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在上市風口上的華大基因,因為更新了招股書而點燃了外界關註的熱情。值得註意的是,華大基因的利潤從2014年的5852.98萬元躍升至2016年的35001.75萬元。
從其主營業務看,在2014年以前,科研服務是其盈利的主要貢獻版塊,而從2015年開始,生育健康業務超過科研服務成為華大基因主要的盈利版塊。
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商業化逐漸成熟,加上二胎放開,高齡產婦對無創產前檢測需求增強,基因檢測在生育健康方面的應用成為目前基因檢測行業的最大一塊“金礦”。
這塊“金礦”的開發潛力有多大,競爭者格局目前又是如何,未來將發生哪些變化,值得投資者持續關註。
生育健康市場潛力巨大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這項廣泛應用於孕媽身上,對於唐氏綜合征相關染色體的無創檢測方式,在近三年來迎來高速發展期。
“2016年,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一年就完成100萬例,過去一年相當於過去6年的檢測量,占全球總檢測量的四分之一還多。”這是華大股份CEO尹燁在近期召開的國際基因組大會(2017ICG-RH)上發布的一組數據。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量的飛躍,和華大基因的利潤業績增長保持了一致性。
其招股書顯示,2016年四類服務帶來的營收分別為,92906.91 萬元(生育健康類),32913.85 萬元,38327.38 萬元和5940.36 萬元。尤其生育健康類增長迅猛,2014 年至 2016 年,生育健康類服務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61.43%。 2014 年至 2016 年公司生育健康類業務檢測樣本總量分別為 42.51 萬例、73.10 萬例 和 146.73 萬例。
2014年,可以說是華大基因業績遭遇重創的一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半年,上遊供應商 Illumina擡高試劑價格導致成本上升。2015年華大基因又經歷了一次高管離職創業的震蕩。
但從報表上看,2015年和2016年華大基因利潤實現飛躍式增長,尹燁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說,華大在自己的平臺上打了一場絕地反擊戰,因為自己的測序儀上來了,就能重新引領。現在已經沒有人能擋得華大基因的發展。
毫無疑問,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成為目前各基因檢測公司的主打產品。
除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外,生育健康類產品還包括,孕前夫婦遺傳病攜帶者篩查、孕中流產查因、胎兒宮內異常查因、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單基因病診斷等領域,這些產品可以說貫穿婚前、孕前、產前、新生兒等整個生育過程。
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按照每年1700萬新生兒數量來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僅占覆蓋了不到20%的市場,隨著檢測成本的降低,如果每年每個孕婦都能接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以最低500元每人(目前價格各地從855元到2500元不等)的價格來計算,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85億元。再加上不孕不育,流產以及出生缺陷的增加,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市場將超過百億元。
但這一市場目前仍處於教育醫生,獲取各級醫院合作的階段。中華胎兒醫學基金會主席劉子建在2017ICG-RH上表示,過去五年,產科領域最重要的進展就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雖然它還是一個篩查而非診斷,但是作為一種篩查手段,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比過去任何方法都好。往後三到五年,當每個人都能承擔這項檢測的時候,它就會替代超聲和血清篩查,這個時間會來得非常快。同時,隨著技術發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還會篩查性染色體,大片段染色體缺失、重複,以及一些單基因疾病,當然其中的倫理考慮也非常重要。
一位來自福建的三甲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目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普及率還不高,很多三四線城市的醫生並不知道這項檢測,未來普及率會更高。
除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項熟知的檢測外,更多生育健康類產品需要在教育醫生以及科普的進程中提高市場占有率。尤其在新生兒階段的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單基因病診斷等以篩查、診斷疾病為目的基因檢測,很多家長以及醫生並不知道其重要性。
一些家長更願意為孩子花錢做所謂的“天賦基因檢測”,這項產品迎合了很多父母“因材施教”的功利心態,但已經被諸多業內人士評為“騙子”或“不靠譜”產品。
基因啟示錄CEO高瑞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養育”的概念需要普及,如果孩子一出生就做新生兒基因檢測,相當於獲得一份生命說明書。比如,新生兒基因檢測可以測出新生兒患罕見病的風險,7000多種罕見病中80%為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性疾病,約50%罕見病在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雖然患病幾率很低,但是一旦患上,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百分之百的。一些罕見病孩子被父母帶著到處求醫,可能被誤診為腦癱、發育遲緩等,延誤救治,後悔莫及。同時,新生兒基因檢測還可以提供孩子一生的個體化用藥信息,避免不良用藥反應。
高瑞曾在華大基因擔任研發總監,後離職創立了專註於嬰幼兒基因檢測的基因啟示錄。
根據衛計委數據,預計到 2024年,中國兒童人口有望達到 2.65 億。未來,“精準養育”的概念一旦被更多人接受,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的市場的確蘊藏著更大的空間。
“掘金者”競爭激烈
如果說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市場是一座“金礦”的話,掘金者也逐漸增多,尤其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方面,且競爭版圖已經基本確立。
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為代表,目前,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參與者是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博奧生物、安諾優達、 凡迪生物、達安基因、Sequenom(已被LabCorp收購)、Verinata Health(已 被 Illumina, Inc.收購)、Ariosa(已被瑞士羅氏公司收購)、LifeCodexx、Natera。
其中,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博奧生物、安諾優達、凡迪生物、達安基因主要分布在中國和南亞市場;Sequenom、Natera、Verinata Health、Ariosa 主要分布 在北美市場,而 LifeCodeXX 專註於歐洲市場,僅有 Sequenom 公司涉足大洋洲市場,在澳大利亞設有分部。
市場競爭加劇風險,成為華大基因招股書所列的21項風險因素中的首位。
