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人跨界搞購物平台 獲利傲視同業 momo超會算 挑戰兩大虛擬通路王

2014-12-01  TWM

滿是選手的跑道上,第一名遠在一公里外,你卻才要起跑,這是momo十年前的處境。而今,那個從金融業跨界的門外漢團隊,已經讓momo躍居台灣電視購物與電子商務巨頭之列,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撰文‧何佩珊

在台灣,說到電子商務,多數人腦中首先浮現的是Yahoo!奇摩、PChome;若論及電視購物,則是東森。但過去幾年,有一家公司在兩大平台都得到好成績,甚至威脅產業龍頭,它就是將於十二月中旬掛牌上市的momo(富邦媒體科技)。

一九九九年,東森創辦第一家電視購物頻道,五年後momo成立,十年來竟幾度打敗東森,坐上台灣電視購物龍頭。而momo也晚了PChome八年才加入電商戰局,只花六年就突破百億元營收,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六.六一元,還超過PChome的五.五七元。

精算力拚獲利

嚴控成本,賺進口袋才算數為何momo總能後發先至?原來早在十年前,富邦集團大董蔡明忠與二董蔡明興就注意到數位匯流趨勢(即電信、網路和電視相互融合的潮流),○四年成立momo電視購物台,由富邦金控投資長林福星出任董事長,總經理則由熟悉消費與零售市場、時任富邦直效行銷公司總經理的林啟峰擔綱。

林啟峰不否認,momo成立初期,靠富邦響亮招牌很快建立起消費者和供應商的信賴,卻也面臨只能在非主流頻道播放的窘境;而且光搭建攝影棚、購買機器、聘雇人力等,開頭幾個月就燒掉大半股本。

林啟峰強調,富邦集團向來是親兄弟明算帳,除了初期的四.五億元資本額,從未向富邦拿過一毛錢。「當時大家的壓力真的很大。」林福星說。這樣的劣勢,卻更凸顯出這個金融跨界團隊經營的獨到之處。

「我的老闆都很會算。」林啟峰所說的老闆不只是林福星,也包括蔡明忠與蔡明興。據了解,momo在富邦集團的營收、獲利占比雖不高,卻是蔡家兄弟眼中數位匯流布局的重要棋子,因此常在營運上給予指點。

對成本效益的精準掌控,就成了momo經營的特點。林啟峰在成立第三個月決定,「我們要看的是賺進口袋裡的錢。」策略看似平凡,實際上很大膽,畢竟龐大金流往往被視為與廠商談判的重要籌碼,momo卻有另一套思考。他舉例,假設一顆鑽石二萬元,獲利只有一千六百元,但若一件八千元的外套,獲利比鑽石高,那momo寧可將更多資源投在外套,即使鑽石的營收容易做大。

而今年三月關掉momo購物三台的決策,更是顯著實例。對即將申請上市的公司來說,此舉不僅可能影響營收,還會引來市場對電視購物前景的質疑。但momo精算後發現,多養一個頻道可能會做大營收,實質利益卻不如付出的成本;今年結束的momo百貨與藥妝通路,也是基於相同道理。

「金融業的訓練,讓我們的邏輯思考非常犀利。」因此不容易陷入數字迷思,這也是為什麼momo購物台成立第十二個月,就寫下電視購物業者單月轉盈的最快紀錄。

商品力飆業績

把電視購物情境搬到網路上電視購物漸入佳境,但林啟峰很清楚這只是第一步,「十年前大董找我來,談最多的其實是行動購物和三網合一。」因此,他在○八年進軍電子商務。

但電商進入門檻低,競爭程度卻很高,如何在強敵環伺中被看見,是momo的第一項挑戰。首先,他們利用二十四小時播放的購物台行銷momo購物網,並主動發送折價券簡訊給電視購物會員,引導他們轉入網路,成功打響第一炮。

當然,momo也知道不能只吃老本,更要引進新客群,而這個由電視購物人領導的團隊,打出了不一樣的戰術。「我們把電視購物那一套搬到網路上來。」momo網路型錄處處長謝友甄說,他們出借自家電視攝影棚給網路商家使用,並運用電視購物特有的銷售邏輯,不像一般電商訴求品項多,momo更強調單一商品短期內大量銷售的「商品力」。

