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周顯 - 向下炒秘技

greatsoup:
這本確是好書,建議大家都買一本來看看。

From
http://www.hkreporter.com/talks/viewthread.php?tid=81041&extra=&page=1

周顯《炒股心法-股票的價值到大破價值投資法》

第三章《股票的法律價值及其攻略》

說到資產,即每股NAV。你是公司的股東,公司的資產你應佔有一份,理論上如此,但也只是限於理論上如此。

…… 「價值投資法」有兩種。一種是真正得其心法的,即是由Benjamin Graham發明,由巴菲特發揚光大的那種。另一種是只看其表面,只得皮毛的,即是放狗屁。早在二十年前,香港有一位天才已想出了破解放狗屁的法子,而且 是大破特破的破法。這種方法有個名堂,叫「向下炒」。

向下炒有兩種,一種是公司有資產的炒法,一種是公司是空殼的炒法,兩者的內功心法相同,但武功招式各異,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目的只有一個︰搶光小股東的錢。

在此天才發明以前,假使一間公司的每股資產淨值是1元的股票,老闆決不會以0.9元賣出。任何腦筋正常的人,都會想到這一點︰蝕本出貨,豈非很笨?這種想法是對的,因此,當原值1元的股票跌至0.9元時,價值投資者,便入貨了。如果跌至0.8元,更加要大入特入了。

直至有一天,一位絕世天才出現了,正是天不生聖人,萬古如長夜,他非但以0.9元賣出原值1元的股票,0.8元他也賣,0.7元賣,0.6元更要賣。真是跳樓大平賣,要錢不要貨。

初 時,人們蜂擁去買平貨,結果卻是越買越平,不要緊,價值投資,公司有實質資產,股票有價值嘛,越平越買,可以「溝淡」,減低平均成本嘛。最後,當他們把所 有現金都買了這些廉價股票之後,股價跌到0.25元,股價只有資產淨值兩成多,是平無可平了,不再下跌了。因為大股東能夠沽出的股票都沽光了,再沽下去, 控制權也將失去,這向下炒的遊戲也沒法子下去了。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想,既然股價跌不下,就應回升吧。等到這時候才買入股票,終於可以賺 點小錢吧?不,小股民猜錯了。到了這時,才是出殺著的時候。絕世天才公司批出新股,每股0.2元,接手的不消說,是老闆的友好,直接點說,是他的代理人, 俗稱 「人頭」。這些廉價新股可以補回他先前高價沽出了的股票︰當日以0.25元至0.9元賣出的股票,可以0.2元買回來,你說這老闆是贏了還是輸了?

如果股民在0.2元進貨,太好了,老闆照樣可以0.2元的價錢賣給你,你要多少,他賣多少。當你買到無法再買時,他再把股價壓下,以0.1元再批股給自己和友好。總之,你無可能贏,他則贏梗,死未!

不 批新股也無妨,老闆可選擇供股。現時的法例比較嚴格了,大比例供股時,大股東是不能投票的。故此老闆只能溫柔地供,比如說,二供一吧,現價已跌至0.2 元,每股供0.15元,折讓兩成半。沒錢參與供股的股民,馬上就輸了。哦,股民有錢,參與供股,不要緊,多供幾次,終有一天他們會彈盡糧絕,被迫退出競 賽。

嗯,供股次數太多,雖能趕盡殺絕,但贏得太慢了,我寧願少贏一點,但贏得更快,方法是私有化。私有化並非沒有缺點。用比市價高的價錢 來收購,是吃了一點兒的虧。但當你已經大贏特贏時,施捨一點點麵包屑給小股東,當是打發乞丐也好,什麼都好吧。私有化的優點是用最快的速度吃走了整個餅, 留給股東少少的餅屑,即是高於市價的收購價,這就叫皇恩浩蕩了。但有些情況是不宜私有化的。當公司擁有大量資產,而股價極度偏低時,就可藉著私有化鯨吞資 產,是成本低效益高的妙法,快手快腳的搶走了小股東的「應份」(Equity)。但當公司是空殼一個,私有化也就沒有作為,只能繼續利用它的上市地位,去 搶小股東口袋裡的錢。

自從那位天才發明了這曠世財技後,不斷有聰明人改良技術,至今為止,這技巧已經發展得十分完善,操作簡單,比視窗還要易用,每個懂得財技ABC的人,都不會不知。

大家不妨看看資料,股價低於資產淨值的公司,就是在大牛市,也還多的是,就是因為向下炒的緣故。那些「價值投資派」,有時推薦這些「抵買」的股票,我看後,真忍不住哈哈大笑。

tt1022:
還有公布含可放棄的消息︰如一蚊代價買入某董事採煤權,每噸給他十元採煤費等,不過聲明兩個月內若沒有確實文件就可取消老作...兩個月已經可以炒高多轉來回,袋飽了錢後文件不看也罷,理佢真假。

old_jim:
如果間公司真系值咁多錢,股價是不會向下炒的,因為會吸引基金或其他投資人士參與,因為成間公司買起後,可以拆骨出售,利潤非常可觀,向下炒的股票只是表面上資產值大於股價的假象,吸引無知散戶或者九流析員的吹噓(根本可能串通),結果是一定股價向下炒,因為那隻股票根本就無投資價值,大股東都唔系做生意,同老千無乜分別。當然有的大企業都系咁做,好似4眼佬的公司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9

“两步走”私有化新加坡石油 中石油“向下向外”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6/HTML_9D0R8JLUI4UC.html


通过迈出了私有化新加坡石油的第一步,中石油将在亚洲最大的成品油交易中心新加坡获得属于自己的炼化基地。

5月24日,中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和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将以14.7亿新加坡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持有的新加坡石油公司全部45.51%股份。

此次收购若能成功完成,新加坡石油其余54.49%将成为中石油第二步的目标。

5月25日下午,此次并购的财务顾问方德意志银行一位董事总经理向记者指出,“根据新加坡方面的要求,中石油所收购的新加坡石油股份一旦超过30%,就触发了强制性收购要约。未来如果一切顺利,新加坡石油将在被中石油全面收购后退市。”

“这是一起聪明的交易。”这位董事总经理认为,“新加坡是世界三大成品油贸易中心之一。获得新加坡石油这个海外业务平台后,中石油的海外业务将因此更加灵活。”

首次下游收购

这起收购的主角之一中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系中石油股份(601857.SH)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而收购协议的另一方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则是吉宝集团的下属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现时持有新加坡石油766.6万股。

资 料显示,新加坡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新加坡三大炼油公司之一,其主要资产包括300万桶/年的油气产量,以及拥有日处理量为28.5万桶的 Singapore Refining Company PrivateLimited炼厂50%股权,总资产约为33.8 亿新加坡元,净资产约为17 亿新加坡元。

2008 年财年,新加坡石油收入约为111 亿新加坡元,净利润约为2.3 亿新加坡元。上游利润占比年为40%。从PB角度估算,本次收购PB为1.9倍左右。

“能收购这个企业非常好。”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一位专家说,“中石油此前的收购都集中在上游领域,但其实在下游领域比较薄弱,收购下游公司能够完善产业链。”

在这位专家看来,“在雪佛龙上一轮收购的时候(1992-1996)也是这么做的——收购资产补充薄弱环节,让上下游产业链更加流畅。”

但究竟是何种原因让双方最终走到了一起?新加坡炼厂的技术并非中石油所看重的方面。

“ 我们希望通过收购下游资源来获得技术、管理经验甚至管理人员。中石油的下游收购目标地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中石油一位总工程师说,“新加坡炼油 技术不见得比中国的更好,要看建设的年代,如果是10年以前的炼厂,那么技术不高过我们,不过新加坡的管理还是比中国有优势。”

接近交易的人士称,“新加坡石油公司是一块相对清晰的资产,目前看不存在太大的运营风险和政治风险,所以此次(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选择直接出手(收购)。”

“按照之前的惯例,考虑到目标资产可能存在较大的勘探风险、政治风险等因素,股份公司是不会直接出手进行海外并购的。过去几年,收购行动都是由中石油集团公司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再注入上市公司。此次行动,应该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上述人士称。

从估值角度看,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为每股6.25新元,共计约14.7亿新元(折合约10.2亿美元)。每股6.25元的售价,比新加坡石油上周五5.04元的闭市价,高出1.21元,溢价比为约24%。

