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O建築師大賽季軍係6歲天才
1 :
GS(14)@2015-07-29 08:31:30LEGO迷關心的「樂高建築師大賽」今年以「理想家居」為主題,冠軍陸國恆用室內設計雜誌概念,以書本造型承托房屋,「香港人裝修一定會睇室內設計雜誌,咁就諗到用本書嘅方式去表達」,最終花100小時將理念化為現實完成作品。去年得第三名的陸表示,今次作品重視通透感,並首次加入燈光元素,「最難係設計電線點走」,最終勇奪首名。他指LEGO考驗創意,參加比賽中可與一眾愛好者交流,最享受大家交換零件互相幫助的過程。比賽增設12歲以下兒童組別,其中冠軍由11歲的鄭嘉晉以作品「快樂滿屋」奪得。他指自己用一個星期完成整作,以汽車為靈感,更模仿停車場造出一條汽車滑梯。兒童組季軍得主則是年僅6歲的冼卓立,以一眾星球大戰人物製成「共和之家」,特別將自己最愛星戰角色尤達大師放在客廳中,「最難砌係條樓梯,係咁甩」。點解決?「砌多幾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29/19236177
年前涉險逃難 將面試國際企業敍建築師德國重生「現在開始快樂了」
1 :
GS(14)@2015-09-21 01:30:22■Moro由敍利亞逃難到慕尼黑已一年,現正學習德文並尋找工作。何家達攝
【歐洲難民潮】難民配額最多的德國,是不少難民心目中的天堂,攀山越嶺就是希望進入這片應許地。但抵埗只是新生活的第一步,仍須經歷冗長的庇護申請程序、學習德國語言文化、尋找居所等不同階段。有抵達德國近1年的敍利亞建築師,幾經努力下終獲工作面試機會,寄語其他難民到埗後要努力重建生活。
從慕尼黑市中心乘20分鐘火車,記者到達一處幽靜低密度住宅區一個6樓的千呎單位,是成功申請庇護的敍利亞難民Moro的家。一年前,他滿身泥濘徒步穿越塞爾維亞的森林,直奔德國,「現在每逢下雨,遇到又濕又凍的天氣,我都會想起那一天」;一年後,他的生活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坐在擺設精緻的家中接受訪問。
■Moro在慕尼黑感覺安全,不再擔驚受怕。何家達攝
「在這裏建立未來」
29歲的Moro是來自敍利亞阿列普的建築師,在家鄉原有高薪厚職,但因內戰被迫離開家園,之後到伊拉克工作,戰爭又隨之而至,令他決心到歐洲。沿着熱門的歐洲難民通道,他去年10月到達德國,「我很開心,但又不敢太開心,因為家人仍在敍利亞,而且我的目標不只是到德國,而是找工作,在這裏建立未來。」難民到達德國後,政府會按各省份稅收及人口分配難民,即使難民在慕尼黑抵壘,仍有機會被分配到其他城市,難民無權選擇。Moro獲分配留在慕尼黑,由臨時收容中心轉到正式難民營;之後他正式申請庇護,等候安排面試及審批結果。
Moro指難民所受壓力甚大,審批時間無迹可尋,「難民營有一個小電視,每日像抽獎般抽出15個號碼,該15個人就會知道自己幾時可面試,人人每日都在電視前守候。」同是敍利亞人,有人兩個月完成申請,有人半年後始知何時有機會面試,苦候兩年才獲批。德國政府去年底加快對敍利亞人的審批程序,Moro幸運地只等了兩個月就獲面試,面試時只須回答在本國有否遇襲和迫害等,去年底正式獲批庇護。
■《蘋果》記者德國直擊
月租5,700元兩房單位
在慕尼黑,政府會向每位獲批庇護的難民每月發放399歐元(約3,550港元)生活津貼及上限為640歐元(約5,700港元)實報實銷房屋津貼,他現住的兩房單位月租640歐元,但租約下月底屆滿,他又要重新找居所。
Moro最緊張的是找工作,第一時間到政府求職中心登記,並向本地大學申請認證其大學學位。但政府安排的工作要難民完成免費的「融合課程」後才可開始。融合課程就是德文課,3個單元為期8個月,每日上3個半小時。Moro的課程明年2月完成,但他不想呆等至明年才工作,透過朋友知道有國際企業招聘,只要懂英文就合資格,他即着手準備履歷和作品集,下周獲機會面試。記者問Moro是否快樂,他答:「現在逐漸開始快樂了。」最初他充滿擔憂,擔心被遣返、找不到工作、不被德國人接受,「人人都談論恐怖分子扮難民滲透,我也很害怕,如果有一個敍利亞人放炸彈,全德國的敍利亞人都會被怪責,我們永遠都不會被接受。」現時認識到新朋友,生活逐漸上軌道,心情才舒暢一點。他寄語仍在路途中的難民,不要幻想一到埗就抵達天堂,「路只走了一半,要建立新生活,還需要更多努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0/19302699