網購女裝業者OB嚴選營運長張祐誠深表贊同,例如momo會告訴供應商,一個月商品不用準備六百款,只要五十款、甚至十款黃金商品就足夠,因為這樣不僅能放大單款商品出貨量,同時也減少刊登上架的人力成本,等於用三分之一的力氣做到相同業績。

林啟峰說,在電視購物上熱賣的商品會同步在購物網上架,反之亦然,兩個平台同步拉抬,將銷售規模快速放大。結合兩個看似衝突的通路激發綜效,就是momo短時間將網購平台排名往前拉的重要原因。林福星為團隊豎起大拇指:「我們東西賣得比別人便宜,卻賺得比別人多,確實有兩把刷子。」成立至今十年,momo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但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王義智提醒,momo的營收規模和國際電商相比還是相對小,而且台灣電商市場會愈來愈擁擠,未來一定要走出去。這一點林啟峰也清楚,加快腳步邁向國際,就是他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

富邦媒體科技(momo)

成立:2004年

董事長:林福星

總經理:林啟峰(左二)

資本額:12.78億元

主要業務:電視購物、網路購物、型錄購物

近3年EPS:

2012年 4.36元

2013年 4.39元

2014年前3季 6.61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91

【手法定輸贏】獲利和虧損的幅度(magnitude),才最重要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12/magnitude.html

若閣下的交易記錄,贏的比率高,但整體合計還是要輸,或僅打和,原因只有一個:用麻雀術語解釋,就是「雞糊搏爆棚」;商業的術語,則是「高風險、低回報」。

以附表作解釋,如果50(風險)1(利潤),命中率要達98%,才能打和。

31,要4次交易中贏3次,才夠打和(尚未賺錢)

21,打和率是67%



經常看對,不代表一定贏錢,反而獲利和虧損的幅度(magnitude),才最重要。


大家下次重看索羅斯的名言:"It's not whether you're right or wrong that's important, b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when you're right, and how much you lose when you're wrong"時,或有另一番體會。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教學篇】IB基本功#2 - 「市價成交」指令: http://on.fb.me/1I38nkn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48

助台灣一哥進頂級車隊 美利達將挑戰獲利新高


 
2014-12-08  TWM

 

二十六歲的台灣自行車賽車一哥馮俊凱,十一月底進到美利達公司試騎多種頂級車款。一個月前,美利達簽下他進入掛名贊助的義大利藍波車隊,成為首位進入世界一級車隊選手的台灣人。

促成這件美事的美利達,近年來靠著贊助車隊而形象大有斬獲。董事長曾崧柱十分興奮,他說,美利達已從登山車之王飆升公路競賽車王牌,下一步將要挑戰賽車隊之王。

美利達品牌這一年來在賽事成績單上奪冠發威,世界冠軍Rui Costa,騎著美利達提供的REACTO,完成Tour de Suisse環瑞士賽三連霸,年度環海南島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也贏得「衝刺王」獎項。

來自苗栗的馮俊凱懷著奧運夢想,二十三歲即拿下二○一一年美國超級周黃衫總冠軍,近三年更蟬聯「國際自由車環台賽登山王」三連霸,實力堅強,曾崧柱贊助他進入車隊,彼此相得益彰。

在官網上熱賣冠軍車種的美利達,第三季單季EPS(每股稅後純益)衝出三.三三元的新高紀錄;前三季EPS突破八元關卡,來到八.一元,緊緊壓迫巨大,繼續創造歷史新高,被法人看好今年可再賺進一個股本,刷新獲利紀錄。曾崧柱自二○一二年底正式接班以來,「高價值」路線成果大爆發,戰果連連,這位「藍波」任誰也不敢小覷。

(林麗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00

折讓獲利法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312594

  供股權出現大折讓,至少提供了兩種賺錢機會,第一種是有風險的直接買來供股,第二種是套取差價的利潤。

  天,蒙古礦業(975市價處於0.39元之時,其供股權2999竟然跌至0.01元,以供股價0.28元計算,應該值0.11元,折讓高達90.9%,假設股權,轉眼已經升至0.024元,升幅1.4倍,已經可以獲利

  昨天,蒙古礦業再次0.52元之際,本應值0.24元的2999竟然於0.016元紋風不動,折讓高達93.3%,朋友說,價錢買入股,成本為0.296元,只要開始買賣股價於0.3已經有利可圖,縱使跌破可以去,機會脫身,結果時,2999反而上升,轉眼升到0.039元,又是1.4倍,考慮已經可以獲利

