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個tag search 好似亂左,請從速改善

1 : GS(14)@2012-09-28 00:27:24

打呢兩個個post名完全找唔到個post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8207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25&tid=27554
2 : CHAUCHAU(1254)@2012-09-28 00:41:36

龍鳳區33-49小時前既post 消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07

個瀏覽器好似同個網唔match,RF 首頁成日顯示個舊的頁面存檔,刪左cookie 都是咁,請改善

1 : GS(14)@2012-10-14 10:22:33

用IE9同FF15都是咁
2 : abbychau(1)@2012-10-14 13:03:22

估計是主機商下了cache,反正也有益,暂时由他好了
3 : GS(14)@2012-10-15 00:02:47

看來我地流量好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18

轉貼文章時會轉貼埋code出來,建議改善

1 : GS(14)@2013-05-19 17:39: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d4d330101fn50.html

  上週將阜豐(0546HK)納入關注範圍,已開始介入以便保持跟踪,發文希望更多對此公司有興趣者可以一起交流探討。

一、 產能及市佔率。2010年開始擴張產能,進行市場整合,通過價格戰搶占市場並擠出中小企業,目前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及毗鄰黑龍江邊境的呼倫貝爾廠房二期已於二零一二年第二季度完工,集團味精產能因而增至每年105萬噸(2012年銷量增加約50%),國內市場佔有率從2011年的30%提升到50%,集團經濟規模效益及成本優勢得以鞏固。此外,新疆廠房一期亦於二零一二年第四季度完成興建,集團黃原膠產能因而增至每年59,000噸。目前數據全球產能約11萬噸,也成為最大產品供應商及市佔率第一。新疆新廠房二期在建設中,計劃到2013年中投產,可再新增15000噸黃原膠產能。

二、售價及毛利率。公司兩大主打產品,一是味精:售價從2010年四季的8504元/噸降到2012年四季的6515/噸,毛利率由2011年的16.1%降至11.4%。看點在於公司分析認為市場整合已經完成,味精產能不再擴張,而市場售價有望於今年二季度開始轉穩或回升,即毛利率可能得以提升,起碼不至於繼續走低。4月初工信部發布了2013年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其中味精行業最為嚴厲,淘汰目標為28.5萬噸,較上年增加一倍,為全部行業之最,也有望為味精售價的轉暖打下基礎。

   二是黃原膠。對此產品有興趣者可找度娘一查,除了用於食品添加劑外,其工業級產品主要用於石油及頁岩氣開發中的鑽井液作為增稠劑,而去年下半年以來由於頁岩氣開發等的影響,黃原膠價格由上半年的18501每噸飆升至24000至25000元(含稅), 公司年報中,黃原膠2012年的平均售價約2.2萬,毛利率由上年的36%提升到46%。就2013年市場供給方面,產能投放主要是阜豐和中軒,集中在下半年,管理層認為起碼2013 上半年這一價格能維持。公司2012年銷量在5萬噸以上, 2013年計劃將產能擴張至6.3-6.5萬噸。黃原膠將超過味精分部,成為今年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
  美國反傾銷初裁成立,負面衝擊有限。美國商務部1月4日初步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食品添加劑和增稠劑原料徵收21.69%至154%的關稅,並將在5月公佈最終稅率決定。其中最大的兩家黃原膠出口商阜豐和中軒分別被裁定徵收21.69%和127.65%的額外關稅。儘管最終裁決維持初裁的概率較大,管理層表示阜豐主要出口地是中東和沙特,對美國出口量2012年只有4000噸,預計2013年在5000 左右,佔銷售總量的不到10 % 管理層認為可將此成本轉嫁給買方。而阜豐與中軒面臨不同的額外關稅,反而有利於阜豐擴大對美出口。

  假設黃原膠在2013維持2.5萬價格,銷量6萬噸,毛利率45%,此部分毛利可達6.7億以上,較2012年則有50%以上增長。

三、市場走勢分析。

  公司股價在2008年底到2010年底走出一波超過20倍的升幅(K線圖簡析,未計算除息等因素),然後隨著味精價格的下滑,經歷了2年半的下滑,股價從8塊以上兩次探底2.33元,底部似已形成。公司在連年擴張中,負債率快速上升,但近期通過子公司發債(債息5.11%應不算高)6億,以及公司供股(5供1,供股價1.8元)集資6億多的完成,負債情況將有好轉。另外公司供股時機也值得回味,先發盈警,然後宣布大折讓供股,再發年報,股價一路下滑沒商量。而上週當供股已成定局,4月22日以一根放量大陽突破了為期三個月的下降通道。公司大股東已經參加了配股,雖然公司總股本增加會攤薄EPS,但大股東並未採取一般公司批股集資的方式,即保持自己在公司的股權比例不變,應是對公司前景看好。