【城市點滴】新界首座殖民建築 警署變低碳中心
1 :
GS(14)@2015-11-02 00:10:03原是小山丘上最突出的舊大埔警署,現在已被四周的大樹包圍,右邊那棵粗壯的樟樹已被列入古樹名木冊。
1898年,大清與英國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租借九龍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殖民政府視大埔為新界中心,具重要戰略地位,所以翌年已經在河畔山丘建成大埔警署,正式接管新界時,就是在這裏舉行升旗禮。1899年度的公務署長報告,描述山丘上的大埔警署成,「一所大型的永久警署,除廚房及辦公室外,另設有12間室房,為5名歐洲、32名印度及華籍警員提供居所。」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接收舊大埔警署後,主要靠這張1905年升旗禮的照片,為主樓進行復修,正門的游廊部份是20年代後加建,所以按現有法例建圍欄,側面的圍欄則按這張相原汁原味復修。圖片由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提供
舊大埔警署是中式木屋頂結構的殖民建築,雙筒雙瓦設計及木製百葉窗,具冬暖夏涼作用。
在復修過程中,最令人驚喜的是從這張集體照,發現主樓正門第一間房是設有一道圓窗,然後在該置位的磚頭是跟旁邊的不一樣。圖片由警隊博物館提供
它一直被用作新界警察總部,1949年改為分區警署,至1987年,新的大埔分區警署啟用,改作新界北總區防止罪案組辦事處等警務,至2006年空置。雖然是空置建築,其殖民地建築特色,如具降溫用處的游廊、百葉窗及雙筒雙瓦的瓦頂設計,中式木屋頂結構等,令它在2009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圓窗的設計是將舊照放大,按原來的比例尺寸複製而成。
穿過主樓是原飯堂及普通職員宿舍,相對在主樓的高級職員宿舍,這幢紅磚瓦頂的普通職員宿舍顯得相對簡樸,對出的草地是昔日列隊步操場。
雖然早已不再用作警署,仍保留羈留室及槍械房。
現在,這幢歷史建築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活化成低碳生活中心綠匯學苑。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永續生活及農業部主管王麗賢指出,「舊大埔警署除了建築是殖民地時代建築物,其歷史價值是最特別,當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在新界開始時,它是新界的第一間政府建築物,亦是新界第一間警署。」舊大埔警署六成室內空間是不設冷氣設備,即使出租的客房,大部份只設風扇,這樣不但忠於原裝建築特色,亦符合低碳中心宗旨。
現在舊大埔警署是低碳中心,設有機農田種植果菜,這是木瓜樹。
為貫徹低碳宗旨,素食餐廳的食物托盤是以廢木製成。
王麗賢解釋在舊大埔警署盡量不加裝冷氣,最大好處是讓參觀者欣賞建築物原貌。
綠匯學苑有一幅約400平方呎的有機農田,種約30種植物,包括木瓜、辣椒、咖啡、洛神花及羅勒等,為園內的素食餐廳提供新鮮果菜。餐廳內的大部份枱椅是二手傢俬,牆壁是將鐡路公司棄置的退役火車路軌枕廢物利用而成,既環保又讓餐廳增加工業風色彩。舊大埔警署被樹木包圍着,其中兩棵是古樹名木,加上在大埔山丘上,身處不同地方均感受到涼風。秋高氣爽,想親近大自然,不妨到在鐵路站的綠匯學苑,還可欣賞殖民建築設計,並參加低碳生活體驗,度過充實的一天。記者:黃碧珊攝影:許先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31/19354338