  買來股,其實自己自己,打算,萬一真的考慮股,知道一旦進行股,至少時間資金困,跌破股價風險,確是劃算,獲利實際

  其實,這就是炒作供股權的竅門,所以我才說「大不了供股」這五字真言就是「贏錢秘笈」的原因。

  沒有風險做法就是差價,風險

  羅馬集團(8072例,股價已經價錢,假設的0.03買入,今天成本為0.48元,虧損相信股價縱使昨天至0.2或是的0.104賣掉的,已經蝕,現在

  昨天為0.179元,雖然股權8387市為0.01元,可是如果懂得買賣容易以0.005的,假設以0.179賣掉貨,以0.005買入8387以0.09進行股,成本為0.095元,取8,400元,這樣完全沒有風險,為什麼差價持有沒有變化,銀行了8,400元。

  前天,再次險,市場了560.007了8股8387,期望帶動股權升,於0.015嘗試沽,順利可以獲利1.1倍,昨天股價由0.134至0.2元,理論上值0.11元的8387竟然紋風不動,仍然處於0.01元,折讓高達90.9%,歸根究底因為多8387於0.002元,甚至0.001於0.01賣掉已經可以獲利4或者9此,8387最後買賣那8可能

  然而,所以買8已經打算進行股,供股的為0.097元,昨天價0.179計算,有6,560利潤,只要出來買賣股價低於0.1仍然有利可圖,跌破01元那就無話可說了。

  當然,還有最後招,就是放棄股,損失只是560而已,儘管如此,仍然嘗試以0.011-0.015之間賣掉,希望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26

百年老店轉進智慧科技 翻轉千億日圓虧損 NEC靠三個努力 獲利創十年新高

2014-12-15  NCW

 

誰說只有消費性電子市場的錢才好賺?淡出PC與智慧型手機市場,靠著瘦身、重整優勢,NEC同樣可以從千億日圓的虧損泥淖,重回獲利成長軌道,不只上半年較前一年由虧轉盈,股價也創下十年新高,到底NEC怎麼辦到的?

撰文‧周品均

沒有它,日本三一一地震新幹線就無法即時停駛,沒有它,就沒有台灣連鎖超商龍頭統一的物流系統,沒有它,就沒有日本與香港海關的臉部辨識系統,它是第一家提出結合電腦與通訊的日本百年老店—NEC(日本電氣)。

二○一一年,這家日本排名前五大電子公司面臨年度虧損一千一百億日圓,裁員、退出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壞消息不斷;三年後,NEC從智慧城市、智慧安全監控、智慧購物領域都搶下不少訂單,二○一三年會計年度獲利三三七億日圓,不僅是連續第二年揮別虧損困境,還創下○四年以來新高,NEC股價也在今年創下五年來新高。

第一步 砍掉沒競爭力業務離開PC、智慧型手機戰場在最危急的二○一○年,遠藤信博上任NEC社長救火,他一上任就提出代號為「V2012」的中興計畫,爾後又提出「2015中期計畫」,他的目標不只要止住NEC虧損,還要翻轉NEC這個老牌企業。

攤開NEC財報會發現,它面臨的大問題就是營益率低迷,即使是近十年淨獲利最多的○四年,營益率也只有三%。遠藤信博深知這項劣勢,他上任後的一項策略就是要提升NEC的獲利能力,目標達到五%的營益率。

所以,遠藤信博第一步就大刀闊斧替NEC瘦身。先是在一一年,將競爭力低迷的PC業務分拆,與聯想合併。

但只有這樣還不夠,一三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競爭激烈,遠藤信博再開第二刀,退出智慧型手機戰局。那一年,光是蘋果iPhone就拿走了泰半的日本手機市場,更別提三星、索尼等強勢品牌,NEC根本沒有機會。

直至現在,NEC仍在不斷砍掉沒有競爭力的部門,今年三月又將網際網路服務供應(ISP)賣出。過去三年,NEC的營益率分別為二.四%、三.七%與三.五%,已經有緩步好轉的跡象。

