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法國.巴黎 |
創立年份 | 1150年 |
網頁 | (第一) www.univ-paris1.fr (第二) www.u-paris2.fr (第三) www.univ-paris3.fr (第四) www.paris-sorbonne.fr (第五) www.univ-paris5.fr (第六) www.upmc.fr (第七) www.univ-paris-diderot.fr (第八) www.univ-paris8.fr (第九) www.dauphine.fr (第十) www.u-paris10.fr (第十一) www.u-psud.fr (第十二) www.u-pec.fr (第十三) www.univ-paris13.fr |
學士 | 無 |
碩士 | 有,另香港城市大學與巴黎第九大學合辦金融與精算數學理學碩士課程 |
博士 | 有 |
| 經濟性 | 2 | 學費近乎象徵式,但巴黎生活指數偏高。 |
校園 | 4 | 十三間院校各有特色。 | |
語言溝通 | 2 | 法國人對美語極度抗拒,但在旅遊、商業區還可。 | |
生活環境 | 4 | 雖然巴黎交通惡名昭著,部份基建尤其地鐵較穢亂,但作為世界級大城市基本需求設備不成問題。 | |
體驗 | 5 | 世界最多姿多采城市之一。 | |
涵接性 | 3 | 本科課程涵接較含糊,然報讀深造課程極方便。 |
位置 | 法國.巴黎 |
創立年份 | 1530年 |
網頁 | www.college-de-france.fr |
學士 | 不適用 |
碩士 | 不適用 |
博士 | 不適用 |
| 經濟性 | 5 | 完全免費。 |
校園 | 4 | 雖小但精緻。 | |
語言溝通 | 2 | 法國人對美語極度抗拒,但在旅遊、商業區還可。 | |
生活環境 | 4 | 雖然巴黎交通惡名昭著,部份基建尤其地鐵較穢亂,但作為世界級大城市基本需求設備不成問題。 | |
體驗 | 5 | 世界最多姿多采城市之一。 | |
涵接性 | 5 | 不適用,任何人士都可前往上課。 |
位置 | 法國.巴黎 |
創立年份 | 1794年 |
網頁 | www.ens.fr |
學士 | 無 |
碩士 | 有 |
博士 | 無 |
| 經濟性 | 5 | 學費全免或象徵式,更有豐富獎學金。 |
校園 | 4 | 建築精緻、旺中帶靜。 | |
語言溝通 | 2 | 法國人對美語極度抗拒,但在旅遊、商業區還可。 | |
生活環境 | 4 | 雖然巴黎交通惡名昭著,部份基建尤其地鐵較穢亂,但作為世界級大城市基本需求設備不成問題。 | |
體驗 | 5 | 世界最多姿多采城市之一。 | |
涵接性 | 3 | 本科課程須考入學試,亦可報讀深造課程。 |
位置 | 法國.巴黎 |
創立年份 | 1872年 |
網頁 | www.sciences-po.fr |
學士 | 有 |
碩士 | 有 |
博士 | 有 |
| 經濟性 | 3 | 以外國人而言學費介乎歐洲與美語國家之間。 |
校園 | 3 | 校園面積極小但交通極方便。 | |
語言溝通 | 2 | 法國人對美語極度抗拒,但在旅遊、商業區還可。 | |
生活環境 | 4 | 雖然巴黎交通惡名昭著,部份基建尤其地鐵較穢亂,但作為世界級大城市基本需求設備不成問題。 | |
體驗 | 5 | 世界最多姿多采城市之一。 | |
涵接性 | 4 | 招收極多海外生的法國院校。 |
位置 | 法國.Jouy-en-Josas |
創立年份 | 1881年 |
網頁 | www.hec.edu |
學士 | 不適用 |
碩士 | 有,另香港中文大學MBA學生可選兼報HEC MBA |
博士 | 有 |
| 經濟性 | 4 | 相對其他國家商學院尚算相宜。 |
校園 | 2 | 郊區建築群。 | |
語言溝通 | 3 | 只要不入巴黎市,在校內以美語溝通完全沒有問題。 | |
生活環境 | 4 | 位於巴黎市以外郊區,雖無城市的方便但環境較清新。 | |
體驗 | 4 | 鄰近巴黎。 | |
涵接性 | 5 | 招收極多海外生的法國院校,深造課程幾乎沒有學歷涵接問題。 |
位置 | 法國.帕萊索 |
創立年份 | 1794年 |
網頁 | www.polytechnique.edu |
學士 | 無 |
碩士 | 有 |
博士 | 無 |
| 經濟性 | 3 | 以外國人而言學費介乎歐洲與美語國家之間。 |