对于收购的价格,上述中石油国际事业部高层表示,“新加坡是一个石油、成品油交易中心,在这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炼厂,是中石油海外战略的重要一步。从整个业务板块的角度来考虑,一定溢价也是合理的。”

上述中石油专家也特别指出,“现在的上市油气公司普遍损耗了5折的市值,有一些溢价也是很值的。”

国际业务平台

但即使存在溢价,相对于中石油庞大的净资产,这起并购所需资金也并不惊人。

按照招商证券石油化工行业研究员裘孝峰的计算,“即使考虑未来中石油将最终收购新加坡石油的全部股权,所花资金也就在152个亿左右,而公司的净资产在8100 亿元,占比不到2个点。”

“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股份公司的第一次收购。如果中石油要加快收购进程,股份公司去收购可能是一个趋势。”裘孝峰说。

上述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认为,这是中石油首次在海外收购下游资产。虽然被收购标的并不算太大,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将有利于中石油下游业务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一位专家也表示,“此桩收购重要的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技术反而没那么重要。”

“ 新加坡所在的地方是马六甲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2.4公里。在这样一个地方布棋,不仅是说有利于国际贸易,而且新加坡是亚太油品市场的核心城市,能够增强 中石油的反应能力。”上述中石油专家解释说,“曾有外方建议中石油要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以及休斯敦等对国际油品交易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布棋,新加坡也是其中 之一。”

对于中石油在新加坡的现有业务而言,这起收购将成为整合的导火索。

据中石油国际事业部一位高层介绍,该公司主要是以油品贸易业务为主,目前的年贸易量“至少也有几千万吨”。

这位中石油国际事业部高层指出,“收购完成后,炼厂资产和中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现有的油品贸易业务肯定会进行整合,来产生协同效用。”

而 除了所持有的炼厂权益外,新加坡石油在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和澳大利亚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资产中拥有10个区块的权益,2008年油气产量 为3.11百万桶油,上游收入为3.3 亿新加坡元。同时,该公司在新加坡有38 个加油站和22万立方米的库存设施,并拥有原油和成品油贸易资质。

同时,中石油还因此获得了盘活海外资源的平台。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认为,这桩收购非常有利于中石油的国际化经营。有了新加坡这个平台,中石油能够更好地在国门之外优化配置资源,“比如把海外的原油在新加坡炼制然后就地销售,新加坡是一活棋,发挥的余地很大。”

但中石油的业绩而言,这起收购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收购对今年中国石油的业绩估计不会有增厚影响。但是从发展方向来看,应该具有重大意义,股份公司直接通过收购走向国际业务,应该是个里程碑事件,预计中国石化随后也可能有类似动作。”裘孝锋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国石油的公告,负责此次收购的这个公司将作为国际业务的平台。

裘孝峰认为,这意味着“之后如果有类似新加坡石油这样的资产,相信,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是会考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86

向下炒?-泓鋒國際、伯明翰環球(2309)(留言回覆)


(註: 以下的東西虛無成分極多,且資料或有一定謬誤,務請運用個人分析能力,作為買賣的依據。若因為這篇評論購入該股票有任何損失,概與本人無關,


另外,我沒有泓鋒國際的股票,且因時間倉促,並無找得足夠的資料,所以判斷有偏差也有偏頗,況且對此事上我沒有誘因研究。若資料上有任何錯誤,煩情告知。)


該公司研究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2309&Submit=%E6%90%9C%E5%B0%8B


留言: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11431


康康控股:


我看了富周刊, 大篇幅講2309買球隊, 隱約見到他辦公桌上有類似炒股電腦的東西...咁高調, 雖然貨乾, 但2309下年一月要集資買球員, 我個人估計2309多數會向下炒再配股

龍生:


其實我都幾驚,因實在太高調
我指既唔係湯兄個網,
而係楊嘉城呢個人實在太高調,
生意瓣數多,人又鐘意見報,股東大會又鐘意亂咁講野
咁既富豪,除左賀新之外,都無邊個有好下場

向下炒機會唔係無,但唔大,如果佢向下炒,咁供股個班人咪送錢俾佢駛?


康康控股:
供股個班人應該係自己人, 向下炒, 佢地都會賺啦
由現價沽落再配股, 等同沽空
今日報紙又話2309要集40M 歐元買球員, 到時又配一大筆


雖然 2309 被供乾了, 但供乾亦不是包生仔
楊生洗咁多錢宣傳 2309, 應該唔會派錢吧~
本人覺得向下炒是正路


阿里爸爸:


向上炒的條件是貨乾 及 有錢炒上去.
現在 2309 供股後已算乾了 (66%), 隻有 1 億新貨被散戶認購, 我猜今天收市價 $0.405 是大戶準備就那 8 名認購供股之散戶迫他們出來的前奏.

2309 公司供股後有錢, 泓鋒何時要過數予伯明翰總可以以行政手段拖慢一點掛~~ 現在 44% 貨在金利豐, 金利豐又大把錢, 我猜不到 2309 為什麼不向上炒的理由


康康控股:


對莊來說向上炒或向下炒都是賺錢的,
分別就是向上炒要洗更多錢,雖回報較大, 風險亦較大,
炒左上去後,市況變差冇人接就輸
但向下炒就可殺散戶

仲要考慮 time value, 有條件也不一定會即刻升, 可能下年升, 後年升~

貨乾唔升的例子有很多, 如近期被証監點名股權集中的股都冇乜起色.

反而老細突然高調, 之後大升的股, 好似冇乜, 不知湯兄有冇例子呢?


阿裏爸爸:

向下炒的條件是有貨, 莊家多冇錢
但現在 2309 供股後, 起碼有 六億元 在手. 買球隊雖然要用七億, 但頭一筆錢, 即是按金(隻是三百萬英鎊 = 港元五千萬)已於十月一日前交了, 尾數何時交? 看不到.
最起碼是現在 2309 公司現在還很有錢. 莊家及阿金仔有貨 66%, 如果炒高, 可令楊XX 及 金利豐賺個夠, 楊XX 又可順道還錢給 X 婦人. 2309公司沒有向下炒的意圖.
如果真的向下炒, 為什麼楊XX要問 X婦人借錢供股 ?? 持股比例有分別嗎 ? 如果楊 XX真的冇錢想向下炒 Cap水, 他供股後要做的就是買自己的藍天白雲, 而不是伯明翰, 他自己沒有向下炒的意圖.
金利豐供股更不似為了買 2309 這個殼 ! 買殼不是這樣買 ! 花了最多錢供股是金仔, 仲要托住低低向下, 托到幾時 !? 金仔更沒有向下炒的意圖.

楊XX 高調地周UP要買什麼什麼, 哪有這樣多錢 !? 說了大計不算數, 冇人會記得. 他是個瘋言瘋語的人. 伯明翰都未買完, 不用理他的十年大計. 到時才合股再供一供都未遲

我看不到向下炒的理由, 但這肯定是一隻鬥耐性的股票


還有我想補充一點 ! 金利豐於供股前完全沒有持有 2309, 如果現在要花錢供股才取得股東的資格, 再向下炒, 再等跌至極低位才更低位配股, 簡直多餘 ! 這個風險大到不得了.

康康控股:

阿裏爸爸:
向下炒的條件是有貨, 對, 剛剛供乾, 大把貨啦~
向下炒的意圖就是套現還錢兼賺錢囉~
尾數是問朱太借, 已交了, 供股來還錢

問 X婦人借錢因為2309本身沒有錢
向下炒亦可令楊XX 及 金利豐賺個夠, 楊XX 又可順道還錢給 X 婦人! 炒落去配股, 楊生持股比例不會減

楊生不會賣殼, 因為球隊背後仲有大茶飯 (楊生和金仔是有澳門背景的)(按:即是做莊家)

高調地周UP就是想散戶買囉!


向下炒來說, 再等跌至極低位才更低位配股, 唔係多餘, 咁先至賺錢嘛!配股價越低, 賺錢越多!


向上炒是要錢, 而且有上限, 學湯兄話齋, 市值最多咪 20-30億...
但向下炒是唔洗錢, 有貨便可, 跌是無限跌, 再合合, 供供, 合合, 供供都得


老鼠仔:

支持阿裏爸爸的論據及分柝,康康控股的有點像估跌而硬找跌的理由來說,沒有說服力。

龍生兄

不要擔心,金仔已如願已達,大部份供股已入它手,且放長雙眼看它如何玩吧。我都有小小當MPF揸住,total loss 也隻是1千幾百,不理它了。


康康控股:

老鼠仔:
不如你找幾隻 老細突然高調, 之後爆升的股來說服我吧~

貨乾不是包生仔


楊生份成報 10月13日唱好楊生隻228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53257&Lang=tc


深資委10月16日申報於10月8日減持 228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53257&Lang=tc


真係巧合! 呢排唱好2309, 你地諗下2309會點...