第二步 專注軟硬體整合

投入智慧城市、防災服務

「我們的目標是透過充分利用資通訊科技,更有效利用能源,達成夢想更美好未來的願景。」遠藤信博說得激昂,比起索尼想辦法在消費市場留有一席之地,遠藤信博的想法不一樣,消費市場不是NEC的強項,相反的,營益率相對較高的政府標案與商用市場才是NEC的主戰場。因此,瘦身後的NEC專注在軟硬體整合的各項產品,甚至在今年投入一五○億日圓,為的是繼續投資在軟體、雲端服務與大數據的發展。

NEC這幾年的改變,看在NEC台灣總經理李柏亨眼中,他這麼說:「在三一一地震發生後,全球對於防災與安全監控的需求增加,NEC不僅有導入日本防災系統的多年經驗,還有海纜、衛星產品輔助的優勢,這正好是NEC的強項,也是公司近年來營運好轉的一大關鍵。」實際來到NEC年度技術火力展示iEXPO日本現場,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智慧城市、防災的各項服務,從地下水管監控、蒐集災情的防災平台,到高精準度的人臉辨識系統、監控與判讀人流的產品,這些解決方案產品講究的不只硬體要強,軟體支援也要跟得上。

「NEC是全球唯一有通訊與電腦技術,又有軟體優勢的企業。」熟悉日本產業發展的台日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副主任葉武松不諱言,比起台廠只有硬體優勢, NEC軟硬體整合能力強,成為翻身的重要利基。

第三步 產品賺「聰明財」條碼掰掰,新世代購物方式不只是政府標案導向的安全監控產品,NEC商用產品表現同樣突出。舉NEC打入台灣連鎖超商7-ELEVEn、日本便利商店LAWSON的產品為例,未來,我們可能在商品上再也看不到條碼,只要用鏡頭輕輕刷一下,就能靠著NEC的物體辨識系統來分辨出你買的是哪一款商品,就連蘋果的種類,不管是五爪蘋果或富士蘋果,都能分辨得出來。

「有時候,你明明知道手中拿的是什麼物品,條碼卻怎麼都刷不出來,必須仰賴條碼數字,未來若直接辨識商品,就可減少麻煩。」一名參展的流通業者對這項技術表示相當期待。

李柏亨更進一步透露,這類結合雲端、影像分析等創新技術產品,最快明年就會引進台灣市場,充分展現NEC強大的軟、硬體整合能力。

另一方面,遠藤信博也進行集團管理效益改善,以及市場布局策略的轉變。「過去NEC銷售市場以日本國內為主,但中長期目標是擴展海外市場。」葉武松指出,日本國內市場趨於飽和,難有大幅成長,NEC必須積極走向海外市場。從去年財報來看,NEC來自海外的營收貢獻僅有一八.七%,但NEC中華圈本部長塚本武就直接點出目標,「一五年要將海外營收占比拉升到二五%。」檢視NEC成績單,今年四月到九月的半年度營收是一.三二兆日圓,年減四%,稅後淨利卻成功從去年同期虧二六二億日圓轉盈,達到一二五億日圓。NEC是日本企業的縮影,更是台灣科技業的借鏡,NEC用自身故事證明,就算不賺智慧型手機的消費電子財,一樣可用軟硬體整合優勢,翻轉千億日圓虧損。

日本電氣(NEC)

成立:1899年

負責人:遠藤信博(圖)

市值:1兆日圓

主要業務: IT解決方案、網路解決方案、電子裝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30

油企難題:繼續對沖還是獲利離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752

美國和中東之間看不見硝煙的“原油戰爭”還在繼續,誰輸誰贏還未見分曉,但海灣國家已經在坐等美國企業失去最後一層保護傘——對沖。

很多西方油企在油價熊市中為了保護自己的收入,會選擇在金融市場上對油價進行部分對沖,而這些對沖總有一天會到期。

路透社報道,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官員們希望看到,當美國的油企完全暴露在如今的油價水平下時,這些企業將減少新油井的開發,隨後美國的產量增長也將陷入停滯,此時的原油熊市也將進入尾聲。

原油價格半年多來下跌了超過50%,如今徘徊在50美元附近。布倫特油價本周一跌破每桶55美元,創2009年5月以來最低點。德意誌銀行表示,WTI油價可能在50美元/桶的價位停留幾年時間。