校園 | 2 | 郊區建築群。 | |
語言溝通 | 1 | 法國人對美語極度抗拒,尤其是在軍校… | |
生活環境 | 4 | 位於巴黎市以外郊區,雖無城市的方便但環境較清新。 | |
體驗 | 4 | 鄰近巴黎。 | |
涵接性 | 3 | 除可考慮部份深造課程外,年26歲或以下已完成2 – 3年本科課程的理工科大學生可申請入讀“Ingenieur Polytechnicien”,完成4年課程後可獲頒相當於兩碩士的Ingénieur de l'École Polytechnique及Diplôme de l'École Polytechnique。 |
法國的生活配套基本相當完善、生活指數有點高,但衛生狀況、治安水平與其盛名有點不大相稱,尤其在中國富起來後黃皮膚更成為扒手主要目標,雖然未至於如意大利般恐怖,但亦應多加留神。 另外在歐洲生活美語應用範圍有限,法國人更是最抗拒使用美語族群之一,在離開遊客區後單懂美語者不但會對所謂國際語言大失信心,以美語問題更要有被指冤枉路的心理準備! 有用連結: 官方升學資料(Campus France):www.campusfrance.org |
其他法國大學推介: - 斯特拉斯堡大學 (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另一在學運中被逼分拆、但在2009年重新合併成的公立大學,在法國學術地位相當高,德國大文豪哥德也是此校校友。 - 馬賽大學 (Aix-Marseille University):又是一所“離離合合”的公立大學、現馬賽大學在2012年組合而成,為法南具相當名望的公立大學系統,文科、社會科學尤其出色。 - 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 (Ecole Supérieure de Physique et de Chimie Industrielle de la Ville de Paris):除巴黎大學外,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是兩代四人五奪諾貝爾獎的居禮家族幾位科學家最常就讀、任教之地,另一與諾貝爾家族淵源極深的科學家保羅.朗之萬(Paul Langevin,師從居禮夫人丈夫皮埃爾、指導其女兒依雷娜、“孫兒女親家”、更與居禮夫人傳出緋聞…真複雜!)亦在法蘭西公學院及此校工作。 - 巴黎高科國立統計與經濟管理學校(ENSAE ParisTech):其計量金融等學科非常出色,畢業生就業能力在法國院校中位居前列。 |
金飯碗入場券,讓十四位新鮮人捨台大、政大,來這念書;上學當成上班,學專業還要練實務,解決少子化的大學退場問題。 少子化來襲,後段班大學年年招生不足,成了一顆顆賠錢的燙手山芋,錄取分數經常墊底的興國管理學院,全校平均錄取率不到兩成,二月時被教育部勒令停招,預告了關門的命運。 但是,這個被勒令停招的吊車尾大學,今年九月竟然吸引了十四位可以上台大、政大的學生就讀,而且搶到了六十位成績達國立大學錄取標準的學生上門。 這是一場企業重整後段班大學的人才培訓新實驗。 主角是中信金大股東、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他決定接下這爛攤子,中信金由子公司台灣彩券捐三億元給興國管理學院,將興國改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辜仲諒更發下豪語:「未來中信金的CEO,就是要從這所學校畢業的!」 只是,興國名列全台錄取分數倒數的大學,兩年前還曾爆發教授賣學位的醜聞,名聲更跌到穀底。興國的學生最多曾經有五千二百多名,到了今年二月被停招時,只剩下不到五百人。 「一開始我們真的很緊張,擔心招不到人,也怕來的學生素質很差,」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董事長馮寄台說。 馮寄台只有半年時間,中信集團為此全體總動員,內部更把第一期的學生稱為「黃埔一期」,打出就學即就業的號召,吸引了四百多名學生上門,最後完成一百五十名學生的招生目標。 改建,主樓大廳像銀行分行 這個企業接手退場學校的第一例,雖然才剛起步,已經受到教育部肯定,將它列為大學轉型的範本。「招生成果已經比我們預期的要好很多,」教育部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執行秘書長黃雯玲說,「我們也期待有企業願意跟進。」 