阿里爸爸:

康康控股, 你說的都有道理.
我不是挑戰你, 隻是不知道曾否有股票於供股後, 新加包銷商入大股東名單, 再向下炒?

2309 金仔做包銷, 花了港元五億六千萬, 食了十四億貨.

如果羊先生要向下炒, 一早可以了, 你差他的 5.82% 就算賣剩 1% ,對公司的決策有影響嗎 ? 要向下炒, 不用問 X婦人借錢再供股, 將一筆債換成另一筆債. 羊先生供股的成本是 $0.40, 跟除權前一樣 $0.40. 就算羊先生再來一個更低價配股, 金仔有什麼好處 ?

我又補充一點, 向下炒通常是一名單一大股東, 持有 >70% 股票. 如果向下炒, 拋掉 19% 股票, 再用 <51%單一大股東名義> 以超低價配股給自己, 其他小股東全部收聲冇人有能力反對 !

但現時是羊先生隻有 5.82% 股票, 供股後都是一樣, 他的向下炒要得其他股東 (>50%)同意才進行, 複雜性很高. 2309 不似是向下炒的股票


greatsou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321_C.pdf


公司將易名伯明翰環球。


1186、850、82等等一路升,算唔算高調呢,不過這時候已屬第二階段,買埋東西批股就差不多。

第一階段就放風的,如達進精電(現在接近完成)、今日放風的兩隻等等,這兩隻股的形態如何?

但是當他們買一件最大的東西落實時,就開始跌啦。但是我用意科這個例子,覺得這個例子和今次2309好似,走勢相信都是差不多。

向下散,我覺得機會是有,但是肯定不高。
(1)楊家誠是高調,但他話「自己拿」有三五億唔走去供股,走去買球員,這三五億億最後又是誰給的?那他有錢,為甚麼供得這樣少,會不會走去用人頭供?

如果是,D貨集中,升的機會很大,買球會又是利好消息,為何要炒落?

仲有之前講的若幹消息,我都覺得是炒作題材,就是向下炒,我都覺得批股方式像利來、中策那種,都是有一波走勢。

(2)該名者闆不用證券行財務公司名義,用自己名義去借錢,代表了些甚麼?是不是暗中有一些交易,以部分利息去換貨?為甚麼她要換股,若果是向下炒,她一股都不用持有。

(3)供股他要迫住要最多分開5個人,但是我看不見一個人持股多於5%,況且供股包銷又不足,通常金仔包銷不足的話,除了中國星那些外,好多會像紅發一樣,個個都會賺,後來吹那些就唔賺。



16日的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6/LTN20091016415_C.pdf


紅發供股結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3/LTN20090713502_C.pdf


(4)向下炒,都是無論是明是暗都持有不少股票的大股東,但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像劉先生持有大股,然後狂派低價輪、供股等等,不停令你供錢入去那種,最後因為大資本開支已完,變實,就開始慢慢用回購小股東股票來取回應份。

第二種像大淩、老x、濁水、殼王等等,他手中無股,暗中有股,股量都足有控制權,手法就多以供股為主,批股為輔。不過這些股大部分都會買垃圾,所以最後都是一隻空殼。

總的來說,炒落必須有貨,有貨沽,先有貨批。

今次楊先生擺明就是較為控股不穩那隻。但是無論如何向下炒,大淩、殼王那些,供股前後總有一波走勢呢。

(5)貨乾唔升的例,大部分都已經炒上去,如高銀金融(530)、美亞(1116)、超越(147,前稱新系、鷹馳實業)等等等,你隻是慢了一步,看不見,這些股,我一早已猜到是乾的。龐先生那隻就是反例,不過這就是他的風格,詳看卓智控股(982)一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748

(6)228批股後都炒過一次,放新聞你都知甚麼事,人地放新聞,無錯,是要出貨,但這麼大的一批貨加上批股的貨,誰接了? 雖然這隻股人地接後應該都是大波動、慢批貨。2309某類人接了這些貨,他們接貨的目的是甚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1/LTN2009092150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8/LTN20091008222_C.pdf

(7)老問題,為何金仔供股時要頂住個價,如果向下炒,你看看老千莊那些就明白。


(8) 為甚麼炒落,要炒上後才供股,楊先生要照供?如果炒落,之前就不會升,照1供15,然後5仙一股,楊先生按例包銷就算了,那時某人就有更加多貨啦,為何不 這樣做?雖然都有可能是楊先生之前批股拿回錢,然後以戰養戰?但是如是這樣,為甚麼不一氣大比例供股,集資錢回來供股,又可以拿貨,又可以拿錢?

如果我猜的話,無論如何都有一段約最少一年的升勢,最短到今年季尾,長的話就下年季尾,中間就有好多新聞,目標價早提及,博那班無知人接高手的貨。然後,就正如康康所說,回歸平淡或向下炒。

註: 楊先生和許先生的貨因按例供股,所以無變,詳看以上16日的公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48

向下炒,向上炒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5090


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如果存心是賺小股東錢,到或向上炒定向下炒更方便?

交易成本中,包括0.004%的交易徵費,0.005%的交易費,0.005%的印花稅,同埋數量不定的佣金,多數存心是賺股東錢的大股東,自已本身都拥有證券行同財務公司,佣金可以忽略不計,但佣金以外合計0.014%的成本在交易時不能回避,因為抽水的是政府同交易所

要賺小股東錢,唯一方式是把產品向股東銷售,產品當然是股票,據說每張股票不論股數多少,印刷成本都是39仙,產品的來源可以是從小股東處收購,屬於貿易的一種,小股東的交易平台是要收費的港交所,因此賣比小股東一定要付出成本,如果向小股東收購,亦要付出成本同樣成本

賣出的成本不可避免,但買入的成本卻可以迴避,產品不用收購,自行生產就可以

講下收集技巧,假設市值10億公司的大股東持股50%,打算用人頭收集多45%的股票留待將來賣出,如果從小股東處收集,不計過百萬的佣金,固定成本是6.3萬,佣金流入自己公司的口袋倒不是問題,當然前提要唔升值先得,貨越少收購難度亦大,此時大股東持股95%

如果用另一途徑,先合股再供股再合,比如原有10億股,1手10000股,先1拆9成90億股,1手90000股,再10合1成9億股,成為 9000股碎股,如此小股東就不能市價賣出,每人都會持手1份碎股,此時1供10,存心是想小股東不供,如果小股東唔供,大股東就持有49.5億股佔 91.7%,小股東方持有4.5億股佔8.3%,效果差唔多,但不用成交,免手續費,此時再7合1成7.7億,(一定要質數,比如7,13等),每一名股 東的9000股成為1285股,除唔盡的0.714股消失,比如1萬個小股東可白食7142股,大股東唔見0.714股而已,大股東供股的錢是向公司" 借"的,到時叫公司在營運時蝕返比大股東就可以,過程中1個仙都冇出街,如果有小股東供股,營運時蝕返比大股東就係,再合再供就得,仲有小股東的1285 股,如果再10合1,會再唔見5股

由此可見,通過正常手法收購股票,不但要蝕手續費,而且收購價越來越高,會有閒人搶貨,成本高難度大,第時賣出時,冇人托市賣出唔賺錢,相反,股價 不斷向下,用碎股通行攻擊,小股東賣都賣唔切,無論大股東想買定係供,收集都無難度,加上收集的成本低,將來要賣時,可謂賣1股賺1股

再講下散貨技巧,托價手法不外乎左手交右手,由於要在公開市場交易,不計佣金,每次成本是0.028%,由此是按比例計,因此市值10億同市值1 億,托價成本相差10倍,所以可以先忽略大市值股比人操作的可能性,而托價時間,估計只有前期一段短時間,比如原價是2仙的,手交托價到5亳後,比散戶自 行買賣,自己則惜售,由於街貨少,股價自自然然就會上升,比如上到1蚊,再慢慢放出,即使最後跌到3仙,2仙成本賣出還是大賺

手交方式可能利用了T+2等方法,比如人頭間即日來回買賣,來回成交完後持股數不變,不用披露,又或者在市場賣買股票後,在兩日內在證券行私下調回 股票,等或在證券行私下賣買後,等兩日先披露甚至寄平郵等,總之股票存在證券行中,掛名雖是大股東,但披露的是證券行,只要證券行持有的總股數不變,內部 的所有權點變,根本冇人知,如果有人在公開市場扮增持,同時又在證券行減持,披露上只會顯示增持的消息

愚蠢的遊戲居然可以玩咁多年,正如賭場的勝率超過52.5%,都仲有人前仆後繼來澳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7

[轉貼] 呂志華手記 - 港交所宜修例 杜絕無良向下炒 精工窮人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896

呂大俠實在是講得太好~~可惜講膠所專做無聊野,又點會肯做呢D大事呀.......

