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樓細絕東亞 3豬空間1人住 人均150呎 20年無改善

1 : GS(14)@2014-12-03 12:32:3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1h.htm



28歲的交易員Francis在中環工作,月入5萬元。但他認為現時樓價太高,不值得買,而公司附近的住宅租金也很貴,故寧繼續與父母胞妹同住,每月儲蓄一半人工作為首期。Francis一家四口住在一個500呎單位,他獨自睡一張碌架,每日早晚都要搬梯上落。(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香港地小人多,居住空間一直是尖銳的社會問題。《明報》將一連三期探討香港住屋環境的怪現象,尤其突出與其他大城市的對照,冀從比對中找出香港困境,望施政當局能對症下藥。第一期會討論香港的住屋擠迫現象,何以20年無進步?同時期的上海,又何以能從「豬欄」變「廣廈」?


公屋輪候冊申請再創新高,到今年9月底,有26.3萬個家庭輪候公屋;居屋價格也升至六七百萬,接連誕生港島、九龍居屋王;發展商新推一手樓則密密出現「房奇則」……放眼全亞洲,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在各大城市中墊底,若以養殖場中每隻公豬坐擁50平方呎獨立空間計算,港人人均居住面積150呎,只相當於3隻豬。1990年代,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積也僅有96呎,今日已大增至360呎,只有香港維持不變。

港人難安居,學者認為除本港自然條件所限外,亦因政府早前「不作為」,現屆政府雖大力推行房屋政策,但預計對居住面積的改善也極為有限。

英明農場東主尹偉明在元朗經營豬場多年,3萬餘方呎的豬場內養了2800多頭豬,場內最重要的當屬「種豬」,每隻種豬都有獨立的豬欄,「領地」大約50呎。豬場內安裝了負壓抽氣系統,以控制豬場的溫度,夏天最熱時都不超過攝氏30℃,同時亦可保持空氣流通,「家養豬好講究環境,環境好豬先至少病痛」。

上海人睡房平均大過港人單位

香港地,豬的待遇不太差,人的居住環境卻十年不變地差。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趙麗霞根據各地統計數字推算,1990年香港人均住房面積138呎,上海城鎮人均建築面積僅96呎,但20餘年後,上海大幅增加至360呎,香港卻只增加了21呎至159呎,被大幅度拋離。根據上海統計局2013年統計,不計算客廳、廚廁及走廊等面積的上海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83呎,換言之,上海人僅睡房的面積便大過港人整個單位的面積。

趙麗霞表示,上海人均居住面積之所以大幅提升,是因為90年代上海剛開始經濟起飛,且正值中國住房政策改革,改革後公司不再提供宿舍予員工,住房補貼以工資形式發到員工手上,市民要自行在市場上購買住房,「商品房」的產生亦吸引了大量投資,加上內地政府注重民生,所以現時上海大部分普通家庭可住約1000呎的單位,反觀香港房屋市場因發展較早,在90年代時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市場,故變化的幅度也較小。

港三成人住公屋 上海東京首爾4%至5%

除上述因素外,公營房屋人口比例也大大影響整個社會人均居住面積。趙麗霞指出,香港約三成人住公屋,相比之下,上海、東京及首爾均只有4%至5%的人住公營房屋,而公屋屬於補貼性住屋,面積有限,故拉低了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水平。另外,港人普遍羨慕新加坡人有政府組屋,是因新加坡政府60年代建國時便將房屋作為一個主要的管治工具,通過為國民提供高質素居住環境來穩定社會,另外也因為政府強勢,政府買地收地都很容易。日本政府推動中產自置居所、韓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調整樓價等,也有助解決東京及首爾居民的住屋問題。

學者:增加供應正確方向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本港80年代起建設大量新市鎮,公屋供應也持續增加,加上居屋政策,市民的住屋環境得到改善,但2002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由一個極端發展到另一個極端」——無限期停建停售居屋,公屋供應量也大幅下跌,之後自由行興起,大量舊樓出租單位被業主收回做「月子公寓」及廉價賓館,令不少中下階層人士要轉租房,居住環境也因而不斷惡化。