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大專校院就學人數逐年下降,教育部預估未來十年的大一新生人數會以平均一年掉一萬人的速度銳減,目前的中後段大學勢必面臨關門或裁併的命運,像位在屏東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和永達技術學院,已經在去年吹了熄燈號。 稻江管理學院校長、同時也是中信金獨立董事的施光訓,去年底向辜仲諒提案接手興國,中信以五年三億的資金承諾,得到教育部首肯,讓原經營團隊止損退出,施光訓接任校長,既有師生由中信負責,以後學校完全由中信做主。 施光訓比喻學校此時就像一輛報廢的腳踏車,「龍頭、煞車都壞掉了,我們來修,修好了我們就可以自己用。」 中信的做法,與其說是修,不如說是全部打掉、重新來過。中信將興國改名、設立三個新科系,改建校園、宿舍,把學校主樓大廳裝潢得宛如銀行分行,興建高爾夫球場,董事、教授也是全新陣容。 這時距離開學已不到半年的時間,連參加聯合招生都來不及,只能獨立招生。中信跑遍招生展覽,全省每家銀行分行裡都擺上宣傳看板。主打畢業即就業、祭出優渥獎學金,一百五十個名額來了四百多人報名,學生成績達國立大學標準的有六十人,更有十四人達台大、政大標準,整體排名大幅提升。 師資,找來前財長、棒球員 吸引學生的最大原因不外乎是中信的金飯碗,中信保證學生畢業後都能直接進入中信相關企業。在職場調查中,新鮮人最嚮往的行業就是高薪的金融保險業,中信的儲備幹部每年吸引上千封履歷,錄取率不到三%,而這些學生現在就拿到入場門票。 「我們(的學生)高中畢業(進大一)就是儲備幹部,」馮寄台表示,「我敢說,我們的學生(到大學)畢業時平均薪資會是全國最高的。」 端出牛肉得到優秀的學生之後,中信要利用自家龐大的商業資源以及綿密的人脈網絡,打造一個中信金融大軍的訓練基地。 師資方面,除了專業課程的教授全部重聘之外,中信高層主管還會定期來學校授課,前財政部部長顏慶章和前台中市市長胡志強也是講座教授。甚至,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的球員都會被公司找來當教練指導學生。 中信既有的所有管道,也都拿來做為學生培訓的資源。中信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文藝表演,當作學生的藝術通識課;學生上高爾夫球課要用的球桿和壘球社團的手套,都是向中信金集團的高爾夫球聯誼社和中信兄弟隊募來的。 中信金有一百家國外子分行,讓學生在暑假時去實習;辜仲諒在美國就讀的華頓商學院也和中信合作,提供交換學生的名額。 「就是念台大也不一定去得了華頓,」馮寄台說。 投入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學生一畢業即是立刻可上戰場的良將。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學生都知道,他們從進校門的第一天起,就是員工,不再只是普通的大學生。 「學校早就告訴我們,我們進來就讀的第一天,就是當學生的最後一天,也是身為中信金控員工的第一天。」財經法律系一年級的林沛勳說。 培訓,學生有職級、領薪水 講求紀律和規則,中信的學生全員住校,並模仿金融業職場制度,分層級自我管理。林沛勳除了是忙著念書準備期中考的學生之外,她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另一個身分是學校的實習執行秘書。她遞出名片,綠色和白色底的名片上印著紅色圓形「We are family」的商標,規格和一般中信員工的一模一樣。 她在學校的「主管」是實習經理,經理底下有十七個副理,每個副理配有襄理和專員。副理級以上的學生每個星期三早上上課前要開例會,報告各部門的業務,從福利社採購、伙食管理到社團預算審核,都是由學生自己負責。甚至不同的工作職位,也會領不同等級的「薪水」津貼,將來還會推出考核機制。 「我們當然不可能讓有人領著津貼不做事,」就讀財務金融一年級的「實習經理」周殷毅說。 每隔週的星期四一大早,活動部的「專員」會把印有「中信傳習講座」的綠色布幔掛在禮堂講台上方、架設好投影設備。男生穿著西裝、打上領帶,女生穿上套裝和黑色跟鞋,正襟危坐的聽台北總部來的主管演講,由中信銀副董事長陳國世打頭陣,兩週一次的高層講座是每位學生的必修課,從中信歷史、企業文化開始講起,徹底貫徹員工培訓。 擴張,揪日本學生打亞洲盃 這間學校也將成為中信吸納海外人才、打亞洲盃的據點。