---------------------------------------------------------------------------------------

http://www.capital-weekly.com/common_emag/view_content.php?issue_no=281&pub_id=26&top_id=51&art_id=127708

本月中,保障投資者協會和港交所上市科高層會晤,反映目前香港股市無良莊家向下炒情況,並提出一系列上市規則修改建議,希望透過修例,杜絕這些不法的市場行為。

其 實,不少人對供股存有錯誤的理解,尤其是坐在冷氣房的監管機構,不食人間煙火,以為大小股東按比例供股就是公平,這肯定是大錯特錯。一般來說,供股時大小 股東都必須按持股比例,履行股東的責任,股東不願意供股,可以把供股權出售,因此表面上看來頗為公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原因如下。

一.沒有投資者在投資時,會預留大量金錢準備供股

當投資者以一萬元,買入一隻股票長線投資,沒有人會再準備額外的十萬元,或甚至一百萬元,準備該公司供股的。這些無良的上市公司,以大比例賤價供股,而且一次又一次供股,其目的顯而易見,並非因為公司需要資金經營,而是希望透過這些方法迫走小股東;

二.大股東於供股時,擁有絕對優勢

大股東供股,供股的金錢,進入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上的上市公司賬戶之中。換言之,大股東只是把自己左袋的錢,轉放在右袋之中。上市公司賬戶的金錢,全部由他決定支配使用,而且,大股東擁有發行股票的絕對控制權。

但小股東供股之後,根本不清楚資金的去向。換言之,只是以鈔票換股票,但股票的發行量,完全操控在大股東的手上,故此換來的股票,隨時因為大股東繼續發行更大量的股票,而大幅貶值;

三.特別股東大會的投票形同虛設

雖然合股及供股須經過特別股東大會各股東投票批准,然而,從過去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損害小股東利益的議案,總是以大比數通過。其中原因十分複雜,包括現存的召開股東大會以及投票或授權投票的程序不完善,令小股東未能團結一致,投以反對票,阻止議案通過。

還有,大股東在部署通過損害小股東議案前,大多會以不同人士的身分,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支持議案。加上這些損害小股東的議案,大股東無須放棄投票,也助了向下炒的歪風。



堵塞漏洞 三大建議

為杜絕無良上市公司向下炒,損害小股東利益,為堵塞上市供股條例的漏洞,保障投資者協會作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上市公司合股和供股時間不應該短期內同時進行,兩者宜相隔十至十二個月進行;

二.市值低於一百億元的上市公司,每次集資額不可超越其市值某百分比(建議集資額為其市值百分之十);

三.每次供股之供股價,不應低於某段日期之收市價平均價某百分比(建議供股折讓價為市價的二至三成)。

建議(一)應可防止無良大股東藉合股,推低股價來供股,而且對他們以此手法圖利,有阻礙作用。

由 於大部分向下炒的上市公司,其市值均低於一百億,建議(二)幾乎可以杜絕所有向下炒的公司繼續以這手法歛財;此外,若供股價和其市值掛,股價推得愈低, 可以集回來的資金愈少,令向下炒無所施其技。目前香港上市公司批股,批股價折讓不可多於其市價的二成。若供股價的折讓,同樣作出限制,應可增加向下炒的難 度。

與時並進 維持公正

部分人士可能會擔心,修改上市公司供股條例,可能會影響到一些真正經營業務的上市公司的集資能力,事實卻是相反。目前向下炒已氾濫成災,令愈來愈多投資者對香港非藍籌上市公司望而生畏,紛紛放棄投資這些公司。

故此,不打擊向下炒,才會影響真正經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只有杜絕這股歪風,才可重建投資者對非藍籌公司的信心,才會令真正經營業務的上市公司,重新在市場具有集資能力。

此 外,上市公司的集資方法,並非單只供股一種,還有批股、發行可換股債券或優先股、銀行融資、發債等。而且,經修例後的供股方法,將可以更公平地對待小股 東。相信新的供股方法,更受市場歡迎。因此,供股的集資方法仍然存在,對上市公司的集資能力,可說是全無影響,反而是優化他們的集資能力。

隨 市場投資環境的急促變化,一些不法分子亦鑽研出千奇百怪的新方法,欺詐或欺凌小股東。他們或是利用上市規則的灰色地帶和漏洞,又或者是涉及市場的不當行 為。聯交所作為香港上市公司的一個平台,有責任維持市場公正及公平,而且需要與時並進,不斷完善香港的上市法規,讓大、小投資者能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中 進行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7

fatlone’s view: 不要向下溝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7/03/fatlones-view-%E4%B8%8D%E8%A6%81%E5%90%91%E4%B8%8B%E6%BA%9D/

北控水務先前在2元以下加了一些注碼, 平均價我都不記得是多少了, 因為實在買了太多次, 先前套現的資金大部份都用來買371, 以現價2.14計, 一定是虧損中, 我的成本應該介乎2.3至2.4, 應該接近2.3, 我不太肯定, 總之就是損手中

我在北控水務的投機, 是前所未有的固執, 大家看看6個月的圖表, 相當難看, 我在371的倉位的表現可想而知是輸得同樣地慘, 這個未完的戰役再次教訓我, 「向下溝」在絕大部份的情況下是不可取的

我是2.6x開始買, 到2.4都繼續買, 到確認沒有勢之後, 在2.4左右沽了一半, 但我之後又忍不住, 在2.4又開始買, 不過每次買入注碼比早前更少, 結果我由2.4買到1.9x, 才叫做暫時止跌回升, 中間有更多好的選擇, 我就是固執的留守在371, 我覺得自己很傻, 以前都試過類似的情況, 結果現在都保留著這一種有機會輸身家的堅持, 太危險了

如果1.9x就見底, 我只能說我好彩, 並不是我眼光好, 如果日後再遇上類似情況, 我一定會在確認向上的升勢建立才會進場, 「溝上唔溝落」不是吃盡大浪的方法, 但是安全得多, 沒有甚麼比起安全更重要, 先保持不敗, 才計劃取勝, 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贏了很多投資者了

我往後會著重守住倉位利潤, 大市向上升, 可以加倉, 或者擱在一旁不理, 到下跌時, 那怕只是震倉, 少賺了都是賺, 但大賺時不沽, 到要止蝕才離場, 這幾乎是每個投資者必定經歷過, 很多人每年也做不到30%利潤, 不過, 我敢說有不少投資者的倉位在一年之中至少有2個時刻會賺超過15%, 如果可以在1年內鎖定2次15%的利潤, 一年回報就超過30%

這是知易行難的道理, 我現在就要實踐出來, 我操作的一半資金會以此理念去管理, 另一半就是食大浪的長倉, 風險胃納會高許多, 北控水務屬於此類, 我以一半資金去賭我的堅持, 已經是十分進取, 輸了會很傷, 但我決定重倉的股份是經過我詳細分析(這是我個人認為, 相比許多高手我的研究只是小學程度的習作), 花了不少時間跟蹤才下的決定, 如果只以一成左右的資金買進, 我覺得是無信心的表現, 我自覺對不起所做的努力

當然, 我會給這個堅持一個期限, 沒有甚麼特定準則, 總之就不會無了期等下去, 再說, 如果決定是正確的話, 是不用等太久, 我翻查這個blog的記錄, 我開始調研北控水務和水利股, 大約是4個月之前的事, 時間不算太長, 我認為我還可以等, 而虧損未算嚴重, 未至於要斬掉全部倉位, 現在大市有轉好的跡象, 我相信371會跟隨, 現價不算貴(可能我這句有bias, 敬希留意), 希望在2.2以下再加多些注碼

我不介意敗在自己堅持的東西之上, 我相信這個結果總好過立場搖擺不定而一直迷糊下去

我相信自己堅持的信念最後證實是錯的, 教訓必然會很深刻, 輸了錢輸了時間卻留下寶貴的經驗, 失敗過未必會成長, 不過如果狠狠地輸了一回, 同時肯面對事實, 歸納檢討死因, 就會做到愈戰愈強

這篇博文其實是寫給自己看的, 如果大家有讀後感, 歡迎分享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8

向上走,向下走——順豐潛行「全產業鏈」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233

低調的快遞老大順豐速運正在向兩個方向快速擴張,向上是電商、第三方支付,向下就是小區裡的便利店。但順豐創始人王衛在快遞業的成功經驗,能複製到這些新的領域嗎?「三流合一」的協同效應能否發生?