【專題籽】華人建築先鋒 戰火裏起高樓
1 :
GS(14)@2016-01-19 23:08:01陸承澤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陸謙受的次子,他很佩服父親的毅力,即使在動盪之年,仍努力建屋。
【專題籽:一樓一故】中國古代的建築由土木工匠建成,並沒有建築師這個專業。香港開埠初期,西式建築均由外籍建築師設計,直至一九二○年代,華人建築師開始出現。陸謙受是第一代香港華人建築師,一九三○年畢業於倫敦建築學院,三、四十年代走遍中國各地興建銀行大樓,中銀香港舊總行及上海外灘總行是其代表作,二戰時更參與建造重慶紅岩新村。一九四九年回流香港,至六十年代末退休。雖然他參與過多項建築,但他在香港任建築師不足廿年,又多為小型私人發展商興建,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名字並不廣為人知。
廿多年前,陸謙受因病離世,家人整理遺物時發現櫃中收藏了一大堆負責項目的圖紙。陸謙受育有三子,現居於香港的次子陸承澤說:「哥哥與弟弟娶外國人為妻,我的太太是香港人,所以我一九九○年回港照顧有病的父母。」可惜半年後,患有柏金遜症的陸謙受離世。陸謙受孻仔承繼父業,但陸承澤是醫生,對圖紙完全陌生,收藏了十多年後,把其中九百五十張捐給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收藏,給香港建築史留為紀錄。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閱讀室,放了十張出自陸謙受手筆的蘇屋邨圖紙,現已八十一歲、滿頭白髮的陸承澤邊看圖紙邊說:「他一生只得個『忙』字。由事業發展得很好的上海,走難去重慶,又走來香港,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後走去美國。」陸承澤的祖父陸灼文,二十世紀初在港辦報,是慈善家及教育家,父親陸謙受生於一九○四年,住在灣仔厚豐里一座中式大宅。陸謙受生於大富之家,幼年由翰林學士教導詩書,一九二二年畢業於聖若瑟書院,其後在英資建築事務所受訓,一九二七年結婚後到英國修讀建築,一九三○年到上海任中國銀行總建築師,一帆風順
走難仍建屋 大宅被燒住診所
三十歲之後,陸謙受的事業生涯並不容易,一九三四年在上海出生的陸承澤見證着這一切,「很多人叫我『走難仔』,出世不久就開始走來走去。」陸承澤約兩歲時,發生盧溝橋事變,父親決定跟隨國民黨撤退到重慶,家人則安排回香港厚豐里大宅生活,兩年後又接他們經越南回重慶重聚,「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爸爸又回到上海工作,我們半年後才搬回上海,住兩年又回香港。」陸謙受在中國打混十九年,為中銀建造上海總行,廈門、汕頭、青島、南京及重慶等地分行,還有為國民政府建造重慶紅岩新村等。縱然陸謙受一九四九年回港後,參與香港中銀總行建築,但沒有香港發展商認識他。由於陸謙受父母早於二戰發生前已去世,加上陸家厚豐里大宅於香港淪陷時被日軍完全破壞,陸謙受只有投靠四家姐,一家五口在姐夫於彌敦道的診所居住。這段日子對於當年十五歲的陸承澤記憶深刻,「爸爸媽媽住在姑丈診所內一間房仔,我們三兄弟睡在診所候診區,每天將床鋪晚行朝拆。從上海回流香港,沒有人認識他,這種生活過了兩年。」
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陸謙受,曾參與設計中銀香港舊總行、蘇屋邨等大樓。
一九三○年七月十一日,陸謙受取得倫敦建築學院文憑。
學習德國人細心 圖則包傢俬設計