對於很多做空油價尋求保護的公司來說,此時選擇落袋為安還是選擇繼續對沖成了問題。

“有一些公司在年初或年底前處於對沖狀態,所以我們需至少要等到第一季度結束後才能看到發生了什麽事,”阿聯酋能源部長Suhail Bin Mohammed al-Mazroui上個月對媒體表示。

不過這種期望大部分是基於幾個月前的企業三季報,這是最後一次油企們公布自己從對沖操作中的獲利情況。同時隨著油價跌跌不休,毫無反轉跡象,所以仍然有一部分企業會選擇繼續進行新的對沖操作以保護自己在今年能夠順利運營。

花旗全球首席商品分析師Ed Mors認為,“OPEC不應期待美國頁巖油增長在今年上半年受到沖擊,生產商的對沖行為也會稀釋掉大部下半年可能受到的沖擊。”

目前為止還不知道有哪些公司將延續對沖操作,新的對沖策略將在本月底集中公布的四季報中體現。

根據油企們三季度的財報,例如依歐格資源、阿納達科石油公司、戴文能源以及諾貝爾能源等公司已經在90美元或更高的水平對沖了2015年的部分產量。

而反應了美國非金融企業對沖行為的期貨及期權凈空倉數據,從8月份的1500萬桶升至上周的7700萬桶。

對於那些在90美元附近便通過互換合約做空的油企來說,如今買回平倉一桶可獲利30~40美元。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是一筆可觀的現金。而2015年60美元/桶的看空期權如今只要9美元,將互換合約的獲利用來在期權上套保可以買到4倍於原來的量。

目前只有兩家公司已削減對沖頭寸獲得現金。

頁巖油先鋒企業——大陸資源公司9月份時選擇將4.33億美元對沖獲利落袋為安,這使得該部分產量之後面臨了20美元幅度的油價下跌,尚不知後續該公司有無新的對沖操作。

而上周二,一家小型油企American Eagle Energy宣布其了結了41.4萬桶原油對沖頭寸,獲利1300萬美元以改善公司現金流,盡管該公司已經宣布將在2015年停止開發油井直到價格改善。該部分頭寸是在前年12月份以89.59美元做空的。

這兩家公司的舉動正是OPEC所期望的。不過相對應的,當越來越多的公司停止做空對沖,新開發油井的速度減緩,油價下跌的速度也將越來越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41

成長引擎柴火燒盡 一五年將回歸平淡 國銀獲利爆發是曇花一現?

2015-01-05  TWM

 

國銀在二○一四年繳出史上難得的獲利佳績,但愈來愈多人開始擔心,過去一年讓銀行賺滿荷包的許多因素,都不具有延續性,未來一年,國銀獲利表現恐將從絢爛歸於平淡。

撰文‧張譯天

二○一四年堪稱國銀獲利爆發年,整體盈餘上看三千億元,創史上最高,反映到員工的年終獎金,平均都有四到七個月,較往年高出許多,其中獲利居公股行庫龍頭的兆豐銀,平均更將近八個月,華南銀行最績優的理專,甚至有二十個月以上,讓其他行業稱羨不已。

根據金管會統計,一四年截至十月底,國銀整體稅前盈餘高達二八四二億元,已經超過一三年全年的二五七六億元水準,與一三年同期相比則大幅成長了二六%;這個數字,也是自一○年「金融海嘯反彈年」以來最高的成長幅度。不過,愈來愈多人開始憂心,國銀在這一年的好表現,恐怕只是曇花一現。

兆豐金控董事長蔡友才日前就表示,一五年銀行業獲利可能比一四年衰退,而根據惠譽信評公司日前所發布的「台灣銀行業二○一五年展望」報告,未來一年,國銀獲利雖然仍有成長,但整體表現亦將「從絢爛歸於平淡」。

扣除一次性獲利

成長率恐低於六%

「六%」,這是惠譽在報告中所提出的國銀一五年獲利成長預估;雖然仍較一四年有所成長,但這個六%的數字如果成真,卻將會是過去九年以來,國銀獲利成長的最弱表現。

此外,由於惠譽並未算入部分業者在一四年發生的一次性獲利,因此實際上,一五年的成長率恐怕比六%更低。

「絕對不會像一四年這麼漂亮!」惠譽信評副總經理李信佳說;出身投資銀行的李信佳,目前在惠譽負責亞太地區金融機構信用評等,他分析,獲利成長恐將明顯減緩的原因,主要在於「一四年的引擎都會減速」。