小店門口散亂地停著六七輛自行車,每輛自行車的後架上,都橫著一塊木板。車沒有鎖。不一會,一位穿著黑紅相間的制服,背著大包的男子從店中走出,騎著其中的一輛自行車迅速消失。

在深圳關外有著650多戶居民的可園小區裡,這家僅有二十多平米大的小店看起來毫不起眼。店內分為功能明顯的兩大部分:零售區和快遞區。零售區的擺 設與一般便利店無異,主要銷售零食和居民日用品;快遞區則擺放著包裹快遞和幾張凳子。這片位於收銀台和貨架之間的空地,大約佔到了整個店面積的三分之一。

它的左邊是一家港貨特惠屋,右邊是怡寶礦泉水的配送點。再過去,則是一家地產中介。相比之下,這家小店的招牌倒是格外醒目——黑底之上,是簡潔明了的四個白色大字:順豐速運。

在深圳,順豐速運已經建了三十多家類似的便利店。

20年前,22歲的王衛在廣東順德創立順豐速運。時至今日,這家快遞企業已經成為擁有10萬員工、年銷售額120億元的行業冠軍。在國內,順豐已建 有2200多個營業網點,覆蓋了中國大陸近250個大中城市及1300多個縣級市或城鎮。同時,順豐1993年就在香港設立營業網點,並從2007年至 今,陸續在台灣、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日本和美國設立營業網點。

王衛也不再滿足於快遞業本身,他在產業鏈上完成了若干新的佈局——便利店、第三方支付工具順豐寶、電商網站「順豐E商圈」及「尊禮會」。

王衛曾在不同場合提及,順豐的戰略是,「要讓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流合一」,走出一條不同於國內任何一個快遞公司的新模式。但這個新模式能否成功,仍是一個懸念。

「順豐牌」便利店

被稱為「最後一公里」的「門對門」配送服務一直是困擾著物流業的難題。各大快遞巨頭都在考慮如何在這「最後一公里」中出奇制勝。

據曾經擔任順豐浙江某點部經理的任峰介紹,實行直營模式的順豐,從業務架構上被分為華東、華北、華南、東南、華中五大區。每個區都有一個區部,區部再往下就是各個城市的分公司。而每個分公司之下,又有若干分部。

為了確保一線收遞員能在1小時內到達所屬區域內任何地點,公司規劃部會根據數學模型計算出不同客戶數量與不同商業流通頻率下的服務半徑,比如二線城 市市區的服務半徑一般是7公里,每隔7公里範圍內就必須設置一個「點部」。每個分部之下,有若干「點部」。而每個點部有10-100名收派員、倉管、組長 和經理等。他們每天直接和客戶打交道,負責收件和派件。而今,他們已經有了近8萬人。正是這些「螞蟻雄兵」,支撐起了整個順豐龐大的快遞網絡。

但這樣的人工成本佔到了順豐整個成本的40%。任峰以自己所管理的「點部」為例,20個人,一年的工資開支約為120多萬。除此之外,還要支付「點部」的房租,置辦員工的衣服、車輛等。總花費可能要超過150萬。但是,除了收發快遞之外,這個「點部」其實沒有更多功能。

在任峰看來,如果將其改造成一個便利店,開支至少可以省下一半。而改造的辦法,就是培養顧客的新習慣——將上門收派件變成顧客自己到店中收派件。

事實上,這種便利店與快遞的組合在國外早有先例,業內的常規做法是先做零售,當網點佈局到一定程度後,再借力網點做快遞業務。比如,在日本,便利店 的快遞收發功能已非常成熟,人們習慣於到距離家或者公司最近的7-11便利店收發物件,順便購買一些日用品;在美國,國際快遞巨頭UPS和聯邦快遞同樣涉 足零售業務,不過走的是併購的模式。2001年UPS併購了Mail Boxes Etc.(後更名為The UPS Store)數千家門店,2004年FedEx收購了連鎖便利店Kinkos(後更名為FedEx Office),這些門店除了出售日用品外,都同時經營文檔處理、打印複印、照片沖印以及快遞等業務。 

其實,早在2007年,順豐就在台灣採取了同樣的策略。迄今為止,順豐已經與全家、萊爾富、OK便利店的4900多家門店合作,開展24小時便利店取件服務。

順豐顯然是在台灣嘗到了與便利店合作的甜頭,才將這一模式進一步複製到大陸市場。

2011年10月,順豐在深圳與7-11便利店達成合作協議,將深圳地區的一百多家7-11門店變成了順豐的「授權代辦點」。同年12月,廣州的8字連鎖便利店也加入其中。

在這些「授權代辦點」,客戶除了可以直接收、寄快件外,還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比如,1公斤同城快遞收費9元,省內11元,分別比其標準快遞便宜3元和2元。

在開展這種「掛靠式」合作的同時,順豐也在建立自己的便利店。

不得不做的電商

如果說,開設便利店是向「下」走,那麼,發展電商,則是順豐的「向上」之舉。

據順豐內部一位高層人士介紹,早在五六年前,順豐就在研究電商業務的可行性。但一直遲遲沒有下手。

與行業內的其他競爭對手相比,順豐似乎是一個異類。由於多數採用航空件,它的快遞價格較高,不受傳統電商的歡迎。2010年,電子商務包裹僅佔順豐整體業務量的8%左右。

就在高度依賴電商網站的「四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速遞、匯通快運、韻達快運)們紛紛抱怨,自己被電商網站「綁架」,喪失價格話語權,生存空間越來越窄時,順豐也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做電商物流。

據一位接近順豐高層的人士透露,不久以前,順豐的創始人王衛在私人場合跟他的朋友說過這麼一句話:「順豐現在做電商物流是個死。順豐現在不做電商物流,將來可能也是個死。」

這話有點危言聳聽,但說的也是事實。一方面,電商物流市場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順豐離這個市場卻越來越遠。2010年,順豐和EMS加在一起,平均一天的包裹量不到400萬單。但是,單單淘寶一家電商,一天的包裹量就達到了700萬單。

王衛自然不可能無視這個巨大的市場。幾年前,順豐的確做過嘗試。王衛曾經從宅急送挖走一名高管,並且成立了專門的電子商務物流部門。不過,最後這項業務調整以失敗告終,新部門也很快被裁撤。

有人曾經問過王衛,為什麼又把這一塊停了。王衛的回答是:第一,順豐已有的業務都夠做了。第二,電商物流的業務太低端,打價格戰,而順豐的業務向來是走中高端定位。

一位接近王衛的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按照王衛的性格,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目前,他也許只是還沒看懂看透,等到看懂看透再動手吃,就算等個五六年也還來得及,因為這個市場實在太大了」。

但由於用工成本和油價不斷上漲,順豐的快遞業務利潤正在下降。2010年,順豐營業額達到120億,但要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00億將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而市場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1年1月,馬云發佈了阿里巴巴的大物流戰略,表示將在第一期投資100億人民幣,打造一個開放的物流平台。劉強東更是野心勃勃,宣稱京東商城將2010年融到的15億美元的一半投放到物流建設,在全國購置1200畝土地建設物流平台。

幾年前,馬云曾經兩次在香港約見王衛,被王衛婉拒。但是到了2008年,王衛開始倒過來,約見馬云,但馬云不見。有人評價說,這兩個人正在彼此打量。「馬云做倉儲,如果他再往下做配送,王衛一身冷汗。王衛做快遞,如果他再往上做倉儲,馬云一身冷汗。」