一九五二年,陸謙受在東亞銀行大廈開設建築事務所,他租用三樓,認識在四樓開診所的趙不波醫生,其家族在南區擁有很多土地,聘請陸為趙家設計獨立屋及大廈,自始事業發展順利。因為他設計非常認真,連室內傢俬也一併設計,得到不少富豪青睞,為他們設計獨立屋。陸承澤認為父親仔細的生活態度是從德國學習,「他曾經跟我說很欣賞德國人,例如設計的東西應有多少顆螺絲,德國人會一顆一顆地畫出。」面前那叠蘇屋邨圖紙就仔細地用鉛筆或墨水筆,繪出每座各有多少層數,每層又有多少個單位,陸承澤自言沒有父親的能耐,還透露父親連每天各項使費也仔細記錄下來。多年來經歷不少戰爭與動亂,六七暴動又觸動陸謙受神經,「他很害怕,翌年我們移居北美,我到多倫多大學考醫生高級試,完成後在那裏教書。」當年已是六十四歲的陸謙受轉到紐約,繼續成為建築師,可是人生路不熟,加上他在英國讀書,於香港工作,美國人不會重用他,做了兩年就退休,一九七四年回港。事業遇上各種阻滯,陸謙受仍不屈不撓從頭做起,作為兒子的陸承澤感嘆道:「我很佩服他的毅力,如果再給他十年,即文革遲十年才發生,他應該會在香港建很多屋。」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三日,陸謙受在聖德肋撒醫院撒手人寰,享年八十六歲,留下的是一幢又一幢的建築物。
一九三五年,半歲的陸承澤開始入住這幢由父親設計的上海大宅。盧溝橋事變後,陸謙受跟隨國民政府撤退重慶,大宅被人燒毀。
五十年代,陸謙受經常與家人駕車到屯門青山公路19咪半郊遊。
陸謙受本地作品
一九二九年,時任中國銀行副總經理張嘉璈到英國揀蟀,聘請仍在英國讀書的陸謙受為中銀總建築師,負責設計中銀各地的分行、辦公室、宿舍等,首個項目為中銀廈門分行。一九三四年,中銀開始建造上海外灘總行,由陸謙受與上海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共同合作設計。中銀上海總行至今仍屹立外灘,是外灘舊建築群中,唯一一幢有中國建築師參與的作品。至一九四七年離職,陸謙受共設計約三十幢中銀在中國各地的分行大廈及員工宿舍。陸謙受回流香港時已非中銀員工,但一九五○年興建香港中銀總行,他再次受聘與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大樓。
香港中國銀行總行開始施工日期:1950年地址:中環德輔道中2A
陸謙受親自繪畫的中銀上海總行最終外觀。
五十年代初,政府開始興建廉租屋,蘇屋邨是第三個發展的屋邨,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規劃。甘洺希望市民享受較好的住屋環境,決定每期由不同建築公司設計,所以在一九六○年底至一九六三年中落成、共十六座的住宅大廈,每期的設計風格各有特色。陸謙受負責第二期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及社區會堂,主要為六至九人的較大單位。影星許冠文(右圖)早年亦在彩雀樓居住,蘇屋邨已於二○○六年拆卸。
蘇屋邨第二期(現已拆卸重建)開始施工日期:1957年
陸謙受負責蘇屋邨第二期百合樓(左)、彩雀樓(右)及社區會堂的建築設計。
陸謙受除了設計住宅及商業大廈,亦為宗教及慈善團體興建學校、教堂及診所等,九龍華仁書院小教堂是其中一座。這座教堂是簡單的一幢長方形建築,外牆是最經濟的磚牆,不過每塊磚配有十字或圓形的鏤空圖案,具宗教意義之餘,亦有通風透光作用。
九龍華仁書院聖依納爵小堂開始施工日期:1958年地址:窩打老道56號九龍華仁書院
由於建造教堂的資金有限,陸謙受使用十字與圓形磚裝飾外牆。
在眾多陸謙受作品中,設計最特別是保華大廈。六十年代建成的淺水灣保華大廈是南區老牌豪宅,是一幢提供六十個單位的大廈式住宅,外觀是一般大廈,內籠每個單位為複式設計,令住客像住在獨立屋。客飯廳在門口那層,廚房與傭人睡房低半層,兩個睡房高半層,主人套房再升高半層,建築師吳啟聰指:「這種處理成功將各區域分開,把室內的公共與私人空間清楚劃分,還有傭人專用走廊,是真正的豪宅設計。」地產代理表示在香港豪宅中,大廈內設複式設計是非常罕有。
南區豪宅保華大廈開始施工日期:1960年地址:淺水灣道119A
保華大廈正面享淺水灣海景,背面設有傭人出入的後門走廊。