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這些機構多來自於“華大系”,雖然華大基因成為行業的黃埔軍校,但也為自己培養了一些競爭者。還有一些曾醫療機構資源的檢驗中心也轉向基因檢測服務,比如金域檢驗、迪安診斷等,一些實力強的醫療機構也自建實驗室,自行開展基因檢測服務。
雖然,華大基因在技術、資質,實驗室規模和布局、基因組數據庫方面有優勢,但其招股書中也稱,市場開發能力有待加強。
在生育健康領域,華大基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貝瑞和康,2016年12月,貝瑞和康借殼天興儀表登陸資本市場。根據財報,貝瑞和康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的凈利潤分別為3607萬元、3687萬元、14220萬元。但在借殼交易中,貝瑞和康承諾 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的凈利潤(特指貝瑞和康相關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 22840萬元、30920萬元、40450萬元。從這一承諾看出未來市場競爭的激烈。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檢測成本的下降,生育健康類產品業務模式也將變得多樣化,未來O2O、代理、專 利授權的業務模式將逐步出現,當然行業整合也將逐步加強。
力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
從銷售方式看,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成本的降低,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通過和政府合作的方式進行推廣將逐漸成為可能。
目前,各大公司和政府合作進行的銷售雖然不多,但已經開始嘗試。以華大基因為例,河南長垣、重慶渝北、貴州黔西南、安徽太和等地政府都通過和華大基因合作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等健康篩查列為民生項目。
華大基因招股書顯示,2016年政府合作的方式銷售額達到14944.28萬元 ,2014年這一數據為8622.14萬元。
河南長垣縣委書記武勝軍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自2015年6月開始,長垣縣連續兩年,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檢測和新生兒遺傳性耳聾檢測、婦女宮頸癌基因篩查等健康篩查項目列為民生實事,覆蓋全縣婦女兒童,檢測費用和保險費用全部由縣財政負擔。
長垣縣向第一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長垣華大醫學檢驗所成立以來,歷時10個月,已為全縣9537個產婦、8709個新生兒和35181名婦女開展了相應的檢測,避免了15個唐氏兒出生,讓461名宮頸癌病變婦女及時發現病情,及早就醫,避免了因病返貧。
武勝軍表示,政府是否願意采取這樣的方式,取決於如何認識問題和看待問題,政府每年花費1000多萬,從財力上完全可以接受,同時做到了提前預防。
按照華大基因的規劃,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下一步發展的核心點是立足華大國產測序儀,實現降價全覆蓋。
尹燁表示,納入醫保的前提是成本必須要讓國家接受,傳統唐篩平均價格300元,無創終端價如果控制在100美元左右,預計就具備了納入醫保的條件。
深圳目前已經納入醫保,定價855元,其中政府醫保補貼455元,但是在國內其他地方沒有社保補貼,價格在1500--2000元左右不等。
尹燁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只要價格降下去,在專家層面、政策層面達成共識,就能推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全國的發展。對於把這一項目納入醫保需要有一個基本判斷——這個技術是一個商業項目還是民生項目? 尹燁說,這應該是全民覆蓋的民生項目,應該像當年消滅血吸蟲、天花一樣,讓每一個孕婦,以合理的成本價享受這個項目。
截至4月12日,已有20家煤炭板塊上市公司公布了2016年年報,僅3家公司當期凈利潤出現虧損。剩余公司中有7家實現扭虧為盈,10家公司凈利同比明顯增長。行業分析師指出,煤炭板塊年報表現主要得益於行業供需面改善和煤價上漲。而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價格上漲趨勢,還有望繼續支撐板塊一季報業績,並成為二季度板塊行情的重要邏輯。
Wind數據顯示,申萬二級行業的36家煤炭板塊上市公司中,已有20家披露了2016年報,*ST大有、蘭花科創、安泰集團出現虧損。其中,*ST大有全年凈利潤虧損達19.6億元,較前一年12.9億元的虧損額繼續擴大;蘭花科創和安泰集團2015年均在盈利,去年則分別虧損6.6億元、5.8億
附:截至4月12日煤炭板塊年報數據匯總
停產與大額減值計提是造成部分煤炭企業虧損的原因。以蘭花科創為例,公司方面表示,年內虧損主要是有是部分資源整合礦井中計提無形資產、商譽等資產減值,僅該項損失就有3.53億元;此外整合礦井中部分礦井停產緩建、尿素產品市場售價下滑等都是擴大虧損的原因。增虧 3.2億元。而從業績快報來看,還有鄭州煤電、恒源煤電等公司也均在去年進行了大額減值計提。
而從板塊整體情況來看,去年業績表現超市場預期。12家公司去年凈利潤實現翻倍增長。增速上來看,上海能源凈利潤增速高達3859%,潞安環能和陽泉煤業去年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732%、430%,均位居前列。多家公司強勢扭虧為盈,中煤能源、新集能源2015年凈利潤均虧損超過25億元,但去年凈利潤分別實現20.3億元、2.4億元。
從多家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分析中,因去產能而不斷改善的行業供需、去年四季度煤炭價格的迅猛增長,都是支撐全年業績反彈的關鍵因素。
以去年虧損最嚴重的*ST大有為例,公司營收去年仍實現了同比12%的增長。公司稱,主要是得益於去年四季度煤炭價格上漲。蘭花科創也表示,公司整體運營呈現了一季度艱難開局、
二季度小幅趨穩、三季度快速探底、四季度強勁反彈的態勢,市場價格自四季度以來快速回升。
從上市公司單季度業績表現走勢來看,四季度煤價上漲的效應更為突顯。據廣發證券研報統計顯示,在扣除中國神華後,煤炭行業去年四個季度歸母凈利潤總和分別為43.4億元、63.6億元、89.2億元和104.4億元,環比增長趨勢明顯。
上述報告還指出,全年煤炭板塊業績超預期,主要是受益於行業供需面持續改善,各煤種全年平均漲幅在75%至150%之間。同時,全年煤價平均漲幅達20%以上,動力煤和煉焦煤全年均價分別同比上漲21%和23%。至去年12 月時,行業盈利面達九成以上。具體來看,去年12 月份,按煤礦個數來看,動力煤盈利面為78%;按產能來看,動力煤盈利面為90%,分別較2016 年3 月份增加73 個百分點和70 個百分點。而煉焦煤方面,按煤礦個數和產能來看,11 月和12 月煉焦煤盈利面均為100%,分別較2016 年3 月份增加95 個百分點和94 個百分點。
以漲價預期支撐的業績反彈,還有望進一步延續。目前,市場對於焦煤觸底後價格反彈、下遊開工刺激的利好預期較為統一,整體偏樂觀。對於動力煤未來走勢,市場略有分歧。有觀點稱,在經歷今年一季度價格的先跌後漲之後,動力煤後期漲幅可期,並支撐業績彈性較大的動力煤企業一季報超預期。但亦有觀點指出,目前動力煤下遊庫存略有提升,4月份水電出力季節性提升、煤耗路由下降、港口整體采購需求放緩明顯,動力煤價短期難有新的上漲動力,預計4月份動力煤以高位調整為主。
除了煤價上漲的因素外,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表示,去年年報中多家企業均進行了如計提資產減值等操作,利潤規模被壓低;但減值完成後,業績後續釋放空間也有所增大。
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的披露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截至4月19日記者發稿,滬深兩市共有197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16年年報,知名私募的重倉股也陸續浮出水面。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目前私募機構持股市場前五的行業分別為房地產、電子、化工、醫藥生物和機械設備,房地產行業連續五個季度位列行業第一。
