」。陳綺敏提醒,華裔家長應平衡自己退休及子女教育的儲蓄目標,適當地參考理財顧問意見,又建議除個人儲蓄外,人壽保險、美國政府的Coverdell戶口等,亦可成為教育基金一部份,避免出現「決心有餘,認知不足」的情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8/200829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474

高盛購信貸工具 爭做油企承銷商

1 : GS(14)@2017-08-06 11:38:14

【本報訊】沙地阿拉伯國營油企沙特阿美(Aramco)上市步伐漸近,各投行均扭盡六壬爭奪此史上最大新股。路透引消息人士指,高盛為求參與Aramco的上市計劃,已在二級市場斥資數百萬美元,從澳新銀行手上購入Aramco早前與其他銀行簽訂的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循環信貸工具,以爭取成為Aramco IPO的全球協調人和承銷商。
Aramco2015年與27間銀行包括花旗、摩根大通、滙豐和中國銀行等,簽訂該信貸工具。但高盛未在其中。據了解,Aramco早前已委任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匯豐擔任其IPO的國際金融顧問。事實上,投行透過貸款交易與公司建立關係,以達成往後其他合作,在資本市場上常見。早前有消息指,Aramco擬發售5%股份,集資高達1,000億美元,公司估值達2萬億美元,並即將會決定上市地點,其中倫敦被看高一線。另外,《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Aramco計劃收購中石油(857)旗下雲南安寧煉油廠逾30%股權,涉資或高達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雙方正在談判階段。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5/201118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741

港星金管局爭衍生工具生意

1 : GS(14)@2017-09-17 12:32:09

【本報訊】香港及新加坡力爭成為衍生工具市場樞紐!路透引述消息指,兩地金管局分別與亞洲證券業及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洽商,務求增大於全球衍生工具業務上的市場份額。路透引述5名消息人士透露,過去五個月兩地監管機構分別與代表亞洲銀行業的ASIFMA進行會談,主要討論於在監管方面可以如何作出變革,令更多環球大型銀行將衍生工具業務轉移到當地記賬。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截至2016年6月底,全球名義衍生工具合約總額規模高達544萬億美元。不過,由於環球大型銀行一般會選擇將亞洲相關的衍生工具交易於歐洲記賬,英國倫敦一直是主要的衍生工具市場樞紐,傳統以來亞洲區於全球衍生工具場外交易市場(OTC)的市佔率少於一成。報道又引述消息指,面對歐洲今年實施銀行業新規和英國脫歐等不確定性,續有銀行尋求將衍生產品業務從英國和歐洲轉移至到亞洲,當中包括滙控(005)、渣打(2888)、瑞信和瑞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5/201428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86

港儲值支付工具 次季總交易額318億

1 : GS(14)@2017-09-25 04:15:27

【明報專訊】金管局昨日公布,今年第二季的儲值支付工具交易總額達318億元,按季急升6.2%,當中用作網上消費支付及P2P轉帳的交易金額急升近6.3%及15.8%;帳戶總數約4348萬個,按季上升3.4%;總交易量約13.68億宗,按季升0.8%。

金額按季升6.2% 總交易量微升

目前本港共有16家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據金管局統計,第二季儲值支付工具的交易總額約318.11億元;當中用作銷售點消費支付約189.03億元,按季升5.7%;網上消費支付約122.93億,按季升6.3%;P2P轉帳約6.16億,按季急升15.8%。若以交易量計,第二季用作銷售點消費支付約有13.3億宗,按季升0.5%;網上消費支付則有3716萬宗,按季升15.3%;P2P轉帳有66.8萬宗,按季升38.2%。

信用卡交易總額按季跌3.3%

金管局亦公布,截至今年第二季,在市面流通的信用卡總數為1928萬張,按季上升0.2%,按年上升2.4%。信用卡總交易量1.5471億宗,按季增加6.1%,按年則增加12.4%。信用卡交易總額1551億元,按季跌3.3%,按年增加4.5%。交易總額當中,約76%屬香港消費,涉約1173億元;約17%為海外消費,涉約269億元;7%為現金貸款,涉約108億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135&issue=201709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431

京東開無人超市撼阿里 購物「自出自入」 支付工具自動結帳

1 : GS(14)@2017-10-22 14:51:40

【明報專訊】「新零售」概念鬥得難分難解,繼阿里巴巴推動無現金超市後,京東旗下「無人超市」前日正式開張,店舖採用人面識別系統,登記用戶挑選貨物後就可以直接步出超市,整個過程「即拿即走」,甚至毋須攜帶手機掃描二維碼支付貨品費用。

明報記者 李哲毅

京東的無人超市位於集團的北京總部,店舖採用人臉登記,客人進入店舖後,門口的鏡頭會進行人臉辨識,新顧客需讓系統記錄面容,再連接支付工具的帳號即可入內。據了解,目前無人超市只支援京東錢包、微信支付,顧客初次進入無人超市時,系統需要綁定身分和支付帳戶,授權進行小額免密碼支付,顧客離店時會在電子錢包自動扣款。值得留意的是,顧客日後再進入無人超市時,系統會自動進行人臉識別,顧客甚至連手機亦毋須攜帶。