每個單位由四個半層空間組成,傭人的工作與起居在最低層,主僕各有各空間。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記者:黃碧珊攝影:劉永發、楊錦文、潘志恆、徐振國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19/19457137
【重塑白沙澳】港式世外桃園 保留一級歷史建築何氏舊居
1 :
GS(14)@2016-01-20 17:50:22城規會為白沙澳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刊憲,預計村內會有翻天覆地的發展。白沙澳原為雜姓客家圍村,村內仍保留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何氏舊居。從西貢市中心出發,要坐約廿分鐘車到達白沙澳村村口,再步行約十分鐘,何氏舊居才出現眼前。19世紀末,源自深圳鹽田客家的何氏兄弟,在於英國輪船上當海員工頭,後來開薦人館,並於1911至1915年間在白沙澳興建大宅。香港淪陷時,日軍佔據大宅。1970年代末,不少何氏族人移居海外,至1980年代中,大宅租給外國人居住,移居香港19年的英國人Tim Kay是其中一位。慶幸多年來有不少有心人居於白沙澳,不但避免這條客家村荒廢,還進行復修令它重建生命力。要慢慢細賞白沙澳這條客家村,可看果籽去年的報道:
http://bit.ly/1JeD8qu
屋內仍舊以木樑及瓦片為屋頂。
去年九月,何氏舊居的住客Tim Kay接受果籽訪問。
記者:黃碧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20/19458586
深圳樓驚現美孚價南山、福田建築呎價逾七千元
1 :
GS(14)@2016-03-11 12:54:49■深圳熙灣
【深圳樓市二之二】過去一年,深港樓市冰火兩重天。按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在今年1月香港樓價按年跌2%;至於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深圳1月新建商品房價格指數則按年升52%,有深圳物業代理表示深港兩地樓價差距已為史上最接近。《蘋果》記者
獨立經濟學者關焯照則表示,目前內地一線樓市與香港97年樓市相似,一旦爆煲,即價格回落兩成半以上,將會影響內需,令中國經濟放緩更嚴重,更有可能拖累香港經濟。不過,他相信中央會出招阻止樓價上升,以免泡沫加大。深圳樓價泡沫程度,可從三方面作為參考,包括深圳樓價短期升幅、深港樓價差距及負擔比率。樓價短期升幅方面,深圳1月新建商品房價格指數按年升52%,相比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於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的一年升幅48%更高,以升幅計,目前深圳樓價與97年香港樓價泡沫現象有相似之處。
深港樓價差距歷來最少
深圳中原董事總經理鄭叔倫向本報表示,「深港樓價已經是有史以來最接近」。他指在上世紀90年代,香港整體樓價為深圳樓價的10倍,2013至2014年兩地差距縮至3倍;而目前按建築呎價,香港大約1萬元左右,深圳全市均價約為5,000港元,兩地樓價差距已經收窄至兩倍。上述提及的是深港整體樓價差距,惟部份熱門地區樓價,更已拍得住香港。中原地產代理深圳三級市場住宅部總經理王楚坤指出,去年深圳市區樓價,已同香港樓價較便宜的北區相若,目前更已經貼近沙田一帶。目前深圳分區價最貴、提供中型單位為主的南山區,以建築面積計,呎價7,762港元,其次作為金融核心的福田,建築呎價升至7,174港元。至於香港北區粉嶺熱門屋苑,過去一年平均呎價回落5%至11%,按中原地產數據,牽晴間平均建築呎價6,667元,粉嶺名都建築呎價則為6,679元;另外,九龍市區老牌屋苑荔枝角美孚新邨,建築面積呎價為7,585元,亦較南山平均呎價低。
■美孚新邨
26年不吃不喝才買到樓