對於行業中的第一梯隊、多家百億級私募來說,醫藥和化工行業更受青睞。除了對醫藥化工股一直偏愛有加的淡水泉投資、重陽投資等機構,專註消費的星石投資等百億級私募也在去年四季度布局醫藥化工行業。另外,朱雀投資、展博投資等私募在去年四季度積極介入次新股,部分個股年初至今漲幅翻番。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目前多數上市公司仍未公布2017年度一季報,但包括淡水泉等知名私募年初至今的調倉換股情況已被提前“曝光”。而從機構倉位和發行備案數據來看,私募在2017年一季度的參與意願已較年前有明顯提升。
百億級私募偏愛醫藥和化工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6年三季度,私募持股最為集中的的前三大行業分別為房地產、醫藥生物和電子。而據記者統計,截至4月19日,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私募機構持股市值前五的行業分別為房地產、電子、化工、醫藥生物和機械設備。
這也就意味著,房地產行業已經連續五個季度位列私募重倉行業的第一位。不過格上理財統計數據也顯示,在百億級私募持股中,持股市值在前3位的行業分別為化工、醫藥生物和電子行業,持股市值分別約為50.04億元、22.24億元和17.39億元。
另外,華潤信托發布的晨星中國·華潤信托中國對沖基金指數(MCRI)月度報告也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私募基金重倉的第一大行業為醫藥生物。
華潤信托官網顯示,該對沖基金指數納入了包括了“赤子之心價值”、“重陽2期”、“朱雀1期”、“景林豐收”、“源樂晟8期”、“理成轉子6號”等多只知名百億級私募旗下的基金產品。
記者梳理發現,2016年四季度,一貫對醫藥股偏愛有加、持股周期較長的淡水泉投資依舊保持其投資風格,旗下兩只產品重倉複星醫藥,“淡水泉精選1期”四季度大幅增持,兩只產品合計持股比例為1.96%。另外,淡水泉旗下三只產品重倉天士力,合計持股比例為2.45%。
值得註意的是,淡水泉對複星醫藥和天士力的投資始於2015年,期間從未退出。另外,專註大消費領域的北京星石投資也在四季度進醫藥股長春高新,“星石1號”持有136.55萬股,位列第7大流通股東,持股比例為0.8%。
其他百億級私募方面,和聚投資四季度繼續持有醫藥股新和成,持股比例為0.74%。王亞偉四季度繼續持有第一醫藥,持股比例為1.31%。博道投資目前有2只醫藥生物行業重倉股,“銳進3期博道目標緩沖”新進安圖生物,持股比例為0.95%;減持南京醫藥,持股比例由1.25%減少至1.13%。
除醫藥行業之外,淡水泉、重陽投資、千合資本四季度仍在其“鐘愛”的化工股上堅守。其中,王亞偉的千合資本旗下兩只產品,“昀灃”和“昀灃3號”雙雙增持三聚環保,截至2016年底,合計持有三聚環保3561.01萬股,合計持股比例為3.98%。值得註意的是,這也是王亞偉在三聚環保上堅守的第五年。
裘國根執掌的重陽投資2016年四季度堅守並增持了上海家化,“重陽戰略聚智基金”、“重陽戰略同智基金”2只產品持股合計占流通股比例為4.41%。2016年三季報中重陽投資的另外兩只重倉股,雲南白藥、長江電力目前尚未披露年報。
另外,淡水泉投資旗下兩只產品,“淡水泉成長基金1期”和“淡水泉精選1期”四季度繼續持有紅太陽,合計持股比例為1.45%。“淡水泉精選1期”等3只產品在2016年四季度同樣繼續持有萬華化學,合計持股比例為2.95%。
展博、朱雀押寶次新股
淡水泉、重陽投資和千合資本等私募持股周期較長,也有不少百億級私募調倉換股頻率較為頻繁。記者梳理發現,去年四季度,深圳百億級私募展博投資旗下產品便“拋棄”了三季度的2只重倉股,新進3只次新股。
上市公司年報顯示,展博投資旗下的“銳進2期”和“展博1期”去年三季度重倉贏合科技,合計持有272.17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為1.23%,不過截至四季度末,這兩只產品卻雙雙退出了贏合科技十大流通股股東。同時,“銳進2期”也小幅減持了另一只三季報重倉股廣晟有色,持股比例由0.63%降至0.62%。
與此同時,“銳進2期”、“展博1期”新進多只次新股,兩只產品合計持有江陰銀行248.88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為1.18%,“銳進2期”位列第一大流通股東。同時,“銳進2期”為無錫銀行的第三大流通股東,持股比例為0.95%。這兩只產品也新進常熟銀行,合計持有272.17萬股,占比1.23%。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展博投資重倉的幾只次新股年初以來漲幅均十分可觀。其中,江陰銀行年初以來漲幅為112.38%,無錫銀行和常熟銀行漲幅分別為49.77%和16.84%。
另外,上海百億級私募朱雀投資在2016年四季度也新進一只次新股,“朱雀9期”持有顧家家居32.74萬股,持股比例為0.40%。數據顯示,顧家家居年初至今漲幅為16.35%。
除了顧家家居之外,“朱雀9期”去年四季度還新進家電股九陽股份,持股占比0.30%,位列第十大流通股東。截至4月19日記者發稿,朱雀投資2016年三季報的重倉股鴻達興業和三一重工尚未公布2016年年報。
其他百億級私募持倉方面,景林資產四季度依然持有*ST愛富和雲南城投,持股比例分別為1.30%和1.07%,位列公司第五大和第六大流通股股東。2016年三季報另一只重倉股富安娜目前還未公布年報。
除了堅守化工和醫藥股,王亞偉2016年四季度也大幅增持了北京城鄉,占流通股比例為1.46%,兩只產品分別位列第六和第九大流通股東。同時,王亞偉旗下兩只產品加倉了天威視訊,並大幅減持了歌華有線。具體來看,昀灃3號”退出了十大流通股東之列,“昀灃”則大幅減持,持股比例由0.63%降至0.6%。
星石投資除了新進長春高新之外,增持了安妮股份,持股比例為1.16%,位列第五大流通股東;減持酒鬼酒,持股比例降至1.16%,但仍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東;減持智度股份,持股比例從0.42%降至0.25%。
一季度私募倉位與發行量齊升
2016年年報尚未發布完畢,2017年一季報已經接踵而至。
記者統計發現,淡水泉的重倉股萬華化學一季報已公布,“投資精英之淡水泉”小幅減持萬華化學,淡水泉3只產品堅守歌爾股份,增持天士力。
另外,最新的MCRI月度報告也顯示,3月份,MCRI成分私募基金增持了房地產、交運設備、醫藥生物、商業貿易、信息服務等,減持了化工、機械設備、有色金屬、建築建材、金融服務等。
截至3月底,MCRI成分基金重倉的前五大行業分別為醫藥生物、食品飲料、金融服務、機械設備和家用電器,占比分別為20.45%、11.53%、11.33%、8.23%和4.22%。
而從倉位來看,私募基金在2017年一季度的參與意願則有明顯增長。據報告顯示,截至3月末,MCRI成分基金的平均股票倉位比2月末上升2.99個百分點為74.72%,此前1月和2月的倉位分別為62.45%和71.73%。
值得註意的是,2017年3月末的倉位水平已經創下過去一年以來的新高,2016年3月平均股票倉位僅為48.57%。其中,持倉超過八成的產品占比為60.43%,有87.05%的私募將股票倉位維持在四成以上。
不僅如此,私募產品的發行和備案在2017年一季度也迎來大幅攀升。格上理財數據顯示,共有14家百億級私募在3月發行產品,數量總計35只。包括和聚投資、映雪投資、大巖資本和富善投資等在2017年已連續3個月發行新產品。
而從產品備案情況來看,2017年一季度,私募產品備案數量為3484只,比起2016年的一季度的2896只增加了20.3%。其中,3月份私募產品的備案數量漲幅最為明顯。據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3月共有1399只證券類私募產品在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其中當月發行當月備案的產品占比為66.33%,為今年以來該占比最高的月份。
5月8日,滬指失守年線,報3078.61點,下跌了0.79%。今年以來,在流動性趨緊的大背景下,市場整體表現不佳。
A股有幾個板塊更是成為大跌的“重災區”,比如房地產板塊今年以來下跌了7.38%,采掘板塊下跌了11.91%,農林牧漁板塊下跌了13.62%,這幾個板塊的共同特點是負債率比較高,相對而言,負債水平較低的醫藥生物、食品飲料等板塊今年以來跌得就比較少。
記者了解到,在資金面收緊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邏輯或許正在發生變化。華泰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年報後,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心正在從庫存能力和盈利能力轉到了財務結構和資本開支上。
高負債板塊股價大跌背後:流動性收緊壓制?