中信已經開始向日本、印尼的華僑學校招募高中畢業生來台,讓他們經過四年的訓練後,以語言和文化優勢,派駐回當地。去年中信購併了日本東京之星銀行後,對日語人才的需求大增,明年開始,馮寄台說,東京華僑學校就會推薦數名學生來就讀。 由於少子化,學校生死存亡之際無不力拚轉型,與企業合作推出實習和訓練屢見不鮮,或是成立符合就業趨勢的科系,然而學生數量減少仍是必然。「學校自己不論怎麼發展,都滿難對抗(少子化)的,」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葛自祥說,企業承接學校的模式有發展潛力,學界基本上「樂觀其成」。 中信集合各方資源、戰略性的投資員工培訓,將產學結合提升到新境界,不論是否能給大學退場一個解答,或成功的打造成辜仲諒理想中的「台灣的華頓商學院」,這將是一個企業解決大學退場問題,前所未見的新實驗。 【延伸閱讀】中信的人脈網絡,成了辦學資源 體育壘球:由中信兄弟隊隊員指導 實習暑期實習:海外100間分行提供名額 專業財經法律:由前財政部長顏慶章授課 通識 ?國際禮儀:由前駐日代表馮寄台授課 ?國際關係:由前台中市長胡志強授課 進修 交換學生:美國華頓商學院、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提供名額 資料來源: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整理:陳彥錚 |
送別人自己喜歡的東西,比送別人喜歡的東西,會讓彼此的親密感提升;禮物送太多也不見得好。掌握送禮的眉角,才能讓送禮者、收禮者雙贏。 又到了歲末年終,耶誕節以及元旦假期接踵而至。隨著西風東漸,送禮也慢慢成為國人親友間強化情誼的儀式了。 然而,如何送禮以達到送者大方、受者高興的雙贏,可是有大學問! 首先,和我們理解不同的,禮物最好能代表送禮者的興趣,而不是反映送者對接受者的了解。根據心理學和消費者行為的研究,送別人自己喜歡的東西,比送別人喜歡的東西,更會讓彼此親密感提升。 其次,禮物多不見得好。若送親友一個大禮,搭配一些有趣的小禮物,直覺上應該比單送一個大禮要來得好。 但是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受禮者往往不是將所有禮物的價值加總,而是平均;因此,組合中的小禮物就會拉低大禮物的價值,而使得送禮者的美意打折扣。 再者,送禮物給男性比女性更要小心。 一般而言,可以送給女性的禮物比男性較為多元,但相對出錯的機會也較高。 然而,男女接受者對於禮物出錯的反應卻大不相同。 根據一項「交往中男女對另一半所選禮物的看法」研究,發現女性對於兩人未來的發展潛力,較不受禮物好壞的影響;相反的,男性對禮物的失望,則會影響他對兩人相似性的評估,甚至影響他對兩人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第四,慈善可能不是好禮物。 國外常有以受贈者的名義,捐款給慈善機構作為禮物;但一項研究發現,雖然有四○%的參與者,選擇捐贈作為致送的禮物,但大部分的受禮者,寧可選擇普通的實體小贈品當作禮物。 配偶和生疏的朋友,對於收到捐贈類的禮物最反感,有一位配偶甚至認為,這種禮物代表另一半關心世界,比關愛她還要多。 但另一方面,熟稔的朋友則不反對收到這類的禮物,父母更是喜歡子女送給他們這樣的禮物。 第五,禮券也不是好主意。 雖然收到的人,可以買到他真正需要或是想要的禮物;但是禮券也代表了送禮者不知要買什麼,又不得不送禮物的敷衍,反而沒能得到國外消費者的青睞。 最後,施比受更快樂。 一項針對剛學步幼兒表情的研究發現,當小孩子給別人糖果時,都比收到糖果時顯得更快樂。 另一項研究則是針對十六位成人,回答他們在收到工作獎金前後的快樂程度,以及獎金花在自己、買禮物和捐款的金額。 結果顯示,花在禮物和捐款的數額比獎金的大小,更能反映受試者的快樂程度。 送禮不容易,你送對了嗎?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 撰文 / 樓永堅 |