從公司2012年利潤貢獻度分析,黃原膠部分已經超過味精部分,這一趨勢可能在2013持續,其淨利潤甚至超過了此前熱炒的3337等油服股,如市場未來將公司納入頁岩氣概念股,當會給予更高估值。另外公司的主要成本之一的煤炭,在可預期時段內仍會繼續下跌或保持低位,也是有利於公司業績的一個積極因素。

風險因素:味精市場價格繼續下跌、玉米大豆等主要成本的上升、公司可能面臨的環保成本上升。

從市場操作分析,公司供股部分將在5月3日上市須特別注意,現股東的持股意願屆時將體現。

歡迎股友們深入分析,並提供可能了解到的味精及黃原膠市場價格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91

回貼load 好耐,成日要refresh,請問是咪出那個加錢的提示有問題? 請改善

1 : GS(14)@2013-08-05 21:57:03

如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87

港樓細絕東亞 3豬空間1人住 人均150呎 20年無改善

1 : GS(14)@2014-12-03 12:32:3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1h.htm



28歲的交易員Francis在中環工作,月入5萬元。但他認為現時樓價太高,不值得買,而公司附近的住宅租金也很貴,故寧繼續與父母胞妹同住,每月儲蓄一半人工作為首期。Francis一家四口住在一個500呎單位,他獨自睡一張碌架,每日早晚都要搬梯上落。(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香港地小人多,居住空間一直是尖銳的社會問題。《明報》將一連三期探討香港住屋環境的怪現象,尤其突出與其他大城市的對照,冀從比對中找出香港困境,望施政當局能對症下藥。第一期會討論香港的住屋擠迫現象,何以20年無進步?同時期的上海,又何以能從「豬欄」變「廣廈」?


公屋輪候冊申請再創新高,到今年9月底,有26.3萬個家庭輪候公屋;居屋價格也升至六七百萬,接連誕生港島、九龍居屋王;發展商新推一手樓則密密出現「房奇則」……放眼全亞洲,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在各大城市中墊底,若以養殖場中每隻公豬坐擁50平方呎獨立空間計算,港人人均居住面積150呎,只相當於3隻豬。1990年代,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積也僅有96呎,今日已大增至360呎,只有香港維持不變。

港人難安居,學者認為除本港自然條件所限外,亦因政府早前「不作為」,現屆政府雖大力推行房屋政策,但預計對居住面積的改善也極為有限。

英明農場東主尹偉明在元朗經營豬場多年,3萬餘方呎的豬場內養了2800多頭豬,場內最重要的當屬「種豬」,每隻種豬都有獨立的豬欄,「領地」大約50呎。豬場內安裝了負壓抽氣系統,以控制豬場的溫度,夏天最熱時都不超過攝氏30℃,同時亦可保持空氣流通,「家養豬好講究環境,環境好豬先至少病痛」。

上海人睡房平均大過港人單位

香港地,豬的待遇不太差,人的居住環境卻十年不變地差。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趙麗霞根據各地統計數字推算,1990年香港人均住房面積138呎,上海城鎮人均建築面積僅96呎,但20餘年後,上海大幅增加至360呎,香港卻只增加了21呎至159呎,被大幅度拋離。根據上海統計局2013年統計,不計算客廳、廚廁及走廊等面積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83呎,換言之,上海人僅睡房的面積便大過港人整個單位的面積。

趙麗霞表示,上海人均居住面積之所以大幅提升,是因為90年代上海剛開始經濟起飛,且正值中國住房政策改革,改革後公司不再提供宿舍予員工,住房補貼以工資形式發到員工手上,市民要自行在市場上購買住房,「商品房」的產生亦吸引了大量投資,加上內地政府注重民生,所以現時上海大部分普通家庭可住約1000呎的單位,反觀香港房屋市場因發展較早,在90年代時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市場,故變化的幅度也較小。