今年以來,市場整體呈現出了震蕩下行的走勢,其中有8只個股的股價被腰斬,而有245只個股的股價跌幅在30%以上。
申萬宏源分析師錢啟敏指出,5月以來滬深股市連續下跌的原因之一就是資金面偏緊,隔夜回購利率居高不下,導致行情缺乏資金支持。同時,管理層對遊資違規炒作等監管力度加強,使得短線資金活躍度下降,個股彈性消失,對場外資金的吸引力也隨之下降。
從板塊來看,下跌幅度較大的包括采掘、農林牧漁和房地產等,下跌幅度分別達到了11.91%、13.62%和7.38%,而這幾個板塊的資產負債率分別高達50.06%、40.66%和64.89%,屬於高負債的板塊。其中,房地產板塊的負債率是除了金融行業之外,各個行業中最高的。
具體來看,采掘板塊中跌幅最大的*ST淮油股價下跌了53.5%,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為62.57%,安泰集團下跌了31.45%,資產負債率為84.53%,洲際油氣下跌了39.31%,資產負債率為64.9%。
此外,在上述跌幅超過30%的245只個股中,有22只個股的資產負債率超過了70%,其中更是有多只ST個股,*ST雲網,資產負債率高達128.19%,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下跌了51.74%。另外幾只有著高負債率的ST個股,如*ST嘉陵、*ST柳化、*ST華菱的跌幅都在30%以上。
瀘天化的負債率為98.5%,公司股價今年以來跌去了42.97%,法爾勝的負債率為89.65%,今年以來股價跌去了30.67%,而中南建設的負債率為86.17%,今年以來跌去了34.14%。
“上市公司股價表現是多方面的結果,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太高,比如超過了70%,還有的甚至超過80%,往往是有問題的。當然在資金收緊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如果負債太高,也會帶來較大的資金成本,這一點總體而言會對股價帶來一定的壓力。”上海市某資深分析人士表示。
流動性收緊基本面邏輯變化?
市場的流動性如何,一直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著A股行情的變化。“對於A股而言,上市公司總體交出了靚麗的年報和一季報成績,但其中周期性因素更為主導。如果二季度印證主動補庫存轉向被動補庫存,那麽業績將面臨回落壓力。對於創業板而言,在收入高增的情況下,歸母凈利潤增速卻出現了連續回落,盈利能力的回落印證內生動力不足的風險。總體看,業績雖然還在高位,但風險正在上升。”渤海證券分析師宋亦威認為。
她表示,伴隨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定調,流動性坍塌時風險得到緩解,但是從中長期來看,金融去杠桿和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政策方向不會改變,因而,對A股估值的影響將是更長期的過程。由流動性趨緊疊加的無風險收益率擡升和由監管趨嚴疊加的風險偏好回落,都將是A股面對的壓力。
華泰證券認為,當前流動性成為核心變量的情況下,行業比較在基本面上會更關註財務結構和資產開支。不同利率周期下財務結構是行業比較的重要指標,在信用債利率上升周期,低杠桿、高現金的行業占優勢,低杠桿企業的財務費用負擔小,利多EPS;高現金企業再投資能力強,使得成長性預期更強。
2013年創業板、TTM行業的牛市正式得益於其低杠桿高現金的財務結構,在利率下行周期,依賴融資、需要通過擴大資產負債表來取得盈利的行業如建築,則最受益於低資金成本,2014年—2016年,建築股取得顯著超額收益也有此原因。
上述資深分析人士說:“這一看法有一定道理,隨著整體流動性的變化,做投資的時候看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角度側重點也會有所調整。比如一些公司的負債壓力很大,在流動性寬松的情況下或許還可以,但一旦流動性很緊張,就可能會帶來很高的成本。”
5月12日消息,今日早盤,保險板塊延續昨日強勢繼續走強,截至發稿,天茂集團漲停,西水股份漲逾6%,新華保險大漲近5%,拉出17連陽,股價創去年12月以來新高。另外中國平安漲3.5%、中國太保漲逾3%、中國人壽漲近3%。
消息面上,2016年上市險企凈投資收益率普遍上升,但總投資收益較去年普遍下降。從資產配置結構看,險資大類資產配置在2016年對權益類投資基本保持謹慎,固定收益類特別是非標資產占比有所上升。
同時從滬市情況來看,外資非常青睞金融板塊。公開資料顯示,最近一個月內,在每日上榜的滬股通十大成交股合計凈買入金額排名的前10位中,金融板塊個股占據7席,這一占比也創下今年以來新高。
其中,中國平安成為近一個月內海外資金最為關註的金融個股。在上述21個交易日中,公司16次上榜當日滬股通十大成交個股,上榜頻次與貴州茅臺並列第一。其間,海外資金凈買入天數居多,合計凈買入金額接近12億元。
此外,中信證券、方正證券、招商銀行、華泰證券、興業銀行、新華保險成為近一個月內海外資金凈買入較多的其他金融個股,且每只個股獲得累計凈買入金額均超過1億元。
而從持股數量和持股比例變化的角度來觀察,外資對金融股的偏好也可見一斑。據港交所披露易網站顯示,從4月12日至5月10日,外資借道滬股通持有方正證券股份數量占其總股本的比例從10.94%增至12.99%,成為其間外資增持比例最大的一只個股。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金融監管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被內地投資者高估,而出於對監管推進帶來的整體系統性風險擔憂程度下降的預期,可能成為外資“一擲千金”的主要出發點。
華泰資管權益投資部投資經理魏昊表示,除了國內保險消費的規模爆發和質量提升帶來保險板塊的內生增長外,保險股近期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與金融監管帶來的積極因素密不可分。不僅如此,魏昊認為,近期保險股上漲的邏輯可能會擴散至整個金融板塊。“長遠來看,在本輪金融監管和風險排查工作告一段落後,包括銀行股在內的金融板塊估值可能逐漸回升。”
同時,利好消息還有,銀監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銀行業在降杠桿背景下規模增速放緩,但不良指標得到改善,基本面平穩向好。廣發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屈俊認為,雖然隨著金融去杠桿的深化,MPA考核趨嚴,銀行同業鏈條監管更趨嚴格,短期銀行業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鑒於行業基本面企穩,且當前板塊估值處於合理偏低區間,銀行股配置價值將有望提升。
周一(5月15日) 早盤滬深兩市小幅高開後沖高回落,滬指受制於年線和10日線的雙重壓力,臨近午盤滬指一度站上年線,創業板指圍繞5日線反複震蕩。至今日午間收盤,滬深指數雙雙翻紅,滬指成交量較前一交易日縮量,創業板指較前一交易日放量。
盤面上,受全球爆發勒索病毒消息影響,信息安全概念股集體大漲,板塊整體漲幅超過5%;此外,地熱能、量子通信、ST板塊、電子支付、雄安新區等板塊漲幅均超1%,而銀行、黃金等板塊則下跌。