出身屏東農村的他,可以是行為剽悍的民意代表,也可以是身段最柔軟的地方首長。 他多次跌倒,卻從中領悟了順勢而為不強求的哲學,並因此獲得蔡英文的完全信任,出任折衝各方勢力的國會龍頭。 二月一日,對蘇嘉全而言,別具意義。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年僅三十歲的蘇嘉全,背負著全家期待參選屏東縣議員,卻以八十票的些微差距飲恨敗選,在政治路的起跑線上,重重跌了一跤。 當時,他絕對料想不到三十年後的二月一日,自己會在第九屆立法院長選舉當中,獲得超過全體立委半數的七十四票支持,成為史上第一位民進黨籍國會議長,攀上個人政治生涯顛峰。 在民進黨裡,蘇嘉全稱不上「天王」,也不屬於特定派系;但這條屏東出身的「黑鮪魚」,始終能維持穩定的政治能量,並攻下許多人求之不得的國會龍頭寶座,其中必有過人之處。而他當選院長後立即辭去民進黨中常委,宣示「議長中立化」立場,展現國會改革決心,也獲得社會肯定。 「蘇嘉全從政不是沒有挫折,但是出身基層的他面對失敗時,總能彎下腰來傾聽教訓、儲備未來能量,等待下一次機會。」蘇嘉全的姪子、立委蘇震清這麼分析。 蘇嘉全出生於屏東縣長治鄉的番仔寮(今繁華村),父母靠養豬與農作,養活一家九個孩子;排行老么的蘇嘉全雖備受父母寵愛,逢年過節時,還是得在清晨三、四點被挖起床,到屠宰豬隻的豬灶分擔洗豬肉、刮豬毛的工作。 童年〉害羞內向 老爸問他:你是不是班上最憨的人? 童年時的蘇嘉全害羞內向,幾乎不主動和人說話;但身材高䠷的他,一走出戶外就變得活潑好動,排球、足球、籃球,各項運動都難不倒他。讀國中時,父親曾半開玩笑地問:「你是不是班上最憨的人?」蘇嘉全竟天真地回答:「我們班有一個人比我還憨,他連腳踏車都不會騎。 」讓父親哭笑不得。 小時候愛武俠小說勝過課本的蘇嘉全,原本學業表現並不出色,升高中前卻像開了竅似的,成績突飛猛進,考上省立屏東中學(今屏東高中);畢業後又考取省立海洋學院(今台灣海洋大學),成了家族裡唯一的大學生。 也許是離鄉背井的衝擊,讓這位農家子弟的性格,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大一寒假,我參加救國團的健行活動,八天七夜裡,看到領隊這麼能言善道,對團康活動產生興趣,回學校還買書研究怎麼帶活動。」蘇嘉全說。 從此以後,蘇嘉全成了校內風雲人物,擔任系學會幹部、在舞會當DJ帶動氣氛,競選學生會長失利時還曾豪氣干雲地說:「落選沒關係,我以後要選上立委!」引來哄堂大笑。 雖然在團體中找到自信,但蘇嘉全壓根沒認真想過從政。退伍後,他到塑膠公司當推銷員,憑著俐落的口才跑出過人業績,兩年內就升上經理,前途一片大好。 但就在這時候,政治這個不速之客,突如其來地闖進了蘇嘉全的生命。 青年〉代兄出征 以穩健台風與外型,獲得黨外提名一九八五年,台灣黨外運動逐漸加溫,蘇嘉全的二哥蘇嘉富籌了三萬元保證金,參加「黨外公政會」徵選活動,只要通過面試,就能獲得黨外推薦參選屏東縣議員;就算落榜,也能拿回保證金,未料遭到父親強烈反對。 蘇嘉全父親堅持,二兒子有家庭必須照顧、個性也不適合從政;倒是小兒子學歷不錯、又還沒有家累,大可放手一搏。 為了保住哥哥的三萬元,蘇嘉全趕鴨子上架參加徵選,卻憑著挺拔的外型與穩健的台風吸引評審目光,以最高分獲得黨外推薦參選。 儘管最後以些微差距落選,卻也讓蘇嘉全開始對政治產生興趣。 一九八六年,蘇嘉全再次獲得新成立的民進黨提名參選增額國大代表。這次,他順利當選,成了貨真價實的中央民意代表。 當時民進黨主張國會全面改選、「萬年國代、立委」立即退職,朝野不時激烈衝突。年輕力壯又人高馬大的蘇嘉全,總扮演頭號「打仔」,為表達訴求不惜摔茶杯、砸麥克風、強占議事台,更常與國民黨國代「真槍實彈」互毆,被警方壓制擒拿更是家常便飯。 蘇嘉全國大任期最經典的一場「戰役」,當屬一九九○年二月,時任總統的李登輝赴國民大會致詞,十一位民進黨國代聚集在議場中央抗議不願離去,遭警察強行架走。抗議動作最大的蘇嘉全被丟上一輛交通車,在台北市區「兜風」兩小時,與外界徹底失聯。同黨國代黃昭輝不滿警方遲遲沒有放人,憤而在李登輝宴請國代的場合「翻桌」,逼得李登輝提前退席。 一系列「搏命演出」,讓蘇嘉全快速累積知名度,一九九二年立法院全面改選,他成功轉換跑道當選立委。立法院時期,蘇嘉全陸續在陳定南參選省長、彭明敏競選總統時擔任總幹事職務,從「武將」逐漸轉型為操盤手,為日後角逐屏東縣長奠定基礎。 當選屏東縣長後,蘇嘉全一改火爆性格,以柔軟身段面對地方勢力。他可以在聯歡活動上與國民黨籍的議長相擁共舞,也能打著領帶與議員切磋桌球;議員來電他一定隨時接聽,如果對方要求碰面,他也盡可能到議員所在處「拜訪」,而非在縣府「接見」。 中年〉身段漸軟 與藍營議長共舞,也與老宋惺惺相惜政壇友人指出,蘇嘉全的廣結善緣,不僅限於地方層次,他曾因欣賞宋楚瑜不分藍綠、勤走基層的施政風格,多次配合宋的「全省走透透」行程,兩人建立深厚交情;二○○一年蘇嘉全連任縣長時,也收到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的祝賀花籃。 