港三成人住公屋 上海東京首爾4%至5%

除上述因素外,公營房屋人口比例也大大影響整個社會人均居住面積。趙麗霞指出,香港約三成人住公屋,相比之下,上海、東京及首爾均只有4%至5%的人住公營房屋,而公屋屬於補貼性住屋,面積有限,故拉低了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水平。另外,港人普遍羨慕新加坡人有政府組屋,是因新加坡政府60年代建國時便將房屋作為一個主要的管治工具,通過為國民提供高質素居住環境來穩定社會,另外也因為政府強勢,政府買地收地都很容易。日本政府推動中產自置居所、韓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調整樓價等,也有助解決東京及首爾居民的住屋問題。

學者:增加供應正確方向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本港80年代起建設大量新市鎮,公屋供應也持續增加,加上居屋政策,市民的住屋環境得到改善,但2002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由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無限期停建停售居屋,公屋供應量也大幅下跌,之後自由行興起,大量舊樓出租單位被業主收回做「月子公寓」及廉價賓館,令不少中下階層人士要轉租房,居住環境也因而不斷惡化。

運輸及房屋局上月公布,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一手供應量約7.4萬伙,鍾劍華認為增加供應是解決住屋的正確方向,但7.4萬供應實際上也是一種倒退,因他估計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發展商看見過去幾年住屋市場的變化趨勢,減少單位面積來增加供應量,這些中小型單位甚至迷你單位,對改善居住面積效果成疑,他笑言梁振英也因此不敢再講盼市民「愈住愈好」。

(深度報道 - 樓市怪象)
2 : GS(14)@2014-12-03 12:34: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2.htm



月入5萬交易員 蝸居天水圍父母家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樓價急升,令住屋擠迫問題更為嚴重,尤其年青一代上樓吃力,被迫要延長與父母家人同住的日子。有在中環證券行任職交易員的金融精英,月薪達5萬,可算高薪一族,但仍難抵香港高企樓價及租金,寧願與胞妹窩居父母的500平方呎之家。雖然得享獨立睡房,但亦只能睡在碌架上,早晚要搬梯上落。大量青年無法「外闖」,要與父母同住,亦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難以大幅改善的因素之一。


睡碌架 晚晚搬梯

私樓價格過去5年一路升,置業問題同樣困擾專業人士。28歲的吳海麟(Francis)在中環任職交易員,月入可達4萬至5萬元,但他選擇繼續與父母及23歲胞妹同住,一家四口住在天水圍一個建築面積約500平方呎的單位,以人均計算,每人分享不足130平方呎,「雖然屋企空間唔算太闊落,但好彩我都有自己一間房,可以做自己鍾意」。

他的睡房剛好夠擺下一張碌架,下層是書及衣櫃,睡覺時,需將靠在旁邊的木梯取來掛在沿才能爬上去,Francis指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合理利用有限空間,並笑言「如果我間房要擺一張再加書話,可能我轉身都有困難」。由於他與胞妹睡房之間只得簡單間隔,故隔音效果不太好,Francis在房內偶爾也會聽到胞妹在「隔壁」談電話的聲音。

每月儲一半人工 待樓價跌置業

在天水圍住了13年,Francis指這裏勝在空氣新鮮,但出去一次要花兩三個小時在交通上,「尤其夜晚12點以後,無論你幾都要轉幾次巴士先返到屋企」。被問及繼續與父母同住的原因,Francis直言,在公司附近租樓「都幾貴下」,且不少是質素參差的舊樓,所以他不想花太多金錢租屋,「買樓話,自己資金未必算多,加上家樓價實在太貴」,於是選擇繼續觀望。Francis期望未來幾年會迎來一個樓價調整期,他現時每月儲起一半人工,希望可在樓價下跌時圓置業夢。

四口住320呎公屋 爸爸梳化

對於基層來說,私樓買不起,輪候公屋便成為一家大細安居唯一選擇。任職洗衣廠的溫先生14年前便登記輪候單人公屋,7年前將加入家人的名字一起排,終於在2010年獲派了一間實用320平方呎的公屋。單位本是一房間隔,兩夫婦在客廳「間」出一間睡房予12歲大仔,而今年初才出世的細仔仍需與母親同睡,溫先生唯有將睡房讓予兩母子,自己在客廳「梳化」,一睡10個月。溫家四口人,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約80平方呎。