截至滬深股市上午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092.28點,上漲8.77點,漲幅0.28%,成交額901億元;深證成指收報9,855.65點,上漲67.66點,漲幅0.69%,成交額1,143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783.22點,上漲8.59點,漲幅0.48%,成交額336億元。資金方面,滬股通凈流入5.96億,深股通凈流入5.62億。另外,央行認為,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今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今日無逆回購到期。
熱點板塊:
勒索病毒席卷全球,早盤網絡安全概念股大漲,格爾軟件,任子行,藍盾股份,拓爾思,飛天誠信,美亞柏科,數字認證,神思電子,綠盟科技漲停。
博深工具漲停,帶動雄安概念股繼續高潮,博深工具,太空板業,津膜科技,漢鐘精機,恒通科技,常山股份漲停,恒泰艾普漲逾9%,科林電氣漲逾7%,創業環保漲逾6%。
跌幅榜上,銀行,地下管網,黃金等板塊跌幅居前。
消息面:
1、據統計局網站15日消息,4月份,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生產領域穩定增長,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就業形勢持續向好,消費物價溫和上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運行質量效益進一步改善。
2、5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誌宏表示,截至目前,鋼材的去產能已經完成了3170萬噸,煤炭去產能完成了6897萬噸,完成進度分別達到了63.4%和46%。去庫存方面,4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了7.2%,降幅比3月末擴大了0.8個百分點。
機構觀點:
國泰君安認為,盡管中期去杠桿基調不改,但從路徑上監管層將采取溫和、漸進的方式。隨著維穩預期的出現,短期市場有望步入沖擊後的矯正期,過度悲觀已無必要。目前來看,周期性行業在供給側發力,產能收縮背景下,龍頭有望享受供需結構改善帶來的增長。消費行業則在通過長期殘酷的價格戰之後,行業集中度已經有所提升,龍頭優勢有望延續。在行業不斷出清、產業集中度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凸顯的過程之中,龍頭白馬的業績持續性改善,行業龍頭有望從折價走向溢價。
西南證券認為,金融監管的洪流已過,二季度的經濟也可能比預想好,市場短期可能迎來反彈。投資者可以利用反彈時機,布局金融、保險等安全邊際較高的行業,也可以調倉受益行業格局改善的白馬龍頭,同時可以關註行業前景廣闊、業績增速高、監管沖擊下調整較多的次新股。
周一早盤,滬深兩市股指沖高受阻後震蕩走低,滬指盤中跌破10日均線支撐,而創業板指也失守1800點關口。截至午間收盤,滬深兩市股指多數翻綠,僅有中小板指小幅收紅,滬市較前一日放量。
滬深股市上午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083.11點,下跌7.52點,跌幅0.24%,成交額919億元;深證成指收報9,950.23點,下跌20.73點,跌幅0.21%,成交額1,216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799.74點,下跌1.34點,跌幅0.07%,成交額346億元。資金方面,中國央行公開市場將進行1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3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央行公開市場今日將有100億逆回購到期。
盤面上,油氣改革在石化油服封一字板的帶動下大幅反彈,鋼鐵板塊受益於漲價等行業利好消息影響早盤也有良好表現。銀行、保險等大盤金融股盤中逆市護盤,中國平安股指創兩年新高。相比之下,雄安新區、次新等前期人氣板塊則紛紛調整。此外,證券板塊受國海早盤大跌的拖累,今日也進入跌幅榜前列。
熱點板塊:
金洲管道強勢漲停,帶動鋼鐵股大漲。截至午間收盤,金洲管道漲停,三鋼閩光漲逾5%,柳鋼股份、八一鋼鐵漲逾4%,方大特鋼漲逾3%,南鋼股份、寶鋼股份、新興鑄管以及新鋼股份漲逾2%。
華大基因上市在即的利好基因測序概念股早盤拉升,空港股份、*ST天儀(000710)漲停,達安基因漲逾4%,國際醫學、北陸藥業、經緯紡機、千山藥機以及邁克生物漲逾2%。
跌幅榜上次新股,航運,河北板塊跌幅居前。
消息面:
1、人民日報今日刊文,指出面對持續的監管重拳,一些金融機構仍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躲過這一關後,還能“重操舊業”。然而,市場規範化的大趨勢不會變,如果抱有幻想,就會貽誤良機,錯過轉型的最佳時間窗口。金融機構要想走得遠、做得大,就得堅守穩健審慎底線,正本清源,回歸主業。
2、2017年5月22日,商務部公布對進口食糖保障措施調查的終裁決定,認定被調查產品進口數量增加,並且與中國國內食糖產業受到的嚴重損害存在因果關系。根據商務部建議,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17年5月22日起對關稅配額外進口食糖征收保障措施關稅,實施期限為3年。
3、由中國中鐵北京工程局北京公司承建的(北)京霸(州)鐵路5月21日正式開工建設。京霸鐵路不僅是京九客運專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也是連接北京新機場和雄安新區的重要鐵路快速通道。
機構觀點:
華泰證券認為,當前處於貨幣及信用雙緊時期,歷史“雙緊”階段股票市場整體表現較弱,而流動性逐漸驅緊,使得超跌反彈並不改中期趨勢。考慮到目前仍然處於政策出臺密集期,短期風險偏好仍然受到壓制,在金融去杠桿未完成階段,對A股市場判斷仍然較為謹慎。
渤海證券指出,在不確定因素此消彼長下,市場雖在上周二出現明顯上漲,但仍需關註雄安題材的熱點切換及市場後續有無新的題材跟進,一旦市場的賺錢效應減弱,則反彈過程或將進入尾聲,市場將重回弱勢。
網信證券認為,周末消息面上多空交織,但監管層重罰國海證券、全面禁止通道業務、新股發行不減速、保定買房拿到房產證後10年內不得買賣等利空消息,或對市場及相關板塊形成負面影響。需要關註券商股對相關利空消息的反應,及其對市場走勢的影響。註意觀察滬指10日對指數的支撐力度,如能有效守住支撐,則利於大盤後市企穩反彈。
操作建議:大盤於年線下方進行弱勢震蕩整理,關註市場如何進行方向選擇,觀察大盤能否向上突破和有效站穩年線。操作上宜多看少動。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謝 欣
5月25日,A股券商板塊出現了久違的大漲,此前飽受解禁壓力的第一創業股價大幅上漲9.25%,終於一掃此前陰霾,似乎帶給了券商板塊曙光。但事實上,目前板塊基本面的壓力依然未有減弱的信號。25日券商板塊發動絕地反彈,是否意味著板塊“否極泰來”呢?