首先,一四年國內銀行業者最主要的獲利成長動能,在於海外業務,其中,海外放款的增加,為利差上升的主要原因,例如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業務加速開放,其獲利成長約達六六%,占整體獲利將近三成;「看得出來,海外市場是一四年台灣銀行業的重要成長引擎。」

海外放款恐減緩

牽制業者成長動能

的確,據金管會統計,一四年前三季國銀OBU及國外分支整體稅前純益達九五四億元,超過一三年全年的八○八億元,表現極強。

但李信佳話鋒一轉,「然而,海外獲利的絕大部分來源,還是中國市場;而在對中國市場授信部分,多家銀行卻已經接近上限了。」換言之,除非金管會能進一步放寬對中國企業授信的額度限制,否則,一四年銀行業最重要的獲利引擎,未來難再提高推升業績的火力。

從數字來看,相較於一三年底,國銀力拚中國市場授信的現象的確明顯,一四年截至第三季底,國銀整體對陸曝險(對中國授信、投資、拆借)總額度占上年度淨值比率約為六九%,而在一三年底,這個數字僅有五八%。

其中,比率增加最多的是彰化銀行,一三年底時僅有三七%,一四年第三季末則已經達到八四%,此外,如台北富邦、元大、日盛等銀行,也都能看到對陸曝險比率明顯提高的狀況。

「授信額度已接近上限,而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過,未來決不會放寬對大陸的授信額度,因此明年海外放款的成長恐怕也將會逐漸放緩。」李信佳說。

兩大慘業黑翻紅

呆帳準備壓力減輕

亦有外資分析師指出對陸曝險接近上限的另一層問題,「陸企普遍體質不佳,透明度也低,未來若中國經濟動盪,將造成國銀不小的負面壓力。」中國經濟是否動盪?這是屬於目前難以預料的「黑天鵝」層次問題,但一四年銀行業獲利暴衝的另一個因素,卻也和產業結構的轉變高度相關。

分析師指出,面板和DRAM兩大「慘業」,往年表現都不如預期,造成提列呆帳的增加,壓縮到獲利空間;由於今年整體景氣反轉,讓年年虧損的兩大產業今年有了較佳償債能力,銀行為呆帳準備的壓力減輕,直接反映在業者的獲利上。

一個可以參考的數字是,一四年前十月,國銀每月平均轉銷呆帳的金額為十七‧九億元,這是十五年來的最低紀錄,也明顯低於一二、一三年的每月轉銷呆帳二十億元以上水準。「銀行獲利轉佳的原因之一是甩掉拖油瓶,但這個因素不會繼續推升未來獲利,反倒必須開始擔心對陸曝險過高之後,會不會有新的拖油瓶。」當然,不能否認國銀的整體競爭力在一四年的確有所進步,以十月底的數字看,全體國銀的ROA(資產報酬率;稅前純益除以平均資產)為○‧七一,高於一三年的○‧六八;但以這樣的改善幅度,銀行業要繼續維持亮眼的獲利成長表現,恐怕仍賴政府更多的開放政策與業者更進一步的努力了。

2014年國銀獲利成長暴衝—— 前10 月成長30%以上銀行業者

銀行 稅前純益

(億元) 較2013年

同期成長(%)

中 信 358 83

兆 豐 260 35

北富銀 209 72

國泰世華 190 30

永 豐 123 30

華 南 120 30

京 城 52 34

中小企銀 45 55

元 大 43 46

渣 打 32 32

陽 信 20 42

星 展 8 108

華 泰 5 30

註:截至2014年10月底 資料來源: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41

央行發文支持移動金融 互聯網金融股再獲利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82

u=4233916625,4009116484&fm=21&gp=0

央行網站發布新聞稱,人民銀行印發了《關於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明確了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方向性原則,即遵循安全可控原則、秉承便民利民理念、堅持繼承式創新發展、註重服務融合發展。

同時,《指導意見》提出了推動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的保障措施,指導商業銀行和銀行卡清算機構積極落實國家網絡安全和信息技術安全有關政策,優先采用自主可控的產品及密碼算法,加強移動金融賬戶介質標準符合性管理,增強移動金融安全可控能力,有效保障移動金融應用流程的安全性。