負擔比率方面,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在今年1月公佈一年一度的國際供樓負擔能力報告,2015年香港樓價與家庭收入中位數比例高達19倍,相當於一個家庭19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樓,排名全球第一位。但與深圳相比,可能小巫見大巫。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在上月發表報告,以Demographia相若的基準計算,即計算去年深圳的樓價與家庭收入中位數比例,得出倍數高達25.8,遠遠拋離全國7.2倍的平均水平,相當於一個家庭26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樓。國際標準通常以樓價收入比5倍為合理水準,香港樓價癲,但深圳或更癲。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表示,「深圳樓價升得太快了,不合理,是非理性的,是一個很大的泡沫」。內地早年海南島曾因土地炒作過熱,泡沫爆破後,當地經濟受重創,他亦恐怕深圳樓市將會對金融體系構成風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11/19524802
收緊建築圖則審批終極上訴
1 :
GS(14)@2016-04-12 17:43:41【本報訊】地產建設商會不滿建築事務監督於2010年收緊審批建築圖則條例,發展商必須證明持有該地盤或實際控制機會才可入則,雖然先後遭高院駁回司法覆核及上訴,但地建會進行終極上訴,終審法院昨進行聆訊,等候頒布判決。地建會不滿政府在2010年10月起收緊審批建築圖則政策,發展商不能在擁有地皮前預先入則,規定申請人在提交建築圖則的審批申請時,必須提供關於其擁有或有實際機會控制所涉土地的資料及文件證明。政策惹來發展商不滿,地建會認為政策打擊所有土地持有者所擁有之物業發展權的確定性,並超越了建築物條例的權限。地建會隨即在2011年提出司法覆核,但在2014年6月被高院駁回司法覆核申請。地建會不服裁決,向高等法院上訴庭申請至終審法院的許可,提出理據是問題關乎大眾利益,結果至去年9月終獲上訴庭批准。昨上訴案進行聆訊,上訴一方認為建築事務監督越權,及須釐清建築法例文意下「地盤」意思。地建會秘書長龍漢標表示,經過5小時聆訊後,將等待終審法院頒下判詞。案件編號:FACV19/2015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412/19567663
皇都見證鄧麗君走紅 團體促列一級歷史建築
1 :
GS(14)@2016-04-18 11:44:10■1952年皇都戲院前身璇宮戲院落成,屬早期重要表演場地。受訪者提供圖片
【本報訊】63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正被財團收購。古蹟辦建議皇都戲院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古諮會今開會作決定。有民間團體花兩個月時間研究及撰寫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發現戲院屋頂「呈拋物線型的飛拱支架」在亞洲獨一無二、50年代港督葛量洪曾在戲院欣賞英國著名男高音演奏、70年代僅17歲的歌后鄧麗君也在皇都表演的輝煌歷史。團體指報告力證戲院在歷史、建築方面的極具保育價值,應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記者:譚靜雯
皇都戲院在1952年開幕,最初名為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1959年才易名皇都戲院,戲院至1997年結業,期後改為現時的桌球會。而一直有傳新世界關連財團積極收購皇都,惹起國際及本地保育團體關注,擔心皇都與其他私人建築一樣,難逃清拆命運。
■70年代,17歲的鄧麗君曾在皇都演出,圖為宣傳海報。
屬早期大型文藝表演場地