券商板塊壓力逐步減弱
從5月25日11時起,在行業龍頭中信證券的帶領下,券商板塊出現集體拉升。截至上午收盤,漲幅居前的有廣發證券、國元證券、中信證券。到了午盤,板塊中的中小市值公司如第一創業、山西證券、國金證券等開始快速拉升,截至收盤這些公司股價漲幅都在5%以上。
近期以大保險、大銀行為代表的大金融板塊持續逆勢上漲,這背後的邏輯分別有“利率拐點+消費升級”及凈息差有希望企穩改善的因素。相比之下,最近券商板塊面臨的卻是持續更新的“負面清單”。
上周五,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指出,券商資管將全面禁止通道業務,並強調不得讓渡管理責任。雖然券商資管通道業務對整個證券行業收入的影響較為有限,但仍在本周初對券商股的人氣造成了打擊。
其次,近期券商板塊多家公司面臨減持壓力。5月9日,第一創業發布公告稱,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已發行股份將於今年5月11日上市流通,此次解除限售的數量為9.8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4.77%,這被認為是第一創業近期股價大幅下跌的一大誘因。日前東興證券也發布了減持公告,5月31日,上海國盛集團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轉持二戶所持部分股份將於今年5月31日上市流通,此次解禁數量為1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6%。
此外,5月24日晚間,中信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均公告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這幾家券商因開展融資融券業務中涉嫌違規,分別被責令改正和給予警告,並處以違法所得“沒一罰五”的罰款,其中被罰最多的中信證券,除被沒收違法所得6165.6萬元,還處3億元的罰款。據了解,此次處罰的主因為這幾家券商違規為上海司度提供融資融券業務。
同時,由於股價連續下跌,部分券商股面臨補充質押的壓力。第一創業5月16日~25日連發了5份“關於持股5%以上股東部分股份補充質押的公告”。
除此之外,歷來業績“靠天吃飯”的券商板塊近階段面對的也是一輪持續調整的行情。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註意到,受經紀、自營業務拖累,今年4月券商板塊業績環比下滑較明顯。據機構統計,根據母公司口徑測算,28家上市券商4月單月實現營業收入111.53億元,環比減少45%,單月實現凈利潤40.84億元,環比減少62.8%。
不過,上述券商股承受的壓力影響在減弱。5月25日,中信證券早盤就領漲券商板塊。而第一創業自5月16日發出近期首份股東補充質押的公告以來,公司股價跌幅較此前明顯收窄。
有市場人士認為,第一創業是近期跌幅最大的券商股,其能否在二級市場上緩解跌勢,是判斷券商板塊能否暫時擺脫壓力的標桿。也有分析師指出,第一創業此前跌得多,會吸引資金去搶反彈,不過這屬於純粹的市場行為。
大券商估值已基本觸底
雖然券商基本面不甚樂觀,但近期機構對券商板塊的關註熱情未減。早在今年4月上旬,就有機構發布觀點看多券商板塊,當時該機構給出的主要理由是,在今年金融去杠桿的背景下,直接融資的需求有所提升,今年一季度股權融資規模(IPO+定增)同比提升了30%,利好券商投行業務。就估值而言,大型券商估值水平較低,無論估值水平和市場關註度均處於歷史低點。
該機構在上周末再度對券商板塊予以了關註,並稱最近路演時關註券商板塊的投資者有增多趨勢。就當前看,券商總體估值已經進入十年來的歷史底部,雖然短期仍有壓力,不過從長期估值的角度來看,現在券商板塊的價格已經嚴重低於合理估值以下。以行業龍頭中信證券為例,2007年以來的十年間,中信證券最低PB為1.2倍,最高達到4.2倍(2015年初),而上周五中信證券收盤價15.71元,對應2017年的PB為1.2倍,基本處於十年來的歷史大底部。
5月25日下午盤後,又有機構分析師指出,此前市場對金融監管導致的券商板塊影響有所誇大,從2015年起整個券商行業就開始主動降杠桿,其中信用業務已幾乎沒有杠桿可降。在今年經紀業務占比持續下滑的背景下,今年券商投行業務有望取得同比增長,信用業務中的股權質押業務也會有較高的增長。總體判斷,今年券商板塊的業績有望同比打平或略有增長,而在目前的低估值水平上,券商板塊具備配置價值,可關註經紀業務占比不高且投行項目儲備較高的券商。
綜合來看,估值處於歷史底部是各家機構當前推薦券商板塊的核心邏輯。不過投資者對券商板塊的基本面仍需持一份冷靜。25日,有某機構資深分析師就向每經投資寶(微信號:mjtzb2)表示,目前券商的基本面可能不支持券商板塊出現大幅上漲,只能是反彈。
每經影視記者 牟 璇
每經實習編輯 任芷霓
影視股上半年業績表現哪家強?每經影視記者全面梳理影視公司2017年半年報,結合三季度業績預告,試圖呈現出影視公司今年的生存現狀,以及各自發展路徑的變化。
每經影視記者發現,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的影視公司有19家,其中,完美世界(002624,SZ)增幅最大,同比增69.68%。而影視龍頭公司萬達電影(002739,SZ)仍延續多項指標占全國領先地位的態勢。
目前看來,電影類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好於電視劇類上市公司,但券商對電視劇公司下半年表現持看好態度。與之相呼應的是,在已披露三季報業績預告的公司中,多家表示預計第三季度凈利增長。
中視傳媒上半年凈利增16倍
從Wind資訊統計顯示,結合每經影視記者梳理,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的影視類上市公司23家,2017年半年報的整體情況如下:23家上市影視公司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的有19家。
其中完美世界以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69.68%,成為上半年影視股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最大的公司;當代東方(000673,SZ)、中南文化(002445,SZ)分別以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7.44%、54.08%位列第二、第三;營業收入同比下滑的有4家,包括華誼兄弟(300027,SZ,營收同比下滑0.15%)、華錄百納(300291,SZ,營收同比下滑20.19%)、慈文傳媒(002343,SZ,營收同比下滑22.33%)以及長城影視(002071,SZ,營收同比下滑55.94%)。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方面,同比看來,中視傳媒(600088,SH)以1635.96%的增長率居於首位,北京文化(000802,SZ)、中南文化、東方網絡(002175,SZ)的凈利潤同比增幅也均超過100%,分別為279.44%、191.20%、131.01%;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有8家,其中歡瑞世紀(000892,SZ)凈利潤同比下滑高達183.69%,成為凈利潤跌幅最大的影視股,奧飛娛樂(002292,SZ)的凈利潤同比下滑也有53.80%。
除此之外,華錄百納、當代東方、慈文傳媒、上海電影(601595,SH)四家公司凈利潤跌幅超過10%。
完美世界躋身第一梯隊
萬達電影營收與凈利潤雙雙實現增長,截至6月30日,公司擁有已開業影院455家,銀幕4000塊,依然保持著票房收入、觀影人次、市場占有率等指標全國絕對領先地位。如今,萬達電影股票繼續停牌,正在籌劃收購影視資產。
完美世界憑借著遊戲+影視雙輪驅動,已經成為國內第一梯隊的影遊公司,2017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業收入35.8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高達6.71億元。其中,影視業務同比增長了94.45%,幾近翻倍。
華誼兄弟上半年業績較去年全年有明顯改觀,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了42.12%,扣非後凈利潤也同比增長了44.27%。實景娛樂在布局多年後有收獲的趨勢,公司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板塊營業收入為1.98億元,同比增長77.54%。不過,相較而言主業影視制作方面,除了《摔跤吧!爸爸》的逆襲,其余電影例如《瘋嶽撬佳人》、《羅曼蒂克消亡史》、《魔獸》、《美好的意外》電影表現相對一般。
“國字頭”中影、上影:同樣於去年登陸A股市場的中國電影(600977,SH)、上海電影(601595,SH)上半年的業績表現相對平淡,中國電影歸母凈利潤微降0.73%、上海電影歸母凈利潤下降了13.1%。