除了強調人和,蘇嘉全在縣長任內也開辦黑鮪魚文化季、墾丁風鈴季等活動,增加屏東能見度,經常在媒體施政調查中名列前茅;二○○四年陳水扁得以連任總統,就是得力於屏東得票大勝。選後,立下大功的蘇嘉全立刻北上出任內政部長,躋身接班梯隊一員。 意氣風發接下「天下第一部」,外界原本看好蘇嘉全能直取行政院副院長,甚至參選北高市長,但他一上任就爆出妻子規避牌照稅爭議;推動新版身分證時又堅持進行指紋建檔,引起民怨;身為負責治安警政的首長,卻參加候選人舉辦的「搶救治安大遊行」,也招致強烈批評,表現差強人意。 一年半後內閣改組,蘇嘉全轉任能見度遠不及內政部的農委會主委,儘管枱面上的說法是借重蘇嘉全農業長才,許多人卻研判他的政治行情開始下滑。 但蘇嘉全並不失志,反而以屏東青年人口外移的經驗,推出「漂鳥計畫」,鼓勵遊子返鄉從事農作,政策反應極佳,也讓他在○八年民進黨大敗後,仍被視為少數倖存的政治明星。 一位民進黨前政務官透露,蘇嘉全認為自己的學歷與政壇同輩相比並不突出,所以在屏東縣長任內,每周末開車到中山大學修習碩士學分;擔任內政部長時,還請私人家教補習英文,充實自我以求更上層樓的企圖心,相當強烈。 ○八年五月,剛當選黨主席的蔡英文打了一通電話,邀請蘇嘉全出任民進黨祕書長。從政以來不曾當過幕僚的蘇嘉全,以經驗不足為由婉拒了邀約,但蔡英文並不放棄。最後雙方各退一步,蘇嘉全同意出任選舉策略小組召集人,負責隔年的縣市長選舉提名。 他,有肩膀扛起所有責難,贏得蔡英文信任「蘇嘉全不是謀略型的幕僚,但他對溝通很有耐心,只要是蔡英文的指令,都會盡量完成,而且不居功,只能用『忠心』來形容。」一位民進黨高層,對蘇嘉全的表現相當肯定。 「蔡蘇」合作的第一場選舉,民進黨小有斬獲,從此,兩個人就成了緊密的戰友,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帶領民進黨恢復元氣。 ○九年十二月,蘇嘉全正式接任民進黨祕書長,協調隔年五都選舉提名;當民進黨在新北市與台中市找不到合適戰將時,也因為蘇嘉全對蔡英文說了一句:「妳跳下來新北選,我選台中才有意義。」促成兩人分別參選。 蘇嘉全空降台中市長參選的第一個月,就跑遍台中全區;四個月舉行了三百場小型演講,讓原本聲勢遙遙領先的台中市長胡志強倍感壓力。原本落後二○%的民調,硬是被蘇嘉全在六個月內追到只差個位數;開票當天,蘇嘉全以三萬票差距輸了台中市長,卻贏得了與蔡英文搭檔參選正副總統的資格。 然而,一二年總統大選,對蘇嘉全來說卻像是噩夢一場。選戰白熱化階段,他被對手爆出在故鄉違法興建農舍,而他第一時間並未明快處理,造成事件延燒多日,被視為蔡英文敗選的因素之一,事後黨內對他頗有微辭,甚至有人批評他「沒有未來。」敗選後,蘇嘉全再次沉潛,有人勸他二度參選台中市,他也沒有接受,僅在蔡英文回任主席後繼續操刀提名事務。當時他經常一個人扛著側背包、戴著鴨舌帽就往基層跑;提名發生任何爭議,他都一肩扛下責難,為必須專心競逐總統大位的蔡英文設下防火牆。 他,有手腕幫忙疏通人情世故,讓林佳龍感念「蘇嘉全二○一四年擔任我的競選主任委員,他的溝通手腕非常細膩,說話又夠分量,選舉過程中,幫我處理了許多困難的人情世故,讓我毫無後顧之憂。」台中市長林佳龍這段話,或許也是蔡英文的心聲。 「他經常告訴我,成功不是只有一時。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永遠要判斷自己什麼時候該勇敢承擔,什麼時候該退居二線。」蘇震清認為,「不強求」的智慧,是讓蘇嘉全能挺過三十年來、一次又一次的浪頭。 收斂鋒芒,讓蘇嘉全得以累積再起能量,並利用期待新局的民意浪潮,重新站上第一線。棘手的國會改革,將是他未來四年的戰場,更是無可迴避的承擔。 蘇嘉全 出生:1956年 現職:立法院第9屆院長 經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屏東縣長、內政部長、農委會主委學歷: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家庭:已婚,育有2女 他辦鮪魚季 讓屏東小漁村變觀光勝地 ——蘇嘉全從政大事紀 1986參選屏東縣第二選區議員落選;當選第一屆增額國代1992進軍國會:當選第二屆立法委員1995當選第三屆立法委員1997挑戰百里侯:當選屏東縣長 2001連任屏東縣長 2006北上入閣,擔任內政部長 2006轉任農委會主委 2009∼2010出任民進黨祕書長2010參選第一屆台中市直轄市市長選舉2011擔任蔡英文副手,參選第13屆正副總統選舉2012出任小英基金會董事2014擔任民進黨選舉對2016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立法院長 整理:鄭閔聲 圖說:蘇嘉全規畫的黑鮪魚文化季,讓屏東的小漁村暴紅。 撰文 / 鄭閔聲 |