民間團體「活現香港」花兩個月時間研究及撰寫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指出戲院為戰後最古老單幢式戲院建築,見證本港電影業光輝歲月。報告翻查文獻、舊報章等資料,發現皇都除放映電影,戲院更採用鏡框式(proscenium)舞台設計劇院佈局,不少大型古典音樂演奏、戲劇及舞蹈表演曾在皇都舉行。當中的表演者包括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Isaac Stern、百老匯歌舞團等。在1956年2月,英國著名男高音Peter Pears及20世紀古典音樂殿堂級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也曾在皇都舉行演奏會。當時港督葛量洪更是演奏會的榮譽贊助人,並於當晚偕夫人親臨欣賞。在北角成長及居住的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也稱,皇都對香港電影業、文藝事業發展有重大影響。她指50年代港缺乏大型文藝表演場地,「嗰時未有大會堂,冇其他表演場地,西方知名音樂人士喺皇都表演,仲有粵劇及京劇,鳳凰女、麥炳榮等」。1970年代、鄧麗君亦隨台灣藝團到皇都戲院表演。
■皇都戲院的飛拱支架在全亞洲獨一無二。
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稱,戲院除了極具歷史價值,報告顯示戲院的建築風格在香港獨一無二,甚至在遠東也十分罕有,戲院屋頂呈拋物線型的飛拱支架屬全亞洲獨一無二。而近日外牆廣告牌拆下,令藝術家「梅與天」的作品「蟬迷董卓」的大型建築立面浮雕重見天日。陳智遠指上月已將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轉交古蹟辦,認為戲院應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如果政府覺得只係值三級(歷史建築),好希望佢哋會公開評審準則,同公眾交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418/19576047
【旅遊籽】馬鞍山礦村 歷史建築大觀園
1 :
GS(14)@2016-05-08 02:59:33信義會恩青營建築群,包括昔日信義學校、恩光堂、幼稚園、救濟品儲存倉及教師宿舍,已獲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圖為信義學校(左)和恩光堂。
【旅遊籽:文化地標】近年建築保育議題備受重視,這邊廂,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面臨重建危機,社會保育呼聲甚高。那邊廂,在宣佈押後皇都戲院評級的同一日,古物諮詢委員會將馬鞍山礦場的五個建築群評為二級及三級歷史建築,包括信義會恩光堂及天主堂(聖若瑟堂)建築群等。這些建築物與皇都戲院年代相若,見證馬鞍山礦場的歷史與文化,邀來在礦村扎根四年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恩青營服務經理樊文韜做導賞員,帶我們遊走歷史建築,看看礦場的滄海桑田。
綠色的士在馬鞍山村路緩慢前進,沿途盡是踱步上山的行山友,向着麥理浩徑邁進。道路兩旁青葱綠葉,誰又能估到這裏曾是近萬人生活的礦村?今日的馬鞍山屋苑林立,馬鐵直達,半世紀前卻是一個偏遠小村落,出入都要靠搭船。由馬鞍山礦場衍生出來的礦村,曾經是自給自足的社區,有學校、教堂,自成一國,幾乎與世隔絕。造訪當日遇上「鞍山探索館」開放日,許多人一家大小前來參觀這個香港曾經最具規模的礦村,這背後,信義會恩青營服務經理樊文韜功不可沒。他在信義會工作已十多年,2012年與團隊展開「活化恩青」計劃,將六十多年歷史的信義會恩光堂,翻新為恩青營(鞍山探索館),提供導賞活動。四年來他幾乎每日都在這座山頭活動,與礦工二代了解當年的故事,也向外人講解礦村歷史。現在的他,對區內的一事一物都瞭如指掌。