未獲派公屋時,他們一家三口在元朗住唐樓套房,「度100呎都冇,淨係擺到一張,每個月要2600蚊租」。溫太兼職幫補家用,家庭月入可達2萬元,但扣除日用、兒子教育開支後所剩無幾。溫太說,搬入公屋時,僅裝修費就令他們辛苦儲得的幾萬元積蓄「一鋪清袋」,遑論買私樓。溫先生在一旁說,私樓太貴,要買「難過上太空」。

61歲的陳太由12歲起便在工廠做女工「穿膠花」,見證了香港經濟起飛年代,靠雙手養起家人兼置業。1975年,22歲的她與做裝修的丈夫斥資6.8萬元,買下西營盤一個400呎的私樓,帶兩名子女入住,現時子女已成家遷走,兩公婆仍居於此,陳太指「1970年代,只要你肯,大把畀你做,儲多錢就可以買樓,唔似家百物騰貴,買層樓至少100萬(首期),後生仔要靠自己真係好艱難」。
3 : GS(14)@2014-12-03 12:34:2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3.htm



新加坡 千呎「組屋」現金3萬入場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Ethan與Gerri兩夫婦及4歲的兒子住在新加坡西部郊區的Taman Jurong,相當於香港元朗位置。36歲的Ethan是高級房屋測量師,Gerri (圖左一)34歲,是高級客戶經理,家庭月入1萬坡幣(約6萬港元)。他們在7年前結婚及向新加坡房屋發展局買入這個約1219呎(115平方米)的組屋單位,總價為23.3萬坡幣,當時他們支付了5000坡幣,另外在中央公積金帳戶中扣掉了5萬坡幣作為首期,另外需還30年按揭,每月從中央公積金中扣除749坡幣。


他們住的是「5房組屋」,包括3個睡房、1個較大的客廳及1個較大的飯廳。雖然住的地方遠離新加坡市中心區,但Gerri指自己離工作的地方只需不到半小時車程,兒子也進了附近的託兒所,每日接送他也十分方便。
4 : GS(14)@2014-12-03 12:35: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4.htm



上海 全家收入 一半供樓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何勇與徐穎的家位於上海市中心虹口區,這個約1100呎(105.6平方米)的住宅位於一處大型居民區,建於2001年,樓齡13年。兩夫婦現年分別34和31歲,在銀行和外資企業工作,2010年結婚,在父母資助下買樓,兩年前誕下女兒昕昕。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的,就是離父母近。」徐穎說,這裏離她父母家很近,彼此可以照顧,這是她的最大考慮,但代價是每日上班搭地鐵要超過1小時,轉3條地鐵線才到,而且住處離地鐵站約有1公里,每天要提早出門上班。

何勇說,買樓之前一段樓價曾經大跌,「我們也不算抄到最底」,樓價為225萬(人民幣,下同),算上各種費用,總數240萬,首期100萬,按揭20年。現時月供8000多元,與每月工資相若,因為二人工資差不多,這就相當於將其中一人的收入供樓,另一人收入用於日常開支,何勇笑說,這樣算是「夠用」。
5 : GS(14)@2014-12-03 12:35:5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6.htm



「成家不能立室」 青年絕望增社會危險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自己年輕時也住過房、天台屋,政府應該處理的的是現在年輕人的「絕望感」,這一代人認為自己無法在合理時間內自行解決住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鍾劍華以前住的房有百餘呎,尚算「住得落人」,但近年因為監管不力,需求又大,導致業主「愈愈盡」。現時有不少細至幾十呎的房單位,據他所知,有一家三口擠住40呎房,「可以細過個豬欄」。

鍾現時在理大執教房屋政策一堂,每班二三十個學生之中,總有三四個學生申請輪候公屋,學生中瀰漫悲觀情緒,無人覺得能透過自己能力、在合理時間內滿足自己長遠住屋需要,有人至30多歲還與父母一起住,結了婚仍各自回家住,「成家不立室」,「這種無助感是很強的,我同政府官員都是這樣說,你要擔心的不是他們排隊輪公屋,因為現有的制度下他們絕大部分是輪不到的,要憂慮的是這種絕望的感覺」。

「如果個個都有層樓,社會會穩定些。」鍾劍華直言,如果個個是「游牧民族」,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裏」、「社會沒預我一份」時,「做任何事都沒有機會成本,那麼社會很危險」。

指梁難追回短缺供應

回顧過去,2002年自由行開始之後,低檔次的租住單位被業主收回改建成「月子公寓」、廉價賓館,曾蔭權從做政務司長開始直至特首任內的10年,破壞了香港房屋政策幾十年來因應時勢轉變的良性循環,鍾劍華坦言,現時梁振英即使要重新起動,也很困難。