識別一次後 再進毋須手機

無人超市內所有產品均貼上採用了射頻識別(RFID)的電子標籤,客人離開超市時,鏡頭會捕捉顧客樣貌確認身分,系統自動識別標籤計算消費,顧客步出無人超市後,系統會在支付工具上自動扣款。

產品售價方面,店舖負責人指,無人超市內貨品定價與京東商城平台上相同,而目前每個RFID 電子標籤成本約4毫人民幣,預計規模優勢下,成本可下降到每個2毫人民幣。

負責策劃的京東X事務部總裁肖君表示,無人超市店內設有多個感應器,捕足顧客在揀選貨品時的動作,再進行數據分析逐步改進營運模式,「例如系統記下你平時怎樣買、怎樣看(貨品),我們就知道應該要怎樣擺放貨品」。

成本高一般超市 總裁﹕看長遠

對於無人超市裝修費用及營運成本較一般超市高,京東集團副總裁李曦認為,只計算短期成本及營運效益意義不大,因為倘成功洞察顧客的消費趨勢,了解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讓店舖有更準確的定價,以及知道什麼時候推出什麼種類的貨品」,提高零售業精準度,有助集團繼續向無界零售發展。

肖君透露,集團正在全國搜尋適合開設無人超市的地方,強調選址不限於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不排除在校園及機場等地方開設店舖,有機會亦會與傳統超市或大型的地產商合作,但未有任何時間表。

大學校園試無人車速遞

除了無人超市外,京東今年銳意發展無人機及無人車完善智能物流配送服務,李表示,集團已在內地6家大學校園內配置了無人車,負責派發速遞。她補充,無人車技術成熟,正考慮拓展至更多大學園區。無人機亦已投入配送應用,主要在陝西提供服務,他解釋,內地中南、西南等地方山路崎嶇,配送員難以穿過山路送遞貨物,而無人機可作速遞最後一公里配送。他補充,集團正與政府磋商,期望可在更多地方推出無人機配送服務。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37&issue=20171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73

證監放寬衍生工具監管 方便交投

1 : GS(14)@2017-10-29 22:24:25

【明報專訊】為配合市場發展,證監會就場外衍生工具監管展開多輪諮詢。其中於6月與金管局發表聯合總結,將部分產品剔除在定義範圍,證監會在7月亦有為從事場外衍生工具活動的持牌機構制訂監管資本制度。

將Delta為1權證剔除監管

金管局與證監會在6月份完成對場外衍生工具監管制度諮詢,回應就業界對此的意見,其中就將決定將得爾塔(Delta)為1的權證剔除於「場外衍生工具產品」的定義範圍外,該種權證通常追蹤封閉或難以接觸的市場資產,投資者能夠以產品取得合成的投資回報,行使價接近零,即等同沒有槓桿。金管局亦有新增市場及結算所,而在有關市場買賣或結算的產品不會被視為「場外衍生工具產品」,兩項改動均放寬買賣衍生工具的監管。

另外,在7月份,證監亦有就包括為符合某些條件的基金經理中央交易櫃枱調低最低資本規定(即3000萬元繳足股本規定及1500萬元規定速動資金下限),以及將為全面遵守該規則的新規定而設的過渡期由6個月延長至一年。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當時表示,建議的制度不但有助確保本地金融市場穩定,並將促進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區的衍生工具樞紐及風險管理中心,以及使香港監管貼近國際標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318&issue=201710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29

李順威:比特幣能賺錢 就是好工具

1 : GS(14)@2017-12-18 03:34:59

【明報專訊】於12月7日亞洲時間,黃金跌穿TD動力衰竭下跌支持每盎司1257.65美元,我當時在讀者會談室貼出有關走勢,提醒讀者會員有關發展。當日早市中國商品期貨大部分顯著下跌,同時商品貨幣澳元也下試0.75水平,結果黃金在12月7日低見1243.93美元。

黃金弱勢其實並非始於當天,金價在9月份見高位每盎司1357.64美元之後輾轉下跌,雖然由9月至11月也可以說黃金是在1260至1300美元之間上落,並不算是下跌。但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環球市場出現很多事件,既有朝鮮導彈、英國政局變化,又有德國大選、聯儲局加息、聯儲局主席換人、中國債息上升、科技股被拋售等變動,如果黃金眞有吸引力的話,面對這麼多變化,理論上應該有些動作。但黃金就是這樣在10月至11月兩三次上試1300美元,但都未能突破,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黃金是相對偏弱的。