一紙計畫聲明稿,為台灣頂尖大學合併開第一槍,為提高排名、拿更多資金補助背後,有目標的經營,才是關鍵。 你的母校還在嗎? 日前,台灣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一紙計畫將合併的聲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現場。 據了解,雙方已經啟動「院長級」會議溝通,若兩校「合併」,將是台灣頂尖大學第一宗。擁有近九十年歷史(從中央黨務學校時期算起)的政大,光校友就超過百萬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東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見了!」企業購併有成敗要件,那學校呢?對於教企業購併的教授來說,當自己服務的大學「合併」了,他們是如何評估這些案子的成敗機率? 論執行:難度比企業還高 15年合併案至今仍無共識「如果從企業購併角度來看,為了提高競爭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學校(企業)合併兩者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林東清說。然而,這些學校合併成功機率,難度卻遠比企業高。「企業有市場決定競爭力,只要股東通過就能成行;但高教沒有自由市場,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教授、行政人員和學生等)有共識,才能走下去,」一位台大商學院老師分析。 單想執行面就面臨三個難關。一,若台科大和政大真想合併,現在前者由技職司管轄、後者由高教司管轄,政策勢必需要修改才過關;其次,改變校名就是問題。 最後,私人企業合併不外乎為了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合併後可以大刀闊斧削減重複人力,但對國立大學而言,「總不可能資遣公務人員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東清表示,這是大學合併效益難顯的原因。 「想像力大於執行力;萬一不小心沒執行好,只會變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學校);要不就是很輕的合併,例如互相選課等等而已,沒辦法真正做到資源整合。」林東清觀察,以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一案為例,就談了超過十五年,至今依然沒有定局,從決定校名到校友共識,都困難重重。 過去,合併國立大學也有成功案例,如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為屏東大學,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學生數),且同為規模較小學校。 「樂觀其成,但執行面很困難!」我們訪問十位左右教授,他們也都給予類似評估。 論綜效:未必有助競爭力 無具體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執行難度高,本就是企業合併必經的過程。關鍵點是,校園追求合併的「綜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的經費贊助,是否是對學生、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是最好的綜效? 時間拉回到二○一一年,教育部為鼓勵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台大拿了三十億元經費,以社會人文科學聞名的政大只有三億元。看似是經費差距,但五年下來,成了「台成清交」獨大局面。 