券商建議關註電視劇板塊
值得一提的是,從整體2017年半年報來看,電影類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好於電視劇類的上市公司,電視劇行業中,慈文傳媒、華錄百納、歡瑞世紀的歸母凈利潤同比都出現下滑,華策影視(300133,SZ)、唐德影視(300426,SZ)歸母凈利潤也僅有個位數增長。
不過,券商卻認為下半年電視劇板塊會明顯回暖。國金證券(600109,SH)發布傳媒行業2017年半年報總結表示,我們認為電視劇公司的業績將逐步在三四季度兌現業績高增長,影視板塊將逐漸回暖。預計2020年付費視頻用戶將增長到2.5億元,市場規模增長至600億元,將催生出更多精品劇,利好影視龍頭公司。
與此同時,目前有6家影視類公司披露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除了奧飛娛樂凈利預計同比下滑30%,其余5家公司紛紛預增。東方網絡(002175,SZ)預計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最大增長176.31%,中南文化預計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00%。萬達電影、長城影視均預測前三季度增幅約20%,而慈文傳媒則預計前三季度凈利潤最大增長9.61%。
原標題:春節消費數據塑造市場新風口 手遊等四板塊欲借勢騰飛
【編者按】春節過後A股市場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漲,滬指累計漲幅達2.81%,分析人士表示,普漲的紅包行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會產生分化,從目前市場表現來看,未來有望繼續回歸績優藍籌股主導的結構性行情,從數據上看,手遊、影視、交運和旅遊等行業春節假日消費數據呈現大幅增長態勢,市場有望借此塑造全新風口。今日本版從消費數據、業績增長、市場表現、機構評級以及相關龍頭股投資潛力等角度對上述四類板塊進行解讀分析,供投資者參考。
手遊:手遊行業景氣度高漲 機構紮堆看好6只概念股
隨著近年來我國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居民娛樂需求的提升,手遊逐漸成為春節長假期間人們消遣娛樂的又一重要方式。據Sensor Tower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春節黃金周期間,中國iOS用戶在App Store商店中一共消費了近21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春節檔增長了約40%,其中81%的收入來自手遊。
事實上,春節的旺盛消費僅是手遊行業高景氣度的表現之一,整個2017年手遊行業消費熱情均十分高漲。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信息中心與中娛智庫聯合發布的《2017年中國遊戲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移動遊戲全年營收約為1122.1億元,同比增長38.5%,占網絡遊戲的市場份額達55.8%。
手遊行業的高景氣度,在上市公司年報業績預告上也有所體現,截至昨日,共有80家手遊相關類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年報業績預告,其中46家公司年報業績預喜,占比近六成。從預計凈利潤同比增幅來看,迅遊科技(181.22%)、浙數文化(176.00%)、愷英網絡(172.43%)、美盛文化(130.00%)、昆侖萬維(124.84%)、凱撒文化(120.00%)、艾格拉斯(109.19%)和天神娛樂(105.77%)等公司預計年報凈利潤同比增長均在100%以上,另外,北緯科技、歐比特、帝龍文化、三七互娛和任子行等公司年報預計利潤同比增長也居於前列,均在50%以上。
從節後兩日市場表現來看,手遊概念股整體表現相對較弱,板塊累計上漲0.71%,跑輸同期大盤的2.81%的累計漲幅,但受益於行業整體良好的基本面,板塊內部分龍頭股受到資金積極布局,表現搶眼,大唐電信(13.06%)、暴風集團(9.85%)、神州泰嶽(3.59%)、中青寶(3.52%)、宋城演藝(3.35%)、晨鑫科技(3.24%)、完美世界(3.11%)和北緯科技(3.03%)等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均在3%以上。
機構評級方面:完美世界(14家)、三七互娛(5家)、遊族網絡(4家)、世紀華通(3家)、昆侖萬維(3家)和美盛文化(3家)等6只手遊概念股最被機構看好,近30日內機構“買入”或“增持”等看好評級家數均在3家及以上。
對於手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西部證券表示:手遊細分市場潛力大,有待深耕。隨著85後、90後年輕玩家成長,兩大年齡群體已占據國內手遊玩家的六成以上。在手遊玩家中,女性其實已經占據半壁江山。此外,三四線城市的手遊玩家群體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有待挖掘。挖掘細分玩家市場潛力,尋找新的增量玩家群體畫像,將是2018年國內手遊行業的新方向之一。能夠率先開拓新興細分增量市場的上市公司也將贏得更多的估值溢價。
影視:63億元票房造就最強春節檔 逾億元資金搶籌6只影視股
2018年春節電影市場又迎來一場狂歡。根據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初步統計,2月16日正月初一至2月22日正月初七14時30分,國內電影票房累計突破63億元人民幣。不僅如此,大年初一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2.6億元的成績更是打破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紀錄。
有分析人士指出,春節檔歷來是全年電影市場重要的主戰場之一。受今年春節檔票房紅利影響,影視股節後首日開盤一路走紅,進一步提振投資信心,影視板塊估值將大概率出現一輪明顯提升。
通過梳理發現,今年春節檔中《捉妖記2》、《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祖宗十九代》、《西遊記之女兒國》等多部電影背後存在的A股上市影視公司包括萬達電影、中國電影、橫店影視、金逸影視、光線傳媒、文投控股、幸福藍海、完美世界、華策影視、文投控股等。
除萬達電影、文投控股處於停牌狀態外,本周以來,上述公司股價普遍走高,並帶動影視股大面積飄紅,其中,幸福藍海期間累計漲幅達到4.19%,金逸影視期間累計漲幅也在4%以上,達到4.05%,此外,完美世界(3.11%)、光線傳媒(2.82%)、中國電影(2.39%)等個股期間累計漲幅也均在2%以上,其他期間實現上漲的影視股還有:中廣天擇(2.33%)、華誼兄弟(1.63%)、廣電網絡(1.27%)、華錄百納(1.2%)、電廣傳媒(1.13%)、天威視訊(1.07%)、吉視傳媒(0.73%)。
資金流向方面,《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本周以來,金逸影視(7117.55萬元)、慈文傳媒(1955.62萬元)、完美世界(1276.98萬元)、華錄百納(948.37萬元)、幸福藍海(943.28萬元)、中廣天擇(147.75萬元)等6只個股呈現期間累計大單資金凈流入態勢,合計大單資金凈流入12389.55萬元。
與此同時,影視行業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也同樣可圈可點。截至目前,共有17家影視公司已披露2017年年報業績快報或預告,13家公司2017年凈利潤實現或有望實現同比增長,占比76.47%,中廣天擇、慈文傳媒、華策影視、唐德影視等公司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均有望達到30%以上,中視傳媒也有望實現2017年業績扭虧為盈。
更為重要的是,影視股受到越來越多的機構認可,近30日內,13只影視股獲機構給予“買入”或“增持”等看好評級,完美世界、華策影視、光線傳媒等3只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在10家以上, 分別為:14家、14家、12家,華誼兄弟、慈文傳媒、萬達電影、金逸影視、新文化、唐德影視、中國電影等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也均在2家及以上。
完美世界從事的主要業務包括:網絡遊戲的研發、發行和運營;電視劇、電影的制作、發行及衍生業務;院線電影發行及影院電影放映業務;綜藝娛樂業務;藝人經紀服務及相關服務業務。影視業務方面,公司借助和美國環球影業的合作開啟了影視業務領域的全球化戰略之路,與威秀娛樂集團等共同成立完美威秀娛樂集團,進一步拓寬了影視業務的全球化路徑。
機構普遍認可完美世界整合縱