環球政局動盪 未有推升金價

有關黃金的前途,永遠都是見仁見智。因為黃金基本上沒有收益,持有黃金本身也不能製造收入,不似股票或債券可以擁有收入流。根據傳統的估值方法,根據收入流水帳,透過利率假設折現,才能得到一個理論價值。股票可以有股息有盈利,債券有債券息率,因此都可以用傳統估值方法來計算所謂理論價值。但是黃金本身不能產生任何收益,因此根本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來計算理論價值。究竟黃金值多少只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變相好像收藏品,價值多少但隨人意。

比特幣供應比黃金更有限

說到這裏,正好轉到另一個話題,就是近日搶盡黃金風頭的比特幣。比特幣的波動比黃金超出很多,20%至30%上落已是等閒事。最近升破1萬美元更是大出風頭,市場已經出現一種言論認為就是比特幣將會或現已取代黃金成為保值資產。原因很簡單,就是比特幣的供應有限。以往黃金被認為是保值資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的不同紙幣可以隨意發行,黃金需要開採才能得出。比特幣的供應量更加比黃金有限,因此從這一點數量供應來說更加有利。當然流行和「上升的總是對的」這兩點,就更加有利比特幣。

比特幣期貨即將推出,市場對有關期貨的影響當然有不同意見。有些認為期貨推出會增加比特幣買家,因為買賣方便了;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比特幣期貨方便沽空,淡友正摩拳擦掌等候期貨推出。著名沽空機構Citron便是看淡的一群。

比特幣概念股大起大落 只合進取投資者

有關比特幣的前途有很大爭論,我覺得爭論是不需要了,因為喜歡的仍然會喜歡,不喜歡的人仍然會不喜歡,很難用理論來說服對方。對投資者而言,推出比特幣期貨一定是好事,因為多了一個投資炒作的「工具」。正如黃金一樣,我經常說不要和它談戀愛,就當它是一種買賣工具,不多也不少,看好的時候買入,看淡的時候沽出。比特幣理論上也是如此。

好像黃金以外有金礦股,比特幣也有比特幣概念股。現時的比特幣概念股老實說實在是令人糊裏糊塗,凡是牽涉上「比特幣」3個字的便可以大炒一通。我在讀者會通訊介紹過兩隻比特幣概念股,一隻是中國預託證券迅雷Xunlei(XNET),另一隻是美股Riot Blockchain(RIOT)。兩隻股票今年上升最高分別768%和807%,由高位最低回落50%和58.8%(見圖)。其實一年超過1000%的比特幣概念股也有。比特幣概念股票大起大落,和比特幣一樣刺激,只適合非常貼市、反應快捷、喜歡刺激但又能控制風險的朋友。

無可否認,現在買入比特幣很多是羊群效應,股票升跌往往根本和基本因素無關,全部是炒動力、炒故事。肯定的說,一些這類股票終歸會塵歸塵土歸土,但也不能排除大浪淘金,出現另一隻亞馬遜也有可能。

我常常說,投資不是講道理,而是要賺錢。比特幣是否有價值可以討論,但不需要有結論,重點是什麼時候當炒,什麼時候當沽。

[email protected]

[李順威 牛熊共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749&issue=201712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25

場外衍生工具制度修訂 諮詢兩月

1 : GS(14)@2017-12-26 13:00:27

【明報專訊】證監會昨天起展開為期兩個月的諮詢,就微調場外衍生工具制度、規定持牌法團須妥善管理對關連人士財務風險承擔的建議徵集意見。

加強監管關連交易 減低風險

證監會於2013年9月發表有關規管場外衍生工具的主體法例諮詢總結。《2014年證券及期貨(修訂)條例》於翌年制訂,現正分階段實施。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表示,是次建議是全面改革方案的一部分,目標是改善香港的場外衍生工具活動監管制度,及加強管理在與關連人士交易或業務往來時的操守及財務風險。

釐清發牌制 收窄部分規管範圍

因應市場意見,證監會建議微調受規管活動的範圍,以釐清場外衍生工具發牌制度,例如收窄某些受規管活動的範圍,使其不涵蓋非金融集團的企業財資活動。是次諮詢亦包括有關場外衍生工具交易的風險紓減、客戶結算、紀錄備存和其他操守規定,以及新的場外衍生工具制度下有關牌照費用、保險、勝任能力及培訓規定的建議。

證監會又以雷曼兄弟及明富環球集團倒閉作例子,指出大型金融集團旗下的持牌法團,或會不時與集團聯屬公司有業務往來(例如在聯屬銀行存款),或與集團聯屬公司訂立安排(例如為集團聯屬公司的負債提供擔保),一旦聯屬公司陷財困,持牌法團或會因未有妥善管理有關風險承擔而面臨災難性後果。

故此證監會建議,規定持牌法團須妥善管理其對集團聯屬公司及其他有關連人士的財務風險承擔,而在管理有關財務風險承擔時所採納的風險管理標準,應與其管理對獨立第三方財務風險承擔時所採納的風險管理標準相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189&issue=201712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