恩光堂 集學校教會於一身
「四年前我們來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荒廢之地。」他深感可惜,因為一磚一瓦都與礦村歷史息息相關。歷史記載,早於1906年,馬鞍山鐵礦場已有人進行探礦活動,1950及1960年代全盛時期,馬鞍山礦工有三千多人,礦工及家屬在山上搭建房屋,逐漸形成礦村,高峯期有近萬人聚居。「1952年,信義會自資在這裏興建恩光堂,為礦村居民提供教育、救濟等服務。」當年恩光堂與一路之隔的天主堂一樣,肩負起傳道授業的任務。不過隨着1976年礦場結業,村民搬離礦村,學校停辦,翌年將其恩光堂建築物改為提供營舍的恩青營,直至90年代末停用,之後逐漸荒廢,2003年的山泥傾瀉更沖爛了部份建築物,幸好信義會的活化工作,令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雖然最近恩光堂與天主堂建築群一併評為歷史建築,不過天主堂屬地政署範圍,不作開放也沒有活化,文韜擔心若再不處理,天主堂或有倒塌危機。
保存下來的馬鞍山礦場的鐵礦石。
信義會恩光堂建於1952年,圖為1950年代的恩光堂舊貌。
恩光堂在礦村結業後曾改為恩青營,之後在90年代末曾荒廢。
活化恩光堂,請來藝術家曾翠薇以礦場為主題創作壁畫。
天主堂(聖若瑟堂)建築群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但不作開放。
2012年信義會開展「活化恩青」計劃,去年初完成首期活化工程「鞍山探索館」,提供導賞團及工作坊,讓更多人認識礦場歷史。
礦洞外牆 見證礦區生活
恩光堂與天主堂之外,礦村的礦洞及礦業相關建築也被評為歷史建築,文韜帶着記者遊覽,邊講述礦區的過去。「日治時期礦場曾被日本人佔領,1949年大公洋行接手經營礦場,國共內戰後許多難民輾轉來這裏當礦工。」他說當時大公洋行與日本人合作引進開採技術,將採集的鐵礦運到日本,沒想到香港戰後首間與日本人合作的企業,竟然就藏在馬鞍山礦村。礦區兩個較完整的礦洞,240ML及110ML礦洞的外牆最近也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不過位置隱蔽,若非識途老馬,便很容易擦身而過。正如歷史一樣,沒有傳承的話,也容易被忽略。文韜說信義會正籌備出版一本礦村口述歷史的書籍,當中訪問了一個台灣礦工,他曾在這裏當過17年工頭,但連本村人都不記得他。文韜感嘆:「現在村內礦工後代並不多,當年的礦工也所剩無幾,如果不好好記錄這段歷史的話,可能到下一代就被遺忘了。」
選礦廠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左圖是當年舊貌。
礦工當年進入礦洞後要掛名牌,返工掛紅色、放工掛綠色,如果放工顯示紅色,代表礦工可能在洞內有意外。
馬鞍山礦場當年是香港最具規模的礦場,以鐵礦揚名。
礦場高峯期有三千多礦工。
兩個礦洞 二級歷史建築
240ML礦洞外牆(左圖)與110ML礦洞外牆(右圖)一同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當年110ML礦洞與240ML礦洞相通,礦石在110ML礦洞集合後運至附近的選礦廠。
礦務遺址 三級歷史建築
與礦務相關的多座建築物一同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左圖是110ML礦洞門口的訊號室,右圖是大公洋行辦公室。
礦山古蹟故事導賞遊日期:2016年6月5日(星期日)時間:9:30am至4:00pm集合地點:馬鞍山新港城中心第四期地下(鞍祿街)NR84村巴站收費:每位$250;名額26人(額滿即止)查詢:
http://www.gyc.elchk.org.hk
信義會恩青營服務經理樊文韜
部份圖片由信義會恩青營鞍山探索館及沙田博物館提供
記者:劉東佩攝影:劉永發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07/19600763
Next Page