「(梁)增加供應是正確方向,現在看來也初見成效。」但鍾劍華提醒,一是要追回過去短缺的供應很困難,二是現時樓市的客觀環境有變,10多年前沒有這麼多海外資金來買樓。他認為,本來應該發展新市鎮和填海,但政府推出的政策寸步難行,是因為政治制度令政府沒有認受性,因此沒能力去做短期內不受歡迎的事,「成日都話人(反對者)民粹,但正正因為你不民主,才會有民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61

聖誕銷情佳 出口料改善

1 : GS(14)@2014-12-31 09:36:4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31/news/ec_eca2.htm


【明報專訊】貿發局昨日公布12月環球聖誕銷情報告,指出今年全球聖誕銷售大致較去年上升,其中美國上升4%,幅度領先傳統市場,英國、德國及日本銷情亦有增長,新興地區如中國、拉丁美洲等亦保持增長狀態,當中以電子產品銷情最理想,價格適中的貨品銷情較好,惟法國及意大利出現銷情下降。

美國零售升4%領先

貿發局環球市場首席經濟師潘永才表示,環球經濟的初期復蘇支持消費,但消費者購物仍謹慎有保留,以物有所值價為優先考慮,從而使外國採購商落單態度繼續保守,仍以少量急單為主,且壓價意慾強烈。

由於環球聖誕銷情不錯,加上去年比較基數較低,他預料12月本港出口會比11月的0.4%增幅有改善,相信可錄得單位數增長。因本港首11個月出口增長3.4%,若12月表現較好,全年出口增長或達到最多3.6%,但仍稍低於貿發局預期的4%。
2 : GS(14)@2014-12-31 09:36:51

貿發局:經濟復蘇未穩

對於明年本港出口形勢,潘永才指出,環球經濟長遠而言未見穩定復蘇,部份地區聖誕銷情只屬短暫性利好,例如俄羅斯是因為市民憂慮盧布貶值會推高商品價格而趕緊搶購;日本工資上調及零售商加強促銷帶動聖誕銷情,惟通縮危機未除,因此他對明年本港出口增長有保留,料只有3%增幅,亦由於採購商壓價強烈,明年出口單價難有上調空間, 即使貨量有所上升,但貨價會下跌,影響到整體出口增長比今年放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21

佔領期間 「中銅旺」空氣質素改善

1 : GS(14)@2015-01-05 08:20:52





【本報訊】佔領運動為中環、銅鑼灣和旺角帶來短暫的新鮮空氣。綠色力量指出三區路邊監測站錄得數據大跌,中環路邊空氣「跑贏」中西區一般監測站,旺角路邊空氣與深水埗相若,銅鑼灣路邊空氣與東區相若。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佔領運動猶如一場實驗,數據證明行人專用區保障市民健康,交通改道亦屬可行。



應推展行人專用區


以AQHI計算,佔領運動前一個月,銅鑼灣空氣大致較東區惡劣1至4級,但9月29日佔領開始,AQHI便大致相若。旺角路邊空氣自9月29日起AQHI指數與深水埗一般監測站相若,但警方在10月中重開部份路段後,AQHI跳升一級。中環情況相若,10月初路邊空氣「跑贏」中西區一般監測站,但10月中警方重開德輔道中、金鐘道後,空氣污染普遍惡化1至6級不等。綠色力量總幹事文志森指,政府多年前一直拒絕開行人專用區,今次數據證明,只要有適合交通措施,「政府冇藉口唔做」。環保署指路面空間有限,加上市民及地區人士關注行人專用區內的街道管理,當局需要等候適當機遇,例如地區重建或發展新區,並從不同持份者意見,考慮是否推展新的行人專用區計劃。而來年運輸署及專營巴士公司仍會繼續透過巴士路線計劃,及「區域性模式」重組巴士路線,亦會把握新鐵路啟用的契機去檢視巴士服務安排。■記者潘柏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05/189918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55

內地貿盈新高 經濟師:出口難言改善

1 : GS(14)@2015-03-09 19:38:3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09/news/ec_ecd1.htm
【明報專訊】雖然歐洲經濟疲弱,但內地出口反而出奇地升。據中國海關公布,2月份內地出口總值按年急升48.9%至1.0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高於市場預期,進口總值則遜於市場預期,按年減少20.1%至6661億元,貿易順差則創新高錄得3705億元。有經濟師分析稱,內地出口增長,應與當時大宗商品如手機等電子產品熱賣有關,但難以單憑2月份數據,就總結為內地出口改善。