翻開二○一五年台灣高等學院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的亞洲大學排名。台、成、清、交都在四十名內,台科大第四十五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對於政大校長周行一而言,當然心急如焚。 「國際排名中有一塊比較的是論文數,而理工科系產出論文數多,排名自然往前。」一位政大商學院老師指出,不是政大沒競爭力,其見長的是社會人文學科,但缺乏如台成清交等醫學、理工學院等資源。因此,就購併術語來說,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競爭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補性強的台科大,「也符合企業購併所希冀,希望提升競爭力。」玩味的是,明年「後頂大計畫」啟動,針對未來五年高教發展,教育部提出五年近千億元預算構想,新增「研究基地」、「大學合併聯盟」等預算。教育部希冀未來七年,要推八到十二所公立大學合併,其中鼓勵合併與退場經費就達八十億元,約是全台國小營養午餐補助預算的兩倍。這就是為何此刻大學急著喊出「合併」聲音關鍵:先併先贏! 但,這對校園長期經營真的是好事嗎? 現在,歐洲大學也興起大學合併風潮,例如倫敦大學學院合併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歐洲地區已有近百件大學合併案。《金融時報》直指,除製造出「超級大學」外,只是「在排名榜單上數字好看一點。」另以美國為例,包含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等名校皆以特色見長,也無合併風起。 如果,現在各所大學的合併行動只是為了更多資金補助,這就像是企業為了帳面數字更漂亮,而去做合併,希望吸引股市資金青睞。然而,合併永遠都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最終,我們的校園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想走到哪裡去,可成為頂尖的策略是什麼?若想不清楚這點,這些合併行為,只會淪為無意義的行動,造成內部龐大溝通成本,還可能讓大家的母校失去特色,從一流變二流! 【延伸閱讀】你的母校正和誰「相親中」?—目前研議合併的大專院校 ●北部 學校:政治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兩校發聯合聲明研議合併 學校:台灣師範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傾向合作不合併 學校:台灣大學 合併對象:台北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沒有明確時間表 學校:陽明大學 合併對象:交通大學 目前進度:已談逾15年,未定 學校:清華大學 合併對象:新竹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中部 學校:台中教育大學 合併對象:勤益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併為台中大學,未定 ●南部 學校:成功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藝術大學 目前進度:南藝大反對,待議 學校:台南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護理專科學校目前進度:4年前提規畫,未定 學校:中山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學校:高雄科技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東部 學校:台東大學 合併對象:台東專科學校 目前進度:研議中 註:教育部政策為萬人學生數以下國立大學朝「公公併」進行;萬人以下大專院校約占6成4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黃亞琪 撰文者黃亞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