運輸及房屋局上月公布,未來3至4年私人住宅一手供應量約7.4萬伙,鍾劍華認為增加供應是解決住屋的正確方向,但7.4萬供應實際上也是一種倒退,因他估計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發展商看見過去幾年住屋市場的變化趨勢,減少單位面積來增加供應量,這些中小型單位甚至迷你單位,對改善居住面積效果成疑,他笑言梁振英也因此不敢再講盼市民「愈住愈好」。

(深度報道 - 樓市怪象)
2 : GS(14)@2014-12-03 12:34: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2.htm



月入5萬交易員 蝸居天水圍父母家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樓價急升,令住屋擠迫問題更為嚴重,尤其年青一代上樓吃力,被迫要延長與父母家人同住的日子。有在中環證券行任職交易員的金融精英,月薪達5萬,可算高薪一族,但仍難抵香港高企樓價及租金,寧願與胞妹窩居父母的500平方呎之家。雖然得享獨立睡房,但亦只能睡在碌架上,早晚要搬梯上落。大量青年無法「外闖」,要與父母同住,亦是香港人均居住面積難以大幅改善的因素之一。


睡碌架 晚晚搬梯

私樓價格過去5年一路升,置業問題同樣困擾專業人士。28歲的吳海麟(Francis)在中環任職交易員,月入可達4萬至5萬元,但他選擇繼續與父母及23歲胞妹同住,一家四口住在天水圍一個建築面積約500平方呎的單位,以人均計算,每人分享不足130平方呎,「雖然屋企空間唔算太闊落,但好彩我都有自己一間房,可以做自己鍾意」。

他的睡房剛好夠擺下一張碌架,下層是書及衣櫃,睡覺時,需將靠在旁邊的木梯取來掛在沿才能爬上去,Francis指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合理利用有限空間,並笑言「如果我間房要擺一張再加書話,可能我轉身都有困難」。由於他與胞妹睡房之間只得簡單間隔,故隔音效果不太好,Francis在房內偶爾也會聽到胞妹在「隔壁」談電話的聲音。

每月儲一半人工 待樓價跌置業

在天水圍住了13年,Francis指這裏勝在空氣新鮮,但出去一次要花兩三個小時在交通上,「尤其夜晚12點以後,無論你幾都要轉幾次巴士先返到屋企」。被問及繼續與父母同住的原因,Francis直言,在公司附近租樓「都幾貴下」,且不少是質素參差的舊樓,所以他不想花太多金錢租屋,「買樓話,自己資金未必算多,加上家樓價實在太貴」,於是選擇繼續觀望。Francis期望未來幾年會迎來一個樓價調整期,他現時每月儲起一半人工,希望可在樓價下跌時圓置業夢。

四口住320呎公屋 爸爸梳化

對於基層來說,私樓買不起,輪候公屋便成為一家大細安居唯一選擇。任職洗衣廠的溫先生14年前便登記輪候單人公屋,7年前將加入家人的名字一起排,終於在2010年獲派了一間實用320平方呎的公屋。單位本是一房間隔,兩夫婦在客廳「間」出一間睡房予12歲大仔,而今年初才出世的細仔仍需與母親同睡,溫先生唯有將睡房讓予兩母子,自己在客廳「梳化」,一睡10個月。溫家四口人,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約80平方呎。

未獲派公屋時,他們一家三口在元朗住唐樓套房,「度100呎都冇,淨係擺到一張,每個月要2600蚊租」。溫太兼職幫補家用,家庭月入可達2萬元,但扣除日用、兒子教育開支後所剩無幾。溫太說,搬入公屋時,僅裝修費就令他們辛苦儲得的幾萬元積蓄「一鋪清袋」,遑論買私樓。溫先生在一旁說,私樓太貴,要買「難過上太空」。

61歲的陳太由12歲起便在工廠做女工「穿膠花」,見證了香港經濟起飛年代,靠雙手養起家人兼置業。1975年,22歲的她與做裝修的丈夫斥資6.8萬元,買下西營盤一個400呎的私樓,帶兩名子女入住,現時子女已成家遷走,兩公婆仍居於此,陳太指「1970年代,只要你肯,大把畀你做,儲多錢就可以買樓,唔似家百物騰貴,買層樓至少100萬(首期),後生仔要靠自己真係好艱難」。
3 : GS(14)@2014-12-03 12:34:2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3.htm