分析:與電子產品熱賣有關

據中國海關資料,經季節調整後,內地2月份出口增長按年升4.2%,進口跌16.9%。中國海關表示,農曆年期間令內地外貿企業於過節前集中出口、過節後陸續開工,因此1、2月份出口按年增幅波動較大。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表示,相信海關數據準確,但觀乎現時經濟格局仍有不確定性,包括歐洲經濟疲弱及美國大風雪,內地又未有新增長點推動出口環境大幅改善,預料3月份出口數據未必高企。他又指,2月份進口額下跌,主因是油價急挫,拉低進口貨值,以及內地內需仍然疲弱,同時亦令期內貿易順差高企。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表示,內地出口推高主因是去年基數較低及美國經濟復蘇。他補充,2月份出口仍受農曆年等季節性因素影響,因此未能斷定內地出口環境大幅改善,估計3月份出口數據不會持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328

囡囡肺積水有改善Yumiko返家學泵奶

1 : GS(14)@2015-04-12 16:25:30

■Yumiko獲醫生批准出院後,昨日已秘密返家休息。 資料圖片


鄭希怡(Yumiko)上周三在港安醫院剖腹誕下5.5磅女兒梁浸浸(乳名),豈料BB出世不足24小時就要放進氧氣箱送往公立醫院ICU病房,初為人母的Yumiko懇求醫生批准其外出探望初生女兒,終於前日在老公梁學儲陪同下,前往東區醫院探囡囡,原來囡囡是肺積水,經過治療,情況已好轉,而Yumiko昨日就秘密出院回家休息了。



■剛出生的梁浸浸有肺積水情況,要送往東區醫院嬰兒ICU病房醫治。

■Yumiko前日在老公梁學儲陪同下,前往東區醫院探望囡囡。 資料圖片



B女料留院一周

Yumiko剖腹誕下囡囡梁浸浸後,醫生已發現其女兒有氣促情況,所以要把她放進氧氣箱,後來因情況未見好轉,院方為其檢查始發現是肺積水,為安全起見,主趁醫生建議把BB女送往設備較完善的東區醫院嬰兒ICU病房接受醫治。一直擔心女兒情況的Yumiko翌日已要求去醫院探囡囡,但醫生認為其狀態還未可以出院,直至前日才批准外出,當Yumiko看到女兒剛出世就要插喉的樣子,就忍不住流淚起來。初生嬰兒出現肺積水並不罕見,Yumiko是剖腹產子,BB沒有經過自然分娩程序,有部份BB可能未及反應,自行將肺部胎水排出,故才會出現肺積水情況,經院方悉心治療後,梁浸浸肺積水情況已改善,預計留院一周就可以出院。前日探過女兒的Yumiko終於鬆一口氣,乖乖返回醫院休息,而昨早醫生檢查過她的健康情況後已批准出院,之後Yumiko在老公陪同下,秘密出院返家休息。據悉當囡囡稍後出院回家,Yumiko會以人奶餵哺,連日她來已學習泵奶。經理人霍汶希(Mani)昨日被問到Yumiko是否已出院,她證實說:「今朝已經出院返屋企,噚日佢見咗BB已經放心,心情好咗好多,多謝大家關心。」採訪:鍾國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12/191091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98

古巴人看直播 盼改善生活

1 : GS(14)@2015-04-14 02:08:56

古巴經濟落後封閉,不少民眾視奧巴馬與勞爾的歷史會談(圖),可引領當地經濟開放,改善生活水平,因此在會談直播時,紛紛放下手上的工作,見證這個歷史時刻。大學教授羅德里格斯表示,古巴與美國交惡多時,雙方今次願坐下進行文明對話,無疑是歷史時刻。有家庭主婦也形容兩國領袖對話令人「難以置信」,所以放下家務,與家人一起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直播。古巴人均月入只得156港元,生活艱困,不少人希望隨着兩國關係改善,可盡快看見實質成果。但有種雪茄煙葉的農民卻憂慮,不能從市場開放中獲益,反而擔心當局會施壓要他種植更多煙葉,尤其是一條新法例訂明若煙葉生產不達標,政府稽查員可沒收土地。美聯社/英國《獨立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13/191103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5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