現在,馬云已經開始向「下」走,不甘心淪為「門到門的跑腿者」的順豐,就只有尋找自己的藍海。

2010年3月份,一個名為「順豐E商圈」的網站開始面世。2012年3月份,順豐又推出了面向中高端商務人士的送禮平台——「尊禮會」。

「三流」合一

細心的人們還發現,「順豐E商圈」與「尊禮會」這兩個順豐的直屬電商網站,除了支持網銀和網站積分支付之外,還支持順豐自己的支付工具——順豐寶。

一位快遞業內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由於日常運輸和代收貨款業務會涉及大量的支付環節,快遞物流企業一直是第三方支付企業的重要客戶,因此,搭建自己的支付平台,是快遞物流企業保證資金安全,甚至降低金融成本的重要方式。

在目前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中,擁有快遞和物流背景的,只有兩家,一家是海航集團旗下大新華物流的子公司,另一家就是順豐。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順豐更大的『野心』可能還在於將『順豐寶』運用於電子商務網站的支付工具,進一步做大電子商務領域」。

不過,對於這樣的說法,順豐方面卻三緘其口。順豐品牌總監霍曉寧向南方週末記者解釋,「目前順豐依然以快遞為主業,其他的只是嘗試」。

據一位接近順豐高層的人士介紹,從前年開始,順豐就開始做電商,目前已經有了個近400人的團隊,這個團隊單獨成立了一個公司,隸屬順豐旗下。「尊禮會」銷售的商品主要集中於工藝擺件、保健品、茶煙酒等高端禮品,目前主要實行邀請制,不屬於順豐單獨成立的電商公司。

而在深圳試行的便利店,目前已經有三十多家,也成立了個單獨的公司,但在內部被稱為「事業部」,負責人也是順豐內部產生的。

這些試水項目還難言成功。打開「順豐E商圈」,這個僅售賣新鮮有機蔬菜和小型日常生活用品的網站,除去醒目的順豐快遞標誌外,似乎並無特別之處。相 比淘寶、京東商城、1號店等電商網站上的貨品,這裡的貨品無任何價格優勢,在品類上更是不能比。而且,網站信息顯示,目前能配送的區域,僅限於香港地區。 而處於內測階段的「尊禮會」,也仍處於招商狀態,目前進駐的商家僅有紅歲、派克、蘋果、高仕等六家。

據這位接近順豐高層的人士透露,順豐目前的策略也是邊做邊看,試圖摸索出一個新的模式,「四百人的團隊,算是中等電商公司規模,說解散,也是頃刻之間的事情。」

顯然,一向以穩健著稱的王衛肯定不會輕易拿此做賭注。南方週末記者通過域名查詢工具whois得知,順豐「尊禮會」的域名sf-vip.com是 2011年才被註冊的,目前續費至2014年。除此之外,順豐還保護了sf-vip.com.cn、sf-vip.cn、sf-vip.net在內的全部 主流域名。而且,就連zunlihui.net、sfvipclub.cn、sf-vip.org也沒有放過。

而在順豐便利店內,「儲備店長,虛位以待」的大幅招聘廣告也佔據了小半個牆壁。店員們最近正在熱情地推銷順豐推出的一種積分卡,充300塊就有 1500積分,每50積分=1元錢,可購買商品,也可用於支付快遞費。反過來,會員每消費1塊錢——寄快遞或者是購物——就可換取50積分。

據上述人士透露,未拿到支付牌照時,順豐其實也在做代收貨款服務,只是這處於「模糊地帶」,而今拿到了支付牌照,順豐就可以給大客戶直接發卡,直接降低交易成本。

此前,外界普遍認為,順豐做電商,主要依託的是自己的快遞優勢,但是據這位人士透露,這其實是一種誤讀,出於差異化戰略考慮,順豐不會完全用其現有的快遞團隊,會自建,甚至也不排除用一些第三方配送力量。

(應被訪者要求,文中任峰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1

向下紮根,向上茂盛

http://feigan.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html
理智,理性與獨立,才能保護自己不受損失。

我遵循的理論是
  1. 市場會波動,時常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價格。我只選擇看得懂,值得投資的行業。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好像很多行業我都看得懂。唯有努力不解的學習,了解各種問題及因素,我將會逐漸清楚自己的能力極限,並且建立自己的理論,這好像畫地自限,只買入懂得企業,不懂的企業就別碰。
  2. 影響股價的真正因素,99%是盈利,其餘的是資產。所以核心重點是了解盈利的來源,盈利產生的價值,才不會被每天股價的漲跌迷惑。
  3. 買普通或傳統業務的龍頭企業,不怕沒面子,最重要的是它們仍然有絡繹不絕的盈利。
  4. 學價值法是向下紮根,吸收巴菲特和費雪的精髓是向上茂盛

今 年1-2月,債券市場出現逃難潮,資金爭先恐後的湧進股票市場,那邊是恐慌,這邊是貪婪。現在呢,人人反而要從股票市場逃出來,湧進債券市場。你呢?身為 散戶,看到押注在股票的資金天天縮水,是不是也怕得要命,立刻想要賣掉股票換成債券?對不起,債券的入門欄比較高,你的資金還不夠,你只能選擇了現金。
  • 你逃命的腳步永遠比別人慢一點,因為你是屬於平凡那一群,總是虧損的機率比較高。所以你總是帶著傷口逃命。
  • 面對通膨怪獸,現金只有貶值。這等於是往傷口撒鹽。如果你看了巴菲特2011年的致股東信中對現金的看法,你會不會半信半疑?心裡不舒服?


2010年末的大逃難,2011年初的大漲潮。好企業的股價都能回到大逃難前,這是因為它們現在的盈利,比較大逃難前增加了。

  • 你對手中的股票背後的企業了解嗎?
  • 你認為這次的逃難潮會影響盈利嗎?
  • 你有看最新的年報中的主席報告嗎?管理人在忙什麼?
  • 盈利來源有改變嗎?

換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待人處事,人事無不輕安【靜思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1

啟示二》荒謬 ── 低效政府壓抑民間活力的無奈 台灣豬 向下沉淪的奇幻漂流 五大惡劣環境重創養豬產業

2013-05-27  TWM
 

十七年了,曾經叱吒國際的台灣豬業,淪為口蹄疫疫區已整整十七年;近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更進一步宣布:全面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此舉無異放棄讓台灣脫離疫區。

「豬」是國內產值最高的經濟動物,也是僅次於稻米的重要糧食;政策無能,官僚殺人,「豬」不只是「豬」,我們在此發出最沉痛的嘆息!

撰文‧劉俞青

四月底,南台灣嘉義的空氣中已經有一絲燥熱,車子開進「泰宏榮畜牧場」,一下車,空氣中泛著一股揮之不去的飼料發酵味。對我們這些「只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的城市人而言,氣味的確不好聞。

「養豬沒有什麼不好,沒有豬農,大家哪有好的豬肉吃!」一九七五年生的盧建男,是這座畜牧場的第三代,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後,直接返鄉接手養豬場。「不好的是這個產業環境,我不懂,政府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豬農?」他一邊抱怨,一邊舞動拿在手上的報表,上面一筆筆密密麻麻記錄著養豬場的收支細項。

惡劣環境一:

豬肉價格直直落 豬農為生計咬牙硬撐去年,盧建男畜養的兩萬頭豬,一共賠了一千多萬元;今年,情況可能更糟。「隔壁村的很多人不堪虧損,去年已經改為幫大廠代養,養了一輩子的豬,最後變成幫人打工;有更多人甚至乾脆收掉養豬場去打零工,我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盧建男的口氣裡有很深的無奈。

在嘉義當地,泰宏榮或許不是技術最進步的養豬場,也不是經常上媒體受訪的「樣板」業者,但盧建男的感觸卻可能最貼近全台六千多戶養豬農的心聲。

去年,台灣豬肉價格慘跌,不見政府出手救助;今年,豬肉價格持續探底,兩年下來,台灣豬價最高跌幅三成。以一頭一百公斤重的肉豬而言,每公斤的成本約在六十三元左右,但去年肉品拍賣市場裡的成交價紀錄,最低時大約只有五十五元;換句話說,豬農每賣掉一頭一百公斤重的豬,就要虧損八百元。

市況這麼差,為什麼還願意回來接手?「我們家兩代都是養豬,父母年紀大了,許多新的養殖技術跟不上去;政府的輔導政策又無法深入每戶豬農,如果我不回來,最後只有收掉一途。」盧建男對我們說道。

盧建男剛回家接手時,豬價還沒那麼差,每公斤豬肉還有七十多元;但近兩年,豬價像溜滑梯一樣直直掉,即使年輕人願意返鄉接手,也看不到產業的明天。但情況還會更糟,今年四月以來,幾道政策的寒風再度狠狠地從豬農的心上颳過,將原本已經站在懸崖上搖搖欲墜的豬農,一下吹落谷底。

最令豬農心寒的是,農委會竟然下令取消口蹄疫疫苗的補助!