向產業鏈,強化業務板塊之間的聯動效應,逐步打造起“內容+渠道”的泛娛樂業務生態圈,其中,華創證券指出,公司遊戲業務保持新品有序推出,電視劇制作能力愈發強大,電影合作多元布局,院線出售資金投資於頭部劇,諸多因素將在未來兩年迎來收獲期,業績大增可期。據測算,公司2017年至2018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5.05億元、19.16億元,對應每股收益分別為1.14元、1.46元,對應市盈率為26倍、20倍,按照2018年每股收益給予26倍市盈率,對應目標價37.96元,維持“強烈推薦”。
交運:交運板塊走“春運” 6只低估值績優股受資金青睞
2018年優異的春運數據,成為節後首周交運板塊強勢反彈的重要邏輯。據交通運輸部消息,節日期間(2月15日-21日),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計發送旅客4.19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7%。其中,鐵路發送旅客5708萬人次,增長9.78%;道路發送旅客3.403億人次,增長1.27%;水路發送旅客1012.83萬人次,增長1.97%;民航發送旅客1138.43萬人次,增長15.98%。
對此,天風證券表示,由消費升級帶動的出行方式升級大潮已經從一二線城市蔓延至三四線城市;同時,受消費理念升級、簽證便利、航線增加等因素影響,春運期間旅遊出行需求創新高。出行市場逐步形成了航空、高鐵共同覆蓋高端旅客,普通鐵路覆蓋中長途普通旅客,公路覆蓋短途旅客的梯次結構。在此背景下,從需求及政策導向看,交運板塊有望整體迎來“業績與估值”雙提升,值得關註。
二級市場上,《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節後的2個交易日里,交運板塊集體強勢崛起,板塊整體上漲4.17%,跑贏上證指數1.36個百分點(同期上漲2.81%),逾九成個股實現上漲。其中,海峽股份、中國國航、招商公路等3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居前,分別達到13.79%、10.67%、10.48%,另外,長江投資(9.72%)、珠海港(9.13%)、南方航空(8.76%)、廈門港務(7.28%)、上海機場(6.94%)、東方航空(6.45%)、鹽田港(6.28%)和原尚股份(6.08%)等個股期間累計漲幅也較為顯著。
事實上,交運行業相關上市公司業績改善十分明顯。其中,錦州港業績表現突出,公司於2月13日晚發布年報,2017年營業收入為45.31億元,同比增長77.52%;凈利潤為1.43億元,同比增長157.82%。同時,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22元(含稅)。
除錦州港已披露年報業績外,還有32家公司披露了年報業績預告,業績預喜公司達到29家,占比逾九成。其中,同力水泥、西部創業、重慶港九、長航鳳凰、中遠海發、龍洲股份、秦港股份、湖南投資、宜昌交運、日照港等10家公司預計2017年年報凈利潤同比增長翻番。
值得註意的是,在業績改善的支撐下,估值較低的績優龍頭標的節後獲得市場主力資金的青睞,節後的2個交易日里,板塊內共有39只交運股成為大單資金凈流入追捧的目標,其中,上港集團(3419.35萬元)、五洲交通(696.63萬元)、同力水泥(186.60萬元)、吉林高速(102.25萬元)、中原高速(50.85萬元)和楚天高速(28.60萬元)等6只績優股獲大單資金入場搶籌,合計吸金4484.27萬元。另外,上述6只績優股估值也較低,截至周五收盤,最新動態市盈率均低於交運板塊整體水平,分別為中原高速(9.04倍)、楚天高速(13.43倍)、五洲交通(13.44倍)、吉林高速(15.32倍)、同力水泥(21.32倍)和上港集團(22.08倍),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後市值得觀察。
對於板塊的後市機會,中信證券表示,消費升級下航空需求旺盛,航空需求強勁、供給緊縮、基本面趨勢向好的邏輯仍在加強,票價上漲和凈資產收益率回升確定性高,近期股價大幅波動來自於市場對春運預期變化和系統性風險,維持航空業“強於大市”評級,繼續建議逢低加倉南方航空、中國國航、東方航空等三大航A股。
華泰證券則表示,高股息率凸顯防禦的價值,自2017年四季度以來,高速公路和鐵路高股息個股收益率跑贏各自板塊。考慮利率處於高位、通貨膨脹預期升溫,春運需求大幅增長,高速公路板塊建議配置高股息率、業績有高質量增長的龍頭股;在鐵路板塊,建議關註普客提價、土地開發、鐵總混改等改革事件,若超預期,板塊有望獲得超額收益。個股方面,高速公路板塊推薦深高速、寧滬高速等;鐵路板塊推薦大秦鐵路、廣深鐵路等。
旅遊:出遊熱“點亮”旅遊板塊 10只龍頭股備受機構看好
受產品豐富、活動紮堆、高速免費、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觀念變化和景點知名度提升等綜合因素影響,旅遊正逐漸成為春節度假新時尚。
綜合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和各地旅遊部門提供的數據,經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綜合測算,今年春節全國共接待遊客3.86億人次,同比增長12.1%,實現旅遊收入4750億元,同比增長12.6%。廣東、四川、湖南、江蘇、河南、安徽、山東、廣西、湖北、浙江等省份接待遊客人數排名靠前。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春節旅遊市場的持續繁榮,一方面得益於經濟社會的發展讓百姓有錢、有時間、有心情去旅遊;另一方面得益於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努力,讓旅遊市場朝著“安全、有序、優質、高效、文明”的方向健康發展。
事實上,在旅遊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2017年旅遊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已經出現轉暖跡象。截至目前,已有14家旅遊行業上市公司披露2017年年報業績快報或預告,2017年業績實現或有望實現同比增長的公司達到12家,占比85.71%。
從預計凈利潤同比最大增幅來看,桂林旅遊、大連聖亞等兩家公司預計2017年凈利潤同比翻番,華天酒店、國旅聯合、三特索道等3家公司則預計2017年業績扭虧為盈。
在系列利好提振下,旅遊板塊上市公司春節後的市場表現已經有所反映,本周以來,眾信旅遊累計漲幅居首,達到7.06%,中國國旅緊隨其後,期間累計漲幅為4.4%,此外,三特索道(3.03%)、天目湖(2.60%)、中青旅(2.51%)、國旅聯合(1.34%)、華僑城A(1.27%)、華天酒店(1.12%)、張家界(1.02%)等個股期間累計漲幅也均在1%以上。
資金流向方面,《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本周以來,8只旅遊股獲大單資金追捧,合計大單資金凈流入12237.47萬元,其中,中國國旅、眾信旅遊、華僑城A等3只個股大單資金凈流入均在2000萬元以上,分別為:7188.08萬元、2260.39萬元、2078.23萬元,其他獲大單資金青睞的旅遊股還有:三特索道、大連聖亞、國旅聯合、雲南旅遊、張家界。
渤海證券認為,當前旅遊行業在政策助力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發展空間廣闊,因此維持對行業“看好”的投資評級,建議投資者從以下三個時間維度選擇個股:長期來看,關註政策導向扶持下的免稅行業;中期關註由於供需結構改善以及中端酒店業績釋放帶來的酒店行業周期性複蘇;短期則建議關註估值已經回落至合理區間的優質景區類個股。
通過對機構研報進一步梳理發現,近30日內,共有10只旅遊股獲機構給予“買入”或“增持”等看好評級,中國國旅、峨眉山A、中青旅等3只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均在10家以上,分別為:24家、15家、14家,此外,眾信旅遊(6家)、黃山旅遊(5家)、華僑城A(4家)、三特索道(2家)、桂林旅遊(2家)等個股機構看好評級家數也均在2家及以上,其他機構看好的個股還有:天目湖、騰邦國際。
其中,作為一家同時經營免稅和旅行社業務的中央企業,中國國旅是旅遊行業和免稅行業龍頭,公司預計2017年1月份至12月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13億元,較上年同期相比變動幅度為38.97%。
2017年業績增速超過市場預期成為機構看好中國國旅後市表現的重要因素,其中,廣發證券表示,公司未來長期受益國內免稅行業規模擴張、經營改善,業績有望維持高增長。預計公司2017年至2019年每股收益分別為1.29元、1.55元和1.95元,對應2017年、2018年、2019年市盈率分別為39倍、33倍、26倍,維持“買入”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