《指導意見》還指出要加快構建安全可信基礎環境,發揮檢測認證的質量保障作用,推動標準落地實施,切實保障客戶資金和信息安全。

《指導意見》強調移動金融是豐富金融服務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發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推動移動金融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有利於拓展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

央行表示,《指導意見》將對中國移動金融技術創新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於加快移動金融在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效滿足社會大眾對安全便捷金融服務的需求,對提升我國金融普惠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移動金融技術發展意見的發布,給相關行業帶來直接利好。海通證券此前表示,互聯網金融產業鏈有三條投資主線:擁有流量入口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金融企業、轉型的金融IT公司。其中,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流量入口價值最大。

騰訊財經援引的業內人士認為,A股公司中,涉足手機智能卡的東信和平、恒寶股份;涉及近場支付技術的證通電子、新國都、新大陸;涉及移動支付標準的國民技術;以及為支付平臺提供解決方案的衛士通、南天信息等均值得關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66

武媚娘封胸才復活 股東范冰冰保住四億獲利

2015-01-12  TWM

 

近日中國娛樂圈最紅的連續劇,非湖南衛視播出的《武媚娘傳奇》莫屬;連帶炒熱的話題,還包括飾演武則天的女星范冰冰。她不僅在片中大秀身材,也因為認股《武》劇製片商浙江唐德影視,日前通過中國證監會審批、即將在創業板掛牌,被視為大賺八千萬人民幣(約新台幣四億元)的女星致富代表。

不過,「范爺」這筆財富要兌現還得等個三年。因為范冰冰雖持股二.一五%,為公司第十大股東,但受閉鎖期限制,股票掛牌後三年內,股權都不能轉讓或賣回公司。

再者,中國政府規定,國家廣電總局有權對所有電視劇播出的總量、時機、內容「進行宏觀調控」,對影視類股的股東而言,潛在風險不言可喻。以《武》劇為例,僅是因女演員裸露尺度較大,播出硬是被中止,修剪所有胸部鏡頭,幾乎只剩臉部片段,才獲准重新播映,被網民譏為「大頭娘娘傳奇」。

由此可見,無論被賦予多高的本益比,「具中國特色」的修剪政策,都將是影視產業大敵。范冰冰已經貴為一線女星,或許不太在意這筆帳面獲利,但想投資相關個股的散戶,則需要小心提防。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427

摩根大通笑傲“瑞郎風暴”獲利3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73

瑞士法郎,瑞士央行,歐元,摩根大通,JP Morgan

本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取消歐元對瑞士法郎的匯率下限後,瑞士法郎應聲急漲。花旗和德意誌銀行這樣的知名投行估計因此損失過億美元,摩根大通可能是少有的贏家。昨日彭博社由知情者處獲悉,在瑞士央行掀起瑞士法郎暴漲的“風暴”當天,摩根大通的外匯交易員獲利合計約2.5-3億美元。

昨日彭博報道還援引知情者消息稱,摩根大通告訴客戶,會在歐元兌瑞士法郎跌至1.02時了結所有相關交易,因為15日當天歐元兌瑞士法郎一度從1.20跌到接近0.85。這一決策使摩根大通的交易員能迅速評估持倉,相應買入或賣出瑞士法郎。摩根大通的發言人對此消息未予置評。

本月15日,瑞士央行宣布放棄維持三年的歐元兌瑞士法郎1.20下限,當天瑞士法郎對歐元漲近28%,當周累計漲幅達41%。

瑞士法郎,瑞士央行,歐元,摩根大通,JP Morgan

15日當天,多家外匯券商集體爆倉,德意誌銀行、花旗這樣的華爾街大投行估計損失約1.5億美元。當周彭博獲悉,損失2.25億美元的福匯集團(FXCM)獲得了投行Jefferies集團母公司3億美元救助貸款。對沖基金大佬Marko Dimitrijevic旗下管理8.3億美元資產的基金幾乎損失全部投資資金,將要清盤。

但摩根大通、高盛和美國銀行此後均表示,瑞士法郎匯率大漲對他們的交易影響很小。美國銀行的CEO Brian T. Moynihan本月20日接受CNBC采訪時說,瑞士法郎匯率波動對該行沒有很大影響,但該行的確獲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