惡劣環境二:

農委會自暴自棄 取消打口蹄疫疫苗補助一九九七年,台灣爆發口蹄疫疫情之後,豬農的生活就從天堂掉入地獄。

當時,農委會每年都會編列六千多萬元的口蹄疫疫苗預算,每頭豬只要施打疫苗,農委會就會補助一半的疫苗費用,以此鼓勵台灣豬農全面施打疫苗。相較於鄰近的中國,採全額補助,施打疫苗完全免費,台灣雖然遠遠不如,但也聊勝於無;更重要的是,這還能表明政府對抗口蹄疫的決心。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農委會竟決定今年四月一日起,全面取消口蹄疫疫苗施打補助。農委會副主委王政騰在公聽會上表示:「因為有一○%的豬農沒有落實施打,台灣長期下來很難徹底脫離疫區,疫苗補助目標無法達成,所以決定取消!」這種近乎「自暴自棄」式的政策思考邏輯,充分反映政府的顢頇,以及對台灣養豬產業的漠視。

「沒有了補助,每頭豬的成本至少增加十四元。」豬農業者解釋,過去因為政府統一採購,所以每支疫苗只要約十三元,扣掉補助,每位豬農實際支付的成本約六元;但現在補助取消,又沒有大批採購優勢,疫苗價格直接漲到二十元。一來一往,豬農要負擔的成本,每頭豬整整增加十四元之多!

「十四元還事小,如果因為補助取消,疫情又起,那就不是計算幾元的損失,而是全台灣的浩劫了。」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楊冠章神色嚴肅地說。楊冠章經營的「合豐畜牧場」,在彰化當地是頗有名聲的養豬場,花費巨資打造的廢水處理廠,經常有人前來觀摩。這兩年,他忙於協會的事務,為所有豬農發聲,整天跑立法院,養豬的事務全數交給叔叔楊武柔打理。

「即使是口蹄疫爆發時,雖然損失慘重,但都沒有比現在更慘,因為當時我知道我會再起;但是現在,我看不到未來。」有三十多年養豬經驗的楊武柔,談起每頭豬的神情,就像在談自己的孩子一樣真誠;他憂心這樣的環境,如何叫年輕人接手?

惡劣環境三:

財政部落井下石 取消飼料關稅補助在豬價低迷,以及農委會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的傷害下,沒想到又一道金牌砸下,宣布從今年四月起,取消對進口玉米飼料的營業稅補助。台灣養豬業有近八成仰賴進口玉米飼料,這也是養豬成本中,比重最高、最關鍵的元素。近年,玉米價格一路上漲,○七年,進口玉米飼料每公斤只有十三元,如今已經漲到近十八元,漲幅高達四成;而政府此時卻以財政困難為由,取消原本的營業稅補助,對豬農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這一取消,以楊武柔養豬場裡養殖一萬八千頭豬為例,每個月的飼料費用至少增加四十萬元,一年就要增加近五百萬元。「這五百萬元要找誰去要?豬農只能含淚吸收。」楊武柔無奈地說。

兩年的時間,一個反轉,將豬農的生活從口蹄疫之後,又推入更深的底層。相較兩年前,每公斤豬肉價格七十多元,當時成本只有四十多元,豬農還能稍喘一口氣;而如今,光是玉米飼料價格飛漲,成本直奔六十三元,但去年豬價最低只剩五十五元,這還不計入近期接二連三取消補助的成本。

「這些補助,本來就像政府加在豬農身上的一件件外套;如今,外套一件件強行剝除,要豬農怎麼度過冬天?」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陳政位批評,政府不能把養豬產業當作一般的「夕陽產業」對待,因為這是「絕對不能放棄的產業」。

陳政位直言,「豬農產業事關台灣的糧食政策,是戰略地位極高的農業經濟政策;但這幾年,我看不到農委會的努力。」台灣是全世界最依賴豬肉的國家之一,每人每年要吃掉四十二公斤的豬肉;如果政府不扶植養豬產業,有一天,台灣人都得吃進口豬肉,等於主動放棄糧食的制高主導權。

惡劣環境四:

農委會畜牧業發展預算 十年近乎腰斬數字會說話。攤開農委會每年編列在畜牧業的發展預算,十年下來,近乎腰斬。○四年時,農委會每年編列八千多萬元的發展預算,到今年,只剩下四千二百萬元。

事實上,農委會轄下的中央畜產會、動科所不是不做事,但一來經費有限,更重要的,台灣對豬隻的總量管理做得不徹底,「研發結果根本無法落實到每位豬農的實地養殖現場。」楊冠章說。

「我回來接手之後,自己找數字、做實驗,從不同飼料、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不同育種之中,找出最好的配種,提高遺傳率,也拉高育成率,才勉強撐到現在。」盧建男是少數有高學歷的年輕一代豬農,攤開厚厚的一疊資料在我們面前,把每頭豬編號、統計,自己當起「豬博士」。

但不是每位豬農都像盧建男能當「豬博士」。根據農委會評估,豬農平均年齡超過五十歲,這些老農擁有豐富的經驗與養殖技術,可以養出品種最好、口感最佳的豬;但是他們不懂研發,不會是「豬博士」。

更要緊的是,「豬農」本來就不該是「豬博士」。以丹麥為例,「豬博士」要由政府機構(如農委會的單位)來當,「豬農」的角色是致力把養殖技術做到最好,把「豬博士」的研發成果發揮到極致。

但台灣是「超級豬農」,一手懂養殖,從育種、接生、到育成全部自己來;還要自己研發,嘗試各種可能提高成績的新方法。政府,充其量只剩下檢疫的角色,定期到場檢查豬隻的健康狀態,再多也沒有了。

「汙染防治又是豬農心中另一個痛!」台灣養豬最大縣──彰化縣養豬協會理事長張勝明說,外界對養豬戶的最大批評,就是豬的糞便造成重度汙染。但事實上,為了建造符合環保標準的汙水處理設備,許多知識不足的養豬戶因此受騙,甚至被環保人員恐嚇取財的情事,時有所聞。

「養豬戶不懂汙水處理,更不可能是專家。」陳政位表示,其中投機閃躲,想要因此省下一筆汙水處理費用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養豬戶想要好好處理,不過一來不得其門而入,二來受騙者多,才造成如今許多台灣養豬的汙染問題。

惡劣環境五:

設置千萬防汙設備 政府把責任丟給豬農即使如此,我們實地參觀了楊武柔花了兩千萬元蓋的汙水處理廠,楊武柔說,這還不包括先前因為不符環保規章,拆掉、重蓋的成本。「但有幾個豬農可以花兩千萬元做汙水處理?」陳政位說,汙水處理絕對和規模經濟密切相關,換句話說,養豬未超過一萬頭的豬農,幾乎不可能做出合乎環保標準的汙水處理設備。

「這又回到政府政策了。」楊冠章無奈地說。無法用政策主導做出規模經濟,台灣養豬的汙染問題,終究無解。

在北歐、北美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政府以「園區」方式,形式類似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當地政府將所有畜牧業者集結在一起,汙染問題也統一解決,才是根本之道。

但政府長期以來將汙染問題丟給養豬戶去承擔,將汙染的「惡名」留給養豬戶自己去面對;豬農在這樣的產業生態下,還要追求自我成長,多麼不容易。

從豬價低迷、取消補助,到汙染防治,長期下來,養豬戶背負太多無法承受的成本;於是,許多不堪負荷的小農,只好轉而尋求各式各樣投機的養殖方式,施打各種抗生素、違法藥劑,力求降低養殖成本,過去屢次被測出含有瘦肉精,就是著名案例。

表面上看,這是少數不肖業者壞了一鍋粥,但更深一層探討,又何嘗不是政府長期漠視養豬產業下釀成的悲劇?