新加坡 千呎「組屋」現金3萬入場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Ethan與Gerri兩夫婦及4歲的兒子住在新加坡西部郊區的Taman Jurong,相當於香港元朗位置。36歲的Ethan是高級房屋測量師,Gerri (圖左一)34歲,是高級客戶經理,家庭月入1萬坡幣(約6萬港元)。他們在7年前結婚及向新加坡房屋發展局買入這個約1219呎(115平方米)的組屋單位,總價為23.3萬坡幣,當時他們支付了5000坡幣,另外在中央公積金帳戶中扣掉了5萬坡幣作為首期,另外需還30年按揭,每月從中央公積金中扣除749坡幣。


他們住的是「5房組屋」,包括3個睡房、1個較大的客廳及1個較大的飯廳。雖然住的地方遠離新加坡市中心區,但Gerri指自己離工作的地方只需不到半小時車程,兒子也進了附近的託兒所,每日接送他也十分方便。
4 : GS(14)@2014-12-03 12:35:2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4.htm



上海 全家收入 一半供樓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何勇與徐穎的家位於上海市中心虹口區,這個約1100呎(105.6平方米)的住宅位於一處大型居民區,建於2001年,樓齡13年。兩夫婦現年分別34和31歲,在銀行和外資企業工作,2010年結婚,在父母資助下買樓,兩年前誕下女兒昕昕。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的,就是離父母近。」徐穎說,這裏離她父母家很近,彼此可以照顧,這是她的最大考慮,但代價是每日上班搭地鐵要超過1小時,轉3條地鐵線才到,而且住處離地鐵站約有1公里,每天要提早出門上班。

何勇說,買樓之前一段樓價曾經大跌,「我們也不算抄到最底」,樓價為225萬(人民幣,下同),算上各種費用,總數240萬,首期100萬,按揭20年。現時月供8000多元,與每月工資相若,因為二人工資差不多,這就相當於將其中一人的收入供樓,另一人收入用於日常開支,何勇笑說,這樣算是「夠用」。
5 : GS(14)@2014-12-03 12:35:5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3/news/ec_gba6.htm



「成家不能立室」 青年絕望增社會危險


2014年12月3日





【明報專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自己年輕時也住過房、天台屋,政府應該處理的的是現在年輕人的「絕望感」,這一代人認為自己無法在合理時間內自行解決住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將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鍾劍華以前住的房有百餘呎,尚算「住得落人」,但近年因為監管不力,需求又大,導致業主「愈愈盡」。現時有不少細至幾十呎的房單位,據他所知,有一家三口擠住40呎房,「可以細過個豬欄」。

鍾現時在理大執教房屋政策一堂,每班二三十個學生之中,總有三四個學生申請輪候公屋,學生中瀰漫悲觀情緒,無人覺得能透過自己能力、在合理時間內滿足自己長遠住屋需要,有人至30多歲還與父母一起住,結了婚仍各自回家住,「成家不立室」,「這種無助感是很強的,我同政府官員都是這樣說,你要擔心的不是他們排隊輪公屋,因為現有的制度下他們絕大部分是輪不到的,要憂慮的是這種絕望的感覺」。

「如果個個都有層樓,社會會穩定些。」鍾劍華直言,如果個個是「游牧民族」,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裏」、「社會沒預我一份」時,「做任何事都沒有機會成本,那麼社會很危險」。

指梁難追回短缺供應

回顧過去,2002年自由行開始之後,低檔次的租住單位被業主收回改建成「月子公寓」、廉價賓館,曾蔭權從做政務司長開始直至特首任內的10年,破壞了香港房屋政策幾十年來因應時勢轉變的良性循環,鍾劍華坦言,現時梁振英即使要重新起動,也很困難。

「(梁)增加供應是正確方向,現在看來也初見成效。」但鍾劍華提醒,一是要追回過去短缺的供應很困難,二是現時樓市的客觀環境有變,10多年前沒有這麼多海外資金來買樓。他認為,本來應該發展新市鎮和填海,但政府推出的政策寸步難行,是因為政治制度令政府沒有認受性,因此沒能力去做短期內不受歡迎的事,「成日都話人(反對者)民粹,但正正因為你不民主,才會有民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