一旦被抓到,媒體一曝光,更多人不敢吃豬肉,豬肉價格繼續往無底深淵跌去,也從此跌入惡性的循環裡。

「其實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好吃的豬肉。」楊冠章說,只有用台灣的豬肉,做「蒜泥白肉」這道菜才會好吃;因為相較北歐、日本等地養出來的豬,只有台灣豬沒有腥味,清香好吃,能夠直接以白肉入口。

近幾年來,除了國營事業的台糖豬肉打出品牌,雲林的「快樂豬」、彰化的「健康豬」各有擁護者,證明台灣其實有極佳的豬農,透過優良的養殖技術,生產出好吃又健康的豬肉。只是,豬農們說,這是所有豬農結合地方政府資源,並肩打出的一片天,和遠在天邊的中央政府,沒什麼關係。

這是台灣豬農的悲哀,卻也是台灣豬農最值得驕傲之處。下一次,吃下一口豬肉的同時,想起彰化、雲林一帶的豬農,他們在資源貧瘠的產業生態下,還想力爭上游,我們心存感激,口中的豬肉,不只清香,還會回甘。

蘇治芬帶隊取經

養豬高汙染難題 靠沼氣發電解決台灣養豬產業最為外界詬病的問題,就是豬糞便的汙染。但近年來,有很多人共同努力,讓這個幾十年來的難題,終於看到一絲曙光。

日前,養豬大縣雲林縣長蘇治芬親自帶隊,赴丹麥取經,就是希望將丹麥的沼氣發電廠經驗,在台灣實現;而據悉蘇治芬幕僚也正在研議,將斥資2億元,在雲林縣蓋一座可以處理8萬頭豬糞便的沼氣發電廠。如果順利運轉,將是台灣第一座公有的沼氣發電廠。

此外,頂新集團也有類似的規畫,頂新在台南柳營養了1200頭牛,魏家也是仿照丹麥經驗,想要興建沼氣發電廠。而台糖公司、屏東縣業者也有相關的計畫。

事實上,沼氣發電之所以遲遲未在台灣發展,讓養豬汙染問題延宕至今,最大的問題不是設備投資,而是台電的「買電價格」。

按目前經濟部能源局的規定,台電對沼氣發電等生質能源的購電價格,每度電只有2元多,不僅遠不如對太陽能發電以每度11元購電,連日前爆發台電向民營電廠高價購電的平均價格每度4元,都有一大段差距。

就是卡在價格,讓沼氣發電無法順利推展。「沼氣發電並不是單純地發展再生能源,另外一個重大的機會成本,就是解決養豬汙染問題。如果將此成本納入計算,一定值得台電訂出更高的收購成本。」台灣廚餘堆肥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育徵表示。

目前丹麥有100多座沼氣發電廠,德國、中國、瑞典、美國等國的沼氣發電都在遍地開花,台灣養豬業汙染能否因此找到解決方案?就看政府的決心與魄力了。

吳季剛家族也是豬農 首創「一條龍」銷售台灣豬農臥虎藏龍,其中,讓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幾度穿上他設計衣服的設計師吳季剛家族,也是豬農產業的重要成員。

吳季剛父親吳昆民開設的祥圃實業,是賣各種動物營養品的公司,其中,又以「豬」為最大宗。祥圃的年營收約在10億元,是本土最大的營養品公司。

吳昆民的兩個兒子個性南轅北轍,弟弟吳季剛在紐約時尚圈闖出一片天,而哥哥吳季衡從小卻老愛往鄉村跑。這幾年,在吳季衡希望實現在地健康食材的理念下,祥圃開始往下游發展,而發展出台灣豬業首見的「一條龍」銷售模式。

吳季衡幾年前先在南投草屯買下一座豬場,飼養1500頭豬,接著在雲林豐田工業區蓋了一座豬肉的分切場,再從日商伊藤忠的手上買下「藝多廚食材物流公司」;最後,選在台北京華城裡,開了一家「良食究好市集餐廳」。

吳季衡的想法是,從上游營養品開始,到養豬、分切、物流運送,最後開設餐廳,把好的食物送上桌,一貫式的經營模式,讓消費者可以直接吃到對健康無虞的好豬肉。

吳季衡從小出國讀書,是典型的ABC,但從進豬場工作、分切場的建構,到餐廳與賣場的成立,處處親力親為。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鄉村生活,豬場的工作難不倒他;如果祥圃能建立一條透明的產銷制度,讓消費者吃到更乾淨、更好吃的豬肉,就是他最大的願望。

豬價偏低 豬農幾乎不敷成本── 近年養豬生產成本與拍賣價格

台灣豬

甚至比中國豬還便宜!

中國豬72.6元╱公斤 >台灣豬61.9元╱公斤註:為2013/02/04價格

資料來源:畜產會企畫組

取消口蹄疫疫苗補助

年賺400億外匯時代回不去了!

── 近17年台灣豬肉出口重量與產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64

對沖基金之殤:業績向下 規模向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96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對對沖基金來說,這種矛盾和分離的存在如此明顯,其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正被資金規模的擴張所掩蓋。

從二十多年前對沖基金初具規模以來,整體業績表現從未如此糟糕,與此相反,其吸收公眾資金的能力卻與日俱增,規模更勝以往。

道富銀行和研究機構Preqin對全球約400為對沖基金經理進行調研後發現,他們最大的憂慮在於提高資產規模,投資表現排在第二位,其後是佣金費率。可見,對沖基金經理就算晚上焦慮地睡不著覺,那也是在操心怎樣提高基金規模而不是管理資金。

這個結果雖然令人訝異,但放在整個行業巨變的背景下就容易理解了。對沖基金的投資人曾是富有的個人投資者,但現在大型機構投資者佔大多數,結果對沖基金開始唯機構馬首是瞻,從長期來看,對沖基金和他們的投資人可能都得不到好處。

如何解釋這種糟糕的業績表現呢?

在某種程度上,對沖基金可以將責任推到這五年低迷的外部環境上,但股市在過去五年表現搶眼,僅僅只是購買一些指數基金並且持有一段時間就是個不錯的投資策略。

作為一個資產類別,對沖基金逐漸成長為風險對沖的角色,在股票形勢不好的時候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道防護屏障。

但目前對沖基金的業績普遍不佳,尤其是宏觀對沖基金以及商品交易顧問CTA型基金。過去的五年中,HFRI宏觀對沖基金指數下滑了15.5%,路透CRB商品指數下滑了12.3%,而同期衡量全球股票市場行情的MSCI全球指數則提高了57.2%。

有一些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宏觀對沖基金表現差:

首先,這些基金公司確實在08年金融危機期間賺過錢,而當外部環境變化之後通過同樣的策略保持盈利變得更加不易。

其次,在過去五年間,政治因素在經濟預測中的重要性讓大型機構的投資決策變得難以想像的困難。

最後,英國投資機構的一位顧問指出,隨著最新的政策發展,在"Risk on/risk off"市場的主宰下,所有的證券和資產都同漲同跌,風險資產的波動具有極高的關聯性,對沖基金曾賴以生存的宏觀模型變得不再可靠。

而養老基金則希望波動性更小,股票的相關性更弱(這正是對沖基金所提供的),儘管如此會犧牲投資的絕對收益率。

但問題不僅僅是這些,看看那些股票型的對沖基金,他們在過去五年表現平平,他們通過賣空操作在股價下跌時賺錢的能力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而股票間相關性的提高使得股票的挑選更難。如此可見,基金經理們的選股能力並未給投資帶來任何價值。

儘管如此基金經理們從未停止累加資產。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對沖基金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2.41萬億美元的資產,相較於第一季度增加了400億美元,據HFR數據,對沖基金在今年上半年一共吸引了298億美元的資金流入,接近去年全年的344億美元。

對沖基金是如何做到在業績欠佳的情況下還能吸引如此多的投資呢?

不少趨勢都反映出沖基金行業正在緩慢的完成制度化(institutionalisation),一方面是規模的擴大。芝加哥一家對沖基金研究機構的Ken Heinz表示,來自大型機構的新興資本中,有近一半流入對沖基金,這些機構的資金池如此巨大,以至於分配給對沖基金的比例上升一點點也能讓這個行業的資產規模快速膨脹。

另一方面在於管理方式上的完善。對沖基金業在積極改變自己以滿足新客戶的需求,他們變得更加透明,製做更精良的材料讓養老基金的經理們能夠更好的展示給委託人,同時他們也準備調整費率機制。

在制度化的進程中,對沖基金行業依然有令人不解的地方,如同今天的蘋果、谷歌以及Facebook一樣,他們不再是一群年輕人靠著激情打拚的創業公司,對沖基金行業也在慢慢成熟,只不過他們欠佳的業績表示是否與制度化有關?他們現在的規模已經過了超速增長期了嗎?這些都是養老基金和家庭辦公室對對沖基金進行投資前應該問的問題。

原文作者John Authers,文章刊載於英國金融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